权威机构确认:手机银行是最安全的远程金融交易方式

权威机构确认:手机银行是最安全的远程金融交易方式

一、权威机构证实:手机银行是最安全的远程金融交易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马靖琼[1](2021)在《S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屈冉[2](2021)在《无可信中心的区块链钱包及交易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块链是建立在分散对等网络上按照时间排序的链式数据库,其利用密码学实现各个环节安全性,是解决分散对等网络中隐私风险和安全漏洞的新技术。该技术可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并有望改变现有的金融交易模式。同时,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智能电网、供应链、版权保护、政务公开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区块链建立在无可信中心的对等网络上,区块链上用户使用账户私钥访问账户资产,这为用户提供隐私保护的同时,也使得区块链上用户面临两类账户钱包安全问题:钱包盗窃和钱包遗失。钱包如果被盗,盗窃者使用钱包中的私钥转移账户资产后,由于区块链的不可撤销性,账户资产无法找回。而用户如果遗失与账户相关联的钱包,由于区块链上无可信中心保管用户钱包,钱包丢失后无法恢复出其中存储的私钥,用户将无法访问账户,失去对账户的控制权。因此,针对区块链钱包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两个区块链钱包保护方案:(1)针对区块链钱包遗失后无法恢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门限秘密共享机制构建的区块链钱包备份方案。该方案可在无可信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实现钱包遗失后的恢复功能,保障区块链用户账户资产安全。方案依据门限秘密共享思想将区块链钱包结合用户设置的口令构成的秘密分割成碎片,交由网络中其他成员保管,实现区块链钱包的分布式备份存储。方案依据实用拜占庭容错机制选取门限阈值为区块链上总用户数目的1/3,只要系统能够依据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达成一致,正常运行,用户即可完成钱包碎片的分发和收集,实现钱包的备份和钱包私钥重构。(2)针对区块链钱包盗窃和遗失问题,提出一个基于无可信中心门限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的区块链钱包签名方案。方案可同时保障区块链钱包免受钱包盗窃和钱包遗失的威胁。方案在无可信中心参与的情况下由参与者合作生成公私钥和各自的私钥碎片,超过门限阈值的参与者合作才能对交易进行有效签名,单个参与者仅保存账户私钥碎片,恶意攻击者窃取账户私钥需收集到超过门限阈值数目的私钥碎片。如果参与者对钱包碎片保管不当导致其丢失,不会导致区块链账户的不可访问,同时丢失的钱包碎片可利用门限密钥可恢复特性恢复。对上述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效率分析和仿真实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方案满足安全性需求,可有效保障区块链钱包安全,能够增强区块链产品的可用性。

林丽娜[3](2021)在《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速度放缓、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及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银行都开始谋求转型求发展机遇。银行基于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和研究,开发众多新型产品,并大力加强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平安银行近年来依托平安集团“金融+科技”的综合实力、科技力量,以打造“您身边的智能银行”为战略目标,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综合实力雄厚、营业网点广布、业务种类齐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在客户服务质量方面,相比其他商业银行尤其是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客户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论文将通过问卷调查、客户访谈、走访检查等方式,探究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提出相应的服务质量改进策略。论文从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银行服务质量相关理论,首先以SERVQUAL模型为基础,从五个服务质量维度设计并收集网点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并通过与一线员工、客户的访谈,获取客户对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的服务质量评价数据。其次,整理调查问卷数据情况,导入到SERVQUAL模型的五个维度中,分析、对比差异的具体原因。最后,通过前述研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的服务质量在可靠性和保证性等维度上,客户评价较高,表明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在可信度和责任心方面相对有优势;但有形性、响应性和移情性三个维度评价得分较低,表明可改进的空间较大。综上所述,平安银行深圳分行只有从以自我为中心到换位思考、从单一流水线式机械服务转变为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方能提高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升平安银行深圳分行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品牌形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客户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研究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目前的服务水平、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得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将有助于提升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行业口碑,并对业内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贺璞贞[4](2020)在《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时代,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各方各面都利用到了人工智能,虽然人工智能在国内尚处于初级时代,主要集中在风控、量化交易、智能客服等方面,但是人工智能在处理数据方面与金融业有天然的匹配度,银行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来进一步创新和提高。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运用虽然已经起步但远不止于此,对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运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的蓬勃健康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我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加快社会运行效率。本文以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服务为切入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判。研究内容上,从人工智能、客户关系管理概念出发,证实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到分析国内外银行业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本文选取了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自2014年至2018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人工智能投入对银行利润的变化情况。说明银行在人工智能上投入及产出的关系,证实商业银行对人工智能开发的大量投入及回报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发挥作用,提升零售以及公司客户业务水平。有效的规范而进行客户管理,根据实际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在客户管理中具体运用方向。通过商业银行现有获取客户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和拓展,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提高效率和改善原有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方法上使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商业银行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银行业创新与发展。比较国内外文献及国内外银行的发展现状,了解人工智能在银行业中发展脉络。运用案例分析法整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投入的益处以及发展方向。研究结论上,商业银行通过人工智能转型是大势所趋,越早在科技智能化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投入成本,对银行提高营业收入、扩大资产规模、增加利润总额表现越显着。人工智能开发成本较高,每年增加在科技人力及开发软件系统中成本庞大,适合资金以及技术支持较为雄厚的银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银行通过对客户数据的有效利用,分析出客户的消费行为、投资能力等,在客户未来投资过程中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的推荐,并在后续业务办理中给予相应的服务。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智能语音客服系统,使人工与人工智能交互效率提高。研发银行业务移动化服务,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不仅研发成本较低,且不受空间限制,让客户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完成金融服务,是大部分银行第一选择的模式。缩短简化业务流程,无纸化流程减少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的时间,不仅没有智能化网点的成本高,亦能改善客户办理业务的模式。在大量投入开发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应该严格遵循监管政策要求,慎重选择合作机构,规避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打造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具有自身金融特点的银行。明确银行规范与业务流程,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自主风险把控能力,不断以服务客户,挖掘客户潜能为指导,解决开发中的难点,精准把控创新业务的力度和节奏。通过实践经营成果数据表明,提前转型创新的银行将会有显着的成效。但是人工智能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依然受到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挖掘客户信息与保护客户隐私,安全性等各种不同程度的受到技术条件以及政策条件的限制,大范围的推广及应用还有待时日。应该明确银行的规则与流程,准确把控银行业务的力度和节奏。转型创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将会在未来逐步有显着的成效。在这个激荡的时代,我们银行从业者不断用智慧和专业共同塑造这个古老但始终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行业,让我们携手中国银行业共同砥砺前行。

赵斐斐[5](2020)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赖恒财[6](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匿名电子投票方案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电子投票由于成本低、效率高、方便快捷、计票简单的特点正慢慢取代传统纸质投票。但是就目前已有的电子投票而言,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现有电子投票系统都是建立在第三方服务器的基础之上,因此存在数据不够公开透明,且容易被篡改或者伪造;不能保证选民的隐私和选票的隐私性;不能对选民的选票的有效性进行公开验证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之前,电子投票的应用仍然受限。自比特币发布以来,区块链技术和以太坊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投票的设计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和解决思路。区块链技术由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点,可以弥补当前电子投票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将区块链技术和电子投票方案结合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前景,本文针对这一思路作了如下工作:1、分析了投票的应用场景,对比了各种投票实现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将区块链应用于电子投票的意义。2、详细介绍了区块链相关技术和以太坊相关技术及技术关键细节。3、针对当前电子投票系统在匿名性,透明性,公开计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一次性环签名的区块链的电子投票方案。方案中利用一次性环签名对投票者身份信息进行加密,可以保证投票者的匿名性。通过生成的一次性的密钥镜像,每位投票者只能使用一次该密钥镜像进行投票,因此不存在重复投票的问题。同时通过匿名地址技术使得不同的投票者对相同的候选者的选票都不一样,保证了候选者的匿名性,任何人或第三方机构都无法在投票结束前获得投票中间结果。另外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投票信息存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任何人在投票结束后都可以对选票进行验证和统计。通过安全性和性能分析,该方案符合电子投票系统的基本安全标准。4、针对本文提出的基于一次性环签名电子投票方案,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密钥共享算法,通过改进的密钥共享算法,将候选者的两个密钥中的其中一个密钥对通过密钥共享的方式生成,可以大大简化计票统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将计票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由O(mn)降为线性时间复杂度O(m+n),有效地提高了计票验票的效率。5、本文通过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技术开发实现了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电子投票方案,并为智能合约设计实现了投票系统Dapp的用户交互界面。对基于以太坊的区块链电子投票系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设计,并在智能合约的基础之上使用了web前端技术为其设计了投票系统的交互界面。通过实现的投票系统分析了一次性环签名中环的大小和生成签名的时间、验证签名的时间和签名大小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合适的环的大小从而即能保证签名的可靠性,又能尽量提高生成签名和验证签名的效率。

鲍静[7](2020)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和博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权力、媒体和民主相互关系的探讨历来都是新闻社会学、政治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文化批判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在美国,大众传媒是民主的工具,在民主体制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宪法第一修正案和之后的诸多判例都从法律上对于新闻自由进行了有效的保障。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政府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监督者的角色。当然,政府也会通过各种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的手段反作用于媒体。因此,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串通关系和共谋关系,也不应该简单解读为相互对抗。双方是一种“共生关系、工作关系和监督关系”。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政府与媒体关系带来了挑战与变数。面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是否延续传统媒体时代的共生与博弈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否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分析美国政府与媒体形成的历史原因入手,首先对于美国政治的分立制衡的民主基因和美国媒体新闻自由的理念形塑进行了阐述,并对两者关系的交汇进行历史的梳理,了解在大众报刊发展以前及发展之初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环境之下,对于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追求也就显得理所当然。随着报刊媒体的发展,作为个体权利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最终延伸到新闻自由的层面。约翰·弥尔顿、约翰·密尔、潘恩、托马斯·杰斐逊等一批圣贤先哲将新闻自由的理论发扬光大。从观点的公开市场到法律上对于新闻自由的确认,再到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闻自由的观点已见雏形。大众化报刊的出现使得政府与报刊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从经济来源上不再依赖政府或政党,大众化报刊开始走向非党派性、中立和专业。论文第二部分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进行了阐述。20世纪的美国大众传播媒体形成,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也已经逐步形成。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呈现出共生与博弈的特点。论文重点是第三部分,论述了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来看,在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决定两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美国的宪法。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定位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动摇。而美国人长达百年对待新闻的传统以及新闻媒体并未消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决定了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仍然是共生与博弈的关系。新媒体的技术变化在某些方面强化了这种关系。从双方的博弈来看,民众借助社交媒体发起政治活动对抗政府;政府对于网络安全进行监管以及对于网络舆情的管控;政府运用反垄断、审查等方式限制社交媒体。新媒体促成的是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在某些层面的加深。此外,论文还分别从意识形态、内容生产以及对外传播方面对于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从美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来看,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后真相政治、两党政治极化、身份认同危机、民粹主义盛行等,而在媒体上的体现则为虚假新闻泛滥、网络不对称极化、另类空间尤其是另类右翼媒体崛起等问题表现突出。政治和媒体的影响是相互交织的。当然,新媒体可能会带来网络民主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从内容生产层面来看,论文通过分析政府及政治人物、机构新闻媒体、关键意见领袖以及普通民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内容生产和新闻生产的方式的变化,深入了解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对外传播层面来看,美国政府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共外交1.0、公共外交2.0以及美国优先和现实主义下的公共外交。通过对于上述内容的详细分析和阐述,论文得出的主要观点是: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博弈程度将不断加深,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对于民众的控制程度加深;社交媒体赋权带来新的权力主体;传统新闻业的地位受政府影响;公众在三方博弈中的地位提升等方面。另外,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共生与博弈关系实质上是政治和资本关系对立与合谋的反映和投射。只要资本主义的这种精英政治的权力架构依然存在,以及媒体的资本属性保持不变,那么两者的共生和博弈关系将会一直存在。

付茜雯[8](2020)在《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文中指出科研论文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作用重大,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摘要是科研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对论文的概括性总结,也是读者发现和探寻相关领域知识的快捷途径。然而,目前英文摘要的机器翻译质量在精确性和专业性方面都不尽人意,需要通过后期编辑和人工校对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中文翻译文本。本文以计算机科学论文摘要为例,对谷歌机器翻译的300篇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进行了翻译错误类型分析并归类,并提出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首先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再邀请计算机专业以及翻译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确认。之后以DQF-MQM错误类型分类框架为依据,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机器翻译的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中存在七大类翻译错误,其中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错误占比最大,其次是术语误译、误译、欠译、漏译、过译以及赘译。本论文研究发现,由于源文本的信息型学术文本特征,长难句、被动语态以及术语翻译是造成机器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针对源文本的逻辑缜密、语步序固定等特征,本研究针对性地对各类错误类型提出了相应译后编辑策略。建议译者在译后编辑中通过将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从而保持源文逻辑性,通过增加主语以及调整语序处理被动语态保持源文的学术精准,通过恰当选取词意处理半技术词汇等。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归类了计算机科技文本摘要中机器翻译出现的错误,并提出相应译后编辑策略,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建议,从而提高该领域的机器翻译质量。

熊亮[9](2020)在《现代性的流变: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人们既处于资本逻辑的强制下,也处在机器体系的程式里,更处于现代性的流变中。何谓现代性的流变?现代性如何流变?现代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各家不一。从人类四次工业革命的角度来探究现代性逻辑预设、反思与批判以及未来去向,可以深刻地阐释现代性的诸多元素嬗变的来龙去脉,而四次工业革命的“机器”为探究现代性提供了一个确定性的向度。18世纪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这是对神的挑战;今天有人又说“机器是人”,这是对人的挑战,现代性就是在人与机器的关系里孕育了历史进步观念、历史整体性、自然范畴、工具理性以及主体性等特征,也正是诸多的特征特质让人们感受到今天仍然生活在现代性的流变框架里。因此,一部现代性的流变史,就是一部人与机器的关系史,探究人与机器的关系,既可以追溯现代性的发育生成,也可以反思现代性的二律背反,更可以探索现代性的未来旨趣。从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一部名着谈起,拉美特利的重要着作《人是机器》掀起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一个历史直觉:西方人从神学转向人学,从中世纪的圣经故事转向近代工业革命的人—机器—自然的故事,在工业革命驱动背后的机器革命,告示了一种世界观转化“人是上帝儿子”转化为“人是机器”。“人是机器”现代性起源的解读:一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端是现代性起源的社会存在论本体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和建构的图景是现代性起源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涵盖了“物”的开发和激活、资本的嬗变和转型、土地要素的改变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范式的显现。二是自然是现代性起源的工具理性。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倡导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历史性作用,一种新观念已经进入现代意识,动力这个概念不具有政治意义,它不是控制人们的能力,而是征服自然的能力,“机器”的实质就是反映人类对传统自然观念的颠覆,是改变并利用自然创造新事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制造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分工与交换是科学技术与商业进程作了最好的统一,在斯密看来,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即市场、人人皆商人”的商业社会,商业社会关键的要素就是科学技术能否普遍应用到社会,英国早期兴盛的成功奥秘就在于此。“人是机器”机器崇拜在这一时期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它不仅展现了人类通过对象化劳动创造的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给人类带来丰裕的物品,也揭开了被神学所遮蔽的自然界和人,更是人类从附魅的神性自然转向了祛魅的机械自然观,人类逐渐追求理性、崇尚秩序以及构建制度,追求一种确定性、精准性以及因果关系的进步。近代工业革命,在机器崇拜的视域下孕育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一是物性,激活人的欲望。二是人的主体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分离。三是理性主义,追求确定性的方案。四是历史进步观念,历史发展的趋势。五是历史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进程。由于理工工具的过度膨胀以及人类主体性的无穷欲望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忧患,现代性的忧患也就引发人类对现代性的诊断,开启了一种机器异化的历史哲学沉思。卢梭基于科学技术与人类道德的角度来诊断现代性,提出自然人向文明人的过渡是一种历史化进程。人的秉性是自然的、是趋善的,科学技术、理性机器泯灭了人天然的善与爱,给人类带上“伪善的面具”,遮蔽了人类相互之间的猜疑、斗争和奴役,腐化了人的心灵与斗志,给人类带来了惩戒,消解了人类美德的民族性、独特性和魅力性,助长人的闲适与骄逸,给人类带来了惰性,造就了人类时间的多余、多事和多败,科学进步每前进一步,人类道德就堕落一步。科学技术发明的“机器”所打造的社会状态都是人类带着“伪善的面具”去追求带着“枷锁的自由”,人类的行为和道德被对象化的工具所异化,人类失去了道德至善的禀赋,理性工具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之所在,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二律背反。在黑格尔看来,现代性二律背反的发生,既是合理的,又是需要扬弃的,现代性二律背反发生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两大重要范畴,就是处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市民精神与国家精神以及历史特殊性与普遍性。现代世界的核心特征市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背离,这种背离是在市民社会里产生的,而扬弃这种背离主要是靠思辨的精神来进行调和。在微观的市民社会领域中体现了二律背反的发生,如人性、欲望、财富、机器、劳动以及分工等范畴,在宏观的国家领域中也体现了二律背反的发生,如普遍精神、普遍利益、自由、必然等范畴,对于现代性的发生既要看到其合理性,又要扬弃其不合理的成分。马克思通过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异化劳动以及剩余价值论的分析,深刻地分析到机器大工业生产中技术与现代性的关系,更为深刻的则是技术背后的资本力量对现代性产生的作用。资本就是现代性的本质以及内在的规定,通过对资本这一范畴的深刻剖析,认识到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从而揭示现代性深刻的一对又一对二律背反范畴。从现代性本质的批判来看,《资本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中的五种对立关系: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对立、资本的私向化与社会化的对立、资本的技术向度与人本向度的对立、资本的主体间性的内在竞争与对立、资本追求剩余的秉性与文明发展的极限的对立等。从货币史、交换史、工业史以及世界交往史来视角来考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规律,同时也澄明了在现代性过程中资本的内在紧张与外在竞争必然要回答人与劳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以电力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马克思意义上的现代性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没有间断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时期。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作为对象化工具—机器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机器的便利同时,机器也在“酸蚀”着人类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一时期对“机器”的现代性批判旨趣:一是工具理性的批判,工具理性把“机器”作为工具肆意破坏自然,将自然“被宰制”的对象,带来了深刻的自然危机;工具理性把一切都加以量化、价值化,使得人的需求唯一性,导致“单向度”的人;工具理性将一切事实纯粹化,导致目的的“无意义”,侵蚀着人的心智。二是“机器”世界观的异化:人生活在流水线上,每天都要从事同一单调的工序,但是又不能造成工序任何一环节的错误,使得人失去了创造性,造成人的心理紧张压抑的状态。三是消费的异化从马克思意义上的商品拜物教转向景观拜物教,景观打造的幻象催生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使得人们偏离消费本身。“机器”本身是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但是过于追求“机器”,“机器”权力逐渐主导并限制着人的生活,使得人失去生活的意义目的。“机器”形态、性质在发生着变化,人与“机器”之间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性发生着流变,然而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并没有停止。智能化科技革命迅速发展,认识论的转换发生了转换,由“人是机器”转向“机器是人”。进入“机器是人”时代,现代性的物性、主体性、理性主义、历史整体主义以及历史进步观念在经历着思维方式的转化,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化构建了智能化时代的价值观。由于现代性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现代性场域里的唯物史范畴也在面临着质疑:生命、意识以及伦理道德是否只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分工、交换、无人车间是否在改变劳动价值论?自然是继续在被人征服,还是在与人日趋和谐?资本逻辑是在宰制人类,还是在造福人类?工具理性是导致目的的丧失,还是意义的再现?人的主体性是愈渐丧失,还是愈加巩固?异化理论是继续深化,还是走向终结?“机器是人”时代,现代性被筑堤愈加巩固,还是被掘墓走向终结?这有待于人类在智能化时代不断地验证,有待于人类在现代性的流变里反思着人类未来的三种抉择:人类被智能化机器圈养、人类战胜智能化机器以及人类与智能化机器共生。不可否认的是“机器是人”既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一连串的机遇,也给人类的命运带来挑战。“机器是人”时代既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一连串的机遇:一是生产过程的多样性、多元化以及闲暇性。二是交换形式的便捷性、跨时空性以及颠覆性。三是消费方式的瞬时性、多样性以及快捷性。四是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公开性以及公正性。五是人类自身的改造。高科技可以把自身作为技术手段,使人类能用技术手段来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成为自我进化的新手段。“机器是人”也给人类的命运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一是人机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与机器鸿沟在缩小。二是机器越来越智能化,自我控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人的依赖性越来愈小。三是机器取代人的体力劳动,未来将会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如果人类一旦将全部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交给机器,人类将一无是处,并且人的器官都将退化。四是人类对机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失去了对自然和外部世界的关注,自然和外部世界成为机器主宰的对象,人类失去了对客体的反思。五是人类在智能手机、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长时间将智能手机、电脑作为“身体的部件”,越来越沉浸在虚拟空间里生活,人类失去交往的意义。六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无视道德规则的底线,践踏人类生命,如基因编辑婴儿,是对人类行为规范底线的践踏,在深层次的好奇心就是一种权力。现代性场域里人、机器、社会以及国家的理论观念在发生着嬗变,也引发了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面对现代性的流变,人类未来何处何从?德日进在《人类的未来》里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基督教方案,唯有在统一世界内在深处的顶峰上最终出现的一个自主集合中心,才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在仍然分崩离析的人类群体内部充分激起,维持并释放出期待的促进共识力量,也就是真正的超级爱,要有真正的大我。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方案,使人类个体在人类起源与发展终结的地方隐约地看到集体思考和同情提升到某种状态,使每个个体从参与中得益,就足以激励人类个体并使其确定前进的方向。”在德日进的马克思主义方案里,可以看出个人进入到集体的思考和同情就是为了获得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人类社会处于马克思第二大形态“人对物的依赖”前提下,人类无法摆脱资本的逻辑和机器的体系,但是追求人类的历史进步、历史整体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自由精神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之所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对“机器是人”所引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悲观者担忧人类会遭受对象化智能化机器的灭绝,人类会走向终结局面,乐观者认为智能化机器为人类减轻了劳动的负担,人类会实现全面解放。尽管如此,人类生产力还在发展,人类社会还在前进,人类探索自然、外部世界乃至发明创造智能化机器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国家治理制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方案,不仅为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指引了行动的方向,而且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贡献了智慧,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人类在现代性前进路上的“明灯”。

徐紫薇[10](2020)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以C银行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其经营和发展影响着社会金融秩序的稳定。近年来,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模式上紧紧跟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步伐,各项业务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助推了消费市场的扩张,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与国外相比,我国信用卡业务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各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大环境下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也较为薄弱,信用卡资产质量问题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发行信用卡的国有银行,C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不良资产日益增加,不良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为了更好地防范信用卡经营风险,优化资产结构,C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在现行的经济大环境下实现信用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并重,建成一套适用于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可以为其业务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为未来信用卡业务稳健经营提供保障,为业界探索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商业银行有关信用卡业务的研究。2018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对近年来频发的商业银行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作出了相关规定。纵观近几年中国银保监会出台的各项政策,始终紧紧围绕着风险防控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方向,不断加大对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惩治力度。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信贷市场的格局,互联网金融混战加剧了共债现象,在信用卡风险监管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C商业银行为案例,通过了解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并将上述理论与实际运营情况相结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剖析,探寻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除去第一章的引言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环节。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理论入手,对审计的内容、特点、方法、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其次,在本文第三章介绍了C商业银行及其信用卡业务发展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审计方式和内容、实际工作情况,为形成后续章节提供了出处。再次,在本文的第四章提出了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内部审计内容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依次是信用卡申请的真实性审计不到位、审计人员未能掌握信用卡审批政策的变化、内部审计预警系统未实现精细化作业、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效果不佳。随后根据上述问题,结合目前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别是审计体制有待完善、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审计工具亟需更新、内部激励考核不合理。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在本文第五章提出了提升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总共四个方面,分别是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加快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计算机审计技术运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通过对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发现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在防范信用卡金融风险、优化资产结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但内部审计的发展未能随着业务发展与时俱进,具体执行方面也缺乏精细化管理,未能做到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并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C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提供参考,也能为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权威机构证实:手机银行是最安全的远程金融交易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权威机构证实:手机银行是最安全的远程金融交易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2)无可信中心的区块链钱包及交易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虚拟货币研究现状
        二、区块链研究现状
        三、区块链安全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块链密码学
        一、加密体制
        二、哈希算法
        三、数字签名
        四、椭圆曲线数字签名
    第二节 区块链基础
        一、区块链数据结构
        二、电子支付
        三、共识机制
        四、区块链类型
        五、区块链安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块链钱包安全
    第一节 区块链钱包安全研究现状
    第二节 区块链钱包
        一、钱包生成
        二、钱包存储
        三、钱包使用
        四、钱包安全
    第三节 去中心化的保护机制
        一、门限秘密共享
        二、门限加密
        三、门限签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门限秘密共享的区块链钱包备份机制
    第一节 方案模型
    第二节 具体步骤
        一、钱包备份
        二、用户加入
        三、用户退出
        四、钱包恢复
    第三节 安全性分析
        一、抗合谋攻击安全性分析
        二、钱包可恢复性分析
        三、抗单点失效性分析
        四、匿名性分析
        五、方案对比
    第四节 效率分析
        一、计算开销
        二、消息开销
        三、存储开销
        四、网络负载
    第五节 仿真实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门限签名的钱包签名机制
    第一节 方案模型
    第二节 具体步骤
        一、钱包密钥共享
        二、钱包交易签名生成
        三、钱包交易签名验证
    第三节 安全性分析
        一、签名正确性分析
        二、抗伪造性分析
        三、匿名性分析
        四、鲁棒性
        五、不可追溯性
        六、不可撤销性
    第四节 效率分析
        一、计算开销
        二、消息开销
        三、存储开销
        四、交易效率
    第五节 方案对比
    第六节 仿真实验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工具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服务质量的基础概念
        2.1.1 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2.1.2 服务质量的概念
        2.1.3 服务质量的测量
    2.2 服务质量管理理论
        2.2.1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2.2.2 SERVQUAL模型
        2.2.3 客户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2.3 服务质量改进的研究综述
        2.3.1 服务质量的改进路径研究
        2.3.2 服务质量的测量研究
第三章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3.1 网点概况
        3.1.1 深圳分行简介
        3.1.2 深圳分行网点现状
        3.1.3 网点服务质量管理现状
    3.2 网点服务质量的诊断设计与实施
        3.2.1 诊断调查的设计
        3.2.2 诊断调查的组织
        3.2.3 调查的组织
    3.3 网点服务质量的调查结果分析
        3.3.1 样本的总体分析
        3.3.2 有形性测量结果分析
        3.3.3 可靠性测量结果分析
        3.3.4 响应性测量结果分析
        3.3.5 保证性测量结果分析
        3.3.6 移情性测量结果分析
    3.4 网点服务质量较差原因总结
第四章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改进策略
    4.1 服务有形性改进策略
        4.1.1 充分发挥自助服务功能
        4.1.2 美化网点厅堂环境及设施
        4.1.3 打造最美妆容服务体验
    4.2 服务可靠性改进策略
        4.2.1 持续完善售后服务
        4.2.2 缩短等候时间,优化业务模式
        4.2.3 了解客户需求再提供服务
    4.3 服务响应性改进策略
        4.3.1 快速响应厅堂客户不满及投诉问题
        4.3.2 打通大堂经理业务授权和经营瓶颈
        4.3.3 加快智能AI数字化银行业务的规划及拓展
    4.4 服务保证性改进策略
        4.4.1 员工培训与上岗资质认证
        4.4.2 平安星级讲师认证培训
        4.4.3 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
    4.5 服务移情性改进策略
        4.5.1 尊重客户意愿进行合理分流
        4.5.2 利用AI工具适度精准营销
        4.5.3 加大空中柜台服务范围开发力度
第五章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改进实施和保障
    5.1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改进实施
        5.1.1 实施的重点
        5.1.2 实施的难点
    5.2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改进实施的保障
        5.2.1 文化保障
        5.2.2 组织保障
        5.2.3 制度保障
        5.2.4 系统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概念
    第二节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管理模式
        二、商业银行提升客户管理水平的策略
        三、探索创新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人工智能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人工智能与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中运用的现状
    第一节 人工智能在国内外商业银行运用的现状
        一、人工智能在国内银行业中使用的现状
        二、人工智能在国外银行业中使用的现状
        三、国内银行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提升业绩的案例
    第二节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管理运用中的挑战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外部竞争的冲击
        四、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第三节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带来的益处
    第四节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应用分析
    第一节 对客户行为的把握
        一、了解客户需求及其应对措施
        二、重新塑造客户体验
        三、建立智能化平台
    第二节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客户模式与运用人工智能后的转变
    第四节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管理标准和监管制度
    第五节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中管理客户的难点
第五章 人工智能在银行客户管理中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运用中的多种场景及分析
    第二节 完善金融体系和数据审批平台
    第三节 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服务
        一、优化银行智能识别功能
        二、优化银行智能客服
        三、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运用在私人银行领域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对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基于区块链的匿名电子投票方案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区块链技术
        2.1.1 区块链技术特征
        2.1.2 区块链分类
        2.1.3 区块链技术原理
    2.2 以太坊技术
        2.2.1 以太坊重要概念
        2.2.2 以太坊虚拟机
        2.2.3 以太坊智能合约运行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一次性环签名的区块链电子投票方案
    3.1 引言
    3.2 符号说明
    3.3 相关知识
    3.4 方案设计及流程说明
        3.4.1 投票前阶段
        3.4.2 投票阶段
        3.4.3 计票阶段
    3.5 安全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票算法的改进
    4.1 问题引述
    4.2 密钥共享算法
    4.3 改进的计票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区块链电子投票系统实现
    5.1 系统分析
    5.2 系统设计
        5.2.1 新建投票项目模块设计
        5.2.2 进行投票模块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投票系统登录界面
        5.3.2 投票项目发起界面
        5.3.3 投票界面
        5.3.4 计票及结果公布界面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和博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问题的提出: 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媒体关系的重新审视
        2. 关键概念厘清: 新媒体时代
    (二)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概况
        2. 国内研究概况
    (三)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一、形成与交汇: 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 美国价值观塑造与政体形成
        1. 以自由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形塑
        2. 三权分立与联邦制的政体形成
    (二) 以“新闻自由”为理想的美国媒体历史
        1. 新闻自由的内涵及性质之辨
        2. 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 关键人物与主要思想
    (三) 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交汇
        1. 报刊媒体发展初期政府与媒体“压制与反压制”
        2. 党派报刊时期党派与报刊的“控制与合谋”
        3. 大众报刊时期政府与媒体的共生与博弈
二、共生与博弈: 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根本特征
    (一) 背景: 20世纪的美国大众传播媒体及新闻专业主义
        1. 20世纪美国的政治经济背景
        2. 20世纪的大众传播媒体发展
        3.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与挑战
    (二) 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1. 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发展变化: 叭儿狗、看门狗、攻击狗、牧羊狗
        2. 政府各权力部门与媒体的共生与博弈: 总统、国会、司法部门
        3. 不同时期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与博弈: 日常时期、战争时期
    (三) 传统媒体时代公众与媒体的关系
        1. 作为知识的媒体: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2. 作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媒体: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3. 议程设置和构建框架的媒体: 媒体与公众的关系
三、延续与改变: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基本特征
    (一)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共生与博弈”关系的延续
        1.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本质并未改变
        2.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新媒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3.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新媒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二)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改变:博弈程度加深
        1. 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对于民众的控制程度加深
        2. 社交媒体的赋权带来新的权力主体
        3. 传统新闻业的地位受总统政治倾向的影响
        4. 公众在三方博弈中地位提升
四、意识形态层面: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具体考察
    (一) 后真相政治与虚假新闻泛滥
        1. 后真相政治的定义与表现
        2. 后真相政治助长虚假新闻泛滥
    (二) 政治极化、身份认同危机与网络不对称极化
        1. 两党政治极化的体现与历史原因
        2. 身份认同危机
        3. 网络空间不对称极化
    (三) 民粹主义与另类空间崛起
        1. 民粹主义的根本特征与体现
        2. 另类空间崛起
    (四) 新媒体与网络民主及网络公共领域
        1. 传统媒体时代的民主实践与理论设想
        2. 网络时代的各种民主形式实现的可能性
        3. 网络公共领域能否实现的争议
五、内容生产层面: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具体考察
    (一) 政府及政治人物自媒体政治传播
        1. 政府部门建自媒体平台开展电子政务
        2. 政治人物打造自媒体进行政治传播
        3. 案例分析: 美国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应对桑迪飓风
    (二) 机构新闻媒体对于政府的监督和配合
        1. 新媒体环境下机构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
        2. 机构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与配合
        3. 案例分析: 从普利策获奖作品看机构新闻媒体对于政府的监督
    (三) 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与政府及舆论的关系
        1. 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
        2. 意见领袖影响政治及引导公众舆论
        3. 案例分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治国”
    (四) 普通民众运用媒体平台进行新闻生产
        1. 参与式新闻
        2. 参与式新闻的民主监督功能
        3. 参与式新闻的典型案例: CNN iReport
六、对外传播层面: 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具体考察
    (一) 公共外交1.0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
        1. 美国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提出
        2. 9·11以后美国政府公共外交实践
    (二) 公共外交2.0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
        1. 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2.0政策
        2. 以伊朗为例看美国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外交
    (三) 美国优先和现实主义下的新媒体外交
        1. 美国优先的新媒体外交
        2. 现实主义的新媒体外交
    (四) 战时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的具体考察
        1. 美国政府对于媒体的战时审查机制
        2. 美国政府为媒体量身打造战时嵌入式记者
        3. 美国主流媒体战时配合美国政府展开报道
结论
    (一) 共生和博弈的延续以及博弈程度的加深
    (二) 共生与博弈关系的实质是政治和资本的合谋与对立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Aims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2.1 Overview on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and Post-Editing Strategies
    2.3 DQF-MQM Error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2.4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of Paper Abstracts
    2.5 Text Typology Theory
        2.5.1 Text Typology Theory of Reiss
        2.5.2 Previous Studies on Informative Text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HAPTER3 METHODOLOGY
    3.1 Source Text and Text Analysis
        3.1.1 Source Text
        3.1.2 Text Analysis
    3.2 Research Method
    3.3 Translation Process
        3.3.1 Translating300 computer science abstracts with MT system
        3.3.2 Post-editing the MT-generated translation based on Text Typology Theory
        3.3.3 Conduct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ensuring post-editing quality
        3.3.4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rrors in300 abstracts
        3.3.5 Preliminary error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DQF-MQM Framework
        3.3.6 Conducting the2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nfirm error classifications
        3.3.7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ll MT errors in the300 abstracts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ed English Abstracts
        4.1.1 Unidio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2 Terminology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3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4 Und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5 Omission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6 Ov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7 Errors of Addition in MT Output
    4.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Machine Translated Abstracts
        4.2.1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4.2.3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Term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of300 Abstracts
    1-20 Abstracts
    21-40 Abstracts
    41-60 Abstracts
    61-80 Abstracts
    81-100 Abstracts
    101-120 Abstracts
    121-140 Abstracts
    141-160 Abstracts
    161-180 Abstracts
    181-200 Abstracts
    201-220 Abstracts
    221-240 Abstracts
    241-260 Abstracts
    261-280 Abstracts
    281-300 Abstracts
ACKNOWLEDGEMENTS

(9)现代性的流变: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现代性流变及相关研究的意义
        一、现代性、流变的概念及多维度
        (一)现代性的多重涵义及维度
        (二)流变的多重涵义及维度
        (三)现代性的流变及其相关因素
        二、现代性流变运动与“机器”变革的关系
        三、现代性流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一)关于“人是机器”论断研究
        (二)现代性与“机器”关系研究
        (三)关于“机器是人”论断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研究
        (二)关于人与机器异化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机器是人”的研究及相关理论探讨
        (四)简评
    第三节 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范围、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范围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人是机器”,近代工业革命时代的一个历史直觉
    第一节 罗吉尔.培根的质疑
        一、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世界观
        二、罗吉尔.培根的质疑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发端:现代性起源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解读
        一、“物”的开发和激活
        二、资本的嬗变和转型
        三、土地要素的改变
        四、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法国战斗唯物主义思想的投射
        一、“彻底而又坚决”的无神论世界观
        二、“从自然中把握自然”的机械自然观
    第四节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由神学转向人为中心、自然为本
        一、人为中心的属性及地位
        二、自然为本源的法则及规律
第二章 “机器”的实质就是反映人类对传统自然观念的颠覆
    第一节 弗朗西斯.培根关于新自然科学四种范畴的诠释
        一、自然:被人改造的质料
        二、自然性:主体把握客体的逻各斯范畴
        三、自然法:统治宇宙万物的规则秩序
        四、新自然科学:知识论的拷问确证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
        二、科学技术与创造物质财富的关系
        三、科学技术与生产精神财富的关联
    第三节 现代性起源的工具理性解读:自然
        一、自然范畴的历史嬗变
        二、工具理性范畴的现代性解读
        三、征服自然的理想状态与现代性起源的关联
第三章 “人是机器”催生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第一节 物化的机器与分工关系
        一、劳动分工的缘由
        二、劳动分工与机器的关系
        三、劳动分工的结果及论断
    第二节 英国早期兴盛:科学技术与商业进程作了最好的统一
        一、早期英国踏上成功之路的秘诀:科学技术与商业的结合
        二、工业革命的兴起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
        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动力要素: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第三节 机器崇拜时代的开始及现代性特征的生成
        一、机器崇拜的缘由
        二、机器崇拜的表现
        三、现代性发育生成的特征原则
第四章 卢梭:从自然人到文明人——关于历史化的忧患
    第一节 卢梭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历史化的进程:由自然人向文明人的过渡
        二、忧患历史化的工具:农业和冶金术的使用
        三、忧患历史化的思维:理性对人的束缚与异化
        四、忧患历史化的终点:自然的“回环闭合”运动
    第二节 科学技术导致人性道德的异化
        一、追问科学技术的溯源
        二、科学技术与人类道德异化的表现
        三、科学技术导致人类道德异化的结果
    第三节 现代性的本质:二律背反
第五章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思想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中“异化”概念的产生及其内容
        一、黑格尔哲学的自然异化
        二、黑格尔哲学异化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黑格尔晚期重要着作:《法哲学原理》中的现代性诊断
        一、现代性的起点:市民社会的分析与批判
        二、市民社会的自我超越与意志定在
        三、现代性的诊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背离
    第三节 现代性二律背反的发生,既是合理的,又是需要扬弃的
        一、现代性二律背反发生的合理性
        二、现代性二律背反发生的扬弃
第六章 马克思的人机异化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生成:从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到劳动异化
        一、异化的开端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批判精神
        二、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成熟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解剖了人机关系的本质
        一、机器在生产力发展过程的作用
        二、机器与资本范畴的关系
        三、机器、劳动以及人的关系
        四、人机关系的异化问题
        五、人机关系与私有制的批判
    第三节 现代性:《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对立
        二、资本的私向化与社会化的对立
        三、资本的技术向度与人本向度的对立
        四、资本的主体间性的内在竞争与对立
        五、资本追求剩余的秉性与文明发展的极限的对立
    第四节 马克思之后对“机器”的现代性诊断与反思
第七章 21世纪智能化科技革命
    第一节 20世纪图灵测试一种大胆的设想:“机器是人”
        一、人工智能发端的前奏:两大测试实验
        二、人工智能“三阶段说”及其特征
    第二节 21世纪智能化科技革命的经济哲学表征
        一、人工智能与工业产业的再升级
        二、人工智能与新型的社会分工
        三、人工智能与重新定义世界的思维方式
第八章 由“机器是人”引发唯物史观的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节 “机器是人”提出的第一个形上学问题:生命的原理与机器的原理能否重叠?
        一、智能化机器具有生命吗?
        二、智能化机器会有意识吗?
        三、智能化机器要伦理道德吗?
    第二节 “机器是人”提出的第二个形上学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消失了吗?
        一、智能化机器取代人劳动的表现与担忧
        二、智能化时代“无人工厂”与劳动价值论
        三、智能化时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会消失吗?
    第三节 “机器是人”提出的第三个形上学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过时了吗?
        一、异化理论及其在智能化时代的嬗变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过时了吗?
第九章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的关系反思
    第一节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关系的延异
        一、智能化机器显现人类遗忘缺陷的记忆
        二、智能化机器“检查”一切具体的资源
        三、智能化机器的外化表现得以澄明并被解蔽
    第二节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关系的断裂
        一、智能化机器使得主体性人的理性能力完全“短路”
        二、智能化机器与人在时空发生断裂的表现
        三、智能化机器与人对真理的认知
    第三节 现代性场域里智能化机器与人关系的重塑
第十章 “机器是人”命题背后关于人类的遭遇、人类的命运以及人类的未来忧思
    第一节 智能化时代现代性的转换、遭遇、发展及隐忧
        一、历史进步与历史整体性观念
        二、自然是继续被人征服,还是与人日趋和谐?
        三、资本逻辑是在宰制人类,还是造福于人类?
        四、工具理性是目的的丧失,还是意义的再现?
        五、人的主体性是愈渐丧失,还是愈加巩固?
    第二节 人类面对智能化机器未来的三种抉择
        一、人类被智能化机器“圈养”
        二、人类“战胜”智能化机器
        三、人类与智能化机器“共生”
    第三节 “机器是人”视野中的人类未来
结语
    一、现代性流变的总体轮廓:概念范畴的反思
    二、现代性流变的核心轴线:人机关系的嬗变
    三、现代性流变的风险危机:终结论的沉思
    四、现代性流变的未来去向:人类面临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以C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研究
        1.2.2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基本框架
2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内涵和特点
        2.1.1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内涵
        2.1.2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特点
    2.2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内容
        2.2.1 经营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合规性
        2.2.2 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2.2.3 运营机制的规范性和人员履职情况
    2.3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方式
        2.3.1 书面资料审阅方法
        2.3.2 客观实物证实方法
        2.3.3 沟通分析调查方法
    2.4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2.4.1 受托责任理论
        2.4.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4.3 内部控制理论
    2.5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影响因素
        2.5.1 审计环境因素
        2.5.2 审计人员因素
        2.5.3 审计制度因素
3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案例介绍
    3.1 C商业银行及其信用卡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3.1.1 C商业银行情况简介
        3.1.2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现状
    3.2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管理情况
        3.2.1 C商业银行信用卡部内部机构设置
        3.2.2 C商业银行信用卡部内部管理特点
    3.3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方式
        3.3.1 通过数据模型筛选可疑问题
        3.3.2 通过审计抽样调取进件档案材料
        3.3.3 通过信息系统审核作业流程
        3.3.4 通过现场访谈获取审计信息数据
    3.4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的内容
        3.4.1 信用卡申请受理的真实性审核
        3.4.2 征信审批作业流程的合理性审核
        3.4.3 风险预警控制管理的及时性审核
        3.4.4 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规范性审核
    3.5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现实工作情况
        3.5.1 C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情况
        3.5.2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
4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4.1.1 信用卡申请的真实性审计不到位
        4.1.2 审计人员未能掌握信用卡审批政策的变化
        4.1.3 内部审计预警系统未实现精细化作业
        4.1.4 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效果不佳
    4.2 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管理层政策向发卡倾斜,审计体制有待完善
        4.2.2 审计人员准入门槛较低,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
        4.2.3 信息技术审计不够成熟,审计工具亟需更新
        4.2.4 审计成果脱离实际,内部激励考核不合理
5 提升C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5.1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5.1.1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审计,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
        5.1.2 推进内部审计环境建设,保证审计有效履职
        5.1.3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审计的权威
    5.2 加快人员队伍建设,成立专业的内审团队
        5.2.1 从严内部审计人员选拔政策,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5.2.2 定期组织经营业务相关培训,培养专业型审计人才
        5.2.3 加强前后台员工的交流,保持审计项目与时俱进
    5.3 强化计算机审计技术运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5.3.1 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完善非现场审计体系
        5.3.2 优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发挥审计前瞻预测能力
        5.3.3 完善审计抽样工具,合理设置审计容差
    5.4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5.4.1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方案,落实审计责任制
        5.4.2 成立后续审计小组,追踪落实审计成果
        5.4.3 积极统筹内外资源,保障审计成果的实际运用性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权威机构证实:手机银行是最安全的远程金融交易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S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马靖琼. 东华大学, 2021
  • [2]无可信中心的区块链钱包及交易保护机制研究[D]. 屈冉.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网点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D]. 林丽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4]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运用[D]. 贺璞贞.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5]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研究[D]. 赵斐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6]基于区块链的匿名电子投票方案研究与设计[D]. 赖恒财.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新媒体时代美国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和博弈关系研究[D]. 鲍静. 上海大学, 2020(08)
  • [8]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D]. 付茜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现代性的流变: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D]. 熊亮.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以C银行为例[D]. 徐紫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标签:;  ;  ;  ;  

权威机构确认:手机银行是最安全的远程金融交易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