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超基性岩组合特征及成因探讨

西藏超基性岩组合特征及成因探讨

一、西藏超镁铁岩组合特征及其成因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旗[1](2021)在《蛇绿岩研究之检讨与反思:以“双沟蛇绿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沟蛇绿岩"是笔者最早研究的蛇绿岩之一,位于云南哀牢山带。双沟出露的岩石有二辉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玄武岩、硅质岩等。辉长岩亏损LREE,锆石U-Pb年龄为362~328Ma。玄武岩具N-MORB和E-MORB的特征,锆石U-Pb年龄为249Ma。研究认为,"双沟蛇绿岩"可能产于陆间小洋盆或裂谷或裂陷槽背景。但是,双沟没有可信的深海沉积和混杂堆积的记录,虽然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地球化学也具有MORB的特征,暗示双沟可能不是一个典型的蛇绿岩。如果双沟不是蛇绿岩,则晚古生代的哀牢山带就不存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洋盆,也不可能存在大陆碰撞的记录。双沟不是蛇绿岩是什么?可能是造山橄榄岩(Orogenic peridotite)。造山橄榄岩与蛇绿岩的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的橄榄岩产于洋壳之下;造山橄榄岩产于陆壳之下。检讨双沟蛇绿岩的研究,反思蛇绿岩的概念。笔者认为,斯泰因曼的"三位一体"概念是合适的,1972年彭罗斯会议的决议是正确的,1996年怀柔会议构造学家对蛇绿岩概念的理解是对的。考虑到混杂堆积对于蛇绿岩的重要性,建议将混杂堆积也作为与蛇绿岩相伴的一个重要指标加进来。如果这个想法合适,则一个完整的蛇绿岩组合将由三个要素组成:1)岩浆岩(包括地幔岩、堆晶岩、侵入岩和火山岩,代表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2)深海沉积(代表洋盆顶部的物质组成); 3)混杂堆积(代表洋盆消失、陆块碰撞的构造产物)。蛇绿岩不同于其他岩浆岩,其研究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思路,明白这一点,蛇绿岩研究才能走上正轨。双沟蛇绿岩研究遇到危机,中国其他一些蛇绿岩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因此,检讨双沟蛇绿岩,对反思蛇绿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2](2020)在《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文中认为西北地区蛇绿岩广泛分布在天山、秦祁昆等造山带和塔里木、准噶尔等陆块周缘,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陆块-混杂带交织图,演绎着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在近年来小比例尺西北地质图编制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了区内有关蛇绿岩的资料文献,梳理了西北蛇绿混杂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序列,重点叙述了西北地区蛇绿混杂岩特征,探讨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演化的关系。西北地区36条蛇绿混杂岩带是蛇绿岩的赋存空间,可以划归为5个区、2个对接带和2个缝合带。红柳沟-北祁连山新太古代—中元古代蛇绿岩可能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柯坪、勉略、松树沟等新元古代早期蛇绿岩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和局部洋陆转化相关,大量古生代以来的蛇绿岩是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多陆块岛弧洋盆系统洋陆转化作用的记录。

杨华燊[3](2020)在《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提出达拉布特蛇绿岩作为新疆境内最为典型、规模最大的蛇绿岩带之一,被认为是古亚洲洋的残余。前人主要通过其上部组成单元的基性岩来探讨其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等一系列的关键科学问题,但对于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研究较为薄弱,其成因争议较大。本次研究在该蛇绿岩带上发现了一些较为新鲜的地幔橄榄岩,可为该区地幔性质、构造环境的恢复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有助于解决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本文选择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上的萨尔托海岩体、苏鲁乔克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岩体中地幔橄榄岩进行了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萨尔托海岩体、苏鲁乔克岩体地幔橄榄岩分别为方辉橄榄岩、带状纯橄榄岩及透镜状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90.92~91.40,带状纯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89.63~95.91,透镜状纯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90.34~92.11,均为镁橄榄石,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Mg#值93.05~96.85,Wo值42.89~50.84,En值46.77~53.15,Fs值1.65~3.97,属于透辉石。斜方辉石Mg#值89.81~91.69,En值80.09~89.76,Fs值7.68~9.98,Wo值2.10~12.23,属于顽火辉石。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尖晶石Cr#值48.64~50.40,Al2O3含量变化为28.12%~28.86%,为高铝型尖晶石。透镜状纯橄榄岩中尖晶石Cr#值为92.17~97.29,带状方辉橄榄岩尖晶石Cr#值为89.90~94.73,均为高铬型尖晶石。单斜辉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单斜辉石稀土元素呈轻稀土亏损,重稀土较为富集的趋势,重稀土(HREE)含量与配分模式与Izu-Bonin–Mariana弧前地幔较为相似。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U、Pb、Sr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Zr、Nb负异常,与马里亚纳弧前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微量元素特征较为一致。尖晶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纯橄榄岩中的尖晶石与玻安岩具有亲缘性,方辉橄榄岩中尖晶石则和洋中脊玄武岩具有亲缘性。透镜状纯橄榄岩全岩主量元素Mg O为43.71%~45.11%,Al2O3含量为0.43%~0.72%,Ca O含量为0.07%~0.17%。带状纯橄榄岩Mg O为43.72%~46.07%,Al2O3含量为0.89%~1.25%,Ca O含量为0.07%~0.60%。方辉橄榄岩Mg O为43.05%~44.39%,Al2O3含量为0.79%~1.05%,Ca O含量为0.88%~1.37%。与亏损地幔相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具有较高的Mg O,低的Al2O3、Ca O含量。方辉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0.25×10-6~0.47×10-6,透镜状纯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0.24×10-6~0.68×10-6,带状纯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1.25×10-6~2.40×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的配分曲线均呈平坦型,与典型的亏损地幔LREE亏损明显不同,暗示其经历了熔/流体与岩石反应。微量元素明显富集相容元素Cr、Co、Ni,具有残余地幔的特征。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均具有深海地幔橄榄岩(MOR)与弧前地幔橄榄岩(SSZ)的特征。根据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微量元素Ti-Dy、YN-Yb N、尖晶石Cr#-单斜辉石Al2O3、橄榄石Fo-尖晶石Cr#、尖晶石Cr#-Mg#图解对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经历的部分熔融程度为22%~28%,苏鲁乔克纯橄榄岩经历的部分熔融程度高达40%以上。综合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岩石学、矿物地球化学、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为亏损地幔岩与MORB熔体及俯冲带熔/流体反应而形成。苏鲁乔克纯橄榄岩为亏损地幔岩与玻安岩、岛弧玄武岩、俯冲带熔/流体反应而形成。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弧前俯冲的初始阶段,萨尔托海岩体及苏鲁乔克岩体中的地幔橄榄岩为该阶段不同时期演化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时代,本文认为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为弧前环境下形成的西准噶尔古生代大洋岩石圈的残留,指示了西准噶尔洋盆俯冲消减始于中泥盆世。

段雪鹏[4](2019)在《东昆仑夏日哈木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日哈木矿床是东昆仑造山带首次发现的超大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而位于相同大地构造位置的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却未成矿。本文对两个镁铁-超镁铁岩进行成因矿物学研究,探讨两者矿物学差异,以期建立东昆仑地区与成矿有关的矿物学标志。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成矿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组合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橄榄方辉岩-斜方辉石岩-二辉石岩-辉长苏长岩-辉长岩,以斜方辉石大量结晶为特征;未成矿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组合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榄方辉岩-斜方辉石岩-二辉石岩-单斜辉石岩-橄长岩-辉长岩,以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大量结晶为特征。(2)成矿镁铁-超镁铁岩中的矿物生成顺序为:(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韭闪石/斜长石-镁角闪石-阳起石,硫化物可能在尖晶石、橄榄石结晶过程形成;未成矿的镁铁-超镁铁岩中的矿物生成顺序为:尖晶石-橄榄石-斜长石-韭闪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硫化物形成于橄榄石结晶之后。(3)成矿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具有相对稳定的Fo值变化范围,母岩浆Ni含量较高;橄榄石Ni含量大于2000ppm可以作为镁铁-超镁铁岩成矿的标志;Mn/Fe和Ni/Co比值指示成矿橄榄石源区为经历俯冲洋壳交代作用的辉石岩源区;成矿橄榄石具有高Ti低Ca特征,指示源区可能受到富钛和富铁的硅酸盐熔体交代。未成矿橄榄石Fo值变化范围较大,母岩浆Ni含量较低;橄榄石Ni含量小于2000ppm;Mn/Fe和Ni/Co比值指示未成矿橄榄石源区为未经过交代作用的橄榄岩源区;未成矿橄榄石具有低Ti高Ca特征,指示源区可能受到碳酸盐熔体交代。(4)成矿和未成矿镁铁-超镁铁岩中的辉石成分特征相似,无法作为成矿判别标志,斜方辉石大量结晶暗示成矿岩浆富Mg贫Ca,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大量结晶暗示未成矿岩浆贫Mg富Ca。(5)角闪石TiO2含量大于2.5wt%可以作为镁铁-超镁铁岩成矿的标志;成矿角闪石成分环带表明岩浆氧逸度先升高后降低有利于成矿;同化混染作用可能显着改变了岩浆的氧逸度条件;岩浆补给作用对于成矿有利;区域找矿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具有环带特征的角闪石。

柳潇[5](2019)在《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文中指出新疆坡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镍储备基地,区内先后开展了多轮矿产勘查和成岩成矿规律研究,已发现有坡一超大型、坡十中型、罗东小型、坡东小型、坡三小型镍铜矿及多个镍铜矿点。目前区内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在成矿模式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坡北地区镍铜矿综合找矿模型的研究还是空白,进一步的找矿工作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旨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典型矿床、坡北成矿带、新疆北山三个尺度系统总结区内镍铜矿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归纳找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构建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对坡北地区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坡北及邻区铜镍矿的成矿模式为“深部熔离+就地熔离多期次脉动成矿”,其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岩浆岩。岩浆岩是直接控矿因素,构造通过控岩间接控矿。(2)新疆北山地区镍铜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区内晚石炭-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岩浆岩的控制。坡北地区找矿岩体条件为具有成矿潜力的超镁铁岩产出处,也即在找铜镍矿之前先要找到成矿超镁铁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镍铜矿的矿化类型受岩浆成分控制,辉橄岩成矿最好;(2)矿体空间分布受岩浆通道控制,即矿体多产于赋矿超镁铁岩底部;(3)成矿时间受岩浆活动阶段控制,即赋矿岩相为岩浆活动最晚旋回最晚期的超镁铁岩;(4)岩浆活动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成矿,适量的地壳混染有利于成矿,成矿规模最大的坡一超镁铁岩的混染程度小于坡北杂岩体的橄榄辉长岩,大于罗东的橄榄辉长岩;(5)岩浆活动控制着成矿物质迁移分配,主要表现为岩浆中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导致硫饱和,同时硫化物熔离导致剩余岩浆和早期结晶橄榄石中的Ni富集到硫化物中成矿。(3)坡北地区找矿构造条件为有二级断裂产出处,具体为矿床、矿点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构造控矿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构造控制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也即红柳河-依格孜塔格一级断裂是母岩浆上侵通道,白地洼-淤泥河二级断裂是派生岩浆的上侵通道,也是导矿容矿构造,岩浆房位于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的交汇处。(4)坡北地区找矿地质条件中大地构造区位条件优越。地壳深部结构反演显示,新疆北山裂谷在岩石圈地幔可导通至塔里木盆地,结合区内镁铁-超镁铁岩、暗色岩墙的岩浆源区偏向于塔里木地幔源区,显示塔里木地幔柱为区内铜镍矿母岩浆源区提供了物质和能量。(5)研究区预查阶段应以找成矿超镁铁岩为主,普查阶段以找镍铜矿体为主。相应的找镍铜矿体的地质找矿标志中直接标志有:(1)地表标志:孔雀石化、镍华或铁帽;(2)矿石类型:浸染状矿石,贯入式硫化物矿体;(3)矿物学标志:镍黄铁矿。地质找矿标志中间接标志有:(1)辉橄岩、橄榄岩发育;(2)特殊地形:杂岩体内负地形盆地;(3)地表标志:伊丁石化;(4)蚀变标志:蛇纹石化。同时,汇总坡北地区成矿岩体的判别标志:(1)成岩时期:晚石炭世-二叠纪;(2)岩体分布: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3)侵入序次晚:较少被岩脉穿插,环形构造的边部;(4)母岩浆成分:母岩浆为高温高MgO的拉斑玄武岩;(5)岩浆混染程度为<5%;(6)岩浆硫饱和,橄榄石中Ni亏损;(7)矿物学标志:磁黄铁矿,含水矿物出现;(8)矿物化学标志:橄榄石Fo>80。(6)地球物理找矿标志为高磁异常、低重力异常、低电阻率异常,用以指示超镁铁岩。在成矿远景区预测中以找超镁铁岩主,在矿区勘探中以解析赋矿超镁铁岩的深部结构为主。物探的。(7)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成矿元素Ni主要和Co、Cu、S、Se、Te、Bi、Fe伴生,原生晕表现为Te→Fe、Co、Cu、Ni、S、Bi→Se,其中最重要的前缘晕元素为Se,Se在地表有次生富集;Ni与Mg正相关,与Ti、Ca反相关则是受造岩矿物的组合控制;Ni与Ni/Co呈正相关性,可用Ni/Co的高值区指示高镍矿体;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反映次生晕,可圈定成矿超镁铁岩发育的区域。(8)遥感找矿标志为遥感矿石含量反演信息,表现为高Si-指数、低高岭土矿物含量和低碳酸盐矿物含量对应于镁铁-超镁铁杂岩,杂岩体内铁染蚀变矿物含量高值区对应于超镁铁岩。(9)构建了坡北地区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并在综合找矿模型的指导下,结合数据驱动有价值变量筛选预测模型Elastic Net-Fuzzy WofE对坡北预测区进行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圈定2个A级靶区,1个B级靶区,2个C级靶区,为区内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0)此外,橄榄石的Fo-Ni演化图解显示坡一主成矿期前母岩浆中有高Ni熔体的加入,这是坡一成矿规模相对大的关键。

王静强[6](2017)在《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由位于江绍断裂带北西侧的扬子地块(包括其东南缘的江南造山带)和南东侧的华夏地块组成;每个块体内部由若干个地体构造组成。前人在1990年代就已经提出,这两个块体在新元古代通过俯冲-碰撞形成了江南造山带;经20多年实践验证,这一认识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由于受当时研究的技术和测试手段限制,两个块体的碰撞时间、机制以及在显生宙的再造等问题尚存在诸多研究空间;近10年突飞猛进的先进分析测试手段为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本论文选取华南新元古代-晚中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中遗留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资料和新认识。第一个问题涉及两个块体拼合带特别是萍乡以西区段拼合带位置的厘定及其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运用沉积大地构造方法,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和走向追索,根据拼合带两侧反差明显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特征,确定了湖南境内扬子与华夏拼合带南界的位置,为萍乡-祁东-茶林断裂。通过对绍兴-江山-萍乡-祁东-茶林新元古代拼合带和赣东北地体拼贴带韧性变形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研究,以及若干区段变质-变形剖面的连续观察,系统测量了剪切面理、拉伸线理等产状要素,观察了XZ面上的野外运动学标志,并系统观察定向薄片XZ面上的非同轴不对称矿物与岩石组构,拍摄了显微照片,进而在研究区确定出前南华系至少存在两期韧性变形剪切动向,分别是早期朝SE方向运移和晚期沿NE-SW方向左旋走滑。第二个问题涉及江南造山带中段扬子和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时间问题。通过对江南中段发育较为完好的新元古代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野外观察和系统采样,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Lu-Hf同位素研究,从中获得江南中段湘北地区冷家溪群和望城地区板溪群的最大沉积年龄值,分别是~825 Ma和797±14 Ma。结合前人在邻区对板溪群的分析结果,我们推测板溪群的沉积底界年龄为800 Ma。据此,将华夏与扬子地块在江南中段的碰撞造山时间限定于825到800 Ma。自形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揭示,板溪群与冷家溪都具有单一的新元古代年龄峰(968-820 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上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早期弧岩浆岩及蛇绿混杂岩年龄数据,我们推测江南造山带是这些自形碎屑锆石的主要源区,而其少量的古元古代及新太古代碎屑锆石则分别源自华夏和扬子地块。同时,对华夏和杨子两个块体的年龄谱与全球其他块体年龄谱进行了对比,明确了这两个块体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第三个问题是有关江南造山带东段伏川蛇绿岩的形成时间、机制和演化过程的问题。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我们在伏川蛇绿岩中识别出了若干条发育于皖南歙县伏川蛇纹石化超镁铁岩中的长英质花岗岩墙。经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两个岩墙的锆石U-Pb年龄分别是841.2±5.5 Ma和839.7±4.6 Ma;主量元素上具有过铝质、高硅、高钾、高K2O/Na2O比,以及低MgO、Fe2O3和CaO的特征;微量元素上,轻稀土富集,具有明显的Eu、P、Ti负异常与Pb正异常,分异指数很高,锆石饱和结晶温度低等特征,表明其属于壳源S型花岗岩。此外,该岩墙中的锆石普遍具有正的εHf(t)值,一阶段模式年龄揭示其源岩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新生大陆地壳。根据前人研究,认为伏川蛇绿岩中这套花岗岩墙的成因最可能是蛇绿岩在运移过程中,位于推覆岩片之下的洋壳物质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花岗岩。定向薄片观察表明,伏川蛇绿混杂岩中发育顶朝SE的运动学动向。我们认为,伏川蛇绿混杂岩与围岩在野外的SE倾向是由于830-~800 Ma期间发生的碰撞挤压与褶皱变形的产物,顶朝SE的运动学动向指示怀玉地体朝九岭地体的下冲。我们的运动学研究结果否定了新元古代扬子地块向华夏地块俯冲的假想模式。第四个问题涉及中国东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成因机制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通过近10年大量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火成岩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东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属于板内构造作用,不存在大洋板块俯冲的物质证据。这一认识也被本研究所证实。然而,近年国内部分学者根据出露于江绍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龙游地区的石榴角闪岩所做的少量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将其解释为华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成因。鉴于此,在详细的野外观察、采样的基础上,我们对该石榴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并利用先进的P-T视剖面图法,算得了进变质(0.67~0.75 GPa/685~719℃)、峰期变质(0.9-1.1 GPa/760-778℃)和退变质(~0.68 GPa/~767℃)三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年代学研究表明,龙游石榴角闪岩中的锆石普遍发育核环构造,其核部的锆石U-Pb为879±11 Ma,对应的Th/U值大于0.1;亮白色变质成因的环部和细小颗粒锆石的年龄为446±5 Ma,对应的Th/U比值多数小于0.1;表明龙游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879 Ma),而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446 Ma)。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龙游石榴角闪岩的原岩是E-MORB型的基性岩浆岩。EPMA分析表明,以包裹体状存在于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变晶内部的长石为钙长石,而分布于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外围附近的斜长石An值在44~66之间;没有发现指示绿辉石分解形成的富钠长石(钠长石或更长石),指示龙游石榴角闪岩不是由高压榴辉岩退变而来。三期变质温压条件共同构成一个顺时针演变的P-T轨迹,指示龙游榴闪岩的原岩经历了一个造山期挤压→被埋藏→折返抬升的动力学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重建了该岩石的形成过程:新元古代古华南洋向扬子陆块俯冲→引发弧后拉张和幔源岩浆上涌结晶,形成E-MORB型基性岩→志留纪期间,遭受了板内中高级变质作用,形成石榴角闪岩。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时代、类型和形成机制问题。我们重点对研究相对薄弱的赣西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湘北连云山花岗岩穹窿、湘赣鄂边界花岗岩群、粤西北连山岩体等花岗质岩体进行了研究。通过构造运动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地质学、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的研究,揭示了武功山质核杂岩的核部岩体侵位时间为晚侏罗世(158~154 Ma),而湘赣鄂边界地区花岗质岩体群和粤西北连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也都属于晚侏罗世(153~145 Ma)。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显示,除了粤西北连山岩体为埃达克质花岗岩外,其余3个地区的花岗岩都属壳源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或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源自古-中元古代大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通过对花岗岩及其围岩的锆石Hf同位素分析以及物源投图,确定武功山岩体和湘赣鄂边界地区花岗岩不是源自其围岩(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岩)的部分熔融,而是源自更深层次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而粤西北连山埃达克质花岗岩则是在正常大陆地壳深度(30-40 km)和相对低压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源自一个高Sr/Y比值的源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朝华南板块俯冲的前锋(大陆岩浆弧)位置在湘南的长城岭-宁远一带,而出露于此带北西方向的大面积燕山期岩体则属于壳源S型花岗岩,其成因机制很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或多板块汇聚作用下的板内岩浆作用有关。

姚金龙[7](2016)在《中国东南部前泥盆纪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华南板块由南东侧华夏陆块和北西侧扬子陆块两个前寒武纪块体组成,二者以江绍断裂带为界;江南造山带是两者之间的新元古代俯冲—碰撞—缝合造山带,其东段由九岭和怀玉两个块体组成。中国东南部包括江南造山带和华夏板块,经历了长期多阶段的地壳演化和大陆再造过程,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壳物质组成和构造特征。该地区研究历史很早,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一些遗留问题,而且是一些研究难度比较大的遗留问题;特别是关于前泥盆纪构造演化的诸多科学问题。本论文选取江南造山带诸暨、江山-淳安、弋阳、元宝山、龙胜地区以及华夏陆块崇义、黎川、建瓯、建宁、陈蔡地区作为重点解剖区,开展了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对重点剖面进行了精细观察、系统采样。论文分析了江南造山带各区段前南华纪韧性剪切运动学标志,确认了新元古代古华南洋向江南造山带之下北西向俯冲。此外,江南造山带广泛发育的前南华系区域角度不整合,标志着华夏与扬子陆块的俯冲碰撞造山。论文确定了研究区段各地质体的产状和相互间的接触关系,借助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岩相学观察,探讨了研究区沉积地层、岩浆岩以及变质岩的时代、成因以及构造背景,为探索中国东南部前泥盆纪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依据。江南造山带西段桂北龙胜地区发育一系列SE向逆冲断裂,剪切切割区内元古代地层和同时代的蛇绿岩,形成叠瓦状构造。区内岩石组合包括镁铁岩-超镁铁岩组合(包括枕状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和橄榄岩)、硅质岩、蛇纹大理岩和碧玉岩夹玄武岩,呈构造团块产出于千枚岩基质中,逆冲断裂控制了块体的产状,整体岩石构造组合类似于构造混杂岩。从辉长岩和辉绿岩中获得了867±10Ma、863±8Ma和869±9Ma的锆石U-Pb结晶年龄,并且锆石的εHf(t)>0。区内辉长岩、玄武岩、滑石岩和蛇纹岩展示LREE富集的配分曲线,并显示明显Nb、Ta和Ti的亏损,表明其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推测大陆弧镁铁岩为原地岩块;千枚岩展示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地区还报道有MORB型镁铁岩-超镁铁岩,推测其与碧玉岩等为来自于俯冲板块的外来块体。蛇绿混杂岩的基质为研究区的泥砂质千枚岩。综合地质体野外接触关系、测年结果和地球化数据,本论文认为龙胜地区发育弧前增生带蛇绿混杂岩,构造侵位时间晚于870-860Ma。江南造山带桂北元宝山、湘北益阳-浏阳以及浙北诸暨地区发育的元古代基性岩-超基性岩以无根透镜体的形式产出于区内前南华系基底地层或侵入前南华系基底地层。东段弋阳地区南华系登山群中出露安山岩、玄武岩团块,结合不整合面下伏前南华系漆工群岩石构造组合,确认这些安山岩和玄武岩构造团块来自下伏漆工群。江绍断裂带浙北石角地区是江南东段双溪坞群和华夏陆块陈蔡变质群的结合带,区内混合化角闪片岩被石英闪长岩侵入,在石英闪长岩中出露镁铁岩-超镁铁岩残留体;双溪坞群为江南造山带东段一套典型火山沉积层序,而陈蔡群由经历角闪岩相变质的前寒武纪陆缘碎屑物组成。论文通过锆石U-Pb定年方法确定了元宝山辉长岩(854.7±5.3Ma)、弋阳登山安山岩(864.0±14Ma、868 ±7Ma和871±7Ma)、诸暨辉绿岩(863±6Ma)、石角石英闪长岩(854±6Ma、857±5Ma)辉长岩(860± 5 Ma)以及角闪片岩(879 ±10 Ma)的结晶年龄,结晶年龄的可靠性得到锆石CL图像以及Hf同位素数据的证实。这些岩石组合都展示LREE轻微富集的配分曲线以及Nb、Ta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地质背景投图上位于岛弧范围内,表明其形成于岛弧背景,与区域地质一致。结合野外地质关系推测江绍断裂带石角地区880-850 Ma的岩石组合形成于活动陆缘背景,不属于华夏陆块,而是江南造山带的一部分,限定了江绍断裂带石角地区华夏与扬子陆块的板块界限。综合野外地质接触关系、测年结果和岩石物质成分特征,确认江南造山带各区段在880-850Ma仍然处于活动陆缘背景。江南造山带东段弋阳地区发育新元古代造山角度不整合面,具有岛弧亲缘性的前南华系地层(漆工群)被南华系地层(登山群)不整合覆盖。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漆工群碎屑锆石测年值汇聚成一个900-820 Ma(峰值840 Ma)的单一年龄峰。不整合面上伏登山群底砾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最明显且最年轻的年龄峰位于863-810Ma,另有少量1120-940 Ma和1780-1560 Ma的碎屑锆石。登山群中部杂砂岩碎屑锆石记录到了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信息:890-750 Ma、2070-1670 Ma和2550-2385 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揭示前南华系地层碎屑锆石大多数具有正的εHf(t)值以及晚中元古代的模式年龄,推测其碎屑物多源自怀玉古火山岛弧;而南华纪盖层碎屑锆石大多数呈负的εHf(t)值,源区复杂。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年龄谱与野外地质观察相吻合。结合区域地质,确定区域不整合面形成于810-800Ma。对比下伏岛弧序列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将华夏与扬子陆块东段碰撞时间限定在840-810Ma之间。桂北元宝山花岗岩体侵入区内前南华系(四堡群)地层和岛弧镁铁岩-超超镁铁岩组合;道林山地区的花岗岩侵入区内前南华系双溪坞群和南华系河上镇群,并与南华系上墅组辉绿岩、玄武岩共生。从元宝山花岗岩和道林山花岗岩中获得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822.6±5.2、830.7±5.0、823.8±5.3、833.0±5.9Ma和790±5Ma。元宝山花岗岩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ACNK=(1.15-1.40),属于典型的S花岗岩并且具有后碰撞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岩浆来自地壳物质的重融(εHf(t)=-18.99—-0.84)。道林山花岗岩为A型钾长花岗岩,ASK=0.91-0.94,具有非造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内同时代的板内基性岩相对应,并且含可观的幔源物质成分(εHf(t)= 7.08-15.08)。本论文认为元宝山花岗岩体形成于835-820Ma左右的后碰撞背景,道林山A型花岗岩成于790Ma左右的大陆裂谷环境。华夏陆块具有元古代基底构造并且经历了长期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但目前尚缺少元古代变质事件的证据。华夏东段建宁-黎川地区发育前寒武纪岩石构造组合,包括万源群片麻岩和零星被麻源群片麻岩包围的天井坪组角闪岩。万源群副片麻岩中的碎屑锆石大部分展示变质边,通过对变质边定年获得了860 ± 6 Ma和435 ± 5 Ma的谐和加权平均年龄以及442 ± 41 Ma的下交点年龄。万源群碎屑锆石核部年龄在3015-851 Ma之间,展示三个年龄峰:930-865Ma、1850-1200Ma和2650-2400Ma。麻源群片岩中的碎屑锆石大多没有核环构造或变质边很薄,展示三个年龄峰:860-750 Ma、1835-1775Ma和2720-2500 Ma。万源群930-851Ma的锆石核年龄峰和860 Ma以及440 Ma左右的变质年龄将万源群的沉积年龄限定在865-860 Ma;麻源群的沉积年龄可能在600-540 Ma之间。碎屑锆石的年龄谱特征表明万源群可能形成于聚合或碰撞背景。860Ma左右的变质作用表明华夏陆块内部存在860Ma的俯冲或碰撞作用,显示华夏陆块在早新元古代不是一个统一的块体。华夏陆块缺少元古代变质作用的信息可能是由于该区440Ma左右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叠加改造所致。陈蔡变质群位于华夏陆块北东缘,是华夏陆块的变质基底之一,其原岩以陆缘碎屑物为主并发育少量基性岩和海相碳酸盐,遭受了多期变质作用。本论文通过对陈蔡群混合岩和辉长岩包体进行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了438±3Ma和453.2±3.5Ma的加权平均年龄,对应的εHf(t)分别为-2.55-0.02和1.80-5.25。辉长岩包体具有Nb、Ta亏损等岛弧特征。结合陈蔡地区的野外地质关系和区域大地沉积特征,论文认为陈蔡群产出的辉长岩包体453Ma的年龄属于区域混合岩化作用重置原岩年龄的时间,陈蔡地区不存在早古生代幔源岛弧岩浆活动,不支持华夏陆块存在早古生代岛弧岩浆作用的观点。陈蔡群438Ma左右的变质年龄与武夷块体西侧440Ma变质年龄相一致,共同限定了华夏陆块早古生代区域变质作用的时间。针对中国东南部地壳演化的争议,选择前寒武纪信息丰富的华夏崇义、建瓯地区以及江南造山带东段江山-淳安地区开展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各研究区的典型碎屑锆石年龄谱,江南造山带东段江山泥盆纪地层:470-410Ma、860-740Ma、1200-900Ma、2000-1550Ma、2700-2300Ma,淳安奥陶纪地层:850-740Ma、1000-900Ma、2000-1550Ma、2700-2550Ma。华夏陆块崇义地区奥陶纪地层:2560-2380 Ma、1930-1520 Ma、1300-900、850-730 Ma和670-530Ma;建瓯地区三叠纪地层:2630-2300 Ma、2030-1770 Ma和280-200 Ma。本论文还获得了华夏陆块3.96Ga的碎屑锆石年龄,为目前华夏陆块获得的最老的锆石年龄。研究获得的不同年龄峰分别是对晚太古代陆核生长事件、晚古元古代-中元古代Columbia聚合与裂解事件、晚中元古代-早新元古代Rodinia聚合事件、新元古代中期Rodinia裂解事件、晚新元古代冈瓦纳大陆聚合事件、中国东南部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以及中国东南部早中生代印支事件的相应。本论文认为中国东南部保存了五期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事件的信息,包括尚未发现直接证据的泛非事件和华夏陆块的古老结晶基底。研究表明华夏板块不同区段对各期显着岩浆事件的响应有所不同,印证华夏陆块不同区段地壳演化有所差异。华夏陆块较多的太古代自形碎屑锆石表明华夏陆块或邻区可能具有太古代结晶基底。论文还获得了相当明显的泛非事件的信息,这补充了中国东南部泛非事件的研究,推测中国东南部具有很好的冈瓦纳亲缘性。分析结果表明华夏与扬子陆块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差异,虽然它们具有很好的亲缘性。华夏陆块与江南各区段年龄谱的对比证实华夏陆块早古生代晚期发生古陆西扩,随后发生陆内造山事件及对应的变质变形及花岗质岩浆活动;震旦纪到早古生代中国东南部处于稳定沉积环境。

楚亚婷[8](2016)在《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富碱侵入岩这一概念最早由着名地质学家涂光炽先生于1982年提出,它包括硅不饱和的碱性岩与硅过饱和的碱性花岗岩;两者主要形成于与拉张作用有关的陆内裂谷、热点和后造山松弛环境当中,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常与重要多金属矿床共生相伴;源区多与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具有特征的幔源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它们是地幔流体和物质在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向上运移并与地壳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因而该类岩石被认为是除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外,另一类可直接探测地幔地质作用的重要岩石。受印度-亚欧大陆俯冲碰撞的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幔源岩浆作用广泛,特别是沿金沙江-哀牢山古缝合带及两侧产出大量以富碱斑岩为主的新生代富碱火成岩和系列相关多金属矿床而彰显其特殊重要性。地幔流体作用是深部地质过程的重要构成,与之相关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更是当前地学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流体作用成矿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结合相关典型矿床研究,以遗留于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和流体或玻璃包裹体为载体,以揭示地幔流体作用和流体性质演化导致系列成岩成矿效应为主线,深入剖析滇西新生代以六合、剑川、小桥头正长斑岩为代表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和以马厂箐赋矿斑状花岗岩为代表的硅过饱和富碱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并结合老王寨金矿、金顶铅锌矿床中岩(矿)石分析,获得如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岩相学研究发现,发育于富碱斑岩及其包体中的富钠微晶玻璃、富铁微晶玻璃以及富铁熔浆包体是一种含地幔标型矿物和挥发分的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与寄主岩浆呈熔浆不混溶关系,也见穿插于相关典型矿床岩(矿)石中。研究认为,该物质起源于富集地幔,是具熔浆性质的超临界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因温压等环境突变导致挥发分散失,过冷凝形成的隐晶-雏晶-非晶质固体,是地幔流体参与成岩成矿作用而遗留于岩(矿)石中的现实微观物质踪迹,同时也是引发硅化、碳酸盐化、钾化、钠化蚀变和多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2)地幔流体在伴随富碱岩浆耦合运移和解耦分离过程中,对主岩、包体和矿床围岩进行交代蚀变和引发多金属矿化。在此过程中,地幔流体自身随环境温压和氧逸度及壳幔混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物质组成和流体性质演变,其微观物质踪迹的超微观矿物组成表现为:六合、剑川正长斑岩和包体中以富含典型地幔标型矿物组合→马厂箐赋矿斑岩中产出以出现与矿化有关的微晶金属矿物和富铁、钛硅酸盐组合→老王寨矿化岩石以含金硫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组合→金顶矿化岩石以铅锌硫化物、碳酸盐、甚至出现硫酸盐等组合为特征;相对应的含矿地幔流体性质演化表现为强地幔属性的熔体→壳幔混染属性的熔流体→以壳源为主导的壳幔混染属性的热液流体。(3)富铁熔浆包体、石英包晶(体)中含CO2和H20的高钾玻璃包裹体、石英方解石包晶(体)和钠长石伟晶岩包体共同构成了贫硅富碱岩浆中所含不混溶的四种不同地幔流体物质成分端元,即含CO2和H20的高钾硅酸盐玻璃代表了富K端元;钠长石伟晶岩包体代表了富Na端元、石英方解石包晶(体)代表了富CO2端元,而富铁熔浆包体与富铁微晶玻璃类型相同,代表了富Fe端元;熔流体不混溶作用和氧逸度变化(包括壳慢物质混染)是引发流体性质演化的根本原因。(4)岩(矿)石年代学研究发现,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浆源区的形成和富碱岩浆活动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幔源包体中交代角闪石的Ar-Ar年龄在102.87±1.19Ma和116Ma左右,而六合花岗质岩浆活动起始时间约为42.8±1.6Ma,与包体结晶成岩和寄主正长斑岩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38.63±0.52Ma,指示幔源包体在富碱岩浆形成之前已经遭受过碱交代作用;马厂箐含矿富碱岩浆起始活动时间约为38.51±0.52Ma,结晶成岩时间与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基本吻合,为35.80±0.20Ma;锆石的Ti温度计、稀土元素以及Ce+4/C e+3分析指示了富碱岩浆上侵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据此综合分析认为:超前活动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触发了交代富集地幔的形成,来自交代富集地幔源区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伴随互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同步上升运移;该富碱岩浆以其底劈作用和所含地幔流体交代作用引发地壳深熔成长英质岩浆;此后的两类岩浆演化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富碱岩浆直接捕获少量长英质岩浆以不混溶方式继续同步运移至地壳结晶成岩,形成含花岗岩包体的硅不饱和富碱斑岩;二是富碱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同化混染形成混合岩浆运移至地壳,其中所含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伴随其结晶成岩进行自交代蚀变,形成硅过饱和的赋矿花岗岩类岩石。(5)综合研究认为,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壳幔混染作用,而是含矿地幔流体作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是否易于多金属成矿物质的活化与卸载。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流体性质演化过程是制约滇西新生代多金属系列成矿的核心因素。在上述认识成果基础上,运用地幔流体作用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综合分析研究成功揭示,遗留于滇西新生代各类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在与富碱岩浆耦合与解耦过程中,对不同部位的不同岩石进行交代蚀变成矿,相应形成“斑岩型”矿床→“接触交代型”矿床→远程中低温热液矿床系列成矿效应。本论文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岩浆-流体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志,唐菊兴,王立强,姚晓峰,王红星,宋俊龙,杨毅,胡正华[9](2015)在《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镁质矽卡岩”或“超镁铁质岩”的厘定与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嘎拉勒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碰撞期成矿事件的代表性矿床,其金资源量达到大型以上规模。鉴于在矿床勘查中对矿床成因的不同认识导致找矿勘查理论及找矿方向的差异,作者从矿床成因立足之本的"镁质矽卡岩"与"超镁铁岩"的厘定出发,重点研究了这类岩石的岩石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元素方面,"超镁铁岩"与白云岩及花岗闪长岩之间具有明显的接触双交代特征;痕量元素具有负Ba、K、Ti异常,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f、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明显陡倾的配分形式。痕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上与蛇绿岩套有关的镁铁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严重不符,而与白云岩及花岗闪长岩之间具有密切的亲缘性及继承性。综合研究表明,前人所谓"超镁铁岩"应为接触交代成因镁质矽卡岩,矿床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张旗[10](2015)在《镁铁——超镁铁岩的分类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提出镁铁—超镁铁岩分类是镁铁—超镁铁岩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镁铁—超镁铁岩(不包括金伯利岩、煌斑岩和碱性超镁铁岩等)按照产出的构造背景、岩石组合、伴生矿产大体可分为5类,即:蛇绿岩、义敦型岩体、阿拉斯加型岩体、层状侵入体和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蛇绿岩代表大洋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义敦型代表大陆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阿拉斯加型岩体来自岛弧、活动陆缘环境或具岛弧之下地幔特征的源岩;层状侵入体来自板内伸展构造背景;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的构造背景与阿拉斯加型类似,但是也有产于板内环境的。蛇绿岩是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1972年彭罗斯会议确定的蛇绿岩的定义仍然是适用的,斯泰因曼三位一体的概念仍然是有效的,而Delik的蛇绿岩定义和分类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义敦型的概念是合适的和有用的。蛇绿岩与义敦型岩体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构造含义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依靠岩石组合本身,也不依靠地球化学,而是依靠野外产出位置和伴生的围岩性质以及构造情况。不同类型的镁铁—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不同,伴生的矿产类型不同,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意义。在野外实践和室内研究中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找矿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西藏超镁铁岩组合特征及其成因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超镁铁岩组合特征及其成因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蛇绿岩研究之检讨与反思:以“双沟蛇绿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蛇绿岩
2 什么是造山橄榄岩(orogenic peridotite)
3 双沟是蛇绿岩还是造山橄榄岩?
4 讨论
    4.1 关于蛇绿岩概念的演变
    4.2 什么是MORB?
    4.3 红海型裂谷小洋盆的地幔橄榄岩是否是蛇绿岩?
5 结论

(2)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概况
    1.1 空间分布
    1.2 蛇绿岩时间序列
2 西北地区蛇绿岩特征
    2.1 阿尔泰区
    2.2 额尔齐斯对接带
    2.3 准噶尔-中天山-北山区
        2.3.1 准噶尔西部区
        2.3.2 准噶尔东部卡拉麦里-伊吾蛇绿混杂岩带
        2.3.3 准噶尔-吐哈盆地南缘
    2.4 南天山-马鬃山对接带
        (1)吉根蛇绿混杂岩带
        (2)巴雷公-别迭里蛇绿混杂岩带
        (3)中天山南缘蛇绿混杂岩带
        (4)榆树沟-铜花山蛇绿混杂岩
    2.5 塔里木-敦煌-北山南部区
    2.6 阿尔金-祁连-北秦岭缝合带
        2.6.1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2.6.2 阿帕-茫崖蛇绿混杂岩带
        2.6.3 北祁连缝合带
        (1)九个泉-老虎沟蛇绿混杂岩带
        (2)香毛山-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带
        2.6.4 达道尔基-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
        2.6.5 北秦岭蛇绿混杂岩带
    2.7 柴达木及相邻区
    2.8 西昆仑-木孜塔格-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
    2.9 北羌塘区
3 蛇绿岩与构造演化讨论
    3.1 地壳早期演化阶段
    3.2 超大陆裂解阶段
    3.3 洋陆格局的形成与洋陆转化阶段
        3.3.1 古亚洲构造域
        3.3.2 特提斯构造域
4 结论

(3)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蛇绿岩研究现状
        1.2.1 国外蛇绿岩研究现状
        1.2.2 国内蛇绿岩研究现状
        1.2.3 西准噶尔蛇绿岩研究现状
        1.2.4 达拉布特蛇绿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1.3.3 测试分析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简述
    2.2 区域地层简述
    2.3 区域岩浆岩简述
    2.4 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简述
第三章 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
    3.1 地幔橄榄岩野外岩石学特征
    3.2 地幔橄榄岩镜下岩石学特征
第四章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4.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地幔橄榄岩矿物化学成分
    5.1 橄榄石矿物化学特征
    5.2 斜方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5.3 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5.4 尖晶石矿物化学特征
    5.5 单斜辉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5.6 尖晶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第六章 讨论
    6.1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过程
    6.2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熔/流体交代过程
    6.3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构造意义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东昆仑夏日哈木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项目依托及论文选题
    0.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0.3 研究方案及测试方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第三章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
    3.1 矿区概况
    3.2 岩石地球化学
    3.3 岩浆源区
第四章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
    4.1 矿区概况
    4.2 岩石地球化学
    4.3 岩浆源区
    4.4 对比
第五章 成因矿物学研究
    5.1 橄榄石
    5.2 辉石
    5.3 角闪石
    5.4 锆石
    5.5 矿物生成顺序
第六章 成矿矿物学标志
    6.1 橄榄石
    6.2 辉石
    6.3 角闪石
    6.4 岩石组合和矿物生成顺序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结论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全岩主量(wt%)、微量(10-6)地球化学数据
    附表2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Sm-Nd同位素数据
    附表3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全岩主量(wt%)、微量(10-6)地球化学数据
    附表4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附表5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附表6 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代表数据(ppm)
    附表7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辉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附表8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辉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附表9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斜方辉石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代表数据(ppm)
    附表10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单斜辉石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代表数据(ppm)
    附表11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附表12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附表13 夏日哈木辉长岩(K13-14-1.4)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
    附表14 夏日哈木辉长岩(K13-14-1.4)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
    附表15 石头坑德橄榄辉石岩(K14-7-2.1)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
    附表16 石头坑德橄榄辉石岩(K14-7-2.1)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
个人简历

(5)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专利情况
    四、研究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成矿预测研究及镍铜硫化物矿床勘查现状
        1.2.4 新疆哈密北山地区地质工作现状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纪地层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3.3 大规模暗色岩脉
    2.4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2.4.1 区域重力特征
        2.4.2 区域航磁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坡北典型镍铜硫化物矿床特征
    3.1 坡一、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
        3.1.1 坡一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3.1.2 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3.1.3 坡一坡十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3.1.4 坡一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3.2 红石山镍铜硫化物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矿区蚀变及风化特征
        3.2.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3.2.6 红石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3.2.7 红石山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3.3 新疆北山镍铜矿成岩成矿特征分析
        3.3.1 赋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2 赋矿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3 赋矿岩体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3.3.4 矿体的结晶温度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坡北成矿带综合找矿信息分析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4.1.1 区域重力分解与地质分析
        4.1.2 区域航磁分解与地质分析
        4.1.3 重磁反演结果佐证
    4.2 新疆北山镍铜矿岩浆侵位通道分析
        4.2.1 罗东-坡北杂岩带深部岩浆通道分析
        4.2.2 红镍山-红石山岩带岩浆通道分析
        4.2.3 新疆北山岩浆通道对镍铜成矿作用的控制
    4.3 坡北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4.4 坡北成矿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矿条件解译
        4.4.1 坡北地区重力特征
        4.4.2 坡北地区航磁特征
    4.5 坡北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5.1 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分析
        4.5.2 单元素异常
        4.5.3 组合异常
    4.6 坡北成矿带遥感地质信息分析
        4.6.1 遥感数据
        4.6.2 遥感线环构造解译
        4.6.3 遥感矿物含量提取
    4.7 小结
第五章 坡北地区镍铜矿成矿预测
    5.1 镍铜矿的控矿因素
        5.1.1 构造控矿
        5.1.2 岩浆岩控矿
    5.2 坡北地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5.2.1 坡北成矿带区域综合找矿模型
        5.2.2 成矿远景区预测
    5.3 坡北铜镍矿矿区深部成矿预测
        5.3.1 坡北镍铜矿矿区综合找矿模型
        5.3.2 坡北镍铜矿矿区深部预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1
附图2

(6)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3 选题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格架
    2.1 华夏古元古代活动陆缘岩浆弧
    2.2 华夏-江南新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沟弧盆
    2.3 新元古代中期碰撞造山
    2.4 华夏-江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内稳定沉积环境
    2.5 早古生代陆内构造-岩浆事件
    2.6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统一的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
    2.7 早中生代陆内构造-岩浆事件与构造体制转换
    2.8 晚中生代太平洋体制下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层、岩浆活动与变质-变形特征
    3.1 地层序列
        3.1.1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早、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
        3.1.2 华夏地块前寒武纪地层序列
        3.1.3 中国东南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序列
        3.1.4 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地层序列
        3.1.5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地层序列
    3.2 岩浆活动
        3.2.1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3.2.2 早古生代晚期岩浆作用
        3.2.3 早中生代岩浆活动
        3.2.4 晚中生代岩浆活动
    3.3 变质-变形构造
        3.3.1 新元古代变质变形构造
        3.3.2 早古生代同构造变质-变形构造
        3.3.3 早中生代同构造变质-变形构造
        3.3.4 晚中生代变质-变形构造
第四章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4.1 区域地质概况
        4.1.1 湘东北地区
        4.1.2 皖南地区
        4.1.3 浙西龙游地区
    4.2 江南造山带的界线及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4.2.1 拼合带位置
        4.2.2 江南新元古代拼合带的几何学特征
        4.2.3 九岭与怀玉块体新元古代拼合带几何学特征
        4.2.4 江南新元古代增生型造山带运动学特征
        4.2.5 赣东北新元古代地体拼合带运动学特征
    4.3 沉积角度不整合面
    4.4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4.2 讨论
        4.4.3 结论
    4.5 华夏与扬子两个块体的基底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
    4.6 伏川蛇绿岩中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4.6.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6.2 讨论
        4.6.3 结论
    4.7 扬子-华夏碰撞缝合带龙游段-新元古代俯冲基性岩、志留纪中高级变质岩
        4.7.1 样品描述、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7.2 讨论
        4.7.3 结论
    4.8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
    5.1 区域地质背景
        5.1.1 江西武功山变质核杂岩
        5.1.2 湘赣鄂边界花岗质岩基/岩珠群
        5.1.3 广东连山花岗岩
    5.2 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5.3 样品采集、测试分析与实验结果
        5.3.1 武功山岩体
        5.3.2 湖南连云山岩体
        5.3.3 湘赣鄂边界和广东连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
    5.4 讨论
        5.4.1 武功山燕山期岩体的成因、物源与区域构造演化
        5.4.2 连云山燕山期两阶段花岗岩的成因、相互关系与物源
        5.4.3 湘赣鄂边界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时代、成因与物源
        5.4.4 粤西北连山埃达克质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和成因
    5.5 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参加学术会议与地质考察情况
附表

(7)中国东南部前泥盆纪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3 选题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架
    2.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3 区域构造
    2.4 地层序列
    2.5 岩浆与变质变形作用
    2.6 样品采集和先期处理
第三章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3.1 各区段野外与区域地质
    3.2 构造地质学和变形运动学
    3.3 样品描述与采样位置
    3.4 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
    3.5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3.6 江南造山带西段龙胜蛇绿混杂岩
    3.7 江南造山带岛弧岩浆活动
    3.8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造山角度不整合面及构造意义
    3.9 扬子与华夏陆块新元古代碰撞造山事件
    3.10 中国东南部新元古代裂解事件
    3.11 江南造山带地壳演化对Rodinia古大陆重建的指示意义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夏陆块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构造-变质事件
    4.1 野外与区域地质以及样品采集
    4.2 实验分析结果
    4.3 华夏陆块变质事件及构造背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东南部地壳演化
    5.1 野外地质调查与样品采集
    5.2 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
    5.3 碎屑锆石Hf同位素分析
    5.4 碎屑物源区分析
    5.5 中国东南部地壳演化
        5.5.1 扬子东南缘地壳演化历史
        5.5.2 华夏板块构造演化
        5.5.3 华夏与扬子陆块亲缘性
    5.6 华南与全球其他各主要板块的亲缘性
    5.7 中国东南部构造演化简述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表

(8)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2 研究区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地幔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滇西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单元及演化
        2.1.2 主要深大断裂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遥感地质特征
        2.2.2 地球物理异常信息
    2.3 研究区地层、岩浆岩概况
        2.3.1 区域地层概况
        2.3.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研究区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特征
        2.4.1 新生代富碱火成岩的时空分布
        2.4.2 多金属矿床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典型矿床地质背景特征
        2.5.1 马厂箐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2 老王寨金矿地质特征概述
        2.5.3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碱斑岩及包体岩相学研究
    3.1 典型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特征
    3.2 主岩和包体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2.1 富钠微晶玻璃
        3.2.2 富铁微晶玻璃
        3.2.3 富铁熔浆包体
    3.3 典型矿床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3.1 马厂菁钼铜金矿床
        3.3.2 老王寨金矿床
        3.3.3 金顶铅锌矿床
    3.4 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的属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富碱斑岩及相关矿床地球化学
    4.1 元素地球化学
        4.1.1 主岩和包体的常量元素分析
        4.1.2 主岩和包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
        4.1.3 典型矿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2 典型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主岩和包体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2 典型矿床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3 典型矿床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4.3 富碱岩浆起源与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4.3.1 富碱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
        4.3.2 富碱岩浆源区中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体作用演化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5.1 典型岩石和包体的锆石U-Pb定年
        5.1.1 岩石基本特征
        5.1.2 六合花岗岩包体岩相学特征
        5.1.3 样品制备、分析方法及锆石特征
        5.1.4 锆石U-Pb定年
        5.1.5 富碱岩浆成岩时代
    5.2 锆石所记录的岩浆混合作用
        5.2.1 锆石稀土特征分析
        5.2.2 岩浆氧逸度估算
        5.2.3 锆石Ti温度计
    5.3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时限
        5.3.1 锆石的地幔流体作用特征
        5.3.2 交代角闪石Ar-Ar定年
        5.3.3 六合岩体中石英包晶和马厂箐硅化石英的ESR定年
        5.3.4 马厂箐辉钼矿Re-Os定年
    5.4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及流体性质演化
        5.4.1 地幔流体作用“超前性”
        5.4.2 流体作用演化序列
    本章小结
第6章 玻璃-流体包裹体不混溶特征研究
    6.1 玻璃/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1 特殊包体岩石学特征
        6.1.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6.1.3 玻璃包裹体特征
    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6.2.2 压力估算
    6.3 各类包晶(体)与玻璃包裹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玻璃包裹体原位电子探针分析
        6.3.2 包晶(体)和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地幔流体演化过程中的不混溶作用
        6.4.1 地幔流体运移及演化特征
        6.4.2 硅酸盐熔体-富CO_2流体不混溶作用
        6.4.3 富碱高钾硅酸盐玻璃熔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源包体的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探讨
    7.1 深源包体分布特征
    7.2 包体沉浮定位动力学机制理论基础
    7.3 理论计算结果
        7.3.1 粘度和密度
        7.3.2 包体最小沉浮半径
        7.3.3 包体沉浮速率
    7.4 包体/不混溶熔流体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分析
        7.4.1 研究区包体沉浮机制分析
        7.4.2 不混溶熔流体上升运移机制探讨
    本章小结
第8章 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作用演化
    8.1 富碱岩浆源区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1.1 富碱岩浆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8.1.2 富碱岩浆源区形成机制
    8.2 成岩成矿作用和地幔流体演化
        8.2.1 成岩成矿作用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2.2 富碱岩浆运移与地幔流体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镁质矽卡岩”或“超镁铁质岩”的厘定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矿床地质概况
2岩石学特征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主元素特征
    3.2痕量元素特征
    3.3稀土元素特征
4讨论
    4.1岩石厘定与成因
    4.2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
5结论

四、西藏超镁铁岩组合特征及其成因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蛇绿岩研究之检讨与反思:以“双沟蛇绿岩”为例[J]. 张旗. 岩石学报, 2021(04)
  • [2]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J].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 地质通报, 2020(06)
  • [3]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杨华燊. 贵州大学, 2020(04)
  • [4]东昆仑夏日哈木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矿物学研究[D]. 段雪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 [5]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D]. 柳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6]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D]. 王静强. 南京大学, 2017(05)
  • [7]中国东南部前泥盆纪构造演化[D]. 姚金龙. 南京大学, 2016(01)
  • [8]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D]. 楚亚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9]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镁质矽卡岩”或“超镁铁质岩”的厘定与成因探讨[J]. 张志,唐菊兴,王立强,姚晓峰,王红星,宋俊龙,杨毅,胡正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0]镁铁——超镁铁岩的分类及其构造意义[A]. 张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其他部门, 2015

标签:;  ;  ;  ;  ;  

西藏超基性岩组合特征及成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