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学术特色

三峡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学术特色

一、论三峡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及学术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芹[1](2021)在《清初诗歌黍离主题研究 ——以苏州府为中心》文中认为

谭雪霏[2](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赵艳凤[3](2018)在《土家族医药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信息时代的发展,土家族医药的独有价值正逐渐得到正视,对于保护土家族医药的呼声不绝于耳。从中央到自治州政府也都加大了保护与扶持力度。然而,由于对土家族医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明确而集中的立法保护政策,使得土家族医药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那么,建构一个完善的土家族医药立法保护体系成为不容忽视的刚性需求。土家族医药是指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基于生活的地域以及风俗习惯形成的治疗疾病的乡土疗法和民间医药,所涉及的内容广博、民族气息浓厚。同时,具有区别于其他医药的三大独特特征:独具特色的医学基础,疾病名称与分类方法形象多样,医护一家、医药一体。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对于中医药立法研究高度重视的契机,落实对我国土家族医药的立法保护,是我国目前土家族医药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土家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从立法现状、立法意义两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土家族医药之所以需要立法保护的必要性。针对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文,对于土家族医药的规定,并没有专门化的法律法规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进行调整规范,尝试从立法层面提出分析架构,即以宪法为基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依据,协调相关的配套规范;同时由土家族聚居地的自治地方政府联合协商的路径构建统一的辅助性的联合立法协会以及具有立法权的专门化的联合立法机构。此外,以围绕政府职责、服务体系、保护与发展举措、人才培养以及医药传承途径构建的立法保护体系作为支撑,以完善的立法技术为基石,对土家族医药的立法保护作出探索性、系统性研究。

周琎[4](2018)在《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基础设施是结构性社会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城镇化进程中缓解社会问题、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城市空间载体。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三峡库区进入后三峡时代,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而,论文在三峡库区19个区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时空背景下,以现实社会问题及人本需求为导向,将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作为社会问题的治理途径,即通过城乡规划领域与系统协同论、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融贯的交叉研究,以“现状问题析因—理论探索—数理模型—策略思考”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案逻辑、田野调查、相关计量和协调测度等综合研究方法,形成三峡库区区域、城市及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观及方法论的基本内容。(1)探索构建城乡规划领域以社会治理为目标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第2、3章)。研究表明,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及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分别是库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具体诱因、物质因由及本质矛盾。构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三个系统的协同机制、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既是理论出路的主要实践策略,亦是库区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途径。(2)建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的技术路线和协调测度模型(第4章)。通过静态协调度模型对三峡库区2000-2014年面板数据测度,结果显示,从三峡工程建设整体协调时期(2000-2010年)到后三峡时代失调时期(2010-2014年),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协同状态从失调到基本协调再到失调、且呈现出失调趋势逐渐增大的时空变化表征。故此,提出了基于诊断结果的3种基本发展分类,以便针对不同类别的城市探讨具体协同规划策略。(3)提出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宏观调控框架和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区具体设施协同规划策略(第5、6章)。在区域层面,以高等教育设施为例探讨了区域协同规划;在城市层面,以万州区为例,采用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规划时序识别,针对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及停车设施进行地域化的规划标准及设计方法研究;在社区层面,以长寿区三道拐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基于需求的社会问题治理途径探索。基于以上研究,论文提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3点探索性策略:在现状建设实施方面,提出协同状态诊断模型来动态监控可能或已近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区域及城市层面通过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基于新型城镇化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协调配置,满足库区非正式经济模式的人本空间需求;在城市及社区层面试图对现行城市规划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措施进行地域化,并提出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实现社会基础设施的社会福利保障及社会问题的治理效应。综上,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不匹配所引起的社会学问题既有一定的时空特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普遍意义。论文尝试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到后三峡时代新型城镇化这一特殊时段中,通过交叉学科复合构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解析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宏观调控框架—协同规划策略”的规划设计方法,同时探讨了基于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设施分项规划的用地布局技术、实施管理与长效维护策略。

陈建波[5](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文艳,陈天培[6](2017)在《国内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与旅游利用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混融杂居的地区,不同族群文化在这里长期交融与互摄,积淀了丰富的人类历史文明,形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群。但随着1994年国家三峡工程的启动,三峡地区大量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严峻现实。然而,国内众多学者仍然坚持考察研究该区域拥有的文化遗产,给世人还原真实的三峡景象。为了全面掌握国内关于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动态与趋势,通过CNKI检索19812015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三峡地区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研究四方面进行分类与述评,以促进人们对三峡地区文化遗产独特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引导三峡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的旅游利用和开发。

罗钰坊,梁正海[7](2015)在《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传统医药的日益重视,土家族医药也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研究范围涉及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药物学、医学史梳理、医药文化特点、特色医疗介绍、传承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促进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纵深研究将大有裨益。

徐宁[8](2013)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驰名中外的长江三峡是世界级的自然奇观,三峡地区又是长江经济带中的薄弱环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使这一地区更受到世界的瞩目,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等问题都已成为世界级的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不断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对构建和谐三峡意义十分重大。构建和谐三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社会整合和社会关系平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方面努力.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明确提出构建和谐三峡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和谐三峡,关系到三峡库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当下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围绕和谐三峡库区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关于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的内容的研究以及构建和谐三峡库区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整体看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详细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一系列对策,本文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和谐三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析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三峡的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三峡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三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目标,为下一步的研究铺垫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研究了构建和谐三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问题及其原因,主要从构建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发展的和谐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首先分析了构建和谐三峡所取得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取得的成就有:水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有成效:启动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相关政策的调整减轻了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实施试点示范“7+1”专项计划。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总结出顺利完成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和三峡移民总体态势稳定和谐的成就。在社会发展的和谐方面取得的成就有:三峡库区经济飞速发展:三峡库区投入强度加大;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对口支援助推发展;和谐三峡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其次,分析了构建和谐三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和谐共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维持恶化现状,人与自然不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三峡库区移民信访量居高不下;三峡库区移民群体性事件频发;三峡移民犯罪现象时有出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很低;产业空虚问题严重;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最后,对构建和谐三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三峡水库的兴建是其根本原因;非自愿移民是其直接原因;对移民补偿不到位是其政策原因;构建前期没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其认识原因。第三部分:从具体操作层面详尽地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和谐三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要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保证和促进其构建活动的顺利推进,就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基础上从全局整体的高度进行系统建构。首先,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三峡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对策是:全面建设和谐三峡的生态屏障区;建立和谐三峡生态文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三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提出坚持以移民为本是构建和谐三峡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具体对策是:完善和谐三峡移民信访制度;建立和谐三峡移民稳定预测系统,减少不和谐的群体性事件;打击三峡库区黑恶势力,维护和谐三峡移民安全;完善和谐三峡移民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加强和谐三峡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移民的思想素质。再次,提出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三峡的基础,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具体对策是:构建基础设施体系;培育特色产业;建设和谐三峡新农村;增加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和谐三峡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统筹兼顾,是实现三峡库区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

罗钰坊[9](2013)在《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对兴安村的人类学考察》文中认为传统妇幼医药知识是在传统背景下,民间大众为对抗疾病、维系健康、繁衍后代而逐渐创造、积累的一套有关妇女和幼儿疾病的认知系统与治疗实践。世代居于崇山峻岭的土家人,根据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创造、总结了一套极具特色的传统妇幼医药知识。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存续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巫医结合、注重日常保健和使用药用植物等特色;拥有简便廉验、低副作用、注重服侍的人文关怀等优势。在土家族的历史长河里,传统妇幼医药知识为维系土家族妇女和幼儿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医学人类学中文化解释等理论和后现代反思批判的观点对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及其现代价值进行研究。医学人类学强调疾病的文化建构,认为人们的疾病症状与治疗同其所处的文化及人们赋予文化的意义密切相关。因此,土家人在解释疾病产生原因时兼具自然病因与超自然病因,形成“二元”病因观。在“二元”病因观的指导下形成了相异的妇女、幼儿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自然病因疾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日常保健和对药用植物的利用;超自然病因疾病的防治集中于巫术仪式的使用及对日常禁忌的遵守。这类知识是历代土家人智慧的结晶,有着医药学、生态保护和社会整合等价值。而医药学价值表现得最为突出,包括弥补现代妇幼保健医疗体系的缺陷、满足人们对绿色和自然医疗的需求以及注重人文关怀等。现代科技武装下的现代医疗并非无所不能,其某些不足已日益显露。如对某些妇女和幼儿所患疑难杂症的束手无策、现代妇幼保健医疗体系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化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有责任对现存的医疗体系进行反思。通过对现代医疗体系的解构以建构新的医疗模式。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所具有的优势和价值为人们反思问题、建构新局面提供可能。一方面能有利于我们反思现代医疗的不足,挖掘传统医学的价值,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共生互补的多元医疗模式。

魏晓芳[10](2013)在《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文中提出三峡人居环境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缓变和急剧的突变,与此同时,文化地理也随之变迁。三峡地区曾因壮丽的峡谷风光闻名于世,又因最大的水利工程令世人瞩目,然而在气势恢宏的背后,三峡人居环境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文化环境的建设速度远远比不上物质空间的建设速度。不论是在有关三峡的学术研究中,亦或是城乡规划设计中,还是在实际的移民搬迁城镇建设中,文化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之于地区发展的促进力量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成为地域发展的阻碍。基于这种背景,在“”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建立体系、梳理历史、探寻机制、提出对策,促使三峡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活力的新兴文化得以发展。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下,以“文化”为核心、文化变迁过程及规律为对象,以“古代—今日—未来”的时间线索与“面—线—点”的空间层次,以“基础研究—>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对策研究——>实践研究”的逻辑思路,运用多学科的综合方法,通过梳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历史脉络,揭示其地域扩展过程及规律,探讨其文化地理变迁机制,提出三峡人居环境的和谐文化发展对策,开展三峡地区不同空间层次的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实践,丰富三峡人居环境的研究领域,为三峡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依据,从而全面提升三峡人居环境品质。在基础研究中,论文第二章尝试构建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体系,解析三峡文化的组成。论文解析了人居环境语义下文化与文化地理,初步构建了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理论体系,并用类型学解析了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三峡地区文化的构成。在现象研究上,论文的第三、四章研究了三峡地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及主要文化形态的地域扩展过程。论文回顾了三峡文化的缘起;阐述了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地理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三峡主要文化形态的历史地域扩展过程;总结了人居环境空间语境下三峡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在规律研究中,论文的第五章进行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机制研究,阐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文化变迁的各级因素,并探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变迁规律、解析变迁机制;归纳并探讨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在对策研究上,论文第六章提出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发展对策,即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区划与协调、文化生命周期的认知与调控、文化价值的评估与提升,从地域文化的空间和谐、时间可持续与保持先进性三个方面提出了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区划方法、文化生命周期调控方法与地域文化价值多维评估方法等理论与方法。最后,在实践研究中,论文第七章提出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的技术思路,建立文化地理数据库、开展文化空间规划、构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以实现三峡地区文化和谐、可持续与积极地发展;并通过不同人居环境空间层次的规划与建设案例来实践对策方法。

二、论三峡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及学术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三峡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及学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土家族医药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土家族医药概述
    第一节 土家族医药的特点
        一、土家族医药的内涵
        二、土家族医药的自身特征
    第二节 土家族医药的历史沿革
        一、土家族医药的起源
        二、土家族医药的发展
    第三节 土家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
        一、诊疗工具先进性不够
        二、医药专业人才匮乏
        三、医药开发与利用程度不足
第二章 完善土家族医药立法的必要性
    第一节 完善土家族医药立法的意义
        一、完善土家族医药管理体系
        二、破解发展困境,传承土家族医药文明
        三、规范土家族医药的临床行为
        四、促进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土家族医药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土家族医药立法现状
        一、宪法层面
        二、法律、行政法规层面
        三、地方立法层面
    第二节 土家族医药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的效力方面
        二、立法的内容方面
        三、立法的技术方面
    第三节 土家族医药立法不力的原因
        一、现行医药保护法律整体框架不完善
        二、现行管理体制与医药立法保护不匹配
        三、土家族医药立法保护范围不明晰
第四章 完善土家族医药立法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土家族医药立法的目的
        一、统揽民族发展大局
        二、综合协调持续发展
        三、遵循土家族医药特性和发展规律
    第二节 完善土家族医药立法体系
        一、配套立法同步跟进,推动层级设计
        二、聚居地地方政府间联合立法,健全法律机制
        三、明确土家族医药的立法定位
    第三节 完善土家族医药立法的内容
        一、明确土家族医药立法中的政府职责
        二、完善土家族医药服务体系
        三、具化土家族医药保护与发展举措
        四、健全土家族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五、细化土家族医药传承途径
    第四节 完善土家族医药立法中的立法技术
        一、完善立法活动运筹技术
        二、完善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技术
        三、加强法律语言特别是立法语言的规范化研究
        四、注重土家族医药立法的民族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选题的确定
        1.1.1 选题的切入点
        1.1.2 选题背景与时空范围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1 三峡库区社会问题的界定及梳理
        1.2.2 源于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问题研究
        1.2.3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调控对象维度
        1.2.4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协作空间层次
        1.2.5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核心关系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社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研究
        1.3.2 城乡规划视野的协同规划研究
        1.3.3 社会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研究
        1.3.4 三峡库区的相关研究
        1.3.5 已有研究小结及评述
    1.4 选题的研究逻辑及技术框架
        1.4.1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2 困境与成因: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梳理
    2.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辨识
        2.1.1 社会基础设施的概念辨识
        2.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功能细分
        2.1.3 城镇化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4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层次
    2.2 三峡库区城镇化转型特征及问题
        2.2.1 人口城镇化:移民驱动型过渡至平稳聚集型
        2.2.2 经济城镇化:经济逐步转型,但工业化低于城镇化
        2.2.3 社会城镇化:社会事业逐步复苏、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2.2.4 生态环境城镇化:生态破坏型转向为生态保护型
        2.2.5 土地空间城镇化:移民政策迁建型过渡至人居环境改善型
        2.2.6 小结:库区城镇化转型对社会基础设施所需与日俱增
    2.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
        2.3.1 文化设施设施现状:偏重大中型设施,欠缺社区级设施
        2.3.2 教育设施建设现状:布局均等性欠佳,单体可拓性较差
        2.3.3 医疗卫生设施现状:空间布局不均,就医条件落后
        2.3.4 社会福利设施现状:设施种类单一,数量质量偏低
        2.3.5 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现状:补充建设得当,但仍相对欠缺
        2.3.6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城镇化进程矛盾渐生
    2.4 三峡库区城市居民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调查
        2.4.1 以人为本的社会福利需求提升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影响
        2.4.2 基于人本需求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概况
        2.4.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反馈及问题小结
        2.4.4 三峡库区受访者对各类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度
        2.4.5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已逐渐难以满足人本需求
    2.5 源于社会基础实施供需矛盾的社会问题产生本因
        2.5.1 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是具体诱因
        2.5.2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是物质因由
        2.5.3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是本质矛盾
    2.6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不协同是库区社会问题的产生缘由
3 内涵与构架: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
    3.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念释出
        3.1.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念构建的要义
        3.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原理
        3.1.3 基于系统论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本质探索
    3.2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协同发展的关系建立
        3.2.1 核心价值趋同—国家政策的指引
        3.2.2 目标诉求同质—社会福利的需求
        3.2.3 空间载体同构—需求的物质供给
    3.3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研究
        3.3.1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拉力机制
        3.3.2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机制
        3.3.3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机制
    3.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框架探索
        3.4.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基础
        3.4.2 新型城镇化进程协同:协调发展及社会经济学理论
        3.4.3 规划编制协同: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相关理论
        3.4.4 人本需求协同:生理与心理需求理论
        3.4.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的三维协同理论框架
    3.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是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治理途径
4 表征与分类: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
    4.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方式
        4.1.1 传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方式:实时监控性较弱
        4.1.2 基于协调测度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框架
    4.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及效验
        4.2.1 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研究
        4.2.2 社会基础设施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3 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
        4.2.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效验
    4.3 基于协调测度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
        4.3.1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评估框架
        4.3.2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计量评估
        4.3.3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时空表征
    4.4 基于协同状态诊断结果的三峡库区城市发展类型划分
        4.4.1 良性协调发展型
        4.4.2 初步互动萌芽型
        4.4.3 低度协调改进型
    4.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是规划基础
5 宏观调控策略: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
    5.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必然性
        5.1.1 基于宏观调控调控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1.2 基于社会福利提升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阶段及城镇体系布局预判
        5.2.1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及工业化阶段预判
        5.2.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历程梳理
        5.2.3 基于系统论的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探索
        5.2.4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5.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适应性抉择模型建构
        5.3.1 三峡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模型构建
        5.3.2 基于阶段性相关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识别
        5.3.3 基于阶段性识别的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抉择
    5.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以区域性教育设施为例
        5.4.1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现状及问题
        5.4.2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机制
        5.4.3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路径
    5.5 小结:宏观层面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调控为主要途径
6 中观协作治理: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城区协同规划
    6.1 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规划识别
        6.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的要义
        6.1.2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识别
        6.1.3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抉择
        6.1.4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结果
    6.2 低度协调改进型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万州区为例
        6.2.1 万州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概纳
        6.2.2 基于治理入学难问题的基础教育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3 基于治理就医难问题的医疗卫生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4 基于治理停车难问题的停车设施协同规划策略
    6.3 基于需求分析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3.1 基于人本需求的协同规划必要性探讨
        6.3.2 基于人本需求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框架
        6.3.3 基于文化复建的社区文化设施协同规划:以三倒拐历史街区为例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难点
        7.2.1 创新点
        7.2.2 难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1 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方针政策的演变
    附录3.1 库区高等院校及职业教育学校一览表
    附录4.1 库区可用立体式停车设施及特点一览表
    附录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6)国内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与旅游利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资源内容研究
    1.1 三峡地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
    1.2 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
2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1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障碍
    2.2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3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3.1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
    3.2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4 三峡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研究
5 总结

(7)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研究
二、土家族医学史研究
三、土家族药物学研究
四、土家族特色医疗研究
五、土家族医药文化特点研究
六、土家族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七、土家族医药知识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八、小结

(8)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现状
        (一) 研究成果
        (二)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特色
        (一) 选题具有时代性
        (二) 论证视角具有创新性
        (三) 对策具有可行性
第一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三峡的关系
    一、和谐三峡的提出及基本目标
        (一) 和谐三峡的提出
        (二) 构建和谐三峡的基本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三峡的指导思想
    三、构建和谐三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任务
第二章 构建和谐三峡的成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构建和谐三峡的成就
        (一) 构建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得的成就
        (二) 构建三峡库区人与人的和谐取得的成就
        (三) 构建三峡库区社会和谐取得的成就
    二、构建和谐三峡存在的问题
        (一) 三峡库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
        (二) 三峡库区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和谐因素
        (三) 三峡库区社会存在不和谐因素
    三、构建和谐三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构建前期没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其认识原因
        (二) 非自愿移民是其直接原因
        (三) 对移民补偿不到位是其政策原因
        (四) 三峡水库的兴建是其根本原因
第三章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 全面建设和谐三峡的生态屏障区
        (二) 建立和谐三峡生态文明体系
        (三)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三峡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移民为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一) 完善和谐三峡移民信访制度
        (二) 建立和谐三峡移民稳定预测系统,减少不和谐的群体性事件
        (三) 打击三峡库区黑恶势力,维护和谐三峡移民安全
        (四) 完善和谐三峡移民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
        (五) 加强和谐三峡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移民的思想素质
    三、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 构建基础设施体系
        (二) 培育特色产业
        (三) 建设和谐三峡新农村
        (四) 增加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
        (五)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六) 健全和谐三峡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
        (七) 坚持统筹兼顾,是实现三峡库区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9)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对兴安村的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传统妇幼医药知识研究
        (二)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研究
        (三)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借鉴的理论及关键概念的解释
        (一)借鉴的理论
        (二)关键概念的解释
    五、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七、田野点与调查简况
        (一)兴安村简介
        (二)田野调查简况
第一章 土家族对妇幼疾病产生原因的解释
    一、自然病因观
        (一)瘟气所侵
        (二)个人体质
        (三)与生活相关的外部因素
        (四)情感因素
    二、超自然病因观
第二章 土家族妇女保健与妇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妇女各个生理周期的保健
        (一)经期保健
        (二)孕育期保健
        (三)产褥期保健
        (四)绝经期保健
    二、妇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土家族妇女疾病的诊断方法
        (二)土家族妇女疾病的治疗方法
第三章 土家族育儿知识与幼儿疾病诊断和治疗
    一、土家族的育儿知识
        (一)育儿习俗中的人生礼仪
        (二)日常禁忌
        (三)儿童饮食与食疗
    二、土家族幼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土家族幼儿疾病的诊断方法
        (二)土家族幼儿疾病的治疗方法
第四章 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的现代价值
    一、医药学价值
        (一)弥补现代妇幼保健医疗知识系统
        (二)满足人们对“绿色”、“自然”疗法的需求
        (三)注重人文关怀
    二、社会整合价值
    三、生态保护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10)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定位
        1.1.4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文化及文化变迁的研究
        1.3.2 人类聚居与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3.3 关于三峡文化地理以及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综述
        1.3.4 大河流域水利建设与文化变迁的经验与教训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
    2.1 人居环境语义下的文化与文化地理
        2.1.1 文化的释义
        2.1.2 文化地理的释义
        2.1.3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2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体系构建
        2.2.1 文化地理在人居环境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2.2.2 人居环境理论与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对象
        2.2.3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方法
        2.2.4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框架
    2.3 三峡人居环境体系下文化的组成——类型学解析
        2.3.1 不同分类方式的文化组成
        2.3.2 物质文化:被人文化的人景观与底蕴深厚的人工产物
        2.3.3 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2.4 本章小结
3 三峡地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研究
    3.1 三峡文化的缘起
        3.1.1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理变迁,沧海桑田
        3.1.2 三峡文化源起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3.1.3 三峡文化源起的早期人类活动
    3.2 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地理形成与发展过程
        3.2.1 史前文化:考古学的发现——人类始祖
        3.2.2 先秦文化:治水神话、“夔子国”、“诸巫”部落出现
        3.2.3 秦汉文化:灭巴楚、置郡县、开道路、移民众
        3.2.4 魏、晋、南北朝文化:战火不断、移民众多、物产丰富
        3.2.5 隋唐宋文化:分区分级行政管理、移民带来人口增长、文化经济迅速发展
        3.2.6 元明清代文化:战事火不断,“湖广填四川”
        3.2.7 近、现代文化:“陪都”使得文化主力通过三峡西迁
        3.2.8 当代文化: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新城镇建设
    3.3 人居环境空间语境下三峡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
        3.3.1 三峡文化历史的悠久性
        3.3.2 三峡文化积淀的多样性
        3.3.3 文化空间扩展的复杂性
    3.4 本章小结
4 三峡文化的地域扩展过程研究
    4.1 地理环境对三峡文化形态的影响显着
        4.1.1 三峡地区人地关系的特点
        4.1.2 三峡地区文化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显着
        4.1.3 文化与环境的适应状况
    4.2 三峡文化地域扩展因子分析
        4.2.1 交通方式的进步
        4.2.2 通讯方式的改变
    4.3 三峡地区主要文化形态的地域扩展过程分析
半山—> 山顶'>4.3.1 农耕文化:河谷—> 半山—> 山顶
交融 <—东'>4.3.2 巴楚文化:西—> 交融 <—东
村落—> 城镇'>4.3.3 巫鬼文化:山里—> 村落—> 城镇
陆(山路)—>空(立体现代交通)'>4.3.5 交通文化:水(水路)—>陆(山路)—>空(立体现代交通)
自种养、屋里酿'>4.3.6 饮食文化:地里挖、山里采、水里捕—> 自种养、屋里酿
    4.4 本章小结
5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机制研究
    5.1 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的基本理论
        5.1.1 文化变迁的概念理解
        5.1.2 文化变迁的类型
        5.1.3 三峡地区人居环境建设文化地理变迁的特殊性
    5.2 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
        5.2.1 外部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科技
        5.2.2 内部因素:人类认知、文化自身
    5.3 三峡文化变迁的力学分析
        5.3.1 动力:牵引力
        5.3.2 阻力:约束力
    5.4 文化的传承方式及载体的变迁
        5.4.1 静态传承及其载体变迁
        5.4.2 动态传承及其载体变迁
        5.4.3 文化传承方式的发展趋势
    5.5 各种因素与力相互作用下的变迁机制
        5.5.1 时间、空间多维审视:三峡地区文化地理的时空间衰减机制
        5.5.2 三峡地区文化变迁的机制:普遍机制+地域机制
    5.6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探讨
        5.6.1 三峡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
        5.6.2 三峡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
    5.7 本章小结
6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
    6.1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愿景与实现思路
        6.1.1 和谐文化——文化区划
        6.1.2 可持续文化——文化生命周期
        6.1.3 积极文化——文化价值
    6.2 空间和谐:三峡地区的文化地理区划与协调
        6.2.1 文化区的划分
        6.2.2 三峡地区在中国文化区中的位置
        6.2.3 三峡文化区内亚文化区的划分
        6.2.4 文化区划与人居环境规划的协同
    6.3 时间可持续:文化生命周期的认知与调控
        6.3.1 生命周期理论的及其在人居环境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6.3.2 文化生命说
        6.3.3 文化生命阶段的判别与调控
        6.3.4 文化生命周期与人居环境规划生命周期的协同
    6.4 保持先进性:文化价值的评估与提升
        6.4.1 文化价值评估的作用
        6.4.2 文化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6.4.3 文化价值评估与人居环境规划的协同
    6.5 本章小结
7 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三峡地区人居环境规划案例与实践
    7.1 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与传统空间规划文化性的缺失
        7.1.1 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7.1.2 传统空间规划文化性的缺失
    7.2 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的方法探讨
        7.2.1 建立文化地理数据库,形成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图谱
        7.2.2 开展文化空间规划,提升物质环境的文化功能
        7.2.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们文化需求
    7.3 三峡地区人居环境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7.3.1 注重空间和谐与城乡统筹的城市(镇\乡)总体规划案例与实践
        7.3.2 重在保护与发展的三峡历史文化古镇人居环境规划实践
        7.3.3 基于文化体验的三峡地区现代居住形态规划设计实践
        7.3.4 突出文化符号的建筑形态设计实践
    7.4 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7.4.1 三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7.4.2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7.4.3 地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文化”是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8.1.2 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变迁史反映地区的人居环境变迁
        8.1.3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机制是一种混合机制
        8.1.4 提出实现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目标及其实现对策
    8.2 创新点、难点与主要贡献
        8.2.1 创新点:梳理过程、揭示机制;归纳模式;提出路径
        8.2.2 难点:数据之难,方法之难
        8.2.3 主要贡献:厘清关系、发现规律;梳理过程、提出对策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之处:综述不全、方法不新、数据不够
        8.3.2 后续研究展望:构建文化图谱,跟踪文化变迁,研究品质提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地方文化资料收集(节选)

四、论三峡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及学术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初诗歌黍离主题研究 ——以苏州府为中心[D]. 高子芹. 江南大学, 2021
  • [2]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土家族医药立法问题研究[D]. 赵艳凤. 湖北民族学院, 2018(11)
  • [4]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D]. 周琎. 重庆大学, 2018(04)
  • [5]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6]国内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与旅游利用研究综述[J]. 文艳,陈天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3)
  • [7]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研究述评[J]. 罗钰坊,梁正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8]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 徐宁. 西南大学, 2013(12)
  • [9]土家族传统妇幼医药知识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对兴安村的人类学考察[D]. 罗钰坊.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5)
  • [10]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D]. 魏晓芳. 重庆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三峡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学术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