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动态效益及其实现条件

国际贸易的动态效益及其实现条件

一、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1](2013)在《国际贸易动态利益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文中提出本文以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的一般分析为依据,指出了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选择问题加以探讨。

罗知[2](2010)在《贸易自由化与贫困——来自中国的数据》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减贫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贫困人口数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5年的2365万。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在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的同时,进出口额也在大幅增长。作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贸易自由化的深化已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毫无疑问贸易自由化也会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的贫困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总体而言,经济学家都认同在长期中贸易自由化可以减轻贫困,但是在中短期,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市场环境的不同,贸易自由化对具体某个国家的贫困问题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本文正是从经济增长、价格、就业与工资三大途径出发对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与减轻贫困的关系做了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研究。从贸易自由化影响贫困的途径之一经济增长来看,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从整体上来看又可以有效的减轻贫困,同时由于东部地区参与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沿海地区贸易自由化减轻贫困的效用比较明显。另外,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也增加了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将会使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投入和扶持,进而减轻贫困。从贸易自由化影响贫困的途径之二价格来看,进口商品价格变化给国内城镇和农村贫困居民消费支出带来的负向冲击不算很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将导致一部分地区农村贫困居民的农业收入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生产小麦和棉花的贫困农户。从贸易自由化影响贫困的途径之三就业和工资来看,贸易自由化拉动了工业部门的就业和工资,并通过经济增长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就业和工资,为贫困人群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对进城务工的农村贫困人群而言,贸易自由化通过拉动就业和工资的减贫效果非常明显。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提出、论文的意义以及贫困的概念;第一章介绍了我国贫困的状况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概况,并简要论述了贸易自由化与贫困的关系;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从经济增长、价格、就业与工资、政府行为四个方面概述了关于贸易与贫困之间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第三章讨论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对我国贫困的影响,从经济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中寻求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影响的理论支持,然后利用计量分析考察贸易自由化与我国贫困程度减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反事实估计度量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影响程度。第三章还分析了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和财政收支变化对减贫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各项财政支出的关系,各项财政支出与减轻贫困的关系;第四章讨论贸易自由化通过价格变化对贫困的影响,一方面利用价格传导模型度量进出口商品对国内商品价格的传导作用,估算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进口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商品价格的影响,然后结合贫困居民的消费结构估算进口商品价格波动对贫困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了主要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导作用,再结合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两方面的作用分析贸易自由化对贫困农民收入的影响。第五章论述贸易自由化通过就业和工资对我国贫困影响,分别度量了贸易自由化对工业部门、15个第三产业行业、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与工资的影响,并利用受教育程度做为贫困人口的识别条件,分析了贸易、工资与就业和减贫的关系;第六章论文结语,对贸易自由化对贫困的影响做了一个整体的估计,并给出开放与减贫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李萌[3](2009)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研究 ——基于1981~2006年的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均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具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目的是在获得一定静态利益的前提下,以获得动态利益为主,也就是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在阐述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回顾,并通过运用出口扩展型生产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就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讲,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有着显着的相关关系,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不同滞后期有着正相关关系,即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但是,从分阶段回归分析的结果看,20世纪90年代后,对外贸易结构升级并未明显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张志宏[4](2008)在《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的构建与中国贸易利益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大部分国内外学者均采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评价一国的贸易国际分配水平。本文系统地揭示了贸易条件指数在反映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国内外贸易利益研究领域首创性地研究开发出一组新型的贸易条件指数(贸易利益国际分配综合指数、服务贸易利益分配指数、新产品出口利益分配指数和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益分配指数);并利用改进的出口、进口价格指数计算方法系统地计算了中国1995-2005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利用1995-2006年进出口价格指数(2006年采用商务部公布数据)及相关国际贸易数据计算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相关指数;同时揭示了我国各种贸易利益分配指数的变化特征;在对中国贸易利益国际分配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相关系数及多元动态回归计量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作出相关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孙秀平,孙强[5](2007)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经济效益的评价是考察经济行为效率以及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归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原则,以使效益评价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杜玉莹[6](2006)在《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方式。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成长,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工贸易对吸引外资、技术进步、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加工贸易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训了熟练的劳工队伍,拓宽了国际市场渠道,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水平,并通过知识外溢、传染效应、干中学效应等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本文使用大量数据、图表和统计资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对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进行深入的剖析,详细阐述了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的六个作用渠道:乘数效应、引资效应、就业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及人力资本效应。由实证结果可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何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对于扩大我国的外贸出口,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章。本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二章主要明确加工贸易的定义,特点及发展状况。通过明确加工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从而对加工贸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研究作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即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着重于阐述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并根据1991年到2004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就我国加工贸易动态利益的六个作用渠道进行了实证分析。而实证检验主要是采用了协整检验,从定量的角度说明了加工贸易通过乘数效应、引资效应、就业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及人力资本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第六章分析了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动态利益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对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加工贸易动态利益的六个作用渠道进行了实证检验。

张蕾[7](2006)在《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问题研究 ——经济结构视角》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问题自提出以来广受关注,成为衡量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及其参与全球化利得的最受争议的指标。 对贸易条件的争论易陷入两个极端,其一是极力推脱发达国家的责任,否认贸易条件恶化的存在,或者否认这种存在会成为发展中国家福利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而否认世界经济中存在不平等;其二是极力推脱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责任,悲观地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困境,否认发展的可能性,甚至完全排斥开放型经济。前者否认了发展的广度,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惠及绝大多数人的基础上,后者否认了发展的深度,未意识到发展是复杂的动态过程而非简单的静态循环。 显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存在不同观点以及其建立的不同的发展观,本文以此为起点,力图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澄清有关贸易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实质上反映了两个问题:其一、从外部环境来讲,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过程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资源报酬通过国际市场向发达国家的转移;其二、从发展中国家内部来讲,产业结构低度化是其贸易条件改善的根本障碍。在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对其经济结构调整有着负面的影响;只有改变内部经济结构上的低度化,改善贸易条件,才能避免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被动,取得真正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意义:国家的产业结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贸易战略。具体说来,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是外贸战略长期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的表现。该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适性,只有着眼于不断地促进技术进步和加快以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得贸易条件持续改善,尽可能平等地享有贸易增长利益,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范爱军[8](2005)在《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主题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与风险,研究的目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研究的意义。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入世”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这类政策措施今后我国还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推出并实施,以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全面接轨,使中国经济全面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然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开放的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他在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一国经济带来各种风险,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风险?会产生哪些负面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保持警觉的问题。我们不能等风险发生后再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应提前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深入地研究此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机理,也要从政策上设置好预防和抑制风险的对策及措施。经济全球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热点”之一,是因为它给当代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新特点,同时在产生着各种“发展机遇”和“发展风险”,如果研究它,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就能利用这种“趋势”的推力加快经济发展;反之,漠视它,不熟悉它,就会受到惩罚和威胁。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只有认真研究和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与规律,才能为经贸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不仅研究经济全球化自身的规律和对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还在于研究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若干具体的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贸策略和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论文共分为10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1)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也能带来风险。其利益只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之中,不会自动发生和获得,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去争取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在开放的国家中却会自动发生,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风险防范。 (2)经济全球化风险有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己使我国有了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入世”则会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外向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各种风险在我国发生的可能胜相当大,这必须引起洲门的警觉。 (3)经济全球化风险能循着各种传导机制在国家之间转移。风险在各个开放的国家之间传导主要是循着以下机制和渠道进行的: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机制:国际负债与投资的传导机制:游资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等。 (4)经济全球化风险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研究这类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在国际间传导的规律,并借鉴发达国家防治风险的各种做法,提出在我国防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具体对策。探讨并提出风险的预警系统,力争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风险之所以能在各国之间传导、发生并对经济起破坏作用,除了经济开放的原因之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的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若干缺陷和漏洞,如果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弥补和完善的对策,这类风险发生的可能行将会小得多,其破坏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 一(5)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应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WTO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应全面开放,但也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可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若干的行业和部门仍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以减弱经济全球化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 本文循着以下思路展开研究和探讨:(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一个开放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哪些利益?对金融、贸易、投资及各类产业会带来何种风险。(2)当一国发生风险后,是怎样传入另一国的?这种风险是循着什么渠道和传导机制在各国之间传导的。(3)在研究各国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风险可能在中国发生的特殊性。(4)针对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我国在经济全球不匕进程中应采取适度保护政策。中国一直在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着,中国的市场将会对世界各国更加开放。在这个新时期中,中国已不可能继续实施以往的保护色彩较重的贸易政策,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但中国也不应立即推行自由度很高的贸易政策,因这是中国的 民族产业所难以承受的。这个新时期中我们应该实施何种贸易政策呢?本文认为,我们应 该实施符合中国国清的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调查研究、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法。本研究课题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大量、系统地调查和搜集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资料,然后对所搜集到 的资料进行微机处理和进行数理统计,以便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对策,对经济全球化风 险进行预测和治理。(2)微观分?

吴滨[9](2003)在《开放条件下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思路探讨》文中提出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将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开放条件下,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行为空间的约束角度对开放条件下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思路进行探讨。首先对国内外工业发展战略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和简单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本文分析了政府行为空间和工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以韩国为实例作了说明。以此为基础,笔者提出了政府行为空间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思路。在本文第三部分,笔者分析了WTO规则和我国政府行为空间的关系,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政府行为空间形成了严格的约束。结合前面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开放条件下我国工业发展的研究思路,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根据这种思路笔者对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自己对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看法。本文的主要观点:开放条件下,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约束的政府行为空间是决定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开放条件下,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思路必须作出调整。

黄萍[10](2001)在《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文中研究指明首先对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理论的发展作了简要的介绍 ,然后结合理论和不同国家实际得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现条件 ,最后提出提高我国贸易的动态利益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贸易动态利益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的一般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动态利益的表现
    (一) 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二) 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 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 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实现由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二)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优势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
    (三) 积极创造竞争优势, 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2)贸易自由化与贫困——来自中国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的贫困状况和贸易自由化概况
    第一节 中国的贫困状况
    第二节 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一、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二、贸易自由化的度量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对贫困的影响途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贸易自由化通过经济增长影响贫困
        1、理论观点
        2、经验分析
    二、贸易自由化通过就业与工资影响贫困
        1、理论观点
        2、经验分析
    三、贸易自由化通过价格变化影响贫困
        1、理论观点
        2、实证分析
    四、贸易自由化通过政府行为影响贫困
        1、贸易自由化通过政府的税收和支出影响贫困
        2、贸易自由化通过改变政府的行政能力影响贫困
    五、简要评论
第三章 贸易自由化影响贫困的途径之一——经济增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
        一、模型、数据与方法
        二、回归结果及反事实估计结果
        三、结论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与减轻贫困
        一、财政收入的构成
        二、我国财政支出的构成
        三、财政支出和减轻贫困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四章 贸易自由化影响贫困的途径之二——价格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价格波动对城镇贫困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一、进口商品价格传导实证分析
        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
        三、进口商品价格波动对城镇贫困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价格波动对农村贫困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二、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费支出构成
        三、进口商品对农村贫困家庭消费的影响
    第四节 贸易自由化、价格波动对农村贫困居民收入的影响
        一、进口农产品对农村贫困居民收入的影响
        二、出口农产品对贫困农民收入的影响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五章 贸易自由化影响贫困的途径之三——就业与工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一、我国各行业就业发展情况
        二、工业品贸易对制造业就业与工资的影响
        三、进出口贸易对第三产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四、对外贸易对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与工资的影响
    第三节 就业和工资对减贫的影响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六章 结语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研究 ——基于1981~2006年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 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相关理论
    (二) 产业结构对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的相关理论
二、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回顾
    (一)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阶段与特征
    (二) 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阶段与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出口扩展型生产模型的确定与调整
    (二) 数据的选取和回归分析方法的选取
    (三)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四、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产业结构变化对对外贸易结构影响的半对数模型
    (二) 数据的选取
    (三)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五、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性分析
    (一) 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应用
    (二) 相关度量指标的确定
    (三)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四) 单位根检验
    (五) 实证结果与说明
六、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的构建与中国贸易利益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贸易利益国际分配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1.传统贸易理论一般不涉及贸易双方利益分配。
        2.南北不平等交换理论对贸易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综述。
    (二) 国内贸易条件研究进展述评
三、贸易条件指数的存在问题与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的构建
    (一) 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概念
    (二) 贸易条件指数在反映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方面的缺陷
    (三) 新型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的构建与计算方法
        1.新型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的构建
        2.进出口价格指数PM、PX计算方法的改进
四、中国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的实证研究
    (一) 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计算
        1.中国历年 (1995-2006) 的进出口价格指数 (PM, PX) 计算
        2.中国历年 (1995-2006年) 的出口商品贸易利益分配指数LX, 进口商品贸易利益分配指数LM, 及进出口货物贸易利益分配指数LXM计算。
        3.中国1995-2006年的新产品出口利益指数CR及服务贸易指数SX计算。
        4.中国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LZ计算。
    (二) 计算结果汇总与变化特征分析
        1.计算结果汇总与变化特征分析
        2.回归分析
    (三) LZ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分析
        1.影响因素自变量的预选
        2.动态回归影响分析
        3.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与经济意义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5)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 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二) 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三) 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 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 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2. 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3. 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二)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 科学评价
        2. 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3.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6)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1.2.1 加工贸易动态利益的相关理论
        1.2.2 加工贸易动态利益的实证研究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2.1 加工贸易的概念
        2.1.1 加工贸易的定义
        2.1.2 加工贸易的方式
    2.2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
        2.2.1 外商投资企业是主体,民营企业正在增加
        2.2.2 进料加工是我国目前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
        2.2.3 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
        2.2.4 加工贸易增值水平有所提高
        2.2.5 中小企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3.加工贸易动态利益的理论分析
    3.1 加工贸易——乘数效应——经济增长
    3.2 加工贸易——引资效应——经济增长
    3.3 加工贸易——就业效应——经济增长
    3.4 加工贸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3.5 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
    3.6 加工贸易——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
4.加工贸易动态利益的实证研究
    4.1 加工贸易乘数效应的实证分析
    4.2 加工贸易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加工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4.4 加工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4.5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效应的实证分析
    4.6 加工贸易人力资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4.7 实证总结
5.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动态利益存在的问题
    5.1 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
    5.2 国内相关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
    5.3 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国内加工企业发展缓慢
    5.4 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就业问题凸现
    5.5 东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5.6 对境外加工贸易的认识不足
6.进一步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动态利益的政策建议
    6.1 鼓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6.2 引导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优化产业结构
    6.3 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向国内企业转变
    6.4 努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挺进
    6.5 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开展境外加工贸易
    6.6 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后记

(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问题研究 ——经济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贸易条件问题的研究意义
        (一) 经济增长的失衡
        (二)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三) 贸易条件的研究意义
    二、增长与发展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 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发展
    三、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 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二) 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
    四、本文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 评析对贸易条件问题的争论
    一、对贸易条件问题的主要争论
        (一) 贸易条件简介
        (二) 争论的缘起
        (三) 争论的焦点
        (四) 争论的实质
    二、对产生争论的数据的评析
        (一) 贸易条件衡量指标
        (二) 贸易条件经验数据
    三、对产生争论的理论来源和贸易战略主张评析
        (一) 阶段模式
        (二) 结构变革模式
        (三) 依附理论模式
        (四) 新古典主义理论模式
        (五) 新增长理论模式
        (六) 综合评述
    四、有关贸易条件问题争论的启示
        (一) 对贸易条件问题的基本认识
        (二)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
        (三) 经济结构升级的推动因素
        (四) 经济结构升级的途径
        (五) 经济结构升级的环境
第二部分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现状分析
    一、实证分析
        (一)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现状
        (二)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现状
    二、原因分析
        (一) 以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二)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格局的影响
    三、对贸易条件恶化及经济结构升级观点的印证和启示
        (一)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及依附的表现
        (二) 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的作用
第三部分 我国贸易条件变化分析
    一、我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
        (一) 我国贸易条件变化概况
        (二) 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二、对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分析
        (一) 初级品贸易条件
        (二) 制成品贸易条件
        (三) 收入贸易条件
    三、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启示
        (一) 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比较优势战略
        (二) 我国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与大国经济战略
        (三) 经济结构升级
        (四) 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表

(8)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1 导言
    1.1 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经济全球化主要标志辨析
    2.1 生产要素的全球化
    2.2 产品市场的全球化
    2.3 产业结构的全球化
    2.4 经营理念的全球化
    2.5 经贸规则的全球化
3 经济全球化:利益与风险并存
    3.1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利益
    3.2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风险
    3.3 从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深度看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4 资本全球化利益论
    4.1 资本全球化发展态势
    4.2 货币资本移动利益论
    4.3 跨国投资的内部化优势与内部化利益论
    4.4 兼顾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的比较优势论
    4.5 实证分析:从小岛清的国际投资理论看日本汽车厂商的对华经贸政策
5 技术全球化利益论
    5.1 全球性技术转移的渠道与利益
    5.2 技术周期性跨国转移的规律与效益
    5.3 实证分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韩国经济快速崛起
6 贸易全球化利益论
    6.1 相互需求动因下的比较利益
    6.2 用比较成本和机会成本阐释的比较利益
    6.3 实证分析:从中韩贸易纠纷看世贸组织的保障条款与贸易利益的保障
7 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危机风险
    7.1 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国际传导速度加快、破坏性后果加重
    7.2 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传导机制
    7.3 防范被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策略分析
    7.4 实证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8 经济全球化中的债务危机风险
    8.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负债经营的发展
    8.2 从负债经营到债务危机
    8.3 债务危机监测指标体系探析
    8.4 实证分析:中国负债经营中潜伏的危机与问题
9 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民族产业风险
    9.1 中国传统农业的危机与对策思考
    9.2 中国工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选择
    9.3 中国服务业的风险与发展策略
10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一:自由贸易在理论上经久不衰而实践中困难重重
    10.2 研究结论二:保护贸易在理论上效应明显而实践中缺陷亦明显
    10.3 政策建议: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选择: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与本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9)开放条件下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理论综述
    1.1 、 国外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争论
        1.1.1 早期的研究
        1.1.2 近期的研究
        1.1.3 工业发展理论的简单评述
    1.2 、 国内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争论
    1.3 、 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思路
二、 政府行为空间和工业发展战略
    2.1 、 政府行为空间和工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关系
    2.2 、 韩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战略
    2.3 、 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思路
三、 开放条件下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思路分析
    3.1 、 WTO规则与政府行为空间
    3.2 、 我国开放条件下工业发展战略分析
        3.2.1 比较优势战略辨析
        3.2.2 开放条件下我国政府行为空间对工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10)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理论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的实现条件
    (一) 市场容量的扩大
    (二) 贸易动力的转换
    (三) 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 资本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
三我国贸易动态利益的实现

四、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贸易动态利益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陈凌. 商业时代, 2013(09)
  • [2]贸易自由化与贫困——来自中国的数据[D]. 罗知. 武汉大学, 2010(05)
  • [3]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研究 ——基于1981~2006年的数据[D]. 李萌. 兰州大学, 2009(01)
  • [4]贸易利益国际分配指数的构建与中国贸易利益的实证研究[J]. 张志宏.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09)
  • [5]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 孙秀平,孙强. 北方经济, 2007(04)
  • [6]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实证研究[D]. 杜玉莹. 江西财经大学, 2006(04)
  • [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问题研究 ——经济结构视角[D]. 张蕾.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0)
  • [8]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D]. 范爱军. 山东大学, 2005(04)
  • [9]开放条件下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思路探讨[D]. 吴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10]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J]. 黄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S2)

标签:;  ;  ;  ;  ;  

国际贸易的动态效益及其实现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