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和细胞因子对肝移植的影响

激素和细胞因子对肝移植的影响

一、激素及细胞因子对肝移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英[1](2021)在《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情况研究》文中提出病毒性肝炎、酒精、药物、血吸虫感染、棘球蚴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肝纤维化,严重者能加重成肝硬化或肝癌。在临床中发现了一些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hydatid,HAE)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混合感染的病人。在这些混合感染病例中,本院尚未发现肝泡型包虫病合并肝癌的病例,其它医疗机构和文献中也鲜少见报道。HAE、CHB此两种疾病均可导致肝纤维化,但对两种疾病混合感染病例的肝纤维化情况特征,至今鲜少有文献进行描述归纳。本文应用病理学肝纤维化分级、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及血清肝纤维化检查研究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HAE&CHB)患者肝纤维化情况。比较混合感染患者与单纯慢性乙肝(CHB)患者、肝泡型包虫病(HAE)患者肝纤维化情况差异。增加对这类HAE&CHB疾病致肝脏纤维性改变的认识,为诊治及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有参考意义的资料。方法:本项研究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之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HAE&CHB组)患者26例,单纯肝泡型包虫病(HAE组)50例,慢性乙肝(CHB组)患者20例。患者全部来自于青海地区,其中HAE&CHB组患者均为藏族。其中行肝脏外科手术部分切除的泡型包虫病患者,收集术后标本中距离病变边缘>2cm的组织标本,大小约0.5cm X0.5cm,行HE染色分析镜下肝纤维化程度。非手术患者,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及血清学检查等,评估肝纤维性改变。行统计学分析,评估HAE&CHB组肝纤维化情况,并和CHB组、HAE组比较研究。结果:(1)HAE感染者中,HBV感染率明显超出一般人群。(2)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通过HE染色可观察到,包虫病灶周围呈肉芽肿样增生性改变,肝组织被分割成条索状,可见环状纤维组织增生,有多种炎细胞浸润。囊泡周围可见肉芽肿性炎症反应,有假小叶形成,汇管区被挤压变形。(3)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通过HE染色可观察到,HAE组未合并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的患者,病灶边缘2cm以外的肝细胞形态和肝小叶结构大致正常,未见明显的肝纤维化表现。肝纤维化改变大部分呈0-I级。HAE组合并OJ的患者,病灶边缘2cm以外可观察到汇管区有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HAE&CHB组未合并OJ的患者,可观察到汇管区小胆管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包虫病灶2cm以外的肝组织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胆管、界板区均呈炎症表现,有少量纤维组织形成,无明显肝纤维化表现。HAE&CHB组合并OJ的患者,与HAE组合并OJ的患者,镜下表现相似。(4)根据肝脏弹性成像结果,HAE&CHB组弹性值为:5.17KPa±1.22。CHB组弹性值为:8.17KPa±1.53。HAE组弹性值为:5.02KPa±1.15。(5)包虫病灶边缘2cm以外肝纤维化分级显示:HAE&CHB组、HAE组及CHB组比较,肝纤维化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AE&CHB组与CHB组、HAE组比较,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检测中,血清透明质酸、III型前胶原肽及四型胶原含量CHB组高于HAE&CHB组、H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AE患者中,HBV携带率明显增高。2.HAE&CHB组病例中,结节型和巨块型包虫病灶组织呈肉眼可见的实变硬化改变,液化坏死型泡包病灶的囊壁呈明显的纤维化改变。HAE&CHB组病变2cm以外的肝组织并未出现更严重的肝纤维化损害。3.HAE&CHB组合并有胆道侵犯并发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病灶2cm以外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更高。

董曦[2](2021)在《熊去氧胆酸对肝纤维化和肝再生的调节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纤维化是指肝脏损伤后,损伤部位被瘢痕替代的病理状态。肝纤维化可由多种慢性肝病引发,包括胆汁淤积性肝病,慢性乙肝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肝纤维化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功能,能够在组织受损后重建原始结构和功能而不会造成瘢痕,因此肝脏对各种损伤都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然而当肝脏处于慢性肝病中时,肝再生减弱,肝星型细胞被激活并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造成组织纤维化。促进肝脏再生被认为能够缓解肝脏纤维化。在肝脏中,Idd1可以被部分肝切除术(Partial hepatectomy,PH)激活,并促进 WNT2(Wnt family member 2)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的分泌。ID1-WNT2/HGF 通路的活化能够促进肝再生并对抗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熊胆是我国的传统中药,用于热盛惊风,癫痫,子痫抽搐等证。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来源于传统中药熊胆,目前已可通过合成来制备。同时,UDCA也被中国,美国等国家批准用于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往的研究表明,UDCA能够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指标,缓解纤维化、提高生存率。然而,关于UDCA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由于具有保肝作用,UDCA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临床指南推荐用于改善不同疾病中的肝纤维化。研究目的通过利用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模型,PH模型,Id1敲低模型与体外细胞模型等,研究Id1、肝再生与UDCA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关系,探索UDCA对肝纤维化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建立BDL小鼠模型,采用肝体重比;血清ALT,AST,ALP,TBil水平;病理染色(H&E、Masson染色等);Ⅰ型胶原表达分析;F4/80表达分析;肝星型细胞活化基因(Acta2,Coll1a1,Loxl2)与Id1基因表达分析;Western blot检测α-SMA(Alpha-smooth muscle actin)蛋白表达等指标,评价UDCA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其次,本研究建立PH小鼠模型,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评价UDCA对PH肝脏的保护作用。利用肝脏细胞周期分析;肝脏细胞凋亡分析;Ki67表达分析;q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等指标,评价UDCA对肝再生的促进作用。利用Western bolt检测ID1,WNT2,HGF,磷酸化c-MET以及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探索UDCA对ID1-WNT2/HGF通路的活化作用。第三,本研究通过细胞活率实验确定UDCA促进HepG2细胞增殖的浓度,并通过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该浓度下UDCA对ID1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细胞热转移实验以及分子对接实验,研究UDCA与ID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最后,本研究建立Id/敲低模型,采用肝体重比;血清ALT,AST,ALP,TBil水平;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4/80表达;qPCR检测肝星型细胞活化基因(Acta2,Coll1a1,Loxl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SMA表达等指标,探索Id1敲低对UDCA抗纤维化的影响。在促进肝再生方面,本研究采用肝脏细胞周期分析;Ki67表达分析;肝脏细胞凋亡分析;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D1,WNT2,HGF,磷酸化c-MET以及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等指标,探索Id1敲低对UDCA促进肝再生以及ID1-WNT2/HGF通路活化的影响。实验结果1.UDCA能够改善BDL模型的肝脏系数,降低ALT,AST,TBil和ALP的水平,改善肝脏病理,缓解炎症,降低肝星型细胞活化基因(Acta2,Coll1a1,Loxl2)的表达。此外,UDCA显着升高BDL肝脏中Id1基因的表达。2.UDCA降低PH模型中ALT与AST水平;促进PH模型中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增加Ki67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的基因表达。UDCA促进PH模型中Id1,Wnt2,Hgf基因和蛋白表达,并促进c-MET磷酸化及GSK-3β磷酸化。3.UDCA能够促进HepG2细胞增殖;增加ID1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同时,UDCA还可以增强ID1蛋白的热稳定性。分子对接实验预测UDCA与ID1之间存在氢键连接。4.在对抗肝纤维化作用方面,UDCA改善Id1未敲低组中小鼠的肝体重比;改善血清生化指标;降低F4/80表达;抑制肝星型细胞活化基因(Acta2,Coll1a1,Loxl2)的表达;抑制α-SMA表达。在Id1敲低组中,UDCA对纤维化的改善作用被抑制。在促进肝再生方面,UDCA促进Id1未敲低组中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增加Ki67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的基因表达;促进ID1,WNT2,HGF,磷酸化c-MET以及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在Id1敲低组中,UDCA对再生与ID1-WNT2/HGF信号通路的促进作用被抑制。结论1.UDCA在BDL小鼠模型中具有显着的抗肝纤维化作用;2.UDCA可通过激活ID1-WNT2/HGF信号通路增强PH小鼠中的肝再生;3.通过热稳定实验发现,UDCA能够增强ID1的热稳定性,提示UDCA可能与ID1存在相互作用;4.通过Id1敲低模型,确认UDCA通过促进肝脏再生对抗BDL模型中的肝纤维化,其分子机制为活化ID1-WNT2/HGF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UDCA的新作用机制为通过激活ID1-WNT2/HGF信号通路促进肝再生,对抗BDL造成的肝纤维化。

陈施翰[3](2020)在《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HCC本身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发展的疾病,涉及到的调控机制错综复杂,大量基因的异常表达在HCC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polypeptide 1B3,OATP1B3)是在正常肝组织上表达的一种膜转运蛋白,可转运激素、药物等内外源性物质。大量研究已报道OATP1B3在胰腺癌、结直肠癌、胆管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参与部分肿瘤进展。在HCC中,OATP1B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显着相关,提示OATP1B3差异表达可能与HCC进展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研究将探讨OATP1B3在H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方法:1.查询TCGA数据库,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OATP1B3 mRNA与302例HCC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31例HCC患者癌组织以及89例癌旁正常组织中OATP1B3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30对新鲜HCC癌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OATP1B3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34对新鲜HCC癌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OATP1B3蛋白表达水平。采集131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信息。χ2检验分析OATP1B3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OATP1B3对HCC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2.体外培养MHCC97-H、SMMC-7721、Huh7、Hep G2和L02细胞,qRT-PCR检测OATP1B3 mRNA在上述5株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选择OATP1B3 mRNA表达水平较高的SMMC-7721细胞构建OATP1B3慢病毒干扰模型,对OATP1B3 mRNA表达水平较低的Huh7细胞构建OATP1B3质粒过表达模型,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OATP1B3干扰和过表达效果进行验证。将构建好的SMMC-7721和Huh7细胞进行MTT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OATP1B3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OATP1B3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OATP1B3对肝癌细胞凋亡与周期的影响。3.构建OATP1B3稳定高表达的Hep G2细胞和稳定低表达的SMMC772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细胞中OATP1B3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和Wnt/β-catenin/c-Myc通路活化的影响。将构建的Hep G2和SMMC7721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包膜下,建立裸鼠肝脏原位癌种植模型,35天后MRI下观察裸鼠肝脏肿瘤转移情况。记录各组裸鼠的存活时间,裸鼠死亡后,解剖并取下肝脏,行肝脏表面大体观察。最后,将裸鼠肝脏肿瘤组织切片,行HE染色并镜下观察。结果:1.根据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OATP1B3 mRNA高表达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着高于低表达者(63.9%vs 26.6%,P=0.005;27.6%vs 13.0%,P=0.0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25.8%,23/89)相比,OATP1B3在HCC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下调(59.5%,78/131)(P<0.0001)。OATP1B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复发、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包膜、HBs Ag、肝硬化、肿瘤数目、血管侵袭、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OATP1B3高表达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着高于低表达者(33.0%vs 12.9%,P=0.001;18.8%vs 5.3%,P<0.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OATP1B3、血管侵袭、TNM分期是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OATP1B3和TNM分期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2.OATP1B3 mRNA在人永生化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和肝癌细胞SMMC-7721、MHCC97-H、Huh7、Hep G2细胞中的表达量依次降低。成功构建并转染OATP1B3干扰的SMMC-7721细胞模型和OATP1B3过表达的Huh7细胞模型。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上调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率,下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率,并呈时间依赖性。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表明,上调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下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可降低肝癌细胞迁移运动能力,下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可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下调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可缩短肝癌细胞S期,下调OATP1B3可延长肝癌细胞S期。3.利用慢病毒构建并成功转染Hep G2和SMMC-7721细胞,分别建立OATP1B3稳定过表达和干扰细胞模型。上调OATP1B3表达后,上皮相关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增加,间质相关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以及下游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降低。下调OATP1B3表达后,上皮相关标志物E-cadherin表达降低,间质相关标志物Vimentin和N-cadherin以及下游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裸鼠MRI检查和生存时间统计结果显示,上调OATP1B3表达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被抑制,裸鼠肝内转移灶数量较少,生存时间较长;下调OATP1B3表达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增强,裸鼠肝内转移灶较多,生存时间较短。最后,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学切片,HE染色可见大量癌巢。结论:1.OATP1B3在HCC中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大小、复发、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显着相关,再结合TCGA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提示OATP1B3可作为HCC患者预后判断的肿瘤生物标志物。2.OATP1B3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促进细胞凋亡,缩短细胞S期比例。3.OATP1B3可能是通过Wnt/β-catenin/c-Myc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EMT过程。在裸鼠体内,OATP1B3可抑制肝脏原位种植瘤的侵袭与转移。综上,OATP1B3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在HCC中发挥抑癌作用,并可作为HCC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肿瘤生物标志物。

陈樽[4](2020)在《肌肉减少症和炎症细胞因子CHI3L1对肝移植受者肝癌复发的预警价值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成人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之一,如何降低肝移植受者肿瘤复发转移率至关重要。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肌量和功能下降的疾病,其发生与机体营养状况、运动量以及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炎症细胞因子能够激活多种分子途径参与骨骼肌消耗,造成肌肉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的失衡,从而导致肌肉减少症的发生。既往研究已表明肌肉减少症能影响肝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因此,开展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肌肉减少症对肝移植受者预后影响的研究,筛选、确立敏感的炎症细胞因子并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实现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有效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基于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筛选并确立肌肉减少症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针对上述研究所确立的关键炎症细胞因子,开展肌肉减少症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潜在机制研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因肝癌在本中心接受肝移植手术的病人136例。获取其临床资料与随访信息,勾画并测量了受者术前CT图像中第3腰椎水平骨骼肌的面积,将骨骼肌肌量(Skeletal muscles mass,SMI)<43.75 cm2/m2定义为肌肉减少症。应用Cox回归分析了有无肌肉减少症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并根据多因素分析所获得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基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明确肌肉减少症对肝癌肝移植受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影响。同时,对肝癌病人发生肌肉减少症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应用Bio-Plex Pro?技术检测了136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中的38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获得了基于这38种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数据。通过肌肉减少症与非肌肉减少症受者的对比分析,确立了与肌肉减少症发生相关的候选炎症细胞因子,并开展了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应用Cox回归分析以明确上述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设立各自的cut-off值,基于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确定不同水平的炎症细胞因子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第三部分:上述研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CHI3L1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相关,利用质粒在小鼠肝癌细胞系Hep1-6及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过表达chi3l1,探索CHI3L1蛋白对肝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了肿瘤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研究了成肌细胞C2C12在分化过程中的形态改变以及CHI3L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探索了C2C12在过表达chi3l1后其增殖、凋亡情况的改变。将过表达chi3l1的C2C12与小鼠肝癌细胞系Hep1-6共培养,研究成肌细胞CHI3L1表达情况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TNF-α或LPS作为炎症刺激条件,并通过小干扰RNA敲低了C2C12细胞中的chi3l1,再次将C2C12与Hep1-6共培养,研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改变。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所纳入的136例肝癌肝移植受者中有29例在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占比21.3%。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AFP>250 ng/ml(HR=1.708,p=0.042),超出杭州标准(HR=2.066,p=0.006),超出米兰标准(HR=2.057,p=0.015),PVTT(HR=2.206,p=0.003),合并肌肉减少症(HR=2.153,p=0.007)均与肝癌肝移植受者的OS相关。且其中的AFP水平(p=0.011)、存在PVTT(HR=2.014,95%CI=[1.182,3.433],p=0.010)、合并有肌肉减少症(HR=1.982,95%CI=[1.129,3.479],p=0.017)是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这3个因素构建了预测肝癌肝移植受者总体生存的列线图模型。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是肝癌肝移植受者OS及RFS的不利影响因素(p分别=0.007和0.041)。根据受者是否符合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本研究又对肌肉减少症进行了亚组分析。超出杭州标准且合并有肌肉减少症的肝癌肝移植受者,其OS及RFS明显劣于其余3组。最后,研究发现受者术前的BMI水平与肌肉减少症的发生率负相关(21.2±2.0 vs.23.7±2.7,p<0.001),BMI指数越低的人群,发生肌肉减少症的风险相对越高。第二部分:利用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的数据,我们发现CHI3L1、TNFSF13B和IL-19这3种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肌肉减少症的发生相关,在肌肉减少症组及非肌肉减少症组中它们的含量分别为13271.64±3897.01 pg/ml和11400.77±3833.07 pg/ml(p=0.026),154013.92±75095.85 pg/ml和127301.49±62482.11pg/ml(p=0.026),97.03±33.57 pg/ml和81.10±38.95 pg/ml(p=0.033)。且CHI3L1与TNFSF13B含量之间存在弱相关性,相关系数r=0.37。以16500 pg/ml作为TNFSF13B含量的cut-off值,发现高TNFSF13B组受者的OS及RFS均劣于低TNFSF13B组(p均<0.001)。以13800 pg/ml作为CHI3L1含量的cut-off值,高CHI3L1组受者的OS(p=0.024)及RFS(p=0.020)均劣于低CHI3L1组。第三部分:在小鼠肝癌细胞系Hep1-6及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过表达chi3l1可以上调肿瘤侵袭相关蛋白,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成肌细胞C2C12在分化过程中,其CHI3L1表达量逐渐升高。过表达chi3l1可以提高成肌细胞C2C12的增殖能力,减少C2C12在LPS刺激下的细胞凋亡。过表达chi3l1的成肌细胞能够促进肝癌细胞上调侵袭相关蛋白,促进其迁移、侵袭能力。TNF-α或LPS引起的炎症刺激能够使C2C12细胞上调CHI3L1,使成肌相关蛋白表达升高。TNF-α预处理的C2C12能够促进肝癌细胞Hep1-6的迁移、侵袭能力,经过TNF-α预处理但敲低了chi3l1的C2C12促进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能力明显变弱。研究结论: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会增加肝癌肝移植受者的肿瘤复发率,减少受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是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CHI3L1、TNFSF13B和IL-19可以作为肌肉减少症的生物标志物,受者术前血清中高水平的CHI3L1和TNFSF13B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相关,这两种炎症细胞因子有望成为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不良的预警分子。炎症刺激下成肌细胞会上调CHI3L1,后者能促进成肌细胞本身的增殖、分化、抗凋亡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

李靖国[5](2020)在《泮托拉唑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驱过程,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病理学过程。肝硬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病人常常因各种并发症及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但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因此,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是防止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关键,而对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迄今为止,针对肝纤维化机制的大量研究使得人们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日益加深,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满意的防止肝纤维化形成和进展的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胃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有抗氧化、保护细胞膜、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抑制纤维化等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泮托拉唑的对肝纤维化的影响以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阻止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改善慢性肝病病人的预后。方法:1.建立两种C57BL/6J雄性小鼠肝纤维化模型(CCL4诱导和TAA诱导),进行泮托拉唑预防小鼠肝纤维化实验,设置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泮托拉唑不同浓度处理组,观察泮托拉唑在动物模型中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HE,天狼星红染色,马松染色等实验技术观察泮托拉唑是否改善小鼠肝纤维化及其相关分子机制。2.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LX2,利用TGFβ1诱导其活化从而模拟人肝纤维化的细胞过程,经过不同浓度泮托拉唑处理后,利用Western Blot,CCK8等技术观察泮托拉唑对活化LX2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3.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LO2,利用TGFβ1诱导其活化,经过泮托拉唑处理后观察LO2细胞形态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纤维化小鼠体内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研究泮托拉唑对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4.运用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浓度泮托拉唑对LX2细胞周期的影响。5.运用流式双染法(Annexin V-FITC/PI)检测不同浓度泮托拉唑对LX2凋亡的影响。结果:1.通过Western Blot,HE,天狼星红染色,马松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在预防组中,泮托拉唑组对小鼠的肝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并且通过TGFβ1-Smad3通路来调节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在上皮间质化转移相关指标的检测中也显示泮托拉唑对上皮间质转化有抑制作用。2.在体外实验中,通过Western Blot,CCK8等技术检测,泮托拉唑对活化的LX2中纤维化的各项指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TGFβ1-Smad3通路来调节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泮托拉唑对LX2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3.在对LO2细胞形态的观察中,正常组中细胞形态扁平,TGFβ1刺激组中大量细胞形态呈梭形,泮托拉唑处理组中梭形细胞占比减少。经WB检测发现泮托拉唑抑制了N-cadherin的表达,促进了E-cadherin的表达,说明泮托拉唑对人正常肝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有抑制作用。4.在流式细胞周期实验中,泮托拉唑组的LX2细胞周期G2/M期占比明显高于正常组LX2,这表明泮托拉唑组的LX2被阻滞在了G2/M期,表明泮托拉唑能够抑制LX2的细胞周期。5.在流式双染发凋亡实验中,泮托拉唑组LX2细胞的凋亡占比明显低于正常组LX2细胞,这说明泮托拉唑能抑制LX2的凋亡。结论:在CCL4和TA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泮托拉唑能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泮托拉唑能抑制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活化。两者的机制均可能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表明泮托拉唑是一个潜在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药物。

闫鑫[6](2020)在《PD-1/PD-L1抑制剂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加速肝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明确肝脏切除体积对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肝脏再生情况和巨噬细胞的影响。2.研究PD-1/PD-L1抑制剂对巨噬细胞极化和肝细胞增殖的作用与机制。3.验证PD-1/PD-L1抑制剂对大鼠扩大肝切除术后肝脏巨噬细胞极化与肝脏再生的调控作用。方法1.实施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构建大鼠不同比例肝脏部分切除模型。计算评价大鼠肝脏再生的相应指标,WB、IHC检测比较大鼠肝脏组织中ki-67和PCNA的表达,IHC、IF检测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蛋白CD68、iNOS和CD163的表达,ELISA分析血清中巨噬细胞分泌因子IL-6、PD-L1的水平。2.培养巨噬细胞并诱导分化成为不同表型后,使用PD-1/PD-L1抑制剂,WB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iNOS和CD163的表达,ELISA检测巨噬细胞上清液中PD-L1和IL-6的含量;构建巨噬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体系,CCK-8检测巨噬细胞极化对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WB检测巨噬细胞对肝细胞增殖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3.实施大鼠扩大肝切除模型,给予PD-1/PD-L1抑制剂BMS-1,IHC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检测并计算反应肝脏再生指标,评价肝脏再生情况。结果1.大鼠扩大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反应受抑制,POD1和POD3时LBW降低、KGR峰值延迟,肝脏组织中M2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升高,血清中IL-6表达水平降低,肝脏组织和血液中PD-L1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1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6浓度明显升高,M2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中PD-L1浓度明显升高,PD-1/PD-L1抑制剂可以使M2巨噬细胞蛋白中iNOS表达增高而CD163表达降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6含量增高而PD-L1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和WB表明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可促进肝细胞增殖,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可抑制肝细胞增殖,PD-1/PD-L1抑制剂可诱到M2巨噬细胞M1型极化转换、促进肝细胞增殖。WB表明巨噬细胞促进肝细胞增殖的过程中激活了 IL-6-STAT3/ERK/AKT信号通路。3.给予PD-1/PD-L1抑制剂BMS-1治疗后,大鼠扩大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肝脏组织中M1表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升高,肝脏再生明显改善。结论1.大鼠扩大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延迟,M2巨噬细胞增多。2.PD-1/PD-L1抑制剂可调节M2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转化,通过激活IL-6-STAT3/ER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增殖。3.PD-1/PD-L1抑制剂可以使大鼠扩大肝脏部分切除术后肝脏组织中M1巨噬细胞增多、促进肝脏再生。

杨清煜[7](2020)在《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鼠进行皮下注射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建立大鼠肝损伤的模型。用文王一支笔的提取物液进行干预,观察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相关蛋白和病理形态的改变,探讨文王一支笔对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肝损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n=10)。对模型组、文王一支笔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大鼠分别进行100 mg/kg D-gal皮下注射构建肝损伤模型。同时,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与50、100、200 mg/kg文王一支笔溶液灌胃干预,阳性对照组给予0.05mg/kg亚硒酸钠灌胃处理。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42d。动物麻醉后灌注取材,采集心脏血检测血清ALT、AST、DBIL;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特异性酪氨酸激酶B受体(Tyrosinekinase receptor B,Trk B)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TU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的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Bax、Bcl-2、Caspase-3、BDNF、Trkb蛋白的表达;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肝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结果1大鼠肝损伤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举止行为敏捷、灵活,毛发色泽明亮,进食和饮水如常,体重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较少,毛发较稀疏,有脱毛表现,进食偏少。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和亚硒酸钠干预后,上述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体重也相对增加。2血清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和DBIL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说明D-gal对大鼠肝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提示D-gal诱导的肝损伤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P<0.05),且DBIL的含量也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DBIL的含量也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3形态学变化:(1)大鼠肝脏解剖变化:正常组大鼠肝脏红润,表面光滑,富有弹性,并无病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泛黄;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大鼠的肝脏有所改善。(2)肝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大而圆,无炎性浸润和病理变化。模型组肝损伤大鼠肝小叶结构不完整,排列紊乱,并出现细胞体积肿胀增大、变性、坏死等现象,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药物干预后,文王一支笔各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受损情况。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可见较为清晰的肝小叶结构,细胞排列相对整齐,且细胞体积肿胀增大、变性、坏死等情况有所减轻。(3)肝组织BDNF、Trk B的免疫组化结果:在正常组中,大鼠肝组织中无BDNF、Trk B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阳性表达颗粒明显增多,呈特异性的黄色或棕黄色。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阳性表达颗粒降低,且呈现淡黄色。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的阳性表达颗粒显着降低,且呈现微黄色。(4)TUNEL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凋亡细胞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细胞凋亡叶显着降低(P<0.05)。4大鼠血清中SOD和MDA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5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Bax、Caspase-3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提示肝损伤大鼠肝细胞凋亡显着。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的Bcl-2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BAX和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正常组中BDNF、Trk B均无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BDNF、Trk B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的BDNF、Trk B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文王一支笔可以通过提高肝组织Bcl-2的表达、抑制Bax和Caspase-3的表达,提高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具有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文王一支笔提取物对肝脏的保护可能与降低肝细胞BDNF和Trk B的表达有关。

万岳梦[8](2020)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此,深入研究ALD的发病机制和探索其干预策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成体细胞,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鼠BM-MSCs移植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疗效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 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小鼠BM-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转染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4~6周龄的雄性C57BL/6N小鼠后肢骨髓中分离出干细胞;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分离出的干细胞表面的免疫分子标志物,包括CD29、CD45、CD90 和 CD105;3.对所分离出的干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判断其多向分化潜能;4.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将小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ibonucleic acid,siRNA)导入所分离出的BM-MSCs中,并通过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m-blot,WB)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刺激基因/蛋白(TNF-α stimulating gene/protein,TSG)6的表达,制备稳定的BM-MSCs转染株。第二部分:小鼠BM-MSCs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1.实验动物与分组:8~10周龄、体重17~21克、雌性C57BL/6N小鼠70只,随机分成以下七组:正常组、模型组、MSCs组、sc-MSCs组、siTSG6-MSCs组、rmTSG-6组和AG490组,每组10只小鼠,分别给予对照液体饲料和酒精液体饲料喂养;2.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本研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酒精滥用与成瘾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AAA)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即通过慢性酒精液体饲料喂养10天联合三次高剂量酒精灌胃的方法诱导雌性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3.干细胞移植:在造模期第10天,正常组、模型组、MSCs组、sc-MSCs组、siTSG6-MSCs组、rmTSG-6组和AG490组实验小鼠分别给予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正常组、模型组)、正常BM-MSCs(MSCs组)、转染对照慢病毒的BM-MSCs(sc-MSCs组)、转染干扰慢病毒的BM-MSCs(siTSG6-MSCs组)、重组小鼠TSG-6(rmTSG-6 组)、正常 BM-MSCs 联合 AG490(AG490 组);4.取材:在造模期第11天,将所有小鼠灌胃处理9小时后,再行吸入麻醉后采集血液和肝组织标本;5.标本检测:对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进行生化、组织病理学、流式细胞术、RT-qPCR及WB等检测。[结果]第一部分:小鼠BM-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转染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出的干细胞,形态为三角形、梭形、纺锤形,呈放射状或漩涡状生长;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物CD45表达率仅为0.65%,而CD29、CD90和CD105的表达率分别高达82.84%、85.27%、84.17%;细胞能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经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后呈阳性,符合BM-MSCs的鉴定标准。2.小鼠BM-MSCs经干扰慢病毒转染后,TSG-6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显着下调,提示小鼠BM-MSCs TSG-6稳定转染株成功建立。第二部分:小鼠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1.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肝/体重比、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和肝组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血清和肝组织促炎性介质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TNF-α的水平显着升高,肝组织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加,而肝组织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SG-6的水平显着降低,这些结果提示酒精性肝损伤小鼠造模成功。2.经BM-MSCs治疗后,小鼠肝/体重比、血清转氨酶(ALT、AST)、血清和肝组织脂质(TC、TG)、肝组织MDA、血清和肝组织促炎性介质(IL-6、TNF-α)的水平、肝组织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明显降低,而肝组织GSH、血清和肝组织抗炎性介质(IL-10、TSG-6)的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结果均提示小鼠BM-MSCs移植能有效治疗小鼠酒精性肝损伤。3.MSCs组、sc-MSCs组和siTSG6-MSCs组小鼠肝组织中仅有少数BM-MSCs归巢、定植。4.转染干扰慢病毒、下调TSG-6基因表达导致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显着降低,而转染对照慢病毒、不影响TSG-6基因表达对BM-MSCs的疗效没有影响,且外源性注射重组小鼠TSG-6(recombinant mouse TSG-6,rmTSG-6)的疗效与注射正常BM-MSCs的相似,提示TSG-6分子是小鼠BM-MSCs治疗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关键分子。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的磷酸化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蛋白水平显着升高;经正常BM-MSCs治疗后,小鼠肝组织中的p-STAT3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转染干扰慢病毒、下调TSG-6基因表达导致BM-MSCs对小鼠肝组织p-STAT3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消失,而转染对照慢病毒、不影响TSG-6基因表达对BM-MSCs的这一作用没有影响,且外源性注射rmTSG-6也能显着抑制小鼠肝组织中的p-STAT3蛋白水平,这些结果证实小鼠BM-MSCs是通过TSG-6分子来抑制小鼠肝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活化的。6.与MSCs组相比,AG490组小鼠肝组织中的p-STAT3蛋白水平显着降低;AG490组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血清和肝组织脂质(TC、TG)、肝组织MDA水平显着降低,而肝组织抗氧化剂GSH水平显着增高,这些结果提示进一步抑制肝组织中的STAT3信号通路活化可以提高小鼠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疗效。[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能从小鼠后肢骨髓成功分离、提取BM-MSCs。2.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能成功建立稳定的TSG-6基因干扰株BM-MSCs。3.小鼠BM-MSCs移植能有效治疗小鼠酒精性肝损伤。4.小鼠BM-MSCs主要通过旁分泌机制、产生TSG-6分子发挥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疗效。5.小鼠BM-MSCs是通过TSG-6分子抑制小鼠肝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活化的,进一步抑制该信号通路活化可提高BM-MSCs的疗效。

赵倩[9](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SNHG3在肝细胞肝癌和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长链非编码RNA SNHG3在肝细胞肝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肝癌由于每年约84万新确诊病例和74万死亡病例成为肿瘤致死的主要元凶之一,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 85%-90%。肝癌的病因多种,包括酗酒,黄曲霉毒素污染饮食,肝炎病毒感染等。根据全球癌症研究署报告,引起肝癌的病因分布具有地域性差异,在我国HCC主要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有关。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过程中,肝细胞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出现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HCC,被称为慢性HBV感染“三部曲”。HCC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近年来,针对HCC的治疗方法发展迅速,包括全身化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但是HCC晚期患者预后仍不理想。根据以往的研究报道,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可涉及到多种基因以及信号通路异常。因此,研究H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和探索治疗HCC新靶点显得尤为重要。长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 200nt,不具有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大量实验研究表明LncRNA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影响肿瘤进展中的许多生物学功能,包括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侵袭、转移、增殖、凋亡和药物抗性。有研究报道 lncRNA-小核仁 RNA 宿主基因 3(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3,SNHG3)可参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SNHG3在多种恶性肿瘤内表达异常并且与疾病进展相关,比如结直肠癌、肺腺癌和神经胶质瘤。SNHG3表达异常还与恶性肿瘤预后相关,比如SNHG3在卵巢癌中表达增加常预示卵巢癌预后不良。SNHG3在HCC中表达升高并且在HCC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SNHG3在HCC中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研究SNHG3的作用机制判断SNHG3是否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十分重要。MicroRNA(miRNA)属于高度保守的小非编码RNA,其在恶性肿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包括细胞增殖,侵袭,凋亡,代谢和信号转导。据报道,miRNA-326(miR-326)参与细胞凋亡、侵袭,胚胎发育,肿瘤生长,免疫调节,化疗药物抗药性和肿瘤发生。MiR-326在神经胶质瘤,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中通过靶向不同的mRNA起到肿瘤抑制剂的作用。MiR-326在HCC中低表达,并且可以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和肿瘤生长。研究报道许多lnc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s,ceRNA)可以通过 microRNA 反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MRE)竞争性地结合miRNA,从而降低miRNA对靶mRNA的抑制作用。即miRNA可以通过结合mRNA导致基因沉默,而lncRNA可以作为ceRNA与mRNA竞争结合miRNA,从而抑制miRNA导致的基因沉默。然而,目前SNHG3和miR-326在HCC中的关系还没有研究报道。研究目的1.明确SNHG3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规律。2.明确SNHG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分析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中SNHG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3.寻找SNHG3可以结合的miRNA。4.明确SNHG3作为miR-326的ceRNA发挥生物学功能。5.明确SNHG3对于miR-326的靶mRNASMAD3的调控。6.明确SNHG3可能通过SMAD3及其下游基因ZEB1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研究方法1.检测SNHG3在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住院病人中收集了 124例患者外周静脉血,其中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4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以及2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通过提取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q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NHG3表达水平。2.检测SNHG3在HCC组织标本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在2017年8月到2018年1月期间,我们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手术患者中收集47对HCC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利用qRT-PCR检测47对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对照组织标本中SNHG3表达水平,再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组织中SNHG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利用qRT-PCR检测正常肝细胞L02、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SNHG3表达水平。3.寻找SNHG3相结合的miRNA及其检测其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与SNHG3结合的miRNA,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检测SNHG3与miR-326可以相互结合。利用qRT-PCR检测47对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对照组织标本中miR-326表达水平。利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肝细胞肝癌组织标本中SNHG3与miR-326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用qRT-PCR检测正常肝细胞L02、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miR-326表达水平。4.检测SNHG3作为miR-326的ceRNA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在肝癌细胞中分别转染小干扰RNA si-SNHG3,共转染si-SNHG3和miR-326 mimic、感染慢病毒 pLVX-SNHG3、共转染 pLVX-SNHG3 和 miR-326 inhibitor,利用MTT、Transwell、流式细胞术、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干扰和过表达SNHG3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EMT的影响以及检测miR-326过表达和低表达对SNHG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5.检测 SNHG3 对 miR-326 靶 mRNA SMAD3 的调控5.1 检测 miR-326 的靶 mRNA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26的靶mRNA,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检测miR-326是否对SMAD3具有调节作用;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MAD3在47对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正常肝细胞L02、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细胞中分别转染miR-326 mimic和miR-326 inhibitor,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或者干扰miR-326对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5.2检测SNHG3通过吸附miR-326调控SMAD3在肝癌细胞中感染pLVX-SNHG3慢病毒、共转染pLVX-SNHG3和miR-326 mimic、转染 si-SNHG3 和共转染 si-SNHG3 和 miR-326 inhibitor,利用 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和干扰SNHG3对SMAD3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SNHG3和miR-326相互结合后对SMAD3表达水平的影响6.检测SNHG3可能通过SMAD3及其下游基因ZEB1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6.1检测ZEB1在组织标本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利用qRT-PCR检测ZEB1在47对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ZEB1在正常肝细胞L02、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6.2检测SNHG3调控ZEB1表达在肝癌细胞中转染pLVX-SNHG3或者转染si-SNHG3,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和干扰SNHG3对SMAD3下游基因ZE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3检测SNHG3通过ZEB1发挥生物学功能在肝癌细胞中感染pLVX-SNHG3慢病毒,共转染pLVX-SNHG3和si-ZEB1、转染si-SNHG3、共转染si-SNHG3和pLVX-ZEB1,利用MTT检测干扰和过表达ZEB1是否影响SNHG3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干扰ZEB1是否影响SNHG3对细胞EMT的作用。6.4体内实验检测SNHG3作为miR-326的ceRNA可能通过SMAD3及其下游基因ZEB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构建SNHG3干扰的肝癌细胞进行裸鼠皮下种植瘤实验,测量皮下种植瘤的大小,33天后解剖小鼠,观察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生长状态。对小鼠皮下原位种植瘤组织切片进行Ki-67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在体内干扰SNHG3对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SNHG3在体内对EMT的影响以及对于SMAD3和ZEB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SNHG3在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SNHG3在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SNHG3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2.SNHG3在HCC组织标本中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SNHG3在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卡方检验显示SNHG3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SNHG3在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L02。3.SNHG3可以与miR-326相互结合及其miR-326的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有16个miRNAs具有与SNHG3相互结合的序列,经查阅Pubmed发现miR-326在肝细胞肝癌中低表达并且和预后相关;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显示miR-326 mimic抑制SNHG3-W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但是对SNHG3-MUT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MiR-326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SNHG3与miR-326表达水平呈负相关。MiR-326在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肝细胞L02。4.SNHG3作为miR-326的ceRNA促进细胞增殖、迁移、EMT和抑制凋亡干扰SNHG3肝癌细胞增殖、迁移、EMT能力降低但是细胞凋亡能力升高,miR-326 inhibitor(anti-326)抑制SNHG3低表达产生的上述细胞生物学功能;过表达SNHG3肝癌细胞增殖、迁移、EMT能力升高但是细胞凋亡数量降低,miR-326 mimic抑制SNHG3过表达产生的上述细胞生物学功能。5.SNHG3 调控 miR-326 的靶 mRNA SMAD3 的表达5.1 miR-326 抑制靶 mRNA SMAD3 的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MAD3是具有与miR-326具有相互结合序列的mRNA,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证实miR-326 mimic抑制SMAD3-W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但是对SMAD3-MUT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QRT-PCR结果显示SMAD3在47例肝细胞癌肿瘤组织标本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AMD3在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L02;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326过表达则SMAD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抑制miR-326则SMAD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5.2 SNHG3通过吸附miR-326促进SMAD3表达SNHG3过表达则SMAD3表达升高,共转染miR-326mimic则SMAD3表达下降;干扰SNHG3则SMAD3表达降低,共转染miR-326 inhibitor则SMAD3表达升高。6.SNHG3通过SMAD3及其下游基因ZEB1发挥生物学功能6.1 ZEB1在组织标本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ZEB1在47例肝细胞癌肿瘤组织标本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在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HCCLM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L02。6.2 SNHG3促进ZEB1表达干扰SNHG3可以降低ZE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过表达SNHG3可以升高ZE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6.3 SNHG3通过ZEB1促进细胞增殖和EMT过表达SNHG3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和EMT能力增加,同时干扰ZEB1则抑制SNHG3过表达导致的细胞增殖能力和EMT改变;干扰SNHG3则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和EMT能力降低,同时过表达ZEB1则抑制SNHG3低表达导致的细胞增殖能力和EMT改变。6.4体内实验证实SNHG3可能通过SMAD3及其下游基因ZEB1发挥生物学功能干扰SNHG3可以抑制裸鼠皮下原位种植瘤的生长。对裸鼠皮下原位种植瘤组织切片染色,Ki-67染色程度明显降低,Tunel染色程度明显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EMT降低。此外,干扰SNHG3则SMAD3和ZEB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研究结论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SNHG3的表达水平在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肝细胞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明显升高,并且与患者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SNHG3具有与miR-326结合位点并且可以相互结合,此外SNHG3与miR-326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SNHG3作为miR-326的ceRNA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EMT和抑制凋亡,miR-326抑制SNHG3的上述细胞生物学功能。MiR-326抑制靶mRNA SMAD3的表达,SNHG3通过吸附miR-326促进SMAD3表达。SNHG3通过调节SMAD3的下游基因ZEB1的表达进一步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总之,SNHG3作为miR-326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促进 SMAD3 及其下游基因 ZEB1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EMT和抑制凋亡。第二部分:长链非编码RNA SNHG3通过NLRP3影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研究背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是在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过程中,由于某些急性损伤导致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肝功能迅速恶化,以黄疸,凝血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在四周内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等症状。ACHBLF可以发生在慢性HBV感染的任何阶段,进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ACHBLF死亡率高达50%-90%。目前,国际上约有20多种关于评估肝衰竭预后的方法,其中终末期肝病积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是最常用的关于肝衰竭预后的评估方法,由于导致肝衰竭的因素差异,MELD对于ACHBLF预后的评估不甚理想。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ACHBLF预后评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在不同时相经历三重打击,包括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在肝衰竭的发生过程中,炎症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起了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失衡作为已知的ACHBLF病理机制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由于HBV感染和细胞毒效应介导的免疫紊乱,通过细胞因子失衡进一步促进ACHBLF的进展。此外,在肝衰竭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肾上腺功能不全,因此早期利用糖皮质激素成为治疗早期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方法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保护细胞膜,溶酶体酶和线粒体来防止肝细胞坏死和进行性急性恶化。糖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应用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在ACHBLF患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对细胞因子失衡产生影响尚且没有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证实了 lncRNA SNHG3与miR-326在肝细胞肝癌中可以通过SMAD3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肝癌进展,然而miR-326还可以作为关键的促炎因子通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炎症过程。NF-κB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NLRP3的表达。NLRP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s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属于NLRs蛋白家族,被激活后通过活化caspase-1使细胞因子白介素1β前体(pro-interleukin(IL)-1β,pro-IL-1β)和白介素18前体(pro-interleukin(IL)-18,pro-IL-18)变为有活性的 IL-1β 和 IL-18。IL-1β 和 IL-18作为重要的促炎性分子,其表达紊乱可以导致细胞因子失衡。目前lncRNA SNHG3与miR-326在ACHBLF中的表达状态以及NLRP3与ACHBLF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首先检测SNHG3和miR-326在ACHBLF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再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和NLRP3的表达状态,接着分析糖皮质激素对于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和NLRP3表达的影响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1.明确 SNHG3 和 miR-326 在 ACHBLF 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规律。2.明确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在ACHBLF患者、CHB患者和HCs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规律。3.明确NLRP3在ACHBLF患者、CHB患者和HCs表达规律及与ACHBLF患者临床数据的相关性。4.研究糖皮质激素对于IL-1β和IL-18和NLRP3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 qRT-PCR 检测 SNHG3 和 miR-326 在 ACHBLF 患者、CHB 患者和 H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规律。2.利用ELISA和qRT-PCR检测ACHBLF患者、CHB患者和HCs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表达情况。3.利用qRT-PCR检测NLRP3在ACHBLF患者、CHB患者和H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利用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NLRP3 mRNA水平与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4.对接受28天糖皮质激素治疗的ACHBLF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根据患者的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qRT-PCR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及其相关因子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第7天和第28天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SNHG3在ACHB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HB患者和HCs;miR-326在ACHB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HB和HCs患者。即在ACHBLF中,SNHG3表达降低对于miR-326的吸附作用下降。2.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在ACHBLF患者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HB患者和HCs。3.NLRP3 mRNA在ACHB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HB 患者和 HCs,并且与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MELD 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白蛋白(Albumin,ALB)呈负相关,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无明显相关性。4.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第7天和第28天,ACHBLF患者生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第7天和第28天,生存组TBIL和PTA也明显低于死亡组。此外,ACHBLF患者生存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表达水平呈持续性下降,死亡组则无明显改变甚至有升高的表达趋势。研究结论LncRNA SNHG3在ACHB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下降,而其可以结合的miR-326则表达升高。在ACHBLF中miR-326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使NLRP3及其对应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升高并且与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此外,糖皮质激素通过调节NLRP3表达水平影响ACHBLF预后。

薛郑泽[10](2020)在《PACAP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作为一种非外源性抗体依赖的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器官获取、器官移植、部分器官切除、创伤及休克等临床实践中难以避免的重要并发症。在肝移植的临床实践中,早期阶段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引起肝脏的功能丧失以及功能障碍,同时可能增加急性与慢性排斥反应事件的发生风险,以至最终的移植物衰竭,而进一步加重我国移植供体短缺的现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局部血供受阻,肝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产物的生产,外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浸润几个过程相互作用,加重了组织损伤并成为导致器官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作为细胞饥饿状态下的应对措施,自噬通过溶酶体降解受损细胞器和畸形蛋白质,完成细胞内的自我消化,为饥饿的细胞提供必需的底物(氨基酸,脂质和游离脂肪酸),以维持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由于肝脏富含溶酶体,因此自噬功能失调与多种肝脏疾病(肝脏IRI,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癌)有关。在肝移植中,热缺血和冷缺血均主要中断血流/氧气供应,消耗肝细胞三磷酸腺苷并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肝细胞的严重饥饿状态触发自噬信号传导,自噬激活后为细胞提供可重复使用的单体来维持细胞稳态。在IRI过程中,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存在广泛互相作用并形成相互调节机制以维持动态平衡。IRI引起的炎症激活下丘脑系统性神经内分泌调节和区域性神经激素应激反应。神经调节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活动来放大、监测和调节免疫反应,这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性回路;在刺激消除后,神经系统又会负性调节局部免疫反应以促进局部环境重回稳态。由ADCYAP1基因编码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正是连接免疫与神经调节的桥梁。PACAP是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VIP)/胰高血糖素/分泌素家族的成员,在促体垂体区域起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剂的作用,并参与促性腺激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调节。我们曾报道PACAP和其所有三种受体在IR应激肝脏中表达,并影响肝脏对IR损伤敏感性。而外源性PACAP神经肽也通过减少IR-肝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聚和负性调控促炎症介质来调节局部先天性免疫。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g protein,CREB)曾被报道在感染和胰岛素抵抗中发挥先天性免疫调控作用,通过调节的巨噬细胞极化分型消弱TLR4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我们之前也发现,PACAP可以通过增强c AMP-PKA通路与CREB活性来抑制巨噬细胞NF-κB活性。最近,报道称CREB在肝脏自噬调节中有促进脂质自噬降解的功能。Kruppel样因子4(Kruppel-like factor 4,KLF4)是KLF家族至关重要的调控自我更新的转录因子,在增殖、分化和体细胞重编程中发挥着多种调节作用。同时,KLF4通过与Stat6协同诱导M2相关基因表达,并弱化NF-κB激活因子抑制M1表型,对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产生影响。另一方面,KLF4通过促进自噬而延长了线虫的寿命,改善小鼠的老年性血管功能障碍,并与CREB在结核分枝杆菌中协同调节免疫的功能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本研究试图阐明在模拟真实临床实践的延长肝冷藏时间后行同系小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模型中,PACAP介导自噬活动的对肝细胞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在肝脏IRI中促进自噬活动对分子机制,为PACAP在肝移植临床实践中保护肝脏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真实临床实践中肝脏供体经过长时间冷藏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来探究PACAP介导肝细胞自噬对肝脏活性的影响与机制。课题假设外源性PACAP通过增强肝细胞内自噬活性,为IR刺激下营养障碍的肝细胞供给细胞代谢所需的底物与能量,以此发挥保护肝细胞的作用。首先,我们想知道PACAP神经肽是否以及如何通过自噬依赖的方式对长时间冷脏的肝脏起保护作用。随后,我们研究了PACAP介导的自噬是否可以在基于临床实践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中保持肝细胞的活力,并促进肝的再生/修复。最后,我们探讨了在肝脏IRI中,PACAP介导的CREB和KLF4共激活对促进肝细胞自噬活动起关键作用,并为将PACAP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动物。8-12周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WT)。2.原位肝移植模型。将C57BL/6供体小鼠的肝移植物在4℃UW溶液中保存20 h,然后原位移植到同基因C57BL/6小鼠中。在进行肝移植时以及再灌注之前对受体组予以PBS、PACAP38,或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观察OLT术后存活,并在移植后6小时和24小时收集血清和OLT样品。3.部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无创伤性夹子夹住肝头叶的动脉和门静脉(占全肝的70%血供)90分钟。单剂量PACAP38、CRP-CREB相互作用抑制剂(CREB抑制剂)或KLF4抑制剂(Kenpaullone)于热缺血前1小时静脉注射。再灌注后6小时收集缺血性肝组织和血清样品。4.肝细胞损伤与功能检测。测定小鼠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用以对其进行肝脏受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5.组织病理学。获取肝脏样本制成4μm标本,用H&E染色,对肝脏结构损伤情况进行双盲法分析。6.碘化丙锭(PI)染色。PI染色(Thermo Fisher)用于通过结合DNA检测死细胞。将红色荧光图像与明亮视野图像合并以进行盲目评估。7.Real time PCR。提取组织或细胞RNA,用PCR技术对肝脏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PACAP下游分子、自噬和再生修复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状态。8.Western blot。提取组织或细胞蛋白质,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OLT模型及IRI模型中关键蛋白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表达的情况。9.免疫荧光染色。用于分析肝细胞LC3、p CREB和KLF4表的情况。10.ALT/LDH试验。测定体外原代肝细胞培养液中的ALT/LDH水平,用以测定体外培养的原代肝细胞的损伤情况。11.细胞培养。肝胶原酶灌注原位消化后,通过Percoll梯度离心分离原代肝细胞,然后在胶原蛋白包被的平板中培养。12.统计分析。所有实验中的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SD)的形式进行表示。并认为p<0.05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果:1.PACAP可减轻肝冷IRI并并提高小鼠原位移植术后生存率。首先,我们研究了在小鼠同系OLT模型中,给予PACAP神经肽能否对长时间冷藏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的供体肝脏其保护作用并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与PBS对照组的41.7%存活率相比,PACAP给药组中91.7%的受体小鼠在OLT后14天仍然存活。由于冷IRI对肝细胞的损伤在再灌注后6h达到高峰,我们在6 h和24 h评估了OLT和血清样品。PACAP显着降低了IRI-OLT,表现为s ALT水平降低和肝脏组织学的完整。2.PACAP促进肝脏自噬。在IR损伤的肝脏中,PACAP增强肝细胞自噬活动。PACAP处理组中自噬关键成分(LC3,Beclin-1和Atg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样,PACAP神经肽增加了LC3的表达水平,降低了p62的水平,并促进LC3 I至LC3 II的转化,这被认为是自噬途径中的关键活性步骤。OLT术后6小时肝脏移植物中自噬体的电子显微照片也直观的印证了这个结果。3.PACAP在OLT模型中介导的细胞保护/再生作用依赖于自噬。接着,我们使用自噬抑制剂3-MA来阻断PACAP介导的肝自噬活性,从而验证其在肝脏体内稳态中的重要性。3-MA可阻断IR应激OLT中自噬体的形成。3-MA处理后,LC3I,LC3 II和Beclin-1表达下降,并恢重现OLT中的肝脏IRI,即s ALT水平升高与肝组织学的破坏。另外,我们发现PACAP介导的自噬对肝细胞再生功能有促进作用,提高了PCNA,Ki67,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的表达;而自噬抑制则消除了这种效果。4.PACAP介导的自噬可防止肝细胞死亡。在过氧化损伤模型中,PACAP处理增强肝细胞核和细胞质中LC3的诱导和积累,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而凋亡。而自噬抑制作用加剧了肝细胞在该模型中的损害。5.PACAP-CREB轴对于肝脏IRI中PACAP功能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在肝IRI中发现PACAP激活PKA-c AMP-CREB信号通路,我们在肝脏OLT中也检测到p CREB的激活,在原代肝细胞体外过氧化损伤模型中观察到一致的结果。不仅如此,我们在小鼠IRI模型中发现,抑制CREB功能可以消除PACAP介导对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6.PACAP介导的肝细胞自噬需要CREB。相对于PACAP处理促进了肝脏IRI中的肝自噬,PACAP与CREB抑制剂共同给药后,在小鼠IRI模型和原代肝细胞氧化应激中均未能激活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这说明PACAP介导的肝细胞自噬是CREB依赖的。此外,CREB抑制剂消除了PACAP介导的肝细胞再生活动。7.PACAP-CREB信号通路在肝脏IRI中调控KLF4。与对照组相比,PACAP增强了肝脏IRI模型和体外肝细胞过氧化损伤中的KLF4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然后,我们在肝IRI模型中使用KLF4抑制剂。与PACAP-CREB阻断类似,抑制KLF4减弱了PACAP介导的细胞保护作用,并恢复了IR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如升高的s ALT水平和肝病理损伤。此外,KLF4的阻断促进了被PACAP-CREB通路下调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也抑制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8.KLF4对于PACAP-CREB介导的肝细胞自噬通路中不可或缺。KLF4阻断显着减少了肝IRI模型里PACAP处理组原本丰富的肝细胞自噬活动与再生活动。同样,原代肝细胞过氧化模型中PACAP介导的自噬活性和保护作用也被KLF4抑制剂消弱,出现肝细胞损伤与凋亡增加的现象。结论:1.在原位肝移植模型中,PACAP介导的肝细胞自噬活动具有提高肝移植存活率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OLT中肝细胞修复再生功能,减轻IR介导的细胞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坏死。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ACAP通过CREB-KLF4信号通路调节肝细胞自噬功能,发挥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同时,在IR肝脏中,PACAP-CREB-KLF4信号通路的完整性对自噬介导的肝细胞保护作用至关重要。

二、激素及细胞因子对肝移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及细胞因子对肝移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技术路线图
    2.3 病理学实验方法
    2.4 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标准
    2.5 肝脏弹性成像测定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HAE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3.2 HAE&CHB患者的临床特征描述
    3.3 HAE&CHB病例资料与HAE、CHB对比分析
    3.4 HAE&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特征描述
    3.5 HAE&CHB 组肝纤维化资料与 HAE 组、CHB 组对比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分析
    4.2 HAE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偏高的可能原因.
    4.3 CHB、HAE 致肝纤维化机制的比较
    4.4 探讨CHB、HAE共感染对肝纤维化进程可能的影响
    4.5 慢乙肝共感染对肝泡型包虫病治疗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论文二篇
    论文一 肝移植术后胃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论文二 成人still病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致急性肝衰竭行肝移植1例报告
作者在读研期间成果简介

(2)熊去氧胆酸对肝纤维化和肝再生的调节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第一节 小鼠胆总管结扎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血清ALT,AST,ALP,Tail水平的检测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胆总管结扎术对小鼠肝体重比的影响
        3.2 胆总管结扎术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熊去氧胆酸对小鼠胆总管结扎诱导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化合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血清ALT,AST,ALP,TBil水平的检测
        2.3 H&E染色
        2.4 Masson染色
        2.5 Ⅰ型胶原染色
        2.6 F4/80染色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8 Western Blot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模型肝体重比的影响
        3.2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模型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模型肝脏病理的影响
        3.4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模型肝脏炎症的影响
        3.5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模型纤维化相关基因的影响
        3.6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模型肝脏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扎模型中Id1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肝再生的促进作用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化合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血清ALT,AST水平的检测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中肝再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化合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肝脏细胞周期的检测
        2.3 TUNEL染色
        2.4 Ki67染色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肝脏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肝脏Ki67表达的影响
        3.3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中肝再生促进作用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化合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Western Blot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中ID1-WNT2/HGF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熊去氧胆酸对部分肝切除模型中ID1-WNT2/ HGF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熊去氧胆酸对健康小鼠肝脏中ID1-WNT2/HGF通路的影响
        4 小结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熊去氧胆酸对HepG2细胞中ID1表达的影响及与ID1相互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化合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药物配制与给药
        2.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5 细胞热转移分析
        2.6 Western Blot
        2.7 利用AutoDock软件预测UDCA与ID1的结合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熊去氧胆酸对HepG2细胞活率的影响
        3.2 熊去氧胆酸对HepG2细胞LD1表达的影响
        3.3 熊去氧胆酸能够增加ID1蛋白的热稳定性
        3.4 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UDCA与ID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小结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d1敲低对胆总管结扎模型中熊去氧胆酸保护作用的影响
    第一节 Id1敲低对胆总管结扎模型中熊去氧胆酸抗纤维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化合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血清ALT,AST,ALP,TBil水平的检测
        2.3 Masson染色
        2.4 F4/80染色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Id1敲低对UDCA改善肝体重比的影响
        3.2 Id1敲低对UDCA改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Id1敲低对UDCA改善肝脏纤维化的影响
        3.4 Id1敲低对UDCA改善肝脏炎症的影响
        3.5 Id1敲低对UDCA改善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Id1敲低对胆总管结扎模型中熊去氧胆酸促进肝再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化合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Ki67染色
        2.3 肝脏细胞周期的检测
        2.4 TUNEL染色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6 Western Blot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Id1敲低对UDCA促进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Id1敲低对UDCA促进Ki67表达的影响
        3.3 Id1敲低对UDCA改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Id1敲低对UDCA促进细胞周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Id1敲低对UDCA改善α-SMA与ID1-WNT2/HGF通路的影响
        4 小结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创新点
文献综述 肝再生与慢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3)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OATP1B3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OATP1B3对裸鼠肝脏原位种植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肝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肌肉减少症和炎症细胞因子CHI3L1对肝移植受者肝癌复发的预警价值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 第一部分 肌肉减少症对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第二部分 炎症相关蛋白质组学揭示肌肉减少症影响肝癌肝移植术预后的关键分子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3 第三部分 成肌细胞在炎症刺激下通过CHI3L1对肝癌细胞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4 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肌肉减少症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评估价值
    1 肌肉减少症的定义及评估方式
    2 发病机理
    3 肌肉减少症与肝癌之间的关系
    4 干预手段
    5 总结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泮托拉唑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PD-1/PD-L1抑制剂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加速肝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不同比例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情况与肝脏巨噬细胞极化特点
    1.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1.3.实验结果
    1.4.讨论
第二部分 PD-1/PD-L1抑制剂对巨噬细胞极化及肝细胞增殖的影响与机制
    2.1.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2.3.实验结果
    2.4.讨论
第三部分 PD-1/PD-L1抑制剂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大鼠扩大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
    3.1.实验材料
    3.2.实验方法
    3.3.实验结果
    3.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药物使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肝损伤的认识
    2 西医对肝损伤的认识
    3 BDNF-Trk B信号通路与肝损伤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8)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BM-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转染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小鼠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分涵TS6-6治疗酒精性肝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长链非编码RNA SNHG3在肝细胞肝癌和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SNHG3在肝细胞肝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附图表
    七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SNHG3通过NLRP3影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附表图
    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10)PACAP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ACAP在肝移植模型中的作用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ACAP介导肝细胞自噬在肝缺血再灌注中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激素及细胞因子对肝移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肝合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情况研究[D]. 马海英. 青海大学, 2021(01)
  • [2]熊去氧胆酸对肝纤维化和肝再生的调节作用与机制研究[D]. 董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OATP1B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分析[D]. 陈施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肌肉减少症和炎症细胞因子CHI3L1对肝移植受者肝癌复发的预警价值及其机制研究[D]. 陈樽. 浙江大学, 2020(01)
  • [5]泮托拉唑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D]. 李靖国.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6]PD-1/PD-L1抑制剂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加速肝脏再生的实验研究[D]. 闫鑫. 郑州大学, 2020(02)
  • [7]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杨清煜.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
  • [8]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万岳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9]长链非编码RNA SNHG3在肝细胞肝癌和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研究[D]. 赵倩. 山东大学, 2020(09)
  • [10]PACAP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薛郑泽.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激素和细胞因子对肝移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