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薄膜蒸发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

真空薄膜蒸发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

一、真空薄膜蒸发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泽曼[1](2020)在《基于石墨烯复合结构的水力渗透性及层间输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化石墨烯是边缘处带有含氧官能团的二维碳原子结构。由多层氧化石墨烯组成的氧化石墨烯膜,其层间距为0.83 nm,且拥有亲水性的孔及疏水性的通路,使水在其中可以快速传递,并可用作物质的筛选及分离。本文着重研究氧化石墨烯复合结构的制备和应用,以及水在其中的输运过程。我们制备了不同表面能量、不同结构的无纺纤维界面及颗粒孔隙界面,用滴注法在这些界面上制备氧化石墨烯膜,通过观测氧化石墨烯的运动方式和成膜行为,从能量最小化原理方面入手,探究了不同表面能量及不同表面结构对氧化石墨烯成膜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描述了不同界面上氧化石墨烯膜独特的形貌(如褶皱等)。这为氧化石墨烯-多孔材料复合结构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我们制备了无纺及类平行两种不同排列方式的多孔纤维介质。通过水力渗透实验,探究了由于排列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两种介质不同的水力渗透性以及在水力渗透压下产生的不同变化。基于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以较低流速通过多孔介质时,会产生明显的水力渗透压的这一现象,我们证明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作为动态水力屏障的可行性,并研究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浓度、流速,多孔介质表面能量,孔径,厚度等因素对氧化石墨烯动态水力屏障效应的影响,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用作动态水力屏障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的,我们自主设计并搭建了小型气隙式膜蒸馏实验台,尝试利用氧化石墨烯-纤维膜复合结构进行膜蒸馏实验,将其用于NaCl溶液的处理,证明了该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脱盐功能,并探究了水在这一复合结构,即二维孔隙(氧化石墨烯膜)-三维孔隙(纤维膜)中的传递过程,以及氧化石墨烯膜对于离子(Na+及Cl-)分离机制。

陈月婷[2](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混合基质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具有孔结构可调、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和兼容性好等独特性质,以MOFs颗粒作为填料制备的混合基质膜,能够有效解决无机填料与聚合物基底相容性差引起的膜缺陷问题,因而成为膜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制备高性能的MOF混合基质膜为出发点,用于水脱盐处理过程。首先分别采用溶剂(水)热合成法和微波辅助合成法制备了ZIF-8、Ui O-66和MIL-101(Cr)三种典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其中采用溶剂热合成法首次制备了绣球花状的新形貌ZIF-8晶体,并提出该形貌的出现与颗粒自组装生长和Oswald熟化过程有关,而采用微波辅助合成法制备的菱形十二面体ZIF-8结晶度高,形貌规整且热稳定性良好。微波辅助合成法成功将Ui O-66和MIL-101(Cr)的合成时间缩短至5 min和30 min,极大提高了反应效率,所得产物均为正八面体结构,Ui O-66和MIL-101(Cr)的比表面积可高达1500 m2·g-1和2667 m2·g-1,孔体积分别为0.65 cm3·g-1和1.37 cm3·g-1,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0.8-1.84 nm和0.8-2.7 nm范围内,其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具有良好的筛分性能。进而,将微波辅助合成法制得的MOFs颗粒作为填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MOF混合基质膜,研究了PVDF浓度、MOF种类和MOF掺杂量对混合基质膜的形貌、吸水溶胀性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并测试MOF混合基质膜在水脱盐处理过程中的性能。结果显示,PVDF浓度在10 wt%~20 wt%间,MOF掺杂量为10 wt%和20 wt%时,获得的混合基质膜厚度均匀且致密,其吸水率和溶胀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亲水性MOF掺杂量增多而增大。与纯PVDF膜相比,掺杂亲水性MIL-101(Cr)和Ui O-66晶体制备的混合基质膜水通量显着提高,其中膜U-20%-30%的水通量高达725.7 L·m-2·h-1·MPa-1,而疏水性ZIF-8的掺入对混合基质膜水通量影响并不明显。利用不同MOFs有序孔道结构对盐溶液中离子的筛分效应提升了膜的脱盐率,混合基质膜U-20%-30%和Z-20%-20%对Na Cl、Mg SO4和Al Cl3的脱除率分别在96%、97%和98%以上,而膜M-20%-20%对于三种盐的脱除率均低于90%。综合评价,混合基质膜U-20%-30%脱盐率介于NF90-4040和SWC6-4040两种商用膜(91%和99%)之间,且水通量是商用膜NF90-4040和SWC6-4040的3.5倍和3.8倍,循环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商业化前景。

林伟腾[3](2019)在《铁碳微电解-活性污泥法联合处理金属切削蒸发冷凝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蒸发冷凝液是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金属切削液经过微滤膜除油和蒸发冷凝而得到,具有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Fenton法等传统高级氧化技术存在处理成本较高的问题,而采用物化法与生化法的组合工艺在满足处理效果的同时可以兼顾方案的经济性。本研究以蒸发冷凝液为目标处理对象,提出铁碳微电解-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探究生化单元对废水的处理效果、组合工艺的优化及连续运行效果、初步探索组合工艺效能发挥的主要原理,为此类废水的有效处理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和理论依据。通过探究生化单元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并确定铁碳微电解的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微电解预处理对后续生化处理效果有改善作用,可以通过污泥驯化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当气水比为30:1,反应时间为4 h时,铁碳微电解对蒸发冷凝液污染物降解效率可达29%,B/C值提高至0.35;确定了铁碳微电解降解COD的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并建立了动力学方程;污泥驯化完成时,系统对COD及氨氮去除率可达90%以上,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基于上述参数条件,在连续运行情况下围绕微电解级数、回流比以及微电解处理效果稳定性对组合工艺进行优化,考察组合工艺长期运行效果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微电解级数为三级,回流比为100%时,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98%左右,此时微电解填料的活化周期约为10 d,活化后的填料对COD的去除率可回升至30%以上;在连续100 d的运行中,COD及氨氮的去除率均能保持在90%以上,出水pH值保持在7.1左右,Fe3+低于0.5 mg/L,运行后期污泥浓度稳定在50006000 mg/L之间,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部分出水指标满足《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要求;若蒸发冷凝液的处理量为100 m3/d,经初步核算,组合工艺的运行成本约2.39元/吨。最后,对组合工艺处理效能发挥的原理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微电解可以在去除部分有机物的同时,使蒸发冷凝液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发生分子结构断裂,并逐步分解为易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体现了微电解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改善作用;微电解预处理产生的Fe3+可以促进活性污泥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并能改善污泥沉降性能,提高污泥活性。

任东,陈芳,杨艳,罗敏[4](2018)在《微浓度过氧化氢的快速分光光度法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了一种采用分光光度计快速测定溶液中微浓度过氧化氢的方法。该方法采用10-乙酰基-3,7-二羟基吩嗪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与过氧化氢快速反应生成9-羟基-3-异吩嗪酮,然后于570 nm下完成吸光度测定,根据吸光度值与过氧化氢浓度间的线性关系确定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浓度。结果表明,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为:n(10-乙酰基-3,7-二羟基吩嗪)/n(H2O2)≥5. 0,暗反应时长≥8. 0 min;方法重现性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16%,准确性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0. 78%。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灵敏且迅速、稳定性和重现性好及检测准确度高等优点,不仅适用于工业生产快速分析,也能满足检测低浓度过氧化氢的要求。

吴欢欢[5](2017)在《真空膜蒸馏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用膜与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绿色溶剂有望在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离子液体普遍价格昂贵,不可被直接排放,需对其进行回收。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如反渗透)是回收离子液体的有效方法之一。相比于反渗透技术,膜蒸馏技术由于不受渗透压影响,对非挥发性物质具有优异的截留性能,有望在离子液体回收中获得应用突破。然而,针对膜蒸馏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这一全新过程,膜材料选择、膜污染与润湿、过程传质与传热等问题尚待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膜制备、膜污染、过程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对亲水聚丙烯腈膜(PAN)表面进行了疏水改性,制备了适用的疏水多孔膜。考察了等离子体的放电功率对PAN膜表面疏水性、形貌、表面孔径和孔隙率等参数的影响。与原PAN膜相比,改性PAN膜(PAN-C膜)的接触角由45°增加至132°,表面孔径由24.6 nm增加至150.5 nm,表面孔隙率由7%增加至32.3%。改性膜中PAN-Cl膜(等离子体功率80 W)分离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水溶液的稳定性最好。此外,还考察了 PAN-Cl膜的化学稳定性,发现其具有较强的耐酸、耐有机溶剂和耐离子液体性能。(2)实现了高浓度[Bmim]Cl水溶液的真空膜蒸馏(VMD)高效浓缩。采用PAN-C 1膜浓缩20wt%的[Bmim]Cl水溶液,并对浓缩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AN-Cl膜可将[Bmim]Cl水溶液浓缩至65.5%,膜的[Bmim]Cl截留率在90%以上,通量恢复率在95%以上,[Bmim]Cl的总回收率为99.5%。此外,在VMD浓缩[Bmim]Cl水溶液的过程,膜污染明显,膜污染形成过程如下:由于浓差极化和PAN-Cl膜的亲水化作用,导致[Bmim]Cl吸附至膜表面,膜污染开始形成(可逆污染);[Bmim]Cl在膜面不断累积时,并向膜面孔内迁移,导致膜面和表层润湿;最后[Bmim]Cl渗透进入膜的指状孔内,形成不可逆污染。(3)从离子液体与膜面相互作用角度进一步探明了 VMD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过程中的膜污染热力学机理。通过XDLVO(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理论计算了不同膜与不同离子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该类膜污染主要由表现为吸附作用的极性作用能(AB)控制。此外,膜面粗糙度越大,膜面极性越高(F/C比越小),膜面负电荷越少,离子液体浓度越高,离子液体与膜面越易相互吸引,导致膜污染加重。通过上述分析,选择了粗糙度低、F/C比高、表面负电荷多的商业聚四氟乙烯(PTFE)膜对[Bmim]Cl水溶液进行浓缩,发现该膜可将20 wt%的[Bmim]Cl水溶液浓缩至86.2 wt%。(4)建立了 VMD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的传质与传热过程。以纯水体系为依据,获得了适用于本实验组件的传热、传质经验公式,结合离子液体-水混合液的各个物性参数和经验公式建立了离子液体体系下的通量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利用预测模型计算了温差极化系数(TPC)和浓差极化系数(CPC),讨论了不同操作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过程的浓差极化对通量造成的影响大于温差极化的影响。

徐海涛[6](2016)在《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烟气脱硫和烟气脱硝设施的建设是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近二十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促进了烟气净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基本能满足最新的近零排放(NOx:50 mg/m3,SO2:35 mg/m3,粉尘:5mg/m3)要求,但在环保设施实际运行中尚存在低负荷下脱硝装置运行困难、脱硫废水系统投运率不高、现有工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别围绕低温SCR催化剂的开发、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新型生物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针对现有V2O5-WO3/MoO3-TiO2体系脱硝催化剂在低温下脱硝效率不高的问题,开发了 WO3改性MnOx/TiO2及SixCei-xO2/ATS两种类型的低温催化剂,系统研究了纳米TiO2晶相结构与锻烧温度的关系、TiO2晶相结构对MnOx/TiO2催化剂影响规律、WO3掺入量对MnOx/TiO2的改性特性、改性后催化剂的活性和抗中毒(K2O、CaO、SO2、水蒸气)能力、CeO2/SiO2作用机理及脱硝性能等,获取WO3改性催化剂15%MnOx/5%WO3/TiO2性能较佳且稳定性最高,活性温度低,抗中毒能力强,在考察温度范围内(80-320℃)脱硝效率均可保持在85%以上。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体系制备蜂窝催化剂进行了放大研究,优化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添加剂种类、添加剂含量等工艺参数,考察了空速、NH3/NO及O2含量等对其效率的影响,探究了催化剂的抗中毒、耐磨性、抗压强度及热稳定等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工业尺寸的催化剂,并在国华太仓电厂对其进行旁路工业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该催化剂对电厂烟气具有较好的脱除性能,脱硝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论文针对现有物化法脱硫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系统复杂、费用高、操作环境恶劣、Cl-净化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废水烟道气蒸发工艺,系统研究了该工艺对除尘器负荷、除尘器结构、电除尘器性能、粉煤灰综合利用、脱硫系统水耗、脱硫系统物质平衡的影响,搭建了单轴声悬浮试验台研究单个废水液滴的蒸发过程,获取了废水液滴蒸发的最佳粒径及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因废水蒸发引起飞灰量增加,进而导致除尘器负荷的增加量很小,可以忽略,不会对烟气除尘效果产生影响;由于经脱硫废水增湿后的燃煤烟气的温度比其酸露点高,因此不会对除尘器及下游设备装置造成酸腐蚀;可将原有的调质处理省略进而简化操作系统;脱硫废水的蒸干产物质量很小,不到飞灰总质量的1%,对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脱硫废水降低了 FGD入口的烟气温度,进而降低了 FGD系统的水消耗量;脱硫废水液滴被蒸发后能够被电除尘器捕集并进入粉煤灰中,不会造成脱硫浆液中的有害离子的富集。在此基础上,以某300 MW机组为对象进行中试实验研究,通过计算确定了烟气热量可满足废水蒸发所需热量且不会导致除尘器和下游设备酸腐蚀,并确定废水处理量;设计废水处理工艺方案并对雾化喷枪进行设计选型。中试试验结果可知,烟道气蒸发工艺在对下游工艺不产生影响前提下,可实现脱硫废水的零排放,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论文针对现有成熟脱硫脱硝技术运行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对生物滴滤塔同时脱硫脱硝进行了系统研究,搭建生物滴滤塔试验台,以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液经筛选、驯化、定向培育,挂膜25天后可以稳定实现SO2、NOx的同时净化,副产物为H2SO4和HNO3的混合液,可作为湿法冶金浸出液或复合肥,工艺具有可行性;探索采用化学、金属离子催化、填料等强化措施对净化性能的提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获取了化学强化剂的最佳添加方式和添加量;以“吸附-生物膜”理论为基础,实验数据为依据,分别建立了强化前后生物滴滤塔净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SO2及NO脱除效率、出口浓度及其生化去除量三个指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验证与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得动力学模型对于生物滴滤塔脱除烟气内SO2和NOx表现出很好相关性及适用性,且强化后其相关性显着增加;引某热电厂1000Nm3/h烟气搭建同时脱硫脱硝中试装置,并综合考察了其净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实验室获取的最佳化学强化措施后的生物滴滤塔同时脱除电厂烟气中SO2和NOx是可行的,中试装置脱硫和脱硝效率分别可达95%和40%,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修正,为生物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李国强[7](2014)在《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文中指出以焦炉煤气中的氨为碱源的HPF湿式氧化脱硫技术,因其可以充分利用焦炉煤气中的氨,而无需外加碱的特点被焦化企业广泛采用。在HPF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液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污染物,外排或外泄会造成严重的环境事故,严重威胁工人和周边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现有技术无法对其经济有效的处理,如何有效地处理脱硫废液是摆在所有焦化企业面前的技术难题。课题组以焦化企业采用HPF氨法湿式氧化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液为研究对象,经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工艺。本文以这一工艺为主线,进行了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氨氮和硫化物的分布特性和脱除方法研究;脱硫废液蒸发后的固体混合盐中硫氰酸铵的提取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开发建立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装置,并进行了较系统的中试研究。经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一、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HPF焦化脱硫废液中的主要无机物有硫代硫酸铵、硫氰酸铵、硫酸铵、亚硫酸铵、悬浮硫和PDS等;主要有机物有含氧和含氮化合物,其中含氧化合物有苯酚、2-甲酚、3-甲酚、2,4-二甲酚和2,3-二甲酚,它们共占到有机物总量的87.25%,含氮化合物有异喹啉、喹啉、吲哚、4-溴,2-氯苯胺,3、3-丙烷腈和咔挫,它们共占到有机物总量的11.54%;脱硫废液蒸发所得的混合盐热稳定性较差,其热失重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92.5℃~167.7℃、167.7℃~231.6℃和 231.6℃~349.0℃,三阶段共失重98.27%,其中第二阶段的失重最多,占总失重量的61.39%;脱硫废液的密度和沸点随着溶液中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其密度与含盐量可用线性关系Y=3.19*10-4+1.007来表示(其中Y表示溶液密度,X表示含盐量),当浓度增大到450 g/L时,脱硫废液的沸点可达到124℃。二、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氨氮和硫化物的分布特性和脱除研究(1)在脱硫废液蒸发浓缩的过程中,蒸发冷凝液中的COD的分布情况呈抛物线状态,可用方程Y=12.25X2-1019X+21722(其中Y表示COD mg/L,X表示时间t min)来描述;前期蒸发冷凝液中的高COD含量主要由酚类、含氮有机物和烷烃等有机物引起,其贡献高达90%以上,它们分别占到初冷凝液中有机物总量的81.51%、17.38%和1.1%;而后期蒸发冷凝液中的高COD含量主要由硫代硫酸根等无机还原性物质引起,其贡献高达85%以上。(2)过渡金属Cu对脱硫废液蒸汽中COD的氧化降解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u附载量为5%,焙烧温度为400℃;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50℃,氧/酚>8,空速<2.37ml/g.h,在该条件下,COD的降解率≥90%,寿命≥1200 h,脱硫废液蒸汽经该催化剂处理后,其COD稳定在1200 mg/L~2800 mg/L,满足生化处理入水口 COD<3500 mg/L的要求;采用SEM、BET及TGA对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表明,催化剂失活是由反应过程中Cu的流失所致。(3)脱硫废液在蒸发过程中氨氮进入冷凝液的主要原因是由废液中游离氨挥发,硫化铵(或硫氢化铵)、多硫化铵及硫代硫酸铵的水解及热分解所致;调节脱硫废液pH至5.00左右,采用保温或氧化等预处理手段和控制蒸发温度可达到降低冷凝液中氨氮的目的。(4)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氨氮的吹脱率随着温度的提高、气液比的增大和pH值的升高而增大;同样条件下,各种气体的吹脱效果次序为H2>ΔE CH4>CO>N2>02;氨氮吹脱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dC/dt=-Ae-ΔE/RT NmC,吹脱动力学反应为一级反应,H2、CH4、CO、N2和02吹脱氨氮过程中的活化能分别为46.34,42.64,40.10,34.03和32.24 kJ/mol;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焦炉煤气的吹脱效果优于空气,其吹脱率可以利用推导所得的动力学方程计算单种气体的吹脱率,然后按各气体所占的比例加权得到;(5)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氨氮可用MAP沉淀法脱除,以MgSO4·7H2O和Na2HP04 · 12H20作为镁源和磷酸源,在pH=9.63,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20℃,n(Mg2+):n(MH4+):n(PO43-)=1:1:1.1的最优工艺条件下对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氨氮进行处理,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3.94%;所得沉淀的SEM和XRD分析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磷酸铵镁沉淀颗粒较大,晶型比较规则。(6)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硫化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脱硫废液中热稳定性较差的NH4HS或(NH4)2S的水解及热分解所致,调节脱硫废液的pH至5.0左右后进行减压蒸发可以达到降低脱硫废液冷凝液中硫化物的目的,经处理后冷凝液中的硫化物含量可稳定在25mg/L左右,满足焦化企业生化处理入水口的要求(硫化物≤75 mg/L);在硫化物测定过程中,S2032-或SO32-对硫化物测定有严重的干扰,采用乙酸锌-沉淀过滤法预处理水样,并用浓度10%的氢氧化钾溶液洗涤沉淀2次可有效消除S2032-或S032-对硫化物测定过程的影响;采用该改进后的方法测定硫化物时的加标回收率在95%以上,该法可用于焦化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硫化物含量的准确测定。三、蒸发后固体混合盐中的Nh4SCN提取研究硫氰酸铵的提取率随着液料比的增大,提取次数的增加、提取温度的升高、混合盐粒径的减小和搅拌速度的加大而增大;实现硫氰酸铵高提取率的关键是强化硫氰酸铵浸取液和滤渣的分离及实行多次浸取;硫氰酸铵在间歇浸取过程中符合Spiro稳态模型,同样的条件下,L1与L2相比具有更高的提取效率,其浸取动力学方程分别为:ln[4Cs,0-4Cl,t(αρ+1)/Cs,0]=-0.375/αRρe97412/T+1.386和ln[4Cs,0-4Cl,t(αρ+1)/Cs,0]=-0.456/αRρe106346/T+1.368,其浸取活化能分别为8.10 kJ/mol和8.84 kJ/mol;硫氰酸铵结晶时最佳的结晶条件为不加晶种、自然冷却且低速搅拌(≤50r/min),在此条件下可得到大片状的硫氰酸铵晶体,洗涤后其纯度可达99%以上。四、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研究(1)中试研究所用的旋转薄膜蒸发器在蒸汽温度为126℃,蒸汽压力为0.12MPa,蒸汽流量为126.75kg/h的条件下,其蒸发率可达到50%以上;蒸发率及单位时间内蒸发量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大而减少;在相同的进料流量下,提高进料温度对蒸发率的影响较小;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蒸发率与真空度呈线性关系:Y=11.50+1085.07*X(其中,X为真空度,MPa;Y为蒸发率,%);干燥器的间歇进料比连续进料时工作效率更高;干燥器需真空度在0.084MPa以上,蒸汽压力达到0.07MPa以上时可获得干料;在上述条件下,当蒸发器的进料量为85L/h时,蒸发器和干燥器可以匹配,但当进料量增大至100L/h时,蒸发器和干燥器则无法匹配。(2)在蒸发器的进料量为80 L/h,干燥器进料量为60 L,炉温恒定在600℃左右时,进反应器蒸汽的温度可以达到400℃,在此条件下连续15天运行,经处理后水样中的COD,NH4-N和硫化物均可满足生化处理入水口的标准(COD≤3500 mg/L,NH4-N≤300 mg/L,硫化物≤75 mg/L),而且运行过程稳定,实现了蒸发器、干燥器和催化转化炉的联动,形成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产业化运行的基础。

王建龙,刘海洋[8](2013)在《放射性废水的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核燃料的生产、核电厂的运行、同位素的生产和使用等过程都会产生着大量的放射性废水,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这些废水必须经过安全、经济和有效的处理处置.放射性废水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过滤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法或这几种工艺的组合.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发达国家已有应用膜分离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实例,而我国规模化应用的实例还很少见.本文首先介绍了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及组成,分析了各种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包括化学沉淀法、过滤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浓缩法、吸附法、生物还原/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各种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蒸馏等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研究与应用现状,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对膜技术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及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简要介绍了放射性废水处理产生的浓缩产物的最终处理处置,对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黎晓[9](2012)在《阴极电泳乳液中有机溶剂的脱除与精制》文中研究指明阴极电泳乳液以其低污染、膜平整、耐水等优良性能在汽车、建筑装饰等行业已获得广泛应用。但涂装过程中乳液中残存的有机溶剂甲基异丁基酮和丁酮挥发到空气中,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因此,脱除阴极电泳乳液中的有机溶剂并对其进行精制回收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填料塔通过真空-水蒸汽汽提法实现了阴极电泳乳液中有机溶剂的高效脱除,甲基异丁基酮与丁酮总脱除率达98%,产品乳液固体份、粒径等参数波动小,可直接进行涂装。测定丁酮-甲基异丁基酮二元体系常压汽液平衡数据,并回归得到NRTL和UNIQUAC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两模型模拟值与实验值很吻合。研究了间歇精馏丁酮-甲基异丁基酮二元混合液的分离。分别采用恒回流比、累加回流比及循环全回流间歇精馏下的塔顶与塔底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选择全采出-全回流依次切换的循环全回流方式得到轻重组分回收率较回流比为3方式分别增加32.8%、5.9%,轻产品采出时间较累加回流方式减少33.3%。用连续精馏法从阴极电泳乳液有机溶剂脱除液中回收甲基异丁基酮,探索进料位置、回流比、馏分流量对甲基异丁基酮产品纯度及回收率的影响。甲基异丁基酮产品质量分数为99.4%,回收率为93.9%,完全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杨肖[10](2011)在《醛类VOCs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废气(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VOCs中,甲醛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家居、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中,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各国对居室内甲醛允许浓度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如何消除空气中的甲醛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催化燃烧具有起燃温度低、适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目前较好的VOCs消除方法之一。用于VOCs催化燃烧的催化剂主要有负载型贵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低温活性虽然不如贵金属催化剂,但它们价格低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制备了单组分MnO2/SBA-15系列催化剂,其中Mn的质量分数为5%-40%。结果表明,Mn/SBA-15系列催化剂中,当Mn的质量分数为20%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好,甲醛在195℃下完全转化。采用XRD、BET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介孔结构依然存在;样品出现了MnO2的特征衍射峰,峰强度随Mn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制备了双组分N-MnO2/SBA-15系列催化剂(N=Co, Cu, La, Ce,Al),其中Mn的质量分数为20%,N的质量分数为10%。活性评价结果表明,Al的添加较好的改善了催化剂的活性,Al-MnO2/SBA-15的催化剂活性最好,甲醛在150℃下完全转化。制备了双组分Al-MnO2/SBA-15系列催化剂,其中Mn的质量分数为20%,Al的质量分数为0.5%-8%。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当A1的质量分数为5%的催化剂活性最好,甲醛在120℃下完全转化。采用XRD、BET、H2-TPR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仍具有SBA-15分子筛的介孔结构;样品出现了MnO2的特征衍射峰,峰强度随着Al含量的增加而减弱,没有观测到A1的物相;随着A1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高温还原峰出现向高温移动的趋势,低温还原峰逐渐向低温移动。制备了单组分MnO2/SBA-15/堇青石和双组分Al-MnO2/SBA-15/堇青石催化剂。单组分MnO2/SBA-15/堇青石催化剂中,当Mn的质量分数为20%和30%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好,甲醛在155℃实现完全转化。Al-MnO2/SBA-15/堇青石催化剂中,当Mn的质量分数为20%,Al的质量分数为5%时,催化剂活性最好,甲醛在130℃下完全转化。

二、真空薄膜蒸发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空薄膜蒸发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石墨烯复合结构的水力渗透性及层间输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写文字说明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课题涉及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框架
2 理论分析依据与实验系统搭建及表征
    2.1 理论分析依据
    2.2 静电纺丝
    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 水力推注及LEP实验实验
    2.5 接触角测量
    2.6 引发式化学气相沉积(iCVD)
    2.7 膜蒸馏实验
3 氧化石墨烯在多孔界面上的微观运动行为及成膜机制
    3.1 氧化石墨烯-无纺纤维界面
        3.1.1 无纺纤维界面制备
        3.1.2 氧化石墨烯膜厚度控制
        3.1.3 氧化石墨烯粒径测量
        3.1.4 氧化石墨烯在无纺纤维界面上的微观运动行为
        3.1.5 氧化石墨烯在无纺纤维界面上的成膜形貌
        3.1.6 氧化石墨烯在无纺纤维界面上的成膜机制
    3.2 氧化石墨烯-颗粒孔隙界面
        3.2.1 颗粒孔隙界面制备
        3.2.2 氧化石墨烯在颗粒孔隙界面的微观运动行为
        3.2.3 氧化石墨烯在颗粒孔隙界面上的成膜形貌
        3.2.4 氧化石墨烯在颗粒孔隙界面上的成膜机制
    3.3 本章小结
4 多孔材料的水力渗透性
    4.1 多孔纤维结构的水力渗透性
        4.1.1 多孔纤维结构的制备及表征
        4.1.2 多孔纤维结构的水力推注实验
        4.1.3 多孔纤维结构的水力渗透性研究
    4.2 氧化石墨烯的水力渗透性
        4.2.1 无纺纤维结构及颗粒孔隙结构多孔介质的制备
        4.2.2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水力推注实验
        4.2.3 氧化石墨烯的水力渗透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氧化石墨烯的膜蒸馏及输运过程研究
    5.1 氧化石墨烯-无纺纤维复合机构制备
    5.2 小型膜蒸馏系统搭建
    5.3 水在氧化石墨烯膜内的输运过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混合基质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1.1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及特点
        1.1.2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方法
        1.1.3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1.2 混合基质膜
        1.2.1 混合基质膜常用填料
        1.2.2 混合基质膜的制备方法
        1.2.3 混合基质膜的性能影响因素
    1.3 MOF混合基质膜用于气体分离和水处理
        1.3.1 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3.2 气体分离应用
        1.3.3 海水淡化及工业废水处理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三种典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步骤
        2.1.3 分析与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形貌ZIF-8的合成
        2.2.2 正八面体UiO-66的合成
        2.2.3 正八面体MIL-101(Cr)的合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MOF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其水处理应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步骤
        3.1.3 分析与表征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混合基质膜的微观形貌与结构
        3.2.2 混合基质膜的吸水溶胀性和机械强度
        3.2.3 混合基质膜在水处理中的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铁碳微电解-活性污泥法联合处理金属切削蒸发冷凝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蒸发冷凝液的来源及水质特点
        1.2.1 蒸发冷凝液的来源
        1.2.2 蒸发冷凝液的水质特点
    1.3 高级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应用进展
        1.3.1 Fenton法
        1.3.2 类Fenton法
        1.3.3 臭氧氧化法
        1.3.4 光催化氧化法
    1.4 铁碳微电解及其组合工艺的研究现状
        1.4.1 铁碳微电解工艺的原理
        1.4.2 铁碳微电解填料的研究现状
        1.4.3 铁碳微电解-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铁碳微电解实验装置
        2.1.2 生化单元实验装置
        2.1.3 组合工艺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用水水质
        2.2.2 铁碳微电解填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组合工艺的启动研究
        2.3.2 组合工艺运行效能优化
        2.3.3 负荷变化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2.3.4 组合工艺的长期运行
        2.3.5 Fe~(3+)对生化单元的影响研究
    2.4 检测分析方法
        2.4.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4.2 其他指标分析方法
第3章 组合工艺的启动研究
    3.1 生化单元对废水处理效果的探究
        3.1.1 生化单元对蒸发冷凝液的处理效果
        3.1.2 生化单元对微电解出水的处理效果
    3.2 铁碳微电解运行参数的确定及动力学分析
        3.2.1 气水比对微电解效果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微电解效果的影响
        3.2.3 铁碳微电解降解废水COD的动力学分析
    3.3 生化单元的启动
        3.3.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3.3.2 生化处理前后废水可生化性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工艺的运行效能优化及长期运行
    4.1 组合工艺的优化
        4.1.1 微电解级数
        4.1.2 回流比
        4.1.3 微电解处理效果的稳定性
    4.2 负荷变化对组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
    4.3 组合工艺长期运行效果
        4.3.1 COD去除效果
        4.3.2 BOD去除效果
        4.3.3 氨氮去除效果
        4.3.4 进出水pH及总铁浓度
        4.3.5 污泥性状
    4.4 经济技术分析
        4.4.1 填料费用
        4.4.2 药剂费用
        4.4.3 电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工艺处理效能发挥的原理初探
    5.1 微电解对有机物的去除
        5.1.1 微电解对有机物的去除量
        5.1.2 紫外光谱特性
    5.2 微电解对蒸发冷凝液可生化性的改善
        5.2.1 有机物组成变化
        5.2.2 污染物官能团变化
        5.2.3 污染物降解途径推测
    5.3 微电解产生的Fe~(3+)对生化单元的影响
        5.3.1 Fe~(3+)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5.3.2 Fe~(3+)对污泥性状及活性的影响
        5.3.3 外加Fe~(3+)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微浓度过氧化氢的快速分光光度法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测试原理与方法
        1.3.1 测试原理
        1.3.2 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1.3.3 方法准确性校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试条件确定与优化
        2.1.1 最佳检测波长的选择
        2.1.2 10-乙酰基-3, 7-二羟基吩嗪投加量确定
        2.1.3 反应时间的优化
    2.3 方法稳定性及准确性验证
3结论

(5)真空膜蒸馏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用膜与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膜蒸馏技术
        1.1.1 膜蒸馏定义与原理
        1.1.2 膜蒸馏特点与分类
        1.1.3 膜材料及疏水改性的研究进展
    1.2 膜蒸馏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1 含非挥发性污染物废水的处理
        1.2.2 挥发性有机物废水的脱除
        1.2.3 高价值组分的浓缩与回收
        1.2.4 离子液体废水的回收与应用
    1.3 极化现象和膜污染的研究
        1.3.1 极化现象
        1.3.2 膜污染
    1.4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聚丙烯腈膜的等离子体疏水改性及其分离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2.2 聚丙烯腈膜等离子体表面疏水改性
        2.2.3 改性聚丙烯腈膜的表征
        2.2.4 真空膜蒸馏离子液体-水混合液的分离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膜表面化学组成
        2.3.2 改性膜表面疏水性与形貌分析
        2.3.3 改性膜真空膜蒸馏离子液体分离性能研究
        2.3.4 改性膜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真空膜蒸馏浓缩离子液体-水混合液与过程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设备
        3.2.2 改性聚丙烯腈膜的表面化学重排
        3.2.3 真空膜蒸馏浓缩离子液体-水混合液与过程优化
        3.2.4 改性膜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真空膜蒸馏分离性能的研究
        3.3.2 真空膜蒸馏浓缩过程与膜污染研究
        3.3.3 真空膜蒸馏浓缩过程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真空膜蒸馏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中膜污染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XDLVO理论
    4.3 实验部分
        4.3.1 材料和仪器
        4.3.2 真空膜蒸馏污染实验
        4.3.3 膜蒸馏用膜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用膜和离子液体特性
        4.4.2 真空膜蒸馏分离性能与污染的研究
        4.4.3 膜面特性(极性、粗糙度、Zeta电位)对膜污染影响的机理研究
        4.4.4 离子液体与污染膜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
        4.4.5 离子强度对膜污染机理影响的研究
        4.4.6 不同类型离子液体在真空膜蒸馏中的膜污染机理研究
        4.4.7 真空膜蒸馏浓缩离子液体-水混合液
    4.5 本章小结
5 真空膜蒸馏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的传质与传热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及模拟计算
        5.2.1 传热过程
        5.2.2 传质过程
        5.2.3 经验公式的确定
        5.2.4 离子液体-水混合液中通量的预测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材料及主要设备
        5.3.2 实验用膜
        5.3.3 膜蒸馏装置
        5.3.4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传热经验公式的确定
        5.4.2 操作条件对离子液体-水混合液中膜蒸馏性能的影响
        5.4.3 其它离子液体-水混合液中膜蒸馏性能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符号表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个相互作用能的MATLAB求解代码
附录B 膜蒸馏传质传热过程中通量预测的MATLAB代码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技术研究进展
        1.2.1 选择性催化还原化学反应过程与机理
        1.2.2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2.3 锰基低温催化剂研究现状
        1.2.4 TiO_2载体改性研究进展
        1.2.5 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1.3 烟气脱硫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脱硫废水的特点和性质
        1.3.2 国内外脱硫废水的处理工艺
    1.4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4.1 联合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4.2 同时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4.3 生物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与工程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可行性研究
        2.2.1 催化剂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2.2.2 MnO_x/TiO_2催化剂的开发及性能研究
        2.2.3 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开发及性能研究
    2.3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基础研究
        2.3.1 脱硝催化剂放大制备研究
        2.3.2 钨改性锰钛脱硝催化剂放大制备研究及性能
    2.4 低温SCR催化剂工业应用研究
        2.4.1 引言
        2.4.2 工业尺寸蜂窝SCR催化剂的性能考察
        2.4.3 工业试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硫废水烟道气蒸发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
    3.1 引言
    3.2 废水烟道气蒸发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3.2.1 脱硫废水水质特点
        3.2.2 对除尘器负荷的影响分析
        3.2.3 对除尘器结构的影响
        3.2.4 对电除尘器性能的影响分析
        3.2.5 对粉煤灰综合利用性能的影响分析
        3.2.6 对脱硫系统水耗的影响分析
        3.2.7 对脱硫系统物质平衡的影响分析
    3.3 脱硫废水烟道气蒸发工艺工业应用基础研究
        3.3.1 脱硫废水蒸发过程物料平衡研究
        3.3.2 废水液滴蒸发过程的传热传质研究
    3.4 废水烟道气蒸发工艺工业应用研究
        3.4.1 中试工艺方案
        3.4.2 废水烟道气蒸发工艺基本控制方案
        3.4.3 中试试验结果分析及技术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塔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4.1 生物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可行性研究
        4.1.1 引言
        4.1.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生物滴滤塔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应用基础研究
        4.2.1 塔内强化措施及性能研究
        4.2.2 生物滴滤塔同时脱硫脱硝过程机理及动力学模拟研究
    4.3 生物滴滤塔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应用研究
        4.3.1 工艺流程简述
        4.3.2 主要运行参数
        4.3.3 主要设备参数
        4.3.4 中试验证装置试验运行方法
        4.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之处
    5.3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7)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湿式氧化脱硫技术及HPF脱硫工艺简介
    1.2 脱硫废液处理现状
        1.2.1 提盐法
        1.2.2 昆帕库斯法
        1.2.3 希罗哈克斯法
        1.2.4 配煤炼焦法
    1.3 含酚废水处理
        1.3.1 处理现状
        1.3.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3 催化湿式氧化降解苯酚的反应机理
        1.3.4 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
    1.4 含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1.4.1 物化法
        1.4.2 生物法处理含氨氮废水
        1.4.3 化学法
    1.5 浸取研究进展
        1.5.1 浸取溶剂的选择
        1.5.2 浸取方法的选择
        1.5.3 浸取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3 脱硫废液中主要无机物组成
    2.4 脱硫废液中主要有机物组成
    2.5 脱硫废液中混合盐的热解特性
    2.6 脱硫废液中含盐量与密度的关系
    2.7 脱硫废液浓度与沸点的关系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的脱除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3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引起COD含量高的原因
        3.3.1 蒸发过程中COD的分布特性
        3.3.2 前期冷凝液中引起COD增高的原因
        3.3.3 前期冷凝液中有机物组成
        3.3.4 后期引起冷凝液中COD含量增高的原因
    3.4 气相催化湿式氧化降解模拟化合物苯酚试验研究
        3.4.1 活性组分的选择
        3.4.2 Cu负载量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3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5 氧酚比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3.4.6 空速的影响
        3.4.7 对脱硫废液处理效果的考查
        3.4.8 催化剂失活原因研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氨氮的脱除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氨氮测定方法
        4.2.3 吹脱试验方法
        4.2.4 化学沉淀法试验方法
    4.3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氨氮原因分析
        4.3.1 溶液pH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的影响
        4.3.2 硫化铵溶液蒸发过程中氨氮的变化规律
        4.3.3 保温温度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4.3.4 保温时间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4.3.5 硫代硫酸铵溶液在蒸发过程中冷凝液中氨氮变化规律
        4.3.6 H_2O_2在不同温度下对蒸出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4.4 吹脱法脱除氨氮研究
        4.4.1 吹脱条件的考查
        4.4.2 氨氮吹脱动力学研究
        4.4.3 模拟焦炉煤气与空气吹脱的比较
    4.5 化学沉淀法脱除氨氮研究
        4.5.1 pH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2 反应时间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4 沉淀剂投配比例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5.5 最适条件下沉淀的晶形和组成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硫化物的脱除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及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蒸发冷凝液中硫化物的分布规律
    5.4 蒸发过程中硫化物的去除
    5.5 硫化物测定时干扰物浓度的影响
    5.6 预处理方法的改进
        5.6.1 改进方法的提出
        5.6.2 氢氧化钾溶液浓度的确定
    5.7 改进方法的验证
        5.7.1 改进方法消除S_2O_3~(2-)干扰的验证
        5.7.2 KOH溶液洗涤沉淀消除SO_3~(2-)的干扰
    5.8 改进方法在焦化脱硫废液中的应用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蒸发后混合盐中硫氰酸铵的提纯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仪器及试剂
        6.2.2 试验方法
        6.2.3 分析方法
    6.3 硫氰酸铵提取研究
        6.3.1 液料比对提取硫氰酸铵的影响
        6.3.2 不同提取次数对提取硫氰酸铵的影响
        6.3.3 粒径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6.3.4 搅拌速度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6.3.5 不同浸取剂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6.3.6 浸取动力学研究
    6.4 结晶条件研究
        6.4.1 晶种的影响
        6.4.2 搅拌速率的影响
        6.4.3 降温速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研究
    7.1 引言
    7.2 工艺流程
        7.2.1 蒸发-催化转化-沉淀法处理脱硫废液工艺流程
        7.2.2 浸取-蒸发-结晶提纯硫氰酸铵工艺
    7.3 工艺参数采集
        7.3.1 流量测定
        7.3.2 压力测定
        7.3.3 温度
    7.4 蒸发器工作特性研究
        7.4.1 蒸汽流量
        7.4.2 真空度的影响
        7.4.3 进料流量影响
        7.4.4 进料温度的影响
    7.5 干燥器工作特性研究
        7.5.1 连续进料
        7.5.2 间歇进料
    7.6 蒸发器与干燥器的匹配研究
    7.7 蒸发器与干燥器联合处理脱硫废液研究
    7.8 转化炉工作特性研究
        7.8.1 转化炉的工作原理
        7.8.2 转化炉结构
        7.8.3 转化炉的调试
    7.9 蒸发器、干燥器及转化炉的联动处理脱硫废液研究
        7.9.1 蒸发器、干燥器及转化炉的联动
        7.9.2 蒸汽进口温度的影晌
        7.9.3 连续运行稳定性的考查
    7.10 NH_4SCN的分离和提纯
        7.10.1 分离提纯设备及工作原理
        7.10.2 分离提装置的改进
    7.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Ⅰ 吹脱塔的研究
附录Ⅱ 中试鉴定

(8)放射性废水的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2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及组成(Sources and composition of radioactive wastewater)
3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Methods used for radioactive wastewater treatment)
    3.1 化学沉淀法
    3.2 过滤法
    3.3 离子交换法
    3.4 蒸发浓缩法
    3.5 吸附法
    3.6 生物还原/生物吸附法
    3.7 膜分离法
4 膜分离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Radioactive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membrane technologies)
    4.1 膜分离技术简介
    4.2 膜分离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概况
    4.3 微滤
    4.4 超滤
    4.5 纳滤
    4.6 反渗透
    4.7 膜蒸馏
    4.8 不同膜处理工艺的比较
5 放射性废水处理浓缩产物的最终处理处置(Final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resulted concentrated wastes)
6 结论与展望(Concluding remarks and perspectives)

(9)阴极电泳乳液中有机溶剂的脱除与精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聚合液脱溶剂的主要方法
        1.2.1 沉析脱溶剂法
        1.2.2 汽提法
        1.2.3 其它方法
    1.3 阴极电泳乳液脱除溶剂中回收甲基异丁基酮
        1.3.1 连续精馏
        1.3.2 间歇精馏
        1.3.3 特殊精馏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水蒸汽汽提法脱除甲基异丁基酮、丁酮
    2.1 阴极电泳乳液汽提法脱溶剂的理论分析
        2.1.1 汽提塔内的传质过程
        2.1.2 汽提过程的影响因素
    2.2 实验原料
    2.3 产品分析
        2.3.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及方法
        2.3.2 粒径分析
        2.3.3 乳液质量固体份分析
    2.4 实验装置及流程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汽液质量比对MIBK、MEK脱除率的影响
        2.5.2 空塔气速对MIBK、MEK脱除率的影响
        2.5.3 原料温度对汽提过程的影响
        2.5.4 真空度对汽提过程的影响
        2.5.5 真空水蒸汽汽提与干式真空脱溶剂对比
    2.6 小结
第三章 间歇精馏分离丁酮/甲基异丁基酮
    3.1 丁酮-甲基异丁基酮汽液平衡数据测定
        3.1.1 实验方法
        3.1.2 样品分析
        3.1.3 结果与分析
    3.2 间歇精馏分离丁酮-甲基异丁基酮
        3.2.1 实验原料及装置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甲基异丁基酮的精制
    4.1 汽提塔顶冷凝液组成
    4.2 MIBK-MEK-H_2O剩余曲线
    4.3 产品分析
    4.4 实验装置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倾析脱水
        4.5.2 连续精馏
        4.5.3 MIBK精馏回收率计算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醛类VOCs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VOCs对于环境的污染现状
    1.2 VOCS消除的研究进展
    1.3 催化燃烧技术
        1.3.1 催化燃烧流程
        1.3.2 催化燃烧技术特点
        1.3.3 催化剂活性组分技术
        1.3.4 催化剂载体技术
    1.4 整体式催化剂
        1.4.1 整体式催化剂的主要结构和组成
        1.4.2 整体式催化剂的特点
        1.4.3 整体式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1.5 甲醛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进展
        1.5.1 贵金属催化剂
        1.5.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5.3 钙钛矿型催化剂(ABO_3)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单组分M/SBA-15(M=Cr,Mn,Fe,Co,Ni,Cu)催化剂制备
        2.2.2 双组分N-MnO_2/SBA-15(N=Co,Cu,La,Ce,Al)催化剂制备
    2.4 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5.1 催化剂活性评价流程图
        2.5.2 数据处理
    2.6 催化剂的表征
        2.6.1 XRD表征
        2.6.2 BET表征
        2.6.3 HRTEM表征
        2.6.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表征
第三章 单组分负载型催化剂的性能及结构表征
    3.1 M/SBA-15(M=Cr,Mn,Fe,Co,Ni,Cu)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3.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Mn含量的Mn/SBA-15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3.4 催化剂的表征
        3.4.1 催化剂的XRD表征
        3.4.2 催化剂的BET表征
        3.4.3 催化剂的HRTEM表征
    3.5 小结
第四章 双组分负载型催化剂的性能及结构表征
    4.1 N-MnO_2/SBA-15(N=Co,Cu,La,Ce,Al)催化剂的性能
    4.2 不同Al含量的Al-MnO_2/SBA-15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4.3 不同Al含量的Al-MnO_2/SBA-15催化剂的表征
        4.3.1 XRD表征
        4.3.2 BET表征
        4.3.3 TPR表征
        4.3.4 HRTEM表征
    4.4 小结
第五章 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结构表征
    5.1 不同Mn含量的MnO_2/SBA-15/堇青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5.2 不同Al含量的Al-MnO_2/SBA-15/堇青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5.3 MnO_2/SBA-15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的表征
        5.3.1 BET表征
        5.3.2 HRTEM表征
    5.4 Al-MnO_2/SBA-15/堇青石的表征
        5.4.1 BET表征
        5.4.2 HRTEM表征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四、真空薄膜蒸发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石墨烯复合结构的水力渗透性及层间输运研究[D]. 刘泽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混合基质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D]. 陈月婷. 天津大学, 2019(06)
  • [3]铁碳微电解-活性污泥法联合处理金属切削蒸发冷凝液[D]. 林伟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微浓度过氧化氢的快速分光光度法检测[J]. 任东,陈芳,杨艳,罗敏. 现代化工, 2018(12)
  • [5]真空膜蒸馏分离离子液体—水混合液用膜与过程研究[D]. 吴欢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7(01)
  • [6]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研究[D]. 徐海涛. 东南大学, 2016(01)
  • [7]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D]. 李国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 [8]放射性废水的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王建龙,刘海洋. 环境科学学报, 2013(10)
  • [9]阴极电泳乳液中有机溶剂的脱除与精制[D]. 黎晓. 中南大学, 2012(02)
  • [10]醛类VOCs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D]. 杨肖.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真空薄膜蒸发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