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临床用药

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临床用药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致病菌与临床用药(论文文献综述)

唐圣斌,李琴,雷邓[1](2022)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出现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85%,其中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27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563)、感染至就诊时间越长(OR=1.324)、累及间隙越多(OR=0.441)、呼吸困难(OR=1.715)、合并糖尿病(OR=2.261)、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OR=1.505)、C-反应蛋白≥10 mg/mL(OR=2.231)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与年龄、感染至就诊时间、累及间隙情况、呼吸困难、合并糖尿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因素有高相关性,临床应针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干预和监护。

刘迪[2](2021)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脓性分泌物主要致病菌构成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脓性分泌物主要致病菌构成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96例,分析其感染部位分布及感染来源,取感染部位脓性分泌物行需氧、厌氧两种模式细菌培养及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统计观察主要致病菌构成及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结果患者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所占比例最高,为40.31%(79/196),牙源性、腺源性、其他感染分别占73.47%(144/196)、22.45%(44/196)、4.08%(8/196);感染部位脓性分泌物标本经培养后,共分离出致病菌株289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所占比例为59.17%(171/289),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为38.41%(111/289),真菌所占比例为2.42%(7/289);主要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耐药率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主要革兰氏阴性菌中,普氏菌、梭杆菌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氯霉素耐药率较高,普氏菌、梭杆菌对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甲硝唑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部位多为颌下间隙,以牙源性感染为主,且致病菌呈多样性,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比重较高,革兰氏阴性菌以厌氧菌为主,存在多重耐药性,临床确诊后应积极予以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制定科学化、合理化、针对性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避免耐药性加重。

马洋,邓天阁,胡开进,李元,薛洋[3](2021)在《局限性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是指由结核杆菌、放线杆菌、梅毒螺旋体、白色念珠菌等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发生在口腔颌面局部的感染。发病率虽低,但若未经及时、有效治疗,可引起较为严重的颌面部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文章就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医生正确认识及有效诊治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提供参考。

孟海英[4](2021)在《7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75例(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对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原因、部位进行统计,均取其分泌液或脓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并分析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原因为牙源性感染82.67%,外伤性感染6.67%,淋巴结炎感染2.67%,皮肤感染4.00%,其他感染4.00%;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部位为眶下间隙32.00%,颌下间隙25.33%、咬肌间隙13.33%、颊间隙10.67%、咽旁间隙8.00%、其他间隙10.67%;7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革兰阳性菌53株,真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耐药性为100.00%、68.75%、50.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耐药性为100.00%、85.71%、71.43%;产气肠杆菌对头孢替坦、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性为100.00%、4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耐药性为86.36%、77.27%、72.73%;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均为50.00%;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耐药性为70.00%、60.00%、50.00%;溶血性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耐药性均为75.00%;粪肠球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耐药性为100.00%、75.00%、75.00%。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原因、部位多样,且其脓液中病原菌种类复杂,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具有一定差异,临床应据此合理选择,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

李云鹏,石冰,张浚睿,刘彦普,沈国芳,郭传瑸,杨驰,李祖兵,张志光,王慧明,卢利,胡开进,季平,许彪,张伟,刘静明,龚忠诚,任战平,田磊,袁华,张惠,马婕,孔亮[5](2021)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从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经验性用药原则、手术处理原则、术后换药原则、智齿冠周炎相关间隙感染的防治策略、血糖监测与控制、物理因子治疗原则、路德维希咽峡炎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等10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共识,以期逐步实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同行诊治OMSI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我国OMSI的诊疗水平的目的。

刘新星[6](2021)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multi-space infec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MSI)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80例MS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DNM,将患者分为继发纵膈炎组(DNM,n=11)和未继发纵膈炎组(non-DNM,n=69),使用SPSS 22.0软件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感染的原因、感染间隙种类、感染间隙数量、病原菌及血生化指标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检验),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基本资料:DNM组男性8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为2.67:1。nonDNM组男性41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1.46:1。DNM组发病人群以40~49岁和60~69岁最多,均为4例(36.36%),non-DNM组发病人群以50~59岁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为15例(21.74%)。DNM组秋冬两季发病人数最多,为7例(63.63%),non-DNM组夏季患者最多,为20例(28.99%)。两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阳性菌为星座链球菌,DNM组3例(27.27%),non-DNM组4例(12.50%),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DNM组1例(9.09%),non-DNM组3例(9.38%)。2、单因素分析显示DNM组与non-DNM组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基础疾病、就诊前病程等变量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DNM组感染间隙数量高于non-DNM组(P<0.05)。所统计的18个间隙中有10个间隙可促进MSI继发DNM(P<0.05)。两组均以牙源性感染为主,牙源性感染对MSI继发DNM影响较大(P<0.05)。DNM组炎性因子CRP水平高于non-DNM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翼下颌间隙及咽后间隙感染的效应值分别为10.012,28.304,是导致MSI继发D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MSI是否继发DNM与年龄、性别无关。DNM的发病人群以秋冬季节为主,牙源性感染为继发纵膈炎主要感染途径。2、不论MSI继发DNM与否,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阳性菌为星座链球菌,检出率最高的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口腔颌面部感染波及翼下颌间隙、咽后间隙是继发D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慧霞[7](2020)在《奥硝唑氯化钠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效果观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体会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患者用奥硝唑氯化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遵从药物差异分组,择我院2017.1-2018.4内的87例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甲硝唑注射液治疗)和观察组(45例,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后厌氧菌转归情况、用药安全性以及治疗前后两组喊着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93.3%、76.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2%、14.2%),安全性较对照组高,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厌氧菌转归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肾功能各指标均有显着改善,但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建议以奥硝唑氯化钠治疗为主;在提高临床疗效、提升用药安全性、改善厌氧菌方面具有显着价值。

王安琪[8](2020)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的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合并高血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探讨高血糖环境对OMSI患者病程、并发症、病原菌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临床上对OMSI患者合并高血糖的认知,尤其是加强对OMSI患者合并非糖尿病高血糖病情的重视程度,为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且符合本次统计条件的158例OMSI患者资料,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并根据糖代谢水平进一步将非糖尿病组分为三组:糖调节受损组、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作为本研究对照组。分析比较四组患者之间的流行病学资料、感染来源、累及部位、相关实验室指标、住院天数及费用、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其中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来描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1)经统计,符合本研究统计条件的OMSI患者共计158例,其中糖尿病组46例,非糖尿病组112例;在非糖尿病各组中,糖调节受损组21例,应激性高血糖组25例,血糖正常组66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居多,共57例,占比约36.08%。合并高血糖患者的平均年龄普遍偏高,其中糖尿病组患者平均年龄最高,约为(61.33±13.14)岁;应激性高血糖组次之,平均年龄约为(60.76±12.95)岁;糖调节受损组平均年龄约为(52.90±18.27)岁。(2)在对患者社会职业构成的比较中,无业人员的人数最多,共47例,占比约29.75%;其次为职员,共33例,占比约20.89%;退休人员中伴发高血糖的患者比例较高,约为78.57%。(3)糖尿病组约47.83%患者选择在出现症状后的3-7天内就诊,而非糖尿病组患者于发病7天后就诊人数居多。共有89例患者存在就诊前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占比约56.33%。(4)牙源性感染作为OMSI患者的主要感染来源,于各组中占比均高达50%甚至以上。2.高血糖环境对OMSI的影响:(1)158例OMSI患者中,表现为单间隙感染者共67例,其中下颌下间隙为最常受累及的部位;表现为多间隙感染者共91例,其中糖尿病组患者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最高,约为65.22%,其后依次为应激性高血糖组、糖调节受损组及血糖正常组,多间隙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00%、57.14%及50%。(2)糖尿病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各组最高,约为(16.48±9.89)天;其次为应激性高血糖组,约为(12.80±5.94)天。平均住院费用的比较中,糖尿病组亦为各组最高,约为(1.83±1.70)万元;其次为应激性高血糖组,约为(1.39±0.56)万元。(3)对各组平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高血糖三组数值均高于血糖正常组。糖尿病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值最高,为(9.78±3.12)%;应激性高血糖组平均值约为(5.80±0.36)%,居非糖尿病组之首。(4)最常检出的病原菌为G+链球菌,占比约40.78%。肺炎克雷伯菌于糖尿病组检出菌株中占比约为51.52%,为其主要感染病原菌;在非糖尿病组中,主要感染菌为G+链球菌,占比约为48.57%;而在应激性高血糖组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血糖正常组及糖调节受损组有所增加,占比约为33.33%。3.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值变化对OMSI病情的影响:在应激性高血糖组,随着血糖值每升高1mmol/L,患者相应的平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值、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项目均呈现随之上升的趋势,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及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也随之增加。结论:1.OMSI以老年、无业人员为主要发病群体,以牙源性为主要感染来源,单间隙感染者最常累及下颌下间隙,最常检出的病原菌为G+链球菌,延迟就诊及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2.糖调节受损组患者在疾病的发展及病情的转归等方面与血糖正常组患者相比较的结果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应加强对其血糖的监测,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预防血糖值进一步升高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3.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都是导致OMSI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应激性高血糖在OMSI患者中并非罕见,且在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等方面都更加趋近于糖尿病组。其血糖值的升高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呈正相关,增加了治疗难度。临床工作者应加强对此类非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的认识,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严密监测血糖,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联合内分泌科制定个体化的高血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刘江炎[9](2019)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症状及其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论述了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症状,并结合相应的症状特点对其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论述和分析。

陈方园[10](2019)在《遵义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研究分析遵义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为临床中疾病的预防、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住院时间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2、通过研究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试验的结果,为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有创操作的预防用药和糖尿病患者间隙感染入院时的经验性用药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2016.01-2018.01期间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出院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入院前情况和入院后情况。排除其中病历资料不完善和未行规范治疗者,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进行分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分析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合并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再排除未进行切开引流的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和并发症)有关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出其中的危险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试验的结果。结果:临床特征性分析中,共纳入497例,其中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441例。1、研究发现糖尿病组患者相对于非糖尿病组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有:(1)患者的年龄大;(2)多间隙感染更多见,感染的间隙数更多,且感染累及颈部更多见;(3)其他系统性疾病患病率更高;(4)入院时全身情况更加危急,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入院时血糖水平更高;(5)入院后使用抗生素时间更长和住院天数更长。2、在糖尿病组中感染间隙分布情况:颌下间隙最常受累、其次是颊间隙、咬肌间隙;非糖尿病组中,最常受累及的是颊间隙,其次是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影响治疗结果分析中,共纳入396例。发现患者来自来自农村地区、多间隙感染是影响住院天数的危险因素。发现患者来自来自农村地区、多间隙感染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细菌学培养中糖尿病组中革兰阳性菌多见,其中链球菌属多见,其次是星座链球菌、咽峡链球菌、戈登链球菌及米勒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多见;非糖尿病组中革兰阳性菌多见,其中以星座链球菌、咽峡炎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及血链球菌多见;革兰阴性菌中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侵蚀艾肯菌及奇异变形杆菌。结论:1、遵义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与非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表现出患者年龄大、入院时病情更加危急、预后差及治疗方案更加复杂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分析发现患者来自农村地区、罹患糖尿病和多间隙感染是影响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2、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多见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经验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可应用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联合奥硝唑,最终根据药敏试验用药。

二、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致病菌与临床用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致病菌与临床用药(论文提纲范文)

(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不良结局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不良结局发生率
    2.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2.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2)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脓性分泌物主要致病菌构成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感染部位脓性分泌物采集
        1.3.2 需氧、厌氧病原菌培养及分离鉴定
        1.3.3 药敏试验
        1.3.4 资料整理
    1.4 观察指标
2 结 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及感染来源
    2.2 致病菌构成
    2.3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情况
    2.4 主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情况
3 讨 论

(3)局限性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1.1 口腔结核
    1.2 颌面部放线菌病
    1.3 口腔梅毒
    1.4 鹅口疮
2 临床表现
    2.1 口腔结核
    2.2 颌面部放线菌病
    2.3 口腔梅毒
    2.4 鹅口疮
3 诊断
    3.1 口腔结核
    3.2 颌面部放线菌病
    3.3 口腔梅毒
    3.4 鹅口疮
4 治疗
    4.1 口腔结核
    4.2 颌面部放线菌病
    4.3 口腔梅毒
    4.4 鹅口疮
5 预防
6 结语

(4)7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2 病原菌培养鉴定、耐药性分析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原因及部位
    2.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脓液标本病原菌培养结果
    2.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脓液标本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6)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分组
    2.2 临床资料
    2.3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
        3.1.2 季节分布
        3.1.3 职业分布
        3.1.4 感染途径分布
        3.1.5 就诊前病程分布
        3.1.6 基础疾病分布
        3.1.7 间隙感染数量分布
        3.1.8 病原菌分布
    3.2 统计分析
        3.2.1 MSI患者继发DNM的单因素分析
        3.2.2 MSI患者继发DNM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MSI患者继发DNM的一般资料
        4.1.1 年龄及性别
        4.1.2 职业分布
        4.1.3 季节分布
        4.1.4 就诊前病程
        4.1.5 感染原因及感染途径分析
    4.2 MSI继发DNM与合并基础疾病的关系
    4.3 MSI患者继发DNM的检验结果
        4.3.1 实验室检查
        4.3.2 病原菌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颌面部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奥硝唑氯化钠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效果观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2.2 两组厌氧菌转归情况
    2.3 治疗后安全性
    2.4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3 讨论

(8)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1.OMSI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2.高血糖环境对OMSI的影响
    3.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值变化对OMSI病情的影响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口腔颌面部感染症状及其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颌面部感染症状与特点
    1.1 口腔颌面部感染症状
    1.2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2 口腔颌面部感染症状的护理对策
3 口腔颌面部感染症状的护理注意事项
4 结语

(10)遵义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致病菌与临床用药(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J]. 唐圣斌,李琴,雷邓.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01)
  • [2]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脓性分泌物主要致病菌构成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探究[J]. 刘迪. 医药论坛杂志, 2021(11)
  • [3]局限性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J]. 马洋,邓天阁,胡开进,李元,薛洋.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1(03)
  • [4]7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主要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探究[J]. 孟海英.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01)
  • [5]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专家共识[J]. 李云鹏,石冰,张浚睿,刘彦普,沈国芳,郭传瑸,杨驰,李祖兵,张志光,王慧明,卢利,胡开进,季平,许彪,张伟,刘静明,龚忠诚,任战平,田磊,袁华,张惠,马婕,孔亮.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02)
  • [6]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纵膈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新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奥硝唑氯化钠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效果观及安全性分析[J]. 刘慧霞. 名医, 2020(09)
  • [8]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的诊治分析[D]. 王安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口腔颌面部感染症状及其护理[J]. 刘江炎. 现代养生, 2019(24)
  • [10]遵义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D]. 陈方园.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临床用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