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架试验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实践与探索

台架试验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实践与探索

一、台架检测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苏跃华[1](2020)在《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蓝天保卫战”的号角已经吹起,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瞩目;与此同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连年增长,全球变暖形势不容乐观;与环境问题同样迫切的还有能源危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18年已经高达72%,远超国际公认的50%的警戒线。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特别是提高单车油耗高,保有量持续增高的商用车的燃油经济性对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危机等都意义重大。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汽车节能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的,所有本文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考虑政策内因,分阶段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汽车节能管理的历程,梳理出其节能管理的内在逻辑:即从管理对象而言先易后难,由乘用车扩展到轻型商务车,再延伸到重型商务车;从管理措施而言,主要从逐步提高限值标准和目标值、施行积极的财税政策、辅助以完备的标识制度这三方面入手;从施政对象来看,主要是从生产端鼓励生产制造商增加节能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从消费端鼓励节能汽车的消费等多种措施。为深入探讨我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外汽车节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节能管理进行了梳理。在乘用车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燃料消耗量限值为底线,目标值为高线,积分政策从中调解的完整体系,配套实施的财税政策和标识制度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商用车方面目前仅有燃料消耗量限值管理,且由于目前商用车节能管理的相对粗放,使得很难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财税政策和标识制度。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并结合国际发展经验,本文对我国商用车节能管理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即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加强节能车型认定,配套精准财税政策,辅助以灵活的管理措施;此外,本文对商用车节能管理中的关键措施,如节能车型认定、管理措施施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促进我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了方案。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邓志勇,吴龙,熊昌炯,刘建军,洪昊[3](2019)在《发动机进气系统单向阀的设计与台架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小型汽油机在中低速下存在严重的进气反喷问题,在模态和谐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所得到的簧片固有振动特性和位移响应,设计了一款具有单向导通功能的簧片阀。为了全面分析该阀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的影响,对装阀前后发动机进行了负荷特性和外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向阀在发动机中低速时能有效阻止进气反喷,节油效果显着。尽管在高速时降低了发动机的动力性,但考虑日常摩托车通常运行于中低速工况以及后续将对单向阀内部流道结构优化研究,综合评估表明:所设计的单向阀结构简单,成本低,不需对发动机结构进行改造,因而是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一种相对可行方案。

何秋[4](2018)在《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有史以来危及生存的最大挑战,面对亟待解决的新兴环境法问题气候变化议题,法律界积极寻求有效的制度应对。美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规范和立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格局和应对有着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在作为全球事务的气候变化国际框架中具有高度和独特的影响力。领先世界环境法的美国已经在联邦和地方层面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气候变化规范过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具体表现在多层次和多面向的事前的风险预警与分担法律制度、事中的命令控制型监管制度、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到事后的司法救济与监督制度,制度之间的内嵌与衔接,契合成了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或重点于宏观制度,或侧重于细微局部,而从整体视角系统地梳理和剖析其制度体系、探索深层原因的文献比较少见,不足以揭示美国气候变化应对的全貌而通观全局。故本文以期将经济分析法学与具有科学性的气候变化制度进行对话,并弥补法学与科学、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之间的隔阂。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的全貌是怎样的?其规律和特性为何?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对完善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的可借鉴之处为何?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美国联邦和地方气候变化应对为研究路径,对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全盘梳理和分析,总结出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成因、规律和特性,从而廓清其气候变化法律应对的整体概况,以期对完善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和未来方向提供思考和借鉴。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对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及思路做出阐述。第一章研究美国气候变化的法律内涵和立法现实背景。首先探讨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所管控的温室气体概念,分析出气候变化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人为温室气体进行法律规范化。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的特性,凸显出气候变化治理需要法律介入规范的迫切需求。法律可以构建有效的治理模式,对气候变化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治理。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衍生于气候变化对美国自然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背景之下,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进和立法进程显示,气候变化问题在从科学研究转为经济发展问题之后,进一步发展为国家行为主体间政治权力和利益的博弈。第二章研究美国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与分担、命令控制型监管、市场导向和司法救济与监督等四种法律制度模式。以巨灾保险和责任保险制度为主的风险预警与分担模式透过制度的设计,分散和协调气候风险,发挥提供有效财务保障、提供风险分散和管理以及抑制气候变化风险扩大的功能。通过研究美国联邦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机动车辆排放管理制度以及能源效率标准和标识制度,分析“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型监管制度依靠环境监管干预的方式,在美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了经济原理和市场机制的气候变化法律之市场导向制度是美国目前主流管制的工具,引导温室气体排放机构基于经济诱因主动配合管控,以成本和效益最大化的方式实现温室气体管控目的。司法诉讼是美国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特色,美国的气候变化诉讼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任何司法管辖区的气候变化诉讼,法院成为多元气候变化参与主体沟通协调和解决争端的平台。司法在气候变化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功能、沟通功能、诠释和再造法律规范功能以及塑造社会影响力功能。第三章研究美国地方气候变化应对实践。在联邦政府层面长期缺乏有意义的行动和强有力的领导气候变化治理情况下,美国地方政府一直是气候变化的倡导者。本章从美国地方的气候变化倡议入手,以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等地方政府的气候应对实践为源展开研究,解读作为美国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地方气候治理。美国地方政府依行政命令和立法方式启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自下而上”地推动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发展。地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实践作为联邦气候变化应对的“试验田”,填补了联邦气候变化监管不积极的缺位,也为今后国家级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参考经验。第四章分析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规律和特性。面对气候变化这个具有集体行动特性的全球化议题,维系与保障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是美国的首要考量。在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美国注重成本效益因素,秉持资本市场和有限政府的气候管制理念,权衡气候变化应对中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本位的关系。减缓、适应并进和司法审查这两个灵活而有弹性的法律原则,切合气候变化的治理需求,构成美国气候变化治理中重要的规范元素。通过层层检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可以看到美国国内气候变化应对始终不辍,形成了由风险预警与分担法律制度、命令控制型监管制度、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以及司法救济与监督制度“四位一体”的气候变化监管体系,成为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规范性法律架构。第五章解析美国经验的可行性借鉴和掣肘,及对完善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的启示。从美国宪政制度和国家结构的角度分析,美国权力分立的宪政制度、党派分化以及“美国至上”的价值观是影响其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形成和实施的根本因素。权利分立的联邦制以及共和党和民主党气候政策理念的分化,造成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治理结构性和程序性失调。但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演进,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形态模式。在充分考量法律移植的基础上,我国可以从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决策中考量SCC、气候变化治理地方“先行先试”、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规范经验、以及推动气候变化司法等方面借鉴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一些经验,作为完善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的有益参考。本论文在系统分析与研究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是学科交叉分析后的制度梳理。气候变化是环境法新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发展原有环境法制度功能或形成新的制度来解决。美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且有成效的法律架构。本文以最新的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应对与国家结构、规范机制之间的一手丰富素材为基础,解读最新的法律法规,评析最新的气候政策,分析最新的气候诉讼等,结合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实践经验,审视法律制度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分析出美国以风险预警与分担制度、命令控制型监管制度、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以及司法救济与监督制度构建起“四位一体”的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监管体系。第二是对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设计有实践价值。目前我国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规范存在局限性。而我国已有对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研究,大多内容零散,局限于政策介绍或某单一机制基本层面的探讨,还没有展开全面体系化的研究。本论文深入地研究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完整体系结构,从联邦到地方,从政策到法律,从理论到实践,从治理初期到最新进程,进一步考察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适用性。提出我国可以从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决策中考量SCC、气候变化治理地方“先行先试”、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规范经验、以及推动气候变化司法等方面借鉴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一些经验,有利于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整体框架体系的构建。因此,本论文对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进行完整而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第三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美国注重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考量气候政策和制度程序,本论文运用法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了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运行的动力与合理性、法律制度与经济活动间结构性与制度性的逻辑关系,能够为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张小强[5](2018)在《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对于传统燃油车排放要求的增高,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如今汽车行业一个主流趋势。而新能源汽车中又以纯电动汽车发展技术更加成熟,发展前景更加清晰。在进行纯电动汽车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进行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其主要工作是进行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传动系统速比等参数匹配。其匹配结果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动力经济性能。本文借助一款新的纯电动汽车为研发对象,主要进行了动力系统如电机和动力电池等参数进行匹配工作,并借助遗传算法对传动系统速比进行优化,最后通过仿真分析软件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合理性。本文首先通过研究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不同类型的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的优缺点,根据市场定位对整车的动力经济目标、整车驱动形式、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类型进行定义。在分析整车行驶阻力的基础上,根据汽车理论相关知识进行了动力参数初步匹配。然后利用CRUISE仿真分析软件构建仿真分析模型,验证了匹配结果可行性。最后通过遗传优化算法,以满足动力性目标为前提,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传动系统速比参数优化,并根据前期构建的仿真模型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设计的主要性能目标为整车加速能力、最大爬坡能力以及整车工况(NEDC)行驶状态下的续驶里程和百公里耗电量。通过分析可知,在保持整车的动力性前提下,适当降低传动系统速比可提高整车经济性能。

赵竟园[6](2018)在《车用超级电容建模及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全球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中至关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其中,混合动力汽车不仅显着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同时不存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昂贵的车载电源购置成本以及大量报废二次电池污染等问题。利用车载电源作为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存储与转化载体,实现对随机变化的需求功率进行削峰填谷,使发动机工作于高效区间,达到提高燃油经济性等优化目标。作为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动力部件之一,车载电源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车动力性与经济性等关键性能指标。目前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系统车载电源的储能设备主要包括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但在现有储能技术下,这些电化学电池在提供峰值功率需求的同时,难以保证较高的充放电效率与较长的循环使用寿命。相比而言,拥有高比功率、良好温度特性、以及超长循环寿命的超级电容具有巨大潜能。综上分析,本文以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应用超级电容作为混合动力系统的大功率储能载体。针对车用超级电容性能表征测试方法、数学模型构建、SOC状态估计以及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旨在保证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基础上,实现最佳燃油经济性。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超级电容性能表征测试问题针对车载大功率储能应用,以先进车辆对车载电源的基本性能需求为研究中心,提出了系统性的超级电容性能表征测试方法。根据电化学反应机理的不同,详细阐明了碳基双电层电容器、赝电容/混合型超级电容测试评估方法的不同。总结分析了基于不同测试体系获取的超级电容性能表征数据的不一致性与不确定因素。旨在建立完备准确的超级电容性能表征试验数据库,为数学模型构建做指导。(2)针对超级电容数学建模问题通过超级电容动态响应特性研究,确定分数阶数学模型可以更高精度表征超级电容外特性。在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车用超级电容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与整数阶模型相比,超级电容分数阶模型具有精度高、参数少、复杂度低等优点。分数阶微积分的引入使等效电路模型更高精度的体现了以碳基、金属氧化物或导电聚合物作为电极的超级电容固有的电化学特性,实现了对车用超级电容的精确建模。(3)针对超级电容模型的参数辨识问题基于算法并行融合思想,提出了一种混合进化优化方法。该算法有效结合了搜寻者优化算法SOA的全局搜索能力和Nelder-Mead单纯形法的优化精度与收敛速度。两种优化方法的融合显着提高了非线性问题的多参数优化能力。提出的混合进化优化算法具有全局最优性、并行高效性和鲁棒性等优点。(4)针对超级电容荷电状态SOC估计问题针对超级电容SOC估计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观测器融合的SOC估计方法。基于分数阶模型与H?状态观测器的SOC估计方法,与基于最优化自回归数据处理的Kalman滤波方法相比,无需事先获取过程噪声与量测噪声的观测信息。状态估计过程表现出对外部干扰和测量噪声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鲁棒性等优点。(5)针对目标开发混合动力系统中超级电容参数优化设计问题从混合动力汽车对车载电源的动力性需求出发,通过对城市道路典型循环工况的特性数据处理与计算。统计得到混合动力系统对车载电源的能量需求和功率需求。基于目标车型运行数据和实际工作需求,确定了混合动力汽车车载电源参数优化设计需满足四项关键性能指标:动力性需求,充放电效率,循环使用寿命和工程性参数。(6)针对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控制问题根据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以等效燃油最小为优化目标设计了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汽车实时能量管理策略。通过行驶工况特征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采用综合主成分得分CPCS将城市道路行驶工况进行了运动学特征分类。通过遗传算法建立了基于超级电容SOC和行驶工况特征识别的油电等效因子最优轨迹MAP,开发了基于运动学工况特征的A-ECMS实时能量管理策略。(7)针对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的快速原型开发与实车转鼓试验建立了基于MicroAutobox硬件平台的快速控制原型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超级电容中混合度混合动力汽车。通过整车转鼓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的实效性,并分析评价了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汽车在典型循环工况下的动力性与经济性等关键性能指标。

叶文海[7](2018)在《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职业教育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此契机下也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规模和数量上,为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从数量和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转变。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懂一技之长的技能操作工人,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成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柳州市作为全国第三大的汽车城,连续多年汽车销量排全国第三位。中职教育服务于当地企业,造就了汽车专业成为中职学校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反过来也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随着企业向信息化、精益化、智能化转型,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原有的实训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已凸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实训平台落后,没能及时更新;二是教学模式僵化、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三是实训工位过少,学生动手操作时间不足;四是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育不够重视;五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弱、师资力量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相应制约着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导致无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本研究是在对本市及区内一些有影响力的中职学校的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汽车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突显的问题,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建设先进实训教学平台、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课程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从完善学生评介体系入手,实现多元评介,提高汽车专业实训的教学质量。通过探索、研究和教学实践,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以及对学生进行主观和客观性测评,证明本研究与改革实践能够提高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充分说明:只要针对课程或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和研究,总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单泳[8](2018)在《F-T柴油掺混乙醇/正丁醇对柴油机燃烧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大国,通过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得到的F-T柴油以其硫含量和芳香烃含量低的优势,逐渐成为清洁燃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柴油相比,F-T柴油的制取成本相对较高,且F-T柴油的十六烷值较大,在部分工况下会导致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恶化。乙醇/正丁醇的十六烷值远低于F-T柴油,价格低廉,且因其自身含氧而能有效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与F-T柴油掺烧理论上可以改善发动机的燃烧性能、排放性能及经济性。为了直观研究F-T柴油的燃烧及排放特性,以喷油规律为研究变量,开展发动机燃烧和排放过程的三维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与矩形喷油规律相比,梯形喷油规律喷油初期喷油量小,导致缸内压力峰值较低,缸内燃烧较为柔和。并且在梯形喷油规律下,滞燃期较长,预混阶段放热量小,Soot排放低。与靴形喷油规律相比,梯形喷油规律喷油重心提前,导致缸内压力峰值较高,扩散燃烧阶段放热量小,燃烧温度相对较低,NO排放量少。开展了F-T柴油与乙醇/正丁醇的互溶性试验,结果表明,小比例乙醇与F-T柴油互溶性较好,当乙醇体积比升高至10%时,互溶性较差,需加入少量助溶剂以提高混合燃料的稳定性。正丁醇与F-T柴油互溶性较好,且静置30天未出现分层现象。基于燃料互溶性试验,在发动机台架试验中,以F-T柴油为基础配制了五种燃料,分别为纯F-T柴油、乙醇体积比分别为5%和10%的F-T/乙醇混合燃料以及正丁醇体积比分别为8%和16%的F-T/正丁醇混合燃料,依次记作:FT、E5FT、E10FT、B8FT和B16FT。搭建了F-T柴油掺混乙醇/正丁醇的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转速不变时,随着负荷降低,五种燃料缸内压力峰值均降低,且添加乙醇/正丁醇的混合燃料压力峰值明显高于F-T柴油。额定转速不同负荷时,混合燃料压力升高率峰值均比F-T柴油高,且压力升高率峰值随着混合燃料中醇类比例的增大而增大。额定转速不同负荷工况时,混合燃料瞬时放热率峰值比F-T柴油高,且瞬时放热率峰值随着醇类掺混比例增加而升高。F-T柴油掺混乙醇/正丁醇后,NOX排放和烟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额定转速全负荷工况时,相比F-T柴油,E10FT混合燃料对烟度降幅高达55.0%,额定转速50%负荷时,E10FT混合燃料降低NOX的幅度高达62.6%。CO和HC排放随着醇类添加比例增大而升高。发动机处于额定转速时,随着负荷增加,五种燃料有效燃油消耗率均降低,且混合燃料中乙醇/正丁醇添加比例越大,有效燃油消耗率越高。

秦祖伟[9](2017)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检讨和应对。作为人类文明迄今最为高级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特征。城市交通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征,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之间关系密切。在保障城市交通良性发展进程中,立法发挥着重要和基础性的作用。城市交通面临的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反思生态危机的结果。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道路交通法规,历史悠久,但发展较为缓慢。一些观念对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有一定正面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到了近代,随着汽车的进口,开始进入现代交通,迫使当局制定法规来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加以管理,但对资源环境等关注较少。新中国建立之后,交通立法进程大致经历了奠基、徘徊、曲折、发展完善四个阶段,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城市交通所关涉的资源、环境和拥堵方面生态问题,城市交通立法理念还限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物本主义)的窠臼,交通制度设计上过于重视机动车方利益的维护,距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产生了生态交通的理念和实践,而且有关生态交通的立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生态交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通畅等方面,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从法律起源,发展历程,还是法律体系的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交通法律体系建设均具有较多有益启示。城市交通立法的理念应当实现生态化,即在立法中将法律的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扩展至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要求城市交通立法以“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权力制约”和“公平正义”为理念。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无论是标准,还是特征,都缺乏研究。为了体现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和价值追求,我国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应由“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便捷”、“交通环境民主”、“共同责任”和“合法性”等五个原则共同构成。这些理念和原则,为城市交通具体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模式选择,应该遵循从部门主导立法到问题导向立法、从地方各自立法到区域协作立法、从传统立法到生态立法的转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之法律体系,应该由国际条约、宪法、交通基本法、交通专门法、交通相关法有机统一进行建构。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具体制度构建上,形成土地和能源节约的交通资源节约制度,噪声改进、机动车尾气排放完善、废旧机动车回收健全的交通环境友好制度,需求约束、供给保障、管理优化的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上述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治化提供制度基础和前提。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台架检测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架检测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美国汽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
    2.1 美国乘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2.1.1 美国乘用车节能管理发展历程
        2.1.2 第一阶段(1975 年至1985 年)
        2.1.3 第二阶段(1986 年至今)
    2.2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2.2.1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背景
        2.2.2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2.2.3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达成的效果
        2.2.4 美国商用车节能管理总结
第3章 欧盟汽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
    3.1 欧盟乘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3.1.1 第一阶段(1995 年之前)
        3.1.2 第二阶段(1995 年至2007 年)
        3.1.3 第三阶段(2007 年至今)
    3.2 欧盟商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3.2.1 第一阶段(2007 年以前)
        3.2.2 第二阶段(2007 年之后)
        3.2.3 欧盟商用车节能管理总结
第4章 日本汽车节能管理体系
    4.1 日本乘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4.1.1 第一阶段(2009年4 月之前)
        4.1.2 第二阶段(2009年4 月之后)
    4.2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研究
        4.2.1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的背景
        4.2.2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4.2.3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达成的效果
        4.2.4 日本商用车节能管理总结
第5章 国际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的对比
    5.1 美、欧、日乘用车节能管理对比研究
        5.1.1 管理标准的比较分析
        5.1.2 管理办法的比较分析
        5.1.3 财税措施的比较分析
        5.1.4 标识(公示)制度的比较分析
    5.2 美、欧、日商用车节能管理对比研究
        5.2.1 轻型商用车节能管理优先推进
        5.2.2 重型商用车节能管理逐步推进
第6章 中国汽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
    6.1 中国乘用车节能发展研究
        6.1.1 第一阶段(2004年9 月-2011年12 月)
        6.1.2 第二阶段(2011年12 月至今)
    6.2 中国商用车节能发展研究
        6.2.1 商用车开展节能管理背景
        6.2.2 商用车节能管理措施
        6.2.3 商用车节能管理效果
第7章 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思路的探讨
    7.1 国内商用车节能管理存在的不足
    7.2 商用车节能管理思路探讨
        7.2.1 建立健全商用车燃油经济性数据管理系统
        7.2.2 研究制定节能型商用车认定标准
        7.2.3 配套出台商用车节能管理财税政策
        7.2.4 采取多种商用车节能管理措施
    7.3 商用车管理具体举措研究
        7.3.1 节能型商用车认定标准制定的研究
        7.3.2 商用车节能管理方式探讨
        7.3.3 商用车节能管理措施优先权研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发动机进气系统单向阀的设计与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向阀的设计
2 进气系统单向阀簧片的动力学分析
    2.1 簧片的建模和网格划分
    2.2 约束和载荷
    2.3 动力学分析结果
3 发动机综合性能台架试验研究
    3.1 负荷特性试验研究
    3.2 外特性试验研究
4 结论

(4)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之立法背景
    第一节 气候变化之内涵
        一、气候变化的学理内涵
        二、气候变化的法律内涵
        三、温室气体的意涵
        四、气候变化之特性分析和法律规范需求
    第二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衍生的背景
        一、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结构体系和现状
        二、气候变化对美国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气候变化之政策和立法进程
        一、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进历程
        二、美国在气候变化国际框架中的角色
        三、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规范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联邦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基本体系
    第一节 风险预警与分担法律制度
        一、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与分担法律制度的特征及作用
        二、气候变化保险制度之原则和可保性研究
        三、美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绿色保险”与气候变化
        四、美国洪水保险法律制度:巨灾风险转移的保险形式
    第二节 命令控制型监管制度
        一、传统管控法律制度在气候变化法律中的功能和特点
        二、气候管控基础之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及实践价值
        三、评估和管理气候影响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理论支撑
        四、整合环境许可和气候变化之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
        五、交通运输领域减排之机动车辆排放管理制度
        六、成本效益最优之能源效率标准和标识制度
    第三节 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
        一、气候变化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之规范内涵和发展脉络
        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理论基础和制度构建
        三、碳税在美国气候变化治理中的未来评析
    第四节 司法救济与监督制度
        一、美国气候变化诉讼演进趋向
        二、美国气候变化诉讼原则和实践
        三、美国气候变化诉讼之侵权公害诉讼和大气信托诉讼
        四、司法在气候变化管控上的功能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地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理路:以三个州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中的角色演绎
        一、地方气候变化法律和政策评析
        二、美国区域气候变化法律管控之倡议
        三、地方在气候变化规制上之动因和动力
    第二节 华盛顿州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框架
        一、华盛顿州政治体系及气候变化之影响
        二、华盛顿州气候变化主体法律框架和制度构建
        三、案例研究之西雅图市气候行动介评
        四、华盛顿州气候变化法律评析
    第三节 加利福尼亚州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
        一、加利福尼亚州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之渊源
        二、加州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法律制度体系
        三、加州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之证成
    第四节 马萨诸塞州气候变化法案解读
        一、《马萨诸塞州全球变暖解决法案》之法律架构和意义
        二、马萨诸塞州之减排项目
        三、马萨诸塞州第569号行政令解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理论特征及基本模式
    第一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理论渊源
        一、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之法源与内涵
        二、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本质内涵
    第二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内核分析:法经济学视角
        一、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法经济学基础:碳的社会成本
        二、美国气候变化应对之成本效益分析
        三、美国气候变化制度之内核
    第三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一、减缓和适应并进原则
        二、司法审查原则
    第四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之核心理念
        一、构建理念之一:衡平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本位
        二、构建理念之二:资本市场和有限政府之气候管制
    第五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基本模式:“四位一体”
        一、风险预警与分担法律制度
        二、命令控制型监管制度
        三、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
        四、司法救济与监督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审思和借鉴
    第一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之深层剖析
        一、美国宪政制度下的气候变化法律制度
        二、美国环境联邦主义下的气候变化法律制度
        三、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下的司法功能
    第二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结构性和程序性之掣肘
        一、美国气候变化法律治理结构功能失调
        二、美国气候变化法律治理程序性局限
    第三节 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决策中考量SCC(碳的社会成本)
        二、气候变化治理“试验田”借鉴之地方“先行先试”
        三、市场导向型法律制度之规范经验
        四、司法救济与监督:推动气候变化司法
    第四节 中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构建
        一、完善我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体系之构想
        二、强化气候变化法律责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政策现状
        1.2.1 国外政策现状
        1.2.2 国内政策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研究
    2.1 纯电动汽车受力分析
        2.1.1 滚动阻力
        2.1.2 空气阻力
        2.1.3 坡度阻力
        2.1.4 加速阻力
    2.2 纯电动汽车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
        2.2.1 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需求分析
        2.2.2 纯电动汽车整车参数
    2.3 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
        2.3.1 驱动电机技术
        2.3.2 动力电池技术
    2.4 纯电动汽车主要部件参数匹配
        2.4.1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2.4.2 动力电池参数匹配
        2.4.3 传动系统速比参数匹配
    2.5 小结
3 纯电动汽车仿真计算
    3.1 CRUISE模型构建
        3.1.1 整车模型构建
        3.1.2 模型连接
    3.2 计算任务设置
    3.3 控制策略编写和加载
    3.4 计算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动力系统参数优化
    4.1 优化模型构建
        4.1.1 优化目标提出
        4.1.2 优化问题描述
        4.1.3 优化方法
        4.1.4 遗传算法
        4.1.5 近似模型建立
    4.2 动力系统参数优化
    4.3 仿真分析验证
    4.4 小结
5 整车性能试验验证
    5.1 滑行阻力试验
    5.2 经济性试验
    5.3 动力性试验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车用超级电容建模及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发展现状
    1.2 超级电容分类及作为车载电源的研究现状
        1.2.1 超级电容分类及储能机理
        1.2.2 超级电容作为车载电源的应用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综述
        1.3.1 高性能超级电容存储能力发展现状
        1.3.2 车用超级电容在线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1.3.3 超级电容建模与参数辨识发展现状
        1.3.4 超级电容SOC估计方法发展现状
        1.3.5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发展现状
    1.4 超级电容作为车载电源的难点和不足
        1.4.1 车用超级电容性能测试方法的难点和不足
        1.4.2 超级电容建模与参数辨识的难点和不足
        1.4.3 超级电容SOC估计的难点和不足
        1.4.4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难点和不足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用超级电容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2.1 车用超级电容在线测试平台设计
    2.2 车用超级电容测试程序
        2.2.1 碳基超级电容性能测试
        2.2.2 赝电容/混合型超级电容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级电容建模与参数辨识
    3.1 分数阶微积分定义及相关理论分析
    3.2 超级电容分数阶模型
    3.3 超级电容分数阶模型参数辨识
        3.3.1 搜寻者优化算法
        3.3.2 Nelder-Mead单纯形法
        3.3.3 混合进化优化方法
    3.4 动态工况下的模型效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型控制器融合的超级电容SOC估计方法
    4.1 H∞观测器理论基础
    4.2 基于模型控制器融合的SOC状态估计
    4.3 SOC状态观测器效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级电容车载电源参数优化设计
    5.1 混合动力汽车对车载电源的性能需求
    5.2 基于目标循环工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5.2.1 目标循环工况的数据采集
        5.2.2 目标循环工况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5.3 超级电容参数优化设计
        5.3.1 混合动力汽车车载电源性能对比分析
        5.3.2 基于性能指标的超级电容车载电源参数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
    6.1 基于ECMS实时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6.1.1 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模型
        6.1.2 基于ECMS的实时优化控制策略
        6.1.3 汉密尔顿函数最小化求解过程
    6.2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AECMS油电等效因子
        6.2.1 遗传算法求解油电等效因子
        6.2.2 行驶工况运动学聚类分析
        6.2.3 基于行驶工况特征的油电等效因子MAP建立
    6.3 实时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仿真
        6.3.1 动力系统及控制策略仿真建模
        6.3.2 典型循环工况下的控制策略验证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快速控制原型开发与实车转鼓试验
    7.1 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汽车集成优化设计
        7.1.1 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汽车对车载电源性能需求
        7.1.2 超级电容车载电源集成优化设计
    7.2 混合动力车用超级电容基本性能测试
    7.3 快速控制原型开发与实车试验
        7.3.1 快速控制原型系统
        7.3.2 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汽车实车转鼓试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导向
        2.经济发展要求
        3.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质量面临挑战
        4.中职学校发展需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总体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汽车专业
        2.教学模式
        3.实践教学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情境教学理论
三、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调查实施
        4.调查分析
        5.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二)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1.实训教学内容
        2.实训教学平台
        3.教学模式
        4.实训师资水平
        5.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6.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三)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小结
四、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
    (二)搭建先进的实训平台
        1.汽车专业(发动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2.汽车专业(发动机)综合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3.汽车专业(发动机)综合实训基地信息化精益化系统建设
    (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1.“12221”自助学习式教学模式
        2.开展信息化教学
    (四)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1.开发实训教材
        2.建设“云立方”资源库
        3.提高实训教师教学技能
    (五)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
        1.建立过程评价体系
        2.学生互评
        3.教评分离
五、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案例
    (一)中职汽车专业“12221”实训教学
    (二)实训教学融于职业要素
    (三)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测评
        1.主观性测评
        2.客观性测评
六、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F-T柴油掺混乙醇/正丁醇对柴油机燃烧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F-T柴油燃料的应用研究
        1.2.1 F-T柴油的生产
        1.2.2 F-T柴油的优劣势
        1.2.3 F-T柴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乙醇/正丁醇燃料的应用研究
        1.3.1 乙醇/正丁醇的特点
        1.3.2 乙醇/正丁醇燃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F-T柴油燃烧及排放过程数值模拟
    2.1 F-T柴油主要成分的拟合
    2.2 燃烧室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3 Fire软件边界条件的设定
        2.3.1 时间步长选定
        2.3.2 初始条件设定
    2.4 计算模型的选取
        2.4.1 基本守恒方程
        2.4.2 喷雾模型
        2.4.3 燃烧及排放模型
    2.5 模型的验证
    2.6 喷油规律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
        2.6.1 喷油规律对缸内压力的影响
        2.6.2 喷油规律对滞燃期的影响
        2.6.3 喷油规律对放热率的影响
        2.6.4 喷油规律对温度场的影响
        2.6.5 喷油规律对常规排放物的影响
        2.6.5.1 NO排放
        2.6.5.2 Soot排放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燃料理化特性及互溶性试验
    3.1 混合燃料理化特性
        3.1.1 十六烷值
        3.1.2 氧含量
        3.1.3 汽化潜热值
        3.1.4 低热值
    3.2 燃料配制方法
    3.3 混合燃料互溶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T柴油掺混乙醇/正丁醇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用发动机
    4.2 试验测试设备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发动机燃烧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1 混合燃料缸内压力及压力升高率分析
        4.4.1.2 混合燃料瞬时燃烧放热率分析
        4.4.2 发动机排放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4.2.1 NO_X排放及分析
        4.4.2.2 尾气烟度及分析
        4.4.2.3 HC排放及分析
        4.4.2.4 CO排放及分析
    4.5 发动机经济性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和构想
    四、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之产生
        二、生态文明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城市交通立法
        一、城市交通内涵与特性
        二、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
        三、城市交通之立法规制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
        一、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问题之提出
        二、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
        三、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与现状之生态检视
    第一节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及生态启示
        一、我国古代城市交通立法
        二、我国近代城市交通立法
        三、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立法
        四、生态启示
    第二节 我国当代城市交通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二、交通环境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三、交通通畅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第三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比较研究
    第一节 欧盟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二节 美国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三节 日本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四节 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五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之生态启示
        一、交通资源立法生态启示
        二、交通环境立法生态启示
        三、交通通畅立法生态启示
第四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
        二、以人为本
        三、权力制约
        四、公平正义
    第二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
        一、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交通便捷原则
        三、交通环境民主原则
        四、共同责任原则
        五、合法性原则
第五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与具体制度
    第一节 构建生态化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
        一、城市交通立法模式之生态化
        二、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之生态化
    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资源节约制度
        一、完善土地节约交通规划制度
        二、健全交通节能制度
    第三节 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友好制度
        一、完善交通噪声控制制度
        二、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制度
        三、优化废旧机动车回收制度
    第四节 改进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
        一、加大城区交通需求法律控制
        二、完善城区交通供给法律保障
        三、优化城区通行效率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10)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四、台架检测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商用车节能管理体系研究[D]. 苏跃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发动机进气系统单向阀的设计与台架试验研究[J]. 邓志勇,吴龙,熊昌炯,刘建军,洪昊. 榆林学院学报, 2019(06)
  • [4]美国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 何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5]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验证[D]. 张小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6]车用超级电容建模及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D]. 赵竟园. 吉林大学, 2018(12)
  • [7]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D]. 叶文海.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F-T柴油掺混乙醇/正丁醇对柴油机燃烧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 单泳. 江苏大学, 2018(02)
  • [9]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D]. 秦祖伟. 东南大学, 2017(12)
  • [10]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标签:;  ;  ;  ;  ;  

台架试验车辆燃油经济性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