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城市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措施

落实城市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措施

一、城镇建设管理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馨[1](2020)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行业在中国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促进了我国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可持续发展、绿色健康、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已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推行建筑业的绿色施工管理势在必行。因此,我国提出了“绿色施工”这一发展理念,将绿色施工管理在传统施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以人为本、绿色创新等目标。如何推进“绿色施工”发展,如何保证“绿色施工”取得实际的效果,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土木建筑行业都值得去研究和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的背景下,实施绿色施工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绿色施工管理的内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大量的收集资料,对国内外建筑企业绿色施工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结合“绿色施工”的具体理论和基础内容,提出了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要求及施工技术要点。通过对绿色施工影响因素分析,总结了现阶段施工企业进行绿色施工的困境,并通过SWOT分析,对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筑企业发展绿色施工的战略措施。根据已有的影响因素和现行国家相关绿色施工执行规范,建立了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绿色施工模型,用以评价项目的绿色施工情况。为了帮助企业深入的发展绿色施工,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绿色施工体系内部子系统的协同问题,运用协同役使原理构建绿色施工内部协调程度模型。本文最后用已有的项目通过建立的模型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旨提高国内全社会以及建筑行业内对绿色施工的重视程度,并能够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进行推广应用,促进工程施工项目的绿色进程,减少资源浪费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对我国推动绿色施工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借鉴意义。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到既要生态上的绿水青山,也要实现经济上的金山银山。

王雨祥[2](2020)在《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完善,政府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的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占建设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对于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其建设资金一般来源于财政拨款或政府担保融资,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制约了工程项目从决策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成本的支出和使用。影响政府性投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因素有很多,如领导决策、财政预算、国家政策、行政执行等因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有限的财政预算分配出合理的资金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并对各阶段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合理控制,使得政府性投资工程项目发挥出最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政府性投资工程成本控制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外对该类工程的成本控制研究经验和我国现行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特点,分析我国对该类工程实行成本控制的方向,并以政府性投资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作为成本控制的角度分析各个阶段的成本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性建议。目前,我国政府性投资工程项目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导致财政资金滥用,国有资产流失,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压力,而且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性投资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政府缺乏主体地位,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缺乏对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等。本文论述了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和亟需采取的措施,对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干预,并且强调对于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要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来合理控制工程成本,建立责任约束机制,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以达到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另外,本文引入政府性投资工程具体案例,分析该类政府性投资工程成本构成要素及各阶段成本的影响因素和成本控制措施,强调对于政府性投资工程政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成本控制。针对政府性投资工程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关于此类工程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对于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性建议,探索积极的成本控制模式和成本考核方法。成本控制不仅可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还可以提高政府对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所投资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魏媛[3](2020)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云南个旧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指的是形成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以资源产业链为主导的城市类型。随着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而日益枯竭、资源型产业衰退、生态污染、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出来,已成为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剖析资源枯竭背后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对症下药”完善政策措施,才能更为科学、平稳地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本文以典型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云南个旧市为例,首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及分析运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其次,以云南个旧市为分析对象,阐述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状。运用公共政策理论、资源诅咒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剖析制约着个旧市资源枯竭转型发展存在的转型政策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城区土地资源紧缺、社保收支缺口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问题,研究分析了个旧市资源枯竭转型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试图从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日本九州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措施中寻找到可以借鉴的转型经验,结合个旧市市情,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治理、融入滇南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力求为地方政府在资源枯竭转型过程中找到问题突破口,为其提供一些转型发展参考建议。研究发现,个旧市资源枯竭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系统工程,面对转型中的现实困境,地方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改变“非矿不可”的定式思维,建立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淘汰粗放型落后产能的同时兼顾培育非矿产业壮大发展,通过畅通政务信息公开渠道,重塑服务型政府形象,增强公众对资源枯竭转型的信心与期许,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尽可能地为转型发展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许浙川[4](2020)在《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在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重要取向的当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依然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确定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纵观以往学前教育普及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或研究某一主体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对学前教育普及问题的整体性关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便是以一种生态性的视角来整体分析学前教育普及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微观研究盛行的时代,适当的中宏观研究实属必要。本研究围绕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应答而展开,寻求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之道,以达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的目的。论文整体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围绕着承载力、教育资源承载力、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概念对以往研究做出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本章在对承载力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现实,提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现实样态、总体特征等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阐述,为后续论文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该章还对支撑承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循迹。本章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即快速恢复期(1979-1992)、持续徘徊期(1993-2009)、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追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启迪。第三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本章以历史背景和园长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作为问题分析的框架,具体呈现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情境弹性力方面存在区域供能低下和赋权不足的困境;在资源基础力方面存在资源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困境;在管理形塑力方面存在管理缺位、信息时滞和激励阙如的困境。第四章是以静态关照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静态关照的核心便是深入挖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静态形态,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指标建设过程采用了三种方法,即用文本分析法从39份政策文件中提取承载力的相关要素;用德尔菲法对所提取的要素及其指标话语表达进行专家判断并生成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生成承载力指数以展示一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省级数据测量,我们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逐步从阶梯状分布转变为“中部塌陷”的状态,东部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强势崛起、中部发展滞后。第五章是以动态把握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动态把握的核心便是系统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形态,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平衡机制内部的驱动系统、承压系统和响应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高效运行的平衡机制应该具有螺旋上升的线路地图、激励相容的主体关系、信息通畅的系统网络和制度明晰的系统结构。第六章是基于静态关照与动态把握,以及国际经验参考的背景下生成本土的具体行动策略。本章首先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的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经验参考。其次基于前述分析,从理念之维、制度之维、工具之维提出具体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在理念层面,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的理念;在制度层面,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与管理制度;在工具层面,需要组建承载力数据系统和专业评价机构。结语是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此部分通过对前述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总结,阐述了承载力所应具有的三重向度,即内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内置生态型思维的把握方式、内生承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为未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合理取向。

汪坤[5](2020)在《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研究 ——以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祠堂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开采成为部分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因资源开采造成的采煤塌陷区内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地损毁、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已经影响到地区生态平衡。采煤塌陷区内居民在参与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条件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统筹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稳定关系以及妥善解决采煤塌陷地居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实现地区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和塌陷区村庄稳定发展,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研究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及社会资料研究,探讨采煤塌陷区村庄现状面临的经济、生态及建设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造成的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煤塌陷区村庄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采煤塌陷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指导原则,主要有以建设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为根本,以改造居民建筑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和以改善公共空间为基础五项原则;其次,构建村庄整治规划内容体系,包括居民房屋改造、道路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村庄环境与风貌提升四个方面;再次,以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祠堂村作为本次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研究的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村庄居民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分析得出案例村庄居民对于居住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的人居条件满意度较差,再根据村庄现状建设问题的深入调研,系统分析村庄在生态、建筑、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及其受采煤塌陷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分析得出的具体问题提出案例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内容及策略;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相关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从政府、社会以及村庄居民三个层面提出了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的土地协调机制、实施资金、实施过程管理以及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等相关实施保障措施,为采煤塌陷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有效保障。文章根据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提出了采煤塌陷区村庄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原则和实施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采煤塌陷区村庄的人居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有效提高了村庄居民的生活质量,兼顾了采煤塌陷区村庄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为我国采煤塌陷区村庄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际参考意义。

查娜[6](2019)在《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关系到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供水和粮食安全,影响着国家政治与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口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水资源利用及利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水资源作为我国最短缺的资源之一,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管理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呼和浩特市发展的瓶颈。2017年,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311.48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5.88m3,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2074.5m3)的10.9%,水资源利用管理效率相对低下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加强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加强,在促进呼和浩特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加强水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利用管理进行了界定,采用比较分析法、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法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禀赋、开发与利用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研究发现,呼和浩特市为保障用水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政策措施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承载力仍很低,水资源开发利用仍需加强。在水资源利用上仍面临水资源承载力低下、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的困境,在水资源利用管理上主要存在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清、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低节水意识低等问题。为提高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效率,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高科学合理开发、规划利用的水平;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水资源管理多方投入力度;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刘阳[7](2019)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肥城市新城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和政府把“农业农村农民”统称为“三农”问题,这始终是党和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已经不再是狭义上的农村,而是打破了传统自然村壁垒,单个或是多个村整合各项资源而形成的新型村庄,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要求,组建形成的新的农民生活生产的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构成单元,是政府在乡村基层执政和管辖的根本元素。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城市和乡村齐头发展,城市和乡村的概念作为旧思想也应当摒弃,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在乡村实行现代化和社区化。实现以上几点的措施是乡村城市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是增强基层治理,是党在基层执政的根本所在。但是城市和乡村同时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而且伴随城乡建设程度深化和加速,关于农村的管理体制出现很多新矛盾,但同时也为基层管理提供了新的改革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点、各类问题的聚焦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从村级运行体制看,原有的村级运行管理办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从社区管理角度来看,农村社区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功能,从村“两委”换届的形式看,村集体资产改制后,村民转变为股民,更为关注合作社运营状况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势必会影响村“两委”换届的顺利开展。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不均衡,特别实际性、地域性、政策性特点比较突出,不可能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措施进行全面推广,很多改革都是因地制宜、立足实际进行的,通过对肥城市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发展经验,对于指导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张衎卿[8](2019)在《江苏省H市政府公共交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交通做为城市的脉络,为地方城市的发展和人群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在道路的规划、建设日臻完善和公交网络的日益密集的今天,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影响着、带动着、更促进着各个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两者相叠加产生的对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迫切需求与城市公共交通本身的低速发展的不匹配、不对称是城市面临的新的突出性问题。故本文结合实际,以H市为观察研究对象,对其中所涉及的相关公共交通问题进行较为具体的研究,借鉴国内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总结和提炼出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健康发展的方式和对策,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本论文从五个部分进行了分析。绪论主要是论述本篇论文的研究方向、背景、意义、目的以及对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一章主要是说明涉及到的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概念、论文的理论支撑等。第二章主要是在以H市为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对中型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问题、影响的分析。第三章主要是通过问题分析H市公共交通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从城市发展、政府管理、经济影响和交通参与者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介绍国内外的经验成果。第五章主要是针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优化中型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议和对策,对H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提出了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尹倩倩[9](2019)在《低碳导向下的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更加低碳生态环保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球亟需探索的课题。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中国,以低碳为导向的规划研究尤为重要。而现有的低碳县域建设与规划理论体系尚未健全,低碳导向下对贫困山区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的研究更为缺乏。盐津县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该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较其他平原地区更加需要加大生态低碳的规划建设引导。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理分析,以及对盐津县域碳排放和碳吸收分析测评,从低碳的角度对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进行研究,并试图探索具有实用性的低碳县域镇村居民点发展路径与策略。本研究在盐津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的分析评价基础上,并通过交通等时线的测算,确立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低碳布局空间模式,然后通过低碳生态区的划定与县域镇村居民点中心体系的低碳发展研究,划定低碳空间职能与低碳分区,将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的低碳发展划分为县域低碳城镇建设区、近郊新型低碳发展中心区、中郊创新低碳农业发展区与远郊优化低碳生态保护区四级分区,并分别从职能定位、空间划定、空间结构、低碳布局模式、规划管理等多个角度确定各分区内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的低碳发展路径。

刘坤璋[10](2018)在《L区W道路改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L区作为成都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区域,近几年在成都市的经济发展表现中展示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随着近两年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交通量的增加,L区的W路已经在超负荷承担社区居民出行、旅行的需求,因此改善区域交通状况、完善路网规划成为了市政府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了促进L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拟实施W路改建工程,提升区域交通条件,由成都市L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承担该道路改建项目。而项目实施之前,可行性研究能够帮助工程改造项目进行合理的项目规划、路线方案的优选。本文通过对于工程所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预测、对本区域内的交通量进行调查和预测,得到路线内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交通流量预测数据,为扩建项目的建设科学性与合理性准备了数据基础,并且更加明确了道路的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根据基础数据,得到了多个建设方案并优选出了推荐方案,并设计了详细的施工条件、施工管理规范和建设期管理规范。在可行性评价中,对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环境可行性分析和社会可行性分析,最后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对策。该改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对于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全面、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方法和内容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为本区域未来道路扩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二、城镇建设管理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建设管理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点
2 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相关理论基础
    2.1 绿色施工的概念
    2.2 绿色施工的特点
    2.3 绿色施工的原则
    2.4 绿色施工的管理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分析
    3.1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发展的现状
    3.2 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的管理流程和策划流程
    3.3 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建筑企业绿色施工面临的困境
    3.5 建筑企业绿色施工发展SWOT分析
    3.6 建筑企业发展绿色施工的战略措施
    3.7 本章小结
4 建筑企业绿色施工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
    4.2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绿色施工评价模型的构建
    4.4 绿色施工内部协调程度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施工评价模型应用分析
    5.1 绿色项目的绿色施工资料及样本构建
    5.2 基于PCA方法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
    5.3 结果分析及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评析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及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1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概念、种类与特点
        2.1.1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概念
        2.1.2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种类
        2.1.3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特点
    2.2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的概念、特点及构成
        2.2.1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概念
        2.2.2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的特点
        2.2.3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的构成
    2.3 .成本控制理论
        2.3.1 成本控制概念
        2.3.2 成本控制内容
        2.3.3 成本控制原则
    2.4 价值工程及PDCA循环管理理论
        2.4.1 价值工程概念
        2.4.2 价值工程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4.3 PDCA循环管理理论
        2.4.4 PDCA循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章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1 决策阶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2 设计阶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3 招投标阶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4 施工阶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5 竣工结算阶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控制流程及措施
    4.1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任务与流程
        4.1.1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任务
        4.1.2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管理流程
    4.2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控制流程
    4.3 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控制措施
        4.3.1 决策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2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3 招投标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4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5 竣工结算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项目简介
    5.2 项目组织管理形式
    5.3 项目成本构成与分析
    5.4 项目价值工程分析
    5.5 项目成本管理PDCA循环
    5.6 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5.7 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5.8 项目成本控制改进建议
    5.9 项目成本控制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云南个旧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概念
        一、资源
        二、资源型城市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
        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内涵
    第二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的理论
        一、公共政策理论
        二、资源诅咒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个旧市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资源禀赋
        三、经济社会
    第二节 个旧市转型发展政策分析
        一、产业扶持政策
        二、就业帮扶政策
        三、社会保障政策
        四、财税优惠政策
        五、金融支持政策
    第三节 个旧市转型发展取得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
        三、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四、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
        五、矿山治理整合作用明显
第三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个旧市资源枯竭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二、转型政策不完善
        三、城区土地资源紧缺
        四、社保收支缺口大
        五、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节 个旧市资源枯竭转型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矿产资源枯竭制约发展
        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三、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四、财政收入依赖资源产业
        五、公众转型预期度低
        六、环境污染监管职能弱化
第四章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发展经验
        一、德国鲁尔区的兴起与衰落
        二、德国鲁尔区转型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法国洛林的转型发展经验
        一、法国洛林的兴起与衰落
        二、法国洛林转型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三节 日本北九州的转型发展经验
        一、日本北九州的兴起与衰落
        二、日本北九州市转型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对个旧市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产业转型改造
        二、成立转型专门机构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五、完善政策体系支持
第五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制定产业政策扶持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支持
        三、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支持
        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第二节 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树立政府责任意识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一、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夯实特色农业基础地位
        三、构建产业体系多元发展
    第四节 切实保障和改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民生
        一、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节 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治理
        一、加大企业排污治理力度
        二、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三、持续打造宜居城市形象
    第六节 融入滇南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
        一、加快筹划城区外延发展
        二、发挥工业园区区位优势
        三、优化市域便捷交通网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普及学前教育是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议程
        (二)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研究缺少生态性的思维方式
    二、研究问题
        (一)理论本体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为何?
        (二)客观现实问题—历史与现实中的状况如何?
        (三)实践应答问题—提升路径与具体策略是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二)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德尔菲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理论摸索: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解读
        (一)承载力的内涵流变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释义
        (三)资源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
        (一)施压方—承载对象
        (二)承载方—支撑结构
        (三)承压结果—承载水平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
        (一)现实总样态—指向有质量的学位供给
        (二)情境弹性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支撑条件
        (三)资源基础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四)管理形塑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一)目标的双向寻优性
        (二)结构的系统性
        (三)边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四)关系的递阶性与相互性
    五、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机制设计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历史循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演进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快速恢复期(1978—1992)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开启了承载主体多元化进程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附着导致了承载力边界的闭合性
        (三)承载标准的初步规定刻画了承载力的总体轮廓
        (四)学前教育的福利定位造成承载水平的普遍低质量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徘徊期(1993—2009)
        (一)政府将责任推向市场造成了承载主体的结构失衡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流动推动了承载力边界走向开放
        (三)承载标准的逐步颁布刻画了承载力的内部结构
        (四)学前教育的市场定位造成承载水平非公平低质量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
        (一)政府强化责任的承担促进了承载主体趋向于稳态
        (二)承载媒介质与量的提升标志着承载力的巨大进步
        (三)承载标准精确化规定提升了承载力的质量要求
        (四)学前教育的普惠定位促进承载水平的有质量均衡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演进的思考
        (一)多主体协同是主体结构趋向稳态的重要保证
        (二)资源流动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区域分异的消解
        (三)标准精确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利于资源汇聚
        (四)合理的学前教育定位有利于承载水平的提升
第三章 现实审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
    一、情境弹性力层面的困境
        (一)供能低下:区域可用资源的限制
        (二)赋权不足:区域自主能力的低下
    二、资源基础力层面的困境
        (一)区域失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
        (二)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补充的滞后
    三、管理形塑力层面的困境
        (一)管理缺位:专业力量建设的不足
        (二)信息时滞:政策响应对象的偏差
        (三)激励阙如:市场资源汇聚的乏力
第四章 静态关照: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建设
    一、指标建设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一)探寻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明确区域生境有效支撑能力,合理规划政府参与层级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的思路
        (一)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经验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提取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测量中的应用—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一)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测评过程
        (二)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简要分析
第五章 动态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
    一、平衡机制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一)展现承载力的运作路径,促进平衡路径的谋划
        (二)解析承载力的动态困境,提升管理形塑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平衡机制的分析
        (一)承载力非平衡状态的动因—驱动系统
        (二)非平衡压力在结构中传导—承压系统
        (三)非平衡向平衡状态的复归—响应系统
    三、平衡机制高效运行的总体特征
        (一)运行的线路地图:螺旋上升
        (二)运行的主体关系:激励相容
        (三)运行的系统联结:信息通畅
        (四)运行的结构支持:制度保障
第六章 行动生成: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举措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美英经验参考
        (一)以强化公共部门介入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美国经验
        (二)以推动私人市场发展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英国经验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构建
        (一)理念之维: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理念的确立
        (二)制度之维:学前教育供给侧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工具之维:承载力数据系统与专业机构的组建
结语—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三重向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研究 ——以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祠堂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简析及研究进展
    2.1 概念简析
        2.1.1 采煤塌陷区
        2.1.2 村庄整治规划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1 采煤塌陷区治理相关研究
        2.2.2 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2.2.3 村庄整治规划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内容体系构建
    3.1 采煤塌陷区村庄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3.1.1 经济发展问题
        3.1.2 生态环境问题
        3.1.3 村庄建设问题
    3.2 采煤塌陷区村庄环境特征
        3.2.1 自然环境特征
        3.2.2 人文环境特征
    3.3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的主要指导原则
        3.3.1 以建设问题和需求为导向
        3.3.2 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为根本
        3.3.3 以改造居民建筑为重点
        3.3.4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
        3.3.5 以改善公共空间为基础
    3.4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内容研究
        3.4.1 村庄整治规划内容框架的构建
        3.4.2 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祠堂村整治问题分析
    4.1 村庄区位概况
    4.2 村庄现状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3 满意度综合评价
    4.3 采煤塌陷影响分析
        4.3.1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4.3.2 居民建筑质量分析
        4.3.3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分析
        4.3.4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析
第五章 祠堂村整治规划策略及保障措施
    5.1 祠堂村整治规划规划策略
        5.1.1 梳理现状脉络,优化村庄布局
        5.1.2 改造居民房屋建筑,提升居住空间质量
        5.1.3 整治村庄道路,全面改善基础设施
        5.1.4 塑造公共空间,凸显文化氛围
        5.1.5 改善村庄环境,提升整体风貌
    5.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2.1 完善村庄集体土地协调机制
        5.2.2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
        5.2.3 确保规划实施资金的有效支持
        5.2.4 提高村庄整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框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之处
        2.论文的不足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水资源
        2.水资源利用管理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理论基础
        1.公共产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政府职能理论
二、呼和浩特水资源禀赋与利用管理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禀赋
        1.呼和浩特市地形地势
        2.呼和浩特市气候概况
        3.地表水资源概况
        4.地下水资源概况
    (二)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现状
        1.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政策措施
        2.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成效
        3.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呼和浩特市水资利用困境与利用管理的问题
    (一)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的困境
        1.水资源承载力低下
        2.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3.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二)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清
        2.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
        3.管理机制不完善
        4.公众节水意识与参与程度低
四、加强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体系并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1.完善法律制度及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2.加强法律法规落实
    (二)加强宣传教育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1.加强宣传教育
        2.强化公众参与机制
        3.强化社会监督
    (三)提高科学合理开发规划利用的水平
        1.增加蓄水工程建设
        2.发展节水农业
        3.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4.提升中水回用率
        5.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6.运用价格机制引导节约用水
    (四)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五)加大水资源管理多方投入力度
        1.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2.加大经济投入
        3.将产业政策、环境政策以及技术政策结合
    (六)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肥城市新城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重点及创新
第2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概述
    2.1 相关定义概述
        2.1.1 社区和农村社区
        2.1.2 新型农村社区
        2.1.3 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村落区别
    2.2 新型农村社区特征
        2.2.1 新型农村社区特点
        2.2.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模式
        2.2.3 新型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区别
第3章 肥城市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分析
    3.1 肥城市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
    3.2 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因
        3.2.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
        3.2.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
        3.2.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区治理改革必然要求
    3.3 肥城市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模式
        3.3.1 “以村为核”型
        3.3.2 “村社融合”型
        3.3.3 “创新发展”型
    3.4 肥城市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举措
        3.4.1 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管理架构
        3.4.2 实施“六化”标准化建设
        3.4.3 优化服务窗口,不断推动职能下沉
        3.4.4 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凝聚社区工作力量
        3.4.5 加强宣传发动,把社区力量凝聚起来
第4章 肥城市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1 肥城市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内容
        4.1.3 问卷调查结果
        4.1.4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4.1.5 因子分析
    4.2 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管理运行体制、执行情况有待优化完善
        4.2.2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相关职权待明确明晰
        4.2.3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有待提升带动
        4.2.4 新型农村社区运转保障经费待调整提高
        4.2.5 新型农村社区工作力量有待增强
    4.3 新城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法规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4.3.2 资金经费保障体系不完善
        4.3.3 专项培训与宣传有待提升
第5章 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的对策
    5.1 理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5.1.1 创新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5.1.2 强化组织领导,集聚社区管理合力
        5.1.3 注重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带动全局
    5.2 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水平
        5.2.1 明确社区职能,提高服务能力
        5.2.2 强化共驻共建,推进多元治理
    5.3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5.3.1 强化教育培训,打造专业队伍
        5.3.2 强化日常考核,提高工作水平
        5.3.3 完善制定财物保障办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苏省H市政府公共交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共交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 城市公共交通
        (二)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二、理论基础
        (一) 交通需求相关理论
        (二) 公共产品理论
        (三) 公交优先理论
    三、研究分析框架
        (一) 政府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 H市公共交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H市交通现状和公共交通特点
        (一) H市交通管理现状
        (二) H市公共交通特点
    二、H市公共交通管理存在问题
        (一) 规划建设缺乏战略性前瞻性
        (二) 总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平衡
        (三) 公共交通运营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不高
第三章 H市公共交通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战略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一) 政府对公共交通管理重视程度待提高
        (二) 公共交通管理水平未能适应城市发展速度
        (三) 公共交通管理缺少法律支持
    二、管理服务水平需要加强
        (一) 政府公共交通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 政府在公共交通公益性质支持力度不足
        (三) 忽视对交通参与者出行引导和管理
    三、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一)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监管不到位
        (二) 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交通建设投入不足
        (三) 公共交通信息化设备覆盖率尚需提高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交通规划经验和启示
    一、公共交通规划经验
        (一) 南昌市:鼓励智能交通
        (二) 纽约市:交通与资源、区域、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三) 东京市: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体系
    二、国内外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一) 完善运输体系倡导公交优先
        (二) 鼓励科技进步推进节能减排
        (三) 强化政府监管引导绿色出行
        (四) 完善法规标准提高交通效率
第五章 H市公共交通改进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及时转变观念
        (一) 把发展公共交通放在交通规划的首要位置
        (二) 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化规划体系
        (三) 建立适用与H市的法律政策体系
    二、政府主动作为,加强公交管理
        (一) 健全符合H市现状公共交通管理机制
        (二) 转化政府对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
        (三) 促进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
    三、加强设施建设,服务公共交通
        (一) 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 进一步推行公交优先配套设施建设
        (三) 推行运用公共交通智能化设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碳导向下的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低碳发展现实
        1.1.3 县域研究欠缺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径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1.5.1 相关概念辨析
        1.5.2 国外研究综述
        1.5.3 国内研究综述
        1.5.4 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
        1.5.5 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盐津县域低碳发展现状分析
    2.1 盐津县域总体发展分析
        2.1.1 区位交通条件
        2.1.2 自然资源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盐津镇村居民点发展分析
        2.2.1 镇村用地基本情况
        2.2.2 镇村土地利用特征
    2.3 盐津镇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2.3.1 镇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概况
        2.3.2 镇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2.3.3 镇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困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盐津县域碳系统分析测评
    3.1 盐津县碳系统组成分析
        3.1.1 碳系统组成
        3.1.2 盐津县碳系统概况
    3.2 盐津县域碳系统定性分析
        3.2.1 碳源定性分析
        3.2.2 碳汇定性分析
    3.3 盐津县域碳系统定量测算
        3.3.1 县域总碳源定量测算
        3.3.2 县域建设用地碳源定量测算
        3.3.3 县域碳汇空间格局定量测算
    3.4 盐津县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4.1 自然灾害造成的资源浪费与再建设引发的碳排放增大
        3.4.2 居民点布局集约性不足
        3.4.3 县域建设用地结构的不合理
        3.4.4 交通用地布局不合理
        3.4.5 工业用地碳排放量较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碳县域布局规划策略研究
    4.1 居民点布局与低碳融合的思考
        4.1.1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反思
        4.1.2 传统县域镇村体系与低碳规划的反思
        4.1.3 传统居民点布局的反思
        4.1.4 道路交通规划的低碳思考
        4.1.5 土地利用的低碳融合思考
    4.2 低碳镇村居民点布局与空间重构模式研究
        4.2.1 研究思路
        4.2.2 分类引导
        4.2.3 管理措施
        4.2.4 空间重构内容
    4.3 县域镇村居民点低碳搬迁撤并可行性研究
        4.3.1 镇村居民搬迁撤并意义
        4.3.2 镇村居民搬迁撤并模式
        4.3.3 镇村居民搬迁撤并动力
        4.3.4 镇村居民搬迁撤并方式
    4.4 盐津县域低碳规划策略延伸与补充
        4.4.1 防震减灾保护策略
        4.4.2 再生资源回收策略
        4.4.3 土地利用低碳策略
        4.4.4 建筑布局低碳策略
        4.4.5 滨河整治低碳策略延伸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低碳实践探索
    5.1 盐津县镇村居民点低碳布局方式
        5.1.1 镇村居民点低碳布局思路
        5.1.2 镇村居民点低碳布局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5.1.3 镇村居民点低碳布局与工业园区规划
        5.1.4 镇村居民点低碳布局与道路交通规划
    5.2
        5.2.1 中心村设置
        5.2.2 低碳中心功能定位
        5.2.3 中心村的评价指标
        5.2.4 低碳中心村的确定
    5.3 盐津县镇村居民点低碳分区与低碳布局模式研究
        5.3.1 县域低碳分区的划定
        5.3.2 低碳城镇建设区
        5.3.3 “近郊”新型低碳发展中心区
        5.3.4 “中郊”创新低碳农业发展区
        5.3.5 “远郊”优化低碳生态保护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迈向低碳的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
    6.1 低碳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原则与方法
    6.2 宏观战略的低碳转型
    6.3 中观层面的分析测评
        6.3.1 生态系统的低碳模式
        6.3.2 县域碳系统的测评方式
    6.4 微观策略的优化布局
        6.4.1 低碳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与空间模式策略
        6.4.2 低碳对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的引导方式
    6.5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表格索引
附录D:盐津县各乡镇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E:盐津县域低碳城镇建设区镇村居民点布局明细表
附录F:盐津县近郊新型低碳发展中心镇村居民点布局明细表
附录G:盐津中郊创新低碳农业发展区镇村居民点布局明细表
附录H:盐津远郊优化低碳生态保护区镇村居民点布局明细表
附录I:盐津县地质灾害分布图
附录J:盐津县转型升级前煤矿分布图
附录K:盐津县镇村居民点低碳中心村划定图

(10)L区W道路改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L区W道路改建工程所在区域的宏观环境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工程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
        2.2.1 经济社会现状
        2.2.2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2.3 工程所在区域的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2.3.1 L区交通运输现状
        2.3.2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4 拟建公路功能定位及技术状况
        2.4.1 功能定位
        2.4.2 技术状况
    2.5 项目业主情况
第三章 L区W道路改建工程所在区域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3.1 工程所在区域的公路交通量调查及分析
        3.1.1 预测基本思路和方法
        3.1.2 道路交通量的组成及特点
        3.1.3 预测年限和特征年
    3.2 工程所在区域的交通量预测
        3.2.1 交通量的组成
        3.2.2 交通量预测分析
第四章 L区W道路改建工程建设方案设计
    4.1 技术标准与论证
    4.2 建设条件
        4.2.1 原有公路的等级与标准
        4.2.2 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
        4.2.3 制约建设方案的其他主要因素
        4.2.4 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
        4.2.5 拟建项目与相关路网的衔接
    4.3 路线备选方案拟定
        4.3.1 总平面布置
        4.3.2 各备选方案概况
    4.4 推荐方案概况
        4.4.1 起终点及主要控制点
        4.4.2 规模、标准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4.3 路线设计
        4.4.4 路基工程
        4.4.5 路面工程
        4.4.6 桥梁、涵洞
        4.4.7 路线交叉
        4.4.8 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
    4.5 施工管理
        4.5.1 组织建设管理模式
        4.5.2 项目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和范围
        4.5.3 工程招标方案
    4.6 项目建设期管理
第五章 L区W道路改建工程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5.1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1.1 估算依据编制原则
        5.1.2 有关费用的计列
        5.1.3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集
    5.2 前期工程准备
    5.3 已具备的技术基础
    5.4 经济费用计算
        5.4.1 项目主要投入物影子价格计算
        5.4.2 经济费用调整计算
    5.5 经济效益估算
        5.5.1 运输成本的确定
        5.5.2 效益计算
    5.6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第六章 L区W道路改建工程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6.1 土地利用分析
        6.1.1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均占有量
        6.1.2 推荐方案占用土地、主要拆迁建筑物的种类和数量
        6.1.3 对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影响
        6.1.4 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符合性
        6.1.5 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
    6.2 工程环境可行性分析
        6.2.1 沿线环境特征
        6.2.2 项目建设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6.3 减少工程社会负面影响的对策
        6.3.1 自然环境保护措施
        6.3.2 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6.3.3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6.3.4 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
    6.4 环境可行性分析结论
第七章 L区W道路改建工程的社会可行性分析
    7.1 社会影响分析
        7.1.1 正面影响分析
        7.1.2 负面影响分析
    7.2 项目与所在地的互适性分析
        7.2.1 当地政府对项目的态度
        7.2.2 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7.2.3 各部门或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7.3 社会风险分析
    7.4 社会可行性分析结论
第八章 L区W道路改建工程的项目风险及控制对策
    8.1 政策风险及对策
    8.2 项目管理风险及对策
    8.3 财务风险及对策
    8.4 交通影响风险及对策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城镇建设管理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研究[D]. 李馨.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2]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研究[D]. 王雨祥.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云南个旧市为例[D]. 魏媛.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浙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采煤塌陷区村庄整治规划研究 ——以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祠堂村为例[D]. 汪坤.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6]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D]. 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7]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肥城市新城街道为例[D]. 刘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3)
  • [8]江苏省H市政府公共交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衎卿.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低碳导向下的盐津县域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研究[D]. 尹倩倩.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L区W道路改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D]. 刘坤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落实城市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