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心分析仪器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核心分析仪器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岩心分析仪器发展面临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文中认为致密碎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储层类型,构建适用的致密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体系是评判该类致密储层质量、预测相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关键。本文以周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从构造裂缝、成岩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致密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建立致密储层孔、渗、饱解释模型,确定有效储层下限标准,构建多参数综合评价体系,对致密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认识如下:周长地区长9油层组构造相特征表现为总体西倾单斜背景下,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近北东向鼻状隆起及小型背隆,断层不发育,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构造裂缝局部发育,孔隙结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其中Ⅱ类中排驱压力-小孔细喉型为主要类型;储层孔隙度中值为8.4%,渗透率中值为0.40×10-3μm2,属于特低孔、致密储层,延长组沉积期构造-沉积-成岩演化及油气侵位共同导致储层致密化,区域构造热事件及盆地沉降-抬升均对储层次生孔隙形成及致密化有重要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受源区母岩、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砂体规模、物性、横向相变化是控制油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鼻状隆起构造对油层分布亦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构造的幅度直接影响着油水分异程度以及油井产量和含水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针对致密储层现有测井参数解释模型适应性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适合致密储层的测井参数解释方法:在曲线标准化和岩心归位基础上,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深感应电阻率曲线,多元回归建立泥质含量、钙质含量计算模型,计算长9油层组致密储层泥质含量、钙质含量平均分别为8.8%和17.3%;综合测试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致密储层泥质、钙质含量对孔隙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泥质含量影响更为显着,引起的孔隙度变化量为0.6%左右,利用声波时差测井,建立基于泥质含量和钙质含量的考量的致密储层孔隙度解释模型,进而由孔隙度和泥质含量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基于研究区岩电数据特征,以孔隙度7%为界进行样品分组,分段建立致密油饱和度测井计算模型,以上解释模型相对于常规模型更适合于致密储层测井参数解释;综合试油试采资料,确定长9有效储层下限标准为渗透率为0.15×10-3μm2、孔隙度6.0%、电阻率27.0Ω·m、声波时差215.0μs/m。动静态结合,优选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砂岩厚度、变异系数、存储系数、储油系数和地层系数、单井产能及砂体成因、孔隙类型等指标,采用权重分析法,建立致密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长9致密储层分成三类,其中Ⅰ类好储层,是后期重点开发对象。

呼景伟[2](2021)在《辽河油田奈1块低孔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油田的勘探与开发程度不断提高,常规油气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和石油企业发展的要求,油气田勘探开发企业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为了寻找常规油气的接替资源,低孔渗油气藏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复杂油气藏,已经成为了接替常规油气的重要目标。根据储层划分标准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奈1块属于低孔隙、低-特低渗储层,该区块内部断层数量多,导致储层的构造十分复杂,给储层评价带来较大难度。在奈1块早期开发阶段,测井工艺水平比较落后,测井项目比较少,而且测井资料解释方法受到限制,因此,该区块测井资料解释精度有限。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该区块储层,为勘探开发提供更加真实的数据支撑,针对该地区具体情况,本文以研究区的测井数据为依托,结合地质录井、取心分析及测试、试油等资料,分析研究区构造、地层、储层、流体等特征,通过对测井资料环境影响校正、测井资料标准化、岩心分析及深度归位等,开展奈1块储层精细评价工作,优化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下限标准,编写了可以在Forward平台实现解释和数字处理解释模块,并开展了测井资料精细解释工作,对69口井的原解释结论进行了调整。根据区块实际生产情况及制作多井剖面图,厘清了研究区内的油水分布规律,该区块优势产层主要位于构造高部位,九佛堂上段存在两套油水系统,九佛堂下段存在三套油水系统。分析了各个测井系列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测井建议,为以后对该区块的地质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李星泊[3](2020)在《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全球储量巨大,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开采价值的非常规能源之一。我国南海水合物资源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总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经过前期开展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普查,我国已进入天然气水合物前景矿区钻探详勘和目标区试采的关键时期,实现水合物储层高精度刻画,获得试采区水合物矿藏真实特征,是安全高效开采的首要前提。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深海沉积层中,储层特征对原位条件极其敏感,保真条件下水合物岩心船载原位检测与基础物性解析是目前研究的主要难点。为此,本文针对水合物岩心检测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高压(~30MPa)水合物赋存形态声学反演方法、微观渗流特性可视化方法和原位力学特性测试方法,形成了一套超声波探测、X射线CT扫描与三轴力学测试一体化船载检测系统。多次赴我国南海水合物勘探靶区进行现场海试研究,提出了水合物样品岩心分析流程与方法,获取了南海试采区水合物岩心基础理化性质。首先,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保压转移过程中水合物饱和度原位检测装置和分析技术。开发了高压(~30 MPa)水合物保压岩心归位整形与旋进式声波探测一体化系统,通过频率筛选确定了适用于南海钻探靶区水合物岩心声波测试的最佳频率为100 kHz,解决了超声波检测中的绕射难题。研究发现在水饱和条件下,水合物的生成会导致透射波主频峰值频率向低频位移,而气饱和条件仅伴随有主频峰值强度的变化。应用谱比法提取了透射波首波并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确定了波形的衰减系数,发现衰减系数随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为现场天然气水合物保压岩心声波数据分析建立了水合物饱和度声学反演模型。其次,为了获取天然岩心中水合物赋存形态及微观渗流特性,研发了一套螺旋式船载X射线CT扫描系统。提出了岩心加持装置的分层结构方案,解决了保压条件下的射线衰减和旋转偏心问题。完成了南海水合物岩心样品的原位扫描及三维结构重建,实现了天然岩心中各组分空间分布及水合物赋存形态可视化。基于CT扫描图像建立了天然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提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中与水合物骨架结构相关的渗流特征参数。对比分析了不同埋藏深度和饱和度下天然岩心内气水两相渗流相对渗透率及毛细管力变化规律。第三,为了获取保真岩心原位力学参数以构建天然岩心强度准则,研发了一套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转移和三轴仪试验系统。样品转移装置在样品原位状态下,通过分离节点实现取样岩心的无形变脱膜,并移入三轴压力室,实现了保真岩心样品的力学特性测试。设计了带可视窗的三轴仪压力室,提供了岩心破坏模式的可视分析。研究了埋藏深度和水合物饱和度对岩心强度及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发现170m比120m埋深岩心呈现出更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水合物岩心的强度和初始刚度随着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成果为构建水合物保真岩心强度准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作者搭载中海油708地质勘探船赴南海琼东南、荔湾水合物勘探靶区,开展了现场海试研究。应用开发的船载岩心检测系统完成了多次南海试采靶区现场海试,获得全站位多个采样深度保压岩心的粒径、孔隙水氯离子浓度等理化性质,发现了 120~170 m埋深范围内的取样岩心粒径分布和氯离子浓度均出现了异常变化,结合随钻测井数据判定,该深度范围是水合物的主要富集区。通过多次海试现场试验,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参与完成了中海油水合物岩心基础理化性质测试与分析企业规范标准的制定,总结整理了两套分别针对非保真和保真岩心样品的检测分析流程,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田豆[4](2020)在《井下孔内电阻率测量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层电阻率是油气解释评价的重要参数。地层电阻率测量方法分为井眼电阻率测量和实验室岩心电阻率测量两种。井眼电阻率测量受井眼和侵入影响,不能直接反映井下真实情况。实验室岩心电阻率测量将岩心从井下取至地面再进行测量,岩心与地层分离,样本体积小;温度、压力、应力等条件由地面模拟,不能反映真实地层条件下岩石物理性质;从钻井取心到实验、应用,周期至少3个月,应用滞后。本文提出井下原位实验概念,设计一种井下岩石物理原位测量新方法,在深入地层的侧向孔的真实环境中测量地层电阻率参数,避免井眼和侵入影响。研究成果为下一步井下机器人研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井下孔内电阻率测量新方法。在分析现有岩样电阻率测量的问题和井下原位电阻率测量的优点基础上,提出井下孔内电阻率测量新方法。详细研究了测量原理、仪器常数确定方法和描述径向探测特性的伪几何因子。第二部分基于COMSOL软件的电阻率测量探头结构优化设计。首先,研究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基于恒定电流场的计算原理以及COMSOL软件中AC/DC模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其次,基于COMSOL软件研究三种不同结构的电阻率探头模型结构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通过进行合理的网格剖分设计,分别对三种不同结构电阻率探头的探测深度进行数值计算,通过结果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佳电阻率探头结构;最后,研究最佳电阻率探头的信号发射与采集设计方案并对电阻率探头进行机械设计与加工。第三部分为孔内电阻率测量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对比研究。首先,基于COMSOL软件实现电阻率探头在九种不同地层电阻率下以及六种不同岩石孔中的测量,基于物理实验平台实现电阻率探头在九种不同矿化度溶液中以及六种不同岩石孔中的测量。其次,对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九种不同矿化度溶液中的测量两者误差较小,证明了所设计探头的可行性;在六种不同岩石中的电阻率测量,发现疏松岩样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实验测量的准确性。最后,将实验测量得到的电阻率与通过测井重点实验室测量得到的柱塞岩心电阻率进行比较,通过定量分析两者相对误差小于0.5%,说明可以直接进行井下岩石物理原位测量。第四部分为基于试验井的试验与模拟研究。首先,分析试验井设计目的、电阻率测量实验的详细过程、指出应注意的问题,保证试验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其次,进行仪器调试与岩样饱和的测前准备,开展井下岩石原位测量室内试验,完成井下钻孔、井壁取心、孔内测量的试验。最后,基于COMSOL软件建立模型井试验的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井室内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基本一致,说明了模型试验井的可行性,为井原位实验测量系统的研制奠定基础。

谢婷[5](2020)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地层是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采的重点区域,但存在着储层非均质性强、沉积与构造背景复杂、岩性多样、成岩演化阶段差异大等问题。前人对于该区域的研究主要基于宏观角度,针对微观储集空间的精细化研究则少之又少,但微纳米孔隙空间是页岩油储集与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地质意义明显,因此,本文在搜集和整理研究区相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开展页岩微观孔隙空间研究的辅助实验,并借助先进的页岩微纳米孔隙表征手段对该层段页岩微观孔隙空间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青山口组地层发育有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为主,丰度较高,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介于4.614.4%之间,渗透率普遍低于0.1mD,具低孔、特低渗特征,核磁含油饱和指数与核磁总孔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该层段页岩油储集的最低孔隙度下限为8%;2)页岩微观孔隙类型复杂,发育有骨架矿物颗粒间孔、粒内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缝、铸模孔、有机质粒内热解孔及边缘缝、成岩层理缝、构造微裂缝、溶蚀微裂缝及成岩收缩缝,各类孔隙间以顺层分布的成岩层理缝为基础,以构造微裂缝为主要通道,以微纳米孔隙空间作为节点相互贯穿,共同构成复杂的四级孔隙网络连通系统,页岩油以游离态赋存于该复杂系统内;3)微观储集空间孔径普遍较小,整体以微孔、过渡孔为主,中孔次之,大孔最少,其中孔径大小在10100nm之间的过渡孔与核磁含油饱和度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为该层段内最为重要的页岩油储集空间类型,该层段内孔缝系统的演化大致经过原生粒间孔隙发育阶段、原生—次生孔隙发育阶段,孔隙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在纵向上形成三个较为明显的次生孔隙发育带;4)微观孔隙空间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为沉积和成岩作用,沉积作用控制矿物组分和岩石结构成熟度,并直接影响储层微观孔隙空间类型及其特征;成岩作用控制微观孔隙空间演化形式及状态,其中机械压实作用导致孔隙空间的变形、收缩,胶结作用堵塞孔喉使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通过拓展孔隙空间、增加孔隙数量来改善储层物性。

刘育含[6](2020)在《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渗透油气藏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之一。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连通性差、孔隙的弯曲和截面变化大,测井资料对储层流体信息不敏感,影响后续的四性关系分析、储层参数计算以及流体识别。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储层,本文以研究工区低渗透储层为例,分别进行了资料预处理、“四性”关系分析、储层参数计算、低渗透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的研究。资料预处理是为了保证后续储层参数计算和流体识别的准确性。首先,选取关键井,对测井资料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对岩心深度进行归位处理。其次,储层参数计算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思路,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对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建模,并且利用岩心实验测量结果对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对饱和度采用压汞资料的帕塞尔法求取含油饱和度验证其准确性。论文应用了五种方法识别低渗透储层流体:(1)选取敏感参数绘制交会图区分非渗透层、水层、油气水同层、差油气层和油气层;(2)Hingle交会图方法,采用含水饱和度(Sw)刻度的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直观区分油气水层;(3)水谱法,根据水谱的形状判断油气水层;(4)用Rwa(RT)/Rwa(SP)比值大小识别储层流体;(5)曲线叠合技术,根据计算的自然电位与实测自然电位、感应电阻率与声波时差在水层或干层重合后,在其它储层出现的幅度差识别油气层。利用建立的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及流体识别方法对研究区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白泽[7](2020)在《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和油水关系复杂,孔隙流体对测井响应贡献小,油层和水层的电性和物性差异不明显,低对比度油层大量发育,测井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这一类油层困难,测井解释符合率低,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进程。本研究从储层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岩石物理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以及数字岩心技术,系统研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岩石物理特征与“四性”关系,从储层微观和宏观因素两个角度明确了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构建流体识别因子,建立了双Rw曲线重叠法、分区图版法、全烃录井-测井信息联合法和P1/2正态分布法,并基于图版符合率和投票策略提出了一种综合流体判别法。同时,优化并构建了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的流体识别方法。建立并优选了合适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模型,分区研究了变阿尔奇指数模型、双孔隙度模型和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基于等效岩石毛管束理论推导了变胶结指数饱和度模型。此外,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了用于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的SVM分类模型和SVR回归模型。最后,利用构建的测井解释方法和模型在研究区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得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和岩石复杂的润湿性是造成低对比度油层的主要微观因素;同时,储层地层水矿化度和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区域性差异在宏观上控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提出的综合流体判别法既体现不同方法的独立判断,又考虑了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应用效果比单一图版法更好,提高了常规测井流体识别精度。基于核磁共振和阵列声波测井建立的流体识别方法充分反映了孔隙流体信息,有效增强了新技术测井对复杂油水层的识别能力。基于测井曲线多元回归的孔隙度模型和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构建的渗透率模型精度更高。不同饱和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密闭取芯数据对比发现,利用等效岩石毛管束模型推导的变胶结指数模型计算精度最高,说明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建立饱和度模型是有效的。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精度比常规测井交会图版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高;利用SVR回归模型预测的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比实验数据拟合模型计算的精度更高,表明利用SVM方法开展复杂油水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是可行的。上述研究成果为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和老井复查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解释依据。

刘亮[8](2020)在《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是勘探开发致密气藏的关键技术之一,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又属于致密砂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长久以来,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流体识别、孔隙度、渗透率计算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致密油气藏孔隙结构方面具有其他测井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核磁共振测井致密砂岩气藏应用中还经常存在测井资料解释失败的案例,例如受杭锦旗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的影响,导致在该地区的水层经常出现核磁共振差谱信号,核磁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值偏小等问题,不仅制约了杭锦旗地区勘探开发的进展,同时也对核磁共振测井在致密砂岩等复杂储层的有效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对致密砂岩气储层展开核磁共振反演及应用研究,解决核磁共振测井在当前复杂储层的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本文从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杭锦旗地区数据开展核磁共振反演及应用研究。首先,以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为主,常规测井资料为辅,结合岩心实验数据开展储层特征分析,总结出不同地层的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气性特征。在分析典型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总结和提炼气、水层的核磁共振T2谱十组分量分布特征。然后,针对杭锦旗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特点,将粘土束缚水信号加入核磁共振二维反演。通过TSVD法反演明确了在考虑粘土束缚水信号的情况下,二维T2-T1谱识别含气储层中四种信号的能力要优于二维T2-D谱。对于T2-T1谱反演来说,保持长等待时间有利于中、长弛豫信号反演的稳定性,保留较低的短等待时间有利于短弛豫信号的聚焦。大回波数有利于增强长弛豫组分流体信号的聚焦性,小回波数有利于短弛豫组分流体信号的增强。同时,建立一种基于交点定位法的粘土束缚水信号反演发散校正法。该方法基于谱峰定位和谱宽度计算,进而重建了粘土束缚水二维谱信号,能够解决除原始回波串采集质量原因之外的粘土束缚水信号反演发散问题。最后,结合反演研究成果开展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应用方面,分析了致密砂岩气、水层的弛豫特征变化机理,统计了杭锦旗地区气、水层T1和T2谱分布范围特征,并依据该特征构建了杭锦旗地区T2-T1二维谱解释模版。通过二维核磁的应用,使得一维核磁各种流体信号重叠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率已由原来的一维核磁测井的78%上升到二维核磁的91%。在孔隙度计算方面,建立了核磁联合声波时差的计算方法,抵消了部分含气性的影响,有效缓解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气层孔隙度普遍偏小的问题。在渗透率计算方面,建立了基于可变参数p、q、h、i的新型核磁渗透率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由其储层孔隙度和孔隙结构共同决定的原理,结合了岩心实验数据和核磁测井数据二者各自在渗透率计算上的优势。实例证明,新渗透率模型计算的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渗透率相关系数达到0.94,进一步提升了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渗透率计算精度。在孔隙结构识别方面,建立了核磁十组分孔径分级法用于识别孔隙结构,既能识别出连续深度下储层孔隙结构的精细变化,也能够进一步基于泥浆驱替流体技术建立的横向转换系数构建出新的伪毛管压力计算模型。经实例验证,该模型构造的砂岩储层的伪毛管压力曲线与岩心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符合率大于80%。

麦馨予[9](2019)在《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是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带动石油行业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A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某石油公司(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下属提供综合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一直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差异化竞争战略。2018年成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重要服务商之一。A公司于2017年制定了以科技为驱动的发展战略,期望通过10-20年时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之一。而实验中心是A公司下属专业公司,专注于为某石油公司提供油气田勘探开发上游产业中的石油地质实验分析,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按照A公司的发展战略要求,实验中心计划未来5-10年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近几年,交互式计算机和电子通讯计算等科技飞速发展使得实体工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A公司实验中心的业务不断发展,现有竞争战略无法匹配其发展战略的目标。特别是在智能化浪潮来临的背景下,A公司实验中心必须要抓住智能化的机会,快速适应行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学者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更适应行业动态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分析竞争战略的新视角。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应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竞争战略分析框架,对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展开分析,并对A公司实验中心的竞争战略提出优化建议,确保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结论,A公司实验中心处于动态不稳定的竞争环境,应采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竞争战略,构建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持续优化和发展自身专业技术,在动态竞争环境中寻找潜在价值创造点,助力A公司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本论文以A公司实验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竞争战略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对于处于国内类似的石油行业地质研究机构具有参考意义。

李子悦[10](2019)在《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和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含沸石高阻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测井响应机理及储层评价问题展开研究。LD27-2油田Ed II油组部分油层电阻率低于下限值甚至与水层电阻率相近,造成储层评价中流体识别困难。本文在缺乏岩心分析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常规测井、井壁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核磁共振测井(CMR)等测井资料,结合前期已有的少量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的岩性变化特征、岩石结构特征、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特征。认为Ed II油组不同时期沉积条件上的差异导致了储层纵向上岩性及物性变化,随之表现为电阻率纵向上按储层岩性变化递减。玛东地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储层中普遍含有沸石胶结物,导致储层电阻率明显升高、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成因机理不清,储层中沸石定性、定量评价难以实现。本文对天然沸石矿物样品完成了常规物性、纵横波波速、不同矿化度下的电阻率及核磁共振T2谱实验测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岩矿物组分分析结果,对含沸石与不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发现受沸石矿物影响研究区含沸石储层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密度、高中子孔隙度等测井特征,该储层声波时差与不含沸石储层相近,核磁T2谱上短弛豫部分较宽。此外,综合前人关于沸石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实验测量及电阻率实验测量分析结果,认为即使沸石在粉末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但其作为胶结物形态存在时特有的架状晶体结构使它不具有阳离子附加导电性。沸石含量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沸石在成岩过程中的胶结程度和溶蚀程度控制着研究区储层的物性。通过岩石体积模型的方式,结合沸石在成岩过程中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各成岩过程及不同流体性质下的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模拟分析。基于这两类复杂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响应机理,分别展开了针对性的测井评价。对于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基于不同岩性储层间的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建立了针对LD27-2油田Ed II油组的校正电阻率–声波测井交会图法,并结合电阻率–孔隙度曲线相关分析法、Swi–Sw重叠法对储层流体进行综合判别提高判别结果的可靠性。对于玛东下乌尔禾组含沸石储层,基于沸石矿物测井响应特征,分别提出了声波–密度视孔隙度重叠法、核磁T2谱特征法、多参数神经网络判别法等三种含沸石储层定性识别方法以及密度–核磁测井组合法、视孔隙度差值法、多矿物模型最优化方法等三种储层沸石定量计算方法。在对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过程中,验证了各研究区测井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二、我国岩心分析仪器发展面临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岩心分析仪器发展面临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致密储层的定义
        1.2.2 致密储层测井评价研究现状
        1.2.3 致密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致密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5 长9 油层组研究现状
        1.2.6 存在主要科学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勘探开发简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区域构造特征
        2.3.2 区域沉积特征
    2.4 地层特征
        2.4.1 地层划分的依据
        2.4.2 地层划分的原则
        2.4.3 长9 地层特征
    2.5 构造特征及对成藏控制
    2.6 长9 沉积特征
        2.6.1 沉积物源
        2.6.2 相标志
        2.6.3 沉积微相类型及单井相分析
        2.6.4 沉积微相剖面演化特征
        2.6.5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结构特征
        3.1.2 碎屑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孔隙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孔隙结构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非均质性
        3.4.1 层内非均质性
        3.4.2 层间非均质性
        3.4.3 平面非均质性
    3.5 储层控制因素
        3.5.1 源区母岩
        3.5.2 沉积环境
        3.5.3 成岩作用
        3.5.4 构造裂缝
        3.5.5 构造演化与储层致密关系
第四章 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4.1 测井数据预处理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1.2 岩心归位
    4.2 四性关系研究
        4.2.1 岩性与含油性
        4.2.2 岩性与物性
        4.2.3 物性与含油性
        4.2.4 电性与岩性
        4.2.5 四性综合图
    4.3 测井参数模型
        4.3.1 孔隙度计算模型
        4.3.2 渗透率计算模型
        4.3.3 饱和度计算模型
    4.4 测井识别油水层
        4.4.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4.4.2 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
        4.4.3 油层厚度平面分布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参数
    5.2 综合评价方法
    5.3 综合评价标准
    5.4 综合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培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辽河油田奈1块低孔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低孔渗储层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0.2.1 低孔渗储集层划分方法
        0.2.2 低孔渗储层评价方法
    0.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奈1块油藏概况及开发历程
    1.1 奈1块地理位置及油藏概况
    1.2 勘探开发历程
    1.3 勘探开发现状
第二章 奈1块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储层特征
    2.4 流体性质
        2.4.1 原油性质
        2.4.2 天然气性质
        2.4.3 地层水性质
    2.5 油藏温度压力
第三章 奈1块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3.1 测井曲线的环境影响校正
    3.2 测井资料标准化
    3.3 岩心分析数据整理及深度归位
    3.4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3.5 储层参数计算效果分析
第四章 奈1块有效厚度下限标准
    4.1 储层岩性标准
    4.2 储层含油性标准
    4.3 储层物性标准
    4.4 电性标准
第五章 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及油水分布规律
    5.1 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结果
    5.2 油水分布规律
    5.3 测井系列优选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区部分井地层对比剖面图
作者简介
致谢

(3)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与分布特征
        1.1.2 神狐海域地质及水合物矿藏特性
        1.1.3 矿藏特性分析方法
    1.2 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检测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技术
        1.2.2 现场岩心分析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船载水合物岩心声波探测系统与声学特性
    2.1 船载保压岩心声波探测系统研发
        2.1.1 船载对接方法
        2.1.2 系统组成及功能实现
    2.2 含水合物玻璃砂沉积物中的声波波速与衰减规律
        2.2.1 声波探测基本原理
        2.2.2 声波波速测量及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2.2.3 水合物生成方式对声波波速的影响
        2.2.4 气饱和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声波衰减规律
        2.2.5 水饱和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声波衰减规律
        2.2.6 水合物赋存类型预测
    2.3 块状水合物堆积形态声波检测方法
        2.3.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定位与信号反演方法
        2.3.3 堆积厚度校准与模拟堆积测量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船载水合物岩心X射线CT探测系统与微观特性
    3.1 X射线CT探测系统研发
        3.1.1 船载探测系统的特殊要求
        3.1.2 扫描方式的选取
        3.1.3 岩心夹持装置
    3.2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渗流模拟和计算
        3.2.1 南海水合物储层沉积物CT扫描与图像处理
        3.2.2 微观孔隙参数提取
        3.2.3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气水两相渗流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船载水合物岩心三轴试验系统与力学特性
    4.1 三轴试验系统研发
        4.1.1 主机系统布局
        4.1.2 转移系统研发
    4.2 转移方案与实施步骤
        4.2.1 从储样器至转移装置
        4.2.2 从转移装置至三轴装置
    4.3 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力学强度及变形特性
        4.3.1 应力应变曲线
        4.3.2 埋深影响
        4.3.3 饱和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储层分析与评价
    5.1 船载实验室整体布局与测试方法
        5.1.1 船载实验室整体布局
        5.1.2 南海沉积物岩心水合物饱和度预测方法
    5.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分析流程
        5.2.1 非保真样品分析流程
        5.2.2 保真样品分析流程
    5.3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现场分析与评价
        5.3.1 孔隙含水率
        5.3.2 分解气
        5.3.3 沉积物颗粒
        5.3.4 水合物稳定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井下孔内电阻率测量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下测量研究现状
        1.2.2 实验室岩石电阻率测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井下孔内原位电阻率测量方法
    2.1 井下原位电阻率测量目的分析
    2.2 井下孔内电阻率测量方法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MSOL软件的电阻率测量探头结构优化设计
    3.1 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
        3.1.1 COMSOL有限元软件AC/DC模块仿真流程
        3.1.2 基于恒定电流场的计算原理
    3.2 电阻率探头结构优化设计
        3.2.1 电阻率探头结构设计
        3.2.2 模型构建
        3.2.3 三种结构探测特性响应分析
        3.2.4 网格剖分设计
    3.3 最佳电阻率探头的信号发射与采集设计方案及机械设计加工
        3.3.1 信号发射与采集设计方案
        3.3.2 最佳电阻率探头的机械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孔内电阻率测量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对比研究
    4.1 电阻率探头在九种不同地层电阻率下的数值模拟
        4.1.1 模型构建
        4.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 电阻率探头在九种均匀溶液中的测量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3 实验方案
        4.2.4 物理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 电阻率探头在六种岩石中的数值模拟
        4.3.1 模型构建
        4.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电阻率探头在六种岩石中的测量与模拟比较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4.3 实验方案
        4.4.4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试验井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5.1 井下原位测量模拟试验井装置设计与介绍
    5.2 井下原位岩石物理测量室内模拟试验
        5.2.1 试验准备
        5.2.2 试验过程
    5.3 试验井的模拟研究结果与试验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全球范围内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1.2.2 页岩微观孔隙分类依据及类型
        1.2.3 页岩油微观孔缝表征技术
        1.2.4 页岩微观孔隙形成与演化控制因素
        1.2.5 研究区勘探历程
        1.2.6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样品特征及实验仪器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构造背景
        2.2.2 沉积背景
    2.3 样品特征
        2.3.1 岩性特征
        2.3.2 矿物组成特征
        2.3.3 有机质赋存形态
        2.3.4 干酪根类型
        2.3.5 热演化程度
    2.4 主要实验仪器及方法
第3章 页岩油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演化特征
    3.1 微观孔隙空间类型
        3.1.1 基质矿物孔
        3.1.1.1 骨架矿物颗粒间孔
        3.1.1.2 粒内孔
        3.1.1.3 铸膜孔
        3.1.1.4 黏土矿物层间孔缝
        3.1.2 生物化石孔
        3.1.3 有机孔
        3.1.4 微裂缝
    3.2 储集空间分类模型
    3.3 微观孔隙形成与演化特征
        3.3.1 孔径大小及分布特征
        3.3.2 孔隙度大小
        3.3.3 孔缝系统的演化特征
第4章 微观孔隙形成与演化控制因素
    4.1 沉积作用
        4.1.1 矿物组成对孔缝系统演化的影响
        4.1.2 岩石结构成熟度对孔缝系统演化的影响
        4.1.3 有机质丰度对孔缝系统演化的影响
    4.2 成岩作用
        4.2.1 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黏土包膜
        4.2.4 溶蚀作用
第5章 页岩油储运空间有效性研究
    5.1 页岩油赋存特征
    5.2 页岩油储运空间有效性研究
        5.2.1 孔隙系统连通性
        5.2.2 页岩油储集成藏有效孔径下限
        5.2.3 游离油富集孔隙度条件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低渗透储层成因
        1.2.2 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特征
        1.2.3 低渗透储层精细建模
        1.2.4 低渗透储层流体识别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低渗透储层资料预处理及“四性”关系分析
    2.1 岩心分析数据整理
        2.1.1 选取研究区关键井
        2.1.2 岩心分析资料预处理
        2.1.3 岩心深度归位
    2.2 测井曲线标准化
        2.2.1 标准化的目的及意义
        2.2.2 选择标准层
        2.2.3 标准化方法
        2.2.4 标准化处理
    2.3 储层特征分析
        2.3.1 储层岩性特征
        2.3.2 储层物性特征
    2.4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2.4.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2.4.2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2.4.3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4.4 电性与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综合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渗透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
    3.1 泥质含量模型的建立
    3.2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3.3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3.4 饱和度模型建立
        3.4.1 饱和度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3.4.2 含油饱和度验证
    3.5 储层测井参数模型的精度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渗透储层流体识别及测井评价实例
    4.1 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
        4.1.1 方法原理
        4.1.2 交会图技术的应用
    4.2 Hingle法识别储层流体
        4.2.1 方法原理
        4.2.2 方法应用
    4.3 水谱法识别储层流体
        4.3.1 方法原理
        4.3.2 方法应用
    4.4 视地层水电阻率R_(wa) (RT) /R_(wa) (SP)法识别储层流体
        4.4.1 方法原理
        4.4.2 方法应用
    4.5 曲线叠合法识别储层流体
        4.5.1 方法原理
        4.5.2 方法应用
    4.6 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实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低对比度油层的定义
        1.2.2 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
        1.2.3 复杂油水层流体识别研究进展
        1.2.4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研究进展
        1.2.5 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研究成果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低对比度油层岩石物理特征与测井响应
    2.1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岩性特征
    2.2 岩石物理分析与特征
        2.2.1 物性特征
        2.2.2 水性特征
        2.2.3 孔隙结构特征
    2.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2.3.1 岩性与含油性
        2.3.2 物性、电性与含油性
    2.4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3.1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概述
    3.2 微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3.2.1 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
        3.2.2 束缚水含量
        3.2.3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3.2.4 润湿性
    3.3 宏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3.3.1 地层水矿化度的区域性差异
        3.3.2 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岩心电性微观响应特征分析
    4.1 三维数字岩心构建
        4.1.1 X-CT扫描岩心成像
        4.1.2 阈值分割提取组分
        4.1.3 代表体积元分析
    4.2 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4.3 数字岩心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1 有限元电阻率数值模拟方法
        4.3.2 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
        4.3.3 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
    5.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5.1.1 双视地层水电阻率曲线重叠法
        5.1.2 流体识别因子交会图版法
        5.1.3 P~(1/2)正态分布法
        5.1.4 综合流体判别法
    5.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5.2.1 核磁测井流体识别
        5.2.2 阵列声波测井流体识别
    5.3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模型
        5.3.1 孔隙度模型
        5.3.2 渗透率模型
        5.3.3 饱和度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持向量机测井解释与评价模型
    6.1 方法原理
    6.2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6.2.1 SVM分类模型构建
        6.2.2 流体识别效果分析
    6.3 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
        6.3.1 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6.3.2 储层参数预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效果及分析
    7.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软件模块挂接与应用
    7.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应用
        7.2.1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效果
        7.2.2 阵列声波测井应用效果
    7.3 基SVM方法的测井解释与应用效果
        7.3.1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7.3.2 SVR回归模型储层参数计算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杭锦旗地区地质及储层特征
        1.2.1 地质构造及沉积特征
        1.2.2 储层特征
        1.2.3 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和仪器的发展
        1.3.2 核磁共振测井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1.3.3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井及应用原理
    2.1 核磁共振测量的物理基础
        2.1.1 单个原子核弛豫过程
        2.1.2 宏观原子核弛豫机制
    2.2 核磁共振仪器测量原理
    2.3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原理
        2.3.1 流体性质识别原理
        2.3.2 储层参数计算原理
        2.3.3 孔隙结构识别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测井反演
    3.1 核磁共振测井响应方程
        3.1.1 一维核磁共振
        3.1.2 二维核磁共振
    3.2 核磁共振数据压缩及反演算法
        3.2.1 数据压缩算法
        3.2.2 反演算法
    3.3 考虑粘土束缚水的二维核磁共振反演
        3.3.1 二维谱反演影响因素
        3.3.2 二维T_2-D谱反演
        3.3.3 二维T_2-T_1谱反演
    3.4 基于交点定位法的粘土束缚水信号校正
        3.4.1 交点定位法原理及方法
        3.4.2 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
    4.1 核磁共振测井测前设计分析
        4.1.1 测前设计方法
        4.1.2 观测模式选择
    4.2 流体性质识别
        4.2.1 致密砂岩气、水层弛豫特征变化机理分析
        4.2.2 杭锦旗地区气、水层弛豫谱特征分析
        4.2.3 流体性质识别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3 孔隙度计算
        4.3.1 孔隙度计算理论模型
        4.3.2 孔隙度计算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4 渗透率计算
        4.4.1 基于可变参数的新核磁渗透率计算模型
        4.4.2 新渗透率模型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5 孔隙结构评价
        4.5.1 孔隙结构评价模型
        4.5.2 基于泥浆驱替流体的横向系数转换
        4.5.3 基于十组分孔径分级的孔隙结构评价法及纵向系数转换
        4.5.4 新孔隙结构模型在杭锦旗地区的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论文结构及框架
        1.3.1 论文结构
        1.3.2 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及竞争战略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及层次
        2.1.2 竞争战略
    2.2 商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2.2.1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2.2.2 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
        2.2.3 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2.4 商业生态系统的阶段
        2.2.5 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
    2.3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研究
        2.3.1 企业定位与生态位
        2.3.2 缝隙型企业及其战略
        2.3.3 商业生态系统战略运用
    2.4 商业生态系统案例启示
3 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行业总体环境分析
    3.2 企业现状分析
        3.2.1 企业概况
        3.2.2 实验中心现有生态位
        3.2.3 实验中心现有生态位战略
    3.3 现有竞争战略面临问题和挑战
        3.3.1 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善
        3.3.2 资源配套紧缺
        3.3.3 科技驱动管理体制尚未建立
        3.3.4 外部市场有待突破
    3.4 本章小结
4 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分析
    4.1 A公司商业生态系统
        4.1.1 A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全景
        4.1.2 A公司商业生态系统中实验中心角色定位
    4.2 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分析
        4.2.1 价值理念
        4.2.2 驱动因素
        4.2.3 重构价值分享机制
        4.2.4 吸引驱动因素和辅助驱动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优化
    5.1 提升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力
        5.1.1 构建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平台
        5.1.2 增强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平台的吸引力
        5.1.3 提高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平台的价值力
    5.2 建立A公司实验中心价值共享机制
        5.2.1 完善平台内部技术共享
        5.2.2 提升平台成员的价值分享能力
    5.3 优化A公司实验中心生态位
        5.3.1 错位经营战略与资源互补
        5.3.2 价值创新战略与纽扣模式匹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渤海湾盆地低阻油气层研究现状
        1.2.2 含沸石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复杂储层基本特征及测井评价面临的问题
    2.1 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东营组油层低对比度问题
        2.1.1 区域概况
        2.1.2 储层特征
        2.1.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2.2 含沸石矿物引起的储层高阻问题
        2.2.1 区域概况
        2.2.2 储层特征
        2.2.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第3章 LD27-2油田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
    3.1 EdII油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2 EdII油组低阻成因分析
        3.2.1 岩性变化影响
        3.2.2 孔隙结构变化影响
        3.2.3 粘土矿物影响
    3.3 EdII油组储层类型识别
        3.3.1 GR–△SP交会图法
        3.3.2 FMI孔隙度频数方差–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交会图法
    3.4 EdII油组砂砾岩储层沉积背景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含沸石高阻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响应机理研究
    4.1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4.1.1 沸石的岩石物理性质及测井响应特征
        4.1.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4.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机理研究
        4.2.1 沸石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与导电性
        4.2.2 沸石在储层中的成岩作用及分布规律
        4.2.3 含沸石储层在成岩演化中的测井响应特征变化
第5章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5.1 LD27-2油田储层测井评价
        5.1.1 EdII油组储层流体识别
        5.1.2 EdII油组储层参数评价
    5.2 玛东斜坡含沸石储层测井评价
        5.2.1 下乌尔禾组含浊沸石储层测井识别方法
        5.2.2 下乌尔禾组储层沸石含量测井定量评价
        5.2.3 储层在成岩演化中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我国岩心分析仪器发展面临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藏致密储层-构造综合评价[D]. 王霞. 长安大学, 2021(02)
  • [2]辽河油田奈1块低孔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D]. 呼景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D]. 李星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井下孔内电阻率测量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田豆. 西安石油大学, 2020
  • [5]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 谢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刘育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7]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白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8]核磁共振测井反演及应用研究 ——以杭锦旗地区为例[D]. 刘亮.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9]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研究[D]. 麦馨予. 深圳大学, 2019(10)
  • [10]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D]. 李子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标签:;  ;  ;  ;  ;  

我国核心分析仪器发展面临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