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一、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陆俊[1](2021)在《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将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纳米粘土(MMT)特性充分结合,展现出优异的功能性和极高的应用价值,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由于粘土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存在着如何实现粘土的定向排列以解决其分散性等问题。因此本课题设计对MMT进行有机改性处理并与水性聚氨酯(WPU)、聚乙烯醇(PVA)、热塑性聚氨酯(TPU)复合制备了一系列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采用氨基磺酸盐(AS)对MMT进行改性(AS-MMT),通过预聚体乳化法与WPU复合制备了一系列WPU/AS-MMT纳米复合乳液、复合膜及涂层,探究了不同AS-MMT含量对乳液粒径,对复合膜形貌结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水性及对复合涂层的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SEM和XRD的结果显示,AS-MMT在复合膜中均匀分散,并随着AS-MMT含量的提升在WPU中逐渐形成规整的定向排列;拉伸测试结果表明,WPU/AS-MMT-60 wt%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增加到62.45 MPa和9.82 GPa;复合膜的吸水率在AS-MMT含量为70 wt%时下降至2.23%;WPU/AS-MMT-50 wt%纳米复合涂层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和氧气透过率(OTR)分别达到2.68 g/(m2·day)和26.71 cm3/(m2·day·bar),较WPU下降了73.3%和46%。2.设计将PVA在AS-MMT水分散液中溶解共混,分别采用溶液蒸发法和真空抽滤法制备了一系列PVA/AS-MMT纳米复合膜及复合涂层。ATR-FTIR结果显示,AS-MMT成功通过氨基与硫酸根与PVA形成了氢键作用;SEM和XRD的结果显示,随着AS-MMT含量的增加,其在复合膜中有序定向排列,PVA对AS-MMT进一步插层和剥离;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真空抽滤法制备的复合膜的力学性能优于溶液蒸发法,在AS-MMT含量为40 wt%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可达147.85 MPa和8.18 GPa,与纯PVA相比分别提高至2.76倍和10.23倍;阻隔性能结果显示,复合涂层的WVTR和OTR可下降到4.64 g/(m2·day)和0.82 cm3/(m2·day·bar)。3.设计通过自制的阳离子水性聚氨酯对MMT进行吸附改性得到OMMT,由溶剂共混法与TPU复合制备得到TPU/OMMT纳米复合膜,探讨OMMT对复合膜形貌结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水性和透光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OMMT与TPU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TPU中呈均匀的、完全剥离的分散状态;当OMMT含量达到3 wt%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模量及断裂伸长率分别可达到64.05 MPa、17.41 MPa和887%,较纯TPU分别提高了67.3%、59.6%和20%,实现了既增强又增韧;复合膜的吸水率下降到1.6%,并在低于5 wt%的OMMT含量下保持80%以上的透光率。

赵鹏[2](2021)在《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近些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瞩目。与常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相比,这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只需添加很少的纳米填料(3~5wt%)就可以实现复合材料诸多性能的显着提升,并且不损失材料原有的特性。通过添加纳米填料实现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纳米填料需以高度无规剥离状态均匀分散在基体中;二是在聚合物基体和纳米填料之间构建一定强度的界面作用力。本实验室创立的“粘土淤浆复合法”已经成功解决了粘土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并且高度无规剥离这一关键问题。如何在聚合物基体与纳米粘土之间构建较强的界面作用力以及界面强度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是这一领域的关键和难点。本文以环氧树脂(EP)为基体,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在环氧树脂基体和粘土片层间成功构建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重点研究了不同界面强度对EP/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溴代正丁烷(BB)与等摩尔的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反应,制备了保留部分叔胺基的反应型季铵盐(BBDMP30);同时通过对DMP30的酸化反应合成了与BBDMP30结构相似的非反应型有机修饰剂(CPDMP30)。分别以这两种化合物作为有机修饰剂对原始粘土进行改性,获得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有机化粘土(反应型的BBDMP30-clay与非反应型的CPDMP30-clay)。以这两种粘土为增强体,通过“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备了具有相同无规剥离结构但界面强度不同的两种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揭示两种不同性质的有机粘土都以高度无规剥离形式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当中。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热机械性能的影响。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粘土质量分数为3.5%时,BBDMP30-clay/EP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幅度达250%;这可归因于BBDMP30-clay上保留的叔胺基团在固化阶段参与了固化反应,在粘土片层与环氧树脂基体间形成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非反应型的CPDMP30-clay因所构建的界面强度相对较弱,只能使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190%。动态力学分析(DMA)显示BBDMP30-clay导致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提高了6℃,而CPDMP30-clay仅使得材料的Tg提高了3℃。2.将质子化的乙醇胺(MEA)用作有机修饰剂改性粘土,得到乙醇胺改性粘土(MEA-clay)。在环氧树脂/MEA-clay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叔胺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作为催化剂,促使有机修饰剂上的羟基与环氧预聚体上环氧基团发生反应,从而在环氧树脂基体与粘土片层间形成了化学健,从而构建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同时制备了不添加催化剂的环氧树脂/MEA-clay纳米复合材料(界面作用力为中等强度的氢键)作为参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揭示两种不同途径制备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近似的无规剥离/插层混合结构。拉伸测试结果表明:粘土质量分数为3%时,催化体系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76.92%,而非催化体系则为147.69%。动态力学分析(DMA)显示两种不同体系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提高了1.53℃和0.54℃。

宋甜甜[3](2020)在《伊利石对聚丙烯、聚偏氟乙烯熔体结晶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分别通过熔融和溶液共混制备了全同聚丙烯(iPP)/伊利石(illite)和聚偏氟乙烯(PVDF)/illite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镜(P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广角X射线衍射(WAXD)以及红外光谱技术(IR)等跟踪研究了不同复合体系的结晶行为与结晶形态结构,探索了不同结构对纳米复合材料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iPP/illite复合体系研究发现,illite是α相iPP的有效成核剂,促进了 α-iPP结晶。随illite添加含量增加,iPP的结晶速率加快,球晶尺寸减小,结晶度增加。仅添加1 wt%illite时,iPP的结晶度从33%增加到50%。结晶度的提高改善了 iPP的力学性能,添加1wt%的illite导致iPP的模量从1.4 GPa增至1.9 GPa,拉伸强度从30.5 MPa增至37.1 MPa。并揭示了 illite对iPP的结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取决于illite的含量以及其在iPP基质中的分散程度。2,通过庚二酸钙(CaHA)修饰illite(CaHA-illite),制备了一种新型β-iPP成核剂。将其与iPP复合制备了 i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 CaHA-illite成核剂与相应共混体系对iPP结晶性能的影响。为了比较,研究了CaHA、CaHA/水合肼插层illite(N2H4-illite)、CaHA/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插层 illite(CTAB-illite)、庚二酸(HA)/钙基伊利石-1(Ca2+-illite-1)和HA/钙基伊利石-2(Ca2+-illite-2)成核剂与相应iPP共混体系对iPP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HA-illite具有最高的β-iPP成核能力,在等温结晶过程中能获得93%的高β-iPP含量。高结晶度和高β-iPP分数改善了 iPP的综合力学性能,相比于纯iPP,iPP/CaHA-illite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模量和最大拉伸应变分别增加了 36.36%和163.36%。3,对PVDF/illite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未改性illite对PVDF结晶无影响,然而CTAB改性illite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诱导γ-PVDF形成并稳定γ-PVDF的构象。复合2 wt%改性illite的PVDF纳米复合材料在所研究的所有结晶条件下均可获得100%γ-PVDF。当改性illite含量低于2 wt%时,γ-PVDF结晶能力随结晶温度和改性illite含量的提高而提高。进一步将PVDF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为获得100%γ-PVDF的体系选择提供参考。基于PVDF与改性illite共混可低成本、大规模制备100%γ-PVDF材料,因此其在制备热释电或压电器件领域存在巨大应用前景。

裴鑫鹏[4](2020)在《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调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对于传统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来说,在基体和增强材料之间建立特定的强度界面力是在聚合物基体和增强材料之间进行有效应力传导并改善材料性能的关键,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的构建这一关键问题直到近些年才引起有限的关注。粘土作为一种常用的聚合物增强体,选择适当的粘土修饰剂既是改善其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程度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构建界面作用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以环氧树脂(E-51)为基体,设计合成有特殊结构的有机修饰剂并改性粘土纳米填料,并与环氧树脂基体构建了一定强度的界面力。淤浆复合法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可以有效的改善粘土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和剥离效果。探究有机修饰剂化学结构对纳米填料与树脂基体间界面力的影响及其复合材料宏观性能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聚合物基体与粘土片层间构建较强的界面作用力,并探究固化剂用量对反应型有机化粘土/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带有环氧基团的三缩水甘油基对氨基苯酚(TGPAP)分别与溴代正丁烷(BB)、2-溴乙醇(BE)反应合成了2种反应型粘土有机修饰剂:溴化(正定烷基)双环氧基(4-环氧醚基)铵(TGPAPB)及溴化(2-羟乙基)双环氧基(4-环氧醚基)铵(TGPAPE)。以上述2种修饰剂改性粘土得到了具有相同反应官能团但与环氧树脂相容性略有差异的2种有机化粘土(B-clay和E-clay)。通过“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备了2种EP/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果显示: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具有羟基的E-clay呈现出高度无规剥离状态;B-clay在基体种呈现出无规剥离/插层状态。制备的2种有机粘土具有反应性,均可参与固化反应,并在环氧基体和粘土片层间形成强的界面力。通过调节固化剂的量进一步提高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添加3wt%改性粘土,两种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76.47%(E-clay)和52.51%(B-clay);模量分别提高了258.87%和236.92%。2.进一步研究有机粘土片层与环氧树脂基体构建不同的界面强度,选择的修饰剂结构相近,与聚合物基体相容性良好,构建三种不同界面强度,探究其对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选用聚醚胺M-600(JM600)与环氧氯丙烷(ECP)开环反应合成一种带有2个羟基的聚醚仲胺(JMH)-NR2(R:-CH2-CH(OH)-CH2Cl);再与Na OH闭环反应合成一种带有2个环氧基的聚醚仲胺(JME)-NR2(R:-CH2-C2H3O2);再与溴代正丁烷(BB)反应合成一种季铵盐(JMB)-N+R2YBr-(R:-CH2-C2H3O2,Y:-C4H9)。将氯化胆碱(CC)、JM600、JMH、JMB来改性粘土得到4种结构不同的有机粘土分别为CC-clay、JM600-clay、JMH-clay、JMB-clay,通过“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备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果显示:CC-Clay、JM600-Clay和JMH-Clay在基体中剥离效果差一些,表现为插层、剥离混合结构,JM600-Clay、JMH-Clay、JMB-Clay含有醚键,与环氧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分散效果优于CC-Clay,JMB-Clay具有环氧基团分散效果更佳,基本实现无规剥离,在添加3wt%改性粘土,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83.66%(CC-clay)、100.16%(JM600-clay)、120.51%(JMH-clay)、139.92%(JMB-clay);模量分别提高了226.51%,246.19%、270.27%、281.17%。3.进一步研究有机粘土片层与环氧树脂基体构建的界面强度,将聚醚胺D230体系与聚醚胺M-600体系对比,在同种界面作用力下,有机粘土与环氧树脂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增加活性官能团数量,构建三种不同的界面强度,探究其对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230与ECP开环反应合成一种带有4个羟基的聚醚仲胺(DH)2[-NR2](R:-CH2-CH(OH)-CH2Cl);与Na OH闭环反应合成带有4个环氧基团的聚醚仲胺(DE)2[-NR2](R:-CH2-C2H3O2);再与溴代正丁烷(BB)反应合成一种季铵盐(DB)-N+R2YBr-(R:-CH2-C2H3O2,Y:-C4H9)。将D230、DH、DB来改性粘土,改性的有机粘土分别为:D230-clay、DH-clay、DB-clay,用“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得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果显示:D230-clay、DH-clay和DB-clay是以无规剥离形式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比JM600系列分散效果更佳,这种差异源于D230-clay、DH-clay、DB-clay的有机修饰剂与环氧树脂预聚体及固化剂有更好的相容性,因此更有利于其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分散并形成无规剥离结构。3种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对应的纯环氧树脂聚合物分别提高了81.53%(D230-clay)、125.11%(DH-clay)、180.17%(DB-clay);模量分别提高了264.15%、268.19%、315.90%。

曹国洲[5](2019)在《海产品包装用纳米改性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为延长海产品在运输、上架期间的保鲜时间,提高包装材料的抗菌性是主要手段,其中抗菌剂的选择及研制是关键,核心问题是抗菌剂在基材中的分散性与持久性,前者决定了抗菌性能的优劣,后者关系抗菌性能的保持时间。本文选用比较典型的无机纳米抗菌剂:纳米二氧化钛(TiO2)、纳米银(Ag)、杂多酸以及有机抗菌剂季膦盐和季铵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无机粒子进行表面处理,提高它们与基体的相容性;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将两类抗菌剂结合到一个分子中,同时发挥抗菌和增容的效果;将不同的抗菌剂进行复合使用,以期获得最优的抗菌性能和持久性,并对抗菌膜的物理性状进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甲基三甲氧基硅烷、钛酸正四丁酯对TiO2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热重、红外光谱、两相沉降、接触角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H570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对TiO2改性效果较好,改性后的TiO2呈亲油性。将KH570、KH550、甲基三甲氧基硅烷、钛酸正四丁酯改性后的TiO2与聚丙烯熔融共混制成复合材料,借助热重、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未改性的TiO2存在明显团聚,难以分散均匀,而改性后的TiO2在PP中分散比较均匀,其中钛酸正四丁酯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后TiO2聚集尺寸变小,表现出更好的相容性。改性后TiO2的抗菌效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KH570改性的TiO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了94.6%和83.0%,效果明显。2.选用纳米银作为抗菌剂,采用十二烷基硫醇对其进行表面处理,然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复合膜。结果表明,表面处理后的纳米银能够更均匀地分散到PP中,0.4%改性纳米银的引入可使PP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大大提高,尤其是前者达到了100%的抗菌率。纳米银对复合膜的结晶行为和热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是对动态模量影响比较大。3.将杂多酸和季铵盐/季膦盐发生反应,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然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复合材料,研究其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阴离子和阳离子均对抗菌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四苯基氯化磷与磷钨酸形成的季磷盐抗菌效果最好,8%的添加量能够获得大肠杆菌73.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9.7%的抗菌率,但是采用长链季铵盐改性的磷钨酸盐,抗菌效果反而比较差。虽然后者比前者更易分散,这说明抗菌效果不但与分散密切相关,同时也受抗菌剂的类型的影响。季磷盐的抗菌效果优于季铵盐,所以即使四苯基膦的相容性比长链烷基铵的略差,但其抗菌性能优于长链烷基铵类。4.将纳米银和磷钨酸盐与PP基材熔融共混制备PP复合材料,研究多种抗菌组分复合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银和磷钨酸盐在PP中表现了非常好的抑菌效果,添加0.05%纳米银和1%磷钨酸可使PP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99%以上的抗菌率,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抑菌效果。5.通过模拟迁移试验发现,纳米银在水性、酸性、酒精及油性食品模拟物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迁移趋势依次为4%乙酸>正己烷>20%乙醇>水,迁移趋势随接触时间延长,温度升高而变大。考虑到纳米粒子特殊效应引发的生物安全,开展了纳米银动物和细胞毒理试验,对纳米银的急性、亚急性及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表现为低毒级,无皮肤和致敏性;对人乳腺癌细胞活性的影响随浓度增高逐渐变大,当浓度达到200μg/mL时,人乳腺癌细胞活性低于40%,这说明纳米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6.在模拟迁移试验及纳米银粒子生物毒理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纳米银复合抗菌膜纳米银粒子暴露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纳米银包装制品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长期使用存在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综上研究,认为纳米银改性后的抗菌膜抗菌效果相对较好,与磷钨酸盐复合共混制成的PP复合抗菌膜也获得了优良的抗菌效果,且大大降低了纳米银的添加量;纳米银迁移及毒理试验表明,长期消费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具有一定风险,建议设定纳米银特定迁移限量。

董英杰[6](2019)在《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与工业界瞩目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已成为通用聚合物高性能化的一个新的途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仅取决于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状态,而且与纳米复合材料两相间的界面作用力密切相关。但过去20多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及剥离,而聚合物基体与纳米填料界面的构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另外,添加纳米粘土到聚合物中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报道有很多争议性的结果。为此,本文以环氧树脂为基体,选用不同程度质子化的DMP-30为有机改性剂,构建不同的界面强度,重点研究不同界面作用力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聚合物基体模量下,粘土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以部分质子化的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PPDMP30)和全质子化的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CPDMP30)作为有机修饰剂对原始粘土进行改性,通过“粘土淤浆复合法”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界面强度的橡胶态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界面作用对橡胶态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程度质子化的DMP30改性的粘土都能获得高度无规剥离结构。界面强度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显着影响:PPDMP30改性粘土因保留了可参与固化反应的叔胺基团,可以在环氧树脂基体和粘土片层之间构建较强的界面作用力。粘土质量分数为2%时可使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近300%;而全质子化的DMP30改性粘土因所构建的界面强度相对较弱只能使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提高90%。两种有机化粘土的加入(无论界面作用力强与弱)对材料的Tg都没有明显的影响。2、选用三种长径比不同的粘土(southern-clay,长径比300-500;PGW-clay,长径比200-400;PGV-clay,长径比140-200),选用部分质子化的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作为有机修饰剂,合成了三种有机化粘土(S-clay、W-clay、V-clay)。通过“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备了相应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探究粘土长径比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V-clay在环氧树脂中以插层结构存在;而S-clay及W-clay则以无规剥离结构分散在环氧树脂中。随着有机粘土含量的增加,三种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Tg均有提高。当有机粘土质量分数为3%时,三种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S-clay、W-clay与V-clay)的Tg分别提高了4.3℃、4.5℃、4.6℃。随有机粘土含量增加,环氧树脂/S-clay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降低;添加V-clay与W-clay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缓慢增强。当有机粘土质量分数为3.5%时,环氧树脂/S-clay纳米复合材料拉伸强度降低16.9%;而环氧树脂/V-clay及环氧树脂/W-clay纳米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分别提高5.4%、4.8%。3、以部分质子化的DMP-30为有机修饰剂,合成了两种有机化粘土(S-clay,V-clay),通过改变E51/PPGDGE的配比,制备一系列基体模量不同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基体模量下,粘土对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有机化粘土对环氧树脂的增强作用随着环氧树脂模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环氧树脂的模量增至一定值时,加入粘土反而会使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劣化。当混合环氧树脂模量为1.89MPa、516MPa、1789MPa以及2103MPa时,质量分数为2%的S-clay使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增强的幅度分别为198.2%、66.3%、6.09%、-63.9%;同样质量分数的V-clay使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增强幅度分别为74.8%、28.3%、11.5%、-2.1%。在不同模量的环氧树脂基体中,S-clay与V-clay对环氧树脂的增强效果不同,当环氧树脂的模量较低时(小于1200MPa),S-clay对环氧树脂的增强效果优于V-clay;当环氧树脂模量较高时(大于1200MPa),情况完全相反,V-clay对环氧树脂的增强效果优于S-clay。

张英[7](2016)在《无规剥离结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了制约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使粘土片层以“高度无规剥离”的形式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二是如何在聚合物基体与粘土片层之间构建较强的界面作用力。(1)以环氧树脂/粘土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即“粘土-淤浆复合法”。该方法通过选择带有特殊官能团的有机修饰剂改性粘土,采用“粘土-丙酮淤浆”直接与环氧树脂复合,实现粘土片层在固化反应之前在环氧预聚体中剥离,制备出高度无规剥离结构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2)用X射线衍射(XRD)跟踪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各个阶段,结合透射电镜(TEM)观察,阐明有机修饰剂的种类对所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及粘土片层在环氧树脂中高度无规剥离的机理。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及Jeffamine 230(D230)带有强吸水性且与环氧预聚体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用它们改性的MMT实现了在固化反应之前在环氧预聚体中的无规剥离,制备出高度无规剥离结构纳米复合材料;氯化胆碱(CC)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但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一般,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为插层与剥离混合结构;憎水性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及十八烷胺(ODA)与环氧树脂预聚体相容性较差,形成插层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3)研究有机修饰剂的种类对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热性能、摩擦性能以及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修饰剂DMP-30和D230改性的MMT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优于非反应性的修饰剂(CTAB和ODA)改性MMT制备的复合材料,而能与基体形成氢键的修饰剂(CC)的改性MMT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则处于两者之间。(4)采用带有羟基的CC作为有机修饰剂改性蒙脱土,以叔胺为催化剂,实现了环氧树脂基体与MMT之间的化学反应,在环氧树脂基体与蒙脱土片层之间建立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使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13℃,拉伸强度提高了近160%。

樊梅秀[8](2014)在《高分散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熔体共混法制备的橡胶/粘土复合材料因具有优异的性能,且操作简单,不受基体限制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目前最适合工业上应用的方法;而这种制备方法的关键技术在于对粘土的有机改性。本论文采用一种两性表面活性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对蒙脱土进行改性,以丁基橡胶和丁腈橡胶为基体,采用熔体共混法制备了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主要工作如下:1.探讨了CAB改性蒙脱土的工艺条件对有机粘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下,体系pH=3,反应时间为4h时,粘土的改性效果最佳。当CAB用量较低时,随着CAB用量的增加,有机粘土的层间距急剧增大;当CAB用量为5CEC时,有机粘土层间距达到4.03nm;继续增大CAB用量,粘土层间距不再发生显着的变化。2.考察了CAB用量对丁基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B改性的有机粘土在HR中形成了插层结构;随着粘上中CAB含量的增加,粘上在基体中的分散性提高,复合材料中的填料网络结构增强;其中,IIR/5CAB的力学性能和气密性最好。3.对比了不同改性剂种类所得有机粘土5CAB、I.30P、I.44P对HR基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5CAB的分散性最好;三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别不大。随着5CAB、I.30P或I.44P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硫化时间延长,Payne效应增强,滞后损失提高。但其力学性能并没有随着粘土用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而是应力-应变曲线上翘的趋势发生了改变。4.考察了CAB用量对丁腈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CAB改性的有机粘土在NBR中形成了插层结构;随着粘土中CAB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Payne效应增强,力学性能提高,其中NBR/5CAB的性能最好,其他几种不同CAB含量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不大。5.研究了5CAB、I.30P、I.44P有机粘土对丁腈橡胶基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发现三种粘土均在丁腈橡胶中形成了有序插层结构,其中NBR/5CAB的层间距最大,分散性最好,其填料网络结构和力学性能也最高;三种有机粘土对复合材料的气密性均有很大改善,但其效果差别不大。

张印民[9](2013)在《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及其阻隔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高岭土原料的矿物学和细化改性处理为研究基础,以高岭土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程度以及填料-填料和填料-聚合物相互作用机理为研究主线。文章系统分析了高岭土粉体的粒度、表面性质、填充份数以及填料的结构对高岭土/橡胶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动态生热性能以及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岭土的填充显着提高了橡胶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改善了胶料的加工性能,分析填料的补强机理;填充体系中,填料的聚集体和网络化是导致复合材料滞后生热的主要因素。相对传统填料,高岭土填料表现出较弱的“Payne”效应,滞后生热也较低。高岭土填料网络化形成的机理为填料粒子直接接触机理和填料表面吸附橡胶分子形成橡胶壳带机理;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有了显着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材料的数学阻隔模型,可较好的预测和计算复合材料的透气系数,探讨和解释了高岭土填料对复合材料的阻隔机理。

徐文[10](2012)在《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杨氏模量分子动力学模拟》文中提出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多先进优良的性质,比如:电子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尤其是其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因而成为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材料。然而,尽管这类材料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加强的部分,来加快这类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其中一方面是缺少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来有效地控制聚合物主体中纳米填充物的分布;另外一方面是缺少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当蒙脱石粘土在聚合物主体尼龙6中分散时,会生成尼龙6-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根据蒙脱石粘土在尼龙6中的分散形态,这类材料主要形成有三种结构。一种是传统的复合材料,另外两种分别是夹层式纳米复合材料和剥脱式纳米复合材料。其中,剥脱式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机械性能。因此,在我的硕士论文研究中,主要研究剥脱式尼龙6-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机械性能。众所周知,介面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实验科学家用很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表征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以及定量描述了介面的各种性质。然而,由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纳米尺度特征,以及介面与聚合物主体的模糊边界条件,很难用实验手段来实现对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厚度的量化表征。因而,介面的性质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的影响和作用还有待研究。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可以在分子尺度上有效地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我们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不同组分(蒙脱石,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并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部分剥脱式粘土和全部剥脱式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结构以及介面的有效厚度。通过得到的介面有效厚度,建立了有效纳米粘土(全部剥脱的单层有效纳米粘土以及部分剥脱的两层和三层有效纳米粘土)的模型。这些模型被看作是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基础材料。最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和分析得出这些基础材料的杨氏模量,并运用混合率的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得到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

二、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1.1 纳米材料
        1.1.2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1.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 水性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水性聚合物
        1.2.2 水性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3 水性聚氨酯
        1.2.4 水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5 聚乙烯醇
        1.2.6 聚乙烯醇/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3 热塑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3.1 热塑性聚氨酯
        1.3.2 热塑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WPU/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WPU/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S改性MMT的分析
        2.3.2 WPU/AS-MMT纳米复合乳液的分析
        2.3.3 WPU/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乙烯醇/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A/AS-MMT混合溶液的研究
        3.3.2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分析
        3.3.3 PVA/AS-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塑性聚氨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T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T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OMMT的分析
        4.3.2 T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复合材料
    1.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粘土的结构
        1.2.2 粘土的有机化改性
        1.2.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及结构
        1.2.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2.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界面作用力
    1.3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
        1.3.1 环氧树脂简介
        1.3.2 环氧树脂改性
        1.3.3 环氧树脂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1.3.4 有机修饰剂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2 粘土淤浆复合法
    2.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有机化粘土的制备
        2.3.2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实验表征与测试条件
第三章 反应型有机粘土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有机修饰剂的合成路线
    3.2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TEM)
    3.3 X射线衍射(XRD)
    3.4 成功制备反应型BBDMP30-clay的佐证
    3.5 反应型有机粘土对纳米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6 反应型有机粘土对纳米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催化作用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TEM)
    4.2 X射线衍射(XRD)
    4.3 催化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4 催化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DMA)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伊利石对聚丙烯、聚偏氟乙烯熔体结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晶聚合物多层次结构及调控方法
    1.2 聚合物/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层状粘土的分类及结构
        1.2.2 层状粘土的改性原因和方法
        1.2.3 聚合物/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力学理论和模型
        1.2.4 聚合物/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动力学理论和模型
        1.2.5 聚合物/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2.5.1 熔融共混法
        1.2.5.2 溶液共混法
        1.2.5.3 原位聚合法
        1.2.6 聚合物/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2.6.1 结晶性能
        1.2.6.2 力学性能
        1.2.6.3 其他性能
    1.3 层状粘土对全同聚丙烯(iPP)结晶行为研究
        1.3.1 iPP的结晶性能
        1.3.2 iPP/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
        1.3.3 iPP/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
        1.3.4 iPP/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晶型调控
    1.4 层状粘土对聚偏氟乙烯(PVDF)结晶行为研究
        1.4.1 PVDF的结晶性能
        1.4.2 PVDF/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晶型调控
        1.4.3 PVDF/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和结晶动力学行为
    1.5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的目的和创新性
第二章 未改性illite对iPP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2.2.2 仪器与表征
        2.2.2.1 差示扫描量热法
        2.2.2.2 显微镜
        2.2.2.3 原子力显微镜
        2.2.2.4 广角X射线衍射
        2.2.2.5 万能拉力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iPP及其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2.3.2 iPP及其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2.3.3 iPP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2.3.4 iPP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庚二酸钙修饰illite(CaHA-illite)对iPP结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3.2.1.1 实验材料
        3.2.1.2 改性illite的制备
        3.2.1.3 iPP/改性illit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仪器与表征
        3.2.2.1 红外光谱
        3.2.2.2 广角X射线衍射
        3.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2.2.4 差示扫描量热法
        3.2.2.5 显微镜
        3.2.2.6 力学性能测试——简支梁冲击试验和万能拉力机试验
    3.3 实验结果
        3.3.1 改性illite的结构
        3.3.2 iPP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DSC表征
        3.3.3 iPP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
        3.3.4 iPP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llite对PVDF结晶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4.2.2 表征方法
        4.2.2.1 偏光显微镜
        4.2.2.2 差示扫描量热法
        4.2.2.3 傅立叶红外光谱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VDF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POM表征
        4.3.2 PVDF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FTIR表征
        4.3.3 PVDF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DSC表征
        4.3.4 PVDF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过程
        4.3.5 PVDF与聚酯间的相互作用对调控γ-PVDF结晶的影响
        4.3.5.1 等温结晶温度和PVDF/PBS共混比对γ-PVDF结晶性能影响
        4.3.5.2 PBS诱导γ-PVDF的机理
        4.3.5.3 PVDF/PBS两相分布对γ-PVDF成核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调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1.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3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表征与测试条件
第三章 反应型有机粘土对环氧/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有机修饰剂的制备
    3.2 有机粘土的制备
    3.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红外光谱(FI-IR)
    3.5 热失重分析(TGA)
    3.6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TEM)
    3.7 X射线衍射(XRD)
    3.8 增加固化剂用量拉伸对比
    3.9 有机粘土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10 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
    3.11 小节
第四章 不同界面作用力对环氧/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有机化修饰剂的制备
    4.2 有机粘土的制备
    4.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4 红外光谱(FI-IR)
    4.5 核磁共振谱
    4.6 热失重分析(TGA)
    4.7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TEM)
    4.8 X射线衍射(XRD)
    4.9 修饰剂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10 修饰剂对纳米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DMA)
    4.11 小节
第五章 同种界面力不同界面强度对环氧/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有机化修饰剂的制备
    5.2 有机粘土的制备
    5.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4 红外光谱(FI-IR)
    5.5 核磁共振谱
    5.6 热失重分析(TGA)
    5.7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TEM)
    5.8 X射线衍射(XRD)
    5.9 修饰剂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10 修饰剂对纳米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DMA)
    5.11 小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海产品包装用纳米改性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及其在海产品上的应用
    1.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纳米复合材料表征
    1.4 抗菌剂及其材料
        1.4.1 二氧化钛抗菌
        1.4.2 二氧化钛改性
        1.4.3 纳米银抗菌
        1.4.4 纳米银改性
        1.4.5 杂多酸抗菌
    1.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抗菌膜
    1.6 纳米粒子迁移规律及生物安全性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2 二氧化钛改性及其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及试剂
        2.2.2 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
        2.2.3 二氧化钛疏水涂层的制备
        2.2.4 PP/TiO2抗菌膜的制备
        2.2.5 分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热重分析
        2.3.3 两相界面实验
        2.3.4 分散稳定性测试
        2.3.5 接触角测试
        2.3.6 PP复合膜中粒子分布
        2.3.7 PP/TiO2膜热重分析
        2.3.8 PP/TiO2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2.4 小结
3 纳米银改性及其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改性纳米银的制备
        3.2.4 PP/纳米银抗菌膜的制备
        3.2.5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纳米银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改性纳米银的热重及紫外光谱分析
        3.3.3 改性纳米银的粒子形态
        3.3.4 PP/M-Ag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PP/M-Ag膜的紫外透过率分析
        3.3.6 PP/M-Ag膜的透光率
        3.3.7 PP/M-Ag膜的粒子分布形态分析
        3.3.8 PP/M-Ag膜的热重分析
        3.3.9 PP/M-Ag膜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10 PP/M-Ag膜的动态热力学分析
        3.3.11 PP/M-Ag膜的抑菌性分析
    3.4 小结
4 杂多酸改性及其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改性杂多酸的制备
        4.2.4 PP/杂多酸盐抗菌膜的制备
        4.2.5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杂多酸盐性状
        4.3.2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红外光谱分析
        4.3.3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热重分析
        4.3.4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分散行为
        4.3.5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的抗菌性能
        4.3.6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PP膜的热重分析
        4.3.7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PP膜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3.8 基于短碳链的杂多酸盐/PP膜的动态热力学分析
        4.3.9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红外光谱分析
        4.3.10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热重分析
        4.3.11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分散行为
        4.3.12 基于长碳链的杂多酸盐的抗菌性能
        4.3.13 基于长碳链杂多酸盐/PP膜的热重分析
        4.3.14 基于长碳链杂多酸盐/PP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3.15 基于长碳链杂多酸盐/PP膜动态热力学分析
    4.4 小结
5 改性纳米银与杂多酸盐复合PP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PP复合膜的制备
        5.2.4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热重分析
        5.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5.3.4 动态热力学分析
        5.3.5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5.3.6 抑菌性能分析
    5.4 小结
6 纳米银复合抗菌膜中纳米银迁移规律、生物毒性及风险评价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药品及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模拟物类型对迁移量的影响
        6.3.2 浸泡温度对迁移量的影响
        6.3.3 浸泡时间对迁移量的影响
    6.4 纳米银动物毒理试验
        6.4.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6.4.2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6.4.3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6.4.4 一次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6.5 纳米银细胞毒理试验
    6.6 纳米银复合抗菌膜的风险评估
        6.6.1 风险评估途径及方法
        6.6.2 纳米银危害识别
        6.6.3 纳米银不良作用与剂量
        6.6.4 食品接触制品中纳米银的暴露途径
        6.6.5 纳米银抗菌膜风险特征描述
    6.7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综述
    1.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1.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粘土结构与有机改性
        1.2.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及结构
        1.2.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1.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3.1 有机修饰剂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
        1.3.2 粘土的种类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3.3 柔性与刚性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
        1.3.4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1.4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几种有机改性粘土的制备
        2.2.2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试验
第3章 界面作用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
    3.2 X射线衍射分析
    3.3 成功制备反应型PPDMP-clay的佐证
    3.4 界面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界面作用对纳米复合材料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粘土的长径比对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
    4.2 X射线衍射分析
    4.3 刚性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
    4.4 粘土长径比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环氧树脂基体模量,粘土对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
    5.2 X射线衍射分析
    5.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
    5.4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和收录的文章

(7)无规剥离结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纳米复合材料
    1.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粘土的结构及有机修饰
        1.2.2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1.2.3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4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1.3 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1.3.1 环氧树脂改性方法
        1.3.2 固化剂及固化条件对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
        1.3.3 有机修饰剂对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
        1.3.4 蒙脱土对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1.3.5 制备工艺对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
        1.3.6 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界面作用的研究
        1.3.7 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2 环氧树脂/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第三章“蒙脱土-丙酮淤浆复合法”制备工艺
第四章 有机修饰剂的性质对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及剥离机理
    4.1 有机修饰剂的亲水性
    4.2 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4.2.1 环氧树脂/CTAB-MMT复合材料的结构
        4.2.2 环氧树脂/ODA-MMT复合材料的结构
        4.2.3 环氧树脂/DMP-MMT复合材料的结构
        4.2.4 环氧树脂/D230-MMT复合材料的结构
        4.2.5 环氧树脂/CC-MMT复合材料的结构
    4.3 用XRD跟踪蒙脱土在环氧树脂中的剥离过程
        4.3.1 CTAB-MMT在复合材料中的剥离过程
        4.3.2 ODA-MMT在复合材料中的剥离过程
        4.3.3 DMP-MMT在复合材料中的剥离过程
        4.3.4 D230-MMT在复合材料中的剥离过程
        4.3.5 CC-MMT在复合材料中的剥离过程
    4.4 剥离机理研究
        4.4.1 有机修饰剂对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催化作用
        4.4.2 蒙脱土片层在环氧树脂中的剥离机理
    4.5 小结
第五章 有机修饰剂对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对热性能的影响
        5.1.1 CTAB修饰的蒙脱土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5.1.2 ODA修饰的蒙脱土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5.1.3 DMP-30 修饰的粘蒙脱土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5.1.4 D230修饰的蒙脱土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5.1.5 CC修饰的蒙脱土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5.2 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5.3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界面作用对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1 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6.1.1 复合材料的结构测试分析
        6.1.2 热失重分析
        6.1.3 流变性能测试
    6.2 对热性能的影响
    6.3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高分散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层状硅酸盐
        1.2.1 层状硅酸盐的结构
        1.2.2 蒙脱土的结构及特性
    1.3 蒙脱土的有机改性
        1.3.1 有机改性剂的种类
        1.3.2 有机改性剂在粘土层间的结构与模型
    1.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4.1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
        1.4.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5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配方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配方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实验工艺
        2.3.1 粘土/水悬浮液的制备
        2.3.2 粘土的有机改性
        2.3.3 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固含量的测定
        2.4.2 XRD分析
        2.4.3 DSC分析
        2.4.4 TGA分析
        2.4.5 FTIR分析
        2.4.6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2.4.7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
        2.4.8 硫化特性测试
        2.4.9 橡胶网络结构分析
        2.4.10 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
        2.4.11 硫化胶气密性测试
第三章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改性粘土的工艺研究
    3.1 反应时间对改性粘土结构的影响
    3.2 体系PH对改性粘土结构的影响
    3.3 反应温度对改性粘土结构的影响
    3.4 不同CAB用量对改性粘土结构的影响
        3.4.1 有机粘土的XRD分析
        3.4.2 有机粘土的热失重分析
        3.4.3 有机粘土的FTIR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丁基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CAB用量对丁基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1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4.1.2 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4.1.3 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结构分析
        4.1.4 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4.1.5 复合材料的气密性能
    4.2 改性剂种类对丁基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2.1 改性剂种类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2.2 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结构分析
        4.2.3 改性剂种类对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4.3 粘土用量对丁基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1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4.3.2 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4.3.3 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分析
        4.3.4 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丁腈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CAB用量对丁腈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1.1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5.1.2 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分析
        5.1.3 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结构分析
        5.1.4 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5.2 改性剂种类对丁腈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2.1 改性剂种类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5.2.2 复合材料的填料网络结构分析
        5.2.3 改性剂种类对NBR/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5.2.4 不同种类有机粘土对复合材料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9)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及其阻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岭土
        1.2.1 高岭石
        1.2.2 高岭土的矿产类型及分
    1.3 高岭土的深加工处理
        1.3.1 高岭石的插研究
        1.3.2 高岭石的剥片研究
    1.4 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橡 /粘土纳米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1 插层聚合法
        1.4.1.2 聚合物插层法
        1.4.1.3 溶胶-凝胶法
        1.4.1.4 原位分散法
        1.4.1.5 纳米粒子直接共混法
        1.4.2 橡 /粘土纳米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进展
        1.4.2.1 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4.2.2 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性能研究进展
        1.4.2.3 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研究进展
        1.4.3 橡 /粘土纳米合材料的表征与试
        1.4.3.1 微观结构和形貌分析
        1.4.3.2 热力学性能分析
        1.4.3.3 气体阻隔性能分析
        1.4.3.4 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1.4.3.5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5.1 选的目的与意义
        1.5.2 课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的创新点
2 高岭土的特性和加工处理
    2.1 实验原材料与测试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高岭土性能试与分析
    2.2 高岭土的矿物学分析
        2.2.1 化学成分分析
        2.2.2 X 射粉末衍射(XRD)分析
        2.2.3 里叶红外谱(FT-IR)分析
        2.2.4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2.3 高岭土的超细化处理
    2.4 高岭土的插层改性处理
        2.4.1 插效果评价
        2.4.2 正实验设计
        2.4.3 XRD 分析
        2.4.4 红外 谱(FT-IR)分析
        2.4.5 热分析
        2.4.6 正实验结果分析
        2.4.6.1 直接对比分析
        2.4.6.2 极差分析
        2.4.6.3 效应曲线直观分析
        2.4.6.4 方差分析
        2.4.7 影响因素理分析
        2.4.7.1 温度的影响
        2.3.7.2 水的影响
        2.4.7.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7.4 高岭石固含量的影响
        2.4.8 小结
    2.5 高岭土的有机改性处理
        2.5.1 改性高岭土的堆积密度
        2.5.1.1 改性剂的种类的影响
        2.5.1.2 改性剂的用量的影响
        2.5.2 改性高岭土的吸油值
        2.5.3 改性高岭土的红外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配方
        3.1.2 实验设备与仪
        3.1.3 橡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1.4 橡合材料性能与试分析
        3.1.4.1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
        3.1.4.2 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填料的粒度对橡合材料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填料的表面性质对橡合材料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填料的用量对橡合材料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填料的结构对橡合材料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2.5 填料的配合对橡合材料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填料的补强机理
        3.3.1 传统填料的补强理
        3.3.2 高岭土的补强理
    3.4 本章小结
4 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与仪
        4.1.3 橡 /高岭土合材料的生热率计算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填料参数对橡 /高岭土合材料的动态模量与振幅关系的影响
        4.2.1.1 填料的粒度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模量与振幅关系的影响
        4.2.1.2 填料表面性质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模量与振幅关系的影响
        4.2.1.3 填料的填充份数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模量与振幅关系的影响
        4.2.1.4 填料的结构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模量与振幅关系的影响
        4.2.2 填料参数对橡 /高岭土合材料的动态生热性能的影响
        4.2.2.1 填料的粒度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性能的影响
        4.2.2.2 填料的表面性质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性能的影响
        4.2.2.3 填料的填充份数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性能的影响
        4.2.2.4 填料的结构对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性能的影响
    4.3 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机理
        4.3.1 填料的表面化学以及材料之间的互作用
        4.3.2 填料参数对填充橡合材料动态性能的影响
        4.3.3 橡 /高岭土合材料动态生热的理和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试原理及方法
        5.1.3 实验设备
        5.1.4 渗透系数的计算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高岭土粒度对橡 /高岭土合材料阻隔性能的影响
        5.2.2 高岭土表面性质对橡 /高岭土合材料阻隔性能的影响
        5.2.3 高岭土填充量对橡 /高岭土合材料阻隔性能的影响
        5.2.4 填料的结构对橡 /高岭土合材料阻隔性能的影响
    5.3 填料的气体阻隔模型及机理
        5.3.1 高岭土填料的阻隔理
        5.3.2 高岭土填充橡的体阻隔模型
        5.3.3 高岭土填充橡的体阻隔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所获奖励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杨氏模量分子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1.1.1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1.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表征手段
        1.1.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1.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1.4.1 机械性能
        1.1.4.2 热学性能
        1.1.5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1.1.5.1 汽车工业
        1.1.5.2 包装工业
        1.1.5.3 涂料和颜料工业
    1.2 计算机模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2.1 概述
        1.2.2 模拟方法
        1.2.2.1 原子/分子模拟方法
        1.2.2.2 微观尺度方法
        1.2.2.3 中尺度方法和宏观尺度方法
        1.2.2.4 有限元素方法(FEM)
        1.2.3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模拟
        1.2.3.1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特性
        1.2.3.2 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学建模
    2.1 分子模型的建立
    2.2 计算机模拟参数条件
    2.3 计算机模拟模型和方法验证
        2.3.1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基础材料的杨氏模量
        2.3.2 运用混合率方法计算基础材料的杨氏模量
        2.3.3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
第三章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介面有效厚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单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和介面有效厚度
        3.1.1 单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的模拟计算
        3.1.2 单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有效厚度
    3.2 双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和介面有效厚度
        3.2.1 双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介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力的模拟计算
        3.2.2 双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有效厚度
    3.3 三片层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介面有效厚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全部剥脱式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计算
        4.1.1 单片层粘土的杨氏模量计算
        4.1.2 单片层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
    4.2 部分剥脱式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计算
        4.2.1 部分剥脱式双片层粘土的杨氏模量
        4.2.2 部分剥脱式双片层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
        4.2.3 部分剥脱式三片层有效纳米粘土的杨氏模量
        4.2.4 全部剥脱式及部分剥脱式有效纳米粘土杨氏模量比较
    4.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陆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2]界面强度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 赵鹏.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3]伊利石对聚丙烯、聚偏氟乙烯熔体结晶的影响研究[D]. 宋甜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调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D]. 裴鑫鹏.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5]海产品包装用纳米改性抗菌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安全性研究[D]. 曹国洲. 宁波大学, 2019(06)
  • [6]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D]. 董英杰.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7]无规剥离结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张英. 天津大学, 2016(07)
  • [8]高分散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樊梅秀.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9]橡胶/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动态生热及其阻隔性能研究[D]. 张印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10]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杨氏模量分子动力学模拟[D]. 徐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