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3+)在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的发光特性

Eu~(3+)在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的发光特性

一、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Eu~(3+)的发光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诗雨[1](2021)在《铯铅溴薄膜特性调控及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迅速,从2009年的3.8%迅速提高到了目前的25.5%,已可以与商用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且采用溶液法制备,成本低廉,是当前光伏电池的研究热点。然而有机-无机钙钛矿吸光材料和太阳能电池结构稳定性是影响其商业化的两个难题,原因在于有机组分解离能较低,存在固有的化学不稳定性,且卤素离子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到对电极的扩散不可逆;另外,昂贵的空穴传输材料存在吸湿性,导致太阳能电池结构存在难以避免的不稳定性。全无机钙钛矿CsPb(IxBr1-x)3(0≤x≤1),采用解离能较高的无机Cs+代替有机阳离子(如MA+,FA+等),通过稳定钙钛矿光敏相,提高晶体质量,可获得更高热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的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另一方面,基于三层介孔TiO2/ZrO2/C膜的可印刷介观钙钛矿电池,在成本、稳定性、大面积制备等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有望快速实现商业化生产。本文将主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展开如下研究:(1)开发了一种利用空间限域的方法低温制备稳定的纯相单斜晶系CsPbBr3全无机钙钛矿。CsPbBr3钙钛矿薄膜常见制备方法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为获得纯相、大尺寸晶粒钙钛矿而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250℃)、以及随温度变化的相变导致结构和光电性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PSCs长期稳定性等。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参比太阳能电池,可印刷介观钙钛矿电池结构可以辅助获得并稳定低对称单斜CsPbBr3相,获得了迟滞因子为0.024、效率为7.52%的太阳能电池,在不含界面修饰的TiO2基光电太阳能电池中,其创造了开路电压(Voc)值为1.4602 V的记录。此外,探究了PbBr2前驱液的溶剂和CsPbBr3退火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单斜晶系的CsPbBr3,相对于立方晶系,有着相近的禁带宽度值、较小的Pb-Br键长,因此表现了和常见立方晶系相近的性能。此外,该装置通过了 1000小时的湿热试验和国际电工协会IEC稳定性测试的200次热循环试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2)首次将3价态的Eu3+引入CsPbBr3钙钛矿薄膜,通过n型掺杂方式调整能带位置并改善晶体质量。单斜晶系CsPbBr3钙钛矿存在晶体缺陷较多引起电压损失、吸收范围较窄导致电流损失的问题。研究表明,此种Eu3+掺杂方式,引起费米能级的向上移动、同时导带最低值和价带最高值的向下移动。通过更大程度的减少Efp,在Efn小幅下移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能量损失,提高了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此外,材料的结晶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非辐射复合中心和缺陷态密度一定程度的减少;禁带宽度变窄,明显提高了光吸收,并提高了短路电流,最终提高了电池效率,3 mol%的Eu3+掺杂,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从7.5%提升到了 8.06%,提升百分比为7.46%。基于有效面积为1cm2和60.075 cm2的太阳能电池,分别获得了 5.41%和1.14%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实验表明,采用2块串联的Eu3+掺杂的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便可在光下驱动电解水装置,且整个装置具备较好的稳定性。(3)探索了以甲酰胺(Formamide)、N-甲基甲酰胺(NMF)等作为PbBr2的前驱液溶剂工程策略,并利用热辅助退火的方式制备PbBr2,通过慢速结晶有效提高CsPbBr3晶体质量。分步液浸法制备的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存在重复性较差,且晶体质量较差导致短路电流密度值较低的问题。相较于采用混合DMF/DMSO溶剂退火的方式,本研究采用单一溶剂(NMF、Formamide)、热辅助退火的PbBr2来制备的CsPbBr3,其薄膜缺陷态密度和非辐射复合中心有效的减少,吸光能力明显提升,因此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明显提高。此外,动态光散射测试表明前驱液粒径有明显的差异,溶剂分子挥发快慢存在不同的规律,且以NMF为溶剂的前驱液在三层膜上的浸润性表现最好,最终基于NMF为溶剂的PbBr2制备的CsPbBr3,使得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从7.53%提高到了 8.32%,电池的重复性也明显改善。基于有效面积为1 cm2的电池获得了 5.62%的效率,且电池的光照稳定性明显加强。(4)碳基无空穴传输层电池(C-PSCs)使用的传统碳浆料,分散剂(氯苯、甲苯等)高毒性、与钙钛矿相容性差,且碳电极与钙钛矿之间较大的能级差会导致较大的电压损失。在之前的工作中,课题组开发了一种低温高导的碳浆料,本工作将此种浆料应用在基于Cs0.05(FA0.83MA0.17)0.95Pb(I0.83Br0.17)3钙钛矿的C-PSCs中。研究表明,该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1.7%。进一步用甲苯分散的PEDOT:PSS层对钙钛矿表面进行修饰,有效提高了空穴提取能力,实现了 14.5%的光电转换效率,并显着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迟滞因子。此外,在基于PEN/ITO的柔性基底结构为PEN/ITO/SnO2/Perovskite/PEDOT:PSS/C的太阳能电池获得7.04%的效率。这种通用的碳浆料有望应用于低成本和大面积钙钛矿的制备。

冯天[2](2021)在《Ca2LaZr2Ga3O12体系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照明领域,荧光粉转换型白色发光二极管(LED)凭借其效率高、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而迅速发展,给照明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目前商用化白光LED的一种实现方案是LED芯片发出的蓝光与可被激发产生黄光的黄色荧光粉组合得到高亮度白光,但由于这种实现方式产生的白光缺乏红光成分,使得白光的显色指数低。为实现高显色性,须额外引入红色荧光粉。为了获得高质量白光,人们又提出了利用紫外光LED芯片结合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来实现白光LED。由于人眼无法观察到紫外光,由这种实现方式获得的白光色彩稳定。然而,符合要求的红色荧光粉还很缺乏,这就限制了白光LED的应用。因此,开发出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且能被紫外光有效激发的红色荧光粉,对于改善白光LED的综合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石榴石结构的Ca2La Zr2Ga3O12(CLZG)为研究基质,讨论了Eu3+,Tb3+/Eu3+及Bi3+/Eu3+在CLZG中的发光性质及温度特性。得到了以下结论: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LZG:Eu3+系列样品,通过稳态光谱手段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将CLZG:Eu3+系列样品中发光强度最强的CEZG与商用荧光粉Y2O3:Eu3+的发射强度对比发现CEZG有更强的红光发射。此外热稳定性测试进一步说明样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LZG:Tb3+,Eu3+系列样品,利用稳态光谱手段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Tb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随着Eu3+掺杂浓度的上升,Tb3+位于543 nm处绿光发射强度不断下降,而Eu3+红光发射强度逐渐增强。通过调节掺杂Tb3+与Eu3+的比例,实现了对CLZG:Tb3+,Eu3+材料发光从绿色发射到红色发射的调节,其色度坐标可以从(0.2762,0.5981)变化到(0.5432,0.4026)。另外在371 nm激发光下监测了Tb3+绿光衰减曲线,并且根据Tb3+寿命值的变化计算了Tb3+→Eu3+能量传递效率,当Eu3+掺杂浓度达到0.3时,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达到86%。3.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LZG:Bi3+,Eu3+系列样品,通过稳态光谱手段,分析了Bi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并且得出能量传递的方式是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通过发光强度计算了Bi3+向Eu3+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达99%,表明Bi3+向Eu3+的能量传递是非常有效的。

齐聪颖[3](2020)在《纳米氧化锆超重力共沉淀-水热法制备、分散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氧化锆(ZrO2)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由于其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异的理化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如耐火材料、生物材料、催化、光学等多个领域。目前,纳米氧化锆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但制备的粉体存在团聚严重、晶型不稳定、粒径分布宽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应用性能。鉴于此,本论文提出采用超重力共沉淀技术结合水热法制备分散性良好、晶型稳定、化学组分均匀、粒径分布窄的纳米氧化锆粉体,并对其在齿科修复和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超重力反应共沉淀-水热法,不添加任何分散剂,成功制备平均粒径约为10 nm的四方相纳米氧化锆。主要考察了沉淀剂、洗涤顺序、pH、钇元素的掺杂、水热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氧化锆晶型、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NaOH作为沉淀剂,掺杂3mol%Y2O3作为稳定剂,在pH=9的条件下制备纳米氢氧化锆前驱体,用去离子水洗涤除去杂质后,200℃水热5 h。与高温煅烧所得产品相比,水热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锆粉体团聚程度低。进一步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可得到规则球形、流动性强的氧化锆团簇体;与传统釜式法制备的产品相比,超重力法结合喷干得到的氧化锆团簇体球形度更好,表面更加致密。(2)在纳米氧化锆粉体可控制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分散工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可在水和乙醇中稳定分散的纳米氧化锆。重点探究了分散剂种类、用量、改性温度、加入顺序与洗涤顺序等对纳米氧化锆在水中分散性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分散工艺条件:柠檬酸钠作为分散剂,在生成前驱体沉淀之后立即添加,加入量为30 wt.%,改性温度为60℃,不经洗涤直接水热,得到的纳米氧化锆可以稳定分散在水中,Zeta电位为-31 mV。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旋转填充床转速的提高,纳米氧化锆粒径逐渐增大。在转速为500rpm,进料流量为200 mL/min,得到的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5 nm,与传统釜式法所得粒子相比,尺寸明显变小,粒径分布变窄。此外,还探究了直接改性与球磨改性两种方法对纳米氧化锆在乙醇中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改性无法获得在乙醇中稳定分散的纳米氧化锆,而球磨改性可使纳米氧化锆稳定分散在乙醇中,2周内不发生沉降。(3)对纳米氧化锆作为齿科修复树脂填料和发光基质材料两方面的应用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当SiO2包覆量为200 wt.%,填充量为50 wt.%,改性剂用量为10 wt.%时,基于ZrO2@SiO2核壳结构填料所得齿科修复树脂的力学性能较优,其弯曲模量为5779.0 MPa,弯曲强度为121.0 MPa,压缩强度为327.0 MPa。此外,当Eu3+浓度为3 at.%、柠檬酸钠加入量为10 wt.%时,所得ZrO2:Eu3+发光强度最强;与传统釜式法产品相比,超重力法所得纳米ZrO2:Eu3+的发光强度提高了 59.6%,量子效率可达74.38%,同时具有更长的荧光寿命。

李菁华[4](2020)在《钆酸盐发光材料制备工艺优化设计》文中指出由于钆离子优异的紫外光吸收效率,和发光中心的稀土离子的适配度高,大大增强其向激活离子传递能量的几率,因此钆酸盐类是优良的光致发光材料。本论文选定Ca Gd4O7(CGO)和Ba2Gd Ta O6(BGTO)作为新型荧光粉的基质材料,掺杂不同激活剂离子,研究了其制备工艺、发光特性及热稳定性。1、制备了不同浓度的CaGd4O7:Eu3+荧光粉。激发光谱由电荷迁移带电子跃迁形成的宽带,以及来自Gd3+和Eu3+的4f-4f跃迁的几个尖峰组成。Gd3+激发峰与O2--Eu3+的电荷迁移带重叠,从Gd3+到Eu3+有能量转移。发射光谱显示出红色发射,由5D0→7F2引起的电偶极跃迁为最主要发射。研究了掺杂Bi3+对CGO:Eu3+荧光粉的发光光谱的影响。固定掺杂3 mol%的Bi3+,提高Eu3+掺杂浓度,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在611 nm处的发光强度增强。2、制备了荧光粉CGO:Sm3+、CGO:Dy3+、CGO:Tb3+,分别对其光致发光的研究。CGO:Sm3+荧光粉的发光源于Sm3+的4f壳层内跃迁,653 nm处的发射最强,源于4G5/2激发能级。CGO:Dy3+荧光粉随着Dy3+浓度的升高,发射强度提高,从蓝色向黄色区域转变,实现颜色可变。CGO:Tb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结果表明,在紫外区域有一个激发宽带,与Gd3+激发带重叠,发光光谱显示出有效的绿色发射。3、制备了不同浓度的Ba2GdTaO6:Eu3+荧光粉。结构为四方晶系,在紫外区域具有明显的吸收。观察到红色发射,主要来自Eu3+的磁偶极跃迁(5D0→7F1)。与Ca Gd4O7:Eu3+对比表明,(Ta O3)-对(Gd O2)-的替换引入了Ta-O的电荷迁移带,增强了在紫外区域的吸收强度。制备了不同浓度的BGTO:Mn4+荧光粉,在674nm处出现了强烈的深红色发射带。当Mn4+掺杂浓度为1 mol%时,发射强度达到最大。

刘曌[5](2020)在《基于巯基-烯点击反应制备聚酰亚胺光学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酰亚胺(PI)因优异的耐热性、环境稳定性、绝缘性以及出色的力学性能在光电领域被人们寄予厚望,然而传统聚酰亚胺溶解性差、透光率低、折射率低、发光效率不高等因素,阻碍了聚酰亚胺作为光学材料的应用。论文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各种结构设计对PI光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单体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出发,结合巯基-烯点击化学,成功地将一系列特殊结构和官能团引入聚合物主链,得到多种性能优异的PI光学材料。采用柠康酐与三种不同化学结构的二胺通过冰乙酸回流脱水法制备了4,4’-二氨基二苯砜双柠康酰亚胺(DDS-BCI)、1,2-乙二胺双柠康酰亚胺(EDA-BCI)、间苯二甲胺双柠康酰亚胺(MXDA-BCI)。产物进一步与4,4’-二巯基二苯硫醚(TDBT)和1,6-己二硫醇(HDT)通过巯基-烯点击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优良的溶解性、高折射率和低双折射的新型透明热塑性聚硫醚酰亚胺(PTEI)。所有PTEI样品的5%重量损失温度在332-417℃范围内,热膨胀系数在39.4-94.8 ppm/k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PTEI膜在450 nm波长处的透过率高于85%,而633 nm波长下测量的折射率(n)达到1.6181-1.6582,面内/面外双折射(Δn)为0.0014至0.0036。其中DDS-BCI/TDBT在所有PTEI薄膜中表现出最高的折射率、相对较小的双折射以及优良的热稳定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先进光学材料。由4,4’-二氨基二苯砜双柠康酰亚胺(DDS-BCI)与羟基取代的DL-二硫苏糖醇(DTT)、4,4’-二巯基二苯硫醚(TDBT)通过巯基-烯点击反应制备两种可溶性聚硫醚酰亚胺DDS-BCI/DTT(PI0)和共聚物DDS-BCI/DTT/TDBT(PIs)。PIs骨架上的羟基可提供有机-无机键合位点,并通过控制正丁醇钛/锆与PIs的摩尔比,制备了两个系列无机含量为4-12 wt%聚硫醚酰亚胺纳米杂化膜(PIs-Ti-X%和PIs-Zr-X%)。SEM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得到了分散良好的纳米杂化膜。PIs-Ti-X%和PIs-Zr-X%杂化膜的5%热分解温度分别达到342℃和331℃,玻璃化温度分别介于189-225℃和184-229℃之间,热膨胀系数低至43.2 ppm/K和38.8 ppm/K,表明两类杂化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此外,两者的折射率可调,在633 nm处分别为1.6920-1.7341和1.6867-1.7247。450 nm波长下的光透明性高于75%和89%,表明其潜在的光学应用。采用巯基-烯点击反应,设计合成了以烯基封端的聚硫醚酰亚胺(PIs)。并进一步通过巯基-烯反应对双键封端的PIs后功能化,分别得到羧基、酯基修饰的聚合物配体(PIs-NL和PIs-ME)。最后利用PIs-NL和PIs-ME分别与铕离子(Eu(Ⅲ))和铽离子(Tb(Ⅲ))发生配位反应,得到了四个系列的发光聚合物-稀土配合物,PIs-NL-Eu、PIs-NL-Tb、PIs-ME-Eu和PIs-ME-Tb。所有的配合物都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能,并深入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及其结构与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键合的端部羰基可以有效地敏化Eu(Ⅲ)和Tb(Ⅲ)离子的荧光发射。PIs-NL-Eu和PIs-ME-Eu在385 nm激发波长下产生强烈的红色发光,而PIs-NL-Tb和PIs-ME-Tb两个系列的配合物在365 nm光照下显示出强烈的绿色发光。另外,通过改变激发波长可以实现对几种配合物荧光强度的调控。

徐守磊[6](2019)在《Tm2O3、Yb2O3和Ho2O3掺杂氧化钇稳定氧化锆(YSZ)单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认为ZrO2晶体因为具有熔点高(2700°)、禁带宽度宽(5.0 eV)和声子能量低(470 cm-1)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光学器件、氧敏元件、高温测温传感器、固态燃料电池电解质和航空发动机叶片涂层等领域。将6 mol%、8 mol%、10 mol%和12 mol%的Y2O3掺入ZrO2,利用光学浮区炉制备了较大尺寸(Φ7×70mm)高质量的氧化钇稳定氧化锆晶体(分别记为6YSZ、8YSZ、10YSZ和12YSZ);并以8YSZ为基质材料,掺入不同浓度的稀土氧化物(Tm2O3、Yb2O3和Ho2O3)并生长成相应的晶体,分别记为:Tm2O3:YSZ、Yb/Tm:YSZ和Ho/Yb/Tm:YSZ晶体。通过XRD、Raman光谱和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测试了晶体样品的微观结构;采用UV-Vis-NIR吸收光谱、PL和PLE谱表征了晶体的光学性能并计算了晶体样品的色坐标和色纯度参数;运用J-O理论、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了晶体样品的振子强度、发光性能以及YSZ晶体的电子结构等信息。通过分析不同激活离子在8YSZ基质晶体中的发光特性,探究了电子结构、稀土离子4f电子和微观缺陷等深层次因素影响晶体光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的物理机制。不同含量Y2O3稳定的ZrO2晶体测试结果表明:6YSZ晶体为四方和立方混合相结构,导致其为乳白色不透明状晶体,8YSZ、10YSZ和12YSZ晶体为立方相结构;随Y2O3含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增加,平均正电子寿命τm增加,光学带宽减小。PL和PLE谱上分别有一个位于416 nm和250 nm的发射峰和激发峰;8YSZ、10YSZ和12YSZ晶体在小磁场范围内均显示出弱铁磁性,且饱和磁化强度随Y2O3含量的增加饱和增加。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氧化钇稳定氧化锆晶体的价带和导带分别主要由O的2p电子和Zr的4d电子构成,Y的4d电子主要对价带底有贡献;且随着Y2O3含量的增加,Zr-O键键长变短,Zr4+逐渐由八配位向七配位转变,同时价带向Fermi能级移动,导致缺陷增多,禁带变窄。因此,8YSZ晶体由于光学透过性好且含有较少的缺陷可作为发光材料的基质晶体。对于Tm2O3:YSZ晶体,所有晶体均为立方相结构,在200-800 nm范围内有四个吸收峰,分别位于356 nm(3H6→1D2)、460.5 nm(3H6→1G4)、678.5nm(3H6→3F2,3)和784 nm(3H6→3H4),随着Tm2O3含量的增加,光学带宽增加;晶体在356nm的光激发下,得到分别位于487 nm、497 nm和656.5nm处的强蓝光峰和弱的红光以及红外发射峰;Tm2O3的含量为0.5 mol%时,蓝光发射强度最大。0.5 mol%Tm2O3:YSZ晶体的最大发光强度分别是0.5mol%Tm2O3:YSZ陶瓷和0.5mol%Tm2O3:YAG晶体的1.37倍和1.42倍,且发光光谱色纯度高达99%,因此YSZ晶体可作为Tm3+发光的基质晶体。不同浓度Yb2O3和0.5 mol%Tm2O3共掺的YSZ晶体测试表明,所有晶体均为立方相结构,Yb3+主要占据Y3+位。在200-1800 nm总共观察到7个吸收峰,可见光区的四个吸收峰峰主要是Tm3+的贡献,近红外光区的三个吸收峰分别来自于Tm3+的3H6→3H5(1200 nm)和3H6→3F4(1721.5 nm)跃迁以及Yb3+的2F7/2→2F5/2(850-1000 nm)跃迁,并且Yb3+的吸收截面约为104.09×10-2020 cm-2。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得到分别位于488 nm、658 nm和800 nm三个上转化发射峰,Yb2O3的浓度为2.0 mol%时,晶体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大,且上转换蓝光和红光为三光子过程,近红外光为双光子过程;J-O理论计算得到Ω2、Ω4和Ω6分别为0.41×10-2020 cm2、0.12×10-2020 cm2和0.15×10-2020 cm2,Ω2>Ω4说明Tm3+主要占据7配位的Zr4+位;2.0Yb/Tm:YSZ晶体在980 nm激光激发下,1G4→3H6(488 nm)处的寿命为7.72ms。以上结果表明Yb/Tm:YSZ晶体可应用于激光和荧光的输出。对于不同浓度的Ho2O3和0.5 mol%Tm2O3以及2.0mol%Yb2O3共掺的YSZ晶体,XRD和Raman测试表明该系列晶体为四方相结构,在200-800nm范围内,除了Tm3+的四个吸收峰外,还观察到Ho3+的六个吸收峰,分别位于383 nm(5I8→5G4+3K7)、417 nm(5I8→5G5)、447 nm(5I8→5F1+5G6+3K8+5F2)、485 nm(5I8→5F3)、537 nm(5I8→5F4+5S2)和636nm(5I8→5F5),随着Ho2O3含量的增加,光学带宽分别为4.77 eV、4.78 eV、4.23 eV、4.21 eV、4.25 eV和4.25 eV。晶体在356 nm的光激发下,得到4个分别位于461 nm、551 nm、658 nm和760 nm的蓝光、绿光、红光和近红外发射峰,Ho3+的掺入抑制了蓝光的发射导致蓝光强度越来越低。晶体在448 nm的光激发下,得到3个分别位于551 nm、656 nm和757 nm的绿光、红光和近红外发射峰,绿光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Ho2O3的浓度为0.75 mol%时,晶体样品的绿光发光强度最大,之后随着Ho2O3含量的增加,非辐射弛豫的概率增加。980 nm激光激发下,得到4个分别位于488 nm、539.5 nm、670.5 nm和800 nm的蓝光、绿光、红光和近红外发射峰,当Ho2O3的浓度为0.5 mol%时晶体的上转换绿光和红光强度最大,之后由于出现浓度猝灭现象;相对于Tm3+,Ho3+从Yb3+吸收能量更有效率,因此导致Tm3+的蓝光发射的减弱。Ho3+上转换发光临界距离为0.82 nm小于下转换发光临界距离1.097 nm,因此Ho3+在上转换发光中出现浓度猝灭现象时的浓度较低。对于Ho/Yb/Tm:YSZ晶体,参与Tm3+和Ho3+上转换的光子数都有所减少,说明Ho3+的掺入简化了发光过程,提高了发光效率。因此,Ho/Yb/Tm:YSZ晶体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上转换荧光晶体。

李振彰[7](2019)在《稀土离子掺杂SrZrO3和Y3Al2Ga3O12的发光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稀土离子具有部分填充4f壳层的特征,形成完整的5s和5p壳层。n=5壳层的较大径向范围意味着部分填充的4f壳层被该外壳屏蔽不受局部电场的影响。这导致了在各种不同的基质材料中对于给定的稀土元素的电子在(在给定的电荷状态)相同的4f内跃迁。当然,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基质材料都能很好地响应稀土离子这一特性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年里,稀土离子的发光领域一直在稳步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对光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掺杂材料中,稀土发光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显示器、激光材料、数据存储、辐射探测和医学应用等都是稀土发光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领域。其中白光LED用荧光粉作为一种新型全固态照明光源,具有效率高、环保、低能耗和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近红外长余辉荧光粉在医学成像方面作为光学探针,具有发光稳定、高信噪比和高灵敏度等优点。然而,作为稀土离子掺杂的载体,基质材料在荧光粉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钙钛矿基质材料具有许多有趣和耐人寻味的特性。巨大的磁电阻、铁电、超导电性、电荷有序、自旋相关输运、高温差以及结构等特性是钙钛矿的普遍特征。石榴石构型基质材料因其高的热导率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固体照明、闪烁体和荧光显示等领域。钙钛矿和石榴石构型材料在发光基质材料方面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为了拓展研究的广泛性,分析稀土掺杂材料的发光原理,本文使用第一性原理和实验方法对钙钛矿SrZrO3和石榴石Y3Al2Ga3O12基质材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掺杂稀土离子Yb3+、Eu3+、Tb3+、Sm3+后的光学性质,具体内容和相关成果如下所述:(1)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分析,获得了钙钛矿基质材料SrZrO3中7种本征缺陷及其余辉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结果表明,富锆缺陷具有能量低、易形成特点。Zr空位系统能量太高而不容易形成,所以在SrZrO3荧光粉发光中未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氧空位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产生两个载流子储能层:一个位于价带顶以上,完全占据的单重态电子储存层;一个位于传导带底以下,三重简并空态的空穴储能层。Sr空位与余辉发光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它的电子陷阱能级太浅。根据SrZrO3的平衡性质对这些缺陷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对这些缺陷的热释光进行了实验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利用氧空位陷阱较好地解释了 SrZrO3:Pr3+的余辉发光机理。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实验研究理论参考。(2)使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双波长发射长余辉发光SrZr03:Yb3+材料。采用实验和第一性原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SrZrO3:Yb3+的电子结构与光谱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结果表明,引入Yb3+离子进入SrZrO3晶格中,将取代Sr位。发现SrZr03:Yb3+体系的空位缺陷很容易在掺杂位置附近产生。特别是作为本征空位缺陷的氧空位,对SrZr03:Yb3+的余辉发光起着重要的作用。SrZr03:Yb3+的余辉发光由两部分组成:近紫外余辉来源于基质的自束缚激子;近红外发光来源于Yb3+的2F5/2→2F7/2跃迁。此外,研究了 Yb3+离子浓度对光致发光和余辉性能的影响。Yb3+离子光致发光和长余辉发光的最佳浓度均在2.5%左右。根据光致发光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阐明了 SrZrO3:Yb3+的长余辉发光机理。(3)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高热稳定性、可调谐发光的Y3A12Ga3O12:Tb3+,Eu3+荧光粉。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分析了 Y3A12Ga3O12:Tb3+,Eu3+的电子结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形成能。对于高发光强度的Y3-xA12Ga3O12:xTb3+和Y3-yAl2Ga3O12:yEu3+具有高浓度猝灭(x=0.5和y=0.7)。研究了 Tb3+到Eu3+的能量传递对发光、颜色可调和发光热稳定性的影响。Tb3+到Eu3+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达74.2%,通过调整Tb3+/Eu3+的比值,可以调节材料的发光颜色分别为绿色、黄色和红色。此外,Y3Al2Ga3O2 Tb3+,Eu3+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中在150℃C时仍保持60%的发射强度。(4)采用常规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高热稳定性、颜色可调谐的Y3Al2Ga3O12:Tb3+,Sm3+荧光粉。详细讨论了 Y3A12Ga3012:Tb3+,Sm3+的能量转移机理、多色发射特性和热稳定性。Tb3+到Sm3+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达62.5%,通过调整Tb3+/Sm3+的比值,可以将Y3A12Ga3O2:Tb3+,Sm3+的发射颜色由绿调至黄。Y3Al2Ga3O12:Tb3+,Sm3+荧光粉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Y3A12Ga3O12:0.5Tb3+,0.1Sm3+在614 nm和542 nm处的淬灭温度分别为155℃和210℃。

阮枫萍[8](2019)在《单基质双发射荧光材料制备及其光谱调控和温度传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稀土离子掺杂的单基质双发射荧光材料具有光谱可调和温敏差异的特性,在白光LED、荧光温度传感、荧光探针等方面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以单基质双发射荧光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光谱调控以及荧光温度传感性能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简单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8ZrMg(PO4)6(SiO4):Eu3+荧光粉。在295nm激发下,Ca8ZrMg(PO4)6(SiO4):Eu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含有两个位于470和615nm处的发光峰,这分别归因于Zr4+到O2-的电荷转移跃迁和Eu3+离子5D0→7F2的特征跃迁,且Zr4+-O2-电荷转移带和Eu3+离子之间存在基于偶极子-四极子机制的能量传递过程。Ca8ZrMg(PO4)6(SiO4)基质的色坐标为(0.2186,0.2858),但随着Eu3+离子浓度的增加,样品的发光颜色从白光逐渐变为橙红光,色坐标从(0.3252,0.3043)变为(0.5413,0.3295)。热猝灭荧光光谱表明Ca8ZrMg(PO4)6(SiO4):Eu3+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此外,在还原气氛中制备了Ca8ZrMg(PO4)6(SiO4):Eu2+,Eu3+双发射荧光粉。在297nm光的激发下,可以在样品中观察到位于414 nm处Eu2+的蓝光发射以及614 nm处Eu3+的红光发射。此外,通过温度相关荧光光谱发现,Eu2+和Eu3+的热猝灭现象不同,并得到呈线性关系的FIR(IEu2+/IEu3+),绝对温度灵敏度值为1.135.94%K-1。通过高温固相还原法合成了Eu2+/Eu3+共激活Ca9Zn1.5(PO4)7荧光材料。在350 nm的激发下,其发射光谱同时包含了Eu2+和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为温度检测提供良好的信号可辨性。由于Eu2+:4f-5d和Eu3+:4f-4f跃迁的热猝灭行为表现不同,FIR(IEu3+/IEu2+)在293473 K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温度相关性。样品绝对温度灵敏度和相对温度灵敏度的最大值分别是0.0023 K-1和1.52%K-1。利用高温固相法在95%N2/5%H2还原气氛下成功制备了Ca9Mg1.5(PO4)7:Eu2+/Eu3+双发射荧光材料。通过发射光谱发现,不仅是Eu2+的蓝光发射和Eu3+的红光发射可用作荧光强度比的信号,而且Eu2+离子在415 nm和600 nm处的双位点发光同样可以作为荧光信号。基于Eu2+的FIR(I600/I415),可得目标荧光粉的绝对温度灵敏度和相对温度灵敏度最大值分别为0.064 K-1和1.192%K-1。

林立峰[9](2019)在《基于液体石蜡溶剂体系的光学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照明、显示、生物成像等光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人们对于光学纳米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光学纳米材料的合成中却常常用到有毒且价格昂贵的有机溶剂。而液体石蜡安全无毒,性质稳定且价格相对低廉,在光学纳米材料的合成中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绿色溶剂。本文从中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光学材料和合成方法引入液体石蜡作为溶剂探究其作为溶剂的适用性与特点:以热分解法合成NaYF4:Yb3+、Tm3+,以溶胶凝胶法合成ZrO2和以两相法合成CaMoO4:Eu3+、N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热分解法制备NaYF4:Yb3+、Tm3+的过程中使用液体石蜡作为溶剂,得到尺寸合适的颗粒,经过DSPE-mPEG改性后能够分散于水中。经过细胞实验改性后产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将其注射到小鼠大脑皮层。通过脑切片的显微上转换发光成像研究改性后产物在小鼠脑组织中的长期分布,证明其在两周内稳定而没有显着扩散。这可能是因为产物足够大,可以固定在特定位置而不会在组织中扩散,从而实现了特定区域的原位光转换。体现了其在光遗传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在溶胶凝胶法制备ZrO2的过程中使用液体石蜡作为溶剂,随着液体石蜡加入比例增大,油胺浓度降低,产物分散体颜色先由黄变透明再变白。油胺浓度为50%时产物分散体的透明度最好,此时产物为单斜相ZrO2,微观形貌为5 nm左右颗粒。当反应温度降低至310℃时,反应不完全,产物呈凝胶状,微观形貌为首尾连接成网络的2nm细小颗粒,结晶度差。反应温度升高至350℃无明显变化。ZrO2-PMMA复合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有良好透光率,Zr02质量分数为40%时透光率比纯PMMA仅降低5.7%,而折射率却能从1.486提高至1.620。在两相法制备CaMoO4:Eu3+、Na+过程中使用液体石蜡作为溶剂,得到的纳米颗粒可以取向连接生长。引入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后不仅提高了产物荧光强度和形貌均匀度,并且随着超重力水平从157 g增加到436 g,产物微观形貌由一百多纳米的长链缩短至二十纳米。油酸量的减少和液体石蜡用量的增加都会使产物长度增加。Eu3+,Tb3+和Dy3+的最佳掺杂摩尔比分别为2%,3%和2%,在263 nm激发下发出CIE坐标为(0.604690.35001)的红光,(0.28538 0.58959)的绿光和(0.40829 0.41673)的黄光。并且CaMoO4:Eu3+、Na+与有机硅能良好复合,有应用于LED的发展前景。最终,实验证明了在不同光学材料的合成中,使用液体石蜡替代有毒或昂贵有机试剂能够成功制备产物,并且相对于被替换溶剂所得产物,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液体石蜡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在光学纳米材料的制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鲁重瑞[10](2019)在《稀土掺杂NASICON结构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光LED(发光二极管)因其具有可靠性高、寿命长、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目前商用白光LED的主要制作方案是采用LED芯片搭配荧光粉的电-光-光转换方式。由此可知荧光粉对白光LED器件的寿命、色温和显色指数等重要参数影响很大。特别是红色荧光粉,如何提高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等性能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研发新型的稀土掺杂红色荧光粉。(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Na3Zr2Si2PO12:Eu3+荧光粉。详细研究了Eu3+掺杂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在394 nm的激发下,发射出591nm橙光和619nm红光,最佳掺杂浓度是24%。浓度猝灭机理归因于电四极-电四极相互作用,热猝灭激活能0.504 eV。采用Li2CO3作为电荷补偿剂,发光强度显着增强。通过组合Na2.76Zr2Si2PO12:0.24 Eu3+红粉与商用绿粉及近紫外芯片制作的LED器件,显色指数能达到75.6,色温6358 K。通过进一步调控荧光粉比例,显色指数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Na3-x-x Zr2Si2PO12:x Eu3+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红色荧光粉,用于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2)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3Zr2Si2PO12:Tb3+和Na3Zr2Si2PO12:Eu3+,Tb3+荧光粉。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发光性能、浓度猝灭和能量传递等。随着Tb3+离子掺杂浓度的持续增加,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Tb3+最佳掺杂浓度为12%,浓度猝灭机理是电四极-电四极相互作用。在375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发射主峰位于489 nm、545 nm、584 nm和622 nm。加入Li+作为电荷补偿,发光强度显着增强。荧光寿命随着Tb3+的增加而减小。样品Na2.88Zr2Si2PO12:0.12Tb3+有很好的温度热稳定性,其发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热猝灭激活能E=0.295 eV。Na3Zr2Si2PO12:Eu3+,Tb3+的荧光寿命随着掺杂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观察到Tb3+→Eu3+能量传递现象,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矩-电偶极矩相互作用。(3)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3Zr2Si2PO12:Sm3+和Na3Zr2Si2PO12:Eu3+,Sm3+荧光粉。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发光性能、能量传递和温度稳定性等。样品Na3Zr2Si2PO12:Sm3+在404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光谱的主要特征峰位于560 nm、599 nm和642 nm。随着Sm3+离子掺杂浓度的持续增加,发射光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现象,最佳掺杂浓度为14%,其浓度猝灭机理是电偶极矩-电偶极相互作用,样品的荧光寿命随着Sm3+离子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浓度优化后的样品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性能和抗热猝灭性能。此外,还研究了Na2.92-x.92-x Zr2Si2PO12:0.08Eu3+,x Sm3+的发光性能,并观察到Sm3+→Eu3+能量传递现象,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矩-电四极矩相互作用。

二、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Eu~(3+)的发光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Eu~(3+)的发光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铯铅溴薄膜特性调控及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1.3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基本性质
    1.4 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CsPb(IxBr1-x)_3的分类和发展
    1.5 全无机钙钛矿的晶体结构
    1.6 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典型的太阳能电池结构
    1.7 全无机钙钛矿的制备方法
        1.7.1 一步液相沉积法
        1.7.2 两步液相沉积法
        1.7.3 气相沉积法
    1.8 碘系无机钙钛矿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1.8.1 CsPbI_3
        1.8.2 CsPbI_2Br
        1.8.3 CsPbIBr_2
    1.9 纯溴钙钛矿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1.10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介孔区域辅助单斜相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太阳能电池制备
        2.2.3 实验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传统多步旋涂法制备无机CsPbBr_3钙钛矿的影响
        2.3.2 空间限域法辅助无机CsPbBr_3钙钛矿结构的确定
        2.3.3 PbBr_2前驱液的溶剂和CsPbBr_3退火温度对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2.3.4 单斜晶系CsPbBr_3的电学结构计算
        2.3.5 单斜晶系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
        2.3.6 单斜晶系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2.3.7 富Ⅰ系的CsPb(I_xBr_(1-X))_3钙钛矿电池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u~(3+)掺杂对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制备
        3.2.3 实验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u~(3+)掺杂对无机CsPbBr_3钙钛矿晶体结构的影响
        3.3.2 Eu~(3+)对无机CsPbBr_3钙钛矿光学性能的影响
        3.3.3 Eu~(3+)对无机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3.3.4 Eu~(3+)掺杂在无机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大面积电池的研究
        3.3.5 Eu~(3+)掺杂无机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驱动电解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bBr_2溶剂工程对可印刷介观CsPbBr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制备
        4.2.3 实验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Br_2溶剂的基本性质
        4.3.2 PbBr_2前驱液溶剂对钙钛矿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4.3.3 PbBr_2与溶剂作用方式的探究
        4.3.4 PbBr_2前驱液溶剂对钙钛矿取向性的影响
        4.3.5 PbBr_2前驱液溶剂对CsPbBr_3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4.3.6 基于NMF体系的PbBr_2制备CsPbBr_3电池内部载流子复合动力学机制
        4.3.7 电池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良好钙钛矿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的碳电极在无空穴传输层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和试剂
        5.2.2 实验制备
        5.2.3 实验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浆料钙钛矿相容性的探究
        5.3.2 碳电极在无空穴传输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5.3.3 PEDOT:PSS对钙钛矿表界面的钝化探究
        5.3.4 碳电极在柔性电池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和意义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Ca2LaZr2Ga3O12体系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简介
        1.2.1 白光LED发展背景
        1.2.2 白光LED的基本原理
        1.2.3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3 发光材料概述
        1.3.1 发光材料的定义
        1.3.2 发光材料的分类
        1.3.3 发光机理
    1.4 稀土发光材料
        1.4.1 稀土发光材料定义
        1.4.2 稀土元素的能级跃迁
        1.4.3 三价稀土离子发光特性
    1.5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5.1 高温固相法
        1.5.2 溶胶-凝胶法
        1.5.3 沉淀法
        1.5.4 水热合成法
        1.5.5 喷雾热解法
        1.5.6 燃烧法
    1.6 各种盐类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使用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使用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样品测试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荧光光谱
        2.3.3 热稳定性
        2.3.4 荧光寿命
        2.3.5 色度坐标
第三章 CLZG: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LZG:Eu~(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3.3.2 CLZG: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3.3.3 CLZG:Eu~(3+)荧光粉的温度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ZG:Tb~(3+),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LZG:Tb~(3+),Eu~(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4.3.2 CLZG:Tb~(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4.3.3 CLZG:Tb~(3+),Eu~(3+)荧光粉的温度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LZG:Bi~(3+),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LZG:Bi~(3+),Eu~(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5.3.2 CLZG:Bi~(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5.3.3 CLZG:Bi~(3+),Eu~(3+)荧光粉的温度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纳米氧化锆超重力共沉淀-水热法制备、分散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纳米氧化锆概述
        1.2.1 氧化锆的结构与性质
        1.2.2 纳米氧化锆的制备
        1.2.3 纳米氧化锆的应用
    1.3 纳米颗粒的分散
        1.3.1 纳米颗粒的团聚问题
        1.3.2 纳米颗粒的分散方法
    1.4 超重力技术
        1.4.1 超重力技术概述
        1.4.2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颗粒
    1.5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重力共沉淀-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锆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沉淀剂及洗涤顺序的影响
        2.3.2 pH的影响
        2.3.3 钇掺杂的影响
        2.3.4 水热温度的影响
        2.3.5 水热时间的影响
        2.3.6 干燥方式的影响
        2.3.7 水热与煅烧产品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点
第三章 纳米氧化锆的分散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氧化锆在水中的分散
        3.3.2 纳米氧化锆在乙醇中的分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氧化锆的应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齿科修复用纳米氧化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3.2 纳米氧化锆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钆酸盐发光材料制备工艺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光LED概述
        1.1.1 照明技术的演变
        1.1.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2 发光的主要类型
        1.2.1 光致发光
        1.2.2 电致发光
        1.2.3 热释光
        1.2.4 辐射发光
        1.2.5 阴极射线发光
        1.2.6 化学发光
    1.3 基质和发光中心选择
        1.3.1 光致发光材料概述
        1.3.2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
        1.3.3 过渡金属离子的发光特性
    1.4 钆酸盐发光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制备方法
    2.3 发光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结构分析
        2.3.2 光谱特性测试
        2.3.3 热稳定性的研究
第三章 Eu~(3+)掺杂CaGd_4O_7 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1 制备工艺方法和条件选择
    3.2 CGO:Eu~(3+)的制备、表征及测试
        3.2.1 微观结构分析
        3.2.2 发光性能研究
        3.2.3 热稳定性探索
        3.2.4 CIE色坐标分析
    3.3 CGO:Eu~(3+),Bi~(3+)的发光性能研究
        3.3.1 单掺Bi~(3+)的发光性能
        3.3.2 共掺Eu~(3+),Bi~(3+)的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Gd_4O_7:Sm~(3+)、Dy~(3+)、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4.1 CGO:Sm~(3+)的发光性能研究
    4.2 CGO:Dy~(3+)的发光性能研究
    4.3 CGO: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_2GdTaO_6:Eu~(3+)、Mn~(4+)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BGTO: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5.1.1 微观结构分析
        5.1.2 能带结构分析
        5.1.3 发光性能研究
        5.1.4 热稳定性探索
        5.1.5 CIE色坐标分析
    5.2 BGTO:Mn~(4+)的发光性能研究
        5.2.1 微观结构分析
        5.2.2 发光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基于巯基-烯点击反应制备聚酰亚胺光学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的研究现状
        1.2.1 引入含氟基团的CPI
        1.2.2 引入柔性基团的CPI
        1.2.3 引入非共平面或不对称结构的CPI
        1.2.4 引入脂肪结构的CPI
        1.2.5 引入大侧基的CPI
        1.2.6 引入多种结构的CPI
        1.2.7 引入其他结构的CPI
    1.3 高折射率聚酰亚胺研究现状
        1.3.1 含硫PI
        1.3.2 PI杂化材料
    1.4 光致发光PI研究现状
        1.4.1 含荧光基团的PI
        1.4.2 稀土配位PI
    1.5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1.5.1 缩聚反应合成聚酰亚胺
        1.5.2 亲核取代反应合成聚酰亚胺
        1.5.3 巯基-烯点击反应合成聚酰亚胺
    1.6 本论文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测试方法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2.3.2 核磁共振分析(NMR)
        2.3.3 元素分析仪
        2.3.4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5 溶解性测试
        2.3.6 热失重分析(TGA)
        2.3.7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3.8 静态机械分析(TMA)
        2.3.9 动态机械分析(DMA)
        2.3.1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2.3.11 椭圆偏振光谱仪
        2.3.12 双折射测试
        2.3.13 荧光分光光度计
        2.3.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15 X射线衍射仪(XRD)
第3章 基于巯基-烯点击化学法的高折射率聚硫醚酰亚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双柠康酰亚胺(BCI)单体的合成
        3.2.2 聚硫醚酰亚胺(PTEI)的合成
        3.2.3 PTEI薄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CI的合成与表征
        3.3.2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3 溶解性能
        3.3.4 热性能
        3.3.5 光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折射率聚硫醚酰亚胺/TiO_2和ZrO_2杂化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聚合物的合成
        4.2.2 PIs杂化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及其杂化膜的表征
        4.3.2 热性能
        4.3.3 光学性能
        4.3.4 形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巯基-烯点击反应制备聚酰亚胺发光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PIs-NL和 PIs-ME的合成
        5.2.2 稀土配合物PIs-X-Ln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Is-X的合成与表征
        5.3.2 PIs-X-Ln的合成与表征
        5.3.3 溶解性能
        5.3.4 PIs-X和 PIs-X-Ln热性能
        5.3.5 PIs-X-Ln的荧光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Tm2O3、Yb2O3和Ho2O3掺杂氧化钇稳定氧化锆(YSZ)单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质材料
    1.3 稀土发光材料中的激活离子
        1.3.1 直接激发、能量迁移和电荷迁移跃迁
        1.3.2 量子点剪切下转换
        1.3.3 上转换
    1.4 稀土掺杂ZrO_2基发光材料研究现状
        1.4.1 ZrO_2 的基本结构
        1.4.2 ZrO_2 发光性能研究现状
    1.5 晶体生长技术
    1.6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
    2.1 晶体制备
        2.1.1 光学浮区法
        2.1.2 实验流程
    2.2 晶体微观结构测试
        2.2.1 XRD测试
        2.2.2 Raman光谱测试
        2.2.3 TG-DSC测试
        2.2.4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测试
    2.3 晶体性能测试
        2.3.1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UV-Vis-NIR)吸收光谱
        2.3.2 光致发光光谱(PL)和激发谱(PLE)
        2.3.3 上转换(Up-conversion)功率曲线
        2.3.4 Judd-Ofelt(J-O)理论
        2.3.5 色坐标
        2.3.6 荧光寿命测试
        2.3.7 磁性能测试
    2.4 理论计算方法
        2.4.1 Thomas-Fermi模型
        2.4.2 Hohenberg-Kohn模型
        2.4.3 Kohn-Sham模型
        2.4.4 交换关联泛函
第三章 不同Y_2O_3 稳定ZrO_2单晶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晶体的生长
    3.2 晶体结构测试
        3.2.1 XRD测试
        3.2.2 Raman测试
        3.2.3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测试
    3.3 光学性能测试
        3.3.1 UV-Vis吸收光谱
        3.3.2 PL和 PLE测试
    3.4 磁学性能
    3.5 第一性原理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氧化铥掺杂YSZ单晶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研究
    4.1 Tm_2O_3:YSZ晶体的生长
    4.2 晶体微观结构
        4.2.1 XRD和 TG-DSC测试
        4.2.2 Raman光谱测试
    4.3 光学性能测试
        4.3.1 吸收光谱
        4.3.2 PL测试
        4.3.3 色坐标
        4.3.4 荧光寿命
    4.4 晶体与陶瓷以及不同基质中的对比
        4.4.1 微观结构
        4.4.2 光学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Tm_2O_3和Yb_2O_3 共掺YSZ单晶体制备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能研究
    5.1 Yb/Tm共掺YSZ晶体的制备
    5.2 晶体微观结构
        5.2.1 XRD测试
        5.2.2 Raman光谱
    5.3 光学性能
        5.3.1 吸收光谱
        5.3.2 发射光谱
    5.4 Judd-Ofelt计算
    5.5 荧光寿命测试
    5.6 色坐标
    5.7 小结
第六章 不同Ho_2O_3 含量的2.0Yb/0.5Tm:YSZ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6.1 Ho/Yb/Tm共掺YSZ晶体的制备
    6.2 晶体微观结构
        6.2.1 XRD测试
        6.2.2 Raman光谱
    6.3 光学性能
        6.3.1 吸收光谱
        6.3.2 发射光谱
    6.4 色坐标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稀土离子掺杂SrZrO3和Y3Al2Ga3O12的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掺杂材料
        1.1.1 材料发光的概念和分类
        1.1.2 LED用荧光粉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2 无机长余辉发光材料
        1.2.1 无机基质的能带结构
        1.2.2 发光中心
        1.2.3 缺陷和杂质的影响
        1.2.4 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2.4.1 镧系掺杂的长余辉荧光粉
        1.2.4.2 过渡金属掺杂的长余辉荧光粉
    1.3 热释光谱
    1.4 发光衰减
    1.5 能量传递
        1.5.1 共振能量传递
        1.5.2 非共振能量转移
        1.5.3 电荷传输与能量转移
    1.6 钙钛矿基质材料
        1.6.1 钙钛矿构型的材料性质
        1.6.2 钙钛矿的应用
        1.6.3 锆酸锶
    1.7 石榴石构型基质材料
        1.7.1 石榴石构型基质的性质
        1.7.2 Y_3Al_2(GaO_4)_3构型石榴石
    1.8 无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8.1 高温固相法
        1.8.2 沉淀法
        1.8.3 溶胶-凝胶法
        1.8.4 燃烧法
        1.8.5 水热法
        1.8.6 微乳液法
        1.8.7 超声化学法
    1.9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9.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1.9.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和实验
    2.1 第一性原理方法
        2.1.1 多粒子体系问题
        2.1.2 Hartree-Fock方程
        2.1.3 密度泛函理论
        2.1.4 交换相关能泛函的近似方法
        2.1.4.1 局域密度近似(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2.1.4.2 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
        2.1.4.3 Meta-GGA
        2.1.4.4 杂化泛函
        2.1.5 带隙计算问题
        2.1.6 材料模拟计算软件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合成材料
        2.2.2 样品合成方法
        2.2.3 实验仪器
        2.2.4 样品性能表征方法
        2.2.4.1 样品制备仪器
        2.2.4.2 样品物相表征
        2.2.4.3 瞬态和稳态光谱
        2.2.4.4 漫反射光谱
        2.2.4.5 余辉衰减曲线
        2.2.4.6 热释发光曲线
第三章 钙钛矿SrZrO_3本征缺陷和光谱特性的分析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与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合成
        3.3.2 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rZrO_3的结构和本征缺陷特征
        3.4.2 本征缺陷系统的能量
        3.4.3 完美SrZrO_3的电子特征
        3.4.4 SrZrO_3本征缺陷的电子特征
        3.4.5 物相表征
        3.4.6 PL性质
        3.4.7 TL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UV和NIR双波长发射余辉发光SrZrO_3: Yb~(3+)荧光粉
    4.1 引言
    4.2 计算法模型与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合成
        4.3.2 样品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rZrO_3:Yb~(3+)的结构特征
        4.4.2 SrZrO_3:Yb~(3+)的能带结构和DOS
        4.4.3 物相表征
        4.4.4 PL性质
        4.4.5 LPL衰减曲线
        4.4.6 PL性质
        4.4.7 余辉发光的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_3Al_2Ga_3O_(12): Tb~(3+),Eu~(3+)荧光粉的能量传递和发光可调性质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与模型
    5.3 实验方法
        5.3.1 样本制备
        5.3.2 样品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YAGO: Tb~(3+),Eu~(3+)的结构特性
        5.4.2 YAGO: Tb~(3+),Eu~(3+)的能带结构和DOS
        5.4.3 物相表征
        5.4.4 发光学性质
        5.4.4.1 激发与发射光谱
        5.4.4.2 发射光谱性质
        5.4.5 YAGO: Tb~(3+),Eu~(3+)的能量传递机制
        5.4.6 YAGO: Tb~(3+),Eu~(3+)的多色发射
        5.4.7 YAGO: Tb~(3+),Eu~(3+)的热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Y_3Al_2Ga_3O_(12): Tb~(3+),Sm~(3+)的能量传递与光谱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制备
        6.2.2 样品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物相表征
        6.3.2 激发与发射光谱
        6.3.3 YAGO: Tb~(3+),Sm~(3+)的多色发射
        6.3.4 YAGO: Tb~(3+), Sm~(3+)的能量传递机制
        6.3.5 YAGO: Tb~(3+), Sm~(3+)的热稳定性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单基质双发射荧光材料制备及其光谱调控和温度传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介绍
        1.2.1 LED的发光机理与发展概况
        1.2.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3 单基质白光荧光材料
        1.3.1 单基质白光荧光材料概述
        1.3.2 单一离子掺杂体系
        1.3.3 多离子掺杂体系
    1.4 常见的荧光测温方法
        1.4.1 基于荧光峰位移动的测温技术
        1.4.2 基于荧光强度的测温技术
        1.4.3 基于荧光衰减寿命的测温技术
        1.4.4 基于荧光强度比的测温技术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样品的制备
    2.4 实验表征手段
        2.4.1 物相表征
        2.4.2 形貌及元素组分分析
        2.4.3 漫反射性能表征
        2.4.4 荧光性能及寿命分析
        2.4.5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7 CIE色度图
3 Eu~(3+)激活Ca_8ZrMg(PO_4)_6(SiO_4)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谱调控研究
    3.1 引言
    3.2 Ca_(8-x)ZrMg(PO_4)_6(SiO_4): xEu~(3+)荧光粉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物相结构和形貌分析
        3.2.3 漫反射光谱
        3.2.4 光谱调控机制
        3.2.5 能量转移机制
        3.2.6 光致发光的热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4 Eu~(2+)/Eu~(3+)共激活Ca_8ZrMg(PO_4)_6(SiO_4)荧光粉的光谱调控及温度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a_8ZrMg(PO_4)_6(SiO_4): Eu~(2+)/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
        4.2.1 物相结构和形貌分析
        4.2.2 Eu~(3+)和Eu~(2+)的掺入机理
        4.2.3 光谱调控机制
        4.2.4 温度传感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Eu~(2+)/Eu~(3+)共激活Ca_9Zn_(1.5)(PO_4)_7荧光粉的制备及温度传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a_9Zn_(1.5)(PO_4)_7: Eu~(2+)/Eu~(3+)荧光粉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物相结构和形貌分析
        5.2.3 Eu~(3+)和Eu~(2+)的还原机制
        5.2.4 光谱调控机制
        5.2.5 温度传感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Eu~(2+)/Eu~(3+)共激活Ca_9Mg_(1.5)(PO_4)_7荧光粉的制备及温度传感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Ca_9Mg_(1.5)(PO_4)_7: Eu~(2+)/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2.1 样品的制备
        6.2.2 物相结构和形貌分析
        6.2.3 Eu~(3+)和Eu~(2+)的掺入机理及还原机制
        6.2.4 光谱调控机制
        6.2.5 温度传感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基于液体石蜡溶剂体系的光学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学纳米材料简介
        1.2.1 半导体量子点
        1.2.2 碳点
        1.2.3 发光纳米金属有机骨架
        1.2.4 等离子体纳米材料
        1.2.5 镧系元素掺杂发光纳米材料
        1.2.6 高折射率纳米颗粒
    1.3 光学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热分解
        1.3.2 固态和燃烧合成
        1.3.3 共沉淀法
        1.3.4 水热/溶剂热法
        1.3.5 溶胶-凝胶法
        1.3.6 微波辅助法
        1.3.7 两相法
    1.4 液体石蜡溶剂体系的特点与研究进展
    1.5 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分解法合成NaYF_4: Yb~(3+)、Tm~(3+)上转换材料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表征及性能测试分析
        2.2.4 实验操作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NaYF_4: Yb~(3+)、Tm~(3+)纳米粉体的反应机理
        2.3.2 NaYF_4: Yb~(3+)、Tm~(3+)纳米粉体的结构与表面分析
        2.3.3 DSPE-mPEG修饰后的NaYF_4: Yb~(3+)、Tm~(3+)表征分析
        2.3.4 NaYF_4: Yb~(3+)、Tm~(3+)粉体的上转换发光光谱及发光机理
        2.3.5 改性产物的生物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ZrO_2分散体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表征及性能测试分析
        3.2.4 操作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油胺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液体石蜡溶剂体体系下所得产物的影响
        3.3.3 ZrO_2-PMMA复合膜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相法制备CaMoO_4: RE~(3+),Na~+荧光粉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表征及性能测试分析
        4.2.4 操作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aMoO_4: RE~(3+),xNa~+纳米粉体的结构和表面分析
        4.3.2 液体石蜡对CaMoO_4:Eu~(3+),Na~+纳米粉体的形貌影响及机理分析
        4.3.3 超重力水平对CaMoO_4:Eu~(3+),Na~+纳米粉体的形貌影响及机理分析
        4.3.4 表面活性剂对CaMoO_4:Eu~(3+),Na~+纳米粉体的形貌影响及机理分析
        4.3.5 CaMoO_4: Eu~(3+) (Tb~(3+)、Dy~(3+))、Na~+纳米粉体的荧光特性分析
        4.3.6 CaMoO_4: Eu~(3+)、Na~+纳米荧光粉的LED封装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稀土掺杂NASICON结构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材料
        1.2.1 稀土发光材料的基本理论
        1.2.2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
    1.3 稀土掺杂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原理
    1.4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4.1 高温固相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燃烧合成法
        1.4.4 水热合成法
        1.4.5 其他制备方法
    1.5 无机发光二极管概述
    1.6 白光LED的合成方案的优缺点
    1.7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使用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
第三章 Na_3Zr_2Si_2PO_(12):Eu~(3+)制备和发光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分析
        3.3.2 漫反射光谱
        3.3.3 激发和发射光谱
        3.3.4 荧光衰减曲线
        3.3.5 量子效率
        3.3.6 变温光谱
        3.3.7 LED器件制作
    3.4 小结
第四章 Na_3Zr_2Si_2PO_(12):Eu~(3+),Tb~(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
    4.1 前言
    4.2 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分析
        4.3.2 Na_3Zr_2Si_2PO_(12):Tb~(3+)光致发光性能分析
        4.3.3 Na_3Zr_2Si_2PO_(12):Eu~(3+),Tb~(3+)光致发光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Na_3Zr_2Si_2PO_(12):Eu~(3+),Sm~(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
    5.1 前言
    5.2 实验与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分析
        5.3.2 Na_3Zr_2Si_2PO_(12):Sm~(3+)发光性能分析
        5.3.3 Na_3Zr_2Si_2PO_(12):Eu~(3+),Sm~(3+)发光性能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Eu~(3+)的发光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铯铅溴薄膜特性调控及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D]. 王诗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Ca2LaZr2Ga3O12体系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 冯天.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纳米氧化锆超重力共沉淀-水热法制备、分散及应用性能研究[D]. 齐聪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4]钆酸盐发光材料制备工艺优化设计[D]. 李菁华. 贵州大学, 2020(04)
  • [5]基于巯基-烯点击反应制备聚酰亚胺光学材料及性能研究[D]. 刘曌. 深圳大学, 2020(02)
  • [6]Tm2O3、Yb2O3和Ho2O3掺杂氧化钇稳定氧化锆(YSZ)单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 徐守磊. 广西大学, 2019(06)
  • [7]稀土离子掺杂SrZrO3和Y3Al2Ga3O12的发光特性研究[D]. 李振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1)
  • [8]单基质双发射荧光材料制备及其光谱调控和温度传感性能研究[D]. 阮枫萍.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9]基于液体石蜡溶剂体系的光学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林立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稀土掺杂NASICON结构荧光粉的制备和发光性能[D]. 鲁重瑞. 广东工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Eu~(3+)在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的发光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