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

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

一、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剑[1](2021)在《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黄韧带肥厚(Ligamentum flavum hypertrophy,LFH)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黄韧带(ligamentum flavum,LF)位于上、下椎板之间,从颈椎延伸至骶椎,起到保护和稳定脊柱的作用。黄韧带在纤维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其自身体积发生增厚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其自身弹性的下降在脊柱后伸时出现皱褶、折叠,使椎管容积减小,导致马尾神经、神经根的受压和缺血缺氧。与此同时,肥厚黄韧带中增多的炎性介质会透过硬脊膜而扩撒至神经根,易造成神经根的炎症及水肿。另外,炎性介质还可以激活多种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而加速纤维化的进程。因此黄韧带炎症与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而导致了 DLSS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在退行性脊柱疾病的促炎细胞因子中,IL-1β、TNF-α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其在肥厚黄韧带中的高表达已得到初步证实,另外TGF-β 1/Smads被认为是引起纤维化的最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它在各种组织与器官的纤维化和瘢痕组织纤维性修复过程中有着核心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关于黄韧带炎性或纤维化信号通路的研究较少。至于Smads通路是否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的肥厚,以及IL-1β、TNF-α和TGF-β 1/Smads通路中的相关原件与黄韧带厚度、纤维化程度的具体相关性尚未见报道。而在中医机制方面,“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黄韧带肥厚的病机阐明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理论与现代医学“炎症-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相契合。但目前尚无从该角度探讨黄韧带肥厚的报道。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基础,也是探索黄韧带增厚机制、发现药物潜在治疗靶点的前提。但极少数研究涉及腰椎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制作,对于该动物模型目前仍存在争议。实验一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IL-1β、TNF-α和TGF-β1/Smads在LFH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目的:通过对比增厚黄韧带与未增厚黄韧带的纤维化程度以及IL-1β、TNF-α和TGF-β 1/Smads通路相关原件的表达水平,探索黄韧带厚度与纤维化程度和以上原件表达的具体相关性,初步证实Smads通路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角度阐述黄韧带肥厚的中医病机,以期为中医药干预黄韧带“炎症-纤维化”病理过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在取得医学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在临床手术中收集废弃的DLSS组增厚黄韧带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组未增厚黄韧带,各25例。(2)通过MRI测量两组黄韧带的厚度并对比其差异。(3)对两组标本组织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4)进行Masson三色法染色后,通过纤维化分级标准以及弹性纤维-胶原纤维比值来对比两组黄韧带总体与各层(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纤维化程度的差异。(5)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黄韧带IL-1β、TNF-α、TGF-β 1/Smads(TGF-β1、p-Smad2/3、Smad7)、collagen Ⅰ(Col 1)、collagen Ⅲ(Col 3)的定位、半定量表达。(6)Real-Time PCR 法检测两组黄韧带 IL-1β、TNF-α、TGF-β1/Smads(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 和 Col 3 mRNA 的定量表达。(7)相关性研究:通过pearson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明确DLSS组黄韧带的厚度与其各层纤维化程度、mRNA表达的具体相关性。结果:(1)DLSS 组的黄韧带厚度为 5.13±0.80mm,大于 LDH 组 3.52±0.67mm(p<0.01)。(2)HE染色下,LDH组的未增厚黄韧带弹性纤维呈直线状,排列紧密且整齐,表面光滑连续,以弹性纤维为主,含有少量胶原纤维,细胞数目较少。DLSS组增厚的黄韧带纤维呈波浪状,排列紊乱、疏松,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含量增加,成纤维细胞增多。(3)DLSS组的总体纤维化分级为2.44±0.31级,高于LDH组的1.62±0.22级(p<0.05);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均高于LDH组(p<0.05或p<0.01或p<0.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是逐渐递增的,即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p<0.05或p<0.01);DLSS组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面积比值为1.85±0.54,低于LDH组的2.92±0.37(p<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均低于LDH组(p<0.05或p<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是逐渐递减的,即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p<0.05或p<0.01)。(4)免疫组化:DLSS 组的 IL-1 β、TNF-α、TGF-β 1、p-Smad2/3、Col 1和Col 3的蛋白表达均高于LDH组(p<0.05或p<0.01或p<0.001)。DLSS组的Smad7的蛋白表达低于LDH组(p<0.01)。(5)Real-Time PCR:DLSS 组 IL-1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 1 和 Col 3 的 mRNA 表达高于 LDH 组(p<0.05 或 p<0.01 或 p<0.001)。DLSS 组 Smad7 的 mRNA 表达低于 LDH 组(p<0.05);DLSS 组的 IL-1β、TGF-β1、Smad2、Smad3、Col 1和Col 3的mRNA表达在背侧层最高,腹侧层最低,有从背侧层向腹侧层逐渐递减的趋势。Smad7的mRNA表达在背侧层最低,腹侧层最高,有从背侧层向腹侧层逐渐递增的趋势。(6)在DLSS组中,黄韧带腹侧层、中间层以及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随着黄韧带的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4,0.73,0.84,说明黄韧带的厚度与背侧层纤维化分级的相关程度最高。黄韧带腹侧层、中间层以及背侧层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比随着黄韧带的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层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0.72,-0.81,说明黄韧带的厚度与背侧层弹性-胶原纤维比值的相关程度最高。(7)在DLSS组中,黄韧带厚度与背侧层TGF-β 1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IL-1 β、Col 1等;黄韧带厚度与中间层IL-1 β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Smad7、TGF-β 1等;黄韧带厚度与腹侧层TGF-β 1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为IL-1 β、Col 3等。结论:(1)相较于未增厚黄韧带,肥厚黄韧带中TGF-β1、Smad2、Smad3(或p-Smad2/3)、Col 1和Col3的mRNA和蛋白均呈高表达,Smad7的mRNA和蛋白呈低表达。初步证实Smads通路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2)在肥厚黄韧带中,背侧层的纤维化程度大于中间层和腹侧层。其厚度也与各层的纤维化程度呈正线性相关,且以背侧层相关性最高,中间层次之,最后是腹侧层。在肥厚黄韧带中,IL-1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 1和Col 3 mRNA表达均高于中间层和腹侧层,Smad7 mRNA表达低于中间层和腹侧层。其厚度也与各层的mRNA表达呈正线性(或负线性)相关,且以背侧层相关性最高,中间层次之,最后是腹侧层。说明黄韧带炎症与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由背侧向腹侧逐渐递减,其病理改变可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发展。(3)结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黄韧带在增龄、急性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作用下易出现微损伤,并诱导了局部炎症反应,当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时,这种损伤尚能引发适度的炎症反应,以及正常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的形成,而当机体处于阴阳失衡、阳不化气状态时,持续的炎症反应使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代谢产物长期聚集于黄韧带局部,形成了炎症微环境,从而诱发了过度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的形成。该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炎症反应诱发过度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形成的理论相类似。实验二基于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大鼠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黄韧带肥厚大鼠模型,并将其与人肥厚黄韧带组织进行比较、评估。同时,探讨腰椎活动范围的增加所诱发黄韧带增厚的机制。方法:(1)将72只大鼠分为A假手术组(切开皮肤等组织后缝合)、B肌肉切除组(切除L5-L6椎旁肌肉)、C骨关节切除组(切除L5-L6棘突和棘上韧带,磨除L5/6双侧关节突关节的一半,关节囊不做缝合处理)以及D肌肉+骨关节切除组(B+C混合)共4组,于造模后的4w、8w、12w共3个时间点取材。(2)通过对黄韧带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测量L5/6节段黄韧带总体和背侧层的厚度以及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的比值。(3)通过X线片测量屈曲和背伸位时L5/6节段的活动范围和椎间隙高度。(4)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eal-Time PCR法检测黄韧带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TGF-β1/Smads通路相关原件和Col 1、Col 3的表达。(5)将大鼠黄韧带与人肥厚黄韧带的退变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1)HE染色与黄韧带厚度的测量: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引起黄韧带厚度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的整体厚度是假手术组的1.35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14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06倍。但三种造模方法均不能引起黄韧带宽度的额外增加。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背侧层厚度是假手术组的2.09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26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96倍。三种造模方法中只有骨关节切除法和肌肉+骨关节切除法可以引起黄韧带背侧层厚度及其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为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2)Masson染色与纤维化程度: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引起黄韧带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的下降,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为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的弹性-胶原纤维比是假手术组的0.43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66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95倍。(3)影像学测量: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造成屈曲位椎间隙后方高度和活动范围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明显,骨关节切除法次之,最后是肌肉切除法。(4)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eal-Time PCR: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 IL-1 β、TNF-α、TGF-β 1、p-smad2/3、Col 1 和 Col 3的蛋白表达量最多,Smad7的表达量最少,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②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IL-1 β、TNF-α、TGF-β1和Col 1的蛋白表达量最多,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③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IL-1 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1和Col 3的mRNA表达量最多,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5)造模术后12w时假手术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2.79,将其与实验一中数据比较,其退变程度类似于人未增厚的黄韧带(2.92);肌肉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2.65,退变程度仍接近人未增厚的黄韧带(2.92);骨关节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1.84,退变程度接近人轻度肥厚的黄韧带(1.66-2.23);肌肉+骨关节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1.19,退变程度与人中度肥厚的黄韧带相近(1.08-1.66)。结论:(1)建立了一种新的黄韧带肥厚大鼠模型,其退变程度可能类似于人类中度肥厚的黄韧带。(2)三种造模方法均能引起黄韧带退变与增厚,其程度依次为肌肉+骨关节切除法>骨关节切除法>肌肉切除法。(3)在大鼠模型中,黄韧带背侧层的增厚占比例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背侧层在屈曲位受到更大的应力导致的。说明机械应力可能是诱发或加速黄韧带增厚的重要因素。(4)腰椎屈曲范围的增加所引发的机械应力可导致黄韧带中炎性因子TNF-α、IL-1 β的高表达,并诱导TGF-β 1/Smads通路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

黄赫[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肾脏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高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常用大黄、水蛭配伍治疗慢性肾脏病。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的复杂网络关系,预测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可能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研究其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文献检索收集大黄、水蛭的活性化合物,将其导入PubChem数据库获得其标准化合物名称及SMILES格式,并通过SwissADME平台筛选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性特征要求的有效活性化合物,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及TCMSP数据库获取有效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使用Uniprot数据库将上述作用靶点统一转换为基因名称,去重整理。随后,将TTD、DrugBank、DisGeNET、OMIM数据库收集到的与慢性肾脏病相关靶点蛋白相合并,得到与慢性肾脏病相关的靶点蛋白。利用jvenn平台获取大黄、水蛭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潜在关键靶点。通过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并通过STRING平台进一步明确关键靶点蛋白的互相之间作用关系。最后,将筛选出的关键靶点导入DAVIDv6.8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从而系统分析“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结果:1.“大黄-水蛭”药对的有效活性化合物及作用靶点:通过SwissADME平台共筛选得到符合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类药性特征要求的有效活性化合物28个,包括了大黄26个,水蜂2个,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及TCMSP数据库共获得“大黄-水蛭”药对的675个有效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2.慢性肾脏病相关的疾病靶点蛋白:通过TTD、DrugBank、DisGeNET、OMIM数据库共筛选得到1329个与慢性肾脏病相关的靶点蛋白。3.“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潜在关键靶点:通过jvenn平台获得67个“大黄-水蛭”药对与慢性肾脏病共有的靶点靶点,即为“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潜在关键靶点。4.“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构建:基于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该网络共含有98个节点和255条边,包含1个疾病节点,2个药物节点,28个活性化合物节点,67个靶点节点。对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化合物的介度中心性、紧密度中心性、度值中位数分别为0.00564757、0.38039216、5.5,共有10个活性化合物符合核心活性化合物的筛选条件,分别为泽兰黄醇、白皮杉醇、丹叶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10 β-羟基-6β-异丁酰喃佛术烷、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蒽酮、大黄酸、决明内酯。靶点的介度中心性、紧密度中心性、度值中位数分别为 0.00236264、0.43891403、2,位于其上的靶点有 PPARG、MMP3、MMP9、CYP2C19、EGFR、ALPL、ABCG2、ABCB1、ADHIC、MPO、LDHA、MMP2、HDAC8、ADAM17、ACE、RET、FLT1、AHR、EGLN1、TP53、APP、MAPT、ECE1、MME、CYP1A2、SHBG、SLC13A5、FADS1,而符合条件度值排名前五的分别为EGFR、MMP9、MMP2、LDHA、ABCB1。5.交集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通过STRING平台获得关键靶点蛋白的互相之间作用关系,利用Cytoscape3.7.2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介度中心性、紧密度中心性、度值中位数分别为0.00374192、0.7173913、40,则在该网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靶点有 SIRT1、MMP2、CCL2、PDGFRB、IL1B、STAT3、TP53、REN、EGFR、FLT1、APP、PPARG、ACE、NOS3、CXCL8、PSEN1、CTNNB1、DPP4、MMP9、TLR4、SPP1、TNF、HIF1A、ITGB3、VEGFA、MMP3。由上述数据对比发现可知,EGFR、MMP9、MMP2于“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均处于核心地位,推测其为“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核心作用靶点。6.富集分析结果:通过David数据库获得271条生物过程条目、44条细胞组成条目、59条分子功能条目,主要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质膜、蛋白质结合等,绝大多数靶点富集集中在HIF-1信号通路、NOD样受体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56条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讨了“大黄-水蛭”药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整体调控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抗癌、调节免疫等多种机制协同作用于慢性肾脏病的复杂网络过程。为“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钟奇[3](2020)在《椎间盘退变关键标志物筛选及携载TGF-β3支架对椎间盘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是人致残的主要原因。LBP 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有关。椎间盘(intervertebraldisk,IVD)高度因退变而降低,改变了受影响脊髓节段的力学特性。这个过程加速了邻近节段和其他脊柱结构的退变,如小关节、韧带和肌肉等。IDD不仅影响IVD,还影响其周围组织,如肌肉和韧带,并影响脊柱应对日常生活中正常生理负荷的能力。从长远来看,IDD会导致腰椎管狭窄和随之而来的神经组织压迫。腰椎管狭窄是引起下腰部疼痛和神经性跛行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老年人。考虑到现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口在逐年增加。老年患者往往还合并有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因此这类患者LBP和IDD相关疾病的治疗问题变得更加困难。目前对IDD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和椎间盘摘除术、脊柱融合术、椎间盘置换术等侵入性治疗,但这些方法都不能恢复IVD的原有结构和功能。近些年,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为研究IDD带来了机遇,它将统计学、数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恰当的整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生物信息学应用的主要领域包括:发现基因、预测基因表达、序列比对、蛋白结构比对、预测蛋白结构、预测蛋白间相互作用等。通过公共数据库检索方式,可以挖掘并验证与IDD相关的潜在基因与信号通路,以此从基因层面了解IDD的发病机制,并为IDD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近年来,以细胞为基础的组织工程对IDD的治疗已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与IVD结构和功能相符的组织工程植入体,可以替代退变IVD并保留其力学运动范围,从而对退变的IVD结构进行重建和修复,使IVD功能得到恢复,达到治疗IDD的目的。纤维环组织工程就是以纤维环的再生和修复为目的的一种修复方法。通过筛选,应用新型的复合支架,即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作为纤维环损伤修复的支架材料,因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力学性能,并能携载和连续释放合适的生长因子,满足新生纤维环组织在不同阶段对生长因子的需求,最终达到修复受损的IVD的目的。第一部分:椎间盘退变关键标志物的筛选研究目的:本研究同时应用GSE56081和GSE124272这两个数据集去挖掘和验证与IDD相关的潜在基因与信号通路,为ID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首先,对GEO数据库下载的GSE56081和GSE124272这两个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limma包提供的经典贝叶斯方法对IDD和Healthy两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随后,在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中搜索疾病相关基因,并将搜索到的疾病相关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得到的交集基因被判断为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接着根据得到的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 DAVID 软件进行 Gene Ontology(GO)和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且,利用STRING数据库对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筛选PPI网络中的hub蛋白,通过Cytoscape软件的MCODE插件筛查重要模块,并利用DAVID对重要模块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接着将PPI网络中筛选得到的hub基因与模块基因取交集作为关键基因,并将在GSE124272数据集中验证成功的基因作为marker基因。随后使用ROC曲线来证明得到的marker基因的诊断效能,最后使用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对marker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1184个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与CTD数据库中得到的2295个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共得到142个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142个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富集了 130个GO-biological process(BP),18 个 GO-cellular component(CC),28 个 GO-molecular function(MF)以及27条KEGG信号通路(最显着富集的为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HTLV-I感染)。随后,还对这142个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PI网络分析,结果共得到了 223个PPI关系对,包括83个编码蛋白,其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连接度最高,并挖掘出1个关键的子模块,模块中包含的基因有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I型胶原α2链(COL1A2)、SMAD家庭成员3(SMAD3)、SMAD家庭成员2(SMAD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1)、Ⅳ型胶原α1链(COL4A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转录因子snail 1(SNAI1)、TIMP1、聚集蛋白聚糖(ACAN)。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块共富集到16条信号通路,其中最显着富集到结肠直肠癌信号通路。接着,将模块基因与top20 hub基因取交集,共得到9个交集基因,其中ACAN基因在GSE56081和GSE124272这两个数据集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上下调一致。因此,将ACAN作为marker基因。ACAN的ROC面积在两个数据集中均达到了 0.8以上,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最后,GSEA富集分析显示,ACAN富集到10条正相关的信号通路和9条负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最显着的正相关信号通路是帕金森病通路,最显着的负相关信号通路是嗅觉传导信号通路。研究结论:HTLV-I感染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可能在IDD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IMP1基因可能通过HIF-1α信号通路调节髓核细胞凋亡在IDD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COL1A2可能通过血小板激活、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在IDD过程中起作用;ACAN基因可能是诊断IDD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并通过帕金森病通路和嗅觉传导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IDD的潜在标志物进行分析,并对疾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为探索IDD侵袭、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并可能为探索IDD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第二部分: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修复退变椎间盘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运用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作为纤维环损伤修复的支架材料,通过包裹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达到缓释效果,观察纤维环源干细胞在携载TGF-β3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的生长情况以细胞-基材复合体在体内外对退变纤维环修复情况,为构建IVD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细胞因子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首先从纤维环组织中分离并纯化纤维环源干细胞,检测其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接着制备携载TGF-β3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并检测T GF-β3、细胞增殖、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Ⅱ)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CAN)的基因表达情况。最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方法和做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纤维环修复情况,以检测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在体内对IDD的修复作用。研究结果:从电镜图可以明显看到支架上孔结构比较大,孔与孔相连构成通孔,形成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并且。TGF-β3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到第7天时达到峰值。在第1、3、5天,3组之间细胞增殖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第7天,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组的细胞增殖情况明显高于其他两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Ⅱ和Aggreca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组明显高于不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组。通过大鼠的体内实验,将所构建的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植入受损的IVD内,通过4周、8周MRI结果和4周HE染色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表明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在体内对IDD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研究结论:所构建的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具有相互沟通的空隙,初步显示出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所构建的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对体外分离培养的纤维环源干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纤维环源干细胞能在其表面及内部黏附、生长和增殖,初步显示出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所构建的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植入动物体内,4周及8周以后能够缓解椎间隙的狭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降低,4周HE染色提示结构接近正常,初步显示出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对IDD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秦田雨[4](2020)在《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整体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结合系统药理学靶点预测,研究中药复方肾康注射液(Shenkang,SK)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SK对CKD及肾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方法]1.系统药理学:首先通过数据挖掘和文献查阅构建SK分子数据库,并通过药物相似性和药物半衰期评估来筛选活性分子;使用WES药物靶向模型来预测生物活性成分的直接药物靶向;使用Cytoscape 3.2软件构建复合物-靶标,靶标-通路和靶标-疾病网络,并根据BioGPS数据库确定靶标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2.整体动物:C57BL/6小鼠36只,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法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ARB)组,SK高剂量组,SK中剂量组,SK低剂量组(n=6)。对模型组、ARB组、SK各剂量组小鼠实施UUO手术,制备肾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左输尿管但不结扎输尿管。术后第一天开始给药,共计14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AR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g,灌胃氯沙坦钾溶液0.15 mL(生药0.13 g)/10 g,SK高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8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中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4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2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小鼠体重等一般情况,给药第13天行MRI扫描测定FA值明确活体肾纤维化程度,给药14天后摘眼球取血,称量肾脏重量,分别冻存固定肾脏。比色法测定血肌酐、血尿素氮、血CysC水平,行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患侧肾脏病理形态学和纤维化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Ⅰ,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假手术组、UUO组和SK中剂量组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FSP-1、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TGF-β1和负调节分子SOCS1,SOCS3 mRNA水平。3.细胞:NRK-49F细胞进行复苏传代培养,以10 ng/mL 的TGF-β1刺激48 h诱导NRK-49F细胞增殖活化,不同浓度SK(0,1,2,4mg/mL)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NRK-49F细胞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和负调节分子Prdx5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NRK-49F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JAK2、STAT3 mRNA 水平。[结果]1.系统药理学部分:以DL≥0.6为筛选标准,“HL=long”用于定义适当的HL范围。最终选出88种化合物作为活性分子。利用WES算法和CTD、TTD筛选结果,确定了 85个与治疗CKD相关的潜在化合物作用靶点,包括STAT3。通过KEGG数据库映射获得关键通路,包括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通路,结合CKD病理机制的相关进展,构建了 CKD治疗模块的通路,包括炎症、增殖、分化、迁移、通透性、降解等模块。对靶标-疾病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入分析表明,SK治疗CKD主要通过影响6种疾病发挥作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和免疫疾病。组织定位结果显示SK通过包括肾脏、肝脏、肺和心脏在内的组织模块发挥作用。2.整体动物部分:(1)肾功能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血CREA、BUN、Cys-C水平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高剂量SK组小鼠血CREA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SK各剂量组小鼠血BUN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UUO组相比,SK高剂量组小鼠血Cys-C水平显着降低(p<0.05)。(2)肾脏重量和病理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模型组的患侧肾质量/体重、患侧肾/对侧肾质量、对侧肾质量/体重均显着增加(p<0.05或p<0.01)。但各药物治疗后对UUO小鼠肾脏重量各指标没有产生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FA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阳性药组、SK高中低剂量组FA值显着降低(p<0.01或p<0.001),其中以SK中剂量组最为显着(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明显;与UUO组比较,各治疗组肾脏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细胞外基质积聚、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和/或萎缩减轻,以SK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较好。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天狼星红面积极显着增加(p<0.001);与UUO组比较,ARB组、SK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患侧肾脏天狼星红染色红色面积显着减少(p<0.05或p<0.01)。电镜下观察各浓度SK对UUO所致的细胞器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增多,间质局灶胶原纤维增生和肾小管凋亡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Western blot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α-SMA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UUO状态下的α-SMA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Col Ⅰ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 比较,SK中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Col Ⅰ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STAT3(Try705位点)/STAT3比例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p<0.01)、低剂量(p<0.001)组显着下调了 Try705位点的STAT3磷酸化程度;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JAK2(Try1007位点)/JAK2比例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UUO 比较,SK高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Try1007位点的JAK2磷酸化程度(p<0.05),(4)PCR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小鼠患侧ECM成分Col Ⅰ、Col Ⅲ、FN,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FSP-1,以及 JAK2、STAT3、TGF-β、JAK2/STAT3 通路负调节因子SOCS1、SOCS3 mRNA水平显着上升(p<0.05或p<0.01或p<0.001);与UUO组相比,SK中剂量组显着降低了 Col Ⅰ、ColⅢ、FN,α-SMA、FSP-1,JAK2、TGF-β、SOCS1、SOCS3 mRNA 水平(p<0.05 或p<0.01)。3.细胞实验:TGF-β1诱导后,NRK-49F细胞的细胞骨架显示出内部微丝束,并逐渐增厚和伸长,丧失纺锤形或星形成纤维细胞外观。不同浓度的SK一定程度上逆转了TGF-β1诱导的形态变化和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p-STAT3(Try705位点)/STAT3、Prdx5蛋白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p-JAK2(Try1007位点)/JAK2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4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STAT3蛋白Try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1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JAK2蛋白Try100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4 mg/mL SK组细胞的Prdx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α-SMA、JAK2、STAT3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不同浓度SK均极显着地降低了α-SMA mRNA 水平(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1mg/mL、2 mg/mL SK(p<0.05)及 4 mg/mL SK(p<0.01)显着降低了 STAT3 mRNA 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4 mg/mL SK显着降低了 JAK2 mRNA水平(p<0.05)。[结论](1)系统药理学预测显示SK中多种化合物可能通过作用于与炎症、凋亡、增殖等相关的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等多通路的靶点分子治疗CKD。(2)SK有效改善UUO小鼠肾功能指标和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实现的,验证了系统药理学结果。(3)SK还能够抑制TGF-β1诱导NRK-49F增殖活化以及ECM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的激活介导的。

肖柳君[5](2020)在《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复方黄甘颗粒(FHG)由6味中药(大黄、黄芪、炙甘草、干姜、北柴胡、附子)组成,拟开发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中药6类新药,旨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药复方新药作为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乃至今后中药新药研发的重点。面对很多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流感病毒性疾病等,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毒副作用严重,而中医药在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中药复方新药则极大地体现中医中药的特色,依托中医的辨证施治和整体观思想的融合,中药复方新药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本文以复方黄甘颗粒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方中六味中药进行质量研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最后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复方黄甘颗粒有效活性成分,为使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更具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复方黄甘颗粒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对各批次的六味饮片照2015版一部药典要求进行检测,鉴于方中君药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低、重复性差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洗脱体积的40%乙醇进行考察、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流速、10种D101大孔吸附树脂泄漏曲线进行考察,以及对索氏回流后药材残渣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发现在供试品的制备过程中洗脱流速、D101大孔树脂的选择、提取方式等问题值得商榷。另外,通过借鉴黄芪薄层鉴别方法,对比D101大孔吸附树脂与中性氧化铝柱层析两种不同制样方法对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为往后更合理地控制黄芪饮片的质量奠定基础。(2)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对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中大黄、炙甘草、黄芪进行薄层摸索,建立大黄、炙甘草鉴别方法,对中间体中活性成分黄芪甲苷进行方法学研究,为复方黄甘颗粒成品的质量奠定基础。同时,以总蒽醌为研究对象,对五种蒽醌类成分在煎煮液、浓缩液、喷干粉中量质传递情况进行考察,为复方黄甘颗粒制剂工艺稳定性提供支撑。(3)复方黄甘颗粒成品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成品中大黄、炙甘草、干姜薄层鉴别方法,对其中的双酯型乌头碱进行了限量检查,采用液相色谱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成品中主要活性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黄芪甲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指纹图谱,以控制颗粒剂的质量。明确从饮片源头到成品制剂有效成分群量质传递规律,进一步说明该制剂工艺稳定、可靠。同时,也为中药复方新药的量质传递规律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4)网络药理学研究:以复方黄甘颗粒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复方黄甘颗粒“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为复方黄甘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预测黄芪甲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紧密相关,为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结论:本文通过对六味饮片进行研究,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草案,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复方黄甘颗粒发挥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进一步验证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选择合理性,同时为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周珊珊[6](2020)在《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桃核承气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临床上加减广泛用于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目前关于桃核承气汤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疗效研究方面,而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建立在临床疗效确切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中药化学、生物信息学、中药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分析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进行了Meta分析,筛选了该方抗肾脏纤维化的有效物质部位,分析鉴定了有效物质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对有效物质部位进行了抗肾脏纤维化的体内外作用机制研究。系统地对桃核承气汤进行了临床疗效评价、物质基础研究及药效作用机制研究,从而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研究基础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维普,VIP)数据库、万方医学网(Wangfang)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CBMdisc)数据库、Pub Med、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年限至2020年1月。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由两位评价人员独立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2桃核承气汤各极性部位的提取分离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将方中桃仁、大黄、桂枝、甘草混合用70%乙醇,回流提取2次,分别为2h和1.5h,减压浓缩后将醇提液挥发至无醇味。分别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最后依次得到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氯仿萃取物质部位,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将其进行减压浓缩干燥后备用,芒硝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位。3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HK-2细胞构建体外肾纤维化模型,用桃核承气汤各萃取物质部位以不同浓度干预细胞。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胶原蛋白Iα1(COLIα1),纤维粘连蛋白(FN)含量;利用CCK-8法确定筛选出的有效物质部位的最佳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胶原蛋白Ⅰ(Co L-Ⅰ),胶原蛋白Ⅲ(Co 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eal time-PCR检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m RNA的表达。4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使用Welch Ultimate TM uplc XB-C18 column(100 mm×2.1mm,1.8μm)分析色谱柱;流动相A为水(含0.1%甲酸),流动相B为色谱乙腈;梯度洗脱程序:025min,5%B;2565min,95%B;柱温:40℃;流速:0.3ml/min;进样体积:2μL;吸收波长为210nm。离子源为电喷雾电离源,采用高分辨率质谱测定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氮气流速800L/h,气体温度200℃,毛细管电压30k V,扫描范围m/z 50-1500。5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26个化合物的OB、DL值,以OB≥30%和DL≥0.18为阈值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将筛选出的化合物导入到SEA、SIB数据库获取化合物靶标,从Dis Ge Net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收集疾病靶标,将化合物靶标和疾病靶标整合得到化合物潜在治疗靶标。将治疗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关键蛋白相互作用(PPI)信息。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lue Go Version 2.5.4插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DAVID Version 6.8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Version 3.6.0软件构建PPI网络、活性成分-靶标网络、活性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网络。6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1)体外实验:TGF-β1诱导HK-2细胞构建体外肾纤维化模型。CCK8法检测桃核承气汤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对HK2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α-SMA、E-cadherin、FN以及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α-SMA、Ecadherin、FN和TNF-α的表达;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中F-actin微丝蛋白。(2)体内实验: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构建UUO大鼠肾纤维化模型,将36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UUO),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组(NE-THCQ)。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7天、14天分批次处死大鼠、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标本,摘取肾脏。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Col-Ⅰ、Col-Ⅲ、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纳入8篇文献,共63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21例,对照组309例。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桃核承气汤加减联合用药能改善CRF患者症状的总有效率[OR=4.89,95%CI为[3.28,7.29]];降低血尿素氮(BUN)[SMD=-0.62,95%CI为[-0.81,-0.43]]和血肌酐(Scr)[SMD=-3.12,95%CI为[-4.72,-1.52]];升高肌酐清除率(Ccr)[SMD=-0.56,95%CI为[-0.34,-077]],肾小球滤过率(e GFR)[SMD=0.62,95%CI为[0.30,0.94]]和血红蛋白(Hb)[SMD=-0.71,95%CI为[0.39,1.03]]。2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萃取物质部位在200、400mg/m L浓度下能显着降低COLIα1和FN含量,CCK8法筛选出最佳干预浓度为200mg/m L。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萃取物质部位均能降低Co L-Ⅰ,Co L-Ⅲ,TIMP2、CTGF、α-SMA表达,上调MMP2的表达,其中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作用效果最为显着(P<0.01)。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萃取物质部位均能抑制PAI-1m RNA的表达,且正丁醇部位最为显着(P<0.01)。3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初步鉴定出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中可能的26个化合物,其中2个来自桃仁,1个来自桂枝,8个来自大黄,15个来自甘草。主要为皂苷,黄酮,萜类化合物。4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出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得到活性成分靶标484个,潜在治疗靶标118个。通过活性成分-靶标网络发现,7,2’,4’-三羟基-5-甲氧基-3-苯基香豆素度值最高,表明其潜在治疗靶点最多,其余依次为甘草苷E、常春藤皂苷元、β-谷甾醇、甘草苷、没食子酸-3-O-(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18α-羟基甘草次酸。在PPI网络中前16个关键靶标依次是ALB、IL6、AKT1、VEGFA、MAPK3、EGFR、TNF、CASP3、SRC、PTGS2、MAPK8、FN1、MMP9、JUN、KDR、IL1B。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NE-THCQ主要影响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内信号级联。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富集靶点最多,关联性最强,此外富集的前20条通路中,MAPK、TNF、Ras、HIF-1、NOD-like receptor、Toll-like receptor、VEGF、m TOR等信号通路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肾纤维化过程。5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1)体外研究:CCK8法筛选出药物干预浓度为200mg/ml,孵育时间为12h、24h、48h时对细胞活力不产生影响。NE-THCQ能显着降低α-SMA和FN表达,并上调了E-cadherin,在48h作用最为显着(P<0.01);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TNF-α的表达(P<0.01)和F-actin蛋白的重排;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TGF-β1诱导的HK-2细胞中p-PI3K/PI3K(P<0.01)、p-m TOR/m TOR和p-AKT/AKT的比值(P<0.05);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中HIF-1α(P<0.01)和VEGF的表达(P<0.05)。(2)体内研究:NE-THCQ能改善UUO大鼠肾脏形态病理学改变;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的水平(P<0.01);显着减少血清IL-6、IL-β1的含量(P<0.01);显着抑制Col-Ⅰ、Col-Ⅲ和α-SMA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P<0.05或P<0.01);抑制UUO大鼠肾组织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p-PI3K/PI3K、p-m TOR/m TOR(P<0.05)和p-AKT/AKT的比值(P<0.01);显着抑制UUO大鼠肾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P<0.01)。结论:1桃核承气汤加减辅助治疗CRF,较西药单纯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状态,但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有限,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2初步筛选出桃核承气汤的有效物质部位群,分别为氯仿萃取物质部位,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和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其中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为活性最佳。3初步鉴定出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26个可能的化合物,筛选出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奠定了基础。4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推测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m TOR、HIF、VEGF等信号通路,靶向炎症因子(如TNF、IL-6、IL-1β等),影响ECM降解酶活性(如MMP1、MMP2、MMP3等)以及刺激相关信号因子的表达从而对炎症、缺氧、血管生成、ECM的合成和降解进行综合调控,以发挥其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5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介导了肾纤维化的发生。NE-THCQ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骨架重排、逆转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抑制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分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以及适应缺氧损伤有关。

张学琴[7](2019)在《温阳泄浊通络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温阳泄浊通络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综合评价温阳泄浊通络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早中期CRF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予以尿毒清颗粒和温阳泄浊通络方加减治疗12周,检测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24h尿总蛋白(24h UTP),同时观测安全性指标。结果:1病例基线情况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Scr、BUN、GFR、24h UTP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疾病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稳定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约为83.78%;试验组显效19例,有效12例,稳定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约为92.11%。两组比较,试验组疾病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后Scr、BUN、GFR的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cr、BUN均明显下降(P<0.05),GFR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Scr、BU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F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前后24h UTP的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24h UTP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24h UT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常规、便常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电解质、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第二部分温阳泄浊通络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温阳泄浊通络方对CRF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验证温阳泄浊通络方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选取8只为假手术组(Sham),仅行开腹手术,无肾实质损伤;其余32只行5/6肾切除术建立慢性肾衰竭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分为模型组(5/6NX)、温阳泄浊通络方组(WXT)、氯沙坦组(LST),并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干预12周后,留尿检测24h UTP,取血检测各组大鼠Scr、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脂、电解质等指标,并取肾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分析其纤维化程度。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实验期间,5/6NX组大鼠死亡2只,LST组死亡2只,WXT组及Sham组无大鼠死亡。Sham组大鼠精神状况良好,日常饮食、饮水正常,反应敏捷,体毛柔顺且色泽明亮。与Sham组大鼠相比,5/6NX组大鼠精神欠佳,活动量、摄食量减少,体毛粗糙而无光泽。与5/6NX组相比,WXT组大鼠精神逐渐改善,活动量、摄食量增加,体毛较有光泽;LST组改善不明显。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大鼠体重明显升高(P<0.05),LST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WXT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LST组(P<0.05)。2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Scr、BUN均明显升高(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大鼠Scr、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LST组大鼠Scr无明显变化(P>0.05),BUN明显降低(P<0.05);WXT组大鼠Scr、BUN明显低于LST组(P<0.05)。3各组大鼠24h UTP的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24h UTP明显升高(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与LST组大鼠24h UTP均明显下降(P<0.05);WXT组大鼠24h UTP较LST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TP、ALB的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血TP、ALB明显降低(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血TP、ALB明显升高(P<0.05),LST组无明显变化(P>0.05);WXT组血TP、ALB明显高于LST组(P<0.05)。5血脂的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TC、TG、LDL均明显下降(P<0.05),LST组无明显变化(P>0.05);WXT组TC、TG、LDL均明显低于LST组(P<0.05)。各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无明显差异(P>0.05)。6电解质的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血清P明显升高、血清Ca明显降低(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血清P明显降低、血清Ca明显升高(P<0.05),LST组无明显变化(P>0.05);WXT组与LST组比较,WXT组血清P明显降低、血清Ca明显升高(P<0.05)。各组大鼠血清Na、Cl、K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7病理形态学改变Sham组大鼠肾脏结构正常。5/6NX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中度增生,可见节段性硬化,部分肾小球缺血性皱缩;肾小管空泡颗粒变性,局灶状萎缩,肾间质局灶状纤维化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与5/6NX组比较,WXT组及LST组肾脏损伤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尤以WXT组肾脏损伤减轻明显。8肾纤维化程度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及LST组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减轻(P<0.05);WXT组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LST组(P<0.05)。第三部分温阳泄浊通络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温阳泄浊通络方对CRF大鼠肾纤维化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温阳泄浊通络方对肾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同前。干预12周后,取血清检测TGF-β1含量,并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ColⅢ、F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olⅠ的表达,荧光定量实时PCR法(q PCR)检测ColⅠ及FN m RNA的表达。结果:1血清TGF-β1含量的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及LST组血清TGF-β1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WXT组与LST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肾组织ColⅠ、ColⅢ及FN蛋白表达的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肾组织ColⅠ、ColⅢ及F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与5/6NX组相比,WXT组及LST组大鼠肾组织ColⅠ、ColⅢ及FN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与LST组比较,WXT组ColⅠ、ColⅢ及F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3肾组织ColⅠ及FN m RNA表达的比较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肾组织ColⅠ及FN m 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大鼠肾组织ColⅠ及FN m 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LST组肾组织ColⅠ及FN m RNA无明显变化(P>0.05);WXT组与LST组相比,WXT组肾组织ColⅠ及FN m 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第四部分基于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及Wnt/β-catenin通路探讨温阳泄浊通络方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温阳泄浊通络方对CRF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及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探讨温阳泄浊通络方改善肾功能及肾纤维化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方法:大鼠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同前。干预12周后,取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相关蛋白(α-SMA、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相关蛋白(α-SMA、Vimentin、E-cadherin)及Wnt/β-catenin相关蛋白(Wnt4、β-catenin、TCF-4)的表达,q PCR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相关蛋白(α-SMA、E-cadherin)及Wnt/β-catenin相关蛋白(Wnt4、TCF-4、β-catenin)m RNA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相关蛋白α-SMA、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肾组织α-SMA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与5/6NX组相比,WXT组与LST组大鼠肾组织α-SMA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均有所减少,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有所增加。2 Western-blot法检测肾组织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相关蛋白α-SMA、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肾组织α-SMA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与LST组大鼠肾组织α-SMA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WXT组与LST组比较,α-SMA、Vimentin、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3 q PCR法检测肾组织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相关蛋白α-SMA、E-cadherin m RNA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5/6NX组α-SMA m RNA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E-cadherin m 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和LST组α-SMA m 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E-cadherin 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WXT组和LST组比较,α-SMA、E-cadherin m RNA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4 Western-blot法检测肾组织Wnt/β-catenin相关蛋白Wnt4、β-catenin、TCF-4蛋白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5/6NX组Wnt4、β-catenin、TCF-4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和LST组Wnt4、β-catenin、TCF-4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WXT组与LST组比较,WXT组Wnt4、β-catenin、TCF-4蛋白的表达低于LST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5 q PCR法检测肾组织Wnt/β-catenin相关蛋白Wnt4、TCF-4、β-catenin m RNA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5/6NX组大鼠肾组织Wnt4、β-catenin 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5/6NX组相比,WXT组及LST组大鼠肾组织Wnt4、β-catenin m RNA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TCF-4 m 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温阳泄浊通络方可降低早中期CRF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提高疾病疗效,证实温阳泄浊通络方对早中期CRF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温阳泄浊通络方可提高CRF大鼠肾功能、降低尿蛋白、改善肾脏病理损伤及肾纤维化程度,并具有调节营养不良、血脂及电解质紊乱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氯沙坦,证实温阳泄浊通络方具有确切的肾脏保护作用,且在整体调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温阳泄浊通络方可降低CRF大鼠纤维化相关蛋白TGF-β1、ColⅠ、ColⅢ、FN的表达,减轻肾纤维化的发生。4温阳泄浊通络方可在蛋白及基因转录水平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发生,这可能是其改善肾纤维化、保护肾功能的细胞机制之一。5温阳泄浊通络方可在蛋白水平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异常激活,这可能是其改善肾纤维化、保护肾功能的分子机制之一。

李苹[8](2014)在《基于microRNA调控肾间质纤维化探讨和肾络颗粒干预慢性肾衰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临床研究观察和肾络颗粒的临床疗效。2.实验研究从microRNA层面探讨和肾络颗粒干预慢性肾衰竭的可能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8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和肾络颗粒和尿毒清颗粒,观察3个疗程,监测患者临床症状,血常规、血生化、尿沉渣microRNA等指标的变化,采取组内与组间比较。2.实验研究实验一:以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为研究对象,灌服和肾络颗粒,术后28天处死,留取病变侧肾脏组织,采用microRNA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microRNA。实验二:制备和肾络颗粒含药血清,以HK-2细胞为研究对象,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用含药血清干预,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等方法检测a-SMA、E-cadherin、ZEB1、ZEB2及其mRNA和microRNA-141 的表达。实验三:用microRNA-141模拟物mimic和抑制物inhibitor瞬时转染HK-2细胞,给予含药血清处理,继续观察实验二中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①两种药物均能降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种药物均可降低患者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升高血白蛋白(ALB),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两种药物均可升高血红蛋白(HGB),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两种药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患者尿沉渣miRNA-141,且治疗组在第2月结束后就可有明显差异,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⑤两种药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⑥经过6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5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研究实验一:microRNA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microRNA共26个,其中上调16个,下调10个。实验二:①TGF-β1作用36h后,a-SMA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及其mRNA表达明显降低,符合肾间质纤维化改变。②含药血清可有效逆转TGF-β1诱导的HK-2细胞EMT,含药血清可降低a-SMA、ZEB1、ZEB2及其mRNA表达,升高E-cadherin及其mRNA表达,升高microRNA-141表达。实验三:①转染microRNA-141mimic后,α-SMA、E-cadherin及其mRNA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转染microRNA-141 inhibitor 36h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显着降低,间质标志物a-SMA显着升高,出现了类似TGF-β1诱导之后的变化。②含药血清可降低α-SMA、ZEB1、ZEB2及其mRNA表达,升高E-cadherin及其mRNA表达,升高microRNA-141的表达,可有效逆转转染microRNA-141 inhibitor后HK-2细胞的变化。结论1.临床研究和肾络颗粒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肾功能、改善脂质代谢、升高血红蛋白、白蛋白,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疗效确切。2.实验研究实验一:和肾络颗粒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机制复杂,可通过干预多个microRNA,多靶点调控。实验二、三:和肾络颗粒可有效逆转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可能是通过激活microRNA-141/ZEB1/ZEB2 环路实现的。

张艳艳[9](2017)在《兰坪虫草对小鼠肺纤维化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肺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的呼吸功能,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最后衰竭、死亡。目前,肺纤维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加,且诊断后平均生存期不超过3年。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周)急剧进行性下降,导致体内氮质废物储留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在住院病人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纤维化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目前还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的情况下,基于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药进行此类疾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是我国名贵滋补药材,传统中医学认为冬虫夏草归肺经、肾经,主要用于补肾益肺,现代医学认为其还具有免疫调节、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由于冬虫夏草难以规模化人工培育,野生资源过度采挖,市场供需矛盾冲突,昂贵的价格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兰坪虫草(Ophiocordyceps lanpingensis)为冬虫夏草近缘种,其所含活性成分与野生冬虫夏草相似,且易于人工培养。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培养兰坪虫草对小鼠肺纤维化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改善作用,为将来兰坪虫草替代冬虫夏草入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同时也为肺纤维化和急性肾衰竭的防治提供思路。1.兰坪虫草菌粉及其提取物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C组);博来霉素模型组(BLM组);醋酸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DA组);兰坪虫草菌粉低、高剂量两组(OL组)和兰坪虫草菌粉提取物低、高剂量两组(OLE组);共7组,每组24只。各组小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14和28天取血,称取小鼠肺湿重、胸腺湿重和脾湿重,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同时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兰坪虫草菌粉及其提取物均可提高小鼠体重、胸腺指数、脾指数、血清IgG含量和肺组织SOD酶活,减轻小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以及肺组织中HYP及MDA含量,且高剂量(1.0 g/kg/d)兰坪虫草菌粉提取物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改善效果优于低剂量兰坪虫草菌粉提取,以及低、高剂量兰坪虫草菌粉,也好于6.0 mg/kg/d醋酸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由此可得:兰坪虫草及其提取物具有防治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且兰坪虫草提取物的防治效果要明显优于兰坪虫草菌粉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及免疫反应相关。2.兰坪虫草菌粉及其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肾衰竭的治疗效果C57BL/6雄性小鼠分对照组(C组);甘油诱导模型组(ARF)组;百令胶囊阳性对照组(CC组);兰坪虫草菌粉低、高剂量两组(OL组)和兰坪虫草菌粉提取物低、高剂量两组(OLE组);共7组,每组32只。各组小鼠于造模成功后第0.25、1、4和7天取血,称取小鼠肾湿重、胸腺湿重和脾湿重,分离血清,检测血清IgG、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以及肌酸激酶(CK)活力,同时取肾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肾组织谷胱甘肽(GSH)和MDA含量以及SOD活力。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兰坪虫草菌粉及其提取物均可提高小鼠体重、胸腺指数、脾指数、血清IgG含量和肺组织GSH含量以及SOD活力,降低Scr和BUN水平、血清CK活力以及肾组织中MDA含量,缓解小鼠肾损伤。高剂量(1.0 g/kg/d)兰坪虫草菌粉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肾衰竭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兰坪虫草菌粉提取物以及兰坪虫草菌粉效果,也显着好于补肾益肺临床常用药冬虫夏草菌粉“百令胶囊”。研究证明兰坪虫草及其提取物具有防治甘油诱导的小鼠急性肾衰竭的作用,兰坪虫草提取物的防治效果更好,其作用机制同样与调节氧化应激及免疫反应有关。

赵霞[10](2016)在《中药场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验室指标及TGF-β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我科自研中药汤剂(曾用名“肾衰竭1号”)对慢性肾脏病特别是血肌酐高于正常(>133umol∕L)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inal Failure,CRF)患者的一般症状(如乏力、水肿、纳差、恶心、尿量、皮肤暗黄以及瘙痒等)、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白蛋白等)及肾纤维化因子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等的影响,从而证明自研中药汤剂能够通过抑制肾脏纤维化因子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抑制肾脏纤维化,进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方法本课题应用空白健康对照、单用西药组与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组间对照、中西药联合组的组内自身对照的研究方式,选择近6年来就诊于泰安市中心医院肾病一科门诊及病房、血肌酐高于正常(>133umol∕L)、暂时不需要肾脏替代(肾移植、肾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共分为3个大组,A组:健康查体患者20例,B组:患有慢性肾衰竭(CRF)的单一应用西药口服的患者20例,C组:联合西药及中药汤剂治疗患者20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血清TGF-β1在各个组内的变化以及各组间关系研究,证明自研中药汤剂能够明显抑制肾脏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RF)与健康空白对照者1.1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TGF-β1(28.18±3.54)ng/ml与空白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清TGF-β1(22.23±1.27)n g/m l(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蛋白(86.68±14.45)g/L与空白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清血红蛋白(135.45±12.5)g/L(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白蛋白(34.99±3.11)g/L与空白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清血白蛋白(41.59±6.67)g/L(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尿素氮(18.18±8.90)mmol/L与空白健康对照组患者血尿素氮(5.97±1.47)mmol/L(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346.22±168.03)umol/L与空白健康对照组患者血肌酐(64.21±12.21)umol/L(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慢性肾功能患者单一应用西药治疗(B)组与中西药结合治疗(C)组治疗6个月各指标的变化2.1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血清TGF-β1下降程度(2.23±2.04)ng/m L与单用西药治疗6个月患者血清TGF-β1下降程度(0.89±1.11)ng/ml(P<0.05)比较,血清TGF-β1降落水平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西药联合治疗能更好的抑制TGF-β1表达。2.2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血红蛋白升高程度(2.85±4.45)g/L与单用西药治疗6个月患者血红蛋白升高程度(-2.60±9.39)g/L(P<0.05)比较,血红蛋白升高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西药联合治疗更能矫正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虚状态。2.3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血清白蛋白升高程度(164.00±732.80)g/L与单用西药治疗6个月患者血清血白蛋白(0.92±2.69)g/L(P<0.05)比较,血清白蛋白升高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药、西药治疗对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血白蛋白变化无明显的特异性。2.4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RF)中药联合西药治疗6个月血尿素氮降低(2.01±3.59)mmol/L与单用西药治疗6个月患者血尿素氮降低(1.50±2.87)mmol/L(P<0.05)比较,血尿素氮降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更好的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血尿素氮水平。2.5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血肌酐下降(19.80±29.49)umol/L与单用西药治疗6个月患者血肌酐的降低(4.75±21.93)umol/L(P<0.05)比较,血肌酐降低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更好的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血肌酐水平。3、中药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添加中药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3.1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治疗后血清TGF-β1(25.50±2.86)ng/ml与治疗前血清TGF-β1(27.73±3.25)ng/ml(P<0.05)比较,中药治疗前后血清TGF-β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药能更好的抑制血清TGF-β1表达。3.2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治疗后血红蛋白(88.55±15.58)g/L与治疗前血红蛋白(88.40±15.56)g/L(P<0.05)比较,中药治疗前后血红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药治疗更能纠正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贫血状况。3.3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治疗后白蛋白(198.67±132.81)g/L与治疗前血白蛋白(34.35±15.55)g/L(P<0.05)比较,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中药治疗不能明显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4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治疗后尿素氮(17.13±9.36)mmol/L与治疗前血尿素氮(19.14±10.11)mmol/L(P<0.05)比较,中药治疗前后血尿素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药治疗更能降低血尿素氮水平。3.5慢性肾衰竭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6个月,治疗后血肌酐(336.65±182.00)umol/L与治疗前血肌酐(356.45±183.80)umol/L(P<0.05)比较,中药治疗前后血肌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药治疗更能降低血肌酐水平。结论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空白健康对照者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清TGF-β1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血清TGF-β1的变化与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的变化具有一定联系,证实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血清TGF-β1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肾脏纤维化进而影响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等的变化,而血白蛋白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有明显下降趋势。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单一应用西药治疗组(B组)与中药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治疗6个月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组比单用西药组更能通过减少TGF-β1的生成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抑制肾脏纤维化,但是对血白蛋白影响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组内对照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单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自研中药汤剂6个月能够明显降低TGF-β1的生成而抑制肾脏纤维化,但是对白蛋白无明显影响。4、自研中药汤剂能通过抑制肾脏纤维化,提升患者血红蛋白的含量。5、自研中药汤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白蛋白的影响较小。

二、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纤维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IL-1β、TNF-α和TGF-β1/Smads在LFH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影像学测量
        1.4 主要器械、设备、试剂等
        1.5 手术方式
        1.6 标本的取材、运输等标准操作规程
        1.7 HE染色与组织形态学观察
        1.8 Masson染色与纤维化观察
        1.9 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黄初带IL-lp、TNF-α、TGF-β1/Smads (TGF-β1、p-Smad2/3、Smad7)、Col1和Col3蛋白的定位、半定量表达
        1.10 实时焚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Col3&mRNA表达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HE染色结果
        2.3 Masson染色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Real-Time PCR结果
        2.6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2.7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弹性-胶原纤维比的相关性分析
        2.8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炎症与纤维化是黄韧带肥厚的主要病理机制
        3.2 黄韧带背侧层是退变的起点
        3.3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黄韧带“炎症-纤维化”病理过程
        3.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DLSS的中医药治疗
        3.5 其他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大鼠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器械、设备、试剂等
        1.3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取材
        1.4 实验动物的造模
        1.5 影像学测量
        1.6 HE染色与大鼠黄韧带厚度的测量
        1.7 Masson染色与大鼠黄韧带纤维化观察
        1.8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黄初带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p-Smad2/3、Smad7)、Col1、Col3蛋白的定位、半定量表达
        1.9 免疫印迹法定性、半定量分析IL-1β、TNF-α、TGF-β1和Coll蛋白在各组黄韧带内表达
        1.10 Real-Time PCR检测 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Col3的mRNA表达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E染色与大鼠黄韧带厚度的结果
        2.2 Masson染色与大鼠黄韧带纤维化的结果
        2.3 影像学测量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免疫印迹结果
        2.6 Real-Time PCR结果
        2.7 大鼠黄韧带与人增厚黄韧带的比较
        2.8 模型成功率
        3 讨论
        3.1 大鼠黄韧带肥厚模型的建立方法
        3.2 大鼠黄韧带肥厚的病理表现
        3.3 机械应力是诱发或加速黄韧带肥厚的重要因素
        3.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大鼠黄韧带增厚模型的建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附件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大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椎间盘退变关键标志物筛选及携载TGF-β3支架对椎间盘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椎间盘退变关键标志物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携载TGF-β3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壳聚糖水凝胶对椎间盘退变修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4)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2 发病机制研究
        3 治疗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研究
        3 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药理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肾康注射液对NRK-49F人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黄芪饮片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探讨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样品信息
    2 方法与结果
        2.1 液相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测定
        2.5 对方法1(药典方法)进行考察
        2.5.1 不同洗脱体积的40%乙醇进行考察
        2.5.2 对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溶剂洗脱流速单因素考察
        2.5.3 D101大孔吸附树脂泄漏曲线考察
        2.5.4 对索氏提取器中回流完的饮片残渣进行考察
        2.6 方法2方法学考察
        2.7 不同批次黄芪饮片含量测定
        2.8 不同中性氧化铝与填料考察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复方黄甘颗粒饮片质量相关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大黄饮片质量研究
        2.1 样品信息
        2.2 总蒽醌、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2.3 小结
    3 炙甘草饮片质量研究
        3.1 样品信息
        3.2 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
        3.3 小结
    4 北柴胡饮片质量研究
        4.1 样品信息
        4.2 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含量测定
        4.3 小结
    5 黑顺片质量研究
        5.1 样品信息
        5.2 黑顺片含量、限量测定结果
        5.3 小结
    6 干姜质量研究
        6.1 样品信息
        6.2 6-姜辣素含量测定
        6.3 小结
    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样品制法
    3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薄层鉴别研究
        3.1 大黄薄层鉴别
        3.2 甘草薄层鉴别
        3.3 黄芪薄层鉴别
    4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
        4.1 液相色谱条件
        4.2 样品溶液制备
        4.3 方法学验证
    5 复方黄甘颗粒制备工艺全过程总蒽醌含量稳定性研究
        5.1 液相色谱条件
        5.2 样品溶液制备
        5.3 总蒽醌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性状鉴别
    3 复方黄甘颗粒薄层鉴别
        3.1 大黄薄层鉴别
        3.2 甘草薄层鉴别
        3.3 干姜薄层鉴别
    4 检查
        4.1 乌头碱限量检查
        4.2 一般检查
    5 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5.1 总蒽醌含量测定
        5.2 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5.3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6 复方黄甘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6.1 色谱条件
        6.2 对照品溶液制备
        6.3 供试品溶液制备
        6.4 方法学考察
        6.5 分析与讨论
    7 复方黄甘颗粒标志性成分质量传递规律研究
    8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复方黄甘颗粒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工具
        1.2 化学成分的搜集与筛选
        1.3 复方黄甘颗粒治疗CRF作用靶点筛选
        1.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1.5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1.6 靶点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与作用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2.2 中药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的Venny分析
        2.3 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4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构建与分析
        2.5 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2.6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7 复方黄甘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的成分与作用机制文献验证
        2.8 靶点通路分析
        2.9 FHG治疗CRF潜在Q-marker预测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附表

(6)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
    引言
    1 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与评价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桃核承气汤醇提物的制备及各部位的分离
        1 材料
        2 方法
        3 小结
    第二节 桃核承气汤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引言
    1 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
        2.1 供试药品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3 分析结果
        3.1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总离子图
        3.2 色谱峰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
    4 讨论
第四章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引言
    1 方法
        1.1 活性成分的筛选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预测
        1.3 疾病靶标收集
        1.4 网络构建与分析
    2 结果
        2.1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活性成分
        2.2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活性成分-治疗靶标网络构建
        2.3 PPI网络构建
        2.4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5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活性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网络构建
    3 讨论
第五章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综述1:肾脏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中医药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26个化合物分子离子峰图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编论着情况
致谢

(7)温阳泄浊通络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温阳泄浊通络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温阳泄浊通络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干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温阳泄浊通络方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干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及 Wnt/β-catenin通路探讨温阳泄浊通络方的作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microRNA调控肾间质纤维化探讨和肾络颗粒干预慢性肾衰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样本量的估算
        5. 脱落病例标准和剔除病例标准
        6. 脱落和剔除病例的处理
        7. 实验试剂
        8. 实验仪器
    二、研究方法
        1. 分组及治疗方法
        2. 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
        4. 尿沉渣micro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5.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安全性评价
        3. 疗效指标
        4. 疗效判定
        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实验研究
    实验一 UUO动物模型中miRNA的差异表达及和肾络颗粒的干预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实验二 和肾络颗粒对TGF-β1诱导的HK-2细胞EMT的阻止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实验三 和肾络颗粒对差异表达的microRNA-141调控EMT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讨论
    1. 慢性肾衰竭与络病
        1.1 络病概述
        1.2 慢性肾衰竭从络论治
    2. 肾间质纤维化及microRNA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
        2.1 关于肾间质纤维化
        2.2 microRNA与肾间质纤维化
    3. 和肾络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 和肾络对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的实验结果分析
    5. 关于microRNA与“肾络瘀阻”、“和法”关系的思考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慢性肾衰竭从络论治用药的频数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9)兰坪虫草对小鼠肺纤维化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肺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1.1.1 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1.1.2 肺纤维化的治疗现状
    1.2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1.2.1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2.2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现状
    1.3 虫草的药用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兰坪虫草对小鼠肺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动物材料
        2.2.2 实验药物
        2.2.3 试剂
        2.2.4 实验样本制备
        2.2.5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2.2.6 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制备方法
        2.2.7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给药方案
        2.2.8 实验动物的处理和标本的收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生活状况
        2.3.2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纤维化评分
        2.3.3 小鼠肺指数、胸腺指数及脾指数的变化
        2.3.4 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碱水解法)
        2.3.5 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黄嘌呤氧化酶法)
        2.3.6 肺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TBA法)
        2.3.7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测定(免疫比浊法)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小鼠生活状态观察
        2.5.2 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2.5.3 小鼠肺指数、胸腺指数及脾指数
        2.5.4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
        2.5.5 小鼠肺组织HYP含量
        2.5.6 小鼠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以及丙二醛含量
    2.6 小结
第三章 兰坪虫草对小鼠急性肾衰竭的改善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动物材料
        3.2.2 实验药物
        3.2.3 试剂
        3.2.4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小鼠急性肾衰竭模型制备方法
        3.2.6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给药方法
        3.2.7 实验动物的处理和标本的收集
    3.3 观察指标
        3.3.1 小鼠生活状况
        3.3.2 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纤维化评分
        3.3.3 小鼠肾指数、胸腺指数及脾指数的变化
        3.3.4 小鼠血肌酐含量测定(苦味酸比色法)
        3.3.5 小鼠血尿素氮含量测定(二乙酰肟法)
        3.3.6 小鼠血清肌酸激酶活力测定
        3.3.7 小鼠肾组织谷胱甘肽含量测定(微量酶标法)
        3.3.8 小鼠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
        3.3.9 小鼠肾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TBA法)
        3.3.10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测定(免疫比浊法)
    3.4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小鼠生活状态观察
        3.5.2 小鼠肾组织病理学变化
        3.5.3 小鼠肾指数、胸腺指数及脾指数
        3.5.4 小鼠血肌酐含量
        3.5.5 小鼠血尿素氮含量
        3.5.6 小鼠血清肌酸激酶活力
        3.5.7 小鼠肾组织谷胱甘肽含量
        3.5.8 小鼠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3.5.9 小鼠肾组织丙二醛含量
        3.5.10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药场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验室指标及TGF-β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D]. 王宝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黄-水蛭药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机制研究[D]. 黄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椎间盘退变关键标志物筛选及携载TGF-β3支架对椎间盘修复的实验研究[D]. 李钟奇. 山东大学, 2020(04)
  • [4]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秦田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D]. 肖柳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周珊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温阳泄浊通络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和机理研究[D]. 张学琴.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7)
  • [8]基于microRNA调控肾间质纤维化探讨和肾络颗粒干预慢性肾衰竭的机制研究[D]. 李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8)
  • [9]兰坪虫草对小鼠肺纤维化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D]. 张艳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10]中药场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验室指标及TGF-β1的影响[D]. 赵霞. 泰山医学院, 2016(06)

标签:;  ;  ;  ;  ;  

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治疗肾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