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林木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省林木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山东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洪艳,时晓燕,翟秀丽,梁小荣[1](2021)在《林木遗传育种工作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文中提出林木遗传育种是林业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林木实行先进的基因改良明显优化了林木生理生态性质,提升了林木存活率。但当下林木遗传育种方面依旧有许多问题尚待处理,首先分析林木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麻云霞[2](2021)在《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文中提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药用植物、食用和蜜源树种,也是治理荒漠化、绿化荒山、美化城市的优良树种,广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但目前文冠果多数仍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类型极其混杂,种子来源不清,生长慢,产量低,生态和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本文以26个地理种源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冠果种子的特性、多点苗期生长特征和作为砧木造林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为文冠果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间文冠果含油率变异较大,在56.54~76.27%之间,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有18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和油酸,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生物柴油特性指标均符合ASTM D6751-2010,EN 14214-2008和GB/T 20828-200等国际标准。种子内含有17种氨基酸和8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VB1、VB2和VE的平均含量值较高。26个种源中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最为优质的种源有内蒙古甘旗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奈曼、内蒙古库伦和山东东营,这些种源的种子是生产中食用油原料和生物柴油原料俱佳的首选资源。(2)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指标最好的种源地为内蒙古图布信,种子的活力和含水率为93.29%和13.28%,吸水特性分为急速吸水时期、平缓吸水时期和生长吸水期三个时期。且形态和质量指标在组间和组内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整体重复力也较高。处理方式、种源地及其交互效应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存在极显着的影响。种子处理效果最好的为处理方式B—沙藏+5%PEG浸泡24小时,发芽性能最好的种源为内蒙古科尔沁。种子的形态质量和发芽指标整体呈现西—东梯度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趋势,与种子品质特性的变异模式类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图布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舍伯吐和黑龙江牡丹江为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性表现最好的种源。(3)辽宁彰武(东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文冠果优质种源有内蒙古奈曼、扎鲁特和辽宁海城,山东安丘(华东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山东东营、安丘和内蒙古库伦,陕西靖边(西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内蒙古科尔沁、奈曼和北京房山,这些种源可在辽宁、山东和陕西三省或与本文试验地类似的立地环境进行推广。不同试验点的优质种源并不完全相同,其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叶干质量和枝干质量均会随着试验地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同时考虑平均株高与地径的情况下,内蒙古库伦、山东东营种源的平均育种值也为最高,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4)用26个种源二年生文冠果做砧木,嫁接文冠果新品种‘中石4号‘和‘中石9号‘,总体亲和性‘中石9号‘高于‘中石4号‘。内蒙古奈曼、山东东营、内蒙古库伦砧木种源嫁接成活率最高,河北张家口最低;内蒙古奈曼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4号‘后,果实产量最高,内蒙古科尔沁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9号‘后,果实产量最高。综合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等多个指标得出:嫁接‘中石4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内蒙古奈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北京房山和山东临沂,嫁接‘中石9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陕西靖边、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内蒙古奈曼、北京房山和辽宁关山。

杨晓伟[3](2021)在《湖南铁心杉育种亲本群体的构建》文中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是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树种。解放后我国林业工作者在杉木育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功完成第四代种子园的建设工作,但是杉木育种也出现了只追求速生而忽略了优质的问题。2012年,在湖南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杉木的变种,心材呈油亮的黑褐色,且心材比重大,耐腐,区别于红心杉(Red-heart wood Chinese fir),是一种优质天然的杉木种质资源,被称为铁心杉(Black-heart wood Chinese fir)。本研究从铁心杉种质资源的保存与收集、铁心杉种群遗传结构和空间遗传结构、基于SSR标记的核心种质资源构建和优良半同胞子代父本鉴定等几个方面来构建铁心杉育种亲本群体,为今后铁心杉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3月,通过人工选择,在天然林中选取35株优良无性系,构建铁心杉种质资源圃,每个无性系嫁接不少于10株,嫁接成活率高达83%;同年10月收集27株铁心杉种子,测定种子活力,最高发芽率达68%。(2)选取15对稳定、多态且特异的SSR引物对湖南铁心杉154份材料进行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对SSR引物共检测出72个等位基因,每对标记的等位基因数在2~16之间,平均7.07;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 0.463、0.599;15 对 SSR 标记的 PIC 值在 0.350~0.866 之间,平均 PIC 为 0.599。以地理位置和山头分布将样本划分为6个群体,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湖南铁心杉在不同亚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距离变幅在0.048~0.315之间;遗传分化显示,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仅占总体差异的10%,说明种质资源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种质内的个体间;NJ聚类分析、PCA主成分分析和STRUCTURE遗传结构分析、Apcluster聚类分析均将供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154份湖南铁心杉种质资源并没有按照地理来源和山头分布进行分组,表明湖南铁心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Mantel test检验R2=0.1963,说明铁心杉各个亚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具有显着相关性,仅存在19.63%的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相关,而剩余80.37%的遗传变异由其他人为或者自然因素所导致而成。(3)选取JZW1作为铁心杉精细空间遗传结构的对象,发现铁心杉空间遗传结构Sp=0.00376,样地内铁心杉种子传播的距离在7.32~121.35m之间,花粉传播的距离在48.78~195.12m之间。种子传播的平均距离为48.98m,花粉传播的平均距离为110.57m。(4)基于SSR分子标记,3种遗传距离、2种取样策略及1种聚类方法、R语言Genetic subsetter包进行核心种质构建比较分析,最后采取“SM遗传距离+UPGMA聚类法多次聚类+位点优先取样”对154份湖南铁心杉木种质资源进行核心种质构建,获得30份核心种质,占总数的19.48%;核心种质保留了初始种质的全部等位基因且各个遗传参数的t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能够较好的代表初始种质。(5)收集10株优良母本种子播种育苗,构建半同胞子代幼苗,筛选优株,利用SSR标记和CERVUS软件进行父本鉴定,组建优良杂交亲本组合。结果显示:50个子代在403个疑似父本中共鉴定出42个父本,其中TXS-14的繁殖贡献率最高为6%,TXS-20、TXS-201、TXS-204、TXS-399、TXS-5 的繁殖贡献率次之,为 4%,其余均为2%,共筛选出高配合力亲本50对。(6)通过铁心杉种质资源圃的构建、种群遗传结构和空间遗传的分析、基于SSR标记的核心种质构建和父本鉴定,完成了铁心杉育种亲本群体的构建,为今后铁心杉异地保存和保护及有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梁德洋[4](2021)在《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的评价选择是种子园改建和升级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红松国家级良种基地的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为材料,对亲本生长性状、木材性状、种实性状、光合性状、针叶元素含量、激素含量变化及子代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价选择优良亲本无性系及子代家系,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50个红松无性系的亲缘关系并构建指纹图谱,为红松良种选育与种子园升级换代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为选育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优良的红松材料,本研究以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实验材料,对其树高、地径、胸径和材积等16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性状在各无性系间差异显着,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4.37%~48.03%,重复力范围为0.013~0.900。树高、胸径、3 m径、5 m径和材积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且遗传相关性水平与表型相关性水平相似。以4个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为综合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选出综合得分在前5的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PK28)为优良无性系。选出的优良无性系的4个生长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46%、15.88%、39.90%和6.72%,遗传增益分别为8.58%、13.02%、32.72%和3.83%;此研究结果为红松育种方案的改进提供重要信息,为红松良种选育提供优良材料。(2)为选育木材性状优良的红松资源,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性状(基本密度、木质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棕纤维素含量、碳含量、纤维长度、纤维宽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木质素含量外(P=0.114),无性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09%~24.04%;除木质素含量(0.27)外,各指标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58~0.88,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r>0.787),木材性状间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相关,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549),其余性状相关未达显着水平。利用综合评价法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以生长性状为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和PK01入选,入选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87%、12.50%和28.57%;以木材性状为评价标准,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20、PK34、PK27、PK03和PK02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木材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4.15%~21.27%;以生长和木材联合选择,无性系PK20、PK19、PK29、PK27和PK49等5个无性系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1.38%~18.02%。该研究为红松优良无性系评价和种子园的改建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3)为选取种子产量高、营养含量丰富的优良红松无性系,本研究测定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种实性状与营养含量。结果显示,除含水率外,各无性系间其余性状均有极显着差异;变异参数分析结果可知,除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种仁长度和出仁率外,其余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均高于10%;除含水率外,其余性状的重复力均大于0.8,属于高重复力;种子宽度与种子重量、种仁长、种仁宽、种仁重、千粒重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由通径分析结总影响可知,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含水率对油脂含量均具有正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的正影响最大;种仁长度对千粒重具有负影响,种仁宽度、单粒种子重和单果种子重量对千粒重均具有正影响,其中单粒种子重的影响最大。按照10%的入选率,在种子表型性状方面,无性系PK04、PK49、PK08、PK32和PK03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单果种子重、单粒种子重、种仁长度、种仁宽度和千粒重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29.26%、25.42%、5.36%、9.23%和27.05%;种子营养含量方面,无性系PK33、PK16、PK47、PK26和PK39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千粒重、油脂、蛋白质、含水量和灰分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7.75%、11.40%、31.56%、5.29%和-38.35%;联合选择时,无性系PK23、PK49、PK29、PK31和PK10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各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35.64%~24.05%;各评价方法遗传增益范围分别为5.30%~27.02%、-38.32%~30.92%和-35.61%~23.56%。(4)为了解红松光合特性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Lico-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了光合指标的测定。光合指标日变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典型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曲线呈“V”字型曲线。对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响应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各曲线均呈“S”型,并且符合二次曲线模型。在饱和光强下,3个无性系的最大 Pn 变化范围为:P27(15.00 μmol·m-2·s-1)~PK15(15.99 μ mol·m-2·s-1)。饱和光强和饱和环境二氧化碳条件下(Ca),3个无性系最大Pn变化范围为25.08 μmol·m-2·s-1~27.35 μ mol·m-2·s-1,。对50个红松无性系瞬时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50个无性系间Pn、Gs、Ci和Tr间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各光合指标变异系数范围为9.04%~38.25%,重复力范围为0.57~0.94,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间、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间均呈现极显着相关水平。该研究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5)为了解红松针叶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规律,本研究对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针叶中的铜、锌、钙、镁、锰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91%(K)~64.69%(Cu),其中Mn、Cu和Ca元素表型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35%。此外,各性状重复力较高,均超过0.95,属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与Mg和Mn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Zn元素含量与树高、胸径和材积呈显着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选出各元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9个(PK02、PK48、PK43、PK45、PK13、PK32、PK41、PK46和PK47),这9个无性系在各元素含量的分别均值高出整体平均值 10.90%(镁)、7.65%(锰)、12.42%(锌)、7.03%(钾)和 59.58%(钙)。本研究可选出对微量元素利用率高的红松优良材料。(6)为探究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的激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材料,进行不同部位叶芽激素含量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激素GA3和GA7在不同芽之间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之间以及时间与部位的交互作用均存在显着差异。根据激素含量在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中的变化规律,发现GA3、GA4、GA7的含量在红松不同发育阶段占据主要位置,且变化规律相似。无性系PK08、PK29、PK04、PK03和PK41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优良无性系的GA3、GA4和GA7含量分别高出平均值23.94%、54.26%和 17.26%;遗传增益分别为 22.98%、51.00%和 24.53%。该研究为果用红松良种选育辅助选择提供技术支撑。(7)为选育生长快的优良红松子代家系与优良亲本,本研究测定了红松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成活率和存活率,除4年地径外,其余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除成活率外,其余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各性状遗传力均高于0.30,属于中高等遗传力,高变异、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通过一般配合力选出5个优良亲本无性系PK38、PK21、PK26、PK20和PK49。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选出5个优良子代家系PK29、PK38、PK21、PK37和PK48。本研究可为红松种子园的改良和升级换代提供优良材料和理论基础。(8)为申报红松良种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指纹图谱构建与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对引物可以清晰的将50个无性系分开,构建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特异性指纹图谱,并构建各无性系指纹图谱的二维码。聚类分析表明,50个红松无性系被分为3类,同一类别内的无性系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1、PK05、PK07、PK12、PK13、PK14和PK15等19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2、PK06、PK20、PK27、PK32、PK33 和 PK45 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 PK03、PK04、PK08、PK09、PK10和PK11等24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获得的指纹图谱二维码对红松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品种鉴定及红松种子市场高效监管均有积极的作用。

董明亮[5](2020)在《华北落叶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分析》文中认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兼具经济和生态价值。华北落叶松的育种目标是培育出生长快、材性好、抗性强的新品种。但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遗传背景复杂、多数经济性状为数量性状,依靠传统育种方法进行新品种选育,通常效率很低。利用DNA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然而,由于华北落叶松缺乏基因组数据和高质量分子标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关于该树种的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的报道。本研究利用华北落叶松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多态性EST-SSR标记,并通过开展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来验证这些标记的实用性;利用部分新开发标记对华北落叶松F1作图群体进行杂种鉴定后,采用SLAF-seq技术进行大规模SNP标记开发并构建首张华北落叶松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连续两年的表型测定数据,对8个生长和针叶性状进行QTL分析。以上研究对增加华北落叶松高质量分子标记数量,解析重要数量性状遗传结构,促进分子水平上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了一批落叶松属内通用的多态性EST-SSR标记。利用1300条Unigene序列成功设计SSR引物1065对,从中随机抽取的240对引物经筛选后获得多态性引物52对,再选取扩增最理想的20对多态性引物对66个华北落叶松无性系进行基因分型,共检测到77个等位位点,每个标记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7。此外,所有的20对引物在落叶松属其他3个物种中均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条带,有效扩增率高达100%。(2)利用新开发的EST-SSR标记分析了华北落叶松种子园66个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20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8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24,显示了该种子园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66个无性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2~0.585,平均值为0.317,相对较宽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表明了66个无性系具有多样化的遗传背景。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可以将66个无性系划分为3个类群,但由于这些无性系的信息资料不完整和记录混乱,无法确定分群结果是否与无性系的地理来源相关。(3)通过华北落叶松2个优良无性系的杂交试验构建了由145个子代单株组成的F1作图群体,杂种真实性鉴定后利用SLAF-seq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大规模挖掘了SNP标记。SLAF-seq共产生1501.22 M双末端reads,大约300.20 Gb的原始数据。序列比对和聚类后,共获得6,323,943个SLAF位点。以每个SLAF位点上拷贝数最高的序列为参考序列进行SNP标记挖掘,在检测到324,352个SNP标记中,有122,785个呈现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37.86%。最终获得6931个在亲本中平均测序深度大于10-fold、在F1群体中完整度高于75%、且符合孟德尔分离比率的有效SNP标记。(4)构建了首张华北落叶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上的6099个SNP标记分属于12个连锁群,连锁群数目与落叶松及松科的其他大多数树种的单倍体染色体数目相同。图谱总长度为2415.58 c M,覆盖了华北落叶松基因组总长度的99.6%,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0 c M。最终上图的SNP标记在亲本和子代中的平均测序深度分别为65.84-和17.73-fold,在F1群体中的平均完整度高于99%。(5)根据遗传图谱信息,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连续两年测定的8个生长和针叶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当LOD阈值为2.5时,共检测到36个QTLs,其中控制针叶面积的QTL有7个,控制苗高、地径和针叶宽的QTL各有5个,控制针叶长和针叶厚的QTL各有4个,控制针叶长宽比和气孔线数的QTL各有3个。这些QTLs分布在除LG7和LG10之外的10个连锁群上,每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4.2%~18.2%。两个测试年份共检测到6个QTL聚集区域,其中位于LG8连锁群上136.365~161.717 c M区域和LG9连锁群上43.453~65.422 c M区域包含较多数目控制不同性状的QTLs,且每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均较高,将是后续研究重点关注区域。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和SLAF-seq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大批量开发了高质量SSR和SNP分子标记,构建了华北落叶松第一张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首次开展了华北落叶松生长和针叶性状的QTL分析,获得了一些控制重要表型性状的QTLs,为加速华北落叶松的遗传改良提供有力的分子工具和信息支持。

金雨晴[6](2020)在《侧柏育种群体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与管理利用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具有较高的生态与经济利用价值,是我国北部、西北部干旱山地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目前,我国侧柏育种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育种资源遗传背景不清,良种效益低。建立高效分子标记技术,评估现有资源遗传关系,对现有良种基地升级改造,是推动侧柏遗传改良、提高良种繁育效率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提高侧柏种质资源管理和改良效率为目标,建立了侧柏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流程和快速实用的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侧柏第一张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表型和分子标记对侧柏良种基地种子园初级育种群体的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究育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结合家系间亲缘关系和亲本育种值进行回选,制定了基于分子辅助的种质保育与高阶改良利用策略。本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建立了侧柏分子标记及高效的简化基因组分析流程。通过对侧柏转录组和近缘物种刺柏的基因组序列分析,筛选出27个多态、稳定的SSR标记位点。建立了侧柏简化基因组分析流程(dd RAD),得到45,959个高质量位点。研究表明dd RAD技术在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分型上有巨大潜力,为未来柏科及其他针叶树种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研究提供了技术指导。(2)构建了首张侧柏高密度遗传图谱。确定了包含23,926个标记位点的11个连锁群,图谱总长约1,506 c M,标记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 c M,覆盖度99.8%。同时构建了框架标记遗传图谱,通过比较图谱间的标记排序,发现框架标记图谱与全标记图谱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借助遗传图谱,揭示了侧柏具有“对称核型”,并鉴定了潜在着丝粒和次缢痕区域。该遗传图谱为侧柏基因组大规模组装提供框架,对柏科基因组比较分析和深入了解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有重要意义。(3)鉴定了侧柏基因组中显着偏分离位点及区域,推断了它们潜在的遗传学意义及功能效应。检测到3,965个偏分离标记,其中37个位点与生殖发育的生物学过程有关。通过构建含偏分离标记的遗传图谱,锚定了10个偏分离热点区域在11个连锁群的分布,并发现偏分离位点会削弱标记间的连锁强度,增大标记间的遗传距离;检测到了两种结构变异(易位和倒位)现象。此项结果对今后深入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分析有启示和参考价值。(4)澄清了侧柏良种基地初级种子园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SSR分子标记分析显示该初级育种群体具有相对高的变异程度,种源间变异占总变异的1.25%,种源内变异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变异来源。群体结构分析未发现明显的遗传结构和地理类群,这表明地域间有广泛的迁移和基因流动。有165个亲本来源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鉴定。此项研究为侧柏种子园中亲本鉴定、交配系统分析提供了技术途径,对后续侧柏遗传资源管理、种子园升级改造等相关研究有借鉴指导。(5)结合已有的子代测定结果和优良无性系亲缘关系,初步筛选了去劣疏伐种子园的建园亲本材料,提出了侧柏高阶种子园育种体系的可持续改良方案。基于子代和亲本的综合性状表现,对侧柏初级种子园进行了不同疏伐程度的模拟设计,揭示了种子园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受疏伐强度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疏伐强度的加大,可以有效的控制近交率,为后续良种生产和高阶育种策略调整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对开展侧柏育种资源遗传评价,指导初级种子园升级改造及侧柏高级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技术、材料、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郭琪[7](2019)在《刺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核心种质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刺槐属豆科落叶乔木,有重要的饲用和生态价值。本研究从我国多个地区收集了大量的刺槐种质,分别从表型、生理和分子水平对其变异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分析,初步揭示了刺槐的遗传变异规律。同时,采用多种策略构建了刺槐资源的核心种质群体,为刺槐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1054个刺槐样本的13个叶片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变异系数总均值大于10%,说明刺槐叶片变异丰富,其中,不论在地理种群水平还是无性系水平,小叶圆度的变异系数最小,稳定性最高,小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稳定性最低。地理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8.235%(<50%),说明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且表型性状与地理距离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基于饲料用刺槐的选育标准,分别在各基地选择了不同数量的优株。进一步测定了该种质的3个生理性状指标,结果显示,刺槐的生理变异也相当丰富,各性状的总体变异系数的变幅分别为10.558%~49.748%(无性系水平)和7.800%~40.649%(地理种群水平),且不论在无性系还是种群水平,均显示出叶绿素含量的变异最小。种群间生理分化系数均值为39.143%(<50%),表明种群内的变异是其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此外,生理性状与地理距离也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测定的生理性状,分别在各基地选择出不同数量的抗逆性刺槐优株。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首先对36,533个unigenes搜索潜在的微卫星重复序列,确定了 5,072个潜在EST-SSR基因位点。成功设计出2,486对引物,删除来自同一 unigenes序列的引物,最终得到1,697对SSRs。严格控制筛选条件,筛选出286对引物,用32个刺槐样本和9种豆科植物检验该组标记扩增的有效性,最终成功开发出45对EST-SSR标记。随后,在分子水平评价了刺槐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91对SSR引物中筛选出48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对1054份刺槐种质经毛细管电泳扩增后,通过检验标记的有效性,最终确定了 35对SSR标记用于刺槐地理种群(基于原产地)的367个样品用于后续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439个等位位点(N),平均每个位点为12.54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大于0.5,多态性丰富;平均期望杂合度(He=0.553)高于观察杂合度(Ho=0.495),说明刺槐种质中可能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群体遗传结构(STRUCTURE)分析表明,367个刺槐样本划分为2个亚群,群体结构较弱,遗传分化水平不高。分子方差(AMOVA)结果表明刺槐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Mentel’s检验也表明地理距离不是影响刺槐种群分布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地,同样对48对SSR引物进行有效性检验后,最终确定了 36个标记用来分析来自我国刺槐基地的687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总位点数(N)为587,平均每个位点为16.30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和基因多态性(H)的均值分别为0.612和0.645,表明各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平均期望杂合度(He=0.608)高于观察杂合度(Ho=0.551),说明刺槐种质中可能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亚群,出现了一定的群体结构。此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Mentel’s检验也再一次表明地理距离不是影响刺槐群体分布的主要原因。刺槐核心种质构建。首先,对分子数据用多种不同方法计算,经比对后,确定基于R软件构建的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随后,综合PowerCore软件中M策略筛选出的少量表型性状和生理性状个体作为必选种质,最终构建了一个包括338个个体的刺槐核心群体。对比构建的核心群体与原始群体发现,二者不论在遗传多样性、表型还是生理水平其差异均不显着,表明构建的核心群体保持了原始群体的变异情况,能够较好地代表原始群体。

朱小虎[8](2019)在《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密叶杨(Populus talassica Kom.)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树种,落叶乔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河谷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用材和生态价值。本研究在新疆密叶杨资源分布调查的基础上,以在新疆天山中西部山地河谷分布的6个群体样本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密叶杨不同地域群体、不同年龄群体、雌雄群体以及亲子代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密叶杨种质资源的保护、育种群体策略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480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23对高多态性引物。使用23对SSR引物对密叶杨群体的316个单株进行中性检测,共获得217个等位基因(Na),其中最多为 16 个(引物 GCPM3390、GCPM4046),最少为 2 个(引物 GCPM3264),平均为9.43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663和7.971之间,平均为3.498;23对引物均位于95%置信区间,表明所用SSR引物大部分为中性标记,基本不受外界选择因素的干扰,适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而从相关位点在群体的分布看,多个位点处于哈-温(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表明密叶杨群体均受到了进化选择因子的影响。(2)应用23个引物对6个密叶杨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察杂合度(Ho)平均为0.507,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41,各位点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介于0.346(GCPM2364)-1.1236(GCPM672)之间,表明密叶杨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6个密叶杨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柯蒙(KM)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而库车(KC)最低;6个群体的平均固定指数(F)值分别为0.120、0.181、0.116、0.110、0.130、0.163,仅有6个位点Fis<0说明密叶杨群体杂合子缺失,表现为近交群体;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94,表明密叶杨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低,差异主要来群体内自个体之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MANTAL和AMOVA检测表明,密叶杨群体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呈正相关,89.7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10.2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其中上游(SY)和下游(XY)相似性最高。密叶杨基因流较大的内在因素可能是由于雄花多且花粉量大,以及种子随风、水传播的缘故。(3)密叶杨群体各龄级的Shannon’s指数和Nei指数在3个龄级中以10-30a龄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但总体趋势在100年间变化不大,呈现基本稳定的发展势态。各龄级间分化程度较低(Gst=0.015),其中,31-60a和60a以上龄级段遗传相似度最高(0.939),而遗传距离最小(0.011);遗传相似度最低是10-30a和60a以上龄级段(0.896),遗传距离则最大(0.067);各个龄级段遗传分化很小,群体龄级间平均分化系数(Gst)仅为0.015;龄级内遗传变异则达到98%,源自于龄级间遗传变异只有2%。3个龄级的相邻龄级间群体遗传差异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龄级个体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采集样本的区域为密叶杨的核心分布区,各龄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采集样本的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等。(4)在密叶杨群体中,雌亚居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a)、多态性位点数(Np)、期望杂合度(He)、私有等位基因数高于雄亚居群。雌雄亚居群的观察杂合度(Ho)都低于期望杂合度(He),且近交系数(Fis)均为正值,表明密叶杨雌雄群体的之间存在杂合子缺失的现象。根据似然值最大的原则将6个密叶杨自然群体分为3个理论群组,各包含2个亚居群,分组结果与所在地理位置一致;此外,密叶杨雌雄亚居群间的遗传结构与性别无显着关系,雌雄居群的差异小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下游的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原因在于上游密叶杨种子可顺水而流等影响,导致群体基因流水平较高所致。同一居群的雌雄亚居群迁移率(M)都大于0.8,表明基因交流水平较高。(5)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和所在采样居群在种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Na=10.26,Ne=4.4498,I=1.511,Ho=0.5208,He=0.6822),且子代群体多样性各参数除了期望杂合度(He)外其他均低于亲本所在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变异集中在群体内个体间(78.53%)。半同胞家系群体内的变异明显小于亲代群体内的变异原因在于:子代各居群样本采自同一株母本,受限于母本遗传多样性基础;子代群体父本来源受地理位置限制;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不同等。对比3个密叶杨半同胞群体,其多样性值为1.029,最高为尼勒克(NLK=1.089),最低库车(KC=0.988)。原因与子代群体父本数量以及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等有关。(6)提出密叶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策略。首先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保护新疆伊犁地区喀什河谷流域分布的密叶杨自然群体,为密叶杨长期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提供最完整的基本群体保障。同时也要兼顾异地保护,具体可围绕新疆密叶杨群体开展结合优树选择的基因资源收集工作,据此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核心种质,最大限度地保护密叶杨基因资源;进而通过优树种质资源收集圃、不同目标性状核心种质保存圃,以及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等实现密叶杨种质资源的异地保护和利用。此外,还可以考虑以喀什河流域密叶杨天然林为核心分雌雄选择优良单株输送至合适区域造林,采用落种更新以及自然杂交等方式扩大密叶杨种群的分布数量以及地区,从栽培利用层面实现迁地保存目的。

曾慧杰[9](2019)在《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文中研究表明忍冬属物种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等多种用途。忍冬属植物资源丰富,但其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系统,现有种质存在来源不明、品质混杂等现象,给其种质的保育带来不便。该文以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和初选种质为对象,分析和阐释了种质间形态、花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了忍冬属多种质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忍冬属代表性种质的指纹图谱,还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并构建了其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研究对忍冬属优良种质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了参考。(1)以湖南、山东、河南及美国地区的29份忍冬属种质为对象,分析了种质间的形态、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种质间各性状变异显着,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花蕾性状方面,成熟花蕾棒状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方面,头茬花单株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药用成分方面,花蕾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植株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水平表现为花>叶>茎,木犀草苷含量水平表现为叶>花>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在花、叶、茎中均呈极显着相关。R型聚类结果显示,花中木犀草苷含量、成熟花蕾棒状期、干花率等是重要的区别性状;Q型聚类结果显示,全部种质分为2大类,第一类群为灰毡毛忍冬,第二类群为其他忍冬种质。(2)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 29份忍冬属种质的共859714个有效单核苷酸多态(SNP),并用这些SNP对这些忍冬属种质开展了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质基本按照地域分布聚集,分为中国北方忍冬,中国南方灰毡毛忍冬和美国观赏忍冬,花蕾颜色和开裂程度是重要的分类性状;明确了初选种质的种属类别。(3)基于ISSR标记技术,构建了 20个代表性忍冬属种质的DNA指纹图谱。PopGen32软件分析显示,20个种质的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为1.5437,Nei’s基因多样性为0.3137,Shonnon’s信息指数为0.4702,遗传一致度介于0.4565~1.0000之间;UPGMA聚类在0.735处将20份种质分成灰毡毛忍冬、忍冬和华南忍冬3个类群。(4)以初选种质与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为对象,比较了花蕾开裂程度、花蕾棒状期、单株干花重、药用成分等特征,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其具有花蕾不开裂、成熟度一致、花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点,性状能稳定保持。该种质采摘期长达13~15 d;3年生树,每公顷种植12450株,可产干花1145.4 kg,比对照’巨花1号’高16.4%;绿原酸含量4.5%,比对照高60.7%。(5)以选育的优异种质为对象,筛选了适宜的继代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了组培繁殖技术,增殖系数4.7,生根率96.5%;比较了生根剂种类及浓度、扦插基质和时期等因子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扦插繁殖技术,硬枝扦插生根率92%以上,嫩枝喷雾扦插成活率93.6%以上。肥力管理对忍冬良种的保质栽培有重要影响,N、P2O5、K2O单株施肥量分别在45 g、15 g、24 g以内时,每施1g氮、磷、钾肥分别能增加花蕾产量1.98g、8.21g、4.56g;单株产量与氮、磷、钾的肥力效应方程显示,当N、P2O5、K2O分别施34.9~53.6g、13.1~14.4g、18.5~23.8g时,单株产量为387.0~430.3g;磷肥是产量限制的首要因子,有促进花蕾增长、花蕾壁增厚的作用;磷与绿原酸含量呈正相关,磷和钾的协同作用与木犀草苷含量呈正相关。

朱悦,安雪洋[10](2018)在《林木遗传育种工作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林木遗传育种为现代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对林木进行科学的基因改进,大大改善了林木生理、生态特性,提高了林木成活率。但是,当前林木遗传育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林木遗传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山东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林木遗传育种工作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木遗传育种常见的问题
    1.1 优质树种资源整合、应用问题
    1.2 林木育种优化的局限性
    1.3 育种形式简单
2 林木遗传育种现状及解决方法
    2.1 持续优化林木遗传,大力推行良种造林制度,提高良种使用率
        (1)坚持以选为中心,选、引、育、繁统一起来的四字战略。
        (2)持续强化抗性培育。
        (3)培育稀有、珍贵的本土优良阔叶林木,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力度。
        (4)仔细检测杂交品种、积极进行子代测定,逐步推动育种繁殖。
        (5)提高良种推广力度。
    2.2 利用高新生物科技,实现种子创新
        (1)仔细分析分子标记育种。
        (2)深入探究细胞项目育种。
        (3)深入探究基因项目育种。
    2.3 加强优良林木资源采集、存储与应用力度
    2.4 加强改良方式
    2.5 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
3 结语

(2)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冠果研究概述
        1.2.1 文冠果生物学特性
        1.2.2 文冠果地理分布
        1.2.3 文冠果综合价值
        1.2.4 文冠果繁殖技术
    1.3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质资源的含义
        1.3.2 种质收集状况及意义
        1.3.3 种质资源评定与利用
    1.4 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4.1 地理种源变异的研究
        1.4.2 种源试验研究
    1.5 早期选择的相关研究
        1.5.1 苗木早期选择的意义
        1.5.2 苗木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1.5.3 苗木早期选择年龄的确定
        1.5.4 苗木早期选择的方法
        1.5.5 苗木生长与环境因子
    1.6 ASReml和 GGE双标图应用研究
        1.6.1 ASReml的应用研究
        1.6.2 GGE双标图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环境数据测定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文冠果油脂特性研究
        2.2.2 不同种源文冠果营养特性研究
        2.2.3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熵值法评价
    2.3 小结
3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形态和质量指标分析
        3.2.2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能力指标分析
        3.2.3 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3.2.4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地理变异规律
        3.2.5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熵值法分析
    3.3 小结
4 文冠果苗期评价及早期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和设计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苗期生长状况观测
        4.2.2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BLUP-GGE分析
        4.2.3 文冠果苗期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4.2.4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4.2.5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育种值分析
    4.3 小结
5 文冠果砧木造林表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指标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亲和性的表现
        5.2.2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长表现
        5.2.3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理指标测定
        5.2.4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果实表型和产量测定
        5.2.5 不同种源砧木综合评价
    5.3 小结
6 讨论
    6.1 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
    6.2 文冠果种源×试验地互作效应研究
    6.3 文冠果砧木嫁接新品种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湖南铁心杉育种亲本群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1 林木种质资源的概念、收集与保存
        1.2.2 杉木种质资源的保存、收集及评价
    1.3 杉木常规育种研究进展
        1.3.1 杉木种源选择
        1.3.2 杉木的多世代遗传改良及其遗传测定
        1.3.3 杉木无性系选育
    1.4 杉木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4.1 杉木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4.2 杉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湖南铁心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2.1 铁心杉种质资源收集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2.2 铁心杉优良母树筛选及种子收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铁心杉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2.3.2 铁心杉种质资源圃的嫁接与管理
        2.3.3 基础设施建设
        2.3.4 嫁接成活率统计
        2.3.5 铁心杉种子活力测定
3 铁心杉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采样
        3.1.2 DNA基因组提取
        3.1.3 SSR引物筛选及合成
        3.1.4 PCR扩增及毛细管电泳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SSR标记的湖南铁心杉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湖南铁心杉NJ(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
        3.2.3 湖南铁心杉主成分分析
        3.2.4 湖南铁心杉Structure遗传结构分析
        3.2.5 APcluster聚类分析
        3.2.6 Mantel test检验
4 铁心杉精细空间遗传结构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总DNA的提取
        4.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铁心杉空间分布与年龄结构
        4.2.2 铁心杉种子流和花粉流
5 基于SSR标记的湖南铁心杉核心种质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铁心杉核心种质的构建
        5.1.4 核心种质的评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核心种质的构建
        5.2.2 核心种质的评价
6 湖南铁心杉半同胞子代优良单株幼苗父本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铁心杉半同胞子代幼苗优株建立
        6.2.2 父本鉴定
        6.2.3 半同胞子代幼苗优株父本鉴定
7 讨论与结论
    7.1 铁心杉种质资源圃的构建
    7.2 铁心杉亚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7.3 铁心杉精细空间遗传结构
    7.4 铁心杉核心种质构建
    7.5 铁心杉优良子代父本鉴定
    7.6 铁心杉遗传资源保护策略
        7.6.1 就地基因保存
        7.6.2 异地基因保存
    7.7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种子园研究进展
    1.2 生长性状选育进展
    1.3 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4 种子性状研究进展
    1.5 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6 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
    1.7 激素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亲本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2.2.2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2.2.3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均值分析
        2.2.4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相关性分析
        2.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3 红松亲本无性系木材性状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3.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3.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的平均值分析
        3.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4 红松亲本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及营养含量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4.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4.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红松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均值分析
        4.2.5 红松无性系营养含量均值分析
        4.2.6 油脂含量通径分析
        4.2.7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4.4 讨论
5 红松亲本无性系光合性状变异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无性系PK27光合指标日变化
        5.2.2 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合-光强(Pn-Par)响应曲线
        5.2.3 3个红松无性系Pn-Ca响应曲线
        5.2.4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方差分析
        5.2.5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变异参数分析
        5.2.6 50个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平均值
        5.2.7 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2.8 光合因子回归方程构建
    5.3 本章小结
    5.4 讨论
6 红松亲本无性系叶片元素含量的变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6.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6.2.3 各无性系元素含量均值分析
        6.2.4 无性系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2.5 聚类分析
    6.3 本章小结
    6.4 讨论
7 红松亲本无性系芽激素含量变异研究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7.2.2 红松无性系激素浓度变化分析
        7.2.3 50个红松无性系开花期激素含量方差分析
        7.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7.2.5 红松无性系激素含量与种子性状相关性分析
        7.2.6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7.4 讨论
8 红松子代家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8.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1.3 统计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8.2.2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8.2.3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平均值分析
        8.2.4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8.2.5 一般配合力
        8.2.6 红松子代家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8.3 本章小结
    8.4 讨论
9 红松亲本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
    9.1 试验材料和方法
        9.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9.1.2 试验方法: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指纹图谱鉴定
        9.2.2 红松亲本无性系聚类分析及亲缘关系
    9.3 本章小结
    9.4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华北落叶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落叶松育种研究进展
        1.1.1 落叶松传统育种的研究进展
        1.1.2 基因克隆与转基因技术在落叶松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1.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落叶松中的应用
        1.2.1 DNA分子标记
        1.2.2 分子标记在落叶松中的应用
    1.3 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途径
        1.3.1 作图群体的建立
        1.3.2 分子标记选择
        1.3.3 分离标记的连锁分析
        1.3.4 林木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4 林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1.4.1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1.4.2 林木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华北落叶松EST-SSR标记开发及其多态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Illumina测序和转录组组装
        2.1.3 SSR挖掘和引物设计
        2.1.4 DNA制备和检测
        2.1.5 PCR扩增及SSR标记检测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华北落叶松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组装
        2.2.2 EST-SSR位点识别及分布特征
        2.2.3 EST-SSR标记的开发、验证及通用性分析
        2.2.4 华北落叶松无性系间的遗传关系
    2.3 小结
3 华北落叶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华北落叶松F1作图群体的构建
        3.1.2 作图群体DNA提取和检测
        3.1.3 SLAF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3.1.4 SLAF测序数据分析和SNP位点识别
        3.1.5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华北落叶松基因组DNA提取
        3.2.2 SLAF测序数据分析
        3.2.3 SNP标记挖掘
        3.2.4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5 遗传图谱质量评价
    3.3 小结
4 华北落叶松苗期生长和针叶性状的QTL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表型性状的测定
        4.1.3 遗传图谱构建
        4.1.4 QTL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作图群体数量性状的变异分析
        4.2.2 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生长和针叶性状的QTL定位
        4.2.4 QTL在连锁群上的成簇聚集
    4.3 小结
5 讨论
    5.1 华北落叶松转录组测序和SSR位点特征
    5.2 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其通用性
    5.3 种子园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
    5.4 SLAF-seq与分子标记开发
    5.5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其应用
    5.6 基因分型技术比较
    5.7 华北落叶松F1作图群体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
    5.8 表型性状的QTL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侧柏育种群体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与管理利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绪论
    1.1 林木育种资源
        1.1.1 针叶树遗传改良途径及模式
        1.1.2 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1.1.3 育种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1.2 育种群体的遗传评价方法
        1.2.1 遗传变异的类型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2.3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
    1.3 针叶树遗传图谱
        1.3.1 针叶树基因组结构特征
        1.3.2 针叶树遗传图谱研究
        1.3.3 针叶树遗传图谱的应用
        1.3.4 偏分离产生原因及进化意义
    1.4 侧柏育种资源
        1.4.1 侧柏的生物学特征
        1.4.2 侧柏的常规育种进展
        1.4.3 侧柏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研究策略与主要研究任务
2 侧柏遗传标记的开发及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侧柏DNA的提取
        2.1.2 侧柏SSR标记的开发及评价
        2.1.3 侧柏ddRAD建库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侧柏SSR标记的开发与评价
        2.2.2 侧柏ddRAD标记的开发与评价
    2.3 小结
3 侧柏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遗传图谱的构建
        3.1.2 遗传图谱的质量评估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全标记遗传图谱的基本信息
        3.2.2 全标记遗传图谱上标记的分布
        3.2.3 框架标记遗传图谱的基本信息
        3.2.4 图谱共线性分析
    3.3 小结
4 侧柏偏分离位点发掘与遗传解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偏分离位点的获取及基因功能的分析
        4.1.2 构建含有偏分离位点的遗传图谱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偏分离位点分析
        4.2.2 含偏分离位点的遗传图谱基本信息
        4.2.3 含偏分离位点的遗传图谱标记分布
        4.2.4 图谱共线性分析
        4.2.5 偏分离位点的热点区域分布
    4.3 小结
5 侧柏初级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育种资源收集
        5.1.2 侧柏种子园育种群体亲本的遗传变异测定
        5.1.3 侧柏种子园育种群体亲本的分子标签开发
        5.1.4 侧柏种子园亲本群体的群体结构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侧柏种子园育种群体亲本的遗传变异水平
        5.2.2 初级育种群体的亲本亲缘关系解析
        5.2.3 侧柏种子园中育种群体亲本的群体结构
    5.3 小结
6 侧柏高阶改良策略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不同强度的疏伐设计
        6.1.2 侧柏去劣疏伐种子园亲本群体的选择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疏伐强度下的亲本植株数量统计
        6.2.2 不同疏伐强度下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6.2.3 去劣疏伐种子园优良亲本的初步筛选
    6.3 侧柏高阶改良策略
        6.3.1 侧柏种子园的交配设计
        6.3.2 侧柏种子园育种体系的可持续改良策略
    6.4 小结
7 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刺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核心种质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来源及意义
        1.1.2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1.1.3 林木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概况
    1.2 核心种质构建研究进展
        1.2.1 核心种质的概念及意义
        1.2.2 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
        1.2.3 核心种质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 刺槐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1.3.1 刺槐表型性状多样性
        1.3.2 刺槐生理指标多样性
        1.3.3 刺槐遗传多样性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刺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的收集
        2.1.2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2.1.3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刺槐各群体的表型变异分析
        2.2.2 刺槐无性系群体各表型性状的重复力
        2.2.3 刺槐地理种群群体的表型分化系数
        2.2.4 刺槐各群体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5 刺槐各群体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6 刺槐群体的表型差异分析
        2.2.7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2.2.8 表型性状Mental's检验
        2.2.9 基于表型性状的刺槐群体的优树选择
    2.3 小结
3. 刺槐生理指标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的收集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刺槐各群体的生理变异分析
        3.2.2 刺槐无性系群体各生理性状的重复力
        3.2.3 刺槐种地理种群群体的生理分化系数
        3.2.4 刺槐各群体生理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5 刺槐各群体生理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6 刺槐无性系群体的生理差异分析
        3.2.7 生理性状的聚类分析
        3.2.8 生理性状Mental's检验
        3.2.9 基于生理性状的刺槐群体的优树评价
    3.3 小结
4. 刺槐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及其来源
        4.1.2 试验试剂及配制
        4.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植物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4.2.3 EST-SSR检测和引物设计合成
        4.2.4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4.2.5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刺槐EST-SSR特征
        4.3.2 EST-SSR引物的筛选结果
        4.3.3 EST-SSR的有效性验证
    4.4 小结
5 基于SSR标记的刺槐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SSR引物的来源及合成
        5.2.3 SSR引物筛选
        5.2.4 刺槐地理种群群体的SSR扩增
        5.2.5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SR引物多态性初筛结果
        5.3.2 刺槐地理种群分析的SSR标记选择
        5.3.3 基因组SSR和表达序列标签SSR的特点
        5.3.4 不同位点刺槐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3.5 不同刺槐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3.6 刺槐地理种群的群体结构及分子方差(AMOVA)分析
        5.3.7 刺槐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SSR标记的我国刺槐基地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植物材料及其来源
        6.1.2 试验试剂及配制
    6.2 试验方法
        6.2.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6.2.2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6.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我国刺槐群体分析的SSR标记选择
        6.4.2 不同位点间我国刺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6.4.3 我国刺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6.4.4 我国不同刺槐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分子方差(AMOVA)分析
        6.4.5 我国刺槐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分析
    6.5 小结
7 刺槐核心种质构建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调查性状处理方法
        7.1.3 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于分子数据构建核心种质
        7.2.2 基于表型数据构建的核心种质
        7.2.3 基于生理数据构建的核心种质
        7.2.4 基于三种数据类型构建的核心种质
    7.3 核心种质的检验
    7.4 小结
8 讨论
    8.1 刺槐表型水平变异分析
    8.2 刺槐生理水平变异分析
    8.3 刺槐分子水平变异分析
    8.4 刺槐核心种质构建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取样策略
    1.3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致濒因素研究
    1.4 植物遗传变异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1.5 植物遗传变异时间分布格局变化
    1.6 植物雌雄株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
    1.7 问题及展望
2 新疆天山河谷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密叶杨DNA提取及质检
        2.2.2 SSR引物筛选及多态性检测
        2.2.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中性检测
        2.2.4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Hardy-Weiberg平衡检测
        2.2.5 密叶杨群体近交检测
        2.2.6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小结
3 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叶杨地理居群遗传多样性差异
        3.2.2 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 小结
4 新疆密叶杨时间尺度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密叶杨不同龄级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
        4.2.2 密叶杨龄级内遗传结构分析
        4.2.3 密叶杨龄级内与龄级间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
    4.3 小结
5 新疆密叶杨雌雄株遗传变异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
        5.2.2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结构
        5.2.3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变异时间分布格局变化
    5.3 小结
6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6.2.2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与所在居群遗传多样性对比
        6.2.3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与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比
    6.3 小结
7 讨论
    7.1 密叶杨SSR引物开发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特点
    7.2 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及其成因
    7.3 新疆喀什河谷密叶杨时间尺度群体遗传变异特点
    7.4 新疆喀什河谷密叶杨雌雄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7.5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7.6 密叶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9)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忍冬属种质资源概况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资源分布
        1.1.3 利用价值
    1.2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性状变异研究
        1.2.1 形态学变异研究
        1.2.2 细胞学变异研究
        1.2.3 生理生化变异研究
        1.2.4 分子标记研究
    1.3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1.3.1 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1.3.2 忍冬属种质育种研究
        1.3.3 育种的对策
    1.4 忍冬属种质繁殖技术研究
        1.4.1 忍冬属种质组织培养研究
        1.4.2 忍冬属种质扦插繁殖研究
    1.5 忍冬良种保质栽培研究
        1.5.1 肥力管理对忍冬生长的影响
        1.5.2 肥力管理对忍冬质量的影响
        1.5.3 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忍冬属多种质的性状遗传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耗材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观测性状指标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变异
        2.2.2 产量性状变异
        2.2.3 药用成分含量变异
        2.2.4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5 主成分分析
        2.2.6 聚类分析
    2.3 小结
3 忍冬属多种质的亲缘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基因组DNA提取
        3.1.5 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3.1.6 测序数据统计
        3.1.7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1.8 酶切数据统计
        3.1.9 酶聚类检测SNP
        3.1.10 忍冬属群体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3.1.11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3.2.3 测序数据统计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5 酶切数据统计
        3.2.6 忍冬属群体SNP杂合度分析
        3.2.7 忍冬属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3.3 小结
4 忍冬属多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引物
        4.1.3 试验试剂
        4.1.4 试验仪器
        4.1.5 忍冬属种质基因组DNA提取
        4.1.6 忍冬属种质ISSR反应体系建立
        4.1.7 忍冬属种质ISSR-PCR退火温度
        4.1.8 忍冬属种质ISSR引物筛选
        4.1.9 忍冬属种质ISSR扩增
        4.1.10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结果
        4.2.2 引物筛选
        4.2.3 引物退火温度选择
        4.2.4 多态性分析
        4.2.5 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4.2.6 DNA指纹图谱构建
    4.3 小结
5 忍冬属种质的优株选育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1.4 '优株'选择
        5.1.5 '优株'植物学性状鉴定
        5.1.6 '优株'植物学性状稳定性观测
        5.1.7 '优株'品种比较试验
        5.1.8 采样与观测
        5.1.9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选育
        5.2.2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评价
        5.2.3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生长适应性
    5.3 小结
6 忍冬属优良种质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试剂与肥料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验地点
        6.1.5 组培试验设计
        6.1.6 扦插试验设计
        6.1.7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6.1.8 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试验
        6.1.9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忍冬优良种质组培试验分析
        6.2.2 忍冬优良种质扦插试验分析
        6.2.3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6.2.4 忍冬优良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林木遗传育种工作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历程
2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问题分析
    2.1 优质林木资源整合、利用问题
    2.2 林木育种改良的局限性
    2.3 育种方式单一
3 改进对策研究
    3.1 整合、利用优质育种资源
    3.2 加强改良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3.3 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
4 结语

四、山东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林木遗传育种工作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 郭洪艳,时晓燕,翟秀丽,梁小荣. 林业科技情报, 2021(04)
  • [2]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D]. 麻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湖南铁心杉育种亲本群体的构建[D]. 杨晓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D]. 梁德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华北落叶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分析[D]. 董明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侧柏育种群体种质资源遗传分析与管理利用策略[D]. 金雨晴.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7]刺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核心种质构建[D]. 郭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D]. 朱小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D]. 曾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林木遗传育种工作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 朱悦,安雪洋. 林业勘查设计, 2018(03)

标签:;  ;  ;  ;  

山东省林木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