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铝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河南铝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河南铝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1](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韩小召[2](2019)在《河南三线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国开展了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基础工业机械、电子、交通等方面都得到极大发展,史称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建立了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增强了我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三线建设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河南豫西地区是三线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河南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丰富的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为三线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三线建设在河南的发展过程尽管是曲折的,但是三线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促进了河南交通、工业布局和工业城市的再发展,改变了区域面貌。同其他省份一样,河南三线建设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积极吸取三线建设的教训经验,走经济新常态发展道路。本文由摘要、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绪论从总体上介绍河南三线建设以及目前学术界对河南三线建设的研究现状及意义。正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河南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围绕三线建设的实施,河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劳动力资源、初步的工业基础展开。第二部分:河南三线建设的四个过程。主要由河南三线建设领导班子的建立;河南三线建设的开始、停滞、高潮、收尾续建四个过程。第三部分:河南三线建设的主要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基础项目第四部分:河南三线建设的基本成就。从建立国防工业、交通、工业城市发展等方面来论述。第五部分:河南三线建设的教训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刘岱宁[3](2014)在《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 ——以河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人口流动政策的放松,我国人口大规模、持续快速在城乡与区域间流动。在特殊的二元户籍制度背景下,我国的人口流动轨迹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别,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现象。从空间上看,人口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东部“民工荒”与中部“返乡潮”现象愈演愈烈,我国人口流动格局发生了的新变化。传统的人口输入地东部沿海对人口的“拉力”越来越小,随着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传统人口输出地传统农区对人口的“拉力”越来越大。而且在中央政府“三农”改革与城镇化政策的引导下,传统农区将会释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传统农区将会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势能所在。典型的传统农区河南2013年末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比上年相比增长了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123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了1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3.8%,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但按户籍人口河南城镇化率仅为26.6%。一方面说明河南城镇化水平发展势头强劲,另一方面说明有约1635万常住人口仍然属于农民身份,这样的城镇化是典型的“半城镇化”。再加上传统农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最为突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研究和掌握典型传统农区的人口流动的特殊规律与城镇化模式,既体现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又是对中国特色的人口城乡流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国内对于城镇化模式路径的研究多集中于在全国层面探讨,通过对我国的城镇化路径进行反思,得出城镇化的推进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典型区域应该根据要素流动特征选择城镇化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模式是在没有真正掌握城镇化规律下形成的,不适应于传统农区。本文总结国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出对于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城镇化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并用动态的思维分析城镇化模式选择。根据要素聚集理论,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对城镇化模式的动态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所以从传统农区人口流动的角度探讨其城镇化模式,既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特殊的城乡人口流动理论,也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理论。本文利用全国历次人口普查、国家与省级统计年鉴与实地田野调查的资料与数据,呈现河南人口流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并对河南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预测河南人口流动的方向、规模与趋势。河南是典型的人口输出大省,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人口流动的流量、流向、分布等发生了显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论文一方面通过官方统计数据的分析,指出河南人口流动的总体状况为流量逐渐增大,省内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人口流动势能明显,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流向中心城市,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超出向省外输出,“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河南省内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河南农村劳动力资源仍然很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总体现状表现为农村转移劳动力逐步成为了城镇常住人口的主力军,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谋生已经成为农民不可逆转的生活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得到的人口流动的现状都显示,省内人口流动势能强劲,以郑州为首的中心城市势能最为明显,尤其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流动汇聚势能非常强。与此同时,通过对河南常住人口空间与层次结构的未来变动预测河南人口流动的趋势,结论为,一方面人口向城镇聚集,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流动。空间上,人口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新焦许”核心城市圈聚集流动。河南人口流动初步形成了从外围向中心聚集的圈层结构。河南人口流动的趋势为河南城镇化模式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与此同时,调研中发现河南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半城镇化”以及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困难等众多突出问题。未来一段时期,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是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论文首先从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实地调研的现状出发,总结出农村劳动力“转得出”及在城市务工“进得去”并“留得下”的制约因素。经过分析得出影响河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动的既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也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因素,又有农村外出劳动力个人人力资本、思想观念等个人禀赋因素,还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等因素。然后根据实地调研与相关理论选定指标,通过设定回归模型,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得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职工平均工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均播种面积为影响人口流动的显着性因素,其中除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劳均播种面积对人口流动是负向作用,其余因素都是正向影响因素。城镇化本身是一个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城镇化进程受到限制或选择了错误的城镇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本论文根据河南人口流动动态特点讨论其城镇化模式。初步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层次结构上河南城镇体系体现出圈层结构特征。并且建议河南新型城镇化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按要素流动规律合理调节和规划。最后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角度对传统农区的新型城镇化提出政策建议。

程春艳[4](2013)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铝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发展的重心。对中国铝产业来说,尽快解决产能过剩、能耗偏高、污染严重、高端产品发展滞后等问题,促进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也对铝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近期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中国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定位准确,并提出了较好对策建议,不过,这些成果多偏重于技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中微观层面的分析,以经济转型为宏观背景、以资源全球化配置为宏观视角的成果比较鲜见。本文基于长周期、大样本的数据,从对发达国家铝消费规律的把握入手,构建普适性需求预测模型。以定量手段为主,透彻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内涵,对比分析国内外铝资源分布、产业发展现状,科学预测中国未来铝需求,提出时代背景鲜明的铝产业发展战略,以期为相关规划与政策调整提供借鉴。取得的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第一,中国铝需求峰值将在2025年前后到来,铝需求量将达3280—3650万吨,占全球近一半,为2011年的近2倍;2011-2030年的累计需求将达5.2-6.3亿吨,为过去20年累计消费的4倍左右。未来中国铝需求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第二,中国铝土矿资源处于中等丰度水平,2001-2011年国内静态保障年限由135年下降至23年。目前中国资源供应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资源品质不佳,且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资源配置;境外开发起步晚、相关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积极性,未能形成对国内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第三,中国铝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内矿山产量无法满足下游生产需要;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均过剩约30%,投资过剩和产能盲目扩张难以遏制;铝材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铝材比重偏低;缺乏成熟完善的二次铝回收体系。第四,基于对铝生产与消费的物质流分析,测算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材、再生铝等铝产业全部环节的综合对外依存度。结果表明原铝和铝材出口推高了中国铝资源的对外依存度的主要原因,认为未来应严禁原铝出口,适度增加原铝和铝材进口。第五,基于经济转型背景及铝需求预测提出未来铝产业发展构想:严格限制采选及冶炼产能规模的无序扩张,同时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合理配置国内资源,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二次资源回收比例,建立起可靠的资源保障体系;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引导企业利用西部优秀的能源资源;将境外开发与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向印度、东盟以及西非地区转移冶炼产能,分享后续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红利。

王育武[5](2012)在《郑州—洛阳铝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铝是一种轻金属,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在金属中的使用仅次于钢铁。铝具有多种特性,如密度小,导热导电性能好,可塑性强,耐腐蚀和耐气候性良好等,可以广泛地用于国防军工,交通运输,包装容器,建筑装饰,机械电器,电子电讯,能源动力和石油加工等行业。自1886年铝的电解法被发明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铝的产量,用途,加工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河南是一个铝资源丰富的大省,拥有丰富铝土矿和众多的铝加工企业。尤其是河南西部郑州至洛阳之间,沿着陇海铁路两翼,依托铝土矿和煤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形成了一个煤—电—铝联营的“铝谷”-----郑州—洛阳铝产业集聚区。这个地区聚集了中国铝业公司河南公司,河南豫港龙泉铝业有限公司,河南明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许多具有实力的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普通铝板带生产基地。本文首先通过对比国内外铝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对郑州—洛阳集聚区内铝加工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研究。以铝加工产业发展的特点着手,分析了郑州—洛阳集聚区内产业发展的形势,指出了铝加工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方式。然后依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四大方面对集群内铝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还从环境责任和员工责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积极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培养和管理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以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铝加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同时也指出区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产业和产品结构、资源配置不太合理,能耗和资源浪费较大;科技创新及自主开发能力弱;生产效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集群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作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并对郑州—洛阳集群内铝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积极的展望。

任鸿博[6](2011)在《承接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间和地区间投资和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这里所说的投资主要是指直接投资而非间接投资),是转移国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经过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目前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阶段。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调整占有突出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和优化,而且将导致产业的区域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从当前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来看,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将促使丧失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可见,产业转移作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鉴于此,本文基于对已有研究的述评,首先剖析了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效益差的结构特征,并借助产业梯度系数这一指标对该省的产业承接状况做了定量判断,认为可考虑选择有色、食品、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房地产、旅游、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作为产业承接的重点。毋庸置疑,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对于河南省一、二、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调整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效应具体体现在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不断提高投资层次等多方面。当然,河南省还需继续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扩大产业转入来源地、加强城市经济圈和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主体性作用等途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并促进该省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和高级化。

李昊[7](2010)在《中国铝土矿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如何更好的综合利用开发矿产资源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铝是世界上仅次于钢铁的第二重要金属,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铝的生产环节中,首先需从铝土矿制取氧化铝,然后将氧化铝电解制取铝,最后再加工成各种型材。世界铝土矿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但是世界铝土矿资源相对集中,分布极不均衡,许多国家严重缺乏铝土矿资源。我国铝土矿资源保障程度有限,资源相对缺乏。铝土矿资源质量和保障能力不足;氧化铝生产规模扩大及产业进一步扩张面临严峻挑战;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急需调整;铝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需要深化加工。论文以矿产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涉及包括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产业经济、区域发展、贸易政策等方面内容,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综合分析,使用了统计法、数学建模、回归分析、图表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论文系统的研究了铝土矿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其资源形势、世界铝工业、我国铝工业的研究,系统分析了世界铝土矿资源产业现状以及各主要国家的铝工业发展情况,并针对我国的铝土矿资源产业的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我国铝土矿资源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实现铝土矿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工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谐产业结构;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供给保障;加强产业制度建设,规范矿业管理;重视产业科技体系,培育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灵活区域政策;坚持走国际化路线,战略掌握资源;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做到以人为本;产业经济绿色循环,符合科学发展。

王亚妮[8](2009)在《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向我国产业转移和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的两大趋势汇合,使河南省正成为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本的热点投资领域。作为今后区域间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够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互动,而且能够通过其产生的经济关联性与互动性将产业结构并入到一个更大、更广泛的产业体系之中,从而参与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作为后发区域的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正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研究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回顾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出发,理论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并实证考察了河南省产业结构与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以及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产业转移不但能够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阻碍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甚至一些盲目承接的产业转移还会对河南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凝滞力。同时,文章又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即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产业转移与河南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确实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以及滞后短期内的相互影响关系。但是从滞后长期来看,产业转移对河南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逐渐微弱。最后,提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曹月坤[9](2009)在《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铝工业发展更趋国际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产品的加工中心和铝工业发展基地,世界各大跨国铝业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铝工业在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以铝工业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是河南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河南铝工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在世界铝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铝土矿资源不足、能源价格高、环境保护三大主要因素制约。铝工业内部仍存在着配置资源能力、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科学评价河南铝工业产业的竞争力,准确把握河南铝工业产业在国际市场或区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状态及程度等,已经成为河南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发展和贸易政策,对河南经济进行必要干预和调控的基本依据。因此,本文选择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关于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目前对工业产业竞争力指标设计的研究成果,结合河南铝工业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了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框架,并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南铝工业产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评价。最后文章依据以上实证结果,分析了河南省铝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方芳[10](2008)在《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许多制造企业都使用了这一管理方法。然而,由其构成的特殊性,供应链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且存在独有特征,即网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利或任何两个环节之间的不衔接,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稳定和效率。为了促进河南制造企业更好地发展,加强对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关键,而对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又是实施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只有对环境以及链上节点企业等带来风险进行评估,才能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达到对供应链风险的管理目的。本文论述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国内外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状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在对河南经济、地理、物流等多方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探寻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同时考虑到制造企业所属地域不同所带来的环境风险的差异性,首次将外部环境风险的来源分为国际、国外和河南省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在对供应链风险因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外部环境风险指标、供应商风险指标、销售商风险指标、制造商本身风险指标和供应链上成员协作风险指标的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鉴于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存在的不确定性,应用熵权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综合评估模型;针对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来源探讨了外部风险控制策略和内部各环节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对焦作贝格公司供应链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论证了上述方法的可操作性。

二、对河南铝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河南铝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第二章 《经世》概览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一、萧一山其人
        二、《经世》的创办
        三、《经世》的沿革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一、《经世》的选题
        二、稿件与栏目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一、日本侵华谬论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二、宣传持久抗战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经世》半月刊
        《经世》战时特刊
        《经世》季刊
        《经世》月刊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后记

(2)河南三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河南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三线建设决策的实施
    二、河南良好的区域条件
    三、河南具有初步的交通条件和工业基础
    四、河南丰富的矿物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第三章 河南三线建设的曲折过程
    一、河南三线建设领导机构的成立
    二、河南三线建设的四个阶段
        (一)1964—1966 是河南三线建设的开始阶段
        (二)1967—1968 是河南三线建设的停滞阶段
        (三)1969—1972 是河南三线建设的高潮阶段
        (四)1973—1980 是河南三线建设收尾续建阶段
第四章 河南三线建设的主要项目
    一、重点项目的实施
        (一)焦枝、太焦铁路
        (二)南阳、中原油田
        (三)舞阳钢铁厂
    二、基础工业项目的建设
        (一)国防军工项目
        (二)煤碳工业项目
        (三)交通建设项目
        (四)电力工业项目
        (五)“五小工业”
第五章 河南三线建设的基本成就
    一、促进河南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大力会战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产品产量
    三、优化河南经济布局,促进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
    四、三线建设使河南成为重要军工和科研基地
    五、河南三线建设的独特性
第六章 河南三线建设的教训与现实启示
    一、河南三线建设的教训
        (一)战线拉的过长,违反基建程序
        (二)投资忽高忽低且投资比例失调
        (三)选址缺乏科学性,忽视职工生活设施建设
    二、河南三线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大力提倡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精神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建立以创新机制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 ——以河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
        (二) 对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现象的思考
        (三) 城镇化过程中传统农区面对机遇与挑战
    二、 概念界定
        (一) 人口流动
        (二) 传统农区
        (三) 城镇化模式
    三、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 人口流动文献综述
        (一) 国外人口流动相关理论
        (二) 国内人口流动相关研究
        (三) 国内外文献评述
    二、 城镇化文献综述
        (一) 国外城镇化相关研究
        (二) 国内城镇化相关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三、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回顾和展望
    一、 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一) 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变化
        (二) 我国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
    二、 中国人口流动阶段性与城镇化模式
        (一) 1978-1990 年,人口短距离迁移,小城镇模式为主
        (二) 1991-2000 年,人口长距离迁移,大城市模式为主
        (三) 2001-至今,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
    三、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新特点与趋势
        (一)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新特点
        (二) 我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趋势
    四、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国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规律及启示
    一、 国外典型国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一) 典型发达国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二) 典型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二、 国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经验教训
        (一) 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
        (二)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
        (三) 国外城镇化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三、 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一) 城镇化发展的规律
        (二)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四、 本章结语
第五章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现状与趋势
    一、 河南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演化过程
        (一) 河南城乡人口与城镇化率变动情况总览
        (二) 河南城镇化阶段特征
    二、 河南人口流动现状与特点
        (一) 河南人口流动现状
        (二) 河南流动人口特征
    三、 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实地调查分析
        (一) 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
        (二) 河南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征
        (三) 河南人口城乡流动与城镇化的突出问题
    四、 河南省内人口流动的趋势预测
        (一) 常住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
        (二) 城镇常住人口趋向于流向中心城市
        (三) 人口向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流动趋势明显
    五、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 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地调查分析
        (一)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得出”制约因素分析
        (二)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留得下”制约因素分析
    二、 河南人口流动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一) 指标的选取
        (二) 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三) 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三、 本章结语
第七章 河南人口流动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 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认识
        (一)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二)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结构
    三、 河南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 河南城镇体系规模结构预判
        (二) 河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预判
        (三) 河南城镇化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按照要素流动合理规划与调节
第八章 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一、 转变城镇化有关的思想观念
    二、 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三、 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核心都市圈
    四、 规划和完善城镇体系建设
    五、 按照人口流动格局重新调整市县两级政府所做的规划
    六、 尽快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七、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排除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
        (一)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拆除农民进城的玻璃门
        (二) 加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 提高职工参保率,为农民工进城安居创造条件
        (四) 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 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一) 河南流动人口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流动势能明显
        (二) 河南新型城镇化应该优先发展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
        (三) 重点培育河南以郑州为龙头的核心城市圈
        (四) 解决“半城镇化”问题是河南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五)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与思想意识等是河南城乡人口流动的制约因素
    二、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铝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经济发展理论
    2.2 国际贸易理论
    2.3 产业发展理论
    2.4 产业组织理论
    2.5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
        2.5.1 人均矿产资源消费“S”形规律
        2.5.2 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倒 U”形规律
        2.5.3 矿产资源需求波次递进理论
3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铝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3.1 经济转型的定义
    3.2 国内外历次重大经济转型回顾
        3.2.1 世界重大经济转型回顾
        3.2.2 中国经济转型回顾——改革开放
    3.3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铝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3.4 小结
4 中国铝消费与未来需求预测
    4.1 中国铝消费
        4.1.1 中国铝消费历史及现状
        4.1.2 中国铝消费水平分析
        4.1.3 中国铝消费结构变化
    4.2 中国未来铝需求预测
        4.2.1 影响中国铝需求主要因素变化趋势分析
        4.2.2 未来 20 年中国铝需求趋势
    4.3 未来全球及典型国家铝需求趋势
        4.3.1 未来 20 年全球铝需求趋势
        4.3.2 未来 20 年典型国家铝需求趋势
    4.4 小结
5 中国铝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5.1 全球铝土矿资源状况
        5.1.1 世界铝土矿资源分布
        5.1.2 世界铝土矿矿床、矿石类型及质量状况
        5.1.3 世界主要铝土矿资源国状况
    5.2 中国铝土矿资源概况
        5.2.1 中国铝土矿资源特点及形势
        5.2.2 中国铝土矿资源对未来需求的保障程度
    5.3 境外开发现状
        5.3.1 铝土矿境外开发资源获取方式
        5.3.2 中国铝资源境外开发现状
        5.3.3 境外开发面临的困境
    5.4 小结
6、中国铝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6.1 中国铝土矿采选行业发展现状
    6.2 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发展现状
        6.2.1 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6.2.2 铝加工行业发展现状
    6.3 再生铝行业发展现状
        6.3.1 全球及主要国家铝二次资源利用现状
        6.3.2 中国再生铝产业发展现状
        6.3.3 中国铝二次资源潜力评估
    6.4 国内供需缺口及产业总体规模
        6.4.1 贸易状况
        6.4.2 铝资源综合对外依存度分析
        6.4.3 产业总体规模状况
    6.5 行业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6.6 技术装备现状分析
    6.7 小结
7 国内大型企业发展现状及国际地位
    7.1 全球大型矿业企业现状
        7.1.1 美国铝业公司(Alcoa)
        7.1.2 力拓集团(Rio Tinto)
        7.1.3 俄罗斯联合铝业有限公司(Rusal)
    7.2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及国际地位
        7.2.1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7.2.2 中国铝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7.3 小结
8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铝产业发展战略
    8.1 未来铝产业发展构想
    8.2 保障措施
    8.3 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郑州—洛阳铝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2.1 集群理论—波特钻石模型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郑州---洛阳铝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和国内的铝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1.1 国际的铝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1.2 国内的铝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2 郑州—洛阳地区铝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2.1 铝产业链条
        2.2.2 区内企业的发展现状
    2.3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郑州---洛阳铝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3.1 生产要素方面的研究
    3.2 市场需求方面的研究
    3.3 相关和支持行业的发展
    3.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高
    4.1 利用新技术,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
    4.2 培训员工,改变农民的习惯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承接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本文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本文框架
2 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2.1 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2.1.1 产业转移的内涵
        2.1.2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2.1.3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2.2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概述
        2.2.1 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2.2.2 国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2.2.3 国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2.3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2.3.1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3.2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3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3.1 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分析
        3.1.1 河南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特征
        3.1.2 河南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3.1.3 河南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3.2.1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2.2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3.2.3 河南承接产业判定的定量分析:基于产业梯度系数
        3.2.4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
4 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分析
    4.1 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
    4.2 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效应
    4.3 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
5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5.1 合理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5.2 依托河南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5.2.1 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转移
        5.2.2 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
        5.2.3 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5.2.4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产业转移
        5.2.5 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创新
    5.3 继续扩大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规模
    5.4 加强城市经济圈和产业带建设,推动产业聚集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发展
        5.4.1 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经济圈网络
        5.4.2 以四大产业带为依托,推进嵌入式产业集群的发展
        5.4.3 以各类园区为载体,集群式地吸引产业转移
    5.5 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主体性作用
6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国铝土矿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 理论基础和依据
        1.3.1 矿产资源学
        1.3.2 资源经济学
        1.3.3 循环经济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铝土矿资源形势
    2.1 世界铝土矿资源概况
        2.1.1 资源分布
        2.1.2 铝土矿类型
        2.1.3 主要分布国家资源情况
    2.2 我国铝土矿资源特征
        2.2.1 资源分布
        2.2.2 资源特点
        2.2.3 资源特征
    2.4 勘查与开发简史
    2.5 分布区勘查现状
        2.5.1 山西省勘查现状
        2.5.2 贵州省勘查现状
        2.5.3 河南省勘查现状
        2.5.4 广西壮族自治区勘查现状
    2.6 面临问题
3 世界铝土矿资源产业研究
    3.1 铝土矿开发利用
        3.1.1 产业现状
        3.1.2 发展趋势
        3.1.3 产量预测
    3.2 氧化铝工业
        3.2.1 产业现状
        3.2.2 发展趋势
        3.2.3 产量预测
    3.3 电解铝工业
        3.3.1 产业现状
        3.3.2 发展趋势
        3.3.3 产量预测
    3.4 再生铝工业
        3.4.1 产业现状
        3.4.2 发展趋势
4 我国铝土矿资源产业现状分析
    4.1 铝土矿开发利用
    4.2 氧化铝工业
        4.2.1 现状分析
        4.2.2 发展趋势
    4.3 电解铝工业
        4.3.1 现状分析
        4.3.2 发展趋势
    4.4 铝土矿分布区的产业发展
        4.4.1 山西省产业发展
        4.4.2 贵州省产业发展
        4.4.3 河南省产业发展
        4.4.4 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发展
    4.5 铝工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4.5.1 进口贸易
        4.5.2 出口贸易
        4.5.3 关税政策
5 我国铝土矿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5.1 铝土矿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5.1.1 铝土矿资源产业的可持续供应问题
        5.1.2 铝土矿资源产业的竞争力问题
        5.1.3 铝土矿资源产业的合理布局问题
        5.1.4 铝土矿资源产业的最优化利用问题
    5.2 资源型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2.1 循环经济的特征和优势
        5.2.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5.2.3 循环经济在国外的实践
        5.2.4 我国铝土矿资源产业循环经济问题
    5.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5.4 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5.4.1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和谐产业结构
        5.4.2 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供给保障
        5.4.3 加强产业制度建设,规范矿业管理
        5.4.4 重视产业科技体系,培育创新能力
        5.4.5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灵活区域政策
        5.4.6 坚持走国际化路线,战略掌握资源
        5.4.7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做到以人为本
        5.4.8 产业经济绿色循环,符合科学发展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拓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1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1.2.2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1.2.3 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2.1.1 产业结构及优化理论
        2.1.2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2.2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2.1 产业转移的内涵
        2.2.2 产业转移的特点
        2.2.3 产业转移的表现形式
    2.3 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3 河南省产业结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3.1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1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
        3.1.2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1.3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3.2 国内外产业转移以及河南省产业承接现状及特点
        3.2.1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3.2.2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3.2.3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分布特点
4 产业转移对河南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4.1 利用产业转移实现河南产业结构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4.1.1 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4.1.2 河南省利用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持条件分析
    4.2 产业转移对河南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4.2.1 产业转移对河南产业结构优化的正面影响
        4.2.2 产业转移对河南产业结构优化的负面影响
5 产业转移对河南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河南工业化指数测评
        5.1.1 评价指标及数据选取
        5.1.2 数据处理
        5.1.3 河南省工业化状况评价
    5.2 产业转移与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协整分析
        5.2.1 数据处理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协整检验
        5.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 河南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发展对策
        6.1.1 产业选择重点化
        6.1.2 转移产业布局合理化
        6.1.3 转移资本来源地扩大化
        6.1.4 转移资本承接方式多样化
    6.2 产业承接创新对策
        6.2.1 政府层面的创新
        6.2.2 企业层面的创新
    6.3 产业承接发展对策
        6.3.1 产业承接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相结合
        6.3.2 产业承接与环境发展相结合
        6.3.3 产业承接与保护民族产业相结合
    6.4 产业承接的载体建设对策
        6.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4.2 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
        6.4.3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6.4.4 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区域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1.2.3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思路与框架
2 区域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区域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
        2.1.1 竞争
        2.1.2 竞争力的研究层次及内涵
        2.1.3 区域竞争力
        2.1.4 区域产业竞争力
    2.2 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及其分析
        2.2.1 波特的“钻石模型”
        2.2.2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其他因素
        2.2.3 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2.3 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3.1 区域经济学基础
        2.3.2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2.3.3 竞争优势理论基础
        2.3.4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3 国内外铝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世界铝工业概况
        3.1.1 铝土矿资源及开采
        3.1.2 世界铝工业的生产、消费与贸易
        3.1.3 世界铝工业发展特征
    3.2 国内铝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资源与开采
        3.2.2 我国铝工业生产、消费与贸易
        3.2.3 影响我国铝工业发展的因素
4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及评价体系
    4.1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
        4.1.1 生产要素
        4.1.2 相关及支持产业
        4.1.3 市场需求条件分析
        4.1.4 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分析
        4.1.5 政府因素分析
        4.1.6 机遇因素分析
        4.1.7 铝工业发展的四个决定论
    4.2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2.2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4.3.1 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3.2 因子分析模型
        4.3.3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5 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5.1 河南铝工业产业概述
        5.1.1 铝土矿和氧化铝产能与分布
        5.1.2 电解铝产能及分布
        5.1.3 铝加工产能分布与产品结构
    5.2 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5.2.1 原始数据收集及标准化处理
        5.2.2 KMO 检验和球形假设检验(Bartlett's Test)
        5.2.3 构造因子变量
        5.2.4 因子旋转及主因子命名
        5.2.5 计算因子得分
        5.2.6 因子分析结果
    5.3 河南铝工业产业优劣势分析
        5.3.1 河南铝工业产业优势分析
        5.3.2 河南铝工业产业劣势分析
6 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6.1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6.2 铝工业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6.2.1 规模增长策略
        6.2.2 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6.2.3 国际化经营策略
        6.2.4 高新技术改造策略
    6.3 铝工业企业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6.3.1 营销问题
        6.3.2 人力资源问题
        6.3.3 企业文化问题
        6.3.4 项目管理问题
        6.3.5 企业物流问题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综评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1 本文的内容安排
        1.3.2 本文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2.1.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1.2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2.1.3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2.2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2.2.1 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2.2.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2.2.3 供应链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与功能
    2.3 风险评估方法
        2.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2.3.2 风险评估方法
3 河南制造业及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3.1 制造业与经济发展
    3.2 河南制造业发展现状
        3.2.1 河南制造业取得的成就
        3.2.2 河南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3.2.3 河南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3.3.1 河南制造企业的环境
        3.3.2 河南制造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3.3.3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4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分析
    4.1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构成
    4.2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4.2.1 国际环境对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4.2.2 国内环境对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4.2.3 河南自身环境对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4.3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内部风险分析
        4.3.1 供应风险
        4.3.2 销售风险
        4.3.3 制造企业自身风险
        4.3.4 成员协作风险
5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
    5.1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1.1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建立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估法的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
        5.2.1 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5.2.2 基于熵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6 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
    6.1 供应链外部风险的控制策略
    6.2 供应链内部风险的控制策略
        6.2.1 供应商风险控制策略
        6.2.2 销售商风险控制策略
        6.2.3 制造企业供应链成员协作风险控制策略
7 实例分析
    7.1 焦作贝格公司概况
    7.2 焦作贝格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
    7.3 焦作贝格公司供应链风险评估
    7.4 焦作贝格公司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对河南铝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河南三线建设研究[D]. 韩小召. 湘潭大学, 2019(02)
  • [3]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 ——以河南为例[D]. 刘岱宁. 河南大学, 2014(01)
  • [4]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铝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程春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5]郑州—洛阳铝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王育武.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6]承接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任鸿博. 兰州商学院, 2011(05)
  • [7]中国铝土矿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8]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 王亚妮.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9]河南铝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曹月坤.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 [10]河南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D]. 方芳. 河南理工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河南铝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