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皮化学成分研究(一)

沙棘皮化学成分研究(一)

一、中国沙棘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琴,徐僮,刘悦,刘洋,刘佳琼,李旻辉,张艺,肖培根[1](2021)在《沙棘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沙棘作为一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药食同源特色植物,素有"天然维生素宝库""营养保健来源"等美称。早在公元8世纪已经发现沙棘有祛痰止咳,消食化滞,活血散瘀之效。研究表明沙棘属植物中含有黄酮类、萜类、挥发油类以及甾体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多糖、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有良好治疗作用。为了更深入的探讨沙棘属亲缘关系,现总结归纳了沙棘属植物的传统药用价值、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有效开发及合理利用本属资源提供依据。

雷蕾,谭鹏,文永盛,罗霄,代琪,张继,杨小艳[2](2021)在《沙棘与2种易混淆品的鉴别》文中指出目的鉴别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及其2种混淆品。方法采用传统性状鉴定、光学显微技术、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从外观形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等方面区分沙棘及其2种混淆品。结果在性状特征中,沙棘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种子为褐色,呈斜卵形,中间有一纵沟;2种混淆品无果梗,种子黄棕色,呈狭卵形,上有数个蜂窝状凹陷,先端渐尖,有3条双线形裂缝。在显微特征中,沙棘具盾状毛,果皮表皮细胞无气孔;混淆品具单细胞非腺毛,果皮表皮细胞有气孔;两者均含有黄酮类成分,但在化学成分上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方法可有效区分沙棘与其混淆品,可为相关鉴别提供参考。

许梦圆[3](2021)在《广西产紫皮百香果皮中总黄酮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皮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是西番莲属(Passiflora Linn.)草质或木质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已经形成规模种植。百香果鲜食味道独特宜人,果皮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物质,显示抗氧化、降血糖、杀菌消炎作用。本论文首次对我国百香果主产区广西玉林的百香果皮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全面研究,旨在为提升紫皮百香果的经济价值和实现百香果皮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紫皮百香果皮中总黄酮,以浸膏得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初步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百香果皮浸膏得率为13.08%。分别选用芦丁(黄酮氧苷)和荭草素(黄酮碳苷)为标准品,建立了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测得百香果皮总黄酮分别为8.53 mg RT/g DW(芦丁)和5.66mg OR/g DW(荭草素)。在响应面实验中,首次选用浸膏得率、总黄酮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三个考察指标,综合优化总黄酮提取条件,得到最优工艺:液料比40:1,乙醇百分含量67%,超声时间30min,所得百香果皮浸膏得率12.58%,总黄酮含量11.56 mg RT/g DW(芦丁),DPPH SC50 值 0.186 mg/mL。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分析我国紫皮百香果皮黄酮粗提物中黄酮成分。通过与标准品、文献和质谱数据库比对共分析出19种化合物,包括11种黄酮及其苷:木犀草素-6-C-岩藻糖苷(4)、异荭草素(5)、荭草素(6)、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9)、芹菜素(27)、牡荆素(29)、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34)、牡荆素-2"-O-葡萄糖苷(43)、白杨素(50)、白杨素-6-C-己糖苷(51)和白杨素-6,8-C-二己糖苷(52);4种黄酮醇及其苷:芦丁(59)、槲皮素-7-O-葡萄糖苷(61)、槲皮素-3,7-二-O-葡萄糖苷(63)和山奈酚-3-O-葡萄糖苷(68);4种花青素素及其苷: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80)、芍药素-3-O-葡萄糖苷(82)、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85)和天竺葵素-3-O-芸香糖苷(88)。其中木犀草素-6-C-岩藻糖苷(4)和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9)是首次在我国紫皮百香果皮中被报道。论文测试了百香果皮总黄酮抗氧化、抗菌和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首次报道了我国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FRAP还原能力、神经保护活性和体外抗炎活性。结果显示,百香果皮总黄酮具有良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SC50=0.179mg/mL)、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0.17mMTE/g)和 FRAP 还原能力(2.35 mM Fe2+/g)及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能力;百香果皮总黄酮对4种受试菌:四联球菌、大肠杆菌、白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均具有抑菌效果(ZOI:5.10±0.42~8.03±0.21 mm,MIC:312.5~2500 μg/mL),对四联球菌抑菌圈直径最大(ZOI=8.03±0.21 mm),MIC最小(MIC=312.5μg/mL),抑菌效果最好;对比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2.172mg/mL),百香果皮总黄酮显示了较好体外降血糖活性(IC50=3.064mg/mL);且1.0 mg/mL百香果皮总黄酮溶液下1L-6、1L-1β和TNF-α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显示良好体外抗炎活性。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广西玉林产紫皮百香果皮是生物活性显着的黄酮化合物的优质天然来源,具有开发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功能性食品的潜力。

张晓雪,贾鸿震,于长青,魏文慧,李冰,刘小波[4](2020)在《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优化》文中认为采用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柠檬酸质量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对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得率的影响,进一步用Box-Behnken法优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柠檬酸质量分数为3%,料液比1∶16 g/mL,微波功率620 W,提取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效果最佳,提取得率为11.07%±0.26%,与模型预测值10.83%误差为2.22%。制备的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持水力为8.02 g/g,持油力为4.19 g/g,膨胀力为3.82 mL/g。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是一种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有效方法。

丁金[5](2020)在《沙棘活性成分分离制备及抗多柔比星致心肌细胞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为胡颓子科(Elaeagnus)沙棘属(Hippophae L.)植物,是一种药食兼用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沙棘不仅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六大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维生素、油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生物碱、萜类等。沙棘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抗辐射、降血糖和降血脂等多种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沙棘籽粕为原料,利用多种色谱方法(正相硅胶、MCI凝胶、薄层制备、半制备HPLC、HPLC等)对沙棘籽粕70%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分离制备,并利用紫外光谱、1H-NMR和13C-NMR、HMBC、HSQC、HHCOSY、TOCSY等有机波谱分析方法及对比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19个化合物进行结构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2个酚酸类化合物((2E,4E)-8-Hydroxy-2,7-dimethyldeca-2,4-dienedioic acid(1)、异香草醛(2))、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6R,9R)-9-Hydrox-4,7-megastigmadien-3-one 9-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6S,9R)-9-Hydrox-4,7-megastigmadien-3-one 9-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4))、2个以异鼠李素为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isorhamn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alactopyranoside7-O-α-L-rhamnopyanoside(5),isorhamnetin 3-O-β-Dglucoside-7-O-α-L-rhamnoside(6))、1个以槲皮素为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quercetin-3-O-(4′′′′-O-E-sinapoyl)-α-rhamn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7))和11个以山柰酚为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kaempferol-3-O-β-glucopyranoside-7-O-(6-trans-feruloyl)-β-glucopyranosyl-(1→2)rhamnopyranoside(8),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alactopyranoside-7-O-α-L-rhamnopyranoside(9),kaempferol 3-(2G-rhamnosylrutinoside)(10),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2)-β-D-glucoside-7-O-(3-O-trans-sinapoyl)-α-L-rhamnoside(11),kaempferol 3-O-β-D-glucosyl(1→6)-O-β-D-glucoside(12),kaempferol-3-rutinoside,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13),kaempferol 3-O-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14),kaempferol 3-O-(2-O-β-Dglucoside)-β-D-glucoside-7-O-α-L-rhamnoside(15),Hippophandine A(17)、Hippophandine B(18)、Hippophandine C(19))。18个化合物中有4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4、化合物17、化合物18和化合物19,另外化合物1、化合物3、化合物5、化合物7、化合物8、化合物9、化合物10、化合物11、化合物13、化合物14等10个化合物为沙棘属中首次分离得到。酚酸类化合物为沙棘中主要的一种活性成分。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8种酚酸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儿茶素、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的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沙棘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测定。结果显示这8种化合物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2-0.870μg、0.696-3.913μg、0.203-4.174μg、0.203-3.043μg、0.035-2.609μg、0.023-3.478μg、0.565-8.478μg、0.522-7.826μg(r2≥0.9992),平均回收率为93.58%-108.11%,RSDs≤1.81%。采用该方法测定的不同产地的沙棘叶中均含上述8种酚酸类化合物,但在含量方面存在差异。构建了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 X)体外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模型,通过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微孔板法检测上清液中LDH的含量以及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促炎性介质与凋亡因子水平,明确了实验中Do X的最佳作用浓度为3μM。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沙棘中不同类别的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筛选与评价,MTT法检测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微孔板法检测上清液中LDH的含量以及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结果表明:三萜类化合物对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并不明确;酚酸类化合物中丁香酸和迷迭香酸对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在抑制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且效果迷迭香酸>丁香酸;黄酮类化合物中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山奈素、表儿茶素、芹菜素、柚皮素、水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儿茶素、K-1、K-2和K-5等对Do X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张彤[6](2020)在《沙棘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动态及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文中指出沙棘油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营养、医药、化妆品、生物燃料、轻工业等多个领域,并且作为耐旱的木本植物,沙棘可以在沙地、荒山、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生长,避免与大田油料作物争夺土地,是理想的油料供给对象。沙棘种子中富含人体必需脂肪酸——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C18:3N3),在沙棘的相关研究中多围绕脂肪酸组分及脂肪酸测定方法展开,少有针对沙棘中α-亚麻酸的合成机制的研究。植物体中的油脂主要以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的形式储存在油体中,可应用于食品、生物燃料、轻工业等多个领域,并且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促进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虽然目前存在一些对于油菜等油料作物TAG合成的研究,但是对于沙棘中脂肪酸如何最终合成TAG、影响沙棘中TAG合成的酶和关键基因的研究还很少。因此,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沙棘油,在分子水平上更好地了解这种植物的脂质代谢是至关重要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分别检测蒙古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Mongolia’向阳(XY)和中国沙棘H.rhamnoides‘Sinensis’丰宁(FN)两个沙棘品种种子与果肉在三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脂肪酸组分。沙棘果肉中主要积累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在三个时期(T1~T3),XY果肉中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所有脂肪酸含量的64%、67%、57%,FN果肉中分别为64%、60%、65%,沙棘果肉中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在T1~T3时期保持稳定,变化不显着,说明饱和脂肪酸的去饱和作用不显着,因此XY与FN果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相反,沙棘种子中主要积累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在沙棘种子的成熟期即T3时期,XY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所有脂肪酸含量的79%,FN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所有脂肪酸含量的78%,其中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两个品种中PUFA/UFA的比值相近,XY种子中为62%,FN种子中为63%,但XY种子中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α-亚麻酸,而FN种子中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C18:2)。(2)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对大脑发育、心血管健康、炎症治疗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沙棘种子中富含α-亚麻酸,XY种子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是α-亚麻酸,其次是亚油酸,而FN种子中α-亚麻酸含量次于亚油酸。为了探究XY与FN两个沙棘品种种子之间的α-亚麻酸含量差异原因,分别对不同发育时期沙棘XY与FN的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RNA sequencing,RNA-Seq)。结果表明,半成熟期(T2),基因FAD2和基因FAD3在XY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FN,分别是FN的3.83倍和13.63倍。未成熟期(T1)和T2时期基因FAD7在XY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在FN中的表达量,分别是FN的2.09倍和1.72倍。基因FAD2、FAD3、FAD7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相反,T2时期基因LOX3的表达量高于XY,是XY的8.02倍。综上,沙棘种子中α-亚麻酸的高积累源于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基因FAD2、FAD3、FAD7的高表达和基因LOX3的低表达共同调控α-亚麻酸的高积累。(3)脂肪酸与甘油在内质网上经由多种酶催化产生TAG,植物体中的油脂主要以TAG的形式储存在油体中。通过脂质组学方法,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发现XY和FN种子中TAG的积累模式存在差异,在XY种子中,TAG含量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加,在T3时期TAG含量达到峰值。而在FN中,TAG含量在T2时期就已经接近峰值,T2时期之后TAG含量的增长非常缓慢,T3时期与T2时期的TAG含量十分接近,差异不显着。通过转录组学方法,分析两个沙棘品种间相关基因表达趋势的差异,确定了两个在TAG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并构建基因调控网络。在沙棘种子中,DGAT1-A(Gglean024650)在Kennedy通路的最后一步发挥作用,促进二酰基甘油(Diacylglycerol,DAG)酰化形成TAG。基因DGAT1-A在两个沙棘品种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TAG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基因PDAT1-A(Gglean008591)可以通过不依赖酰基辅酶的通路途径酰化DAG形成TAG。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和脂质分析验证得出,基因DGAT1-A与基因PDAT1-A在沙棘种子中具有相似的功能,都能以DAG为底物合成TAG。这两个基因共同作用于沙棘种子中TAG的稳定增加和积累。同时发现基因PDAT1-A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沙棘种子蜡质的合成。

周浩楠,胡娜,董琦,王洪伦[7](2020)在《沙棘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林树种之一。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沙棘常用于生产多种保健食品、饮品和治疗多种疾病。现主要综述沙棘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沙棘资源后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守科[8](2020)在《四种山茶属植物(Camellia spp.)抗茶籽象(Curculio chinensis)组成型抗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山茶属植物(Camellia spp.)是我国经济林作物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脱贫攻坚主推木本经济作物。长期以来,培育专家在油茶等山茶属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一系列高产、高品质品种不断被选育并广泛种植,为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以茶籽象(Curculio chinensis)为代表的虫害造成部分种植区山茶属植物大量减产的情况不断出现,带来明显经济损失,威胁日益严重。部分高品质品种的低抗病虫特性现已成为制约山茶属植物尤其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经济收益提升的重要阻碍。茶籽象营钻蛀性为害,化学防治困难,培育抗虫新品种是增强山茶属植物抗茶籽象能力,降低危害,提高山茶属植物经济产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培育抗虫品种的首要基础是摸清山茶属植物组成型抗茶籽象机制,确定抗性指标,并构建山茶属植物抗茶籽象的评估模型。本研究在调查茶籽象对山茶属重要经济物种危害情况的基础上,将浙江红花油茶(C.chekiangoleosa)、腾冲红花油茶(C.reticulate)、普通油茶(C.oleifera)及茶树(C.sinensis)4种植物分别作为茶籽象的高抗型、抗型、中间型和易感型植物寄主,探讨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抗性差异的主导生理生化因素,期望通过研究4种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植物寄主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对茶籽象抗性规律的分析,找到山茶属植物抗茶籽象的重要物理抗性性状指标;并基于茶籽象回接到山茶属植物果实内,测定不同山茶属植物对幼虫生长发育、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筛选山茶属植物抗茶籽象化学成分,明确主要抗性物质;在明确山茶属植物组成型抗茶籽象抗性指标的前提下,利用物理、生化等方面多个抗性指标联合构建油茶不同家系对茶籽象的抗性评价模型,以期待为挖掘山茶属抗茶籽象组成型抗性性状以及后续抗性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为山茶属植物抗虫性育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山茶属植物并未造成茶籽象种群产生植物寄主适应性分化。在中国主要的山茶属植物分布区内,茶籽象种群与山茶属植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关系下,并未产生明显的因寄主隔离导致寄主适应性局域种群。本研究采用茶籽象线粒体基因(COI基因、ATP合成酶基因)、核基因(EF1-α基因)进行的茶籽象种群多样性及种群动态分析,结果发现:茶籽象种群在中国南方地区呈现遗传多样性指数低;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大于植物寄主分群的遗传分化指数;各地理种群存在明显的共享单倍型现象,单倍型多样性较低,且分离出的单倍型与寄主隔离无关;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明显正相关性,还因地势选择压表现出明显的高低海拔适应性分化;种群动态分析发现茶籽象种群处于一个扩张但扩张不明显的状态,全国各地区种群状态相对稳定。(2)果皮厚度是山茶属植物重要物理组成型抗性指标,是显着影响茶籽象为害率的主要抗性因素之一。从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取食行为影响分析表明,茶籽象在产卵高峰期对4种山茶属植物的取食无明显偏好。4种山茶属植物果皮厚度仅浙江红花油茶厚度大于茶籽象“喙”长度,4种山茶属植物为害率与果皮厚度的关联分析发现,随着植物果皮厚度的增加,为害率呈现指数下降趋势。说明果皮厚度是影响茶籽象为害率的关键组成型抗性指标。(3)不同山茶属植物通过改变茶籽象离体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茶籽象发育,从而增强山茶属植物抗性。回接实验中,不同山茶属植物上茶籽象幼虫发育明显不一致,茶籽象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度都显着差异;茶籽象肠道菌群优势菌群也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山茶树植物接种的茶籽象肠道均存在特有菌群:油茶回接的虫体肠道内,Serratia、Erwinia、Pantoea等属占据较高比例;而腾冲红花油茶上回接的茶籽象肠道内Acinetobacter、Bacteroides、Blautia等属占据较高权重;Serratia、Erwinia、Pantoea、Lactobacillus、Rickettsia等属权重较低。上述结果说明寄主植物果实内存在影响茶籽象肠道菌群的关键次生物质,进而影响了茶籽象幼虫的发育。(4)油茶等山茶属植物中咖啡因、单宁酸、儿茶素、茶皂素及茶氨酸等5种化合物对离体培养的肠道菌群结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其中茶皂素是油茶抗虫重要抗虫因素之一,主要是通过改变离体菌群结构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添加山茶属植物中提取的化学成分离体培养茶籽象肠道菌群,评价不同化学物质对茶籽象发育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其中,茶皂素处理组的Alpha多样性指数检验、随机森林微生物丰度检验及组间组内相似性分析结果都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明显,且茶皂素浓度与菌群多样性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着茶皂素浓度的增加,Micrococcus、Bacillus、Lactococcus和Cupriavidus等属的丰度随茶皂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Erwinia、Serratia、Enterobacter、Proteus、Citrobacter、Salmonella等6个属的丰度随茶皂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代谢功能预测分析发现,茶皂素浓度的增加显着上调的包括外源性生物降解代谢、核苷酸代谢、萜类和聚酮类代谢。而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被抑制。针对茶皂素可以明显影响离体培养的肠道群落结构,进一步发现茶果茶皂素积累规律与幼虫发育明显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茶皂素是山茶属植物抗茶籽象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主要是影响茶籽象幼虫正常发育而实现对茶籽象的抗性。(5)利用多个物理、化学指标联合构建了普通油茶无性系抗性评价模型,再次验证果皮厚度、茶皂素浓度是主要抗性指标。本研究首次基于普通油茶无性系组成型抗性性状测定,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茶籽象4个为害关键期,油茶抗性指标与茶籽象为害率的关系,初步构建普通油茶对茶籽象抗性评价模型。在模型中,油茶果皮厚度、茶籽象幼虫发育期茶皂素浓度是主要抗性指标此模型的构建可为油茶品种对茶籽象的抗性提供评价依据,为我国油茶品种的抗病虫选育提供新思路。

谢文玉[9](2020)在《沙棘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表征和比较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化学成分,筛选其抗氧化活性成分,为沙棘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沙棘果油和籽油样品,采用多仪器平台表征其化学成分,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基于化学计量学筛选出抗氧化活性成分和两种沙棘油的差异成分。1. GC-MS定量测定沙棘油中9种脂肪酸:脂肪酸经衍生化生成脂肪酸甲酯,采用DB-17ms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MRM模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验证;2.HS-GC-MS鉴定沙棘油中挥发性成分:采取顶空进样方式,HP-5ms毛细管色谱柱,全扫描模式测定,运用MS-DIAL软件进行成分鉴定;3.UHPLC-Q-TOF-MS/MS鉴定沙棘油中的甘油酯成分:色谱柱为BEH C18柱,甲醇-异丙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ESI正离子模式对沙棘油中的甘油二酯类和甘油三酯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4. UHPLC-Q-TOF-MS/MS结合分子网络鉴定沙棘油乙醇提取液成分:色谱柱为BEH C18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ESI负离子模式下测定沙棘油乙醇提取液成分,结合分子网络技术对其进行鉴定;5.沙棘油及其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测定:采用DPPH和ABTS两种测定方法,分别以IC50和Trolox当量为指标评估抗氧化活性;6.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及沙棘果油和籽油成分综合比较:基于谱-效相关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沙棘油成分-活性相关模型,筛选潜在抗氧化活性成分。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t检验综合比较沙棘籽油和沙棘果油的成分组成,并筛选出差异成分。结果:收集沙棘果油和籽油样品各13个;建立了衍生化法测定沙棘油中9种脂肪酸的GC-MS定量方法,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和溶液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测定了各沙棘油样品中的9种脂肪酸含量;HS-GC-MS分析鉴定出77种沙棘油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醛类和烷烃类等成分;UHPLC-Q-TOF-MS/MS分析共鉴定出85种甘油酯成分,包括9种甘油二酯和76种甘油三酯;从沙棘油的乙醇提取液中共鉴定出79种成分,包括生育酚、黄酮和脂肪酸等类别的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ABTS法测定的各沙棘油和乙醇提取液的Trolox当量范围分别在3.93-12.51 mmol/g和2.93-11.07 mmol/g之间,DPPH法测定的各沙棘油和乙醇提取液的IC50范围分别在2.15-18.17 mg/m L和3.57-19.58 mg/m L之间;基于成分-抗氧化活性相关分析,最终筛选出沙棘油中11种潜在抗氧化活性成分,分别为α-生育酚、α-生育三烯酚、脱氢-α-生育酚、β-生育三烯酚(或γ-生育三烯酚)、甲基丁香酚、阿魏酸、没食子儿茶素、阿江榄仁酸、Isoneriucoumaric acid、4-羟基苯甲酸和棕榈烯酸;运用化学计量学,发现78种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的差异成分,包括21种挥发性成分、15种甘油酯成分和42种乙醇提取液成分。结论: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沙棘油中各类成分,并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定,筛选出11种抗氧化活性成分。鉴定了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差异成分78种,其中7种与抗氧化活性相关。该研究为沙棘油质控指标的确定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康莹[10](2019)在《中国沙棘叶黄酮提取精制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一个亚种。《中国药典》中沙棘以其果实入药,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的功效。沙棘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因沙棘以果实入药,一般多开发利用的原料是其果实,叶作为废料通常被遗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近年来研究发现,沙棘叶中也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多酚类、多糖等,另外还含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黄酮是沙棘重要的活性物质,与沙棘其它部位比较,叶片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最高。沙棘叶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降血脂、抗炎、杀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其安全、多效的药用功效极具开发潜力,研究沙棘叶对沙棘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本课题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UHPLC-LTQ Orbitrap MS分析中国沙棘叶中的化学成分,总结其质谱规律,建立其化学成分快速分析方法;(2)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中国沙棘叶中黄酮的提取方法;(3)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沙棘叶黄酮进行纯化;(4)通过MTT法测定HepG2细胞及黑色素瘤B16细胞在药物作用下的存活率,采用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初步评价中国沙棘叶黄酮的美白活性及降糖活性。具体内容如下:1.本课题基于UHPLC-LTQ Orbitrap MS技术分析沙棘叶中所含化学成分。基于液质联用,对液相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以及质谱条件进行优化,收集有关沙棘叶黄酮类成分的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化合物的分子式,通过Xcalibar 3.0软件确定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总结其质谱裂解规律,对沙棘叶中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和全面表征。2.沙棘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是其多种生理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沙棘叶中的黄酮含量,对沙棘叶提取的多个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筛选出最佳的提取条件,并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沙棘叶黄酮提取工艺。3.筛选合适的大孔吸附树脂,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其吸附-解吸附条件进行优化,为工业提取精制沙棘叶黄酮提供指导。4.利用优化的提取及纯化方法对沙棘叶黄酮进行富集,并对其活性进行初步研究,通过MTT法测定HepG2细胞及黑色素瘤B16细胞在不同药物浓度下的存活率,采用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对沙棘叶黄酮的美白活性及降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具体结果如下: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PLC-LTQ Orbitrap MS),对沙棘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C18色谱柱(2.1×50mm,1.7μm);以乙腈(A)和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4mL·min-1;柱温30℃;进样量4μL;质谱采用热喷雾离子源(H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合质谱数据及文献数据,共分析、推断出26个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2.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沙棘叶总黄酮的提取条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影响因子,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4因素3水平实验,以沙棘叶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析。沙棘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9%,液料比18:1,提取温度79℃,提取时间125min。3.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了大孔树脂纯化沙棘叶黄酮的工艺,研究结果如下:AB-8型大孔树脂相较于D101、X-5、DA201、HPD600、DM-301、DM-130、NKA-9型大孔树脂,对沙棘叶黄酮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采用单因素以及响应面实验相结合,优化大孔树脂纯化的工艺条件,吸附条件下为上样液总体积66ml(浓度=0.8mg/ml),ph=4.8,吸附流速为1.8BV/h,解吸条件为洗脱剂浓度为70%,洗脱剂用量为4BV,洗脱流速为1 BV/h,在此条件下与理论提取值基本相符,通过此大孔树脂吸附-解吸附实验黄酮的含量提高了2.4倍。4.通过MTT实验,分析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下沙棘叶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下沙棘叶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无抑制,但随着浓度的升高,沙棘叶黄酮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生长,与对照组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沙棘叶黄酮的降糖活性,通过MTT法分析沙棘叶黄酮、二甲双胍、胰岛素对HepG2细胞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作用浓度范围,分别为不高于200μg/ml、100μg/ml、20μg/ml;沙棘叶黄酮对正常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结果均表明了沙棘叶黄酮能够增加正常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25μg/ml组除外),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沙棘叶黄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筛选出的胰岛素造模浓度为10μg/ml,在沙棘叶黄酮质量浓度为50 μg/ml、100μg/ml、200μg/ml的作用下对葡萄糖的消耗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产生了显着的作用效果。

二、中国沙棘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沙棘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1)沙棘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关系
    1.1 形态学研究
    1.2 同工酶谱分析
    1.3 遗传信息研究
2 沙棘属植物的传统药效和地理分布研究
3 沙棘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3.1 黄酮类
    3.2 萜类和甾体类
    3.3 其他类
        3.3.1 多糖
        3.3.2 脂肪酸
        3.3.3 酚酸类
        3.3.4 挥发油
        3.3.5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沙棘属植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2)沙棘与2种易混淆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鉴别
        2.1.1 沙棘
        2.1.2 沙棘易混淆品1
        2.1.3 沙棘易混淆品2
        2.1.4 白刺
    2.2 显微鉴别
        2.2.1 沙棘
        2.2.2 沙棘混淆品1
        2.2.3 沙棘混淆品2
        2.2.4 白刺
    2.3 薄层色谱鉴别
        2.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3 检测
    2.4 HPLC鉴别
        2.4.1 色谱条件
        2.4.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3 系统适用性试验
3 讨论与结论

(3)广西产紫皮百香果皮中总黄酮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黄酮类成分概述
    第二节 西番莲属植物资源概述
    第三节 食用西番莲概述
        一、大果西番莲
        二、甜果西番莲
        三、翅茎西番莲
        四、香蕉西番莲
        五、黄果西番莲
        六、紫皮百香果
    第四节 食用西番莲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
        一、食用西番莲中黄酮及其苷类
        二、食用西番莲中黄酮醇及其苷类
        三、食用西番莲中二氢黄酮及其苷类
        四、食用西番莲中花青素及其苷类
        五、食用西番莲中黄烷醇及其衍生物
    第五节 食用西番莲黄酮类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一、抗氧化活性
        二、抗炎活性
        三、抗菌活性
        四、降血糖活性
        五、神经保护作用
        六、抗焦虑和镇静活性
    第六节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制备及其含量测定
    第一节 超声辅助乙醇提取百香果皮总黄酮单因素实验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超声辅助乙醇提取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
        三、单因素实验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二节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含量测定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三、标准曲线绘制
        四、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五、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含量测定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提取工艺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仪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试剂与仪器
    第二节 响应面优化实验
        一、响应面优化实验因素选择
        二、浸膏得率测定
        三、总黄酮含量测定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响应面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分析
        二、响应曲面图及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三、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提取条件的优化及模型验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成分LC-MS分析
    第一节 紫皮百香果皮黄酮样品及标准品制备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样品与混合标准品制备
    第二节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LC-MS分析实验条件建立
        一、液相色谱条件
        二、LC-MS条件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成分分析
        一、LC法分离紫皮百香果皮黄酮类成分
        二、LC-MS法分析紫皮百香果皮黄酮类成分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生物活性测试与评价
    第一节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抗氧化能力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抗菌能力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第三节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抗α-糖苷酶活性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第四节 紫皮百香果皮总黄酮抗炎活性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第五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抗氧化活性结果
        二、康菌活性结果
        三、抗α-糖苷酶活性结果
        四、抗炎活性结果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沙棘果皮渣试样处理及成分分析
        1.2.2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
        1.2.3 单因素实验
        1.2.4 响应面试验
        1.2.5 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计算
        1.2.6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特性分析
        1.2.6.1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溶解性
        1.2.6.2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与苯酚-硫酸反应
        1.2.6.3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与硫酸-咔唑反应
        1.2.6.4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与碘-碘化钾反应
        1.2.6.5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持水力的测定
        1.2.6.6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持油力的测定
        1.2.6.7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膨胀力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棘果皮渣成分分析
    2.2 单因素实验
        2.2.1 柠檬酸质量分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2.2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2.3 微波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2.4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 响应面优化试验
        2.3.1 试验的设计及结果
        2.3.2 响应面分析
        2.3.3 模型验证
    2.4 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特性分析结果
3 结论

(5)沙棘活性成分分离制备及抗多柔比星致心肌细胞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沙棘简介
    1.2 沙棘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萜类化合物
        1.2.3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4 其他类化合物
    1.3 沙棘在食品中的应用
        1.3.1 沙棘中的营养成分
        1.3.2 沙棘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
    1.4 色谱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传统色谱分离技术
        1.4.2 现代色谱分离法
    1.5 多柔比星诱导心肌毒性机制
        1.5.1 氧自由基损伤
        1.5.2 能量代谢障碍
        1.5.3 心肌细胞凋亡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1 研究方案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沙棘籽粕化学成分分离
        2.2.2 沙棘叶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2.2.3 沙棘体外活性评价
    2.3 创新点
3 沙棘籽粕中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沙棘籽粕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制备
        3.2.1 SH5-2组分的分离
        3.2.2 SH5-3组分的分离
        3.2.3 SH5-4组分的分离
        3.2.4 SH5-5组分的分离
        3.2.5 SH5-6组分的分离
        3.2.6 SH5-8组分的分离
        3.2.7 SH5-9组分的分离
    3.3 沙棘籽粕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 小结
4 HPLC同时测定沙棘叶中八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2.1 溶液的制备
        4.2.2 色谱条件
        4.2.3 线性关系的考察
        4.2.4 精密度、稳定性与重复性实验
        4.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4.2.6 样品含量的测定
    4.3 小结
5 多柔比星诱导H9c2心肌细胞炎症模型构建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H9c2大鼠心肌细胞
        5.1.2 材料与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1.4 试剂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H9c2心肌细胞体外培养
        5.2.2 H9c2心肌细胞冻存
        5.2.3 H9c2心肌细胞复苏
        5.2.4 H9c2心肌细胞传代
        5.2.5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5.2.6 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
        5.2.7 微孔板法检测细胞上清的乳酸脱氢酶(LDH)
        5.2.8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5.2.9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H9c2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
        5.3.2 MTT检测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
        5.3.3 H9c2心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
        5.3.4 H9c2心肌细胞上清液中LDH含量
        5.3.5 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水平
    5.4 小结
6 沙棘化合物抗DoX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
    6.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受试样品来源
        6.1.2 材料与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1.4 试剂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H9c2心肌细胞的培养以及体外炎症模型构建
        6.2.2 MT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活力
        6.2.3 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O含量
        6.2.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6.2.5 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沙棘单体化合物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
        6.3.2 沙棘单体化合物对DoX诱导H9c2 心肌细胞的LDH水平
        6.3.3 沙棘单体化合物对DoX诱导H9c2 心肌细胞的NO水平
        6.3.4 沙棘单体化合物对DoX诱导H9c2 心肌细胞Western blot水平
    6.4 小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沙棘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动态及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油脂研究进展
        1.2.1 脂肪酸研究进展
        1.2.2 脂质研究进展
    1.3 沙棘研究概况
        1.3.1 沙棘油的功效及沙棘果实中的含油量
        1.3.2 沙棘中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1.4 RNA-seq技术在沙棘研究中的应用
    1.5 脂质组学的应用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沙棘果实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动态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XY与FN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动态变化及差异
        2.2.2 XY与FN果肉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动态变化及差异
        2.2.3 沙棘种子与果肉之间脂肪酸组分差异分析
    2.3 讨论
        2.3.1 沙棘种子中脂肪酸的合成积累模式
        2.3.2 沙棘果肉中脂肪酸的合成积累模式
        2.3.3 沙棘种子与沙棘果肉的脂肪酸合成积累差异
    2.4 小结
3 不同沙棘品种种子中α-亚麻酸含量差异及相关基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个沙棘品种种子中脂肪酸组分差异分析
        3.2.2 转录组数据分析探究沙棘种子α-亚麻酸的合成规律
        3.2.3 α-亚麻酸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4 不同沙棘品种种子中三酰甘油含量差异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沙棘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4.2.2 两个品种沙棘种子的脂质组学分析
        4.2.3 两个品种沙棘种子的转录组学分析
        4.2.4 与TAG合成及积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4.2.5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4.2.6 VIGS实验结果分析
    4.3 讨论
        4.3.1 沙棘种子中三酰甘油合成积累模式
        4.3.2 沙棘种子中与三酰甘油合成积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4.3.3 沙棘种子中基因 DGAT1-A和基因 PDAT1-A的功能
    4.4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沙棘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的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成分
    1.2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1.3 有机酸类及酚类
    1.4 油和脂肪酸类
    1.5 生物碱
    1.6 多糖类
    1.7 维生素类及微量元素
    1.8 其他成分
2 沙棘的药理作用
    2.1 增强免疫功能
    2.2 抗氧化
    2.3 抗衰老
    2.4 治疗心血管疾病
    2.5 降血糖
    2.6 保护肝脏
    2.7 治疗胃肠道疾病
    2.8 妇科疾病
    2.9 其他作用
3 结论

(8)四种山茶属植物(Camellia spp.)抗茶籽象(Curculio chinensis)组成型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图
2 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种群结构及动态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茶籽象种群遗传多样性
        2.2.2 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种群系统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2.2.3 生态因素对茶籽象分化的影响
    2.3 小结
3 四种山茶属植物抗茶籽象组成型抗性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四种山茶属植物上茶籽象为害率及取食偏好结果分析
        3.2.2 四种山茶属茶果厚度对茶籽象取食的影响
        3.2.3 四种山茶属植物茶果化学抗性物质积累特征
    3.3 小结
4 三种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生长发育及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三种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三种山茶属寄主植物对茶籽象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三种山茶属植物对茶籽象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影响
    4.3 小结
5 山茶属植物抗性活性物质对茶籽象肠道微生物耐受及代谢能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五种抗性活性物质对茶籽象离体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2.2 五种抗性活性物质对茶籽象离体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5.2.3 茶皂素在三种山茶属植物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积累规律及其对茶籽象幼虫发育的影响
        5.2.4 山茶属植物茶皂素对茶籽象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影响
    5.3 小结
6 普通油茶抗茶籽象评价模型构建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供试油茶概况
        6.1.2 实验涉及的器材及试剂
        6.1.3 不同油茶无性系茶籽象为害率调查
        6.1.4 不同油茶无性系果形指数及果皮厚度测定
        6.1.5 茶籽象发育关键期油茶无性系果实茶皂素含量测定
        6.1.6 数据统计及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8 个普通油茶无性系茶籽象为害率分析
        6.2.2 茶籽象产卵高峰期8 个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果形指数分析
        6.2.3 茶籽象产卵高峰期8 个普通油茶无性系的果皮厚度分析
        6.2.4 8 个无性系的茶皂素积累规律
        6.2.5 基于8 个无性系的组成型抗性指标的抗性回归分析
    6.3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山茶属植物并未对茶籽象种群分化产生明显影响
        7.1.2 山茶属植物果皮厚度是明显影响茶籽象为害率的物理组成型抗性指标之一
        7.1.3 山茶属植物果实内化学活性物质是影响茶籽象发育的组成型抗性指标之一
        7.1.4 果皮厚度、茶皂素浓度是不同油茶无性系主要抗性指标
    7.2 结论
8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沙棘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GC-MS测定沙棘油中的脂肪酸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S-GC-MS鉴定沙棘油中的挥发性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UHPLC-Q-TOF-MS/MS鉴定沙棘油中的甘油酯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UHPLC-Q-TOF-MS/MS联合分子网络技术鉴定沙棘油乙醇提取液中化学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沙棘油及其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基于谱-效相关筛选沙棘油抗氧化活性成分及沙棘果油和籽油成分综合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沙棘油的提取、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沙棘叶黄酮提取精制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及研究进展
    第一章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沙棘概述
        2.2 沙棘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3 沙棘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UPLC-LTQ Orbitrap MS对中国沙棘叶化学成分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中国沙棘叶黄酮提取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大孔树脂纯化中国沙棘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沙棘叶黄酮活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沙棘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棘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进展[J]. 王晓琴,徐僮,刘悦,刘洋,刘佳琼,李旻辉,张艺,肖培根. 世界中医药, 2021
  • [2]沙棘与2种易混淆品的鉴别[J]. 雷蕾,谭鹏,文永盛,罗霄,代琪,张继,杨小艳. 中成药, 2021(07)
  • [3]广西产紫皮百香果皮中总黄酮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 许梦圆.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优化[J]. 张晓雪,贾鸿震,于长青,魏文慧,李冰,刘小波.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1)
  • [5]沙棘活性成分分离制备及抗多柔比星致心肌细胞损伤的研究[D]. 丁金. 烟台大学, 2020(01)
  • [6]沙棘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动态及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D]. 张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7]沙棘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周浩楠,胡娜,董琦,王洪伦. 华西药学杂志, 2020(02)
  • [8]四种山茶属植物(Camellia spp.)抗茶籽象(Curculio chinensis)组成型抗性机制研究[D]. 张守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沙棘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D]. 谢文玉.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中国沙棘叶黄酮提取精制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的初步评价[D]. 康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沙棘皮化学成分研究(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