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听力训练

如何做好听力训练

一、怎样搞好听力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周婧[1](2019)在《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据统计,我国每千名新生儿中有1人患有先天性耳聋出生缺陷,每年约增加至少3万听力障碍的新生儿。由于缺乏言语刺激,听力障碍儿童无法在2-3岁语言发展的最关键阶段内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这可能导致语言障碍、低社会适应性、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以及其他心理和行为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既关系到这些家庭,同样也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以扬州市区为例,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全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评价;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理论,对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进行了定义,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提出了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说明政府在战略实施中的角色定位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重点指出目前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所存在的症结所在,分析原因;第五部分针对问题,提出提升扬州市区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最终达到完善听障儿童学前教育效能的目的。通过对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对参与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康复机构、特教老师、普通幼儿园以及家长分别进行研究,结合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分析现阶段政府对于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体系、机构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如何改进政府公共政策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帮助听障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

刘冬梅[2](2019)在《《俄语听力》课程对零起点专业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文中指出听力能力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关键。听懂外语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外语思维的基础。外语听力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是学习者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形式的具体体现。外语听力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过程和不可逾越的规律。《俄语听力》课程是大学俄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大学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俄语语音感知能力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词语掌握能力、语法运用能力;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俄语语音认知推理能力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语言分析记忆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复述能力。

孙莉[3](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杨运强[4](2013)在《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文中认为在人权、民主、平等之普世价值已被渐为接受的今天,世人对待残疾的态度依然没有彻底转变。身体缺损常被指认为异常、病态、残废的代名词。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聋人①等残疾群体却像是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人,有人刻意保持与他们的距离,甚至还有人对其公然的取笑、排斥等。聋人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对他们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去是“有养无教”、“养而不教”,现在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聋教育长期以来的服务不足与质量下滑,使其无法给聋生一个可期许的美好未来,这也导致它被广泛地定义为异常的、病态的教育。可以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从内到外的信任危机之中,这既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困境的真实再现与微观缩影,也折射出一个久被遗漏、忽视的教育公平难题。本研究选择的正是这一危机重重但缺乏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重点解剖的问题是:在回归主流、融入社会为特殊教育基本愿景的背景下,聋教育作为聋生身体补偿,生存、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否满足了聋生的教育需求?通过呈现当前聋教育、一线聋校办学的现况,及聋生聋校学习、生活的场景,本文力图回答的是,带着不便的身体和挥之不去的污名而踏入聋校的聋生,他们在兼具解放和限制功能的聋校中的情况和遭遇如何?聋教育当前扮演的实际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客观审视中国特殊教育变迁与残疾群体命运之间的复杂关联。本研究以聋生是谁及他们的需求②为出发点,以生活史研究、教育人种志和实地研究方法作为搜集、整理及分析资料的主要工具,通过大学聋生的生活史追溯分析以及聋校的实地研究,试图寻找当前聋人不幸社会遭遇和边缘生存的答案。研究以Z大学特教学院的聋生为主要选样范围,借助于教师身份的优势确定具有各自典型特点的19位聋生为研究对象,依靠真诚低调的态度取得聋生信任,借助手语翻译架起沟通桥梁,在日常平等的交往中实现与聋生的心灵沟通,并以走进聋生家庭、实地调研聋校、与聋教育专家对话、进入聋人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丰富、验证以聋生教育需求及其遭遇的困难为核心问题的资料收集工作;在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运用开放性编码、主题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方式,并在对典型个案进行案例概括的基础上提炼结论。本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真实的聋人面貌与社会的普遍认知存在偏差。一方面,在余音不绝的“残废”观下,聋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和边缘群体,业已被赋予形式各异的标签和污名;另一方面,尽管聋人的听力不便限制了他们的生活,但并不妨碍他们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听力受限为聋生及他们的生活学习蒙上了影响,但聋生依然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多元、丰富的梦想。梦想是身体、经历、环境、个性等建构的产物,因应于不同的特殊需求。故而,聋生与听人的梦想同中有异,不能等同视之。第三、聋生最核心的教育需求是生存、生活能力。融入生活、自食其力构成了聋生最重要的内驱力。具体而论,尤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2.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3.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4.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5.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第四、聋校教育未能满足和实现聋生的教育需求。聋校教育的“实然”角色与“应然”功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形成名实不符的“乱象”。聋校教育的理念混乱与聋校办学实践的乱象相互纠结,导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从上而下,从学科建设到基层实践的整体性办学危机之中。第五、隔离和逃离构成聋校生活的两条主旋律。一方面隔离构成了聋校的生活场域:高墙隔离了学校和社会、区隔分解了校内生活群体;另一方面逃离成为聋生的真实生活:在隔离编织的天罗地网中,聋生的学校生活苦不堪言,一系列逃离的方式便成为聋生的弱者应对策略,包括:身体改造、身体装扮、身体表演及身体暴力等。概言之,本研究试图“管窥见豹”,尽管受研究对象和条件限制尚有遗憾。但研究结果至少证明当前国内聋教育业已沦为“全方位落后的教育”。聋生广泛具有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教育需求,聋校教育却未能也无法满足聋生的这种教育需求,相反以隔离为标志的聋校实践给聋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烦恼和消极影响,既造成了聋生逃离教育场域的事实,更进一步强化并增大了聋生与普通人的社会差异。可以说,在当前的聋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下,聋生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无法琢磨的黯淡的未来。因此,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业已成为当代最紧迫的问题,它既是当前中国特殊教育共同的紧迫课题,也是转型期中国践行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共同的时代课题。

李福霞,杨戈[5](2012)在《民族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从民族高校大学外语听力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入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差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探讨了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全面调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克服听力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等诸相关问题;研究了如何引导大学生克服文化冲突与碰撞,变阻力为动力,准确掌握听力学习的技巧与能力,逐步缩短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主流民族学生之间在外语学习方面存在的差距。通过搞好听力培训,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英语语言水平的目的。

董广钧[6](2008)在《高职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第二语言习得及其学习策略研究的长期影响下,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和教师开始在课堂中系统地进行有关听力策略方面的教学。听力策略训练在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和策略使用意识等方面的价值,已为人们所认识。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将“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来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但是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0年》(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却没有提出“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及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此,开展对高职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之下,力图通过一个实验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检验听力策略训练在普通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成效。研究在对听力理解以及策略训练等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证阐释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针对目前普通高职高专的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明晰、渗透式的听力策略训练模式。针对高职高专目前的听力考试题型(听力选择题和听力填空题),笔者设计了策略训练实验,重点训练选择性注意策略和记笔记策略。选择这两种策略训练,也符合《基本要求》中所要求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本论文的听力策略训练采用前测、后测实验设计,以接受问卷调查的105名学生为训练对象,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新生入学第二个学期,为期两个月,共8次训练,主要讲授新策略;第二阶段为入学第三学期,共6个星期,4次训练,主要复习和巩固所学策略,对照班学生不参加训练。在实验处理前和实验处理后,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及“英语听力理解测试”分别测量了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听力成绩,对所得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采用“英语听力策略训练意见反馈表”作为策略训练结果的补充说明。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高职学生听力策略的使用状况不容乐观。与国内外其他语言学习者相比,高职学生听力策略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对听力理解起促进作用的策略,如本论文中着重训练的选择注意策略、记笔记策略,学生使用情况较差。2、高分组学生在策略使用的数量与质量上都优于低分组学生。高分组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有效的听力策略。在听音过程中,高分组学生善于选择注意重要内容,而低分组学生仅仅是逐词逐句听对话或篇章。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总听力策略和两类训练的策略使用上存在差异。高分组学生使用选择注意策略和笔记策略更频繁、更有意识,而低分组学生在这方面不如高分组学生。但是低分组学生通过策略训练后,在选择注意策略和笔记策略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3、男女生在总听力策略和本文所训练的两类听力策略使用上差异均不显着,这说明性别对听力策略的使用没有突出影响。由于本文着重训练的只是其中两类听力策略,其结果还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研究。4、英语听力策略的使用对英语听力成绩有影响。5、英语听力策略训练有利于提高初学者听英语的效率和他们的策略使用意识。同时,此次研究也使我们看到: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学生要加强策略使用的意识,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听力课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刘素华[7](2006)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强调基础教育要面向21世纪,在理论和实践上倡导和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强化英语的社会功能,提高运用语言的意识,因此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随着国家中、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英语加试听力。这样就把“听”能力的考察摆到重要位置上,这是中学英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如何上好听力课,加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等实证研究,挖掘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语言基础知识的因素、母语干扰的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因素、心理因素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同时反思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忽视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忽视学生听力训练的目的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投入及情感策略等。同时本文探究解决听力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如建立必要的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常规训练,建立合理的听力教学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探索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模式,旨在把握这门新课的本质特点,唤起听力教师的足够的重视,以期待开创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新天地。

杨新[8](2006)在《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与科研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等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e-science、e-learninge、-business和e-government为代表的信息环境逐步形成。用户获取利用信息的途径、手段、方法以及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如何抓住新环境带来的机遇,重新确立服务定位,开辟或拓展服务功能和形式,建立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心的问题。

崔艳[9](2003)在《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并不让人满意,还存在不少问题。听力课上,老师采用放音—听音—对答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给学生提示背景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普遍比较低。 听力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语言技巧,也是外语学习中几种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现在,听力教学己越来越受到重视。 听力理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事实上,听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听者想达到的目的是理解说者所表达的内容。这需要听者利用已有知识和依靠许多听力认知策略。积极的听者善于利用背景知识,带着目的去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本文以图式理论指导听力教学为研究课题。图式理论认为,听者的背景知识对他理解输入的信息起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听者只有在利用以前所获得的知识时才会理解新信息。背景知识包括语言性知识、非语言性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的结构叫做图式。图式按结构主要分为四种形式: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和故事图式。根据图式理论,听力理解过程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听力理解过程就是听者的已有知识和输入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激活了相关的背景知识。 鉴于此,本文提出并建构了引导图式,就好比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利用它去预测和解释下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听力教学模式,提出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搞好听力教学,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林忠[10](2000)在《大学英语听力训练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文章根据大学英语听力训练中的种种困难 ,对症下药 ,具体探讨了纠正四种不良习惯 ,培养五种技能 ,搞好三大结合 ,以期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二、怎样搞好听力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搞好听力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听障儿童
        2.1.2 学前教育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教育公平理论
3 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现状
    3.1 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
    3.2 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机构建设管理不够健全
        3.2.2 康复教学管理相对教条和单一
        3.2.3 教师资源管理不够专业
        3.2.4 家庭康复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
4 扬州市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 相关法律法规欠缺
    4.2 政府财政投入不够
    4.3 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
    4.4 教师资源管理不足
    4.5 家长认识存在误区
5 完善扬州市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 营造教育环境,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5.1.1 保障教育公平
        5.1.2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5.1.3 加大特殊教育宣传力度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2.1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责任
        5.2.2 明确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
    5.3 完善基础条件建设
        5.3.1 建立政府财政多元投入机制
        5.3.2 加强听障儿童师资管理
        5.3.3 完善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机制
        5.3.4 提高对于听障儿童家庭的经济补助
    5.4 重视家庭康复教育
        5.4.1 建立听障儿童家长学校
        5.4.2 帮助家长树立合理的教育期望
    5.5 建立健全“启聪”志愿者服务体系
        5.5.1 建立听障儿童家长专业志愿者团队
        5.5.2 建立社会志愿者团队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俄语听力》课程对零起点专业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语听力理解的神经生理和心理过程及其能力形成的规律
    (一) 外语听力理解的神经生理过程
    (二) 外语听力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
    (三) 外语听力理解思维能力形成的认知特点
二、俄语语音感知能力的训练
    (一) 听音辨音能力的训练
    (二) 词语掌握能力的训练
    (三) 语法运用能力的训练
三、俄语语音认知推理能力的训练
    (一) 预测联想能力的训练
    (二) 捕捉主要信息能力的训练
    (三) 识别文化差异能力的训练
    (四) 语言分析记忆能力的训练
    (五) 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六) 推理能力的训练
    (七) 复述能力的训练
四、《俄语听力》教学效果分析
五、结语

(3)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为何研究该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是什么
        一、初始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转换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特殊教育需求的研究
        二、聋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三、聋生的教育安置研究
        四、文献讨论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第一节 走进聋人的内心世界
        一、难以接近的聋人
        二、研究共同体的手语翻译
        三、如何与聋人实现心灵沟通
    第二节 聋教育现场的对话方法
        一、走进聋人的家庭
        二、在聋人学校蹲点
        三、与特教专家对话
        四、对接聋人虚拟空间
    第三节 文本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一、资料的收集和补充
        二、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三、研究者的角色
    小结
第三章 拨云见日:聋人是谁与他们的梦
    第一节 弱势的陌生人群
        一、困窘卑微的生活
        二、文化心理中的弱者
        三、背负污名的聋人
        (一) 怪异的人
        (二) 无用的人
        (三) 可怜的人
    第二节 与常人无异的聋人生活
        一、听障不妨碍聋人的生活
        (一) 无声世界的模样
        (二) 和普通孩子一样
        (三)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可以
        (四) 失去听力不等于失去智力
        (五) 无声的世界很精彩
        二、听障限制了聋人的生活
        (一) 限制的多维解读
        (二) 人际交往的烦恼
        (三) 生活上不方便
        (四) 学业上受影响
    第三节 无声世界的五彩梦
        一、梦想的表现
        (一) 多元丰富的聋生梦想
        (二) 与听人学生的梦想有所不同
        (三) 梦想的建构与障碍程度相关
        二、梦想的类型
        (一) 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
        (二) 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 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
        (四) 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
        (五) 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
    小结
第四章 隔离下的生存:身体束缚与应对策略
    第一节 隔离及被桎梏的身体
        一、学校外的隔离
        (一) 无声世界的隔离
        (二) 隐形的社会隔离
        二、隔离再造:学校内的隔离
        (一) 符号隔离
        (二) 空间隔离:碉堡式的学校
        (三) 制度隔离:纪律的提醒与管束
        (四) 多样的说教劝诫
    第二节 学校隔离的逻辑
        一、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对异常身体的担忧
        三、出走恐惧及效率的考量
        四、规训与隔离的诞生
    第三节 身体管理与自救:隔离下的聋生行动
        一、身体改造:对常态身体的追求
        (一) 医疗治愈的努力
        (二) 科技附具的寻求
        二、身体装扮:聋信息的控制
        三、身体表演:弱者的对话方式
        (一) 迎合性表演
        (二) 对抗性表演
        四、身体暴力:对规则的破坏
        (一) 极端方式的身体伤害
        (二) 相对温和的行为偏差
    小结
第五章 帷幕下的剧场:保障缺位与教育混乱
    第一节 白璧有瑕:举步维艰的聋教育
        一、抱残守缺的教育理念
        (一) 特教理念的变迁路线
        (二) 正常/异常的残疾观
        二、莫衷一是的教育研究
        (一) 量小力微与各干各的
        (二) 各执一词与办学纠结
        三、挂一漏万的教育法制
        (一) 笼统“含糊”的法制规定
        (二) 法制建设存在盲点
        四、杂乱无章的教育管理
        (一) 管理格局的设计及架构
        (二) “没人疼”的特教
        (三) 衔接断裂的聋教育
    第二节 适变从宜:聋校经营的选择及安排
        一、因陋就简的聋校课程
        (一) “我们课程的课标在哪呢?”
        (二) “爷爷辈”的教材
        二、短路的课堂教学
        (一) 自说自话的手语
        (二) 教学的困扰:词汇量不足
        (三) 教师手语“不过关”
        三、变味的考试
        四、忧心的专业师资
        (一) 专业教师“缺口”甚大
        (二) “门槛低”下的教师素质
        (三) 培训“不是很理想”
    第三节 风行草靡:聋校办学的普校突围
        一、模仿普校的解释
        (一) 对普校办学的向往
        (二) 升学率下的无奈
        二、“普校化”的聋教育
        (一) 普校教材的引入
        (二) 文化知识的偏向
    小结
第六章 融入:艰难的日出与理性的归路
    第一节 安放在高墙的青春
        一、无形隔离及其影响
        (一) 听力隔离
        (二) 社会隔离
        二、学校隔离及其影响
        (一) 监狱般的生活
        (二) 成长中的局限
    第二节 机会剥夺与教育的危机
        一、品质管理空位与机会剥夺
        (一) 家长与学校的烦恼
        (二) 让孩子在外边飞一会
        (三) 推诿扯皮与没人管
        (四) 上学难与没学上
        二、教育失范与无助的成长
        (一) 打了折的需求
        (二) 黯淡的人生
    小结
对本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时段
    三、聋人本位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文章
    三、硕博士论文
    四、报纸
后记

(5)民族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堂教学与教学方式落后
二、课堂教学与心理因素
三、听力与文化背景
四、提高听力技能的基本要素
    1.听全文, 抓大意, 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掌握基础知识, 畅通听力之路。
五、视听结合, 立体教学
六、精于练习, 勤于运用

(6)高职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本论文有关术语界定
    第四节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本论文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内外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一、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学习策略的研究
        (一) 学习策略的定义
        (二) 学习策略的分类
        (三) 对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研究
    第三节 听力策略的相关研究
        一、听力策略的含义和分类
        二、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问卷调查
    第二节 访谈
    第三节 听力策略训练
        一、策略训练的准备
        二、策略训练的实施
        (一) 选择性注意策略训练
        (二) 记笔记策略训练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二、讨论
    第二节 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策略训练的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1 英语听力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2 英语听力理解测试
附录3 面谈提纲
附录4 英语听力策略训练意见反馈表
附录5 听力学习表现检测单
参考文献
    中文部份
    英文部份
后记

(7)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1.1 听力教学的理论
        1.1.1 听力理解的性质
        1.1.2 听力理解的过程
        1.1.3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1.2 听力教学的方法
        1.2.1 认清听力教学的阶段性
        1.2.2 加强听力微技能的培养
        1.2.3 重视听力策略的训练
        1.2.4 注意将听力教学与其他技能教学相结合
        1.2.5 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和学习条件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3 当前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数据搜集整理
        3.1.3 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学生的听力理解问题
    3.2 通过对教师访谈分析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 访谈对象及过程
        3.2.2 结合访谈结果分析教师的听力教学问题
4 解决听力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必要的初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常规
        4.1.1 模仿性训练
        4.1.2 指导性训练
        4.1.3 理解性训练
        4.1.4 细节性训练
        4.1.5 记忆性训练
    4.2 设计合理的听力教学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2.1 听力训练前的准备工作
        4.2.2 听力过程中的有效训练
        4.2.3 听力测试
        4.2.4 师生讨论答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四、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9)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图式理论
    (一) 关于图式
    (二) 图式的种类
二、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一) 图式贯穿整个听力理解的过程
    (二) 图式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三) 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三、 图式理论对听力教学的意义
    (一) 强调已有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前提
    (二) 阐明输入信息与已有知识的关系
    (三) 立足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听力认知水平的发展
四、 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建构引导图式
    (二) 设计教学模式
    (三)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 根据图式理论编制听力课教案
    (一) 重视听力课教案的编制
    (二) 编制听力课教案应注意的问题
    (三) 一节听力课教案案例
    (四) 新教案的积极意义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怎样搞好听力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市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周婧. 扬州大学, 2019(02)
  • [2]《俄语听力》课程对零起点专业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J]. 刘冬梅.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9(02)
  • [3]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 杨运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5]民族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几个问题[J]. 李福霞,杨戈.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02)
  • [6]高职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D]. 董广钧.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7]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素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8]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J]. 杨新.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 [9]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 崔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03(01)
  • [10]大学英语听力训练方法研究[J]. 林忠.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如何做好听力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