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金属蛋白酶 2 和金属蛋白酶 9 在人前列腺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 2 和金属蛋白酶 9 在人前列腺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一、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and Metalloproteinase-9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对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机制研究匮乏,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靶向对接,研究白僵蚕治疗瘢痕的作用靶点、化合物、KEGG信号通路,以揭示白僵蚕治疗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的分子通路、作用机制。进一步将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用于肛瘘患者的术后创面局部换药,观察其对术后瘢痕防治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白僵蚕的活性成分、筛选得到疾病-药物共同靶基因,进一步实施相关靶基因的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构建白僵蚕治疗瘢痕的药物成分-靶基因-分子信号通路交互网络。随后给予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除了CCK8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实验分组(对照组、不同浓度白僵蚕给药组、单体白僵菌素给药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给药组)干预下MMP-1、MMP-2、MMP-9、Akt、P-Akt、beta-Actin、P13K p85α、p38 MAPK、GAPDH、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而后我们以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和4个关键瘢痕干预靶点(MMP1、MMP9、MMP13、PI3k)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靶向对接,再次对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与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深一步探讨。2.收集2020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6例肛瘘患者,每组各38例,治疗组术后给予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局部外用,对照组术后给予曲安奈德局部外用。研究过程中,使用随机数表,随机分配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干预(治疗前、治疗后)的基线特征、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的减少程度、瘢痕宽度(超声检测)等指标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阳性细胞数;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色素沉着、血管分布、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溃疡、色素减退)指标给予观察及记录、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满意度等数据分析,完成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形成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经过筛选出白僵蚕单味药物688个靶基因中的73个与瘢痕疾病相关的药物成分,分子信号通路148条,通过构建的白僵蚕与瘢痕疾病网络,发现白僵蚕抗氧化、参与凋亡、补体激活、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基质重建、以及抗肿瘤、改善低氧状态、衰老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白僵蚕组、白僵菌素组、LY294002组干预后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MMP-1、MMP-9、P-Akt、p38 MAPK、NF-κB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白僵蚕、白僵菌素干预下,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信号通路。基于Autodock vina 1.1.2对接打分值,计算结果表明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3个化合物可能同时作用于4个靶点,提示白僵蚕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协同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2.在76例肛瘘患者中,术后采用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优于曲安奈德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上白僵蚕组在25.39±3.03,曲安奈德对照组为29.48±2.90,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的减少程度、超声检查瘢痕宽度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细胞染色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显着差异(P<0.05),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P<0.05),降低肛瘘术后疼痛。对两组肛瘘术后色素沉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1.白僵蚕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亦能有效抑制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调控瘢痕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2.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上,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较少、疗效好、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值得临床开展。

陈凯[2](2021)在《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最致命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二。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肝癌已经有了众多治疗手段,如精准的肝段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癌射频消融术等,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令人满意,据统计,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20%。肝癌起病隐匿,肿瘤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肝内转移都是导致肝癌预后较差的可能原因。因此,探究肝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学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肝癌治疗分子靶点,开发可能的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对肝癌的系统治疗非常重要。微小RNA(miRNA)是以由一类进化保守的,由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RNA,微小RNA可结合在靶基因信使RNA(m RNA)的3?端的非翻译区(UTR区)通过降解信使RNA或抑制信使RNA翻译的方式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研究显示微小RNA几乎参与了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包括细胞的干性,肿瘤发生,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凋亡,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细胞的转移等等。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各种肿瘤中均有不同微小RNA的异常表达,包括肝癌。例如,miR-876被发现在胆管癌(CCA)中表达降低,并能通过抑制BCL-XL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增殖;miR-589被发现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增高并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的干性和化疗抵抗。然而,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和对诊断或者预后有指示作用的miRNA仍然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骨膜蛋白(POSTN),也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是一大小为93.3k Da的细胞外基质(ECM)蛋白。POSTN能通过和众多其他蛋白如纤维结合蛋白,胶原蛋白及腱生蛋白等互相联系进而对细胞外基质进行改造。POSTN对胶原纤维的发生,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上皮间质转换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多种肿瘤中亦有POSTN的异常表达,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神经纤维瘤,乳腺癌,结直肠肿瘤及肝细胞性肝癌等,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上皮间质转换,血管生成和肿瘤微环境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能刺激间质细胞分泌POSTN,进而促进肿瘤基质成绩和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肿瘤进展。然后,在肝细胞性肝癌中POSTN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鉴定出了一异常表达的miRNA,即miR-876。我们还进一步探求了其细胞功能和对下游靶基因的调节机制。我们还在众多临床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组织标本中监测了miR-876和其靶基因POSTN的表达,分析了他们的表达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提示miR-876及POSTN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可能作为一潜在的诊断性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二、研究方法1.分析49对肝癌及对应的癌旁样本的TCGA数据库,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筛选出表达差异倍数最高的前20个微小RNA。2.收集了从2006年到2010年在西南医院肝胆科因患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而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共计127例患者的组织样本,本研究说包含的所有病人术前均未接收放疗或者化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性影像学(即超声或CT)即血液AFP检测。本研究团队及西南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完成患者的预后随访,随访为结合到我院复查情况,定期(每2-3月)电话随访。3.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组织样本中miR-876和POSTN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样本中检测了样本中POSTN及EMT标志物(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样本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4.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了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miR-876和POSTN共表达对HCC预后的影响。5.采用了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了miR-876可能的调控靶基因,并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WB)方法进行验证。6.Mi R-876的具体体内生物学行为在裸鼠实验中进行检测,最终成瘤效果以活体成像方式进行检测验证。7.采用WB方法分析了miR-876的表达对EMT标志物的影响,并在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检测了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I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研究了miR-876对肝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的影响。三、研究结果1.通过对49对肝癌患者的TCGA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表达差异倍数排名前20的高表达及低表达miRNA,进一步筛选鉴定出miR-876。2.我们发现miR-876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低表达。首先,我们发现miR-876在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表达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Huh-7及HCC-LM3中表达较低;接下来我们在50对肝癌及癌旁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发现miR-876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的比率62%有降低,16%变化不明显,而仅有22%表达升高。3.miR-876的低表达和肝硬化、癌栓及肝癌TNM分期相关。我们在127例HCC组织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水平和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发现miR-876的表达和肝硬化(P=0.026)、肝癌癌栓形成(P=0.031)及TNM分期(P=0.021)相关。而和其他病理参数,如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乙肝、AFP水平、肝Child分级未发现显着相关性。我们还进一步在肝硬化及癌栓患者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水平,发现miR-876在肝硬化组织样本中表达较非肝硬化患者显着低(P=0.0294),而其在有肝癌癌栓患者中表达亦显着低(P=0.0367)。4.miR-876抑制细胞侵袭、EMT及细胞纤维化。我们通过构建了miR-876过表达及干扰细胞株,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减弱,而干扰miR-876后侵袭力增强,进一步通过WB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后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减弱,而干扰miR-876后E-钙粘蛋白表达亦减弱。在人星状细胞系LX-2中干扰miR-876表达后发现α-SMA及胶原蛋白-I表达减弱。5.miR-876靶向POSTN,并抑制其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OSTN的3?UTR存在2个能与miR-876种子区结合的序列,进一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野生型p GL3 POSTN荧光素酶质粒和miR-876共转染入293细胞后其萤火虫荧光信号/海肾荧光素酶荧光信号比值显着性降低,进一步WB实验证实当干扰miR-876后HCC细胞POSTN表达升高,而过表达组POSTN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临床组织标本中同时检测了miR-876和POSTN的表达,发现两者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值为-0.477,相关线性方程为y=-0.486x+0.394。6.miR-876通过POSTN抑制EMT及细胞纤维化。首先,我们发现过表达POSTN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增强,并促进了EMT标志物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其次,我们在过表达POSTN的基础上转染了miR-876,发现共转染miR-876后抵消了侵袭力增加及EMT及纤维化标志物蛋白的表达。7.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减弱HCC细胞肿瘤成瘤能力及抑制肿瘤进展。HCC细胞其miR-876过表达的HCC细胞被注入裸鼠肝包膜下,进行动物实验,1月后行活体成像检测,我们发现对照组(无干预的HCC细胞)成瘤数量多,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强,而实验组行miR-876过表达后,裸鼠原位肝脏成瘤明显减少,活体检测荧光信号弱,表明在体内实验条件下,miR-876能抑制HCC的成瘤及肿瘤进展。8.POSTN和肝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组织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发现同miR-876类似,POSTN表达和肿瘤数量、肝硬化、肝癌癌栓形成及TNM分期相关,而和其他临床标识物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进一步非参数检验验证了肝硬化或肿瘤癌栓组HCC患者的POSTN表达明显增高。IHC实验发现POSTN主要表达与肝癌间质,部分肝癌细胞亦有表达,POSTN高表达的样本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增高,而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而在肝癌伴肝硬化标本中发现POSTN亦有强表达。9.miR-876和POSTN和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进一步KM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大小(P=0.037)、肝硬化(P=0.041)、肝癌癌栓状态(P=<0.01)、TNM分期(P=0.001)、miR-876低表达(P=0.022)及POSTN高表达(P=0.012)均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癌栓(风险比=2.530,95%CI区间=1.433-4.468,P=0.001)及POSTN的表达(风险比=1.717,95%CI区间=1.008-2.926,P=0.047)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共表达分析提示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之于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更差。四、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我们从公开的TCGA数据库中鉴定出了肝癌中一显着性低表达的miRNA,即miR-876。并探索了其对细胞的功能,即能抑制细胞侵袭,EMT和纤维化。而miR-876这些功能是通过调控POSTN的表达实现的。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能抑制肝癌的成瘤及进展;我们还在众多肝癌临床标本中从m RNA及蛋白水平证明了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肝癌的EMT水平,纤维化水平及进展相关,而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的预后相关,而联合miR-876和POSTN检测可能更好预测HCC的预后以及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周凌智[3](2021)在《EphA2、Ephrin A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Eph A2、Ephrin A1表达情况。方法:1、筛选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8年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且术前未经新辅助治疗的存档女性标本250例,年龄26-74岁,其中≤45者88例,>45岁者162例;肿瘤大小<5cm者153例,≥5cm者97例;浸润性导管癌216例,其他(包括导管内癌,粘液癌,浸润性小液癌等)34例;有淋巴转移162例,无淋巴转移的有88例;TNM分期一期25例,二期118例,三-四期107例;组织学分级一级33例,二级148例,三级69例;2、用免疫组化(IHC)检测250例乳腺癌组织中Eph A2、Ephrin A1蛋白表达;3、用原位杂交(ISH)检测Eph A2、Ephrin A1 m RNA表达;4、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ph A2、Ephrin A1表达。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0例乳腺癌病理标本中Eph A2、Ephrin A1蛋白阳性率分为74.80%、71.60%;Eph A2、Ephrin A1 m RNA阳性率分为83.60%、72.80%,并且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IFA检测显示在乳腺癌细胞中Eph A2、Ephrin A1高表达。结论:Eph A2、Ephrin A1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乳腺癌防治的新指标。

姜宏雪[4](2021)在《LMCD1在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年发生率十万分之六,30天院内死亡率达47.4%,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急诊手术后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由此可见,TAD是一种致死性很高的大血管疾病,应予以重点关注。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等特点,若未及时发现、治疗,常因发生主动脉夹层破裂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延缓胸主动脉夹层的疾病进展,而外科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也存在着手术术后并发症较高等风险,尤其是在高危因素包括老年人群等情况中。因此进一步探索胸主动脉夹层的病理学基础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将为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案提供更多可能性。TAD的病理学基础包括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大量耗竭,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降解、破坏。目前相关研究指出,在TAD的疾病进程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表型转化(Phenotype switching)和ECM降解破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界炎性刺激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作用下,平滑肌细胞形态由长梭型向短梭伪足型转变,这一过程称之为去分化过程。相对应的收缩蛋白标志物包括α-SMA和SM22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与之相伴的是,平滑肌细胞的合成分泌功能增强,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弹性蛋白、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合成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作为降解细胞外基质关键的酶类,不仅涉及到表达水平的升高,同时也涉及到活性的增强,导致了ECM的降解破坏能力大于合成分泌能力,进一步导致血管壁张力的破坏。然而平滑肌细胞表型功能的转变以及ECM过度降解破坏所涉及的详尽分子学机制,尚无定论。近年相关研究发现,LIM(以三种LIM蛋白命名,分别为:Lin11,Isl-1和Mec-3)和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1(LMCD1)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指出,LMCD1可促进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HVSMCs)的增殖和迁移,另外LMCD1表达水平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的样本中明显升高。由于TAD的病理改变涉及VSMCs的增殖和迁移,推测LMCD1在TAD的疾病进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然而,关于LMCD1是否参与了TAD的发病过程及相关机制情况目前尚未有报道。目的1.明确LMCD1在人胸主动脉夹层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病理学机制;2.明确LMCD1在小鼠胸主动脉夹层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病理学机制;3.阐明LMCD1对人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和MMPs分泌的影响;4.探索LMCD1在人平滑肌细胞生物学功能转化过程中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人主动脉标本收集与处理:收集Stanford A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标本和正常标本,收集的标本需要排除遗传性胸主动脉夹层等情况,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可以取自心脏移植的受体,或是取自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但主动脉内径正常的主动脉。收集的样本根据需求放在福尔马林或液氮中保存,分别用于HE、VB、和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人胸主动脉夹层组织和正常主动脉组织LMCD1及MMPs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2.小鼠胸主动脉夹层模型构建:予以0.2%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 monofumarate,BAPN)水喂养28天,后利用皮下埋置Ang II(1000ng/kg/min)持续微泵24h的方法,在LMCD1基因敲除小鼠和C57BL/6J小鼠中构建胸主动脉夹层模型。获取的组织样本分成两份,放于4%多聚甲醛和液氮中,分别用于HE、VB、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IFC)、Western Blot实验和PCR实验。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夹层组小鼠血管壁中LMCD1、MMPs蛋白表达和收缩表型标志物分子水平,探索LMCD1基因敲除在小鼠TAD模型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关病理学机制。3.LMCD1在VSMCs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1)Western Blot:各处理组按照计划的实验方法处理细胞,根据实验需要测定蛋白浓度,检测收缩表型标志物或是细胞外基质蛋白等的蛋白表达水平;2)细胞模型:利用Ang II(1umol/L)刺激HVSMCs 24小时构建表型转化模型;3)干扰RNA转染:利用Lipo 2000或RNAi MAX,将LMCD1干扰RNA(Si-LMCD1)导入HVSMCs,作用6小时后换取完全培养基;4)病毒转染:构建LMCD1过表达腺病毒,待测定病毒滴度和浓度后,取适量病毒感染细胞;5)CCK-8:利用基于WST的CCK-8试剂盒检测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能力;6)划痕实验: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利用细胞划痕实验测定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4.统计分析方法:当统计数据为连续性变量时,用均数±标准误的形式表示,当统计数据为分类变量时,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应用Kolmogorov-Smirnov进行检验验证数据的正态性分布情况。采用卡方检验用来分析比较计数资料。两独立样本的Student’s t检验,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的Tukey’s post检验,用来进行连续变量的比较。多因素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组之间两个独立变量的差异。根据各组小鼠的生存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使用对数秩(Mantel–Cox)检验分析差异。利用软件SPSS 22.0中或Prism 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LMCD1在人胸主动脉夹层中的表达升高同时伴随MMP-2/9表达升高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主动脉血管结构,胸主动脉夹层血管壁结构变性明显且破坏增加。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人胸主动脉夹层组织中LMCD1的表达明显升高。免疫组化证实了上述结果,同时表明LMCD1定位于主动脉中膜,且人胸主动脉夹层中MMP-2/9表达明显升高。2.LMCD1基因敲除TAD小鼠缩型表型蛋白明显升高,MMP-2/9明显降低,从而缓解TAD主动脉变性,降低死亡率通过分析各组小鼠(包括C57BL/6J对照组、C57BL/6J胸主动脉夹层组、LMCD1基因敲除对照组、LMCD1基因敲除胸主动脉夹层组)TAD的发生率、死亡率、生存曲线及一般资料特征,表明敲除LMCD1可以明显降低胸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HE和VB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TAD小鼠,LMCD1基因敲除TAD小鼠的血管壁结构破坏明显减轻。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TAD小鼠主动脉组织LMCD1水平明显升高,收缩型表型转化蛋白水平(α-SMA、SM22a)明显降低,MMP-2/9的表达明显升高。同对照组TAD小鼠相比,LMCD1基因敲除TAD小鼠的收缩型表型转化蛋白水平(α-SMA、SM22a)明显增加,MMP-2/9的表达明显减少。另外免疫荧光结果表明LMCD1与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共定位,以及MMP-2主要来源于VSMCs,而MMP-9主要来源于巨嗜细胞。3.LMCD1促进HVSMCs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和MMP-2/9分泌Ad-LMCD1处理后,用Angll刺激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Ad-GFP组,过表达LMCD1后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物α-SMA和SM22明显降低,而MMP-2/9表达升高。CCK-8结果显示,过表达LMCD1后细胞增殖活性升高,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指出过表达LMCD1明显促进了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Si-LMCD1处理后,用Angll刺激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标志物α-SMA和SM22在LMCD1受到抑制时表达明显升高,而MMP-2/9表达降低。CCK-8结果显示,Si-LMCD1抑制LMCD1的表达可明显降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指出降低LMCD1的表达水平后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也受到明显抑制作用。4.LMCD1通过下游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VSMCs的增殖、迁移等细胞生物学功能利用RNA序列分析报告,推测LMCD1下游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GSK3β酶活性的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应用Ad-LMCD1过表达LMCD1上调并激活了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水平,而抑制LMCD1可以明显降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水平。另外,通过Western Blot对LMCD1和下游PI3K/AKT/GSK3β在细胞功能上的调控关系进行验证。Ad-LMCD1与PI3K抑制剂LY294002共同作用下,可以明显逆转过表达LMCD1所致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和MMPs分泌。结论LMCD1在胸主动脉夹层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敲除LMCD1可明显缓解小鼠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变性,降低TAD死亡率。LMCD1可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VSMCs的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和MMPs分泌。

钟永泷[5](2020)在《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KIF18A是N型驱动蛋白-8亚家族成员,在大多数人类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KIF18A与肿瘤患者恶性病理特征和不良预后相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很可能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然而,KIF18A在肺腺癌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肺腺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q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KIF18A表达。分析KIF18A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KIF18A表达对肺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挖掘TCGA和GEO数据库的肺腺癌RNA-seq数据,分析KIF18A m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KIF18A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分布和细胞衰老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MMP2/9表达的影响。构建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评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KIF18A表达与肺腺癌EMT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和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KIF18A表达与EMT相关指标、MMPs表达的相关性。采用Cancer SEA数据库分析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IF18A表达对Smad2/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干扰KIF18A表达对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给予TGF-β1或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KIF18A在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 R-26b-5p与KIF18A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q PCR实验和TCGA数据挖掘,分析肺腺癌中的mi R-26b-5p表达水平,及其与KIF18A基因表达相关性和预后价值。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 R-26b-5p对KIF18A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 R-26b-5p/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肺腺癌组织中KIF18A m 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肺组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生存状况密切相关。KIF18A表达与患者OS负相关,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相对低表达,在PC9细胞中相对高表达,选择这两株细胞构建KIF18A干扰表达或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过表达增强肺腺癌细胞的体内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KIF18A过表达促进MMP2/9蛋白表达,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MMP2/9蛋白表达。KIF18A过表达促进裸鼠肺脏表面转移结节形成,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裸鼠体内肺转移。KIF18A过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发生EMT,而干扰KIF18A表达则抑制EMT过程。肺腺癌单细胞水平下的KIF18A基因功能与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相关。KIF18A调节肺腺癌细胞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干扰KIF18A表达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SB431542能够抑制KIF18A过表达引起的Smad2/3蛋白磷酸化。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相关蛋白和MMP2/9表达。miR-26b-5p是KIF18A基因的上游调节性mi RNA,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KIF18A表达和患者预后负相关。转染mi R-26b-5p模拟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而KIF18A可逆转mi R-26b-5p对A54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论:KIF18A在肺腺癌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IF18A增强肺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抑制KIF18A导致细胞凋亡和衰老、细胞周期G2/M期阻滞。KIF18A通过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肺腺癌侵袭和转移。mi R-26b-5p直接靶向KIF18A基因调控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KIF18A很可能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型分子靶点。

游赣花[6](2020)在《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和miRNA-140-3p/IL-8轴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病理改变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的恶性循环性疾病,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多种学说,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基因中超过98%转录为非编码RNA,只有不到2%的基因转录为蛋白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转录物长度大于200 nt且不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调节性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 gene 1,TUG1)位于chr22q12.2,长7.1 kb,在牛磺酸处理的小鼠视网膜细胞中首次检测到。最近的研究发现,lncRNA TUG1可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进展,然而,lncRNA TUG1调节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分子机制却不甚清楚,尤其是否可以通过调控自噬及炎症反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为更深入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本文选择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及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为模型,拟研究lncRNA TUG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自噬部分:首先,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检测无冠心病的对照人群与冠脉狭窄>80%的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lncRNA TUG1的表达。用CCK-8、Ed U及划痕实验检测TUG1敲低(si-TUG1)后HUVECs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用m RFP-GFP-LC3、Western blot检测TUG1敲低后自噬小体的表达量及自噬金标准蛋白p62、LC3II的蛋白表达。q RT-PCR检测二甲双胍给药后HUVECs细胞中TUG1的表达。通过转染TUG1过表达质粒,观察其对二甲双胍功能的回复效果;再通过AMPK抑制剂(Compound C)孵育,观察其对si-TUG1的回复效果,分析TUG1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及二甲双胍的治疗作用。Wistar大鼠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30天后,40μl/只TUG1(1.1×1013v.g/ml)腺相关病毒或空载病毒经舌下静脉注射相应大鼠。此外,二甲双胍组灌胃给予100 mg/kg/day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2.1?mg/kg/day阿托伐他汀,正常对照组及AS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均灌胃30天。处死大鼠,留取主动脉做以下检测:HE染色,计算病变面积;q PCR检测各组中TUG1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LC3、p6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炎症部分:q RT-PCR检测不同浓度ox-LDL孵育后细胞中TUG1的表达,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miR-140-3p、IL-8的m RNA水平。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ox-LDL孵育及敲低TUG1表达后细胞中IL-8、MMPs以及miR-140-3p的表达,miR-140-3p敲低及过表达之后IL-8、MMPs的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TUG1与miR-140-3p的结合,以及miR-140-3p与IL-8的结合作用。为明确TUG1通过miR-140-3p,以及miR-140-3p通过IL-8对炎症反应的作用,进行了回复实验,并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及上清液中IL-8、MMPs的蛋白表达。另取正常对照组、AS模型组、sh-NC、sh-TUG1四组中的粥样动脉组织做以下检测:免疫组化检测IL-8、MMPs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iR-140-3p的表达。结果:自噬部分:q RT-PCR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UG1的m RNA水平明显升高。用小干扰RNA敲低TUG1的表达后,HUVECs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降低,并同时升高细胞的自噬水平。二甲双胍给药后HUVECs细胞中TUG1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并能显着降低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而促进细胞的自噬水平。回复实验结果显示: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HUVECs细胞的自噬并抑制其增殖迁移作用,且二甲双胍可通过TUG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血管病变面积明显增加,提示造模成功;而二甲双胍与sh-TUG1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q RT-PCR结果显示:AS模型组的TUG1表达水平升高;而二甲双胍组、sh-TUG1组TUG1的表达水平降低。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存在一定水平的自噬缺陷;与AS模型组或sh-NC组相比,二甲双胍给药及sh-TUG1可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炎症部分:q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孵育后HUVECs细胞中TUG1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且IL-8、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而miR-140-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UG1沉默后能降低IL-8、MMP-2和MMP-9的表达,而升高miR-140-3p的表达;敲低miR-140-3p的表达可显着升高IL-8、MMP-2和MMP-9的m RNA水平;此外,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miR-140-3p的表达降低而IL-8的表达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提示TUG1与miR-140-3p存在直接结合作用,miR-140-3p与IL-8存在直接结合作用。回复实验结果显示:miR-140-3p抑制剂与si-TUG1共孵育能逆转TUG1敲低引起的蛋白水平降低,且IL-8过表达质粒与miR-140-3p模拟物共孵育能部分逆转miR-140-3p模拟物单独转染引起的蛋白水平改变。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S模型组IL-8、MMP-2及MMP-9的表达升高,而miR-140-3p水平降低;与sh-NC组比较,sh-TUG1组IL-8、MMP-2及MMP-9的表达降低,而miR-140-3p表达水平增加。结论:(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及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lncRNA TUG1、IL-8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miR-140-3p的表达水平降低。(2)二甲双胍给药或敲低TUG1的表达均可抑制HUVECs的增殖迁移,并激活自噬,这与二甲双胍通过靶向lncRNA TUG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3)沉默TUG1可升高miR-140-3p的表达而降低IL-8的表达,这与沉默TUG1可通过miR-140-3p/IL-8轴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及可能的新靶点。

韩洪超[7](2020)在《TMEFF2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胰腺癌是人类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高、病死率至今仍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因其肿瘤细胞高度恶性增殖,恶性侵袭迁移以及特殊的解剖位置,在临床中病程发展迅速且手术切除率低下,导致临床预后极差。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胰腺癌高度增殖、恶性侵袭及转移的发病机制,探寻其关键的致病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这对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预后的改善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TMEFF2基因是包含一个表皮生长因子(EGF)样结构域和两个卵泡抑素样(Follistatin)结构域的I型跨膜蛋白。有研究显示,TMEFF2在食道癌、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及胆囊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显着低表达,并具有显着抑癌基因的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缺乏TMEFF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相关研究,且其相关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从临床胰腺癌组织标本、体外细胞学实验以及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层展开,深入探讨TMEFF2在胰腺癌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希望为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及分子靶点。目的:1、研究TMEFF2基因在五种人胰腺癌细胞株及临床胰腺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TMEFF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其分期之间的相关性。2、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研究TMEFF2基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迁移侵袭和EM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的影响。3、研究TMEFF2基因是否通过MAPK信号传导通路影响和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和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1、依次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从m 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检测五种人胰腺癌细胞株及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的TMEFF2基因的表达水平;临床收集胰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36例)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分别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样本中TMEFF2的表达水平,并研究TMEFF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其分期之间相关性。2、过表达TMEFF2质粒转染胰腺癌细胞株上调TMEFF2的表达,并将胰腺癌细胞株分为过表达TMEFF2组和转染空载体的阴性对照组(NC);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分析、q RT-PCR、Western Blot以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过表达TMEFF2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利用转染的胰腺癌细胞株,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过表达TMEFF2对胰腺癌瘤体生长及增殖的影响。3、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初步检测过表达TMEFF2对MAPK信号通路中JNK和P38两种蛋白分子磷酸化及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稳转染TMEFF2 si RNA的胰腺癌细胞株,采用SB203580处理细胞,然后分别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分析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p38 MAPK抑制剂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验学方法,检测过表达TMEFF2对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中主要蛋白分子表达水平和磷酸化的影响。结果:1、在五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TMEFF2基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低表达(p<0.001);TMEFF2基因在临床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相应的正常胰腺组织(p<0.001)。TMEFF2基因表达的水平与患者肿瘤癌灶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高度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有无远处转移未见明显相关性;随着肿瘤恶性进展及其临床分期的增加,肿瘤组织中TMEFF2基因的表达水平逐渐减少。2、当转染过表达TMEFF2的慢病毒质粒后,两种胰腺癌细胞株(ASPC1、Panc1)的克隆以及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另外,与NC对照组相比,TMEFF2过表达能显着上调细胞上皮源性标记物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同时抑制间质表型标记物相关蛋白(Snail,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而进一步的动物体内实验结果证实,与阴性对照组相比(NC),TMEFF2过表达组的瘤体体重明显减轻(p<0.001)、瘤组织中细胞的增殖水平明显下降(p<0.001)而细胞的凋亡水平却显着增加(p<0.001)。3、与NC组相比,过表达TMEFF2组MAPK信号通路中p-JNK/JNK和p-P38/P38的比例明显下降,并且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中Ras,p-Raf/Raf,p-MEK/MEK,p ERK/ERK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当细胞转染TMEFF2 si RNA慢病毒敲低TMEFF2表达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克隆能力与细胞迁徙、侵袭能力明显上调,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MMP-2、MMP-9、Snail和Vimentin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经p38 MAPK抑制剂处理后,敲低TMEFF2表达的胰腺癌细胞其增殖、克隆能力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下降,而E-cadherin蛋白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MP-2、MMP-9、Snail和Vimentin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结论:1、TMEFF2基因在临床胰腺癌标本以及五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低表达;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越晚,TMEFF2基因的表达越低,且与胰腺癌瘤体的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相关。2、体外实验中,过表达TMEFF2可抑制两种胰腺癌细胞株(Panc1、ASPC1)的克隆、增殖能力,以及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过表达TMEFF2可抑制动物体内胰腺癌组织的增殖水平并能促进癌细胞凋亡。3、TMEFF2基因通过阻碍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磷酸化进程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水平以及迁移和侵袭行为。

龚海波[8](2020)在《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认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KSHV)是导致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生的关键病原体。KSHV在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我们发现,各个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发病情况都是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其背后的机制不明。由于对于卡波西肉瘤来讲,目前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细胞株可供研究,卡波西肉瘤目前认为是内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研究KSHV致瘤作用可以用的模型是感染KSHV的内皮细胞。KSHV基因组编码25个成熟miRNA,这些miRNA的具体作用不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偏好,即男性相较于女性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是个危险因素(2)内皮细胞感染KSHV后,会产生哪些差异表达基因(3)kshv-miR-k12-12-3p有多少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会对内皮细胞有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5)kshv-miR-k12-12-3p改变生物学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方法:(1)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并纳入全世界所有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94年1月到2019年11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中的合并优势比(ORs)和95%置信区间(95%CI)。(2)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数据集,采用在线的工具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模块分析。(3)采用2个在线的分析软件Target Scan Human Custom、miRDB预测kshv-miR-k12-12-3p靶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取交集获取共同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关键基因模块的获取。(4)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将kshv-miR-k12-12-3p转染进入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5)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转染kshv-miR-k12-12-3p的内皮细胞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改变。结果:(1)对全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女性的KSHV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1.07,95%CI:0.99-1.17,P=0.10);对纳入的成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病情况较女性高(男vs.女,OR=1.11,95%CI:1.03-1.19,P=0.004);纳入的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相较于女性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0.87,95%CI:0.77-0.99,P=0.03)。(2)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1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1个最关键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共得到kshvmiR-k12-12-3p的78个靶基因,其中有4个最关键基因。(4)划痕实验和血管生成实验可以观察到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改变。结论:(1)在KSHV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但尚不足以解释卡波西肉瘤发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的现象。(2)KSHV感染可以使内皮细胞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可得到kshv-miR-k12-12-3p最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kshv-miR-k12-12-3p可以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改变。

徐婷婷[9](2019)在《2型糖尿病中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伴和不伴2型糖尿病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目的:通过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例研究伴和不伴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胰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表达水平,探索2型糖尿病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关键潜在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应用转染荧光素酶的panc02鼠源性胰腺癌细胞系,在野生型C57BL/6J小鼠(wild type,WT)、高脂饮食联合链佐霉素诱导(streptozocin,STZ,5 mg/kg,每日一次,持续5天)的2型糖尿病和瘦素受体缺陷的基因敲除(db/db)2型糖尿病鼠,分别构建原位胰腺癌模型,经7.0 T小动物磁共振扫描明确并筛选病灶,动态监测肿瘤生长趋势;基于转染的荧光素酶与荧光素酶底物作用形成生物发光成像,监测肿瘤转移灶情况。切取肿瘤新鲜组织应用实时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三组动物模型组中与肿瘤相关的9种MMPs的m RNA表达差异,并在肿瘤造模后4、8和12天的组织进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比较蛋白水平的动态表达情况。同时,本研究收集了64例经过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胰腺癌病例,其中伴2型糖尿病1年以上22例,不伴有2型糖尿病42例,经过免IHC分析MMPs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2型糖尿病、肿瘤分化程度、局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病理TNM分级(pathologic TNM stage,p TNM)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WT鼠胰腺癌相比,在STZ和db/db鼠伴有2型糖尿病胰腺癌中,肿瘤体积显着更大,尤其是伴有肥胖的db/db胰腺癌组比STZ组进一步增大(P<0.05);且两种糖尿病胰腺癌组转移灶均显着增多(P<0.05)。m RNA检测表明在9种与肿瘤相关的MMPs中,MMP-2和MMP-9在STZ和db/db糖尿病胰腺癌中显着高于WT组(P<0.05);蛋白水平动态检测发现在三组中随着肿瘤进展,MMP-2和MMP-9逐渐增高,且在伴有2型糖尿病的STZ和db/db组显着高于WT组(P<0.05)。临床病例分析也发现,伴有2型糖尿病比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转移灶增多;MMP-2和MMP-9的表达在伴有2型糖尿病组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2型糖尿病促进胰腺癌生长加快、转移灶增多。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例检测均发现,2型糖尿病促进胰腺癌内MMPs显着高于无糖尿病胰腺癌组,主要包括MMP-2和MMP-9;提示2型糖尿病促进MMP-2和MMP-9表达增高,可能是造成糖尿病基础上胰腺癌进展加快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优化糖尿病基础上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指导。第二部分:分子影像学活体可视化评估在伴和不伴2型糖尿病胰腺癌中MMPs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干预效果目的:优化构建酶响应性MMPs光学探针,活体可视化监测与胰腺癌进展密切相关的MMPs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在2型糖尿病中的改变,为研究2型糖尿病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关键分子提供直接依据。材料及方法:本研究基于MMPs酶解底物肽段GPLGVRGKGG(命名为P)标记近红外荧光基团IR780(命名为I780),连接结BHQ-3(命名为B)作为荧光猝灭剂,并用PEG12进行PEG化,即为MMPs可激活的智能探针,命名为I780BP-PEG12。在体外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探针毒性,应用重组MMP-2、MMP-9以及SB-3CT(MMP-2/MMP-9抑制剂)与探针体外共孵育检测探针的酶激活效应。在野生型C57BL/6J小鼠(WT组)和链佐霉素化学诱导(STZ组)2型糖尿病鼠、基因敲除(db/db组)2型糖尿病鼠,分别构建原位胰腺癌动物模型,经7.0 T小动物磁共振扫描明确并筛选病灶,首先在WT组探索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NIRFI)条件和组织中探针的靶向性检测;其次在肿瘤造模后4、8和12天进行活体动态NIRF成像;并应用SB-3CT(25 mg/kg)分别活体干预9天后活体NIRF成像监测MMPs的改变。I780BP-PEG12探针的激发波长为745 nm,发射波长为815 nm。活体成像后,各器官的离体组织成像参数同上,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组织学验证。结果:体外I780BP-PEG12探针与细胞共孵育显示无显着的细胞毒性,并被MMP-2和MMP-9体外高效激活。活体24小时成像表明15分钟即可在肿瘤局部信号增强,6小时信号达到峰值。离体切片染色显示探针与MMP-2和MMP-9很好地共定位。在肿瘤造模后4、8和12天活体动态NIRF成像显示MMPs活性随着肿瘤进程,逐渐增高;在胰腺癌进展后期的8天和12天时间点,在2型糖尿病STZ组和db/db组中的荧光信号和定量TBR均显着高于WT组(P<0.05)。而且,SB-3CT干预后活体和离体NIRF信号和定量结果显示,在STZ和db/db组干预后荧光信号显着降低(P<0.05),而WT组信号无显着降低(P>0.05)。结论:I780BP-PEG12探针能够实时、动态、无创评估原位胰腺癌中的MMPs活性,并发现在2型糖尿病中MMPs活性进一步增高;并可敏感性地检测到SB-3CT抑制剂干预后的MMPs活性减低;提示2型糖尿病显着增高的MMPs的活性,可能是糖尿病基础上胰腺癌的有效干预靶点。第三部分:MMP-2/9抑制剂在伴和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胰腺癌中疗效评估目的:探索针对MMP-2/9的抑制性干预在伴和不伴有2型糖尿病胰腺癌中的潜在治疗效果,是否可以提高化疗药吉西他滨的抑瘤作用。材料及方法:在野生型C57BL/6J小鼠(WT组)和链佐霉素诱导(STZ组)2型糖尿病鼠、基因敲除(db/db组)2型糖尿病鼠,分别构建原位胰腺癌动物模型。经7.0 T小动物磁共振扫描明确并筛选病灶,分为四组即1)生理盐水对照组;2)吉西他滨化疗药组:每三天一次腹腔注射25mg/kg吉西他滨;3)选择性MMP-2/9抑制剂组:SB-3CT用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重悬后,小鼠按照25 mg/kg剂量腹腔注射;4)化疗药+MMP-2/9抑制剂组,即化疗药和SB-3CT按照上述给药方式联合使用。分组干预治疗20天后,磁共振扫描评估肿瘤生长趋势,应用生物发光成像检测肿瘤治疗后的转移灶,并行肿瘤组织切片Ki67和CD31蛋白标志染色评估肿瘤增殖和血管新生水平。结果:化疗药吉西他滨在STZ组和db/db组的干预后肿瘤转移灶与WT组相比显着更多(P<0.05);MMP-2/9抑制剂SB-3CT显着降低了STZ组和db/db组的肿瘤体积和转移灶(P<0.05),而WT组改变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应用吉西他滨和SB-3CT显着提高STZ组化疗药的抑瘤作用,表现为肿瘤体积更小、转移灶减低(P<0.05)而WT组改变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联合治疗显着提高db/db组化疗药的转移灶抑制效果(P<0.05)。此外,肿瘤增殖指标Ki67染色和血管新生CD31染色检测分析显示,在STZ组和db/db组联合干预后相比于化疗药也显着下调(P<0.05)。结论:化疗药在2型糖尿病基础上的胰腺癌中,对于肿瘤体积和转移灶抑制作用低于无糖尿病的胰腺癌。吉西他滨联合MMP-2/9抑制剂有效增强了伴2型糖尿病胰腺癌的化疗药抑瘤作用,尤其是转移灶,提示针对2型糖尿病中高表达的MMP-2/9的选择性干预为提高伴有2型糖尿病胰腺癌的疗效提供优化治疗参考。

陈一鸣[10](2019)在《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 RCC)是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肿瘤类型。全球每年约有35000例新发肾细胞癌患者,而每年因肾细胞癌而造成死亡的患者约有14000人。由于早期肾细胞癌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肾细胞癌的诊断现在仍依赖于B超、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因此一部分患者在初诊肾细胞癌时已经存在有远处转移。针对转移性肾细胞癌,化疗及放疗敏感性均较差,而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对转移性肾细胞癌的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仍然不够理想。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锌离子依赖的内肽酶家族,可通过破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membrane typ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T2-MMP)最初是从人肺c DNA库中分离得到,其基因全长3530 bp,编码产生由66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作为MMPs家族中的一员,其不仅具有对ECM的蛋白水解作用,同时还可参与细胞内外信号调节,激活其它MMPs共同参与细胞周围微环境的重构。研究发现,MT2-MMP在多种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肺癌、卵巢癌、食管癌及乳腺癌中均呈高表达。但目前关于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尚十分有限,缺乏对其作用具体机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标本及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中MT2-MM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分级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MT2-MMP与肾癌细胞侵袭、转移及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其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的标志物和靶点。第一部分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MT2-MMP)的表达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Meta分析MT2-MMP在恶性肿瘤中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而后通过q RT-PCR检测于我院进行手术的1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中MT2-MMP表达情况,而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切片中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T2-MMP及CD34的表达。比较肾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T2-MMP的表达差异,并通过χ2检验比较肾癌组织中MT2-MMP表达与肾癌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方法检验MT2-MMP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分析不同肿瘤临床指标患者术后的死亡风险程度,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MT2-MMP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Meta分析表明MT2-MMP在多种在肿瘤中均呈高表达,且MT2-MMP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呈显着负相关(P<0.05)。MT2-MMP m RNA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MT2-MMP表达H-score分别为217.4±24.8及153.6±3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MT2-MMP表达组与低MT2-MMP表达组患者其肾癌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T2-MMP表达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无显着差异(P>0.05)。MT2-MMP都对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有显着影响,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MT2-MMP H-score≥216.0是肾癌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MT2-MMP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显着正相关(r=0.566,P<0.05)。结论: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风险预测指标,肾癌组织中MT2-MMP表达越高则其预后越差。第二部分MT2-MMP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目的:检测和比较不同肾癌细胞系中MT2-MMP的表达差异,并研究MT2-MMP对肾癌增殖侵袭的作用。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方法检测人肾癌细胞系ACHN、786-O、OS-RC-2及人胚肾细胞系293T中MT2-MMP及MT1-MMP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构建MT2-MMP基因下调慢病毒载体并转染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采用细胞侵袭检测、CCK-8细胞增殖检测、流式细胞检测、细胞粘附试验等观察下调MT2-MMP表达水平下肿瘤细胞功能情况。同时将下调MT2-MMP表达的肾癌细胞及对照组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通过测量肿瘤大小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下调MT2-MMP表达对肿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MT2-MMP在人肾癌细胞系ACHN、786-O及OS-RC-2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其在人胚肾细胞系293T中的表达(P<0.05)。MT2-MMP与MT1-MMP在不同肾癌细胞系中表达存在差异但无显着相关性(P>0.05)。MT2-MMP表达下调的人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其细胞侵袭、粘附及增殖能力受到显着地抑制(P<0.05),动物实验表明下调MT2-MMP表达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肿瘤微血管生成(P<0.05)。结论:MT2-MMP在不同肾癌细胞系中均呈高表达,且不同肾癌细胞系中表达存在差异,其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与MT1-MMP无显着相关性,降低MT2-MMP表达水平可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第三部分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稳定转染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中肿瘤增殖侵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目的: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稳定转染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系中与肿瘤增殖侵袭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提取稳定转染Lv-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及稳定转染Lv-NC的对照组肾癌细胞系(ACHN及786-O)总RNA,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q 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T2-MMP表达下调的肾癌细胞系共筛选出3368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共同表达上调的基因1851个,共同表达下调的基因1517个,通过基因功能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到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粘附、免疫应答、细胞周期等,并关系到多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在全部差异表达基因中进一步筛选出5条与肿瘤相关的差异明显基因,q RT-PCR验证发现各基因变化趋势与基因芯片一致。结论:MT2-MMP可能可以通过影响多种与肿瘤增殖侵袭相关的基因进而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和侵袭。

二、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and Metalloproteinase-9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and Metalloproteinase-9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白僵蚕制剂治疗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瘢痕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CC中抑癌miR-876从TCGA数据库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iR-876在HCC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iR-876 的异常表达和HCC进展及纤维化相关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miR-876 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miR-876 靶向调控POSTN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miR-876 通过POSTN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POSTN高表达和HCC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miR-876及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预后相关
    9.1 材料与方法
    9.2 结果
    9.3 讨论
    9.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膜蛋白(POSTN)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EphA2、Ephrin A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仪器、其他耗材
    1.3 主要材料、试剂
2 方法
    2.1 免疫组化检测及结果判定
    2.2 原位杂交检测及结果判定
    2.3 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EphA2、Ephrin A1蛋白及相应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3.2 EphA2、Ephrin A1 蛋白及相应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
    3.3 EphA2蛋白与Ephrin A1蛋白及EphA2 mRNA与Ephrin A1 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EphA2蛋白与EphA2mRNA及Ephrin A1蛋白与 Ephrin A1 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
    3.4 细胞分离培养结果
    3.5 细胞鉴定
4 讨论
    4.1 EphA2和Ephrin A1的介绍
    4.2 EphA2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4.3 Ephrin A1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4.4 EphA2和Ephrin A1导致乳腺癌的发生进展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EphA2、Ephrin A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LMCD1在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目标
    二、课题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MCD1在人胸主动脉夹层和正常胸主动脉组织中的表达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探索LMCD1对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MCD1 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LMCD1 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主动脉瘤和夹层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驱动蛋白超家族简介
        1.1.1 驱动蛋白分类
        1.1.2 驱动蛋白的结构
        1.1.3 调节蛋白的作用
        1.1.4 微管轨道选择
        1.1.5 驱动蛋白的运动
    1.2 驱动蛋白的作用
        1.2.1 .驱动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
        1.2.2 驱动蛋白在疼痛中的作用
        1.2.3 驱动蛋白与其他疾病
    1.3 驱动蛋白与肿瘤
        1.3.1 驱动蛋白与肿瘤发生
        1.3.2 驱动蛋白与肿瘤转移
        1.3.3 驱动蛋白与肿瘤预后
        1.3.4 驱动蛋白与肿瘤耐药
    1.4 KIF18A的研究进展
        1.4.1 KIF18A的结构与功能
        1.4.2 KIF18A与肿瘤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标本来源
        2.1.2 病例与标本选择
        2.1.3 病例随访信息
        2.1.4 细胞系来源与培养条件
        2.1.5 实验动物来源与饲养
        2.1.6 伦理审核
        2.1.7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2.1.8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方法
        2.2.1 临床标本处理
        2.2.2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2.4 免疫组织化学
        2.2.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2.6 细胞传代
        2.2.7 细胞冻存
        2.2.8 细胞复苏
        2.2.9 shRNA慢病毒包装和转染
        2.2.10 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构建
        2.2.11 慢病毒包装
        2.2.12 慢病毒转染
        2.2.13 CCK-8实验
        2.2.14 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2.2.15 细胞凋亡检测
        2.2.16 细胞周期检测
        2.2.17 细胞衰老检测
        2.2.18 细胞划痕实验
        2.2.19 Transwell迁移实验
        2.2.20 侵袭实验
        2.2.21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
        2.2.22 裸鼠体内转移瘤模型
        2.2.2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24 microRNA预测与筛选
        2.2.25 KIF18A靶基因载体构建
        2.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
        2.2.27 小干扰RNA转染
        2.2.28 TCGA数据库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2.29 GEO数据库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
        2.2.30 单细胞水平的基因功能分析
        2.2.31 数据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KIF18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3.2.2 KIF18A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3 KIF18A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3.2.4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2.5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3.3 讨论
第四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衰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KIF18A在肺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4.2.2 构建KIF18A干扰表达和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株
        4.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2.4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4.2.6 干扰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4.2.7 KIF18A表达对肺腺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5.2.2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2.3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
        5.2.4 KIF18A对肺腺癌细胞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KIF18A通过TGF-β/Smad通路调控肺腺癌EMT、细胞外基质重塑
    6.1 引言
    6.2 结果
        6.2.1 KIF18A促进肺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6.2.2 肺腺癌单细胞水平的KIF18A基因功能分析
        6.2.3 KIF18A对 Smad2/3 蛋白的表达影响
        6.2.4 干扰KIF18A表达抑制TGF-β1 诱导的肺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6.2.5 KIF18A参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
        6.2.6 KIF18A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和 MMPs表达
    6.3 讨论
第七章 miR-26b-5p通过靶向调控KIF18A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与转移
    7.1 引言
    7.2 结果
        7.2.1 miR-26b-5p是 KIF18A基因候选上游调节性miRNA
        7.2.2 miR-26b-5p靶向调控KIF18A基因表达
        7.2.3 miR-26b-5p和 KIF18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7.2.4 miR-26b-5p调控肺腺癌中KIF18A表达
        7.2.5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7.2.6 KIF18A可逆转miR-26b-5p对肺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
    7.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和miRNA-140-3p/IL-8轴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沉默lncRNA TUG1 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二甲双胍治疗作用研究
    前言
    1.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1.1.1 细胞株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1.5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1.2.2 转染小干扰RNA
        1.2.3 小干扰RNA序列
        1.2.4 冠心病病人血样的收集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目的基因m RNA表达
        1.2.6 免疫荧光
        1.2.7 细胞增殖检测(CCK-8)
        1.2.8 EdU细胞增殖实验
        1.2.9 细胞划痕
        1.2.10 mRFP-GFP-LC3 染色
        1.2.1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1.2.12 TUG1内源性激活质粒的构建
        1.2.13 质粒的扩增及抽提
        1.2.14 大鼠lncRNA TUG1 敲低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
        1.2.15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1.2.16 HE染色
        1.2.17 免疫组化
        1.2.18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临床样本特征及表达检测
        1.3.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鉴定
        1.3.3 细胞中lncRNA TUG1 沉默效率检测
        1.3.4 敲低TUG1(si-TUG1)对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检测
        1.3.5 si-TUG1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检测
        1.3.6 二甲双胍给药后细胞中TUG1的表达水平检测
        1.3.7 二甲双胍在细胞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检测
        1.3.8 二甲双胍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检测
        1.3.9 si-TUG1 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
        1.3.10 C.C对TUG1在细胞增殖迁移中的影响
        1.3.11 细胞中lncRNA TUG1 过表达效率检测
        1.3.12 二甲双胍通过lncRNA TUG1 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
        1.3.13 过表达TUG1对二甲双胍在细胞增殖迁移中的影响
        1.3.14 TUG1腺相关病毒体内表达情况检测
        1.3.15 HE染色检测粥样硬化大鼠血管病变情况
        1.3.16 qRT-PCR检测粥样斑块中TUG1 的表达水平
        1.3.17 免疫组化检测粥样斑块中的自噬水平
        1.3.18 Western blot检测斑块中AMPK/mTOR通路中的蛋白水平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1.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沉默lncRNA TUG1 通过miRNA-140-3p/IL-8轴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
    前言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1.1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2.2.2 质粒转染
        2.2.3 miR-140-3p mimic/inhibitor序列
        2.2.4 冠心病病人血样的收集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目的基因m RNA表达
        2.2.5.1 miRNA提取方法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2.2.7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2.2.8 IL-8过表达质粒构建
        2.2.9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10 免疫组化
        2.2.11 荧光探针原位杂交
        2.2.12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ox-LDL孵育后细胞中lncRNA TUG1 的表达检测
        2.3.2 ox-LDL孵育对细胞中IL-8及MMPs表达的影响
        2.3.3 ox-LDL孵育后细胞中miR-140-3p的表达检测
        2.3.4 敲低TUG1对IL-8及MMPs表达的影响
        2.3.5 敲低TUG1后miR-140-3p的表达检测
        2.3.6 TUG1与miR-140-3p的结合作用检测
        2.3.7 冠心病患者血液中miR-140-3p的表达检测
        2.3.8 TUG1与miR-140-3p的相关性分析
        2.3.9 miR-140-3p敲低及过表达对IL-8及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
        2.3.10 miR-140-3p与 IL-8 的结合位点检测
        2.3.11 冠心病患者血液中IL-8的表达检测
        2.3.12 TUG1与IL-8的相关性分析
        2.3.13 miR-140-3p与 IL-8 的相关性分析
        2.3.14 TUG1 通过miR-140-3p对 IL-8、MMPs表达的影响
        2.3.15 miR-140-3p通过IL-8对IL-8、MMPs表达的影响
        2.3.16 免疫组化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8、MMPs的表达
        2.3.17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iR-140-3p的表达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2.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三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长链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7)TMEFF2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MEFF2 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TMEFF2基因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TMEFF2 调控 MAPK 信号通路影响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TMEFF2 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血清阳性率与性别因素的meta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筛选过程和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的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KSHV感染内皮细胞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基因网络的获取
        1.5 关键基因的注释和数据库信息挖掘
    2.结果
        2.1 KSHV感染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和关键基因的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kshv-miR-k12-12-3p靶基因预测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五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与方法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2型糖尿病中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名词对照表
前言
综述一:糖尿病与肿瘤发生、进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胰腺癌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伴有和不伴有 2 型糖尿病胰腺癌内的表达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分子影像学活体可视化评估 MMPs 在 2 型糖尿病胰腺癌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干预效果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MMP-2/9 抑制剂在 2 型糖尿病胰腺癌中的疗效评估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T2-MMP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稳定转染sh MT2-MMP基因的肾癌细胞中肿瘤增殖侵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and Metalloproteinase-9 in Human Prostate Cancer(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D]. 李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陈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EphA2、Ephrin A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D]. 周凌智. 大理大学, 2021(09)
  • [4]LMCD1在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姜宏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KIF18A在肺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钟永泷. 广西大学, 2020(02)
  • [6]沉默lncRNA TUG1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和miRNA-140-3p/IL-8轴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游赣花. 贵州大学, 2020(02)
  • [7]TMEFF2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韩洪超.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8]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D]. 龚海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2型糖尿病中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胰腺癌进展的影像学研究[D]. 徐婷婷. 东南大学, 2019(03)
  • [10]MT2-MM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一鸣.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质金属蛋白酶 2 和金属蛋白酶 9 在人前列腺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