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八年级)》教材整体解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八年级)》教材整体解析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总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涵[1](2021)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将统编本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与原文逐字逐句对比,我们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加工有四百多处,这四百多处加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围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的加工,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梳理统编本教材选文标点符号的加工情况并探究原因;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将这种加工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出教学策略。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理清标点符号加工的概况。由此得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共有替换、增加、删减三种加工类型,以及仅增加、仅替换、增加+替换、删减+替换、删减+增加+替换五种加工类型组合方式;在年级分布上,标点符号加工数量以七到九年级为阶梯依次递减;在加工程度上,文学文本加工数量高于非文学文本。第二章统计分析点号加工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句内点号加工程度高于句末点号,加工原因可以从规范角度、停顿角度、语气角度、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归因,但点号的加工存在不一致和弱化文章意蕴两点待商榷的地方。第三章统计分析标号的具体情况。由本章可以得出标号最主要的加工类型为替换,其次为删减和增加,标号的加工主要遵循规范性、时代性、生动性等原则,但同样标号存在加工标准不明确以及加工后减少文章生动性两处待推敲的地方。第四章按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板块探究标点符号加工的教学应用策略,提出教师应该基于学情成为标点符号的“加工者”。

陈思璇[2](2021)在《初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后习题作为教材和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直观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将课程知识延伸和拓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课后习题在设计与编排过程中应严格参照课程标准执行,使其与课程标准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对教材的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可加深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有利于教师对习题的高效利用,也为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写和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为研究对象,(1)从课程理念的体现、教材课后习题编写的特色两个方面对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和匹配度进行了定性分析;(2)分别将物理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中“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密度”的课后习题进行分类和编码;(3)利用韦伯一致性分析工具对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从知识的种类、深度、广度、平衡性四个维度的一致性进行定量分析;(4)利用SEC一致性分析工具对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从内容主题和认知层面两个维度的一致性进行定量分析。韦伯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知识种类上,“物质”与“运动和相互作用”两个领域均出现了较强的一致性;从知识深度层面也发现尤其是“物质”领域与课程标准表现出最大的一致性,其意味着习题中所要求的认知层度与课程标准最为吻合(其高达61.36%);但“运动与相互作用”领域表现出交叉的一致性;与课程标准目标深度一致的课后习题百分占比刚好到达可接受水平,为55.68%。在知识广度方面,两大领域习题被击中的命中率都较高,其中“物质”的命中率为83.33%,“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命中率更是高达94.12%,暗示了习题中含有较多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知识分布平衡性上表现出较小差异的一致性,指数为0.65的“物质”领域的平衡性低于韦伯分析0.7的评判标准,因此表现出不太好的一致性。凭借SEC模式对课程标准和课后习题在内容主题和认知层面两个维度进行了一致性分析。结果发现,在五个二级内容主题上,课程标准与课后习题的一致性均较好(分别为0.770、0.792、1、0.950、0.765),而总体的一致性次之(为0.689)。由于以上系数均高于了可接受评判标准(0.5),所以课程标准和课后习题在五个主题上的一致性都属于我们接受范围。特别是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的主题上达到了系数为1的最好一致性。总体上看,系数为0.689的在整个八年级上册部分上的一致性最低,还需进一步提升。

寇换换[3](2021)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在核心素养理念落地的过程中,教科书是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教科书的设计编写有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地。当前,国家正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将从高中教育阶段进一步扩展到义务教育阶段,而其后与之相应的教科书修订工作,也必然涉及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实、对核心素养精神的体现。不过在教科书修订工作展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目前正在使用的教科书,在自发的情况下,对核心素养是否有所体现,如果已有体现,那么这种自发的体现,又体现得如何:哪些应该做的,目前的教科书已经做到的,又有哪些,是目前的教科书尚未做到,因此必须要做出相应改变的。本研究所做的,即是这样的工作,而所关注的学科,则是数学。具体说来,本研究就当前正在使用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所比较的教科书版本,为使用范围比较广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本研究既从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三个方面对两版教科书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又就两版教科书的导学系统、活动系统、练习系统与特色栏目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了微观的对比统计分析。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本研究确定了这两版本教科书在服务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缺点:人教版教科书内容的组织更有逻辑性,活动的类型丰富、逻辑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简单。北师大版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丰富、重视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内容的选择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内容组织的逻辑性不足,活动类型简单。两版教科书都存在各类型习题数量不均衡,数学核心素养各要素蕴含数量相差悬殊的问题。针对两版教科书不同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接下来的教科书修订中,人教版:1.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2.并注意内容呈现情境的丰富性,这样才更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北师大版:1.应增强内容组织的逻辑性;2.并注意增加活动的类型。而针对两版教科书共同的问题,本研究认为:1.应合理增加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与活动;2.增加习题类型,丰富习题内容。此外,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宜:1.广阅各版教科书,以取长避短;2.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3.充分利用各栏目活动,全面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宋雯雯[4](2021)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文化兼具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双重性质,将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欣赏数学,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不失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因此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是值得研究和探寻的问题。本研究聚焦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主要研究问题是:(1)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2)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围绕论文要探讨的两大问题,首先从内容类型、年级分布、课程分布、栏目分布、运用方式5个维度探究苏科版初中数学6册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接着对江苏省S市的79名一线教师和233名在校生展开调查研究和部分访谈,从教师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数学文化的选取偏向、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调研教师“教”的现状及影响数学文化教学的因素;从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对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态度、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数学文化的学习方法、喜爱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等方面调研学生“学”的现状及影响学生数学文化学习的因素。最后从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建议、教师自身提升策略、教学建议、学生学习建议、考试评价制度改善、学校环境转变六个方面阐述促进苏科版教科书中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策略。

王思源[5](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张文璐[6](2021)在《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唐宋诗文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现行统编本为例》文中提出中学阶段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唐宋诗文是指唐代和宋代以文章与诗歌样式呈现的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唐宋诗文,能让学生在整体古诗文学习中有所参照,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构建、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的能力,进而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投入使用年限尚短,比较研究苏教版、人教版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唐宋诗文的编写,可以探讨出各版本教材编写的优缺点,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实际教学。三个版本教材在唐宋古文编写上编排体式不同、数量不一,各个系统的编排重点也存在差距。因此,从教材的五大系统入手,先分别对比三版本教材唐宋古文在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方面的区别,再通过比较相同篇目所处位置、在教材中的地位、课前提示、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的区别,探讨各版本教材在编排上的优缺点。新世纪以来,“一纲多本”局面下的初中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简化了汉语知识的编排,克服了过于追求汉语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应试教育影响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是还存在课文编排标准不一、助读系统较为零碎、课后练习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僵化等问题。而统编本教材注重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注重培养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还重视选文的思想性,力求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基于此,统编本教材优化了单元结构,改变了作业设置,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统编本教材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增加了所选古诗文的数量,体裁也趋于多样化。具体选编情况分析中,课文系统主要研究唐宋诗文选文总数和占比;助读系统主要分析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注释、插图等方面的优缺点;练习系统主要分析课后练习编排情况。可以看出,人教版更为注重经典篇目的学习,苏教版的选文更具时代性,而统编本教材则是在兼顾时代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此外,三版本教材都将八年级设置为唐宋诗文编排和学习的重点时期,但是人教版和苏教版在数量和年级编排上还存在分布和比例不太合理、学习任务重等问题。相比而言,统编本中唐宋诗文在位置编排和数量分布上更加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此外,在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上,统编本教材都取长补短,对苏教版人教版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更加系统化,注释数量和内容更加合理,课后练习也更加注重综合性,更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理念。但是,统编本教材还存在古诗文学习目标较为笼统、合编课文标准不定、练习题量较大且没有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需要改进。因此,基于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对统编本的教材编写和教师的使用提出建议。在教材编写上,应当进一步扩大选文范围、确立合编课文的标准、进一步改进练习系统;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及时更新观念和教法、注重课外古诗词诵读并且确立不同合编课文的教学核心,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梁佳宁[7](2021)在《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拓展性栏目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加州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大国之间不仅只在经济方面相互竞争了,国与国之间在教育方面也是并驱争。各个国家在越来越重视本国的教育事业,尝试课程的改革的基础之上,也更加重视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师的“教”的框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教育改革的成与败。拓展性栏目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现如今初中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已经在许多一线城市得到了重视,学校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拓展性课程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独立的、准确的运用数学知识。中国和美国作为东西方国家的代表,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人文、教育方面都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理念和视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7-9年级)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Mc-Graw Hill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6-7年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两版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发现,人教版教科书和加州版教科书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可以彼此学习、借鉴。共同点:(1)两版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2)两版教科书都十分注重拓展性栏目与生活的联系;(3)两版教科书都注重数学的应用性;(4)两版教科书在编写时都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5)两版教科书拓展性栏目涉及的主题十分丰富;(6)两版教科书拓展性栏目的可操作性都比较强。不同点:(1)人教版教科书拓展性栏目的阅读性更强;(2)由涉及的主题的比较可见,我国教科书更重视数学史的融入,加州版更重视科学知识的融入;(3)人教版教科书更注重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州版教科书更注重如何运用知识;(4)加州版拓展性栏目的趣味性更强;(5)加州版教科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工具比人教版中的更为便捷。在这些研究发现的基础之上,对初中数学教科书拓展性栏目的编写提出以下建议:(1)将课程标准编入数学教材,做到标准和内容相匹配;(2)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3)适当增加旁注的内容。对教师及学校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学校要为拓展性栏目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

赵庆兰[8](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作为统编型教材,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写作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新课标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在概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背景和编写过程的基础上,总结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理念。以教材的体例结构为切入点,着重分析部编本教材写作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内容特征,并以苏教版、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为主要参照,采用统计分析、列图表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将部编本写作系统与三个版本教材写作系统进行比较,对部编本写作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全面总结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特点。根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理念与写作系统的编写特征,对部编本教材的写作系统进行评价,指出它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教与学的角度,以及教材的修订等方面,提出相关的使用策略和教材的修订建议。

易秀平[9](2021)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研究 ——以A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数学“综合与实践”越发受到重视,各地中考试卷中也相应地出现了该内容。“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领域,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是发挥其价值的关键所在。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分析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特点,透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内容的使用现状,揭示其影响因素,寻求促进启示。研究结论如下:编写特点:(1)呈现:初中6册教材共有7个“综合与实践”课题,课题注重图案设计,以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综合的课题较多,不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应用不同解法等,比较注重学生制定计划、检验结果和应用问题。(2)教学策略的指导:偏向于学生主体,教学组织方式是小组合作,教学评价方式是小组汇报,并提交研究报告。(3)教学目标的指导:偏向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粗略。使用情况:(1)内容的选取与改编:选取课题的数量是七、八年级高于九年级。改编程度是偏向于知识性目标的教师高于过程性目标的教师,九年级的改编程度高于七、八年级。(2)教学策略的执行: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一定的体现,七、八年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于九年级,偏向于知识性目标的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七、八年级以小组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的教师比九年级多,较少教师要求提交研究报告。(3)教学目标的执行:七、八年级偏向于过程性目标的教师较多,而九年级偏向于知识性目标的教师较多。影响因素:研究从教师、教材、学生、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这5个层面分析,教师因素包括认同感、关注问题、教学经验能力等;教材因素包括课题太少、可操作性差和教学指导粗略等;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等;学校内部环境因素包括教学时间紧、学校不够重视和教师培训太少等;学校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中考评价以笔试为主、家长和社会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等。依据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得出教师内在提升、优化教材、改善学校环境和转变社会和家长的评价观念4个层面的启示。

高飞[10](2021)在《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该文旨在通过探究人教版和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几何思维水平有何异同,来考察我国现行广泛使用的两版初中数学教材符合学生几何学习认知规律的情况。为此,以人教版和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设置如下研究问题:不同几何思维水平知识点有何异同?不同年级几何思维水平及变化趋势有何异同?不同主题几何思维水平有何异同?得出如下结论:两版教材均注重对“分析”思维水平的培养;两版教材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均注重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北师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更注重“视觉”思维水平的培养。给出如下建议:人教版教材应注重“视觉”几何思维水平的培养;两版教材均应注重在九年级上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选取合适的教材。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总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总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由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意义
    5 语料来源
第1章 标点符号加工概况
    1.1 标点符号加工基本类型的统计分析
    1.2 标点符号加工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点号加工情况分析
    2.1 点号的替换
    2.2 点号的删减
    2.3 点号的增加
    2.4 点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3章 标号加工情况分析
    3.1 标号的替换
    3.2 标号的删减
    3.3 标号的增加
    3.4 标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4章 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的教学应用策略
    4.1 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应用
    4.2 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运用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初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整体设计
    第一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物理课程标准
        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韦伯模式
        二、SEC模式
    第五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教科书
        二、习题
        三、课程标准
        四、一致性
        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三章 一致性分析
    第一节 质性分析
        一、解读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分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制特点
    第二节 量化研究——韦伯一致性分析
        一、确定授课内容与教材内容
        二、确定课程标准内容目标认知水平
        三、制定习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编码
        四、分析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
    第三节 量化研究——SEC一致性分析
        一、课程标准“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图的构建
        二、教材习题“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图的构建
        三、计算一致性系数
        四、分析两者的一致性水平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韦伯一致性分析结论
        二、SEC一致性分析结论
        三、两种研究结果的比较
    第二节 影响一致性因素分析
        一、编码者水平
        二、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
        三、一致性分析工具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提高一致性的建议
        一、提高编码者的编码水平
        二、提高教材习题的编写水平
        三、开发本土化的一致性分析工具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反思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科书
        (三)教科书设计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相关研究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讨论
    三、史宁中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问题的讨论
    四、相关研究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科书编写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上)
    一、两版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二、两版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下)
    一、两版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二、两版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综合与实践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综合与实践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北师大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两版教科书中数学核心素养各要素总体体现情况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中各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对比分析
        (一)两版本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二)两版本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三)两版本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四)两版本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三、两版教科书在服务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缺点
        (一)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优缺点
        (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优缺点
    四、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与使用建议
        (一)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建议
        (二)给初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者的建议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两版教科书内容梳理
附录二: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表现描述
致谢
个人简介

(4)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
        1.1.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使用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收集途径与方法
    2.2 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2.2.1 数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2.2.2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2.2.3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
        2.2.4 数学文化与学生学习
    2.3 教科书的研究现状
        2.3.1 教科书本质的研究
        2.3.2 教科书使用的研究
    2.4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2.4.1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文本研究
        2.4.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使用研究
    2.5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教科书
        3.1.2 数学文化
    3.2 研究方法的选取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1 教科书的选取
        3.3.2 教师样本的选取
        3.3.3 学生样本的选取
    3.4 研究工具的设计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4.3 访谈提纲的设计
    3.5 研究的伦理保障
        3.5.1 自愿参加
        3.5.2 保护隐私
第4章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
    4.1 数学文化的分析框架
        4.1.1 数学史的分析框架
        4.1.2 其他数学文化的分析框架
        4.1.3 数据编码的说明
    4.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写特点
        4.2.1 数学史的编写特点
        4.2.2 其他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
    4.3 本章小结
        4.3.1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
        4.3.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编写存在的不足
第5章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说明
        5.1.1 调查问卷的说明
        5.1.2 数据处理的说明
    5.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与数据分析
        5.2.1 教师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
        5.2.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选取
        5.2.3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方式
        5.2.4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目标
        5.2.5 影响数学文化教学的因素
    5.3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数据分析
        5.3.1 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
        5.3.2 学生对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态度
        5.3.3 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
        5.3.4 学生数学文化的学习方法
        5.3.5 学生喜爱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
        5.3.6 影响学生数学文化学习的因素
    5.4 教学案例研究
        5.4.1 课堂教学实录
        5.4.2 评析及反思
    5.5 本章小结
        5.5.1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
        5.5.2 影响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的因素
第6章 促进苏科版教科书中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建议
    6.1 对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编写的建议
        6.1.1 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多样化
        6.1.2 内容编排的合理化
        6.1.3 加强与数学知识的粘合度
        6.1.4 适当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文化
    6.2 对教师的建议
        6.2.1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6.2.2 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教学观
        6.2.3 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6.3 对教学的建议
        6.3.1 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准线
        6.3.2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点
        6.3.3 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多样化
        6.3.4 合理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6.4 对学生的建议
        6.4.1 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6.4.2 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6.5 对考试评价的建议
        6.5.1 融入数学文化的中考试题编制建议
        6.5.2 改善数学文化的评价机制
    6.6 对学校的建议
        6.6.1 转变学校办学理念,丰富数学文化活动
        6.6.2 开展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反思
    7.4 研究的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B: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C:教师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附录 D:学生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唐宋诗文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现行统编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语文教科书发展与编写概况分析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三版语文教科书整体编写情况分析
        一、人教版、苏教版教科书总体编写情况分析
        二、统编本教材对前两套教科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章 三版教科书中唐宋诗文编选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三版教科书中唐宋诗文整体选编情况比较与评析
        一、课文系统
        二、助读系统
        三、练习系统
    第二节 三版教科书中相同唐宋诗文篇目比较分析
        一、三版教科书唐宋古文篇目统计一览
        二、相同篇目在三版教科书中的具体编排差异分析
第三章 对后续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对后续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扩大教材中唐宋诗文的选文范围
        二、明确古诗文合编课文的标准
        三、改进课后练习题量和内容
    第二节 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教法
        二、注重课外古诗词诵读
        三、确立古诗文合编课文的教学核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拓展性栏目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加州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1.4.2 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1.4.3 拓展性课程的研究
        1.4.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教科书
        2.1.2 描述性研究
        2.1.3 教育比较的可行性
    2.2 概念界定
        2.2.1 拓展性课程
        2.2.2 教科书内的拓展性栏目
第3章 中美两国数学课程的介绍
    3.1 美国的崛起和教育发展史
        3.1.1 美国的崛起
        3.1.2 美国的教育发展史
    3.2 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
    3.3 中美两国义务教育阶段学制的介绍
    3.4 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介绍
        3.4.1 中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3.4.2 美国加利佛尼亚州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3.5 中美两版教科书介绍
        3.5.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简介
        3.5.2 美国加利佛尼亚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简介
    3.6 教科书中拓展性栏目的情况说明
        3.6.1 中美教科书中整体章数、拓展性课程资源的说明
        3.6.2 拓展性栏目种类的说明
        3.6.3 拓展性栏目的背景知识说明
第4章 教科书拓展性栏目内容的比较
    4.1 旁注部分的比较
        4.1.1 数量的比较
        4.1.2 背景知识的比较
        4.1.3 设置的比较
        4.1.4 小结
    4.2 阅读与思考部分的比较
        4.2.1 数量的比较
        4.2.2 背景知识的比较
        4.2.3 设置的比较
        4.2.4 小结
    4.3 数学活动部分的比较
        4.3.1 数量的比较
        4.3.2 背景知识的比较
        4.3.3 数学活动主体的比较
        4.3.4 数学活动类型的比较
        4.3.5 数学活动问题表述的比较
        4.3.6 小结
    4.4 实验与探究部分的比较
        4.4.1 数量的比较
        4.4.2 实验与探究主体的比较
        4.4.3 实验与探究类型的比较
        4.4.4 实验与探究问题表述的比较
        4.4.5 小结
    4.5 信息技术应用部分的比较
        4.5.1 数量的比较
        4.5.2 信息技术应用的工具类型
        4.5.3 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领域
        4.5.4 背景知识的比较
        4.5.5 小结
    4.6 观察与猜想部分的比较
        4.6.1 背景知识的内容
        4.6.2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概述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概述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意义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概述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编写的必要性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理念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特征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结构特征
        一、写作系统的编排方式
        二、写作系统的组合方式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内容特征
        一、写作目标分析
        二、写作知识分析
        三、写作指导分析
        四、写作训练分析
第三章 部编本与其他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比较研究
    第一节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比较研究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特征
        二、两版教材的异同点
    第二节 部编本与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比较研究
        一、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特征
        二、两版教材的异同点
    第三节 部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比较研究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特征
        二、两版教材的异同点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评价及修订建议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评价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优点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使用及修订建议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师生使用建议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修订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研究 ——以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综合与实践”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1.1.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并不理想
        1.1.3 缺乏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使用研究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教材
        1.2.2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
        1.2.3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相关研究
        2.1.1 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价值
        2.1.2 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文本分析
        2.1.3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
    2.2 教材使用研究
    2.3 教师使用教材的影响因素
    2.4 小结与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2.1 教材的选取
        3.2.2 教师的选取
    3.3 研究工具的设计
        3.3.1 数据的分析框架
        3.3.2 教师访谈提纲的制作
        3.3.3 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3.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4.1 资料的收集
        3.4.2 资料的整理
    3.5 研究的伦理保障
第4章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特点
    4.1 建构文本分析框架
    4.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呈现
        4.2.1 编写方式方面
        4.2.2 内容特点方面
    4.3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策略指导
        4.3.1 学生用书中教学策略的指导
        4.3.2 教师用书中教学策略的指导
    4.4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指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师使用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情况分析
    5.1 T1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1.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1.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1.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2 T2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2.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2.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2.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3 T3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3.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3.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3.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4 T4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4.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4.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4.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5 T5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5.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5.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5.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6 T6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6.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6.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6.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师使用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影响因素
    6.1 教师因素
        6.1.1 教师的认同感
        6.1.2 教师的关注方面
        6.1.3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能力
    6.2 教材因素
        6.2.1 教材的呈现形式
        6.2.2 教材的内容问题
        6.2.3 教师用书的教学指导太粗略
    6.3 学生因素
        6.3.1 学生的态度
        6.3.2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6.4 学校内部环境
        6.4.1 教学时间
        6.4.2 硬件设施缺乏
        6.4.3 学校对课程的要求
        6.4.4 教研组不够重视该课程
        6.4.5 教师培训机会少
    6.5 学校外部环境
        6.5.1 中考评价方式是考知识性的目标
        6.5.2 家长和社会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教师使用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启示
    7.1 教师需要自我提升
        7.1.1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选取与改编原则
        7.1.2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原则
        7.1.3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原则
    7.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启示
        7.2.1 明确“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目的
        7.2.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呈现原则
        7.2.3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选择原则
    7.3 学校内部环境的转变
        7.3.1 学校加强对“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管理
        7.3.2 教研组多提供支持,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校本课题
        7.3.3 利用网络技术,多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
    7.4 学校外部环境的转变
        7.4.1 完善中考评价制度,考察其过程性目标
        7.4.2 家长和社会不应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反思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教材呈现
    附录3 课例展示
致谢

(10)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主要术语界定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概念
        2.1.2 理论背景
        2.1.3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
    2.2 文献综述
        2.2.1 教材几何比较研究
        2.2.2 范希尔理论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分析
    3.3 研究思路及框架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几何思维水平知识点比较
        4.1.1 “视觉”水平
        4.1.2 “分析”水平
        4.1.3 “非形式化演绎”水平
        4.1.4 “形式化演绎”水平
    4.2 不同年级几何思维水平比较
        4.2.1 七年级
        4.2.2 八年级
        4.2.3 九年级
    4.3 不同主题几何思维水平比较
        4.3.1 图形的性质
        4.3.2 图形的变化
        4.3.3 图形与坐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人教版七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B 北师版七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C 人教版八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D 北师版八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E 人教版九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附录 F 北师版九年级知识点几何思维水平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 教材总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D]. 刘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初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D]. 陈思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D]. 寇换换.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宋雯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世纪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唐宋诗文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现行统编本为例[D]. 张文璐. 扬州大学, 2021(09)
  • [7]中美初中数学教科书拓展性栏目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加州版为例[D]. 梁佳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D]. 赵庆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9]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研究 ——以A校为例[D]. 易秀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10]人教、北师两版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比较研究[D]. 高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八年级)》教材整体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