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运动性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一、运动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沈静,黄文军,钮黎剑,马勇翔,张靖[1](2021)在《运动康复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具有病程长、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运动康复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较为复杂,可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获益。目前,心脏运动康复治疗相关机制的研究较多,本文从心脏血管适应和心肌细胞适应2个方面总结了心脏康复治疗的最新相关机制研究进展,其内容涉及血管内皮功能、侧支形成、血小板抑制、心肌代谢、心肌兴奋耦联收缩、心肌电重构等,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赵永才[2](2020)在《AMPK在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低氧训练提高骨骼肌AMPK活力、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目的:AMPK正向调控线粒体更新(线粒体合成与线粒体自噬),低氧训练提高骨骼肌微循环功能可能与AMPK调节线粒体更新有关。本部分考察低氧、常氧训练及低氧训练后,骨骼肌AMPK调节的线粒体更新与微循环变量间的关联。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分对照(C)、低氧暴露(H)、运动训练(E)、高住低练(LHTL)及低住高练组(LLTH),8只/组。干预6周,前三周每周5天,后三周每周6天干预。C组不做干预;H组每日低氧暴露8 h(第一周14.8%氧浓度,浓度递减,最后一周12.5%氧浓度);E组每日进行一次跑台训练(第一周10 m/min×30 min,递增负荷,最后一周20 m/min×80 min,0°坡度);LHTL组结合了H组和E组的负荷;LLTH组在低氧环境中进行E组的干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技术评估腓肠肌微循环血流灌注、蛋白表达及股四头肌血管生成。结果:微循环及血管生成:H组仅发现皮肤血流灌注(MBP)、加热后皮肤血流灌注(H-MBP)显着性高于干预前(p<0.05);免疫组化VEGF表达高于C组(p<0.01)。E、LHTL及LLTH组MBP、H-MBP及肌肉血流灌注(M-MBP)分别高于干预前(p<0.05);免疫组化股四头肌CD31与VEGF(LHTL及LLTH组)高于C组(p<0.05)。腓肠肌线粒体更新及能量代谢信号:与C组比较,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PGC-1α和Pink1/Parkin等线粒体更新信号也无明显变化(p>0.05);ATP含量、柠檬酸合成酶(CS)及ATP合成酶(ATPase)活性提高(p<0.05)。E组干预提高了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蛋白表达(p<0.05);p38 MAPK磷酸化、PGC-1α及Tfam表达无变化(p>0.05);线粒体自噬信号整体无变化(p>0.05);E组ATP含量、CS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均提高(p<0.05)。LHTL及LLT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表达显着增加(p<0.05);p38 MAPK磷酸化、PGC-1α、COXⅣ(LHTL组)及Cyt c(LLTH组)蛋白表达也显着增加(p<0.05);Pink1/Parkin和Nix线粒体自噬信号显着增强(p<0.05);LHTL及LLTH组ATP含量、CS、COX及ATPase活性也显着提高(p<0.05)。结论:低氧训练激活骨骼肌AMPK,并提高线粒体更新信号,伴随微循环血流灌注与血管生长水平提高;低氧训练干预效果优于单独低氧暴露或常氧训练。第二部分: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特征类似目的:观察低氧训练、骨骼肌AMPK激活两种模式干预后,骨骼肌线粒体更新信号、微循环指标变化是否类似。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分对照(C)、AMPK激活(A)、低氧训练(H)及低氧训练加AMPK激活组(AH),8只/组。干预6周,前三周每周5天,后三周每周6天干预。C组不做干预;A组进行腹腔AICAR注射(250 mg/kg剂量);H组进行高住低练干预(同第一部分);AH组结合A、H组复合刺激。其余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微循环及血管生成:H、A、AH干预后,除了A组M-MBP外,各组MBP、H-MBP及M-MBP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股四头肌CD31、VEGF(H和AH组)、VEGF(A组)高于C组指标(p<0.05)。腓肠肌线粒体更新及能量代谢信号:与C组比较,H、A、A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蛋白、p38 MAPK磷酸化及PGC-1α显着增加(p<0.05),COXⅣ(H、AH组)及Cyt c(AH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H、AH组Pink1/Parkin、Nix线粒体自噬信号显着提高(p<0.05)。A组CS及ATPase活性提高(p<0.05),H、AH组ATP含量、CS及ATPase活性均提高(p<0.05)。结论:AMPK激活干预对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微循环功能的影响与低氧训练干预效果类似。第三部分:AMPKα2敲除抑制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目的:特异性敲除小鼠肌肉AMPKα2催化亚基,考察低氧训练后骨骼肌线粒体更新信号、微循环变化是否被抑制。方法:肌肉AMPKα2敲除雄性小鼠与野生对照鼠,随机分为野生对照(WC)、野生低氧训练(WH)、敲除对照(KC)及敲除低氧训练组(KH)组,7只/组。干预7周,前三周每周5天,后四周每周6天干预。其中WH、KH组进行7周高住低练干预(第一周10 m/min×30 min+13.7%氧浓度,递增负荷,最后一周24 m/min×80 min+12.5%氧浓度),其余组不做干预。其余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微循环及血管生成:与WC组比较,WH组MBP、H-MBP及M-MBP显着提高(p<0.01),与KC组比较,KH组上述指标无显着变化(p>0.05)。WH组免疫组化股四头肌CD31表达高于WC组(p<0.01),KH组相比KC组无变化(p>0.05)。腓肠肌线粒体更新及能量代谢信号:相比WC组,W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蛋白、p38 MAPK磷酸化显着增加(p<0.01),KC、KH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Sirt1、整体Tfam及Cyt c各组间无差异(p>0.05)。WH组PGC-1α、COXⅣ及线粒体部位Tfam显着高于WC组(p<0.01),KC、KH组之间上述指标也无差异(p>0.05)。高住低练提高Pink1表达(p<0.05),与基因类型无关。WH组整体Parkin、Nix及线粒体部位Parkin显着高于WC组(p<0.05),KC、KH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WH组ATP含量、CS、COX、ATPase活性高于WC组(p<0.05),而KC、KH组上述指标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AMPKα2敲除抑制低氧训练诱发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信号,同时微循环功能适应也被抑制。AMPK参与了低氧训练增强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的适应过程。

石月[3](2020)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参与调节急性力竭及规律有氧运动相关天然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以DNA为骨架、装载组蛋白和颗粒酶类物质的细胞外网状结构,可作为天然免疫有效的免疫防御机制,然而过多的NETs释放已被证明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NETs在体内释放能力的过弱或过强都会造成机体健康的天平失去平衡。同样,在运动免疫学领域已达成的研究共识为:过度运动致使机体暂时性免疫抑制,感染疾病风险上升;规律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患病风险降低。然而,NETs与这两点研究共识相关的研究还屈指可数,因此,本课题将从运动免疫学两大共识出发,围绕NETs的功能情况,分别探究两部分内容:一、急性力竭运动中外周循环血NETs的释放情况及其可能的机制;二、NETs在规律有氧运动缓解疾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疾病,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作为研究模型,其典型的特征为气道和全身失控的炎症反应。已有研究报道了 NETs参与ALI气道炎症反应的过程,并且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ALI气道炎症反应;这为本部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题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以期揭示不同运动方式下,NETs在健康和ALI机体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从而丰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认知视角以及为ALI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在研究一中,我们选取了 7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递增负荷跑步至60min(E60组),递增负荷跑步至力竭组EE组,力竭后恢复1.5小时组(1.5E组),恢复3小时组(3E组);在实施急性力竭跑台运动的不同的时间点,检测乳酸堆积情况,NETs释放情况及通过体外实验探究乳酸抑制NETs的情况和机制。在研究二中,7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组(LPS组),有氧运动+急性肺损伤组(EXE+LPS组),急性肺损伤结合DNase注射降解NETs组(DNase+LPS组)。运动干预和药物注射完毕后的24小时进行取材,分别检测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和M1型肺泡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NETs的释放情况以及原代肺泡巨噬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NF-κB蛋白活化情况;此外,通过提纯NETS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系MH-S极化反应,检测刺激后细胞促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和关键蛋白活化情况。研究结果:研究一的结果为:1.急性力竭运动中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情况:递增跑台运动开始的前60min,血乳酸浓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持续90min时,出现大幅的提升并保持在较高的平台水平。2.急性力竭运动中血浆NETs的释放情况:血浆中MPO-DNA复合物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呈逐步抑制的趋势,运动后3小时未见恢复。3.急性力竭运动后循环中性粒细胞体外释放NETs的能力:无论是无刺激还是100nM PMA刺激下,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能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力竭运动中和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浓度和血浆NETs释放的相关性:血浆MPO-DNA复合物与血乳酸呈现显着的负性相关关系。5.体外不同浓度乳酸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情况:在10、15和20mM乳酸结合100nM PMA刺激下的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6.乳酸抑制NETs释放可能的机制:在100nM PMA刺激下,随着乳酸刺激浓度的上升,中性粒细胞胞内ROS的表达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研究二的结果为:1.肺组织炎症反应情况:LPS组较CON组更多中性粒细胞和M1型肺泡巨噬细胞的浸润,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症细胞因子显着上升;EXE+LPS组上述炎症反应较LPS组显着减轻。2.肺组织中NETs释放的情况:LPS组较CON组肺内更多NETs的释放,EXE+LPS组和DNase+LPS组肺内NETs的表达较LPS组显着减少。3.有氧运动缓解ALI气道炎症可能的机制:LPS组肺泡巨噬细胞ERK、JNK、p38和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着高于CON组;运动组和DNase组上述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低于LPS组。4.NETs对MH-S细胞极化的作用和机制:NETs在刺激MH-S细胞发生M1型极化的早期,ERK蛋白最先活化,而在刺激的后期,NF-κB蛋白才出现活化效应。研究结论:1.研究一结论:急性力竭运动中血乳酸的积累使小鼠外周循环血NETs释放的能力受到抑制;细胞外的强乳酸环境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依赖ROS途径释放NETs。2.研究二结论:规律有氧运动可通过抑制气道NETs的过多释放,减少肺泡巨噬细胞M1型极化,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有氧运动减轻ALI气道炎症反应是通过抑制ERK和NF-κB相关信号通路实现的。

孟祥祺[4](2020)在《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水平及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MOTS-c是一种新发现的由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代谢调节因子,属于线粒体衍生肽家族,具有保护细胞、胰岛素增敏、抗炎等作用。初步研究MOTS-c在糖尿病、肥胖、炎症、骨质疏松、衰老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针对无冠脉斑块但存在冠脉内皮功能异常人群的研究显示MOTS-c水平与内皮功能正相关,提示MOTS-c可能与冠心病相关,但目前尚无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OTS-c水平的报道,我们纳入经冠脉造影确诊存在结构性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将病变严重程度通过Gensini评分评估,以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的水平,分析MOTS-c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0例2018年间在我院心内科就诊并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筛选出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无明显差异的三组患者共60例,其中冠心病患者4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2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血液样品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由我院两名不参与试验设计的介入心脏病医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客观记录结果以供后续分析。使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MOTS-c水平。采用S 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提示:3组白细胞计数水平、左室射血分数、Gensini积分、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3组间MOTS-c水平发现: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梗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急性心梗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354,P=0.025)、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11,P=0.008)、与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373,P=0.018)。余指标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观察到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水平较正常对照者低,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提示血清中低水平的MOTS-c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线粒体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提供佐证,并为冠心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张建[5](2020)在《毛蕊花糖苷对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erfringens),又称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内,是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肠道菌群,属条件致病菌。依据其所分泌的外毒素将其分为A-E五种类型,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导致人的食物中毒及气性坏疽等多种疾病,其中气性坏疽在多种动物身上均有发生,在遭受深度伤害或术后护理不当的情况下,患者通常会感染致病菌引起坏疽,并且气体坏疽的潜伏期短,通常从发作到死亡,仅需48 h。因此,一旦错过感染早期的黄金治疗期,将导致感染宿主死亡,此外,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梭菌性气体坏疽是一种暴发性传染病,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所分泌的α毒素与θ毒素两种毒素引起。α毒素(Phospholipase C,CPA or PLC)属于细菌锌-金属磷脂酶家族,是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毒素之一,同时具有磷脂酶C和鞘磷脂酶的活性,是引起气性坏疽的主要毒素。θ毒素(perfringolysin O)又称PFO,是成孔胆固醇依赖性溶细胞素家族(CDCs)成员之一,可与α毒素共同作用,对感染部位聚集的中性粒细胞造成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进而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有力的厌氧环境。本研究以引起梭菌性气性坏疽的两种毒素CPA及PFO为研究靶点,通过溶血试验建立抑制剂筛选平台,最终从多种中药化合物中筛选出了潜在的毒力因子抑制剂,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从而为探索梭菌性气性坏疽的新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及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通过溶血试验、生长曲线及最小抑菌浓度等多种试验方法,筛选出的天然化合物分子——毛蕊花糖苷能够在不影响产气荚膜梭菌正常生长的浓度范围内(2-32μg/ml)便可有效抑制CPA及PFO的溶血活性。体外细胞试验以及小鼠感染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蕊花糖苷对因CPA或PFO侵袭而产生损伤的Caco-2细胞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降低了气性坏疽模型小鼠的死亡率。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定点残基突变试验结果表明,毛蕊花糖苷通过与PFO及CPA相结合抑制了两种毒素的活性,其中与PFO的结合主要残基为ASN199、SER55及ASN197,与CPA结合的主要残基为ALA89及TYR90。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毛蕊花糖苷可有效抑制CPA和PFO的溶血活性,降低细菌致病力,是一种治疗气性坏疽的潜在先导化合物,为气性坏疽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林海若[6](2020)在《LncRNA Mhrt779诱导运动肥厚预适应的抗肥厚记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临床和经济负担。虽然目前HF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剂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等多种治疗药物,但H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很高。因此探索新的HF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运动是众所周知的能够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且运动训练已被推荐为HF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并非所有HF患者都适合运动疗法治疗。因此阐明运动有益的潜在分子机制,为HF提供新的治疗靶标具有重要意义。病理性心肌肥厚是心衰进展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运动引起的生理性心肌肥厚却对机体有益。据报道前运动员的收缩压明显低于与其年龄匹配的对照人群,同时有文献发现前精英运动员的寿命比对照组长5-6年,这意味着年轻时期的一段精英运动员生涯在运动引起的生理性心肌肥厚消退后也能起到保护作用。我们以前曾报道过一种称为心肌肥厚预适应的现象,即心脏经历短期病理性肥厚性刺激对随后的长期病理性肥厚刺激具有保护作用,并延缓HF的进展。但是,在生理性心肌肥厚消退后(例如体育锻炼引起的心肌肥厚),其对随后的病理性肥厚性刺激的抵抗作用几乎没有被研究过。因此,我们假设运动引起的生理性心肌肥厚消退后,运动诱导的抗肥厚记忆仍然存在。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游泳运动小鼠来验证这一假设,并确认在心脏富集的长链非编码(LNC)RNA肌球蛋白重链相关的RNA转录物(Mhrt)在运动肥厚预适应的调节机制。研究方法:1.小鼠游泳运动方案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C57BL/6雄性小鼠(8-10周龄,体重22-25 g)。运动肥厚预适应组小鼠游泳运动首先开始15分钟的两次训练,每两天增加15分钟,直到达到两次90分钟的训练(每星期运动5天,每周休息2天)。接下来的7天每天继续游泳两次90分钟。该方案总共21天。两次游泳至少间隔6个小时。游泳运动期间始终密切观察小鼠以避免呛水或缺氧。久坐组的小鼠可以在笼子中自由活动。运动训练结束后1周,所有小鼠均进行经主动脉缩窄(TAC)或假手术。2.左室压力负荷模型制备用氯胺酮(100 mg/kg)和甲苯噻嗪(5 mg/kg)的混合物腹腔注射麻醉小鼠。小鼠经呼吸机通气后打开胸腔以暴露主动脉弓。在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之间放置7-0丝线。将26号针头放置在丝线周围,并将丝线打结;然后拔出针头,造成主动脉弓狭窄。关闭胸腔后将小鼠放入笼中待其自然苏醒。对假手术的小鼠进行相同的操作,但不将丝线打结。手术后4周,对小鼠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3.超声心动图及有创的血流动力学分析用Vevo 2100系统进行小鼠心脏超声检测。调整异氟醚的吸入流量来麻醉小鼠,并维持小鼠心率在450-550次/分钟。在左室(LV)短轴乳头肌水平记录M型图像,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LVEDd,LVESd),左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后壁厚度(LVPWd,LVPWs);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LVEF,LVFS)。在处死动物之前评估LV血液动力学。如上所述,小鼠经麻醉,插管后,将1.0 F的导管插入右颈动脉并推送至LV。记录有关LV收缩压和舒张末期压的数据(LVSP,LVEDP)以及LV压的最大和最小变化率(dp/dtmax和dp/dtmin)。使用Power Lab软件计算左室收缩力和左室舒张指数时间常数(τ)。4.腺相关病毒(AAV)的转染使用带有30号针头的注射器在8周龄的小鼠左室游离壁、心尖部和后侧壁(3 个部位,10μl/部位)直接注射 pAAV9-CMV-ZsGreen-Mhrt779(AAV-Mhrt779)或pAAV9-CMV-ZsGreen-shMhrt779(AAV-shMhrt779)或对照(Scramble)病毒颗粒(1×1011病毒颗粒/ml)。AAV注射4周后,对小鼠进行耐力运动训练,然后行TAC或假手术。5.组织学检测TAC4周后对小鼠称重后予安乐死,采集心脏、肺脏和胫骨等相关数据。心脏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以及切片后,分别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麦胚凝集素染色(WGA)和马松三色染色(masson)进行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分析。6.质谱全面鉴定RNA结合蛋白(ChIRP-MS)心脏经甲醛进行可逆交联,随后用生物素标记的RNA anti-sense进行杂交。通过强变性条件洗去非特异结合蛋白后,得到的RNA结合蛋白(RBP)经LC-MS/MS鉴定和定量分析,与目标RNA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在两组间具有显着差异。7.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腺病毒转染将新生大鼠或小鼠的原代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离和培养。培养48小时后,将心肌细胞与重组 ad-Mhrt779(Ad-hU6-MCS-CMV-EGFP-Mhrt779)或 ad-shMhrt779(Ad-hU6-MCS-CMV-EGFP-shRNA-Mhrt779)共培养 24 小时。然后将培养基替换为无血清DMEMF12,再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μM)刺激。在Ang Ⅱ刺激24小时后,收集培养的心肌细胞用于分析细胞表面积,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和PCR,以检测敲低(Ad-shMhrt)或过表达(Ad-Mhrt)Mhrt779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8.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误(mean 士 SE)表示,统计显着性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或one-way或two-way ANOVA,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S矫正。本研究所有统计学分析中,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运动肥厚预适应减轻病理性心肌肥厚游泳运动21天后,运动组心重/体重(HW/BW)和HW/胫骨长度(HW/TL)较静息(Sed)组增加约10%。心脏超声结果表明运动组LV室壁厚度明显增加。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运动组小鼠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加但心肌纤维化未见明显变化。qPCR显示两组心肌肥厚的标志物Nppa和Myh7基因的表达无差异。在停止运动7天后,运动组的HW/BW和HW/TL恢复至基线水平。以上数据表明运动可以引起生理性心肌肥厚,停止运动后生理性心肌肥厚消退(这一过程称为运动肥厚预适应,EHP)。TAC 7天后,EHP小鼠LV后壁的厚度(LVPWd和LVPWs)比Sed组小。与Sed组相比,EHP显着降低了 TAC引起的小鼠的HW/BW和HW/TL比值、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纤维化以及胚胎基因Nppa和Myh7的表达。2.EHP延缓心衰进展我们将TAC术后的观察期延长至4周,以观察EHP对HF的影响。TAC 4周后,心脏超声结果显示EHP+TAC组的LVPWd、LVPWs、LVEDd和LVESd明显小于Sed+TAC组,而其LVEF和LVFS比Sed+TAC组更高。血流动力学检测发现:相比于Sed+TAC组,EHP+TAC组的LVEDP和τ更低,而dp/dt max、dp/dt min和左室收缩指数更高。TAC 4周后,EHP可明显减轻心肌肥厚程度的指标(HW/BW和HW/TL)和TAC诱导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指标(LW/BW和LW/TL)。马松染色证实与Sed+TAC组相比,EHP+TAC组心肌纤维化更轻。以上结果表明EHP可抑制病理性心肌肥厚,延缓心衰进展。3.EHP上调心肌内lncRNAMhrt779的表达我们通过qPCR筛选发现富含于心肌细胞核内的lncRNA mhrt779(Mhrt779)在EHP小鼠的心肌细胞中被显着上调。在压力负荷后,EHP+TAC组中的Mhrt779在TAC1周及TAC4周都显着高于Sed+TAC组。4.过表达或敲低Mhrt779可分别增强或削弱运动肥厚预适应的抗肥厚作用心肌内注射AAV-Mhrt779或AAV-shMhrt779 4周后可分别增加或降低心肌内Mhrt779的表达水平。AAV注射4周后,所有小鼠均接受EHP,随后进行TAC或假手术。超声心动图显示Mhrt779的过表达显着降低了 TAC 4周引起的LVPWd和LVPWs的增加。与Scramble+TAC组相比,Mhrt779+TAC组的HW/BW、HW/TL、心肌细胞横截面积以及心肌的纤维化均明显下降。而心肌内敲低Mhrt779时,与Scramble+TAC 组相比,Sh-Mhrt779+TAC 组的 LVPWd、LVPWs、HW/BW、HW/TL、心肌细胞横截面积以及心肌的纤维化都显着增加。5.Mhrt779与Brg1/Hdac2的复合物结合,抑制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我们通过CHIRP-MS证实Brg1是mhrt779的特异性结合蛋白,并用免疫共沉淀在TAC 4周小鼠的心脏中证实Brg1与Hdac2互相结合形成复合物。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证实:过表达Mhrt779可抑制压力负荷下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而敲低Mhrt779则增强压力负荷下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6.Mhrt779减轻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厚我们发现Mhrt779过表达显着抑制了 NRCM中Ang Ⅱ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厚和肥厚标志物(Nappa,Myh7)。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ngⅡ激活的Hdac2/Akt/GSK3β通路被Mhrt779过表达所阻断。然而,在Ang Ⅱ刺激的NMCM中,用Ad-shMhrt779处理后可明显促进心肌肥厚、上调Nappa和Myh7的基因表达,并增加Hdac2,p-Akt和p-GSK3β的蛋白质表达。结论:1.运动可以引起生理性心肌肥厚,心肌肥厚消退后仍具有抗病理性心肌肥厚的能力,从而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即存在“运动肥厚预适应”现象。2.lncRNA mhrt779在运动肥厚预适应的心肌细胞中显着上调,并具有抗病理性心肌肥厚的效应。3.lncRNAmhrt779通过与Brg1结合,抑制病理性刺激引起的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

孙强[7](2020)在《vWF、sST2、GDF15联合BNP检测评估慢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及 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BNP)对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诊断、危险分层及短期预后评估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我院心内科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以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为主要原因住院的患者118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关于心衰的诊断标准,并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将其分为两组:LVEF≥50%的慢性心衰患者57例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组(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 组),LVEF<50%的 CHF 患者61例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组(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组),并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disease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进一步分为NYHAⅡ级亚组、Ⅲ级亚组和Ⅳ级亚组;纳入同期在我院查体中心体检的无心力衰竭及心脏病史的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记录所有入选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一般情况、吸烟饮酒史、查体结果、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衰病因、既往伴随疾病及服药等情况,并计算体重指数,并收集记录检验科检测的项目数值:BNP、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含量、尿素氮(BUN)、肌酐(Cr)、血清钾钠氯含量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心肌酶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常规、D-二聚体,入院48 h内对入选患者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及左心室功能。对入选的心衰患者及对照组研究对象均随访6个月,记录出院后6个月终点事件(因心衰加重再次入院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ABC-ELISA法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浆vWF、sST2、GDF-15浓度,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浆vWF、sST2以及GDF-15浓度的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BNP、vWF、sST2及GDF-15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BNP、vWF、sST2及GDF-15与LVEF以及BNP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 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血浆BNP、vWF、sST2及GDF-15浓度对HFpEF患者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HFpEF组年龄(74.56±10.15)大于HFrEF组(65.46±13.55),女性占61.4%,合并高血压病者占59.6%,合并心房颤动/扑动者占52.6%,收缩压(139.77±25.74)mmHg,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Ⅲ级者占多数,分别为17例(占29.8%)、25例(占43.9%),均高于HFrEF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反,HFrEF组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20例(占32.8%),心功能Ⅳ级者36例(占59.0%),血尿酸(474.02±178.25)umol/L,血红蛋白(133.02±28.48)g/L,均高于HFpEF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引起心衰的基础病因比较,HFpEF的常见原因是缺血性心肌病和瓣膜病,而HFrEF的常见原因是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心衰组LVEF、E/A比值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LAED、LVEDD、IVST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FpEF组与HFrEF组比较,HFpEF组患者LVEF显着高于HFrEF组患者,LVEDD、E/A显着低于HFrEF组患者,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3)心衰组患者血浆BNP、vWF、sST2、GDF-15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pEF组患者血浆BNP、vWF、sST2浓度均低于HFrEF组患者,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患者血浆GDF-15浓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HFpEF组患者血浆BNP、vWF、sST2及GDF-15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0.398、0.294、0.306,P值分别为0.010、0.002、0.046、0.021;在HFrEF组患者以上标记物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5、0.308、0.279、0.273,P值分别为0.026、0.016、0.029、0.033;通过 Pearson 相关分析发现血浆 BNP、vWF、sST2及GDF-15在对照组及HFpEF组患者与LVEF均无相关性,在HFrEF组患者与LVE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3、-0.349、-0.339、-0.340,P值分别为 0.018、0.006、0.001、0.007;HFpEF 组患者血浆 vWF、sST2 及 GDF-15浓度均与BN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5、0.896、0.885,P均<0.01;(4)作血浆BNP、vWF、sST2及GDF-15诊断HFpEF的ROC曲线。血浆BNP诊断 HFpEF 的 AUC 为 0.648(95%CI:0.568-0.727),最佳界值为 89.5pg/ml,敏感度为96.5%,特异度为54.6%;血浆vWF诊断HFpEF的AUC为0.575(95%CI:0.484~0.665),最佳界值为 67.45mU/ml,敏感度为 80.7%,特异度为 63.9%;血浆 sST2 诊断 HFpEF 的 AUC 为 0.616(95%CI:0.533~0.699),最佳界值为61.97pg/ml,敏感度为98.2%,特异度为53.8%;血浆GDF-15诊断 HFpEF 的 AUC 为 0.714(95%CI:0.640~0.789),最佳界值为 11.28pg/ml,敏感度为98.5%,特异度为54.6%;血浆vWF+BNP诊断HFpEF的AUC为0.717(95%CI:0.645~0.789);血浆 sST2+BNP 诊断 HFpEF 的 AUC 为 0.691(95%CI:0.612~0.769);血浆 GDF-15+BNP 诊断 HFpEF 的 AUC 为 0.752(95%CI:0.663-0.841);血浆 vWF+sST2+GDF-15+BNP 诊断 HFpEF 的AUC 为 0.775(95%CI:0.697~0.852);(5)作血浆 BNP、vWF、sST2 及 GDF-15预测HFpE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的ROC曲线。血浆BNP预测HFpE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的AUC为0.527(95%CI:0.374-0.680),最佳界值为344.5pg/ml,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56.4%;血浆vWF预测HFpE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的AUC为0.533(95%CI:0.376~0.691),最佳界值为183mU/ml,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53.8%;血浆sST2预测HFpE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的AUC为 0.538(95%CI:0.388~0.689),最佳界值为 150.1pg/ml,敏感度为 55.6%,特异度为51.3%;血浆GDF-15预测HFpE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的AUC 为 0.588(95%CI:0.433~0.742),最佳界值为 24.47pg/ml,敏感度为 66.7%,特异度为53.8%;血浆vWF+sST2+GDF-15+BNP预测HFpE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的AUC为0.725(95%CI:0.620-0.829)。结论:(1)与HFrEF组患者比较,HFpHF组患者的年龄大,女性多,且多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及心房颤动等共病。(2)HFpEF组患者的BNP浓度低于HFrEF组患者,BNP对于HFrEF患者的评估价值可能更大。(3)HFpEF患者血浆vWF、sST2、GDF-15、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与HFpEF及HFrEF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作为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新生物标志物;血浆vWF、sST2及GDF-15可作为BNP诊断HFpEF的补充手段,提高对HF-PEF的诊断价值;血浆vWF、sST2、GDF-15及BNP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BNP可提高对HFpEF患者诊断的价值。(4)血浆中vWF、sST2、GDF-15及BNP水平对于HFpE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及心源性再入院的风险有很强的预测指导意义,可作为BNP评估HFpEF患者预后的有力补充,其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对HFpE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心血管事件风险预后的评估能力,在评估HFpEF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甚至已超过传统公认的标志物BNP,血浆vWF、sST2及GDF-15浓度是HFpEF患者很有潜在研究价值的新生物标志物。

董海丽[8](2020)在《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银杏(Ginkgo biloba L.)是银杏科(Ginkgoaceae)银杏属(Ginkgo)中唯一幸存的物种,原产于中国,现已被列为濒危物种。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即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按《中国药典》中银杏叶提取物标准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其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组成复杂。特别是黄酮苷类成分,结构相近,极性差异较小,很难获得成分明确的此类化合物。同时,质量控制也因较难获得纯度足够的原型黄酮苷对照品而变得十分困难。因此,为了得到纯度足够的黄酮苷类化合物,进一步明确提取物及注射液的物质基础,本论文选用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为研究对象,重点进行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反相中压柱色谱、半制备HPLC和制备LC等)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色谱鉴定技术(包括一维、二维核磁谱、低分辩、高分辨质谱、X-Ray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等)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通过酶标仪法测定抗血小板聚集率,对新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活性筛选。结果从中共分离鉴定52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3个,包括2个黄酮二糖苷和1个银杏倍半萜内酯。已知化合物49个,包括8个黄酮单糖苷、13个黄酮二糖苷、6个黄酮三糖苷、8个环丁烷黄酮二聚体、2个黄酮苷元、4个银杏萜内酯和8个木脂素类。两个新的香豆酰基黄酮二糖苷,均由黄酮苷元连接葡萄糖、鼠李糖和顺式香豆酰基片段组成。一个结构新颖的倍半萜内酯,由2,2-二甲基丙酮片段、环戊烷和内酯环组成。对所分离得到新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均没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本论文对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不仅完善了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的化学成分,也提高了银杏叶提取物及制剂的利用效率。为进一步开展银杏叶制剂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也为银杏叶注射液物质基础的进一步明确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曾志刚[9](2019)在《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骨骼肌损伤是运动医学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剔除导致挫伤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机械生长因子(MGF)的下调和肌肉再生受损。据此我们假设,注射IGF-1或MGF可能至少部分地改善巨噬细胞剔除导致的肌肉修复受损。因此,我们探讨了注射IGF-1或MGF是否在改善受损肌肉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方法:在C57BL/6小鼠的腓肠肌中建立了IGF-1或MGF注射的肌肉挫伤和巨噬细胞剔除的动物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1)挫伤与安慰剂处理组(C组),(2)挫伤与巨噬细胞剔除处理组(CD组),(3)挫伤、巨噬细胞剔除与IGF-1处理组(CDI组),(4)挫伤、巨噬细胞剔除与MGF处理组(CDM组)。在C、CD、CDI和CDM组中,除第0天(非挫伤小鼠)外,每组小鼠均产生腓肠肌双侧挫伤,并分别在挫伤前(Con)和挫伤后第1、3、7、14天取样。在巨噬细胞剔除和IGF-1或MGF注射后对挫伤的肌肉进行综合的组织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在挫伤骨骼肌中检测骨骼肌再生(HE染色)、纤维化(masson染色)、巨噬细胞及其亚群表面标志物、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肌源性调节因子(MRFs)、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1含氯膦酸盐的脂质体对受损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影响。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相比,巨噬细胞剔除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明显受到抑制(ρ<0.01)。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有效剔除了。2注射IGF-1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再生肌纤维减少和纤维化加重。巨噬细胞剔除后损伤14天的挫伤肌肉中再生肌纤维的总数目、总面积和总直径比单纯肌肉挫伤后的再生肌纤维显着减少(ρ<0.05),注射IGF-1后受损的肌肉再生没有改善(ρ>0.05)。再者,巨噬细胞剔除引起肌肉挫伤后纤维化明显增加(ρ<0.05),而增加的纤维化没有通过IGF-1注射得以改善(ρ>0.05)。3注射IGF-1未能促进巨噬细胞剔除后巨噬细胞之间的协调,从而未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和修复。通过注射IGF-1,挫伤后的细胞免疫反应得到了改善,巨噬细胞总数(F4/80)、促炎巨噬细胞(CD68)、抗炎巨噬细胞(CD163和CD206)有一定程度的显着增加(ρ<0.05)。在修复后期,注射IGF-1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高于单纯肌肉挫伤和巨噬细胞剔除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ρ<0.05),而注射IGF-1后的CD68和CD206巨噬细胞的水平仅高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水平(ρ<0.05),CD163巨噬细胞水平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水平(ρ<0.01)。4注射IGF-1未能改善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挫伤肌肉延迟修复(其表现为MRFs增加,特别是修复后期)。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水平相比,在巨噬细胞剔除后的不同时间点,MyoD,Myf5,myogenin和Myf6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ρ<0.05),在注射IGF-1后14d,MyoD和myogenin的表达也显着增加(ρ<0.001)。5注射IGF-1部分改善了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抑制,但未能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受损。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相比,在巨噬细胞剔除后修复的初始阶段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加(ρ<0.01),在巨噬细胞剔除后的所有修复阶段Angpt-1的表达均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ρ<0.01)。与巨噬细胞剔除后相比,注射IGF-1后各修复阶段HIF-1α的表达均显着降低(ρ<0.05),VEGF在修复后期和Angpt-1在所有修复阶段的表达显着增加(ρ<0.001)。然而,注射IGF-1后修复后期HIF-1α、VEGF和Angpt-1的表达均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ρ<0.001)。6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肌纤维再生无保护作用,但减轻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巨噬细胞剔除显着降低了损伤14天后再生肌纤维的总直径、总数量和总面积(ρ<0.01)。然而,注射MGF对再生肌纤维的直径、数量和面积没有影响(ρ>0.05)。再者,与损伤后14天的单纯肌肉挫伤组纤维化比较,巨噬细胞剔除组的骨骼肌纤维化显着增加(ρ<0.01)。然而,与损伤后14天的巨噬细胞剔除组纤维化面积比较,注射MGF后纤维化面积显着降低(ρ<0.05)。同时,在损伤后1天和3天,注射MGF后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巨噬细胞剔除后的水平(ρ<0.01)。7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卫星细胞的功能状态。巨噬细胞剔除不影响MyoD的表达(ρ>0.05),但在肌肉损伤后3天显着降低Myogenin的表达(p<0.01)。然而,注射MGF并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受损骨骼肌中MyoD和Myogenin的表达(ρ>0.05)。8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但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剔除相比,注射MGF后挫伤骨骼肌的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无明显变化(ρ>0.05)。在骨骼肌损伤后3天,巨噬细胞剔除使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TGF-β)的水平显着高于单纯肌肉挫伤(ρ<0.05)。相反,与巨噬细胞剔除相比,注射MGF导致损伤后TNF-α,IFN-γ,IL-1β和TGF-β水平显着降低(ρ<0.05)。再者,巨噬细胞剔除显着增加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R4)的表达(ρ<0.05)。然而,注射MGF显着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受损肌肉组织三种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R4)的表达(ρ<0.05)。9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gp91phox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剔除比较,注射MGF显着降低了伤后3天gp91phox的表达(ρ<0.01)。10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巨噬细胞剔除导致损伤骨骼肌中MMP-1,MMP-2,MMP-9,MMP-10和MMP-14水平比单纯肌肉挫伤显着升高(ρ<0.05)。与巨噬细胞剔除比较,注射MGF在损伤后第3天显着抑制其增加(ρ<0.01)。结论: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巨噬细胞持续剔除的情况下,注射IGF-1可以促进巨噬细胞亚群(CD206)和VEGF、Angpt-1的表达的部分恢复。(2)IGF-1注射并不能完全弥补巨噬细胞在肌肉再生相关调节因子、肌源性调节因子和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外源性补充IGF-1并不能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引起的小鼠挫伤骨骼肌的再生和修复受损。(3)注射MGF可部分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导致的小鼠骨骼肌再生受损和纤维化。(4)注射MGF降低了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gp91phox的表达,有利于减少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

刘洪涛[10](2019)在《运动预适应经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激活的自噬在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作为对机体刺激的一种手段,运动预适应(exercise preconditioning,EP)的心肌保护效应备受关注。自噬是心肌健康必不可少的降解途径,因此,运动预适应诱导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心肌自噬有关。最近研究表明,在自噬调节过程中AMPK-mTOR-ULK1途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早期和晚期运动预适应对AMPK-mTOR-ULK1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AMPK-mTOR-ULK1信号通路在心肌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并利用自噬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m)验证自噬是否参与了运动预适应诱导的早期和晚期心肌保护效应,从而进一步完善运动预适应参与心肌保护效应理论体系。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8周龄,200只,随机分成10组:对照组(C);力竭运动组(EE),力竭运动后0.5 h取材;EEP组,EP后0.5 h取材;EEP+EE组,EP后0.5 h再进行力竭运动,运动后0.5 h取材;W+EEP组,EP前0.5 h腹腔注射渥曼青霉素,运动后0.5 h取材;W+EEP+EE组,EP前0.5 h腹腔注射渥曼青霉素,EP后0.5 h再进行力竭运动,运动后0.5 h取材;LEP组,EP后24 h取材;LEP+EE组,EP后24 h再进行力竭运动,运动后0.5 h取材;W+LEP组,EP前0.5 h腹腔注射渥曼青霉素,EP后24 h取材;W+LEP+EE组,EP前0.5 h腹腔注射渥曼青霉素,EP后24 h再进行力竭运动,运动后0.5 h取材。构建运动模型:SD大鼠通过一次间歇性大强度有氧跑台运动建立运动预适应模型;一次大强度有氧力竭跑台运动建立急性心肌损伤模型。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中肌钙蛋白I(cTnI)含量,评价运动性心肌损伤程度和保护程度;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形态结构变化;采用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色方观察心肌缺血缺氧改变,并通过图像处理评估心肌缺血缺氧程度;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心肌的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观察自噬结构;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通路中AMPK、AMPKαThr172、mTOR、ULK1、ULK1Ser757蛋白表达,以及计算ULK1Ser757/ULK1比值变化,分析运动预适应影响大鼠心肌细胞自噬改变的可能机制;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KB1、PI3KC3、Beclin1、Bcl-2、LC3-I、LC3-II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计算LC3-II/LC3-I比值变化。通过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深入探讨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激活的自噬在运动预适应诱导的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与C组比,EE组大鼠血浆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水平显着升高以及HBFP染色MOD值明显升高(P<0.05);HE染色显示嗜酸性增强,细胞肿胀,部分肌纤维断裂、溶解;力竭运动后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肌原纤维断裂严重;线粒体呈圆形形态改变,部分出现空泡化现象;但是未见到核固缩,崩解。与C组比,EEP组和LEP组大鼠血浆中cTnI水平,HE染色,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和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与EE组比,EEP+EE组和LEP+EE组中由力竭运动导致的血浆cTnI水平显着降低;心肌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明显减轻(P<0.05);HE染色显示嗜酸性增强,部分肌纤维呈波浪改变;TEM结果显示,LEP+EE组可见自噬结构。与EEP+EE组比,W+EEP+EE组大鼠血浆中cTnI水平明显下降(P<0.05);缺血缺氧无明显改变;HE染色显示心肌纤维间距增宽;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部分线粒体出现空泡化。与LEP+EE组比,W+LEP+EE组大鼠血浆中cTnI水平和缺血缺氧程度明显增加(P<0.05);HE染色显示嗜酸性增强,部分肌纤维断裂;心肌超微结构有明显的改变,线粒体空泡化严重。与C组比,EEP组AMPK-mTOR-ULK1通路中AMPK表达明显升高,mTOR水平无明显变化,而ULK1Ser757/ULK1比值明显降低。与C组比,EEP+EE组,LEP组和LEP+EE组AMPK-mTOR-ULK1通路中AMPK和ULK1表达明显升高,mTOR水平无明显变化,而ULK1Ser757/ULK1比值明显降低,其中EEP+EE组中AMPKαThr172表达也明显增加。与EEP+EE组比,W+EEP+EE组AMPK-mTOR-ULK1通路中蛋白表达无明显的变化(P>0.05)。与LEP+EE组比,W+LEP+EE组AMPK-mTOR-ULK1通路中蛋白表达无明显的变化。此外,与C组比,EE组AMPK-mTOR-ULK1通路中AMPK表达明显升高,mTOR水平无明显变化,而ULK1Ser757表达以及ULK1Ser757/ULK1比值明显降低。与C组比,EEP组,EEP+EE组,LEP组和LEP+EE组中PI3KC3表达明显增加,LC3-II/LC3-I比值增加。此外,EEP组中LC3-I表达明显下降;EEP+EE组中Beclin 1表达明显增加;EEP+EE组和LEP组LC3-II表达增加。与EEP组比,W+EEP组PI3KC3,Beclin 1和LC3-II表达以及LC3-II/LC3-I比值有下降趋势(P>0.05)。与EEP+EE组比,W+EEP+EE组PI3KC3,Beclin 1和LC3-II表达有下降趋势(P>0.05)。与LEP组比,W+LEP组PI3KC3和LC3-II表达以及LC3-II/LC3-I比值明显下降。与LEP+EE组比,W+LEP+EE组PI3KC3和LC3-II表达明显下降,LC3-II/LC3-I比值有下降趋势(P>0.05)。此外,与C组比,EE组PI3KC3和LC3-II表达明显增加,LC3-II/LC3-I比值显着升高。研究结论:一次大强度力竭性运动能导致大鼠心肌细胞严重的缺血缺氧和超微结构损伤,是一种可逆的运动性损伤,可能与力竭运动时自噬体清除效率降低有关。早期和晚期运动预适应能减轻力竭运动所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运动预适应激活了AMPK-mTOR-ULK1信号通路,上调心肌细胞自噬,其主要机制为:运动预适应上调并激活AMPK,活化的AMPK降低mTOR依赖的ULK1Ser757磷酸化,进而激活ULK1,上调心肌细胞自噬。激活的心肌细胞自噬部分参与了运动预适应诱导的早期和晚期心肌保护效应。抑制自噬则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二、运动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康复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血管适应
    1.1 内皮功能改善
    1.2 侧支形成
    1.3 抑制血小板活化
2 心肌适应
    2.1 心肌代谢
    2.2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
    2.3 心肌电重构
3 结 语

(2)AMPK在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运动与微循环的关系
        1.1 运动训练提高组织微循环机能
        1.2 低氧训练可提高组织微循环机能
    2 运动与线粒体更新(线粒体合成、线粒体自噬)的关系
        2.1 线粒体合成、线粒体自噬的关系
        2.2 运动增强肌线粒体合成的分子机制
        2.3 运动增强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
    3 AMPK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与线粒体自噬的控制
        3.1 AMPK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的控制
        3.2 AMPK对骨骼肌线粒体自噬的控制
    4 骨骼肌线粒体合成与线粒体自噬与氧利用的关系
    5 问题与假设
第一部分 低氧训练提高骨骼肌AMPK活力、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分组及干预
        1.2 微循环功能测定
        1.3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1.4 能量代谢水平测定
        1.5 免疫组织化学材料与方法
        1.6 透射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低氧训练干预体重的变化
        2.2 低氧训练干预微循环功能的结果
        2.3 低氧训练干预AMPK控制下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结果
        2.4 低氧训练后骨骼肌能量代谢水平对比
        2.5 低氧训练后骨骼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6 低氧训练后骨骼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低氧训练干预体重的变化
        3.2 低氧训练干预微循环功能的变化
        3.3 低氧训练对AMPK控制下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影响
        3.4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氧化磷酸化途径能量代谢的影响
        3.5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CD31及VEGF组织学表达的影响
        3.6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部分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特征类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分组及干预
        1.2 微循环功能测定
        1.3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1.4 能量代谢水平测定
        1.5 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材料与方法
        1.6 透射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体重的变化
        2.2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微循环功能的结果
        2.3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自噬及合成的结果
        2.4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能量代谢水平变化
        2.5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组织学检测结果
        2.6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体重的变化
        3.2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影响
        3.3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肌肉氧化磷酸化途径能量代谢的影响
        3.4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血管生成、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3.5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AMPKα2 敲除抑制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分组及干预
        1.2 AMPKα2 基因敲除小鼠制备
        1.3 微循环功能测定
        1.4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1.5 能量代谢水平测定
        1.6 免疫组织化学材料与方法
        1.7 透射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小鼠肌肉AMPKα2 敲除结果
        2.2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小鼠体重变化
        2.3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微循环功能的变化
        2.4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结果
        2.5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后骨骼肌能量代谢水平变化
        2.6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7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体重的影响
        3.2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影响
        3.3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腓肠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3.4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微循环功能、血管生成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伦理审批表
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成果
致谢

(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参与调节急性力竭及规律有氧运动相关天然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文献综述
研究一 急性力竭运动对外周循环NETS释放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技术路线图
        2.3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急性力竭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和IL-6浓度的变化情况
        3.2 急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外周循环游离DNA和NETS的释放情况
        3.3 血乳酸浓度与NETS释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浓度的乳酸对于NETS释放的作用探析
        3.5 乳酸抑制NETS释放的可能机制
    4 分析与讨论
        4.1 急性力竭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变化情况分析
        4.2 急性力竭运动中CF-DNA和IL-6浓度变化情况分析
        4.3 急性力竭运动中NETS的释放情况及与CF-DNA相关关系分析
        4.4 体外乳酸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及其机制分析
        4.5 NETS在运动性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分析
        4.6 运动性免疫抑制最新观点分析
    5 研究小结
研究二 NETS在有氧运动缓解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技术路线图
        2.3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有氧运动缓解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结果
        3.2 NETS在有氧运动缓解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结果
        3.3 有氧运动缓解急性肺损伤的体内机制研究结果
        3.4 NETS体外刺激肺泡巨噬细胞(MH-S) M1型极化的机制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有氧运动减轻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气道炎症结果分析
        4.2 NETS在有氧运动减轻LPS诱导的ALI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分析
        4.3 MAPK和NF-KB通路关键蛋白参与有氧运动改善ALI结果分析
        4.4 NETS促进肺泡巨噬细胞M1型极化及其机制分析
    5 研究小结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水平及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收集样本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相关诊断标准
    2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设备及软件
    3 研究方法及操作步骤
        3.1 样本收集
        3.2 病史采集和实验室指标检查
        3.3 心脏超声检查及血压测量
        3.4 冠脉造影检测及狭窄评估
        3.5 MOTS-c检测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各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2 各组间血清MOTS-c水平比较
    3 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水平的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致谢

(5)毛蕊花糖苷对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进展
        1.1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
        1.2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毒素种类及分型
        1.3 总结
    第二章 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研究进展
        2.1 气性坏疽
        2.2 气性坏疽常用治疗方法
        2.3 总结
    第三章 毛蕊花糖苷的药理作用
        3.1 抗氧化性
        3.2 抗炎作用
        3.3 抗菌活性
        3.4 抗肿瘤活性
        3.5 保肝作用
        3.6 其他活性
        3.7 总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及θ毒素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毛蕊花糖苷抑制CPA及 PFO溶血活性作用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毛蕊花糖苷对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侵袭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LncRNA Mhrt779诱导运动肥厚预适应的抗肥厚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用动物及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
结果
    一、小鼠游泳运动引起生理性心肌肥厚,终止运动1周后,生理性肥厚消退
        1.小鼠游泳运动3周引起心肌肥厚,且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下降
        2.游泳运动3周可诱导心脏生理性肥厚,静息1周后心肌肥厚消退
    二、EHP抑制压力负荷引起的病理性心肌肥厚,延缓心衰进展
        1.EHP减轻压力负荷1周诱导的心肌肥厚
        2.EHP改善压力负荷4周引起心力衰竭
    三、EHP上调心肌LncRNA Mhrt779的表达
        1.运动使心脏组织lncRNA Mhrt779的表达上调
    四、过表达或敲低心脏中的Mhrt779对运动肥厚预适应抗肥厚作用的影响
        1.心肌内过表达或敲低Mhrt779的验证
        2.超声检测压力负荷下过表达或敲低心肌中Mhrt779对EHP的心脏保护作用的影响
        3.过表达或敲低心脏中的Mhrt779对压力负荷下心肌肥厚的影响
    五、通过质谱全面鉴定lncRNA Mhrt779的结合蛋白(ChIRP-MS)
        1.静息组、运动肥厚预适应组以及压力负荷组心脏中Mhrt779结合蛋白筛选
        2.CHIRP-MS证实Mhrt779与Brg1结合
    六、Mhrt779通过结合Brg1来抑制压力负荷引起的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
        1.EHP通过抑制压力负荷引起的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减轻心肌肥厚
        2.心肌内过表达mhrt779可抑制压力负荷引起的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
        3.心肌内敲低mhrt779可促进压力负荷引起的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
    七、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内过表达Mhrt779可抑制AngⅡ引起的Hdac2/Akt/GSK3β通路的活化
        1.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内Mhrt779过表达
        2.心肌细胞过表达mhrt779可通过抑制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减轻AngⅡ引起的心肌肥厚
    八、小鼠乳鼠心肌细胞内敲低mhrt779可促进AngⅡ引起的Hdac2/Akt/GSK3β通路的活化
        1.小鼠乳鼠心肌细胞内mhrt779的敲低
        2.心肌细胞敲低mhrt779增加AngⅡ引起的Hdac2/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促进心肌肥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7)vWF、sST2、GDF15联合BNP检测评估慢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银杏叶简介
    2.银杏叶制剂的现代发展
    3.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3.1 选题背景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化学成分研究
    1.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简介
    2.实验部分
        2.1 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来源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分离过程
        2.4 化合物的编号、名称及结构
        2.5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2.6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2.7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杏叶注射液原料中黄酮苷和萜内酯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受试样品、诱导剂、阳性样品和血小板制备
        2.2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论文总体设计
第一部分 IGF-1或MGF和巨噬细胞介导的损伤骨骼肌再生的关系研究综述
    1 前言
    2 巨噬细胞及其亚群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2.1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2.2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肌再生调节因子
        2.3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2.4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趋化因子
        2.5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2.6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2.7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氧化应激因子
    3 IGF-1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3.1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3.2 在肌再生中IGF-1和巨噬细胞及其亚群
        3.3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3.4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趋化因子
        3.5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3.6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4 MGF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4.1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4.2 在肌再生中MGF和巨噬细胞及其亚群
        4.3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4.4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4.5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第二部分 注射IGF-1未改善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
        2.2 实验设计
        2.3 骨骼肌挫伤动物模型
        2.4 脂质体注射
        2.5 IGF-1注射
        2.6 肌肉再生和纤维化的组织形态学评价
        2.7 免疫荧光染色
        2.8 RNA分离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2.9 实时定量PCR(Rt-qPCR)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再生的影响
        3.2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纤维化的影响
        3.3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
        3.4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的影响
        3.5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4.1 注射IGF-1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再生肌纤维减少
        4.2 注射 IGF-1 未能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引起的挫伤肌肉的延迟修复(其取决于MRFs 增加),特别是在修复的后期
        4.3 注射 IGF-1 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肌肉纤维化加重
        4.4 注射 IGF-1 未能促进巨噬细胞剔除后巨噬细胞亚群之间的协调,从而未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和修复
        4.5 注射IGF-1部分改善了巨噬细胞剔除诱导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抑制,但不能改善挫伤肌肉受损的再生和修复
    5 结论
第三部分 注射 MGF 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
        2.2 骨骼肌挫伤模型
        2.3 巨噬细胞剔除
        2.4 MGF处理
        2.5 HE染色
        2.6 Masson三色染色
        2.7 免疫荧光染色
        2.8 RNA提取,cDNA合成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再生的影响
        3.2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纤维化的影响
        3.3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卫星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
        3.4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影响
        3.5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3.6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趋化因子的影响
        3.7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3.8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gp91phox的影响
    4 讨论
        4.1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肌纤维再生无改善作用,但能减轻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
        4.2 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功能状态
        4.3 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4.4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4.5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趋化因子的表达
        4.6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4.7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gp91phox的表达
    5 结论
全文总结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10)运动预适应经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激活的自噬在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论文总体设计
第一部分 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自噬在心肌缺血缺氧和运动中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1 前言
    2 细胞自噬概述
        2.1 ULK1复合体
        2.2 PI3KC3复合体
        2.3 Beclin1-Bcl-2 复合体
        2.4 哺乳动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2.5 自噬体降解及循环再利用
        2.6 自噬抑制剂
    3 缺血再灌注与心肌自噬
    4 缺血预适应与心肌自噬
    5 运动与心肌自噬
        5.1 短周期运动与细胞自噬
        5.2 长周期运动与细胞自噬
        5.3 运动预适应与细胞自噬
    6 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6.1 依赖mTOR信号通路
        6.2 不依赖mTOR的自噬通路
        6.3 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简介
        6.4 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与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运动预适应诱导的早晚期保护效应减轻力竭运动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试剂
        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4 技术路线
        2.5 实验对象分组及运动模型建立
        2.6 取材
        2.7 组织包埋
        2.8 血浆cTnI水平的测定
        2.9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
        2.10 染色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hematoxylin basic fuchsin picric acid staining,HBFP染色)
        2.11 图像处理分析
        2.12 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
        2.1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血浆中cTnI水平变化检测结果
        3.2 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
        3.3 大鼠心肌组织HBFP染色
        3.4 大鼠心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力竭运动造成运动性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4.2 运动预适应减轻力竭运动性心肌损伤
        4.3 自噬抑制剂对运动预适应早期和晚期心肌保护效应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运动预适应经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激活的自噬在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对象
        2.4 动物模型和取材
        2.5 免疫印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相关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3.1 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免疫印迹结果
        3.2 运动预适应诱导的心肌保护过程中相关蛋白免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结果
    4 讨论
        4.1 运动预适应通过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激活心肌细胞自噬的可能机制
        4.2 AMPK-mTOR-ULK1 信号通路激活的自噬参与了运动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四、运动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康复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机制研究[J]. 沈静,黄文军,钮黎剑,马勇翔,张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 [2]AMPK在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D]. 赵永才.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参与调节急性力竭及规律有氧运动相关天然免疫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石月.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冠心病患者血清MOTS-c水平及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D]. 孟祥祺. 青岛大学, 2020(01)
  • [5]毛蕊花糖苷对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的治疗作用研究[D]. 张建. 吉林大学, 2020(08)
  • [6]LncRNA Mhrt779诱导运动肥厚预适应的抗肥厚记忆[D]. 林海若.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7]vWF、sST2、GDF15联合BNP检测评估慢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D]. 孙强. 济宁医学院, 2020(04)
  • [8]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D]. 董海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曾志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19
  • [10]运动预适应经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激活的自噬在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D]. 刘洪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9(12)

标签:;  ;  ;  ;  ;  

运动性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