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主肺窗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螺旋CT在主肺窗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螺旋CT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勇[1](2020)在《小剂量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128层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128层螺旋CT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和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技术两种肺动脉CTA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1月份至2019年6月份在我院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需要行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有31例。2、设备与扫描方法肺动脉血管成像设备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用德国欧利奇(Ulrich)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A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的扫描方式(test bolus),即先使用15ml对比剂进行肺动脉循环时间的测试,再使用25 ml对比剂进行肺动脉成像。B组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自动触发扫描(bolus track),使用40ml对比剂;两组患者的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对比剂浓度350mgI/ml,扫描结束后,将所有的原始图像数据传到后处理MMWP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 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3、图像分析所有患者的图像后处理重建工作由同一名工作多年的技师进行操作,处理完成后的图像由我科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用相同的标准分析两组图像质量,做出相应的诊断。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数据处理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于两组性别构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定量数据(使用mean±SD)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辐射剂量及图像强化CT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评分的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肺动脉成像所得的所有图像中,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扫描长度在统计学上的比较有差别(P>0.05),两组病人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肺动脉增强的CT值高,A组肺动脉增强的CT值低,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残留在上腔静脉内的对比剂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CT值也明显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相同剂量(40ml)对比剂的情况下,两种检查方法都可以满足128层螺旋CT肺动脉CTA成像的检查要求,应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可以把肺动脉显示的更加清晰,肺静脉伪影少,更加准确地把握好扫描最佳时机,获得血管成像质量高,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赖海辉[2](2019)在《CT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骨转移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小细胞肺癌CT影像特征及其对脑转移的预测价值初步探讨研究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CT征象及其与脑转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18例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SCLC脑转移,69例未发生脑转移。回顾性分析118例原发性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表现,应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SCLC的CT征象与脑转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18例原发性SCLC中,男108例(91.5%),女10例(8.5%);年龄≤60岁52例(44.0%),>60岁66例(56.0%)。中央型84例(71.1%),周围型34例(28.9%)。原发肿瘤大小(原发灶最长径)≤3cm为17例(14.4%)、>3cm且≤5cm为44例(37.3%)、>5cm且≤7cm为31例(26.3%)、>7cm为26例(22.0%)。首次CT检查的TN分期:CT-T1期15例(12.7%)、T2期18例(15.3%)、T3期11例(9.3%)和T4期74例(62.7%);CT-N0期10例(8.5%)、N1期15例(12.7%)、N2期59例(50.0%)和N3期34例(28.8%)。纵隔大血管受侵犯70例(59.3%),包括上腔静脉和主、叶肺动脉。胸膜受累24例(20.4%):包括胸腔积液和(或)胸膜结节或增厚。卡方检验结果表明SCLC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部位、大小、CT-TN分期及纵隔大血管是否受累是其发生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60岁)、原发肿瘤部位(中央型)、大小(>7cm)、CT-T4、CT-N3期及大血管侵犯与脑转移的发生有关(P<0.05),均为脑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患者性别、胸膜情况与原发性SCLC脑转移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SCLC部分CT征象对SCLC脑转移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原发肿瘤部位(中央型)、大小(>7cm)、CT-T4、CT-N3期及纵隔大血管侵犯为SCLC脑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性别、胸膜情况与SCLC脑转移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化疗后骨硬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研究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骨转移患者化疗后骨硬化改变与化疗疗效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SCLC并随访证实的骨转移患者的化疗前后CT资料,均为首次接受铂类联合化疗。参照RECITST 1.1标准将所有已接受两个临床化疗周期后的原发性SCLC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PD+SD)。SCLC的骨转移瘤结合其化疗前、化疗后的CT图像特征分为骨硬化组和无骨硬化组。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骨转移瘤的骨硬化改变与SCLC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32例SCLC两个化疗周期后,有效组26例,无效组6例;骨转移瘤硬化组22例和非硬化组10例。22例骨硬化组中21例(21/22)归为有效组,仅1例为无效,而10例非骨硬化组中无效和有效各5例(5/10)。32例SCLC两个化疗周期后骨转移瘤骨硬化组的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无硬化组的有效率(95.5%vs 50%,P<0.01)。结论SCLC骨转移瘤化疗后骨硬化改变有可能作为评估小细胞肺癌化疗有效的影像学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刘宁[3](2019)在《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观察正常成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气管支气管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治疗及支气管镜检查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依据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8月来我院接受MSCT(本研究为64排螺旋CT)扫描的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42.57±6.19)岁。纳入标准:无呼吸道疾病及相关症状表现;行胸部MSCT检查正常,未发现任何异常反应;由专业人员告知本次研究内容、目的,对研究知情,阅读、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有外胸廓畸形;有明显肺部组织感染表现;胸腔组织发现积液;反对参与本次研究。依据性别不同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男性组(100例)、女性组(100例),对比两组受检者左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LA)、隆突水平左主支气管内径(LBD)、左主支气管长度(LBL)、左主支气管与上叶支气管夹角(LUA)、左主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夹角(LLA)、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RA)、隆突水平右主支气管内径(RBD)、右主支气管长度(RBL)、右主支气管与上叶支气管夹角(RUA)、右主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夹角(RLA),分析不同性别支气管解剖结构差异。然后,分别将男性组、女性组分为青年组65例(20-44岁)、中年组69例(45-64岁)、老年组66例(65岁以上)三个年龄亚组,对比男性、女性不同年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开口管径、开口角度,分析不同年龄支气管解剖结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解剖对比:男性组LBD(15.23±0.21mm)、LBL(52.72±1.15mm)、RBD(15.81±0.58mm)、RBL(14.77±0.49mm)均明显高于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LA(42.62±0.41度)、LUA(58.62±1.50度)、LLA(14.95±0.98度)、RA(36.07±0.87度)、RUA(52.24±1.33度)、RLA(32.40±0.85度)均明显低于女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对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青年组和中年组受检者的LBD、LBL、RBD、RBL测量值均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LBD(14.92±0.13mm)、LBL(51.97±1.58mm)、RBD(15.78±0.55mm)、RBL(15.08±0.48mm)测量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中年组受检者的LA、LUA、LLA、RA、RUA、RLA测量值均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LA、LUA、LLA、RA、RUA、RLA测量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中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支气管解剖结构与性别、年龄有关。男性支气管各种径线均大于女性,而开口角度多低于女性;青年、中年的支气管解剖结构往往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支气管会扩大,老年人的支气管开口管径、开口角度要高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图21幅;表7个;参120篇。

时媛[4](2019)在《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利用256层螺旋CT比较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与胸部双期增强CT对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图像质量的影响。2利用256层螺旋CT评估不同的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对BA成像质量的影响。3选用最佳的成像方式及显示方法,对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下BA的解剖及血供进行探究,旨在为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介入栓塞术前提供精确的影像学支持。方法1将400例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256层螺旋CT发现无肺部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例,分别以I组: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II组:行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选取至少一支BA清晰显示的患者,I组136例,II组108例,参照冠状动脉的评分标准对两组B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2对136例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别应用A组(MPR+MIP)、B组(MPR+VR)、C组(MPR+CPR)三组组合后处理技术,观察BA的最佳显示方法。3对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期间行胸部CT平扫或/及增强发现肺肿瘤并经支气管镜检查、活体组织探查或术后确认为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135例患者实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设为III组,再应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对I组和III组进行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详细记录BA显示情况、解剖分型与其血管数量的关系、起源方位及分支类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1 I组和II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9±0.94、2.1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3,P=0.004,P<0.05)。2 136例患者中,A组能全部确定BA起源,B组仅有17例不能确定,C组能确定BA起源128例,不能确定8例,A、B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18.133,P=0.000,P<0.001),A、C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311,P=0.012,P<0.05),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3.568,P=0.059,P>0.05)。136例患者共显示了314支BA,A组能全部完整显示,B组仅能完全显示108支BA,其中有206支显示不全或没有显示,C组亦可完整显示291支BA,但仍有23支不能完全显示,A、B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306.559,P<0.001),A、C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3.874,P<0.001),B、C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30.173,P<0.001)。因此,就BA起源及大体形态的显示,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III组(肿瘤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率高于I组(对照组)(χ2=53.402,P=0.000,P<0.001),BA支数多于对照组(t=0.745,P=0.762,P>0.05),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增粗(t=3.084,P=0.002,P<0.05)。BA的解剖分型:对照组与肿瘤组中右BA均常见于I型,分别是53.1%(87/164)、60.2%(109/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71,P=0.108,P>0.05),左BA均多见于IV型,分别是85.3%(128/150)、89.8%(141/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4,P=0.655,P>0.05)。BA的起源方位:对照组中,65.5%(57/87)I型、40%(18/45)II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3.6%(15/28)III型和39.1%(50/128)I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前壁,各50%(1/2)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前壁及右壁,4.5%(14/314)VI型BA异位起源;肿瘤组中,60%(61/109)I型、32.1%(17/53)II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47.6%(10/21)III型和36.9%(52/141)I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前壁,100%(1/1)V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3.8%(13/338)VI型BA异位起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8,P=0.823,P>0.05)。BA起点处的Z轴定位:对照组和肿瘤组中,I、II型BA均位于气管隆突上2cm、下1cm的范围,分别是89.4%(118/132)、87.7%(142/162),IIIV型BA均多位于隆突上下1cm的距离,分别是78.5%(124/158)、74.8%(122/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8,P=0.258,P>0.05)。BA的分支类型:,对照组发现了10种类型,肿瘤组中发现11种,最为常见的均是R1L1,即43.4%(59/136)和44.4%(60/135),其次是R2L1,即18.4%(25/136)和20.0%(27/1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433,P=0.481,P>0.05)。结论1心脏等大血管的搏动可影响BA的图像质量;应用心电门控技术减少或消除运动伪影可获得优质的支气管动脉图像。2采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能快速、准确的显示BA影像学解剖特征及大体走行。3 256层螺旋CTBA成像技术能很好的显示支气管动脉;BA的解剖分型及起源方位等与肺癌不相关,但内径与肺癌呈正相关,BA参与了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供血,256层螺旋CTBA成像技术能为临床术前寻找BA途径、术后评估治疗效果或查找手术失败原因提供依据。图7幅;表11个;参129篇。

王昌华[5](2010)在《多层螺旋CT判断肺静脉受侵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观察不同期别周围型肺癌侵犯肺静脉的情况,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从而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周围型肺癌并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病例97例,设立经临床证实炎性结节35例为对照组,每组病例均行肺动脉期及肺静脉期CT双期增强扫描,分别得出肺动脉、肺静脉,再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分离出肺静脉及肺动脉,观察不同期别周围型肺癌及炎性结节分别侵犯肺静脉数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得出周围型肺癌对肺静脉的侵犯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检出97例周围型肺癌共侵犯肺血管351支,侵犯肺静脉244支,占69.5%;35例对照组中,炎性结节侵犯肺血管120支,侵犯肺静脉56支,占46.7%,两者侵犯肺血管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检出97例周围型肺癌共侵犯肺血管433支,侵犯肺静脉327支,占75.5%;35例对照组中,33例作病理确诊,炎性结节侵犯肺血管186支,侵犯肺静脉79支,占46.7%,两者侵犯肺血管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层螺旋CT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与病理所检出肺静脉侵犯率一致,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UICC肺癌分期标准,将周围型肺癌病人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分别计算其多层螺旋CT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所检出肺静脉侵犯率为51.2%、71.0%及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能够较清晰分离出并显示肺结节周围肺静脉的分布情况。周围型肺癌侵犯肺静脉数量明显多于炎性结节,而且随肺癌分期的增加肺静脉侵犯率增加,而炎性结节肺动静脉侵犯率无差别,在肺癌的鉴别诊断及判断病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强,张立春,张辉,李潇,曹增[6](2002)在《螺旋CT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螺旋CT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对 15 6例经病理证实的主—肺动脉窗型肺癌 ,行常规X线胸片、螺旋CT扫描与病理进行对照 ,其中小细胞肺癌 18例、低分化腺癌 2 9例、中分化腺癌 12例、低分化鳞癌 67例、中分化鳞癌 30例。结果 :15 6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均行常规胸片 :其中 2 8例左肺门明显增大 ;4 5例左肺门密度增浓 ;83例左肺门结构紊乱。行螺旋CT对照 :2 8例左肺门增大患者 ,肿块均大于 3cm ,其中 12例与主动脉、肺动脉均粘连 ,9例与主动脉粘连 ,6例与肺动脉粘连 ,2 5例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4 5例左肺门密度增浓患者 ,肿块 2~ 3cm ,其中 3例与主动脉、肺动脉均粘连 ,9例与主动脉粘连 ,2 2例与肺动脉粘连 ,2 4例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83例左肺门结构紊乱患者 ,肿块 1~ 2cm ,其中 2 6例与肺动脉粘连 ,1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 ,19例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螺旋CT是诊断主—肺动脉窗型肺癌的重要手段 ,它对指导主—肺动脉窗型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张强,曹增,李潇,张辉,张立春[7](2002)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意义。方法 :对 35例有手术切除指征的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进行了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 ,其中 8例肿块与主动脉弓粘连 ,13例肿块与左上肺动脉粘连 ,4例纵隔血管前间隙与左肺门均淋巴结肿大 ,15例左肺门淋巴结肿大 ,6例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 ,35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并与术中、前、后相对照。结果 :1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肿块侵犯肺动脉干无法切除 ,手术切除 34例 ,符合率 97% ,其中左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 2 3例 ,左肺上叶切除 8例 ,左肺全切 3例。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的诊断依据 ,为外科手术切除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 ,提高了手术切除肿瘤成功率 ,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李树平[8](2005)在《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建立肺实质CT首过期灌注成像的最佳技术参数,测量健康国人屏气状态下肺实质首过期的灌注值;通过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首过期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来描述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和肺部转移瘤的肿块灌注特征,比较三类肿瘤瘤周肺组织与健侧肺组织灌注值差异,揭示肿瘤周边肺组织的灌注特征。 材料和方法 (1)共收集健康国人志愿者60例,按注射对比剂速度不同平均分为3组,首先行肺部常规平扫,之后选择Perfusion序列对肺门层面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优维显300(Ultravist 300,碘含量300mg/ml),注射速度3ml/s、4ml/s和5ml/s,总注入量为40ml。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单次扫描时间为0.5s,扫描间隔时间亦为0.5s,即扫描周期为1.0s,曝光同时注入对比剂(即延迟时间为0s),共扫描30个周期,每个病例共获得30幅选定层面首过期的动态增强图像。应用DynEva软件通过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获得双侧肺实质及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公式计算正常肺实质首过期的灌注值及强化率。(2)92例肺部肿瘤患者(包括48例周围型肺癌,31例中央型肺癌,13例单侧肺转移瘤)接受检查。注射对比剂后屏气,在固定层面连续扫描30层(1层/秒)。分别以整个肿瘤、肿瘤富强化区、肿瘤少强化区取感兴趣区来评价其时间密度曲线。通过Miles最大斜率

于红[9](2005)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文中研究表明1.1 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解剖学研究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对支气管动脉(BA)显示能力及其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对443例胸部CT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CTA观察和分析。结果:VR中至少1支BA肺外段能清晰显示359例。右侧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动脉(48.85%)及降主动脉(47.4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97.84%)。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壁最多(45.89%),其次是前壁(42.51%),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左BA以前壁最多(74.93%)。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共干动脉以前壁最多(74.03%)。BA分布类型共11种,左右各1支(R1 L1)最多见(53.48%),右2支左1支(R2 L1)其次(17.55%)。60.11%左BA走行于左主支气管上缘,少数在下缘(25.61%)和后缘(14.29%)。49.31%右BA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35.55%走行于下缘,少数在上缘(14.68%)和前缘(0.46%)。结论:BA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较好评价。 1.2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学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的关系、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

郑华中,李广润[10](2022)在《多层螺旋CT对肺腺癌与肺内良性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肺部内良性小结节与肺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肺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组,其中60例肺腺癌患者设定为研究组,60例肺内良性小结节患者设定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评定MSCT的检出率,并对两组MSCT图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相比于病理检查结果,MSCT对肺腺癌、肺内良性小结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钙化、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率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动脉灌注值低于对照组,肺动脉灌注值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面螺旋CT可准确鉴别诊断肺腺癌和肺内良性小结节,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适合进一步推广普及。

二、螺旋CT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CT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剂量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128层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检查设备和对比剂
    3、检查方法
    4、图像后处理方法
    5、影像资料的收集及分析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A、B两组基本参数及辐射剂量
    2、A、B两组肺动脉强化CT值
    3、图像质量主观评分
讨论
    1、CTPA检查的扫描方法
    2、智能跟踪触发扫描与小剂量团注测试的比较
    3、小剂量测试对扫描时机的影响
    4、小剂量测试对肺静脉、上腔静脉显示的影响
    5、小剂量测试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CT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骨转移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细胞肺癌CT影像特征及其对脑转移的预测价值初步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小细胞肺癌伴骨转移:化疗后骨硬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初步探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一般资料
        1.1.1 样本量计算
        1.1.2 受检者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处理方法
        1.3.1 图像重建参数
        1.3.2 后处理方法
        1.3.3 判断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结果
        1.5.1 CT显示左肺上叶支气管分支类型
        1.5.2 不同性别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相关测量指标对比
        1.5.3 不同年龄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相关测量指标对比
        1.5.4 不同年龄组受检者两肺支气管变异率测量
    1.6 讨论
        1.6.1 不同薄层图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1.6.2 支气管命名与分布
        1.6.3 支气管的分支
        1.6.4 比较不同成像方法
    1.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支气管解剖结构及支气管病变CT表现研究
    2.1 支气管解剖研究进展
        2.1.1 解剖结构
        2.1.2 解剖标本研究
        2.1.3 支气管造影研究
        2.1.4 支气管镜研究
    2.2 支气管病变CT成像表现及解剖分析
        2.2.1 支气管扩张
        2.2.2 支气管狭窄
        2.2.3 支气管瘘
        2.2.4 小气道病变
    2.3 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2.4 多排螺旋CT其他方面的应用
        2.4.1 多排螺旋CT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2.4.2 多排螺旋CT在肺癌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2.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256层螺旋CT不同成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1.1.1 一般资料
        1.1.2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1.3 数据采集与图像后处理
        1.1.4 图像分析
        1.1.5 统计学方法
        1.1.6 结果
        1.1.7 讨论
    1.2 不同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对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1.2.1 一般资料
        1.2.2 图像后处理技术
        1.2.3 判定标准
        1.2.4 病例分组
        1.2.5 统计学分析
        1.2.6 结果
        1.2.7 讨论
    1.3 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对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应用探究
        1.3.1 一般资料
        1.3.2 判定标准
        1.3.3 统计学分析
        1.3.4 结果
        1.3.5 讨论
    1.4 本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56层螺旋CT在支气管动脉中的研究进展
    2.1 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变异
    2.2 支气管动脉的成像方法
        2.2.1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
        2.2.2 256层螺旋CT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造影
        2.2.3 MRI
    2.3 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肺部介入治疗的价值
        2.3.1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2.3.2 咯血
        2.3.3 肺栓塞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附图与说明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多层螺旋CT判断肺静脉受侵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屏气状态下正常肺实质多层螺旋CT首过期灌注成像初探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部肿瘤瘤周肺组织的CT灌注测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肺部螺旋CT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癌血供问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支气管动脉解剖学CTA研究
    一 支气管动脉CTA三维解剖学研究
    二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A
第二部分 肺癌相关的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CTA研究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CTA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with Volumetric three-dimentional rendering to evaluate bronchial arteries in primary lung cancer
第三部分 肺外体循环供血动脉CTA研究
    一 咯血病人胸部CTA分析
    二 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CTA分析
    MDCT angiography of bronchial and nonbronchial arterier in pulmonary diseases
综述
致谢

(10)多层螺旋CT对肺腺癌与肺内良性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多层螺旋CT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
    2.2 比较两组多层螺旋CT图像特点的差异
3 讨论

四、螺旋CT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剂量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128层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比较[D]. 刘晓勇. 青岛大学, 2020(01)
  • [2]CT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骨转移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D]. 赖海辉.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3]多排螺旋CT成像支气管解剖分析[D]. 刘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 时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多层螺旋CT判断肺静脉受侵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D]. 王昌华. 泰山医学院, 2010(05)
  • [6]螺旋CT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J]. 张强,张立春,张辉,李潇,曹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2(06)
  • [7]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J]. 张强,曹增,李潇,张辉,张立春.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2(05)
  • [8]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李树平.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7)
  • [9]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D]. 于红.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6)
  • [10]多层螺旋CT对肺腺癌与肺内良性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J]. 郑华中,李广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03)

标签:;  ;  ;  ;  ;  

螺旋CT在主肺窗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