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沿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一、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斌[1](2020)在《肇兰新河肇东市流域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河流为沿岸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肇兰新河位于肇东市和呼兰县境内,从青肯泡滞洪区泄洪闸起到呼兰河二道河止,全长93 km。肇兰新河作为呼兰河的一条支流,将注入松花江,虽然与松花江水量相比,肇兰新河水量较少,但近几年肇兰新河作为沿岸工业企业的排污渠,污染物严重超标,水体黑臭现象明显,近年来始终为劣V类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常年超标。致使河里鱼虾死亡,两岸庄稼减产甚至绝产,给沿河两岸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注入松花江中势必会对松花江水质造成影响,对哈尔滨市民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查阅方法、实地调查方法和归纳分析方法,在文献综述、现状分析、对策分析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论证了肇兰新河生态治理与保护利用的必要性。现基于河流生态学理论、城市化对河流的效应、城市黑臭水体成因三个相关联角度出发,从企业排污、生活排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污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并且以肇东新河肇东市流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逐项分析了各污染物的可能影响因素:化学需氧量的主要污染原因为工业废水和农田排水,氨氮主要为农业面源污染。通过连续三年的水质监测,得出以下结论:肇东市对肇兰新河的治理效果显着,至2019年,使入境水体COD浓度减少到107.29 mg/L,氨氮浓度减少至3.67 mg/L,总磷浓度减少到0.43 mg/L,总氮浓度减少至5.40 mg/L。与2017年相比,分别减少了 28.33%、37.59%、75.14%、30.95%。出境水体COD浓度减少到115.58 mg/L,氨氮浓度减少至4.12 mg/L,总磷浓度减少到0.57 mg/L,总氮浓度减少至6.15 mg/L。与 2017 年相比,分别减少了 26.81%、39.85%、73.85%、30.03%。有效控制了出境水质因肇东市工农业的发展而导致水中污染物大幅度上升,水体环境严重恶化的现象。并把参考文献中其他地区河流综合整治的优秀案例以及国内外河流治污的创新方法进行汇总。根据肇兰新河自身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沿岸具体情况等信息,找到适合肇兰新河的方法,提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对策。最终得出以下建议:(1)大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已开工建设监管,确保环保工程如期保质保量完成。(2)加快推进沿河企业题标改造工作,限期整改或关停不达标排放企业,结合新环保法对污染企业进行治理。(3)减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使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设施建设得以积极推进,有效控制农业种植污染,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重点是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让沿岸饮用水水源变清澈、无异味,使人们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黄康[2](2020)在《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源污染已是影响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丹江流域属于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安全保障区,保障水质安全需要解决好水环境污染问题,控制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是一系列减少或预防水环境污染的措施,已成为最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治手段之一;本文基于SWAT模型模拟丹江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时空变化规律,根据污染流失强度的不同,识别出关键源区,评估最佳管理措施在HRU尺度和子流域尺度上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同时基于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评估最佳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提出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2013~2018年丹江流域典型断面水质特征,计算内梅罗污染指数和污染分担率,结果表明:年际变化差异小,流域水质变化较为稳定,沿程分布上区域变化明显,张村断面和丹凤下断面出现过轻度污染状态,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对水质影响较大。2019年对丹凤断面进行洪水期和非洪水期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发现洪水期间总磷、正磷、氨氮、SS指标浓度远大于非洪水期平均浓度,总氮、COD小于非洪水期平均浓度,各污染物浓度随流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增大后减小;采用平均浓度法和径流分割法分别估算丹凤断面不同水平年的面源污染负荷,整体污染负荷是偏丰年>一般年>偏枯年,总磷、氨氮和COD面源污染负荷比重较大,对水质影响不容忽视。(2)建立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模型,划分为21个子流域,614个HRUs,基于荆紫关断面多年的流量、泥沙和水质数据,评价指标选取确定性系数、纳什系数和相对误差,月率定验证结果均满足R2>0.6,Ens>0.5,RE<±20%的精度要求,认为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模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年内降水量、径流深、泥沙量和面源污染负荷主要集中在丰水期(6~10月),达到65%以上,相关性表明,影响面源污染负荷因素中,整体表现为径流>泥沙>降雨;空间分布上,氮磷负荷主要随泥沙迁移,位于流域上游和下游;相关性研究表明,径流对氮磷面源污染负荷影响较小,泥沙对氮磷面源污染负荷在空间上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类型面源污染贡献率中,耕地产出面源污染负荷最大,各类面源污染负荷占比达到57.28%以上,其次为草地,林地最小。采用单位面积负荷指数法和自然裂点分级法划分氮磷流失强度为五个等级,识别流域内的关键源区,确定1、2、3、6、7、21号子流域为关键源区,子流域面积占全流域的27.76%,产出的总氮负荷量占研究流域比例为49.39%,总磷负荷量占研究流域比例为45.49%。(4)应用率定验证好的SWAT模型,结合丹江口水库“十三五”中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模拟设置12种情景方案的管理措施布设在关键源区子流域内,单个BMP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评估表明,HRU尺度上退耕还林和梯田工程削减总氮效果较好,平均削减率达到58.60%、25.85%,梯田工程、植草河道和植被缓冲带削减总磷效率在40%以上;组合情景方案的BMPs削减率更高,其中残茬覆盖+梯田工程+退耕还林削减流域出口断面污染负荷效果最好,达到30%以上。基于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评估管理措施成本效益值表明,控制措施优先采用组合式BMPs,综合成本效益属性值达到0.8以上,控制面源污染效果最好。采用单个BMP时,退耕还林综合属性值较高,达到0.62,适合小范围内面源污染控制;对于大范围内面源污染控制,梯田种植是一项具有持续受益的工程,可以保持长期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同时辅以残茬覆盖和植草河道措施进行大面积推广。

刘浩东[3](2020)在《延河典型污染河段水环境容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水环境容量作为水环境承载力的表征指标,能够反映出水体的纳污能力,因此,客观准确的计算出水环境容量,对一个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制定防治政策,维持水体生态健康,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延河为目标,全方位收集该流域信息,进行全面评价与分析,选取典型污染河段(延河延安段)作为对象,考虑污染物和河流水量的时空变化,计算出水环境容量,基于上述结果,制定合理的削减方案进行模拟,提出具有针对性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延河从上游至下游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8种水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发现延河在流经城市的中下游地区水污染比较严重,未达到水质目标;8种污染物中,CODCr、NH3-N和TP为主要污染因子。(2)典型污染河段中CODCr、NH3-N和TP的排放量分别为1977.61t、221.06t和38.50t,非点源污染排放量所占比例超过点源。3种污染物排放量在空间上随着产业和人口分布而有所差异,主要集中在城区和沿河区域;在时间上一般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3)以2016年为基准年,考虑污染物河流水文条件的时空变化,采用一维水环境模型,选取合适的计算参数,对目标区域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CODCr、NH3-N和TP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0862.10t、536.94t和108.62t。实际水环境容量受自然因素(河流水文条件、降水量、土地利用现状等)和人为因素(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治理措施、供水工程等)共同影响,CODCr实际水环境容量为2380.43t,而NH3-N和TP均无剩余水环境容量,需要削减量为710.88t和95.55t。(4)对于上述3种污染物,依据污染物上游输入和本流域排放,制定出8种不同的削减方案,并对削减效果进行模拟,在最严格的管理条件(上游污染物输入量削减30%,本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削减40%)下,CODCr和TP剩余水环境容量分别为8195.63t和7.86t,而NH3-N在补充方案是实施后,达到要求,为10.10t。综上所述,3种污染物的减排压力NH3-N>TP>CODCr。

高帅[4](2020)在《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所处环境的好与坏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平衡,还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农业种植、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其他方面。尤其在北方干燥地区,此特征尤为突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口快速增加,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日益增多,致使污染物大量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开展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晋城市坐落于中国山西省东南部,近几年来,工农业发展较快,污染物排放量急速增加,但对地下水环境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与保护,致使当地地下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出现断流,这使得原本就面临着严峻形势的地下水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对此,我们以晋城市作为研究区,识别该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下水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保护与改善地下水环境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晋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实际调查和地下水水质监测,并收集了晋城市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开展了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的识别以及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采用DRASTIC与ORAST模型对晋城市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照研究区自然概况将脆弱性综合指数分为五个等级,并绘制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以中等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3890.76km2;深层地下水以较低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5467.2km2。(2)调查、整理、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污染源位置、种类等信息,根据污染源的种类、释放污染物的可能性以及释放污染物的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区污染荷载评价,发现污染源荷载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平市南部、泽州县北部及南部地区,并得到晋城市污染荷载评价分区图。(3)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然后对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警戒区分布最为广泛,约占浅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99%,深层地下水警戒区面积约占深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41%。根据总硬度、硫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高锰酸钾指数、硝酸盐等污染因子的历年变化,分析各污染因子含量的趋势,其结果表明多数污染因子例如硫酸盐、氟化物在持续升高,有加重污染的趋势。(4)根据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负荷评价、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等结果,并结合野外的实际调查,对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主要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2)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环境的恶化;3)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4)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资源的开采严重影响地下水环境等。(5)综合考虑地下水脆弱性、污染荷载以及地下水功能价值三方面,计算地下水污染防控值(R)。并按照防控值高、中、低三个等级,结合水源地与岩溶泉域保护区以及水质污染现状分区,进行了晋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控分区研究,并得到晋城市污染防治分区图。由图可知,浅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集中在沁水县,在高平市有零星分布,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巴公镇附近;深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润城镇至演礼乡一带、高平市城区等地区,重点治理区与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泽州县南部等地区。最后结合污染防控分区及其存在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杨建辉[5](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苗磊,王小永[6](2019)在《陕西省省级“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一河一策"方案编制是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河长制精准施策的关键。本文以延河为例,分析"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的具体思路。具体分析了延河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及措施。以期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制定河湖管理保护措施。

张路明[7](2019)在《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北方河流承担着流域内的防洪、排涝、纳污等功能,水环境的严重破坏对流域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针对北方河流污染的治理问题,大多采用工程性措施,河流治理的理论性尚有不足。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延河流域进行现状调查,运用三种水质评价方法分析河流污染现状,使用MIKE软件模拟河流水质并确定污染物削减量和削减方针。最后以削减量和削减方针为依据,结合延河水环境问题对以延河为例的北方缺水河流提出水质提升方案。本文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以延河水质监测断面为依托,将延安市延河流域划分为三个单元即王瑶水库控制单元、朱家沟控制单元、阎家滩控制单元。延河径流量小且沿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较高,部分断面的水质严重超过III类水质标准;干流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等。(2)通过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超标倍数评价法对延河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除王瑶水库监测断面水质达标外,其余监测断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朱家沟监测断面与甘谷驿监测断面之间的河段水质污染最严重,污染因子主要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与总磷四项。(3)利用MIKE软件建立延安水文站到甘谷驿水文站河段的水质模型,通过等比例改变河流污染物汇入量模拟水质变化,最终确定该河段污染物的削减量即当氨氮排放量、总磷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削减26.909t/a、3.285t/a、303.627t/a时,才能保证河段内各监测断面水质提升为达标水质;当河段内污染物截留至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时,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确定提升污水厂出水标准及截污控源的治理方针。(4)以河流水质模型计算出的削减量与削减方针为理论指导,结合延河不同控制单元的现状水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在污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的基础下,提升王瑶水库控制单元内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对朱家沟控制单元内排水管网系统升级改造,统一管理阎家滩控制单元内农村农业规范生产等。按工程类型统计,延河流域水质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项目、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共七类工程。从管理层面上而言:应细化河长制职责与河流水质管理制度、强化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杜绝流域内工业企业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的行为,从源头上保障污染河流水质提升、全面改善北方缺水河流流域水环境质量。

吴江涛[8](2018)在《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评价及管理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淡水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之一。延河是陕西延安市的第二大河,是延安市淡水资源的主要供给者。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延河流域的水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其污染现状尚不清楚。因此,查明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分析其原因,可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制度及治理策略,对于推动延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延河流域水质,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污染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延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策略和方向,结果为促进延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有序、健康地进行,提供一定的建议,以期为延安市延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对其他地区水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20062015年延河流域整体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其中杨家湾省控断面作为参照断面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8)III类水质标准,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今后应该对此监测断面以上的河流进行重点污染防治,重点针对的污染物包括BOD5、石油类、COD三类;其他各水质监测断面应对石油类、BOD5、COD、挥发酚、砷、六价铬、氨氮这七大污染因子进行严格监控,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污染因子可能会成为延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2.延河水质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历年的变化趋势不大,但要严格控BOD5、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六价铬六种污染因子,谨防水质进一步恶化。3.现阶段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匮乏、水体自净能力差;资源开发利用严重威胁水环境;污水处理设施与工程的治水效应未能有效发挥;未形成全社会参与水污染防治的氛围。4.基于以上现状和问题,结合延河流域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关于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提出几点建议:(1)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2)加大资源开发企业监管力度;(3)确保水污染治理设施和工程发挥有效作用;(4)加大宣传力度和水环境信息公开。只有防控结合,有序开发,加大管理,才能最终保证延河流域水的功能,保证延河水的永续合理利用。

徐永新,张志祥,张永波,梁永平,曹建华,蒋忠诚[9](2017)在《山西岩溶泉研究进展与前瞻》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是我国北方岩溶分布最广的省份,有19个岩溶大泉,岩溶水成为山西重要的供水水源。从泉流量变化趋势、降水补给及时滞、岩溶水资源评价、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脆弱性、采煤及工程建设对岩溶水影响、泉域子系统划分、保护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山西岩溶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山西部分泉域岩溶水水质已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分别是影响岩溶泉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岩溶泉影响的主要行为为过度开采岩溶水及采煤排水等。因此,建议加强岩溶泉水保护,并指出了山西岩溶泉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可为山西岩溶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邓娟[10](2017)在《陕西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时空变化及其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位于内陆腹地,由北至南横跨干旱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境内有黄河、长江穿境而过。以北山和秦岭为界,陕西省自北向南可以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自然区域。为较全面真实的反映该省省地表水水质状况,选取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和汉江)为研究对象,依据河流27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从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挥发酚、石油、化学需氧量(COD)等7个评价指标出发,对延河流域5个断面、渭河流域13个断面、汉江流域9个断面的水体污染过程和控制进行了评价,从水体污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3条典型河流的污染源,提出系统切合实际的治理对策。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典型河流水体水质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2001-2010年间,3条典型河流水质改善明显,27个监测断面中满足IⅢ类水质水体功能的断面由11个增加到18个,达标断面率为66.7%,Ⅴ类水质断面9个,占33.0%。在空间尺度上,3条典型河流水质污染呈现较大的南北空间差异,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干流污染严重,属重度污染,延河属轻度污染;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水质十年均评价为优。(2)典型河流水体污染主要以有机型污染主。渭河流域石油类、NH3-N、BOD5、DO、CODMN浓度降低明显,延河流域COD、石油类污染因子污染浓度降低明显,汉江流域主要以NH3-N污染为主,并呈现减低趋势。(3)典型河流水体污染程度与河流径流量密切相关。渭河DO浓度与径流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延河流域BOD5浓度与年径流量呈显着负相关;输沙量与挥发酚浓度呈正相关趋势NH3-N浓度与年径流量显着负相关。汉江径流与CODMN浓度浓度呈负相关趋势,但相关性指数不明显,年输沙量和CODMN浓度呈显着正相关,输沙量量越大,CODMN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4)陕西省不同区域典型河流水体污染呈现不同特征,陕南的汉江流域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因此进一步改善该流域农业种植模式与结构,控制化肥用量是提升汉江水质的主要措施;位于关中地区的渭河,污染物较为复杂多样,一方面需要控制该流域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用量,另一方面需控制区域内城市各类污水的排放;位于陕北的延河流域以发展生态农业,防止水土流失是提升水质的有效措施。

二、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肇兰新河肇东市流域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肇东市概况
        1.4.1 自然地理信息
        1.4.2 气候信息
        1.4.3 水文状况
        1.4.4 社会经济状况
        1.4.5 肇东市河流污染现状
    1.5 肇兰新河概况
        1.5.1 肇兰新河的地理信息
        1.5.2 肇兰新河的历史信息
        1.5.3 肇兰新河污染现状
        1.5.4 环境问题及成因
        1.5.5 肇兰新河污染带来的恶劣影响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实验方法
    2.1 采样地点和时间
    2.2 采样方法
        2.2.1 采样器材的准备
        2.2.2 水样采集方法
    2.3 测定方法
        2.3.1 化学需氧量
        2.3.2 氨氮测定
        2.3.3 pH测定
        2.3.4 总磷测定
        2.3.5 总氮测定
3 肇兰新河近三年水质污染状况
    3.1 肇兰新河水质污染状况
        3.1.1 出入境监测断面2017年水质指标监测数据及分析
        3.1.2 出入境监测断面2018年水质指标监测数据及分析
        3.1.3 出入境监测断面2019年水质指标监测数据及分析
    3.2 肇东市肇兰新河出入境近三年对比分析
        3.2.1 pH值变化分析
        3.2.2 化学需氧量变化分析
        3.2.3 氨氮含量变化分析
        3.2.4 总磷含量变化分析
        3.2.5 总氮含量变化分析
4 肇兰新河的治理措施
    4.1 工业污水改造
        4.1.1 污水厂提标改造
        4.1.2 中粮提标改造
        4.1.3 龙凤玉米提标改造
    4.2 生活污水改造
        4.2.1 污水地下管网改造
        4.2.2 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提升环保意识
    4.3 农业污水改造
        4.3.1 农业面源污染
        4.3.2 河底淤泥问题
    4.4 综合管理分析
        4.4.1 实行区域排放总量控制
        4.4.2 严格环境准入
        4.4.3 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
        4.4.4 加强流城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4.4.5 加强沿河环境卫生管理
5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SWAT模型的面源污染进展
        1.2.2 最佳管理措施(BMPs)研究进展
        1.2.3 丹江流域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监测方法
        2.2.2 模拟方法
3 丹江干流典型断面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3.1 流域水质评价
        3.1.1 评价方法
        3.1.2 流域污染特征
    3.2 面源污染监测方案
        3.2.1 采样布点与方法
        3.2.2 分析方法
    3.3 洪水期与非洪水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3.3.1 污染物浓度分析
        3.3.2 降雨径流过程浓度变化分析
    3.4 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3.4.1 平均浓度法
        3.4.2 径流分割法
        3.4.3 面源污染负荷合理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
    4.1 空间数据库
        4.1.1 数字高程模型
        4.1.2 土地利用类型
        4.1.3 土壤类型
    4.2 气象数据
    4.3 子流域划分
    4.4 HRU分配
    4.5 管理措施
    4.6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4.6.1 参数敏感性分析
        4.6.2 模评估方法
        4.6.3 率定验证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及关键源区识别
    5.1 面源污染负荷时间分布特征
    5.2 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5.2.1 流域降雨径流的空间分布
        5.2.2 流域泥沙的空间分布
        5.2.3 流域氮、磷空间分布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源污染特征
    5.4 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
        5.4.1 关键源区识别方法
        5.4.2 关键源区识别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流域最佳管理措施评估
    6.1 情景方案模拟设置
    6.2 BMPs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评估
        6.2.1 单个BMP削减效果评估
        6.2.2 组合式BMPs削减效果评估
    6.3 BMPs成本效益评估
        6.3.1 评估方法
        6.3.2 成本投入估算
        6.3.3 综合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主要研究成果

(3)延河典型污染河段水环境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容量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延河概述与评价分析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气候气象
        2.1.3 水文水资源现状
        2.1.4 土壤及植被
        2.1.5 土地利用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
        2.2.1 人口
        2.2.2 经济
    2.3 延河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2.3.1 pH
        2.3.2 DO
        2.3.3 BOD_5
        2.3.4 COD_(Mn)
        2.3.5 COD_(Cr)
        2.3.6 NH_3-N
        2.3.7 TP
        2.3.8 大肠杆菌群
        2.3.9 小结
    2.4 延河水质评价
    2.5 延河水量分析
第三章 延河宝塔区段污染物排放分析
    3.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2 计算单元的划分
    3.3 各单元流量计算
        3.3.1 研究区降水量分析
        3.3.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析
        3.3.3 研究区流量计算
    3.4 污染物排放计算及单元分配
        3.4.1 污染物排放计算
        3.4.2 污染物排放分配及分布
第四章 延河宝塔区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
        4.1.1 水环境容量影响因素
        4.1.2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拟
        4.1.3 降解系数的确定
    4.2 水环境容量结果及分析
        4.2.1 COD_(Cr)水环境容量
        4.2.2 NH_3-N水环境容量
        4.2.3 TP水环境容量
        4.2.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延河宝塔区段水环境治理模拟与策略
    5.1 延河宝塔区段水环境治理模拟
    5.2 治理措施
        5.2.1 污染物排放治理
        5.2.2 河流综合治理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环境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晋城市基本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构造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三章 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 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1 评价思路与方法
        3.1.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3.1.3 计算指标权重
        3.1.4 评价结果
        3.1.5 评价结果分析
    3.2 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2.1 评价模型构建
        3.2.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3.2.3 计算指标权重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荷载评价
    4.1 污染源概况
        4.1.1 工业污染场地
        4.1.2 矿山开采区
        4.1.3 填埋处置场
    4.2 污染荷载评价
        4.2.1 污染源荷载评价思路与方法
        4.2.2 分级标准
        4.2.3 污染荷载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
    5.1 地下水污染评价及趋势预测
        5.1.1 地下水评价因子的确定
        5.1.2 环境本底值的确定
        5.1.3 评价方法
        5.1.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1.5 地下水污染趋势预测
    5.2 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5.2.1 浅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5.2.2 深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晋城市地下水保护研究
    6.1 水源地及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6.1.1 水源地保护区概况
        6.1.2 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6.2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6.2.1 地下水水质评价
        6.2.2 地下水富水性评价
        6.2.3 地下水功能价值分区
    6.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
        6.3.1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依据
        6.3.2 地下水污染防控值
        6.3.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结果
    6.4 地下水保护对策
        6.4.1 保护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6.4.2 防控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6.4.3 治理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项目
致谢

(5)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陕西省省级“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河一策”方案编制重点
2 方案编制思路探讨
3 以延河为例具体分析
    3.1 延河概况
    3.2 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3.2.1 水污染防治
        3.2.2 水资源保护
        3.2.3 水域岸线管理
        3.2.4 水环境治理
        3.2.5 水生态修复
        3.2.6 执法监管
    3.3 管理保护目标
    3.4 管理保护任务及措施
        1) 水污染防治:
        2) 水资源保护:
        3) 水域岸线管理:
        4) 水环境治理:
        5) 水生态修复:
        6) 执法监管:
4 结语

(7)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方河流水质状况
        1.1.2 延河水质改善的必要性
    1.2 研究进展
        1.2.1 河流污染的成因
        1.2.2 河流治理的理论研究
        1.2.3 水质提升技术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课题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课题创新点
2 延安市延河流域现状调查
    2.1 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现状
        2.1.1 水文特征
        2.1.2 径流量
        2.1.3 泥沙量
        2.1.4 土壤植被
    2.2 延安市延河流域人文经济现状
        2.2.1 社会经济现状
        2.2.2 土地利用现状
    2.3 延河流域干流地表水环境现状
        2.3.1 水文观测现状
        2.3.2 水质监测现状
        2.3.3 延河干流水质现状
    2.4 延河流域污染源排放现状
        2.4.1 工业污染源
        2.4.2 城镇生活污染源
        2.4.3 面污染源污染
    2.5 延河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与诊断
        2.5.1 外源污染问题
        2.5.2 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2.5.3 水生态环境问题
        2.5.4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问题
        2.5.5 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延河流域水质污染评价
    3.1 常用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及优缺点
        3.1.1 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
        3.1.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3.1.3 超标倍数评价方法
    3.2 延河流域干流各断面地表水水质评价
        3.2.1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2 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3 超标倍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4 延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估
    3.3 延河流域干流各断面污染分析
        3.3.1 延河流域水质污染主要因子
        3.3.2 污染因子时空变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4 延河水质模型的选取及建立
    4.1 河流水质模型
        4.1.1 水质模型的定义
        4.1.2 水质模型的分类
    4.2 延河流域水质模型的选取
    4.3 建立延河一维水质模型
        4.3.1 研究河段概述
        4.3.2 建立一维水质模型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确定污染物削减量
        4.4.2 确定水质提升方针
    4.5 本章小结
5 延安市延河流域水质提升方案
    5.1 技术方案
    5.2 工程措施
    5.3 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
附录

(8)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评价及管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目的及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水质的评价
        1.3.1 指数评价法
        1.3.2 灰色理论评价法
        1.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4 研究内容
        1.4.1 延河流域现状简介
        1.4.2 延河流域水质评价分析
        1.4.3 延河流域水质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1.4.4 延河流域水质管理建议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延河流域水质污染情况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延河水质监测采样频率及项目
        2.1.3 延河流域水质监测方法
    2.2 主要结果
        2.2.1 延河流域水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监测与评估
        2.2.2 延河各监测断面水污染因子的监测与评估
    2.3 小结
第三章 延河流域水质评价
    3.1 评价及标准
        3.1.1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3.1.2 内梅罗指数法
    3.2 评价结果
        3.2.1 基于单因子指数法的水质评价及分析
        3.2.2 内梅罗指数法的水质评价及分析
        3.2.3 延河流域水质情况的综合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延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防治的策略建议
    4.1 延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现状
    4.2 延河流域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4.2.1 水资源匮乏、水体自净能力差
        4.2.2 资源开发利用严重威胁水环境
        4.2.3 污水处理设施与工程的治水效应未能有效发挥
        4.2.4 未形成全社会参与水污染防治的氛围
    4.3 水污染防治的策略建议
        4.3.1 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
        4.3.2 加大资源开发企业监管力度
        4.3.3 确保水污染治理设施和工程发挥有效作用
        4.3.4 加大宣传力度和水环境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山西岩溶泉研究进展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岩溶泉研究回顾
    1.1 泉流量变化趋势
        1.1.1 泉流量动态记录
        1.1.2 泉流量衰减原因
        1.1.3 泉流量预测
    1.2 降水与地下水补给时滞
        1.2.1 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
        1.2.2 降水补给时滞
        1.2.3 岩溶地下水位动态
    1.3 岩溶水资源评价研究
        1.3.1 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
        1.3.2 天然资源量评价研究
        1.3.3 可开采资源量评价研究
    1.4 水化学及同位素
        1.4.1 水化学
        1.4.2 同位素研究
    1.5 脆弱性
    1.6 采煤及工程建设对岩溶水影响
    1.7 泉域子系统划分
    1.8 保护及管理措施
        1.8.1 保护区划分
        1.8.2 管理措施
2 存在的问题
    2.1 泉源问题及泉流量预测方法
    2.2 降水补给及时滞估计方法
    2.3 水资源评价的完整性
    2.4 酸性矿井水问题
    2.5 水化学
    2.6 泉域脆弱性评价方法
    2.7 采煤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
    2.8 泉域子系统划分标准
    2.9 保护区划分及保护管理
3 发展趋势
4 结论和建议

(10)陕西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时空变化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1.2.2 水质变化研究方法
        1.2.3 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1.2.4 水资源评价相关理论与实践
        1.2.5 水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
        1.2.6 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陕西省河流分布情况
    2.2 代表性河流主要特征
    2.3 代表性河流观测断面设置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第三章 陕西境内河流水环境特征
    3.1 陕西省河流水系的水情特征
        3.1.1 河流水系的分布特征
        3.1.2 河流水系的水文特征
        3.1.3 河流水系的泥沙特征
        3.1.4 河流水系的水质特征
    3.2 典型河流水沙参数和水质变化特征
        3.2.1 汉江水沙参数和水质变化特征
        3.2.2 渭河水沙参数和水质变化特征
        3.2.3 延河水沙参数和水质变化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渭河流域水质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
    4.1 渭河干流不同河段水质综合评价
        4.1.1 宝鸡段水质评价
        4.1.2 咸阳段水质评价
        4.1.3 西安段水质评价
        4.1.4 渭南段水质评价
    4.2 渭河干流水质类别评价
        4.2.1 干流水质类别
        4.2.2 主要污染因子沿程变化
    4.3 渭河干流水质变化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延河流域水质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
    5.1 延河不同河段水质综合评价
        5.1.1 杨家湾断面(Y1)水质评价
        5.1.2 柳树店断面(Y2)水质评价
        5.1.3 四联队断面(Y3)水质评价
        5.1.4 七里村断面(Y4)水质评价
        5.1.5 王家川断面(Y5)水质评价
    5.2 延河干流水质类别评价
        5.2.1 干流水质类别
        5.2.2 主要污染因子沿程变化
    5.3 延河流域水质变化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汉江流域水质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
    6.1 汉江不同河段水质综合评价
        6.1.1 烈金坝断面(H1)水质评价
        6.1.2 梁西渡断面(H2)水质评价
        6.1.3 南柳渡断面(H3)水质评价
        6.1.4 蒙西渡断面(H4)水质评价
        6.1.5 黄金峡断面(H5)水质评价
        6.1.6 石泉Ⅰ断面(H6)水质评价
        6.1.7 安康Ⅰ断面(H7)水质评价
        6.1.8 安康Ⅱ断面(H8)水质评价
        6.1.9 白河Ⅱ断面(H9)水质评价
    6.2 汉江水质类别评价
        6.2.1 汉江水质类别
        6.2.2 主要污染因子沿程变化
    6.3 汉江水质变化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管理策略
    7.1 主要河流污染现状
    7.2 水质污染特征对比
    7.3 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7.4 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管理策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肇兰新河肇东市流域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研究[D]. 王雪斌.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基于SWAT模型的丹江流域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D]. 黄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延河典型污染河段水环境容量研究[D]. 刘浩东. 西北大学, 2020(02)
  • [4]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D]. 高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陕西省省级“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实践与探索[J]. 苗磊,王小永. 地下水, 2019(04)
  • [7]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D]. 张路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延河流域水污染现状评价及管理建议[D]. 吴江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山西岩溶泉研究进展与前瞻[J]. 徐永新,张志祥,张永波,梁永平,曹建华,蒋忠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7(03)
  • [10]陕西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时空变化及其评价[D]. 邓娟.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7(08)

标签:;  ;  ;  ;  ;  

沿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