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中丸(汤)

谈日中丸(汤)

一、漫谈理中丸(汤)(论文文献综述)

O KYOTO(王晓东)[1](2019)在《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明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新的证型“阳虚寒饮证”的存在;验证真武汤与小青龙汤的合方对本证的疗效;探究此合方的方义、功效原理、方证、正确使用方法等。方法:在研究开始后2年间,依照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筛选出48位患者进行了临床评价。统计治疗前后每位患者填写的本研究特制的症状评分分析表的结果,依据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以及总体症状的得分变化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痊愈率29.17%、显效68.75%、有效2.08%,总有效率达到100%。本合方对于本病证的长年持续型或者突然发作型都具有明显疗效。起效快速,最短为4天,多数为7天,2-4周时疗效最好;复发率低;心身同调;多病同治。服药期间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本病证病征:主症①腹泻;②腹痛。次症①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③恶寒,清涕,喷嚏;④舌淡胖或齿痕、苔白;⑤脉濡缓或沉细弱。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以上。本合方方证:面色黄或苍白或青灰色,无光泽,绝少见面红光亮者,或浮肿貌;咳喘,鼻鸣,口内清涎或痰液及鼻涕多而清稀,不渴,恶寒,无汗;头晕,心悸,肢体震颤,步行不稳,甚至无法站立;小便不利,浮肿,四肢冷及沉重或疼痛,腹痛,腹泻;身体困重,乏力和疲劳感,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舌淡胖大苔白水滑,脉濡缓及沉细。证候确定:以上6组症状,每组症状中但见1、2症便可,不必悉具。结论:明确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阳虚寒饮证的存在;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对本证具有确切良效;合方对阳虚寒饮引起的身体的其他病证也同样有效;进一步服用合方还具有改善心性的作用。探讨了合方的方义;确认其内涵有许多方剂;分析出合方对全人病证具有的功效为温阳、升阳、解表、疏风、利水、解痉、涩肠等;确立了合方与本病证之间的方证相应关系以及本合方的方证、正确使用方法。阐述了本合方因治水气而起到了多经、多脏、内外同调,异病同治,心身同治等作用。为拓展中医使用合方来治疗疑难杂病,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和实践经验。

包雨晴[2](2018)在《基于大黄黄连泻心汤逆转GES-1细胞损伤探讨其煎服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大黄黄连泻心汤最佳浸渍条件尚无定论,除本课题组外,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对“麻沸汤”、“须臾”的科学内涵开展实验研究。由此可见,这两个浸渍的关键条件与水的温度、水浸渍的时间紧密相关。目的:观察大黄黄连泻心汤对体外经乙醇诱导后GES-1细胞的增值作用、最佳时间点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其细胞上清液分泌的IL-4、VEGF、IL-8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3个关键因子NF-κB、IκBα、IKKβ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逆转GES-1细胞损伤的效应差异而探究其煎服方法,为仲景伤寒论中一些特殊煎服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和切入点。方法:(1)将55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11组,每组5只,即正常组(生理盐水,20ml/(kg d))、大黄黄连泻心汤A-I组(20ml/(kg d)、雷尼替丁阳性药组(20ml/(kg·d),连续给药3天后,于最后一次给药2小时,按0.3ml/100g皮下注射10%水合氯醛,待大鼠完全麻醉后,切开腹部,腹主动脉取血,3500r/min离心l0min,取上层血清,将每组大鼠血清混合,即得大黄黄连泻心汤A-I组、雷尼替丁阳性药组含药血清。(2)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GES-1细胞随机分为12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药物A-I组(A-I组具体条件见后文实验部分),各组血清在DMEM高糖培养液中浓度均为10%。用含有10%的完全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换含药血清继续培养24小时,再以6%乙醇进行损伤造模。(3)通过MTT检测大黄黄连泻心汤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选取最佳的细胞损伤模型以及药物对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IL-4、VEGF、IL-8和TNF-α的表达。(5)通过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NF-κB、IκBα和IKKβ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黄黄连泻心汤对乙醇损伤GES-1细胞有显着的增殖作用。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乙醇均可造成GES-1细胞的损伤,其中6%乙醇作用细胞3小时的抑制率达到40%,说明6%的乙醇干预细胞3小时是最佳的细胞损伤模型。药物对乙醇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药物A、C、F、G、H、I组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药物B、D、E组和阳性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活性显着上升(P<0.01或P<0.05)说明大黄黄连泻心汤含药血清能降低乙醇对GES-1细胞的损伤;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上清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VEGF含量显着增加(P<0.01)。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IL-4、VEGF含量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1),其中药物B、E组药效作用要略高于其它药物组,但B、E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上清液IL-8、TNF-α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 IL-8、TNF-α,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或P<0.05)。其中药物H(100℃,15min)组IL-8含量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药物组,而TNF-α含量下降程度以药物F(85℃,48min)组最为明显。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F-κB、IκBα和IKKβ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含药血清组能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下调NF-κB、IκBα和IKKβ蛋白表达(P<0.01)。结论:(1)大黄黄连泻心汤对体外培养的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具有保护作用。(2)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NF-κB、IκBα和IKKβ蛋白表达以及IL-4、VEGF、IL-8和TNF-α细胞因子的表达,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3)通过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逆转GES-1细胞损伤的效应差异可以得出:以麻沸汤浸渍大黄黄连泻心汤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的最佳温度为85℃,时间为15分钟。

罗海鸥[3](2011)在《杨明会教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学术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师杨明会教授,临证经验丰富,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对失眠、老年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导师提出从“胃”论治失眠。本课题旨在研究导师对失眠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总结导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观察和胃安神方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疗效机制探讨,归纳导师治疗失眠的学术思想,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导师授课、跟师出诊、收集医案及系统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回顾导师的从医经历、学术成就,总结导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饮食情志调护等认识,归纳导师治疗失眠的学术经验。结果:导师治疗失眠,推崇《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宗《内经》“卫气不能由阳入阴”而致失眠的病机理论以及胃为卫气由阳入阴之枢机的主张,提出失眠的主要病因为饮食、七情、劳逸失常,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卫气由阳入阴之枢机不利;胃失和降,神失安宁”。结合现代医学脑肠相关理论,认为失眠与“胃”密切相关,主张从“和胃安神”论治失眠;创制“和胃安神方”,经长期临床验证,疗效显着。对117例失眠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治疗组59例(和胃安神方),对照组58例(酒石酸唑吡坦)。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积分、WHO-QOLBREF量表评分以及睡眠结构和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机制分析。结果:(1)和胃安神法可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PSQ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2)和胃安神法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头昏胀、多梦、胸闷心悸、口苦、脘痞等临床症状,降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和胃安神法可以延长失眠患者的NREM深睡期和REM期,优化睡眠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改变(P<0.01);(4)和胃安神法可以提高失眠患者的WHOQOL-BREF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和胃安神法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5-HT、Ach、NE、DA等的水平(P<0.05);(6)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对307例失眠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失眠患者的胃肠症状和中医证候特征等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总结,结果:(1)失眠患者胃肠症状发生率高(79.48%),主要表现为口味异常(口苦、口臭)、胃气上逆(嗳气、泛酸)、胃气不降(胃痞闷)、胃纳异常(纳呆)、胃肠气机失调(大便不调、便秘)等;(2)失眠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50.16%和43.32%;(3)胃不和型失眠患者常见中医症状为:不易入睡、夜寐不安、多梦、头昏胀、胸闷心悸、焦虑、口苦、胃脘痞闷、纳呆、口臭、大便不调等;常见的舌色为红、淡红、淡白,舌苔为白腻、薄白、黄腻;常见的脉象为弦滑、细滑、沉滑、弦细、弦等。通过上述研究,总结杨明会教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学术思想:(1)失眠的主要病因为饮食、七情、劳逸失常,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卫气由阳入阴之枢机不利;胃失和降,神失安宁;(2)和胃安神法为治疗失眠的常用治法;(3)和胃安神法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优化睡眠结构,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使用安全有效。3

罗海鸥,杨明会,李绍旦[4](2011)在《“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失眠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回顾近年国内"胃不和则卧不安"相关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辨治失眠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渊源。

柴卉[5](2010)在《《伤寒论》方剂的英译研究》文中提出《伤寒论》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着作,其中的方剂被誉为“经方”,以其神奇的疗效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在中医药对外交流活动中,它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鉴于中西方人对中医理解和认识的不同,本文选取了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本:黄海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和Nigel Wiseman On Cold Damage,并且参照刘渡舟老师的《新编伤寒论类方》,对《伤寒论》113方进行了系统归类,以类方的形式介绍了《伤寒论》方剂及其翻译方法。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中医对外翻译历史作了回顾性的描述后,提出了中医英译存在的问题和翻译方法,并把这些翻译方法用于《伤寒论》方剂翻译的实践中。对于《伤寒论》方剂的方名翻译主要采用音译+直译+拉丁标注的“三保险”法,条文翻译参照中医英译的方法,重点从“异化法”、形合与意合、省略与文化的处理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英译。“语言国情学”理论在《伤寒论》中也有具体体现,根据WHO和“世中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尊重“语言国情学”的需要对《伤寒论》方剂进行英译,这也是中医对外交流与传播的要求。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必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必然走向世界。

黄张杰[6](2010)在《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和方法本课题着眼于岭南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针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资料仍处零散之态,检阅不便,缺乏大样本的收集与归整,难以充分利用的现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筹计量、中医学术研究等方法,通过广州市各大图书馆、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等三种途径,对1949年以来的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初步呈现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概貌;并尝试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研究的角度,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医案中疾病种类、方药运用情况,总结归纳有效经验方中药物配伍特点等,发掘岭南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医家用药的个性与共性,重点探讨具有大样本条件的验方的用药规律,为有效经验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佐证。2内容主要包括:(1)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2)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整理概貌;(3)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4)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统计分析。3结果3.1形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相关检索目录一份通过图书馆检索收录1949年后对岭南中医名医医案及验方进行收集的着作,共查阅相关书籍28册,包括岭南地区中医药院校学者的学术经验相关着作。利用互联网的大型搜索引擎、期刊数据库等对现代岭南名医医案、验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检索相关文献579篇,其中医家自撰个人经验、验方及医案类文献312篇,临床观察42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22篇;医家后人及其学术继承人撰写老中医经验总结类文章166篇,临床观察36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1篇。3.2汇编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一册本课题共收集并确认整理了广东各地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共108人的相关医学资料,内容包括医家个人简介、医案和有效经验方三部分。总计个人简介108条,105人合计医案717例,84人共存有效经验方479首,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男科、骨伤、皮肤等各科多个病种。以上内容按一定体例汇编资料一册。3.3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性和个人特点的分析岭南名医之特点,虽各有其学术之偏重,皆可自成特色而各领风骚,但却无门户之偏颇,对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之学,常能博采众长而融古通今。此特点之由因,乃是诸医家对岭南区域地理、气候、人们生活习性之深刻体悟结合祖国医学之精髓而应对的因时因地因人之策。3.4对医案中方药配伍运用特点和有效经验方的归类统计分析岭南之地夏秋炎热多雨,冬春干燥偏冷,粤北山区与东南沿海气候有异,温差有别,前者偏于干燥寒凉,后者则温润炎热多见,故疾病之患略有不同,医家偏重不尽相同,用药受地域之别视情而变之特点略有差异。但总以清热与化湿同行、理气与活血兼具、祛风与通络并立为要;守辨证论治之理法,视气血阴阳之变治。4结论通过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不少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值得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本课题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统计对上述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反映了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学术特征的部分客观轮廓;对某些具有大样本优势的经验方所作的解析,尝试为验方的“二次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加强对医案和验方的学术探讨,从不同角度如现代岭南疾病特征、药物用量、配伍宜忌、南药开发利用、食疗养生等方面作更为细致的研究将会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哈小博[7](2004)在《漫谈理中丸(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全雄[8](2002)在《《伤寒论》方族的文献及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方族”是导师傅延龄教授提出的一个崭新且甚具创意的概念。因“仲景方为医方之祖”、“仲景方是医方之母”。仲景以后的方由仲景方派生而出。仲景为祖,后人为孙;祖之与孙,遂成一族。所谓《伤寒论》方族,是指《伤寒论》方以及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方剂形成的一个个方剂群。一首方剂及其衍生方组成一个方族。人们比较熟悉“类方”的概念。“方族”与“类方”不同。类方仅仅表示方剂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别。而方族除了表明方剂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别以外,还表达出类方其在源流上的母子关系和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第一部分,本课题拟针对《伤寒论》方族进行文献整理及组方规律研究,从遍阅历代论着,博采众方、考证源流、分门别类、解析机理、探讨规律、指陈得失,探讨相关学术问题等方面着手。透过全方位掌握研究《伤寒论》方族,不仅可有利于临床应用,扩大临床需要,还能利于造就高水平名医,使从源到流,执简驭繁,曲尽变化,为无穷用。亦可因此充分认识方剂配伍原则和掌握演变规律。并透过“以方论证”等相关基础医学问题之探讨,更加有所依据地掌握病“证”的实质。也才能依此灵活掌握辩证论治的精髓。最后透过研究经方方族发展可以明确地认识到中医方剂发展的方向。 第二部分为《伤寒论》方族综合性研究。首先从探讨方的起源、药的起源及经方的起源着手。由于药物是发现的,而方是创造的。为了研究仲景《伤寒论》方源,本文提及仲景以前的几本古代方书,它们是《五十二病方》、《汉武威方》、《伤寒前方》,以及《内经》方等。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189首、《居延汉简》完整1首、《汉武威方》31条、《内经》方12首、《汉书·艺文志》经方11家共274卷等,企图找出仲景方之可能方源。从现有文献看来,大多数医家认为《伤寒论》方的主要来源是《汤液经法》及其师张伯祖所授。另当还有其它来源,由《伤寒论·自序》一句“博采众方”即是有力的说明。可知300多首经方,看似“突然出现”,其实已有深厚而长久的渊源。再从君臣佐使、七剂、七情等《伤寒论》以前的方剂理论,反证得知《伤寒论》方的绝大多数可能并非仲景所创,而是由仲景集其大成者。正如《医学源流论》所云:仲景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故仲景乃立于历史的转折点,集其大成地让方剂学开花结果。 《伤寒论》子方的出现原因较多,首先是复杂临床病情的需要;其次如经方本身存在的不足故须加减化裁;又因新药物的出现,后世医家将之加入《伤寒方》而成新方;亦有因制方者用药习惯及其医学观念影响;亦有立方医家弄巧故加者等,都促使他们对《伤寒论》方进行化裁,创制经方子方。创制子方是对母方进行加减化裁而形成的,或增减其药味或变化其药物用量:例如增味以强化原方某方面的作用;或增味以补充原方不具备的作用;或增味以减轻或消除原方的副作用或毒性;或减味以消除原方于病情不宜的作用;或合方以将二首或二首以上的方剂合为一方,此为《伤寒论》方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或对《伤寒论》原方的药味维持不变,而增损其用量,由此创立新的方剂。 《伤寒论》方剂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方剂学的发展来看,汉以后方剂学又有很大的发展,《伤寒杂病论》载方不过300首,汉以后约400余年,唐代孙思邈撰《千一金要方兄记载方剂约6000首,《千金翼方》载方20*多首。宋代王怀隐撰《太平圣惠方兄载方达到 1“34首。宋代《圣济总录》载方 2万首,明代朱郴编撰《普济方兄广搜博采,集以前的方剂之大成,收录方剂竟然达到61139首。从数字上看,后世方剂确实远远超过了《伤寒杂病论入但是在实质上,在汉以后方剂的发展过程中,仲景方剂一直有着特殊的影响,成为左右方剂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就称仲景方“最为众方之祖尸确认了仲景方的先导地位。后世医学家在组方用药时,从方名的确立、组方立意到药物的配伍组成和加减变化,无不效法和借鉴仲景。后世方剂除了在药物应用方面较仲景有所增加外,组方法度和制方原则均未超出仲景范围。后世医学家在使用《伤寒论》方药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试验,有了很多发挥,较大地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如桂枝汤在《伤寒论》用于治疗中风表虚,营卫不和,后世则将桂枝汤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的治疗。从温病学发展而言,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医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然温病学的发展,无不受到《伤寒论》的影响,温病学家也无一不精通仲景方药。如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许多方剂,及叶天士临床应用的诸多方剂都是直接引用《伤寒论》方,或者在《伤寒论》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 第三部分汇要解析了《伤寒论》七大方族,分别对桂枝汤族、麻黄汤族、桅子汤族、白虎汤族、承气汤族、柴胡汤族、理中汤族七大方族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分析其子方与母方的瓣系统关系。试举典型方族—一桂枝汤族为例。桂枝汤族以桂枝汤为基本方。《伤寒论》用药87味,其中应用频度最高的前5味药正是桂技汤的组成。?

二、漫谈理中丸(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谈理中丸(汤)(论文提纲范文)

(1)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古代医家的认识
        1.3 《伤寒论》的认识
        1.4 现代中医的认识
        1.5 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认识
        1.6 中医治疗中存在的不足
    2 真武汤辨析
        2.1 方名探源
        2.2 原文解析
        2.3 方药功效
        2.4 方药现代药理
        2.5 方剂药理研究
        2.6 临床应用
    3 小青龙汤辨析
        3.1 方名探源
        3.2 原文解析
        3.3 方药功效
        3.4 方药现代药理
        3.5 方剂药理研究
        3.6 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试验
        2.6 安全性观察
    3 研究方法
        3.1 流程
        3.2 治疗方法
        3.3 疗效评估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评估
        4.3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度评估
        4.4 服药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IBS-D阳虚寒饮证的临床疗效评价
        1.1 应用指征
        1.2 治疗效果
        1.3 复发机率
        1.4 生活质量改善度
        1.5 相关性研究结果和特点
    2 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的药物组成与涵括方剂以及方解
        2.1 药物组成与剂量
        2.2 涵括24个经方
        2.3 方义解读
    3 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的方证
        3.1 原文寻根
        3.2 合方机制探讨
        3.3 日本汉方药合用动机
        3.4 本合方方证分析及确立
    4 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的功效分析
        4.1 对IBS-D阳虚寒饮证的功效分析
        4.2 对本病证兼见的心身病症状的功效分析
        4.3 对全身各脏器及系统中阳虚寒饮病证的有效性
        4.4 本病证与西医“过敏”及中医“风邪”的相关性
    5 中医水气病与IBS-D的关系
        5.1 中医水气病简述
        5.2 中医对水气病的认识与治药同样适用于IBS-D
    6 典型病案举例
        例1.男26岁无职业
        例2.女42岁钢琴教师
        例3.男67岁退休公路建设工人
        例4.男44岁养老设施经营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大黄黄连泻心汤逆转GES-1细胞损伤探讨其煎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黄黄连泻心汤煎服法的古今研究概述
    1. 大黄黄连泻心汤争议研究
        1.1 煎煮法争议
        1.2 功效争议
        1.3 有无“黄芩”争议
    2. 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应用研究
    3. 大黄黄连泻心汤煎服法的实验研究概述
        3.1 单味药研究
        3.2 整方的实验研究
第二章 痞证的中医药研究述要
    1. 痞的起源
    2. 《伤寒论》中的痞证
        2.1 痞证概念
        2.2 痞证的病因病机
        2.3 痞证的分类与治法
    3. 痞证的现代认识
第三章 古今对胃溃疡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述要
    1. 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1.1 胃脘痛的病名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的治疗
第四章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煎服法含药血清逆转乙醇损伤GES-1细胞的效应差异研究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1. GES-1细胞损伤模型的选择
        2. 大黄黄连泻心汤含药血清对乙醇损伤GES-1细胞活力的影响
        3. 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上清IL-4、IL-8、TNF-α、VEGF含量
        4. 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NF-κB、IκBα、 IKKβ蛋白表达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致谢

(3)杨明会教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杨明会教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学术经验研究
    1 学术渊源
    2 导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治疗辑要
第二部分 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失眠的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杨明会教授学术经验研究概要
    1 辨治老年病的经验
    2 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和创新
    3 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的临证经验
    4 辨治疑难病证的临证经验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附录一 调查表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失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基本方加减治疗
3 实验研究
4 讨 论

(5)《伤寒论》方剂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医英译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中医对外翻译历史沿革
    2.中医英语的提出与发展
    3.中医英译的问题与不足
        3.1 译名缺少统一的规范与标准
        3.2 盲目西化,往往是望文生义
        3.3 中医语言中的文化缺省
        3.4 滥用音译
        3.5 译文的表达冗长
    4.中医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因素
        4.1 类比取象
        4.2 关联性强
        4.3 强烈的哲学思辨性色彩
        4.4 中医语言的文学性与人文性
        4.5 中医语言的抽象性与模糊性
        4.6 外文目的语缺失词汇
    5.中医英译的翻译方法
第二部分 中医方剂英译存在的问题及翻译方法
    1.中医方剂英译存在的问题
    2.中草药的英译
        2.1 动植物的命名
        2.2 中草药的英译
    3.方剂的英译
        3.1 直译法
        3.2 音译法
        3.3 意译法
        3.4 拉丁法
        3.5 方剂剂型及服法的英译
第三部分 《伤寒论》译本的对比研究
    1.《伤寒论》方剂的英译研究意义
    2.两译本书名的翻译对比
    3.《伤寒论》方剂方名的命名方法及其翻译
    4.《伤寒论》113方条文的英译对比研究
        4.1 桂枝汤及其类方
        4.2 麻黄汤及其类方
        4.3 葛根汤及其类方
        4.4 抵当汤及其类方
        4.5 栀子豉汤及其类方
        4.6 陷胸汤及其类方
        4.7 泻心汤及其类方
        4.8 甘草汤及其类方
        4.9 苓桂术甘汤及其类方
        4.10 黄芩黄连汤类方
        4.11 白虎汤及其类方
        4.12 承气汤及其类方
        4.13 柴胡汤及其类方
        4.14 芍药当归汤类方
        4.15 干姜汤类方
        4.16 赤石脂汤类方
        4.17 四逆汤及其类方
        4.18 杂方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致谢

(6)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名医"概述
    2 医案及有效经验方概述
第一部分 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
    1 岭南医学由来及医案之源流
    2 岭南医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性
    3 岭南医案的收集整理
        3.1 整理医案的思路与方法学研究
        3.2 医案收集与研究情况
    4 现代岭南名中医有效经验方的整理情况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工作
    1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标准
        1.1 收集范围
        1.2 收集对象
        1.3 时间跨度
        1.4 收集方式
        1.5 相关问题处理
    2 收集结果
第三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
    1 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并行岭南,今古通融
    2 博采众家,触类旁通,开拓创新,自成特色,各领风骚
        2.1 内科胜景,波澜壮阔
        2.2 儿科两端,效方良能
        2.3 妇科传承,奇葩朵朵
        2.4 针刺百痛,桴鼓相应
        2.5 家传续骨,与时并进
        2.6 外科精妙,不弃内治
        2.7 五官居上,云淡风清
        2.8 家传独厚,自学尤能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1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
    2 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2.1 脾胃肠疾病验方
        2.2 肝胆疾病验方
        2.3 心脑血管疾病验方
        2.4 呼吸系统疾病验方
        2.5 肾病验方
        2.6 温病验方
        2.7 痹证验方
        2.8 肿瘤验方
        2.9 血液病(血证)验方
        2.10 男科验方
        2.11 皮肤科疾病验方
        2.12 骨伤科验方
        2.13 五脏虚损证验方
        2.14 小儿发热验方
        2.15 小儿腹泻验方
        2.16 月经病验方
        2.17 慢性盆腔炎验方
        2.18 不孕症验方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8)《伤寒论》方族的文献及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导论
    一、 《伤寒论》方族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方族的概念
    三、 方族与类方
    四、 《伤寒论》方族研究状况
    五、 《伤寒论》方族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族的综合性研究
    第一节 《伤寒论》方源
        一、 方的起源
        1. 药物的起源
        2. 方与药
        3. 复方的出现
        二、 《伤寒论》以前的方剂
        1. 《五十二病方》
        2. 《居延汉简》
        3. 《汉武威方》
        4. 《内经》方
        5. 其它
        三、 《伤寒论》以前的方剂理论
        1. 君臣佐使
        2. 七剂
        3. 七情
        四、 《伤寒论》方的渊源
        1. 伊尹《汤液经法》
        2. 张伯祖的传授
    第二节 《伤寒论》方评价
        一、 《伤寒论》方的优点
        1. 结构严谨,药味简洁
        2. 方症对应,效果显着
        3. 药性平和,亦廉亦便
        二、 《伤寒论》方的不足
        1. 数量较少,不敷临床应用
        2. 药简力单,作用面似嫌局限
        3. 个别方剂的某些不科学性
        三、 《伤寒论》方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伤寒论》子方研究
        一、 子方的标准
        二、 子方出现的原因
        1. 复杂临床情况的需要
        2. 制方者医学观念的影响
        3. 《伤寒论》方本身存在不足
        4. 制方者用药习惯的影响
        5. 制方者的弄巧
        6. 药物新资源的应用
        三、 子方结构变化规律试探
        四、 典型方族解析
        1. 桂枝汤族
        2. 理中汤族
    第四节 与《伤寒论》方族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 方剂与处方
        二、 “本云”
        三、 “古方以不加减为贵”说
        四、 “古方新病不相宜”说
        五、 《伤寒论》方后注中的加减
        六、 《伤寒论》方族与剂量
    第五节 医家与子方
        一、 刘河间
        二、 陶节庵
        三、 黄元御
        四、 吴鞠通
        五、 秦之祯
        六、 俞根初
        七、 张锡纯
        八、 刘渡舟
    第六节 《伤寒论》方族批评
第三部分 《伤寒论》方族汇要解析
    第一节 桂枝汤方族
    第二节 麻黄汤方族
    第三节 栀子汤方族
    第四节 白虎汤方族
    第五节 承气汤方族
    第六节 柴胡汤方族
    第七节 理中汤方族
结语: 经方方族发展研究指出中医方剂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漫谈理中丸(汤)(论文参考文献)

  • [1]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D]. O KYOTO(王晓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基于大黄黄连泻心汤逆转GES-1细胞损伤探讨其煎服方法[D]. 包雨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3]杨明会教授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学术经验研究[D]. 罗海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 [4]“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失眠研究现状[J]. 罗海鸥,杨明会,李绍旦.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03)
  • [5]《伤寒论》方剂的英译研究[D]. 柴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3)
  • [6]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D]. 黄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1)
  • [7]漫谈理中丸(汤)[J]. 哈小博.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4(01)
  • [8]《伤寒论》方族的文献及组方规律研究[D]. 郑全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谈日中丸(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