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法在温室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方法

雾霾法在温室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方法

一、烟雾法在防治大棚作物病、虫害上的应用及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涛[1](2021)在《蔬菜大棚杂草和害虫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何在提高收益的同时生产出绿色健康的蔬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蔬菜产业中的关键设施,蔬菜大棚采用的人工除草除虫方式成本高、强度大;化学除草除虫方式会增加作物中的有害成分,两者均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研发自动化机器人来进行蔬菜大棚环境下的除草除虫工作。杂草和害虫的智能识别是研发该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本文结合项目需求,对蔬菜大棚环境下的杂草识别和害虫识别两个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深度学习的杂草识别方法研究。分别采用三种经典网络模型Faster-RCNN、SSD和YOLOv3进行作物图像的训练测试。通过boxes_cell矩阵去除预测框中的作物图像,结合超绿特征和基于连通区域标记的面积滤波法去除残留噪声,有效的保留了杂草图像。对不同光照条件、不同杂草种类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影响下的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考量选择最适合的网络模型。实验研究表明:YOLOv3网络模型最适合用于蔬菜大棚环境下的杂草识别,单幅图像检测时间为0.032s,AP值为0.95,本文提出的识别方法的识别率为95.71%,误判率为12.27%。该方法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的光照变化,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均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受杂草种类的影响较小。(2)基于三维信息的杂草识别方法研究。融合直通滤波、邻域算子滤波和体素滤波三种方法,去除点云数据中噪声点并提高后续算法的运算效率;采用超绿特征与欧式聚类分割算法完成土壤背景、单株作物和单棵杂草之间的分割。对分割后的作物与杂草点云簇提取最高点Z值,根据高度信息完成杂草识别。本文提出的基于三维信息的杂草识别方法识别率为86.48%。(3)基于光谱分析的害虫识别方法研究。以蜗牛为研究对象,采用监督分类识别中的最大似然分类法、最小距离分类法和光谱角分类法进行对比分析,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最后分别基于全波段与单波段进行研究对比。基于光谱分析的害虫识别研究中,最大距离分类的识别效果最佳,总体精度为97.6492%,Kappa系数为0.9543,蜗牛像元识别率为97.10%。应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后的单波段处理效果优于全波段,总体精度提高了0.8340%,Kappa系数提高了0.0198,蜗牛像元识别率提高了1.46%。本文为蔬菜大棚内的杂草识别和害虫识别提供了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创新型方法。

芦兵[2](2020)在《基于高光谱图像的食源性植物叶部病害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病害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植物在病变初期,其外观的变化并不显着,病害特征多在大分子有机质层级显现,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害特征才能通过植物叶片的颜色、纹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出来。要实现对患病植物的精准诊治,不仅需要准确识别病害类型,还需要对病害所处病期进行准确判断,以便匹配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本文以食源性植物(文中统称为植物)生菜和茶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植物不同病期的病理特征和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高光谱图像技术结合图像学特征提取方法对处于不同病害周期的生菜叶部常见病害(炭疽病、菌核病和白粉病)及茶叶叶部病(赤叶、炭疽病)进行了病害分类检测研究。对植物叶片基于光谱特征和图像学特征的病害信息进行提取,通过选取最优感兴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优化数据预处理方法提高光谱数据质量,使用深度置信网络算法构建检测模型,最后通过空谱特征联合建模对植物不同病期的病害进行分类检测。本文研究结论对提高植物叶部病害及病期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提高病害植物施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为:(1)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植物病害检测机理研究。首先对植物病害发展各阶段的病理和典型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子扫描电镜和扫描透镜对各病期叶片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光谱特征和各病期病害典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病期光谱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敏感波段谱线之间具有梯度不变的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敏感波长的病期指数(Disease stage index,DSI)对病期进行表征。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基于病期指数的生菜和茶叶病期检测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1.12%和92.57%,明显高于基于植被指数的准确率。(2)基于图像学的植物叶片病害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为了改善光谱检测限带来的病害信息丢失问题,充分利用高光谱图像空间维的病害特征信息,研究了从病害叶片图像中提取叶片形态、颜色和纹理特征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圆边矩的形变特征表征方法。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分割病害部位,提取病害形状特征。提取病害叶片一阶到三阶矩的颜色特征,使用LBP算子提取病害叶片的纹理信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害特点合理运用图像学特征提取方法,并将得到的特征值和高光谱特征值一同作为模型的输入向量。实验表明,加入颜色和纹理特征后病害检测的平均准确率提高了6.77%,说明病害的图像特征可以强化病害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检测准确率。(3)基于HSI色度空间的感兴趣区域(ROI)选取研究。为了准确识别病害区域,并以病害区域作为获取光谱数据的最优ROI,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HSI色彩空间的最优ROI获取方法,通过色饱和度图像分量下的四个三维特征向量对病害区域进行表征,实现了病害区域的自动识别。利用不同颜色空间的特征向量对植物叶片病害区域的特征进行表征,发现HSI色彩空间的色饱和度(S分量)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小,对病害特征的描述效果最好。分别从病害区域和非病害区域提取光谱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病害区域光谱信息的检测准确率较非病害区域提高了18.15%,说明病害区域提取的光谱信息具有更好的病害表征能力。(4)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genetic algorithm,SAGA)的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由于病害发展存在过渡期,从不同病期叶片上采集到的光谱数据存在重叠区域,同时光谱测量过程中的自吸收效应、基体效应以及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光谱产生基线漂移和重峰干扰。这种数据交叠造成的干扰和失真严重妨碍了后期建模对病害检测的准确性。本研究对模拟退火遗传算法(SAGA)进行了优化,用于光谱数据的预处理。实验表明,经过聚类预处理,检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11.64%和23.12%,说明优化后的SAGA能够提高各类别样本组之间数据特征的区分度。(5)基于深度学习的病害检测模型研究。高光谱图像的波段范围广、分辨率高,每个像点都具有一组高维度的光谱信息,融合图像特征向量后,整个数据集的量级会成倍数的增长,客观上给检测分类造成了较高的难度。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架构的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DBN),对网络结构和分类器进行了优化,基于空谱联合特征进行训练学习,利用DBN网络寻求分类精度最高的特征组合。实验证明,基于DBN模型的病害检测准确率达到了95.13%,说明深度置信网络可以自主的从各类特征值中学习最佳特征组合,在减少人工干预的同时提高特征提取能力,使模型的分类性能得到提升。

岳学军,蔡雨霖,王林惠,刘永鑫,王健,洪金宝[3](2020)在《农情信息智能感知及解析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现代农业中,农业生产者需要实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并对得到的农田信息数据做出相应分析、归纳和决策。农情信息智能感知和解析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农情智能感知和信息解析技术2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物联网农情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情解析方法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基于农情信息的智能决策技术在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农用传感器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在农情感知、信息解析技术、农业数据库技术以及智能决策技术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智慧农业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田雪[4](2020)在《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连作障碍导致的辣椒产量低下、土传病害特别是辣椒疫病严重的问题,开展辣椒不同砧木抗疫病类型筛选、不同抗病砧木和不同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效果及疫病抗性影响等方面研究,旨在为辣椒疫病防控及优质高产提供参考。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离体接菌法可以作为辣椒疫病抗性类型检测的快捷方法,并筛选出1种高抗疫病砧木、2种抗疫病砧木。采用离体接菌法接种辣椒疫霉菌“LT1534菌株”后第3d的病情指数和活体接菌法第16d的病情指数对辣椒疫病抗性类型划分一致,确定出巨根为高抗疫病类型砧木,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为抗疫病类型砧木,威壮贝尔、金马野力姆、沃夫冈、卡特188为中抗疫病类型砧木,鼎力五号、硕根领袖和韩国优壮为感疫病类型砧木。(2)POD、PPO和PAL酶活性以及木质素、总酚类和类黄酮含量的提高有利于防控疫病对辣椒的危害。与未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2(CK2)相比,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1(CK1)在接菌后特别是疫病逐渐发生过程中,辣椒体内的POD、PPO和PAL酶活性及木质素、总多酚和类黄酮含量升高,而采用高抗疫病类型砧木及抗疫病类型砧木进行嫁接的嫁接苗体内这3种酶活性(POD、PPO和PAL)以及木质素、总多酚、类黄酮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1(CK1),其中高抗疫病类型砧木嫁接的处理这6项指标一直保持高水平。(3)砧木与接穗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嫁接可以显着提高嫁接苗对疫病的抗性,而砧木的抗病性向接穗传递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嫁接后显着地降低了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提高了嫁接苗抗病性;在砧木疫病抗性等级划分中,巨根砧木是高抗疫病类型砧木,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为抗疫病类型砧木;而对于以这3种砧木进行常规套管斜切嫁接方式下的嫁接苗疫病抗性等级划分中,巨根砧木嫁接苗表现为抗疫病类型,而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砧木嫁接苗表现为中抗疫病类型。(4)采用双断根嫁接法,其砧木与接穗结合部的伤口愈合与砧木根系再生同时进行;且有效预防辣椒嫁接苗的徒长,壮苗指数显着提高,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着降低,提高了产量并改善了品质。嫁接后15d时,砧木和接穗结合部的伤口逐渐愈合,维管束桥增多,维管束桥大部分连接完成,此时测定的辣椒叶片品红吸收量增加明显,特别是此时砧木已有再生根形成,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以自由运输,其含量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双断根嫁接明显提高了果实单果重及折合产量,采用“巨根”和“青青一号”砧木进行双断根嫁接均提高了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闫晓静,杨代斌,薛新宇,王国宾,崔丽,冯超,秦维彩,袁会珠[5](2019)在《中国农药应用工艺学20年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概述》文中指出农药应用工艺学是研究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施药效率,减轻或消除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及有益生物危害风险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20年来,中国在农药的吸收传导、控制释放、剂型研发、省力化施药、雾滴运动、高效装备及智能精准施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药剂吸收量与种子包衣剂量之间的关系模型;阐明了农药控制释放的动力学规律,揭示了缓释农药提高作物安全性的生物学机制;研发了超低容量制剂、烟雾剂、粉尘剂、展膜油剂、缓释颗粒剂等省力化农药剂型和与之匹配的省力化施药技术;探明了农药雾滴在作物冠层的沉积流失规律,建立了农药利用率模型;建立了农药施用定量分析计算理论,提出了农药雾滴"杀伤半径"概念,推动了农药低容量喷雾技术发展;建立了植保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技术体系,开启了人工智能(AI)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初步建立人工智能精准喷雾技术。中国农药应用已逐步实现从简单、粗放向科学、安全、智能精准的转变,为农药减施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雪雪[6](2019)在《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的蓬勃发展,养殖场产生越来越多的沼液,沼液的及时消纳与利用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养殖与沼气工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沼液还田利用是沼液资源化利用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为养殖场提供足够面积的农田来及时消纳沼液极为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对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计算方法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也未形成相匹配的农田面积计算体系,同时,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供的方法多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计算的。因此,在农田消纳沼液的承载范围内,对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开展系统的研究,建立相应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以期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思路,为解决规模化养殖当前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问题提供新的借鉴。本研究以农田消纳养殖场一定量沼液所需的配套面积为研究目标,参考旱田和水田的水量平衡方程理论、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以及灌溉制度,利用层次法、系统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主导因子法,梳理影响因子与研究目标以及影响影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繁杂的因子中筛选并确定主导影响因子,运用数学模型法,进一步建立研究目标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数量关系,从而建立一套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主要研究如下:(1)不同的分析角度筛选并确立不同的影响因子分级系统,进而建立不同的、具体的线性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最终构建一套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主要是从作物灌溉量角度出发,考虑影响作物灌溉量的因子,筛选并确立了三级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一级影响因子3个,二级影响因子9个,三级影响因子14个,并根据农田水量平衡方程、主导因子法和农业实际生产情况,最终确定从可以进行量化的二级影响因子中筛选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8个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农田水量平衡方程理论和数学模型法,建立研究目标与8个影响因子之间线性数量关系的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主要是从作物施肥量角度出发,考虑影响作物施肥量的因子,筛选并确立了三级影响因子分级系统,一级影响因子4个,二级影响因子6个,三级影响因子15个,并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主导因子法和农业实际生产情况,最终确定从可以进行量化的二级影响因子中筛选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1个主要影响因子。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理论和数学模型法,建立研究目标与作物施肥量之间线性数量关系的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由此,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由从作物灌溉量角度分析建立的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和从作物施肥量角度分析建立的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构成。(2)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与农田作物的生长情况选择具体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得出相应的农田面积。案例选择的是较大计算值的配套面积,该配套面积可以满足两种估算模式下作物的安全生长,但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需求追施额外水肥。(3)环境评价报告估算的配套农田面积均是在农作物特定产量条件下,推算得出配套农田面积。本研究构建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是将农作物种植的实际农业经验与作物生长理论相结合,根据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具体的生长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气象条件,对作物追施不同的水量和肥量,基于相关的数学理论方程式和数学模型法建立的一套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本研究区别于环境评价报告的特定条件下的计算方法,与环境评价报告相比,本研究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4)通过案例的应用分析可以知道,在农业实际管理中,农户和养殖户可以根据规模化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与配套农田面积的作物生长状况,结合两种估算模式解决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问题,在作物生长的需水灌溉期,将稀释后的沼液用于灌溉;在农田消纳沼液的承载范围内,在作物施肥期,将沼液作为肥料用于施肥,以便得到最大化的消纳利用。

何江涛[7](2017)在《滴灌施药后乐果在棉花中的分布及其对棉叶螨的防效》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药剂的内吸性进行根区随水施药可提高药剂的针对性,对天敌影响小,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防治隐蔽处的有害生物。本文针对棉叶螨为害日益猖獗的特点,结合滴灌施药技术,研究了乐果在棉花植株中时空分布动态以及对叶螨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旨在为此种施药技术下乐果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乐果在棉花和土壤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波长为210 nm,柱温30℃,流速是1 mL/min,棉花植株的根、茎、叶和土壤中的乐果检测的流动相是乙腈:水(30:70,v:v);棉籽中乐果检测的流动相是乙腈:水(20:80,v:v),该方法可以满足本研究的检测需要。2研究了乐果经滴灌施药后在棉花植株上的时空积累分布。结果表明:乐果施药浓度为9.00 kg ai/ha的处理中,在药后的第1d,叶片中乐果的吸收量是65.62 mg/kg,药后的第3d,乐果吸收量达到最大是116.36 mg/kg,然后叶片中乐果的含量开始下降;施药浓度为2.25和0.56 kg ai/ha的乐果处理中,药后的第3 d,叶片中乐果的含量也达到最大,分别是17.51和9.97 mg/kg。施药浓度是9.00和2.25 kg ai/ha的处理中,药后的第1 d,棉花的根对乐果的吸收量分别是5.08和5.55 mg/kg,药后的第3 d达到最大,分别是10.89和10.92 mg/kg。所有滴灌施药处理后的第21 d,植株的根都检测不到乐果的含量。9.00 kg ai/ha的乐果处理后的13 d,棉花植株的茎对乐果的吸收量变化是6.257.01 mg/kg,而2.25和0.56 kg ai/ha的处理中茎对乐果的吸收量变化为1.132.69 mg/kg。处理浓度为9.00 kg ai/ha的乐果,药后的13 d,棉花植株的新叶、老叶和子叶中乐果的吸收量分别是32.7644.16 mg/kg、22.0847.68 mg/kg和10.7924.52 mg/kg;而处理浓度为2.25和0.56 kg ai/ha的乐果,药后的13 d,棉花植株的新叶、老叶和子叶中乐果的吸收量变化是1.517.72 mg/kg。乐果在叶片空间结构上的含量发现,上部叶片(新叶和老叶)中乐果的含量远远大于下部叶片(子叶)中乐果的含量。3乐果对二斑叶螨(Tetrunychus urticue Koch.)的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9.00 kg ai/ha的乐果经滴灌系统施药,药后的第1 d,螨虫的校正死亡率是44.44%,药后的27 d,螨虫的校正死亡率都在90%以上。浓度为2.25和0.56 kg ai/ha的乐果处理后的第7 d,螨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最大值,分别是60.47%和44.19%。4调查了乐果经滴灌施药后对叶螨天敌——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Oudeman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9.00、2.25和0.56 kg ai/ha时,药后的第1 d,胡瓜钝绥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3.33%、1.67%和0;药后的第14 d,其校正死亡率分别是3.45%、0.01%和1.73%。5乐果对叶螨的防效5.1不同浓度乐果经滴灌施药对螨虫防效(土壤pH=7.80)的实验结果表明:乐果对叶螨的防效随着乐果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最高浓度9.00 kg ai/ha处理后的528d,叶螨的虫口减退率达到了75%以上。处理浓度为4.50和6.00 kg ai/ha的乐果,药后的514 d,叶螨的虫口减退率都在50%以上。5.2不同的滴灌水量对螨虫防效(土壤pH=7.80)的结果表明:2.25 kg ai/ha的乐果分别用100.05、200.01和300.15 m3/ha的水量经滴灌施药,在药后第7 d之前,叶螨的虫口减退率都没有超过40%;浓度为4.50 kg ai/ha的乐果在水量为200.01和300.15m3/ha时经滴灌施药,药后的第7 d,叶螨的虫口减退率达到了70%,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开始减弱,2种滴灌水量下,乐果对叶螨的防效差异性不显着。5.3不同土壤p H条件下乐果经滴灌施药对螨虫防效结果表明:浓度为1.50 kg ai/ha的乐果滴经灌施药于碱性土壤中(pH=7.80)时,叶螨的虫口减退率在第7 d达到最大值,低于35%;在酸性土壤中(pH=6.70和5.70),药后的第7 d,叶螨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1%和58%。浓度为3.00和4.50 kg ai/ha的乐果滴灌在酸性土壤中,叶螨的虫口减退率也是在药后的第7 d达到最大值,都在80%以上,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叶螨虫口减退率开始下降。差异性分析显示,同一浓度在2个酸性条件下,对叶螨的防效没有差异性。6乐果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实验结果表明:在棉籽采收期时,土壤中乐果的残留量最大是0.13 mg/kg,棉籽中没有检测到乐果的残留。

周洋洋[8](2017)在《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和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热雾施药是一种超低容量施药技术,具有雾滴粒径小、沉积分布均匀、高效和节水等特点。热雾机在我国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中得到广泛推广,但热雾施药技术在我国发展尚不完善。为进一步指导热雾机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本文研制了适用于热雾施药技术的热雾助剂,以及热雾施药技术对生物药剂和不同分解温度化学药剂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热雾机喷施农药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和适用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雾助剂主要由溶剂、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和沉降剂构成,含量分别为77%、16%、1.5%、3%和2.5%。助剂表面张力为41.64 mN/m,粘度为17 mPa·s,闪点为96℃。其添加量为15%时,具有很好的雾化效果。2.研究测定了热雾施药技术对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雾机处理会对菌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损伤率约为13.4%。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孢子活力测定试验可知,热烟雾处理并未造成菌体形态的变化。3.以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为代表,研究了热雾施药技术对不同分解温度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检测药剂经热雾机处理前后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药剂经热雾机喷施过后其浓度会变为原来的1.5倍,热烟雾法喷施化学药剂不会对药剂本身产生影响。4.分别使用热雾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40%恶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防治番茄晚疫病,施药量均为30克/667m2时,热雾法施药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84.22%,背负式喷雾器对番茄晚疫病的效果为69.94%,热雾法施药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常规背负式喷雾法。5.分别使用热雾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Tranquility 500 SC防治番茄灰霉病,其施药量均为36克/亩、48克/亩和60克/亩,热雾法施药在用药量为36克/亩时的防治效果为76.67%,背负式喷雾法在用药量为60克/亩时的防治效果为77.38%,二者在5%和1%显着水平上差异不显着。由此可以推断利用热雾法施药其药剂用量减少40%仍然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热雾法施药是农药减量和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李学辉[9](2014)在《温室大棚热烟雾水基低容量施药技术的热雾助剂研究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我国近年来新兴起的热烟雾技术进行研究。为了方便,使用者大多选用柴油作为承载农药的溶剂,但其与农药相容性差,影响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用于热烟雾技术的热雾助剂,并对其安全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对喷出药液的均匀性进行检测。本文还研究了热烟雾法对温室病虫害的防治。研究结果如下:1.所研究的热雾助剂主要由热雾助剂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沉降剂组成。所选的热雾助剂溶剂为白油。乳化剂为A4(65%)B4(35%),确定的比例为16%。分散剂为C1,选择的用量为3.5%。选择的沉降剂为E3,比例为3%。2.本文对所研制的热雾助剂进行了表面张力、粘度和闪点的检测以及对植物安全性的评价。测得的热雾助剂的表面张力为35.56 mN/m,水的表面张力为77.91mN/m。测得热雾助剂粘度为21.2mPa·s,水的粘度为0mPa·s,。热雾助剂的闪点为97℃。在检测植物的安全性实验中,选择的植物为黄瓜和番茄,每种植物分别种植3个品种,分别在幼苗期,苗期,初花期和结果期用热烟雾机喷施所研制的热雾助剂,发现在幼苗期和苗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药害,而在初花期和结果期却相对安全。说明其对黄瓜和番茄的初花期和结果期是安全的。3.本文对热烟雾机喷水和喷热雾助剂的沉积量和雾滴粒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热烟雾机距喷口 5m处喷热雾助剂处理的沉积量为喷水处理的3.9倍。粒径检测中,热雾助剂处理的雾滴体积中径为9.76μm,喷水处理的雾滴体积中径为40.82μm。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热烟雾法喷施10%苯醚甲环唑WG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有效成分用量为5.0、6.7和8.3g/667m2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4%、94.4%和97.9%,显着好于手动喷雾法在相同有效成分用量时的74.2%、78.4%和83.6%的防治效果。热烟雾法喷施25%吡虫啉WP防治温室番茄烟粉虱,当有效成分为4.0、6.0和8.0g/667m2时,7d后的防治效果为62.6%,67.1%和73.9%,好于手动喷雾法在相同有效成分用量的58.3%,62.4%和 65.0%。5.热烟雾法施药时苯醚甲环唑在黄瓜果实中的原始最大沉积量为0.0083mg/kg,远远低于UK/EC制定的苯醚甲环唑在黄瓜中最高残留量限值MRL(0.10mg/kg)。热烟雾法施药时吡虫啉防治番茄烟粉虱中,当有效成分为8g/亩时,热烟雾法原始沉积量为0.193mg/kg,低于国际上要求吡虫啉在水果上的最高残留限量值MRL为0.20mg/kg,试验结果说明热烟雾法防治黄瓜白粉病与番茄烟粉虱均安全。

刘同金[10](2013)在《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大蒜套作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质栽培在设施番茄生产中的应用,基质连作障碍问题受到关注。本试验旨在通过套作大蒜提高基质利用效率和预防番茄连作障碍,建立大棚基质栽培番茄高效可持续利用模式。试验选用课题组前期试验筛选的适宜番茄生长的基质配方[麦糠︰菇渣︰玉米秸秆为5︰4︰1(体积比)]为栽培介质,筛选适宜与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套作的大蒜品种和套播期;研究套作大蒜对春茬番茄生长及栽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比较基质单作大蒜和套作系统中大蒜的生长和产量;研究不同套蒜次数(1次和2次)对基质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的影响。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套蒜时期试验表明,9月1日套播大蒜比9月21日和10月11日出苗日期早。大蒜品种间株高、假茎高、假茎粗、最大叶长、叶宽、叶片数均为G064>G026>G110。套播过早,大蒜受秋茬番茄遮荫的弱光胁迫时间长,导致收获株率低于晚播。G064品种的鳞茎性状大于其他两个品种。G026二次生长率显着大于G064,而G110未出现;G110独头率显着大于G026,而G064未出现。套作不同品种大蒜对2012年春茬番茄影响较大,与G064品种套作显着降低了番茄生长后期的株高、茎粗和产量。9月21日套作G110品种大蒜显着提高了净收益。因此,确定在陕西关中地区,适宜与大棚基质培番茄套作的大蒜品种是G110,其适宜套播期为9月21日。(2)套蒜效应分析表明,基质pH值在2012年春茬番茄整个生育期先升高后降低,套蒜基质pH值高于番茄单作基质;基质EC值先下降,然后保持稳定,但套蒜基质的EC值显着低于番茄单作。套蒜可显着增加该茬番茄基质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比例;大蒜收获时基质微生物数量短时减少,番茄结果前期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恢复至多于对照。套蒜可提高该茬番茄基质的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抑制番茄结果前期蔗糖酶活性,但此后单、套基质蔗糖酶活性差异不大。2012年春茬番茄生育期内套蒜的基质碱解氮含量变化不大,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持续降低。套种大蒜对共生期春茬番茄生长有一定的竞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大蒜收获后减小;套蒜可提高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但对番茄净光合速率有抑制作用。(3)2012—2013年度试验表明,与番茄套作的大蒜形态指标显着低于单作大蒜;套作显着降低了大蒜鳞茎质量和总产量,同时显着提高了独头率和独头蒜产量。番茄/大蒜套作土地当量比高达1.56,具有明显的套作优势。在及时摘除番茄老叶和精细管理措施下,套作大蒜独头率高达58.1%。大蒜单、套作基质氮、磷、钾含量均较高,表明套作大蒜生长的限制条件主要是光照。(4)对不同套蒜次数的基质分析表明,2012年秋茬番茄基质pH先降低后升高,套蒜2次基质pH变化幅度比番茄连作和套蒜1次小;套蒜1次或2次均可提高秋茬番茄生育后期基质EC值。套蒜1次或2次均可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比例,套作2次大蒜基质中的放线菌数量少于但细菌数量多于套作1次大蒜的基质。基质蔗糖酶活性在番茄生育前期显着低于对照,番茄开花结果前期差异消失,套蒜1次秋茬番茄基质蔗糖酶活性番茄生育后期显着高于对照;番茄/大蒜套作抑制了基质脲酶活性。套蒜1次和2次均显着提高了秋茬番茄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套作大蒜1次或2次均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生物措施,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套蒜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基质酶活性和番茄品质,消减设施栽培番茄连作障碍,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所以,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套蒜是一种可持续高效栽培模式。

二、烟雾法在防治大棚作物病、虫害上的应用及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雾法在防治大棚作物病、虫害上的应用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大棚杂草和害虫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杂草识别研究现状
        1.2.2 深度学习在杂草识别上的应用
        1.2.3 基于机器视觉的害虫识别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杂草识别方法研究
    2.1 深度学习模型
        2.1.1 基于Faster-RCNN的目标检测算法
        2.1.2 基于SSD的目标检测算法
        2.1.3 基于YOLOv3的目标检测算法
    2.2 图像采集与增广
    2.3 样本标记与评价指标
    2.4 后续图像处理
        2.4.1 小青菜区域像素坐标获取与处理
        2.4.2 颜色特征提取及面积滤波
    2.5 结果分析
        2.5.1 三种网络训练效果比较
        2.5.2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识别效果对比
        2.5.3 不同种类杂草的识别效果对比
        2.5.4 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青菜识别效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三维信息的杂草识别方法研究
    3.1 传感器原理
    3.2 作物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3.2.1 数据采集
        3.2.2 点云数据预处理
    3.3 作物与复杂背景分割
        3.3.1 基于超绿色算法的分割
        3.3.2 基于体素网格采样的点云数据简化
    3.4 单株作物与单棵杂草的聚类分割
    3.5 实验验证与方法对比
        3.5.1 实验验证
        3.5.2 两种杂草识别方法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谱分析的害虫识别方法研究
    4.1 数据预处理
        4.1.1 光谱黑白校正
        4.1.2 感兴趣区域提取
        4.1.3 S-G平滑去噪
    4.2 监督分类识别
        4.2.1 最大似然分类
        4.2.2 最小距离分类
        4.2.3 波谱角分类
    4.3 主成分分析法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特色与创新
    5.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2)基于高光谱图像的食源性植物叶部病害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相关缩略词及名词术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病害的常规检测方法
        1.2.2 光谱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1.2.3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实验平台及相关检测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平台介绍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病害发展各阶段特征
    2.4 植物各病期相关抗病次生物
    2.5 高光谱图像技术病期检测机理研究
        2.5.1 实验设备介绍
        2.5.2 实验样本制备
        2.5.3 病害胁迫下生菜微观结构
        2.5.4 生菜叶片病害检测机理分析
        2.5.5 病害胁迫下茶叶微观结构
        2.5.6 茶叶叶片病害检测机理分析
    2.6 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病期指数研究
        2.6.1 敏感波段分析
        2.6.2 病期指数表征
        2.6.3 病期检测结果
    2.7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及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HSI色度空间的ROI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3.2.1 植物叶部病害图像特征分析
        3.2.2 植物叶部病害特征提取
    3.3 基于SAGA聚类的数据预处理
        3.3.1 SAGA聚类算法介绍
        3.3.2 SAGA数据预处理过程
        3.3.3 SAGA算法优化
        3.3.4 SAGA聚类结果验证
    3.4 特征波长选取
        3.4.1 连续投影算法
        3.4.2 主成分分析法
        3.4.3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
    3.5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检测模型研究
        3.5.1 深度信念网络研究现状
        3.5.2 深度信念网络原理及实现步骤
        3.5.3 深度信念网络的调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的叶部病害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图像的预处理技术
    4.3 图像特征分割
        4.3.1 区域生长法
        4.3.2 均值迭代分割法
        4.3.3 最大熵分割法
        4.3.4 Ostu图像分割法
    4.4 特征提取
        4.4.1 颜色矩
        4.4.2 灰度共生矩及局部二值算子
        4.4.3 形状特征提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生菜叶部病害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本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采集
    5.3 图像特征提取
        5.3.1 纹理特征提取
        5.3.2 颜色特征提取
    5.4 结果与分析
        5.4.1 SAGA光谱特征值聚类
        5.4.2 DBN建模算法
        5.4.3 DBN模型结构与性能分析
        5.4.4 检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茶叶叶部病害检测研究
    6.1 引言
    6.2 本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病害叶片的筛选
        6.2.2 实验材料
        6.2.3 高光谱图像采集和标定
        6.2.4 光谱数据采集
    6.3 光谱数据分析
        6.3.1 不同感兴趣区域平均光谱分析
        6.3.2 光谱预处理及特征波长选取
        6.3.3 建模分析
        6.3.4 光谱表征能力分析
    6.4 茶叶病害及病期检测
        6.4.1 样本制备及设备参数设置
        6.4.2 基于病害周期的光谱信息采集
    6.5 高光谱图像特征提取
        6.5.1 LBP特征
        6.5.2 GLCM特征
    6.6 结果与分析
        6.6.1 光谱特征值选取
        6.6.2 SAGA特征值聚类
        6.6.3 DBN建模算法
        6.6.4 DBN模型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研究成果

(4)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植物疫病危害的研究
        1.2.2 植物对疫病反应机理的研究
        1.2.3 疫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1.2.4 嫁接防病机理研究
        1.2.5 嫁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砧木的辣椒疫病发病程度
        2.2.2 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的生长和疫病抗性
        2.2.3 嫁接方式对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
        2.2.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苗在日光温室栽培的生长及疫病发生
    2.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砧木的辣椒疫病发病程度
        3.1.1 不同砧木对活体接菌法下辣椒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3.1.2 不同砧木对离体接菌法下辣椒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3.2 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的生长和疫病抗性
        3.2.1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2.2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愈合的影响
        3.2.3 嫁接方式对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
        3.2.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苗在日光温室栽培的生长及疫病发生
        3.2.5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2.6 抗病砧木对辣椒幼苗疫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2.7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8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其他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效果及抗疫病效果的影响
        3.3.1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3.2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愈合的影响
        3.3.3 嫁接方式对嫁接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3.4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形态指标的影响
        3.3.5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3.6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3.7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8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其他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田间生产效果的影响
        3.4.1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田间植株长势的影响
        3.4.2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田间辣椒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3.4.3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田间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3.4.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5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3.4.6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沼液的主要成分、来源及其作物营养价值研究现状
        1.2.2 沼液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2.3 农田消纳沼液研究现状
        1.2.4 农田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相关定义
        2.1.1 沼液
        2.1.2 畜禽养殖业
        2.1.3 规模化养殖场
    2.2 相关理论
        2.2.1 水量平衡理论
        2.2.2 测土配方施肥理论
        2.2.3 灌溉制度
        2.2.4 资源综合利用理论
        2.2.5 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法
        2.3.2 系统分析法
        2.3.3 层次法
        2.3.4 主导因子法
        2.3.5 专家咨询法
        2.3.6 数学模型法
3 构建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配套面积估算模式
    3.1 配套面积估算模式影响因子的选取原则
    3.2 构建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流程
    3.3 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构建
        3.3.1 影响作物灌溉量的因子分析
        3.3.2 影响作物灌溉量的因子筛选
        3.3.3 构建灌溉配套面积估算模式
    3.4 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的构建
        3.4.1 影响作物施肥量的因子分析
        3.4.2 影响作物施肥量的因子筛选
        3.4.3 构建灌溉施肥配套面积估算模式
4 案例应用研究
    4.1 案例一应用研究
        4.1.1 养猪场及其周围环境概况
        4.1.2 养猪场粪尿污废水处理状况
        4.1.3 养猪场所在地区的主要作物
        4.1.4 农田消纳养猪场沼液现状
        4.1.5 利用估算模式估算养猪场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
    4.2 案例二应用研究
        4.2.1 养猪场及其周围环境概况
        4.2.2 养猪场粪尿污废水处理状况
        4.2.3 养猪场所在区域的主要作物
        4.2.4 农田消纳养猪场沼液的现状
        4.2.5 利用估算模式估算养猪场消纳沼液的配套面积
    4.3 结果分析
        4.3.1 配套面积估算模式与环评报告结果对比分析
        4.3.2 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滴灌施药后乐果在棉花中的分布及其对棉叶螨的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农药常用施用方法
        1.1.1 喷雾施药
        1.1.2 喷粉施药
        1.1.3 其他传统施药方法
    1.2 根区施药法
        1.2.1 土壤浇灌法
        1.2.2 滴灌施药法
        1.2.2.1 滴灌施药的应用
        1.2.2.2 滴灌施药意义
    1.3 棉花叶螨及其防治
    1.4 药剂的选择
        1.4.1 药剂的选择条件
        1.4.2 乐果
        1.4.2.1 乐果的特性
        1.4.2.2 乐果的农业应用
        1.4.2.3 乐果的内吸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 化学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供试材料
        2.4.1 供试害螨
        2.4.2 供试土壤
        2.4.3 供试植物
    2.5 盆栽滴灌实验
        2.5.1 乐果在植株上的分布
        2.5.2 对叶螨的毒力测定
        2.5.3 对胡瓜钝绥螨的影响
    2.6 大田滴灌实验
        2.6.1 乐果对叶螨的防效
        2.6.1.1 不同浓度的乐果(土壤pH=7.80)
        2.6.1.2 不同滴灌水量(土壤pH=7.80)
        2.6.1.3 土壤酸碱性
        2.6.2 采收期时棉籽和土壤中乐果的最终残留
    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室内盆栽滴灌实验结果
        3.1.1 乐果标准曲线
        3.1.2 乐果传导检测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
        3.1.3 乐果在棉花植株内的分布动态
        3.1.4 乐果对叶螨的毒力
        3.1.5 乐果对胡瓜钝绥螨的影响
    3.2 大田滴灌实验
        3.2.1 乐果对叶螨的防效
        3.2.1.1 不同乐果浓度
        3.2.1.2 不同滴灌水量
        3.2.1.3 土壤酸碱性
        3.2.2 采收期时的棉籽和土壤中乐果的最终残留
4 讨论
    4.1 滴灌施药剂量与毒力之间的关系
    4.2 不同条件乐果对叶螨防效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4 创新之处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成果

(8)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和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农药使用技术
    1.2 热雾施药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3 热雾机的应用前景
    1.4 热雾机使用注意事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热雾助剂的研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2.1.3 供试分散剂
        2.1.4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筛选溶剂
        2.2.2 筛选乳化剂
        2.2.3 筛选分散剂
        2.2.4 热雾助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2.2.5 热雾助剂粘度的测定
        2.2.6 热雾助剂闪点的测定
        2.2.7 热雾助剂对作物的安全性评价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热雾助剂溶剂的选择
        2.3.2 热雾助剂配方的组成
        2.3.3 热雾助剂冷热贮结果
        2.3.4 热雾助剂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2.3.5 对作物安全性测试
    2.4 小结
第三章 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菌株及试剂
        3.1.3 供试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液配置
        3.2.1.1 哈茨木霉菌菌液的配制和处理
        3.2.1.2 枯草芽孢杆菌菌液配置
        3.2.2 菌体活性的检测
        3.2.3 菌体活力鉴定
        3.2.4 HITACHI SU-8010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哈茨木霉菌体形态的影响
        3.2.5 不同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方式处理条件下,哈茨木霉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方式对哈茨木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3.3 菌体活力的鉴定结果
        3.3.4 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菌体形态变化的影响
        3.3.5 不同方式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菌抑菌作用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方式对枯草芽孢杆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3.7 不同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孢子活力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热雾施药对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器材
        4.1.2 试验药剂
        4.1.3 试验药剂处理剂量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药剂的处理
        4.2.2 标准曲线的制定
        4.2.3 苯醚甲环唑液相条件
        4.2.3.1 仪器及试剂
        4.2.3.2 色谱条件
        4.2.4 氟硅唑液相条件
        4.2.4.1 仪器及试剂
        4.2.4.2 色谱条件
        4.2.5 吡唑醚菌酯液相条件
        4.2.5.1 仪器及试剂
        4.2.5.2 色谱条件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喷雾方式对苯醚甲环唑稳定性影响
        4.3.1.1 苯醚甲环唑标准曲线的制定
        4.3.1.2 苯醚甲环唑液相结果
        4.3.2 不同喷雾方式对吡唑醚菌酯稳定性影响结果
        4.3.2.1 吡唑醚菌酯标准曲线的制定
        4.3.3 不同喷雾方式对氟硅唑稳定性影响结果
        4.3.3.1 氟硅唑标准曲线的制定
    4.4 小结
第五章 热雾机喷施药剂对番茄灰霉病和番茄晚疫病的防效和适用剂量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试验器材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药剂
        5.1.4 药剂使用剂量
    5.2 试验小区图
    5.3 试验地情况
        5.3.1 番茄灰霉病地试验情况
        5.3.2 番茄晚疫病试验地情况
    5.4 试验方法
        5.4.1 田间防效
        5.4.2 雾滴密度的测定
        5.4.3 雾滴沉积分布的测定
        5.4.4 雾滴有效沉积率的测定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1 热雾机喷施 40%恶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5.5.2 雾滴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沉积分布
        5.5.3 不同方式喷施 40%恶唑菌酮·霜脲氰悬浮剂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5.5.4 小结
        5.5.5 热雾机喷施Tranquility 500 SC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5.5.6 小结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温室大棚热烟雾水基低容量施药技术的热雾助剂研究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农药使用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1.2 热烟雾施药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1.2.1 热烟雾机的发展
        1.2.2 热烟雾机的应用
    1.3 热烟雾机专用农药制剂热雾剂的发展
    1.4 雾滴密度和雾滴大小对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目标
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1 热雾助剂溶剂的筛选
    2.2 热雾助剂乳化剂的筛选
    2.3 热雾助剂分散剂的筛选
    2.4 热雾助剂沉降剂的筛选
    2.5 热雾助剂理化分析及对作物安全性测定
    2.6 热烟雾机喷水与喷热雾助剂的比较
    2.7 热烟雾法对温室病虫害的防治
    2.8 热烟雾法施药后的消解残留动态
3 材料与方法
    3.1 热雾助剂配制的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热雾助剂的研制
    3.2 热雾助剂理化性质分析
        3.2.1 表面张力的测定
        3.2.2 粘度的测定
        3.2.3 闪点的测定
        3.2.4 对作物安全性的评价
    3.3 热烟雾法不加热雾助剂与加热雾助剂的比较
        3.3.1 沉积量的比较
        3.3.2 雾滴粒径的测定
        3.3.3 热烟雾机加热雾助剂后喷出药液均匀度的测定
    3.4 热烟雾法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的实验方法
        3.4.1 供试药剂
        3.4.2 试验仪器
        3.4.3 田间试验条件
        3.4.4 田间试验设计
        3.4.5 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调查方法
        3.4.6 热烟雾法与手动喷雾法雾滴粒径的检测
        3.4.7 10%苯醚甲环唑WG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
    3.5 热烟雾法防治温室番茄烟粉虱的实验方法
        3.5.1 供试药剂
        3.5.2 试验仪器
        3.5.3 田间试验条件
        3.5.4 田间试验设计
        3.5.5 番茄烟粉虱防治效果调查方法
        3.5.6 25%吡虫啉WP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
4 结果与讨论
    4.1 热雾助剂中各组分成分的确定
        4.1.1 热雾助剂溶剂的筛选
        4.1.2 乳化剂的筛选及比例的确定
        4.1.3 分散剂的筛选及比例的确定
        4.1.4 沉降剂的筛选及比例的确定
    4.2 热雾助剂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
        4.2.1 表面张力
        4.2.2 粘度
        4.2.3 闪点
        4.2.4 对作物安全性
    4.3 热雾助剂对热烟雾成烟效果的影响
        4.3.1 沉积量的检测结果
        4.3.2 雾滴粒径的检测结果
        4.3.3 小结
    4.4 热烟雾机加热雾助剂喷出的药液均匀度的测定结果
    4.5 热烟雾法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的试验结果
        4.5.1 热烟雾法与手动喷雾法喷雾粒径的检测结果
        4.5.2 热烟雾法和手动喷雾法在黄瓜植株上的雾滴沉积状况
        4.5.3 10%苯醚甲环唑WG在黄瓜上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4.5.4 热烟雾法和手动喷雾法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4.6 热烟雾法防治温室番茄烟粉虱的实验结果
        4.6.1 热烟雾法和手动喷雾法在番茄植株上的雾滴沉积状况
        4.6.2 热烟雾法和手动喷雾法对番茄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4.6.3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4.6.4 吡虫啉在番茄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5 结论
    5.1 热雾助剂的成分、比例及状态
    5.2 热雾助剂理化性质及对植物安全性
    5.3 热雾助剂对雾滴扩散和沉积的影响
    5.4 热烟雾法雾滴沉积密度的分布
    5.5 热烟雾法用药后的消解动态残留
    5.6 热烟雾法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6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大蒜套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基质栽培的研究与应用
        1.1.1 基质栽培的研究背景
        1.1.2 基质栽培的研究现状
        1.1.3 基质栽培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连作与间套作研究进展
        1.2.1 连作栽培与连作障碍
        1.2.2 间套作栽培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大蒜的栽培与利用
        1.3.1 品种和播期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大蒜的抑菌作用与化感作用研究
        1.3.3 大蒜在间套作中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适宜与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套作的大蒜品种及其套播期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套播期对不同品种大蒜出苗的影响
        2.2.2 套播期对不同品种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
        2.2.3 套播时期和大蒜品种对春茬番茄生长的影响
        2.2.4 套播时期和大蒜品种对春茬番茄产量的影响
        2.2.5 大蒜套播期和品种与套作产值的关系
    2.3 小结
第三章 套蒜对大棚基质栽培番茄生长及基质理化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 pH、EC 值的影响
        3.2.2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3.2.3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3.2.4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2.5 套作大蒜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
        3.2.6 套作大蒜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7 套作大蒜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3.2.8 套作大蒜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9 套作大蒜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大棚基质栽培大蒜单作、番茄/大蒜套作对大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套作对大蒜出苗的影响
        4.2.2 套作对大蒜农艺性状的影响
        4.2.3 番茄/大蒜套作产量构成及 LER
        4.2.4 大蒜单作和番茄/大蒜套作基质理化性质的差异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套蒜次数对大棚基质栽培番茄生长及基质理化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 pH、EC 值的影响
        5.2.2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5.2.3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5.2.4 套作大蒜对栽培番茄有机基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5 套作 1 次大蒜对后茬番茄生长的影响
        5.2.6 套作大蒜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产量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适宜与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套作的大蒜品种及其套播期
    6.2 套蒜对大棚基质栽培番茄生长及基质理化性的影响
    6.3 大棚基质栽培的套作大蒜与单作大蒜的生长与产量差异
    6.4 套蒜次数影响大棚基质培番茄生长和基质理化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烟雾法在防治大棚作物病、虫害上的应用及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大棚杂草和害虫识别方法研究[D]. 徐涛.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基于高光谱图像的食源性植物叶部病害检测方法研究[D]. 芦兵. 江苏大学, 2020
  • [3]农情信息智能感知及解析的研究进展[J]. 岳学军,蔡雨霖,王林惠,刘永鑫,王健,洪金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6)
  • [4]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D]. 田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5]中国农药应用工艺学20年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概述[J]. 闫晓静,杨代斌,薛新宇,王国宾,崔丽,冯超,秦维彩,袁会珠.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6]农田消纳规模化养殖场沼液的配套面积估算模式研究[D]. 李雪雪. 河南大学, 2019(01)
  • [7]滴灌施药后乐果在棉花中的分布及其对棉叶螨的防效[D]. 何江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热雾施药对生物农药活性和化学药剂稳定性的影响[D]. 周洋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9]温室大棚热烟雾水基低容量施药技术的热雾助剂研究及效果评价[D]. 李学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5)
  • [10]大棚基质栽培番茄/大蒜套作效应研究[D]. 刘同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标签:;  ;  ;  ;  

雾霾法在温室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