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不是“虚拟”

“功能”不是“虚拟”

一、“虚词”不“虚”(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义[1](2021)在《浅探语言视域下古诗词中虚词的使用》文中研究指明使用虚词容易导致诗歌语言类似散文语言,使诗歌独立性丧失,加上虚词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因而,虚词在古诗词中几乎面临被"开除诗籍"的危险。由于虚词在叙事状物、绘景摹态方面的功能明显弱于实词,很多诗论都把矛头尖锐地指向了虚词。然而,杜甫对虚词的使用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实,通过与实词的融合,虚词能够增加诗词的意思,这在宋诗中表现尤其明显。诗是卓越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很多无与伦比的伟大诗人都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并使之臻于完美境界,虚词的使用可以作为古诗词语言变革的标志。

柴世森[2](2021)在《再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文中认为《语助》是元代的一部汉语语法着作。长期以来,有关它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不过是"一种虚词词典",有的认为它"还不足以建立起一门‘汉语语法学’",有的认为它是"汉语民族语法学的雏形",等等。从语法学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语助》,就可以发现它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已经构建起了体现汉语语法特点的汉语语法学初步框架,成为汉语语法学诞生的标志,宣告汉语语法学史进入了初创时期,为汉语语法学的成熟之作《马氏文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韦婷[3](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研究指明《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闵潇慧[4](2020)在《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虚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虚词对理解整篇文言文起重要作用。虚词既包涵工具性也包涵人文性,二者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因虚词自身的特点及人们的思维定势,人们往往忽视虚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虚词教学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出现教师教学难和学生学习难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对当下一线教学中的虚词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使虚词教学真正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虚词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于虚词文化意义的理解。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将虚词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了解虚词的研究和教学现状;第二章对一线教师和高中在校学生展开与虚词教学相关的调查,并对虚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第三章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改变对虚词的教学态度、重视虚词的文化意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克服学生对虚词的畏难情绪,投入到虚词学习中去;第四章,根据教学策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实际教育教学反馈,建构可以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型,提升高中语文虚词教学效果。

古金栋[5](2020)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探究》文中提出文言文记载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象征。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文言虚词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教授文言虚词的教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文言虚词。可是,针对文言虚词的教学,既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多数师生只重视文言实词的学习,却忽略了文言文虚词的教学,以致于教学没有连惯性,学生学起来也没有层次性。直接后果导致了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成绩不够理想,文言虚词的教学困难重重,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效率不高,也不感兴趣。因而,对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需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中,创新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篇论文主要包括这么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择文言虚词作为研究课题的缘由,研究文言虚词的意义。研究意义提到了理论方面的意义和现实方面的意义。还提到了目前文言虚词的研究状况和通常使用的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比较突出的方法有统计分析的方法,问卷调查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第二部分则是人教版文言虚词的概况。分析了初中文言虚词的内涵,特点,类型等方面的内容,最突出的部分是实施了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文言虚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文言虚词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难度,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调查。第三部分是文言虚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从教师,学生,文言虚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面对文言虚词的问题,提出了该问题的根因。第四,针对文言虚词的问题,提出文言虚词的教学策略。首先,是教师层面的应对策略,提高教师自身的主观重视程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结合语境进行教学。其次,是对学生而言,要求学生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文言虚词,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要求掌握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再次,是虚词自身而言,把虚词古代的含义和现代的含义对比,分析其区别。还要学会分析虚词的字形结构,平时重视阅读,拓展虚词的学习。最后,是其他方面的教学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系统总结,加强训练,注重课堂上对文言虚词的教学设计等方法。第五部分是总结,总结了文言虚词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进行了反思和感悟。总之,文言虚词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项不断探索的工程,需要一代一代的教师持之以恒的钻研,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自主合作中不断尝试,取得更大的成就。

郑蓉[6](2020)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虚词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提升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提高文言知识素养、提高文言教学效率和应对文言考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文言虚词教学存在对虚词认识不足、虚词教学方法欠缺、虚词教学效果不佳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从虚词、学生、教师三方面探析原因,以此提出相对应的文言虚词教学策略。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目前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现存在的不足,为本文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并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文言虚词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阐明文言虚词对文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加深教师对实际文言虚词教学的认识与了解,也为本文的研究意义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第三部分:18个文言虚词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统计分析。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出现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频次和词类的统计分析,了解每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篇章不同册中的出现频次和词类,找出其规律和特点,为之后的文言虚词教学策略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第四部分: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并从虚词、学生、教师三大因素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策略。以先前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18个文言虚词出现的特点和规律、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原因作为现实依据,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曹茜[7](2020)在《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文言虚词既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各种原因,文言虚词教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据,对文言虚词教学进行研究。文章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对虚词的代表性定义及分类,接着将虚词的特点归纳为: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以及存在古今异义现象,最后阐述虚词的作用:语音修饰、表达语气、加强逻辑、形成句式;第二章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虚词进行定量统计与分析,根据出现频率将71种单音节虚词分为高频、中频、低频三类,双音节虚词数量虽少,但出现频率也有高低之分,频率统计的目的是对虚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第三章基于问卷调查,发现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虚词释义不一,加大教学困难,学生对文言虚词学习兴趣缺失,不理解学习文言虚词的意义,教学过程程式化、碎片化;针对以上问题,第四章提出六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归类总结法、替换比较法、前后一体解读法、抓住主次法、多样朗读法。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得到的相关结论,对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

侯倩[8](2019)在《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否定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现实世界中否定无处不在,在语言里也同样如此,否定存在人类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素到篇章,语言都有自己表达否定的系统,与肯定范畴相比,否定范畴的表达在形式上更为复杂。本文立足于词汇学的研究范式,以具有形式标记的“否定语素+X”词汇为研究对象,探讨否定语素构词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形式和意义的对应性、否定语素作为词内成分对词义表达的影响、否定语素构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不同否定语素构词的特点及其对比等问题。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和第六章是绪论和结语,绪论部分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梳理了否定语素构词的研究现状,包括否定语素构词个类研究与综合研究,汉语中的否定语素构词研究和英语中的否定语素构词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空间,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结语部分总结文章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文章的创新之处及其有待于继续研究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不+X”构词,本章以否定语素构词中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不”本身的语法语义特点,探讨“不”在构词中的性质和语义表现,“不”在“不+X”中的意义表现相比较其他否定语素来说,呈现出更为多义性的特点,这与“不”的普遍性、常用性以及主观性都有关系。“不+X”的结构类型主要是偏正式,“不”与不同词性成分构词表现出倾向性,“不”作为副词性成分与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的结合最为常规和典型,其中与形容词性成分的结合数量最多,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更透明,而与名词性成分的结合,要求进入此结构的名词性成分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在意义上也是提取这部分语义特征,从而出现形容词化的倾向,以构式的视角阐释,是受到构式压制作用而出现的语义调整。“不+X”与“X”的语义关系,从实词和虚词、双音节和三音节、单义和多义等不同维度展开讨论,试图探究形式和意义对应性以及不对应性的规律及内在因素。“不+X”在褒贬色彩义上表现出“不+褒义或中性成分”构成带贬义色彩的词占优势的现象,并且具有语言学上的普遍性,这可以从功能语言学中的委婉机制和礼貌原则上寻求解释。“不+X”的词汇化类型主要是“粘合”类,在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中,“不”的语义和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在功能由独立变为黏着,表达否定的语义弱化。第三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无+X”和“没+X”构词。“没”是汉语否定系统中与“不”对比讨论最多的否定性成分,“不”和“没”的分合对否定系统的面貌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无”和“没”具有历时替换关系,本章通过“无”和“没”本身的语法语义特点,探讨“无”和“没”在构词中的性质和语义表现,单义词“无+X”除了意义有所虚化的副词以及虚词无法分析“无”和“X”的语素义外,其余的大部分实词“无+X”中的“无”都是“没有”的意思,在多义的“无+X”中,有的“无+X”表现出“不”和“没有”两种否定意义,“没”作为词内成分,意义是“没有”,“没”在复合词中没有显示出“不”的意义,这与“没”产生时代较晚,与“不”分工明确有关。“没”产生于白话文兴起的语境下,且与“无”具有替换关系,在语体色彩上,“没+X”表现得较为口语,而“无+X”则一般比较文雅,属于书面语。“无+X”和“不+X”的主要不同表现在“无+X”中的“X”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不+X”中的“X”主要为谓词性成分。由于“不”和“没”作为否定语素构词,否定的概念域完全不同,所以“不+X”和“没+X”没有同素构词,即不存在“X”为同一形式的“不+X”和“没+X”。“没|无+X”与肯定系统里的“有”所构成的“有+X”之间一般存着语义对应性,但是有些“有+中性名词”会出现语义偏移,偏向“正面、积极”义,这种情况下,“没、无+X”与“有+X”不能形成语义对应。第四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非+X”和“未+X”构词。“非”是否定词系统里一个比较有特点的词,“非”作为构词语素参与构词,语义是“不、不合于、不属于某种范围”,“非”的典型功能是否定属性词,“非+X”一般表示的是不具备X属性特征的。如果X是属性词,那么这个“非+X”结构是符合常规的结构,如果“X”不是属性词,那么在“非+X”的构式压制下,“非”会激活“X”的某些属性,表现出对属性的否定。“非”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类前缀结合范围很广,可以与不同的词结合构成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结构,组合能力非常强大,出现了一些“非+X”形式短语。“不+X”与“非+X”对应对较少,但少数的对应对的意义相似性高。“未+X”与其他否定语素构词相比,更具有委婉性。这与“未”本身语义的时制信息有关,“未”不关涉将来的特点使得表达更有委婉表现的空间,“未”是文言词,表达更为典雅,这也是“未+X”委婉性的因素。第五章考察含有否定语素的成语,成语也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关注具有形式特性的汉语否定语素类成语,以否定语素作为切入角度探讨成语的构造机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否定语素在成语中的意义表现及其对成语化的贡献。

陈火龙[9](2019)在《基于Bi-LSTM-CRF的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词在汉语中具有连接语义的重要功能,却很少应用于搜索引擎、机器翻译、人机对话这类对语义理解要求高的领域。古汉语虚词随时代发展演变出的诸多义项和用法,也成为阅读和理解古文的一大阻碍。现代汉语虚词由古汉语虚词演变而来,对现代汉语虚词的研究离不开源头的探寻。本文以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为切入点,尝试解决古汉语虚词词性的自动标注问题,以期能更好的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领域。面对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语料的稀缺,本文首先从虚词词典中提取了源数据,并将源数据一步步整理为虚词词性标注语料,运用数据增强手法对语料进行扩充;根据词典数据按词条聚合阐述义项的特点,提出了词条特征的使用。然后使用提取的虚词词性标注语料对Bi-LSTM-CRF模型进行训练,对比未采用词条特征的模型,采用词条特征的模型提升显着,证明了词条特征对于提升模型预测准确率的有效性。使用未扩充语料训练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一级词性F1值和二级词性F1值分别为75.61%和67.82%;使用扩充语料训练的模型在测试集上一级词性F1值和二级词性F1值分别为98.22%和97.10%。最后,利用训练好的Bi-LSTM-CRF模型,设计并实现了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系统。由于训练语料规模较小,不足以涵盖古汉语虚词的所有特征,开放测试集下表现与封闭测试集存在较大差距。对比现有的一款词性标注工具,本系统在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上优势明显,基本完成系统实现目标。

李青霞[10](2018)在《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蕴藏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把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展示在人们眼前,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想要通向这座文化宝库,就必须扫清字词障碍,虚词则是我们所面对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有效进行虚词教学,是亟需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从论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简要阐述。第二部分是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概述。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文言虚词教与学的现状,教师在兴趣、目标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存在问题,学生则在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教师、学生、外在多方面引起的。这部分最后阐述了文言虚词教学的价值。第三部分是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的梳理与探源。该部分先对文言虚词进行概述,再梳理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所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按词类梳理了这些虚词的最早例证以及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用例情况,最后对虚词进行探源举例。第四部分是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章先阐述了探源研究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最后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多角度反馈。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及存在的不足。总而言之,本文在客观分析文献资料,借鉴相关专家、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探究了初中文言虚词的教学问题。

二、“虚词”不“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词”不“虚”(论文提纲范文)

(1)浅探语言视域下古诗词中虚词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词之“虚”
二、虚词不“虚”
三、“虚”“实”结合

(2)再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3)《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绪论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一、《广雅》概况
        二、《广雅疏证》概况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三、“新证”界定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三、“新证”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使用材料范围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结语
下编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音序索引
    引用材料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依据
        1.1.1 理论依据
        1.1.2 实践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虚词研究现状
        1.2.2 虚词教学研究现状
    1.3 虚词理论概述
        1.3.1 虚词的定义
        1.3.2 虚词的成因
        1.3.3 虚词的作用
        1.3.4 虚词的文化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统计法
        1.4.4 教学实践法
第2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虚词运用与教学情况分析
    2.1 虚词运用情况
        2.1.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重点虚词统计
    2.2 虚词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2.2.1 学生虚词学习现状
        2.2.2 教师虚词教学现状
第3章 虚词教学策略
    3.1 虚词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3.1.1 多方面兴趣理论
        3.1.2 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
        3.1.3 思维导图教学理论
    3.2 教师教学策略
        3.2.1 转变教学观念
        3.2.2 提升自身素养
        3.2.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3.2.4 铺垫语法知识
        3.2.5 培养文言语感
        3.2.6 传授多种分析技巧
        3.2.7 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3.3 学生学习策略
        3.3.1 端正学习态度
        3.3.2 使用工具书
        3.3.3 巧用笔记
第4章 虚词教学设计
    4.1 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
    4.2 虚词的起源教学设计
    4.3 虚词用法专题教学设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言文虚词研究现状
        二、文言虚词与语文教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言虚词概述
    第一节 文言虚词的内涵
    第二节 文言虚词的特点
        一、数量少,使用次数多
        二、一字多义
        三、单音节虚词多,复音节虚词少
    第三节 文言虚词的类型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助词
        四、语气词
    第四节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主观上不够重视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三、教学方法不当
    第二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关于虚词的基础知识薄弱
        二、学生对文言虚词认识尚浅
        三、学习虚词的方法不当
    第三节 虚词本身的原因
        一、虚词古今含义不同,学生容易混淆
        二、虚词义项多,难以记忆
        三、虚词词性复杂,难以理解
第三章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在教学中的应对方法
    第一节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实施的依据
        一、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实施的理论依据
        二、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实施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教师层面的应对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结合语境进行文言虚词研究
    第三节 学生层面的应对方法
        一、提高对虚词基础知识的重视
        二、提高对虚词的认识
        三、掌握虚词的方法
    第四节 虚词层面的解决方法
        一、通过古今对比,进行文言虚词的教学
        二、根据文言虚词的字形进行教学研究
        三、从阅读入手,进行文言虚词的教学
    第五节 其他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虚词的教学
        三、系统总结法
        四、加强训练法
        五、文言虚词教学设计——以《岳阳楼记》中虚词“之”字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教授文言虚词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言虚词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 文言虚词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二、增强文言美育熏陶
    第二节 文言虚词教学的必要性
        一、文言文教学地位大幅提升
        二、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言虚词是文言考察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统计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的频次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频次的统计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频次的分析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出现频次的特点
        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不同频次的文言虚词的教学建议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的词类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词类的统计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用文言虚词词类的分析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不同词类的文言虚词的特点
        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不同词类的文言虚词的教学建议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主题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法及其工具
        五、调查过程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文言虚词学习情况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二、教师文言虚词教学情况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问题探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高中文言虚词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把握虚词的用法规律,提高重视程度
        一、借助语法分析辨析虚词
        二、借助虚词位置辨析虚词
    第二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地位
        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节 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文言素养
        一、丰富虚词教学方法
        二、更新文言教学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虚词概述
    第一节 虚词的定义
    第二节 虚词的特点
        一、单音节为主
        二、一词多义
        三、古今异义
    第三节 虚词的作用
        一、语音修饰
        二、表达语气
        三、加强逻辑
        四、形成句式
第二章 对教材中虚词的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文言虚词统计范围
    第二节 文言虚词统计种类的确定
    第三节 文言虚词统计情况与分析
第三章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虚词释义不一,加大教学困难
    第二节 学生对文言虚词学习兴趣的缺失
    第三节 学生不理解学习文言虚词的意义
    第四节 教学过程程式化、碎片化
第四章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方法
    第一节 分层教学法
        一、以单篇课文为例
        二、以单个虚词为例
    第二节 归类总结法
    第三节 替换比较法
        一、句末虚词“也”与“矣”的比较
        二、句首虚词“噫”与“呜呼”的比较
    第四节 前后一体解读法
        一、结合整句
        二、结合整段及全文
    第五节 抓住主次法
        一、教新不教旧
        二、挑难点、重点进行教授
    第六节 多样朗读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通市虹桥二中文言虚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部编版文言虚词统计表
附录三 南通市虹桥二中文言虚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情况统计表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否定语素和否定词的研究
        1.3.2 关于“否定语素+X”复合词的研究
        1.3.3 现有的研究局限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汉语“不+X”复合词研究
    2.1 “不”的语义功能
        2.1.1 “不”在不同文献中的解释
        2.1.2 “不+X”构词中“不”的性质问题
        2.1.3 “不+X”构词中“不”的多义性
    2.2 “不”与不同词性成分构词情况
        2.2.1“不+X”的结构类型
        2.2.2 “不”与名词性成分的结合
        2.2.3 “不+X”的形容词化
    2.3 “不+X”与“X”的语义关系
        2.3.1 双音实词“不+X”与“X”的关系
        2.3.2 双音虚词“不+X”与“X”的关系
        2.3.3 三音节“不+X”与“X”的关系
    2.4 “不+X”的色彩意义
        2.4.1 “不+X”与“X”的书面语色彩
        2.4.2 “不+X”的感情色彩
        2.4.3 “不X不Y”与“不A而B”构式的感情色彩
    2.5 “不+X”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5.1 关于词汇化和语法化
        2.5.2 “不+X”的成词途径
        2.5.3 “不+X”的语法化——-以“不但”类词为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汉语“无|没+X”复合词研究
    3.1 “无”和“没”及其关系
        3.1.1 “无”的语义功能
        3.1.2 “没”的语义功能
        3.1.3 “无、没”的历时替换过程及“没”的演化
    3.2 “无、没+X”的语义
        3.2.1 “无+X”的语义
        3.2.2 “没+X”的语义
    3.3 “无+X”与“没+X”的对比及二者与“不+X”的对比
        3.3.1 “无+X”与“没+X”的对比
        3.3.2 “无+X”与“不+X”的对比
        3.3.3 “没+X”与“不+X”的对比
    3.4 “无|没+X”与“有+X”的关系
        3.4.1 “无有”和“没有”的产生
        3.4.2 “无+X”和“有+X”的关系
        3.4.3 “没+X”和“有+X”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汉语“非|未+X”复合词研究
    4.1 “非”的语义功能
    4.2 “非+X”的语义
        4.2.1 “非+X”中“非”的语义表现
        4.2.2 “非+X”的流行性
    4.3 “非+X”与“不+X”的对比分析
    4.4 “未”的语义功能
    4.5 “未+X”的语义
        4.5.1 “未+X”中“未”的语义表现
        4.5.2 “未+X”表委婉的语义特点
        4.5.3 “未+X”与“不+X”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代汉语含否定成分的成语研究
    5.1 含否定成分的成语的并列形式及构造机制
        5.1.1 并列式的两种基本结构
        5.1.2 并列结构成语的特征与功能
        5.1.3 作为成语孳生形式标记的否定成分
        5.1.4 以丰富性为追求原则的成语微变
    5.2 四字否定成语的几种特殊形式
        5.2.1 冗余否定
        5.2.2 作为“否定小句”的成语
        5.2.3 委婉态四字否定成语
        5.2.4 相近功能成语的同构性
    5.3 “不X”作为构词成分对成语化的贡献
        5.3.1 “自强不息”型
        5.3.2 “不胫而走”型
        5.3.3 从双音节词到四音节成语孳生过程中对否定成分的筛选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否定语素+X”中否定语素的语义功能
    6.2 本研究的认识与创新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Bi-LSTM-CRF的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古汉语虚词简介及语料准备
    2.1 古汉语虚词简介
    2.2 语料准备
    2.3 本章小结
3 相关模型简介
    3.1 神经网络模型
    3.2 条件随机场
    3.3 词向量
    3.4 本章小结
4 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系统实现
    4.1 字向量训练
    4.2 模型设计及测试
    4.3 系统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加深对文言虚词重要性的认识
        1.2.2 优化文言虚词教学方法
        1.2.3 紧跟时代强音,感悟民族文化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文言虚词的研究
        1.3.2 关于文言虚词教学的研究
        1.3.3 关于文言虚词源流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统计分类法
        1.4.3 行动研究法
2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概述
    2.1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现状调查
        2.1.1 文言虚词教学现状
        2.1.2 文言虚词学习现状
    2.2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教师方面
        2.2.2 学生方面
        2.2.3 外在方面
    2.3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价值
        2.3.1 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
        2.3.2 帮助学生应对文言考试
        2.3.3 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3 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梳理与探源
    3.1 文言虚词概述
    3.2 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梳理及探源
        3.2.1 探源概念界定
        3.2.2 文言虚词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梳理统计
        3.2.3 文言虚词探源举例
4 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
    4.1 探源研究对文言虚词教学的意义
        4.1.1 教师方面
        4.1.2 学生方面
        4.1.3 教学方面
    4.2 基于探源的文言虚词教学策略
        4.2.1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4.2.2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4.3 多角度反馈文言虚词探源的效果
        4.3.1 在课外作业中反馈
        4.3.2 在阅读实践中反馈
        4.3.3 在考试检测中反馈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初中教师教授文言虚词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初中生文言虚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梳理表
附录四:基于探源的文言虚词教学案例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虚词”不“虚”(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探语言视域下古诗词中虚词的使用[J]. 王晓义. 散文百家(理论), 2021(09)
  • [2]再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J]. 柴世森.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1(01)
  • [3]《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D]. 韦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4]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研究[D]. 闵潇慧. 集美大学, 2020(05)
  • [5]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探究[D]. 古金栋.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 郑蓉.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7]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 曹茜. 喀什大学, 2020(07)
  • [8]现代汉语“否定语素+X”词语研究[D]. 侯倩. 山东大学, 2019(02)
  • [9]基于Bi-LSTM-CRF的古汉语虚词词性标注系统[D]. 陈火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 李青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功能”不是“虚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