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研究进展简述

菌根研究进展简述

一、菌根研究进展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魏杰,高巍,黄晨阳[1](2021)在《中国菌根食用菌名录》文中研究表明菌根食用菌是一个未被合理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类群。通过文献和数据调研,本名录共收录532个中国菌根食用菌分类单元,它们隶属于28科62属,包括子囊菌门的39个分类单元以及担子菌门的493个分类单元。其中红菇科和牛肝菌科种类最丰富,红菇属、乳菇属、枝瑚菌属、蜡伞属、乳牛肝菌属、口蘑属、块菌属、牛肝菌属、鹅膏菌属和丝膜菌属是我国菌根食用菌的代表属。本研究揭示了我国菌根食用菌的多样性,并对我国菌根食用菌持续发展给予了初步建议。

刁风伟[2](2021)在《丛枝菌根真菌对盐地碱蓬耐盐性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盐渍化干扰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内的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稳定。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壤,影响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盐渍化的土壤质量差、含盐量大,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利用盐生植物修复盐渍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盐生植物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耐盐性,甚至部分盐生植物在适度盐浓度下更好的生长。研究表明,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帮助植物适应盐环境、减轻盐胁迫,但是AM真菌对于盐生植物的调控效益却鲜有报道。AM真菌对于盐生植物耐盐性的调控是否不同于对甜土植物的调控;在分子水平上,AM真菌如何调控盐生植物的耐盐性;盐生植物联合AM真菌是否具有更强的修复盐渍土的潜力,这些问题值得探索。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作为供试植物,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研究了不同盐浓度(0m M、100 m M、200 m M和400 m M Na Cl)下,AM真菌对盐地碱蓬的生长、离子平衡、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耐盐相关基因以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100 m M Na Cl下,AM真菌对盐地碱蓬转录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的调控。结果显示,在0 m M~400 m M Na Cl下,AM真菌F.mosseae与盐地碱蓬根系建立了共生关系,其侵染率为11.2%~42.0%。与0 m M Na Cl相比,中度盐浓度能促进盐地碱蓬的生长。在100 m M Na Cl下,AM真菌能够促进地上部和根部的干物质的积累、促进生长。与0 m M Na Cl相比,施用Na Cl的植物地上部K、Ca和Mg浓度与根部K浓度都被降低;地上部K:Na比值被降低了95.3%~98.8%。相同盐浓度下,接种增加了地上部Ca和Mg浓度,其中在400 m M Na Cl下,增幅分别达50.0%和47.6%。接种在0 m M Na Cl下降低了地上部K浓度和K:Na比值,却在400 m M Na Cl下增加了地上部K浓度和K:Na比值。在施用Na Cl的地上部和根部的Na浓度及地上部Na积累量都被增加。与0 m M Na Cl相比,400 m M Na Cl时上调了地上部和根部的Ss NHX1表达量,上调了3倍根部Ss SOS1的表达量,这可能促进了Na的区隔化和外排。在施用Na Cl下,AM真菌降低了地上部与根部的Na浓度比值。在400 m M Na Cl下,接种降低了地上部Ss NHX1和根部Ss SOS1的表达量,这可能降低了地上部Na区隔于液泡中且限制了Na从根部到地上部的转移。在100 m M Na Cl下,接种上调了地上部Ss SOS1表达量,下调了根部Ss SOS1和Ss NHX1表达量。在0 m M和200 m M下,接种未对Ss NHX1、Ss SOS1、Ss VHA-B和Ss PIP表达量产生显着影响。这推测出AM真菌可能依赖于外界Na浓度对耐盐基因产生差异性调控。对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2个门,881个属、1649个种。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了整个细菌群落丰度的70%以上。盐和接种处理影响了细菌的丰度。400 m M Na Cl下,接种显着降低了Sobs指数。接种影响了细菌的多度。在0 m M和100 m M Na Cl下,接种显着增加了Shannon指数。接种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0 m M Na Cl下,接种的根际细菌富集在Ramlibacter属;100 m M Na Cl下,接种的优势物种富集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400 m M Na Cl下,接种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Halovulum属。RDA分析揭示了,100 m M Na Cl接种处理的根际细菌群落紧密联系到植物地上部干重、根部干重、株高和土壤碱性磷酸酶。这些结果显示出接种可能富集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转录组学分析显示,100 m M Na Cl下,在植物地上部接种诱导了131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数目为381,下调数目为935;根部诱导了424个DEGs,其中上调数目为194,下调数目为230。67.6%的地上部DEGs分配在代谢通路上,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15.4%)、能量代谢(12.6%)和氨基酸代谢(12.0%)分配了较多的DEGs;67.5%的根部DEGs分配在代谢通路上,也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上。地上部DEGs的富集分析显示,光合器官中的碳固定、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植物的昼夜节律和维生素B6的代谢,共6个通路被显着富集;根部的DEGs的富集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和淀粉和蔗糖代谢被显着富集。这些结果揭示出接种主要影响了植物的初级代谢通路和调控了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100 m M Na Cl下,植物地上部AM真菌诱导了581个差异丰度蛋白(DAPs)。63%的DAPs分配到代谢通路中,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15.7%)和能量代谢通路(10.4%)占有较多的DAPs。富集分析显示,光合器官中的碳固定、氮代谢和N-聚糖的生物合成具有较显着的富集。蛋白质组学结果揭示出接种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蛋白及氮的代谢。本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改善了盐地碱蓬的生长。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离子平衡,诱导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富集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调控植物耐盐相关基因和代谢通路,从而促进盐地碱蓬对盐环境的适应。该研究为利用盐地碱蓬联合AM真菌修复盐渍化土壤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刘倩颖[3](2021)在《生长素响应因子ARF6与IAA23互作调控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机制》文中指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市场前景广阔,但生产中普遍存在氮(N)、磷(P)等养分利用率降低的问题,严重限制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丛枝菌根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株之间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结构,它可以通过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双向营养交换提高植物吸收土壤矿质元素的能力,尤其是P元素。除此之外,丛枝菌根在提高植物抗逆境胁迫能力、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植物激素是AMF与植物共生过程中重要的信号物质,大量研究表明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SLs)是丛枝菌根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响应因子。因此,研究AMF共生过程中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对于提高植物对P元素的利用率,减少P肥的投入以及提高对贫瘠土壤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番茄为实验材料,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了生长素的信号转导因子对于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生长素响应因子SlARF6对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低P条件下对野生型番茄进行AMF接种处理,丛枝菌根中菌丝、丛枝、泡囊的占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多,丛枝菌根特异性表达基因BCP1、PT4、PT5也在定殖后期大量表达。番茄定殖早期根系中生长素和SLs的含量在定殖前期显着增加,初步证明生长素和SLs信号在定殖前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出受AMF显着上调的SlARF6,进一步利用VIGS技术沉默SlARF6基因,发现SlARF6负调控番茄丛枝菌根的共生过程,同时还会抑制AMF对番茄P吸收的促进效应。2、证明了番茄植株中ARF6与AUX/IAA23之间的蛋白互作关系。研究发现,低P条件下AMF处理后SlIAA基因家族中部分基因大量表达,实验进一步利用酵母双杂交(Y2H)技术对可能与番茄ARF6蛋白存在互作关系的AUX/IAA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 FC)、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技术和GST pull-down技术从分子角度进行验证,证明了番茄ARF6蛋白与IAA23蛋白之间存在互作关系。3、明确了生长素/吲哚乙酸蛋白AUX/IAA23对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利用VIGS技术构建的SlIAA23基因沉默植株为研究材料,研究发现,在低P和AMF接种处理下沉默SlIAA23会抑制AMF与番茄的共生过程,并降低AMF对番茄P吸收的促进效应,初步证明了SlIAA23在番茄丛枝菌根共生过程中可能是一个正调控因子。此外,研究发现SlARF6基因沉默显着增强了AMF对SLs含量以及合成基因CCD7、CCD8转录水平的诱导效应,而SlIAA23基因沉默则显着抑制了AMF对SLs含量以及合成基因CCD7、CCD8转录水平的诱导效应。综上所述,实验初步明确了ARF6和AUX/IAA23对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确定了ARF6是丛枝菌根共生过程中的抑制因子,而AUX/IAA23是一个促进因子,它们通过蛋白互作来影响丛枝菌根共生以及丛枝菌根对番茄磷吸收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影响SLs的合成来实现的。

董桑婕[4](2021)在《LED补光对辣椒幼苗生长和丛枝菌根真菌定殖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育苗是蔬菜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会直接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良好的育苗管理,不仅可以培育出优质秧苗,还能使其提前适应大田的生长环境,为蔬菜后期的质量提供保障。在设施生产中,低温寡照以及土壤贫瘠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辣椒等设施蔬菜的可持续生产。因此,在育苗管理期间提高秧苗的抗逆性以及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至关重要。补光是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光环境调控手段,能够有效促进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通过科学的补光手段提高蔬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一种重要的选择。LED补光能够精准调控光质和光强,不但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而且与其它光源补光相比能显着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设施生产中。本文以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探究了远红光(FR)补光对辣椒幼苗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研究了幼苗期不同光质补光对辣椒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碳氮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幼苗期补光对丛枝菌根真菌定殖和辣椒磷吸收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如下:第一,研究了在对照光谱(红R:蓝B=3:1,PPFD为150μmol m-2s-1)基础上补充6%FR对辣椒幼苗生物量、壮苗指数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补充6%FR有利于辣椒幼苗生物量的提高,壮苗指数也显着增加。同时,补充6%FR提高了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ABA含量和CBF1基因表达水平,增强了SOD、POD、GR等抗氧化酶活性及Cu/Zn-SOD、GR、POD等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抑制了相对电导率的增加。此外,补充6%FR提高了干旱胁迫下辣椒幼苗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ABA含量,抑制了非光化学淬灭(NPQ)和相对电导率的增加,增强了SOD、POD、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以上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红蓝光组合结合适量远红光来调控辣椒植株的株型,增加幼苗生物量,同时提高其对低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第二,研究了幼苗期不同光质补光对辣椒幼苗生长、光合作用以及碳氮代谢的影响。试验总光强为160μmol m-2s-1,其中,补充光源R、FR、B的光强均为25μmol m-2s-1。结果显示,与对照白光(WL)相比,补充R和B均能显着增加辣椒幼苗生物量和壮苗指数。同时,补充R最有利于净光合速率的提高,补充B对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显着作用。我们进一步探究了HY5在其中的作用。补充R增强了HY5基因的表达量,进一步检测到SWEET10a、SWEET11a和SWEET11b的表达量显着上调,根部总糖和蔗糖含量所占比例显着增加。此外,补充R有利于NRT1.1、NRT2.1、NRT2.2、NRT2.4、NRT2.5基因表达上调和总氮含量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补充R对于辣椒幼苗的生长、光合作用以及碳氮代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明确了幼苗期补光对后续丛枝菌根真菌(AMF)定殖和辣椒磷吸收的影响。以幼苗期不同光质补光的辣椒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WL和缺磷处理下接种AMF对AMF的定殖和辣椒磷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接种AMF的对照组叶片自下而上脱落,上部叶片薄而小,而接种AMF的植株叶片掉落较少,尤其是幼苗期补充R和B的处理组生长情况最为良好。同时,与不接种AMF的对照组相比,接种AMF的实验组CCD7、CCD8和MAX1基因表达显着上调,根系独脚金内酯含量积累增加,PT4、PT5基因表达上调,干重、磷含量和磷浓度增加,其中,幼苗期补充R处理组的效果最为显着。此外,幼苗期补充R的处理组AMF的定殖率也最高。以上结果表明,幼苗期补充R对于定植后缺磷胁迫下辣椒幼苗的磷吸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AMF的定殖。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我们明确了在低温、缺磷贫瘠土壤等环境条件下的幼苗期补光方案,为设施生产应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赵文娜[5](2021)在《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多样性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生活在各种生境中,并且在自然盐碱土中有大量的分布。AM真菌可以改善土壤的盐碱度,并且可以通过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耐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盐碱地中AM真菌结构较为独特,可能蕴含着具有一定耐盐性的菌种。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是东北地区早春绿化及观赏的重要资源,在松嫩盐碱草地中自然分布,具有一定的耐盐性,然而目前对于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对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从中筛选出优势菌种,为验证优势菌种对植物耐盐能力的贡献,以早开堇菜作为寄主植物,分析不同AM真菌介导的早开堇菜对于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旨在开发更多的AM真菌资源、筛选具有耐盐性的AM真菌菌种,以期为AM-堇菜属植物共生体在盐碱化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松嫩盐碱草地自然分布的紫花地丁根系与AM真菌均形成了Ⅰ型菌根结构,且具有较高的侵染率(73.33%~96.67%)。在不同的土壤pH条件下,泡囊丰度和侵染强度具有显着差异和正相关关系。(2)通过形态学鉴定的方法,从紫花地丁根围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11属30种AM真菌;为了弥补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陷,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在97%相似度水平上对测序序列进行聚类,共注释到7属103种VT。(3)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确定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为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优势菌种;同时对高通量测序结果中103种VT进行相对丰度分析,得出Glomus sp.VTX00222相对丰度最高,为优势菌种。(4)在前面的研究结果及文献基础上,选择幼套近明球囊霉(CE)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作为菌剂。在早开堇菜长出两片真叶时对其进行不接菌(-AM)处理,CE处理,RI处理和CE+RI处理,在接种后80天对其进行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胁迫结束后对早开堇菜根系进行镜检发现,早开堇菜与CE形成了 P型菌根结构,与RI形成了 A型结构,而在CE+RI混合接种的早开堇菜根系,菌根结构为Ⅰ型。各侵染指标结果显示:接种不同AM真菌,早开堇菜根系的各侵染指标均具有差异,其中RI侵染率>CE+RI侵染率>CE侵染率,并且,CE处理、CE+RI处理组的侵染率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5)接种AM真菌(CE处理、RI处理、CE+RI处理)均可以对早开堇菜的各生理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CE处理可以提高植株在各NaCl浓度下的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浓度;RI处理以及CE+RI处理均可以提高各NaCl浓度下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CAT活性。

王蕾,张春楠,李洪波,王红,王鑫鑫[6](2021)在《丛枝菌根真菌在蔬菜生产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表明,在蔬菜的育苗过程中接种AMF可以生产出秧苗质量好、抗性强、品质高的菌根苗。通过对AMF的作用效果分析,发现接种AMF可以改善蔬菜营养与水分的供应状况,增强蔬菜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增加蔬菜根部疾病及线虫的抗性,提高蔬菜产量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基于AMF对于蔬菜的有益作用,本文综述了AMF在促进蔬菜生长、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缓解其非生物胁迫和控制病原菌以及与其他生物防治剂(或农药)联合施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MF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唐燕静[7](2021)在《药用石斛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专一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兰科作为被子植物第二大科,其进化程度最高,包含很多药用植物与名贵花卉,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兰科植物种子细小,无胚乳,在自然条件下必须与合适的真菌建立共生关系,才能完成种子萌发,部分兰科植物整个生活史离不开菌根真菌为其提供营养。兰科菌根是一种典型的菌根共生关系,且研究表明兰科植物与其菌根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专一性关系,但两者之间专一性机制相比于丛枝菌根与外生菌根作用机制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药用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为例,研究石斛属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的专一性,初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共生机制,为深入揭示兰科种子共生萌发机制提供可参考数据;同时获得更多的活性菌根真菌用于石斛属植物的保护和栽培中,对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一、铁皮石斛和霍山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利用植物组织块、单菌丝团分离法获得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根部内生真菌358株,鉴定292株;分离获得霍山石斛(D.huoshanense)根部内生真菌23株,鉴定20株。所鉴定的真菌分类上属于65个属,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25.00%)占比最多,分离获得典型的兰科菌根真菌如胶膜菌类真菌(Tulasnelloid fungi)46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合并后为29株,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9个分支;蜡壳菌类真菌(Sebacinoid fungi)20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合并后为1 1株,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4个分支。二、菌根真菌促进药用石斛种子萌发的活性评价结合分离的菌根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挑选了 16株真菌(1 1株Tulasnella sp.,3株Sebacina spp.,1株Athelia sp.,1株未鉴定)分别与铁皮石斛种子共培养,结果发现 11 株菌根真菌(6 株 Tulasnella sp.,3 株 spp.,1 株 Athelia sp.,1 株未鉴定)有较好的促铁皮石斛种子萌发活性,但活力不同,5株Tulasnella spp.只能促进种子萌发到2级阶段。20株真菌(13株Tulasnella spp.,7株Sebacina spp.)分别与霍山石斛种子共培养,结果表明其中9株菌根真菌(5株Tulasnella spp.,4株Sebacinaspp.)有较好的促种子萌发活性,而5株Tulasnellaspp.不能促进种子萌发,暗示实验室条件下,该两种石斛与菌根真菌之间在种-种相互作用的水平上表现出较低专一性。此外,本实验首次成功实现实验室条件下霍山石斛种子共生萌发达到幼苗阶段。三、促种子萌发活性不同的菌根真菌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较分析通过平板法初步定性分析上述促种子萌发活性不同的菌株的胞外水解酶活力。结果表明,本次测试的蜡壳菌类真菌在PDA-ABTS培养基上均分泌漆酶,而胶膜菌类真菌不分泌漆酶,两者之间分泌漆酶的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根据41株真菌分别在刚果红培养基和蛋白初筛培养基上分泌果胶酶、蛋白酶能力(EI)按照单因素方差分析中SNK法对不同组别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p<0.05),得出测试真菌菌株共分为17和12个组,组间差异性不明显,绝大多数EI值均为0-2之间。平板法酶活性分析表明,本次分离所得的胶膜菌类真菌均不分泌漆酶,但其中一些胶膜菌促进石斛属种子萌发至5级阶段,而有些胶膜菌不能促进种子萌发。8株蜡壳菌类真菌分泌果胶酶的能力有显着差异(P<0.05),但均能促进霍山石斛种子萌发至5级阶段,9株胶膜菌分泌果胶酶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只有其中3株胶膜菌促进石斛种子萌发,其余6株不能促进石斛种子萌发。分泌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菌株NC-1、NC-2却不能促进霍山石斛种子萌发,不分泌蛋白酶的菌株WX-1促进霍山石斛种子萌发至4级阶段。因此不同菌根真菌在不同专性诱导胞外酶分泌的培养基上产漆酶、果胶酶、蛋白酶的能力差异与其促进石斛种子萌发活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推测自然条件下促进石斛种子萌发很可能是多种水解酶共同作用的结果,或真菌在纯培养状态下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与共生状态下分泌相关酶的能力不同。四、两种真菌与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采用促种子萌发活力相同的两种真菌Tulasnella sp.和Sebacina sp.分别与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通过比较分析共生萌发组之间以及共生与无菌萌发的样品间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参与共生萌发过程的植物来源以及真菌来源的关键候选基因和蛋白。研究结果鉴定了 1003个共差异表达的植物基因,即相对于无菌萌发而言,2种真菌分别作用于铁皮石斛种子,在整个共生萌发过程中均能诱导植物表达的差异基因,这些基因很可能是参与共生过程的核心基因。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互作(plant-pathogeninteraction)、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淀粉和蔗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苯丙烷合成途径(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等四条主要代谢途径,表明这些途径在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真菌来源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鉴定了 260个基因(Sebacina sp.49个,Tulasnellα21 1个)在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过程中上调表达,这些基因分别编码小分泌蛋白(Small secretory protein,SSP)、脂酶(Lipases)、蛋白酶(Proteinase)、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表明这些基因很可能参与了兰科菌根共生过程。从中挑选出了 48个差异基因,后续将通过qRT-PCR验证,初步揭示真菌与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互作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初步明确了实验室条件下铁皮石斛种子萌发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关系;新获得了多个促种子萌发的活性菌株,丰富了功能菌株的多样性;为利用菌根共生技术实现兰科植物的资源再生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真菌资源。同时鉴定了一组与铁皮石斛种子萌发的关键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真菌与兰科菌根共生机制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马殿叶[8](2021)在《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文中指出在农业生产中,磷(Phosphorus)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对作物的高产、优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磷的过量投入,造成磷素大量在土壤中累积,成为土壤面源污染的潜在危险源。如何提高肥料磷和土壤累积态磷的利用效率,实现“减磷增效”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磷肥在土壤转化同时受菌根、解磷菌和根瘤菌等微生物的影响,菌根被证明是植物获取磷的另一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微生物增强根系磷吸收的研究较多,而田间条件下菌根和微生物对作物磷吸收的贡献潜力缺乏相应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的大田定位试验(0、25、50、100、200、400 kg/ha),研究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的赋存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高通量定量PCR技术,比较了参与土壤磷地球化学循环不同功能基因的表达,评价微生物活化利用累积磷的潜能;通过大田原位实验,分析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磷营养状况的贡献,为挖掘土壤微生物供磷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供磷水平下的土壤Olsen-P、全磷的含量都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不施磷条件下,土壤每亏缺100 kg/ha的磷素,其有效磷降低4.659 mg/kg,施磷条件下,不同供磷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有效磷的累积随磷素盈余量的增加量不同,最大的是当施磷量为400 kg/ha时,土壤每盈余100 kg/ha的磷素,其有效磷的增加量为11.72 mg/kg。磷分级结果表明,无机磷各组分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长期施肥后,活性磷(Resin-Pi,Na HCO3-Pi和Na HCO3-Po)和稳定性磷(C.HCl-Pi,C.HCl-Po和Residual-P)占全磷的百分比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中活性磷(Na OH-Pi、Na OH-Po和D.HCl-Pi)先降后升,P400处理中活性磷最高,活性磷和稳定性磷降低,向中活性磷转化;有机磷各组分的磷含量也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Residual-P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各处理间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不施肥处理中,C.HCl-Pi和Na OH-Pi为无机磷主要磷源,Na HCO3-Pi、Resin-P、D.HCl-Pi和C.HCl-Pi作为植物的潜在磷源。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a OH-Pi变为主要磷源。通径分析表明,在有机、无机各形态磷组分中,对有效磷贡献最大的是Resin-Pi、Na HCO3-Pi、Na HCO3-Po、Na OH-Po,氢氧化钠浸提的磷是有机磷主要的赋存形态。(2)对磷的吸附特性与Langmuir、Freundlich以及Temkin三种等温方程式吻合度高,决定系数相关性均达极显着水平。吸附磷量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吸附曲线呈现多个吸附能级,解吸量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200和P400相比于其他处理曲线突跃较大。施肥降低了土壤最大吸附量Qm的大小,K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施肥增强了土壤对磷的缓冲能力(MBC),施肥量越大,缓冲能力越大。提高土壤磷素的吸附饱和度(DPS),处理P200和P400的DPS值远远大于临界值25%,对环境有极大的风险。Qm与有效磷、p H、有机质之间呈负相关;K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779,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MBC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28,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RDP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26,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DPS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29,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3)酶学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AP)、碱性磷酸酶(ALP)两种磷酸酶酶活性均在施肥量为50 kg/ha时活性达到最高点,随施磷量的增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表明低施磷水平促进酸性磷酸的酶活性升高,高施磷量抑制磷酸酶活性。高通量定量PCR数据表明,不同供磷水平对磷循环中的关键过程(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无机磷水解)相关的基因有显着影响;在在施肥量为50 kg/ha时,有机磷矿化的基因phn K和pho D、无机磷溶解的gm GDH、pqq C以及与水解的基因ppx的基因拷贝数最大,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性极显着,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5 kg/ha是有利于矿化作用、溶解与水解活动等土壤磷生物化学循环的进行。而后随施肥量的不断增加,各类基因拷贝数渐渐降低,在高磷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施肥量超过200 kg/ha以后,除基因phn K外,其他基因拷贝数就显着低于不施磷处理中的拷贝数。(4)大田原位试验结果表明,不旋转处理下的玉米生物量、磷含量以及磷吸收量高于旋转处理,表明不旋转处理中,与玉米形成共生关系的菌根真菌,其菌丝能够从环境中吸取磷养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因此,土着AMF能与玉米形成共生体,改善玉米的磷营养状况,并有效的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初步说明了AMF在大田条件下应用潜力。综上所述,不同供磷水平对土壤Olsen-P、全磷、无机磷各组分含量、有机磷各组分含量、磷酸酶活性及磷循环功能基因均有影响,综合环境、经济等因素,施肥量在25~100 kg/ha较好。

李娇娇[9](2021)在《丛枝菌根真菌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生长以及抗旱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干旱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难之一,它的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近年来果树业发展迅速,水分是影响果树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梨树是我国南北方最重要的经济种植果树之一,目前我国很多梨产区的自然降水量以及人工灌溉量远远不能满足梨树生长所需,另一方面很多梨产区的土壤养分匮乏、有机质含量低、土层浅薄,保水力差等问题都阻碍了梨产业的长远发展。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大部分高等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提高植物抗旱性,已经有很多研究结果说明了AMF在植物抗旱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关于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AMF对梨树的生长以及抗旱性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本次试验选用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记为:F.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记为:G.e)为试验菌剂。以盆栽“翠玉”梨树幼苗(Pyrus.pyrofolia cv.cuiyu.)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模拟干旱的方式对梨树幼苗进行不同水分处理,试验中总共设置12个处理:(1)正常供水不接种(WW-NAM),(2)正常供水接种F.m(WW-F.m),(3)正常供水接种G.e(WW-G.e),(4)轻度干旱不接种(LD-NAM),(5)轻度干旱接种F.m(LD-F.m),(6)轻度干旱接种G.e(LD-G.e),(7)中度干旱不接种(MD-NAM),(8)中度干旱接种F.m(MD-F.m),(9)中度干旱接种G.e(MD-G.e),(10)重度干旱不接种(SD-NAM),(11)重度干旱接种F.m(SD-F.m),(12)重度干旱接种G.e(SD-G.e)。研究两种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梨树幼苗叶片和根系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以及相关抗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等的影响。本试验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AMF的侵染率在51.44%~61.21%,可见F.m和G.e均能较好侵染梨树幼苗根系。同时还发现梨树幼苗的菌根依赖性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呈现上升趋势,在重度干旱条件下菌根依赖性达到最大,G.e的效果更佳。2.两种AMF均促进了梨树幼苗叶片和根系的营养生长。F.m和G.e均可不同程度的增加梨树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的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净光合速率,促进了梨树幼苗的生长,缓解干旱胁迫对梨树幼苗的损伤。AMF对梨树幼苗的根系的发育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AMF组的根系活力、根系体积、最长侧根数、一级新根数以及根冠比均高于NAM组,AMF改善了根系形态,促进根系汲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提高梨树幼苗的抗旱性。3.在不同试验阶段以及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两种AMF对梨树幼苗渗透调节及抗氧化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两种AMF均促进了叶片和根系中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脯氨酸的积累,降低了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随着干旱程度的不断加强,AMF的效益越来越显着,在每个试验阶段的中度或重度干旱胁迫下AMF的效果最佳。整体上G.e的效果优于F.m。4.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下,与NAM组相比,两种AMF均促进了梨树幼苗根系和叶片的内源生长素(Auxin,IA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赤霉素(Gibberellin,G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的积累。随着干旱程度的不断加重,两种AMF的菌根效益也不同,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AMF效益较佳。两种AMF均调节了各种激素之间的平衡,提高梨树幼苗抗旱性。5.与正常供水相比较,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Pb ARF2、Pb ARF7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梨树幼苗叶片和根系中均提高,AMF组高于NAM组。对于Pb ARF2相对表达量在中度干旱条件下最高;Pb ARF7相对表达量在重度干旱条件下最高。总体来看,菌根效益在根系中高于叶片,菌根效益在重度干旱条件下最高,G.e的效果优于F.m。两种AMF均诱导了Pb ARF2、Pb ARF7两个基因的表达,提高了梨树幼苗的抗旱性,适应不同程度的干旱环境。综上,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两种AMF均不同程度地促进梨树幼苗营养生长,提高了梨树幼苗渗透调节及抗氧化能力,调节植物内源激素平衡,诱导抗旱基因Pb ARF2、Pb ARF7表达,提高了梨树幼苗的抗旱性。

孔艺桦[10](2021)在《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柑橘生产大国,每年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柑橘的食用方式中鲜食约占80%,柑橘加工约占10%~20%,柑橘加工后产生大量橘皮渣,其在资源循环再利用时可用于制作动物饲料及生物燃料、生理活性物质提取以及橘皮渣还田等,而橘皮渣还田时对于植株的化感作用还未见研究,因此,探究橘皮浸提液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能为橘皮实际还田提供依据。试验以一年生小叶香橙(Citrus junos Sieb.ex Tanaka)盆栽幼苗为试验植株,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AMF接种菌剂,橘皮材料采用伏令夏橙(C.sinensis Osbeck)新鲜果皮,橘皮浸提液设置4个不同浓度梯度(0g/L,10g/L,20g/L,40g/L),同时设计接种及不接种AMF两种情况,共设置8个处理(CK;J10;J20;J40;FM+CK;FM+J10;FM+J20;FM+J40),研究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AMF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抗氧化能力、根际土壤生态及AMF共生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能够很好地侵染柑橘幼苗,其侵染率均在40%以上,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对AMF生长发育及共生效率有一定影响,在浓度为10g/L,20g/L,40g/L(FM+J10、FM+J20、FM+J40)时菌根侵染率分别为45.83%、54.42%、52.43%,较对照(FM+CK)分别增加12.94%、34.11%、29.2%,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含有一些AMF促生长物质及调节AMF共生效率的物质。2.对橘皮浸提液成分进行GC-MS分析后,其中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量的88.66%,推测橘皮浸提液中的萜类化合物可能是导致这种化感胁迫效应的化感物质。一定浓度的橘皮浸提液处理及接种AMF处理都能够有效促进柑橘幼苗地上部及根系发育、提升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及效率。橘皮浸提液对柑橘幼苗生长表现为浓度较低时(10g/L,20g/L)对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浓度较高时(40g/L)促进作用降低到与10g/L时一致,有轻微抑制作用,但仍高于对照,这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存在一些化感物质,在浓度较高时影响柑橘幼苗生长,而接种AMF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化感效应。3.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对植物叶片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时(10g/L,20g/L)SOD、CAT活性提升,高浓度时(40g/L)则表现为轻微抑制效果,POD活性则随浓度提高而提升。随橘皮浸提液浓度提高,Pro及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存在一些化感物质,其对植物产生一定的化感胁迫效应,对植物细胞中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有一定程度影响,导致植物Pro及MDA累积,而AMF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化感胁迫效应。4.橘皮浸提液处理和接种AMF处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水平,有效提升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抑制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中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蛋白酶等土壤酶活性。橘皮浸提液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及根际微生态,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橘皮浸提液浓度过高时,对土壤酶活性及AMF功能有轻微的抑制作用。5.橘皮浸提液处理能够使柑橘磷转运蛋白基因Cs9g10540、Cs5g29860的表达有所上调,因此认为橘皮浸提液处理对AMF功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二、菌根研究进展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菌根研究进展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菌根食用菌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中国菌根食用菌名录
    1.2 中国菌根食用菌主要科属分析
2 讨论

(2)丛枝菌根真菌对盐地碱蓬耐盐性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1.1 土壤盐渍化的概念和分布现状
        1.1.2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1.3 盐渍化土壤的修复方法
    1.2 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概况与耐盐机理
        1.2.1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1.2.2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1.2.3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5 AM真菌对盐胁迫下植物耐盐性的分子调控
        1.2.6 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3 盐生植物的研究概况与耐盐机理
        1.3.1 盐生植物的研究概况
        1.3.2 盐生植物的耐盐机理
        1.3.3 丛枝菌根真菌对盐生植物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长、离子平衡和耐盐相关基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质
        2.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2.1.3 试验设计
        2.1.4 指标测定
        2.1.5 耐盐基因的定量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物量与侵染率的影响
        2.2.2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矿质离子浓度的影响
        2.2.3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矿质离子平衡的影响
        2.2.4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钠浓度与积累的影响
        2.2.5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耐盐相关基因的影响
        2.2.6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盐生植物的生长
        2.3.2 离子的吸收与平衡
        2.3.3 耐盐相关基因的调控
        2.3.4 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长、生理生化和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培养基质
        3.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3.1.3 试验设计
        3.1.4 植物指标测定
        3.1.5 土壤指标测定
        3.1.6 细菌群落的测定
        3.1.7 测序数据的质控与比对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生长指标和钠的积累的影响
        3.2.2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营养元素的影响
        3.2.3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化学计量比和离子平衡的影响
        3.2.4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抗氧化酶、渗透物质和MDA的影响
        3.2.5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6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2.7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根际差异物种的分析
        3.2.8 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与植物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
        3.3.1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的生理生化的影响
        3.3.2 AM真菌对不同盐浓度下盐地碱蓬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适中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转录组学的调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培养基质
        4.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4.1.3 试验设计
        4.1.4 转录组学样品制备与测序
        4.1.5 从头组装与基因的功能注释
        4.1.6 基因表达量的估算、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富集
        4.1.7 q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录数据的质量评估
        4.2.2 盐地碱蓬基因的注释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4.2.6 富集在代谢通路上的差异表达基因
        4.2.7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4.2.8 qPCR的证实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适中盐浓度下盐地碱蓬蛋白质组学的调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培养基质
        5.1.2 供试植物和菌种
        5.1.3 试验设计
        5.1.4 蛋白质组学样品制备与测序
        5.1.5 RPLC分离和LC-MS/MS分析
        5.1.6 蛋白质的鉴定
        5.1.7 生物信息学的分析
        5.1.8 PRM分析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质组学数据的鉴定
        5.2.2 蛋白质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5.2.3 差异丰度蛋白的鉴定与亚细胞定位
        5.2.4 差异丰度蛋白的功能分类和富集分析
        5.2.5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丰度蛋白
        5.2.6 PRM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2 主要结论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个人成果

(3)生长素响应因子ARF6与IAA23互作调控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List of Abbreviations
1 引言
    1.1 丛枝菌根研究进展
        1.1.1 菌根的概述
        1.1.2 丛枝菌根真菌
        1.1.3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
    1.2 丛枝菌根共生对植物的作用
        1.2.1 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2.2 增强植物的非生物胁迫抗性
        1.2.3 增强植物的生物胁迫抗性
    1.3 丛枝菌根与植物激素
        1.3.1 丛枝菌根与生长素
        1.3.2 丛枝菌根与独脚金内酯
        1.3.3 丛枝菌根与其他激素
    1.4 生长素响应因子的研究进展
        1.4.1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
        1.4.2 生长素/吲哚乙酸蛋白AUX/IAA
        1.4.3 ARF与AUX/IAA的调控机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SlARF6对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2.1.2 AMF的繁殖与接种培养
        2.1.3 台盼蓝染色及丛枝菌根定殖率测定
        2.1.4 植物总RNA提取、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IAA、SA、JA、ABA的提取与测定
        2.1.6 SLs的提取与测定
        2.1.7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
        2.1.8 荧光成像实验
        2.1.9 植株磷浓度的测定
        2.1.10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番茄丛枝菌根定殖的动态变化
        2.2.2 植物激素在番茄丛枝菌根中的变化
        2.2.3 番茄丛枝菌根定殖前期ARF的筛选
    2.3 讨论
3 番茄ARF6蛋白与AUX/IAA之间的蛋白互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3.1.2 AMF的繁殖与接种培养
        3.1.3 植物总RNA提取、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3.1.4 酵母双杂交(Y2H)实验
        3.1.5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
        3.1.6 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实验
        3.1.7 GST-pull down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番茄丛枝菌根共生前期AUX/IAA基因家族表达量
        3.2.2 筛选与番茄ARF6蛋白互作的AUX/IAA
        3.2.3 番茄ARF6蛋白与IAA23互作
    3.3 讨论
4 SlIAA23对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4.1.2 AMF的繁殖与接种培养
        4.1.3 台盼蓝染色及丛枝菌根定殖率测定
        4.1.4 植物总RNA提取、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
        4.1.5 SLs的提取与测定
        4.1.6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
        4.1.7 荧光成像实验
        4.1.8 植株磷浓度的测定
        4.1.9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lIAA23对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影响
        4.2.2 SlIAA23对番茄磷吸收的影响
        4.2.3 SlARF6与SlIAA23对SLs合成的影响
    4.3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4)LED补光对辣椒幼苗生长和丛枝菌根真菌定殖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1 光质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1.2 光质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1.2 光质对植物碳氮代谢的影响
        1.2.1 碳氮代谢与植物生长
        1.2.2 光质对碳代谢的影响
        1.2.3 光质对氮代谢的影响
    1.3 光质与植物抗逆性
        1.3.1 光质与非生物胁迫抗性
        1.3.2 光质与生物胁迫抗性
    1.4 丛枝菌根研究进展
        1.4.1 丛枝菌根简介
        1.4.2 植物激素与丛枝菌根
        1.4.3 碳水化合物与丛枝菌根
        1.4.4 丛枝菌根在植物磷吸收中的作用
    1.5 植物工厂化育苗在植物生长发育上的应用
        1.5.1 植物工厂化育苗发展概况
        1.5.2 LED光源在植物工厂化育苗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远红光补光对辣椒幼苗生长及抗性的调控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光质处理
        2.1.2 生物量的测定
        2.1.3 低温和光处理
        2.1.4 干旱和光处理
        2.1.5 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和相对电导率(REL)测定
        2.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1.7 ABA含量的测定
        2.1.8 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T-PCR)分析
        2.1.9 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远红光补光对辣椒幼苗表型和生物量的影响
        2.2.2 补充6%FR对辣椒幼苗低温抗性的影响
        2.2.3 补充6%FR对辣椒幼苗干旱抗性的影响
    2.3 讨论
3 幼苗期补充不同光质对辣椒幼苗生长和碳氮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培养和补光处理
        3.1.2 生物量的测定
        3.1.3 光合参数测定
        3.1.4 叶片色素含量的测定
        3.1.5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3.1.6 总氮含量的测定
        3.1.7 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T-PCR)分析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幼苗期补充不同光质对辣椒幼苗表型和生物量的影响
        3.2.2 幼苗期补充不同光质对辣椒幼苗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3.2.3 幼苗期补充不同光质对辣椒幼苗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比重的影响
        3.2.4 幼苗期补充红光诱导了HY5和SWEETs的表达
        3.2.5 幼苗期补充不同光质对氮转运基因和总氮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4 幼苗期补光对丛枝菌根真菌定殖和辣椒磷吸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4.1.2 内源SLs含量的测定
        4.1.3 干物质含量测定
        4.1.4 台盼蓝染色和丛枝菌根真菌定殖率测定
        4.1.5 荧光检测WGA Alexa Fluor 488
        4.1.6 植物组织磷含量和磷浓度的测定
        4.1.7 总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T-PCR)分析
        4.1.8 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幼苗期补光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独脚金内酯的影响
        4.2.2 幼苗期补光对丛枝菌根真菌定殖的影响
        4.2.3 幼苗期补光对辣椒磷吸收的影响
    4.3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5)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多样性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AM发育及共生
        1.2.1 AM真菌萌发及共生研究
        1.2.2 AM类型研究进展
    1.3 AM真菌资源和寄主多样性
        1.3.1 AM真菌资源
        1.3.2 AM真菌分布
        1.3.3 AM真菌寄主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AM真菌研究方法
        1.4.1 AM真菌形态学鉴定
        1.4.2 AM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5 盐碱土中AM真菌研究进展
        1.5.1 我国盐碱土中AM真菌多样性研究
        1.5.2 盐胁迫下AM真菌对植物耐盐性的影响
    1.6 紫花地丁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样地
        2.1.2 样品的采集
        2.1.3 样地土壤酸碱度测定
        2.1.4 AM真菌侵染率测定
        2.1.5 紫花地丁根围土壤AM真菌孢子的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2.1.6 形态学鉴定AM真菌多样性指标测定
        2.1.7 高通量测序分析AM真菌多样性
        2.1.8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花地丁根围AM结构
        2.2.2 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侵染状况
        2.2.3 基于形态学鉴定AM真菌多样性分析
        2.2.4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AM真菌多样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3 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优势AM真菌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基于形态学鉴定的优势菌种分析方法
        3.1.2 优势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3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优势菌种分析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形态学鉴定的优势菌种分析
        3.2.2 优势菌种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3.2.3 基于高通量的优势菌种分析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4 NaCl胁迫对AM真菌介导的早开堇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早开堇菜与AM真菌的共生状况观察
        4.1.4 早开堇菜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NaCl胁迫下早开堇菜与AM真菌的共生状况
        4.2.2 NaCl胁迫对AM真菌介导的早开堇菜的MDA含量的影响
        4.2.3 NaCl胁迫对AM真菌介导的早开堇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4 NaCl胁迫对AM真菌介导的早开堇菜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2.5 NaCl胁迫下侵染指标与早开堇菜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3 本章小结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丛枝菌根真菌在蔬菜生产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MF在蔬菜生长和养分吸收中的作用
    1.1 促进蔬菜生长发育
    1.2 改善蔬菜养分供应水平
2 AMF在改良蔬菜品质中的作用
3 AMF在蔬菜生长中抵抗非生物胁迫的作用
    3.1 盐分胁迫
    3.2 水分胁迫
    3.3 温度胁迫
    3.4 重金属胁迫
4 AMF在蔬菜生长中抵抗生物胁迫的作用
    4.1 AMF在蔬菜抗线虫中的作用
    4.2 AMF在蔬菜抗病原菌中的作用
5 AMF与其他生物防治剂(或农药)的联合使用
6 结论与展望

(7)药用石斛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专一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专一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专一性关系定义
    第二节 影响兰科菌根专一性因素分析
    第三节 兰科菌根专一性研究方法
    第四节 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互作的分子机制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两种药用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石斛种子萌发活性分析
    第一节 两种药用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二节 菌根真菌促进两种药用石斛种子萌发活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菌根真菌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不同菌根真菌漆酶活性比较
    第二节 不同菌根真菌果胶酶活性比较
    第三节 不同菌根真菌蛋白酶活性比较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种菌根真菌与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第一节 样品收集及转录组测序
    第二节 共生萌发过程中植物来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第三节 共生萌发过程中真菌来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作者简介
致谢

(8)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磷素赋存形态研究进展状况
        1.1.1 磷素的赋存形态
        1.1.2 磷素的分级研究
        1.1.3 土壤磷素有效性及其评价指标
        1.1.4 土壤磷素盈亏与有效磷的演变特征
    1.2 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磷的潜力
        1.2.1 微生物在磷素循环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1.2.2 微生物活化土壤磷素的功能多样性
        1.2.3 丛植菌根真菌对磷素循环的影响
第2章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对紫色土磷素赋存状况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4 测定方法
        3.2.5 相关数据的计算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中磷活化系数的影响
        3.3.2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磷素表观平衡
        3.3.3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3.4 不同施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3.3.5 不同供磷水平下各磷素形态之间的转化特征
        3.3.6 紫色土中各磷组分与Olsen-P之间的关系
        3.3.7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土壤磷吸附解析特征
    3.4 讨论
        3.4.1 长期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有效磷和土磷活化系数的影响
        3.4.2 长期不同施磷量对各形态磷含量的影响
        3.4.3 各形态磷与有效性磷之间的转化特征
        3.4.4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吸附解析特征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下解磷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供试土壤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供磷水平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4.3.2 不同供磷水平对磷循环关键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4.3.3 土壤理化性质与磷酸酶活性、功能基因的关系
    4.4 讨论
        4.4.1 施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4.2 施肥对有机磷矿化的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不同供磷水平下丛植菌根真菌对玉米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供试土壤
        5.2.3 供试植株
        5.2.4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5.3.2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丛植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5.3.3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5.3.4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磷含量及磷吸收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丛枝菌根真菌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生长以及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梨的概述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1.2.2 干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1.3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宿主抗旱性的机制
        1.3.1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1.3.2 AMF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寄主对水分和养分吸收
        1.3.3 AMF提高寄主光合效率,调节激素平衡
        1.3.4 AMF对寄主体渗透系统和活性氧代谢的调节
        1.3.5 AMF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6 AMF对寄主抗旱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AMF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株
        3.1.2 供试菌种
        3.1.3 试验基质及容器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梨树幼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梨树幼苗根系指标测定
        3.3.3 梨树幼苗叶片光合指标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5.3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幼苗叶片生长的影响
        3.5.4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梨树幼苗的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6 讨论
第4章 AMF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抗氧化能力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指标测定及方法
        4.3.1 丙二醛含量测定
        4.3.2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4.3.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4.3.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3.5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4.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4.3.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4.3.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4.3.9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测定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数据处理
        4.5.1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5.2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4.5.3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5.4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5.5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5.6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4.5.7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4.5.8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4.5.9 不同水分处理下AMF对梨树幼苗APX活性的影响
    4.6 讨论
第5章 AMF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方法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梨树幼苗生长素(IAA)含量的影响
        5.5.2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梨树幼苗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
        5.5.3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梨树幼苗茉莉酸(JA)含量的影响
        5.5.4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梨树幼苗油菜素甾醇(BR)含量的影响
        5.5.5 不同水分条件下AMF对梨树幼苗赤霉素(GAs)含量的影响
    5.6 讨论
第6章 AMF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生长素反应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试验方法
        6.3.1 梨树幼苗总RNA的提取
        6.3.2 总RNA浓度、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6.3.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6.3.4 引物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6.3.5 qRT-PCR测定
    6.4 数据处理
    6.5 结果与分析
        6.5.1 总RNA质量
        6.5.2 AMF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ARF基因表达的影响
    6.6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10)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及柑橘皮渣研究现状
    1.2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2.1 概述
        1.2.2 化感物质的种类及作用途径
        1.2.3 植物化感抑制作用
        1.2.4 植物化感促进作用
    1.3 丛枝菌根真菌
        1.3.1 概述
        1.3.2 AMF与植物生长发育
        1.3.3 AMF与植物生理抗性
        1.3.4 AMF与植物磷吸收机制
        1.3.5 AMF共生效率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1 试验植株及皮渣
        3.1.2 供试菌种
        3.1.3 试验基质和容器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处理
        3.2.2 接种处理
    3.3 试验方法
        3.3.1 橘皮渣成分鉴定
        3.3.2 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3.3.3 柑橘幼苗根系指标测定
        3.3.4 柑橘幼苗光合特征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分析
        3.5.1 橘皮GC-MS成分分析
        3.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系发育和AMF侵染率的影响
        3.5.4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叶面积大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6 讨论
第4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试验方法
        4.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4.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4.3.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4.3.4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4.3.5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SOD酶活性的影响
        4.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POD酶活性的影响
        4.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CAT酶活性的影响
        4.5.4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Pro含量的影响
        4.5.5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4.6 讨论
第5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方法
        5.3.1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5.3.2 柑橘幼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5.3.3 柑橘幼苗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5.4 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6 讨论
第6章 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根系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试验方法
        6.3.1 柑橘幼苗叶片及根系总RNA的提取
        6.3.2 总RNA浓度、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6.3.3 cDNA第一条链合成
        6.3.4 引物设计与合成
        6.3.5 荧光定量PCR
    6.4 数据处理
    6.5 结果与分析
        6.5.1 总RNA电泳检测
        6.5.2 不同处理对柑橘幼苗根系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6.6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附图
致谢

四、菌根研究进展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菌根食用菌名录[J]. 魏杰,高巍,黄晨阳. 菌物学报, 2021(08)
  • [2]丛枝菌根真菌对盐地碱蓬耐盐性的调控机制[D]. 刁风伟.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生长素响应因子ARF6与IAA23互作调控番茄丛枝菌根共生的机制[D]. 刘倩颖. 浙江大学, 2021(01)
  • [4]LED补光对辣椒幼苗生长和丛枝菌根真菌定殖调控作用的研究[D]. 董桑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5]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多样性与功能研究[D]. 赵文娜.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6]丛枝菌根真菌在蔬菜生产中的研究进展[J]. 王蕾,张春楠,李洪波,王红,王鑫鑫. 微生物学通报, 2021(11)
  • [7]药用石斛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专一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 唐燕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D]. 马殿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9]丛枝菌根真菌对干旱胁迫下梨树幼苗生长以及抗旱性的影响[D]. 李娇娇. 西南大学, 2021(01)
  • [10]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D]. 孔艺桦. 西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菌根研究进展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