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啉酰胺在CO_2溶液中铁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行为

咪唑啉酰胺在CO_2溶液中铁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行为

一、咪唑啉酰胺在CO_2溶液中铁表面上的吸脱附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程蕾[1](2021)在《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介电弛豫机制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独特的多孔结构、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势,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催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不仅如此,ZIFs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化学传感器、微型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领域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电学性能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ZIFs本征导电率非常低,且属于低介电材料,通常采用调节结构、气孔率、配体以及与导电相复合的方法来调控其电学性能。但是目前关于ZIFs合成工艺与晶体结构对其本征电学性能(电导行为和介电响应)的影响规律、ZIFs复合材料电学性能调控机制等问题尚未阐明,亟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通过制备工艺对ZIF-8多孔材料的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客体分子等进行调控,深入研究了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及介电弛豫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性能优良的电化学传感器。首先从材料设计、工艺调控、介电理论分析、阻抗谱模拟等角度深入研究了ZIF-8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显微形貌调控规律、本征介电响应、复合界面介电响应等电化学特征和极化机制,在此基础上调控ZIF-8纳米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深入分析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界面动力学以及传质过程,最后进行了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整个工作对深入了解ZIF-8及其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阐明溶剂对ZIFs材料晶体结构和本征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解决其导电性差等问题,为其在电化学传感器、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主要内容如下:一、ZIFs材料合成方式多样,主要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在不同的合成工艺中,溶剂的存在以及溶剂的种类都会对ZIF-8产物的微结构和性质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混料和煅烧工艺,固相合成了ZIF-8粉体,研究了反应动力学和物相演化过程。随后,为进一步研究溶剂对ZIF-8晶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分别在甲醇、水、氨水中合成了不同形貌和晶胞结构的ZIF-8晶体,分析了溶剂对ZIF-8晶体结构调控和客体水分子含量的影响,通过Cole-Cole介电模型和普适介电响应模型等介电理论研究了ZIF-8晶体的本征介电性能和极化弛豫机制。研究发现溶剂的极性对ZIF-8的晶粒生成及形貌起重要作用,采用Rietveld精修分析了ZIF-8的晶体结构和原子坐标,发现在水和氨水中制备的ZIF-8晶体同时存在少量单斜相。射频介电谱和阻抗谱研究发现,合成过程中水分子的存在,会使ZIF-8产生两个额外的介电弛豫过程,其介电响应由直流电导、普适介电响应、德拜弛豫和本征响应等四部分弛豫贡献,溶剂对ZIF-8的电学性能起重要影响。本研究揭示了ZIF-8晶体结构、显微形貌与制备工艺的关系,阐明了水分子对其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ZIF-8的可控制备和在电学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二、在碳纳米管上通过原位生长技术合成了ZIF-8/CNT复合材料,对ZIF-8/CNT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形貌和介电、导电等性能。碳纳米管的引入使ZIF-8的介电常数提高了10倍左右,直流和低频电导率提高8个数量级。基于介电理论模型深入分析了ZIF-8/CNT复合材料的介电响应原理,阐明了质子的长程输运、CNT和ZIF-8的界面效应、水分子的转动等对复合体系不同频段介电常数的贡献机制。研究发现该复合材料的电导行为符合渗流理论,渗流阈值为3.2%CNT。在渗流阈值附近,直流电导率增加了4-5个数量级。此外,在ZIF-8和ZIF-8/1%CNT复合材料中存在三个介电弛豫过程,其中低频介电弛豫与质子的长程输运相关,中频介电弛豫与ZIF-8和CNT界面的Maxwell-Wagner效应有关,高频介电弛豫与水分子偶极子取向或其短程跳跃过程有关。本研究深入揭示了ZIF-8基复合体系的本征、非本征介电响应规律,阐明了ZIF-8/CNT复合材料的渗流效应,开发了ZIF-8复合材料导电性、介电性的调控技术,设计了电学性能优良的ZIFs复合材料,为拓展其在各种电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三、玻碳电极是各类电化学传感器常用的基础电极,其界面特征直接影响检测性能。在P.Heiduschkat提出的经典电路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电解质电阻、双电层电容、电荷输运电阻、扩散阻抗(Warburg阻抗)、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阻抗、表面吸附阻抗等有效元件在等效电路中的作用,解析了各元件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详细推导出了阻抗谱的数学模型。结合阻抗实部和虚部与频率关系曲线,阐明了体系中电荷输运电阻、Warburg阻抗、双电层电容、氧化还原电阻等因素对体系总阻抗的贡献规律。进一步分析了离子液体改性石墨烯(IL-RGO)与ZIF-8复合材料(ZIF-8/IL-RGO)修饰的玻碳电极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定量对比分析了该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前后传感界面电化学过程的变化,深入研究了修饰电极的性能并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为玻碳电极的修饰策略以及阻抗谱数据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撑。四、以离子液体(IL,[BMIM][BF4])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IL-RGO)为模板,通过原位生长技术成功制备了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ZIF-8纳米粒子在IL-RGO表面生长良好,而且有效抑制了IL-RGO片的团聚。将ZIF-8/IL-RGO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ZIF-8/IL-RGO修饰电极对多巴胺电催化活性和导电性能。对比裸电极和IL-RGO修饰电极,ZIF-8/IL-RGO修饰电极有效的抑制了多巴胺的氧化过电位。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种可用于检测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7~1.0×10-4mol/L,最低检测限为3.5×10-8mol/L。

李雨晴[2](2021)在《咪唑离子液体在酸性环境中对10#碳钢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0#碳钢在塑性韧性以及焊接性能方面都具有优异性能常应用在工业领域。硫酸和盐酸常作为碳钢的化学清洗剂,但酸对碳钢的腐蚀危害严重,会带来经济损失及生产事故,所以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领域。在工业化学酸洗过程中,常添加缓蚀剂对金属进行保护。但传统缓蚀剂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会对环境生态及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离子液体因其含有杂原子(N、O、S),杂环结构,已成为良好的潜在缓蚀剂。近年来,关于离子液体作为酸洗缓蚀剂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关于离子液体在不同酸中的防腐性能差异及抑制腐蚀机理的探究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制备合成了[C16DMIM][PF6]离子液体,其次针对1M HCl和1MH2SO4两种酸洗环境下,本工作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测试,量子化学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法系统研究了[C16DMIM][PF6]对10#碳钢的腐蚀抑制性能。最终为了解决离子液体在H2SO4中缓蚀性能差等问题,本工作选取了CH2O、CH4N2S及KI对[C16DMIM][PF6]进行复配协同改良,并利用一系列方法系统研究了H2SO4溶液中,复配缓蚀剂对10#碳钢的协同缓蚀行为。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静态失重实验和扫描电镜表征说明,离子液体缓蚀剂能很好地吸附在碳钢表面,[C16DMIM][PF6]的浓度越大,10#碳钢的腐蚀速率越小,离子液体对碳钢的保护能力越强,相比于H2SO4环境,碳钢在含有缓蚀剂的HCl溶液中具有更强地保护力,缓蚀剂在不同酸中的保护能力不同,且对用HCl中的碳钢保护作用更好。(2)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测试结果表明,[C16DMIM][PF6]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在两种酸溶液中,随着离子液体的浓度增加,碳钢的腐蚀电流密度Icorr降低,相反,钢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Icorr显着增大,说明ILs的缓蚀率不断增大,保护作用显着,电化学测试和静态失重的结果一致,同样从电化学结果发现在含ILs的HCl溶液中,碳钢会更加耐蚀。(3)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发现ILs缓蚀剂主要通过含有键的咪唑环与碳钢表面相互作用。(4)吸附热力学计算结果表面,ILs在两种酸体系的吸附都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计算所得的ΔGads0均为负值,说明吸附是自发的,均有物理和化学吸附的参与。(5)经过失重和电化学测试等一系列方法对复配缓蚀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复配剂均能和ILs产生协同作用,其中协同效果的顺序依次为KI>CH4N2S>CH2O。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证实缓蚀效果与分子能带(Δ)有关,Δ越小,缓蚀效果越好。

孙天奇[3](2021)在《PEO基电纺纳米纤维复合膜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CO2的过度排放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使碳捕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变得尤为重要。在众多CO2捕集方法中,膜分离法由于具有环境友好、设计紧凑、易于维护和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膜分离技术的核心部件是膜材料,出色的膜材料需要兼具高CO2渗透性、高CO2/N2选择性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而当前聚合物膜通常具有大通量易制备等优势,但其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难以突破“trade-off”效应限制。在聚合物中加入有机/无机填料制备的杂化膜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膜的CO2分离性能,但是为了获取更高的CO2/N2选择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膜结构。因此,本论文基于电纺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易大规模制备等优势,提出采用富含EO官能团的小分子聚合物原位光聚合缝补纤维空隙,构筑了一种全新的具有纤维互穿网络结构并致密的CO2气体分离膜,同时提高气体渗透性、选择性和机械性能。本文提出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AN纤维垫,采用超滤辅助小分子PEGDA和PEGMEA渗入至纤维空隙中,然后在紫外光照射下PEG小分子原位聚合形成PEO交联网络结构,实现空隙的有效缝合,得到了致密的PEO/PAN纳米纤维复合膜(NFCM)。膜的断面SEM结果表明复合膜的致密结构,TGA、DSC、FTIR和XPS等结果表明PEG在纤维空隙中成功聚合,且两者间具有较好的界面相容性。研究了膜中PEO交联网络密度和不同比例PEO填充液对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7/PAN NFCM膜的CO2分离性能最佳,可以在保持343 BarrerCO2渗透性同时,选择性相比纯膜提升27%,性能超越08年Robeson上限。增加的选择性主要来自于电纺纤维在膜中通过空隙截留和曲折气体传输路径。另一方面纤维在膜中与聚合物形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极大地增强了膜的机械性能,其中3:7/PAN NFCM的断裂拉伸强度可达3.33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25.91%,杨氏模量增至48.6,对应同比例纯PEO交联膜分别提升至10.4,7.6和7.6倍,有利于实际工业应用。由于PAN纤维几乎不透气,为了进一步提升纳米纤维复合膜的CO2渗透性,本文提出在PAN纤维表面生长ZIF-8纳米颗粒,增强纤维CO2选择性吸附及渗透能力。通过原位二次生长法制备了高ZIF-8负载的ZIF-8@PAN纳米纤维垫。探究了不同ZIF-8生长次数对纳米纤维垫结构和性能的影响,ZIF-8负载量最高可达59.5 wt%。随着生长次数增加,ZIF-8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结构都更加明显并且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BET结果证明纳米纤维垫表现出典型ZIF-8孔隙结构并且ZIF-8负载增加有效提升了比表面积,最高至495.49 m2g-1。CO2吸附测试结果表明CO2吸附量随ZIF-8负载量升高而增大,其中性能最佳的ZIF-8@PAN-4 NFM可达11.57 cm3/g,使ZIF-8@PAN纳米纤维垫具备了良好的CO2吸附性能和CO2/N2分离潜力。将上述高负载ZIF-8@PAN纳米纤维垫采用PEG原位光聚合缝合空隙制备了PEO/ZIF-8@PAN NFCM。SEM、DSC及FTIR等结果表明ZIF-8沿纤维均匀生长,均匀分散在膜中,且与膜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TGA结果得到ZIF-8在复合膜中最高含量高达25.5 wt%。膜的CO2分离结果表明,随着ZIF-8生长次数的提高,膜的CO2渗透性增加,其中PEO/ZIF-8@PAN-4 NFCM的CO2渗透性高达129.7 Barrer,相比没有担载ZIF-8的NFCM提升了33%,而CO2/N2选择性保持基本不变。机械强度结果证明了在纤维表面的ZIF-8可以增强膜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CO2渗透性能最佳的PEO/ZIF-8@PAN-4 NFCM具有7.54 MPa的断裂拉伸强度,相比10:0/PAN NFCM提升至1.17倍。

郭自兴[4](2020)在《离子液体调控MOF分离通道及其混合基质膜CO2分离性能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OF基混合基质膜具有良好的CO2分离前景,但由于MOFs的呼吸效应使其有效分离孔径增大,难以实现CO2/N2(CH4)的精准筛分。采取原位合成调控和后合成修饰调控方法调节MOF的孔道尺寸较为复杂,需要用到有毒试剂,操作要求严苛,且破坏晶体结构。为此,本文提出采用离子液体对孔笼型MOF进行后修饰,通过离子液体在笼腔内的占位作用,调控MOF的有效分离尺寸,以提高大尺寸气体分子通过MOF的传输阻力,实现MOF混合基质膜对不同尺寸的气体对的高效筛分。首先选取ZIF-8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渗入两步法,使离子液体分子吸附在ZIF-8表面,再加热使ZIF-8窗口扩大,使离子液体分子在温度和浓度驱动力下渗入,成功制备了不同[Bmim][PF6]含量的[Bmim][PF6]@ZIF-8复合材料。[Bmim][PF6]和ZIF-8成功结合,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力。TGA结果计算得到了[Bmim][PF6]@ZIF-8复合物中[Bmim][PF6]的含量。[Bmim][PF6]@ZIF-8复合物中由于[Bmim][PF6]含量变化导致ZIF-8表面吸附量和孔容的减小。[Bmim][PF6]在ZIF-8笼腔内的成功占位,使得ZIF-8的有效分离尺寸被调控。制备了[Bmim][PF6]@ZIF-8/Pebax混合基质膜。成膜过程中有痕量离子液体来到ZIF-8表面,但含量近似,说明离子液体被有效限制在ZIF-8笼腔内,调节ZIF-8笼内空间尺寸。膜的气体渗透结果表明,气体测试表明,25 wt.%负载量的[Bmim][PF6]8@ZIF-8混合基质膜具有最佳分离性能(PCO2=113 Barrer,αCO2/N2=84.5),比[Bmim][PF6]/ZIF-8混合基质膜的αCO2/N2高68%而PCO2仅损失22.5%,超过2008年Robeson上限。此外随着ZIF-8孔道内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大,混合基质膜的CO2/N2分离选择性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归因于[Bmim][PF6]对ZIF-8有效分离尺寸的调控使其介于CO2和N2分子尺寸之间。为了验证IL调控MOFs筛分孔径的普适性,选择了相同阳离子[Bmim],但具有更大空间位阻的阴离子[Tf2N]制备了[Bmim][Tf2N]@ZIF-8复合材料。选择了具有相似拓扑结构,但窗口尺寸更大的ZIF-71制备了[Bmim][PF6]@ZIF-71复合材料。随IL含量增加,ZIF-8和ZIF-71表面吸附量逐渐降低,孔体积减小。15 wt.%负载量的[Bmim][Tf2N]8@ZIF-8混合基质膜性能最佳(PCO2=108.3 Barrer,αCO2/N2=86.7),[Bmim][PF6]@ZIF-71混合基质膜的PCO2可达72 Barrer,αCO2/N2可达89。在更换了更大窗口尺寸的ZIF和占位更强的离子液体后,膜依然具有优异的CO2/N2分离选择性。

徐括峰[5](2020)在《MOF衍生铁氧化物改性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空气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具有清洁高效、能量密度高、无有害排放等特点,能够解决日益突出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然而,阴极氧还原反应(ORR)缓慢的动力学及昂贵的催化剂成本和贵金属催化剂的稳定性不足制约着其大规模的应用,因此开发经济高效、易于规模化生产的阴极氧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相对于贵金属,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和本征催化活性优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显得非常有潜力。研究表明: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及颗粒的团聚,高度分散的金属氧化物催化较难控制,致导电性能一般。本文以合成纳米级氧化物负载到高导电的碳材料为目标,以金属有机框架(MOF)为前驱体,合成出不同含量和组成的的氧化物负载在碳材料上、金属-N/C以及单原子位点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锌-空气电池。论文首先从Zn-Fe-ZIF复合材料出发,在绿色环保的水系溶液中合成不同Fe量修饰的ZIF8前驱体,经高温裂解方法合成了Fe3O4-Fe-N/C-CNT(Fe NC)高效阴极ORR催化剂材料,并研究了负载Fe3O4对Fe-N/C催化材料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合成的催化剂性能无论半波电位、极限电流密度、反应动力学参数、恒电压操作稳定性、抗甲醇毒化能力以及锌-空气电都优于商业Pt/C材料及其组成的器件。以碳材料为基底的催化剂能增强电子导电率,CNT的存在有效促进活性中心产生的电子向碳材料的转移,和材料的介孔结构也有利于传质和暴露活性位,接近50%含量的金属-N、吡啶和石墨化氮含量是Fe NC材料性能优异的内在原因。另外,我们也发现虽然表面Fe3O4对ORR催化活性有限,但它的存在显着改善表面疏水性碳基催化剂湿润性,对O2在催化剂表面化学吸附和进一步活化有显着促进作用。然后我们从金属有机框架(ZIF8)出发,经两步高温处理和中间步骤室温氨水处理获得了具有单活性位的Zn-N-C单原子催化剂。对比强酸或强碱处理的材料,弱碱处理的材料拥有更好的ORR催化活性,该材料在0.1M KOH溶液中半波电位能达到0.861V,塔菲尔斜率为84.36m V/dec,根据K-L方程计算是一个四电子转移途径。由于不变价的Zn使得材料稳定性能尤其优异,在12h的测试中只有2.8%的衰减(vs.Pt/C的36%)。暴露的Zn O和Zn基团的刻蚀增大ZIF衍生碳材料的孔容,NH3的室温刻蚀和随后的高温掺杂也显着增加了催化剂的活性位。该工作提供了一种制备工艺极其简单、催化活性优异合成单原子的新工艺。结合前两章的工作,我们将亲水性优异的铁氧化物负载到疏水性的稳定单原子Zn-N-C材料表面,经过负载量和煅烧温度优化的复合材料在碱性溶液中获得了超级ORR反应电化学活性,具体表现为:Eonset为1.15V,E1/2达到了0.90V的tafel斜率,为非贵金属基催化剂文献最佳性能值之一。

刘尹[6](2020)在《石墨化的多孔碳限域的钴镍化合物超级电容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级电容器由于具有高的功率密度、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低廉的成本而备受关注。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容器更具发展潜力,它不仅拥有双电层电容器的特性,还具有赝电容器的优势,能同时获得高能量、功率密度,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本论文根据过渡金属化合物之间的耦合机制以及与基底材料的协同作用,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合成了几种不同形貌的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复合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溶胶法制备了负载金纳米粒子的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将其与ZIF-67混合后经热解得到了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石墨烯包覆的四氧化三钴复合材料(Au NPs/NGO@Co3O4)。其中金纳米粒子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Au作为给电子体增加了电子传输能力,提升了材料的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比电容大小为471.1 F g-1,经历3000次充放电后,依然保持了91%的比电容。(2)采用石墨烯优化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以石墨烯分散的壳聚糖水凝胶作为制备多孔碳的前体,通过高温热解制备了高度均匀分散的Co-Ni氧化物纳米粒子负载的B,N掺杂的分层石墨化多孔碳。石墨烯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多孔碳材料的比表面积,金属氧化物提高了多孔碳的石墨化程度,从而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该复合材料表现高的比电容和出色的稳定性,在1 A g-1下其比电容达到1266.7 F g-1。(3)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混合加热法,制备了碳纤维负载蚕茧状核壳-胶束NiCo2O4复合材料,该核壳-胶束结构不仅增大了比表面积,有利于与电解液紧密接触,还提高了电子的转移速率。所得的NiCo2O4@C工作电极在1 A g-1时,比电容高达2000.6 F g-1。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组装成的非对称超级电容最高能量密度为61.2 Wh kg-1,功率密度为548.6 W kg-1,并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4)在泡沫镍表面生长了四硫化二钴合镍(NiCo2S4)纳米针阵列。研究了不同硫化剂和硫化时间对于Ni-Co硫化物性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NiCo2S4材料性能,在NiCo2S4纳米针阵列表面包覆了一层聚吡咯(PPy)外壳,有利于离子的传输,抑制了充放电反应时材料体积膨胀,提升了材料的综合性能。与活性炭所构成非对称超级电容器装置在402.15 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达到41.24 Wh kg-1。

施展[7](2018)在《龙王庙气田地面集输系统缓蚀剂防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王庙组气田为近年国内油气史的重大勘探发现,成功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403.83×108 m3,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特大型整装气田之一,龙王庙气田的高效安全开发是降低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推进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龙王庙气田具有高温高压、含硫化氢、二氧化碳,地面集输管线中介质pH值偏低、Cl-含硫高且管输介质流量高的特点,现场复杂的工况环境对地面集输系统的安全完整运行带来不小的挑战。针对龙王庙气田集输系统的现场工艺条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缓蚀剂评价筛选及配套应用工艺体系,开展200余组次室内模拟实验,筛选出了适应现场工况条件的缓蚀剂产品,并通过20余组次室内评价实验获得了 500余个数据,根据评价数据设计出适应现场生产及防腐蚀要求的缓蚀剂加注工艺。缓蚀剂现场应用后,随着现场工况条件的不断变化,采用实验室室内评价与现场监/检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调整完善龙王庙气田的缓蚀剂应用工艺方案,实际应用证实了其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针对龙王庙气田现场工况,筛选出的油溶性缓蚀剂CT2-19和水溶性缓蚀剂CT2-19C具有最优的缓蚀性能,并且不会因为配伍性等问题影响气田正常生产;设计的缓蚀剂防腐方案可以有效抑制现场整体腐蚀处于轻微水平,缓蚀剂防腐技术在龙王庙气田地面集输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莫其洁[8](2018)在《钴基纳米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水裂解反应与其逆过程——氢氧燃料电池是“氢经济”的重要内容。前者包括电催化析氢、析氧,或者包括电催化氧还原、氢氧化。目前,以上催化过程主要依赖于铂(析氢、氧还原、氢氧化)、铱(析氧)、钌(析氧)等贵金属,但是其价格昂贵、自然界储量有限、稳定性低,因此急需寻找丰产、经济、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钴基金属、磷化物等具有与贵金属相似的电催化性质,且储量极为丰富,经济性突出,是潜在的高效催化剂。本文针对碳包覆钴单质以及钴基磷化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控碳层厚度,调变组分强化电子相互作用以及构筑表面缺陷等策略,优化催化反应动力学,提高催化反应效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控制MOFs转化行为,调控Co颗粒包覆碳层的厚度,充分暴露电催化活性位点,并强化Co核和碳层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提升电催化析氢,氧还原活性。在惰性气体氛围下高温热解ZIF-67前驱体,调变温度和气体流速得到一系列不同碳层厚度的Co@NC。碳层的厚度直接关系到催化反应活性位的暴露和保护,通过优化碳层厚度,可实现两者的平衡统一。同时,较薄的碳层能够加强壳层与Co核的电子相互作用,降低Co对H*吸附自由能。其中,Co@NC-775的性能表现最优异,在酸碱性条件下其析氢η10分别为82 mV和95 mV,Tafel斜率值分别为35和80 mV dec-1;在酸碱性条件下,其氧还原活性的半波电位(E1/2)分别为0.78和0.86 V,电子转移数分别为3.9和3.8,接近理论的4电子反应历程。二.通过静电纺丝高温热解法制备的Ni2-xCoxP/N-C NFs具有可调变的组分,表现出优异的析氢,析氧活性。以Ni-Co-P/PAN纳米纤维为前驱体,在惰性氛围高温热解制备合成Ni2-xCoxP/N-C NFs。该纳米纤维是颗粒大小均匀高度分散的Ni2-xCoxP纳米颗粒组成,且具有疏松多孔的氮掺杂的碳基骨架。通过优化Ni和Co组分比例,促进H+离子还原和吸附氢脱附的基元步骤,表现出高效的电催化效率。同时催化剂中疏松多孔的碳掺杂的纳米纤维可以确保电解质溶液中电子的快速传递,减少扩散过程的阻碍作用。其中,性能最优的催化剂Ni0.7Co1.3P/N-C NFs在酸性(pH=0)、碱性(pH=14)条件析氢反应的η10分别为100和130 mV,Tafel斜率分别为31和78.5 mV dec-1;在碱性条件下产氧活性η10为280 mV,Tafel斜率为54 mV dec-1;构筑的电解池全水分解的10 mA cm-2电流密度对应的电位为1.56 V,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三.通过在CoP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焦磷酸盐,富集H+离子,并构筑表面缺陷,促进H2O分子裂解,提高电催化析氢活性。使用空气处理CoP纳米颗粒可以得到表面焦磷酸化的Co2P(PO7)x/CoP纳米颗粒,进一步采用H2/Ar混合气处理得到表面富氧缺陷的Vo-Co2P(PO7)x/CoP纳米颗粒,进而采用PH3气体稳定氧空穴得到Po-Co2P(PO7)x/CoP纳米颗粒。通过CoP纳米颗粒表面多酸盐富集H+离子,构筑表面氧缺陷的Po-Co2P(PO7)x/CoP促进H2O分子的H-OH键的断裂,促进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析氢反应的η10分别为92 mV和105 mV,具有高效的析氢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了钴基单质、磷化物的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效催化反应活性的电催化剂,为开发高效,经济,稳定的析氢、产氧、氧还原的电催化剂提高了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骆俊[9](2017)在《延长油田典型油井采出水对N80钢的腐蚀及缓蚀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管腐蚀己成为制约油气田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油井采出水对油管的腐蚀备受关注。因各油田的采出水组成以及腐蚀环境的差异,使得相应的腐蚀研究具有针对性。延长油田某采油厂发现油管腐蚀问题,腐蚀严重的油井处于开发后期,含水率高达90%左右,有必要研究采出水的腐蚀性及相应的防腐措施。以腐蚀严重的4种油井采出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水质分析;然后运用失重实验讨论温度、溶解氧及腐蚀介质流速对N80钢腐蚀的影响,并对腐蚀产物进行能谱分析;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温度、溶解氧、浸泡时间以及锈层对N8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测试咪唑啉季铵盐DN5-4、咪唑啉酰胺DTC以及脂肪酸咪唑啉CI-2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并研究它们在4种采出水中的缓蚀性;在1号和3号采出水中确定了最佳缓蚀剂浓度、考察了缓蚀剂的阳极脱附行为以及后效性;在2号和4号采出水中将乌洛托品、硫脲、抗坏血酸、平平加O、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分别与CI-2复配,研究其缓蚀协同作用;对具有协同效应的复配体系进一步讨论复配比例、阳极脱附以及后效性等问题;最后采用动态失重实验测试所选缓蚀剂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氧和流速对N80钢腐蚀的影响较大,温度次之,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和FeC03;升高温度未改变腐蚀机理,仅加快了腐蚀反应;氧参与了腐蚀反应,低频时氧浓差扩散是反应的控制步骤;浸泡17 d后,1、3、4号采出水中的阻抗值变化较小,腐蚀产物膜稳定,2号采出水中的阻抗值一直较高,腐蚀程度较浅;生锈试样对靠近它的未锈试样有腐蚀加速作用,温度越高加速作用越大;1号和3号采出水中CI-2的缓蚀性好,抑制阳极反应,最佳浓度为1000 ppm,动态失重实验下的缓蚀率总体高于90%;CI-2在1号采出水中,过电位高于0.52 V时出现轻微的阳极脱附,在3号采出水中没有发生阳极脱附,且在两种介质中后效性好;2号采出水中,CI-2与平平加O按1:1复配时有缓蚀协同作用,协同系数为1.26,最佳复配比例是3:1,过电位高于0.37V后出现轻微的阳极脱附,浸泡8d后仍具有较好的缓蚀性,失重实验测得的缓蚀率(除0.8 m/s外)介于92%~98%;4号采出水中,CI-2分别与硫脲、乌洛托品、抗坏血酸1:1复配时有缓蚀协同作用,协同系数分别为2.24、4.97、1.53,最佳复配比例均为4:1;4号采出水中,CI-2与抗坏血酸复配后,当过电位高于0.36 V后部分缓蚀剂出现阳极脱附,与硫脲复配后未出现阳极脱附现象,与乌洛托品复配后,当过电位高于0.5 V后发生严重的阳极脱附;CI-2与硫脲或乌洛托品4:1复配,浸泡8 d后的阻抗值仍然很高,后效性好,CI-2与抗坏血酸复配后,当浸泡7 d后,容抗弧变得很小;4号采出水中3种复配方式均能得到普遍高于90%的缓蚀率,但CI-2与硫脲和乌洛托品复配后,发生了严重的局部腐蚀,而CI-2与抗坏血酸复配后表现为均匀腐蚀,故4号采出水中采用CI-2与抗坏血酸以4:1复配。

李晓芳[10](2017)在《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酸化常用于锅炉清洗过程,使锅炉清洗达到良好的效果,但酸液会对金属设备造成腐蚀,这就使锅炉酸洗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人们需加强对酸洗过程中金属防腐蚀的深入研究。目前防止金属腐蚀的有效方法就是添加缓蚀剂法,因其具有操作方便、用量小以及效率高等优点。现如今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无污染、无毒的环境友好型缓蚀剂正被科学家们寻找和开发。尽管环境友好型缓蚀剂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工业上用量较大、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环境友好型缓蚀剂要实现工业化的推广应用,就应朝着高效低成本方向努力。本文提出以天然产物松香、二乙烯三胺、3-氯-2-羟基丙烷磺酸钠和硫脲为主剂,经脱水缩合、季铵化和脱氨缩合3步反应合成出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并研究了其在质量分数为15%盐酸溶液中对A3碳钢的缓蚀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松香、二乙烯三胺为原料,氧化铝和镁屑为催化剂,采用溶剂法,以二甲苯为携水剂合成了松香咪唑啉中间体。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核磁碳谱表征,证明预期产物被成功合成。探讨出影响松香转化率的较佳合成条件为:摩尔比n(松香):n(二乙烯三胺)=1:1.6、环化温度210℃、酰胺化反应时间4h、环化反应时间5h、酰胺化反应温度150℃以及携水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25%,在此实验条件下,松香的转化率为81.53%。(2)以松香咪唑啉中间体为原料,3-氯-2羟基丙烷磺酸钠为季铵化试剂,PEG600为相转移催化剂,异丙醇与水的混合物为溶剂,合成了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核磁碳谱表征,证明预期产物被成功合成。探讨出影响松香咪唑啉中间体进行SN2亲核取代反应程度的较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5h,催化剂用量为松香咪唑啉中间体物质的量的14%,季铵化温度123℃,摩尔比n(3-氯-2羟基丙烷磺酸钠):n(松香咪唑啉中间体)=0.89:1,质量比m(水):m(异丙醇)=2.14:1,在此条件下松香咪唑啉中间体进行SN2亲核取代反应的程度最大。(3)以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和硫脲为原料,正辛醇为稳定剂,水为溶剂,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核磁碳谱表征,证明预期产物被成功合成。探讨出影响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产率的较佳合成条件为:摩尔比n(硫脲):n(季铵盐)=1.5:1,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3h,溶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60%,在此反应条件下目标产物产率可达61.49%。(4)将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应用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中进行缓蚀性能测试,采用失重、极化曲线以及交流阻抗测试手段研究了A3钢在不同腐蚀条件下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自制缓蚀剂的缓蚀效率随缓蚀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303 K,缓蚀剂质量分数为0.4%时,缓蚀效率最高,为90.81%;缓蚀效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下降幅度减慢,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后效性;缓蚀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此缓蚀剂不适宜在高温下使用;该缓蚀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盐酸腐蚀,且自制缓蚀剂是一种以控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5)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CA)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手段对自制缓蚀剂在A3钢表面的吸附膜进行了表征,证实目标缓蚀剂确实可以在碳钢表面形成缓蚀剂吸附膜。(6)对目标缓蚀剂的缓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自制缓蚀剂在缓蚀的过程中是以物理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吸附在碳钢表面。

二、咪唑啉酰胺在CO_2溶液中铁表面上的吸脱附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咪唑啉酰胺在CO_2溶液中铁表面上的吸脱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介电弛豫机制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ZIFs材料概述
        1.2.1 ZIFs的组成及结构
        1.2.2 ZIFs的合成工艺
        1.2.2.1 有机溶剂热合成
        1.2.2.2 水热合成
        1.2.2.3 离子热合成
        1.2.2.4 超声化学合成
        1.2.2.5 无溶剂合成
        1.2.2.6 机械力化学合成
        1.2.3 合成参数对ZIFs晶体结构的影响
        1.2.3.1 尺寸控制
        1.2.3.2 晶体的形貌控制
        1.2.4 ZIF材料的应用
        1.2.4.1 气体分离
        1.2.4.2 催化
        1.2.4.3 传感
        1.2.4.4 微电子器件
        1.2.4.5 药物载体
    1.3 ZIFs复合材料概述
        1.3.1 ZIFs复合材料的合成工艺
        1.3.1.1 自下而上原位合成工艺
        1.3.1.2 合成后复合工艺
        1.3.2 ZIF-8/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应用
    1.4 介电分析方法及弛豫模型概述
        1.4.1 介电性能及参数
        1.4.1.1 介电极化
        1.4.1.2 介电常数
        1.4.1.3 介电弛豫
        1.4.2 介电理论模型
        1.4.2.1 德拜弛豫模型及其修正
        1.4.2.2 普适介电弛豫
        1.4.2.3 渗流理论
    1.5 论文选题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结构性能表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设备
    2.3 ZIF-8及其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2.4 ZIF-8及其复合物的电极制备
    2.5 结构、形貌和电学性能表征
        2.5.1 晶体结构的测试原理和Rietveld分析
        2.5.2 显微形貌的测试原理和分析
        2.5.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2.6 阻抗谱和电模谱
        2.6.1 电化学阻抗谱
        2.6.2 电模谱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合成工艺及溶剂对ZIF-8晶体微结构调控和介电弛豫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ZIF-8的合成
        3.2.2 ZIF-8晶体结构及物化性质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相合成ZIF-8粉体的结构演化
        3.3.2 液相合成ZIF-8晶体的结构分析
        3.3.3 液相合成ZIF-8晶体中水分子含量分析
        3.3.4 液相合成ZIF-8晶体形貌及比表面积
        3.3.5 液相合成ZIF-8晶体的介电响应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ZIF-8/CNT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及介电弛豫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ZIF-8/CNT复合材料的合成
        4.2.2 复合物结构及物化性质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IF-8/CNT复合材料结构
        4.3.2 介电响应特征
        4.3.3 渗流效应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玻碳电极界面的阻抗谱数学表达及定量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ZIF-8/IL-RGO复合材料的合成
        5.2.2 玻碳电极的修饰
        5.2.3 实验计算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等效电路的阻抗谱分析
        5.3.2 各参数对体系阻抗谱的影响
        5.3.3 修饰电极的阻抗谱模拟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对多巴胺的高灵敏度检测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ZIF-8/IL-RGO复合材料及传感电极的制备
        6.2.2 ZIF-8/IL-RGO复合材料结构表征及电化学分析
    6.3 结果和讨论
        6.3.1 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
        6.3.2 不同修饰电极上DA的电化学响应
        6.3.3 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阻抗和电荷输运行为
        6.3.4 DA的分析检测
        6.3.5 电化学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引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
附件
致谢

(2)咪唑离子液体在酸性环境中对10#碳钢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腐蚀危害及缓蚀剂防护
        1.1.1 金属腐蚀的危害
        1.1.2 缓蚀剂
    1.2 离子液体缓蚀剂研究进展
    1.3 离子液体缓蚀剂作用机理
    1.4 量子化学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相关概论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论文研究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2 实验仪器与方法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1-十六烷基-2,3-二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16DMIM][PF_6])的合成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3 静态失重法
        2.3.4 电化学测试
        2.3.5 表面分析技术
        2.3.6 量子化学方法
        2.3.7 分子动力学模拟法
3 [C16DMIM] [PF_6]作为碳钢缓蚀剂在酸环境中的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 [C16DMIM] [PF_6]在HCl中性能研究
        3.3.1 失重实验结果
        3.3.2 电化学阻抗分析
        3.3.3 极化曲线分析
        3.3.4 XPS分析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3.6 吸附行为研究
    3.4 [C16DMIM] [PF_6]在H_2SO_4中性能研究
        3.4.1 失重实验结果
        3.4.2 电化学阻抗分析
        3.4.3 极化曲线分析
        3.4.4 XPS分析
        3.4.5 SEM分析
        3.4.6 吸附行为研究
    3.5 [C16DMIM][PF_6]离子液体在HCl和 H_2SO_4中腐蚀差异性研究
        3.5.1 全局和局部反应活性分析
        3.5.2 静电势及零电荷电位分析
        3.5.3 分子动力学计算
    3.6 机理分析
        3.6.1 [C16DMIM][PF_6]在HCl中的缓蚀机理分析
        3.6.2 [C16DMIM][PF_6]在H_2SO_4中的缓蚀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新型咪唑啉六氟磷酸盐的协同复配效应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失重结果分析
        4.2.2 协同缓蚀剂电化学阻抗分析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3 理论计算分析
        4.3.1 Fe表面能计算
        4.3.2 Fe(110)能带结构及态密度计算
        4.3.3 分子全局反应活性分析
        4.3.4 分子局部反应活性(Fukui函数)
        4.3.5 三种缓蚀剂在Fe(110)表面吸附构型
    4.4 ILs浓度对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
    4.5 腐蚀时间t对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
    4.6 ILs与KI协同复配作用机理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PEO基电纺纳米纤维复合膜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CO_2分离的意义和方法
        1.1.1 CO_2分离的意义
        1.1.2 CO_2分离的方法
    1.2 CO_2膜分离技术
        1.2.1 聚合物膜
        1.2.2 无机膜
        1.2.3 杂化膜
        1.2.4 CO_2分离膜传递机理
    1.3 静电纺丝技术
        1.3.1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1.3.2 静电纺丝材料制备致密膜
        1.3.3 静电纺丝材料应用于气体分离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PEO/PAN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静电纺丝法制备PAN纳米纤维垫
        2.2.2 PEO/PAN纳米纤维复合膜制备
    2.3 表征手段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表征
        2.3.3 热性能表征
        2.3.4 力学性能表征
        2.3.5 气体渗透性能表征
    2.4 PEO/PAN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2.4.1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形貌分析
        2.4.2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结构分析
        2.4.3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热性能分析
        2.4.4 PEO交联网络密度对纳米纤维复合膜CO_2分离性能的影响
        2.4.5 不同PEO比例对纳米纤维复合膜CO_2分离性能的影响
        2.4.6 与其他PEO基 CO_2分离膜对比
        2.4.7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高负载ZIF-8@PAN纳米纤维垫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静电纺丝法制备含Zn~(2+)的PAN纳米纤维垫
        3.2.2 原位二次生长法制备高负载ZIF-8@PAN纳米纤维垫
    3.3 表征手段
        3.3.1 结构表征
        3.3.2 形貌表征
        3.3.3 热性能表征
        3.3.4 CO_2吸附能力测试
    3.4 高负载ZIF-8@PAN纳米纤维垫的结构与性能
        3.4.1 纳米纤维垫的形貌分析
        3.4.2 纳米纤维垫的结构分析
        3.4.3 纳米纤维垫的热性能分析
        3.4.4 纳米纤维垫的氮吸脱附行为研究
        3.4.5 纳米纤维垫的CO_2吸附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PEO/ZIF-8@PAN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原位二次生长法制备高ZIF-8 负载纳米纤维垫
        4.2.2 PEO/ZIF-8@PAN纳米纤维复合膜制备
    4.3 表征手段
        4.3.1 结构表征
        4.3.2 形貌表征
        4.3.3 热性能表征
        4.3.4 气体渗透性能表征
    4.4 PEO/ZIF-8@PAN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4.4.1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形貌分析
        4.4.2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结构分析
        4.4.3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热性能分析
        4.4.4 ZIF-8 生长次数对纳米纤维复合膜CO_2分离性能的影响
        4.4.5 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离子液体调控MOF分离通道及其混合基质膜CO2分离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混合基质膜
        1.1.1 混合基质膜的制备方法
        1.1.2 混合基质膜的分离机理
        1.1.3 混合基质膜的填料
    1.2 MOF基混合基质膜
        1.2.1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
        1.2.2 MOF基混合基质膜改性方法
    1.3 MOF孔道尺寸调控
        1.3.1 原位合成调控
        1.3.2 后合成修饰调控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概述
        1.4.2 离子液体混合基质膜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Bmim][PF_6]调控ZIF-8 有效分离尺寸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相合成ZIF-8
        2.2.2 [Bmim][PF_6]/ZIF-8 复合物制备
        2.2.3 [Bmim][PF_6]@ZIF-8 复合材料制备
    2.3 [Bmim][PF_6]@ZIF-8 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2.3.1 [Bmim][PF_6]@ZIF-8 微观形貌
        2.3.2 [Bmim][PF_6]@ZIF-8 晶体结构
        2.3.3 [Bmim][PF_6]@ZIF-8 的红外谱图
        2.3.4 [Bmim][PF_6]@ZIF-8 热失重行为
        2.3.5 不同[Bmim][PF_6]浓度的[Bmim][PF_6]@ZIF-8 表征
        2.3.6 [Bmim][PF_6]@ZIF-8 氮吸脱附行为
    2.4 本章小结
3 [Bmim][PF_6]@ZIF-8/Pebax混合基质膜的CO_2/N_2 分离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水相合成ZIF-8
        3.2.2 [Bmim][PF_6]@ZIF-8 复合物制备
        3.2.3 [Bmim][PF_6]@ZIF-8/Pebax混合基质膜制备
    3.3 [Bmim][PF_6]@ZIF-8 混合基质膜表征方法
        3.3.1 扫描电镜(SEM)
        3.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3.3.3 机械性能测试
        3.3.4 气体分离性能测试
    3.4 [Bmim][PF_6]@ZIF-8/Pebax混合基质膜的结构与性能
        3.4.1 膜微观形貌
        3.4.2 膜玻璃化转变温度
        3.4.3 填料类型对膜CO_2分离性能影响
        3.4.4 填料含量对膜CO_2分离性能影响
        3.4.5 离子液体浓度对膜CO_2分离性能影响
        3.4.6 与其它离子液体/MOF膜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IL调控ZIF分离通道普适性研究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步骤
        4.2.1 ZIF制备
        4.2.2 IL@ZIF制备
        4.2.3 IL@ZIF/Pebax混合基质膜制备
        4.2.4 IL@ZIF表征
        4.2.5 IL@ZIF膜表征
        4.2.6 IL@ZIF-8 混合基质膜CO_2 分离测试
    4.3 IL@ZIF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4.3.1 ZIF-71微观形貌分析
        4.3.2 IL@ZIF晶体结构
        4.3.3 IL@ZIF红外谱图
        4.3.4 IL@ZIF热性能分析
        4.3.5 氮吸脱附表征
    4.4 IL@ZIF-8/Pebax混合基质膜表征
        4.4.1 膜的机械性能表征
        4.4.2 IL@ZIF-8填料含量变化对膜性能影响
        4.4.3 不同IL浓度的混合基质膜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5)MOF衍生铁氧化物改性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锌-空气电池技术
        1.2.1 锌-空气电池的发展历史与概述
        1.2.2 锌-空气电池的构造及原理
    1.3 氧还原催化剂研发进展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碳基催化剂
        1.3.3 单原子催化剂
        1.3.4 过渡金属氧化物
    1.4 新型多孔碳材料前驱体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4.1 继承MOF材料结构的碳基电催化剂
        1.4.2 MOF前驱体制备其它形式碳基催化剂
    1.5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化学试剂及原料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测试
        2.2.1 电极制备
        2.2.2 锌-空气电池
    2.3 电化学性评价标准
        2.3.1 旋转圆盘电极ORR性能测试
        2.3.2 环盘测试(RRDE)
        2.3.3 ORR反应性能参数
第三章 MOF衍生多级孔Fe_3O_4/Fe-N-C-CNT氧还原催化剂及其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ZIF-8的合成
        3.2.2 合成Fe-ZIF8和FeNC
        3.2.3 电极制备与电催化活性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RR电化学活性
        3.3.2 锌-空气电池性能
        3.3.3 相的结构和形貌
        3.3.4 结构分析
        3.3.5 氧还原的活性位点分析:氧化铁可以提高氧还原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N-C单元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ORR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ZIF-8的合成
        4.2.2 合成H-ZIF8
        4.2.3 合成C-ZIF8-A-800和C-ZIF8-800
        4.2.4 阴极电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活性
        4.3.2 表面化学性质分析
        4.3.3 晶体结构和形貌纹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_3O_4复合Zn-N-C催化剂增强氧还原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制备ZIF-8晶体和H-ZIF8
        5.2.2 制备铁氧化物复合的Zn-N-C催化剂
        5.2.3 电极制备与电催化活性研究
    5.3 实验结果讨论
        5.3.1 电化学活性分析
        5.3.2 材料晶体结构与形貌
        5.3.3 材料表面化学性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石墨化的多孔碳限域的钴镍化合物超级电容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储能领域中的超级电容器
        §1.2.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原理
        §1.2.2 超级电容器主要性能评价参数
        §1.2.3 超级电容器的挑战与发展
    §1.3 超级电容器的重要组成及其影响
        §1.3.1 电极材料
        §1.3.2 电解液
    §1.4 复合双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制备方法
        §1.4.2 结构调控
        §1.4.3 协同作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二章 氮掺杂石墨烯包覆AuNPs/NGO@Co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设备
        §2.2.3 材料制备
        §2.2.4 样品表征
        §2.2.5 电化学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uNPs/NGO@Co_3O_4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
        §2.3.2 AuNPs/NGO@Co_3O_4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元钴镍氧化物负载的分层石墨化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设备
        §3.2.3 材料制备
        §3.2.4 样品表征
        §3.2.5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CS–C/Co–Ni–B–O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
        §3.3.2 GCS–C/Co–Ni–B–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蚕茧状氮掺杂碳负载NiCo_2O_4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设备
        §4.2.3 材料制备
        §4.2.4 样品表征
        §4.2.5 样品的DFT计算
        §4.2.6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NiCo_2O_4@C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
        §4.3.2 NiCo_2O_4@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Py包覆的NiCo2S4纳米针阵列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设备
        §5.2.3 材料制备
        §5.2.4 样品表征
        §5.2.5 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5.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成果

(7)龙王庙气田地面集输系统缓蚀剂防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气管道内防腐技术
        1.2.2 气田开发中常用缓蚀剂
        1.2.3 缓蚀剂应用工艺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气田地面集输系统
    2.1 概述
        2.1.1 气田概况
        2.1.2 气田地面集输工艺
        2.1.3 气田生产
    2.2 气田腐蚀环境
        2.2.1 气田水质
        2.2.2 气田气质
        2.2.3 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在役管线
    2.3 缓蚀剂加注工艺
第三章 腐蚀因素研究
    3.1 气田腐蚀因素
    3.2 现场腐蚀试件分析
    3.3 腐蚀主控因素
        3.3.1 温度
        3.3.2 离子
        3.3.3 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分压比
第四章 缓蚀剂筛选及方案评价
    4.1 筛选程序
        4.1.1 筛选程序
        4.1.2 筛选评价技术实施要求
        4.1.3 筛选程序调整
    4.2 缓蚀剂的筛选评价实验
        4.2.1 缓蚀剂的收集
        4.2.2 缓蚀剂的配伍性评价
        4.2.3 缓蚀剂防腐性能筛选评价
        4.2.4 缓蚀剂应用浓度筛选评价
    4.3 缓蚀剂适应性研究
        4.3.1 温度的影响
        4.3.2 离子的影响
        4.3.3 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分压比的影响
        4.3.4 不同金属离子配伍性影响
    4.4 缓蚀剂加注工艺评价
        4.4.1 缓蚀剂预膜评价
        4.4.2 缓蚀剂连续加注评价
        4.4.3 缓蚀剂预膜+连续加注评价
        4.4.4 不同工艺对比
        4.4.5 缓蚀剂预膜膜持久性评价
第五章 缓蚀剂应用研究
    5.1 缓蚀剂现场应用方案
        5.1.1 缓蚀剂预膜
        5.1.2 缓蚀剂连续加注
        5.1.3 缓蚀剂现场应用方案
    5.2 缓蚀剂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5.2.1 铁离子浓度分析
        5.2.2 缓蚀剂残余浓度分析
        5.2.3 氢探针测试
        5.2.4 在线腐蚀挂片
        5.2.5 超声波测厚
    5.3 缓蚀剂现场应用方案调整及效果评价
        5.3.1 缓蚀剂现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3.2 缓蚀剂现场应用方案调整
        5.3.3 缓蚀剂现场应用方案调整后应用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钴基纳米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一章 绪论
    1.引言
    2.电催化反应(析氢,析氧,氧还原反应)
        2.1 析氢反应
        2.2 析氧反应
        2.3 氧还原反应
    3.钴基纳米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3.1 基于MOFs转化的钴单质电催化剂
        3.2 NiCoP纳米纤维电催化剂
        3.3 磷化物(CoP)纳米表面修饰与改性
    4.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验试剂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光谱(XRD)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X射线电子能谱(XPS)
        2.2.5 同步热分析(TG-DSC)
        2.2.6 拉曼光谱(Raman)
        2.2.7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测试仪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2.2.9 碳氢氮元素分析
    2.3 电催化性能测试
        2.3.1 电催化性能测试系统
        2.3.2 工作电极的制作
        2.3.3 参比电极的制作
        2.3.4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2.3.5 塔菲尔曲线(Tafel)和交换电流密度j0
        2.3.6 交流阻抗谱(EIS)
        2.3.7 循环伏安法(CV)和电容值(C_(dl))
第三章 可控碳层包覆Co单质纳米颗粒可控合成与电催化析氢和氧还原反应
    1.前言
    2.实验部分
    3.实验结果与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Ni_(2-x)Co_xP/N-C纳米纤维可控合成与电催化水分解制氢
    1.前言
    2.实验部分
    3.结果与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富氧缺陷的Vo-Co_2(PO_7)_x/CoP纳米颗粒的合成与电催化析氢
    1.前言
    2.实验部分
    3.实验结果与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延长油田典型油井采出水对N80钢的腐蚀及缓蚀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腐蚀研究现状
    1.3 缓蚀剂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N80钢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研究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N80钢腐蚀的影响
        2.3.2 溶解氧对N80钢腐蚀的影响
        2.3.3 流速对N80钢腐蚀的影响
        2.3.4 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2.3.5 腐蚀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化学法研究N80钢的腐蚀行为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方法
        3.2.2 研究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温度对N80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3.3.2 溶解氧对N80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3.3.3 阻抗随浸泡时间的变化
        3.3.4 不同温度下的电偶电流密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蚀剂性质及缓蚀行为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溶解性及稳定性
        4.3.2 缓蚀剂的电化学行为
        4.3.3 最佳浓度
        4.3.4 阳极脱附行为
        4.3.5 缓蚀剂后效性
        4.3.6 失重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蚀剂协同作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实验药品
        5.2.2 研究内容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缓蚀剂协同作用
        5.3.2 最佳复配比例
        5.3.3 阳极脱附行为
        5.3.4 缓蚀剂后效性
        5.3.5 失重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缓蚀剂相关概述
        1.2.1 缓蚀剂定义
        1.2.2 缓蚀剂的分类
        1.2.3 国内外缓蚀剂的发展进程
        1.2.4 碳钢在HCl中的腐蚀过程
        1.2.5 影响缓蚀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1.3 缓蚀剂分子结构的设计
    1.4 常见缓蚀剂性能评价方法
        1.4.1 失重法
        1.4.2 电化学方法
        1.4.3 表面分析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2 松香咪唑啉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松香咪唑啉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2.4 松香转化率的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物料摩尔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2.5.2 酰胺化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2.5.3 环化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2.5.4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2.5.5 携水剂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2.5.6 正交试验
        2.5.7 重复性试验
    2.6 松香咪唑啉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2.6.1 松香咪唑啉中间体的红外光谱图表征
        2.6.2 松香咪唑啉中间体的核磁共振碳谱图表征
    2.7 小结
3 水溶性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与表征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3.3 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方法
    3.4 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定性分析
    3.5 松香咪唑啉中间体季铵化取代程度的测定
    3.6 结果与讨论
        3.6.1 溶剂种类对季铵化取代程度的影响
        3.6.2 物料摩尔比对季铵化取代程度的影响
        3.6.3 反应温度对季铵化取代程度的影响
        3.6.4 溶剂质量比对季铵化取代程度的影响
        3.6.5 反应时间对季铵化取代程度的影响
        3.6.6 催化剂用量对季铵化取代程度的影响
        3.6.7 响应面试验
        3.6.8 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定性分析结果
    3.7 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结构表征
        3.7.1 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红外光谱图表征
        3.7.2 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核磁共振碳谱图表征
    3.8 小结
4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与表征
    4.1 主要试剂
    4.2 主要仪器
    4.3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物料摩尔比对产率的影响
        4.4.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4.4.4 溶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4.4.5 正交试验
        4.4.6 重复性试验
    4.5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结构表征
        4.5.1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红外光谱图表征
        4.5.2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核磁共振碳谱图表征
    4.6 小结
5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缓蚀性能评价
    5.1 主要试剂
    5.2 主要仪器
    5.3 缓蚀性能测试
        5.3.1 静态失重法
        5.3.2 极曲化线
        5.3.3 交流阻抗
    5.4 吸附膜的表征
        5.4.1 试片的疏水性测试
        5.4.2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5.4.3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5.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缓蚀效率的影响因素
        5.5.2 缓蚀剂添加量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5.5.3 腐蚀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5.5.4 腐蚀时间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5.5.5 溶液酸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
        5.5.6 试片的疏水性测试结果分析
        5.5.7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
        5.5.8 原子力显微镜微观形貌分析
        5.5.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6 小结
6 缓蚀机理探讨
    6.1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发明专利目录

四、咪唑啉酰胺在CO_2溶液中铁表面上的吸脱附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介电弛豫机制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D]. 程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咪唑离子液体在酸性环境中对10#碳钢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D]. 李雨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PEO基电纺纳米纤维复合膜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D]. 孙天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离子液体调控MOF分离通道及其混合基质膜CO2分离性能探究[D]. 郭自兴.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MOF衍生铁氧化物改性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研究[D]. 徐括峰. 深圳大学, 2020(10)
  • [6]石墨化的多孔碳限域的钴镍化合物超级电容器研究[D]. 刘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龙王庙气田地面集输系统缓蚀剂防腐研究[D]. 施展.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钴基纳米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D]. 莫其洁. 暨南大学, 2018(12)
  • [9]延长油田典型油井采出水对N80钢的腐蚀及缓蚀剂研究[D]. 骆俊.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10]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D]. 李晓芳.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咪唑啉酰胺在CO_2溶液中铁表面的​​吸附和解吸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