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ystems 的 DiskOnKey~(TM) 产品使用 ATMEL 基于 ARM 的 SoC 产品

M-Systems 的 DiskOnKey~(TM) 产品使用 ATMEL 基于 ARM 的 SoC 产品

一、M-Systems公司的DiskOnKey~(TM)产品采用了ATMEL公司基于ARM的SoC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朱进[1](2018)在《微光/热红外图像色彩传递及多尺度分解融合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照度可见光(微光)成像和热红外成像作为当前夜视技术的两种主要手段,是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单独由微光成像或热红外成像系统难以兼顾场景细节表现能力和目标探测性能,但二者具有较好的目标场景信息互补性。因此,微光和热红外图像融合技术作为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多波段图像融合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已成功应用于夜视成像等领域,明显提升了夜视成像效果。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微光和热红外双波段图像融合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各传感器源图像中的细节(边缘)信息,突出目标特征信息,提高人眼的视觉感知效果,适应日益提高的应用要求,本文对多波段成像的源图像滤波与增强技术、基于色彩传递的图像融合方法、基于多尺度分解的融合方法以及融合图像的目标探测/识别能力等开展深入研究。主要包括:(1)针对微光视频图像的噪声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特性的噪声强度估计方法,实现了基于梯度域引导滤波(Gradient Domain Guided Filtering,GDGF)的自适应降噪(Adaptively Denoising based on GDGF,GDGF-AD)算法,通过主客观对比,在综合考虑降噪效果和处理效率的条件下,GDGF-AD算法具有明显优势,具备硬件实时化处理的潜力,为解决微光夜视降噪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同时,针对红外图像细节模糊的问题,研究了基于GDGF的图像细节增强方法,较基于引导滤波的经典方法,可获得更好的细节增强效果。(2)研究了基于色彩传递的彩色图像融合作为灰度图像融合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验表明:通过YUV颜色空间进行灰度图像融合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基于YUV色彩传递的灰度图像融合处理相对于经典的灰度融合算法在对比度和清晰度方面有较明显优势。提出的算法已在图像处理平台上实现了实时处理,使可见光(微光)与热红外成像的自然感彩色融合与灰度融合处理融为一体,可根据观察需要选择适宜的融合模式,为高性能彩色/灰度图像融合成像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灵活的选择。(3)基于色彩传递的彩色图像融合思想,研究提出了一种低照度夜视图像自然感彩色化及增强(Luminance Stretching Color Transfer,LSCT)算法,不仅可使微光视频图像获得自然感的色彩表现,而且可有效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实验表明:LSCT算法可获得更好的人眼视觉感知效果,运算量小,已在硬件平台上实现了实时运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研究建立了基于GDGF的图像混合多尺度分解结构,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GDGF混合多尺度分解的灰度融合(Hybrid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 based on GDGF,HMSD-GDGF)算法,实验表明:HMSD-GDGF算法在显着信息(包含结构相似度、亮度和对比度)的保真度、边缘信息的保留和人眼的视觉观察效果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算法需调节的参数少,结合给定的分解层数,可根据源图像尺寸大小自主选择最佳的分解尺度系数,对不同的图像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在HMSD-GDGF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用于夜视效果增强的融合(Fusion for Night-vision Context-Enhancement,FNCE)算法,使用自适应亮度拉伸方法提高夜间可见光图像的效果,并对源图像进行滤波降噪和适当的细节增强,通过HMSD-GDGF算法对增强的源图像进行融合,结合夜视应用特点改进融合参数,实验表明:FNCE算法可获得更好的夜视增强效果。(5)研制了一台便携式微光/长波红外图像融合夜视实验系统,通过目标探测/识别主观评价实验,从目标探测/识别概率、不同观察距离影响及不同场景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实验数据,总结得出:相比于单微光或单长波红外通道,恰当的融合方法会对目标探测/识别有较为明显的增强效果;不同彩色融合色彩表现会影响对目标的探测/识别能力;虽然不恰当的彩色融合可能降低目标探测/识别能力,但存在对绝大部分场景均有较明显增强效果的彩色融合模式。研究工作对如何进一步有效提升目标探测/识别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结合夜视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应用需求,对微光/热红外图像融合理论和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某些新型武器装备,获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为我国彩色夜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拓展提供了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持。

许宜春[2](2016)在《物联网环境下CL2M系统中间件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相关技术和标准,消除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流和知识流闭环管理,从而提升企业对产品的持续追踪水平,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并提供创新性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闭环全生命周期管理(Closed-loop Lifecycle Management,CL2M)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目前CL2M系统还不完善,没有标准化的中间件规范,缺乏独立且通用的CL2M系统中间件,而这些是解决产品全生命周期基础数据服务问题的关键。本文在分析CL2M系统中间件特性的基础上,引入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essage Queue Telemetry Transportation, MQTT)协议作为CL2M系统中间件标准,通过对CL2M系统中间件相关问题的研究,给出了中间件的具体构建方案,设计并实现了CL2M系统中间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CL2M系统中间件标准,通过对PMI (PROMISE Message Interface)和QLM (Quantum Lifecycle Management)标准提议进行解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错误处理机制、没有考虑安全和隐私以及不适合资源受限设备等。在此基础上,将MQTT协议与PMI和QLM标准提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MQTT协议扩展问题,如规范客户ID表达和消息负载格式,定义指定消息主题紧急因子功能。最后,提出引入MQTT协议作为CL2M系统中间件标准的设计思想。2、分析了CL2M系统中间件相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策。定义了基于MQTT的中间件模型,并采用基于NIO模式的Netty框架设计,满足了中间件并发性指标。通过定义消息紧急因子来区分消息紧急性,实现中间件紧急消息优先路由。基于多维计数布隆滤波器进行了中间件无效消息过滤算法设计。最后,为了将CL2M代理功能从中间件中解耦,设计了CL2M代理并集成产品数据采集功能。3、在分析CL2M系统中间件相关问题、应用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中间件系统框架、各功能模块及驱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各功能模块处理流程的设计:各功能模块的编程实现:无效消息过滤算法:基于多优先级队列的紧急消息优先路由策略:基于XML文件的消息负载内容格式校验算法等。4、为了测试CL2M系统中间件的性能,针对消息过滤有效性、并发性、消息处理时间、系统吞吐率和可用性等特性指标,搭建测试方案并进行了详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CL2M系统中间件满足具体应用目标要求。

杨威[3](2014)在《基于ZigBee的开关柜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ZigBee技术是一种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短距离、可靠性高等特点的无线通信技术。这种基于802.15.4标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抗干扰性,同时减少了现场布线带来的问题,对节点的管理也十分方便,节点的价格十分低廉,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本课题是针对开关柜内相对湿度和温度的监测,设计研究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开关柜温湿度监测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ZigBee技术及其应用,设计出针对电气柜内的温湿度监测系统方案,接着对各节点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最后进行了测试。系统采集节点采用单芯片的SOC方案,即主控芯片CC2530和温湿度传感器SHT10的结合,真正实现了低功耗、低成本的特点。在节点硬件设计上,主要有串口设计、电源模块设计、JTAG接口设计、天线以及巴伦匹配电路的设计。软件的编程采用IAR集成开发环境,主要有传感器采集节点程序、路由节点程序和协调器节点程序。在ZigBee的协议栈移植,协调器建立网络后,终端节点加入网络。终端节点将采集到的温湿度数据通过ZigBee协议发送给协调器,然后协调器把数据发送到上位机,在上位机界面上管理人员可即时查看这些数据信息。通过实验测试与验证,该系统运行良好,能在较强的电磁干扰环境下准确测量出所在环境的相对湿度和温度数据。终端节点在开关柜内安装方便,与传统的有线测量方式相比,很好解决了通信和测量的便捷性问题。

岳勇[4](2013)在《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展现公交车辆的实时运行状态,为广大乘客提供乘车参考建议。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建立在智能交通系统ITS和嵌入式系统两大平台之上,并结合了二者的技术优势,是当前的研究的热点之。本文从智能公交系统功能出发,分析了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提出了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需要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车内视频监控、车辆精确定位和车辆到站时间预测,并将这三大核心问题作为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研究重点。针对这三大核心功能,提出了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的硬件总体解决方案,构建了以三星公司的ARM处理器S3C6410为核心开发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合理地进行了外围电路设计和模块选型。该平台提供了全面的硬件解决方案,完全符合上述三大核心功能的需求。并为该硬件平台选取了合适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构建了以Android为核心的软件开发环境,同时也较全面地阐述了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植过程。对车内视频监控的整体架构进行了布局,设计了嵌入式智能站牌WiFi站点的组网形式,提出了工业级无线路由器级联解决方案,实现了沿途智能站牌WiFi站点的全局覆盖,保证了公交车辆和移动用户间可靠的视频传输。对车内视频监控中的视频服务器进行了详细设计,构建了以V4L2视频提取技术和嵌入式Web服务器为核心的车内视频监控移动平台,并实现了基于HTML5技术的PC端和移动端的Web远程访问系统。对车辆精确定位和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量的数据观察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车辆精确定位和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的关键因素,借助于数学推理,提出了用于改进车辆精确定位的磁力吸附算法和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的时间基准智能算法。二者相辅相成,较好地解决的车辆精确定位和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的问题。最后,对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测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优化,提升了系统性能,进步验证了系统具有定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韩予皖[5](2013)在《基于视频处理的河水流速监测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我国河流众多,河流的综合利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洪涝和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家造成巨大损,还有水资源分布不均、短缺,为了合理利用需要及时得到调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水文监测信息。流速测量是水文监测的主要工作之一,但是目前流速测量方法在应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多媒体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嵌入式系统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设计一种体积小、准确、方便灵活,应用无线视频监控技术来测量流速的新方法。本文测量流速的新方法是针对在高洪期间河流湍急、水位暴跌暴涨、含沙量大,混杂物多,传统的测速仪无法使用的情况而设计的。该方法应用视频监控技术,利用摄像头采集河流中浮标的视频图像,通过摄像机标定,建立合理的摄像机投影模型,将监控图像的坐标信息正确转换为实际水面坐标信息,然后应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对浮标进行检测与跟踪,确定浮标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河流流速的测量。硬件方面,采用了Atmel公司AT91SAM9260ARM处理器和TI公司的TMS320DM642DSP芯片为主体的硬件系统架构。ARM偏于控制,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在通信和实时控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对ARM硬件电路进行设计;DSP偏于运算,可以对视频图像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大大缩短运算时间,并对DSP硬件电路进行设计。ARM与DSP之间信息交换通过HPI接口实现,同时ARM通过USB接口与WIFI无线模块相连接,将处理结果远程无线传输给监控中心。软件方面,为中央控制模块ARM选取Linux操作系统,建立软件开发平台,并对ARM外设设备驱动程序进行设计;同时为视频图像处理模块DSP建立CCS集成开发环境,并运用RF5软件框架进行DSP软件开发。DSP视频处理模块主要包括目标检测算法和目标跟踪算法的设计,结合监测系统所工作环境,选取合适目标检测算法和目标跟踪算法,并进行仿真。设计的基于视频处理的河水流速监测系统能够很好适应工作在环境恶劣,野外比较偏僻地方,能够实现无人值守的功能,而且能够将水情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让工作人员进行分析,为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或者洪水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

孙顺远[6](2009)在《管状电机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管状电机被广泛的用于电动车库门、电动卷帘窗、电动防火帘、教学电动银幕等智能化驱动系统中。随着人们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管状电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厂家对管状电机的出厂检验工作随之增大。若采用手动测试,则测试效率低下,并且测试误差大。本文中结合这些原因采用新的设计思想,选择高性能的嵌入式微控制器,设计出基于ARM的Cortex-M3内核微控制器的管状电机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提高了管状电机的出厂合格率,推动了智能电机测试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整个智能仪器行业的技术更新,其是一个有着良好的学术价值与市场效益的课题。本论文在根据管状电机的生产厂家的技术需求以及调查总结,分析了整个电机测试过程需要。针对管状电机的结构以及出厂质量要求,采用RS485总线进行模块通信,设计了基于旋转编码器、电流电压传感器和STM32的具有实时显示、分析比较、存储记录、自动测试等智能化功能的管状电机自动测试系统。该智能测试系统的研制将传统的手动测试过程改为全自动化测试过程,克服了现有人工手动测试过程中,测试效率低下,读数误差大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对电机参数的测试效率。整个智能测试系统主要由机械部分、电路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机械部分包括传动装置、样品台和仪器外观的设计。电路部分包括继电器控制电路、信号采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SD卡存储电路、LCD显示电路、通信接口电路、电机电阻测试电路、CAN总线通信控制电路等。软件部分包括系统软件设计、PC机软件设计以及系统中CAN和串口通信协议的制定。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电路的程序、信号的处理、LCD显示、SD卡的文件系统、模块之间的通信协议等。PC机软件即上位机,其负责PC与测试系统数据交换,并为客户在PC机上提供一个很好的测试操作界面。经在厂家车间的实际使用,表明该测试仪具有测试效率高、测试精度高、测试简单等特点,能运用于管状电机性能的分析和检测,保证了管状电机的性能和出厂合格率,推动管状电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此外,该测试仪易于扩展,扩展后也可以测试其他类型电机的性能,在自动化测试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韩菲[7](2009)在《基于Web的ARM9控制器组态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发展,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控制器以其性价比高、适用性强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嵌入式控制器的应用需要良好过程控制软件的支撑。传统嵌入式控制器开发软件存在着对开发周期长、控制算法单一、成本高等缺点,结合目前嵌入式系统和组态软件的发展趋势,本文在ARM控制器上设计了基于网络的模块化、可组态、多算法、低成本的开发软件,可以适应不同场合的应用。本文首先概述了工业控制系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总结了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特点、分类及发展趋势,并引入了组态软件的概念。针对系统现有硬件资源,本文利用mtd工具实现了对flash存储空间的在线分区管理,使得组态信息和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存储;在对当前流行文件系统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了基于ramdisk的ext2根文件系统和管理flash的jffs2文件系统的双文件系统;通过对比远程控制网络结构,运用B/S模型构建ARM控制系统软件的三层结构:人机界面层、组态信息处理层、控制算法实现层;搭建了控制系统的开发环境,包括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选择并移植boa服务器和sqlite数据库,制作根文件系统以及制作linux+Xenomai双内核的内核映像等;通过在内核空间实现SPI设备驱动,用户空间实现AD/DA设备驱动实现了结合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优势的双驱动,并对设备临界资源采用同步原语进行保护以防止并发和竞态的发生。最后通过对xenomai多任务机制的运用,开发了包括PID算法、模糊控制算法以及神经网络PID算法的模块化通用控制软件,实现了基于浏览器的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整体设计。该软件达到了使控制器具有同时控制四个不同回路、且每个回路可以由用户配置控制算法、参数、扫描周期等功能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软件开发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人机界面且能严格按照用户的定制对四个回路进行控制。

李勇[8](2009)在《基于ARM9的VxWorks BSP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且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IT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微处理器的性能不断增强,嵌入式处理器完成的功能也越来越复杂,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来管理设备中运行的程序。为了提升兼容性,嵌入式操作系统通常使用板级支持包(Board Support Package)屏蔽底层硬件差异,实现对不同平台的支持。为了满足高校嵌入式系统教学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个嵌入式开发板,用于嵌入式系统教学以及二次开发。开发板使用ARM9微处理器作为中央处理单元,通过编写的板级支持包,提供对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的支持。本文使用Cadence软件完成了系统的电路设计,包括电源模块、串口模块、SDRAM模块、Flash模块、以太网模块、CAN总线模块、USB主机模块、JTAG接口模块等。在硬件电路测试通过后,进行底层软件设计与开发,首先实现了基于串口通信的bootrom,生成VxWorks最小加载映像,使用bootrom引导映像,使VxWorks的最小系统在开发板中运行,并且通过串口连接主机与开发板进行调试;然后参考VxWorks下网络驱动的构架,编写以太网底层驱动,将TCP/IP协议簇加入BSP,实现基于以太网的bootrom和调试;接着在VxWorks的I/O系统下实现CAN总线驱动,完成CAN链路层的连接;在USB OHCI控制器下完成USB主机驱动;使用TrueFFS文件系统管理开发板中的Flash器件。最后完成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VxWorks操作系统在开发板上成功运行,并且各项驱动运行正常。

金刚[9](2009)在《基于嵌入式Linux和MiniGUI的图形用户界面研究》文中认为图形用户界面作为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内容,以丰富的图形图像信息、直观的表达方式与用户交互,获得广泛应用。和通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相比,嵌入式系统下的图形用户界面具有轻型、占用资源少,高性能,高可靠性,可配置等特点,更具有实用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了一个嵌入式语音识别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利用Linux作为底层操作系统,其上使用一个GUI系统,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嵌入系统的概念,基于Linux作为嵌入式手持设备的优点,GUI在嵌入式系统或者实时操作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嵌入式系统对GUI的基本要求。通过从组成结构、系统功能等方面对几种主流的嵌入式GUI系统进行了比较,最终选择具有众多技术特点和技术优势的MiniGUI作为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工具,它介于内核和应用程序之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跨操作系统的嵌入式图形支持系统。在此基础上,论文简要概述了MiniGUI开发环境的搭建,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详细介绍了MiniGUI的移植、使用方法,说明了交叉编译环境建立的过程、移植MiniGUI所需的库和资源文件及其作用、MiniGUI运行环境的配置,以及为应用程序开发最精简mginit服务器程序和为触摸屏开发MiniGUI IAL引擎的过程与步骤,同时论述了裁剪MiniGUI的基本方法。最终实现了对具有双核结构的OMAP5912开发板的界面支持,完成了构建嵌入式图形界面系统的前期工作。最后分析了嵌入式MiniGUI中图形界面基本元素、消息机制、窗口过程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通过对嵌入式语音识别的需求和MiniGUI用户界面开发过程的分析,进行了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开发,最终实现了适用的图形用户界面,达到了实时显示识别结果的目的,也对语音控制界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使得用户和嵌入式设备可以方便地交互,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袁彬[10](2008)在《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测控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酸蓄电池作为稳定的直流电源,有良好的可逆性、电压平稳特性,另外他的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因此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能有效的提高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我们使用智能充电机来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近年来,蓄电池用量的增大,特别是各台智能充电机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和彼此独立,提出了自动巡检、记录、控制各台独立的智能充电机,保存充电网络中的参数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这种现状,设计和规划了一种铅酸蓄电池充电网络的解决方案。本课题在借鉴了传统的几种蓄电池网络管理方案后,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改进方案,充分的利用了以太网的优势来传输数据,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网络布线的成本,同时使用了嵌入式系统来替代传统的PC上位机控制的方式,处理来自于网络中的智能充电机的数据,并且通过定义控制终端和智能充电机的通信规约,增加必要的数据较检,来增强整个网络的抗干扰性和安全性。以嵌入式系统作为控制终端,进行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是本课题的论述的中心,通过分析整个系统需要的模块驱动,移植UC/OS-II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以及分析和移植LwIP嵌入式TCP/IP协议栈,完成整个课题的框架。为了保证控制终端能够长时间在工业环境中稳定的运行,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II,同时对内核和驱动做了最大的剪裁和优化,而通过自定义的传输协议,也保证了数据在测控网中的高吞吐量和安全性。整个程序的底层集成了众多的硬件驱动,与内核协同的工作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要求,在铅酸蓄电池测控网中,每一项具体的任务已经从代码上做了函数的封装,这样无论是系统的升级还是维护都更易于实现。编程程序并下载到开发板,经过调试和测试,能够稳定的运行。

二、M-Systems公司的DiskOnKey~(TM)产品采用了ATMEL公司基于ARM的SoC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Systems公司的DiskOnKey~(TM)产品采用了ATMEL公司基于ARM的SoC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微光/热红外图像色彩传递及多尺度分解融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图像融合算法研究现状
        1.2.1 灰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现状
        1.2.2 彩色图像融合算法研究现状
    1.3 图像融合系统发展及应用现状
        1.3.1 国外图像融合系统发展及应用现状
        1.3.2 国内图像融合系统发展及应用现状
    1.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颜色空间与色彩传递彩色融合算法基础
    2.1 颜色空间
        2.1.1 RGB颜色空间
        2.1.2 lαβ颜色空间
        2.1.3 YUV颜色空间
        2.1.4 Kekre's LUV颜色空间
    2.2 基于色彩传递的双波段自然感彩色融合
        2.2.1 初始彩色化
        2.2.2 色彩传递
    2.3 图像客观质量评价指标
        2.3.1 常用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2.3.2 融合图像相关的质量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DGF的微光视频图像降噪与红外图像细节增强
    3.1 引导滤波与梯度域引导滤波
        3.1.1 引导滤波
        3.1.2 梯度域引导滤波
    3.2 微光视频图像自适应降噪(GDGF-AD)算法
        3.2.1 运动区域检测
        3.2.2 基于统计特性的噪声强度估计
        3.2.3 基于GDGF的自适应降噪方法
        3.2.4 算法处理结果及分析
    3.3 热红外图像细节增强处理
        3.3.1 基于GF的热红外图像细节增强
        3.3.2 基于GDGF的热红外图像细节增强
        3.3.3 改进的效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YUV空间色彩传递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4.1 基于YUV空间色彩传递的双波段灰度图像融合算法
        4.1.1 基于色彩传递的灰度图像融合
        4.1.2 算法处理结果及分析
    4.2 低照度夜视图像自然感彩色化及增强(LSCT)算法
        4.2.1 灰度图像的彩色化处理
        4.2.2 亮度增强
        4.2.3 算法处理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DGF的多尺度灰度图像融合算法
    5.1 基于GDGF的图像混合多尺度分解结构
    5.2 基于GDGF的多尺度图像融合(HMSD-GDGF)算法
        5.2.1 小尺度细节图像融合规则
        5.2.2 大尺度细节图像融合规则
        5.2.3 基图像融合规则
        5.2.4 算法处理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微光和红外图像融合的夜视效果增强(FNCE)算法
        5.3.1 红外图像的增强处理
        5.3.2 低照度可见光(微光)图像的增强处理
        5.3.3 融合处理
        5.3.4 算法处理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光/热红外图像融合系统及目标探测/识别实验
    6.1 便携式微光/热红外图像融合实验系统
        6.1.1 融合夜视实验系统的组成概述
        6.1.2 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
        6.1.3 系统关键组件
        6.1.4 图像处理算法
        6.1.5 系统作用距离分析
        6.1.6 系统实现情况
    6.2 基于便携式融合实验系统的目标探测/识别主观评价实验
        6.2.1 实验条件
        6.2.2 观察者
        6.2.3 实验过程
    6.3 目标探测/识别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6.3.1 目标探测/识别率分析
        6.3.2 不同观察距离的目标探测/识别分析
        6.3.3 不同场景的目标探测/识别分析
        6.3.4 相关讨论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论文创新性成果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2)物联网环境下CL2M系统中间件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研究现状
        1.2.2 CL2M系统中间件的研究与发展
        1.2.3 CL2M系统中间件相关软件研究与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CL2M系统概述和中间件标准研究
    2.1 CL2M系统概述
        2.1.1 传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问题
        2.1.2 CL2M系统内涵
        2.1.3 CL2M研究内容
        2.1.4 CL2M系统架构
    2.2 CL2M系统中间件特性分析
    2.3 CL2M系统中间件标准研究
        2.3.1 PMI标准提议
        2.3.2 QLM标准提议
        2.3.2.1 O-DF
        2.3.2.2 O-MI
        2.3.3 PMI和QLM标准提议存在的问题分析
        2.3.4 物联网协议MQTT
        2.3.5 MQTT与PMI/QLM对比分析
        2.3.6 MQTT协议扩展研究
        2.3.6.1 连接包扩展
        2.3.6.2 发布包消息内容负载格式规范化
        2.3.6.3 订阅包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L2M系统中间件相关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3.1 中间件模型
    3.2 并发性问题
    3.3 消息紧急性定义
    3.4 无效消息过滤
        3.4.1 标准布隆滤波器原理
        3.4.2 消息过滤算法设计
        3.4.2.1 算法描述
        3.4.2.2 哈希函数的设计
        3.4.2.3 哈希函数个数和计数器数组计算
        3.4.3 算法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3.5 CL2M代理
        3.5.1 CL2M代理的功能和结构框图
        3.5.2 CL2M代理的模块设计
        3.5.2.1 微控制器模块
        3.5.2.2 传感检测模块
        3.5.2.3 RFID读写器模块
        3.5.2.4 GPS模块
        3.5.2.5 通信模块
        3.5.3 CL2M代理的软件设计
        3.5.3.1 软件系统设计
        3.5.3.2 MQTT软件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L2M系统中间件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应用目标
        4.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4.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4.4 系统模块化设计
        4.4.1 消息收发和消息过滤
        4.4.2 身份验证
        4.4.3 ACL管理
        4.4.4 自动订阅
        4.4.5 订阅管理
        4.4.5.1 产品消息主题设计
        4.4.5.2 主题匹配
        4.4.5.3 订阅请求处理
        4.4.5.4 发布消息处理
        4.4.6 消息缓存
        4.4.6.1 接收消息缓存池
        4.4.6.2 发送消息缓存池
        4.4.7 消息内容校验
        4.4.8 元数据管理和发现服务
        4.4.9 心跳机制
        4.4.10 web服务
    4.5 数据库设计
    4.6 CL2M系统中间件实现
        4.6.1 CL2M系统中间件主程序
        4.6.2 消息收发实现
        4.6.3 消息过滤实现
        4.6.4 ACL验证和身份验证实现
        4.6.5 自动订阅实现
        4.6.6 主题树构建与主题匹配实现
        4.6.7 消息缓存实现
        4.6.8 消息内容校验实现
        4.6.9 心跳机制实现
        4.6.10 Web服务实现
        4.6.10.1 用户登录注册
        4.6.10.2 历史数据查询
        4.6.10.3 文件上传和下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验证实验的设计与测试
    5.1 实验测试场景
        5.1.1 基于等离子体设备测控系统的测试方案
        5.1.2 CL2M系统中间件客户端开发
        5.1.3 CL2M系统中间件部署
    5.2 CL2M系统中间件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2.1 消息过滤测试
        5.2.2 并发性测试
        5.2.3 消息处理时间测试
        5.2.4 系统吞吐率测试
        5.2.5 可用性测试
    5.3 实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数据表达格式示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ZigBee的开关柜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ZigBee技术
    2.1 ZigBee技术概述
    2.2 ZigBee网络结构
        2.2.1 ZigBee网络体系
        2.2.2 ZigBee网络节点类型
    2.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4 ZigBee协议架构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ZigBee节点的硬件方案选型
    3.2 ZigBee节点的硬件设计
        3.2.1 CC2530芯片
        3.2.2 CC2591功率放大芯片
        3.2.3 射频部分设计
        3.2.4 外围电路
        3.2.5 数据采集节点设计
        3.2.6 协调器节点的设计
        3.2.7 路由节点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ZigBee集成开发环境
    4.2 Z-Stack协议栈移植
    4.3 节点软件设计
        4.3.1 协调器节点的软件设计
        4.3.2 路由节点的软件设计
        4.3.3 终端数据采集节点的软件设计
    4.4 串口通信的设计
    4.5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协调器与节点组网
    5.2 性能测试
    5.3 协议分析仪分析数据包
        5.3.1 Packet Sniffe简介
        5.3.2 使用Packet Sniffe分析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历史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2.3 应用前景
        1.2.4 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2.1 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基本功能
        2.1.1 信息中心交互功能
        2.1.2 用户交互功能
        2.1.3 车辆交互功能
    2.2 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的三大核心功能
        2.2.1 车内视频监控
        2.2.2 车辆精确定位和车辆到站时间预测
    2.3 本章小结
3 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硬件解决方案总体设计
        3.1.1 ARM 处理器介绍与选择
        3.1.2 硬件解决方案总体设计
    3.2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3.2.1 电源管理模块
        3.2.2 SDRAM 存储器
        3.2.3 FLASH 存储器
        3.2.4 LCD 触摸屏模块
        3.2.5 UART 串口模块
        3.2.6 USB 模块
        3.2.7 网络接口
    3.3 GPS 模块选型
        3.3.1 GPS 方案供应商
        3.3.2 GPS 模块选型
        3.3.3 GPS 模块指令
    3.4 GPRS/3G 模块
        3.4.1 GPRS/3G 模块选型
        3.4.2 GPRS/3G 模块指令
    3.5 WiFi 模块
    3.6 CC1100 模块
    3.7 RFID 模块
    3.8 USB 摄像头的选取
    3.9 本章小结
4 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4.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4.1.2 几种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比较
        4.1.3 Android 操作系统简介
    4.2 Android 操作系统移植
        4.2.1 Android 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
        4.2.2 U-boot 的配置和编译
        4.2.3 Android 内核的配置和编译
        4.2.4 Android 文件系统的制作
    4.3 Android 应用程序开发平台简述
    4.4 车内视频监控的研究设计与实现
        4.4.1 主要技术介绍
        4.4.2 车内视频监控的总体设计
        4.4.3 车内视频监控图像采集设计
        4.4.4 车内视频监控 Web 服务器设计
        4.4.5 车内视频监控 Web 界面设计
    4.5 车辆精确定位算法研究与设计
        4.5.1 车辆定位的数据分析
        4.5.2 车辆定位的算法模型
    4.6 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算法研究与设计
        4.6.1 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的数据分析
        4.6.2 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的算法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测试
        5.1.1 系统测试环境
        5.1.2 安装 Android 操作系统
        5.1.3 车内视频监控的测试
        5.1.4 车辆精确定位算法的测试
        5.1.5 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算法的测试
    5.2 系统测试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视频处理的河水流速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流速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视频测流速的原理和技术分析
    2.1 视频测流速的原理
        2.1.1 摄像机标定
        2.1.2 摄像机标定中常用坐标系
        2.1.3 摄像机成像模型的建立
        2.1.4 摄像机标定方法
        2.1.5 流速监测系统的摄像机标定方案
    2.2 运动目标的检测
        2.2.1 光流法
        2.2.2 帧间差分法
        2.2.3 背景差分法
    2.3 运动目标的跟踪
        2.3.1 运动目标跟踪算法比较
        2.3.2 Kalman滤波器的目标跟踪
    2.4 运动目标速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频处理的河水流速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3.1 流速监测系统总体框架
    3.2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选择
        3.2.1 中央控制模块
        3.2.2 视频处理模块
    3.3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选择
    3.4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速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构架
    4.2 ARM硬件电路设计
        4.2.1 电源和晶振电路设计
        4.2.2 外部存储器
        4.2.3 JTAG接口电路设计
        4.2.4 LCD显示
    4.3 DSP电路设计
        4.3.1 外部存储器SDRAM及FLASH设计
        4.3.2 视频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4.4 HPI接口电路设计
        4.4.1 HPI接口功能
        4.4.2 HPI接口连接设计
    4.5 无线WIFI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速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嵌入式Linux系统平台搭建
        5.1.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5.1.2 BootLoader移植
        5.1.3 Linux内核配置,编译,移植
        5.1.4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5.2 Linux设备驱动
        5.2.1 HPI驱动设计
        5.2.2 USB无线网卡驱动程序
    5.3 ARM模块软件设计
        5.3.1 ARM主程序设计
        5.3.2 RAM端HPI程序设计
    5.4 基于TMS320DM642系统软件设计
        5.4.1 集成开发环境CCS
        5.4.2 实时操作系统DSP/BIOS
        5.4.3 RF-5参考框架的应用
    5.5 DSP模块的软件设计
        5.5.1 DSP主程序设计
        5.5.2 DSP端HPI程序设计
        5.5.3 运动目标检测程序设计
        5.5.4 运动目标跟踪程序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与分析
    6.1 实验仿真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管状电机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机测试系统的发展
    1.3 电机测试系统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节
第2章 管状电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1 管状电机简介
    2.2 管状电机的主要技术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
    3.1 总体方案的设计
    3.2 主控制器的选择
    3.3 传感器的选择
        3.3.1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3.3.2 本实验台选用的传感器
    3.4 继电器的选择
        3.4.1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简单介绍
        3.4.2 继电器相关参数
        3.4.3 系统中选用的继电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总体框架
    4.2 系统主控板
        4.2.1 系统的SD 卡存储电路
        4.2.2 系统的通信模块
        4.2.3 系统的编码器接口电路
        4.2.4 系统液晶电平转换电路
        4.2.5 系统CAN 接口电路
        4.2.6 系统主控板硬件电路实物
    4.3 继电器控制及电机参数测量板
        4.3.1 测量板单片机的选择
        4.3.2 电源模块设计
        4.3.3 系统的测试电机电阻及保护电路
        4.3.4 系统的继电器驱动电路
        4.3.5 CS5460 测试模块电路
        4.3.6 继电器控制及电机参数测量板硬件电路实物
    4.4 按键及指示灯控制板
        4.4.1 指示灯显示电路
        4.4.2 按键控制电路
        4.4.3 系统的按键及指示灯控制板硬件电路实物
    4.5 硬件抗干扰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下位机软件
        5.1.1 下位机开发环境
        5.1.1.1 芯片STM32 开发环境
        5.1.1.2 芯片MEGA16 开发环境
        5.1.2 主控板程序设计
        5.1.3 测量板程序设计
        5.1.4 按键及指示灯控制板程序设计
    5.2 上位机软件
        5.2.1 上位机软件的功能设计
        5.2.2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5.3 系统通信协议的制定
        5.3.1 MODBUS 通信协议的制定
        5.3.2 CAN 应用层通信协议制定
    5.4 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6.1 电机电气特性测试结果
    6.2 测试设备的检测报告
    6.3 电机测试结果分析
    6.4 测试设备的EMI 测试
    6.5 测试设备实物图
    6.6 测试设备的自动测试步骤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7)基于Web的ARM9控制器组态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控制系统的现状
        1.1.1 可编程控制器PLC
        1.1.2 基于PC机的软逻辑控制器
        1.1.3 集散控制系统DCS
        1.1.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1.1.5 嵌入式控制系统
    1.2 嵌入式系统
        1.2.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1.2.2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1.2.3 基于Web的控制系统
    1.3 控制程序组态软件
        1.3.1 组态软件概念
        1.3.2 组态软件的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第二章 系统资源分析与开发环境建立
    2.1 控制器硬件平台
        2.1.1 微处理器 AT91RM9200
        2.1.2 基于 AT91RM9200 的系统概述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2.3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
        2.3.1 交叉编译环境建立
        2.3.2 超级终端和Minicom配置及使用
        2.3.3 NFS文件系统
        2.3.4 tftp服务的配置
    2.4 通用网关接口技术
        2.4.1 CGI工作原理
        2.4.2 CGI的传送方法
    2.5 HTML语言及CGIC库的引入
        2.5.1 HTML页面简介
        2.5.2 CGIC库的移植
第三章 嵌入式远程控制系统平台搭建
    3.1 远程控制模式的选择
        3.1.1 主机集中模式
        3.1.2 客户-服务器C/S模式
        3.1.3 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3.2 boa服务器的移植
        3.2.1 web服务器的选择
        3.2.2 boa服务器的移植
    3.3 嵌入式数据库的移植
        3.3.1 嵌入式数据库的选择
        3.3.2 sqlite的移植
    3.4 文件系统部署
        3.4.1 存储设备及mtd技术
        3.4.2 文件系统类型及对比
        3.4.3 双文件系统的设计
        3.4.4 文件系统的修改
    3.4 内核的移植
        3.4.1 内核的配置
        3.4.2 Xenomai实时库文件的编译
第四章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与驱动程序实现
    4.1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4.2 驱动程序简介
        4.2.1 设备类型
        4.2.2 驱动程序模块化
        4.2.3 用户访问设备方式
    4.3 SPI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
        4.3.1 内核与用户空间双驱动的实现
        4.3.2 SPI设备内核驱动程序的实现
        4.3.3 应用程序中的驱动程序实现
    4.4 并发与竞态的处理
第五章 具有组态特性的应用程序的实现
    5.1 组态软件总体实现
        5.1.1 人机交互界面的制作
        5.1.2 主程序设计
        5.1.3 单线程扫描周期测试
        5.1.4 算法线程
    5.2 多控制算法的实现
        5.2.1 PID算法的实现
        5.2.2 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5.2.3 神经网络pid算法的实现
        5.2.4 实验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ARM9的VxWorks BSP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嵌入式系统概述
        1.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1.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2 嵌入式处理器
    1.3 嵌入式操作系统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ARM 及 VxWorks 系统简介
    2.1 ARM 的体系结构
        2.1.1 ARM 指令集结构
        2.1.2 ARM 流水线组织
        2.1.3 ARM 处理器模式
        2.1.4 ARM 寄存器介绍
        2.1.5 ARM 的总线结构
    2.2 VxWorks 操作系统简介
        2.2.1 VxWorks 实时系统的特点
        2.2.2 VxWorks 系统的内核结构
        2.2.3 任务状态
        2.2.4 任务管理
        2.2.5 任务间通信
    2.3 VxWorks 系统开发环境Tornado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T91RM900 嵌入式开发板的硬件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主要芯片选型
        3.2.1 ARM 芯片
        3.2.2 FLASH 芯片
        3.2.3 CAN 控制器芯片
        3.2.4 网络芯片
    3.3 功能模块硬件设计
        3.3.1 电源模块
        3.3.2 SDRAM 接口电路
        3.3.3 FLASH 存储电路
        3.3.4 CAN 总线接口
        3.3.5 串口电路
        3.3.6 以太网接口电路
        3.3.7 USB 主机接口电路图
        3.3.8 JTAG 接口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VxWorks 最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VxWorks 的启动流程
        4.1.1 VxWorks 的映像类型
        4.1.2 VxWorks bootrom 及加载型映像启动流程
    4.2 VxWorks 最小系统的配置以及相关程序设计
        4.2.1 Makefile 及config.h 文件
        4.2.2 汇编初始化代码
        4.2.3 中断连接
        4.2.4 地址映射
        4.2.5 时钟驱动
        4.2.6 串口驱动
        4.2.7 硬件初始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外围设备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5.1 以太网驱动程序
        5.1.1 VxWorks 中网络驱动的结构
        5.1.2 底层驱动实现
        5.1.3 将网络驱动加入BSP
        5.1.4 使用网络引导系统映像和调试
    5.2 CAN 总线驱动
        5.2.1 VxWorks 下的I/O 驱动结构
        5.2.2 VxWorks 下 CAN 总线设备通信的实现
    5.3 文件系统
        5.3.1 TrueFFS 机制分析
        5.3.2 TrueFFS 在VxWorks 中的实现
    5.4 USB 主机驱动
        5.4.1 USB 主机驱动结构
        5.4.2 USB 主机驱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调试及分析
    6.1 测试平台构建
    6.2 测试方法
    6.3 测试分析及结论
        6.3.1 bootrom 测试
        6.3.2 VxWorks 最小映像测试
        6.3.3 以太网驱动测试
        6.3.4 CAN 总线驱动测试
        6.3.5 USB 主机驱动测试
        6.3.6 TrueFFS 文件系统驱动测试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9)基于嵌入式Linux和MiniGUI的图形用户界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嵌入式系统
        1.1.2 嵌入式Linux 系统
        1.1.3 嵌入式系统中的图形用户界面
        1.1.4 嵌入式语音识别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
    2.1 图形用户界面概述
        2.1.1 图形用户界面的历史
        2.1.2 图形用户界面的特点
        2.1.3 图形用户界面的前景
    2.2 当前嵌入式GUI 国内外现状
        2.2.1 紧缩的 X Window 系统
        2.2.2 Microwindows
        2.2.3 OpenGUI
        2.2.4 Qt/ Embedded
        2.2.5 MiniGUI
    2.3 各种面向实时嵌入式系统的 GUI 之比较
    2.4 MiniGUI 的优势
        2.4.1 MiniGUI 的技术特点
        2.4.2 MiniGUI 的技术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niGUI 开发平台的搭建
    3.1 硬件平台
        3.1.1 嵌入式微处理器
        3.1.2 嵌入式微控制器
        3.1.3 嵌入式DSP 处理器
        3.1.4 嵌入式片上系统
    3.2 OMAP 技术
        3.2.1 OMAP 简介
        3.2.2 OMAP5912 处理器的结构
        3.2.3 OMAP5912 处理器的主要特点
    3.3 软件平台
        3.3.1 MiniGUI 所支持的操作系统
        3.3.2 MiniGUI 所支持的硬件平台
        3.3.3 MiniGUI 对系统资源的占用情况
    3.4 嵌入式产品开发流程、方法和开发环境
        3.4.1 基本的开发流程和方法
        3.4.2 建立开发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niGUI 的移植和裁剪
    4.1 MiniGUI 的体系结构
    4.2 MiniGUI 的移植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4.2.2 加入辅助函数库的支持
        4.2.3 MiniGUI 函数库的编译和安装
        4.2.4 MiniGUI 资源的编译安装
        4.2.5 拷贝编译文件到开发板
    4.3 交叉编译应用程序到开发板
        4.3.1 交叉编译演示程序
        4.3.2 最简单的mginit 程序启动
    4.4 IAL 引擎的移植
        4.4.1 MiniGUI 的 IAL 接口
        4.4.2 IAL 引擎移植
    4.5 裁剪MiniGUI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1 嵌入式语音识别系统需求分析
        5.1.1 系统总体结构
        5.1.2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分析
    5.2 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2.1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流程
        5.2.2 开发流程
        5.2.3 主要模块界面设计与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测控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铅酸蓄电池生产测控网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铅酸蓄电池生产测控网总体方案
    2.2 铅酸蓄电池生产测控网的传输方式
    2.3 铅酸蓄电池生产测控网的网络拓扑
第3章 基于ARM 微控制器的系统模块设计
    3.1 CPU 的电路设计
    3.2 电源电路及抗干扰设计
    3.3 串口电路的通讯以及操作系统下的驱动
    3.4 存储芯片的设计
        3.4.1 Nor Flash 存储器的设计以及操作系统下的驱动
        3.4.2 Nand 存储器的设计以及操作系统下的驱动
        3.4.3 SRAM 数据存储器的设计
    3.5 SD 卡接口电路设计及其操作系统下的驱动
    3.6 CF 卡接口电路及其操作系统下的驱动
    3.7 液晶显示屏的驱动芯片的设计和操作系统下的驱动
    3.8 RTL8019 网络芯片的设计及其操作系统下的驱动
第4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 -II 及其移植过程
    4.1 UC/OS 操作系统的的简介
        4.1.1 UC/OS-II 任务的调度和管理
        4.1.2 UC/OS-II 的时间管理
        4.1.3 UC/OS-II 的任务间的通讯
        4.1.4 UC/OS-II 的内存管理
    4.2 UC/OS-II 具体移植步骤
        4.2.1 UC/OS-II 的移植框架
        4.2.2 编写OS_cpu_c.c
        4.2.3 编写OS_CPU_A.s
第5章 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实现
    5.1 嵌入式TCP/IP 协议栈的功能
    5.2 LwIP 的代码结构
        5.2.1 总述
        5.2.2 协议分层
        5.2.3 操作系统模拟层
        5.2.4 缓冲和存储管理
        5.2.5 内存管理
        5.2.6 网络接口
        5.2.7 栈接口(Interfacing the stack)
    5.3 LwIP 的数据处理
        5.3.1 IP 处理
        5.3.2 ICMP 处理
        5.3.3 UDP 处理
        5.3.4 TCP 处理
    5.4 LwIP 移植代码分析
第6章 嵌入式微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6.1 套接字SOCKET
    6.2 socket 编程原理
    6.3 套接字类型
    6.4 基本套接字系统调用
        6.4.1 创建套接字──socket()
        6.4.2 指定本地地址──bind()
        6.4.3 建立套接字连接──connect()与accept()
        6.4.4 监听连接──listen()
        6.4.5 数据传输──send()与recv()
        6.4.6 输入/输出多路复用──select()
        6.4.7 关闭套接字──closesocket()
    6.5 超文本HTTP 协议的实现
    6.6 文件传输协议FTP 的实现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本论文所作的工作
    7.2 对嵌入式JAVA 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1 RTL8019连接电路

四、M-Systems公司的DiskOnKey~(TM)产品采用了ATMEL公司基于ARM的SoC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光/热红外图像色彩传递及多尺度分解融合算法研究[D]. 朱进.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2]物联网环境下CL2M系统中间件研究与设计[D]. 许宜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3]基于ZigBee的开关柜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D]. 杨威. 西安工业大学, 2014(09)
  • [4]嵌入式智能站牌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岳勇.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5]基于视频处理的河水流速监测系统设计[D]. 韩予皖.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6]管状电机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顺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7]基于Web的ARM9控制器组态软件开发[D]. 韩菲. 天津大学, 2009(S2)
  • [8]基于ARM9的VxWorks BSP的设计与实现[D]. 李勇. 湖南大学, 2009(01)
  • [9]基于嵌入式Linux和MiniGUI的图形用户界面研究[D]. 金刚.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10]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测控网的研究[D]. 袁彬.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8(12)

标签:;  ;  ;  ;  ;  

M-Systems 的 DiskOnKey~(TM) 产品使用 ATMEL 基于 ARM 的 SoC 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