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初步应用

浅谈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初步应用

一、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初级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何光明[2](2021)在《“水袖”在体育院校游泳选修课蛙泳深水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体育院校初级蛙泳深水教学一直以来是课程教学中关注的重点。虽是体育院校学生,但是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前期游泳基础等均存在差异,因此初级蛙泳深水教学的有效性也在不断探索中。基于此,本文尝试在体育院校初级蛙泳深水教学中探寻一种行之有效且稳定可靠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游泳池深水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游泳教学效率,丰富游泳教学理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等进行综合研究,以系统论为指导,提出“教学前准备、教学中实践、教学后反思”的深水教学系统理念。在体育院校初级蛙泳深水教学中,利用水袖和背漂浮板这两种辅助器材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前对受试者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调查分析,在实验后对受试者蛙泳游距、蛙泳技术评价、整体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分析,对比阐述两种辅助器材的实验效果。实验证明,水袖的应用比背漂浮板的应用更奏效——水袖对于克服初学者的恐惧心理效果更佳,有效减少了二次恐惧的出现;水袖更能调动初学者的学习热情,规范初学者的技术动作;水袖的运用可以有效缩短课时,在7周内可以使大多数初学者较好地掌握游泳技能;水袖的应用可以减小教师的教学压力,消除安全忧患,使教师更加专注教学;水袖在体育院校初级蛙泳深水教学中操作简便、可复制性强、效率较高。游泳教学理念与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希望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为下一步在体育院校乃至其他游泳场馆的初级蛙泳深水教学中推广使用水袖深水教学法提供可行性依据,为丰富游泳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经验参考。

孙永生[3](2021)在《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健身房出现以来,其训练理念与方法已逐渐推广应用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为提升普通人群与特殊岗位人群的身体运动功能之需提供了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与具体实践活动指导。然而,综观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可知,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加强。因此,本研究以构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为重点,并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立足于通过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实践应用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效,以此理清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与分类等找到实践依据;二是立足于近10年来直接参与到多支(体操、跳水、摔跤、飞碟等)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科技服务工作过程中的亲身实践经历,并结合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所思与所析,为总结与提炼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与原则等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三是立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所面临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特别是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土化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等现实问题,以期初步构建起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厘清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了释义,掌握身体运动功能理论基础,分析提炼身体运动功能分类、特点和原则,在此基础上以竞技体育领域为例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并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进行实践方面的应用探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初步构建起了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和内容范畴的界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以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2.本研究首次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进行了阐述,即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指运动是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之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筛查与评估而专门制定和实施的固强、增弱和康损的针对性干预方案和实施的具体活动。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定义对象为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范畴。二是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对运动功能之需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的。其中固身体运动功能之强、增身体运动功能之弱、康身体运动功能之损是直接目的,而筛查与评估是基础。三是专业人士和特定岗位及人群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活动的主体;专业人士是筛查与评估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固强、增弱和康损干预方案的制定者和指导者;特定人群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具体的干预活动之中。3.以生命周期等视角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炼与归纳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包括:生命周期特征、明确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解决问题手段的综合性、系统的开放性、多平面与多角度性、多环节运动链的训练、强调核心柱的稳定性等12个方面。其原则包括:需求分析原则、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无痛训练原则、质量先于数量原则、训练与再生相结合原则等6个方面。4.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方面,本研究以竞技体育这一特定领域为例,构建起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权重系数的确定;以此为据,通过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训练方法(实践训练)层面的验证效果显示,比赛成绩提升,并获得了教练员和运动员认可。

龙子祥[4](2020)在《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媒体凭借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并出现死亡情况且传播速度快。我国大多数省份发布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所有学校相继延迟开学时间,并出台“停课不停学”政策,开启全面网络教学。至今,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这进一步推进了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应用。高校公共体育作为培养人才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那么,新媒体在运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的过程中会面临什么问题,学生又是如何看待新媒体在运用以及有什么措施解决新媒体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呢?文章为调查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中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并结合疫情背景,挖掘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在疫情面前所遇到的一些难题,然后结合新媒体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以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8所高校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与建议如下:(1)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以传统评价方式为主,对体育成绩给予重视,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关注,需要引起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男女比例失调;课时压力大。(2)当前,各高校均开展了以制作和使用PPT为主的新媒体培训活动,创建有官方媒体平台,部分学校还组建有新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提升对新媒体应用能力。(3)疫情下,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要求下,各高校都应用新媒体开展了线上教学,形式包括QQ群、云课堂、钉钉、慕课、腾讯会议等平台,最为广泛的是钉钉。整体上而言,学生对疫情期间体育线上教学比较认可。(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体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教学对新媒体应用较少;新媒体应用于体育宣传相对落后;新媒体应用停留在初级阶段;新媒体应用缺乏系统策划。建议:(1)各个学校鼓励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积极使用新媒体创新公共体育工作方式,包括为其提供额外课时量、经费支持、精神鼓励、成果宣传,选择一些成功的影音视频案例、网络授课案例、微课程教学案例,作为学习、借鉴对象。(2)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必须形成常态化的新媒体应用机制,有规律、有节奏、有计划地应用新媒体。每一项宣传工作均要准确把握宣传对象特征,设定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整合选择和使用新媒体手段,制定宣传计划,实现不同媒介优势互补。(3)学校需要以“课程”和“工作内容”为导向,为体育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新媒体培训活动,制定详细的新媒体培训计划,设置一些前沿性、高水平的培训内容,安排实践性、操作性环节。(4)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活动将表现出新媒体成为支撑公共体育工作核心力量、新媒体将会被整合应用于公共体育活动、新媒体培训和应用将被制度性加以规范三方面趋势。

耿新[5](2020)在《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学校体育资源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是体育资源是一切体育活动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体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能体现出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本文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初中城乡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本市(不含汝州市)的初中172所初级中学中,选取20所城乡初中的体育资源分析研究,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类和体育时间资源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本市初中体育资源存在以下问题:(1)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体育教师配置差异较大。城区初中体育教师岗位更倾向于年轻教师,且城乡女性体育教师不均衡化,乡镇初中女性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城区体育教师学历略高于乡镇初中的体育教师;乡镇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2)平顶山市城乡初中物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差异。乡镇初中在田径场地、跑道的规格和跑道的材质、器械的种类与数量等方面上都与城区初中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对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城乡初中场地的利用率上都存在不足。(3)平顶山市城乡初中财力资源配置方面不足。城乡初中体育的经费除了用于器材之外,城区中学的经费更多用在开展体育比赛和活动;乡镇初中体育经费所占学校总经费比例与城区初中相比较低,乡镇初中在体育经费方面整体不如城区初中难以满足需求。(4)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信息资源配置差异比较明显。城区初中所获得体育资讯的信息量远大于乡镇初中,乡镇初中体育类图书的利用率情况上略好于城区初中;在多媒体运用、网络教学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城区初中基础信息比乡镇初中基础信息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使用最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5)平顶山市城乡初中时间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乡镇初中的体育课被占用情况比城区初中要严重;城区初中在体育课运动负荷量的制定上整体比乡镇初中更合理;城区初中在课余训练中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情况上远远高于乡镇初中。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引进体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着力发展学校体育。提高平顶山市乡镇初中体育教师的福利和待遇;深化城乡初中学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城乡初中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2)实施校领导监督负责制,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平顶山市乡镇初中要按照政府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引导全校师生爱护体育场地和器材。(3)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增加体育经费。增加平顶山市财政对乡镇初中学校的经费投入,同时也要充分调动起社会支援教育的热情,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使乡镇初中的体育教育资源得到保障。(4)加强现代化信息建设。推进平顶山市城乡学校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建设,完善乡镇初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5)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机制。平顶山市城乡学校不仅要定期宣传体育教育的好处和意义,还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徐玉明[6](2020)在《小群体程序式教学模式在少儿羽毛球培训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羽毛球运动作为小球类项目之一,因其大众认知程度高、容易上手,非常适合少年儿童体育兴趣的培养,成为了素质教育环境下许多少儿和家长的选择。全国范围内的少儿羽毛球培训班也迅速出现,其培训目标主要为培养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形成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和形成初步羽毛球专业意识等。传统的羽毛球教学并未考虑少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而小群体程序式教学是将小群体教学模式与程序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形式上采用小群体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上按照程序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既能简化羽毛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适用于少儿羽毛球培训班的教学。在本文研究中: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少儿羽毛球教学现状、小群体教学和程序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其次,采用实验法,以哈尔滨市力龙青少年羽毛球俱乐部兴趣班学员(共32名)为实验对象,分为采用小群体程序式教学的实验组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开展为期16周的对照实验。对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羽毛球基本技能,专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评,以及对课堂体验进行访谈调查,并对实验前后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和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小群体教学模式的优势,并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问题提出少儿羽毛球培训中开展小群体程序式教学的相关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和实验内容的开展,得出以下结论:小群体教学模式在对学生基本动作技能、身体素质和课堂体验方面,均比传统教学模式有较为显着的教学成果,小群体程序式教学对于少儿学生来说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符合少儿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适合于学习能力较弱、天性好动的少年儿童;二是有利于少儿逐步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三是有利于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四是促进少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五是利于少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开展小群体程序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和分组,时刻关注小群体活动状态,确保学生自主练习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肖文侠[7](2020)在《背部肌群训练对提高伦巴舞双人引带技术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支配,其收缩可以产生运动,预定舞蹈动作需要肌肉达到特定效果才能得以实现。本文运用表面肌电仪,了解国内优秀选手和业余选手背部肌肉激活度,并得出相关研究结果。以亚运会冠军背部肌肉运用为标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满足业余选手的训练需求,以提高个人背部肌肉激活度和熟练度,提升业余选手背部肌肉运用的整体水平,并将个人背部肌肉熟练的运用至双人动作之中,使双人引带关系实现质的飞跃。研究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拉丁舞发展水平,并分析优秀选手的技术特征,为业余选手制定训练目标、动作改进、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提供理论数据,促进拉丁舞业余选手背部肌肉的运用,提升双人引带技术水平,最终实现提高竞技能力及成绩。研究方法:主要以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背部肌肉在双人引带关系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美国Delsys公司制造的型号为Trigno?Lab:便携式可移动表面肌电仪,对个体目标样本2名,以及其他实验样本32名进行伦巴舞基本步法的背部肌群进行表面肌电测试,并用Delsys进行同步数据采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秀选手和业余选手间MVC存在差异,同性别间优秀选手MVC大于业余选手MVC,同一级别选手间MVC同样存在差异,就单块肌肉而言,男选手MVC大于女选手MVC,且斜方肌上束MVC略大于背阔肌上束MVC。2、优秀选手中,男选手的肌肉激活度大于女选手肌肉激活度,背阔肌上束激活度大于斜方肌上束激活度,更注重对背阔肌队舞蹈的完成度,且在单人和双人运动中,对背部肌肉的运用无明显差异。3、业余选手中,男女间激活度无明显规律,但总体呈现出斜方肌上束激活度大于背阔肌上束激活度,在运动中对斜方肌关注度较高,双人背部肌肉的激活度明显低于单人背部肌肉激活度。4、优秀选手背部肌肉激活度大于业余选手背部肌肉激活度,背部肌肉激活度与MVC呈正相关关系,业余选手对单人动作下背部肌肉的激活度及熟练度不够,无法实现对技术的完美呈现,双人引带关系破裂,最终导致双人动作完成度不高,赛场失意。5、通过15周实验前后对比,业余选手通过体能及背部肌肉技能训练基本了解背部肌肉运用情况,已达到中级水平,背部激活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调查表明,业余选手在双人动作的完成度以及配合的默契程度也提高。

苏军芳[8](2020)在《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伴随着近年来“武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武术普修课程,但是由于武术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加上课时时数有限,因此,要想学好武术课程还需认真下一番功夫。在以往开设的武术普修课教学中,教学模式都是教师示范标准动作,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动作,然后在一遍遍练习之中,熟悉记忆所学动作。但这种教学方式通常会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教着累的局面。同时,在模仿教师动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程度不同,做出来的动作往往跟标准动作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视频反馈教学,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初级长拳第三路中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对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62名同学进行实验研究,将学生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法和视频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技能认知、学习兴趣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技能、理论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技能认知、学习兴趣、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满意度以及综合能力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视频反馈教学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成绩。2.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对比,发现视频反馈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3.通过对实验前后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发现视频反馈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和技能认知能力。4.将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视频反馈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满意度感受更强烈,师生、生生关系更和谐。5.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成绩对比与分析,发现在提高武术理论成绩方面,视频反馈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闫亚茹[10](2019)在《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练员培养是竞技体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创新型竞技体育发展背景下,教练员的知识补充、接受培训课程及其自学能力是提升其执教能力的关键,而教练员执教能力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训练及其竞技水平,从而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各国之间竞技体育的竞争,就是各国教练员执教水平的竞争。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我国教练员执教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掣肘。本文以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和执教能力为研究对象,以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管理学、系统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参加2017年全国教练员科学训练系列讲座的中高级教练员为调查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教练员执教知识和执教能力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指标体系并厘清教练员知识与执教能力间的关系。本研究有两处创新点:第一,构建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等提出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构成要素,开发教练员执教知识指标题项,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并进行排序;第二,厘清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与教练员执教能力间相关关系。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英国作为职业体育起源地,在教练员职业化道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从教练员培养的角度,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中的借助高校智库作用、引进国际先进理念、重视教练员选材培养、出国实践体验以及确定考核标准等措施,是其教练员培养的关键;从教练学的角度,英国以薪资待遇高薪化、培养基地高校化、评估机制系统化、选材模式体系化和课程内容多样化为培养特征,形成了以教练员培养为核心的教练学学科体系。因此,从英国教练员培养的转型模式和评估机制方面对其培养特征进行研究,以借鉴的视角对我国不同层次教练员分层分类培养,发挥组织对职业体育的引领作用。2)我国教练员教育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49-1956年的初步探索期、1957-1965年的初步创立期、1966-1976年的停滞与曲折发展期、1977-1985年的调整与恢复期、1986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当前,竞技体育迅速发展,亟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练员。然而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起步较晚,开设的培训课程以单一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的操作性及应用性,无法适应现代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因此,搭建与国际接轨且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教练员知识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3)目前,我国教练员教育存在知识缺失、实践缺乏、培训缺少的现象,从而导致我国教练员整体执教水平偏低。在竞技体育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教练员知识补充、实践认知、创新意识、奉献精神等是我国教练员培养的关键。4)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分为一般执教知识和专项执教知识。一般执教知识为阅读与撰写、领导与决策、运动人体科学、信息统计、营养卫生;专项执教知识为专项特征、制胜规律、方法手段和训练规划。其中阅读与撰写是教练员最重要的一般执教知识,随后是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领导与决策相关知识、营养卫生方面的知识、信息统计知识;教练员制定训练规划是教练员重要的专项执教知识,随后是专项特征知识、制胜规律和方法手段。5)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是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的基本条件,教练员的知识维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行为指导、参赛选择、创新方法等,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自身执教能力的提高。教练员知识结构对教练员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规划控制能力、训练指导能力、比赛指挥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应激控制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均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初级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初级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2)“水袖”在体育院校游泳选修课蛙泳深水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游泳定义
        2.1.2 深水教学法定义
        2.1.3 游泳教学辅助器材定义
    2.2 国内深水教学法相关研究
        2.2.1 有辅助教材的深水教学法
        2.2.2 无辅助教具的深水教学法
    2.3 国外游泳教学相关研究
        2.3.1 利用心理学开展游泳教学的研究
        2.3.2 利用手势信息开展游泳教学的研究
        2.3.3 利用游戏开展游泳教学的研究
        2.3.4 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游泳教学的研究
        2.3.5 利用身体分类开展游泳教学的研究
    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1 国内文献评述
        2.4.2 国外文献评述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观察法
    3.3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4.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身体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实验后测量指标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熟悉水性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蛙泳游距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蛙泳技评结果对比分析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单次课技能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3.1 实验前两组受试者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3.2 实验后两组受试者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4 试验后背漂浮板与水袖两类辅助器材的对比分析
        4.4.1 背漂浮板与水袖两类辅助器材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分析
        4.4.2 背漂浮板与水袖两类辅助器材单次课佩戴时间对比分析
        4.4.3 背漂浮板与水袖两类辅助器材摘取时间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二 问卷效度专家评判表
    附录三 蛙泳“深水水袖/背漂浮板”辅助器材教学法调查问卷
    附录四 问卷相关赋值评分
个人简介

(3)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1.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1.3 国内研究综述小结
    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2.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2.3 国外研究综述小结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知识图谱分析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测试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3.3.1 研究的创新点
        3.3.2 研究的难点
    3.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3.4.1 研究的内容
        3.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理论研究
        4.1.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的指导理论
        4.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逻辑起点
        4.1.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体系的主体构成
    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产生的背景
        4.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3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3 相关概念解析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3.1 相关概念解析
        4.3.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4.4.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发育学基础
        4.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4.4.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解剖学基础
        4.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生理学基础
        4.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
        4.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基础
        4.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医学基础
    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
        4.5.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
        4.5.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
    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4.6.1 需求分析原则
        4.6.2 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
        4.6.3 无痛训练原则
        4.6.4 运动表现优先原则
        4.6.5 质量优于数量原则
        4.6.6 训练与再生结合原则
    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
        4.7.1 构建原则
        4.7.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7.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的建立
        4.7.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4.8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体系的实践探析
        4.8.1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筛查与评估
        4.8.2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计划制定与调整
        4.8.3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评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统计方法分析说明
附件3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一轮)
附件4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二轮)
附件5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三轮)
附件6 信息采集说明、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的具体测试方案
飞碟运动员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测试期间资料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情况
博士期间获表彰情况

(4)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普及推动新媒体应用市场的发展
        1.1.2 新型冠状病毒进一步推动新媒体应用市场的发展
        1.1.3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有重要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有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
        1.3.3 有关新媒体的研究
        1.3.4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
        1.3.5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研究
        1.3.6 有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现阶段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3.1.1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3.1.2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师资调查
        3.1.3 大学生对公共体育教学的态度调查
        3.1.4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3.2 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中的运用现状
        3.2.1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3.2.2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活动中的运用现状
        3.2.3 新媒体在课外体育训练中的运用现状
        3.2.4 新媒体在公共体育宣传中的运用现状
        3.2.5 新媒体在师资与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现状
        3.2.6 新媒体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3.3 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体育教学对新媒体应用比较少
        3.3.2 新媒体应用于体育宣传相对落后
        3.3.3 新媒体应用尚停留在初始阶段
        3.3.4 学校对新媒体应用呈现碎片化
    3.4 解决新媒体在高校公共体育运用的措施
        3.4.1 增加新媒体教学和app的应用
        3.4.2 明确新媒体宣传的主题
        3.4.3 加强对新媒体使用行为的激励和引导
        3.4.4 新媒体在训练和教学中应制定相应计划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运用调查问卷
    附录B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研究
    1.4 基于综述的研究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现状比较分析
        3.1.1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人力资源比较分析
        3.1.2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物力资源比较分析
        3.1.3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财力资源比较分析
        3.1.4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信息资源比较分析
        3.1.5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时间资源比较分析
    3.2 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不均衡产生的消极影响
        3.2.1 影响社会公平和和谐的发展
        3.2.2 打击乡镇体育教师积极性
        3.2.3 没有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
        3.2.4 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3.2.5 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3.3 造成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不均衡的因素
        3.3.1 人力资源因素
        3.3.2 物力资源因素
        3.3.3 财力资源因素
        3.3.4 信息资源因素
        3.3.5 时间资源因素
    3.4 缩小城乡初中体育资源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对策
        3.4.1 完善体育人力资源配置
        3.4.2 完善体育物力资源管理
        3.4.3 增加体育财力资源投入
        3.4.4 提升体育信息资源服务
        3.4.5 保障体育时间资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平顶山市城乡初级中学教师调查表
    附录B 平顶山市城乡初级中学学生调查表
    附录C 平顶山市城乡初级中学学校主管领导访谈表
    附录D 专家效度检验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小群体程序式教学模式在少儿羽毛球培训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研究
        2.1.1 小群体教学
        2.1.2 程序式教学
        2.1.3 少儿羽毛球
    2.2 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2.1 少年儿童生理特点
        2.2.2 少年儿童心理特点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设计与实施
        3.3.1 实验对象
        3.3.2 实验分组
        3.3.3 实验时间与地点
        3.3.4 实验控制
        3.3.5 实验中测试项目的选定
        3.3.6 实验中学生课堂教学安排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两组学生测评对比
    4.2 实验后两组学生测评结果及分析
        4.2.1 基本动作技能测评结果分析
        4.2.2 学生身体素质测评结果及分析
        4.2.3 学生课堂体验调查结果及分析
5 小群体程序式教学在少儿羽毛球培训中应用的讨论
    5.1 小群体程序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5.1.1 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
        5.1.2 有利于少年儿童逐步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
        5.1.3 有助于少年儿童打下更牢固的羽毛球基础
        5.1.4 促进少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5.1.5 利于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5.2 少儿羽毛球培训班中应用小群体程序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5.2.1 合理安排教学和分组
        5.2.2 时刻关注小群体活动状态
        5.2.3 确保学生自主练习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6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背部肌群训练对提高伦巴舞双人引带技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双人引带的相关研究
        1.3.2 背部肌群的相关研究
        1.3.3 表面肌电的相关研究
        1.3.4 拉丁舞训练的相关研究
        1.3.5 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1.4 表面肌电信号的相关理论
        1.4.1 表面肌电信号的基本概念
        1.4.2 表面肌电信号的分析方法
        1.4.3 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因素
        1.4.4 表面肌电信号的应用
    1.5 研究重难点
        1.5.1 重点
        1.5.2 难点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视频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实验研究法
        2.2.7 理论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伦巴舞双人引带技术分析
        3.1.1 伦巴舞得分标准的解析
        3.1.2 双人引带技术的影响因素
        3.1.3 双人引带技术与背部肌群运用之间的关系
    3.2 背部肌电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结果分析
        3.2.2 肌肉最大收缩力
        3.2.3 单人伦巴动作下的背部肌电结果与分析
        3.2.4 双人伦巴动作下的背部肌电结果与分析
        3.2.5 单人和双人伦巴舞动作下的背部肌电对比结果与分析
    3.3 背部肌电实验干预结果与分析
        3.3.1 课程设置调整
        3.3.2 训练方法调整
        3.3.3 实验干预结果
    3.4 背部肌群在伦巴舞双人引带关系中的应用
        3.4.1 提升肌肉最大收缩力
        3.4.2 提升肌肉激活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反馈
        2.1.2 反馈教学法
        2.1.3 视频反馈教学法
        2.1.4 体育教学方法
    2.2 视频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3 视频反馈教学法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现状
    2.4 高校武术教学现有研究评述
        2.4.1 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现状
        2.4.2 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教学实验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视频反馈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4.1.1 全面性原则
        4.1.2 直观性原则
        4.1.3 因材施教原则
        4.1.4 适时鼓励原则
        4.1.5 启发性原则
    4.2 实验前测试结果分析
        4.2.1 实验前的同质性检验
        4.2.2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4.2.3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技能认知和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4.3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4.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4.3.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能认知和学习兴趣结果对比分析
        4.3.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认可度结果对比分析
        4.3.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能力提升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教练员执教知识研究
        1.2.2 国内、外体育教练员执教能力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3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2.3.1 研究创新点
        2.3.2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特征及启示
        3.1.1 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特征
        3.1.2 对我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的启示
        3.1.3 小结
    3.2 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历史分析
        3.2.1 我国等级教练员持证执教资格规定
        3.2.2 我国教练员教育概况及课程分析
        3.2.3 小结
    3.3 我国教练员发展与现状探析
        3.3.1 教练员性质及其职责
        3.3.2 我国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3.3.3 小结
    3.4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研究
        3.4.1 我国教练员一般执教知识体系指标研究
        3.4.2 我国教练员专项执教知识体系指标建立
        3.4.3 小结
    3.5 自我创造:厘清教练员执教知识与执教能力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初级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水袖”在体育院校游泳选修课蛙泳深水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何光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D]. 孙永生.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4]新媒体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D]. 龙子祥. 河南大学, 2020(06)
  • [5]义务教育均衡背景下平顶山市城乡初中体育资源比较研究[D]. 耿新. 河南大学, 2020(06)
  • [6]小群体程序式教学模式在少儿羽毛球培训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徐玉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7]背部肌群训练对提高伦巴舞双人引带技术的实验研究[D]. 肖文侠.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苏军芳.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D]. 闫亚茹.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