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将深入发展

信息化将深入发展

一、信息化将朝纵深方向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赞新[1](2022)在《知识分工、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格局的视角》文中认为知识分工,是指知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和组织间走向分化、分解与重新整合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组织变革和价值链重塑。价值链知识分工使知识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核心资源,从而使企业合作从能力依赖走向知识依赖,全球价值链形态也从线性形态走向网络形态。在这种趋势下,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价值创造、创新空间都朝平权化方向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要抓住知识分工深入发展的契机,通过加工制造企业"垂直升级"、建设国家价值链、形成多层次区域性国际价值链等途径,积极融入全球知识分工,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邓妙卿[2](2020)在《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文中指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成效事关学校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的进程。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是实现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步。论文从学生工作着手、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民办高校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地区五所有影响力的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不强、专业技术不足、相关制度缺失、网络环境的泛娱乐化弱化了管理信息化的效果。针对以上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强化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健全信息化制度建设、增强师生对信息化的科学认知等。

陈冉[3](2020)在《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全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也应充实教育内容、加强法制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论文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对“全媒体”和“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阅读了国内外与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说明了论文创新点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途径;第二章回顾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对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发现与分析;第三章展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实现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现存问题与档案专业人员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接;第四章从技术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优化策略,从创新教育模式、丰富平台功能、拓展传播渠道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章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优化策略,认为内容构建应当兼具全面性和针对性,着重提升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的信息素养;第六章从法制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优化策略,建议完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体系建设和法规内容建设;第七章从人才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提出建立健全全媒体时代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并建议在未来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实现专业教师、档案实践领域专家和全媒体技术人才融合发展,充分满足档案专业人员的学习需求。第八章对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进行总结与展望。

罗丹利,郭泉恩,周佳蜜[4](2019)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酒店发展方向研究全文替换》文中指出信息技术是推动未来酒店建设的重要抓手,主要从沉浸式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客房立体化服务、纵深宣传式架构、ERP视野下的内部管理、塑造酒店IP、架构SOA数据化平台六个方面对未来酒店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为提升消费者体验度、加快酒店信息化进程,文章以国内信息技术应用较成熟的酒店,如阿里FlyZoo Hotel、QQ family腾讯酒店为研究对象,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法,精准分析上述要素,发现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酒店建设主要面临资金链庞大,数据采集与运用困难等方面的挑战,最后从差异化精准服务、完善酒店OTA营销体系、加强酒店会员联盟趋势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5](2019)在《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出版融合进入深水区。立足我国出版融合实践发展,对出版融合发展现状、发展面临挑战、未来趋势等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2018年出版融合发展成果显着,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涌现;出版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展望未来,5G、AI、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深度介入出版流程,移动优先将成第一导向。

徐能武[6](2016)在《外空信息支援:大国安全博弈的战略枢纽》文中指出外空信息支援在军事中广泛地现实运用,成为催生联合作战的直接推动力,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战争中,陆、海、空作战力量遂行的联合作战行动越来越依赖于外空信息支援所提供的信息保障。外空信息支援是信息化战争升级到体系作战的核心要素,促进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外空信息支援能力为夺取制信息权,充分展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安全功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空信息支援使体系作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透明化、直接化的新趋势,在大国安全互动中的效应和效能已成为大国权力的倍增器。外空信息支援能力发展导致国际政治权力争夺向外空转移,权力转移又导致外空治理问题地位上升,而外空权力均衡最终决定着外空协调与合作的前途。

赵阵[7](2012)在《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末期尤其是海湾战争以来,战争呈现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表现形式,有人把这种改变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这场变革由军事技术变革引发推动,进而导致了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作战方式、体制编制等领域的一系列变革。虽然人们关于技术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引起全面军事变革已经达成共识,但新军事变革纷繁复杂的表象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其具体逻辑机理和实现过程有待深入剖析。技术哲学的兴起源于对技术广泛应用产生一系列后果的哲学反思,根据技术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当代技术哲学强调要结合具体过程思考研究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思路为研究军事技术变革提供了方法借鉴。研究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实质上是分析技术因素对于军事领域尤其是战争产生影响的微观进路和具体实现。作战方式是军事力量在一定作战空间的运用表现形式,包括作战空间、军事力量和军事力量运用方式三个方面的要素,军事技术变革正是通过改变这些要素进而影响作战方式。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息化变革,信息和信息技术并没有改变军事力量实体内容。从军事力量的角度而言,作战方式实现了传承发展。信息化变革深刻影响了军队指挥控制,改变了军事力量运用方式,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信息化变革形成了人工信息空间,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衍生出了信息作战方式。恩格斯在考察了火器发展历程之后,做出了技术进步与应用必定改变作战方式的论断。军事技术变革是作战方式演变的根本动力,不同形态的军事技术决定不同的作战方式,比如冷兵器对应肉搏作战,火器对应火力作战,机械化装备对应机动作战等,而随着主导军事技术的更替,这些主要作战方式实现了累加传承。在变革时,新军事技术往往应用于已有的作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从已有作战方式过渡到新的作战方式实现了衔接传承。信息化变革以机械化为基础,火力作战、机动作战等得到传承。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了军队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方法和模式,主要表现为战场信息实时感知传输,决策指令快速制定实施,武器装备实现自动指控等。指挥控制信息化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联合作战方式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火力作战实现了远程精确打击,机动作战呈现出非接触、非线式特点。这些传统作战方式出现了作战层次淡化、作战力量融合和作战节奏紧凑等特点。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催生了信息空间,而对制信息权的争夺衍生出信息作战方式。主要表现为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和心理战。信息作战方式对传统的作战时空、作战对象、作战主体等方面的划分提出了挑战。信息作战方式的实施需要社会基础作为支撑,包括信息化产业、一体化科技和智能型人才等。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催生了信息作战方式,这种变化突出了物质能量的基础地位和信息的主导作用;在现实作战方式中物质能量与信息必须有效融合,在作战思想指导下不断实现创新应用。作战方式发展需要军事理论牵引和战争实践推动。日益强大的功能提升了军事技术的地位,但却无法改变其作战工具的本质;在现代战争中科技与艺术都非常重要,需要在作战方式中实现有机统一。为应对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要建设指导军事实践的军事技术哲学,重新审视其研究取向,坚持把实践贯穿始终,实现从“体”到“体”、“用”兼顾转变。要面向需求发展国防科技,及时更新发展理念,用对抗、建构和系统的理念指导建设,坚持立足现有深化改造,突出瞄准前沿实现跨越发展。要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充分认清人和体制等因素对于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作用,深化作战力量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体制改革,面向未来战争革新教育训练。

李家成[8](2011)在《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以来,鉴于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的延续与变迁,美国确立起其在东亚的三重战略利益。美国认为,它在东亚的底线利益面临着两大战略挑战。美国必须运用其手中的三大战略支柱对上述挑战进行战略应对。由此可见,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即是以“底线-挑战-应策”为线索来展开的。冷战后东亚地缘战略环境呈现出延续性与变迁性相交织的特点。这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制定与运作提供了舞台。由于东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东亚-太平洋的崛起,东亚之于美国的战略重要性开始了由“重欧轻亚”向“欧亚并重”的过渡,由此显现出冷战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延续性与态势的变异性。在延续性方面,东亚依旧分离并处于冷和状态、历史并未在此终结;在变异性方面,美国成为“天下莫与之强”的全球超级大国、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不复存在、诸多潜在的地区冲突热点开始凸显。面对如此时局,美国确立起其在东亚的三重战略利益:生死攸关的利益、重大利益以及次要利益。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生死攸关的利益主要有三种:确保美国、东亚盟国以及东亚海上通道的安全,防范东亚潜在战略对手的崛起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在东亚的扩散与使用,这三种生死攸关的利益即是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不可触碰的底线;重要利益也有三种:维护“美国治下”的东亚和平、扩展美国在东亚的经贸利益以及推广“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次要利益亦是三种:打击跨国犯罪、切断毒品交易以及制止非法移民。根据上述战略利益,美国认为,在由东亚新兴力量和不稳定力量引发的一系列潜在威胁和严峻挑战中,最严重的是来自两个方面的战略挑战:一是中国崛起,二系朝鲜问题。这两方面挑战许多年来一直为冷战的铁幕所遮掩着。冷战一告结束,它们就相继浮出水面,日益挑战着美国在东亚生死攸关的利益。不难看出,中国崛起涉及到防范东亚潜在战略对手的崛起的利益,而朝鲜问题则关涉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在东亚的扩散与使用的利益。因此,美国认为,美国必须针对上述两大战略挑战进行积极地战略应对。如果对这两大挑战不予重视甚或无视它们,将会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美国对这两大挑战进行战略应对成为其东亚战略的重中之重。针对中国崛起这一挑战,美国确立起“中国挑战论”的对华战略认知,在对华战略应对上,美国游走于战略遏制与战略接触之间,但对华实施预防性防御、和平演变与岛链封锁,仍贯穿了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始终。针对朝鲜问题这一挑战,美国确立起“朝鲜威胁论”的对朝战略认知,在对朝战略应对上,美国游走于战略威慑与战略对话之间,但两手政策、促使朝鲜重新变天,分而治之、维持半岛的分裂状态,优势主导、避免它国主导半岛事务,仍贯穿了冷战后美国对朝战略的始终。在对上述两大战略挑战进行战略应对的过程中,美国手中握有三大战略支柱可资运用。超强国力构成美国独步天下的力量基础:硬实力稳步增长、软实力逐渐凸显、东亚存在的加强。双边同盟成为美国无可估价的冷战遗产:日益巩固的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美韩同盟、逐步拓展的美澳同盟。美国通过多边制度来构建地区安全的多维之网:推动双边同盟的多边化、构建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参与“第二轨道论坛”。美国希望借此加大参与亚太事务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现有安全结构,竭力影响该地区局势的演变,试图塑造出美国主导的地区新秩序。由上可见,以均势求霸权成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实质。美国将自身战略定位为“离岸平衡手”,试图通过制衡地区霸权挑战国、控制地区内结盟大国来实现护持东亚霸权的战略目标。美国这一东亚新均势战略是霸权国的“分而治之”和盟国的“跟着强者走”的结合使然。那么,究竟何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地缘政治根源呢?答案便是打造坚不可摧的“美国堡垒”、从“担心被包围”到“进行反包围”、“海权对抗陆权”传统的当代演绎。展望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未来走向,我们可以察知,美国对东北亚的重视依然、对东南亚的介入加深、对华战略趋向隐蔽化:软性遏制、柔性接触、隐性融合。对此,中国的战略选择应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因利而制权”。

谢桂珍[9](2011)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各方解码信息化深化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的趋势是:沿产品的生命周期纵深发展;从支撑企业运营到支撑企业决策;从企业级应用向车间级应用发展;企业内部供应链向企业外部供应链发展;由纵横交错的诸多分散信息化系统,向整体集成的平台化信息系统发展;信息化应用与企业的产品、装备、生产线、供

韩磊,庞艳珂,曹禹,张民权[10](2010)在《精确打击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导的精确打击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外精确打击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信息化战争中精确打击技术所呈现的突出特点,提出了未来精确打击技术将向远程化、隐身化、信息网络化、微小型化、智能化、高精度、多用途、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最后针对当前国内精确打击的技术基础提出了我国精确打击技术发展的重点。

二、信息化将朝纵深方向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将朝纵深方向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分工、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格局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知识分工:理论回顾与实践演进
    (一)传统理论中的知识分工
    (二)基于价值链的知识分工
    (三)价值链知识分工的深化
三、由知识分工推动的全球价值链重构
    (一)全球价值链知识的分化分解趋势加快
    (二)知识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核心资源
    (三)全球价值链企业合作从能力依赖走向知识依赖
    (四)全球价值链从线性形态走向网络状形态
四、平权化:知识分工下的全球价值链演进趋势
    (一)核心技术平权化
    (二)价值创造平权化
    (三)创新空间平权化
五、在积极融入知识分工中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推动生产制造企业在细分领域“垂直升级”
    (二)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建设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
    (三)深化国际区域合作,构建多层次区域性国际价值链
六、简短的结论

(2)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重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民办高校
        2.民办高校学生工作
        3.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
        4.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
    (二)理论基础
        1.科学管理理论
        2.诺兰阶段模型
三、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问卷设计
        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调查时间
        4.调查工具及其分析方法
        5.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统计分析
    (二)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现状
        2.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
四、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
    (二)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专业技术不足
    (三)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制度缺失
    (四)网络环境的泛娱乐化弱化了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五、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
        1.提高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思想认识
        2.健全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组织机构
        3.完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平台
    (二)加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平台技术支持
        1.改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
        2.紧抓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服务队伍
    (三)健全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平台制度建设
        1.注重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结果运用
        2.建立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评价机制
    (四)增强师生对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科学认知
        1.强化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观念
        2.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辅导员篇)
附录二 关于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篇)
致谢

(3)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全媒体
        1.2.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逻辑联系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逻辑联系
    1.6 研究的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的难点
        1.6.2 主要创新点
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
    2.1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历程
    2.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现存问题
        2.2.1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局限性
        2.2.2 档案专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2.2.3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教育资源传播渠道单一
        2.2.4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
        2.2.5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法制管理滞后
        2.2.6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3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
    3.1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结果交叉分析
4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技术融合的优化策略
    4.1 创新教育模式
        4.1.1 全媒体数字教材
        4.1.2 VR课堂
        4.1.3 用户画像
    4.2 丰富平台功能
        4.2.1 学习功能
        4.2.2 在线交流功能
        4.2.3 管理功能
        4.2.4 评估反馈功能
    4.3 拓展传播渠道
        4.3.1 专门化的传播平台
        4.3.2 大众化的传播平台
5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构建的优化策略
    5.1 内容的全面化
        5.1.1 公需科目相关内容
        5.1.2 多学科内容融合
        5.1.3 专业法规标准相关内容
    5.2 内容的针对性
        5.2.1 针对不同层次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
        5.2.2 针对不同工作地区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
        5.2.3 针对不同工作内容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
6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法制管理的优化策略
    6.1 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6.2 完善法规内容建设
        6.2.1 立法解决继续教育知识产权问题
        6.2.2 立法保障教育资源的信息安全问题
        6.2.3 立法保障档案专业人员的隐私与安全
7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才融合的优化策略
    7.1 专业教师
    7.2 档案实践领域专家
    7.3 全媒体技术人才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酒店发展方向研究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主要未来酒店全要素生产率评估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及计算结果
三、未来酒店发展方向分析
    (一)沉浸式个性化服务
    (二)全方位客房立体化服务
    (三)纵深宣传式架构
    (四)ERP视野下的内部管理
    (五)塑造酒店IP
    (六)架构SOA数据化平台
四、案例分析
    (一)阿里未来酒店
    (二)QQ family腾讯酒店
五、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酒店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
        1. 资金链庞大
        2. 数据采集困难
        3. 数据应用困难
    (二)对策
        1. 差异化精准服务,增强用户黏度
        2. 完善酒店OTA营销体系
        3. 加强酒店会员联盟趋势
六、结论

(5)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 十大现状
    1出版融合发展已成行业共识
    2重点实验室助推出版融合深度发展
    3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成果丰硕
    4编辑人才培养顺应新形势
    5 AR/VR与人工智能初步应用于出版
    6线下场景重新挖掘成为流量新入口
    7出版交易新模式发展日趋成熟
    8出版融合智库建设蓬勃发展
    9平台企业不断发展生态体系初现雏形
    10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 十大挑战
    1编辑思维未能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
    2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3传统出版培养体系难造复合型人才
    4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成型
    5“出版+技术”解决方案仍在探索
    6单薄的产品形态与丰富线下场景难匹配
    7平台资源整合有待创新升级
    8传统出版转型中商业模式单一
    9版权形态复杂阻碍高效保护
    10出版融合基础理论体系处于空白
三 十大趋势
    1顶层指引强力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2现代纸书体系引领出版融合新生态
    3出版智能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4传统编辑正向产品经理角色转型
    5融合发展成为出版走出去新动能
    6轻量化转型带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
    7出版融合产权体制和组织机制改革深化
    8出版融合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丰富
    9以融合理念做好主题出版
    10出版融合驱动出版智库建设跨越发展

(6)外空信息支援:大国安全博弈的战略枢纽(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空信息支援催生联合作战
    1.1外空利用之初即发展出外空信息支援能力
    1.2 外空信息支援为联合作战提供了技术支撑
    1.3外空信息支援是联合作战中争夺制信息权的关键
    1.4外空信息支援能力对联合作战具有决胜的意义
二、外空信息支援升级体系较量
    2.1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实质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提升
    2.2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外空信息支援的依赖性更强
    2.3外空信息支援系统成为提高体系作战的重中之重
三、外空信息支援强化权力优势
    3.1多元合成强化体系作战力量
    3.2复杂协同增强体系作战能力
    3.3单向透明助长体系作战优势
    3.4直接行动提升体系作战效率
四、结语:外空信息支援促进权力均衡的功效预示着合作安全的前景

(7)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军事变革研究
        1.2.2 相关作战理论研究
        1.2.3 军事技术哲学研究
        1.2.4 军事史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军事技术变革促使作战方式传承发展
    2.1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判断
        2.1.1 恩格斯关于火器发展应用改变作战方式的论述
        2.1.2 作战方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2.1.3 军事技术变革是作战方式演变的根本动力
    2.2 历史上作战方式的累加传承
        2.2.1 军事技术继承发展促使作战方式累加传承
        2.2.2 历史上主导军事技术与主要作战方式
        2.2.3 作战方式累加传承中的融合及分类
    2.3 变革中作战方式的衔接传承
        2.3.1 衔接传承源于新军事技术保守应用
        2.3.2 军事思想超越性回归促进衔接传承
        3.3.3 武器装备的物理极限促使信息凸显
        2.3.4 信息技术进步改进力量的运用方式
第三章 军事技术变革强化传统作战方式
    3.1 信息化变革深刻影响指挥控制
        3.1.1 战场信息实时感知传输
        3.1.2 决策指令快速制定实施
        3.1.3 武器装备实现自动指控
    3.2 传统作战方式在信息化指挥控制模式下得到强化
        3.2.1 联合作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
        3.2.2 火力作战实现远程精确打击
        3.2.3 机动作战呈现非线式、非接触特点
    3.3 强化型传统作战方式的新特点
        3.3.1 作战层次的淡化
        3.3.2 作战力量的融合
        3.3.3 作战节奏的紧凑
第四章 军事技术变革衍生信息作战方式
    4.1 信息空间的拓展与争夺衍生信息作战方式
        4.1.1 军事技术变革拓展了信息空间
        4.1.2 对制信息权的争夺催生信息作战方式
    4.2 信息作战方式的具体表现
        4.2.1 电磁空间的电子战
        4.2.2 网络空间的计算机网络战
        4.2.3 认知空间的心理战
    4.3 信息作战方式的伦理问题
        4.3.1 作战时空:战争与和平的模糊
        4.3.2 作战对象:军事与民用的一体
        4.3.3 作战主体:专业与业余的并存
    4.4 衍生型信息作战方式的社会基础
        4.4.1 信息化产业
        4.4.2 一体化科技
        4.4.3 智能型人才
第五章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哲学反思
    5.1 传统作战方式与信息作战方式并存
        5.1.1 能量基础与信息主导
        5.1.2 逻辑先后与现实融合
        5.1.3 方式创新与思想“无限”
    5.2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实现途径
        5.2.1 军事理论牵引
        5.2.2 战争实践推动
    5.3 军事技术“在”与“不在”的哲学反思
        5.3.1 “失误”还是“超越”
        5.3.2 军事技术能否制胜
        5.3.3 在作战方式中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统一
第六章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现实应对
    6.1 促进军事技术哲学实践转向
        6.1.1 以经验性作为基础
        6.1.2 把实效性贯穿始终
        6.1.3 用价值性进行取舍
    6.2 面向需求发展国防科技
        6.2.1 面向需求革新理念
        6.2.2 立足现有深化改造
        6.2.3 借鉴民用吸收融合
        6.2.4 瞄准前沿跨越发展
    6.3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6.3.1 正确认识战斗力及其生成模式
        6.3.2 适应信息化要求的体制改革
        6.3.3 面向信息化战争的教育训练
结束语
致谢
摘引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畴、选题意义以及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四、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冷战后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的延续与变迁
    一、东亚在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一) 东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
        (二) 东亚-西太平洋的崛起
        (三) 东亚之于美国的战略重要性:由“重欧轻亚”转向“欧亚并重”
    二、冷战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延续性
        (一) 战和之间的“冷和”
        (二) 依旧分离的东亚世界
        (三) 历史并未在东亚终结
    三、冷战后东亚地缘政治态势的变异性
        (一) “天下莫与之强”的全球超级大国
        (二) 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不复存在
        (三) 诸多潜在的地区冲突热点的凸显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三重利益
    一、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生死攸关的利益
        (一) 确保美国、东亚盟国以及东亚海上通道的安全
        (二) 防范东亚潜在战略对手的崛起
        (三)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在东亚的扩散与使用
    二、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重大利益
        (一) 维护“美国治下”的东亚和平
        (二) 扩展美国在东亚的经贸利益
        (三) 推广“美国式”的自由民主
    三、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次要利益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面临的挑战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一、中国崛起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一) “中国挑战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
        (二)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
        (三)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实质
    二、朝鲜问题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一) “朝鲜威胁论”:美国对朝鲜问题的认知
        (二) 冷战后美国对朝战略的演变
        (三) 冷战后美国对朝战略的实质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三大支柱
    一、超强国力:独步天下的力量基础
        (一) 硬实力稳步增长
        (二) 软实力逐渐凸显
        (三) 东亚存在的增强
    二、双边同盟:无可估价的“冷战遗产”
        (一) 日益巩固的美日同盟
        (二) 不断强化的美韩同盟
        (三) 逐步拓展的美澳同盟
    三、多边制度:地区安全的多维之网
        (一) 推动双边联盟的多边化:实现力量合成
        (二) 构建多边安全机制
        (三) 参与“第二轨道”的非官方论坛
第五章 以均势求霸权: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实质
    一、战略定位:离岸平衡手
        (一) 保持行动自由的域外大国
        (二) “使鹬蚌相争”的“得利渔翁”
    二、战略指向:东亚霸权
        (一) 制衡地区霸权挑战国
        (二) 控制地区内结盟大国
    三、战略举措:东亚新均势战略
        (一) 霸权国的“分而治之”
        (二) 盟国的“跟着强者走”
结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根源与走向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一、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地缘政治根源
        (一) 打造坚不可摧的“美国堡垒”
        (二) 从“担心被包围”到“进行反包围”
        (三) “海权对抗陆权”传统的当代演绎
    二、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未来走向
        (一) 软性遏制
        (二) 柔性接触
        (三) 隐性融合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
        (一) “致人而不致于人”
        (二)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 “因利而制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后记

四、信息化将朝纵深方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分工、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格局的视角[J]. 王赞新. 晋阳学刊, 2022(01)
  • [2]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D]. 邓妙卿. 长安大学, 2020(06)
  • [3]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D]. 陈冉. 郑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酒店发展方向研究全文替换[J]. 罗丹利,郭泉恩,周佳蜜.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2)
  • [5]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J].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 科技与出版, 2019(05)
  • [6]外空信息支援:大国安全博弈的战略枢纽[J]. 徐能武. 太平洋学报, 2016(11)
  • [7]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D]. 赵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0)
  • [8]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 李家成. 吉林大学, 2011(08)
  • [9]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各方解码信息化深化应用[N]. 谢桂珍. 机电商报, 2011
  • [10]精确打击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韩磊,庞艳珂,曹禹,张民权. 兵工学报, 2010(S2)

标签:;  ;  ;  ;  ;  

信息化将深入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