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不同脱胶方法的比较

油脂不同脱胶方法的比较

一、油脂不同脱胶方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睿帆[1](2021)在《光热催化橡胶籽油加氢制备生物航空煤油及其催化剂构建》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等体积浸渍-焙烧的方式将Pt、Ru、Pd、Ni、La、Cu六种金属掺杂制半导体材料Ti O2中进行改性制成具有较好催化性能的光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釜中,以脱胶后的橡胶籽油为原料油,进行光热催化加氢制备生物航空煤油的实验。通过橡胶籽油加氢后转化率、烷烃选择性、C8~C17烷烃选择性等指标对改性后的光催化剂进行系统的评定。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将Pt-Ti O2、Ru-Ti O2、Pd-Ti O2、Ni-Ti O2、La-Ti O2、Cu-Ti O2进行XRD、XRF、TEM、CO-TPD、UV-Vis表征。分析讨论了改性后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物理化学性质。发现掺杂金属后的光催化剂仍然有着较为完整的骨架结构,并且分散度得到了提高,光催化剂的带隙能减小,使得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同时得到了Pt-Ti O2相比其他改性的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较完善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Pt-Ti O2光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釜进行光热催化加氢制生物航空煤油的实验,探究了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反应时间对光热催化橡胶籽油加氢制生物航空煤油的影响,并以油酸作为模型分子探针,探索了油脂在Pt-Ti O2光催化剂上进行光热催化加氢制生物航空煤油的反应路径为:油脂转化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加氢饱和,光生电子-空穴氧化还原发生脱羧反应将脂肪酸转化了Cn-1的烷烃。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分析设计法对光热催化加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脱胶橡胶籽在光催化反应釜中光热催化加氢的最佳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132℃,氢气压力为0.4 MPa,反应时间为13h,在该条件为分别进行了三次验证实验,得到C8~C17烷烃选择性为53.61%。

黎崎均[2](2021)在《富含EPA微藻的高效预处理与藻油制备》文中提出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是一种人体不能自主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EPA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患病几率。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因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EPA含量高、容易扩大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规模化商业生产EPA的微藻之一,也成为目前EPA藻油生产的研究热点。但在微藻生产EPA油脂的过程中,存在EPA产率低、油脂提取困难以及精炼过程损耗大等问题。本论文以微拟球藻为研究对象,对微藻培养、细胞破壁、油脂提取、油脂精炼的过程进行相应的研究,并评价了微藻油脂生产工艺的经济效益。首先,为了提高微拟球藻的EPA产率,本论文采用了超声和添加聚乙二醇等处理方式,并考察了温度对微拟球藻EPA产率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温度可以提高EPA产率,综合考虑微藻细胞生长状况以及EPA含量,18℃是微拟球藻生产EPA的最佳温度,其最高产率可以达到30.81 mg/(L·d)。超声处理和添加聚乙二醇同样可以提高EPA的产率,每天超声1 min或添加2%的聚乙二醇可以使微拟球藻的EPA产率提高约20%。其次,为提高油脂的提取效率,本论文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对微拟球藻进行破壁处理。挤压膨化处理的优化实验结果显示,模头构造、螺杆与模头间距(δ)以及物料含水率等因素对细胞破壁效果具有显着影响。挤压膨化处理使大部分微拟球藻细胞破裂,从而降低了油脂提取过程的时间和溶剂用量,对提高油脂的品质具有积极的效用。此外,本论文还对微藻油脂的提取溶剂进行筛选,并将固定床应用于藻油提取过程。结果表明低毒的正己烷/乙醇溶剂可以替代氯仿/甲醇溶剂用于微藻油脂提取,且提取效率达到95%以上。膨化破壁造粒结合固定床提取新工艺以较低的溶剂用量(2.17 mL/g)和较短的提取时间(2 h)获得更高的油脂得率(21.55%)。然后本文利用Fick定律修正模型拟合了中性脂、糖脂、磷脂在正己烷或者乙醇溶剂中的提取过程,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微藻细胞破壁后,脂质的扩散系数提高了 4个数量级。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时,中性脂的扩散速度明显快于糖脂、磷脂,扩散系数高出2~4倍,而乙醇为提取溶剂时,不同脂质的扩散系数差异较小。基于不同脂质扩散系数的差异,采用两段式提取策略可以获得以不同脂质为主体的油脂产品。第一段采用正己烷提取15min,可以获得中性脂含量45%~50%的油脂,第二段采用乙醇提取60 min,可以获得磷脂含量47%~50%的油脂。在两段提取过程中采用固定床浸没提取方法,可有效提升操作效率和减少试剂用量。为了明确正己烷/乙醇双溶剂体系获得的微拟球藻粗油脂的组成,本论文采用薄层层析法结合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粗油脂中甘油酯的总含量达到51.49%,且其中含量较多的组分为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14.03%)、甘油三酯(TAG,9.27%)、磷脂酰乙醇胺(PE,6.22%)、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5.81%)、游离脂肪酸(FFA,5.79%)、磷脂酰胆碱(PC,3.53%)。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EPA主要分布在极性脂中,主要以MGDG、DGDG和PE的形式存在。再次,本论文采用选用微晶纤维素作为吸附剂进行脱酸处理。在实验过程中,本文着重考察了超声、微波、碱处理对微晶纤维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处理使微晶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能发生明显变化,部分氢键被破坏,结晶度降低,化学反应性增强。与常用吸附剂相比,碱处理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油脂回收率和磷脂保留率,分别为95.11%和97.83%。与传统碱炼脱酸相比,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的油脂回收率和磷脂保留率更高,可以保留油脂中更多的营养成分。最后,根据藻厂生产数据以及中试实验数据,本论文对微拟球藻生产富含EPA的微藻油脂的工艺进行成本估算。结果显示富含EPA的微藻油脂预估成本为170.96元/kg,其中成本占比最多的步骤是微藻培养,占总成本的33.77%,其次是微藻采收(22.23%)以及干燥(19.41%)。而通过市场调研,该类藻油的市场价值为300~400元/kg,估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适宜大规模投产。

王玉莹[3](2021)在《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米糠是水稻加工业重要的副产物之一,以米糠为原料,制得的米糠油,是一种与橄榄油齐名的健康食用油。米糠油的发展,为促进稻米副产品的高附加值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有效契机。评价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对于促进食用油行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盘锦兴旺油脂厂米糠油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利用Ga Bi9.2.1.68软件建立模型,采用CML 2001-Jan.2016影响评价方法分析米糠油生产各阶段的环境影响。系统范围涵盖原料米糠运输、毛油浸出、油脂精炼和成品油包装四个子系统。通过米糠油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的热点问题识别确定可能的改进方案,并量化环境影响改善的可能性,为相关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生产1吨精炼米糠油,运输、毛油浸出、油脂精炼和成品油包装的环境影响分别为6.31E-11、1.70E-10、1.81E-10和5.76E-11。油脂精炼阶段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毛油浸出阶段。生命周期内最为显着的环境影响是海洋生态毒性潜值(MAETP),其次是酸化潜值(AP)、非生物化石资源耗竭潜值(ADP f)、全球变暖潜值(GWP)和光化学臭氧形成潜值(POCP)。电力和煤的大量消耗是造成这两个阶段环境影响显着的重要原因。此外,正己烷、磷酸和氢氧化钠的使用对加剧POCP、富营养化潜值(EP)和非生物元素资源耗竭潜值(ADP e)有突出贡献。而包装材料的使用对MAETP、ADP f和陆地生态毒性潜值(TETP)有较突出的作用。敏感性分析表明,对米糠油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清单数据主要是用煤量和用电量。2.基于米糠油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的热点问题识别,即化石燃料煤和电力的消耗是造成绝大部分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提出用天然气替代煤,和改变电力来源(即发电方式)来确定环境影响改善潜力。与煤相比,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米糠油生产系统产生更低的AP、EP、GWP、HTP、MAETP、ODP和POCP,特别是AP、POCP和GWP,影响改善程度最大,分别减少了74.67%、40.86%和23.22%。整体环境影响比原系统改善了24.18%。不同电力来源的环境影响顺序为: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天然气发电<光伏发电<燃煤发电。水力发电最为环境友好。与燃煤发电相比,其整体环境影响分别改善99.76%、98.03%、95.62%和90.49%。四种情景分析表明,改变电力来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环境影响改善潜力最为显着。以20%的水力发电和天然气发电为例,对应情景的整体环境影响分别改善83.21%和82.77%。因此,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燃煤发电对于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窦鑫[4](2021)在《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文中认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近海区域内非常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于我国近海海域的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同时在朝鲜西海岸也存在大量的大黄鱼。由于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产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其副产物的产量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将这些副产物有效的利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黄鱼肝的营养成分中脂质含量较大,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且大黄鱼肝脏是其内脏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器官,比较具有开发潜力。因此,为使大黄鱼鱼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值化利用,本文以大黄鱼鱼肝为原料,分析了其营养组成,并探究了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最佳工艺,同时也研究了大黄鱼鱼肝油的脱腥精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大黄鱼肝脏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对大黄鱼肝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为大黄鱼肝脏的营养和功能性产品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大黄鱼肝中水分含量较鱼肉低,为45.71%,蛋白质含量为8.25%,脂肪含量为37.97%,脂肪酸的测定结果也较为理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达62.63%,其中EPA和DHA占9.42%。与此同时,大黄鱼肝还富含磷脂、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且重金属元素(如汞,砷,镉等)含量均低于中国鱼类重金属限量标准。在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结果中也分析出形成鱼肝风味的关键成分,为醛、酮和醇类化合物。2、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鱼肝油酶法提取工艺以大黄鱼肝脏为原料,将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2.5%、料液比1:2(g/m L)、p H 7.3、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50.3℃。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78.39%,其品质较淡碱法好,油脂澄清,酸价为(5.83±0.15)mg/g,碘价为(142.65±0.22)mg/100g,含有13种脂肪酸(较淡碱法多5种),且不饱和脂肪酸为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71 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63 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2 g/100g。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提取率、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均优于淡碱法。3、阐明了三脱精制工艺对大黄鱼鱼肝油品质影响: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时的品质变化,对大黄鱼肝粗提油分别采用脱胶、脱酸、脱色处理,对各阶段鱼肝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IA、IT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脱胶、脱酸、脱色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脱色后鱼肝油的酸价与粗鱼肝油相比降低了60.42%,碘值提高了1.13倍,过氧化值降低了48.03%,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14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8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33倍,且IA、IT值均相对较低。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脱胶去除了鱼肝油中的溶胶型杂质、脱酸主要降低了鱼肝油的酸价,脱色显着的改善了鱼肝油的颜色,使其由红棕色变为浅黄色,且脱色工艺对鱼肝油的风味也略有改善。4、明确了不同脱腥方法对精制大黄鱼鱼肝油品质的影响:鱼肝油经过精制仍存在腥臭味,所以为了有效去除大黄鱼鱼肝油特殊的腥臭味,对三脱精制后大黄鱼鱼肝油进行不同脱腥方法(旋蒸、固相吸附、碱性稀醇、GTP处理。并对处理所得的精制大黄鱼鱼肝油进行理化性质、脂肪酸、IA、IT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脱腥工艺可以显着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腥方法的比较中,碱性稀醇脱腥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GTP脱腥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mmol/kg)。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略有差异,但总体品质较为优质,均可保证其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GTP由于本身带有抗氧化性,既可以抑制鱼肝油的氧化又可以保证其IA、IT值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降低人体产生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相比脱色鱼肝油,经过脱腥的鱼肝油品质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仲琴[5](2021)在《菜籽油精炼和储藏过程中品质及香气成分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消费者对菜籽油的香味需求的发展,本课题通过对菜籽油精炼与储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为加工生产出独特香味的菜籽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菜籽油在精炼、不同产地、储藏过程等关键香气成分的变化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浸出毛油和小榨毛油精炼后使酸价(Acid Value,AV)和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减少。其中,关键香气贡献成分为硫甙降解产物、醛类、吡嗪类化合物。硫甙降解产物在碱炼脱酸过程相对含量最高,经脱色和脱臭过程后急剧下降;小榨毛油精炼后硫甙降解产物相对含量减少。吡嗪类化合物在脱臭油中未检出,在小榨四级油中相对含量较低为3.45%。醛类化合物在脱色油中达到最高,经脱臭后又急剧减少;小榨毛油精炼后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从5.08%增加至12.98%。浸出毛油在脱色和脱臭过程香气成分变化较大,小榨毛油香气成分变化小,因此浸出毛油精炼控制脱色和脱臭这两个过程可以减少香气的损失,小榨四级油比脱臭油的香气成分更加复杂,因此香气更佳。(2)研究不同产地初榨菜籽油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并且对不同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利用GC-MS数据对关键香气成分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确定其关键香气成分。应用综合评价指标(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GEI)对各产地初榨菜籽油香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个产地样品共检测出177种香气成分,根据ROAV鉴定出14种关键香气成分,主要包括硫甙降解产物、醛类和吡嗪类等。各产地的香气成分主要是3-乙基-2,5-甲基吡嗪、壬醛、2,4-癸二烯醛、甲烯丙基氰、苯乙醛和月桂醛等,不同产地菜籽油样品香气差别显着;在本试验条件下,GEI评价结果表明10个产地菜籽油中香气品质最优的产地是成都。各产地初榨菜籽油香气成分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性也较大,展现其各自独特的香气。(3)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一级压榨菜籽油(First-Grade Pressed Rapeseed Oil,S1)和四级压榨菜籽油(Fourth-Grade Pressed Rapeseed Oil,S2)在60℃储藏下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其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1和S2的AV与酸类化合物有关;醛类化合物含量与氧化劣变程度有着重要关联,S1的POV总体上高于S2;经20 d储藏后,S1的茴香胺值(Anisidine Value,PV)高于S2;S1在储藏前期的氧化速率高,S2在储藏后期的氧化速率高,表明S1的劣变程度高于S2。菜籽油在储藏期间关键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化合物,S1储藏20 d的关键香气成分是癸醛、(E,E)-2,4-壬二烯醛和2,4-癸二烯醛;S2储藏20 d的关键香气成分是2,4-癸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电子鼻雷达图能区分未储藏油与储藏后的油以及储藏初期及后期香气成分差异。(E)-2-癸烯醛、(E)-2-壬烯醛、辛醛和2-十一烯醛含量与S1的POV、PV和总氧化值(Total Oxidation Value,TV)相关;壬醛、(E,E)-2-4癸二烯醛、(E)-2-癸烯醛、(E)-2-壬烯醛、癸醛、辛醛和庚醛含量与S2的POV、PV和TV相关。香气成分可作为监测菜籽油在储藏过程中氧化程度的标志。(4)采用E-nose结合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以较准确地区分开精炼过程和不同产地中菜籽油香气整体的变化情况。

李伟业[6](2021)在《三叶木通籽油制备及创伤修复研究》文中认为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e(Thunb.)koidz)为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木通属(Akebia)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湖南、四川等地。三叶木通果实中种籽数极多,约占鲜果重的15%,籽中含油率最高可达43%,在民间有应用三叶木通籽油促进伤口愈合、预防瘢痕形成的实例,效果显着,但功效性尚未有科学认证,目前多被作为废弃物处理。本文以三叶木通籽油的创伤修复功效为切入点,研究了它的提取工艺及精深加工,测定了不同处理方式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同时从自由基清除、细菌抑制及体外药效学方面进行了创伤修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确定了三叶木通籽油的最佳提取及精制工艺。三叶木通籽干热法预处理后,比较了压榨法、超声波提取法、索氏提取法、水酶法、三相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不同提取方法对三叶木通籽油得率的影响,综合得率和外观评价确定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籽油的提取,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00 min、萃取釜压力28 MPa、萃取釜温度34℃,在此条件下,得率为36.87%。所得籽油为淡黄色透明澄清液体,具有三叶木通籽油固有的气味,无异味。精制最佳工艺为(1)脱胶:磷酸添加量0.3%,水分添加量5%,脱胶时间为30min,脱胶温度60℃,脱磷率最高可达84.37%;(2)脱酸:碱液浓度10%,超碱量0.25%,碱炼时间为40 min,温度60℃,脱酸率可达98.91%;(3)脱色:活性白土添加量5%,脱色时间35 min,脱色温度70℃,脱色率可达83.46%。精制后籽油磷脂含量降低,酸价明显下降,颜色变浅,澄清透明,无异味。Schaal烘箱法对籽油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抗氧化剂的加入对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其中以TBHQ效果最佳,为解决保存过程中易氧化的问题打下基础。(2)依照国标比较了未处理籽油、干热处理籽油、精制处理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处理方式下的三叶木通籽油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指标都很突出,高于标准(QB/T 4079-2010,GB 2716-2018)。试验发现,干热处理及精制后的籽油理化性质更好,更适于籽油的应用。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其他植物籽油进行对比发现三叶木通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高,而饱和脂肪酸中以棕榈酸含量最高,达到20%以上。同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三叶木通籽油的氧化稳定性。(3)从自由基清除、抑制细菌生长及体外药效学研究方面阐释了三叶木通籽油在创伤修复上的作用。对未处理籽油、干热处理籽油、精制处理籽油三种样品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以VC、BHT为阳性对照,考察籽油对DPPH·、·OH、ABTS+·的清除能力。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三叶木通籽油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通过拟合曲线计算IC50得出干热处理籽油抗氧化活性最佳,精制处理籽油抗氧化活性最差,但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均差于Vc、BHT。研究表明未处理、干热处理、精制处理和压榨处理四种处理方式的籽油均具有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其中以压榨处理籽油效果最佳,精制处理籽油效果较差,四种处理方式的籽油抑菌活性均较阳性对照硫酸庆大霉素差;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籽油的敏感性要高于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采用CCK-8试验、迁移试验、小管形成试验和巨噬细胞极化试验,评判未处理籽油、干热处理籽油、精制处理籽油、压榨处理籽油四种样品对细胞毒性及增殖活性、迁移活性、血管形成活性及细胞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三叶木通籽油对HaCaT、HUVEC细胞无毒性作用,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且0.01、0.1、1μL/m L浓度的籽油溶液对HaCaT有显着的增殖作用,0.001、0.01、0.1μL/m L浓度的籽油溶液对HUVEC有显着的增殖作用;同时对细胞的迁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对血管形成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以压榨处理籽油、干热处理籽油对血管形成的节点数和成管长度提高作用最为明显,且总体上以0.01μL/m L籽油浓度最为适宜。同时,籽油能够促使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炎性反应,保护伤口不因炎症反应而减缓愈合。

胡忠治[7](2021)在《葡萄籽油小试精炼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葡萄在世界上是最受大众喜爱的水果之一,而中国又是世界上葡萄产量最高的国家。鲜果葡萄不宜长期存放,所以绝大部分葡萄都被用于酿制葡萄酒。葡萄籽及葡萄皮渣是酿酒葡萄后的副产物,对葡萄籽进行研究,发现葡萄籽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其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还含有多种其他的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兹醇、多酚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文针对葡萄籽油进行研究,包括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精炼工艺及有效成分检测,为葡萄籽油的提取与研发提供依据。本文对于葡萄籽油的提取采用了两种方法:压榨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technology,简称 SFE-CO2)。对比两种提取油,SFE-CO2 萃取油不仅在提油率方面要高于压榨法,在各各物化参数方面也要优于压榨油。因此精炼工艺选用SFE-CO2萃取油。葡萄籽油的精炼过程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水五个主要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各个工艺的最佳脱胶工艺条件为:采用50%柠檬酸进行酸法脱胶,最佳酸液添加量为3%、最佳去离子水添加量为7%、最佳反应温度为80℃、最佳反应时间为50min,最终脱胶率可达27%左右;最佳脱酸工艺为:采用碱法脱酸,最佳碱液浓度为24%、最佳超碱量添加量为0.3%、最佳反应温度为40℃、最佳反应时间为40min,最终脱酸率可达99.8%以上;最佳脱色工艺为:选用活性炭脱色,最佳活性炭添加量为3%、最佳脱色时间为50min、最佳脱色温度为90℃,最终脱色率可达92%左右。脱臭和脱水工艺夹杂在其他工艺中进行。对精炼前后的葡萄籽油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检测,发现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而VE的含量将精炼前有了显着的增加,而对于铜、铁等重金属元素在精炼后含量也低于国家食用油质量检测标准。因此可以说明葡萄籽油在精炼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留住了营养成分,精炼工艺满足要求。

张超奇[8](2021)在《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用牡丹作为时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然而关于西藏特有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籽油的科学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冷榨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两种方法进行提取并精炼出大花黄牡丹籽油,探索出提取工艺方法和精炼技术对牡丹籽油的生物学理化性质指标、脂肪酸组成成分、香气组成成分及体外耐受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对不同贮藏期对脂肪酸、营养物质以及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货架期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并对4个牡丹品种的总酚、抗氧化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较高(29.2%)、冷榨法较低(23.6%)。2、精炼过程对两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折光指数影响较小,而对牡丹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等影响区别较大。压榨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溶剂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58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5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57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85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76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冷榨法提取所得牡丹籽油外观颜色为暗黄色,但是经脱臭过程后得到的油脂几乎为无色无味。3、2种提取方法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是相比溶剂法提取牡丹籽油,压榨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在精炼步骤中变化波动更小,更稳定。据GC-MS结果分析显示,大花黄牡丹籽油中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87.51%和12.49%。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占比较大,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分别约占42.25%、15.29%和29.44%,而硬脂酸和棕榈酸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4、以不同加工处理的大花黄牡丹籽油为研究目标,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结合方法技术(GC/MS)对不同处理阶段的10种大花黄牡丹籽油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共29种挥发物质被检出,压榨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5,16,16,18和15个香气组分,溶剂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6,14,19,14和13个香气组分,其主要挥发物种类各不相同。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风味物质包括苯乙烯、Benzaldehyde、壬醛、反式-2,4-庚二烯醛、甲基异丁基酮、苯甲醇、正辛醇等5、2种天然抗氧化剂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货架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抗氧化效果为0.04%茶多酚+毛油>0.04%竹叶黄酮+毛油>毛油,常温25℃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00.73 d、134.90 d、131.61 d,In(IP)与温度存在线性关系,但是所建立的方程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适用,不能准确外推预测牡丹籽油所测温度区间以外的货架期。对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对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变化较明显,低海拔的PO和PR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但高海拔的PD和PL相对更安全,互有利弊,四种牡丹籽油的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等主要脂肪酸在第二个月时相对含量较高,成分保留较好,第三个月开始损失较大。6、本研究对4种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主要脂肪酸十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PO>PR>PD>PL。四种牡丹籽油中,发现凤丹籽油亚油酸含量高于油酸含量,而其他油脂样品都表现为油酸含量高于亚油酸含量。7、本研究对不同品种的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四种牡丹籽油的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PD>PL>PO>PR,总酚含量大小顺序为PO>PR>PL>PD,综合比较分析认为,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高于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由ABTS,DPPH,和FRAP分析显示结果与总酚含量结果成正相关,有趣的是,而检测到总黄酮含量却和三种抗氧化活性相关性较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在抗氧化效果中起关键作用,而是总酚。8、不同品种牡丹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也可能与某些未被检测或未被关注的化学成分有关。其他次生代谢产物酚类、黄酮类、酯类、萜类等植物可以加速牡丹种子的抗氧化活性。因此,基于UPLC-MS/MS检测技术,检测到194个次生代谢物,黄酮类、酚酸类为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发现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为PL<PD<PO<PR,结果再次验证了以上推测,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表现出色,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抗氧化能力表现较差,这很有可能与牡丹的生境差异有关。综上可知,2种提取方法各有所长,但与溶剂法相比,冷榨法优势明显,如成本少,操作方便,整个加工过程既简便又安全,是高品质牡丹籽油提取方法的不二选择,但是精炼过程应根据牡丹籽油品质选择合适的精炼步骤,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活性成分,与其他3种植物油相比,大花黄牡丹籽油也是一个新型安全的保健食用油的潜在候选者,对其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寇毛毛[9](2020)在《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磷脂酶Lecitase? Ultra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磷脂酶价格低廉、催化性能良好,尤其是Lecitase(?)Ultra(LU),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酶之一。LU目前主要应用于植物油脱胶和磷脂改性。游离酶稳定性差,且不能重复利用;将LU固定化后可克服以上缺点。介孔分子筛SBA-15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较好的负载酶,且孔道内丰富的硅羟基便于功能化修饰以改善其性能,是一种优良的载体。本论文将LU固定于不同基团修饰的SBA-15,研究了其酶学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及大豆毛油脱胶中,研究了固定化LU在两种体系的催化效果及重复利用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优化了 SBA-15负载LU的条件,得到优化后的负载条件为pH=6,酶蛋白浓度为200.80 μg/mL,吸附时间30min,在该负载条件下所得固定化酶SBA-15-LU的酶活为2177.78±101.84 U/g。2、采用常见的硅烷偶联剂对SBA-15进行有机修饰(R-SBA-15),然后再负载LU(R-SBA-15-LU)。发现N-氨乙基-γ-氨丙基、3-(异丁烯酰氧)丙基、3-氨丙基、异氰酸丙基等疏水性适中的基团有利于脂肪酶活性的提高,其中,(?)以及(?)的酶活分别为 3555.56±900.21、3444.44±346.41、4777.78±115.47、3111.11±443.89 U/g。XPS、XRD 及 FT-IR 等结构表征表明,有机功能化及LU酶已成功修饰和负载在SBA-15上,且功能化修饰和LU的负载不会改变SBA-15的有序六方孔结构。3、固定化LU适于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甘油解,叔戊醇溶剂削弱了其甘油解反应活性。SBA-15-LU催化甘油解,温度为60℃,反应8 h后,DAG 含量高达 52.43±1.64%,TAG 转化率达 89.89±1.14%;反应12 h后,TAG转化率达92.19±0.89%。相比于SBA-15-LU(DAG/MAG为1.40±0.06),(?)催化甘油解反应对 DAG有一定的选择性,DAG/MAG分别为2.86±0.99和2.89±0.19。对(?)催化甘油解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加酶量为反应底物的6.75 wt%、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4h。此条件下TAG转化率和DAG含量分别为90.92±0.08%和55.20±0.12%。此外,反应进程表明,反应在60℃比 30℃更快达到平衡,但是30℃反应时TAG转化率更高。尽管SBA-15-LU催化甘油解可得到较高含量的DAG,但是其重复利用性差,重复使用五次后,酶活是初始的9.79±6.17%;而(?)重复5次后,酶活能保持其初始酶活的83.91 ±22.25%。4、研究了 LU的水解磷脂酶活,结果显示,游离LU和SBA-15-LU的酶活分别为3581.67±75.35 U/mL和1852.50±297.83 U/g。有机功能修饰后的R-SBA-15-LU,如N-氨乙基-γ-氨丙基、3-氨丙基、苯胺甲基、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3-脲丙基及长碳链等基团修饰后所得固定化LU具有较高的酶活,其中,(?)(?)的酶活分别为3840.00±511.72、3825.00±435.97、3981.67±319.34、4554.17±164.04 和3702.50±5.00 U/g。将所得固定化LU应用于大豆毛油脱胶,在毛油磷含量较低为 121.15 mg/kg 时,(?)以及(?)经过五次重复使用后,相对活性仍维持在100%左右,且脱胶油磷含量小于10 mg/kg,可达到进一步精炼的标准,说明固定化LU用于磷含量较低的毛油脱胶,脱胶效果较好并可以重复利用。5、(?)同时具有较高的磷脂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并且在催化甘油解反应和脱胶反应中均得到较好的效果,以及重复利用效果,因此(?)是各方面性能优良的固定化酶。

贺瑶[10](2020)在《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精炼及EPA富集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藻作为代替深海鱼油生产不饱和脂肪酸的一大来源,具有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产油量高等优点。微拟球藻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生产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最具潜力的藻类之一。但常见的藻油制取方法对EPA损耗大、产率低,且提取的藻油中杂质和色素含量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藻油的质量与外观。因此,研究藻油的提取、精炼以及富集工艺,对藻油的工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论述了以得到质量高且富含EPA的藻油为目的,建立了对微拟球藻油脂的提取、精炼工艺以及对藻油中EPA富集纯化的工艺。为以藻油为原料生产EPA等保健品、医药品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并为藻油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有机溶剂体系对微拟球藻进行索氏抽提,以油脂提取率为指标,确定最佳溶剂体系,优化溶剂比例。综合考虑油脂提取率和溶剂安全性问题,确定正己烷-乙醇(3:1)为最佳溶剂比例,此时油脂提取率可达74.89%。采用亚临界丁烷对微拟球藻进行萃取,研究萃取次数、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料液比对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工艺条件进行正交优化。所得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次数4次,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45℃,料液比1:8,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率为41.01%。对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微拟球藻油脂的脂肪酸进行分析,亚临界丁烷提取法得到的藻油中EPA含量更高,且可以大规模生产、安全高效,故综合各方面因素,选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更具优势。(2)采用常规脱胶方法,水化法和酸法对微拟球藻油脂进行脱胶,脱胶前后藻油中磷脂的含量变化不大。采用稀碱法进行脱胶,在温度为60℃,搅拌速度为300 r/min,Na OH溶液用量为0.4%(w/w),碱处理时间为20 min时,脱胶率为39.5%,EPA保留率为83.6%,油脂回收率为90.6%,脱胶效果较好。选用截留分子量为10 k Da的聚醚砜(PES)膜脱胶,脱胶效果优于上述所有方法,脱胶率高达76.4%,EPA保留率为91.5%,但对油脂回收有较大影响。综合脱胶率和磷脂利用率,选择聚醚砜(PES)膜脱胶。(3)研究不同脱色剂对微拟球藻油脂脱色率和EPA保留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脱色工艺条件,所得较优工艺条件为:颗粒活性炭作为脱色剂,脱色剂用量为油质量的1.5%、脱色温度为40℃、脱色时间为1.5 h。此时,脱色率为75.85%,EPA保留率为79.22%,脱色效果较好。(4)采用碱炼脱酸法对微拟球藻油脂进行脱酸,以脱酸率和油脂回收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优化碱炼脱酸工艺,得到的优化工艺为:碱液质量分数为8%,碱炼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120 r/min,碱炼时间为40 min。此时,脱酸率为95.37%,油脂回收率为93.96%,脱酸效果最好。(5)采用尿素包埋法对精炼后藻油中的EPA进行富集纯化,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尿素包埋藻油EPA的工艺,所得优化工艺为:包埋次数为1次,包埋温度为-10℃,包埋时间为4.5 h,溶酯比为5:1。在该条件下,EPA含量显着提高,从精炼后的7.68%提高至22.19%。

二、油脂不同脱胶方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脂不同脱胶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光热催化橡胶籽油加氢制备生物航空煤油及其催化剂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脂与航空煤油简述
        1.2.1 油脂与航空煤油简述
        1.2.2 航空煤油介绍
    1.3 生物航空煤油发展现状
        1.3.1 生物质航空煤油制备技术
        1.3.2 生物质航空煤油应用
    1.4 光热催化工艺制生物航空煤油
        1.4.1 光热催化作用原理
        1.4.2 光催化反应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4.3 提高光催化性能的途径
    1.5 光催化工艺催化剂概述
        1.5.1 过渡金属掺杂制备光催化剂
        1.5.2 贵金属沉积制备光催化剂
    1.6 选题思路与研究目的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实验技术路线
        2.3.2 催化剂的制备
        2.3.3 实验方法
        2.3.4 检测方法
        2.3.5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掺杂不同金属对光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
    3.1 掺杂不同金属对Ti O_2半导体材料的影响
    3.2 掺杂不同金属对转化率的影响
    3.3 掺杂不同金属对烷烃选择性影响
    3.4 掺杂不同金属对C_8~C_(17)烷烃选择性影响
    3.5 掺杂不同金属对C_8~C_(17)烷烃分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与评价
    4.1 XRD表征
    4.2 TEM与 CO-TPD表征
    4.3 XRF表征
    4.4 UV-Vis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热催化橡胶籽油加氢制生物航空煤油工艺参数与反应机理研究
    5.1 光热催化脱胶橡胶籽油加氢制生物航空煤油工艺参数研究
        5.1.1 反应温度因素对脱胶橡胶籽油光热催化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
        5.1.2 反应时间因素对脱胶橡胶籽油光热催化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
        5.1.3 氢气压力因素对脱胶橡胶籽油光热催化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
        5.1.4 小结
    5.2 光热催化脱胶橡胶籽油加氢制生物航空煤油的反应机理探索
        5.2.1 光热催化油酸加氢实验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响应面法对光催化反应釜工艺参数的优化
    6.1 响应面实验设计
    6.2 方差分析与回归方程建立
        6.2.1 方差分析
        6.2.2 建立二阶回归方程模型
        6.2.3 二阶回归方程分析
    6.3 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探究
    6.4 优化参数与验证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项目
获奖情况
致谢

(2)富含EPA微藻的高效预处理与藻油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EPA简介
        1.1.1 EPA的物化性质
        1.1.2 EPA的生理功能
        1.1.3 EPA的来源
        1.1.4 微藻生产EPA
    1.2 微藻细胞的破壁
        1.2.1 微藻细胞壁概述
        1.2.2 机械破壁
        1.2.3 物理破壁
        1.2.4 化学破壁
        1.2.5 生物法破壁
    1.3 微藻油脂提取
        1.3.1 溶剂浸提法
        1.3.2 亚/超临界萃取法
    1.4 油脂提取动力学模型
        1.4.1 基于Fick定律的动力学模型
        1.4.2 基于费率法的动力学模型
        1.4.3 现象动力学模型
    1.5 微藻油脂分析
    1.6 油脂精炼
        1.6.1 油脂脱胶
        1.6.2 油脂脱酸
        1.6.3 油脂脱色
    1.7 微藻生产EPA存在的主要问题
        1.7.1 EPA产率较低
        1.7.2 油脂提取效率低
        1.7.3 油脂精炼损耗大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处理对微拟球藻EPA产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藻种和培养基
        2.2.3 实验设计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微拟球藻的影响
        2.3.2 超声对微拟球藻的影响
        2.3.3 聚乙二醇400 (PEG400)对微拟球藻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挤压膨化破壁造粒预处理工艺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 实验设计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挤压膨化条件优化
        3.3.2 膨化对油脂提取的影响
        3.3.3 膨化后微藻的微观结构变化
        3.3.4 膨化对油脂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微拟球藻油脂提取及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设计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藻油脂提取
        4.3.2 微藻油脂提取动力学
        4.3.3 两段式提取
    4.4 小结
第5章 微拟球藻食用油脂组分定量分析及EPA分布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拟球藻油脂分类
        5.3.2 中性脂组分分析
        5.3.3 糖脂组分分析
        5.3.4 磷脂组分分析
        5.3.5 EPA的分布
    5.4 小结
第6章 碱性微晶纤维素在微藻油脂脱酸过程的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处理方式对微晶纤维素结构的影响
        6.3.2 微晶纤维素的脱酸效果
        6.3.3 碱性微晶纤维素与其他吸附剂的比较
        6.3.4 碱性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与传统碱炼脱酸的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富含EPA微藻油脂生产的经济性评估
    7.1 引言
    7.2 工艺流程以及成本核算
    7.3 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提取动力学不同模型的拟合曲线及参数
附录B 数据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和定义
        1.2.2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米糠油提取技术
    2.2 系统描述
        2.2.1 运输
        2.2.2 毛油浸出
        2.2.3 油脂精炼
        2.2.4 成品油包装
    2.3 数据收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分配
    2.4 蒙特卡罗模拟
3 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
    3.1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3.2 清单分析
    3.3 影响评价
    3.4 结果解释
        3.4.1 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3.4.2 毛油浸出阶段的环境影响
        3.4.3 油脂精炼阶段的环境影响
        3.4.4 贡献因素分析
        3.4.5 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米糠油生产环境影响改进方案研究
    4.1 天然气替换煤系统
        4.1.1 煤和天然气对应情景总环境影响对比
        4.1.2 两情景毛油浸出阶段环境影响对比
        4.1.3 两情景油脂精炼阶段环境影响对比
    4.2 改变电力来源
        4.2.1 不同电力来源
        4.2.2 不同电力来源环境影响比较
    4.3 情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黄鱼简介
    1.2 大黄鱼副产物加工现状
    1.3 肝脏及其制品基本营养成分的研究现状
    1.4 鱼类肝脏脂质的研发现状
        1.4.1 磷脂
        1.4.2 脂肪酸
        1.4.3 不皂化脂质
    1.5 鱼类脂质的制备
        1.5.1 蒸煮法
        1.5.2 压榨法
        1.5.3 溶剂法
        1.5.4 淡碱水解法
        1.5.5 酶解法
        1.5.6 超声辅助法
        1.5.7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6 鱼油精制
        1.6.1 脱胶
        1.6.2 脱酸
        1.6.3 脱色
        1.6.4 脱腥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黄鱼肝脏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原料预处理
        2.1.3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1.4 氨基酸的测定
        2.1.5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2.1.6 感官评价
        2.1.7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1.8 磷脂组成的测定
        2.1.9 无机元素的测定
        2.1.10 维生素的测定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基本营养成分的分析
        2.2.2 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2.2.3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
        2.2.4 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2.2.5 磷脂组成的分析
        2.2.6 无机元素组成的分析
        2.2.7 维生素组成的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肝油的酶法提取工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响应面优化设计
    3.4 大黄鱼鱼肝油的品质分析
    3.5 大黄鱼鱼肝油的脂肪酸组成
    3.6 小结
第四章 脱胶、脱酸、脱色的精制过程对大黄鱼肝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大黄鱼鱼肝油脱胶工艺
        4.1.3 大黄鱼鱼肝油脱酸工艺
        4.1.4 大黄鱼鱼肝油脱色工艺
        4.1.5 鱼肝油理化特性测定
        4.1.6 脂肪酸的测定
        4.1.7 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4.1.8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4.1.8.1 样品制备
        4.1.8.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4.1.9 感官评价
        4.1.10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4.2.2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脂肪酸的影响
        4.2.3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和血栓形成指数(IT)的影响
        4.2.4 三脱过程对鱼肝油感官评价的影响
        4.2.5 鱼肝油精制过程挥发性成分分析
        4.2.6 三脱精制过程对关键风味物质(OAV)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几种脱腥方法对精制大黄鱼鱼肝油风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不同脱腥方法
        5.1.3 鱼肝油理化特性测定
        5.1.4 脂肪酸的测定
        5.1.5 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
        5.1.6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5.1.7 感官评价
        5.1.10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几种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脂肪酸的影响
        5.2.3 不同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的影响
        5.2.4 不同脱腥方法处理对大黄鱼肝油感官评价的影响
        5.2.5 不同脱腥方法挥发性成分分析
        5.2.6 几种脱腥方法对关键风味物质(OAV)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菜籽油精炼和储藏过程中品质及香气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菜籽油概述
    1.2 菜籽油精炼
        1.2.1 毛油除杂
        1.2.2 碱炼脱酸
        1.2.3 水化脱胶
        1.2.4 脱色
        1.2.5 脱臭
    1.3 菜籽油储藏
    1.4 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现状
        1.4.1 挥发性香气成分检测及关键香气成分的确定
        1.4.2 国内外菜籽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现状
    1.5 挥发性香气成分产生途径和影响因素
        1.5.1 香气成分产生途径
        1.5.2 影响香气成分的因素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精炼过程菜籽油香气成分的变化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制取菜籽油工艺流程
        2.2.2 精炼过程菜籽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2.2.3 精炼过程菜籽油香气成分电子鼻分析
        2.2.4 精炼过程菜籽油香气成分GC-MS分析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精炼过程菜籽油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2.3.2 精炼过程香气成分电子鼻分析
        2.3.3 精炼过程香气成分GC-MS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产地初榨菜籽油关键香气成分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菜籽油的制备
        3.2.2 不同产地菜籽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3.2.3 不同产地初榨菜籽油香气成分电子鼻检测
        3.2.4 不同产地初榨菜籽油香气成分GC-MS检测
        3.2.5 关键香气成分评价方法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产地初榨菜籽油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3.3.2 不同产地初榨菜籽油香气成分电子鼻分析
        3.3.3 不同产地初榨菜籽油香气成分GC-MS分析
        3.3.4 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3.3.5 关键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菜籽油储藏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材料处理
        4.2.2 储藏过程菜籽油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4.2.3 储藏过程菜籽油香气成分电子鼻检测
        4.2.4 储藏过程菜籽油香气成分GC-MS检测
        4.2.5 关键香气成分评价方法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储藏过程菜籽油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4.3.2 储藏过程菜籽油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4.3.3 储藏过程菜籽油香气成分电子鼻分析
        4.3.4 储藏过程菜籽油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4.3.5 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三叶木通籽油制备及创伤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三叶木通概述
        1.1.1 三叶木通的主要营养成分
        1.1.2 三叶木通的主要化学成分
        1.1.3 三叶木通的生理活性
    1.2 油脂提取及精制方法概述
        1.2.1 植物油脂常见提取方法
        1.2.2 油脂精制方法
    1.3 创伤修复概述
        1.3.1 创伤修复经典途径
        1.3.2 创伤修复相关机理
        1.3.3 影响创伤修复的因素
        1.3.4 创伤修复应用研究
    1.4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三叶木通籽油提取及精制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三叶木通籽预处理
        2.2.2 三叶木通籽油提取方法
        2.2.3 超临界CO_2萃取法工艺优化
        2.2.4 三叶木通籽油的精制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预处理方式比较
        2.3.2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三叶木通籽油的比较
        2.3.3 单因素试验分析
        2.3.4 响应面试验分析
        2.3.5 籽油精制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三叶木通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稳定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透明度、气味、滋味测定
        3.2.2 加热试验
        3.2.3 冷冻试验
        3.2.4 相对密度测定
        3.2.5 水分及挥发物测定
        3.2.6 灰分测定
        3.2.7 过氧化值测定
        3.2.8 酸价测定
        3.2.9 碘值测定
        3.2.10 皂化值测定
        3.2.11 脂肪酸组成分析
        3.2.12 油脂加速氧化试验
        3.2.1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籽油感官评价
        3.3.2 籽油理化性质
        3.3.3 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3.3.4 籽油氧化稳定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三叶木通籽油创伤修复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2.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2.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2.4 籽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4.2.5 CCK-8 细胞增殖试验
        4.2.6 细胞迁移试验
        4.2.7 小管形成试验
        4.2.8 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4.2.9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籽油抗氧化活性分析
        4.3.2 籽油抑菌活性分析
        4.3.3 创伤修复体外药效学研究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三叶木通籽油提取精制工艺
    5.2 三叶木通籽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
    5.3 三叶木通籽油促进创伤修复活性
第6章 创新点、不足之处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缩略词
附录B 三叶木通籽油气相色谱图

(7)葡萄籽油小试精炼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葡萄籽油研究进展
        1.2.1 葡萄
        1.2.2 葡萄籽油
        1.2.3 葡萄籽油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1.2.4 葡萄籽油提取工艺进展
        1.2.5 葡萄籽油精炼工艺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葡萄籽油提取工艺
    2.1 材料与仪器
    2.2 提油工艺
        2.2.1 压榨法
        2.2.2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
    2.3 物化参数测定
        2.3.1 酸值测定
        2.3.2 碘值测定
        2.3.3 过氧化值测定
        2.3.4 皂化值测定
        2.3.5 密度的测定
        2.3.6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2.3.7 折光指数的测定
        2.3.8 表面张力的测定
        2.3.9 粘度的测定
    2.4 结果分析
第三章 葡萄籽油精炼工艺
    3.1 仪器与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葡萄籽油脱胶工艺
        3.2.2 葡萄籽油脱酸工艺
        3.2.3 葡萄籽油脱色工艺
    3.3 结果分析
        3.3.1 葡萄籽油脱胶
        3.3.2 葡萄籽油脱酸
        3.3.3 葡萄籽油脱色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葡萄籽油组成与分析
    4.1 葡萄籽油理化指标测定
    4.2 葡萄籽油的组成测定
        4.2.1 葡萄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4.2.2 矿物质元素的测定
        4.2.3 维生素的测定
    4.3 结果分析
        4.3.1 葡萄籽油物化参数测定
        4.3.2 脂肪酸含量
        4.3.3 矿物质元素
        4.3.4 维生素含量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丹及油用牡丹
    1.2 牡丹籽油
        1.1.1 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与安全特性
        1.1.2 牡丹籽油的提取技术
        1.1.3 ‘大花黄牡丹’牡丹的油用优势及研究进展
        1.1.4 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价值
    1.3 牡丹籽油精炼工艺概述
    1.4 牡丹籽油中相关功能成分简介
        1.4.1 脂肪酸及其功能简介
        1.4.2 酚类物质及其功能简介
        1.4.3 不皂化物及其功能简介
        1.4.4 微量元素及其功能简介
    1.5 植物油中香气物质概述
    1.6 油脂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理活性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课题研究意义
        1.7.3 课题研究创新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品质比较研究
    2.1 材料采集与处理
    2.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提取与精炼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出油率测定
        2.4.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
        2.4.3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2.4.4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微量活性物质测定
        2.4.5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5 实验结果
        2.5.1 两种方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
        2.5.2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理化指标变化
        2.5.3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
        2.5.4 不同方法提取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部分功能成分变化
        2.5.5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比较研究
    3.1 材料采集与处理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牡丹籽油的提取,精炼方法
        3.3.2 风味物质分析的测定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比较研究
        3.4.2 不同加工工艺的大花黄牡丹籽油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四种牡丹籽油化学成分分析和大花黄牡丹籽油储藏性能研究
    4.1 材料采集与处理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脂肪酸测定方法
        4.3.2 四种牡丹籽油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4.3.3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的预测
    4.4 实验结果
        4.4.1 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组成及含量的比较分析
        4.4.2 四种牡丹籽油微量元素比较分析
        4.4.3 储藏时间对大花黄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分析
        4.4.4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预测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1 材料采集与处理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5.3.2 四种牡丹籽油的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5.3.3 四种的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测定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5.4.2 四种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磷脂酶Lecitase? Ultra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磷脂酶
        1.1.1 磷脂酶分类及催化磷脂水解特点
        1.1.2 酶的固定化方法及载体选择
        1.1.3 磷脂酶的固定化
    1.2 酶法制备甘油二酯
        1.2.1 甘油二酯
        1.2.2 甘油二酯的酶法制备
    1.3 酶法脱胶及磷脂改性
        1.3.1 常见脱胶方法
        1.3.2 磷脂酶脱胶及磷脂改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SBA-15负载LU及条件优化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LU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2 LU脂肪酶活力测定
        2.2.3 SBA-15有机功能化修饰
        2.2.4 SBA-15 或有机功能化SBA-15 负载LU
        2.2.5 固定化酶结构表征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U酶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2.3.2 SBA-15负载LU及条件优化
        2.3.3 有机功能化 SBA-15 负载 LU
        2.3.4 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 LU 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LU的固定化
        3.2.2 SBA-15负载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2.3 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2.4 底物摩尔比、有机溶剂及加水量对LU催化甘油解反应效果的影响
        3.2.5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的重复利用性
        3.2.6 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A-15-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3.2 R-SBA-15-LU催化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3.3 底物摩尔比、有机溶剂及加水量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3.3.4 固定化 LU 催化甘油解反应的重复利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LU应用于大豆毛油脱胶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1 SBA-15负载LU
        4.2.2 LU磷脂酶活的测定
        4.2.3 SBA-15 或有机功能化SBA-15 负载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反应
        4.2.4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反应的重复利用性
        4.2.5 植物油中磷含量的测定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化LU磷脂酶活及蛋白质吸附率
        4.3.2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
        4.3.3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的重复利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精炼及EPA富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拟球藻及藻油的概述
        1.1.1 微拟球藻简介
        1.1.2 藻油研究现状
        1.1.3 EPA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1.2 藻油提取工艺研究概况
        1.2.1 溶剂萃取法
        1.2.2 亚临界萃取法
        1.2.3 超临界CO2萃取法
        1.2.4 机械压榨法
    1.3 油脂精炼工艺的研究概况
        1.3.1 油脂脱胶
        1.3.2 油脂脱色
        1.3.3 油脂脱酸
        1.3.4 微藻油脂精炼工艺研究概况
    1.4 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工艺概况
        1.4.1 分子蒸馏法
        1.4.2 低温结晶法
        1.4.3 尿素包埋法
        1.4.4 银离子络合法
        1.4.5 酶富集法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微拟球藻油脂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微拟球藻总脂含量测定方法
        2.3.2 索氏抽提法
        2.3.3 亚临界丁烷萃取法
        2.3.4 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对藻油提取率的影响
        2.4.2 亚临界丁烷萃取
        2.4.3 不同提取方法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微拟球藻油脂脱胶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微拟球藻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
        3.3.2 微拟球藻油脂酸价的测定方法
        3.3.3 微拟球藻油脂碘值的测定方法
        3.3.4 微拟球藻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
        3.3.5 微拟球藻油脂预处理方法
        3.3.6 不同脱胶方法
        3.3.7 藻油磷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微拟球藻油脂的理化性质
        3.4.2 微拟球藻油脂预处理
        3.4.3 脱胶工艺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微拟球藻油脂脱色、脱酸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微拟球藻油脂脱色方法
        4.3.2 微拟球藻油脂脂肪酸组成测定方法
        4.3.3 微拟球藻油脂脱酸方法
        4.3.4 微拟球藻油脂酸价的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拟球藻油脂脱色工艺探究
        4.4.2 微拟球藻油脂脱酸工艺研究
        4.4.3 精炼前后微拟球藻油脂理化性质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EPA富集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制备藻油脂肪酸乙酯
        5.3.2 尿素包埋藻油脂肪酸乙酯
        5.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5.3.4 响应面试验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5.3.5 气相色谱分析富集后的藻油脂肪酸组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单因素实验分析
        5.4.2 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
        5.4.3 尿素包埋前后藻油脂肪酸组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油脂不同脱胶方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热催化橡胶籽油加氢制备生物航空煤油及其催化剂构建[D]. 李睿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富含EPA微藻的高效预处理与藻油制备[D]. 黎崎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3]米糠油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王玉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D]. 窦鑫.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5]菜籽油精炼和储藏过程中品质及香气成分变化研究[D]. 仲琴.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6]三叶木通籽油制备及创伤修复研究[D]. 李伟业. 吉首大学, 2021
  • [7]葡萄籽油小试精炼工艺的研究[D]. 胡忠治. 宁夏大学, 2021
  • [8]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D]. 张超奇. 西藏大学, 2021(12)
  • [9]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磷脂酶Lecitase? Ultra及其应用研究[D]. 寇毛毛.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精炼及EPA富集工艺的研究[D]. 贺瑶.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油脂不同脱胶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