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选拔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一、“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1](2021)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身心健康、形成健康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承担着重要角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宏观导向作用,然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实际体育课堂教学衔接不畅、体育课程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落实。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实施之间的中介,构建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本土特色并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模式,对有效实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560体育课程模式”的个案研究等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模式是贴近课堂教学的模式,而体育课程模式是统筹了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方案,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中介。(2)基于课程模式、体育课程模式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非普适性原则。(3)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在设计和实践中混淆;(2)模式照搬,流于形式;(3)课程设计目的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4)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主题鲜明,模式多样化;(2)课程结构丰富,具有可操作性;(3)非普适性,适用于特定的教育环境。(5)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首先要对体育课程模式要素进行分析,其次还需要从课程的角度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6)“560体育课程模式”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包括每周五节60分钟的体育课、“导师制+选课制”、“五级竞赛”三大特色,模式的开发具有从问题出发的,与学校教育理念相适应;课程结构的创新与融合;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十分具有借鉴与研究价值。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张圣杰[2](2021)在《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田径运动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田径运动对于提升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发现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期望能了解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为本地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田径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运城市区内五所高级中学的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分析处理。研究结果显示:(1)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师队伍中,体育教师大多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占比不多,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一些专业培训较少,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称结构层面,体育教师参差不齐;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2)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田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和重复性大,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田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考核形式单一,田径教学计划准备不够充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学校的体育课时设置不足,经常有其他学科教师占课现象,授课中时常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课外体育活动相对较少;(3)学生对于田径课的认知和态度并不是很理想,大多喜欢一些风险系数较高的田径项目,这和学校所教授的田径内容也相悖。了解田径知识的途径非常匮乏;(4)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环境差异性较大,田径教学场地、配置水平参差不齐,体育场地和器材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由于经费来源较少和学校相关负责的领导层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场地的维修和器材的购入情况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财力和物力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之上,为使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更加趋向合理化,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经费;(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田径教学能力;(3)改变田径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突显学生主体性;(4)改进田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5)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经费。

冯曜旭[3](2021)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研究》文中提出在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信息化给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如何加快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发展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文章试图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与应用作为突破口,在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及方法,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结构及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初步设计出适用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新型教学平台,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目的。

王佳,曹亮[4](2021)在《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实践与评价——以“原地支撑跳上跳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寻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优势,以"原地支撑跳上跳下"为例,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到课堂教学、课堂师生评价,进行分层教学的积极尝试。充分验证分层教学在班级授课制下的必要性以及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性、主动性。

王建[5](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马叶超[6](2020)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学模式被应用到体育实践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突出的问题,探讨了国内一些常见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最后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需求,讨论了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用。旨在为中学体育灵活式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曹旭鹏[7](2019)在《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烟台三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教学实践有效性等相关研究的介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固定的教学模式转向动态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因此本文以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整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初中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的优化提出参考与建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有关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和模式构建相关资料进行再认知,从原理依据、模式含义、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程序结构、方法体系等多个方面来构建此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同一个教学班的同一运动项目单元教学,分别由几位能力、专项各异的体育教师按单元结构实行分阶段梯度轮流授课的教学模式。然后,将教师轮换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在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班级进行为期9个周的教学实验,进行实验前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学习兴趣测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本文结论:1、研究轮换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在于:(1)有利于丰富和加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理论;(2)有利于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分类;(3)有利于丰富体育教研形式理论体系。2、研究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1)能激发体育教师教研积极性,提高教研效率;(2)帮助水平、专长各异的体育教师熟悉并掌握各种体育教材及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能力;(3)提高体育教师威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4)有利于提高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5)有利于平衡教学力量,保证教育公平;(6)有利于激发体育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培养体育教师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感。3、轮换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即同一个教学班的同一运动项目单元教学,分别由几位能力、专项各异的体育教师按单元结构实行分阶段梯度轮流授课的教学模式。4、轮换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中的程序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轮换团体构建;(2)小组成员之间设计、讨论半学期各单元教材教法,确定各阶段教学任务的承担者;(3)小组成员按照上课进度轮流上课,课后要及时将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组员沟通,让组员明确学情,帮助下一个组员及时应对下一节课应采取的措施;(4)教学步骤;(5)各单元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反馈总结。5、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有益于学生运动兴趣和情感培养,但对学生运动技能方面提高没有传统模式显着。参与实验的教师访谈结果显示该模式对于体育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有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1、正确应用初中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2、做好课程内容衔接工作;3、合理安排体育教师授课顺序;4、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学水平。

程华东[8](2019)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提出以2001-2018年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946篇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全部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刊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要内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期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数量变化趋势都呈波动变化的特征;2001-2009年间期刊文献总量呈急剧上升,随后稳定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且总量较大;2001-2006年间核心期刊数量在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攀升,2006-2012年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2012-2018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数量相对较少。(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较稳定且联系较密切的研究合作团体,但整体发文量较低,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作者或机构还处于“孤立”特征且合作较少,同时缺乏具有领军意义的研究作者与机构。(3)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动较大,研究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活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特征呈多方关注——集体狂热——理性回归的变化趋势。(4)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主题历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探索、体育运动方法探索、研究现状与对策探索、高职与高中体育教学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等演化过程。(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可分为逐步拓展与基础研究积累时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与理性回归时期三个研究阶段,而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为各阶段研究前沿。(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研究要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研究内容强调实证性研究,同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深化。

沈若宇[9](2019)在《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教育发展自“癸卯学制”以来,已走过110余年。国内基础教育已完成普及阶段,然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际校际差距明显,学校空间严重超载,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等问题依然存在。以适应知识传授为主旨的现行中小学校建设规范标准在实践中被质疑或更新;缺乏科学依据盲目追求高标准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全面提升中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适应教育理念发展之需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我国地域面积较大,城际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理念发展的同时,主要以北京及深圳为代表借鉴城市,并立足于西安市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国内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发展困境,以创新型育人教改为依托,运用建筑计划学“空间与行为相适应”理念及田野方法,在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进而结合就学人口预测,以规模为指导,研究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通过对教育理念发展的梳理,明确教育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与校舍空间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国内城市小学校舍空间的现状困境,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对优质城市小学影响因素及其空间需求的分析,明确教学空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总结适应教育理念发展的城市小学校舍空间需求,并通过校舍空间关系分析,探索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并结合学社空间共享探索,为城市小学校舍空间的适应性发展提供明确目标。再者以学生就学通勤方式,合理就学通勤时间为指导,结合学社共享空间交通组织,明确城市小学服务范围,为就学人口的预测提供合理的空间限定。同时以学生家庭居住空间为出发点,通过对居住空间与就学人口之间的关系分析,结合统计学研究方法,构建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模型。为城市小学校舍规模的确立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最终以西安JH小学群4所学校为具体案例,通过优化学区空间,明确就学人口预测范围,确立4所学校空间规模,进而分析各校达到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的具体措施。并在核心片区具体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需求指导规模的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思路,并通过供需关系影响下的城市小学分类,构建了结合学社空间共享发展的校舍空间优化与空间再造计划模式。本研究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分析,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梳理了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及其空间优化模式,并获得以下结论:总结了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以学校合理空间服务范围为指导预测城市小学就学人口,进而探讨城市小学学区就学供需关系;以就学供需关系指导学校空间规模,总结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研究,是涉及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复杂过程,因而,后续研究工作开展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与标准的关系分析,学社空间共享对校内空间潜力的影响,大数据在就学人口预测方法中的应用以及学区空间组织原则对学区划分的影响等等环节拓展,进而促使我国基础教育逐步走向优质且公平的教育时代。

刘玉芳[10](2019)在《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瓶颈及路径抉择》文中指出体育模块教学是国家教育部积极倡导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得以延用的教学模式。它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目前,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陷入困境,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为了促使体育模块教学更好地在海南省全面推广使用,本文以海南省16所代表性高中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目前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实施的瓶颈,并提出路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管理过程缺位,领导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模块教学实施受阻;师资素养良莠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物力资源不均衡,教学内容开设受限;组织与管理困难,模块教学难以为继。针对上述相关问题提出了五个解决方案:一、加大课改宣传力度,鼓励全面试行新版《课程标准》;二、优化师资结构,加速引进和在职培训体育师资;三、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四、加大资金与精力投入,全面改善物质条件;五、引导学生正确选项,对热门项目进行人数分流。

二、“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
        1.1.2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研究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之需
        1.1.3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是细化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1.1 课程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1.2.1.2 课程模式开发研究
        1.2.2 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1 国内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2 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个案分析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2.5 实地调查法
    2.3 研究思路
3 核心概念界定
    3.1 课程的概念界定
    3.2 课程模式的概念界定
    3.3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概念辨析
    3.4 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辨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4.1.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
        4.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现存问题
    4.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分析
        4.2.1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概况
        4.2.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特点总结
        4.2.3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原则、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
        4.3.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
        4.3.2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
        4.3.2.1 体育课程模式要素构成分析
        4.3.2.2 基于课程角度的整体设计
        4.3.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路径
    4.4 “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分析
        4.4.1 “560 体育课程模式”概况
        4.4.2 “560 体育课程模式”提出的背景
        4.4.3 基于课程模式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内容与分析
        4.4.4 基于课程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设计
        4.4.5 对“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评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实地调查记录
附录2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体育课选课方法
附录3 访谈问卷
致谢

(2)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项目开课情况
    3.2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
        3.2.1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2.2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3.2.3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所学专项分布情况
        3.2.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量
        3.2.5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调查
        3.2.6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
    3.3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基本情况
        3.3.1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对田径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3.3.2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执行情况
        3.3.3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计划的制定情况
        3.3.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编写教案的情况
        3.3.5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3.3.6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3.3.7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考核调查分析
        3.3.8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调查分析
        3.3.9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组织形式调查分析
    3.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学生田径学习的基本情况
        3.4.1 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学习动机
        3.4.2 学生喜欢的田径项目
        3.4.3 学生对田径课学习的认识及态度情况
        3.4.4 学生学习田径知识的途径
        3.4.5 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学习方式
    3.5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
        3.5.1 学校场地现状
        3.5.2 田径教学器材设施现状
4 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提高对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
        5.2.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田径教学能力
        5.2.3 改变田径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突显学生主体性
        5.2.4 改进田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2.5 加大田径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经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情况及简介

(3)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 传统技能教学模式
    2. 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
    3. 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
    4. 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
    5. 体育锻炼类教学模式
    6. 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
    7. 发展学生主动性体育教学模式
    8.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4)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实践与评价——以“原地支撑跳上跳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层教学发展现状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分层教学发展现状
    2.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方式与策略
    1.分层教学体现渐进式教学目标和导向要求
    2.分层教学关注精细化学情分析及器材准备
    3.分层教学讲求灵活性分层方式及课堂应变
三、分层教学实践评价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6)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性
2、中学体育教学面临最突出的问题
    2.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单一
    2.2、教学方法单一且滞后
    2.3、体育教育教学重视不足
3、常见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
    3.1、传统式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
    3.2、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
    3.3、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
    3.4、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
    3.5、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
    3.6、快乐式体育教学模式
4、多样化教学模式的选择
5、结语

(7)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烟台三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体育教师轮换模式研究现状
        2.1.3 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 国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理论构建
    4.1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内涵
    4.2 体育教学轮换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3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4.3.1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生理学基础
        4.3.2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4.4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
        4.4.1 指导思想
        4.4.2 教学目标
        4.4.3 构建原则
        4.4.4 程序结构
        4.4.5 教学方法体系
    4.5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4.5.1 制度保障机制
        4.5.2 组织保障机制
        4.5.3 人才保障机制
5 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证结果分析
    5.1 实验前相关测试结果分析
        5.1.1 运动基础同质性分析
        5.1.2 实验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测试分析
        5.1.3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分析
    5.2 实验后相关测试结果分析
        5.2.1 实验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5.2.3 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5.3 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实验中的局限与展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研究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
        6.1.2 研究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
        6.1.3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内涵
        6.1.4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中的程序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6.1.5 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6.2 建议
        6.2.1 正确应用初中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
        6.2.2 做好课程内容衔接工作
        6.2.3 合理安排体育教师授课顺序
        6.2.4 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学水平
附录
    附录 A 以立定跳远为例教案
    附录 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C 评价量表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2.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2.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2.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特征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运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发文量分析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4.2.1 研究文献作者特征
        4.2.2 研究文献机构特征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分析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分析
        4.4.1 研究主要内容特征
        4.4.2 研究主题演化特征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分析
        4.5.1 研究阶段划分
        4.5.2 研究前沿内容特征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4.6.1 研究将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4.6.2 研究主题将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
        4.6.3 中小学及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实证性研究将得到加强
        4.6.4 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方面研究将得到加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特征
        5.1.2 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特征
        5.1.3 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特征
        5.1.4 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特征
        5.1.5 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内容特征
        5.1.6 研究发展趋势特征
    5.2 建议
        5.2.1 加强理论成果深层次的探讨
        5.2.2 建立稳定且具有流转性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5.2.3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增加对自身功能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5.2.4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应适当增加对非体育影响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解释
        1.2.2. 研究对象明确
        1.2.3.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教育理念对城市小学空间的影响
    2.1. 教育发展概述
        2.1.1. 教育起源
        2.1.2. 教育理念发展
        2.1.3. 国内教育理念现状
    2.2. 城市小学及学区发展概述
        2.2.1. 国内学校起源
        2.2.2. 学区制度的出现
        2.2.3. 学区制度的发展
    2.3. 国内城市小学现状困境
        2.3.1. 学校发展滞后城市化进程
        2.3.2. 校舍空间无法满足就学人口的日益增长
        2.3.3. 学区内无条件就近入学难以实现
        2.3.4. 班级规模存在普遍超额现象
        2.3.5. 学校建筑规范难以满足当前需求
        2.3.6. 校舍空间与教育理念适应性不足
    2.4.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发展思路
        2.4.1. 构建适应的教育理念发展的城市小学空间标准
        2.4.2. 科学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2.4.3. 以就学通勤时间为主导的就学供需关系分析范围
        2.4.4. 以规模为指导落实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得以实施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需求解析
    3.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概述
        3.1.1. 优质城市小学影响因素
        3.1.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定义
    3.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影响因素
        3.2.1. 城市小学规划用地分析
        3.2.2. 城市小学体育场地分析
        3.2.3. 城市小学可比用地面积
        3.2.4. 城市小学可比容积率
        3.2.5. 城市小学建筑用地分析
    3.3. 适应教育理念的城市小学空间需求
        3.3.1.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3.3.2. 行政办公用房
        3.3.3. 生活服务用房
        3.3.4. 其他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分析
    4.1.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关系
        4.1.1. 学校使用面积系数—K值
        4.1.2. 普通教室空间占比
        4.1.3. 空间复合利用
    4.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及指标
        4.2.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
        4.2.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
    4.3.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分析
        4.3.1.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类型
        4.3.2.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模式
    4.4.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容量分析
        4.4.1. 既有用地学校空间容量
        4.4.2. 学校规模指导的学校用地规模
        4.4.3. 城市小学空间容量调整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组织分析
    5.1. 城市小学服务范围
        5.1.1. 城市小学服务半径
        5.1.2. 城市小学服务范围
    5.2. 城市小学就学距离
        5.2.1. 城市小学主要就学距离分布
        5.2.2. 城市小学合理就学距离
    5.3. 城市小学就学方式
        5.3.1. 城市小学主要就学方式
        5.3.2. 城市小学其他就学方式
        5.3.3. 城市小学就学方式变革
    5.4. 城市小学就学时间
        5.4.1. 城市小学就学时间分布
        5.4.2. 城市小学合理就学时间
    5.5.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关系
        5.5.1.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组织分类
        5.5.2.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关系
    5.6.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组织原则
        5.6.1. 学住空间组织原则
        5.6.2. 学社共享空间组织原则
    5.7. 本章小结
6. 城市小学就学人口分析
    6.1. 就学人口预测方法概述
        6.1.1. 城市小学布点规划
        6.1.2. 城市小学学区划分
        6.1.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思路
    6.2. 居住空间对就学人口的影响
        6.2.1. 宏观层面
        6.2.2. 中观层面
        6.2.3. 微观层面
    6.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模型
        6.3.1. 分析方法选取
        6.3.2. 影响因素确立
        6.3.3. 预测模型构建
        6.3.4. 预测模型检验
    6.4.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6.4.1.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单元
        6.4.2. 居住空间影响就学人口的指标统计
        6.4.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以西安JH小学群为例
    7.1. 西安JH小学群概况
        7.1.1. 西安JH小学
        7.1.2. 西安JF小学
        7.1.3. 西安LF小学
        7.1.4. 西安PT小学
    7.2. 西安JH小学群学区概况
        7.2.1. 西安JH小学群现状学区范围
        7.2.2. 西安JH小学群现状学区矛盾
    7.3. 西安JH小学群区域就学人口分析
        7.3.1. 西安JH小学群社区概况
        7.3.2. 西安JH小学群居住空间统计
        7.3.3. 西安JH小学群就学人口分析
    7.4. 西安JH小学群学区范围优化
        7.4.1. 西安JH小学群服务范围
        7.4.2. 西安JH小学群服务社区范围
        7.4.3. 学区边界优化
        7.4.4. 学校规模优化
        7.4.5. 就学时间优化
    7.5. 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7.5.1. 西安JH小学群学校规模
        7.5.2. 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7.6. 本章小结
8.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8.1.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1.1. 单一学校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1.2. 多校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2. 城市小学学区供需关系分析
    8.3. 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分类
        8.3.1. 供大于求
        8.3.2. 供求平衡
        8.3.3. 供小于求
    8.4.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方式
        8.4.1. 校舍空间优化
        8.4.2. 校舍空间再造
        8.4.3. 城市小学与社区空间共享发展
    8.5.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1.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标准
        9.1.2. 城市小学学区就学供需关系
        9.1.3. 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9.2. 研究创新
        9.2.1. 结合学区空间指导学校规模及校舍空间计划的研究视角创新
        9.2.2. 为适应教育理念发展提出城市小学校舍空间适应性指标
        9.2.3. 以就学供需关系为指导提出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9.3. 研究展望
        9.3.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
        9.3.2. 学社空间共享对城市小学校内空间潜力的影响
        9.3.3. 大数据支撑下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9.3.4. 学区空间组织原则对学区划分的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式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1:西安JH小学群小学现状图纸
        西安JH小学
        西安JF小学
        西安LF小学
    附录 2: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西安JH小学
        西安JF小学
        西安LF小学
    附录 3:西安JH小学群周边社区居住空间统计
    附录 4:学区划分部门调研问卷
    附录 5:学校管理部门调研问卷
    附录 6:专业教师调研问卷
    附录 7:学生调研问卷
    附录 8:社区调研问卷
    附录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现行国家规范与各省市标准对照表

(10)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瓶颈及路径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体育模块教学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模块教学
        (三)瓶颈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实地考察法
        (三)访谈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数理统计法
        (六)比较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一 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实施历程
        (一)试验阶段(2001年6 月至2004年8 月)
        (二)推广及普及阶段(2004年9 月至2017年8 月)
        (三)新一轮课改阶段(2017年9 月到至今)
    二 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现状
        (一)领导重视程度分析
        (二)师资力量分析
        (三)教师职业素养分析
        (四)物力资源分析
        (五)开设内容分析
        (六)组织形式分析
        (七)实施评价分析
    三 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瓶颈
        (一)教学管理过程缺位,新课改举步维艰
        (二)师资力量不足,模块教学实施受阻
        (三)师资素养良莠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物力资源不均衡,模块项目开设受限
        (五)组织与管理困难,模块教学难以为继
    四 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路径抉择
        (一)加大课改宣传力度,鼓励全面试行新版《课程标准》
        (二)优化师资结构,加快引进和在职培训体育师资
        (三)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知识素养
        (四)加大资金和精力投入,全面改善物质条件
        (五)引导学生正确选项,对热门项目进行人数分流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四、“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运城市区高级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圣杰. 山西大学, 2021
  • [3]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研究[J]. 冯曜旭. 武当, 2021(01)
  • [4]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实践与评价——以“原地支撑跳上跳下”为例[J]. 王佳,曹亮.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1)
  •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究[J]. 马叶超.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6)
  • [7]初二体育教师轮换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烟台三中为例[D]. 曹旭鹏.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D]. 程华东.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9]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D]. 沈若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海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瓶颈及路径抉择[D]. 刘玉芳.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选拔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