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

体育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

一、体育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鲁城,吴燕丹,郑程浩[1](2022)在《《国际残奥委员会无障碍指南》设计理念对北京冬残奥会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残奥委员会无障碍指南》的设计理念及内容将对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采用文本分析法,从公共服务政策视角解读该文件,发现其在继承、发展无障碍环境作用基础上,与我国无障碍环境发展整体理念相契合,为我国无障碍基础设施的总体行动纲领制定起到促进作用。依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4个设计理念,即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多元包容、智能化设计。该指南的设计理念对于北京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国际残奥委员会要求与北京无障碍设施现状,提出北京冬残奥会筹办应通过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达到关注冬残奥运动员发展与公众参与,推动奥运遗产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民助力冬残奥与社会融合进程等发展目标。

闪弘扬[2](2021)在《南京市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规划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所必需的设施。残疾人要融入社会生活,无障碍参与体育则成为重要途径,可丰富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满足其体育需求,实现健身康复无障碍,同时促进无障碍社会化。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社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进行研究。以残疾人体育参与动线形式,将其划分为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与体育参与无障碍内部设施。研究得出南京社区内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总体建设不足,仅部分社区有体育参与无障碍的相关设施。存在问题:外部设施:(1)社区无障碍出行困难;(2)体育无障碍外部设施的建设率和改造率低;(3)配套无障碍设施建设少,无障碍信息建设欠缺;(4)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使用不便,缺乏管理;内部设施存在:(1)场地进入障碍,体育场地锻炼环境差;(2)无障碍体育器材数量种类不足,存在器材占用、损坏;(3)体育参与辅助器具缺失严重;(4)相关体育无障碍信息缺乏建设。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外部设施:(1)完善体育参与外部设施,保障残疾人出行便捷;(2)增加资金投入,加快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3)促进体育参与无障碍配套设施建设,弥补无障碍信息缺失;(4)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内部部设施:(1)解除体育场地障碍,构建适宜体育参与环境;(2)制定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规范标准,丰富无障碍体育器材种类;(3)加强体育参与辅助器具建设,保障残疾人体育参与安全;(4)加强体育参与无障碍信息交流。

彭程程[3](2021)在《残疾人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沟通性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提出

杨晨[4](2021)在《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对残疾群体在教育、生活、健康发展等各方面越来越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全面小康,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等国家长远规划及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都将残疾人事业作为国家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是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及康复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本课题基于此大背景及残疾大学生实际需求,旨在通过对江苏省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找出目前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设的设想及具体操作,希望通过课题研究不仅能推动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大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促进高校整体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并对江苏整体无障碍环境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调查法,并借助全纳教育、通用设计及正常化理念对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构建了高校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系,主要由硬件无障碍和软件无障碍构成。硬件无障碍环境包括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及内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两者进行无缝衔接。体育参与软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前提和重点在于高校无障碍环境法制建设的完善及整体无障碍意识的提升。研究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高校体育参与外部无障碍环境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二、高校体育参与内部无障碍环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三、高校体育参与无障碍软环境缺乏及时性与实用性,并提出具体对策为:一、提升校园无障碍建设理念、完善江苏高校无障碍法律法规体系;二、加强高校体育参与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三、提升高校体育参与内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四、增强高校无障碍软环境建设的及时性与实用性。

王浴安[5](2020)在《基于流线组织的冬奥场馆及场地无障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奥运会及残奥会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从1948年伦敦康复运动会开始,残疾人的体育运动事业逐步受到关注,如今,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的承办,无疑对我国提出了一个相较以往更加艰巨的挑战,即如何应对大型体育赛事在山地、寒地环境下的无障碍设计。本文以赛时流线组织为切入点,对奥运场馆、场地的核心空间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标识系统、无障碍设施材质选择等内容开展研究分析,以期为场馆、场地无障碍环境营造满足赛事无障碍连续性通行要求和赛后转换通用性要求提供数据支持。论文第一章对特定环境下流线及无障碍设计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框架进行基本阐述。第二章针对本文涉及到的流线组织和无障碍设计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第三章对国内外现有无障碍设计规范指南进行参数对比和量化研究,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整理其差异性及成因。第四章将量化参数与冬奥会场馆及场地的各大流线设计相结合,进行一系列重要空间节点的建模分析,主要包括场地与停车、建筑物入口、通道和坡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坐席和无障碍卫生间六大部分,并针对性的补充了低位服务设施、更淋空间、无障碍标识系统、无障碍设施材料选择和结合景观的无障碍设计等内容,完善无障碍流线组织的基本要素。第五章结合国内外现有冰雪项目的运营发展情况,前瞻性的论证如何合理利用冬奥项目的场馆及场地,使其既满足专业竞技水平,又能惠及普通大众。最后,本文论证无障碍设计在体育建筑方面的成熟与完备,能吸引大量残障人士和老年人轻松参与到冰雪项目中来,保障赛区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整体运营,以期明确我国有关体育项目无障碍建设的目标,提供建筑设计的量化参考依据,以点带面的推进国内无障碍通用设计理论的完善工作。

高倩倩[6](2020)在《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障人士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体现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社区作为残障人士生活的主要空间,是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重要场所,社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直接影响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生活的程度。本文以城市社区为切入点,倡导以社区为基础,加强和完善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障人士提供健康、教育、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服务,使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实现残障人士和社区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统计数据以及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发现近年来河北省的无障碍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公众无障碍意识淡薄、无障碍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无障碍服务相对不足、监管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基于国内外部分城市和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经验,例如:先进的无障碍理念、完善的法规体系、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氛围、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等,提出完善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希望通过提升公众的无障碍意识、健全无障碍建设相关法规及标准、加大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投入、提升为残障人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城市社区无障碍建设和服务考核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正常社会生活、提升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吴海龙[7](2020)在《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方法研究 ——以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而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是有障人士,包括残障人群、老人、儿童、孕妇、文化障碍者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完善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有利于促进残障人群融入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通用无障碍设计理念的提出,老龄化进程的日益严峻对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提出更高设计要求,然而当前城区公共空间建设虽以无障碍设计规范为依据,但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性、连续性设计缺失,建设过程缺乏系统性规划和监管。因此本文以城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品质为目标,探索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方法体系和必要的辅助支持,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以城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无障碍设计基础理论和受众人群行为特征分析,解析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系统内容和设计需求。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存在规划体系架构不明确、设计策略不完善、标准与需求错位和新型辅助技术缺失等问题。其次,在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系统性、通用性和协同性为原则,尝试将无障碍设计接入城市规划,构建总规层面、详细规划层面和城市设计层面的无障碍规划体系。并提出城区公共空间中步行系统、接驳系统、广场绿地和公共设施四个方面的系统性设计要点,形成以无障碍规划体系和设计要点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最后,以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某商业地块的无障碍设施布局优化和典型空间无障碍设计作为案例设计演示。本文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落实为目的,在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城区公共空间以无障碍规划体系和要素设计要点相结合的无障碍设计方法,并辅以辅助措施支持,以期为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实践提供借鉴。研究依托于“罗湖区无障碍发展规划”课题,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深圳市罗湖区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及改造,为未来城区无障碍再建设提供规划控制方法和设计方法思路。

宋超凡[8](2020)在《大学校园无障碍环境建构之行动研究 ——以上海N大学为例》文中提出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发布以后,融合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作为签署宣言的国家之一,我国积极践行融合教育理念,采取了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形式。在残障人士的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视力障碍学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就读,接触到普通大学生,同他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在融合教育视角下,视力障碍学生同普通大学生不应该加以区别对待,但是由于过往所接触到的教育截然不同,视力障碍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在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信息的获取、交流的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在视力障碍大学生就读的高校,需要对视力障碍大学生有更多的照顾,建构校园无障碍环境对视力障碍大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大有裨益。本文运用合作式行动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视力障碍大学生及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从而了解视力障碍大学生对于校园无障碍环境的实际需求,并通过设计及执行行动计划,同视力障碍学生一道,逐步建构校园无障碍环境,为视力障碍大学生融入校园环境提供支撑。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中,研究者发现校园环境中,教学环境、交流环境、信息获取环境对于视力障碍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产生较大的困扰。在教学环境中,视力障碍学生缺少相关盲用学习设备的配备、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体育课程和活动较少;在交流环境中,校园环境中障碍情况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缺乏志愿服务,且志愿服务需要日常化、普遍化、组织化;在信息获取环境中,信息发布者缺乏“通用”理念知识,在部分信息获取上(如图片信息),视力障碍学生存在困难;研究者采取合作式行动研究,以视力障碍学生为自己的合作行动研究者,了解视力障碍学生在校园无障碍环境建构方面的想法和建议,讨论拟定行动计划,并进行执行,对于执行的结果团队共同反思,并为下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作指导,旨在建构一个友善的校园环境,为视力障碍学生提供方便,为以后更全面的校园无障碍环境构建打下基础。

夏菁[9](2019)在《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与解锢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虽有近四十年的成绩,但“残疾人难出门”问题仍然很普遍。残疾人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因身体弱势与社会弱势的双重特征,其对空间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对于有空间移动能力却难以实现空间移动的残疾人而言,其长期处于“想而不能”的空间移动状态。为实现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空间共享以及提供与残疾人空间需要相匹配的空间供给,针对“残疾人难出门”这一社会现象,本文引入残疾人空间锢定概念,对残疾人空间移动能力不足的现象、机制及效应展开研究。本文从城乡规划学视角重新审视残疾研究的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探索提升残疾人空间移动能力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在新时代以人为本规划中关注残疾等弱势群体的空间公平与正义,推进大城市存量空间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小城市增量空间公平与效率协同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残疾人空间锢定现象的内涵是残疾人主观想去多远而客观不能去多远的主客观空间接触机会不一致产生的现象。这是来自于外部环境障碍和残疾人自身健康状况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立足于残疾人的空间需要,本文从残疾群体和个体空间需要出发,基于“群体——个体”视角建构残疾人空间锢定现象、效应及解锢策略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以南京市为例,采用小微数据与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实证演绎。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基于“群体——个体”视角分析残疾人空间锢定现象时,研究总结提出了该现象的“三层次”特征:宏观层次残疾人空间结构锢定、中观层次残疾人空间类型锢定、微观层次残疾人空间行为锢定。结合实证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在宏观层,城市边缘区是残疾人口结构性集聚的区域,在城市内部发展压力作用于郊区和郊区自发城镇化的共同作用下,残疾群体向城市边缘区集聚的态势明显。在中观层,受政府力与市场力的综合作用,残疾个体聚居空间分化于低收入邻里,并且在该类聚居空间中,残疾人偏好的各类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供给之间呈现错配特征:空间位置供给上的错位与空间内容供给上的失配。在微观层,残疾人的日常行为呈现如下特征:出行时间短、可供选择的出行时间受限、出行逗留时间不长;出行距离短、出行范围小、出行目的地类型不丰富。残疾人日常活动类型表现出必要性活动的发生类型少、自发性活动的发生频率低的特征。第二,在中微观层次分析残疾个体出行行为选择及偏好时,研究揭示了空间“二元性”规律以及约束残疾人空间行为的“四要素”。残疾人对空间的感知是以“家及周边”为界限进行二元划分。在中观层,残疾人对不同空间形态的聚居空间满意度均不高,总体上呈现出对“家及周边”空间的强偏好以及对突破“家及周边”空间的弱依赖的规律特征。在微观层,残疾人活动空间的选择并不完全遵循城市服务设施的等级配置。当突破该范围时,残疾人的空间选择具有强目标导向性。残疾人的日常行为活动受“四要素”影响,分别是来自于残疾人自身的健康因素,以及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经济、社会、建成环境因素。第三,在推断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以及探寻削弱负效应的策略中,研究发现残疾人空间集聚正效应可作为削弱其空间锢定负效应的手段。残疾人空间锢定现象本身的“被动”状态使残疾人空间锢定倾向负效应。但是,残疾人空间集聚却能促进部分残疾人“主动”走出家门。同时,就集聚本身而言,其可产生规模效应。故本文提出发挥残疾人空间集聚带来的正效应,通过规划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进入残疾人聚居空间,发挥市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残疾人共赢的格局。第四,在残疾人空间解锢的思路与策略探讨中,明确其重点是时空间秩序的再部署。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提出改善残疾人空间供给效度的策略,逐步实现残疾人主客观空间接触机会趋于一致,进而使其获得空间行动自由。在时间维度上,认为针对不同空间移动需要的残疾人应有供给的先后秩序,出行动机越强、出行能力越强的残疾人越应优先得到供给。在空间维度上,针对残疾人的空间集聚特征,应在认识集聚机制的前提下,采取差别化的供给方式;针对残疾人聚居空间类型分化与日常行为约束特征,应通过规划介入强调精准化的内容供给。全文约14.5万字。

曾欣慰[10](2019)在《城市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现状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越来越趋向人性化、多元化、智能化等全方面发展。无障碍设计作为公共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其无障碍化建设程度,不仅是衡量一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低的表现,同时也是作为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交娱乐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都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这就对现有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如今城市公共建筑绝大多数存在无障碍化程度不高、无障碍细节处理不完善、相关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现状研究是极其有必要和有价值的,这不仅对既有建筑无障碍环境的优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新建建筑无障碍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建设性。文化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种类众多、分布较广、日常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其无障碍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各类群众正常使用。本文以广州、深圳五处不同年代建筑、不同建造背景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建筑无障碍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人群人体尺度、行为特征以及日常所遇障碍进行归纳,对无障碍设计相关概念、定义及设计原理进行梳理;对影响无障碍环境的相关因素进行整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制成评价体系表;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宝贵资料,对调研对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且运用评价体系对调研对象赋分评价;对可改善空间较大的调研对象提出改造策略并且施行操作简易的包括周边环境,建筑出入口,室内空间,垂直交通以及相关辅助设施的无障碍设计改造。笔者希望通过对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现状研究的成果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作用,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公共环境的品质,保障残障人士公平正当权利,引起全社会对于无障碍设计的关注起到积极作用。

二、体育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残奥委员会无障碍指南》设计理念对北京冬残奥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国际残奥委会《指南》的主要内容与解读
    2.1 《指南》的基本概况
    2.2 《指南》的目标
    2.3 《指南》的原则
3 IPC无障碍设计理念的主要创新
    3.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更加人性化的设计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全面发展
    3.3 坚持多元包容理念:倡导践行和谐共生的世界愿景
    3.4 坚持智能化设计理念:助推特殊需要人群共享科技成果
4 《指南》创新理念对北京2022年冬残奥筹办的启示
    4.1 共享冬残奥:着重关注冬残奥运动员发展与公众参与
    4.2 绿色冬残奥:稳步推动奥运遗产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
    4.3 包容冬残奥:促进全民助力冬残奥与社会融合进程
    4.4 科技冬残奥:优化无障碍设计与开拓新环境
5 结语

(2)南京市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规划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无障碍发展进程
    1.5 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证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3 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与体育参与无障碍内部设施之间的关系问题
        2.3.1 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的整体性
        2.3.2 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与体育参与无障碍内部设施
    2.4 研究思路
    2.5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3 南京市残疾人体育无障碍设施实证研究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 实证调研数据分析
        3.2.1 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建设情况
        3.2.1.1 无障碍出行
        3.2.1.2 无障碍公共设施
        3.2.1.3 无障碍信息
        3.2.2 体育参与无障碍内部设施建设情况
        3.2.2.1 无障碍体育设施设备
        3.2.2.2 无障碍体育器材
        3.2.2.3 体育参与辅助器具
        3.2.2.4 无障碍体育信息
    3.3 总体数据分析与评价
        3.3.1 南京市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实际情况
        3.3.2 体育参与外部设施情况分析
        3.3.3 体育参与无障碍内部设施情况分析
    3.4 南京市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研究
        3.4.1 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存在问题
        3.4.1.1 社区无障碍出行困难
        3.4.1.2 体育无障碍外部设施的建设率和改造率低
        3.4.1.3 配套无障碍设施建设少,无障碍信息建设欠缺
        3.4.1.4 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使用不便,缺乏管理
        3.4.2 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内部设施存在问题
        3.4.2.1 场地进入障碍,体育场地锻炼环境差
        3.4.2.2 无障碍体育器材数量种类不足,存在器材占用、损坏问题
        3.4.2.3 体育参与辅助器具缺失严重
        3.4.2.4 相关体育无障碍信息缺乏建设
    3.5 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3.5.1 受行政区圈层结构影响
        3.5.2 受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规范与标准建设影响
4 完善南京市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的对策分析
    4.1 完善体育参与无障碍外部设施对策
        4.1.1 完善体育参与外部设施,保障残疾人出行便捷
        4.1.2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
        4.1.3 促进体育参与无障碍配套设施建设,弥补无障碍信息缺失
        4.1.4 加强设施维护管理
    4.2 完善体育参与无障碍内部设施对策
        4.2.1 解除体育场地障碍、构建适宜体育参与环境
        4.2.2 制定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规范标准,丰富无障碍体育器材种类
        4.2.3 加强体育参与辅助器具建设,保障残疾人体育参与安全
        4.2.4 加强体育参与无障碍信息交流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特点及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现状
    2.3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1 全纳教育理论的再审视
    4.2 通用设计及正常化理念的阐释及应用
    4.3 高校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制度保障
5 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目标分析
    5.1 体育教育无障碍
        5.1.1 体育教学实施无障碍
        5.1.2 课外锻炼无障碍
        5.1.3 运动康复无障碍
    5.2 无障碍社会化
6 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
    6.1 江苏高校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系构建
    6.2 体育参与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
        6.2.1 江苏高校学习无障碍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6.2.2 江苏高校生活无障碍环境调查与分析
        6.2.3 江苏高校教学与办公无障碍环境调查与分析
    6.3 体育参与内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
        6.3.1 江苏高校体育教学与参与无障碍硬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6.3.2 江苏高校体育无障碍设施调查与分析
        6.3.3 江苏高校康复及锻炼调查与分析
    6.4 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软环境研究
7 江苏高校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高校体育参与外部无障碍环境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
    7.2 高校体育参与内部无障碍环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7.3 高校体育参与无障碍软环境缺乏及时性与实用性
8 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8.1 提升校园无障碍建设理念、完善江苏高校无障碍法律法规体系
    8.2 加强高校体育参与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8.3 提升高校体育参与内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8.4 增强高校无障碍软环境建设的及时性与实用性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10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流线组织的冬奥场馆及场地无障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整体无障碍水平仍有待提升
        1.1.2 北京冬奥会需要无障碍环境的营造
        1.1.3 冬残奥会促进残疾人运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案例调研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1.1 国内理论研究
        2.1.2 国内实践发展趋势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理论研究
        2.2.2 国外实践发展趋势
第3章 国内外无障碍设施关键参数要求的差异性
    3.1 国内外规范标准概述
        3.1.1 无障碍通用技术规范
        3.1.2 奥运赛事无障碍专项指南
        3.1.3 无障碍相关概念辨析
    3.2 量化参数对比研究
        3.2.1 场地与机动车停车
        3.2.2 建筑物无障碍出入口
        3.2.3 通道和坡道
        3.2.4 无障碍电梯与升降台
        3.2.5 无障碍坐席
        3.2.6 无障碍卫生间
    3.3 无障碍设计的差异性分析
        3.3.1 整体框架
        3.3.2 量化参数
第4章 冬奥场馆流线中各大核心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4.1 冬奥赛区无障碍设计影响因素
        4.1.1 冬奥赛区及赛事简介
        4.1.2 山林环境下场馆及场地的设计
        4.1.3 冬奥赛区环境行为特征
        4.1.4 冬奥赛区无障碍设计原则
    4.2 冬奥场馆及场地赛时流线组织
        4.2.1 运动员便捷的竞技流线
        4.2.2 观众舒适的观赛流线
        4.2.3 VIP私密的贵宾流线
        4.2.4 工作人员高效的辅助流线
    4.3 流线组织中核心空间节点无障碍设计要求
        4.3.1 赛区场地无障碍规划设计
        4.3.2 竞赛场馆内无障碍流线设计
        4.3.3 冬奥村无障碍通用设计
    4.4 基于流线设计的无障碍标识系统
        4.4.1 标识系统的现状概述
        4.4.2 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
        4.4.3 无障碍标识及信息无障碍设计要求
        4.4.4 流线组织与标识系统的结合
    4.5 无障碍设施的材质选择
        4.5.1 景观系统和地面铺装
        4.5.2 热惰性和防滑
        4.5.3 无障碍标识系统材质
第5章 无障碍场馆及场地赛后运维的展望
    5.1 无障碍设计促进赛时赛后转换
        5.1.1 国外冬奥场馆赛后利用
        5.1.2 国内冰雪场地运维现状
        5.1.3 新型集散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5.1.4 无障碍设计提升奥运村的附加值
    5.2 人性化设计赛区在时间维度下运营
        5.2.1 “三亿人上冰雪”的双奥城市
        5.2.2 无障碍环境下比赛场地综合发展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残障人士
        2.1.2 城市社区
        2.1.3 社区公共服务场所
        2.1.4 无障碍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社区治理理论
        2.2.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
    3.1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政策
    3.2 城市社区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2.1 出入口的坡化
        3.2.2 低位服务台的设置
        3.2.3 无障碍厕所或厕位的建设
        3.2.4 双侧扶手楼梯的设计
    3.3 城市社区残障人士服务现状
        3.3.1 社区康复照料服务
        3.3.2 社区文体活动服务
第四章 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无障碍设施基础薄弱
    4.2 无障碍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4.3 区域发展明显不均衡
    4.4 无障碍设施使用和维护不到位
    4.5 无障碍社区考核监管有待加强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经验
    5.1 先进的无障碍建设理念
    5.2 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5.3 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氛围
    5.4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5.5 全方位的监督评价机制
第六章 提升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的建议
    6.1 通过引导和宣传提升公众的无障碍意识
    6.2 切实健全和执行无障碍建设相关法规及标准
    6.3 加大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投入
    6.4 提升为残障人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6.5 健全城市社区无障碍建设和服务考核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方法研究 ——以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障碍建设的快速发展
        1.1.2 无障碍人群的迫切需求
        1.1.3 无障碍理念的转变演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无障碍人群
        1.4.2 无障碍设计
        1.4.3 城区公共空间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理论基础与系统要素解析
    2.1 无障碍设计相关理论
        2.1.1 系统性设计
        2.1.2 通用性设计
    2.2 无障碍设计受众人群
        2.2.1 概述
        2.2.2 狭义障碍人群
        2.2.3 广义障碍人群
    2.3 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系统要素解析
        2.3.1 无障碍要素划分依据
        2.3.2 无障碍要素分类构成
        2.3.3 无障碍要素设计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罗湖区南湖街道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现状分析
    3.1 罗湖区城区现状
        3.1.1 罗湖区建设现状分析
        3.1.2 罗湖区人口现状分析
        3.1.3 罗湖区无障碍制度现状
    3.2 无障碍现状问题分析
        3.2.1 调研方法及评估指标
        3.2.2 城区步行系统现状调研
        3.2.3 城区接驳系统现状调研
        3.2.4 城区广场绿地现状调研
        3.2.5 城区公共设施现状调研
    3.3 无障碍环境使用评价
        3.3.1 调研人群概况
        3.3.2 无障碍环境评价
        3.3.3 无障碍需求评价
    3.4 无障碍现状问题总结
        3.4.1 体系架构不明确
        3.4.2 设计策略不完善
        3.4.3 标准与需求错位
        3.4.4 新辅助技术缺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方法研究
    4.1 目标及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规划体系架构
        4.2.1 总规层面无障碍设计
        4.2.2 控规层面无障碍设计
        4.2.3 修规层面无障碍设计
        4.2.4 无障碍城市设计引导
        4.2.5 辅助措施支撑
    4.3 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点
        4.3.1 步行系统设计要点
        4.3.2 接驳系统设计要点
        4.3.3 广场绿地设计要点
        4.3.4 公共设施设计要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湖街道某地块无障碍设计实践运用
    5.1 项目概况
    5.2 无障碍建设现状
    5.3 无障碍设计引导
    5.4 典型公共空间设计示例
结论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罗湖区无障碍人群主观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大学校园无障碍环境建构之行动研究 ——以上海N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融合教育”理念在世界广为人知
        2.无障碍建设在我国逐渐地走向成熟
        3.校园无障碍建设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名词释义
        1.视力障碍学生
        2.校园无障碍环境
二、文献综述
    (一)校园无障碍环境的含义
        1.校园无障碍环境的起源
        2.校园无障碍环境的意义
    (二)校园无障碍环境设置原则与要点
    (三)校园无障碍环境的相关研究
        1.校园无障碍环境相关理论研究
        2.设施设置现状及设置困境研究
        3.教师对校园无障碍的态度研究
    (四)研究焦点
三、研究方法
    (一)合作行动研究法
        1.合作行动研究法
        2.选择此法的原因
    (二)研究场域及研究参与者
        1.研究场域的选择
        2.研究场域的描述
        3.研究者个人描述
        4.合作行动研究的视障生同学
        5.研究者与合作视障生的关系
    (三)研究历程规划
        1.发现研究中的问题
        2.阅读文献以及讨论
        3.确定本次研究主题
        4.进入研究情境之中
        5.行动方案设计循环
    (四)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
        1.编写访谈与观察资料,建立系统化文本材料
        2.认真阅读所收集文本,依目标进行材料分类
        3.思考行动方案与目标,获得初步的分析结果
        4.依初步结果进行分析,实行方案修正与反思
        5.依据修正的行动方案,进行再实施与再讨论
    (五)研究品质的保证
        1.持续观察
        2.厚实描述
        3.反思日志
        4.同侪检核
四、研究发现
    (一)第一阶段——行动准备期:校园无障碍环境建构的条件
        1.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物理设备的支持以及向教师普及相关知识
        2.良好的交流环境,需要为视力障碍生建立包容、支持的交往环境
        3.良好的信息环境,需要用“通用设计”理念指导校园信息的发布
    (二)第二阶段——行动初期:建构教学无障碍环境
        1.行动计划
        2.行动执行
        3.行动反思
    (三)第三阶段——行动中期:建构交流无障碍环境
        1.行动计划
        2.行动执行
        3.行动反思
    (四)第四阶段——行动后期:建构信息无障碍环境
        1.行动计划
        2.行动执行
        3.行动反思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校园无障碍环境建构需要行政、教师、健视学生的支持
        2.校园无障碍环境建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交流环境无障碍
        3.校园无障碍环境各要素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作用
    (二)研究建议
        1.校园内倡导无障碍环境的建构和使用理念
        2.学生志愿者为在校视力障碍学生提供支持
        3.学校行政教务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与解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及解锢策略的理论思辨
    2.1 残疾研究的一般范式
    2.2 相关主要理论借鉴
    2.3 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及解锢策略的理论分析
第3章 残疾人空间结构锢定的实证研究
    3.1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3.2 残疾人空间结构锢定的实证研究方案
    3.3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结构锢定的集聚特征
    3.4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结构锢定的集聚机制
第4章 残疾人空间类型锢定的实证研究
    4.1 残疾人空间类型锢定的实证研究方案
    4.2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类型锢定的分化特征
    4.3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类型锢定的异同点比较
    4.4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类型锢定的分化机制
第5章 残疾人空间行为锢定的实证研究
    5.1 残疾人空间行为锢定的实证研究方案
    5.2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行为锢定的约束特征
    5.3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行为锢定的原因分析
    5.4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行为锢定的约束机制
第6章 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的总体判断
    6.2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锢定的负效应
    6.3 南京市残疾人空间集聚产生的正效应
第7章 残疾人空间解锢思路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
    7.1 残疾人空间解锢的思路
    7.2 宏观层:差别供给以适应残疾人的空间结构集聚
    7.3 中微观层:精准供给以提升残疾人对空间的满意度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研究生发表论文清单

(10)城市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现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1.1.2 .当下无障碍建设仍有发展空间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1.2.2 .保障人身安全,维护社会和谐
        1.2.3 .完善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无障碍设计研究概况
        1.4.1 .国外无障碍设计研究现状及趋势
        1.4.2 .国内无障碍设计研究现状及趋势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化建筑无障碍设计系统研究
    2.1 无障碍设计相关概念及定义
        2.1.1 .障碍
        2.1.2 .无障碍
        2.1.3 .弱势群体
        2.1.4 .文化建筑
    2.2 无障碍设计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2.2.1 无障碍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2.2.2 无障碍设计基本原则
    2.3 城市文化建筑环境无障碍设计内容及评价体系
        2.3.1 无障碍环境设计内容
        2.3.2 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多层次评价体系
        2.3.3 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评价体系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文化建筑无障碍设计环境现状调研与评价
    3.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2 文化建筑调研
        3.2.1 .广州市博物馆
        3.2.2 .深圳市罗湖区图书馆
        3.2.3 .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
        3.2.4 .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
        3.2.5 .深圳市少年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无障碍环境改造与优化
    4.1 .现有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改造依据
        4.1.1 .现有文化建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4.1.2 .现有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改造原则
    4.2 .现有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改造措施
        4.2.1 .建筑周边环境无障碍设计改造
        4.2.2 .建筑环境无障碍感官因素改造
        4.2.3 .建筑出入口无障碍设计改造
        4.2.4 .室内水平空间改造
        4.2.5 .垂直交通改造
        4.2.6 .相关辅助功能及设施改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体育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残奥委员会无障碍指南》设计理念对北京冬残奥会的启示[J]. 鲁城,吴燕丹,郑程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南京市残疾人体育参与无障碍设施规划与对策研究[D]. 闪弘扬.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3]残疾人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沟通性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彭程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江苏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 杨晨.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5]基于流线组织的冬奥场馆及场地无障碍设计研究[D]. 王浴安. 天津大学, 2020(02)
  • [6]河北省城市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D]. 高倩倩. 河北大学, 2020(08)
  • [7]城区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方法研究 ——以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为例[D]. 吴海龙. 深圳大学, 2020(02)
  • [8]大学校园无障碍环境建构之行动研究 ——以上海N大学为例[D]. 宋超凡.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残疾人空间锢定效应与解锢策略研究[D]. 夏菁.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城市文化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现状之研究[D]. 曾欣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体育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