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

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

一、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胡晓丽,皇甫张龙,姜艳丽[2](2020)在《1999—2019年审定的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系统了解短季棉的研究动态,培育新的适应生产的短季棉品种,以1999—2019年全国审定的45个短季棉品种为材料,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季棉品种的生育期主要集中在110 d以内;铃质量、籽指变幅不大,衣分在2002年以后显着提高,皮棉产量差异较大,以新疆品种的产量较高;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基本符合品种要求,断裂比强度变幅较大,达到强和很强标准的占57.8%,有9个品种的比强度在很差等级上;枯萎病抗性大多能达到抗或高抗,黄萎病抗性较差。短季棉的纤维断裂比强度和黄萎病抗性是品种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以后在育种工作中应着重提高的2个方面。

宋琳琳[3](2019)在《不同棉花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间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随着纺织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对棉花品种的产量和纤维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量高、纤维长、强度适宜、细度好、整齐度高的棉花品种才能满足人类对棉纺织品舒适性、耐用性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选取来自于国内不同省份的159份棉花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安阳)试点的田间调查和测定共15个性状,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方法,诠释主要数量性状间相互关系,为培育高产、稳产、纤维品质优良,创造特异性突出的优异种质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15个性状将159份材料聚为6个类群,第I类群长江流域棉区品种,第Ⅱ类群西北内陆棉区品种,第Ⅲ类群辽宁特早熟棉区品种,第Ⅳ、Ⅴ、Ⅵ类群黄河流域棉区品种。相同生态区的品种被聚为一类,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长期育种过程中同一生态条件下对品种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择有趋同性。聚类结果显示是符合遗传规律,遗传背景远近决定了聚类结果的远近。黄河流域棉区与西北内陆棉区品种特点比较接近,地理位置越是接近其主要数量性状越接近。2.主要数量性状变异分析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结铃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8.57%,次之是衣分和铃重;在品质性状中,比强度变异系数最大为9.79%,伸长率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35%;在其他性状中,黄萎病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8.69%,开花期变异系数最小为4.12%。3.主成分分析表明:通过对159份品种15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了前5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可反映出棉花大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信息。4.相关性分析表明:决定皮棉产量相关程度依次为铃数>衣分>铃重>株高>果枝数>生育期>开花期>籽指;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表明,株高与纤维长度、马克隆值呈现极显着正相关,与比强度、伸长率呈现显着正相关;果枝数与马克隆值、伸长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与整齐度显着正相关;品质性状间纤维长度与比强度、伸长率及整齐度呈现了极显着正相关,伸长率、整齐度分别与纤维长度、比强度呈现极显着正相关;黄萎病指与籽指正相关不显着,与产量组分因子和品质组分因子均呈现负相关。5.通径分析与最优回归分析表明:铃数对皮棉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果枝数、株高、衣分和单铃重。最优回归方程为Y=-0.579+0.036X1+0.058X2+0.007X36.依据产量性状筛选出铃重大于5.7g的有4个品种、衣分大于43%的有4个品种、单株结铃数大于15.8个的有4个品种;依据纤维品质性状筛选出长度大于30mm的有4个品种、比强度大于34cN/tex的有8个品种、马克隆值属于A档范围的有3个品种。

庞念厂[4](2012)在《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在于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我国在1990-1999年十年间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的品种数量达297个,而在2000-2009年十年间审定品种数量达842个,这其中包括重复审定70个、引种17个、彩棉33个、长绒棉18个、早熟棉22个,前五年审定了223个,后五年审定了619个,后五年为前五年的2.8倍。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2000-2009年棉花品种生育期除新疆早熟棉和长绒棉生育期略有增加外多呈现缩短趋势。新疆长绒棉品种生育期呈现波动中增加,后五年比前五增加5.5天,新疆早熟棉生育期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1天。2000-2009年棉花品种产量前后五年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疆棉区审定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1-3千克/亩/年,其次是长江棉区增加0.8千克/亩/年,黄河增产幅度小,仅为0.6千克/亩/年。从棉花纤维长度来看,新疆棉花品种长度增加约1毫米,而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均是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相比,产量有了明显增产。长江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年增加2千克/亩,黄河棉区增产0.4千克/亩;长江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有所增加,而黄河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却有所下降。对于常规与杂交棉来说,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的杂交棉产量均有增加,长江棉区杂交棉增产幅度大于黄河棉区。黄河棉区仍应以常规棉花品种选育为,长江棉区要以杂交棉为主。近年来种子企业育种工作得到加强。但各育种单位目标大致相同,致使棉花育种工作力量分散,工作内容多次重复,无法形成优势研究力量,不便于集中攻克育种难题。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在加强杂交棉育种的前提下,不应以减少或放弃常规育种为代价,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病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总之,随着我国对棉花科研的投入与进展,未来几年应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将分散、规模小的团队联合起来,做大我国的棉花种子研发团队,提高棉花产量水平和纤维品质,综合提高品种抗性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能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杨代刚[5](2011)在《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我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以陆地棉为主。研究陆地棉品种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为选择骨干亲本、预测杂种优势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来源不同的10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按双列杂交配制45个正交F1及其45个F2,2008~2010年在安徽望江、河南安阳和新疆阿克苏进行同步试验,调查了8个农艺、经济性状,检测了5项纤维品质指标,2008年取盛花期幼蕾进行基因芯片分析。以ADAA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和条件分析方法及QTLNetwork V3.0新型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8个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及互作效应不同程度起作用。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子指、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和衣分、子指的加加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正向极显着。单铃重、衣分、子指的hG2较高,早代选择和异地选择有效;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受环境影响较大,直接选择不大可靠。果枝数、单株铃数、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HGE2较高(31.4%~51.8%),在特定环境可利用杂种优势。以9018、中棉所41、sGK958和2028为亲本可同步改良2~3个产量组分(特别是衣分)而显着提高后代皮棉产量。2028的衣分和子指的加性效应和加加上位性效应、sGK958的衣分和子指的加性效应及其衣分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均正向极显着,育种价值较大。以3392154-55为亲本可改良后代铃重而提高皮棉产量。2、纤维品质的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差异较大。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纯系育种是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上半部平均长度的hG2和HG2较高,可在早代选择,特定环境也可利用杂种优势。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和马克隆值Ve / VP超过40%,直接选择效果较差。新陆中9号和sGK958是优质亲本,育高产优质品种首选sGK958作亲本。3、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提高衣分改良皮棉产量效果好,不同环境选择有效;但选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衣分不宜过高。子指可间接选择纤维品质。特定环境中,提高单铃重可提高皮棉产量和比强度;选植株高的品种,也可间接改良皮棉产量。选纤维长、比强高、马值适中的品系和优势组合是可能的。4、主效应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子棉、皮棉产量F1和F2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较大,纤维品质平均优势较小,超亲优势均为负值。7个F1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较协调。5、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的CRD(C→T)正向极显着且较大(57.70%~86.80%),选显性效应高的组合,可提高其皮棉产量。衣分的CRAE(C→T)和CRDE(C→T)正向极显着且较高(35.91%~36.43%),在特定环境,选高衣分可显着提高选系的皮棉产量;选衣分显性效应高的组合,其皮棉产量会提高。6、取盛花期幼蕾,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表达谱统计分析。检测到73个与皮棉产量显着相关的数量性状转录子(QTTs),其中10个遗传率大于3%。与皮棉产量对应的加性方差小,显性方差大;与产量构成因素对应的加性方差较大,显性方差较小。9018和sGK958的基因对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贡献值较高,可用于高产育种。相同基因对不同亲本的加性效应贡献值不尽相同。基因对组合皮棉产量显性效应总预测值的贡献多数较高,对其显性效应贡献值具有显着影响的QTT不同,对其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影响的QTT不同,说明其作用机制也不同。

唐中杰[6](2009)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植棉大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符合棉花生长发育要求,利于棉花生长。河南棉花生产一直稳步发展,面积虽有起伏,但一直稳定在7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1/6,皮棉总产接近100万吨。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棉花生产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着手,对我省棉花生产发展优势及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指出河南省棉花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曲折中前进,呈波浪式发展,生产布局不断集中、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表明,品种改良是我省棉花生产从低水平到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的支撑点。1、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有稳定的上升趋势,分别以每年18.8773kg/hm2/year、5.2671 kg/hm2/year和6.8239 kg/hm2/year的年增长率提高,其中籽棉产量年增长达显着水平,三个棉花产量组分性状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株铃数>衣分>铃重,株铃数的贡献率最高。2、抗病性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枯萎病指以每年0.2480的显着速度增加,黄萎病指以每年0.9679的速度增加,枯黄萎病在河南省棉花生产上的危害依然严峻。主要是近年来一些棉花新品种的抗病性差和棉农的一些不良耕作习惯所致。3、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河南省近30年棉花品种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分别以每年0.0136mm、0.1159 cN/tex和0.0161的速度增长,其中纤维比强度和细度的变化达显着水平;品种改良应重视纤维品质各主要指标的协调,兼顾品质与产量、品质与早熟性之间的关系。4、棉花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与皮棉产量之间成极显着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株铃数>果枝数>霜前花率>衣分≥株高>铃重,提高霜前花率、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果枝数,可有效增加棉花皮棉产量;生育期、子指以及密度与皮棉产量成负相关,生育期长、子指和密度大不利于皮棉产量的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棉花育种工作的发展,带动我省棉花生产步出困境,必须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对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集成一套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棉花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各种类型的优异新材料,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性棉花新品种,才能整体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发展。

杨晓东[7](2004)在《中国棉花种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国外大型种子公司凭借先进的生物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灵活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营销策略,纷纷瞄准并抢占我国棉种市场,对我国棉种产业既是新的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世纪,针对我国棉种产业中的突出问题和当今世界棉种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棉种业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提高我国棉花种子高科技附加值和加速棉种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就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现状、模式、优劣执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运用产业化组织理论、农户交易费用理论、市场机制理论,以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如系统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经济模型法、数学分析法等对大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棉花种业产业化主要模式,结合棉花种业生产实际,提出了适合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的对策和现代棉花种业产业化新模式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国内首先运用产业化组织理论、农户交易费用理论等较系统的研究了棉花种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各类模式;并对若干主要模式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和异同的比较,提出了适合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棉花种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本文所做的工作,只是这一复杂体系中一个层面中的阶段性工作,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研究与深化。

田守芳,董红民,刘一修[8](2003)在《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棉90-40是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3年育成,组合为中棉375×新棉84-2。经过河南省夏棉区域试验,表现突出,在河南省夏棉生产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两年均居试验第一位。2002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12月获得我国“十五”期间主要农作物品种后补助二等奖。

王国印,李妙,李英杰,刘素娟[9](2003)在《河北省棉花育种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说明50年来河北省先后开展抗枯萎病、抗黄萎病、优质中长绒棉、低酚、杂交种、适合短季栽培和转基因抗棉铃虫等类型的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了冀棉1号、冀棉7号、冀棉8号、冀棉10号、冀棉11号、冀棉18号、冀棉19号、冀棉22号、冀棉25号、石远321、冀668和SGK321等有影响的棉花品种,在远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及转基因后代选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品种更新,为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今后应在保持适纺中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优势的同时,加强适纺高支纱和中低支纱棉花新品种选育,育成品种必须抗(耐)枯、黄萎病,抗棉铃虫,霜前花率高,增强稳产性和适应性,并重视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应用。

王东贵,刘燕[10](1988)在《新棉82—10选育及其推广》文中提出 新棉82—10系原新乡地区农科所于1980年以中棉所十号为母本,黑山棉一号和棉乡一号杂交的一代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海南两次加代繁殖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的短季棉花新品种。1988年春经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决定大面积推广,并参加了河南省短季棉新品种生产试验,据统计累积种植面积十万余亩,净增收670多万元。该品种早熟,全生育期110天,霜前花88.2%,适宜早茬,麦垄点种或麦后直播的短季棉新品种。出苗好,生长稳健,结龄性强,花权少好管理。棉铃开裂好而且集中,孕大易收摘,衣分高为40%。纤维品质好,1984—1985年经北京市纤维检验所测试七个

二、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1999—2019年审定的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短季棉品种的生育期分析
    2.2 短季棉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2.2.1 铃质量
        2.2.2 衣分
        2.2.3 籽指
    2.3 短季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2.4 短季棉品种的纤维品质分析
        2.4.1 绒长
        2.4.2 断裂比强度
        2.4.3 马克隆值
        2.4.4 纤维品质综合指标
    2.5 短季棉品种的抗病性表现
3 结论与讨论

(3)不同棉花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棉花生产发展及地域分布
        1.1.1 中国主栽棉花生产演变
        1.1.2 我国棉花的地域分布
    1.2 中国棉花产量与品质的生产现状及发展
        1.2.1 棉花产量与品质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棉花产量与品质的主攻方向
    1.3 棉花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研究
        1.3.1 产量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3.2 品质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3.3 品质数量性状与产量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供试棉花种质材料数量性状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基于欧式距离的聚类分析
        2.4.2 描述性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3.2 供试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表现和分析
        3.2.1 供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3.2.2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3.2.3 供试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3.3 供试品种主要数量性状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3.4 供试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1 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3.4.2 农艺与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4.3 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5 供试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间的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
        3.5.1 产量组分因子、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5.2 产量组分因子、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逐步回归
    3.6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优异品种筛选
4 讨论
    4.1 不同生态区棉花品种分类
    4.2 不同棉花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分析的探讨
    4.3 棉花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
    4.4 供试品种的通径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4.5 棉花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
    4.6 目前我国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4)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棉花生产与科研育种概述
        1.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1.1.2 我国棉花科研机构概况
        1.1.3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进展
        1.1.4 近年我国棉花重大科研成果概况
    1.2 我国的棉花品种审定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情况分析
    2.1 棉花审定品种总体数量
        2.1.1 1990-199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1.2 2000-200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2 2000-2009 年审定品种类型情况
        2.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品种
        2.2.2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
        2.2.3 彩色棉审定品种
        2.2.4 长绒棉审定品种
        2.2.5 早熟棉审定品种
    2.3 审定品种选育单位情况
    2.4 小结
        2.4.1 审定品种数量大增
        2.4.2 品种类型多元交错
        2.4.3 育种单位多增企业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3.1 黄河棉区(冀鲁豫)品种性状分析
    3.2 长江棉区(鄂皖苏)品种性状分析
    3.3 西北棉区(新疆)品种性状分析
    3.4 国审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5 彩色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6 早熟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7 小结
        3.7.1 品种单产波动中增加
        3.7.2 品种生育期小幅缩短
        3.7.3 纤维品质仅细微改善
        3.7.4 转基因技术提升品种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再要精
    4.2 品种类型多元化加区域化
    4.3 育种单位要加强育种团队
    4.4 品种单产增加借力高抗性
    4.5 生育期变化适宜区域特点
    4.6 纤维品质改善要突破瓶颈
    4.7 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内容
    4.8 棉花品种选育审定小建议
        4.8.1 彩棉育种
        4.8.2 抗逆育种
        4.8.3 早熟育种
        4.8.4 机械化与品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2000-2009 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表

(5)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量性状遗传的变异特点及分析方法
        1.1.1 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特点
        1.1.2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遗传基础
    1.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1.3.1 数量遗传模型分析
        1.3.2 配合力分析
        1.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4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等性状在各环境的总体表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1.3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2.1.4 田间试验数据搜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
        2.2.2 纤维品质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
    2.3 讨论
第三章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
        3.2.1.1 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
        3.2.1.2 亲本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2.1.3 杂交组合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2.2 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3.2.2.1 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
        3.2.2.2 亲本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2.2.3 杂交组合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3 讨论
第四章 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2.1.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4.2.1.2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4.2.2 纤维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2.2.1 纤维品质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4.2.2.2 纤维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4.2.3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4.2.3.1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4.2.3.2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4.3 讨论
第五章 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5.2.2 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遗传贡献率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相关农艺、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1.1 农艺、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各遗传方差分量的贡献
        6.2.1.2 农艺、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的贡献
        6.2.1.3 农艺、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的贡献
        6.2.1.4 农艺、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
        6.2.1.5 农艺、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
        6.2.2 农艺、经济性状对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2.1 农艺、经济性状对上半部平均长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2.2 农艺、经济性状对断裂比强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2.3 农艺、经济性状对马克隆值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T表达谱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与皮棉产量显着相关的数量性状转录子
        7.2.2 基因对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方差分量贡献率
        7.2.3 基因的加性效应贡献值
        7.2.4 基因的显性效应贡献值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处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生产概述
        1.1.1 世界棉花生产
        1.1.2 我国棉花生产
    1.2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状况
        1.2.1 棉花产量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2 棉花品质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1.2.3 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演变研究
        1.2.4 棉花抗病性改良研究进展
        1.2.5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进展
    1.3 我国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的成就和不足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研究
    2.1 河南省棉花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和比重
    2.2 河南省棉花的生产优势
        2.2.1 河南是全国棉花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2.2.2 植棉历史悠久,棉花生产相对稳定
        2.2.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植棉比较效益高
        2.2.4 河南省具有信息区位优势
        2.2.5 河南省具有产业化基础
    2.3 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
        2.3.1 第一个快速发展和稳定阶段(1949~1960年)
        2.3.2 波动剧烈的时期(1961~1981年)
        2.3.3 波动中快速发展的阶段(1982~1992年)
        2.3.4 稳步递减阶段(1993~2000年)
        2.3.5 恢复性增长阶段(2000~2007年)
        2.3.6 滑坡阶段(2007年至今)
    2.4 河南省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4.1 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2.4.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2.4.3 生产波动大,总产徘徊不前
        2.4.4 品质结构单一,质量问题突出
        2.4.5 枯黄萎病发生依然严重,次生害虫危害逐年增大
        2.4.6 国家缺乏对棉花的优惠政策,植棉比较效益差
        2.4.7 科研经费和人才严重短缺,生产技术的老化
        2.4.8 资源制约发展,增产难度加大
        2.4.9 棉田污染加重,环保压力增大
        2.4.10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削弱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2.5 品种改良对河南省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
        2.5.1 不同历史时期河南省棉花研究进展及其成就
        2.5.2 近期河南省棉花生产代表品种介绍
    2.6 小结与讨论
3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河南省棉花审定品种概况
        3.2.2 产量遗传性状改良
        3.2.3 抗病性研究
        3.2.4 纤维品质遗传改良研究
        3.2.5 综合农艺性状遗传改良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提高棉花产量,集成配套生产技术
        3.3.2 加强抗病育种、综合防治
        3.3.3 创新棉花资源,提升纤维品质
        3.3.4 合理配置棉花综合农艺性状
4 河南省棉花发展展望
    4.1 河南省棉花生产形势展望
        4.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效益
        4.1.2 调优区域布局,提升棉花产品档次
        4.1.3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
        4.1.4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4.1.5 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进棉花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4.2 河南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展望
        4.2.1 选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4.2.2 满足纤维品质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品质改良
        4.2.3 继续加强抗黄萎病育种
5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1 近30年来河南省已审棉花品种的系谱来源、应用面积及获奖情况
附表2 近30年河南审定棉花品种性状一览表

(7)中国棉花种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发达国家种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2.1 种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2.2 发达国家产业化理论
    2.3 发达国外种业产业化实践
    2.4 发达国外种子产业化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棉花产业化现状
    3.1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现状
    3.2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组织类型
    3.3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的劣势分析
    3.4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的优势分析
第四章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模式
    4.1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模式概述
    4.2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
    4.3 “棉种协会主导型”经营模式
    4.4 “科研育种单位主导型”经营模式
    4.5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模式评价
第五章 棉花种业产业化实证分析
    5.1 棉花种业产业化实证分析的基本理论
    5.2 棉花种业产业化实例分析
第六章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
    6.1 我国棉花种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6.2 一体型棉种公司的构建和运作
    6.3 发展一体型棉种专业集团公司的政策建议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
2 生物学特征、特性,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
    2.1 生物学特征、特性及农艺性状
    2.2 产量表现及应用情况
    2.3 品质测定结果
    2.4 适宜地区、推广面积,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及应用前景
3 栽培要点
    3.1 播期:
    3.2 种植密度:
    3.3 施肥、浇水:
    3.4 助壮素花控:
    3.5 及时防治虫害:

(9)河北省棉花育种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研究的发展与成就
    1.1 自育品种主导地位的确立
    1.2 抗枯萎病育种的突破
    1.3 低酚棉育种的突破
    1.4 高品质陆地棉育种的突破
    1.5 夏播短季棉育种的突破
    1.6 杂交棉育种的突破
    1.7 抗黄萎病育种的突破
    1.8 转基因抗棉铃虫育种的突破
2 棉花育种技术应用及其成效
    2.1 远缘杂交育种
    2.2 辐射诱变育种
    2.3 杂种优势利用
    2.4 品种间杂交选育
    2.5 转基因育种
3 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
    3.1 引进
    3.2 创新
4 棉花育种对品种更新的贡献
5 今后发展

四、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1999—2019年审定的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J]. 胡晓丽,皇甫张龙,姜艳丽.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7)
  • [3]不同棉花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间的关系研究[D]. 宋琳琳.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4]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D]. 庞念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5]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D]. 杨代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6]河南省棉花生产与品种遗传改良研究[D]. 唐中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7]中国棉花种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 杨晓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8]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J]. 田守芳,董红民,刘一修. 种子, 2003(06)
  • [9]河北省棉花育种回顾与前瞻[J]. 王国印,李妙,李英杰,刘素娟. 河北农业科学, 2003(03)
  • [10]新棉82—10选育及其推广[J]. 王东贵,刘燕. 河南科技, 1988(08)

标签:;  ;  ;  ;  ;  

高产优质短季棉新品种新棉90-40的选育与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