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菌鳞片的生长和孢子形成

镰刀菌鳞片的生长和孢子形成

一、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安[1](2009)在《黑龙江省主要作物及其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类研究》文中认为镰孢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是真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在土壤和动植物有机体中普遍存在。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侵染多种作物,导致作物减产并引起重大损失。很多植物病理学家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都会遇到镰孢菌的分类问题。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对黑龙江省作物及其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进行鉴定和系统研究,有利于了解镰孢菌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明确黑龙江省镰孢菌种类,丰富中国镰孢菌种类资源,为镰孢菌病害的检疫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从黑龙江省22个市、县、镇的主要作物产区采集不同植物的幼苗、穗部、根部、种子及根际土壤样品174份,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及土壤平板稀释分离法分离样品上的真菌,经单孢分离,共得到786株镰孢菌。通过对菌落生长速度测定和菌落、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及厚垣孢子等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对比,鉴定出16种镰孢菌,它们分别是锐顶镰孢(F. acuminatum)、燕麦镰孢(F. avenaceum)、厚垣镰孢(F. chlamydosporum)、蓝色镰孢(F. coeruleum)、大刀镰孢(F. culmorum)、木贼镰孢(F. equiseti)、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砖红镰孢(F. lateritium)、尖镰孢(F. oxysporum)、层出镰孢(F. proliferum)、芬芳镰孢(F. redolens)、半裸镰孢(F. semitactum)、腐皮镰孢(F. solani)、胶孢镰孢(F. subglutinans)、潮湿镰孢(F. udum)及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本文对这16种镰孢菌作了形态描述,附有显微照片,并对每个种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讨论。在分离到的镰孢菌中,F. oxysporum、F. solani和F. equiseti数量最多,分别占分离获得镰孢菌总数的31.17%、28.12%和22.77%,为黑龙江省镰孢菌类群的优势种群,且F. oxysporum和F. solani几乎覆盖了黑龙江省的所有采样点。分离数量所占比例小于1%的镰孢菌为厚垣镰孢(F. chlamydosporum)、砖红镰孢(F. lateritium)、芬芳镰孢(F. redolens)、胶孢镰孢(F. subglutinans)、潮湿镰孢(F. udum)。对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进行了统计,共得到8种镰孢菌,它们是尖镰孢(F. oxysporum)、木贼镰孢(F. equiseti)、腐皮镰孢(F. solani)、半裸镰孢(F. semitactum)、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燕麦镰孢(F. avenaceum)、蓝色镰孢(F. coeruleum)及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其中F. oxysporum和F. solani是优势菌种。采用EF-1α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两株疑难镰孢菌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这两株菌分别为F. oxysporum和F. redolens。

叶金巧[2](2009)在《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眼(Phyllanthus reticulatus Pior)采后贮藏期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几种病原真菌的潜伏侵染造成的,其中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Griff. &Maubl.]分离频率最高(46%)。为进一步研究龙眼焦腐病菌致病的分子机制,本文致力于该菌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首先,为获得大量分生孢子以培养细嫩菌丝用于原生质体制备,比较了龙眼焦腐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子座的能力,结果表明燕麦和米糠培养基最适于该菌产生子座;培养基pH6.0,连续光照15d,子座产生量最大。其次,对龙眼焦腐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的研究,结果是新鲜的分生孢子在C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0h左右的菌丝,采用Sorbital(1M,pH 5.5~6)作为酶液稳渗剂,用组合酶:1%纤维素酶+1%溶壁酶+1%蜗牛酶+1%崩溃酶作为裂解酶,30℃裂解3~3.5h,原生质体生成量最大,其再生率也最高,达到40%。最后,采用PEG介导转化法将pEGFP-H3质粒转化龙眼焦腐病菌原生质体,得到35个转化子,随机挑取6个转化子经PCR验证和测序结果确认均为阳性克隆,说明了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龙眼焦腐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

谭文辉[3](2006)在《橙色红曲菌AS3.4384产孢及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红曲菌(Monascus)是一种典型的丝状真菌,早在一千年前的中国古籍中就有记载。红曲菌能产生多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重功效。但有研究发现,大部分红曲菌株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对人畜有害的真菌毒素—桔霉素,仅通过改变发酵条件以及传统的菌株筛选方法很难完全抑制桔霉素的产生。如若能从分子水平分析红曲菌产桔霉素的情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不产桔霉素菌株,则可从根本上解决红曲菌生产过程中桔霉素产生的问题。 原生质体是丝状真菌进行细胞融合和遗传转化的重要工具,是进行分子遗传研究的基础。因此,本论文研究了橙色红曲菌AS3.4384产孢条件及其原生质体形成、再生条件的优化,为进行橙色红曲菌基因敲除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 优化了橙色红曲菌AS3.4384的产孢条件,结果表明,接种1.2mL橙色红曲菌AS3.4384种子培养物在6°Bé、pH7的MES琼脂固体培养基,28℃,光照培养25天,用含0.05%Tween 80的灭菌生理盐水洗脱孢子,得到了孢子悬液最高浓度为1.91x109个/mL。 2 优化了橙色红曲菌AS3.4384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将—20℃冻存的橙色红曲菌孢子液接种在MPPY液体培养基中,30℃,200rpm培养35h,用0.6mol/L MgSO4配制1%蜗牛酶,0.3%裂解酶和4%纤维素酶的酶解液,将茵丝体放入pH调节为6的酶解液中,30℃恒温水浴,60rmp酶解3.5h,获得原生质体8.0x107个/mL。 3 优化了橙色红曲菌AS3.4384原生质体的再生条件,结果表明,将菌龄为40h的菌丝体酶解3h,获得的原生质体悬液浓度调节到5x102个/mL,取200μL涂布在双层再生培养基(上层为含有0.6mol/L蔗糖的MES培养基,底层为普通MES培养基)上,28℃黑暗培养4—5天,原生质体再生率为18%。

蒋继宏,陈凤美,曹小迎,孙勇,朱红梅[4](2004)在《银杏内生镰刀菌GI024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对内生镰刀菌Fusariumsp.GI024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内生镰刀菌Fusariumsp.GI024在20~37℃下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5℃,4℃时不能生长。该菌在pH值为5 5~7 5菌落生长较好,最适生长pH值为5 5,pH值4 0~7 5产孢较多。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有一定影响,黑暗、连续日光灯照射(24h)、黑暗与日光灯(14h)交替处理对菌落生长影响差异不显着,2h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无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糊精、麦芽糖、DL 丙胺酸和L α 丙胺酸有利于该菌生长和产孢。表4参14

王辉,杨志荣[5](2000)在《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文中指出蚧镰孢菌孢子萌发及产孢的最适温度是 2 8℃ ,菌生长的适温是 2 4℃~ 2 6℃。孢子萌发受 pH值影响较小 ,菌生长以 pH6.5~ 8.5为最适 ,而 pH8.5时产孢最多。菌的生长也可以调节培养液的pH值 ,使其达到最适生长的 pH范围。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及产孢也有一定影响。蚧镰孢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也能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 ,但生长很差。Ca2 +、Fe2 +等金属离子以及硫胺素、核黄素、叶酸等维生素的加入可使产孢量增加 ,而维生素的作用更明显。该菌的产孢高峰期一般在 2 1天左右 ,而且在相同条件下 ,接种量越大 ,产生最大量孢子所需的时间越短。

王辉,杨志荣[6](2000)在《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蚧镰孢菌孢子萌发及产孢的最适温度是28℃,菌生长的适温是24℃~26℃。孢子萌发受pH值影响较小,菌生长以pH6.5~8.5为最适,而pH8.5时产孢最多。菌的生长也可以调节培养液的pH值,使其达到最适生长的pH范围。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及产孢也有一定影响。蚧镰孢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也能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但生长很差。Ca2+、Fe2+等金属离子以及硫胺

二、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主要作物及其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镰孢菌与植物病害
    1.2 镰孢菌分类的研究进展
        1.2.1 镰孢菌种的概念
        1.2.2 镰孢菌属的组
        1.2.3 镰孢菌属形态学分类研究进展
        1.2.4 镰孢菌生物学种的研究
        1.2.5 镰孢菌属系统发育学种的研究
    1.3 镰孢菌的鉴定
        1.3.1 镰孢菌属的形态学分类依据
        1.3.2 影响镰孢菌培养性状的因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供序列分析的菌株
        2.1.4 仪器设备及药剂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镰孢菌的分离及纯化培养
        2.2.3 单孢分离
        2.2.4 镰孢菌的形态学鉴定
        2.2.5 供试菌株DNA 的提取
        2.2.6 StockDNA 的检测与Working DNA 的配制
        2.2.7 PCR 扩增
3 结果与分析
    3.1 镰孢菌的分离结果
    3.2 镰孢菌的鉴定结果
    3.3 镰孢菌的形态描述
    3.4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上镰孢菌的统计
    3.5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
        3.5.1 供试菌株的选择
        3.5.2 镰孢菌的EF-1α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镰孢菌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4.1.1 培养条件
        4.1.2 菌落特征
        4.1.3 微观形态特征
    4.2 来自黑龙江省的镰孢菌的分离鉴定
    4.3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上镰孢菌的分离鉴定
    4.4 关于镰孢菌序列测定引物的选择
    4.5 测序结果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转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丝状真菌的转化体系
        1.1.1 原生质体的制备
        1.1.1.1 菌龄
        1.1.1.2 菌丝体的培养条件
        1.1.1.3 预处理方式
        1.1.1.4 酶的种类
        1.1.1.5 酶浓度
        1.1.1.6 酶解时间
        1.1.1.7 酶解温度
        1.1.1.8 酶液pH 值
        1.1.1.9 酶液渗透压稳定剂
        1.1.1.10 其他影响因素
        1.1.2 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因素
        1.1.3 针对丝状真菌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
        1.1.3.1 PEG(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二醇)介导转化法
        1.1.3.2 电击转化法(Electroporation)
        1.1.3.3 基因枪转化法( Biolistics)
        1.1.3.4 醋酸锂(Lithium Acetate)转化法
        1.1.3.5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 on)
        1.1.3.6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转化法(Restriction Enzyme Mediated Integration)
        1.1.4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选择标记
        1.1.4.1 营养缺陷型标记
        1.1.4.2 药物抗性标记
        1.1.4.3 功能标记
    1.2 GFP 的研究及应用
        1.2.1 GFP 的发现过程
        1.2.2 GFP 的优点
        1.2.3 GFP 的改进
        1.2.4 GFP 的应用
        1.2.4.1 作为报告基因和分子标记
        1.2.4.2 跟踪观察微生物
        1.2.4.3 GFP 用于细胞筛选
        1.2.4.4 GFP 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3 龙眼焦腐病菌研究概况
        1.3.1 龙眼焦腐病菌的分离
        1.3.2 龙眼焦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3.3 龙眼焦腐病菌防治技术
    1.4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1.4.2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1.4.3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建立龙眼焦腐病菌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和载体来源
        2.1.2 培养基和试剂种类
    2.2 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条件的研究
        2.2.1 培养基种类对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影响
        2.2.2 培养基的初始pH 对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影响
        2.2.3 光照条件及培养时间对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影响
    2.3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2.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2.3.1.1 菌丝的准备
        2.3.1.2 原生质体的制备
        2.3.2 原生质体的再生
        2.3.3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
        2.3.3.1 菌龄对原生质体生成量的影响
        2.3.3.2 再生培养基种类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3.3 裂解酶种类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2.3.3.4 裂解温度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2.3.3.5 裂解时间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2.3.3.6 裂解酶稳渗剂种类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2.3.3.7 酶液pH 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2.4 龙眼焦腐病菌的GFP 遗传转化
        2.4.1 PRB 菌株的活化与保存
        2.4.2 龙眼焦腐病菌菌丝及原生质体对潮霉素敏感性测定
        2.4.3 质粒提取(采用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质粒提取试剂盒)
        2.4.4 质粒酶切
        2.4.5 琼脂糖电泳
        2.4.6 龙眼焦腐病菌原生质体转化
        2.4.7 龙眼焦腐病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提取质量的检测
        2.4.8 转化子的PCR 验证
        2.4.9 PCR 产物的克隆
        2.4.10 E.coli DH_(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11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条件研究
        3.1.1 龙眼焦腐病菌培养性状特征
        3.1.2 培养基种类对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影响
        3.1.3 培养基初始pH 对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影响
        3.1.4 光照条件及培养时间对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影响
    3.2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3.2.1 原生质体释放观察
        3.2.2 原生质体再生观察
        3.2.3 菌龄对原生质体生成量的影响
        3.2.4 不同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3.2.5 裂解酶类型及浓度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3.2.6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3.2.7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3.2.8 酶液稳渗剂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3.2.9 酶液pH 对原生质体生成量和再生率的影响
    3.3 PEG 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3.3.1 龙眼焦腐病菌菌丝及原生质体对潮霉素的敏感性
        3.3.2 pEGFP-H3 的验证与转化
        3.3.3 转化子的验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条件研究
        4.1.2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4.1.3 PEG 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4.2 讨论
        4.2.1 龙眼焦腐病菌产生子座的条件研究
        4.2.2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4.2.3 PEG 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参考文献
附件1
致谢

(3)橙色红曲菌AS3.4384产孢及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红曲菌及其发展现状
        1.1 红曲菌简介
        1.2 红曲菌初级代谢产物
        1.3 红曲菌初级代谢产物
        1.4 橙色红曲菌简介
    2 真菌的生殖
        2.1 真菌的孢子
        2.2 影响产孢的因素
        2.2.1 营养条件
        2.2.2 物理因素
    3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3.1 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3.1.1 菌龄
        3.1.2 培养基成分
        3.1.3 酶种类
        3.1.4 酶浓度
        3.1.5 酶解时间
        3.1.6 酶解温度
        3.1.7 酶解液pH值
        3.1.8 渗透压稳定剂的性质及浓度
        3.1.9 预处理方式
        3.1.10 其他影响因素
        3.2 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因素
        3.2.1 培养方式
        3.2.2 培养基
        3.2.3 菌龄
        3.2.4 渗透压稳定剂
        3.2.5 Ca~(2+)离子
        3.2.6 酶解参数
        3.2.7 原生质体的贮存条件
        3.2.8 其他影响因素
        3.3 原生质体的转化
        3.4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
    4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剂和溶液
        1.3.1 试剂
        1.3.2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孢子的收集
        2.2 茵丝体的获得
        2.2.1 固体培养法
        2.2.2 液体培养法
        2.3 渗透压稳定剂和混合酶液
        2.4 原生质体的制备
        2.5 原生质体的再生
        2.6 从原生质体直接提取基因组DNA
        2.7 质粒的提取
        2.8 原生质体的转化
结果与分析
    1 孢子形态的观察
    2 产孢条件的优化
        2.1 培养时间对固态培养产孢量的影响
        2.2 培养基种类对固态培养产孢量的影响
        2.3 液体种子接种量对固态培养产孢量的影响
        2.4 培养温度对固态培养产孢量的影响
        2.5 初始培养基pH值对固态培养产孢量的影响
        2.6 光照对固态培养产孢量的影响
        2.7 培养基浓度对固态培养产孢量的影响
    3 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3.1 原生质体的观察
        3.2 培养方式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3.3 培养基种类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3.4 酶种类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5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5.1 蜗牛酶浓度梯度
        3.5.2 裂解酶浓度梯度
        3.5.3 纤维素酶浓度梯度
        3.6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6.1 冻存孢子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6.2 新鲜孢子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7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8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9 渗透压稳定剂pH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3.10 从原生质体中提取基因组DNA
    4 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优化
        4.1 再生培养基成分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4.2 菌龄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4.3 原生质体铺平板的条件和方法对再生率的影响
        4.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4.5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5 原生质体转化
        5.1 潮霉素B对AS3.4384的最小抑止浓度
        5.2 提取含有潮霉素B抗性的质粒h4
        5.3 原生质体的转化
讨论
    1 橙色红曲菌产孢条件的优化
    2 橙色红曲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优化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温度的影响:
        1.2.2 pH值的影响:
        1.2.3 光照的影响:
        1.2.4 碳源利用实验:
        1.2.5 氮源利用实验:
        1.2.6 几丁质利用实验:
        1.2.7 无机盐及维生素的影响:
        1.2.8 米饭和煮熟麦粒培养基上产孢量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的影响
    2.2 pH值的影响
    2.3 光照的影响
    2.4 碳源的利用
    2.5 氮源的利用
    2.6 几丁质的利用
    2.7 无机盐离子和维生素的影响
    2.8 产孢量测试
3 讨论

四、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主要作物及其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类研究[D]. 邢安.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2]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转化体系的建立[D]. 叶金巧.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3]橙色红曲菌AS3.4384产孢及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优化[D]. 谭文辉. 南昌大学, 2006(11)
  • [4]银杏内生镰刀菌GI024生物学特性[J]. 蒋继宏,陈凤美,曹小迎,孙勇,朱红梅.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4(03)
  • [5]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J]. 王辉,杨志荣. 中国病毒学, 2000(S1)
  • [6]蚧镰孢菌的生长及产孢研究[A]. 王辉,杨志荣. 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

标签:;  ;  ;  ;  ;  

镰刀菌鳞片的生长和孢子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