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T前的视觉疲劳

VDT前的视觉疲劳

一、VDT前易发生视疲劳(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如[1](2020)在《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视疲劳症状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调节集合功能的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等检测,观察并客观评价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理,探索颈部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推广防治视疲劳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导师中医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的临床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其中失访3例)中青年视疲劳患者随机分入眼部推拿组38例,颈部推拿组39例,疏经推拿组40例。(2)治疗:眼部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颈部推拿组进行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疏经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即疏经推拿组为前两组方法的联合治疗),治疗均为2次/周,共治疗2周。(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行验光、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行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以及填写问卷进行症状评分。共治疗2周,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当天再次行上述所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评分、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4)随访: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每周进行一次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的持续性。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三年的理论和跟师学习,系统总结导师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1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治疗前三个月平均每日用眼时间等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阳性率50%以上的视疲劳相关症状有:不耐久视(78.6%),眼干涩(77.8%),眼酸(76.1%),眼胀(76.1%),颈肩痛(72.6%),身体倦怠(69.2%),焦虑、烦躁(58.1%),眼眶疼痛(50.4%)。1.2治疗期疗效:(1)视疲劳症状评价:眼部推拿组总有效率65.8%,颈部推拿组总有效率53.8%,疏经推拿组总有效率95.0%,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疏经推拿组改善程度优于眼部推拿组和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日视疲劳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治疗后三组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3)干眼相关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眼部推拿组和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隐斜检查:治疗后三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颈部推拿组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近距离水平隐斜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颈部推拿组(P<0.05)。(5)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双眼/单眼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调节反应: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调节滞后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事后多重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正、负相对性调节:治疗后疏经推拿组正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正相对性调节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负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集合功能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集合近点缩短、AC/A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集合近点、AC/A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集合近点小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AC/A无显着差异(P>0.05)。(7)血流动力学参数:睫状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高于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颈部推拿组>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疏经推拿组低于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眼动脉PSV、EDV、RI: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眼部推拿组(P<0.05)。1.3随访期症状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后、随访1周、随访2周的症状积分。随访期三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随访期间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访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症状积分仍都低于治疗前(P<0.05)。1.4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调节反应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睫状前动脉PSV、EDV改善越明显,患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越明显。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与调节幅度的变化呈强正相关(P<0.05),与调节灵敏度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与调节反应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改善程度越大,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越明显。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干眼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因而远期治疗效果不佳。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近40年,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恢复和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为治疗原则,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眼表的损伤,善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在眼周进行中药雾化熏蒸或灸疗,使药物通过相关的经络穴位吸收,发挥循经效应,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1疏经推拿法能显着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比单独眼部推拿、颈部推拿有效率更高。2颈部推拿可改善颈部筋骨拘挛,使气血通畅上注濡养于目,通过改善眼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的血流灌注,对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颈部推拿对于伴有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的视疲劳患者存在治疗优势。3眼部和颈部推拿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眼部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改善有关,睫状前动脉血流的改善为睫状肌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睫状肌功能的恢复引起调节功能的改善,最终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种推拿手法的联合使用会加强血流改善的效果。4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导师自拟中药方雾化熏蒸和局部灸疗治疗干眼经验丰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杨凤姣[2](2020)在《揿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多中心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明确揿针对视频终端视疲劳(visualdisplayterminal,VDT)的改善作用,丰富VDT治疗方法、优化方案,并推广、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完全随机分组、盲法设计、阳性药对照、平行组设计,采用SAS8.0统计软件按试验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分别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医医院、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3个中心进行,选取在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门诊确诊为视频终端视疲劳的患者,各组均选66例(132眼),共198例(396眼)。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1(揿针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试验组2(揿针双侧四白、丝竹空,攒竹)、对照组(选目前最常用的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为阳性对照),疗程均为4周。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198例(396眼),每中心66例(132眼),脱落26例【试验组1、6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例、绵阳市中医医院1例、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3例),试验组2、1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例、绵阳市中医医院4例、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3例),对照组、10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例、绵阳市中医医院3例、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4例)】。完成172例(344眼),试验组1、60例(120眼),试验组2、56例(112眼),对照组56例(112眼);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脱落8例、完成58例(116眼),试验组1脱落2例、试验组2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3例;绵阳市中医医院脱落8例、完成58例(116眼),试验组1脱落1例、试验组2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脱落10例、完成56例(112眼),试验组1脱落3例、试验组2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1)治疗前组间比较:年龄、性别、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近距离用眼时间、中西医症状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各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近距离用眼时间及试验组1、2中西医症状评分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西医症状前后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间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比较、试验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3个中心患者分别在试验组1、2、对照组治疗后,中西医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无偏倚。(5)中医疗效比较:试验组1总有效率81.7%,显效率51.7%,有效率30.0%;试验组2总有效率73.2%,显效率为19.6%,有效率53.6%,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显效率为0.00%,有效率62.5%;试验组1与试验组2比较,试验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6)西医疗效:试验组1总有效率80.0%,显效率43.3%,有效率36.7%;试验组2总有效率71.4%,显效率14.3%,有效率57.1%,对照组总有效率51.8%,显效率0.0%,有效率51.8%。三组间疗效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相比,试验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揿针联合玻璃酸钠眼液滴眼、揿针、玻璃酸钠眼液滴眼均能改善视频终端视疲劳症状体征,揿针联合玻璃酸钠眼液滴眼>揿针>玻璃酸钠眼液滴眼,尤以揿针联合玻璃酸钠眼液滴眼疗效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黎晓冬[3](2020)在《调节性视疲劳中医辨证分型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历史进程之中,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已经离不开各种信息平台及智能设备,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视疲劳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多。视疲劳是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慢性病,中医治疗视疲劳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然而关于中医辨证及中医证候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故利用现代文献研究,结合临床调查,进一步探讨出调节性视疲劳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临床上中医药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及研究资料。目的:分析调节性视疲劳常见的中医症状,提取病性及病位证候要素,探讨调节性视疲劳的中医证候要素、辨证分型及视功能数据的分布规律。方法: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表示。以P<0.05为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试验结果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统计检验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85例调节性视疲劳患者中,调节过度组57例(67.06%,57/85),调节不足组14例(16.47%,14/85),调节灵活度差组14例(16.47%,14/85),其中男性39例(45.88%,39/85),女性46例(54.12%,46/85),平均年龄25.07±8.70岁(10岁-40岁),男女性发病率及发病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调节灵活度差组的患者发病年龄30.71±5.08岁,高于调节过度组及调节不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85例调节性视疲劳患者中,轻度3例(3.53%,3/85),中度49例(57.65%,49/85),重度33例(38.82%,33/85),对调节性视疲劳轻、中、重三个分级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85例调节性视疲劳患者中,双眼屈光不正(-)者81例(95.29%,81/85),双眼矫正视力达到1.0及以上者73例(85.88%,73/85)。4.三组调节性视疲劳患者的AC/A值、BCC值、NRA值、PRA值异常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调节性视疲劳的高频眼局部症状依次是:不耐久视、视力减退、目干涩、目痒、眼胀痛(频率>50%);高频脉象依次是:弦脉、数脉、细脉(频率>20%);高频舌象依次是:舌质红、舌苔黄、舌质淡、舌苔白、舌苔薄(频率>20%)。6.调节性视疲劳高频病性类证候要素依次是气郁、阴虚、气虚(频率>30%),调节灵活度差的高频病性类证候要素依次是:阴虚、气郁、痰湿;调节性视疲劳高频病位类证候要素依次是:肝、脾、心(频率>30%)。7.85例调节性视疲劳患者中,肝肾阴虚证38例(45.90%)>肝郁脾虚证20例(22.40%)>阴虚火旺证18例(21.20%)>气血亏虚证9例(10.60%);将调节性视疲劳的4个中医证型与AC/A值、BCC值、NRA值、PRA值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调节性视疲劳发病以学习工作压力大的青年群体为主,视疲劳严重程度患病率以中度及重度较高,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及年龄不存在差异性,但调节灵活度差的视疲劳患者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调节过度及调节不足的视疲劳患者。2.调节性视疲劳易发生在双眼矫正视力能达到1.0及以上的近视人群。3.在调节过度、调节不足及调节灵活度差三种不同情况的调节性视疲劳中,AC/A值、BCC值、NRA值、PRA值的异常率不存在明显差异。4.调节性视疲劳中医症状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症状,其高频局部症状依次是:不耐久视、视力减退、目干涩、目痒、眼胀痛;高频脉象依次是:弦脉、数脉、细脉,高频舌象依次是:舌质红、舌苔黄、舌质淡、舌苔白、舌苔薄。5.调节性视疲劳的高频病性证候要素及核心病机是:气郁、阴虚、气虚;高频病位证候要素即病位是:肝、脾、心。6.调节性视疲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中医辨证分型,依次是: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火旺证、气血亏虚证,以肝肾阴虚及肝郁脾虚两个证型多见;且中医辨证分型与调节性视疲劳患者AC/A值、BCC值、NRA值、PRA值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周敏[4](2019)在《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揿针疗法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揿针疗法对视频终端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视频终端综合征(VDTS)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揿针组、西药组各40例,揿针组患者单纯采取揿针进行普通埋针治疗;西药组单纯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眼治疗;联合组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下,采用对揿针三联法配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眼治疗。3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3组视疲劳症状积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检查、疗效指数、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CIAS-R与症状积分改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视疲劳症状积分、BUT、泪液分泌量、疗效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联合组分别与揿针组和西药组相比,在视疲劳症状积分、BUT、泪液分泌量检查、疗效指数、CIAS-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AS-R的变化与与视疲劳症状积分、临床疗效的r分别为-0.286、-0.256,P<0.05。结论 VDTS视疲劳与患者互联网依赖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本研究基于的认知行为疗法正是可以进行认知的纠正和行为的干预,再采用揿针三联法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书瀚[5](2019)在《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综合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客观评价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与仅眼部穴位按摩对比,探讨该疗法治疗视疲劳的效果及作用机理,为开展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及台湾泉安堂中医住院以及该院门诊部2016年11月—2018年11月这一时间段接诊的视疲劳的患者共72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36例(单独采用眼部穴位按摩治疗),以上两组每周治疗1次,疗程均为4周,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8周。在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根据相应疗效评价标准,作出疗效评价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症状疗效的比较。试验组(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组)共32例,基本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单纯眼部穴位按摩组)共32例,基本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疗效更佳,说明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患者有更好的疗效。2.两组症状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小,且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的中医临床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易产生疲劳、头晕、头痛、失眠均有显着改善(P<0.01),恶心呕吐有一定的改善(P<0.05),记忆力减退、焦虑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易产生疲劳、头晕有一定的改善(P<0.05),失眠、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焦虑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临床观察,证明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具有疏通目络,营养眼部气血、宣目通窍等作用,本组穴位与其他穴辅穴相结合,能够共同发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之功,疗效明显,明显缓解患者眼睛调节的功能,能改善且消除视疲劳患者的临床症状。2.核桃灸及穴位按摩作为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冯雪莹[6](2018)在《视频终端综合征眼部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视频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综合征患者裸眼视力、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眼表细菌分布、集合近点(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NPC)、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远距离水平隐斜(distant lateral phoria,DLP)、远距离垂直隐斜(distant vertical phoria,DVP)、近距离水平隐斜(near lateral phoria,NLP)、近距离垂直隐斜(near vertical phoria,NVP)、梯度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djustment,NRA)、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立体视锐度、OSDI评分、患病时长等指标,探讨视频终端综合征对人眼部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09月到2018年0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VDT综合征患者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管理中心VDT综合征患者共20例(观察组)、择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24例(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诊(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及全身情况等)、眼科常规检查(包括患者裸眼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眼屈光检查(包括电脑验光和显然验光)、眼表微生物检查、泪膜检查、视功能检查(包括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远距离水平隐斜、远距离垂直隐斜、近距离水平隐斜、近距离垂直隐斜、梯度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立体视锐度)、OSDI评分。比较两组间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观察组的部分观察指标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无差异,年龄分布无差异。2.两组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有氧培养阳性,厌氧培养阴性。但两组有氧培养的细菌种类分布存在差异(P=0.015)。3.两组间裸眼视力、眼压、屈光度、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远距离水平隐斜、远距离垂直隐斜、近距离水平隐斜、近距离垂直隐斜、梯度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立体视锐度无差异(P均>0.05)。两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OSD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4.VDT综合征患者的OSDI评分与负相对调节呈负相关(r=-0.632,P=0.04),与余观察指标无明显相关性。VDT综合征患者的患病时长与余观察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VDT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眼表细菌中更有可能存在致病菌,其泪膜质量较正常人群差。2.VDT综合征患者眼表疾病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VDT综合征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评分越高,眼调节能力越小,近距离用眼的不适感越明显。

吴帆[7](2018)在《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文中认为VDT(视屏显示终端)作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作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作业形式,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拥有率和使用率不断攀升,其VDT作业视疲劳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与VDT迅速普及相应的是视屏终端“护眼”APP的“护眼模式”快速发展,然而其护眼效果并无公开数据支撑。论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基于体质适应性的VDT办公光环境研究》(批准号:51778081)和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团队名称:健康照明创新团队,编号:CXTDX201601005)。通过理论研究、调查问卷研究、实地调研以及实验研究,对使用“护眼”APP作业后的视觉表现进行评价,并研究被试在不同“护眼”背景色下作业的视功能情况,为大学生获得更佳的VDT作业光环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LED固定光环境下使用“护眼”APP的视觉表现实验发现,原始显示环境在自觉症状表现、色觉表现上的评分均优于APP的“护眼模式”显示环境,且就色觉表现而言,护眼APP的50%护眼百分比优于100%护眼百分比。实验无法对50%和100%护眼百分比的色觉症状优劣表现做进一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原始显示环境在自觉症状表现、色觉表现上的评分均优于APP的“护眼模式”显示环境,但被试对“护眼模式”显示环境的偏好频次高于原始显示环境。这可能是由于主观评价数据(自觉症状评分)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被试者的真实视疲劳状况,而显示环境的偏好评价也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被试者此时真实的显示环境偏好。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采用客观数据测量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同LED光环境下“护眼”背景色的视功能实验中,设定照度(50lx、300lx、750lx)、色温(4000K、2700K)、屏幕背景色(白色、蓝色、绿色、红色)三个自变量。研究发现,所有实验条件中,照度750lx,色温4000K为大学生VDT作业最适宜的环境光条件。综合比较不同背景色在不同环境光条件下的视功能表现,结论如下:在红色和色背景色水平下,被试在作业绩效、NASATLX得分、色觉测试上表现更好;蓝色背景色下,被试在自觉症状评价、主观偏好上表现最好;白色在各个指标上的视觉表现均无明显的优势,且在750lx4000K,300lx2700K,50lx4000K光环境下左、右眼近视力得分情况较差。结合对大学生VDT作业场所及其作业光环境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成果,建议在图书馆、教室、工作室进行VDT文字性作业时,绿色和红色背景色是最为合理的选择,其次是蓝色,而白色的视功能表现最差;在寝室进行VDT文字性作业时,应根据寝室VDT作业面环境光的不同做出适当调整:若工作面色温较低,则应考虑蓝色背景色,若工作面照度较低,则应选择蓝色或红色背景色。

张腾[8](2018)在《针刺耳穴联合中药干预CVS的个体化动态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针刺、耳穴、中药三者有机结合,与阳性对照药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作对比,评价对肝肾阴虚型计算机视觉综合征(CV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其作用机理,为中医综合治疗肝肾阴虚型CVS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患者中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肝肾阴虚型CVS患者60例(120眼),按就诊顺序将患者进行随机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针刺、杞菊地黄丸、耳穴贴压联合治疗,试验组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眼,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肝肾阴虚型CVS前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值、角膜荧光染色计分、眼压、明视持久度、中西医临床症状积分等指标变化。结果:(1)患者年龄均在15-65岁之间,年龄多分布在20-28岁之间,职业均为非体力。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间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值、角膜荧光染色计分、眼压、明视持久度、中西医临床症状积分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前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及中西医症状积分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明视持久度、中西医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眼压较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临床疗效:试验组患者30例,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率5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治愈5例,显效率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6.67%。治疗后两组间中医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西医临床疗效:试验组30例,治愈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30例,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3.33%。治疗后两组间西医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针刺耳穴联合中药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肝肾阴虚型CVS均有一定疗效,其中,针刺耳穴联合中药治疗视疲劳更有利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结论:针刺耳穴联合中药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肝肾阴虚型CVS,对改善眼部症状及全身症状均有一定疗效,治疗后明视持久度、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泪液分泌试验、中西医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前好转,眼压较前无明显变化。针灸耳穴联合中药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疗效优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作为治疗肝肾阴虚型CVS的一种有效方法。

王莹[9](2018)在《不同显示技术与照明环境对视疲劳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显示技术的涌现,一方面丰富了人们视觉感知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显示器件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信息设备的过度依赖,使得视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视疲劳是影响视觉健康性能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随着LED光源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相应的照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LED应用到室内照明存在的一些可能会影响健康安全的问题,如眩光、较高的蓝光成分等,使得照明的安全舒适性问题再次受到关注。论文通过主观问卷、视功能参数和生理信号等多参数融合的方法,在确定有效视疲劳评测指标基础上,针对高动态范围显示技术和白光LED光源引起的视疲劳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了在LED光源和传统荧光灯照明环境下,长时间(8小时)观看显示终端引起的视疲劳情况。结果显示,两种光源情况下视疲劳程度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荧光灯相比,LED灯虽可引起显着高的调节近点、血氧、最佳矫正远视力和心率变异性中高频能量值的变化以及显着较低的眼干程度和眨眼幅值的变化,但效应较小。8小时的显示终端(VDT)作业,LED光源和荧光灯引起的视疲劳程度均较弱,介于轻微和中等之间。可见,LED光源可用于办公室的照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LED照明环境下长时间观看显示终端视疲劳评估/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简化。验证实验结果显示,简化模型同样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估当前视疲劳的程度,还可以通过短时间测量的数据来预测长时间视疲劳的情况,进而避免了长时间测量数据的麻烦。研究了 LED光源不同照度(3001x、6001x、12001x)环境下长时间(8小时)进行VDT阅读和纸质书阅读产生的视疲劳情况。结果表明,视疲劳程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剧;与纸质书阅读相比,VDT阅读产生的视疲劳更严重;而在3001x~12001x照度范围内,照度对视疲劳的影响较小。研究了高动态范围与标准动态范围显示模式对显示质量和视疲劳的影响。高动态范围图像的图像质量、图像对比度、清晰度、临场感、喜好度、自然度和舒适度显着性地高于标准动态范围的图像,但色彩饱和度显着性地低于标准动态范围的图像。而显示模式对视疲劳的影响程度较小,相比于标准动态范围显示,高动态范围显示显着性地引起较高程度的“眼睛疲劳”(临界阈值0.05附近)和心率变异性的低频能量。1小时的高动态范围/标准动态范围视频产生的视疲劳程度均较低。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观看高动态范围显示的照明环境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舒适的照明环境可有效缓解显示器给视觉功能带来的影响,但是对生理体征的影响甚微。基于以上研究,用显示模式、照明环境作为输入层变量,最佳矫正远视力、眨眼次数和心率变异性中低频能量值作为输出层变量,疲劳和不疲劳两种视疲劳程度作为隐含层变量,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视疲劳模型,提高了识别视疲劳的准确性。

徐海铭,余洁,赵海岚[10](2017)在《视频终端防护镜缓解视频终端操作者视疲劳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视频终端防护镜(蓝、紫光滤过镜)缓解长期操作视频终端引起的视疲劳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将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工作的60例(2645岁)符合视疲劳诊断的长期视频终端操作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开始时,2组受试者常规医学验光后配戴普通非球面眼镜,在视频前工作1 h后开始测量双眼视功能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最后进行视疲劳问卷评分。随即实验组配戴视频终端防护镜,对照组配戴普通非球面眼镜进行对比敏感度(CS)测量。2组配戴各自的眼镜3个月后,在视频前工作1 h后做双眼视功能和BUT检测,并再次进行视疲劳问卷评分。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实验开始时,实验组明环境带眩光中低频率光栅CS(1.0 cpd、1.7 cpd、2.6 cpd)显着高于对照组(t=2.181、2.012、2.088,P<0.05),暗环境下低频率光栅CS(1.0 cpd、1.7 cpd)显着高于对照组(t=2.220、2.558,P<0.05)。无眩光时,实验组在明、暗环境下低频率光栅CS(1.0 cpd、1.7 cpd)高于对照组(明:t=2.123、2.530,P<0.05;暗:t=2.433、2.140,P<0.05)。实验组配戴视频终端防护镜3个月后,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敏度和BUT值显着增高(t=-2.735、-3.281、-2.249,P<0.05),集合破裂点(NPC)显着移近,近距外隐斜值减少,视疲劳评分显着降低(t=3.049、1.369、3.754,P<0.05)。对照组配戴普通非球面眼镜片3个月后,AMP、NPC、调节灵敏度、远/近距隐斜量和BUT值变化均不明显,视疲劳评分并无显着降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调节性集合/调节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戴镜3个月,2组受试者不良反应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3个月的观察,视频终端防护镜(蓝、紫光滤终端过镜)较普通框架眼镜能提高低、中频率CS,改善配戴者双眼视功能,提高BUT,缓解长期操作视频引起的视疲劳,配戴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二、VDT前易发生视疲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DT前易发生视疲劳(论文提纲范文)

(1)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2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3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5 视疲劳的治疗
        6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视患者调节和集合状态的研究进展
        1 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2 近视眼的集合功能
        3 近视眼的AC/A比值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分组
        3 入组
        4 治疗方法
        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结果
        2 治疗期疗效比较
        3 随访期比较
        4 相关性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3 干眼疗效分析
        4 调节和集合功能疗效分析
        5 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分析
        6 疏经推拿法治疗手法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
    前言
    1 干眼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
    2 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
    3 干眼的病因病机
    4 干眼的常用治疗方法
    5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经验
        5.1 药熏法治疗干眼症
        5.2 灸熏法治疗干眼症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视疲劳症状评分表
    附录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表
    附录3 眼科检查记录表
    附录4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揿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2.试验设计
    2.1 设计方法及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观察方案
    2.4 统计分析方法
3.观察结果和分析
    3.1 病例入组、脱落情况
    3.2 三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的分析
    3.3 三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3.4 小结
4.讨论
    4.1 西医对视频终端视疲劳的认识
    4.2 中医对视频终端视疲劳的认识
    4.3 揿针作用及原理
    4.4 揿针穴位的选择
    4.5 滴眼液的选择
    4.6 中西医针药联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结果及疗效分析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揿针治疗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调节性视疲劳中医辨证分型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调节性视疲劳的认识
        1.1 中医相关病名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疗研究
        1.4 小结
    2.西医学对视疲劳的认识
        2.1 视疲劳病因及分类研究
        2.2 流行病学的研究
        2.3 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2.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调查表设计
    3.研究结果
    4.讨论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揿针疗法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联合组
        1.5.2 揿针组揿针组单纯选用揿针,且选穴基于常
        1.5.3 西药组
    1.6 观察指标
        1.6.1 视疲劳症状积分[5]
        1.6.2 泪膜破裂时间[5]采
        1.6.3 泪液分泌量检查 (SchirmerⅠtest)
        1.6.4 疗效指数参照
        1.6.5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视疲劳症状积分比较
    2.2 3组BUT比较和泪液分泌量检查比较
    2.3 3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CIAS-R总分与视疲劳症状积分、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3 讨论

(5)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综合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研究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方法和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数据分析
        4.2 临床证候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视疲劳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学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视疲劳的认识
        2.1 基本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的机理探讨
        3.1 核桃灸的作用
        3.2 眼部穴位按摩的作用
        3.3 中药液熏蒸的作用
    4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疲劳综合征治疗的中西医研究动态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随机数据表
    附表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量表
致谢
查新报告

(6)视频终端综合征眼部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采集时间
        1.3 病例选择方法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一般临床资料
    2 检查仪器和方法
        2.1 检查所用仪器及工具
        2.2 检查方法
        2.2.1 一般情况问诊
        2.2.2 眼科常规检查
        2.2.3 眼屈光检查
        2.2.4 眼表微生物检查
        2.2.5 泪膜检查
        2.2.6 视功能检查
        2.2.7 OSDI 评分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的性别分布与年龄分布
    2 两组的眼表细菌种类分布
    3 其余观察指标在两组内的分布
    4 观察组的部分观察指标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7)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针对大学生VDT作业视疲劳的研究现状
        1.2.2 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5 技术路线
2 VDT作业光环境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2.1 VDT作业与视疲劳
        2.1.1 视疲劳感觉的表现形式
        2.1.2 VDT作业时长与视疲劳的关系
    2.2 VDT作业光环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2.1 环境光照度
        2.2.2 环境光色温
        2.2.3 显示器类型
        2.2.4 蓝光危害
        2.2.5 屏幕亮度
        2.2.6 目标\背景亮度对比度
        2.2.7 目标\背景颜色组合
        2.2.8 其他因素
    2.3 小结
3 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主观调查问卷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大学生VDT作业场所
        3.3.2 大学生VDT作业时间
        3.3.3 大学生VDT作业习惯
        3.3.4 屏幕背景色偏好
        3.3.5 VDT作业视疲劳影响因素
        3.3.6 VDT作业效率影响因素
        3.3.7 护眼APP使用情况
        3.3.8 大学生VDT作业后的身体疲劳表现
        3.3.9 大学生VDT作业后的视疲劳表现
    3.4 小结
4 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现状调研与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测试内容及指标选择
        4.1.2 测试时间及使用仪器
        4.1.3 光环境测试方法及内容
    4.2 宿舍VDT作业光环境调研
    4.3 图书馆VDT作业光环境调研
    4.4 教室VDT作业光环境调研
    4.5 小结
5 LED固定光环境下使用“护眼”APP的视觉表现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前准备工作
        5.2.1 实验条件
        5.2.2 被试筛选
    5.3 实验概述
        5.3.1 实验原理
        5.3.2 实验任务
        5.3.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4.1 作业绩效
        5.4.2 自觉症状评价
        5.4.3 色觉测试分析
        5.4.4 偏好分析
    5.5 讨论与总结
6 不同LED光环境下“护眼”背景色的视功能实验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前准备工作
        6.2.1 实验条件
        6.2.2 被试筛选
    6.3 实验概述
        6.3.1 实验原理
        6.3.2 实验任务
        6.3.3 因变量设计
        6.3.4 实验步骤
    6.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6.4.1 阅读绩效分析
        6.4.2 NASA_TLX得分分析
        6.4.3 色觉测试分析
        6.4.4 自觉症状评价
        6.4.5 远视力分析
        6.4.6 近视力分析
        6.4.7 偏好背景色分析
    6.5 讨论与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针刺耳穴联合中药干预CVS的个体化动态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研究目的
3.研究对象及设计方法
4.研究方法
    4.1 诊断标准
        4.1.1 西医诊断标准
        4.1.2 中医视疲劳诊断标准
        4.1.3 中医肝肾阴虚诊断标准
    4.2 中西医临床症状计分标准
        4.2.1 视疲劳症状评分标准
        4.2.2 中医眼痨症状(肝肾阴虚型)分级量化评分
    4.3 纳入标准
    4.4 排除标准
    4.5 病例剔除标准
    4.6 临床观察资料和治疗
        4.6.1 药品和仪器
        4.6.2 治疗方法
        4.6.3 基础治疗
    4.7 观测指标及检查项目
    4.8 疗效指标
        4.8.1 疗效性指标
        4.8.2 CVS疗效评定
    4.9 统计分析方法
5.研究结果和统计分析
    5.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5.1.1 一般资料
        5.1.2 治疗前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5.1.3 治疗前症状评分分析
    5.2 治疗后的情况分析
        5.2.1 治疗后各组间相关检查指标结果分析
        5.2.2 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2.3 治疗后西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5.2.4 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5.2.5 治疗后两组间患者西医疗效比较
    5.3 不良反应
    5.4 小结
6.讨论
    6.1 视疲劳的病因病机
        6.1.1 中医病因病机
        6.1.2 西医发病机制
    6.2 视疲劳的治疗
        6.2.1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6.2.2 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6.3 针刺治疗作用及原理
    6.4 耳穴压丸治疗作用及原理
    6.5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的选择
    6.6 滴眼液的选择
    6.7 针灸耳穴联合中药干预CVS结果及疗效分析
7.小结
8.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不同显示技术与照明环境对视疲劳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主要显示技术及发展趋势
    1.2. 照明环境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人眼视觉系统与视疲劳
    2.1. 人眼视觉系统
    2.2. 视疲劳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ED与荧光灯照明环境下长时间观看显示终端视疲劳研究
    3.1. 视疲劳测量指标
    3.2. 被试筛选
    3.3. 测试光源以及实验室环境
    3.4. 实验流程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LED照明环境下长时间观看显示终端视疲劳评估/预测模型
    4.1. 视疲劳随时间变化情况
    4.2. 长时间视疲劳评估/预测模型
    4.3. 长时间视疲劳评估/预测模型的简化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ED光源不同照度环境下长时间视疲劳研究
    5.1. 视疲劳测量指标
    5.2. 实验设置及流程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动态范围显示与照明环境对视疲劳影响
    6.1. 高动态范围与标准动态范围显示模式对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6.2. 高动态范围与标准动态范围显示模式对视疲劳的影响研究
    6.3. 照明环境优化
    6.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视疲劳评估/预测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VDT前易发生视疲劳(论文参考文献)

  • [1]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D]. 赵静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揿针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多中心临床观察[D]. 杨凤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调节性视疲劳中医辨证分型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D]. 黎晓冬.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揿针疗法对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周敏.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04)
  • [5]核桃灸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综合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张书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视频终端综合征眼部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D]. 冯雪莹. 青岛大学, 2018(01)
  • [7]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D]. 吴帆. 重庆大学, 2018(04)
  • [8]针刺耳穴联合中药干预CVS的个体化动态治疗研究[D]. 张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不同显示技术与照明环境对视疲劳影响研究[D]. 王莹. 东南大学, 2018(12)
  • [10]视频终端防护镜缓解视频终端操作者视疲劳的作用[J]. 徐海铭,余洁,赵海岚.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7(06)

标签:;  ;  ;  

VDT前的视觉疲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