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抗癌最基本的策略

抗衰老抗癌最基本的策略

一、抗老防癌最基本的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杰[1](2021)在《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衰老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各种功能普遍变弱、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机体对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进行性减低和机体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的综合表现。中医普遍认为肾脏与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服用补肾中药理论上能够延缓衰老,但中药延缓衰老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以补肾为功效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在临床中应用已久,疗效显着,被广泛认可。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6味药组成,具有“滋补肾阴,填补肾精”的功效。金匮肾气丸出自医圣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由附子、桂枝、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8味药组成,该方配伍严谨,深受历代医家推崇,并被尊称为补肾抗老剂之祖。但是,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从补肾延缓衰老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阐明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还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扩大其在延缓衰老方面的运用,造福社会。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医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本文分析了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在体外和体内的化学组成,探讨了两方活性成分的差异;预测了两方延缓衰老作用机制;通过建立D-半乳糖诱导急性衰老模型,验证两方延缓衰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应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研究了六味地黄浓缩丸和水蜜丸中潜在药效成分含量差异,逐步筛选并推测了两方中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潜在药效成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延缓衰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采用UPLC-QE-Orbitrap-MS,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别,在六味地黄丸中共鉴定出99个化合物(三萜类28个,环烯醚萜苷类18个,单萜类10个,其余还包括倍半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等),其中65个化合物已见报道,其余3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六味地黄丸中鉴定得到。在金匮肾气丸中共鉴定出112个化合物(生物碱类8个,三萜类23个,环烯醚萜苷类16个,单萜类9个,其它还含有倍半萜类、氨基酸类、酚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等),其中100个化合物已见报道,其余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金匮肾气丸中鉴定得到。六味地黄丸为金匮肾气丸的减方,处方中根据适应症的需求,减少了附子和桂枝两味药。同时,金匮肾气丸中的88个化合物为与六味地黄丸共有,11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中附子的特征成分,13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中桂枝的特征成分。研究结果可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基础。2、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采用UPLC-Q-To F-MS技术,检测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给药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对六味地黄丸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与体外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成功指认出32个入血成分;通过对金匮肾气丸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与体外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成功指认出31个入血成分。进一步通过分析两方入血成分的差异可知,18个化合物为六味地黄丸特有入血成分,17个化合物为金匮肾气丸特有入血成分,14个化合物为两方共有入血成分。上述研究内容从血清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基础。3.应用网络药理学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的延缓衰老机制和潜在药效成分进行预测研究通过采用网络药理学手段,获取了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通路的相关信息:(1)在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分别有51个和62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活性,可以作为延缓衰老的候选化合物;(2)分别有4612个和5140个靶蛋白可作为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中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治疗靶点;(3)六味地黄丸主要参与了G蛋白偶联胺类受体和血管收缩生物学过程;金匮肾气丸主要参与了G蛋白偶联神经递质受体、酸分泌、细胞分泌负调节、生长激素抑制素受体的活性、血管收缩的正向调节以及平滑肌收缩的正向调节生物学过程;(4)从化学成分生源途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相关性三个方面对六味地黄丸中潜在药效成分进行识别,最终推测7个化学成分为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的潜在的药效成分。从化合物来源来说,推测的潜在药效成分覆盖方中君、臣、佐、使,可以代表复方的整体性,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手段预测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潜在治疗靶点和潜在作用机制可与后续采用现代药理学方法获取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相互验证。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延缓衰老机制验证研究采用D-半乳糖建立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应用WB、PCR、IHC等药理学方法,对小鼠血清与肾/脑组织中GSH-Px、NF-κB-p65等关键指标及潜在靶蛋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SOD、MDA、GSH-Px值有极显着差异(P<0.01);高剂量组端粒长度明显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的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的血清和肾组织以及高剂量组的脑组织中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从细胞质中游离至核内。由此推测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可通过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和改善血管收缩等生物学过程,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抗氧化能力、减缓细胞端粒缩短效应,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药理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将本文研究范围拓展至不同剂型的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预测,探究不同制剂工艺对潜在药效成分的影响。5.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的推测采用UPLC-Qq Q-MS技术检测了六味地黄浓缩丸、水蜜丸中10个化学成分含量,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六味地黄丸体外、体内成分检测以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综合评价和比较了浓缩丸和水蜜丸两种制剂的成分的含量差异,推测其中地黄苷D、苯甲酰芍药苷和芍药苷3个化学成分为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潜在药效成分。本文通过对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体外、体内化学成分的系统性研究,为其药效物质的筛选奠定了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主要药效学实验验证,初步推测了其延缓衰老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为其今后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赖美利[2](2018)在《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台湾民间药膳》文中提出目的:中医饮食养生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的或增进健康的活动。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手段,因此在养生的各项手段中,饮食养生是最广为人所知的,也是最受民众接受的。以台湾民间对饮食养生的想法及药膳发展历程,探析台湾现今情况,期能作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并探讨市场需求情况,提出开发对策建议,旨在加强两岸在药膳与中医药方面的交流活动,提出依据与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透过查阅、筛选、分类、归纳与分析两岸关于饮食养生的相关研究,通过整理、分析已收集到的论文,总结饮食养生与药膳的机制和运用研究,尽可能掌握较新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2.观察法本研究透过实地调查,理解台湾当地的药膳发展历程及现今中草药的使用情况,分析台湾的药膳市场。3.多学科系统分析方法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除了秉持饮食养生理论的视角为主之外,也结合社会学、文化学、市场学、经济学等多角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研究。成果:1.引述了饮食养生及药膳的基本概念、相关基础理论,发现我国饮食养生的研究目前仍有许多研究的空间,而台湾对此一课题,目前仍处在概念混乱、相关理论滞后的状态,因此归纳整理出一个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饮食养生原则。2.总结了饮食养生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发现台湾对饮食养生和药膳开发目前仍缺乏整体完善的规划,亟待改善。3.阐述了台湾民间饮食养生和药膳理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进而提出开发对策建议。结论: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无伤害性保健治疗措施,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药膳研究涉及理论探讨、作用机制探索等方面的作者多属于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涉及制作工艺、加工配比等方面的作者多属于烹饪专业;而涉及产业化发展研究,则多属于经济学科。中医养生兼具相关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是促进药膳学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药膳学必须脱离中医学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应创造条件促进学科的分化和独立发展。而台湾因为药食同源的管理争议,造成产业受到相当限制,因冲突遇到的困境应该各方共同努力,产生共识,方能对药膳产业的未来与发展有着正向的贡献。

宁晓梅[3](2018)在《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研究 ——以峨眉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康养文化,包括康养理念、宗教医学、宗教心理学、康养行为和方法等。佛教是中国第一大宗教文化,佛教文化景区或旅游目的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空间地域。世界发达国家的以医疗旅游和森淋浴为主的康养旅游已获得长足发展,我国的康养旅游成为近年的新热点新业态,是中国旅游能否顺利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因此,深度研究和挖掘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中的康养文化,对推动康养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峨眉山是佛教名山、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佛教康养文化。本文以峨眉山为例,通过对峨眉山佛教康养文化以及康养旅游开发现状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发展新策略,希望对全国的佛教康养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研究方法和路径。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研究了康养旅游的基本问题,包括康养旅游的相关概念、内涵、特点、类型、开发模式。第四章归纳整理宗教文化的构成、宗教文化中的康养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第五章进入实证研究,以峨眉山为例,介绍峨眉山景区概况、峨眉山的康养旅游资源和峨眉山康养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策略。首先归纳整理了峨眉山的佛教康养文化,其次对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分析,指出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意义及原则,然后根据市场调查对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并确定成都市及周边地区为目标客源,拟定“秀丽峨眉、佛养圣地”的形象定位;最后提出建立核心康养产品体系、打造康养主题馆的产品定位,利用节事活动进行产品营销、完善网络销售平台、开发具有特色的佛教康养旅游纪念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区域联合发展、产业链延伸等的开发策略。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将前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包括康养旅游的概念、内涵、特点、类型和开发模式;佛教文化康养旅游的开发建议,在深度研究挖掘当地佛教康养文化的基础上为形象和产品重新定位,设计具有高体验度和差异化的康养旅游产品或项目,并通过一系列主题节事活动的开展建立知名度,树立品牌,同时也要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渠道对产品和景区进行整体营销。

孙诗翔[4](2016)在《台湾自然养生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黄帝内经》为中国养生学奠基之着,早在几千年前便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其休养生息需与自然环境相应相参,遵循自然变化之规律,此为养生的重要前提和法则。但近年来,由于对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台湾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迫切追求,使养生,特别是自然养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主要以《黄帝内经》“顺应自然”、“天人相应”、“形神共养”的思想为理论指导,结合道家“返朴归真”的养生观点,指出养生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通过以自然物养其身体的精、气、神,从而尽享天年。并以此观点对台湾自然养生的类型和功效加以探讨、论述。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养生与自然养生的相关论述论述养生的概念和源流,诠释对自然养生的概念及内容,以及二者的发展和观点,阐述养生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总结出自然养生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自然规律及自然资源的运用,是对传统养生的深入认识和发展。2.研究背景分析与台湾养生概论综述自然养生在台湾的现状和需求,指出以自然资源为题材的自然养生研究和论述相对局限和缺乏。以台湾养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丰富的自然养生资源,探析、归整自然养生法,使其趋于系统和完善,为本文之研究目的。3.台湾自然养生及方法探析通过深入分析台湾自然养生的发展条件、兴起背景和发展现况及发展优劣势等,探析梳理台湾各历史阶段资料,将台湾自然养生方法归纳为:饮食养生、能量养生、休闲养生三种类型,并详加论述其方法和功效。如饮食养生主要介绍台湾特色饮食保健、食养、茶饮养生;能量养生详细论述矿石养生、香气养生;休闲养生重点阐发森林浴、温泉浴、音乐养生等。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以自然养生之法来调整偏颇的机体,可调摄情志,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正气,使机体恢复自然防御抗邪的功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祛病抗老延年的实践意义。4.自然养生的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台湾诸多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原理和作用效果,更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性应用方面,说明自然养生的经济可行性。并对台湾自然养生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许烨[5](2015)在《杜仲道地性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杜仲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其作为滋补药材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杜仲的叶、皮、根都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中药药效的基本物质构成是掌控质量的核心与根本,是说明其重要作用的奥秘关键,是中药材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有效、可调控的保障。中药材“道地性”是优良品质的前提和保障,探讨杜仲道地性形成的基本物源信息是对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的响应。药性功效的发挥是通过药材得以体现的,而道地药材的形成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药物生长的温度、湿度、水灌溉、地形、土壤、等因素。因此,中药药性的形成与药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对种植产区的土壤、大气沉降、灌溉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等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产区进行对比分析,查明研究产区微量元素的丰缺状态,从而探讨杜仲与土壤、大气、水灌溉间元素循环交换的系统研究。同产区不同种药用植物或着同种药用植物不同产区关于微量元素选择、吸收、富集的能力各不相同,药用植物对微量元素的主动性吸收是植物生物体内的基因决定的,但药用植物对微量元素的被动性吸收则是由土壤为主的地质背景这一外部因素所造成的,除此之外还受其他环境影响。本研究以四川龙门山杜仲药材产区及其生长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土壤、大气沉降、水灌溉与杜仲药材的各个元素含量,研究杜仲微量元素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富集,分析环境各因子与杜仲药材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系数,从而揭示杜仲道地药材中各元素含量高低与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其分析结果如下:1)在龙门山杜仲道地药材产区的土壤与药材各元素测定比较结果,其中土壤有益元素含量:Fe(34670)>K(21240)>Mg (8510)>Ca(8400)>N (2521)> P (665)>Mn(640)>Zn(89.9)>Cu(30);杜仲有益元素含量:N(9042)>K(8291) >Ca(3534)>Mg(1335)>P(635)>Fe (317)>Mn(189)>Cu(24)>Zn(23)。除了N和Fe元素外,其他土壤元素和杜仲药材元素含量趋势基本相一致。杜仲药材产区完全吻合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有Hg、As、Pb;部分杜仲样的Cd、Zn元素含量虽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但是低于二级标准。研究产区杜仲药材中的N、K、Ca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动吸收作用。总体上说,杜仲药材种植区的土壤种植环境是很好的,其环境对杜仲药材的有效药性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2)龙门山区杜仲药材与其他产区杜仲药材的元素相对比分析后发现,杜仲对元素的吸收存有着基本相似性,杜仲营养元素主要富集在叶片和树皮这俩器官中,而有害元素主要富集器官为植物更新代谢能力较强的叶片和根。杜仲药材对N、Ca、P这三个元素有较强的吸收能力。3)杜仲产区土壤中4对有益元素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0.8以上,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的元素组团有Fe与P、Mn与Ca、Cu与Ca、Cu与Mn,说明杜仲产区土壤这几种元素有较好的协调吸收积累作用。对于P与Ca、 Mn, K与Fe、Zn, Cu与Fe, Mn与Fe元素组团之间呈现显着及极显着的负相关,说明土壤中这些元素之间可能存在拮抗作用。4)杜仲元素与其生长土壤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杜仲N、K、Ca, Cu、Mn与土壤相应元素呈正相关,其中Cu、N、K、Hg、Cd呈显着正相关;杜仲元素P、Mg、Fe、Zn与土壤相应元素呈负相关,其中Mg呈显着负相关。

任晓乐[6](2012)在《老龄化背景下养生文化园设计研究 ——以扬州枣林湾养生文化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渐深入,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同时,随着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对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迫切需求,希望能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休养身心、颐养天年。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传统养生文化进行了重新学习和认识,掀起了养生文化新浪潮。道教养生理论、佛教养生理论和儒家养生理论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主要的三大流派,它们不但具备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还建立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体系,这些理论思想对进行养生文化园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养生文化园的设计研究不仅有利于体现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而且满足了老年群体日益提升的养老需求,体现出对他们的关爱和景观共享的价值取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案例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将传统养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研究探讨适合老年人的养生文化园设计方法。首先,本文对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养生需求进行概述分析。分析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模式等特征,归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以及对养生的特殊需求,总结老年人养生行为的活动特征。其次,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分析解读,分析古代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流派——道教、佛家、儒家的基本养生思想观念。总结出道教养生文化的思想主旨是尊命贵生、道贵自然、虚静养神和形神兼养,整合统一;佛教养生文化的基本观念首先是从“心”开始,同时还重视修身养性,坐禅人定是佛教的养生要诀;儒家养生文化的重要主张是把道德修养与养生相结合,提倡“仁者寿、智者乐”的养生之道,即是以德养生,以智乐生。然后,基于上述理论,综合分析得出养生文化园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就养生文化园的选址和布局、养生空间与环境、植物群落配置、公共设施与小品、细节设计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归纳养生文化园的设计方法。本文研究了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具体设计内容,如: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美国列辛顿退休社区之堪达尔、大乳山风景区福地养生园和浙江安吉故里炊烟“老年养生基地”——灵峰小山庄,以此来总结上述设计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对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而使理论更好的应用于枣林湾养生文化园。最后,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养生园项目实践,对枣林湾养生文化园进行设计,进一步详细说明养生文化园的设计步骤与内容,探讨理论研究的可操作性及实践性。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国内外老龄人口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分析,结合设计方法与理论依据,为老龄化背景下养生文化园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展开对养生文化园设计的研究工作。

张忠山[7](2010)在《坛紫菜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坛紫菜,属红藻门,红毛菜科,紫菜属植物。是我国大规模养殖的重要经济海藻之一,主要产于我国南方沿海如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坛紫菜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紫菜多糖是紫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紫菜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坛紫菜多糖本身溶解性差,溶液粘度大限制了其药理应用。为了改进坛紫菜多糖的性能,提高其生物活性,扩大其药理应用范围,本论文以产于福建沿海的坛紫菜提取的坛紫菜多糖为原料,对其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并测定了其体内外生物活性。紫菜多糖作为硫酸酯多糖,硫酸化对其活性有直接影响。为了探讨硫酸化程度和位置与紫菜多糖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对紫菜多糖进行选择性硫酸化修饰,分别在伯羟基、非伯羟基和所有羟基进行硫酸化修饰,采用羟基保护与去除方法和“一锅法”的合成策略,成功合成了不同取代位置的选择性硫酸化修饰产物。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具有高取代度的全硫酸化产品抗氧化活性和抗凝血活性最高,伯羟基硫酸化产品具有比非伯羟基硫酸化产品更好的抗氧化活性,而后者具有比前者更优的抗凝血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紫菜多糖的基团取代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首次对不同分子量紫菜多糖进行乙酰化、苯甲酰化和磷酸化修饰,获得一系列的紫菜多糖衍生物,并且研究了各衍生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修饰基团、分子量及其官能团连接位置对生物活性均有不同影响。在所有衍生物中,苯甲酰化产品具有非常显着的抗氧化活性。本文首次将把抗肿瘤药5-氟尿嘧啶(5-Fu)以双官能团合成法负载在紫菜多糖上。合成了几种不同分子量的复合物,并在不同介质中37 ?C条件下模拟体外释放过程,对数据进行释放动力学分析。缓释试验表明,低分子量复合物能很好的延长5-Fu的释放时间,利于活性成分的吸收,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利用作为载体的紫菜多糖具有与5-Fu相似的药效,达到提高药物的协同效应的目的。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坛紫菜多糖作为一个有前景的抗衰老药物,是一种天然产品,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能与5-Fu联合以及制备复合物,均能有效增强5-Fu的抑瘤活性,并能降低毒副作用,对于开发多糖载体缓释药物具有广阔前景。

李涛[8](2009)在《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讨论的是关于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学问。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研究,仅仅依靠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运用口述史料。我国具有悠久的口述史传统,除了《论语》、《国语》、《尚书》、《诗经》等经典历史着作外,我国许多传统科技思想着作也大量运用了口述史料,如《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和《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在撰写过程中,都曾大量走访民间,广泛搜集和运用民间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儒门事亲》也主要是由张从正口述,经弟子麻知已、常仲明记录整理而成。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引进以来,我国科技史界也在科技史研究中积极运用口述史方法,抢救和整理了一批口述史料,为探究中国科技思想,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着力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旨在发掘其在真实再现中国科技思想产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其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外加绪论、附录和结束语。绪论对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研究现状作了概述。第一章从神话传说、歌谣谚语、史籍记录、科技回忆录、科技访谈录、科技演讲录等几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来源,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科技思想。第二章提出了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君臣间、师徒链、学友链、家族链、访谈式等几种主要的传承方式。第三章指出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搜集的主要方法,分别从史料搜集的准备和史料搜集的几个主要环节,包括提问、倾听、记录、结束,以及史料搜集的初步整理等几个方面对访谈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并指出了搜集的一些其它方式和途径。第四章在借鉴一般史料学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分类、考据、鉴别和校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整理工作。第五章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史料分析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价值,提出了从科学认识上的提升、从科学方法上的提炼和激发科技创新三条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的途径。第六章对口述科技思想的主体间性和科学性,以及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和现代口述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在附录部分,附有笔者对吴文俊和席泽宗两位院士的访谈实录,并对近年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及科技思想史研究论文、着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列了索引,以供参考。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借鉴和继承我国已有史料学和一般口述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仅在思想观点上强调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重要性,而且也试图在理论上将史料的来源、传承、搜集、整理和研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抗老防癌最基本的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老防癌最基本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衰老的相关概念及如何防治衰老
        1.1 防治衰老的意义
        1.2 防治衰老切入点
        1.3 补肾中药用于防治衰老的展望
    2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2.1 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2.2 金匮肾气丸延缓衰老研究进展
    3 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应用的思路
        3.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3.4 网络药理学用于中药研究的展望
第一章 基于UPLC-QE-Orbitrap-MS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六味地黄丸中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3.2 金匮肾气丸中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3.3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鉴定
        3.4 三萜类成分的鉴定
        3.5 单萜类成分的鉴定
        3.6 苯乙醇苷类
        3.7 其他类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血清样品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3 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候选化合物的筛选
        1.2 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的搜集
        1.3 疾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1.4 作用通路的富集
        1.5 功能模块的构建与分析
    2 结果
        2.1 具有潜在活性候选化合物的筛选
        2.2 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的搜集
        2.3 疾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2.4 作用通路的富集
        2.5 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分析
        2.6 潜在药效成分的推测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作用机理验证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学习记忆能力
        2.3 小鼠一般状态和大体病理观察
        2.4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2.5 血清中SOD、MDA、GSH-Px的含量
        2.6 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和 IL-1β表达情况
        2.7 脑组织中端粒长度
        2.8 WB法检测脑组织中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水平
        2.9 脑组织中NF-κB-p65 m RNA转录水平
        2.10 IHC法检测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情况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状态
        3.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3.3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
        3.4 血清中SOD活性、MDA和 GSH-Px的含量
        3.5 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TNF-α表达情况
        3.6 血清、脑组织和肾组织中IL-1β表达情况
        3.7 脑组织中端粒长度
        3.8WB 法检测脑组织中iNOS、COX2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
        3.9 脑组织中NF-κB-p65 基因m RNA转录水平
        3.10 IHC法检测i NOS、COX-2和NF-κB-p65 表达水平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PLC-Qq Q-MS的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药效成分推测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2.6 样品含量测定
        2.7 差异性成分的作用靶标及网络预测
    3 结果
        3.1 含量测定结果
        3.2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3.3 潜在差异成分作用靶蛋白及网络预测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台湾民间药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饮食养生的概念及内涵
        一、饮食养生的概念
        二、饮食养生的内涵
    第二节 中医药膳与食疗的关系
        一、中医药膳的概念
        二、药膳与食疗的关系
    第三节 饮食养生和药膳的起源和发展
        一、远古时期
        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唐朝五代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七、近现代时期
    第四节 药膳养生的研究现况
        一、药膳原料保健成分的研究
        二、药膳养生机制的研究
        三、药膳养生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 台湾的进补文化及民间药膳
    第一节 药膳在台湾历史演进的过程
        一、黑暗期:荷兰人统治时期(1642–1662)
        二、萌芽期:郑成功来台时期(1661-1895)
        三、断层期:日本殖民时期(1895–1945)
        四、转型期:大陆播迁来台时期(1945–1975)
        五、多元成长期:新台湾饮食繁荣期(1975–迄今)
    第二节 台湾民间的食补观念
        一、药食界线模糊
        二、五行五味观
        三、阴阳冷热观
        四、以食性分类的饮食养生观
    第三节 台湾的进补现况与形态
        一、台湾的进补现况
        二、台湾的进补形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台湾药食同源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台湾可同时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药材
        一、起源与背景说明
        二、台湾《可同时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药材》公告沿革
        三、《可供食品使用原料汇整一览表》品项
    第二节 台湾中草药产业现况
        一、台湾中草药产品相关市场规模:
        二、台湾地区植物草药进出口概况
        三、台湾中草药种植
    第三节 台湾在药食同源遇到的困境
        一、药材食材管理惹争议
        二、中药保健食品的矛盾
        三、中药材安全性之隐忧
第四章 台湾药膳产业未来的挑战与机会
    第一节 台湾药膳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台湾居民对药膳喜爱程度高
        二、饮食文化多元,适合药膳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台湾药膳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食疗养生理论完整化
        二、药膳加工技术科学化
        三、大众药膳推广普及化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3)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研究 ——以峨眉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森林康养
        2.1.2 健康旅游
        2.1.3 养生旅游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评价和趋势
3 康养旅游基本问题研究
    3.1 康养旅游相关概念
        3.1.1 康养
        3.1.2 旅游
        3.1.3 康养旅游
        3.1.4 三者的关系
    3.2 康养旅游的内涵
    3.3 康养旅游的特点
    3.4 康养旅游类型
    3.5 康养旅游开发模式
4 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
    4.1 宗教文化的构成
    4.2 宗教文化中的康养文化
        4.2.1 佛教文化中的康养文化
        4.2.2 道教文化中的康养文化
    4.3 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概述
        4.3.1 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基本概况
        4.3.2 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产品类型
        4.3.3 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5 峨眉山康养旅游发展研究
    5.1 峨眉山概况及研究范围
    5.2 峨眉山康养旅游资源概述
        5.2.1 峨眉山自然康养旅游资源
        5.2.2 峨眉山人文康养旅游资源
        5.2.3 峨眉山康养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5.3 峨眉山康养旅游开发现状
    5.4 峨眉山康养旅游存在的问题
6 佛教文化与峨眉山康养旅游开发
    6.1 峨眉山的宗教康养文化
    6.2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
        6.2.1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优势
        6.2.2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劣势
        6.2.3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机遇
        6.2.4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挑战
        6.2.5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小结
    6.3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的意义
    6.4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开发原则
        6.4.1 可持续原则
        6.4.2 深度体验原则
        6.4.3 品牌差异原则
        6.4.4 原生态原则
        6.4.5 世俗化原则
        6.4.6 意境保护原则
    6.5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市场细分与开发定位
        6.5.1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市场细分
        6.5.2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目标市场
        6.5.3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形象定位
        6.5.4 峨眉山佛教康养旅游产品定位
    6.6 峨眉山佛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策略
        6.6.1 利用节事活动进行产品营销
        6.6.2 完善网络营销平台
        6.6.3 开发具有特色的佛教康养旅游纪念品
        6.6.4 加强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6.6.5 让康养效果透明化指标化
        6.6.6 区域联合发展
        6.6.7 产业链延伸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2.1 理论创新
        7.2.2 研究视角创新
    7.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台湾自然养生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关于养生与自然养生
    一、养生的概念和源流
        (一)养生概念
        (二)养生源流
        (三)养生内容
    二、自然养生
        (一)自然养生概念
        (二)自然养生内容
        (三)自然养生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
    三、环境与养生的关系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社会人文环境—人和
第二部分 台湾自然养生探析
    一、台湾的自然条件
        (一)地理和气候条件
        (二)自然及物产资源
        (三)人文资源
        (四)特色饮食
    二、台湾自然养生的背景、源流和发展渊源依据
        (一)发展背景分析
        (二)台湾自然养生源流
        (三)发展渊源依据
    三、台湾自然养生发展优劣势
        (一)发展优势
        (二)挑战劣势
    四、台湾自然养生的发展现况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台湾自然养生类型
    一、饮食养生
        (一)自然健康的素食
        (二)地中海饮食结构的台湾模式
        (三)食养保健
        (四)养生茶饮
        (五)小结
    二、能量养生
        (一)矿石养生
        (二)香气保健
        (三)小结
    三、休闲养生
        (一)森林浴
        (二)温泉浴
        (三)音乐养生
        (四)小结
第四部分 自然养生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饮食养生
        (二)能量养生
        (三)休闲养生
    二、实践意义
        (一)提升正气固本延年
        (二)调养偏颇机体
        (三)多视角和多元化发展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
        (六)如何保护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5)杜仲道地性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l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杜仲研究现状
        1.2.2 中药道地性研究现状
        1.2.3 植物体内元素研究进展
第2章 杜仲及药材道地性研究概况
    2.1 杜仲资源概况
        2.1.1 生物学状性
        2.1.2 地理分布
        2.1.3 生长环境
    2.2 杜仲化学成分
        2.2.1 苯丙素类化合物
        2.2.2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2.2.3 木脂素类化合物
        2.2.4 黄酮类化合物
        2.2.5 杜仲胶
        2.2.6 多糖类
        2.2.7 杜仲抗真菌蛋白
        2.2.8 营养成分
        2.2.9 其它萜类物质
    2.3 药理作用研究
        2.3.1 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2.3.2 抗菌、抗病毒作用
        2.3.3 增加肾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
        2.3.4 抗肿瘤作用
        2.3.5 保肝、利尿作用
        2.3.6 安胎作用
        2.3.7 抗衰老作用
    2.4 道地性研究概况
        2.4.1 地道药材的含义
        2.4.2 地道药材的具备条件
        2.4.3 中医理论指导下良好的疗效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背景
        3.1.3 气候状况
        3.1.4 土壤
    3.2 主要研究内容
    3.3 主要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3.4.1 样地调查
        3.4.2 土壤样品采集
        3.4.3 植物样品采集
        3.4.4 大气沉降样品采集
        3.4.5 水样品采集
        3.4.6 样品测试分析
        3.4.7 数据整理及分析
第4章 杜仲道地产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4.1 产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1.1 杜仲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性特征
        4.1.2 土壤元素状况
        4.1.3 土壤元素纵向分布特征
        4.1.4 土壤安全评价标准
    4.2 大气沉降地球化学特征
        4.2.1 大气沉降元素分布特征
        4.2.2 大气沉降部分元素含量与土壤对比
    4.3 灌溉水地球化学特征
        4.3.1 灌溉用水质量分析
        4.3.2 水环境的有害元素分析
    4.4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4.4.1 杜仲有益元素分布
        4.4.2 杜仲重金属元素分布
        4.4.3 药用植物标准
    小结
第5章 杜仲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初探
    5.1 产区生境土壤-杜仲的富集规律
        5.1.1 有益元素的富集作用
        5.1.2 重金属富集对杜仲药材的作用
        5.1.3 杜仲产区土壤元素间的相关性
    5.2 生境中微量元素与药材质量相关性分析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老龄化背景下养生文化园设计研究 ——以扬州枣林湾养生文化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框架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老年养生文化园理论与实践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
        2.1.1 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
        2.1.2 养生
        2.1.3 养生文化园
    2.2 老年人对养生环境的需求研究
        2.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2.2.3 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
        2.2.4 老年人对养生环境的需求
    2.3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探索
        2.3.1 道教养生方法
        2.3.2 佛教养生方法
        2.3.3 儒家养生方法
        2.3.4 传统养生文化的复兴
    2.4 养生文化园设计要点
        2.4.1 选址与布局
        2.4.2 规划原则
        2.4.3 养生空间与环境
        2.4.4 植物群落配置
        2.4.5 公共设施与小品
        2.4.6 细节设计
        2.4.7 小结
第三章 典型案例调查分析
    3.1 国外案例分析
        3.1.1 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3.1.2 列辛顿退休人士社区
        3.1.3 国外案例的评价
    3.2 国内案例分析
        3.2.1 大乳山风景区福地养生园
        3.2.2 安吉老年养生基地——灵峰小山庄
        3.2.3 国内案例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扬州枣林湾养生文化园设计
    4.1 区位与背景
        4.1.1 区域环境
        4.1.2 城市背景
        4.1.3 场地现状
    4.2 项目策划与规划目标
        4.2.1 项目策划
        4.2.2 规划目标
    4.3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4.3.1 规划结构
        4.3.2 功能分区
    4.4 道路系统规划
    4.5 植物景观营造
        4.5.1 基本原则
        4.5.2 植物景观营造
    4.6 服务设施设计
        4.6.1 老年居住设施
        4.6.2 餐饮服务中心
        4.6.3 健身场所
        4.6.4 景观小品设计
    4.7 特色设计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相关设计规范

(7)坛紫菜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海藻多糖的化学修饰及其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1.2 药物控制用多糖载体的研究进展
    1.3 坛紫菜多糖的研究进展
    1.4 抗肿瘤多糖药物的研究进展
    1.5 抗氧化活性与抗肿瘤作用
2 坛紫菜多糖选择性硫酸化衍生物的制备
    2.1 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紫菜多糖选择性硫酸化衍生物的活性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坛紫菜多糖其它化学结构修饰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讨论
5 坛紫菜多糖-5-氟尿嘧啶复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模拟缓释作用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
    二、什么是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
    三、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来源
    第一节 神话传说
    第二节 民间歌谣
    第三节 民间谚语
    第四节 史籍记录
    第五节 科技回忆录
    第六节 科技访谈录
    第七节 科技演讲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传承
    第一节 君臣间
    第二节 师徒链
    第三节 学友链
    第四节 家族链
    第五节 访谈式
第三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搜集
    第一节 史料搜集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史料搜集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 史料搜集的初步整理
第四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整理
    第一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分类
    第二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考据
    第三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鉴别
    第四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校勘
第五章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价值
    第二节 怎样进行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的研究
第六章 有关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口述科技思想:一种提升素质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对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科学性之思考
    第三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
    第四节 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与现代口述史学
附录
    一、吴文俊院士口述科技思想
    二、席泽宗院士口述科技思想
    三、口述科技思想史料研究及科技思想史研究论文、着作索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抗老防癌最基本的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D]. 杨华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从中医饮食养生探析台湾民间药膳[D]. 赖美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研究 ——以峨眉山为例[D]. 宁晓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4]台湾自然养生法探析[D]. 孙诗翔.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杜仲道地性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研究[D]. 许烨.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6]老龄化背景下养生文化园设计研究 ——以扬州枣林湾养生文化园为例[D]. 任晓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7]坛紫菜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 张忠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09)
  • [8]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 李涛. 厦门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抗衰老抗癌最基本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