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沙漠越野车摆动振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轻型沙漠越野车摆动振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轻型沙漠越野汽车摆振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任成杰[1](2020)在《轮式全地形车行驶性能及牵引力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陆军部队正在从传统的重装部队到现代化的轻型部队转变,部队需要反应快速,故对轮式全地形车提出了机动性能高、适应性能强等要求。本文以某型轮式全地形车辆作为要研究的目标,研究分析了其行驶性能和牵引力控制性能,显着地提升了车辆的动力性能与稳定性能。文章首先介绍了轮式全地形车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研究此课题对于国防的重大意义。其次,通过Adams/Car建立了轮式全地形车的动力学模型,该车辆的动力学模型主要由动力传动子系统、车身子系统、制动子系统、悬架子系统、转向子系统和轮胎子系统构成。其中详细阐述了动力传动子系统的建立过程和轴间扭矩分配装置的结构,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控制系统常见的一些控制方式并设计了牵引力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并且基于模糊算法建立了路面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车辆所处于哪种类型的路面,全面具体的说明了牵引力控制系统建立的的步骤,即:采用变参数PI控制设计的节气门开度控制系统、使用模糊PID控制设计的制动控制系统以及通过PI控制设计的轴间扭矩控制系统。接着,对车辆行驶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即: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进行了仿真试验,其中操纵稳定性试验主要包括:角阶跃转向试验、角脉冲试验、蛇行试验、稳态回转试验、轻便性试验以及低速回正性能试验,平顺性试验主要有:随机不平路面仿真试验和脉冲输入路面仿真试验。然后依据国家标准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能良好,符合国家标准。最后,建立了Adams/Car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环境,并对轮式全地形车在低附着路面以及高低附着对接路面上进行了联合仿真试验,对是否有牵引力控制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了本文中所设计的牵引力控制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驱动轮滑转率,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

陈劲[2](2016)在《多轴轻型全地形车速差转向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适应于我国复杂边境地理环境的轻装步兵机械化程度严重不足,在该地域执行任务仍然以步行为主,机动速度慢、综合作战能力低,急需一种在非道路地域具有较高通过能力的车辆。国外已针对该需求开发并装备了多款多轴轻型全地形车,其大多采用速差转向方式。但轮式车辆速差转向原理与传统的转向原理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车应用中暴露出较多问题:转向困难,操纵稳定性差,转向制动器易烧蚀,油耗高等。本文通过开展多轴轻型全地形车转向系统设计、速差转向过程中轮胎力学特性研究,整车横向动力学分析,并进行台架和道路试验验证,建立了多轴轻型全地形车速差转向基本方法及技术体系,对于我国车辆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首先进行了多轴轻型全地形车转向系统设计。对用户需求进行了质量功能展开(QFD)分析,进行了多方案总体布局对比,并对转向系统按履带车辆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设计及性能分析,得到轮式车辆速差转向阻力系数,为深入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对转向过程中轮胎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基于载荷二维分布搭建了轮胎简化模型。研究了车辆转向时轮胎拖距与转向半径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车辆转向需求,提出了宽度方向非对称载荷的两种模型,解决了胎面印迹不同部位侧偏角度不同的问题。研究了速差转向横向动力学特性。推导车辆二自由度动力学微分方程,给出了速差转向的轮式驱动车辆转向稳定性的评价参数及其指标。分析车辆参数(包括车速、车辆结构等)对速差转向的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完整的速差转向多轴轻型全地形车虚拟样机设计平台奠定基础。进一步,对速差转向系统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轮胎-地面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分析,应用土压力模型,得到了轮式车速差转向时轮胎的推土阻力和的压实阻力的力学特性。建立了一种多轴轻型全地形车的转向阻力系数模型。最后,完成了样车实车试验。试验表明,速差转向的轮式车辆转向性能优于履带车辆。建立的多轴轻型全地形车转向阻力系数模型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其动力学分析结果正确可信。

孙山[3](2013)在《某型越野车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某型越野车的开发,进行了越野车的市场分析、竞争对策分析、Benchmark和竞争车型的分析,得到有指导意义的结论:1、1.5吨级第三代越野车平台,不会重复建设;2、竞争车型存在载重量小、改装性差的问题;3、某型越野车若能在机动性和承载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生命周期将大大延长;4、三代越野车应提高机动性、信息化、可靠性和适应现代战争使用性。越野车整车开发从承载平台、动力平台、机动平台、防护平台和信息平台角度出发,考虑在未来战争中对军用车辆的使用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完成某型越野车整车设计,形成了某型越野车的技术指标体系,在较经济的选择配置条件下,实现功率提高23%、比功率达19.11、载质量提高22.9%、最小离地间隙提高70%、越野平均车速提高了33%并增加了车身防护复合装甲组件的效果。对越野车整车设计参数进行动力性校核,制动性能校核,前悬架关键件制动强度校核。该车在载重量加大的条件下动力性、制动性能均满足战技指标要求,但在悬架关键零部件强度校核中发现在某些工况下零件应力超过许用应力,做后期修正。最后对某型越野车进行了机动性评估:1、某型越野车的设计参数基本满足高机动车辆主要结构参数要求;2、某型越野车的机动性指标满足军用越野车高机动性等级车辆的指标要求。

胡运军[4](2011)在《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仿真及优化》文中认为本课题借军用越野汽车平顺性的仿真及优化,介绍了虚拟样机技术在军车研发中的应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军用越野汽车平顺性的研究过程:1.讨论了国内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研究意义及影响平顺性的主要因素,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情况。2.讨论了人体对振动反应的三个不同的感觉界限及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方法。3.讨论了从军用越野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方面来考虑,独立悬架结构要明显优于非独立悬架。4.介绍了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过程,强调了悬架弹性元件的设计决定了整车的行驶平顺性,而导向机构则直接决定了车轮定位参数、悬架运动学特性等能否满足使用要求。5.简单介绍了实物样机平顺性试验的两种试验方法:道路试验方法和台架试验方法,并通过台架试验方法的思路引入一个简化的军用越野汽车“悬架一轮胎一路面”组成的振动系统。按照该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通过ADAMS/View软件建立起了振动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6.对两组减振器进行随机路面平顺性仿真,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优化组合,确定前、后悬架的最终选型,并按照优化后的减振器进行脉冲路面仿真,观察仿真结果。军用越野汽车的研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期间需要经过研制立项、方案论证、工程设计、样车评审、样车定型试验和设计定型等六个工作环节。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前面环节重新开始。若能够将后续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发生之前就得以解决,做到未雨绸缪,就能够节省产品研制周期及研制费用,更快地服役于军队需求,加速国内军车研发进程。

巴兴强[5](2009)在《基于FVP技术的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动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产品设计过程是一个从样机试制到测试评估,再到反馈设计的循环反复过程。这其中的每一次循环,都伴随着物理样机的建造或修改,和伴之而来的产品开发周期的延长和开发成本的增长。采用功能化虚拟样机技术进行产品的开发,全过程以数字化方式进行,避免了物理样机的建造,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改进产品设计质量,提高面向客户与市场需求的能力。本研究以现有的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为原型和研究对象,采用功能化虚样机技术建立了该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虚拟试验场对模型进行了平顺性、制动性和地形通过性仿真,并对试验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了影响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平顺性、制动性和地形通过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首先,在Solid Works软件环境下对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主要结构部件进行几何建模和虚拟装配,得到整车三维实体模型。将Solid Works中的三维实体模型通过文件转换导入到仿真软件ADAMS中,根据各部件的相对约束、运动关系,在ADAMS中建立了该车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第二,在Adams/car中进行了两侧车轮同向跳动虚拟试验,在试验中利用Adams/Insight对前悬架参数进行优化。第三,在论证模型可行性的基础上,基于ADAMS的虚拟环境,分别进行了随机路面输入和脉冲路面输入的平顺性仿真分析,讨论了所输出的特性曲线,达到了了解整车动力学特性的目的。然后,进行了平顺性驾驶实车试验,掌握了车辆在各种不平路面行驶的状态、性能。最后,结合我国汽车性能试验标准,在不同环境模式下,对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的平顺性、制动性和地形通过性在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进行了计算和仿真,参考相关标准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参照实际车辆试验标准对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的平顺性、制动性和地形通过性进行了实车试验,并与虚拟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虚拟仿真试验结果与实车试验数据非常接近。这为评估、改进、优化同类型车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该仿真研究为整车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相关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难题,从而提高了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开发周期,减少成本,为提高我国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自主开发能力做了有益的探索。

朱江涛[6](2009)在《牵引—拖挂车系统动力学研究 ——牵引车挂钩最大牵引载荷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挂钩断裂的问题,本文依托于陕汽集团企业难题攻关项目“牵引车最大牵引力研究”,对牵引—拖挂车系统进行了牵引动力学仿真研究。从牵引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了牵引车挂钩牵引载荷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挂钩设计的载荷确定原则及牵引车和拖挂车的选配原则和方法。本文通过对牵引车牵引工况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不同工况下的牵引车动力学方程;根据轮胎与地面的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分析了切线牵引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考虑车轮轴承摩擦阻力时由发动机决定的牵引车切线牵引力计算方法,最后得出了确定牵引车最大驱动力的原则;根据不同工况分析了牵引车辆行驶阻力,确定牵引车辆作用在挂钩上的最大挂钩牵引力计算方法。通过对拖挂车拖挂时的受力分析和对拖挂车行驶阻力的研究,提出了车辆运行综合阻力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不同工况下拖挂车的动力学方程,确定拖挂车的最大行驶阻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牵引—拖挂车系统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以牵引—拖挂车系统为整体的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方程,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牵引—拖挂车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某牵引车的实际参数,得出了挂钩牵引力变化曲线。通过分析计算出最大挂钩牵引力值,并将其作为确定牵引挂钩的设计载荷和分析牵引挂钩断裂的原因提供依据。最后确定了挂钩设计的载荷确定原则及牵引车和拖挂车的选配原则和方法,提出了防止挂钩断裂的措施,对牵引车与拖挂车的合理匹配提出了建议。

李海波[7](2008)在《AMT在中型越野车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是一种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其通过对手动固定轴线式变速器和干式摩擦离合器的自动化改造从而实现了选挡、换挡以及离合器和油门的自动操纵。研究和开发适合越野车装备的AMT,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且还可以实现越野车辆的自动化改造,提高越野车的战斗力。换挡规律是AMT的灵魂,它是判断换挡时机的依据。在应用中,通过将采集到的车辆行驶状态与换挡规律相对比,从而判断是否达到最佳的换挡点并自动执行换挡操作,这样大大减轻了驾驶员的疲劳,提高行驶安全,同时使整车具有较好的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本论文选择动态三参数换挡规律应用在装有AMT的越野车上,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越野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及通过性。根据控制参数可以分为单参数换挡规律、两参数换挡规律和三参数换挡规律。本文按照换挡模式可以分为越野模式换挡规律和平地模式换挡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越野模式和平地模式的动态三参数换挡规律。通过对越野模式下的动力学分析,建立越野车行驶方程式,并根据越野车行驶方程式研究动力性换挡规律的制定方法,包括图解法、解析法,并实际制定了各挡间的最佳动态三参数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曲面;建立了平地模式下燃油消耗方程式,据此研究了燃油经济性换挡规律的制定方法及改进的制定方法;考虑到越野车质量对换挡规律制定的影响,提出一种变结构的最佳换挡系统,丰富了换挡规律理论。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所需的越野车传动系统建立了仿真模型,并简要的介绍了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内部原理;最后利用所建立的系统仿真模型,将越野模式下改进过和未改进的动态三参数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应用于整车的换挡仿真,以比较其对越野车动力性的影响;将平地模式下定结构和变结构越野车质量选择相应的动态三参数最佳燃油经济性换挡规律应用于整车的换挡仿真,以比较其对越野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论文所建立的基于换挡模式的动态三参数换挡规律应用在越野车上是合理的。

张伟,陈慧岩,赵贺强[8](2001)在《轻型沙漠越野汽车摆振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文中指出轻型沙漠越野汽车在公路行驶过程中易产生摆振现象。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提出了解决汽车摆振现象的措施。

张伟,陈慧岩,赵贺强[9](2001)在《轻型沙漠越野车摆振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在公路行驶过程中,轻型沙漠越野车常常产生摆振现象,本文从理论上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提出了解决汽车摆振现象的措施。

二、轻型沙漠越野汽车摆振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型沙漠越野汽车摆振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轮式全地形车行驶性能及牵引力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1.2 轮式全地形车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轮式全地形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概述
    2.2 Adams/Car的概述
    2.3 轮式全地形车动力传动子系统的建立
        2.3.1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2.3.2 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2.3.3 变速箱模型的建立
        2.3.4 轴间扭矩分配装置的建立
        2.3.5 轮间差速器模型的建立
    2.4 车身子系统的建立
    2.5 制动子系统的建立
    2.6 悬架子系统的建立
        2.6.1 前悬架的建立
        2.6.2 后悬架的建立
    2.7 转向子系统的建立
    2.8 轮胎子系统的建立
    2.9 整车模型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式全地形车牵引力控制系统
    3.1 轮式全地形车牵引力控制简介
        3.1.1 逻辑门限值控制
        3.1.2 PID控制
        3.1.3 模糊控制
        3.1.4 滑模变结构控制
    3.2 轮式全地形车牵引力控制策略
    3.3 模糊路面识别系统设计
        3.3.1 模糊路面识别结构
        3.3.2 模糊逻辑识别设计
    3.4 节气门开度控制系统设计
    3.5 制动控制系统设计
    3.6 轴间扭矩分配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3.7 整车控制系统示意图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式全地形车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分析
    4.1 操纵稳定性分析
        4.1.1 角阶跃转向试验
        4.1.1.1 试验方法
        4.1.1.2 仿真结果分析
        4.1.2 角脉冲试验
        4.1.2.1 试验方法
        4.1.2.2 仿真结果分析
        4.1.3 蛇行试验
        4.1.3.1 试验方法
        4.1.3.2 仿真结果分析
        4.1.4 稳态回转试验
        4.1.4.1 试验方法
        4.1.4.2 仿真结果分析
        4.1.5 轻便性试验
        4.1.5.1 试验方法
        4.1.5.2 仿真结果分析
        4.1.6 低速回正性试验
        4.1.6.1 试验方法
        4.1.6.2 仿真结果分析
        4.1.7 车辆操纵稳定性的总体评价
    4.2 平顺性分析
        4.2.1 随机不平路面仿真试验
        4.2.1.1 随机路面轮廓的建立
        4.2.1.2 随机不平路面仿真分析
        4.2.2 脉冲输入路面仿真试验
        4.2.2.1 三角形凸块路面的建立
        4.2.2.2 脉冲输入路面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轮式全地形车牵引力控制仿真分析
    5.1 Adams/Car和 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
        5.1.1 联合仿真概述
        5.1.2 联合仿真接口
    5.2 仿真参数
    5.3 轮式全地形车典型工况的仿真分析
        5.3.1 低附着路面仿真分析
        5.3.2 附着分离路面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多轴轻型全地形车速差转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多轴轻型全地形车研究发展状况
        1.2.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3 车辆动力学研究的发展现状
    1.4 轮胎模型的发展概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轴轻型全地形车转向系统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功能定位特点
        2.1.2 应用地面环境
        2.1.3 型式、质量、尺寸特征
    2.2 整车总布置
    2.3 转向传动系统设计
        2.3.1 转向方式选择
        2.3.2 速差转向机构分析
        2.3.3 转向阻力系数初步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速差转向过程轮胎力学特性研究
    3.1 轮胎转向过程简化理论模型
        3.1.1 轮胎印迹转向运动学分析
        3.1.2 不同载荷分布下的通用模型
        3.1.3 载荷对称分布下的侧偏特性
        3.1.4 载荷非对称分布下的侧偏特性
        3.1.5 载荷宽度方向非对称分布
    3.2 考虑胎体变形时转向过程理论模型
        3.2.1 大半径转向时轮胎的侧向力与回正力矩
        3.2.2 小半径转向时轮胎的侧向力与回正力矩
    3.3 转向过程考虑切向变形时的理论模型
        3.3.1 转向时轮胎的切向与侧向联合模型
        3.3.2 车辆结构参数对轮胎力学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速差转向过程整车横向动力学分析
    4.1 两轮驱动车辆速差转向过程动力学分析
        4.1.1 运动学分析
        4.1.2 动力学分析
    4.2 四轮驱动车辆速差转向过程动力学分析
        4.2.1 四轮驱动车辆速差转向运动微分方程
        4.2.2 动力学分析
        4.2.3 转向时的轮胎功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速差转向系统特性研究
    5.1 轮胎—土壤相互作用特性研究
        5.1.1 转向过程轮胎侧向力
        5.1.2 轮胎滚动过程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
        5.1.3 转向阻力系数模型
    5.2 循环寄生功率研究
        5.2.1 已知条件及假设
        5.2.2 计算过程
        5.2.3 实例分析
    5.3 速差转向车辆转向机构特性分析
        5.3.1 综合传动快速转向动态特性分析
        5.3.2 综合传动大半径修正转向特性分析
        5.3.3 转向功率利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车及转向系统试验
    6.1 整车性能试验
        6.1.1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6.1.2 主要试验道路
        6.1.3 试验结果
    6.2 转向系统试验
        6.2.1 转向试验方案
        6.2.2 双功率流速差转向原理
        6.2.3 转向系统台架试验
        6.2.4 实车测试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某型越野车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常用符号表
1 绪论
    1.1 越野车简介
    1.2 军用越野车辆
        1.2.1 军用越野汽车的分类
        1.2.2 军用越野汽车的性能要求
    1.3 军用越野汽车的现状
    1.4 军用越野车的发展趋势
2 市场与Benchmark分析
    2.1 市场分析
    2.2 对策分析
    2.3 Benchmark与竞争车型分析
        2.3.1 Benchmark分析
        2.3.2 竞争车型分析
    2.4 本章总结
        2.4.1 市场分析结论
        2.4.2 Benchmark分析结论
        2.4.3 竞争车型分析结论
3 某型越野车总体设计
    3.1 设计原则
        3.1.1 设计指导思想
        3.1.2 引用标准
    3.2 原型车
        3.2.1 原型车确定的原则
        3.2.2 原型车确定
        3.2.3 原型车技术参数
    3.3 某型越野车技术指标确定
        3.3.1 技术指标的确定
        3.3.2 整车技术参数
    3.4 某型越野车主要总成选型和技术措施
        3.4.1 主要总成选型
        3.4.2 主要技术措施
        3.4.3 新技术的运用
    3.5 整车总布置设计
    3.6 本章总结
4 整车动力性计算
    4.1 基本参数
    4.2 表征参数的计算
    4.3 本章结论
5 整车制动性能校核
    5.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
        5.1.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
        5.1.2 计算目的
        5.1.3 制动法规基本要求
    5.2 基本参数
        5.2.1 整车基本参数
        5.2.2 制动系基本结构参数
        5.2.3 驻车制动机构基本参数
    5.3 前后制动力分配校核
        5.3.1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5.3.2 实际附着系数利用率与法规比较(GB12676)
        5.3.3 详细计算数据列表
    5.4 制动性能计算结果
        5.4.1 行车制动性能计算结果
        5.4.2 驻坡制动计算
    5.5 前悬关键件在紧急制动下的有限元分析
        5.5.1 前独立悬架关键零件总成实体模型
        5.5.2 前悬架受力分析和动力学仿真
        5.5.3 基于ADAMS仿真建模
        5.5.4 制动工况的仿真计算
        5.5.5 制动工况应力云图分析
6 机动能力分析
    6.1 影响机动性因素分析
    6.2 通过性几何参数分析
    6.3 机动性评估
        6.3.1 公路机动性评估
        6.3.2 非公路机动性评估
        6.3.3 军用越野车辆机动性等级和特征参数
        6.3.4 评估结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仿真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研究意义
        1.1.1 改善军用越野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是战争发展的必然需求
        1.1.2 汽车技术的发展为改善军用越野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创造了条件
        1.1.3 外军越野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研究起步较早
    1.2 影响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主要因素
    1.3 国内外对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研究方法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指标
    2.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2.1.1 暴露极限
        2.1.2 疲劳-降低工作效率界限
        2.1.3 舒适降低界限
    2.2 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2.2.1 主观评价法
        2.2.2 客观评价法
        2.2.3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评价方法
        2.2.4 振动剂量值评价方法
        2.2.5 加速度峰值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真模型实物样机简介
    3.1 实物样机的主要参数
        3.1.1 质量参数
        3.1.2 尺寸参数
        3.1.3 主要总成介绍
    3.2 独立悬架结构类型的选择
        3.2.1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3.2.2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4.1 悬架主要参数的确定
        4.1.1 悬架静挠度F_c
        4.1.2 悬架的动挠度f_d
        4.1.3 悬架的刚度C
    4.2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与优化
        4.2.1 前轮独立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
        4.2.2 前悬架仿真模型建立
        4.2.3 前悬架硬点的优化分析
        4.2.4 前轮定位参数仿真分析
        4.2.5 后轮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建模
        4.2.6 后悬架导向架构的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样机平顺性仿真
    5.1 实物样机平顺性试验方法简介
        5.1.1 道路试验
        5.1.2 道路模拟试验室试验简介
    5.2 振动系统的简化
    5.3 整车模型的建立
        5.3.1 簧载质量模型的创建
        5.3.2 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的创建
        5.3.3 双横臂式后独立悬架的创建
        5.3.4 轮胎模型的创建
        5.3.5 创建路面谱
        5.3.6 在整车模型上添加轮胎力
    5.4 整车模型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样机平顺性优化
    6.1 悬架阻尼特性的确定
        6.1.1 阻力元件的选择
        6.1.2 阻尼元件参数的确定
    6.2 减振器参数的优化选择
        6.2.1 平顺性随机输入仿真分析
        6.2.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6.3 直线行驶脉冲输入平顺性仿真分析
        6.3.1 试验标准
        6.3.2 试验条件
        6.3.3 仿真试验分析
        6.3.4 关于过凸起仿真分析的说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5)基于FVP技术的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动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3 课题项目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FVP技术及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虚拟样机技术
    2.2 FVP技术概述
        2.2.1 FVP技术的主要内容
        2.2.2 FVP技术的实现过程
    2.3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2.3.1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2.3.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2.3.3 多柔性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2.3.4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2.4 本章小结
3 车辆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
    3.1 关于三维造型软件Solid Works概述
    3.2 零部件建模
        3.2.1 车架建模
        3.2.2 转向机构建模
        3.2.3 悬架部分建模
        3.2.4 轮胎建模
    3.3 整车装配
    3.4 虚拟样机仿真验证
        3.4.1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简介
        3.4.2 转向系统仿真验证
        3.4.3 悬架系统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悬架系统运动特性仿真分析及优化
    4.1 悬架运动学特性
    4.2 车轮外倾角仿真分析及优化
    4.3 前轮前束仿真分析及优化
    4.4 主销后倾角仿真分析
    4.5 主销内倾角、主销横向偏移距仿真分析及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车辆平顺性仿真分析与试验
    5.1 车辆平顺性研究与评价综述
        5.1.1 车辆平顺性的研究方法
        5.1.2 车辆平顺性评价方法
    5.2 随机路面的生成
    5.3 车辆平顺性仿真分析
        5.3.1 特定车速下不同等级随机路面仿真分析
        5.3.2 不同车速下脉冲输入路面仿真分析
    5.4 车辆平顺性实车试验
        5.4.1 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
        5.4.2 平顺性脉冲输入行驶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车辆制动性仿真分析与试验
    6.1 车辆制动性能概述
        6.1.1 制动效能
        6.1.2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6.1.3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6.2 车辆制动性能仿真试验
        6.2.1 初速度为20km/h工况制动仿真
        6.2.2 初速度为50km/h工况制动仿真
    6.3 车辆制动性能实车试验
        6.3.1 主要试验仪器、步骤及地点
        6.3.2 实车试验主要内容
        6.3.3 实车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车辆地形通过性仿真分析与试验
    7.1 车辆地形通过性概述
    7.2 车辆通过垂直障碍物分析研究
        7.2.1 车辆通过障碍物的条件及力学分析
        7.2.2 车辆通过垂直障碍物仿真分析
        7.2.3 车辆通过垂直障碍物实车试验
        7.2.4 车辆通过垂直障碍物最大高度判定
    7.3 车辆通过水平壕沟分析研究
        7.3.1 车辆通过水平壕沟的条件及力学分析
        7.3.2 车辆通过水平壕沟仿真分析
        7.3.3 车辆通过水平壕沟实车试验
        7.3.4 车辆通过水平壕沟的最大宽度判定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牵引—拖挂车系统动力学研究 ——牵引车挂钩最大牵引载荷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车辆动力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1.4.1 研究内容
        1.4.2 对工程实际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牵引车最大挂钩牵引力研究
    2.1 SX2190系列牵引车简况
        2.1.1 SX2190系列军用车
        2.1.2 SX2190型军用越野汽车参数
    2.2 牵引车动力学研究
        2.2.1 牵引车受力分析和动力学方程
        2.2.2 由地面条件决定的牵引车切线牵引力研究
        2.2.3 由发动机决定的牵引车驱动力研究
        2.2.4 牵引车的最大驱动力的确定
    2.3 牵引车各种行驶阻力分析
        2.3.1 压实土壤阻力
        2.3.2 加速阻力
        2.3.3 坡道阻力
        2.3.4 空气阻力
    2.4 轮胎变形阻力分析
        2.4.1 轮胎的变形特性
        2.4.2 轮胎变形阻力
        2.4.3 轮胎变形阻力的另一种计算法
    2.5 综合阻力计算方法
    2.6 牵引车最大挂钩牵引力研究
        2.6.1 牵引车最大挂钩牵引力分析
        2.6.2 最大挂钩牵引力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拖挂车最大行驶阻力研究
    3.1 拖挂车的分类与动力学方程
        3.1.1 拖挂车的分类
        3.1.2 全挂车结构
        3.1.3 全挂车受力分析和动力学方程
    3.2 拖挂车行驶的各种阻力分析
        3.2.1 压实土壤阻力
        3.2.2 轮胎变形引起的滚动阻力
        3.2.3 坡道阻力
        3.2.4 加速阻力
        3.2.5 空气阻力
        3.2.6 从动轮轴承阻力
    3.3 拖挂车综合行驶阻力分析及最大行驶阻力计算
        3.3.1 拖挂车综合行驶阻力分析
        3.3.2 拖挂车最大行驶阻力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牵引—拖挂车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4.1 牵引—拖挂车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要求与结构
        4.1.1 牵引—拖挂车系统动力学方程
        4.1.2 牵引—拖挂车系统仿真模型的功能要求
        4.1.3 仿真模型的主体结构
    4.2 牵引—拖挂车系统仿真模型
        4.2.1 发动机模型
        4.2.2 传动系仿真模型
        4.2.3 发动机转速计算模型
        4.2.4 牵引—拖挂车系统模型
    4.3 牵引—拖挂车仿真
        4.3.1 牵引—拖挂车及路面仿真参数
        4.3.2 牵引—拖挂车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牵引挂钩最大牵引载荷分析及牵引车与拖挂车的合理匹配
    5.1 牵引车挂钩牵引力曲线分析
    5.2 挂钩设计载荷的确定
        5.2.1 挂钩载荷特点
        5.2.2 挂钩设计载荷的确定
        5.2.3 防止挂钩断裂的措施
    5.3 牵引车与拖挂车的选配原则和方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AMT在中型越野车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
        1.1.1 AMT发展概况
        1.1.2 AMT的系统原理
        1.1.3 AMT的关键技术
        1.1.4 展望
    1.2 AMT在越野车上的应用
        1.2.1 AMT在越野车上的应用前景
        1.2.2 越野车上应用AMT的优点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越野车AMT换挡规律概述
    2.1 AMT换挡规律类型
        2.1.1 根据选换挡控制参数的分类
        2.1.2 根据优化目标分类
        2.1.3 根据换挡模式分类
    2.2 实现换挡规律的软硬件组成
        2.2.1 换挡规律的硬件组成
        2.2.2 换挡规律实现的控制流程
        2.2.3 换挡规律的实现逻辑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动机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发动机特性数学模型概述
    3.2 建立发动机特性数学模型的常用方法
        3.2.1 多项式拟合法
        3.2.2 插值法
        3.2.3 神经网络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越野模式下AMT最佳动力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制定
    4.1 越野模式下动力性评价
    4.2 越野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4.2.1 越野车的驱动力
        4.2.2 越野车行驶阻力
        4.2.3 越野车行驶方程式
    4.3 发动机的扭矩特性
    4.4 驱动力曲线与加速度曲线
        4.4.1 越野车驱动力曲线
        4.4.2 越野车加速度曲线
    4.5 最佳动力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制定方法
        4.5.1 动态三参数动力性换挡规律的制定
        4.5.2 改进动态三参数动力性换挡规律的制定
    4.6 最佳动力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实际制定
        4.6.1 程序流程图
        4.6.2 最佳动力性三参数换挡规律曲面图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平地模式下AMT最佳燃油经济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制定
    5.1 越野车燃油经济性评价
    5.2 燃油消耗率对越野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5.3 发动机的油耗特性
    5.4 越野车燃油消耗方程式
    5.5 最佳燃油经济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制定方法
        5.5.1 燃油经济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制定方法
        5.5.2 改进燃油经济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制定方法
    5.6 最佳燃油经济性三参数换挡规律的实际制定
        5.6.1 程序流程图
        5.6.2 最佳燃油经济性三参数换挡规律曲面图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越野车AMT换挡规律的仿真评价
    6.1 越野车动力传动系仿真模型建立
        6.1.1 越野车传动系统简化的假设条件
        6.1.2 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6.1.3 离合器及变速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6.1.4 驱动力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2 换挡规律模型建立
        6.2.1 换挡规律模型
        6.2.2 换挡逻辑判断模块
    6.3 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6.4 换挡过程仿真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6.4.1 越野模式下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的仿真
        6.4.2 平地模式下最佳燃油经济性换挡规律的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轻型沙漠越野汽车摆振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轮式全地形车行驶性能及牵引力控制系统研究[D]. 任成杰. 吉林大学, 2020(08)
  • [2]多轴轻型全地形车速差转向系统研究[D]. 陈劲. 清华大学, 2016(11)
  • [3]某型越野车的开发[D]. 孙山.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4]军用越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仿真及优化[D]. 胡运军.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8)
  • [5]基于FVP技术的全路况林火巡护与扑救车辆动态性能研究[D]. 巴兴强.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5)
  • [6]牵引—拖挂车系统动力学研究 ——牵引车挂钩最大牵引载荷的探讨[D]. 朱江涛. 长安大学, 2009(12)
  • [7]AMT在中型越野车上的应用研究[D]. 李海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8]轻型沙漠越野汽车摆振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 张伟,陈慧岩,赵贺强. 专用汽车, 2001(04)
  • [9]轻型沙漠越野车摆振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 张伟,陈慧岩,赵贺强. 物探装备, 2001(03)

标签:;  ;  ;  ;  ;  

轻型沙漠越野车摆动振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