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卡车制动系统提速重载的思考

关于我国卡车制动系统提速重载的思考

一、关于我国货车制动系统提速和重载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禹[1](2021)在《基于强化学习的重载列车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中轨道交通运输业在各方面都具有跨越式进步,积累了大量领先世界的前沿技术。在当下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轨道交通运输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重载铁路作为大宗商品运输的重要途经,线路距离长且环境多变,面对如此环境,驾驶人员极容易产生疲劳。本文以大秦线上运行的HXD1机车牵引1万吨货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出一套重载列车辅助驾驶系统,以缓解驾驶人员疲劳、保证列车安全、提高列车运输效率。针对重载列车的运行效率问题,本文利用TD3和PPO两种强化学习算法进行了控制策略的学习。首先通过对重载列车机理模型进行了分析与建模,作为后续实验的基础;再将重载列车运行过程划分为牵引启动、巡航控制和停车制动三个部分,以解决强化学习在长时间运行的环境中无法学习到策略的问题;并基于实际控制列车需要参考的条件设计状态空间,根据HXD1机车的牵引特性确定了动作空间的连续性;并根据安全、稳定、高效的目标设计了奖励函数,训练了两种智能体。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状态与奖励函数能够使智能体学习到高效驾驶重载列车的控制策略。针对重载列车运行的稳定性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专家监督的强化学习训练方案,使智能体更稳定的驾驶列车。首先通过循环神经网络对专家行驶数据进行了行为克隆,克隆出的策略网络作为专家网络用来监督强化学习的训练,达到了加快训练的效果;并且通过添加控制力变化幅度的约束,减少列车控制力的频繁调整;通过随机初始化巡航阶段和制动阶段的初速度,训练一个对环境切换速度不敏感的巡航控制策略和停车制动策略;最后通过在牵引启动、巡航控制、停车制动的分段点设计软切换约束,降低因控制工况切换产生的控制力跳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专家监督的强化学习训练方案得出的控制器,控制更加稳定,能够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由于强化学习环境中没有一个开放的重载列车仿真器观察和调试,并且缺少重载列车实际运行数据。本文利用Qt设计并搭建了重载列车仿真平台,通过观察列车运行效果,辅助调试算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以生成专家驾驶的运行数据,辅助专家策略网络训练。

郭战伟[2](2021)在《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列车运量和轴重的提高,我国重载铁路钢轨、车轮的磨耗和伤损产生速度不断加快。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工务维修养护工作量、车辆维修的车轮镟修量,还时刻威胁着铁路的行车安全、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开展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重载铁路钢轨伤损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轮轨蠕滑机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出发,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方法和大量的现场试验对钢轨的伤损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重载铁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模型,基于轮轨滚动半径差ΔRRD2和ΔRRD3研究了轮轨蠕滑产生及影响机理。分析了重载曲线地段钢轨伤损产生原因,并给出措施建议。建立了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可详细研究各参数对轮轨接触和蠕滑的影响,并通过非线性临界速度、直曲线通过性能等动力学计算以及轮轨蠕滑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调研总结了我国重载铁路典型的钢轨伤损,主要包括:钢轨侧磨和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等。探讨了车辆运行中轮轨蠕滑的产生机理,分别研究了ΔRRD2和ΔRRD3两个参数的变化对于轮轨蠕滑的影响。结合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对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建议提高轮轨强度、优化设计轮轨廓形、轮缘和轨距角处润滑、外轨设置适当的欠超高。(2)提出了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基于轮轨蠕滑最小化的适合重载铁路的整套钢轨打磨技术,并对采用打磨廓形后的钢轨进行了性能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延长钢轨服役寿命。对大秦线的钢轨磨损及损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测量了实验线路钢轨廓形,基于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钢轨打磨廓形数据库,进行了轮轨等效锥度、接触位置等接触分析,并基于静态结果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钢轨打磨廓形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适用于重载铁路的整套钢轨打磨技术,该技术在多个试验段进行了应用,取得了延长使用寿命的预期目的。此外,还对采用了打磨廓形的钢轨进行了试验,从钢轨的拉伸、冲击、残余应力等方面验证了通过总重由标准规定的9亿吨延长到15亿吨以上的钢轨仍具有与新轨相近的性能,使用中未出现钢轨性能失效问题,与未打磨的钢轨相比,其伤损率显着降低,表明钢轨打磨廓形技术能够有效延长钢轨服役寿命。(3)研究了钢轨摩擦控制机理,提出了实际情况中内外轨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优化了钢轨全面摩擦控制技术,并应用于典型工点。分析内外钢轨摩擦系数在不同范围内变化时,轮轨横向力、磨耗功、轮轨蠕滑率、脱轨系数等性能指标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情况中内外轨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为钢轨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优化了钢轨全面摩擦控制技术,根据宝天线上进行的相关钢轨摩擦控制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线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李英奇[3](2020)在《重载铁路轮轨材料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重载铁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营经济成本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重载铁路的列车轴重不断增加,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各种轮轨服役问题。轮轨材料的合理选择与恰当匹配对平衡轮轨磨耗、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以及延长轮轨材料的服役寿命以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重载铁路轮轨材料匹配问题,开展不同轮轨材料组合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研究。论文采用摩擦磨损实验机研究了U75V热处理、U75V热轧、U78CrV热处理、U78CrV热轧四种珠光体钢轨与CL60和CL70两种珠光体车轮摩擦磨损与抗接触疲劳性能;通过设计不同接触应力和滑差进行试验室研究,以探究贝氏体钢轨磨损性能;对比分析不同钢种的磨耗和抗接触疲劳规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从磨耗的层面分析,耐磨性最好的钢轨为U78CrV热处理轨,最好的轮轨材料搭配组合为U78CrV热处理-CL60车轮和U78CrV热处理-CL70车轮,此外车轮材料的硬度增加,导致与之对磨的钢轨材料的磨耗随之增加,但硬度高的车轮材料本身耐磨性优异;四种珠光体钢轨与不同种类车轮材料对磨的体系摩擦系数差异较大,与CL60车轮对磨的体系摩擦系数约为0.38,与CL70车轮对磨的体系摩擦系数约为0.45;1430MPa的接触应力和2%滑差的工况下轮轨接触表面的伤损类型主要为剥落、起皮等滚动接触疲劳损伤,主要磨损形式为接触疲劳磨损;因裂纹长度和深度均最小,U78CrV热处理钢轨具有良好的抗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此外,当摩擦体系为珠光体钢轨-CL70车轮时,钢轨表层裂纹更容易向基体深入发展。(2)随着接触应力和滑差的增大,贝氏体钢轨和CL60车轮的磨损量也随之增大;贝氏体钢轨和CL60进行滚滑磨损时,接触界面间的摩擦系数与两试样间法向接触应力大小成反比,同时摩擦系数与滑差成正比;相比于滑差的增加,接触应力的增加对于贝氏体钢的塑性流动的产生和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具有更强烈的影响;在低滑差(2%)条件下,接触疲劳磨损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高滑差(10%)条件下,主要磨损机制向磨粒磨损转变,贝氏体钢在高滑差时磨粒磨损条件下耐磨性较差,不适用于高滑差工况。(3)通过对比5种不同组织高强钢轨的平均磨损率,发现贝氏体钢轨虽然具有很高的初始硬度,但是其耐磨性在重载工况下不如其他四种珠光体组织的钢轨;磨合阶段摩擦系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达到稳定磨损阶段,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达到加工硬化层深度的最大值的速度取决于钢种母材的初始硬度;贝氏体钢轨的裂纹深度和长度数值在磨损前期同比珠光体钢轨要小,相同条件下贝氏体钢轨试样裂纹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更长。(4)综合考虑轮轨试样体系磨损和表面伤损U78CrV热处理+CL60车轮这对组合为所研究体系中的最佳合理搭配。

徐超[4](2020)在《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80型铝合金敞车因车底浴盆结构导致其制动装置结构不同于其他货车,运营过程中发现缓解不良、车轮踏面磨耗快、闸瓦磨耗不均匀、制动梁立柱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运营安全。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C80单元制动装置的性能进行分析预测与优化研究。首先,通过解析计算的方式对C80单元制动装置的制动效率和缓解阻力等主要参数进行理论计算,并对制动装置的主要受力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运用Recur Dyn多体动力学仿真平台创建制动装置的虚拟样机,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修正。最后,采用验证过的仿真模型分别对多种工况条件下,空、重车C80单元制动装置的性能进行预测与改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C80单元制动装置的仿真试验结果与现场试验的最大偏差小于5%,且制动、缓解过程和状态同现场试验一致,实证了基于Recur Dyn环境创建的C80单元制动装置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为有效预测C80单元制动装置性能提供可靠的仿真模型。理论分析发现杠杆偏置的制动装置易导致制动梁立柱处产生较大的力矩,长时间作用易导致立柱产生破坏。杠杆减重优化后,杠杆重量对制动梁立柱的压力减小60%以上。取消制动力后残余闸瓦压力小于50N,有效提升C80单元制动装置的缓解性能。制动状态下,C80单元制动装置的闸瓦受力不均匀,易产生非正常磨耗。制动梁横移量呈现随着间隙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最小间隙工况存在较大的残余闸瓦压力,缓解性能差。现场采取销轴减小1mm的措施有助于改善制动装置缓解不良问题,但会造成因间隙变大而导致空车制动效率变低,建议同时调整挡铁与闸调器的关系来适应因间隙变化导致制动力不足的问题。弯道运行制动时,闸瓦受力剧烈且波动较大,存在冲击和振动。随着转弯半径的逐渐减小,闸瓦上的残余压力会变大。制动梁具有朝着车辆运行反向窜动的现象,闸瓦与车轮存在异常接触。随着速度的增大该现象有加剧的趋势,易导致车轮非正常磨耗和闸瓦的偏磨。刚柔耦合动应力分析得到,闸瓦靠近轮缘的一侧接触应力较大。2位闸瓦与3位闸瓦在制动过程中,闸瓦下部出现较大的接触应力,易引起闸瓦偏磨。曲拐拐臂的弯转处应力较高,日常检修时需关注该处是否产生裂纹;制动杠杆与托架及其与闸调器接触处、立式制动杠杆弯折处及其与地板连接部、游动(固定)杠杆与制动梁立柱和中拉杆连接处存在较大应力,现场维护时需重点检查磨损情况。上述研究成果为C80型等铁路货车的升级改造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为发现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等机构的运行规律和性能改善提供一种新技术。

王中祥[5](2020)在《驮背车测力关节连接器的研究》文中认为驮背运输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等优点,是一种“门到门”运输的公铁联运方式,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优势。我国驮背车的成功研制,促进了驮背运输装备技术的快速提升,具有开创意义,作为驮背运输车关键部件的关节连接器,其承受的外部载荷是强度设计的重要参照。因此准确识别实际行车过程中该关节连接器结构所受到的外部载荷情况,建立高置信度的标准化载荷谱,对关节连接器的合理设计、驮背车编组的优化和行车安全等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以关节连接器为研究对象,建立短编组八联式驮背车模型,开展对驮背车的动力学性能、关节连接器的运动行为以及所受纵向、横向和垂向载荷的研究。(2)结合关节连接器结构和运营载荷工况特点,采用接触与装配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校核该型关节连接器的静强度,并给出可行性建议。(3)利用AAR标准中给定的关节连接器载荷谱和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关节连接器装配体中各个零件的疲劳寿命评估,得出该型关节连接器满足500万公里或25年的使用要求的结论,且制定了动应力实测方案,便于后续运用实测动应力数据进行疲劳评估。(4)基于以上动力学分析和结构强度结果,给出了关节连接器纵向、横向和垂向的载荷识别方案,确定了贴片的位置和组桥方案,然后计算各载荷在各载荷识别点响应和耦合度,进一步说明了选取的各载荷识别点的准确性。图68幅,表31个,参考文献85篇。

韩玉皓,孙晓云,金龙,王春元[6](2019)在《我国铁路货运装备技术发展分析》文中认为分别对我国铁路重载、快捷、专用、多式联运4大类货运装备发展进行综述。对每个大类货运装备的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进行概述、对比分析,重点介绍每个大类新装备和配套零部件的研发动态,指出其发展方向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铁路货运装备发展政策,提出如下建议:协调解决新研制铁路重载货运装备产品动态试验和认证;协同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技术资源,做好铁路快捷货运装备的顶层设计和技术路线规划;推进试点运行,加快驮背运输装备的市场运用;加强铁路多式联运装备技术发展政策的指导作用;推进现代铁路货运装备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马红萍[7](2019)在《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过程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运输和高速运输是铁路现代化的两大重要的标志。重载铁路运输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并成为国际公认的铁路货运发展方向。重载列车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大惯性的复杂机电系统,且其运行线路长,环境复杂多变,在长大下坡道重载列车的运行过程更是有许多随机状态。因此,重载列车的长大下坡道运行控制比普通列车的控制要复杂许多。本文针对大秦线上长大下坡区段重载列车的运行时制动延时导致的列车纵向冲动,提出一种较优的制动控制策略并生成目标运行曲线同时运用隐式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实现重载列车的速度跟踪控制。主要内容如下:1、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安全运行受线路情况和列车自身性能影响,在长大下坡道列车需进行循环空气制动来控制列车运行速度,这就要求合理地掌握列车制动与缓解时机。首先采集大秦线实际线路信息和HXD1重载列车性能参数,结合大秦线上优秀司机经验,在线路限速与列车性能等多个约束条件下提出一种较优的制动控制策略;然后通过重载列车运行过程中纵向冲动的减小以及列车平稳性的提高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基于该控制策略生成一条长大下坡道列车速度运行曲线。2、重载列车的运行过程非线性高,这对于重载列车的建模与优化控制方法要求也高。首先将现场采集HXD1型重载列车在大秦线上的实际运行数据,然后按照列车运行工况对数据进行划分处理,分为牵引、电制动以及电空联合制动模型,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每个子模型参数并通过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最后设计隐式广义预测控制器对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区段目标速度进行跟踪控制。3、以HXD1型重载列车为研究对象,运用本文提出制动控制策略生成目标速度曲线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和控制器实现速度跟踪控制。基于大秦线的实际线路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的控制优化方法能够在线路限制速度条件下实现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道目标速度跟踪控制。本文为保障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区段的安全运行,制定基于多约束条件的列车制动控制策略,并设计多模型列车速度跟踪控制器。通过仿真实验,本文所提的控制满足重载列车的运行要求,可为重载列车司机驾驶培训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依据以及日后重载列车实现自动驾驶奠定理论基础。

袁梓铭[8](2019)在《朔黄重载铁路运行阻力研究》文中提出列车运行阻力直接影响到列车能量消耗,是列车运行图计算的重要基础数据,是确定列车中机车牵引功率需求和决定列车运行时间的重要参数。运行阻力作为列车纵向受力的一部分,能准确反映列车运行阻力变化的表达式对列车纵向动力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列车牵引计算规程》于1998年给出了我国铁路货车的基本运行阻力的通用表达式,随着我国铁路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一的通用公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线路及车型,因此有必要针对特定线路、特定车型给出更准确的基本运行阻力表达式。首先利用列车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仿真表明,原有的基本运行阻力表达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朔黄铁路重载列车,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的运行阻力要小于牵规中给出的阻力值,因此本文利用列车在直线惰行时能量守恒的原理,结合由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采集的试验数据,对朔黄线路重载列车的基本运行阻力进行计算。先将计算结果进行二次拟合,与牵规中表达式相比,除常数项值略有增加外,其他两项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其中与空气阻力相关的速度二次项减小幅度最大,考虑朔黄线路的最高限速为80km/h,列车所受到的运行阻力中空气阻力只占很小一部分,且速度一次项中也包含部分空气阻力部分,因此再次对计算结果进行—次拟合,利用联合仿真程序将两种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并提出新的基本运行阻力公式。进—步验证新基本运行阻力公式的准确性,利用联合仿真程序在坡道、曲线、隧道路段以及不同列车运行工况下对新阻力公式进行验证,同时验证了牵规中给出的曲线附加阻力、坡道附加阻力、起动阻力取值方法在朔黄线路上的适用性,对于隧道附加阻力,采用设置隧道阻力系数的方法来反映隧道内列车运行阻力。

徐超[9](2019)在《高速货车转向架非线性二系悬挂设计及动力学仿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铁路货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车辆很难在复杂振动环境下仍保持较好的动力学特性,对车辆运行平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系悬挂垂向刚度的减小虽然可以降低转向架传递到车体的振动,提升货车车辆垂向平稳性,但却很难满足货车对二系悬挂高承载能力的要求。因此,提高货车车辆垂向平稳性较为困难。为保证高速货车转向架具有优良的垂向运行平稳性,提高车辆动力学性能。本文根据轨道车辆结构特征建立车辆垂向两自由度线性振动模型,探讨一系、二系悬挂垂向刚度参数、阻尼参数对系统传递率的影响,理清轨道车辆悬挂系统参数对车辆垂向运行平稳性的影响。根据几何非线性结构的负刚度特性,采取正负刚度并联组合的方式,在原有二系悬挂系统中加入具有垂向负刚度特性的结构单元构建出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并对此二系悬挂系统进行垂向单自由度建模,采用谐波平衡法进行动力学分析,以验证正负刚度并联组合的方式可以降低系统刚度,提高其隔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车辆垂向两自由度非线性振动模型,进行动力学理论分析,探讨非线性二系悬挂参数对系统传递率的影响,理清非线性二系悬挂参数对车辆垂向运行平稳性的影响。依据相应规范建立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价体系,结合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整车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仿真,并对原车模型车辆主要结构垂向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并与理论对比。同时考虑非线性二系悬挂最大压缩量的限制,优化非线性二系悬挂参数,实现非线性二系悬挂承载隔振与限制相对位移一体化设计,并使其各项动力学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并与原有整车模型动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正负刚度单元并联组合的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通过悬挂系统内部参数设计,可以使该悬挂系统兼具有高静承载能力及低动刚度特性,大幅度提升车辆运行的垂向平稳性,对曲线通过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其直线运行的蛇形稳定性与原车基本一致。

杨晶[10](2018)在《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铁路货运提速和快铁/高铁车辆研发需求,有必要紧扣轮轨接触和转向架悬挂2个非线性所形成的主要矛盾,构建面向转向架动态设计与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的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且要形成设计理论方法和软件分析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了克服(准)静态设计的局限性与片面性,特确立提速转向架动态设计方法DDM及其软件平台技术支撑作为论文研究主题,进而明确了合理科学提升极限速度与构造速度2个主要研究问题。第1章首先针对铁路货运提速,讨论快捷货车转向架具体案例及其减磨降耗技术难点;然后再结合快铁/高铁运维及其相关技术问题,深刻阐述轨道车辆具有轮轨接触与转向架悬挂2大非线性影响,两者相互关联,且形成了强非线性系统;最后根据威金斯的磨耗轮轨稳定分析观点,充分阐述Kalker的轮轨接触(非)线性理论及其技术内涵。具体地,只有在轨道窗口内实际轮轨接触趋于(近)线性关系,轮轨表面磨耗功才仅有纵向与横向2个主要成份,车轮形成正常踏面磨耗。否则,若偏离了(近)线性关系,如局部密贴型接触造成小幅蛇行振荡现象,则需要考虑车轮自旋蠕滑奇异性以及自旋力偶及其对轮轨磨耗的波动影响。根据拉格朗日力学及3大基本方程,第2章理论联系实际,凝练了如下需要解决的2个科学问题:①在轨道窗口内把握轮轨接触的(近)线性与非线性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车体与转向架2个不稳定问题,努力维系车轮正常踏面磨耗;②在拓宽的速度窗口内逐步形成对转向架悬挂非线性的正确认知,尽可能避免在轻量化车体与走行部之间形成相关激励。为此特构建了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且形成如下2项突破:①根轨迹图引领转向架参数配置系统设计,如整车稳定性态分析方法,正确指导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②利用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技术,以复杂约束及内力精准分析,正确研判局部高应力及其对结构疲劳损伤影响程度。结合典型案例研究,半车或整车稳定性态分析表明:轮对自稳定性和回转阻力矩有效性是造成高速轮轨磨耗的2大技术问题。特别是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存在1次蛇行现象及其对轮轨磨耗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ETR系列转向架及其改进设计应当作为综合性能型设计的1个典型案例。考虑到转向架悬挂的力学特性及其非线性演变,提出柔性体广义接口及5大层次技术关系处理对策,并给出了整备铝合金车体及其横向耦合振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为了充分论证并验证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的可行性与正确性,第3-7章分别给出如下5大工程案例的应用研究成果,其仿真模型已得到了型式试验、线路跟踪测试或台架动态试验的充分考证:(1)基于抗蛇行并联配置的ICE3改进设计。融合日本新干线与欧洲铁路的技术特点,形成了抗蛇行宽频带吸能的新理论,正确指导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具体地,基于单/双循环工作原理的抗蛇行并联配置,台架动态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其动态特性具有超前滞后校正的相似性。利用这一相似性,制订ICE3改进配置方案,包括抗蛇行参数配置和部分转向架参数优化设计。基于非线性动态仿真分析的安全性与综合性能评估表明.:①ICE3改进设计彻底消除了 1次蛇行现象,λN-0.l0,Vlim≈480km/h;②克服了原型设计缺陷,尽可能消除或减轻对轮配条件制约性、钢轨磨耗敏感性以及横向振动耦合机制3大负面影响;③改善并增强了对轨道线路及其服役技术条件的适应性、友好性以及稳定鲁棒性。(2)基于轮轨弓网双耦合的高速受电弓横向减振研究。轮轨磨耗与弓网磨损两者并无相关性。但是若车轮形成有害踏面磨耗,其轮轨接触动力作用则会成为轮轨弓网双耦合形成的主要关联因素之一,并造成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问题。考虑到高周疲劳影响因素,典型案例的相关分析充分考证了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提出了高速受电弓轻量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即低阶模态频率≥12Hz。结合400 KMH高铁车辆研发需求,通过原始设计及其改进设计5种方案分析对比,形成了新一代高速受电弓结构设计,其是1项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成果,即高周疲劳转变为静强问题。(3)160KMH快运棚车刚柔耦合振动仿真与试验对比研究。以某快捷货车转向架作为技术原型,改用转臂轴箱定位形式,经专家论证,确立了 160KMH快运棚车研制方案,其满足空车最小轴重≥(7-8)t技术条件。根据转向架2级悬挂特殊性,即K2>>K1,需要以简易空簧取代空载橡胶堆,尽可能避免转向架与长约24 m的地板底架之间产生垂向相关激励。相应地,顶棚也应当改进其片梁断层结构设计,以端墙撑柱来增大内部张力,适当提高其振动基频。与Y37的情况类似,在摇枕弹性支承下亦存在旁承摩擦不稳定问题。若仍然坚持如下轮配条件,即λeN=0.10,λeMAX=0.35,则需要增设抗蛇行减振器。根据高速轮轨磨耗问题及其小蠕滑解决方案,快捷铁路货运应当积极分享高铁运用的技术成果,λeN=(0.03-0.06),最大推荐值0.15或稍高一些,无抗蛇行减振器配置。(4)驮背运输2车组系统内力及技术可靠性研究。以动态仿真取代手工计算,滚装作业系统内力分析表明:固定与滚动滑台及其3点支承构成了1个典型超静定问题。考虑到站台高度误差,约±5 mm,若人工操作失误,滚动滑台倾斜,摆出限位止挡的冲击作用则会迫使两侧提升油缸立柱的结构不稳定转变为振动疲劳问题,如立柱上部外侧筋板圆弧内形成局部高应力,其最大值可达约320 MPa。因而尚需要液压专业的协同创新努力,实现“一键式”操作,尽可能避免人工操作失误。(5)货车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及技术对策。利用刚柔耦合仿真技术,集装箱平车和驮背运输车组2大典型工程案例分析表明:在轻量化车体与走行部之间,重载卡滞是相关激励形成的1项主要因素。在重载卡滞的影响下,如中部横向支撑架斜撑杆局部结构失稳和中部侧墙横向结构不稳定,两者均会转变为振动开裂或振动疲劳问题。为了合理挖掘轻量化车体设计的技术潜能,需要制订解决重载卡滞问题的技术方案,利用复合斜楔新技术,参考典型配置形式,适当增大斜楔尖角,消除或减轻摇枕悬挂及干摩擦强非线性影响。

二、关于我国货车制动系统提速和重载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货车制动系统提速和重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强化学习的重载列车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重载列车自动驾驶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国内外列车自动驾驶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强化学习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重载列车建模方法
    2.1 机车牵引制动特性
    2.2 列车空气制动特性
    2.3 车钩力模型
    2.4 重载列车多质点纵向运动学模型
        2.4.1 列车质点受力分析
        2.4.2 列车多质点状态的更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训练的重载列车控制模型
    3.1 强化学习介绍
        3.1.1 强化学习基础
        3.1.2 TD3 算法介绍
    3.2 重载列车强化学习环境设计
        3.2.1 状态设计
        3.2.2 奖励设计
    3.3 仿真分析
        3.3.1 牵引启动过程仿真分析
        3.3.2 巡航操控过程仿真分析
        3.3.3 停车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专家监督对重载列车强化学习优化研究
    4.1 循环神经网络
        4.1.1 循环神经网络介绍
        4.1.2 循环网络结构的专家模型设计
    4.2 专家监督的重载列车强化学习控制器设计
        4.2.1 专家监督强化学习算法更新过程
        4.2.2 状态与奖励设计
    4.3 带专家经验的强化学习控制器的训练
        4.3.1 牵引启动过程仿真分析
        4.3.2 巡航操控过程仿真分析
        4.3.3 停车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4.3.4 全过程运行控制器切换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载列车仿真平台设计
    5.1 需求分析以及软件框架分析
    5.2 重载列车仿真平台开发
        5.2.1 场景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5.2.2 控制模块设计
        5.2.3 显示模块设计
        5.2.4 运行状态分段功能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发展现状
        1.2.1 国外重载铁路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重载铁路的发展现状
    1.3 钢轨伤损机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钢轨伤损研究
        1.3.2 国内钢轨伤损研究
        1.3.3 既有研究不足
    1.4 铁路钢轨伤损防控措施研究现状
        1.4.1 钢轨廓形优化及打磨研究
        1.4.2 钢轨摩擦控制研究
        1.4.3 既有研究不足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重载铁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及验证
    2.1 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2.1.1 重载车辆动力学模型
        2.1.2 轮轨接触及蠕滑模型
        2.1.3 轨道模型
    2.2 模型验证
        2.2.1 动力学计算
        2.2.2 轮轨蠕滑计算
    2.3 小结
3 重载铁路钢轨损伤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1 重载铁路钢轨伤损特征
    3.2 轮轨蠕滑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轮轨蠕滑产生机理分析
        3.2.2 轮轨蠕滑影响因素分析
    3.3 钢轨侧磨的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3.1 钢轨侧磨成因
        3.3.2 钢轨侧磨改善措施研究
    3.4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4.1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成因
        3.4.2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减缓措施
    3.5 小结
4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研究
    4.1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伤损及演变过程
        4.1.1 重载铁路钢轨表面伤损现状
        4.1.2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演变发展过程
    4.2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理论
        4.2.1 重载铁路钢轨打磨原则
        4.2.2 重载铁路钢轨打磨廓形设计理论
    4.3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
        4.3.1 车轮廓形的采集和分析
        4.3.2 轮轨静态接触分析
        4.3.3 轮轨动态接触分析
    4.4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分析
        4.4.1 陇海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4.2 京沪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4.3 大秦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5 重载铁路钢轨性能试验
        4.5.1 钢轨全断面拉伸试验
        4.5.2 钢轨全断面冲击试验
        4.5.3 钢轨残余应力试验
        4.5.4 钢轨断裂韧性试验
        4.5.5 钢轨疲劳试验
        4.5.6 钢轨落锤试验
    4.6 小结
5 重载铁路钢轨摩擦控制研究
    5.1 钢轨摩擦控制机理
        5.1.1 轮轨摩擦机理
        5.1.2 摩擦控制机理
    5.2 钢轨摩擦控制仿真研究
        5.2.1 钢轨摩擦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5.2.2 内外轨对称的钢轨摩擦控制管理
        5.2.3 内外轨非对称的钢轨摩擦控制管理
    5.3 钢轨摩擦控制实验研究
        5.3.1 实验地点
        5.3.2 涂覆方案设置
        5.3.3 试验结果
    5.4 钢轨摩擦控制应用效果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重载铁路轮轨材料摩擦磨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简介
        1.2.1 重载铁路的定义
        1.2.2 国外重载铁路
        1.2.3 国内重载铁路
    1.3 国内重载轮轨材料及伤损现状
        1.3.1 钢轨材质与性能
        1.3.2 钢轨主要伤损形式及伤损规律
        1.3.3 车轮材质与性能
        1.3.4 车轮主要伤损类型及伤损规律
    1.4 国内外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试验理论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设备以及试样制备
    2.2 对磨试验理论依据
    2.3 试验参数设计以及测量方法
    2.4 试验选用材料
3 重载铁路高强珠光体钢轨摩擦磨损试验
    3.1 不同硬度比轮轨试样磨损分析
        3.1.1 钢轨试样磨损分析
        3.1.2 车轮试样磨损分析
        3.1.3 轮轨试样磨损综合分析
    3.2 摩擦系数与体系磨损关系分析
    3.3 轮轨试样磨损表面分析
        3.3.1 轮轨试样表面粗糙度
        3.3.2 轮轨磨损表面硬度
        3.3.3 磨损表面伤损形貌
    3.4 轮轨试样剖面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轴重与滑差对贝氏体钢轨磨损性能影响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参数
    4.2 贝氏体钢轨磨损量
    4.3 摩擦系数
    4.4 表面伤损及剖面分析
    4.5 不同轴重和滑差条件贝氏体钢轨磨损机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轮轨材料的磨损规律分析
    5.1 磨耗规律分析
        5.1.1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磨损率
        5.1.2 不同轮轨体系摩擦系数
    5.2 表面形貌分析
        5.2.1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轮轨试样表面粗糙度
        5.2.2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轮轨试样表面硬度
        5.2.3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伤损形貌变化
    5.3 不同钢种剖面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铁路货车转向架及制动装置发展概述
        1.2.1 国内发展概述
        1.2.2 国外发展概述
    1.3 制动装置运用故障概述
        1.3.1 缓解不良
        1.3.2 零部件破损
        1.3.3 车轮踏面与轮缘磨耗不均
        1.3.4 车轮擦伤
        1.3.5 闸瓦偏磨
        1.3.6 C80单元制动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多体动力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概述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概述
        1.4.2 铁路车辆动力学应用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理论分析
    2.1 C80单元制动装置概述
        2.1.1 结构组成分析
        2.1.2 工作原理分析
    2.2 制动效率与缓解阻力分析
        2.2.1 制动效率理论计算
        2.2.2 缓解阻力分析
    2.3 C80单元制动装置杆件受力分析
        2.3.1 制动杠杆受力分析
        2.3.2 曲拐受力分析
        2.3.3 立式制动杠杆受力分析
        2.3.4 摩擦阻力矩
        2.3.5 游动杠杆受力分析
        2.3.6 固定杠杆受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试验与仿真模型验证
    3.1 现场试验概述
    3.2 现场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虚拟样机建模
        3.3.1 仿真平台概述
        3.3.2 多体动力学建模流程
        3.3.3 C80单元制动装置动力学模型创建
    3.4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与模型验证
        3.4.1 仿真试验结果
        3.4.2 仿真模型验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80单元制动装置性能预测与改善
    4.1 制动缓解性能预测与分析
        4.1.1 仿真预测试验工况与方案设计
        4.1.2 仿真预测试验结果分析
    4.2 销轴受力预测
    4.3 摩擦系数对制动装置性能的影响
    4.4 弯道运行制动装置性能预测
        4.4.1 轨道建模
        4.4.2 动态运行仿真模型创建
        4.4.3 动态运行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4.5 杠杆减重优化试验
        4.5.1 杠杆减重仿真模型创建
        4.5.2 杠杆减重优化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动装置刚柔耦合系统仿真分析
    5.1 刚柔耦合仿真技术路线
    5.2 闸瓦接触应力分析
        5.2.1 闸瓦刚柔耦合建模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杠杆应力分析
        5.3.1 杠杆刚柔耦合建模与仿真
        5.3.2 试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致谢

(5)驮背车测力关节连接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驮背运输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列车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驮背车动力学建模
    2.1 25t轴重机车转向架动力学建模
    2.2 关节连接器动力学建模
        2.2.1 关节连接器介绍
        2.2.2 关节连接器原理
        2.2.3 关节连接器建模
    2.3 机车牵引制动模型
        2.3.1 牵引特性
        2.3.2 制动特性
    2.4 短编组驮背车动力学建模
    2.5 本章小结
3 驮背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3.1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3.1.1 稳定性指标
        3.1.2 安全性指标
        3.1.3 运行平稳性指标
    3.2 蛇行运动稳定性
    3.3 关键参数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3.4 牵引制动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关节连接器有限元分析
    4.1 理论方法分析与选择
    4.2 关节连接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网格划分
        4.2.2 材料特性
        4.2.3 接触对设定
        4.2.4 接触属性的选择
    4.3 关节连接器静强度分析
        4.3.1 强度校核理论
        4.3.2 运营载荷工况
        4.3.3 载荷与约束的施加
        4.3.4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关节连接器疲劳强度评价
    5.1 疲劳强度基本理论
        5.1.1 名义应力法
        5.1.2 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5.1.3 AAR疲劳评价方法
    5.2 本文疲劳寿命评价方法
    5.3 动应力实测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关节连接器载荷识别
    6.1 关节连接器载荷分析
        6.1.1 纵向载荷
        6.1.2 横向载荷
        6.1.3 垂向载荷
    6.2 载荷识别方法
    6.3 电桥的基本功能及原理
        6.3.1 放大电路原理
        6.3.2 全桥电路的组桥方式
    6.4 载荷识别方案的确定
        6.4.1 纵向载荷识别方案的确定
        6.4.2 垂向载荷识别方案的确定
        6.4.3 横向载荷识别方案的确定
    6.5 各载荷识别点的耦合度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我国铁路货运装备技术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载货运装备
    1.1 概况
    1.2 新装备研发
    1.3 零部件研发
    1.4 发展方向和问题
2 快捷货运装备
    2.1 概况
    2.2 新装备研发
    2.3 零部件研发
    2.4 发展方向
3 专用货运装备
    3.1 概况
    3.2 新装备研发
    3.3 零部件研发
    3.4 发展方向
4 多式联运装备
    4.1 概况
    4.2 新装备研发
    4.3 零部件研发
    4.4 发展方向
5 建议

(7)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过程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重载运输的定义
        1.1.2 我国重载运输发展
        1.1.3 重载列车的基本运行模式
    1.2 重载运行过程纵向冲动研究现状
        1.2.1 重载列车运行过程纵向冲动研究的必要性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
        1.3.1 Locotrol(无线遥控操纵系统)
        1.3.2 ECP电控空气制动系统
    1.4 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道制动控制存在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载列车制动系统分析
    2.1 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组成及原理
        2.1.1 列车制动系统组成
        2.1.2 列车制动控制原理
        2.1.3 列车空气制动延时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控制策略
    3.1 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3.1.1 纵向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
    3.2 列车纵向动力学作用力计算
        3.2.1 列车牵引/电制动力
        3.2.2 列车运行阻力
        3.2.3 列车车钩力
        3.2.4 列车空气制动力
    3.3 列车制动控制策略
        3.3.1 坡度阈值b‰的确定
        3.3.2 制动控制策略流程
    3.4 仿真分析
        3.4.1 减小纵向冲动验证
        3.4.2 提高平稳性验证
        3.4.3 理想目标运行速度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模型的重载列车长大下坡速度跟踪控制
    4.1 重载列车运行过程建模
        4.1.1 多模型的辨识
        4.1.2 重载列车运行过程模型验证
    4.2 重载列车速度跟踪控制器设计
        4.2.1 隐式广义预测速度跟踪控制
        4.2.2 预测模型
        4.2.3 目标函数和最优控制律
        4.2.4 参数辨识
        4.2.5 预测向量f的求取
    4.3 重载列车速度跟踪控制方案
        4.3.1 重载列车运行评价指标
        4.3.2 跟踪目标速度曲线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朔黄重载铁路运行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
    1.3 列车运行阻力研究现状
    1.4 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列车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
    2.1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2.1.1 机车模型
        2.1.2 车辆模型
        2.1.3 缓冲器特性
    2.2 重载列车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操作方法简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行阻力的构成及表达方式
    3.1 运行阻力的构成
        3.1.1 基本运行阻力
        3.1.2 附加运行阻力
    3.2 基本运行阻力表达方式
    3.3 国内外基本运行阻力模型
        3.3.1 英国铁路基本运行阻力
        3.3.2 法国铁路基本运行阻力
        3.3.3 日本和瑞典基本运行阻力
        3.3.4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基本运行阻力
        3.3.5 中国货车基本运行阻力
    3.4 各个国家运行阻力公式比较
    3.5 基本运行阻力的测定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朔黄重载铁路基本运行阻力
    4.1 朔黄重载铁路概况
        4.1.1 运营及线路概况
        4.1.2 机车车辆概况
    4.2 朔黄铁路基本运行阻力计算方法
        4.2.1 计算理论公式的推导
        4.2.2 牵规单位基本运行阻力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4.3 朔黄铁路基本运行阻力计算过程
    4.4 速度二次项对基本运行阻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运行阻力表达式的验证
    5.1 曲线路段的验证
    5.2 较低速度时的验证
    5.3 隧道路段的验证
    5.4 综合工况下的验证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速货车转向架非线性二系悬挂设计及动力学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高速重载转向架及悬挂装置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轨道车辆垂向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垂向两自由度车辆模型的建立
    2.3 垂向两自由度车辆模型动力学分析
        2.3.1 阻尼对传递率的影响
        2.3.2 悬挂刚度对传递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线性二系悬挂轨道车辆垂向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负刚度单元力学模型的建立
    3.3 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分析
    3.4 非线性悬挂的车辆模型的建立及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体系及整车建模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车辆动力学性能指标的建立
        4.2.1 直线平稳性指标
        4.2.2 曲线通过性指标
        4.2.3 蛇形稳定性指标
    4.3 车辆动力学整车模型的建立
        4.3.1 整车模型中结构的建立
        4.3.2 力单元的建立
        4.3.3 整车模型垂向振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线性二系悬挂参数优化设计及动力学仿真
    5.1 引言
    5.2 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5.3 改进前后车辆动力学性能对比
        5.3.1 直线平稳性
        5.3.2 曲线通过性
        5.3.3 蛇形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快铁/高铁运维发展新趋势及新问题
    1.2 主要研究问题及解决方案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铁路货运提速及其减磨降耗技术难点
        1.3.2 开环/闭环系统动力学2种稳定分析观点
        1.3.3 最小稳定裕度及其对轮轨磨耗片面认知
        1.3.4 小蠕滑解决方案
        1.3.5 刚柔耦合振动及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
    1.4 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构建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向架动态设计及刚柔耦合仿真关键技术支撑
    2.1 轮轨接触与转向架悬挂2个典型非线性力学问题
        2.1.1 轨道窗口缩窄及其对钢轨RCF影响
        2.1.2 简单/复杂交界面动态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2 拉格朗日力学及其3大基本方程
        2.2.1 结构动力学及基本方程
        2.2.2 多体系统MBS及基本方程
        2.2.3 刚柔耦合系统及基本方程
        2.2.4 (准)静态与摄动响应动态仿真及其分析技术缺陷
    2.3 根轨迹图引领转向架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2.3.1 (近)线性轮轨接触关系模型
        2.3.2 基于根轨迹图的整车稳定性态分析
    2.4 轮对自稳定性与回转阻力矩有效性
        2.4.1 径向自导向RSS转向架及轮对自稳定问题
        2.4.2 径向迫导向RFS转向架及回转阻力矩有效性问题
        2.4.3 客运专线与专车专线2种运营模式及技术原因
        2.4.4 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及其创新解决方案
        2.4.5 轮轨关系技术管理及入网车辆技术认证
    2.5 柔性体对MBS的广义接口关系及处理技术对策
        2.5.1 受力分析及约束自由度定义
        2.5.2 基于动凝聚处理技术的柔性体模型缩减
        2.5.3 刚柔耦合系统模态分析
        2.5.4 复杂约束及其内力精准分析
        2.5.5 模态应力恢复技术MSR
    2.6 轻量化车体弹性振动影响规律
        2.6.1 降低整备铝合金车体横向参振质量
        2.6.2 横向耦合共振及其3大力学判定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抗蛇行并联配置的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
    3.1 德国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技术特点
        3.1.1 ICE3转向架原型创新技术突破
        3.1.2 仿真模型正确性考证
        3.1.3 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缺陷及负面影响
        3.1.4 长交路跨线运行与稳定鲁棒性
        3.1.5 改进设计思路及基本要求
    3.2 抗蛇行频带吸能机制及其参数配置方案
        3.2.1 低频结构阻尼与高频阻抗作用
        3.2.2 抗蛇行台架动态试验对比
        3.2.3 抗蛇行并联配置及超前滞后解决方案
    3.3 ICE3转向架原型实质性技改方案
        3.3.1 名义等效锥度降低至0.10的可行性论证
        3.3.2 抗蛇行参数优配
        3.3.3 部分转向架参数优化
    3.4 高速转向架优配综合评估及应用预期
        3.4.1 整车稳定性态分析
        3.4.2 稳定安全评估
        3.4.3 综合性能评估
        3.4.4 实质性技改3大应用预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轮轨弓网双耦合的高速受电弓横向减振方案研究
    4.1 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3大影响因素
        4.1.1 轮轨接触动力作用
        4.1.2 碳滑板不规则表面及横向摩擦扰动
        4.1.3 交叉拉线及其流固耦合效应
    4.2 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模型研究
        4.2.1 双耦合仿真模型及其特点
        4.2.2 典型案例研究与仿真模型考证
    4.3 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及其解决方案
        4.3.1 落地仿真模型及模态测试对比
        4.3.2 高周疲劳问题
        4.3.4 高周疲劳及其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60KMH快捷棚车刚柔耦合振动及关键技术研究
    5.1 整车台架振动试验与刚柔耦合仿真对比
        5.1.1 整车台架振动试验
        5.1.2 刚柔耦合仿真模型技术特点
        5.1.3 加速度测试及其频响特征对比
    5.2 基于裸车模型振动耦合机制分析
        5.2.1 垂向/横向振动耦合机制及共振车速
        5.2.2 相关弹性模态
        5.2.3 整车运动模态与测试模态对比分析
        5.2.4 车体弹性模态与测试模态对比分析
    5.3 快捷货车转向架特殊性
    5.4 轴箱悬挂定位选型
        5.4.1 轴箱悬挂定位方案
        5.4.2 两级悬挂特殊性
        5.4.3 轴箱垂向悬挂参数优配
        5.4.4 空车最小轴重及快捷棚车应用
    5.5 旁承摩擦不稳定问题及负面影响
    5.6 快捷棚车轻量化设计及其主要技术问题
        5.6.1 全侧开快捷棚车结构设计特点与技术缺陷
        5.6.2 顶棚超静定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5.7 改进设计及其3点建议
    5.8 新型快捷棚车改进设计及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驮背运输2车组系统内力及技术可靠性研究
    6.1 驮背运输车研发及主要仿真工作
        6.1.1 集装箱转运及其基本形式
        6.1.2 驮背运输方式技术特点
        6.1.3 驮背运输车滚装作业内力分析主要工作
    6.2 提升装置复杂性及其仿真模型特点
        6.2.1 提升装置及其复杂约束简化处理
        6.2.2 驮背运输车车组模块化建模
    6.3 仿真模型正确性验证
    6.4 耳轴与钳夹口锁定及端部插销补强设计
    6.5 提升装置超静定问题及油缸立柱局部高应力
    6.6 钳夹口压力及其对过渡板弹性变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货车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及技术对策
    7.1 干摩擦减振技术及其力学特性
        7.1.1 干摩擦减振及其技术特点
        7.1.2 干摩擦力学性质
    7.2 黏滑振动与重载卡滞及其摩擦模型
        7.2.1 黏滑振动与斜楔连续/接触摩擦模型
        7.2.2 重载卡滞与等效斜楔摩擦模型
    7.3 重载卡滞对某集装箱平车车体结构疲劳影响
    7.4 驮背车中部侧墙结构稳定性问题
        7.4.1 刚柔耦合模型及技术特点
        7.4.2 重载卡滞对凹底部侧墙中部横向振动影响
        7.4.3 重载卡滞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7.4.4 驮背车改进设计建议及其采纳
    7.5 重载卡滞解决方案研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我国货车制动系统提速和重载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强化学习的重载列车运行优化研究[D]. 王禹.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D]. 郭战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重载铁路轮轨材料摩擦磨损试验研究[D]. 李英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C80型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性能研究[D]. 徐超.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驮背车测力关节连接器的研究[D]. 王中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我国铁路货运装备技术发展分析[J]. 韩玉皓,孙晓云,金龙,王春元. 铁道技术监督, 2019(07)
  • [7]重载列车长大下坡制动过程优化控制研究[D]. 马红萍.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8]朔黄重载铁路运行阻力研究[D]. 袁梓铭.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9]高速货车转向架非线性二系悬挂设计及动力学仿真[D]. 徐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D]. 杨晶.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关于我国卡车制动系统提速重载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