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母语干扰,打好英语基础——初一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摆脱母语干扰,打好英语基础——初一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摆脱母语干扰 打好英语基础——初一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苏笑悦[1](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认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谭珍[2](2018)在《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以娄底市城区三所初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成为研究的焦点。英语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英语核心素养在初中生核心素养中居于重要地位,影响着学生素养的整体水平。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如何培养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是一个急需人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当前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为此,笔者聚焦英语核心素养并将论文分为两大板块:一、构建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体系。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国内外现有的外语(英语)核心素养研究,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初中英语课程目标或大纲和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体系以揭示不同时期对英语素养要求的演变过程,再结合所有的研究拟定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体系。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体系为:三大支柱,英语应用、英语情感、英语思维;八个分支,阅读能力、初步作文的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积极的学习情绪、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态度、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个升华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二、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研究。本论文在理清研究问题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针对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制订问卷调查,对娄底市城区三所学校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英语应用能力发展不均衡,阅读能力较好,但阅读量少制约阅读能力的提升,初步作文的能力最弱也最为忽视,英语表达能力尚可,但课堂上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甚少;英语思维培养不到位,逻辑思维培养较好,但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严重不到位;英语情感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多元文化培养边缘化。经过深入剖析,笔者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为:学校方面,办学理念存在偏差,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教师方面,教师的核心素养缺失,教材与教学内容取舍片面,教学方法单调又缺乏创新,师生课堂情感互动不足,教学活动缺乏。笔者提出五大对策:一、重塑理念策略。从学校的角度,更新办学理念,初中英语课程自主研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树立全面的、正确的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理念,坚持正确的英语课程与教学理念。二、高扬主体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引导、指导、疏导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采取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模式。三、素养渗透策略。选入英美文学作品,体验多元文化;优化阅读板块,巧设思辨性问题;整合单元材料,增加写作环节;延伸教学内容,优化作业设计。四、活化过程策略。以真实生活情景功能对话为纽带,促进应用能力齐头并进;举办丰富多样的英语课堂活动,在“动”中激活思维;以开放式文化专题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英语情感。五、灵活方法策略。首要掌握并创新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灵活运用与适度求变。

钟杰[3](2017)在《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与语音、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被称为“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然而,在现行初中英语课堂里,词汇教学并没有受到重视,教师却将语法作为英语教学重点。但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词汇量要求有了提高,一向被认为是既耗时、效率又不理想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尽管英语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英语词汇课堂。在现行英语教学基层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授课方式单调和课堂组织方式过分重于形式是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新方法的探索、学习英语兴趣的提升问题、教师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关注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初中英语词汇课程现状,将游戏教学法融入初一年级实验课堂,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游戏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词汇学习兴趣有何影响?2)游戏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词汇学习效果有何影响?本研究基于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赫尔巴特兴趣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根据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和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选取湖南省慈利县一鸣初中七年级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通过学科教学实验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游戏教学法的研究,对比实验前后实验对象两次英语词汇测试成绩的变化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次词汇测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数据证明运用游戏法教学的实验班词汇学习兴趣提高了,测试成绩也有很大提升。实验说明“将游戏教学法用于初一词汇教学的确能够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在肯定实验积极意义基础上,针对当前该教学法在词汇课堂操练中实际状况,文章最后结合笔者教学经历,分别从“游戏与知识的课堂结合点、课堂游戏该把握的尺度问题及游戏前期准备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本研究旨在能加强初一(英语学习启蒙时期)英语教师对词汇“兴趣”教学的重视,为英语词汇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数据借鉴,使得英语词汇教学更为行之有效,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黄真金[4](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纪春萍[5](2014)在《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俄语本科翻译教材建设滞后于俄语本科翻译教学改革的现状,本文提出建构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所谓的“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指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该体系中的教材分属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功能,其编制目的、内容、方法各异。为了建构上通理论、下达实践的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笔者对其现实及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探究。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的现实基础包括: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现状,俄语本科翻译教学层次,本科学生的俄语水平、翻译学习动机及其对俄汉翻译教材的评价意见和编制建议,翻译市场对俄语翻译人才的要求等等,其中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现状是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最直接、最主要的现实基础。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的理论基础分为内容建构理论基础及框架建构理论基础,前者包括:翻译教学论、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思维学理论等;后者包括:系统论、教材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内容建构理论基础中的翻译教学论和框架建构理论基础中的教材论是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分别为其“主导论”和“基础论”。从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现实与理论基础出发可得其体系建构的四条原则:必要性原则、承先启后原则、理论指导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基于以上原则,笔者采取谱系树喻象法,将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比作一棵树,提出“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价值在于直观展现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多元一体”的本质,而其应用价值在于提供参照系,各高校可“因X制宜”,建设适合本校俄语本科翻译教学的特色教材体系。

石心[6](2013)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对自我经验和行为的反思的认识,它来源于教师实践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本文以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为例,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理论探讨。内地新疆班是国家为支援新疆地区的教育发展而实施“智力援疆”的一项重大教育政策,它既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交流、融合的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多元文化的背景对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现状调查和理论思考,提炼出内高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某些规律、特点和经验,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内高班办学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内高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本文以“文化自觉”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等质性调查研究方法为主、文献法为辅,重点对潞河中学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这一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过程和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和发展情况,对潞河中学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及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教学、管理等基本情况做了介绍。第三章: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从观察、描述课堂案例的视角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内容构成进行解读。第四章: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访谈话语进行叙述并分析其实践性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第五章:对影响内高预科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第六章:从“提高内高班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和“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两个层面对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提出八项政策建议。结语:对本项研究的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表明,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教师自我知识五类,这些知识除了具备普通学校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差异→进行反思→实现互动→生成知识”四个阶段。从理想状态上说,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意识的发展上从“文化自发”走向“文化自觉”。这需要从“提高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和“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两个方面提出和改进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翟颖华[7](2012)在《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核心词研究》文中指出核心词是在运用某一语言的交际中,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部分词。它们是不同语域、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言语交际(包括口头和书面)中词汇的共核(common core)部分,在词汇语义系统处于核心位置。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核心词对于任何说本族语言的成年人来说都能使用和理解。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核心词在一定程度上说可视为各种语言中“普遍词汇”。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词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需掌握的词语。核心词和非核心词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边界,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整个词汇系统是由核心词向非核心词的逐渐过渡。因此,核心词有典型范畴和边缘范畴之分,说一个词更接近词汇的核心层面,或用程度来描绘核心词更为准确。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词表是在现代汉语核心词表研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制定出来的,其服务对象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任何初学者,除此之外,不考虑年龄、国别、社会地位、学习目的、学习环境(目的语国家或非目的语国家)和学习形式(学校正规训练或自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力图追求最广泛的通用性和适用性。根据齐普夫定律,任何语言中最常用词的出现频率是次常用词的两倍;是第三级常用词的三倍;第一百级常用词的一百倍;第一千级常用词的一千倍……这说明,只要掌握一种语言中比例不多的最常用词,就有可能理解该语言的相当一部分内容。现代汉语词汇的分布规律表明,3000词条是现代汉语核心词的重要量值,大致可以覆盖整个语料的75%左右。在此之后,整个语言覆盖率的增长则明显缓慢。初级阶段汉语教学的任务是规范的口语教学,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分布规律相比,生活口语语料高频词的覆盖率更加集中。因此,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核心词数量应该少于3000个,大约在2300到2800之间。核心词的判断标准围绕常用性、均衡性、稳定性、通用性以及组合能力强五个方面考察。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核心词表的研制工作分三步逐层进行。首先采取对比提取法,从三个平衡语料库中提取现代汉语常用词;在此基础上根据核心词的通用性标准和规范性原则,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现代汉语核心词表;最后根据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从微观层而进一步优化现代汉语核心词表的通用性,并适当考虑习得因素,得到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2397个现代汉语核心词。在词表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词表研制的科学性总是相对而言的。一方面,语言符号的随机性特征决定了语料库的统计只能是一种“大致情况”。另一方面,语料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取自语料库的词表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的“纯”。2.词表研制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源于语料库本身的科学性和适用程度。从总体上看,联想添加并不能很好地克服词频统计的局限,一方面,联想添加是基于词义距离,并不反映词的常用程度;另一方面,语言研究的大量事实早已证明,以意义为标准很多时候是不可靠的。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统计比联想更加符合语言的客观事实,词表研制的科学性还是应该绕回到语料库的建设和选取上下功夫。3.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词表有其自身的特点。初级阶段汉语教学的任务是规范口语,中高级阶段逐步向书面语倾斜。相应的,初级阶段和中高级阶段汉语教学词表研制所使用的语料库应该有所不同。初级阶段词表的提取应该选择题材平衡的规范口语语料库,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平衡语料库。4.从语料库生成的词表反映的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成年人使用词语的常用情况,不涉及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习得顺序因素。有些常用程度很高的词语从习得顺序的角度看并不适合在初级阶段学习。因此,初级阶段汉语词表的研制还要根据习得顺序因素排查若干较难掌握的词语。

严彩莉[8](2012)在《初中英语教学之前概念教学》文中研究说明现下,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这导致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擅长于英语阅读和写作,但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众所周知,仅仅精通语法知识并不意味着真正学会了一门语言,只有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会话,才算真正学会英语、学懂英语。为了能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像学习母语一样进行英语的学习。英语的前概念教学思想提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的、具体的方式将语言呈现给学生;用外语教外语,将听说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核心内容;淡化语法知识的讲解,通过大量句型实例来帮助学生归纳语法规则。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前概念教学思想能够有效的帮助教师创设直接的、具体的英语语言环境,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真正地掌握英语。大量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前概念教学的思想,可以帮助教师克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的英语学科性质缺失、直接给予方式缺失、语言及课本支离破碎等诸多弊端,使学生能够像学习母语一样,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英语、学懂英语、爱学英语。可见,前概念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起着巨大的作用。本研究分为的五个部:第一部分是绪论,描述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等;第二部分是对前概念的内涵把握,对前概念教学进行了心理学以及现象学上的解释;第三部分在分析英语学科性质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正式提出了“像母语那样学习”的前概念教学方式;第四部分是对现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存在着的对前概念教学的理解偏颇、“英语学科性质”的内涵缺失、“直接给予方式”的缺失、“语言”及“课本”的支离破碎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第五部分中笔者用大量的教学实例说明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前概念教学的思想来改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学科性质”的内涵缺失、“直接给予方式”的缺失、“语言”及“课本”的支离破碎的问题,为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英语学科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教学研究途径。

姚建平[9](2011)在《情境和词块结合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口笔头的交流。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者能够逐步重视起了口语的教学,并有效地改变了学习者“哑巴英语”的状态。在这一可喜改变的同时,却没有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者往往为了教学进度而没有深入地思考写作教学的日常渗透,没有让写作体现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在日常的作业中也使写作缺乏多种途径的训练。听、说、读、写这四个不可分割的英语技能中,写作在教学中由于其训练的难度较大,提高的幅度不显着,而明显地被弱化了,这些有意或无意的忽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写作上遇到了明显的障碍,使他们无法自由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尽管如此,200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与以前相比却是提高了不少,并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能在语境提示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标准》中对英语写作要求的提高和我们的学生所处的境况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本文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者有意识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并且将词块的学习、积累和运用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中。教学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合理有利的情境,让学生们身处其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有效地积累预制性的词块,并且通过多种训练途径使学生在日常作业中得以再现和复用词块,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王霞[10](2011)在《汉语是如何表达序数范畴的》文中认为本文在多样性研究与倾向性研究相结合的视点下,按照由面到点、突出典型、逐步深入的思路,运用形式与语义互证、定性与定量配合的方法,研究汉语序数范畴的表达。所有研究建立在1400万字的汉语普通话语料统计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汉语序数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的类别,详实地描写了汉语序数范畴的三大表达形式。全文把研究重点放在序数语法表达式上,揭示了它在句法、语义上的诸多特征,探讨了它的典型性问题,并以“第”和量词的隐现为视点寻找不同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区分点,最后概括了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既重视语言事实的细致分析,也重视理论、方法的探求,建立了一个较科学的汉语序数表达系统,提出了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判定标准,构建了一个分层级的典型性评估体系,得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语言规律。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简要阐述序数的性质及其语言表达,介绍汉语序数范畴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语料来源和处理方式。第二章探讨汉语序数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结合汉语序数表达的基本形式和词典解释,概括序数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即序数建立在同一集合中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序数参照是指构成序数时所依据的标准,包括空间、时间、地位、编号四类,它具有单一性与混合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等特征。第三章探讨汉语的三大序数表达式。在分析已往的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以表达手段作为分类标准,将序数表达式归纳为三类,即序数词汇、语法、缩略表达式。序数词汇表达式包括数字型词汇表达式和非数字型词汇表达式两大类,其中后者包括系列性直接表序式、非系列性直接表序式、系列性间接表序式和非系列性间接表序式。序数缩略表达式从缩略手段看包括顺序缩略式和逆序缩略式,从序数性成分的多少看包括单层缩略式和多层缩略式。根据语料统计、定性分析、历史考察和跨语言的简单比较,发现序数语法表达式在三种表达式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后文把研究重点定位在序数语法表达式上。第四章探讨序数语法表达式的类别及其基本特征。首先讨论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内涵和外延,提出形式和语义上的判定标准;其次讨论序数语法表达式对数词、数词串及数字书写形式的选择;再次根据语法手段的不同把序数语法表达式归纳为三类,即专门性标记式、语序式、弱标记式,并进一步根据构成成分、受限情况划分出若干次类;最后概括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基本特征。第五章探讨汉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认知语义特征及表示序数的条件。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以序数与基数的对比为视点,从语义特征、认知等角度进一步做出细化的、延伸性的分析。首先讨论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对比性、数量性、序列性等必有语义特征和定位性、命名性等可有语义特征;其次从句法、语义、认知等角度确定序数语法表达式典型性的评估指标,建立多层级的典型性评估体系,利用分层级的评估体系,结合数据统计,评估相应层级的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典型性程度,排出典型性等级序列;最后分析序数语法表达式表示序数的句法、语义条件。第六章对汉语的序数语法表达式进行专题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分析序数短语的连用形式和连用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二)描写“第+数/数字串”与相关语言成分构成的序数短语。(三)探讨“第”字序数短语里“第”的隐现机制。制约“第”隐现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影响因素,包括“第”的语义功能及句法作用、序数参照的类别及变化;另一类是倾向性影响因素,包括表数成分的类别及数目大小的影响、序数域的诱导、非序数性句法成分的干扰、语用动机的驱使等。其中,强制性影响因素是对“第”的隐匿范围的限定和对可能隐匿“第”的八类序数短语的考察,倾向性影响因素不仅是对可能隐匿“第”的八类序数短语的考察,也是对被强制性影响因素所排除的情况的进一步考察,揭示突破句法语义强制作用的条件和原因。(四)探讨序数短语里量词的隐现机制。制约量词隐现的因素有量词的类别和语义功能、名词性成分的离散性与非离散性、名词性成分的光杆与非光杆形式、数词词语的差异、认知倾向、序数参照的类别及变化、命名性差异等。量词的隐匿说明一点,形式与语义的匹配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在语义自足的前提下,可以突破数名组合必须带量词的句法强制作用,即句法上起强制作用、语义上不起强制作用、只起显量作用的个体量词可以隐匿。(五)探讨“第一”映射高程度、“第二”映射类似的条件,并与相关格式进行比较。第七章对序数语法表达式进行跨方言、跨语言的比较。首先考察汉语方言的序数语法表达式,包括强标记式和弱标记式两大类,其中强标记式包括专门性标记式、语序式、重叠式;其次考察中国民族语言的序数语法表达式,包括强标记式和弱标记式两大类,其中强标记式包括专门性标记式、语序式、重叠式、内部屈折式、复合标记式;最后揭示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第八章是结语。首先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作了简单的回顾;其次阐述研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最后指出文章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二、摆脱母语干扰 打好英语基础——初一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摆脱母语干扰 打好英语基础——初一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以娄底市城区三所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核心素养内涵研究
        三、关于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论文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一) 核心素养
        (二) 英语核心素养
        (三)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第二章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结构及其特征
    第一节 不同时期对初中生英语素养要求的演变
        一、恢复阶段(1978-1984)
        二、发展阶段(1985-1992)
        三、调整阶段(1993-2000)
        四、新课改阶段(2001-2013)
        五、深化课改阶段(2014-至今)
    第二节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框架及其要素分析
        一、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框架
        二、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要素分析
    第三节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之特征
第三章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设计目的
        二、调查的对象及样本选择
        三、调查的内容维度设计
        四、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节 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一、调查实施
        二、数据处理
第四章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二、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问题原因剖析
第五章 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第一节 重塑理念
        一、从学校的角度
        二、从教师的角度
    第二节 高扬主体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素养渗透
        一、选入英美文学作品,体验多元文化
        二、优化阅读板块,巧设思辨性问题
        三、整合单元材料,增加写作环节
        四、延伸教学内容,优化作业设计
    第四节 活化过程
        一、以真实生活情景功能对话为纽带,促进应用能力齐头并进
        二、举行丰富多样的英语课堂活动,在“动”中激活思维
        三、以开放式文化专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
    第五节 灵活方法
        一、掌握多种方法
        二、灵活运用与适度求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游戏教学法概念界定
    1.2 词汇研究综述
    1.3 英语课堂教学游戏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赫尔巴特的兴趣理论
    2.2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3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实验设计及过程
    3.1 实验设计
    3.2 实验过程
        3.2.1 数据采集
        3.2.2 数据分析
    3.3 游戏教学法在初一词汇教学中的实例应用
第四章、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问卷调查结果的呈现和分析
    4.2 词汇成绩测试结果对比
    4.3 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4)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5)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章
    第一节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述评
        一、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背景
        二、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综述
        三、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简评
    第二节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一、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的内容
        二、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的方法
        三、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历史
        一、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开创期
        二、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建设期
        三、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发展期
    第二节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现状
        一、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编制现状总述
        二、俄语本科笔译教材编制现状
        三、俄语本科口译教材编制现状
        四、俄语本科变译教材编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主导论
    第一节 本科翻译教学目的
        一、本科翻译教学层次
        二、本科不同层次翻译教学目的
    第二节 本科翻译教学内容
        一、本科不同层次翻译教学内容现状
        二、本科不同层次翻译教学内容设计
    第三节 本科翻译教学方法
        一、翻译教学方法体系
        二、本科不同层次翻译教学方法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基础论
    第一节 教材本质与功能
        一、教材本质
        二、教材功能
    第二节 教材类型与结构
        一、教材类型
        二、教材结构
    第三节 教材编制原则与程序
        一、教材编制原则
        二、教材编制程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建构论
    第一节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建构的现实基础
        一、教师调查
        二、学生调查
        三、翻译市场调查
    第二节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承先启后原则
        三、理论指导原则
        四、实事求是原则
    第三节 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树及其价值
        一、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树
        二、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树的价值
    本章小结
结论:建构俄语本科翻译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调查表
附录二 学生调查表
附录三 翻译市场调查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2.1 研究现状
        1.2.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3 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发展概况
    2.1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与发展
        2.1.1 国家创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目的
        2.1.2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
        2.1.3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发展
    2.2 潞河中学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实践
        2.2.1 潞河中学梗概
        2.2.2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开办
        2.2.3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特点
        2.2.4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成效
    2.3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基本情况
        2.3.1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培养目标
        2.3.2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课程设置
        2.3.3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教学规范及要求
第三章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课堂观察
    3.1 走进内高预科班语文课堂
        3.1.1 内高预科班的语文课程目标
        3.1.2 内高预科班的汉语文校本教材
        3.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内高预科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3.2.1 关于学科内容知识
        3.2.2 关于学科教学法知识
        3.2.3 关于一般教学法知识
        3.2.4 关于学生的知识
        3.2.5 关于自我的知识
    3.3 多元文化整合: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解读
        3.3.1 普适性: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的一般要求
        3.3.2 文化敏感性: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的特殊要求
第四章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访谈调查
    4.1 研究程序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的实施过程
    4.2 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的访谈个案
        4.2.1 感知差异
        4.2.2 进行反思
        4.2.3 实现互动
        4.2.4 生成知识
    4.3 从自发到自觉: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分析
        4.3.1 文化自发: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初步生成
        4.3.2 文化自觉: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章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
    5.1 教师实践性知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概述
    5.2 影响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外部因素
        5.2.1 国家的教育政策
        5.2.2 学校的办学理念
        5.2.3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5.2.4 学科教学的目标
    5.3 影响内高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部因素
        5.3.1 教师的个人生活史
        5.3.2 教师的文化认同
        5.3.3 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
        5.3.4 教师的教育信念
第六章 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
    6.1 提高内高班预科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部支持力度
        6.1.1 改革预科班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
        6.1.2 开展预科班语文教师的校本教研
        6.1.3 构建预科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6.1.4 加强与外来研究人员的合作
    6.2 提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6.2.1 强化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能力
        6.2.2 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敏感性
        6.2.3 有效管理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
        6.2.4 加强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
结语
    一、主要贡献
    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田野日志节选
    附录三:国家关于内地新疆高中班的部分政策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后记

(7)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核心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回顾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
        三、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目标及其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原则
第一章 关于核心词的界定
    第一节 核心词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本文的基本看法
    第三节 核心词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核心词与基本词汇、常用词
        二、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词与释义元语言
第二章 核心词的判定标准和筛选方法
    第一节 核心词的判定标准
        一、常用性
        二、均衡性
        三、稳定性
        四、组合能力强
        五、通用性
    第二节 核心词数量的测算
        一、通用核心词的数量
        二、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词数量
    第三节 现代汉语核心词在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定
        一、地域上的限定
        二、时间上的限定
    第四节 语料库的选择
        一、语料库的选取原则
        二、语料库的选择
    第五节 核心词的筛选流程
第三章 现代汉语常用词的提取
    第一节 基于语料库的常用词提取
        一、语料库词的初步整理
        二、常用词的初步提取
    第二节 新词的添加和旧词的删除
        一、操作规范
        二、新词的添加
        三、旧词的删除
    第三节 提取结果与相关权威词表的比较
        一、《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简介
        二、提取结果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比较
    第四节 常用词表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原因探析
        三、启示
第四章 现代汉语通用核心词的筛选
    第一节 现代汉语通用核心词的筛选步骤
        一、筛查常用词表的非通用性成分
        二、常用词表的规范化
    第二节 非通用词的筛查
        一、口语词的筛查
        二、部分单音节书面语词的筛查
        三、历史词的筛查
        四、文化词的筛查
        五、方言词的筛查
    第三节 非词成分的筛查
        一、短语的排查
        二、语素的排查
    第四节 儿化词的整理
第五章 初级阶段二语学习词表的相关思考
    第一节 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任务
        一、语言技能方面的任务
        二、学习心理上的任务
    第二节 通用核心词表和现有二语学习词表的比较
        一、《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简介
        二、通用核心词表和《等级划分》普及化等级词表的比较
        三、启示
    第三节 人工干预与词频统计的信度问题
        一、人工干预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词频是词的相关特征的综合反映
        三、启示
    第四节 二语学习词表词类分布情况考察
        一、开放类和封闭类词在汉语中的分布情况考察
        二、初级阶段二语习得词表对不同词类的选择情况
        三、启示
    第五节 二语词表研制中的习得顺序因素
第六章 二语学习核心词表的制定
    第一节 研制原则和方法
        一、二语学习核心词表的研制原则
        二、二语学习核心词表的研制方法
    第二节 相关准备工作
        一、给通用核心词表标注词性
        二、名、动、形词义分类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确定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确定
        二、存疑的词语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义类分布考察
    第四节 其他实词的确定
        一、副词的确定
        二、数词的确定
        三、量词的确定
        四、代词的确定
    第五节 虚词的确定
        一、介词的确定
        二、连词的确定
        三、助词的确定
        四、叹词的确定
        五、拟声词的确定
结语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几点体会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附录一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附录二 现代汉语通用核心词表
附录三 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核心词表
参考文献
    1. 连续出版物
    2. 专着
    3. 学位论文
    4. 工具书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初中英语教学之前概念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心理学意义上的前概念
        (二) 现象学意义上的前概念
        (三) 英语教学中的前概念
    四、理论界定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前概念的内涵把握
    一、心理学意义上的前概念——在原有的概念之先
    二、现象学视域中的前概念——具体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
    三、本文对前概念的理解——像母语那样学习
第二章 像母语那样学习——前概念的英语教学
    一、英语学科性质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 英语学科性质的特点
        (二)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英语教学法——19世纪末盛行的直接教学法
        (一) 直接教学法的产生
        (二) 直接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三) 直接教学法的优势与劣势
    三、直接地、具体地“母语式”英语教学
        (一) 什么是“母语式”英语教学
        (二) “母语式”英语教学的方法
        (三) 英语的前概念教学——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
第三章 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对前概念教学的理解偏颇
    二、英语课堂上“英语学科性质”的内涵缺失
    三、英语课堂上“直接给予方式”的缺失
    四、英语课堂上“语言”及“课本”的支离破碎
第四章 “像母语那样去学习”
    一、以课为例,浅谈对英语前概念教学的整体认识
        案例一——以一节阅读课为例
        案例二——以一节听说课为例
        案例三——以一节写作课为例
    二、例析运用前概念教学,改变英语课堂上“英语学科性质”的内涵缺失的现状
        (一) 创设语言应用情境
        案例一:——以一节听说课为例
        案例二:以一个语法教学环节为例
        (二) 关注英语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三、例析如何运用前概念教学,改变英语课堂上“直接给予方式”的缺失的现状
        (一) 打造母语式的“全英语”环境,使学生产生语言期待
        (二) 淡化语法讲解,通过‘直接给予方式’引导学生由实例自行归纳语言规则
    四、例析运用前概念教学,改变英语课堂上“语言”及“课本”的支离破碎的现状
        (一) 课堂上“语言”及“课本”的支离破碎
        (二) 课文整体教学的思想
    五、对前概念的一些思考
        (一) 英语教学的德育作用
        (二) 构建英语教学的理想课堂
结语
    一、“像母语那样去学习”的英语教学思想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
    二、“像母语那样去学习”的英语教学思想有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9)情境和词块结合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问题及目标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定义和原则
    2.2 情境教学的相关阐述
    2.3 词块理论的相关阐述
    2.4 结合情境的词块的教与学
3. 词块和情境结合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3.2 研究过程和案例
4. 研究结果
    4.1 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的改变
    4.2 学生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
5. 教学建议
    5.1 让词块的积累学习紧紧地和社会生活相联系
    5.2 让课后的巩固提高能和词块的深入运用紧密联系
    5.3 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师对于作业的及时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生写作习惯和兴趣调查表
致谢

(10)汉语是如何表达序数范畴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序数范畴与序数表达式
        1.1.1 序数是一种语义语法范畴
        1.1.2 序数表达式
    1.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数词的研究现状
        1.2.2 序数表达的研究现状
        1.2.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语料来源与处理方式
        1.4.1 语料选择原则
        1.4.2 语料来源
        1.4.3 语料处理方式
第二章 汉语序数的语义构成基础和序数参照
    2.1 序数的语义构成基础
        2.1.1 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事物
        2.1.2 相互联系的事物属于同一集合
        2.1.3 同一集合中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具有可比性和次序性
    2.2 序数参照
        2.2.1 空间参照
        2.2.2 时间参照
        2.2.3 地位参照
        2.2.4 编号参照
        2.2.5 序数参照的单一性与混合性
        2.2.6 序数参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的三种序数表达式
    3.1 序数表达式的分类
        3.1.1 以表达手段作为分类标准的可行性
        3.1.2 表达序数的语言手段及相应的表达式
    3.2 序数词汇表达式
        3.2.1 数字型词汇表达式
        3.2.2 非数字型词汇表达式
        3.2.3 序数词汇表达式的特征
    3.3 序数语法表达式
    3.4 序数缩略表达式
        3.4.1 顺序缩略式与逆序缩略式
        3.4.2 单层缩略式与多层缩略式
        3.4.3 序数缩略表达式的特征
    3.5 汉语序数表达式的特征
        3.5.1 序数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3.5.2 序数表达式具有原型范畴特征
        3.5.3 以序数语法表达式为主导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类别及其基本特征
    4.1 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内涵和外延
        4.1.1 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内涵
        4.1.2 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判定标准
        4.1.3 与相关现象的区分
    4.2 序数语法表达式里的数词
        4.2.1 数词"一"的义项及分工
        4.2.2 数词"几"的义项及分工
        4.2.3 数词"二"与"两"的义项及分工
        4.2.4 整数词语与数字串
        4.2.5 数字的书写形式
    4.3 表达序数的语法手段与相应的语法表达式
        4.3.1 专门性标记手段与专门性标记式
        4.3.2 语序手段与语序式
        4.3.3 弱标记手段与弱标记式
    4.4 专门性标记式
        4.4.1 附着性语法标记式"第+数"
        4.4.2 附着性语法标记式"第+数字串"
        4.4.3 附着性语法标记式"初2+数"
        4.4.4 附着性语法标记式"老2+数"
        4.4.5 附着性准语法标记式"数+来/则/其"
        4.4.6 附着性词汇标记式"头2+数+量/名"
        4.4.7 附着性词汇标记式"小2+数"
        4 .4.8组配性词汇标记式"数+号"
        4.4.9 组配性词汇标记式"数字串+号"
        4.4.10 组配性词汇标记式"前/后+数+量/名"
        4.4.11 组配性词汇标记式"上/下+数+量/名"
        4.4.12 书写符号标记式
    4.5 语序式
        4.5.1 数词词语后置式"X+数"
        4.5.2 数字串后置式"X+数字串"
        4.5.3 干支后置式"名+干支"
        4.5.4 字母后置式"名+字母"
    4.6 弱标记式
        4.6.1 弱标记式"数+X"
        4.6.2 弱标记式"数字串+X"
        4.6.3 弱标记式"干支+X"
        4.6.4 弱标记式"字母+X"
    4.7 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基本特征
        4.7.1 形式多样化
        4.7.2 不同表达式有不同分工
        4.7.3 不同表达式的典型性不一致
        4.7.4 专门性标记丰富,标序能力有级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认知语义特征及表示序数的条件
    5.1 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必有、可有语义特征
        5.1.1 必有语义特征之一:对比性
        5.1.2 必有语义特征之二:数量性
        5.1.3 必有语义特征之三:序列性
        5.1.4 可有语义特征之一:定位性
        5.1.5 可有语义特征之二:命名性
        5.1.6 从语义特征看序数语法表达式与相关现象的区分
    5.2 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典型性问题
        5.2.1 多样性基础上的倾向性研究
        5.2.2 三大序数语法表达式之间的典型性问题
        5.2.3 三大序数语法表达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
        5.2.4 序数语法表达式典型性问题考察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5.3 序数语法表达式表示序数的条件
        5.3.1 构成成分的标示作用
        5.3.2 近义词的分工
        5.3.3 语法表达式特点的影响
        5.3.4 序数域的诱导
        5.3.5 非序数性语法成分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专题研究
    6.1 序数短语的多项连用
        6.1.1 紧接性连用式
        6.1.2 临接性连用式
        6.1.3 间隔性连用式
    6.2 "第+数/数字串+X"的类别
        6.2.1 第+数字串+量/名
        6.2.2 第+数+量
        6.2.3 第+数+名
        6.2.4 第+数+动
        6.2.5 第+数+形
        6.2.6 第+数+大+X
    6.3 "第"字序数短语里"第"的隐现机制
        6.3.1 可能隐匿"第"的"第+数/数字串+X"及隐现情况统计
        6.3.2 "第"的语义功能及句法强制作用
        6.3.3 四类序数参照及序数参照的变化
        6.3.4 表数成分的类别及数目大小的影响
        6.3.5 序数域的诱导
        6.3.6 非序数性句法成分的干扰
        6.3.7 语用动机的驱使
    6.4 序数短语里量词的隐现机制
        6.4.1 量词隐匿的几种情况
        6.4.2 可以隐匿的量词及其语义功能
        6.4.3 名词性成分的特征及光杆、非光杆形式
        6.4.4 数词词语的影响
        6.4.5 认知倾向的影响
        6.4.6 四类序数参照及序数参照的变化
        6.4.7 命名性的差异
    6.5 "第一"、"第二"的引申
        6.5.1 "第一"映射高程度
        6.5.2 "第二"映射类似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序数语法表达式的跨方言、跨语言比较
    7.1 汉语方言的序数语法表达式
        7.1.1 专门性标记式
        7.1.2 语序式
        7.1.3 重叠式
        7.1.4 弱标记式
        7.1.5 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序数语法表达式的简单比较
    7.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序数语法表达式
        7.2.1 专门性标记式
        7.2.2 语序式
        7.2.3 重叠式
        7.2.4 内部屈折式
        7.2.5 复合标记式
        7.2.6 弱标记式
        7.2.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普通话序数语法表达式的简单比较
    7.3 汉语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序数语法表达式的共性特征
        7.3.1 以专门性标记式为优势形式
        7.3.2 VO型语言的专门性标记倾向于前置
        7.3.3 语序式以数词词语后置为主
        7.3.4 殊指性成分是重要的辅助性表达手段
        7.3.5 较大数目序数倾向于使用语法表达式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摆脱母语干扰 打好英语基础——初一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以娄底市城区三所初中学校为例[D]. 谭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钟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4]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5]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D]. 纪春萍.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6]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以北京市潞河中学为例[D]. 石心.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7]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核心词研究[D]. 翟颖华. 武汉大学, 2012(10)
  • [8]初中英语教学之前概念教学[D]. 严彩莉.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1)
  • [9]情境和词块结合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D]. 姚建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汉语是如何表达序数范畴的[D]. 王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摆脱母语干扰,打好英语基础——初一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