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方案在福建移动的应用

EMC方案在福建移动的应用

一、EMC方案在福建移动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嘉琦[1](2020)在《无线近场电磁耦合天线及其在移动终端的应用》文中认为相较于有线通信与有线能量传输,无线通信与无线能量传输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具有用户友好性的特点,有助于环境保护。与远场通信和远场无线充电相比,近场通信和近场无线充电具有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特点。为实现近场通信,需要使用磁耦合天线;为实现无线充电,可使用磁耦合和电耦合天线。由于具有上述优势和特点,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医疗器械、交通运输、智能家居和矿井等,成为了移动终端中的必备功能。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如何在移动终端上实现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移动终端中近场电磁耦合天线的工作环境复杂,大面积金属覆盖会阻碍电磁耦合,产生涡流损耗,降低传输效率。因此,在复杂金属环境下,研究如何降低损耗,增加耦合,提升近场电磁耦合天线的传输效率具有重大价值;另一方面,移动终端具有小型化、紧凑化的特点,而近场天线占据了整个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大部分面积,因此对近场电磁耦合天线的小型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上述要点,结合移动终端的实际应用需求,对无线近场磁耦合天线和电耦合天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加载金属后盖条件下移动终端近场通信天线性能差的设计难题,提出了近场调控、8字型双环绕结构等NFC天线以及Boost NFC设计方法。基于非均匀绕线和8字型天线的结构设计与铁氧体局部加载,使得天线产生的磁场集中于净空区,削弱了金属后盖特定位置处的反向涡流,实现了后盖缝隙空间处的磁场强度最大化。为了进一步提高NFC天线的耦合性能,在金属外壳上串联电容并调整终端金属外壳与NFC天线的谐振方式,使得金属后盖上的最高幅值感应涡流方向与NFC天线电流方向相同,消除了金属后盖的屏蔽效果,提升了磁场耦合。基于上述方法设计的NFC天线,测试的识别距离最大为50 mm,通过了NFC Forum或EMVco的认证。(2)针对移动终端中存在金属屏蔽物导致无线充电传输效率差的问题,提出了三线圈中继增强式磁耦合无线充电天线。通过在金属后盖上串联电容,将金属后盖由屏蔽物转变为单匝中继线圈,进而调整了收发线圈间的耦合谐振方式,实现了最大效率传输并提升了无线充电安全性。实验表明,基于该方法设计的无线充电天线传输效率由传统方案的39.4%提升至71%。另外通过引入竖缝并将金属边框与接收天线线圈连接起来,可以使得两者的电流同向,实现了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的磁场耦合增强。耦合系数由0.05提升至0.46,测试的传输效率达到87.4%。(3)为实现二维平面的自由移动无线充电,提出了具有重复单元的电耦合式天线阵。通过接收极板的双层非均匀结构设计,实现了自由移动时接收极板与发射极板间的映射面积的一致性。实验表明,当接收端在发射极板平面内自由移动时,在1 MHz的工作频率,所有的测试传输效率在52%~56%。(4)针对具有金属后盖的小型化移动终端,提出了NFC-CPT一体化天线,NFC天线与电耦合天线相互促进。基于电耦合天线极板上的十字型缝结构设计,削弱了NFC天线在金属后盖上的反向感应涡流,从而降低损耗,提升近场通信性能。通过SN拓扑结构,降低了金属后盖上的电压,消除了接收端补偿元件。为进一步减小天线体积,将NFC天线与金属后盖相连,使得NFC天线成为无线充电天线的一部分,构成了与NFC相连的电磁耦合一体化天线(NFC-ICPT),利用电场和磁场同时进行无线能量传输。通过终端内现有结构,既实现了近场通信,也实现了近场无线能量传输。实验表明:单独的NFC-ICPT天线实现了89.3%的传输效率,金属后盖缝两端的电压为7.08 V,符合安全标准,磁场和电场的功率传输比为2.5。

王俊生[2](2020)在《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显示屏以其超薄、柔性、高画质的性能优势,在智能手机等中小尺寸显示终端产品上成功获得应用,其市场份额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基本取得了商业成功。然而,受大尺寸OLED面板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限制,OLED电视显示屏在电视产品上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可靠性和显示性能,成为OLED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论文针对目前已量产的OLED显示屏在应用到电视机产品时,存在的可靠性、显示画质和电源需求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从工程应用需求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1、发明了外部像素补偿减缓残影技术,优化了显示控制减缓残影技术,有效改善了OLED电视显示屏的残影问题。针对OLED电视显示屏因TFT阈值电压漂移和OLED像素发光性能衰减而导致的残影问题,分别提出了像素TFT补偿、OLED像素电流补偿以及对显示图像进行微移处理等技术,有效减缓了残影的出现,提高了OLED电视显示屏的可靠性。2、发展了可应用于OLED电视的HDR视频高保真亮度映射技术、动态目标重塑图像去噪技术以及图像精密平滑处理技术,解决了因OLED电视显示屏存在的最大亮度不高、对图像信号质量非常敏感而降低OLED电视画质的问题,实现了OLED电视的超高画质显示。3、改进设计了OLED电视的高动态性能电源,包括新型独立架构电源、低功耗待机、新型的双BOOST无桥PFC电路拓扑架构及高动态LLC谐振电路架构等,显着提高了电源与OLED电视显示屏的匹配性,满足了高性能OLED电视对稳定高效电源的需求。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解决的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问题对提高OLED电视显示屏的可靠性、实现超高画质显示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已经在创维品牌的OLED电视产品上进行了大规模应用,累计出货超过10万台,对促进OLED电视显示屏的工程化应用和推动OLED显示技术在大屏显示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陈金宇[3](2020)在《亚麻油基乳液制备及其改性木材的防水阻湿性》文中研究指明木材的尺寸稳定性、生物劣化性和光老化性等性能与水分息息相关,木材吸水后会发生开裂、变形,进而引发腐朽、变色等问题。因此,木材的防水改性在生产应用中不可或缺。目前的木材植物油防水改性方法多集中纯油改性,改性剂使用量大,且聚合不足会从木材内溢出。此外,植物油表面能较高,对木材表面的疏水性提高有限。本研究基于以上不足,利用环氧亚麻油、棕榈蜡及两者复配乳液改性杨木。考察所制备乳液的粒径大小和离心稳定性,表征乳液改性对木材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影响,对比不同乳液处理材的吸水性、吸湿性和尺寸稳定性,并结合接触角和等温吸湿曲线模型拟合等技术手段探究改性材的防水阻湿机制。此外,评价了乳液处理材的耐腐性、防霉性、抗白蚁性和耐光老化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氧亚麻油、棕榈蜡及两种复配乳液平均粒径均在200nm左右,离心稳定性良好。乳液通过纹孔、导管和木射线进入木材细胞腔,在木材胞腔表面形成连续或不连续膜层。环氧亚麻油乳液中加入乙酸后可催化开环形成油分子间和分子内聚合,油膜可更为紧密地附着于木材上。(2)单独油蜡乳液和复配乳液均能提高木材的防水阻湿性,进而提高尺寸稳定性。蜡乳液的效果体现为短期性,而油乳液和复配乳液的效果为长期有效,其中复配乳液效果最好。油乳液中乙酸的加入可提高乳液体系的改性效果,复配乳液效果进一步强化源于环氧亚麻油和棕榈蜡协效作用。(3)接触角结果表明2%-6%的棕榈蜡可大幅度提高木材的疏水性,环氧亚麻油乳液改性材的接触角在6s内从100°迅速降至0°,而复配乳液(E20/CW4)改性材的接触角在80s内保持在100°以上。环氧亚麻油乳液催化开环后与木材之间没有化学键连接,而是通过对可及性羟基的覆盖作用因而起到防水阻湿的效果,可降低木材单分子吸附层和低湿度下多分子吸附层的含水率。(4)木材表面的油蜡膜层具有抵抗紫外线和水分对木材表面的破坏的作用,从而减少表面颜色、成分组成、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中所使用的油和蜡均不含有杀菌成分,但可通过机械阻隔作用减轻水分对木材的影响,从而抑制白腐菌和褐腐菌的生长,对白腐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对褐腐菌的抑制作用。但油自身可作为营养物质,因此对木材表面的霉菌生长仅起到微弱的延缓作用。乳液处理对白蚁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为蛀蚀程度降低。

王义凡[4](2020)在《考虑历史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台风风场多尺度模拟》文中认为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每年有6个台风强度级别以上的热带气旋进入24小时警备线内,给沿海地区超高层建筑、输电铁塔和风力机等结构造成威胁,并且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这些地区未来台风灾害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加快开展工程场地台风演化规律以及台风风场特性分析,建立并完善在建在运营期间工程结构台风短期灾害预警和灾后评估体系,同时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因素对沿海地区极端台风灾害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基于考虑历史和未来气候数据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同时结合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在近海台风演化规律、工程场地台风风场模拟、台风风剖面统计特性、以及未来气候对登陆台风影响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1.基于WRF模式的近海强化型台风模拟:针对近年来西北太平洋地区三次典型历史强化型台风,开展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ting)台风模块的高精度台风演化规律模拟,重点分析不同网格精度、微物理方案和海表面通量方案对这三次台风的近海快速强化过程和登陆后强度弱化阶段模拟结果影响,同时利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台风路径强度和降雨等实测数据对台风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2.基于跨尺度台风模拟框架的城市近地面风场分析:结合WRF台风模块、不同尺度湍流模拟方案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形地貌处理技术,提出适用于复杂城市地貌工程场地的跨尺度台风风场模拟框架。首先基于台风模块和移动网格双向嵌套方案进行中尺度台风模拟,然后将输出的台风模拟结果作为下一步WRF-LES(Large eddy simulation)模块的初始和边界条件,同时考虑高精度地形地貌进行局地近地面风场多尺度模拟。以2015年台风“灿鸿”过境杭州期间九堡大桥位置近地面风场实测数据为依据,详细设计多尺度模拟试验方案并验证分析了多尺度台风风场模拟框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3.沿海复杂山地外围台风风场高精度模拟分析:基于沿海气象站点和舟山输电线路沿线位置风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在台风泰利外围风场影响期间舟山沿海和复杂山地位置风速风向变化特征。然后利用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和WRF多层嵌套网格技术,针对舟山复杂山地台风风场进行了 50米水平网格精度LES模拟,并基于实测数据验证了台风路径和舟山位置风速风向模拟能力,对比了舟山复杂地形中不同典型位置三维风场变化特征。4.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的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平均风剖面统计分析:根据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最新公布的高精度气象再分析数据,结合中尺度台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台风边界层风场结构,统计了 2008至2017年间65个沿海台风近中心位置大量高空风剖面样本,系统分析了台风近中心低空急流风剖面特征。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近中心位置低空急流风剖面的环向分布特性,提出了适用于沿海超高层建筑抗台风设计的低空急流风剖面模型参数。5.考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将来登陆台风评估:基于多个CMIP5全球模式气候数据定量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国沿海地区海表面温度在不同时间气候状态下变化情况。然后利用CMIP5模式模拟预测的温度和大气湿度等热力学要素的气候数据,采用WRF-PGW(Pseudo-global Warming)技术对近十年来登陆中国沿海地区的十个超强台风进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尺度模拟评估,重点分析登陆期间台风强度变化情况,为将来台风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端木路阳[5](2020)在《基因提取与检测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检验检疫现场快速基因检测、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临床体外诊断等基因检测的需求日益强烈。具有全封闭、全自动化、快速、无生物安全隐患等特点,可以实现“样品进→结果出”的基因提取、扩增和检测于一体的全自动化装置成为了全球研究热点。本文利用生物、光电、机械、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提出了基于基因提取、扩增、检测的一体化装置设计方案,围绕着生物功能模块、自动化控制原理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设计,并对荧光激发系统和装置软件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的一体化装置主要包含软件、硬件两个方面。在硬件设计方面选用STM32作为控制芯片,依据模块化设计理念,将下位机划分为多个子模块:选用CH340与CAN通讯方式建立了装置通讯网络;设计统一的PID控制器硬件模块实现稳定的温度调节和电机转速调节;设计统一的电机模块对步进电机进行控制;在着重设计荧光激发系统中设计并验证了LED光源驱动电路和LED准直均匀光路;其次,为装置进行了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测试(EFT/B)防护设计。在软件设计方面利用C#技术实现上位机人性化的用户界面设计,利用C语言实现下位机对主电路模块、PID控制器模块和存储参数的控制;同时,着重设计上位机的在线编程功能,实现应对不同实验样本设计不同的生物实验程序。此外上位机和下位机相互协调实现装置的自检和生物实验程序,实现从样本输入到结果输出的自动化实验流程。本文搭建的一体化装置,利用硅质滤芯在不同PH下吸附基因的原理实现基因提取;利用平板PCR的原理实现基因扩增;利用基因芯片上的目标物在激发光下发光,通过扫描成像原理实现基因检测;通过STM32单片机与C#的控制下实现装置的控制与自动化。对装置的温控精度、电机转速精度、移液精度、荧光系统稳定性和整机运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装置满足设计要求。利用模拟痰液的基因样本进行了基因提取应用实验;利用基因样本及空白对照进行了基因扩增和检测试验,结果验证了一体化装置的生物性能。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基因提取、扩增和检测一体化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邹敏[6](2020)在《无线数传式三相电能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高精度多功能的三相电能表一直都是我国电表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升级,各行各业也对电能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具备基本用电量的计量功能外,还具有多种费率计量、多次谐波分析、数据远传等智能化的功能;而精度更高、抗干扰性更强、成本及功耗更低,无疑是这个时代赋予电能表的全新要求。论文首先根据电表行业的发展现状、电参数计量的理论基础和电能表功能设计要求确定总体的设计方案。其次,围绕LPC1227主控芯片和RN8302计量芯片设计硬件电路,包括时钟电路、存储电路、采样和计量电路、人机交互电路、电源电路等,并结合EC20芯片给出4G模块的通讯设计。硬件电路的搭建遵从模块化原则,计量芯片具有多种电参数测量功能,有效地电能表存在的精度不高、功能不全、可靠性较差等问题。其中,通讯模块还针对当前抄表方式存在的传输速度慢、覆盖能力不足等问题,采用4G通讯技术以无线数据透传的方式实现远程抄表,将电表的测量参数通过4G网络传输到抄表管理平台,实现对电能表的实时监控。再次,基于Keil uvision4环境,用C/C++语言对三相电能表进行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模块、硬件驱动模块、电能计量模块、谐波分析模块以及通讯模块等。最后,根据电能表设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搭建通讯和电能计量测试平台对整个系统就各大功能模块进行联合调试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20℃~60℃的工作温度下,各项功能均能正常工作,电压电流测量精度为0.2级,电能表运行功耗<3W,且EMC指标均符合电能表设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满足设计需求。

王峰[7](2020)在《云存储环境下轻量级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存储为用户提供支持弹性扩容的,按需付费的存储模式,不仅为用户节约成本,而且为用户提供便利,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云存储环境中,外包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云存储安全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些安全问题中,如何保障外包数据的完整性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云存储数据完整性审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公开审计中,如何提高标签生成阶段的效率是一项解决资源受限用户诉求的挑战性工作。基于证书数据完整性审计不仅简化了传统公钥审计的公钥证书管理问题,并且避免了基于身份审计的密钥托管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外包数据的实时更新是云存储的一个重要功能,动态数据完整性审计更符合实际应用场景。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可以有效的防止不诚实用户,保护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利益。因而,提高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的效率,特别是标签生成阶段的效率;简化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的密钥管理,构造基于证书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以及设计安全高效的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可以有效的改善云存储用户的体验感,为安全云存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因而,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对数据完整性审计进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在公开审计方案中,针对用户比审计者拥有更多知识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把外包数据验证阶段分为私自验证和公开验证两种类型,提出了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模型,为设计轻量级审计方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模型中,用户利用私自验证阶段快速审计外包数据;只有当用户不方便审计数据或者用户与云存储服务器发生争端时,才由审计者执行公开验证阶段审计外包数据或者解决争端。同时,为了提高标签生成阶段的效率,把标签生成阶段分成在线和离线两个阶段,大部分计算代价昂贵的操作由离线阶段完成,只有少量轻量级的操作在在线阶段完成。进一步提出了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方案,并基于素数域上的离散对数困难问题在随机预言模型下证明了方案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方案在在线标签生成阶段每兆字节的数据仅需要花费用户数十微秒的时间。也就是说,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方案在效率上与私自审计方案基本持平,高于绝大部分公开审计方案。其次,简化密钥管理是云存储数据完整性审计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无证书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不仅简化了传统公钥审计方案繁琐的公钥证书管理,而且解决了基于身份审计方案固有的密钥托管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与之并行的基于证书的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在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证书的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模型。该模型不仅继承了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模型的优点,而且简化了传统公钥审计方案中的公钥证书管理并解决了基于身份审计方案中的密钥托管问题。然后,针对非对称双线性对更适合构造高效审计方案的特点,本文利用非对称双线性对构造了基于证书的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方案,并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基于co-CDH假设证明了方案的安全性。本文利用双线性对库中的D类曲线实现了该方案,结果表明,基于证书的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方案效率更高。举例来说,对于1兆字节的外包数据,当数据块大小为10千字节时,在线标签生成阶段仅需0.45秒的时间,而其他几个利用双线性对构造的审计方案在相同条件下至少需要62.83秒才能完成标签生成阶段。同时,如果固定数据块的数量,基于证书的支持快速私自验证审计方案完成在线标签生成阶段的时间与外包文件大小无关。最后,外包数据的动态更新是云存储环境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支持动态数据更新的云存储环境,考虑到不诚实用户,提出了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模型。针对已有动态结构难以适应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的情况,提出了单调动态结构的概念。基于默克尔杂凑树和映射版本号表,提出了一个单调动态结构实例——逻辑索引表。然后利用逻辑索引表和双线性对构造了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分析表明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不仅可以抵抗删除-插入攻击、窜改云端返回值攻击和存储杂凑值攻击,避免时间同步问题,实现不可否认性;而且与几个利用其它动态结构构造的审计方案相比提高了效率。

曾雅丽[8](2020)在《认知无线网络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无线设备的海量增加,无线频谱资源短缺问题愈发突出,严重制约了无线通信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认知无线电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缓解频谱资源短缺问题,被认为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核心技术,而基于该技术的认知无线网络也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网络发展应用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思想是将主用户空闲频谱共享给次用户,实现频谱在时域、空域及频域上的多维度复用,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然而,认知无线网络在频谱共享过程中,频谱感知阶段和频谱接入阶段都存在隐私泄露风险。若次用户意识到自己的隐私可能受到威胁,将不愿意参与频谱感知或拒绝使用认知无线网络进行通信,进而阻碍认知无线网络的发展与实用。因此,对认知无线网络中次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频谱共享过程中频谱感知和频谱接入两个阶段存在的隐私泄露问题分别展开研究,以实现次用户身份隐私与位置隐私保护为目标,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研究并提出频谱感知阶段具有容错性的隐私保护数据聚合方案。在该方案中,可信认证中心利用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密码技术为次用户生成假名参与频谱感知。除了次用户及可信认证中心,其他人无法获得次用户真实身份,保护了次用户身份隐私。可信认证中心还为次用户生成随机密钥加密与位置高度相关的感知报告。由于次用户每次使用不同的假名提交加密的感知报告,因此,除了次用户,其他人无法将次用户真实身份与其提交的所有感知报告相关联,也就无法将次用户与其访问过的所有位置关联起来,从而保护了次用户位置隐私。此外,当网络中部分次用户无法提交感知报告时,借助可信认证中心消除随机密钥,频谱管理中心仍能获得已提交的感知报告的聚合值,使得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容错性。其次,本文研究并提出频谱感知阶段可靠的隐私保护数据聚合方案。在无可信认证中心参与的情况下,频谱管理中心利用有限域上的Schnorr盲签名技术为次用户生成匿名证书与信誉证书。次用户通过匿名证书提交与位置高度相关的感知报告。除了次用户,其他人无法获得次用户的真实身份,保护了次用户身份隐私。由于次用户每参与一次感知,都从频谱管理中心处获得一个新的匿名证书,并且所有匿名证书之间无关联,因此,除了次用户,其他人无法将次用户与其提交的所有感知报告对应起来,从而保护了次用户位置隐私。此外,该方案还考虑了在网络中存在恶意次用户提供虚假感知报告的情况下,频谱管理中心结合次用户信誉证书中的信誉值,计算所有感知报告加权平均值,以此提高聚合结果的可靠性。再次,本文研究并提出频谱接入阶段的动态实时信道分配架构。该架构通过基站辅助分配信道,切断次用户与频谱管理中心的直接联系,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次用户位置隐私。同时,多基站并行处理次用户请求,减轻频谱管理中心的负载,降低频谱管理中心不可用时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并提出支持信道预约的隐私保护频谱接入方案。可信认证中心利用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密码技术为次用户生成多个假名用于请求可用信道,以此保护次用户身份隐私。并且,多个假名混淆了次用户与其所有位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护了次用户位置隐私。此外,该方案通过次用户预约的方式统计各基站所需信道数,并将信道提前分配至基站,再结合椭圆曲线密码技术的高效性,大幅度地缩短次用户获取可用信道的等待时长,有效地提高信道分配效率。最后,本文研究并提出支持频谱需求预测的隐私保护频谱接入方案。在该方案中,频谱管理中心利用泊松分布预测各基站访问用户数以按需分配信道,无需次用户预约信道,减少次用户信息泄露。此外,在该方案中,可信认证中心利用模平方根技术为次用户生成多个不相关的假名请求信道,以此保护次用户身份隐私。并且,多个假名切断次用户与其所有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保护了次用户位置隐私。此外,动态实时信道分配架构与模平方根技术相结合,进一步降低系统开销,更大程度地提高信道分配效率,给次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王妮[9](2020)在《EMC现场测试中的动态频谱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EMC)问题也日益突出,电磁兼容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某些小型集成化产品的认证测试一般在标准实验室完成,但随着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应用规模的逐渐增大,标准测试的场地和试验条件已经无法确切的反映设备工作时的电磁兼容性,因此必须进行现场测试。现场测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噪声及周边设备的电磁干扰,想要监测捕获环境中的干扰信号并获取设备或系统自身的发射信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制定一套合理的电磁兼容现场测试方案以及对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案具有很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进行联调试验时,对现场的电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电子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同时对系统联调时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定位的需求作为研究目标展开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针对电子系统进行联调试验时对电磁环境实时监测的需求,特别是瞬态突发信号的监测,论文通过分析对比常用的各类频谱仪的性能和优缺点,指出传统的扫频式频谱仪容易丢失突发信号且频谱分析的实时性欠佳,因此提出本系统测试方案中采用实时频谱仪,同时详细分析了实时频谱仪具体的频谱分析特点,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电磁环境实时监测方案。然后通过分析电子系统内典型电子设备的发射特性,得出了设备频谱曲线的典型特征有峰值特征、包络特征和谐波特征,本文重点关注前两种频谱特征,并给出了特征频谱的提取流程,为后续进行故障设备的定位奠定了数据基础。接着对现场测试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现场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的流程,并针对传统的干扰源定位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频率规整(DFW)算法,解决了干扰源定位时同一设备相同频段屏蔽暗室测得的模板数据和现场测试数据点数不一致的情况下,无法直接用传统欧氏距离算法进行频谱特征匹配,进而导致无法定位到具体设备的问题。最后论文给出了故障设备定位的数据处理流程,在屏蔽暗室进行试验获得设备A、设备B和某型号电机的模板数据,进行模拟试验获得现场测试数据,对论文中提出的DFW算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特征匹配方法和基于DFW算法的特征匹配方法计算的结果,得出论文中提出的测试方案和数据处理算法均适用于本方案,可以满足大多数电子系统进行联调试验时的需求。

刘奇[10](2016)在《云计算趋势下EMC公司的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产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之一,对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提供存储、备份、计算、网络等设备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商对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云计算服务产业,作为依托于信息产业提供的信息基础设施而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正迅速占据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之巅。本文作者工作的EMC公司,是一家信息基础设施——存储设备的提供商。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信息存储行业已逐渐从爆发式的增长转为稳定增长,并且在近两年出现下滑的前兆。在过去十余年,EMC公司一直作为全球信息存储行业的领导者,引领着该行业的发展。然而目前,EMC公司却遭遇了来自云计算服务行业的激烈挑战。基于EMC公司特别是EMC大中华区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对云计算服务行业的深入研究,本文详细剖析了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兴起带给EMC公司的具体挑战,包括:云计算服务行业提供了用户建设IT基础设施的新选择、改变了EMC公司熟悉的销售模式、挑战了原有的服务模式、削弱了EMC公司的渠道网络、影响了EMC公司的研发及并购战略、加速了国内IT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崛起。针对以上诸多挑战,本文为EMC公司的转型策略提出了详尽的可行性建议,包括打开IT基础设施红海与蓝海的边界、实现由产品向服务的价值再造、完成去中心化的销售组织架构变革、重新定义国产化或考虑真国资以及利用软件定义存储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销售等。综上所述,本文对信息产业之信息存储行业、云计算服务产业以及作为信息存储设备提供商领头羊的EMC公司进行了深度的背景研究和分析。通过深入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材料,结合波特竞争理论、蓝海战略理论等一系列分析方法,并借鉴美国市场的成熟经验,系统性地剖析了EMC公司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并为EMC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且可行的转型策略建议。

二、EMC方案在福建移动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C方案在福建移动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近场电磁耦合天线及其在移动终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发展历史
        1.2.1 近场通信
        1.2.2 无线充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近场通信
        1.3.2 无线充电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具有金属外壳的终端NFC天线
    2.1 引言
    2.2 终端近场调控NFC天线
        2.2.1 天线结构
        2.2.2 天线仿真设计
        2.2.3 部分覆盖铁氧体研究
        2.2.4 重要参数分析
        2.2.5 实测结果分析
    2.3 终端小型8字双环绕NFC天线
        2.3.1 天线结构
        2.3.2 天线工作原理
        2.3.3 实际工程应用相关分析
        2.3.4 实测结果分析
    2.4 加载中框的终端NFC天线
        2.4.1 天线结构
        2.4.2 天线仿真设计
        2.4.3 实测结果分析
    2.5 终端Boost NFC天线
        2.5.1 天线结构
        2.5.2 Boost NFC天线设计步骤、仿真验证与工作原理
        2.5.3 Boost NFC天线的重要性质讨论
        2.5.4 实测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终端磁场耦合式无线充电天线
    3.1 引言
    3.2 终端三线圈无线充电天线
        3.2.1 三线圈系统的等效电路与工作原理
        3.2.2 天线结构设计
        3.2.3 电路调谐
        3.2.4 与传统两线圈天线对比
        3.2.5 水平和垂直偏移分析
        3.2.6 EMI分析
        3.2.7 实测结果分析
    3.3 加载金属边框的终端无线充电天线
        3.3.1 天线结构
        3.3.2 天线设计
        3.3.3 天线系统的建模分析
        3.3.4 实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终端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天线
    4.1 引言
    4.2 具有重复单元的终端电场耦合式天线阵
        4.2.1 天线结构
        4.2.2 天线系统的建模和电路分析
        4.2.3 天线的仿真分析
        4.2.4 实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金属外壳的终端近场通信与无线充电一体化天线
    5.1 引言
    5.2 终端NFC-CPT一体化天线
        5.2.1 天线结构
        5.2.2 NFC天线分析与设计
        5.2.3 电耦合天线系统的电路分析
        5.2.4 电场耦合天线的分析与设计
        5.2.5 NFC与电场耦合式天线间关系
        5.2.6 实测结果分析
    5.3 与NFC相连的终端电磁耦合一体化天线
        5.3.1 天线结构
        5.3.2 天线系统建模与电路分析
        5.3.3 天线分析与设计
        5.3.4 十字型缝的位置分析
        5.3.5 实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OLED显示简介
        1.1.1 有机电致发光与OLED
        1.1.2 OLED发光原理及显示屏
        1.1.3 OLED的特点
    1.2 OLED显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OLED技术国际、国内发展情况
        1.2.2 OLED技术的应用及市场情况
        1.2.3 OLED的主要技术路线
    1.3 OLED显示面临的技术问题
    1.4 本文拟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使用的样品
    2.3 实验使用设备
    2.4 实验参考标准
第三章 OLED电视显示屏可靠性研究
    3.1 引言
    3.2 技术方案及实验分析
        3.2.1 残影的表征
        3.2.2 像素补偿减缓残影产生技术研究
        3.2.2.1 像素TFT补偿
        3.2.2.2 OLED像素电流补偿
        3.2.2.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2.3 显示控制减缓残影产生技术研究
        3.2.3.1 图像微移技术
        3.2.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LED电视超高显示画质研究
    4.1 引言
    4.2 技术方案及实验分析
        4.2.1 HDR视频高保真亮度映射技术研究
        4.2.1.1 HDR视频高保真亮度映射算法
        4.2.1.2 实验及结果分析
        4.2.2 动态目标重塑图像去噪技术研究
        4.2.2.1 动态目标重塑图像去噪算法
        4.2.2.2 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图像精密平滑处理技术研究
        4.2.3.1 图像精密平滑处理算法
        4.2.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LED电视高动态电源研究
    5.1 引言
    5.2 技术方案及实验分析
        5.2.1 新型独立架构电源设计研究
        5.2.1.1 独立架构电源原理图
        5.2.1.2 独立架构电源工作原理
        5.2.1.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2 低功耗待机电源设计研究
        5.2.2.1 低功耗待机电源原理图
        5.2.2.2 低功耗待机电源工作原理
        5.2.2.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3 新型双BOOST无桥PFC架构设计研究
        5.2.3.1 新型双BOOST无桥PFC架构原理图
        5.2.3.2 新型双BOOST无桥PFC架构工作原理
        5.2.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4 高动态LLC谐振电路设计研究
        5.2.4.1 高动态LLC谐振电路原理图
        5.2.4.2 高动态LLC谐振电路工作原理
        5.2.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亚麻油基乳液制备及其改性木材的防水阻湿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分对木材性质的影响
        1.2.1 尺寸稳定性
        1.2.2 生物劣化性
        1.2.3 光老化性
        1.2.4 其他性能
    1.3 木材润湿机制及其防水改性
        1.3.1 润湿理论与木材表面润湿性
        1.3.2 毛细管张力和水分的关系
        1.3.3 木材防水改性概述
    1.4 植物油在木材防水改性中的应用
        1.4.1 植物油在木材涂料中的应用
        1.4.2 植物油/植物油基防水剂改性木材
        1.4.3 环氧植物油/植物油基防水剂改性木材
    1.5 蜡在木材防水改性中的应用
        1.5.1 熔融蜡防水剂改性木材
        1.5.2 乳化蜡防水剂改性木材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环氧亚麻油乳液的制备及处理木材的防水阻湿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环氧亚麻油的制备及开环反应
        2.3.2 环氧亚麻油的表征
        2.3.3 乳液的制备
        2.3.4 乳液的表征
        2.3.5 试件处理
        2.3.6 表面疏水性表征
        2.3.7 平衡含水率
        2.3.8 吸水性和尺寸稳定性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环氧亚麻油的性质
        2.4.2 乳液稳定性
        2.4.3 表面疏水性
        2.4.4 平衡含水率
        2.4.5 吸水性与尺寸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3 环氧亚麻油/棕榈蜡复配乳液的制备及处理木材的防水阻湿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乳液的制备
        3.3.2 乳液性能表征
        3.3.3 试件处理
        3.3.4 微观结构表征
        3.3.5 化学结构表征
        3.3.6 表面疏水性表征
        3.3.7 吸水性和尺寸稳定性
        3.3.8 水分存在状态表征及吸湿性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液的性能
        3.4.2 增重率与增容率
        3.4.3 微观结构分析
        3.4.4 化学结构分析
        3.4.5 表面疏水性
        3.4.6 吸水性和尺寸稳定性
        3.4.7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环氧亚麻油/棕榈蜡复配乳液处理材的耐候性能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耐腐性能测试
        4.3.2 防霉性能测试
        4.3.3 抗白蚁性能测试
        4.3.4 加速老化实验
        4.3.5 耐光老化性能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耐腐性分析
        4.4.2 防霉性分析
        4.4.3 抗白蚁性分析
        4.4.4 耐老化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考虑历史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台风风场多尺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近海强化型台风模拟研究
        1.2.2 工程场地台风风场多尺度模拟
        1.2.3 台风平均风剖面特性分析
        1.2.4 气候变化背景下台风模拟研究
    1.3 全文安排
第二章 基于WRF模式的近海强化型台风模拟
    2.1 WRF模式简介
        2.1.1 大气控制运动方程
        2.1.2 网格嵌套方案
        2.1.3 物理参数方案
        2.1.4 海表面通量方案
    2.2 典型强化型台风数值试验设计
        2.2.1 三次历史超强台风概况
        2.2.2 台风海燕数值试验方案
        2.2.3 台风莫兰蒂数值试验方案
        2.2.4 台风利奇马数值试验方案
    2.3 中尺度台风模拟结果验证和分析
        2.3.1 台风海燕模拟结果
        2.3.2 台风莫兰蒂模拟结果
        2.3.3 台风利奇马模拟结果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跨尺度台风模拟框架的城市近地面风场分析
    3.1 WRF模式湍流参数化方案
        3.1.1 PBL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3.1.2 LES湍流参数化方案
    3.2 高精度GIS下垫面信息
        3.2.1 地形高程数据
        3.2.2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3.3 跨尺度台风风场模拟框架
    3.4 杭州地区台风多尺度风场模拟
        3.4.1 灿鸿台风实测介绍
        3.4.2 中尺度台风模拟试验设计
        3.4.3 近地面风场模拟试验设计
    3.5 台风多尺度风场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3.5.1 台风路径和强度
        3.5.2 台风近中心风场
        3.5.3 杭州地区近地面风场
        3.5.4 九堡大桥位置风速场
    3.6 结论
第四章 沿海复杂山地外围台风风场高精度模拟分析
    4.1 台风泰利风速实测
        4.1.1 近海气象站点风速实测
        4.1.2 复杂山地位置风速实测
    4.2 山地台风风场多尺度模拟
        4.2.1 模拟思路
        4.2.2 数值试验设计
        4.2.3 高精度舟山地形地貌
    4.3 台风风场模拟结果验证和分析
        4.3.1 模拟台风路径验证
        4.3.2 嵌套网格水平风场
        4.3.3 气象站点模拟风速验证
        4.3.4 输电线路位置模拟风速验证
        4.3.5 不同地形位置三维风场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的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平均风剖面统计分析
    5.1 气象再分析数据台风样本
        5.1.1 ERA5数据介绍
        5.1.2 台风风速剖面样本
        5.1.3 台风路径强度验证分析
    5.2 台风边界层风场结构分析
        5.2.1 台风灿鸿路径强度分析
        5.2.2 台风近中心水平风速垂直结构
        5.2.3 台风近中心低空急流特征分析
    5.3 基于多个台风的平均风剖面统计分析
        5.3.1 不同象限位置风剖面样本统计
        5.3.2 平均风剖面拟合分析
    5.4 超高层建筑台风平均风荷载分析
        5.4.1 高层建筑台风风压剖面
        5.4.2 顺风向台风平均风荷载
    5.5 结论
第六章 考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将来登陆台风评估
    6.1 西北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分析
        6.1.1 CMIP5全球气候模式
        6.1.2 海表面温度增量
    6.2 基于WRF-PGW的将来台风模拟评估思路
    6.3 基于WRF-PGW的典型登陆台风模拟方案设计
        6.3.1 历史台风概况
        6.3.2 台风模拟方案设计
    6.4 基于WRF-PGW的台风模拟结果分析
        6.4.1 历史台风集成模拟结果验证分析
        6.4.2 基于单个CMIP5模式的台风PGW模拟结果
        6.4.3 基于CMIP5模式平均气候的台风PGW模拟结果
    6.5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创新点
    7.2 本文工作总结
        7.2.1 基于WRF模式的近海强化型台风模拟
        7.2.2 基于跨尺度台风模拟框架的城市近地面风场分析
        7.2.3 沿海复杂山地外围台风风场高精度模拟分析
        7.2.4 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的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平均风剖面统计分析
        7.2.5 考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将来登陆台风评估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因提取与检测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基因提取、基因扩增与检测技术
        1.2.1 基因提取技术
        1.2.2 基因扩增技术
        1.2.3 基因检测技术
    1.3 基因提取和检测一体化装置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基因提取与检测一体化装置设计方案
    2.1 装置设计需求
    2.2 模块划分及其功能需求
    2.3 一体化设计方案
    2.4 小结
第3章 基因提取与检测一体化装置硬件设计
    3.1 主电路板设计
        3.1.1 通讯方式选择及协议设计
        3.1.2 硬件电路设计
    3.2 子电路板设计
        3.2.1 PID控制器电路板设计
        3.2.2 步进电机电路板设计
    3.3 荧光激发系统设计
        3.3.1 LED光源驱动设计
        3.3.2 光源驱动电路测试
        3.3.3 LED准直均匀光路设计
        3.3.4 荧光激发系统验证
    3.4 EFT/B防护设计
        3.4.1 EMC简介
        3.4.2 EMC防护方法及常用元件
        3.4.3 EFT/B防护电路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基因提取与检测一体化装置软件设计
    4.1 装置上位机设计
        4.1.1 上位机用户界面设计
        4.1.2 自检程序设计
        4.1.3 上位机在线编程设计
        4.1.4 运行生物实验程序设计
        4.1.5 修改位置参数程序设计
    4.2 下位机固件程序设计
        4.2.1 固件编译环境介绍
        4.2.2 主电路板固件设计
        4.2.3 PID控制器设计
        4.2.4 数据存储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基因提取与检测一体化装置测试
    5.1 装置非生物学测试
        5.1.1 化学裂解温度测试
        5.1.2 物理裂解电机转速测试
        5.1.3 Z抽提电机移液精度测试
        5.1.4 荧光激发系统稳定性
        5.1.5 装置运行测试
    5.2 装置生物学测试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无线数传式三相电能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电能表的发展与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关键技术和组织安排
2 电能表设计的总体方案论证
    2.1 前言
    2.2 系统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2.3 系统整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前言
    3.2 最小系统设计
    3.3 采样和计量电路
    3.4 通信电路
    3.5 电源电路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前言
    4.2 最小系统程序设计
    4.3 RN8302程序设计
    4.4 通讯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前言
    5.2 测试平台的搭建
    5.3 测试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云存储环境下轻量级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高效数据完整性审计研究现状
        0.2.2 简化密钥管理数据完整性审计研究现状
        0.2.3 动态数据完整性审计研究现状
        0.2.4 数据完整性审计的其他研究现状
        0.2.5 研究现状小结
    0.3 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0.4 论文框架
第1章 预备知识
    1.1 云存储数据完整性审计
        1.1.1 云存储
        1.1.2 数据完整性审计
    1.2 数学相关知识
        1.2.1 离散对数问题
        1.2.2 双线性对
        1.2.3 co-CDH问题
    1.3 密码学相关知识
        1.3.1 伪随机函数和伪随机置换
        1.3.2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1.3.3 杂凑函数
        1.3.4 数字签名
    1.4 默克尔杂凑树及其变型
        1.4.1 默克尔杂凑树
        1.4.2 映射版本号表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
    2.1 引言
    2.2 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模型
        2.2.1 系统模型
        2.2.2 安全模型
    2.3 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方案
    2.4 安全性证明
    2.5 性能分析
        2.5.1 与已有方案对比
        2.5.2 算法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证书的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
    3.1 引言
    3.2 基于证书的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模型
        3.2.1 系统模型
        3.2.2 安全模型
    3.3 基于证书的支持快速私自验证的公开审计方案
    3.4 安全性证明
    3.5 方案实现
        3.5.1 曲线选择
        3.5.2 方案实现
    3.6 性能比较
        3.6.1 性质比较
        3.6.2 计算代价比较
        3.6.3 存储通信代价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
    4.1 引言
    4.2 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模型
    4.3 动态结构
        4.3.1 单调动态结构
        4.3.2 逻辑索引表
        4.3.3 逻辑索引表的单调性
    4.4 动态不可否认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
    4.5 安全性分析
        4.5.1 存储杂凑值攻击
        4.5.2 删除-插入攻击
        4.5.3 窜改云端返回值攻击
        4.5.4 不可否认性
    4.6 性能分析
        4.6.1 效率分析
        4.6.2 性质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认知无线网络隐私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频谱短缺成因
        0.1.2 认知无线网络
        0.1.3 认知无线网络隐私泄露问题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频谱感知阶段位置隐私保护
        0.2.2 频谱接入阶段位置隐私保护
        0.2.3 认知无线网络身份隐私保护
        0.2.4 研究现状小结
    0.3 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第1章 预备知识
    1.1 椭圆曲线密码技术
    1.2 Schnorr盲签名技术
    1.3 模平方根技术
    1.4 密码操作运行时间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频谱感知阶段具有容错性的隐私保护数据聚合方案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3 提出的方案
        2.3.1 系统初始化阶段
        2.3.2 任务发布阶段
        2.3.3 用户注册阶段
        2.3.4 任务执行阶段
        2.3.5 容错解密阶段
    2.4 安全性分析
    2.5 性能分析
        2.5.1 方案分析
        2.5.2 性能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频谱感知阶段可靠的隐私保护数据聚合方案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提出的方案
        3.3.1 系统初始化阶段
        3.3.2 用户注册阶段
        3.3.3 任务执行阶段
        3.3.4 信誉更新阶段
    3.4 安全性分析
    3.5 性能分析
        3.5.1 方案分析
        3.5.2 性能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持信道预约的隐私保护频谱接入方案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动态实时的信道分配架构
    4.4 提出的方案
        4.4.1 系统初始化阶段
        4.4.2 信道预分配阶段
        4.4.3 用户注册阶段
        4.4.4 信道请求与分配阶段
        4.4.5 用户数统计与信誉更新阶段
        4.4.6 并发请求阶段
    4.5 安全性分析
    4.6 性能分析
        4.6.1 方案分析
        4.6.2 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持频谱需求预测的隐私保护频谱接入方案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提出的方案
        5.3.1 系统初始化阶段
        5.3.2 信道预分配阶段
        5.3.3 用户注册阶段
        5.3.4 信道请求与分配阶段
    5.4 安全性分析
    5.5 性能分析
        5.5.1 方案分析
        5.5.2 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EMC现场测试中的动态频谱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电磁兼容测试系统
        1.2.2 EMC测试数据处理技术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环境监测中的频谱分析技术
    2.1 EMC现场测试系统
        2.1.1 电磁环境分析
        2.1.2 电磁兼容测试分类
        2.1.3 监测系统需求分析及组成
    2.2 实时频谱监测仪器的选择
        2.2.1 频谱测试仪器的系统组成及原理分析
        2.2.2 频谱仪的实时频谱分析技术
        2.2.3 实时频谱分析对频谱监测的改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分析及搭建
    3.1 典型电子设备发射特性分析
        3.1.1 电源类部件
        3.1.2 显控类设备
        3.1.3 电机驱动类设备
        3.1.4 无线射频类设备
        3.1.5 脉冲触发类设备
    3.2 电磁环境实时监测方案
        3.2.1 监测依据
        3.2.2 监测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MC辐射发射测试中的数据处理
    4.1 测试数据预处理
        4.1.1 环境干扰抑制技术
        4.1.2 基于小波变换的消噪处理
        4.1.3 频偏的处理
        4.1.4 测试组件因子的处理
    4.2 现场测试特征信号提取
        4.2.1 测试信号提取的必要性分析
        4.2.2 特征信号分类及提取方案
        4.2.3 特征提取方案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FW的频谱特征匹配技术
    5.1 传统模板匹配方法
        5.1.1 峰值特征匹配辨识方法
        5.1.2 包络特征匹配辨识方法
        5.1.3 传统包络模板匹配存在的问题
    5.2 动态频率规整(DFW)算法
        5.2.1 DFW算法的必要性
        5.2.2 DFW算法原理和计算方法
    5.3 特征匹配算法及故障定位实例验证
        5.3.1 测试数据的获取
        5.3.2 峰值特征匹配
        5.3.3 基于DFW的包络特征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DFW算法matlab代码实现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云计算趋势下EMC公司的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综述
        1.2.1 波特竞争理论
        1.2.2 PEST分析和SWOT分析
        1.2.3 蓝海战略
    1.3 论文框架结构
第2章 EMC公司背景及现状研究
    2.1 EMC公司的发展以及行业背景
    2.2 信息存储行业发展概况
        2.2.1 存储数据来源的变化
        2.2.2 数据量的飞速增长
        2.2.3 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
    2.3 EMC公司核心定位
    2.4 EMC公司目前的产品现状研究
        2.4.1 存储产品类
        2.4.2 数据保护和归档
        2.4.3 数据文档分析管理
        2.4.4 其他混合技术
    2.5 EMC大中华区组织架构分析
        2.5.1 联盟架构
        2.5.2 区域架构
    2.6 EMC大中华区销售及管理模式分析
        2.6.1 大客户项目型销售策略
        2.6.2 中小客户项目型销售策略
        2.6.3 渠道销售策略
        2.6.4 顾问型销售策略
        2.6.5 服务型销售策略
    2.7 客户服务模式
        2.7.1 宗旨
        2.7.2 技术支持等级
        2.7.3 技术支持策略
        2.7.4 技术支持方式
    2.8 EMC大中华区业绩现状
        2.8.1 地区和行业表现
        2.8.2 产品表现
        2.8.3 渠道表现
        2.8.4 服务转型
    2.9 EMC公司大中华区面临的挑战
        2.9.1 公有云计算服务的不断兴起
        2.9.2 用户自身业务需求的变化
        2.9.3 IT业自我颠覆的魔咒
第3章 云计算服务行业发展的背景、原因以及趋势分析
    3.1 云计算定义
    3.2 云计算服务公司的发展原因分析
        3.2.1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
        3.2.2 云计算概念的普及
        3.2.3 部分企业的现实需求
        3.2.4 互联网巨头的投入
    3.3 云计算的优劣分析
    3.4 云计算服务公司的发展介绍
        3.4.1 云计算行业整体发展状况
        3.4.2 全球云计算巨头公司发展情况
        3.4.3 国内云计算公司发展情况
        3.4.4 国内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布局情况
    3.5 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5.1 公有云将持续迅猛的发展
        3.5.2 以私有云为基础的行业云将不断普及
        3.5.3 云计算服务商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3.5.4 企业主导的软件定义时代即将到来
第4章 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兴起带给EMC公司的具体问题分析
    4.1 提供了用户建设IT基础设施的新选择
    4.2 改变了EMC公司熟悉的销售模式
    4.3 挑战了EMC公司的服务模式
    4.4 削弱了EMC公司多年的渠道网络
    4.5 影响了EMC公司的研发及并购的战略
    4.6 加速了国内IT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崛起
    4.7 云计算服务行业对EMC竞争对手的影响
        4.7.1 IBM
        4.7.2 HP
        4.7.3 Oracle
第5章 EMC公司应对云计算趋势下的战略分析
    5.1 EMC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及文化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1.5 外部影响总结
    5.2 EMC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
        5.2.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能力分析
        5.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5.2.3 代替品的威胁分析
        5.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5.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5.2.6 竞争分析总结
    5.3 EMC公司的SWOT分析
        5.3.1 EMC公司的优势分析
        5.3.2 EMC公司的劣势分析
        5.3.3 EMC公司的机会分析
        5.3.4 EMC公司的风险分析
        5.3.5 EMC公司的SWOT分析总结
    5.4 价值链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EMC公司的转型策略
    6.1 打开红海与蓝海的边界
        6.1.1 开放产品对公有云服务的支持
        6.1.2 加大对云社区及门户的投入
    6.2 实现由产品向服务的价值再造
        6.2.1 开创私有云时代的领导者
        6.2.2 利用融资租赁以服务代替产品销售
        6.2.3 复制美国成功的VCE模式
    6.3 完成去中心化的销售组织架构变革
        6.3.1 从矩阵式管理向区域负责制转变
        6.3.2 组建更多个性化的虚拟团队
    6.4 重新定义国产化或考虑真国资
        6.4.1 加强国产化品牌的建设
        6.4.2 成立国资背景的合资企业
    6.5 利用软件定义存储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销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EMC方案在福建移动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近场电磁耦合天线及其在移动终端的应用[D]. 朱嘉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研究[D]. 王俊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亚麻油基乳液制备及其改性木材的防水阻湿性[D]. 陈金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考虑历史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台风风场多尺度模拟[D]. 王义凡. 浙江大学, 2020(01)
  • [5]基因提取与检测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D]. 端木路阳.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6]无线数传式三相电能表的设计与实现[D]. 邹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云存储环境下轻量级数据完整性审计方案研究[D]. 王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认知无线网络隐私保护技术研究[D]. 曾雅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EMC现场测试中的动态频谱监测技术研究[D]. 王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云计算趋势下EMC公司的转型策略研究[D]. 刘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EMC方案在福建移动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