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

关于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林芳[1](2021)在《呈现·建构·消费:“刘三姐”文化符号当代嬗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促使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与刘三姐相关的文学或艺术,主要包括“刘三姐传说”“刘三姐歌谣”“刘三姐影视”“刘三姐旅游”。“刘三姐文化”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符号意义。符号学由来已久且已经成为一门广博多元的学科理论,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含义,可以探析在不同的时代其符号内涵是有差异的。此符号意义的差异一方面是时代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刘三姐”文化符号建构的差异。“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呈现与建构促进了其符号消费的生发,带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其次从时间维度来综述符号学和“刘三姐”的相关研究,最后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等情况。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阐述“刘三姐文化”的生成及其内涵。“刘三姐文化”的生成有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刘三姐”文化产生的表层因素,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其文化生发的内在力量。壮族的歌圩活动和以歌代言的习俗是“刘三姐文化”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奇特的山、清秀的水为“刘三姐文化”的生发营造了独特的自然氛围。对于“刘三姐文化”的内涵笔者主要从“刘三姐传说”“刘三姐歌谣”“刘三姐影视”“刘三姐旅游”来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其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以符号学视角来分析“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含义。符号学由来已久且丰富多元,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认为对于一个符号的解读,不应忽视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为基础,将文化作用介入其中,形成一个二级符号系统,也称为涵指系统。涵指系统中的所指是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其符号的所指意义是不同的。运用罗兰·巴尔特的二级符号系统分析“刘三姐”文化符号,可观察出在不同时代,其符号的意义是变化的,本文主要以20世纪50-60年代和21世纪初到本世纪20年代这两个时间段为例,探析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刘三姐”文化符号发生了怎样的嬗变。第三章以20世纪中叶彩调、电影《刘三姐》为实例阐述“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意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予中国人民极大的自信与鼓舞,1958年柳州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集思广益产生了彩调剧《刘三姐》。《刘三姐》彩调剧的诞生让“刘三姐”一跃成为“广西红人”,各地纷纷创造与“刘三姐”相关的文学艺术。这其中电影《刘三姐》声名鹊起,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勇于向地主阶级说“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民族女英雄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极大的契合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同时满足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刘三姐”的想象。电影《刘三姐》一举成为民众心中“刘三姐”文化符号的代表。此时,涵指系统中“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所指便是电影《刘三姐》,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具有革命精神的民族英雄。第四章以21世纪“刘三姐”文化符号旅游为切入点,探析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刘三姐”文化符号发生了怎样的嬗变。主要以阳朔《印象·刘三姐》和“宜州刘三姐旅游”为例。步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刘三姐”文化符号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将其符号产业化,并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阳朔,《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和“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的双向互动,让游客全方位的了解“刘三姐文化”。在宜州,“刘三姐故居”的仿建和经典歌谣的演出营造一种空间想象,让游客身在其中思考“刘三姐文化”的本源。无论是《印象·刘三姐》还是“宜州刘三姐旅游”,两者皆是从电影《刘三姐》中提取出“刘三姐歌谣符号”,再经过人为的建构和呈现,将“刘三姐”文化符号赋予广西旅游的内涵,削弱了“刘三姐”文化符号的鲜明个性,消解了之前的政治意义,给予其新的符号意义:广西旅游符号。第五章从符号消费的视角来分析“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消费。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兴盛,物质消费逐渐向符号消费转移。民俗旅游体验中对“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消费也逐渐增多。“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消费带动了一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刘三姐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但是过度的符号消费导致了对符号的滥用和对符号的随意建构,这样容易失去符号消费的真正价值,所以对于符号的建构尽量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刘三姐”文化符号在当代嬗变的过程,其发展路径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地方社会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也为其它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思路。

覃龙军[2](2021)在《变迁与传承:壮族歌圩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以刘三姐歌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歌圩”便是最好的见证,歌圩是人们聚唱会歌的一种活动形式。不同时期歌圩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内容与结构,歌圩不同时期变迁的逻辑与所在的社会环境有怎样的联系?歌圩如何从集体时期一度式微的状态到市场化改革后重新兴起的,背后蕴含怎样的逻辑,与时代有何关系?本文以壮族歌圩作为研究对象,在广西宜州城区、下枧河流域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在对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纵横结合地考察了传统时期、集体化时期和市场化改革后三个不同时间段下歌圩的变迁,梳理了歌圩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挖掘和分析了歌圩流变中的功能调整与转化,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歌圩文化。研究发现,首先,对于壮族歌圩的变迁而言,壮族歌圩深嵌于壮族的地方经济社会结构中,歌圩的演变也是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果,歌圩在变迁中延续但又改变着传统。在歌圩的演变过程中,活动场所经由传统的乡间田野地头向现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城镇、网络化空间迈进,表现为多层次存在;活动形式从传统的自发状态向有组织、规范的表演化演进;歌唱内容多元化,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或受相关活动主题的限制;歌唱主体泛化为确定性的活动组织者以及不确定的“候鸟式游客”,表现为主体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并存。其次,壮族歌圩演变过程中有很强的时代印记,社会功能也会随着社会变迁发生调整与转化。集体时期国家在场影响下,经过改造后的歌圩活动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中,歌圩的社会功能不再局限于族群内部,与外部社会结构、制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偏向于政治整合与宣扬的功能;九十年代引入市场制度后促使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相伴的是壮族社会的落后面貌改变,壮族社会经济和民间文化结构也在变迁。歌圩快速转型的同时,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与原生动力的改变,传统歌圩以歌求偶的功能已经消逝,社会教化与地方性文化传承功能愈发式微,经济贸易与社会集体参与的节日性娱乐狂欢功能占据主导地位。歌圩在变迁转型的同时,人们对其变化表现褒贬不一,主要认为现代歌圩的发展丢失了原本意味,即真实性问题;歌圩表演与个性化表达之间的矛盾,即表述性问题;对歌圩工具性作用强调下的传统歌圩价值认同弱化,即认同问题。基于上述论述,最后针对歌圩变迁的现实困境问题,从文化传承主体、歌圩传统社会价值找回以及组织机制建设与整合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期许。

谢金娇[3](2019)在《新中国“刘三姐”研究70年》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刘三姐"研究经历了《刘三姐》文学艺术样式研究阶段及"刘三姐"文化研究阶段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单一的文学样式分析评论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面广但缺乏深度等。此外,"刘三姐"境外传播、"刘三姐"口述传承、各种《刘三姐》比较研究等话题尚可深入,也亟待深入。

袁妍蕾[4](2019)在《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是国家和民族建立历史记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今世可以知古,后世可以知今”的重要素材。我国的56个民族和地区都是保存记忆的载体,都拥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共同组成了我国灿烂的文化资源,是传承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正是红安县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红安县文化事业的精华所在,凝聚着红安人民的希望和心血,象征着最纯粹的“红安精神”。对于红安来说,红安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承载了太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文化记忆,这种记忆具有穿透历史和展望未来的能力。建设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就是传承和弘扬红安特色文化,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留存社会记忆。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即为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概述,该部分首先阐述了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定义;然后对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种类进行了归纳;最后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价值。第二部分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详细梳理出红安县档案部门在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现状,不仅涉及到取得的一些成就还指出了当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第四部分以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这一部分重在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对现阶段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启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建设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开展特色档案资源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档案资源体系。

全素[5](2019)在《资本运作与权威形塑 ——利川市山地马拉松文化品牌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不断膨胀,建立和强化政府权威保证政府的主导地位显得十分必要,政府在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行为,包括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必然围绕政府权威的建立和强化展开。作为地方政府青睐和倾力的社会事务,文化品牌业态门类众多、规模不一,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其围绕政府权威所采取的策略和行为必然不同。那么,特定的文化品牌中,地方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权威形塑策略和行为?成效如何?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是什么?本文以利川市山地马拉松文化品牌为观察和分析个案,借助布迪厄资本理论,尝试对此做出回答。自2016年首届首站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在利川市举办以来,山地马拉松历经发端、发展、成型三个阶段,其赛事规格从地方扩展到全国升格为国际型,性质内涵从体育活动扩展到旅游、文化、城市营销等多个范畴,成为利川市规模与影响力都屈指可数的知名文化品牌。首先,山地马拉松文化品牌的发展得益于其首要主体地方政府的大力培育和推动。地方政府通过经济资本投入、文化资本发掘以及社会资本撬动等资本运作策略和行为,从基础奠定、形象建构、影响扩展三方面助推了文化品牌的生成。其次,地方政府对文化品牌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化、仪式化建构。从顶层设计建构品牌意识形态、从活动场景和流程建构文化品牌呈现形式、从品牌价值内容效益建构文化品牌表征,地方政府意图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展演以及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形塑政府权威。最后,地方政府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资本运作与权威形塑相互影响。资本运作形塑政府权威,经济资本运作强化政府行政能力、文化资本运作优化政府文化职能、社会资本运作提升政府威望;政府权威决定资本运作的策略、方式和成效。

李秋梅,黎日明,李贵波[6](2017)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中国要真正赢得世界尊重,必须要实现文化崛起和推动文化"走出去"。刘三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时俱进,追求文化创新;走出国门,具有开放的胸怀;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文化共享的三大特点与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契合性。因此,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刘三姐文化"走出去",既是为了创新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实现路径,也是为了破解中国文化发展难题。

孙慧玲[7](2016)在《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三姐在广西各民族中被广泛赞誉为“歌仙”,现己成为广西着名的民间传说人物。刘三姐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文化综合体,是广西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刘三姐文化失真、资源开发不合理、景区商业化严重等。本文窥其一隅,选取从原真性的视角对刘三姐文化旅游进行研究,以期为刘三姐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建议。首先,笔者梳理了刘三姐文化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旅游原真性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刘三姐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剖析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运用AHP-模糊评价法对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的各项指标进行模糊测评,得出其原真性评价结果,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最后,根据测度值的高低,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给出保持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的对策。

郭兴[8](2016)在《柳来河一体化视域下的桂中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及刘三姐文化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桂中的柳州、来宾和河池三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刘三姐歌谣文化最为浓郁的地区。柳来河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给桂中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以柳州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三江、融水、金秀、宜州四个旅游目的地,整合各地壮侗苗瑶民俗资源,深化刘三姐文化开发,有利于推进柳来河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陈希[9](2015)在《论刘三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中研究表明刘三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民间特色,是广西独有的文化名牌,如何合理地保护与开发刘三姐文化,展现其魅力,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在整体推进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传承性和生态化,以及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蓝利萍[10](2014)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刘三姐是壮族民间歌手、歌师,是壮族人民心目中的歌仙、歌神,在历史上刘三姐对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刘三姐文化已成为流传后世的宝贵遗产,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刘三姐传统文化,发展刘三姐新文化。

二、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呈现·建构·消费:“刘三姐”文化符号当代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符号研究相关综述
        2.“刘三姐”研究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一、“刘三姐”文化的生成及内涵
    (一)“刘三姐”文化生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奇山绿水:“刘三姐”文化生成的表层因素
        2.以歌代言:“刘三姐”文化产生的深层力量
    (二)“刘三姐”文化的主要内容
        1.刘三姐传说
        2.刘三姐歌谣
        3.刘三姐舞台及影视
        4.刘三姐旅游
二、符号及“刘三姐”文化符号
    (一)符号与符号学
    (二)“刘三姐”文化符号
        1.“刘三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2.“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涵指系统
三、民族符号:时代语境下“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呈现
    (一)时代话语下“刘三姐”文化符号的舞台荧屏创造
        1.舞台:彩调剧《刘三姐》顺势而起
        2.荧屏:电影《刘三姐》乘势而发
    (二)国家语境下“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嬗变
四、旅游符号:市场经济语境下“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建构
    (一)“刘三姐”文化符号产业化
        1.《印象·刘三姐》:实景表演与博物馆的双向互动
        2.宜州刘三姐旅游:旅游表演与故居的想象联系
    (二)市场语境下“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嬗变
五、符号消费:民俗旅游语境下“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消费
    (一)“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消费
    (二)“刘三姐”文化符号的消费效益
        1.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消费效益
        2.宜州刘三姐旅游消费效益
    (三)符号消费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变迁与传承:壮族歌圩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以刘三姐歌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壮族歌圩的相关研究
        1.2.2 既有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歌圩
        1.3.2 山歌
        1.3.3 社会功能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及其选取
        1.5.2 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第2章 壮族歌圩: 缘起、特征及其传统功能
    2.1 壮族歌圩缘起
        2.1.1 山地环境的自然地理特征
        2.1.2 歌圩的历史起源
        2.1.3 底蕴深厚的稻作文化
    2.2 以歌代言: 传统歌圩的基本特征
        2.2.1 乡间田野: 传统歌圩歌唱空间
        2.2.2 即兴而歌: 歌圩活动情景演绎
        2.2.3 口口相传: 歌圩文化传播形式
    2.3 传统歌圩的社会功能
        2.3.1 歌圩活动的自我娱乐功能
        2.3.2 以歌传情: 青年男女的择偶与婚配
        2.3.3 道德教化: 歌圩空间规训与秩序维护
        2.3.4 文化传承: 歌圩中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传递
第3章 国家进场下的政治整合与壮族歌圩集体再造
    3.1 建国初期壮族歌圩仪式活动的型塑
        3.1.1 征用: 壮族山歌“合法性”定位确立
        3.1.2 收编: 山歌传播主体的正式力量在场
    3.2 集体化时期中的歌圩再造
        3.2.1 集体化时期的国家与社会
        3.2.2 壮族山歌歌唱中的“国家符号”表达
        3.2.3 禁而不绝: “禁歌”与“地下歌圩”
    3.3 歌圩演变中的功能变迁
        3.3.1 以歌择偶与文化传承的式微
        3.3.2 政治整合与宣扬功能的强化
第4章 符号消费: 市场化改革下壮族歌圩的功能嬗变
    4.1 经济资本语境下歌圩场域的不同面相
        4.1.1 乡间到城镇: 现代歌圩空间的转向
        4.1.2 田野到舞台: 歌圩表演的新样貌
        4.1.3 线下到线上: 网络对歌的新歌圩生成
    4.2 山歌新唱: 市场驱动下的歌圩品牌塑造
        4.2.1 歌圩活动形式:展示型与竞演型对歌
        4.2.2 “山歌的海洋”: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4.2.3 “唱着山歌等你来”: 刘三姐文化形象重构
    4.3 现代歌圩重构下的功能转化
        4.3.1 歌圩经济功能的凸显与重心转向
        4.3.2 消费砝码: 传统社会教化功能弱化
第5章 失落与传承: 歌圩文化的时代转型与价值回归
    5.1 歌圩变迁与转型的现实困境
        5.1.1 “快餐式展演”与内涵表达的缺位
        5.1.2 歌圩文化变异与价值认同弱化
        5.1.3 “趋同化表演”与“个性化表达”矛盾共存
    5.2 坚守与调适: 歌圩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5.2.1 主体回归: 焕发歌圩传承主体文化认同
        5.2.2 精神家园: 工具理性蔓延下传统价值找回
        5.2.3 政府保障: 歌圩传承的机制创新与组织整合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关于歌圩的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3)新中国“刘三姐”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三姐》文艺研究
    (一)“新的人民的文艺”与《刘三姐》文艺研究。
    (二)“影响的焦虑”:《刘三姐》文艺再评价。
二、跨文化研究:“刘三姐”文化研究
    (一)关于源流演变的探讨。
    (二)刘三姐文化符号研究与重构论。
    (三)刘三姐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研究。
    (四)关于“刘三姐”品牌文化建设的研究。
三、“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4)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研究成果的主题分析
        2. 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田野调查法
        3. 案例研究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的难点
一、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特色档案
        2. 地方文化特色档案
        3. 特色档案资源
    (二) 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种类
        1. 红安县红色档案
        2. 红安县文物古迹档案
        3. 红安县民间文艺档案
        4. 红安县方言档案
        5. 红安县传统手工技艺档案
    (三) 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价值
        1. 思想教育价值
        2. 文学艺术价值
        3. 历史研究价值
        4. 旅游开发价值
        5. 传承保护价值
        6. 参考利用价值
二、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一) 建设原则
        1. 抢救保护优先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循序渐进原则
        4. 前瞻性原则
        5. 资源监控原则
        6. 信息保密原则
    (二) 建设方法
        1. 前端控制,建立良好运行机制
        2. 增强意识,加大资源普查力度
        3. 主动出击,广泛收集档案资源
        4. 主动记录,实地拍摄形成档案资源
        5. 开展访谈,全面采集口述档案资源
        6. 深入整合,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三、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现状
    (一) 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1. 宣传到位,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建设意识
        2. 紧抓资源建设,红色档案收集成果丰硕
        3. 完成红安方言音视频建档录制工作
        4. 建立红安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档案
    (二) 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建设主体责任不明
        2. 档案资源普查力度不够,资源监控不到位
        3. 档案资源结构不平衡,收集渠道被动单一
        4. 档案资源分散,地方整合不力
        5. 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6.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无法长效开展工作
        7. 信息化建设滞后,无法提供网上利用
四、加强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措施
    (一) 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宏观对策
        1. 完善档案资源建设的相关保障体系
        2. 加大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3. 创新档案资源建设的资金来源
    (二) 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微观对策
        1. 切实做好对档案资源的普查及监控工作
        2. 加强地方文化特色档案的收集工作
        3. 规范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
        4. 推进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资本运作与权威形塑 ——利川市山地马拉松文化品牌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 政治学视域下文化品牌的价值与意义
        (二) 文化品牌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三) 文化品牌与政府权威
        (四) 资本运作与文化品牌
        (五)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个案概况
第二章 利川市“山地马拉松”文化品牌发展历程
    一、发端: 品牌首发,国内山地马拉松诞生
    二、发展: 品牌连锁,规模化举办山地马拉松
    三、成型: 品牌升级,国内举办国际型赛事
    四、小结
第三章 资本运作: 文化品牌生成
    一、经济资本投入与文化品牌基础奠定
        (一) 物质资本与文化品牌基本形式
        (二) 人力资本与文化品牌形成推力
    二、文化资本发掘与文化品牌形象建构
        (一) 个体化或组织化资本与文化品牌打造初衷
        (二) 制度化资本与文化品牌形成机制
        (三) 客体化资本与文化品牌内涵丰富
    三、社会资本撬动与文化品牌影响扩展
        (一) 社会资本与招商引资
        (二) 社会资本与社会参与
        (三) 社会资本与宣传推介
    四、小结
第四章 权威形塑: 文化品牌表征
    一、顶层设计与意识形态建构
        (一) 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想观念有机统一
        (二) 官方话语和大众话语有机衔接
        (三) 主体塑造和榜样示范配套
    二、文化活动与政治展演
        (一) 剧场舞台布置
        (二) 观众邀请与安置
        (三) 现场仪式展演
    三、文化品牌与政治认同
        (一) 品牌文化与价值认同
        (二) 品牌内容与利益协调满足
        (三) 品牌效益与地区发展
    四、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一、资本运作形塑地方政府权威
        (一) 经济资本运作强化政府行政能力
        (二) 文化资本运作优化政府文化职能
        (三) 社会资本运作提升地方政府威望
    二、地方政府权威决定资本运作策略、方式和成效
参考文献
致谢

(6)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三姐文化的内涵
二、刘三姐文化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切合点
    1. 刘三姐文化与时俱进, 追求文化创新
    2. 刘三姐文化走出国门, 具有开放的胸怀
    3. 刘三姐文化以人为本, 追求文化共享
三、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1. 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刘三姐文化“走出去”
    2. 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刘三姐文化“走出去”格局
    3. 以共享发展理念夯实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根基
结语:

(7)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重要性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革新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刘三姐文化
        2.1.2 文化旅游
        2.1.3 原真性
        2.1.4 旅游原真性
    2.2 理论研究基础
        2.2.1 地方感理论
        2.2.2 原真性理论
    2.3 刘三姐文化研究综述
        2.3.1 刘三姐传说及歌谣的搜集与整理
        2.3.2 刘三姐文化的具项研究阶段
        2.3.3 刘三姐文化的多元化研究阶段
    2.4 国内外旅游原真性研究综述
        2.4.1 国外旅游原真性研究综述
        2.4.2 国内旅游原真性研究综述
第三章 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指标体系构建
    3.1 广西刘三姐旅游发展现状
        3.1.1 资源导向型发展阶段
        3.1.2 主题景区开发阶段
        3.1.3 品牌营销阶段
    3.2 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3.2.1 可能性分析
        3.2.2 必要性分析
    3.3 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剖析
    3.4 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指标体系构建
    3.5 小结
第四章 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测评
    4.1 实证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介绍
        4.1.2 样本统计
        4.1.3 调查时间(方式)
    4.2 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测算
        4.2.1 确定测度指标权重
        4.2.2 权重计算方法
        4.2.3 指标单项评分计算
        4.2.4 原始数据检验及模糊评价
    4.3 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测评结果初步分析
        4.3.1 背景环境要素分析
        4.3.2 物质要素分析
        4.3.3 非物质要素分析
        4.3.4 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综合数值分析
    4.4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4.1 物质要素的原真性一般,缺乏对其原真性的保护
        4.4.2 刘三姐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有弱化原真性的倾向
        4.4.3 原真性缺乏品牌认证
    4.5 小结
第五章 保持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的策略
    5.1 明确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评价要素
    5.2 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的发展应保留特色形成品牌
    5.3 完善刘三姐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机制
    5.4 完善相关立法和设置相关管理机构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论刘三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三姐文化的产生与传承
二、刘三姐文化的生存审美特征
    (一)开放性特征
    (二)延续性特征
    (三)品牌性特征
    (四)创新性特征
三、刘三姐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生存问题
    (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社会上出现了对刘三姐传说、刘三姐音乐内容以及品牌的恣意编造现象
    (二)对刘三姐文化品牌保护与开发不平衡
    (三)除了旅游业,无论从文化艺术领域还是经济产业领域,都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结语

(10)生态美学视野下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三姐的地位
二、刘三姐的影响
三、生态美学视野下刘三姐的永久魅力

四、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呈现·建构·消费:“刘三姐”文化符号当代嬗变研究[D]. 林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变迁与传承:壮族歌圩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以刘三姐歌圩为例[D]. 覃龙军.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新中国“刘三姐”研究70年[J]. 谢金娇. 广西社会科学, 2019(12)
  • [4]红安县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研究[D]. 袁妍蕾. 云南大学, 2019(03)
  • [5]资本运作与权威形塑 ——利川市山地马拉松文化品牌的个案研究[D]. 全素.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 [6]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刘三姐文化“走出去”的思考[J]. 李秋梅,黎日明,李贵波.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05)
  • [7]广西刘三姐文化旅游原真性研究[D]. 孙慧玲. 广西大学, 2016(02)
  • [8]柳来河一体化视域下的桂中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及刘三姐文化开发[J]. 郭兴.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9]论刘三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 陈希.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12)
  • [10]生态美学视野下刘三姐的地位和影响[J]. 蓝利萍. 河池学院学报, 2014(06)

标签:;  ;  ;  ;  ;  

关于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