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学生也要注意营养补充

大中学生也要注意营养补充

一、大、中学生也应注意补充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食物的生产和供应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人们的消费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使其拥有健康身体的前提,在学校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我国营养健康教育主要与体育课相结合,与生物课结合相对较少,但是高中生物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教材中有较多营养相关的知识,在生物课堂中渗透营养健康知识不但响应了新课程标准的号召,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的营养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并总结了关于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的情况,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文将我国现阶段青少年营养健康状况和汉中当地高中生营养健康状况相结合编制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并在查阅文献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思考提出将营养健康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的策略,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教学案例的设计,希望可以为其他同类课堂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对汉中中学、汉台中学、勉县第四中学、汉台第二中学四个学校共14个班级47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接受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肥胖、超重、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学生占到总数的37%;(2)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普遍缺乏。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平均只有43.22%;(3)学生的营养健康行为并不科学。一日三餐、零食的选择,日常饮水、食用水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4)大多数学生对营养健康的态度较好,同时渴望在课堂中获取到营养健康相关的知识。根据以上问题,对如何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提出了以下策略:(1)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为分析材料,对其中可以与营养知识相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了罗列,并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两节内容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将营养健康相关知识融入生物教学之中,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2)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成立营养知识兴趣社团、在教学评价中添加营养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渗透。注重学生之间的“同伴效应”、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营养健康观念、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从而科学健康的生活

朱涛[2](2021)在《对汉台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及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是中学时代、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速度是比较快。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健康情况不仅会影响个人全面健康成长和更好的生活,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群体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而影响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调查汉台区中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增强汉台区中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策略,对促进汉台区中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汉台区中学体育教学策略改良提供一定的借鉴。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作者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读秀学术网、万方数据库等途径,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文献资料,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汉台区中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喜欢的体育教师类型、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喜欢的体育项目、喜欢的体育课形式、希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态度、对体育课的态度、希望的体育课的变化、担心体育课出现的问题、掌握科学锻炼(训练)知识的程度、运动损伤的情况、经历运动损伤之后的处理方式等这几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汉台区中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对科学锻炼(训练)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运动损伤之后处理方式较为得当等,但也还存在一小部分对科学锻炼(训练)知识掌握不到位的,还有提高的空间,有超过80%的学生通过体育课学到了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和科学合理锻炼方法,60%左右的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培养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说明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锻炼方法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掌握还不错;(2)有超过85%的学生对正常人心率范围的是非常了解的,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心率方面的健康知识掌握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正常人心率范围不是特别清楚,有关心率方面知识的还有待提高,有超过98%的学生都能正确分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充分说明汉台区中学生对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界定是比较清晰的;(3)有超过95%的学生对于有皮肤病、心脏病、没带泳帽、没穿泳衣、饮酒人员这几类明显不符合游泳馆进入条件标准的情况非常清楚,充分说明汉台区中学生对于游泳方面的卫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但是也有少量学生不太清楚,所以游泳方面的卫生知识还需多多普及;(4)有超过96%的学生对于饭后间隔多久时间再进行锻炼比较合理认识非常清楚,充分说明汉台区中学生对于饭后锻炼的时间掌握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也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于饭后锻炼间隔时间不是很清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加强;(5)有超过97%的学生都选择了正确的中长跑等剧烈运动后的缓解放松方式,充分说明汉台区中学生对剧烈运动后的缓解放松知识掌握很到位。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于中长跑之后缓解放松知识掌握不是很好,还需加强学习;(6)有90%的学生处理事情时候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充分说明汉台区中学生遇事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仅有很少部分学生遇到事情时候处理方式不恰当,心态还需调整;(7)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具有一定好的影响或者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充分说明大多数汉台区中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好的促进作用;(8)有超过84%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比较重要或者很重要,充分说明大部分汉台区中学生很重视体育活动。有超过80%的学生对于体育发展历史了解一些或者非常了解,充分说明大部分汉台区中学生对于体育发展历史比较了解;(9)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情况比较满意或者很满意,充分说明绝大多数汉台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比较好,对自己锻炼情况比较满意。有超过83%的学生会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改善情绪,充分说明大部分汉台区中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会通过体育运动来调整自己情绪;(10)有超过94%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充分说明绝大多数汉台区中学生十分认可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心理发展。有80%左右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充分说明大多数汉台区中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对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明显,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排泄压力和娱乐,有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减肥,说明汉台区中学生对于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认知是比较明确的。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认知为偶尔生病状态,仅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健康、从不生病或者处于经常生病状态,说明汉台区中学生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的认知良好。根据汉台区中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1)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当增加一些心率方面的知识。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医疗卫生类知识讲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卫生知识掌握水平。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带领学生学习有关项目的同时也应当对于该项目属于有氧无氧分类进行讲解;(2)体育教师在游泳课上应当增加一些游泳注意事项,以及游泳卫生的知识;(3)关于饭后多久运动比较科学合理的知识,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普及力度。这样学生就能健康运动;(4)对于中长跑等剧烈运动,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缓解方法,这样在运动之后,学生就能很快恢复过来;(5)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教会学生学会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尽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6)体育教师不仅要开展体育实践课程,也应当适量开展一些体育健身的理论方法课程;(7)让学生提高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仅要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多多给学生灌输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也需要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匹配好相应的体育设施资源;(8)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也应当让学生了解体育发展的历史和过程,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9)为了提高学生对自己体育锻炼情况的满意度,学校和体育教师不仅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下功夫,也应该促进学生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度;(10)体育教师在选择授课项目的时候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增强体质、排泄压力、娱乐、体育考试和减肥的目的;(11)体育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减少生病的情况。

曾茂[3](2021)在《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构建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指标体系,并分析中学生营养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营养教育指导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问卷研制及信效度检验。以营养素养概念为核心,通过文献阅读、小组讨论初步构建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指标体系。采用两轮专家咨询和预试验修正完善问卷。使用经典测量理论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并筛选条目。使用SPSS 20.0和STATA 16.0软件对筛选后的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Amos 2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问卷结构效度。第二部分:问卷的初步应用。运用便利抽样选取重庆市29个区县中学生(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价问卷》于2020年9月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匿名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生基本情况、获取营养信息的渠道及障碍、营养素养量表三部分。其中营养素养量表包含三个层次(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营养素养)、六个技能(获取、理解、应用、互动、媒介素养、批判技能),共52个条目,总分167分,采用相对评价法将营养素养总分、三个层次和六个技能得分均折算为百分制,得分越高代表中学生营养素养水平越好。按照中位数分为高低两个水平。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对比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营养素养水平之间的差异,采用两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营养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第一部分:共有18位专家参与德尔菲法,两轮专家权威度均≥0.7,总协调系数分别为0.612、0.431(P均<0.001),专家建议可靠;两轮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体系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层次)和六个二级指标(技能),共59个条目。基于经典测量理论、问卷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和专业知识判断保留52个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χ2、RMSEA、GFI、AGFI分别为0.000、0.063、0.822、0.790,适配指标基本达到标准;筛选后的问卷总Cronbach’sα为0.849,其中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营养素养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26、0.942、0.938,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合理的效度。第二部分:问卷的初步应用。营养素养水平:回收有效问卷20372份,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39±1.90岁,学生营养素养中位数得分为61.08分。三个层次中位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互动性(70.00分)、功能性(67.68分)、批判性营养素养(45.83分)。六个技能中位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应用(72.73分)、互动(70.00分)、获取(66.67分)、理解(62.50分)、批判(50.00分)、媒介素养(40.63分)。影响因素分析:在控制其他混杂因素时,少数民族营养素养高水平的具备率低于汉族学生(OR=0.687,95%CI=0.622~0.759);高一和高二学生具备率低于初一学生(OR=0.495,95%CI=0.452~0.543;OR=0.511,95%CI=0.467~0.559);居住在农村的学生具备率低于居住在城镇的学生(OR=0.850,95%CI=0.791~0.913);家庭带养模式为祖辈带养或其他带养模式的学生具备率低于祖-父辈混合带养模型的学生(OR=0.783,95%CI=0.684~0.895;OR=0.831,95%CI=0.729~0.948);与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学生相比,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中专/职高的学生具备率较高(OR=1.119,95%CI=1.032~1.214;OR=1.190,95%CI=1.063~1.333);与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学生相比,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职高及大专/本科以上的学生具备率较高(OR=1.219,95%CI=1.129~1.316;OR=1.243,95%CI=1.107~1.395;OR=1.296,95%CI=1.094~1.534);超重肥胖的学生具备率低于体质指数正常的学生(OR=0.935,95%CI=0.879~0.995)。结论:本研究研制的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目前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其批判性素养有待提高。少数民族、高中生、农村、家庭带养模式为非祖-父辈混合带养模式、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超重/肥胖的学生营养素养水平较低,政府、学校、家庭、媒体传播者和食品企业作为学生营养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均应发挥积极作用,重视营养素养教育、完善系统性营养教育课程、加强家庭教育、积极宣传引导正确营养知识,以提高学生营养素养。

勾书琪[4](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育人价值之一。同时,“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加强地理实践和问题式教学。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性的验证原理类地理实验,问题式地理实验有待加强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内容研究;另一方面,探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本文的研究工作:首先,广泛收集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与案例,并结合中图版地理教材提出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其次,在界定问题式地理实验概念的基础上,整理与分析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依据相关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启示,设计了10个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再次,进一步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和实验方案的组成部分;最后,为检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本文从设计的方案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实施,通过实践反馈,修改完善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提出2019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30个,设计了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10个。第二,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6条:(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第三,研究得到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的基本组成11部分,即实验名称、问题类型、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装置示意图、问题表征与猜想、问题分析与观察操作、问题解决与迁移、反思与评价。

冯春艳[5](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李慧婷[6](2021)在《中美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教科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参考,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我国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的编写现状,寻求继续完善的空间,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本研究依据丁朝蓬构建的教科书评价标准,重点研究教科书教学特征维度。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中美高中普遍使用的最新版高中生物教科书——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2019年版)和美国《科学发现者》系列中《生物:生命的动力》第二版进行研究,先对中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部分进行比较分析,接着对教学特征维度下的实验类型和数量分布、实验栏目设置、实验背景信息、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实验插图、实验分析讨论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在实验类型和数量分布方面,两国设计了不同的实验类型,但都体现出对生物实验的重视,以培养学生不同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我国实验数量少于美国实验,且在各章节分布不均,分子与细胞模块实验数量多于遗传与进化模块,美国则相反,体现两国对生物的宏观知识应用和微观结构基础的侧重不同。实验栏目设置方面,中美两国教科书的实验栏目都包含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相比之下,我国的各种类型实验栏目设置总体都较为科学、规范。美国教科书除“生物实验室”之外,大部分实验栏目较为简单,且设有“安全注意事项”栏目。在实验背景信息方面,两国背景信息大都包含对实验对象、实验原理、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方法的介绍等。我国的背景信息多为平铺直叙,且介绍的较为详尽。美国多以问句引入,启发学生思考,且较简洁。实验材料用具方面,我国选用的实验材料用具数量多,分类呈现,除常见材料外大都较为科学规范。美国实验材料用具数量少,呈现无规则,大部分实验材料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验方法步骤方面,我国实验步骤较为具体全面,工作量大,较为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美国的实验步骤较为简略,凸显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习惯的养成,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实验插图方面,我国实验插图数高于美国,且实物图占绝大部分,实验插图部分缺少图名和图注,色彩较单一,清晰度不高。美国教科书中主要是统计图和示意图,插图标注较为严谨,色彩鲜艳,印刷清晰。实验分析讨论方面,我国教科书很少列出讨论及交流的具体内容,所提出的讨论和分析要求描述较为宽泛、不具体,注重学生对实验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美国教科书以具体的行为动词分点陈述学生所要提升的实验能力,着重于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根据对比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几点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的编写和教师实际教学方面的启示和建议:增加简单易行的实验数量;完善实验内容的细节;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引导性;实验选材简单化和生活化;实验插图科学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实验分析讨论具体化和启发性;实验安全教育渗透。

李学伟[7](2020)在《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新课程理念持续深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而红色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价值也愈发重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其在教育方面有着其他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临沂市是全国着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能够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其合理开发并应用到本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以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科能力培养为媒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创新临沂地区红色文化、传承沂蒙红色精神、开发地域性红色乡土课程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进行分析,剖析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对红色乡土资源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临沂地区红色乡土资源分布的范围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其次,对于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价值、从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教师教学的意义以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针对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了临沂地区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并利用现有资料设计沂蒙精神红色主题研学两日游学活动及具体的红色文化教学应用案例,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吴耿华[8](2020)在《中学生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手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中学生运动员如何消除训练后的疲劳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中学生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如肌肉疲劳、神经系统疲劳成因等,随后从运动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以及营养学等方向出发,提出相应的缓解手段,从而帮助中学生运动员更好地消除训练后的疲劳。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梁钰颖[10](2020)在《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方向。民国以来,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我国建立,并逐渐实现了由学术领域向社会生活领域的传播,科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与科学大众化相适应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国以后我国科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积极发展科学教育,并逐渐实现了建制化,在促进山西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了民众思想,加快了山西的现代化进程。1912-1937年,山西的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末“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颁布,科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方面有较为具体的规定,为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不断传入、教会学校的兴办都为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进入民国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显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山西出于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遇到一些问题,但也在积极发展与探索,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小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山西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于其推广度得到了提高,但质量却由于现实因素没有跟上步伐,尤其是乡村小学的科学教育非常落后,在师资、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进步,1920年代后科学教员短缺、科学教育设备落后等情况有所缓解,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相较于小学阶段发展较好。中学科学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科书的使用等教育教学方面有显着的提高,但在科学教育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受传统旧教育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部分县立、私立中学几乎没有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1920年代后山西中学科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都有所提升,中学科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大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发展较为平稳。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起点高,开始早,发展势头较猛,尤其是师资状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较好,虽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而科学教育设备等方面有所欠缺,但也在逐渐改善,总体来说发展较为平稳。而且从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育人才,为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对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再现了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基本面貌与发展特点,为之后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教训,同时通过对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见证了科学在培养人才、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科学文化在山西的发展与传播过程,展现了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二、大、中学生也应注意补充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中学生也应注意补充营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我国中小学营养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3 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3.1 生物科学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1.3.2 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的必要性
        1.3.3 生物课堂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优势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营养
        2.1.2 健康
        2.1.3 营养健康教育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STSE教育理论
第3章 高中生营养健康知识、行为及态度的调查和分析
    3.1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营养健康状况
        3.2.2 营养健康知识
        3.2.3 营养健康态度
        3.2.4 营养健康行为
第4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4.1 营养健康教育渗透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4.2 课堂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4.2.1 教学案例一——《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4.2.2 教学案例二——《细胞中的无机物》
    4.3 其他渗透方法
        4.3.1 开发校本课程
        4.3.2 成立营养知识兴趣社团
        4.3.3 在教学评价中引入营养健康教育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I 中学生营养与健康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I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对汉台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及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认知的概念
    2.2 体育认知的概念
    2.3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概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本情况
        4.1.1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科学锻炼(训练)知识的程度
        4.1.2 汉台区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
        4.1.3 汉台区中学生经历脚踝损伤之后的处理方式
        4.1.4 汉台区中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了解的知识情况
        4.1.4.1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的体育知识情况
        4.1.4.2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的体育技术情况
        4.1.4.3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的体育技能情况
        4.1.4.4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的体育锻炼方法情况
        4.1.4.5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的健康知识情况
        4.1.4.6 汉台区中学生了解的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情况
        4.1.5 汉台区中学生对正常心率范围的了解情况
        4.1.6 汉台区中学生对无氧运动项目的了解情况
        4.1.7 汉台区中学生对禁止进入游泳馆条件的了解情况
        4.1.8 汉台区中学生对饭后间隔多久进行体育运动合理的了解情况
        4.1.9 汉台区中学生对中长跑结束后正确缓解方式的了解情况
        4.1.10 汉台区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
    4.2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
        4.2.1 汉台区中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情况
        4.2.2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情况
        4.2.3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发展历史的认知情况
        4.2.4 汉台区中学生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满意度
        4.2.5 汉台区中学生对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改善情绪的认识情况
        4.2.6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认识情况
        4.2.7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运动能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认识情况
        4.2.8 汉台区中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目的的认识情况
        4.2.9 汉台区中学生体质健康认知情况
    4.3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4.3.1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掌握情况
        4.3.2 汉台区中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
        4.3.3 汉台区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专家效度检验问卷
附录 2 汉台区中学生体育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3 汉台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4 汉台区中学生体育运动知识测试题
附录 5 汉台区中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测试题
附录 6 汉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测试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价问卷的编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中学生营养素养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营养素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1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量表专家咨询表(一)
附录2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量表专家咨询表(二)
附录3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价问卷
附录4 伦理审查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问题式地理实验
        2.地理实验方案
        3.地理实践力
一、理论基础
    (一)具身认知理论
        1.具身认知理论主要观点
        2.具身认知理论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
    (二)地理学理论
        1.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2.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背后的各要素关系
    (三)地理教学理论
        1.从地理实践力出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问题为线索”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内容分析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1.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2.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1.地理实验项目统计分析
        2.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展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筛选与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内容与方法
        3.案例分析呈现
    (二)案例分析启示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依据
        1.依据课标、教材
        2.依据相关理论与案例分析
        3.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特点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组成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1.设计示例
        2.设计分析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
        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
        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
        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
        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
        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
        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实施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附录2 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附录3 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附录4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附录5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美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1.1.2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
        1.1.3 美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高中生物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1.2.2 国内外高中生物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1.2.3 中美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的比较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教科书比较的依据与标准
        1.5.2 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科书
        2.1.2 生物学实验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认知主义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科学素养理论
第3章 中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实验部分的比较
    3.1 课程基本理念的比较
    3.2 课程目标的比较
    3.3 课程结构的比较
    3.4 内容标准的比较
    3.5 两国课程标准比较小结
        3.5.1 中美课标都注重核心概念和实践
        3.5.2 中国课标重微观原理,美国课标重宏观应用
        3.5.3 中国课标内容要求具体,美国课标具灵活性
第4章 两版教科书实验部分的整体比较
    4.1 实验类型和数量分布的比较
        4.1.1 我国教科书实验类型和数量分布
        4.1.2 美国教科书实验类型和数量分布
        4.1.3 中美教科书实验类型和数量分布小结
    4.2 实验栏目设置的比较
        4.2.1 我国教科书实验栏目设置
        4.2.2 美国教科书实验栏目设置
        4.2.3 中美教科书实验栏目设置小结
第5章 两版教科书实验部分的具体比较
    5.1 实验背景信息的比较
        5.1.1 我国教科书实验背景信息
        5.1.2 美国教科书实验背景信息
        5.1.3 中美教科书实验背景信息小结
    5.2 实验材料用具的比较
        5.2.1 我国教科书实验材料用具
        5.2.2 美国教科书实验材料用具
        5.2.3 中美教科书实验材料用具小结
    5.3 实验方法步骤的比较
        5.3.1 我国教科书实验方法步骤
        5.3.2 美国教科书实验方法步骤
        5.3.3 中美教科书实验方法步骤小结
    5.4 实验插图的比较
        5.4.1 我国教科书实验插图
        5.4.2 美国教科书实验插图
        5.4.3 中美教科书实验插图小结
    5.5 实验分析讨论的比较
        5.5.1 我国教科书实验分析讨论
        5.5.2 美国教科书实验分析讨论
        5.5.3 中美教科书实验分析讨论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启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1 研究结论
        6.1.2 基于本土学情的研究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红色资源方面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色乡土资源概述
    一、红色乡土资源基本概念
    二、临沂市现有红色乡土资源的总体状况
        (一)物质类红色资源
        (二)非物质类红色资源
第二章 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对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三)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能力
    三、对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办学特色
        (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四、对于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学生问卷情况
    二、教师访谈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本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
        (三)学校及相关部门对于本地区红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够重视
        (四)学校对于本地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
第四章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一、红色文化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二)适用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思想性原则
    二、红色文化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开展红色历史课堂
        (二)进行红色主题研学活动
        (三)开发红色校本课程
        (四)举办临沂市红色校园文化节
第五章 红色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三、归纳总结,情感提升
    四、课后探究作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临沂市各县区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表
附录B 临沂市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8)中学生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手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学生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
    (一)肌肉疲劳
    (二)神经系统疲劳成因
二、中学生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手段
    (一)运动学手段
    (二)心理学手段
    (三)生理学手段
    (四)卫生学手段
    (五)营养学手段
结语

(10)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时代土壤
    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破除封建文化的需要
    二、外来文化对科学教育的推动
        (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二)教会学校的推动与示范
    三、清末山西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中小学科学教育
        (二)高等学校科学教育
    小结
第二章 山西小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差异较大
        (三)科学教员的检定
        (四)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乡土教科书的兴起
        (三)部审教科书的普及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城市小学校教学方法改进
        (二)农村小学“收效甚微”
    六、科学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三章 山西中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状况
        (三)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教科书的出现
        (三)部审教科书的推广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部分中学设备完备
        (二)部分县立、私立中学设备落后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五步教学法”的机械运用
        (二)“实验教学法”的探索
    六、科学科目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的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四章 山西高等科学教育
    一、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
        (一)创建初期的师资
        (二)1920年代师资状况
        (三)1930年代师资状况
    二、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图书
        (三)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教育学会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山西大学工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二)山西大学理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三)并州学院农艺化学系课程设置
        (四)专科学校科学课程设置
    五、学生就业情况
        (一)从事建设行业
        (二)从事教育行业
        (三)从政
    小结
第五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二)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了民众科学素养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中学生也应注意补充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D]. 刘丹.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对汉台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及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D]. 朱涛.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 曾茂.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D]. 勾书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美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比较研究[D]. 李慧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红色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D]. 李学伟. 河南大学, 2020(02)
  • [8]中学生运动员训练后疲劳消除手段的研究[J]. 吴耿华. 体育视野, 2020(01)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D]. 梁钰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大中学生也要注意营养补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