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史学的起源与形成

论古典史学的起源与形成

一、论经世史学的渊源与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骞澧[1](2021)在《魏源家国思想的现代治理寓意研究》文中指出家国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政治哲学体系——所崇尚的一种治国理政安民和合的天下情怀。作为一种生活理念,它主要以家国同构为组织形式,以诚意修身、孝亲忠贞、心怀宇内、为公天下等为社会和政治生活准则,觅寻国治邦安、民乐其和的大同理想图景。可以说,绵延数千年的家国情怀也一直是中国有识之士的文化遗传,以至于近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知识精英仍旧执守其精髓而放眼世界来探索救亡图存之道,魏源便是其翘楚者之一。本文力图从管理哲学视角来讨论魏源作为早期觉醒的“放眼看世界”的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国家治理思想,特别从其家国思想来透视蕴涵现代治理精神的主要端倪;通过对魏源家国思想的梳理,挖掘其中现代国家治理意识的萌芽,探寻近代思潮中发自于中国本土的现代国家思维脉络及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对于明晰中国现代国家观念源起与演进具有相应的解释功能。本文就是基于魏源的家国思想而逻辑化展开,通过对其以经世实务为根本原则的、以扩大政治参与为基本路径的、以加强国家权力为核心的家国思想体系深入研究,试图借助其着作为媒介传递出其在大厦将倾之际为挽救家国所做出的、体现现代治理寓意的思想观念与解决方法,以现代治理理论为参照工具,为我国现代化治理提供内部渊源和思想力量。

宗坤[2](2021)在《魏源《圣武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源(1794-1857)是清末着名思想家、史学家。《圣武记》是魏源代表性的史学着作之一,该书并非简单歌颂清朝前期列祖列宗的开国功绩,其铺陈往事之目的在于以“治史”求“治世”,即鼓舞民众士气,同时鞭策清廷挽救衰败局势。《圣武记》的撰写一方面导源于魏源对鸦片战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的积思自悟,另一方面与经世思想浸润下的学术风气息息相关。作为第一部探索清代盛衰的纪事本末体军事史史书,《圣武记》开创了清代本朝史书写的先河。《圣武记》具有突出的内容、体例特点。首先,相较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圣武记》具有史源广泛、以地为序、史论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等特点,是对纪事本末体创新的大胆尝试。其次,魏源在《圣武记》中表现出强烈的史学批评思想,对以往官修史书及部分私人史学着述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力求在《圣武记》中避免、修正。再次,魏源在书中探明清代兴衰演化大势,通过对清朝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对比记载,鞭策掌权者审时度势、奋起直追。最后,对《圣武记》中所涉及之史料,魏源编排条理有序,将原本繁芜的史料梳理的合理分明、层次清晰,使得该书在历史编纂上方面同样具有十分显着的特点。魏源《圣武记》一书贯穿经世思想。魏源的经世思想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圣武记》经世思想体现在魏源对边疆民族问题的思考、总结鸦片战争成败得失、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三个方面。史鉴思想既是魏源经世思想产生的思想根基,又是其经世思想的内在体现,《圣武记》中对鸦片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均与魏源重视前朝经验、教训、启示密不可分。“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与“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既是《圣武记》成书的历史背景,又是《圣武记》经世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因。《圣武记》具有突出的史学成就。其一,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的叙事特点使《圣武记》一书具有较高的历史编纂与历史文学价值。其二,《圣武记》远涉重洋,对邻邦日本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开启近代化思潮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其三,《圣武记》是中国传统史学到近代史学的转折,是近代爱国主义史学的开端。《圣武记》亦存在诸如天命迷信思想严重、少数记载讹误、对少数民族带有偏见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晚清经世史学的杰作。

徐艳兰[3](2020)在《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从“中原文献之传”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吕祖谦如何重建儒学学统。宋学的问题意识是重建内圣外王之道,而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正是对这一时代问题意识的回应。吕祖谦将传统思想之继承与时代思想之变革结合起来,走了一条以儒学学统为骨骼、以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为血脉的儒学复兴之路。这条路既有别于朱熹以天理论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建构,又迥异于陆王挺立心本体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他以“中道”作为贯穿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方法论,又以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打通内圣与外王的关隘,使得儒学重归内圣外王的格局。此种儒学学统建构方式,对宋元明清儒学尤其是清代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透过吕祖谦学术地位的演变,发现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学统到道统再复归注重学统的演变历程。虽然朱子以道统论为核心,以《四书》学为经典体系构建的理学得到官方认可,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核心,回归五经,统合孔孟,包举汉唐的学统论建构亦是儒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暗流。学统与道统相角逐且学统传衍至清代而复兴。其次,吕祖谦的学术体系是围绕着儒学学统而展开的,其所得“中原文献之传”的确切含义是“儒学学统之正”。这既是与金朝争正统的产物,也是吕祖谦对儒学发展的整体性思考的结果。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归宿,它们共同构成了吕祖谦学问之整体。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义理之学代表道统,辞章考据代表文统,经济之学代表治统。吕祖谦以学统去统合道统、文统与治统,既不割裂儒学发展的连续性又注重时代创新性,使得其中原文献之学呈现出与同时代人迥异的面貌。最后,透过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理据重建宋学,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吕祖谦在思想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上的地位。强调内圣与外王是儒学重要的特质,也是儒学区别于道家、佛家的显着特征。修己治人、成己成物,合内外之道的中原文献之学是吕祖谦学术的核心。在理学家转向内在心性修养,忽略外王事功的时代背景下,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吕祖谦在儒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既是宋学建构的参与者,又是婺学开拓者,更是儒学学统建构的完成者。宋代浙东事功学派、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浙东史学皆深受其影响。总之,中原文献之学展现了吕祖谦博杂思想背后的系统性及其为宋元明清儒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高自友[4](2020)在《唐代官方修史中的漏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唐代是中国古代修史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是由独立建置的史馆、专职史官等构成的新国家修史体制得以确立,其在初唐时为树立正统、稳定政局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将修史地位推向了新高度。正因为官修取代私修成为史书编撰的主流,本朝国史得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编撰,官方修史体制在高宗统治时期开始暴露缺点,主要表现为起居官退出仗下,史事“漏泄”问题出现。在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半个世纪以后,张说、吴兢在史馆之外修史的事情引发了李元纮上疏强调在史馆修史的秘重作用,但漏泄问题并未有所改观。虽然高宗、刘知几等人都意识到漏泄问题的严重性,但除了冠冕堂皇的诏令外,并不见具体举措推行,而朝廷律令中关于漏泄罪行的规定也没有在修史中得到反馈。这一情形与初唐极其重视修史的做法似乎背道而驰,反映出唐代官方修史处于一种重而不严的状态。即便如此,唐代宰相在修史中展现出了强烈的防止漏泄之事发生的自觉,尤其是在主导《时政记》过程中。是故,以延英奏对为代表的便殿议政形式不再允许起居官参与其实是大势所趋,个别宰相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以徇私来解释。相较于直接对史馆、史官提出具体防制漏泄的禁令,宰相之于修史的保密作用可以用曲为之制来形容。事实上,唐代官方修史之所以出现重而不严与曲为之制的二元对立,是因为漏泄问题的存在为那个对国史既无限渴求又尚存敬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还在发展的时代提供了一条维护统治阶层团结的途径,从而将修史的利益最大化。由于国史修撰关涉诸多利益,相比于能够直接参与的史官、宰相和皇帝,那些与修史之事并不相关的且数量更为庞大的官僚群体只能借助公私渠道对修史进行直接、间接的影响,而漏泄问题正是这种影响的产物之一。所以,即使在修史问题上存在竞争的皇帝与宰相都有遏制漏泄问题的想法与行动,却也不能完全阻止它的发生。直至宋代,在经历了五代的动乱以及新一轮权力重组后,修史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修史机构专门化削弱了史官的固有权责,皇帝牢牢地将修史的控制权握于手中,减小了宰相全权干预的局面,修史中的漏泄问题也得到了针对性规制。

李明杰[5](2020)在《论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旭麓(1918—1988年),湖南双峰人,我国着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他在辛亥革命史、军阀史、历史人物等研究领域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尤以“新陈代谢”之近代史研究旨趣而成名于学界,作为从民国走出来的“后五四”一代的学者,他既接受过传统国学教育,又经历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成为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家。在治学过程中,陈旭麓对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尤为关注。近代社会新旧、中西交替、交融,处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思想与面貌更是复杂多变。陈旭麓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既有专门性的人物研究着作如《邹容》《宋教仁》等,又有专门的人物研究与评价理论精华《论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更有富含思辨性的人物断言着作如《浮想录》等。他将“新陈代谢”之旨趣贯穿于近代历史与人物的研究中,又在史学道路中体悟“史识是治史的眼睛”这一史学理念。基于此,陈旭麓在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上,以“知人论世”方法为统领,将传统经史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应用其中,如诗史结合、文本分析法以及阶级分析法等。同时,在时代学术转变中,立足中学,借鉴西方史学理念与方法,如心理史学方法等,力求对近代历史人物以切实、准确的认识。而人物评价作为历史人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旭麓亦十分重视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思想与品格等进行评价。在衡量标准上,以社会发展的眼光、阶级观点与历史观点统一的态度,将人物评价的阶段论、方面论、综合论等方法内行其中,紧紧扣住近代人物时代“转化”的特点,给予近代历史人物合理点评。总体而言,陈旭麓将知世、论世与反思融入近代历史人物研究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物研究特点。

崔壮[6](2019)在《章学诚“浙东学术”新论》文中认为章学诚撰《浙东学术》篇,非为构建与戴震抗衡之学统,其主旨与《朱陆》同,均为消弭当时愈演愈烈的门户之争。章氏以宗主为标尺区分浙东、西之学,以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差异来分辨朱、陆之教,以对乡邦文献的继承为标准阐述浙东史学,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叙学视角。据此以观章氏对自身位置之暗示:宗朱不宗陆,非"浙东学术"中人;对浙东文献不甚周详,亦非"浙东史学"之传人;赞赏朱子之教,欲以经世史学继之,可归于承朱子学者之列。

胡彬[7](2019)在《清代浙东邵氏史学研究》文中指出

张欣婧[8](2019)在《清高宗的正统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清高宗一直是以帝王身份为世人熟知和研究,而其在史学上的成就与贡献却往往被忽视。清高宗具有良好的史学素养,其关于正统论的论述更是集历代之大成。从秦至清朝,正统论受到了历代王朝的重视,至清高宗时,已经形成了大约四种不同的正统论,分别从血统、时间、空间和民族四个角度而论。但是,这些已有的正统论思想往往各执一端、缺乏系统性而不免有失偏颇,如以华夷论为依据的正统论,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难题,不利于清王朝正统性的确立,故亟待改造,而清高宗正是这一改造者。清高宗常常以御批史书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史学活动中,《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和《评鉴阐要》集中反映了他的正统论思想。通过御批,清高宗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判,表现出其正统论思想中严执纲常伦理作为标准的特点。同时,清高宗对前人正统论进行融合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应自身需要的正统论。清高宗对五德终始说与迷信附会之说进行批判,宣扬“君人者在德”的政治观念,通过强调大一统之说与得国之正来消解传统正统观中的华夷之别,摒弃正统论中不利于清朝的“民族”因素。与此同时,清高宗强调民族特性的保持,并重新编修史书以提高少数民族政权的地位,在对历史上的正统问题进行重新解释和裁定后,使他的正统论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借此证明清朝的正统地位,最终达到了巩固清朝政权的目的。本文主要利用提及的这两部书,并结合官方档案以及诗文集等其他诸多史料,在对清代以前正统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的背景下,从史家和皇帝的双重身份出发来对清高宗提出的正统论进行系统研究。

刘小龙[9](2018)在《新世纪以来明代史学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明代史学史研究又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众多、研究视野广阔、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内容不断细化与深化等方面,尤其是在通论明代史学、官方史学、明人前代史学、野史、史学思潮、考据学、具体史家之史学、民族史学、域外史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了诸多论着。同时,也存在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译介缓慢、选题不平衡、一些重要议题或未开发或急需继续探讨、一些个案研究缺乏整体观照等不足。因此,只有继续发扬以往的优势、正视不足,并结合时代特点更新研究资料、方法、理论、范式,才能推进明代史学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邹文强[10](2017)在《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俞正燮,嘉道年间着名思想家、考据学家也。自幼家贫,却能安贫若素,笃好读书;受生计所迫,游幕半天下,以佣书为业,能充分体恤民艰;性高介,友朋同道,皆厚德博学者;思考现实,多有心得。正燮刻苦求精,学识渊博,癸巳两稿乃其一生力作。俞氏所处年代恰“嘉道中衰”之际,承“康乾雍盛世”以来,社会尽显颓势,吏治腐败、官吏推诿,政治危机不断加深;财政及赋税收入日下、军费开支严重,经济危机加深却也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乾嘉考据学派尽显疲态,汉学衰颓,宋学也表现出弊病却能及时转型,今文经学复兴,学术风气开始转向,实学思想在这一阶段再次抬头;各地武装起义骚乱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首先表现在对史地学研究。出于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俞正燮分别对边疆史地学及域外史地学进行研究,其中边疆史地学包括对东南海疆如台湾、澳门的研究以及对西北边疆和民族关系的研究。域外史地学则主要是对近邻俄罗斯、荷兰、缅甸的研究。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其次表现在其颇具建设性的经济主张,这其中包括了其强调的商农并重理念、支持地丁合一的赋税改革、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的财经政策以及对棉花、烟草、鸦片等经济作物的研究,此外,俞正燮对民生问题也更加关注,尤其是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饮食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经世济民。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还表现在关注人权的政治主张,尤其是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人权的维护,尤其是其破除封建陈规,力主维护女权以及体恤下层人民,反对压迫的主张,真正做到了心系民生。此外,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还体现在了对鸦片问题的看法,这一阶段,俞正燮已经注意到了鸦片问题的存在并言明了鸦片的危害,同时提出了基于国家利益的禁烟观,其坚决禁烟的主张在近代禁烟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其考据学思维方式相辅相成,不可否认的是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封建专制弊端认识的不足以及对民生问题的解决缺乏开阔的眼光,其经世思想的主观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俞正燮经世致用思想虽非本人的主流思想,但却在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先驱性、显着地警觉性、影响的深远性,真正促进了嘉道年间中国学术风气由考据之风走向经世致用。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后人经世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论经世史学的渊源与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经世史学的渊源与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魏源家国思想的现代治理寓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发展趋势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魏源及其家国思想分析
    第一节 魏源生平经历
        一、魏源的时代背景
        二、魏源的家庭出身
        三、魏源的政治生涯
    第二节 魏源的家国思想探源
        一、家国思想概念阐释
        二、魏源家国思想的伦理基础
        三、魏源家国思想的学派基础
        四、影响魏源家国思想的外部条件
    第三节 魏源家国思想与现代治理的关联
        一、现代治理内涵的界定
        二、魏源家国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魏源家国思想与现代治理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魏源家国思想与现代治理寓意
    第一节 魏源家国思想的现代治理内涵
        一、经世实务的现代治理内涵
        二、政治参与的合法性需求
        三、加强国家权力的现代国家意识
    第二节 魏源家国思想的现代性特征
        一、能动性政治特征
        二、权力开放秩序特征
        三、民族国家观念特征
    第三节 魏源家国思想面对的现实困境及应用
        一、经世实务的具体应用
        二、政治参与的有限扩大
        三、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
    第四节 魏源家国思想的内在逻辑关联
        一、魏源家国思想的善治逻辑
        二、魏源家国思想的制度逻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魏源家国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第一节 魏源家国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指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方向
        二、奠定政治民主化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魏源家国思想的局限性
        一、民主意识的模糊性
        二、新理论创造的理想性
    第三节 魏源家国思想的现代治理启示
        一、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构建的启示
        二、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魏源《圣武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圣武记》的编纂
    (一)魏源的生平与着述
    (二)《圣武记》编纂始末
二、《圣武记》的内容与体例
    (一)《圣武记》的内容
        1.溯洄盛衰:探明清代盛衰原因
        2.除弊兴利:补官修史书不足
        3.文核事赅:历史编纂条理分明
    (二)《圣武记》的体例
三、《圣武记》的经世思想
    (一)《圣武记》经世思想缘起
        1.社会背景:晚清衰败与鸦片战争失败
        2.学术背景:考据衰落与道咸经世派崛起
        3.思想基础:湖湘文化的思想根基
    (二)《圣武记》经世思想的内容
        1.民族边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2.历史鉴戒:史学传统的“当代”诠释
四、《圣武记》的史学成就与局限
    (一)《圣武记》的史学成就
        1.历史文学成就
        2.《圣武记》对日本的影响
        3.开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史学
    (二)《圣武记》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吕祖谦思想总体研究
        1.2.2 吕祖谦义理之学的研究
        1.2.3 吕祖谦辞章之学的研究
        1.2.4 吕祖谦考据之学的研究
        1.2.5 吕祖谦经济之学的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原文献之传”与吕祖谦儒学学统建构
    2.1 “中原文献之传”的内涵考辨
        2.1.1 南宋时人之认同:“中原文献之传”乃儒学之正统
        2.1.2 宋元朱熹后学之新诠:“中原文献之传”为伊洛渊源之道学
        2.1.3 明清学者之复归:“中原文献之传”即图书资料之学
        2.1.4 现当代学者的多维视域:“中原文献之传”古今内涵之融合
    2.2 儒学学统及其四个面向的学理依据
    2.3 学统与道统的角逐: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
        2.3.1 “升—降—升”:吕祖谦学术地位之演变
        2.3.2 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探析
    2.4 中原文献之传的传承脉络考
        2.4.1 高平、庐陵、鄞江、西湖五传
        2.4.2 安定、泰山、濂溪、焦氏、荆公、横渠、百源、清敏四传
        2.4.3 涑水、二程、荥阳、了翁、廌山、和靖三传
        2.4.4 二传元城、龟山、谯氏、武夷、横浦之学
        2.4.5 一传白水、玉山、三山、芮氏之学
        2.4.6 兼传三苏、王苹、胡宏之学
    2.5 从“中原文献之传”到中原文献之学
        2.5.1 义理之学的传承
        2.5.2 辞章之学的承传
        2.5.3 考据之学的的承袭
        2.5.4 经济之学的承继
    2.6 中道:吕祖谦构建儒学学统的方法论
        2.6.1 中庸之道的常道特征
        2.6.2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意义
第3章 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
    3.1 义理之学的来源
    3.2 义理之学的总体架构
        3.2.1 无极而太极: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2.2 相倚又相成:整全之道的展开方式
        3.2.3 分立而不分离:道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3 理气论:理气合一
    3.4 心性论:心与天一、心与理一、心性合一
    3.5 工夫论:工夫须从心上做
    3.6 道器不离:理——心——气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6.1 理事一致
        3.6.2 理礼合一
        3.6.3 心史合一
第4章 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
    4.1 求道于经,以经为文:吕祖谦文道合一的思想
        4.1.1 重道轻文的时代背景
        4.1.2 以学统统合文道
    4.2 “巧”在文道并进的文章工夫——吕祖谦斯文重建的旨趣
        4.2.1 “东莱之弊尽在于巧”
        4.2.2 巧之所指:文章工夫
        4.2.3 “巧”之旨归:重建斯文
第5章 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
    5.1 语言文字学
        5.1.1 承汉儒之旧的音韵学
        5.1.2 守旧与创新并举的训诂学
    5.2 古籍编纂与史学考订
        5.2.1 吕祖谦对《古周易》的复原及其意义
        5.2.2 吕祖谦对《程氏易传》的整理与刊刻
        5.2.3 史学考订
第6章 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
    6.1 吕祖谦之政治思想与实践
        6.1.1 政治伦理思想
        6.1.2 政治生态思想
        6.1.3 德法并行:政治制度思想
        6.1.4 政治实践
    6.2 经济思想与实践
        6.2.1 寓兵于农,提高土地生产力
        6.2.2 取民有制,宽省民力
        6.2.3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6.2.4 农商并重、工商各有其分
        6.2.5 经济实践
    6.3 教育理念与实践
        6.3.1 学以成圣的人格教育目标
        6.3.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6.3.3 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的教育方针
        6.3.4 教育实践
    6.4 推势阐理之经世史学
        6.4.1 吕祖谦的史学渊源
        6.4.2 经史一体的史学观
        6.4.3 读史之法
        6.4.4 推势阐理,以史经世
        6.4.5 以“礼”为核心的史学特色
第7章 中原文献之学的旨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1 重建内圣外王之道: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
        7.1.1 通世务、实践履的经学主旨
        7.1.2 文贵有用、文以宣言文学功用观
        7.1.3 通古今之变,用于当世的治史目的
    7.2 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对后世的影响
        7.2.1 对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响
        7.2.2 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
        7.2.3 对清代朴学的影响
        7.2.4 对浙东史学的影响
    7.3 博杂抑或博洽?——吕祖谦学术的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唐代官方修史中的漏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1、唐代史馆制度
        2、唐代史官制度
        3、唐代官方修史的成绩与评价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重而不严:初唐官方修史的光与影
    一、令狐德棻与初唐修史
    二、史馆置移及早期作为
    三、初唐官方修史的政治导向及调整
    四、史事漏泄:官方修史出现的新问题
第二章 漏泄之虞:唐代馆外修史诸事考
    一、张说、吴兢馆外修史始末
    二、关于唐代的馆外修史问题
    三、漏泄之虞:馆外修史的私撰隐患
    四、它山之石:唐代有关“漏泄”罪责的参考价值
第三章 曲为之制:唐代宰相与修史漏泄问题
    一、唐代宰相与修史:从“监修国史”谈起
        1、荐举、监领史官
        2、预修国史
        3、总领事宜与核定史稿
    二、《时政记》的产生及相关问题
    三、保密为要:唐代宰相与《时政记》的兴废
    四、漏泄无虞:延英奏对之于官方修史的意义
第四章 “漏泄”发覆:唐代官方修史中的君与臣
    一、唐代群相体制下的修史之权
        1、史权与相权
        2、孰能掌之:无处安放的《时政记》
        3、监修国史与执笔《时政记》
    二、帝王不观史?
    三、史馆之外:作为配角的其他官员
    四、“漏泄”发覆:国史数行犹有志
第五章 由唐入宋:官方修史的变化与严防漏泄
    一、五代的官方修史状况
    二、宋初新变:从太宗亲览《起居注》说起
    三、宋代官方修史中的漏泄问题
        1、因循旧制:宋代起居官的困境
        2、推陈出新:宋代修史严防漏泄的举措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学术历程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学术历程
        一、建国前(1949年前):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起步
        二、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前(1949—1976 年):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长
        三、文革后到去世前(1976—1988 年):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迸发
    第二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学术渊源
        一、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学习
        三、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章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旨趣与方法
    第一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旨趣
        一、“新陈代谢”的历史旨趣
        二、“史识是治史的眼睛”
    第二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
        二、历史比较法
        三、阶级分析法
        四、“诗史结合”的方法
        五、心理史学方法
        六、文本分析法
        七、以小见大之法
第三章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与方法
    第一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一、阶级与历史观点的统一标准
        二、社会发展标准
    第二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
        一、“抓转化”的阶段法
        二、方面论
        三、“画龙点睛”式的综合评价法
第四章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特点与学术评价
    第一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特点
        一、严谨、求真的人物研究态度
        二、注重近代精英人物“思想”的研究
        三、强调“知人论世”的史实性宏大叙事
        四、“以史经世”:反思与反反思的辩证思维
    第二节 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学术评价
        一、人物研究的贡献
        二、时代阶级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章学诚“浙东学术”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朱陆》与《浙东学术》篇之主旨
二、浙东、西之分异于朱、陆之别
三、“浙东史学”非“浙东学术”
四、章氏之所归

(8)清高宗的正统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学术回顾与研究现状
2 清代以前的正统理论
    2.1 以血统概念立论
    2.2 以时间概念立论
        2.2.1 五德相胜说
        2.2.2 五德相生说
    2.3 以空间概念立论
    2.4 以华夷之分立论
        2.4.1 朱熹之正统论
        2.4.2 元朝士子之正统论
        2.4.3 方孝孺之正统论
3 清高宗的正统论——基于纲常伦理标准的批判
    3.1 夫为妻纲与女后政治
    3.2 父子纲常与储君之正
        3.2.1 批判立嫡长子之制
        3.2.2 强调皇室父子纲常
    3.3 君为臣纲与臣子忠义
4 清高宗的正统论——对前人正统论的扬弃与创新
    4.1 “本由天命更重人事”的正统观
        4.1.1 批驳五德终始与迷信观附会之说
        4.1.2 摒弃器物的正统象征,主张“君人者在德”之说
    4.2 消解传统的华夷之别
        4.2.1 张大君主论与“大一统”之说
        4.2.2 贬斥僭逆政权,强调“继前统”与得国之正
    4.3 重视少数民族政权的平等地位
        4.3.1 对于辽代地位的确认
        4.3.2 对于金代地位的确认
        4.3.3 对于元代地位的确认
    4.4 强调保持少数民族特性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新世纪以来明代史学史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论明代史学
二、明代官方史学研究
三、明代非官方史学研究
    (一) 明人前代史学研究
    (二) 明代野史、史学思潮与考据学研究
    (三) 具体史家之史学研究
    (四) 明人民族史学与域外史学研究
    (五) 其他研究
四、总结与反思

(10)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资料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俞正燮的成长经历与人文背景
    (一)俞正燮的成长经历
        1.生活贫寒,笃好读书
        2.游幕广泛,体恤民艰
        3.友朋同道,取长补短
        4.思考现实,多有心得
    (二)俞正燮成长的人文背景
        1.汉学的衰颓
        2.宋学的弊病及其转型
第三章 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
    (一)边疆史地观
    (二)对西方国家的窥探
    (三)颇具建设性的经济主张
    (四)俞正燮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1.对食材的考证
        2.对食品的研究
    (五)俞正燮关注人权的政治主张
    (六)俞正燮对鸦片问题的看法
        1.注意了鸦片问题的存在
        2.言明鸦片的危害
        3.基于国家利益的禁烟观
第四章 对俞正燮经世致用思想的评价
    (一)俞正燮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传承
    (二)俞正燮经世思想对后人的启发
    (三)俞正燮经世思想的缺憾与不足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论经世史学的渊源与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源家国思想的现代治理寓意研究[D]. 刘骞澧.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魏源《圣武记》研究[D]. 宗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D]. 徐艳兰. 湖南大学, 2020(02)
  • [4]唐代官方修史中的漏泄问题研究[D]. 高自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论陈旭麓近代历史人物研究[D]. 李明杰. 安徽大学, 2020(08)
  • [6]章学诚“浙东学术”新论[J]. 崔壮. 历史教学问题, 2019(04)
  • [7]清代浙东邵氏史学研究[D]. 胡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8]清高宗的正统论研究[D]. 张欣婧. 宁波大学, 2019(06)
  • [9]新世纪以来明代史学史研究述评[J]. 刘小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0]俞正燮的经世致用思想[D]. 邹文强. 鲁东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论古典史学的起源与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