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烦,刘丹[1](2021)在《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贵州民族地区是贵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的旅游胜地,是苗、侗、布依族最大的聚居地和民族旅游资源富集区,探讨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有利于认清实际,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叶超[2](2020)在《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与生物学的发展,对生物学教师专业性的要求与日俱增,对生物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充分了解其教学技能专业化发展的状况十分必要。新任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是教师强化自身教学技能的重要阶段。故本研究以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技能、变化技能、强化反馈技能、结束技能、语言技能等10个教学技能展开实践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践研究三个部分:文献研究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新任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出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调查研究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0-3年教龄的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及0年教龄的生物科学专业大四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回收问卷并使用SPSS20.0、Excel进行数据分析;实践研究部分,采用文本分析法编制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课堂观察量表,并运用观察量表对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实践观察与评价。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发展方面,整体来看,随着教龄的增加,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的教学技能越来越符合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求,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符合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发展的有: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龄越大,板书布局越合理、变化技能越多样、强化的方式越多、获得反馈的手段越多等;存在不足的地方有: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在导入时对于学习任务的强调不足、结束形式单一、低认知水平和聚合式问题较多、候答时间偏短等。(2)在观察与评价新任教师教学技能的工具方面,本研究建构了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课堂观察量表,包含1个维度、5个视角、47个观察点。(3)在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发展建议方面,本研究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学反思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职前、职后两方面对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完成了教师教学技能的示范教学案例设计。本研究为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发展的帮助,对师范生培养的院校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案例的支撑。

刘甜甜[3](2019)在《少儿趣味田径提高黔南州偏远山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黔南州位于贵州省的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州,经济较为落后,尤其是偏远山区师资力量差、体育场馆及体育器材较为匮乏、专业类教师较少部分地区甚至没有。本文结合笔者在黔南州惠水县偏远山区的支教经历,以少儿趣味田径对黔南州偏远山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黔南州王佑小学五(1)、五(3)、六(2)、六(3)的四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少儿趣味田径教学实验。五(1)、六(3)班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田径项目教学,五(3)、六(2)班为实验组进行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的教学。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男女生对比、走读生和住校生对比,力求全面了解少儿趣味田径对黔南州偏远山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教学内容把当地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少儿趣味田径项目中,一方面推广少儿趣味田径,另一方面使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实验测试项目根据中小学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少儿趣味田径专家和当地一线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最终确定为50米跑、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50米*8往返跑、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本文通过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少儿趣味田径对黔南州偏远山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通过实验得出,少儿趣味田径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显着的提高和促进作用。50米、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50米*8往返跑、一分钟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这六个项目实验后的成绩相比实验前都有明显的提高,实验班的成绩涨幅程度均高于对照班。2、通过实验得出,少儿趣味田径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男生在50米跑、一分钟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的项目涨幅程度明显优于女生,而女生在一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项目均优于男生。3、通过实验得出,少儿趣味田径对走读生和住校生的影响无较大的差距。走读生和住校生的成绩涨幅程度接近,没有明显的差距。文中提到的少儿趣味田径对黔南州偏远山区小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较好的影响,为黔南州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和少儿趣味田径的融合,使学生相对容易的掌握田径技能和当地传统体育。

刘云[4](2019)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物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背景及意义及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对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构建是可行的。在分析现状和问题之前,对城乡物流以及协同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且阐述了城市交通物流一体化及协同国际发展现状。根据《“十三五”贵州商贸物流发展规划》《黔南州“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实地勘察方法,对黔南州地区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交通物流业发展成果进行分析,得出黔南州在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基础设施、物流市场主体、交通组织形式等四个方面存在问题,进而总结出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的必要性。首先,通过对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到其目前的城乡交通物流建设还存在问题,进而对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进行重新构建,主要从节点建设、通道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组织方式等方面展开,节点建设包括加强县级物流节点建设、城乡交通物流节点选址等;通道建设包括政府协调统筹规划、调整公路结构等;市场主体培育包括建立企业统一管理标准、政府“牵头”企业建设等;组织方式建设包括“资源整合”业务建设、信息化建设、“出进道”建设、“农特产品”+“物流/电商博览”+“精准扶贫”模式建设、“农超对接”及“旅游体验物流”业务建设等。其次,从资源、行业标准、物流运输方式、村镇级物流运营模式、节点用地等方面,对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提出保障措施,进而利用测评模型对所构建城乡物流协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对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得出不足之处,并从专业化物流、物流环境、物流链、市场主体四方面进行展望。

陈礼荣[5](2018)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联系、交往、接触,关系日益密切。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人口流动频繁,大量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迁徙至城市工作和生活,同时将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饮食、风俗习惯也带到城市等等。他们在城市中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城市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更深层次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民族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新特点,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市民族关系,既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又给民族关系的和谐带来了挑战。基于此,本文选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做出较为全面的研究,力求从中窥探中国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外显及潜在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巩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及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总体上看,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释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从凯里市概况和凯里市少数民族的类型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概况。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第二章,详尽地分析了凯里市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阐述了凯里市民族关系的特点,进而探讨了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的相关因素。文章的第四部分是第三章,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凯里市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的第五部分是第四章,主要对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城市民族关系提出对策建议。

何治民[6](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邓博文[7](2017)在《贵州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此阐释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状况,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人格队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赵斌[8](2017)在《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特色的导向策略分析》文中指出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师资、办学资源与具有较长办学历史和雄厚实力的本科院校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要在这种巨大差距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挥自然、社会和区域特色,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模式。

张龙[9](2017)在《试论贵州大生态大数据战略的制约瓶颈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省大生态大数据战略的开展,切中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制约,主要是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引发的基层设施建设问题、思维拓展问题、技术引入问题。解决当前的制约瓶颈,可以开展跨区域资金、技术、人员的交流和互换,以及加大对自身队伍的教育,改变本土人才素质。

傅方煜[10](2017)在《“地方性”视角下的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和城镇化对区域特色的影响重大而迅速。2014年底的国家推动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拉开了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序幕,而西江流域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廊道,其区域特色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性与地方性两者背后隐含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1],二者存在矛盾,但并非完全对立。地方性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亦对城市规划学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是区域特色的核心,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主体的综合表达。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重要体现,并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西江流域的石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期为地方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运用多学科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借鉴运用文化地理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第一,梳理地方性与文化景观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地方性相关理论,明晰地方性的概念和研究进展,通过对地方性的特性研究,得出地方性是一个区域的重要传承、表达,其特性与生物的遗传特性具有结构上的相似,地方性是一个区域的DNA。地方性和文化景观之间具有类似生物“DNA”和“基因层”的结构关系,并且需要通过基因载体在其中进行关联。同时,梳理国内区域尺度上的文化景观和不同载体的文化景观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为本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借鉴。第二,解析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一方面,通过对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调研,根据文化景观理论,发现西江流域存在围绕着石形成的文化事像,体现了西江流域的人地关系和地方性,蕴含着西江流域民族特有自然观、社会活动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并以功能用石、精神崇拜和文化审美的形式稳定地附着在西江流域地表上,是一种以石为载体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结合载体理论分析石载体的特征、功能,以及地方性、石文化景观和载体的时空尺度关联。此外,探索石文化景观的自然地理基底要素、物质要素和活动要素的系统结构,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第三,分析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化规律。根据发生学理论与石文化景观的系统结构,对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地质分布、重矿石分布和社会文化等形成背景进行分析,得出这些要素对石文化景观的用石功能、精神崇拜和文化审美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并归纳这些形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空间、时间和演化关系,探索石文化景观用石功能、精神崇拜和文化审美的演化规律和关联。第四,分析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类型与特征。根据类型学方法,结合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载体特点和便于保护发展的原则,将石文化景观的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类型。其中石物质文化景观以石为载体按空间尺度分为:大尺度石风貌区、中尺度传统村落、小尺度石建构筑物和微尺度石器皿等文化景观;石非物质文化景观以石为载体按内容可分为石崇拜、艺术、语言和技艺等文化景观,并结合这些石文化景观类型的代表景观,分析石文化景观在西江流域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景观特征。第五,进行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根据景观评价方法,探索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采集和明确指标权重,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模型,并结合调查样本对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得出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不同类型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在西江流域的价值评价结果。第六,探讨地方性视角下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根据地方性和文化景观保护理论,面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特性的西江流域文化景观可以采取文化廊道遗产的方法去保护。结合文化遗产廊道研究方法,通过西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自然景观风貌区、城市特色风貌区、传统聚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多层次资源要素的空间分布叠加,发现西江流域是具有紧密围绕其水系流域“一干四支”空间格局的文化遗产廊道,并在中尺度层面上存在不同地方性内涵特征。通过西江流域文化遗产廊道,探索石文化景观在其中的分布和体现,并基于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以及石文化景观的演化规律、分布特征和价值评价结果,探索石文化景观的保护意义、整体保护策略和具体保护性发展路径。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并指出本文具有三个方面的创新:(1)填补了西江流域区域尺度上的文化景观研究,并通过地方性新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2)石文化景观是基于载体类型的理论研究创新,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特点:(3)提出了建立西江流域文化遗产廊道的构想,对西江流域的文化景观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方法作用。

二、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分析
二、贵州民族地区内部旅游发展水平分析
三、贵州民族地区各县市旅游发展水平分析
四、结语

(2)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的发展影响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发展
        1.1.2 教师专业标准与课程改革推动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发展
        1.1.3 新任教师阶段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占重要地位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趋势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教学技能分类的研究
        1.2.2.2 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
        1.2.2.3 教学技能现状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文本分析法
        1.4.4 观察法
    1.5 研究流程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1.7 研究的创新性
2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新任教师”概念的文献研究
        2.1.2 “教学技能”概念的文献研究
        2.1.3 “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文献研究
        2.1.4 “教学反思”概念的文献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文献研究
        2.2.1.1 生涯阶段理论
        2.2.1.2 生涯周期理论
        2.2.1.3 “教师社会化”阶段论
        2.2.2 终身教育思想的文献研究
        2.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2.4 教学反思理论的文献研究
        2.2.4.1 反思过程理论
        2.2.4.2 反思水平理论
3 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问卷的编制
    3.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3.1 问卷信度分析
        3.3.2 问卷效度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4.2 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1 讲解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2 提问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3 演示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4 导入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5 板书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6 组织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7 变化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8 强化反馈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9 结束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4.2.10 语言技能发展现状分析
    3.5 调查结论
4 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课堂观察实践研究
    4.1 课堂观察实践研究的目的
    4.2 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
        4.2.1 课堂观察量表编制的原则
        4.2.2 课堂观察量表的维度选择
        4.2.3 课堂观察量表的视角选择
        4.2.4 课堂观察量表的观察点选择
        4.2.4.1 讲解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2 提问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3 演示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4 导入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5 板书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6 组织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7 变化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8 强化反馈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9 结束技能观察点选择
        4.2.4.10 语言技能观察点选择
        4.2.5 课堂观察量表的试用与修正
    4.3 课堂观察实践结果分析
        4.3.1 讲解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2 提问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3 演示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4 导入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5 板书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6 组织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7 变化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8 强化反馈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9 结束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3.10 语言技能课堂观察分析
    4.4 课堂观察实践结论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状况
        5.1.2 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的观察与评价
    5.2 研究建议
        5.2.1 促进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发展的建议
        5.2.2 教师教学技能的示范教学案例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少儿趣味田径提高黔南州偏远山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健康体质现状
        1.1.2 我国关于青少年健康体质相关政策的出台
        1.1.3 黔南州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
        1.1.4 黔南州偏远山区体育教学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青少年成长特点的相关研究
        1.3.2 少儿趣味田径相关研究
        1.3.3 少儿趣味田径在我国发展的任务与前景
        1.3.4 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
        3.1.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对比
        3.1.2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
        3.1.3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对比
    3.2 男女生身体素质对比
        3.2.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男生身体素质对比
        3.2.2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男生身体素质对比
        3.2.3 实验班实验前后男生身体素质对比
        3.2.4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女生身体素质对比
        3.2.5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女生身体素质对比
        3.2.6 实验班实验前后女生身体素质对比
        3.2.7 实验班实验后男女生身体素质对比
    3.3 走读生与住校生身体素质对比
        3.3.1 对照班与实验班走读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对比
        3.3.2 对照班与实验班住校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对比
        3.3.3 实验班走读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对比
        3.3.4 实验班住校生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对比
        3.3.5 实验前实验班走读生与住校生身体素质对比
        3.3.6 实验班实验后走读生与住校生身体素质对比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际物流一体化及协同发展综述
        1.3.2 国内物流一体化及协同发展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乡物流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村物流
        2.1.2 城市物流
        2.1.3 城乡物流
    2.2 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基础理论
        2.2.1 城乡交通物流协同概念
        2.2.2 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的基本内容
        2.2.3 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国际发展现状
        2.2.4 交通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黔南城乡交通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黔南城乡交通物流业发展现状
        3.1.1 黔南州区位特点
        3.1.2 黔南州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3.1.3 黔南州民族习惯及交通方式
        3.1.4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业发展成果分析
    3.2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 物流节点存在制约
        3.2.2 物流通道设施面临问题
        3.2.3 物流市场主体存在问题
        3.2.4 物流综合发展水平低
    3.3 黔南州进行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3.3.1 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3.2 农村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3.3.3 政府落实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构建
    4.1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节点建设
        4.1.1 加强县级物流节点建设
        4.1.2 城乡交通物流节点选址
    4.2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通道建设
        4.2.1 政府协调统筹规划
        4.2.2 适当调整公路结构
    4.3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市场主体培育
        4.3.1 建立企业统一管理标准
        4.3.2 政府“牵头”企业建设
    4.4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组织方式构建
        4.4.1 “资源整合”业务构建
        4.4.2 信息化建设
        4.4.3 “出进道”业务构建
        4.4.4 “农特产品”+“物流/电商博览”+“精准扶贫”模式
        4.4.5 “农超对接”及“旅游体验物流”业务构建
    4.5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4.5.1 建立保障体系及行业标准
        4.5.2 建立现代物流运输方式
        4.5.3 建立村镇级物流运营模式
        4.5.4 解决物流节点用地难问题
    4.6 黔南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测评模型
        4.6.1 测评指标建立
        4.6.2 测评分析
        4.6.3 测评实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合评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化
        二、民族关系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概况
    第一节 凯里市概况
        一、地理及历史沿革
        (一) 地理行政
        (二) 历史沿革
        二、民族概况
        (一) 人口概况
        (二) 民族构成
    第二节 凯里市的城市化进程
        一、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的初步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蓬勃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城市化的空前发展
    第三节 凯里市少数民族的类型
        一、凯里市世居少数民族
        二、凯里市新进少数民族
        三、凯里市流动少数民族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相关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现状
        一、经济上共赢共享
        二、政治上安定团结
        三、文化上多元共生
        四、社会上和谐共荣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特点
        一、多民族交汇
        二、多文化交融
        三、各民族互鉴
    第三节 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凯里市民族关系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政治建设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三、文化融合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四、社会生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中凯里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凯里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机遇
        一、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开辟新境界
        二、贵州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好机遇
        三、城市化进程提供调控城市民族关系新机遇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凯里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所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方面:民族经济发展滞后、经济交往中利益纠纷增多
        二、政治方面:民族政策调适滞后、民族干部人才素质待提高
        三、文化方面:民族文化日益多元、群众对文化变迁存在误读
        四、社会方面:民族人口流动频繁、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加强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凯里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和打赢精准扶贫攻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 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二) 提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和效率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一) 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 大力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三、尊重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一) 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 加强和促进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交流
    四、提升和增强服务管理水平,做好城市流动人口工作
    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共谱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调查日志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凯里市城区发展变化照片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7)贵州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二、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加强政策制定, 因地制宜完善措施
    (二) 改进人才引进机制, 促进人才结构优化
    (三)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着力提高人才素质
    (四) 加强激励保障, 促进作用发挥
三、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总量不足。
        2. 队伍结构不合理。
        3. 整体素质不够高。
        4. 留住人才比较难。
        5. 人才储备不足。
        6. 工作机制不畅。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2. 政策支持不到位。
        3. 教育培训跟不上。
        4. 工作环境跟不上。
        5. 评价机制不科学。
        6. 发挥作用舞台少。
        7. 公共服务不完善。
四、加强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政策措施。
    (二) 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三)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能力素质培训。
    (四) 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吸引政策措施。
    (五) 进一步健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
    (六) 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各方面待遇。
    (七) 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中一些特殊措施。

(8)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特色的导向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困境
二、贵州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需突出的特色
三、办学特色形成途径的建设思路

(9)试论贵州大生态大数据战略的制约瓶颈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大生态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依据
    (一) 大生态战略实施的依据
        1. 生态环境的优势
        2. 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优势
    (二) 大数据战略启动的依据
        1. 国家战略的体现
        2. 大数据开展的现有试行效果依据
二、制约两者发展的瓶颈
    (一) 人才短板因素
        1. 大数据技术人才与中东部地区存在差距
        2. 生态开发缺乏跨专业的策划营销人才
    (二) 本地人士意识的因素
        1. 本土精英意识的提升短板
        2. 大众意识的提升短板
    (三) 跨域合作的短板
    (四) 基础设施的短板
三、营造大发展的对策
    (一) 异地领导层的交换
    (二) 大众教育宣传的提升
        1. 村民在异地发展中进行观念更新
        2. 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引进现代元素
        3. 民众在社会发展中拓展大众学习意识
    (三) 实施基础设施改造的新方案
        1. 跨域合作的利益均分
        2.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宣传推广
        3. 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的并行不悖
四、结语

(10)“地方性”视角下的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思考
        1.1.1 全球化和城镇化对地域特色的冲击
        1.1.2 新形势下的地域特色保护、发展的理论思考
        1.1.3 地方性、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保护的系统方法探索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西江流域
        1.2.2 地方性
        1.2.3 文化景观
        1.2.4 石文化景观
    1.3 已有的相关研究
        1.3.1 地方性与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研究
        1.3.2 文化景观载体的相关研究
        1.3.3 西江流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1.3.4 石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1.3.5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地方性”理论与文化景观
    2.1 “地方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2.1.1 地方性的概念和解析
        2.1.2 地方性的研究进展
    2.2 “地方性”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2.2.1 地方性与文化景观
        2.2.2 遗传学视角下的地方性系统构成
    2.3 国内不同地域的文化景观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2.3.1 区域整体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2.3.2 区域载体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地方性视角下的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解析
    3.1 西江流域的地方性
        3.1.1 自然环境
        3.1.2 地方性坐标
    3.2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解析
        3.2.1 西江流域地方性中的石文化景观
        3.2.2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存在形式
        3.2.3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识别
        3.2.4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类型特征
    3.3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载体
        3.3.1 载体的相关理论
        3.3.2 石文化景观的载体类型与功能
        3.3.3 地方性、石文化景观和载体的空间尺度关联
        3.3.4 地方性、石文化景观和载体的时间尺度关联
    3.4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3.4.1 自然地理基底要素
        3.4.2 物质要素
        3.4.3 活动要素
        3.4.4 构成要素之间关联
    3.5 本章小结
4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与演化规律
    4.1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要素
        4.1.1 地形地貌的影响
        4.1.2 气候环境的影响
        4.1.3 石功能形成
    4.2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形成的地质要素
        4.2.1 地质分布的影响
        4.2.2 重矿石体分布的影响
        4.2.3 石审美成因
    4.3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形成的社会文化要素
        4.3.1 聚落建设的需求
        4.3.2 生产活动的需求
        4.3.3 贸易发展的需求
        4.3.4 石文化特点
    4.4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形成要素关系
        4.4.1 空间关系
        4.4.2 时间关系
        4.4.3 演化关系
    4.5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演化规律
        4.5.1 用石功能演化
        4.5.2 精神崇拜演化
        4.5.3 文化审美演化
        4.5.4 演化关联
    4.6 本章小结
5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类型与特征
    5.1 石文化景观的分类系统
        5.1.1 分类依据
        5.1.2 分类原则
        5.1.3 分类系统
    5.2 西江流域物质石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代表景观
        5.2.1 石风貌区文化景观
        5.2.2 石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5.2.3 石建构筑物文化景观
        5.2.4 石器物文化景观
        5.2.5 石载体的应用
    5.3 西江流域非物质石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代表景观
        5.3.1 石崇拜文化景观
        5.3.2 石艺术文化景观
        5.3.3 石语言文化景观
        5.3.4 石技艺文化景观
    5.4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特征
        5.4.1 文化生成特征
        5.4.2 空间分布特征
        5.4.3 载体作用特征
        5.4.4 景观美学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
    6.1 文化景观评价理论
        6.1.1 景观评价的发展
        6.1.2 景观评价的类型
    6.2 石文化景观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6.2.1 价值体系
        6.2.2 评价方法
    6.3 石文化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3 模糊综合评价
    6.4 石文化景观的评价结果分析
        6.4.1 评价数据的获取
        6.4.2 总体评价
        6.4.3 分类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地方性视角下的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7.1 石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7.1.1 整体保护的问题
        7.1.2 保护实施的问题
        7.1.3 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7.2 文化遗产廊道与文化景观保护理论
        7.2.1 地方性视角下的保护认知
        7.2.2 文化遗产廊道理论与应用
        7.2.3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发展
        7.2.4 石文化景观的保护意义
    7.3 西江流域文化遗产廊道构建与石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7.3.1 地方性视角下的西江流域文化遗产廊道建构
        7.3.2 文化遗产廊道与石文化景观的保护关系
        7.3.3 基于文化遗产廊道的石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7.4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的载体保护性发展策略
        7.4.1 地方性视角下的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载体认知
        7.4.2 保护性发展概念及意义
        7.4.3 石文化景观的物质载体保护性发展策略
        7.4.4 石文化景观的非物质载体保护性发展策略
        7.4.5 石文化景观的载体虚拟化保护性发展策略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西江流域内滇、黔、桂、粤四省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附录2 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4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四、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 陈烦,刘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01)
  • [2]中学生物学新任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化发展研究[D]. 叶超.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3]少儿趣味田径提高黔南州偏远山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D]. 刘甜甜.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4]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交通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 刘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城市化进程中的凯里市民族关系研究[D]. 陈礼荣. 贵州民族大学, 2018(12)
  •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7]贵州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 邓博文. 贵州民族研究, 2017(11)
  • [8]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特色的导向策略分析[J]. 赵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9]试论贵州大生态大数据战略的制约瓶颈和对策[J]. 张龙. 铜仁学院学报, 2017(07)
  • [10]“地方性”视角下的西江流域石文化景观研究[D]. 傅方煜.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