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摘自课件《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摘自课件《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从课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1](2021)在《高中生物教学交互式课件的制作技术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李鸽[2](2020)在《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创新思维研究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视角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人们理解、探索和研究创新思维扩大了科学的维度和视野。对人的心-脑问题的研究是当今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问题,站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前沿对创新思维展开研究是创新时代的重要问题。基于客观的立场在脑科学、心理学两个领域对创新思维发生机制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创新思维的产生、形成和运行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认识。创新思维是人的脑生理和心理最佳状态的反映,它是由脑的自然本性所驱动,也需要心理的自觉性来表现。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在分子层面、突触层面、细胞层面和网络层面进行的局部运动和各层面之间紧密合作的系统运动体现了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逻辑规律。而创新思维的心理是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协调作用下所体现的,其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逻辑规律。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创新思维潜力的个体,只有通过反思、调整自身的脑生理、心理才能建立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特征,实现自己独特的创造才能。结合脑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和心理机制是为了深化人们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解。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并不是自我封闭隔离的系统,也不是处在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它更多的指向于嵌入现实世界的行动。创新思维在发生之中蕴含着对世界可能性的思索,当创新思维自然、自觉的发生时,这种对未来可能性世界图景的构建早已镶嵌在创新思维的发生过程之中。若不站在人类自我生存的意义角度在创新思维的发生阶段去反思创新思维对未来世界的重构的意义,无异于自毁人类的未来与前途。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反思决定了创新思维的方向。可以说创新思维对改造世界的反思实际是人类对自我与客观相统一的真、善、美的价值理念的反思,因而有利于创新思维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新思维以脑生理和心理的系统为基础,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重构,最终通向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思维世界的重构之路。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和心理的协同机制让人的创新思维从自发走向了自觉,是自然秩序与心灵秩序的统一。创新思维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意志,让人的创新思维从潜能走向现实,不仅完善了思维活动,创造了人类的自然世界和精神文化世界,也完善了人的自我世界。本文结合国内外神经科学、物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化学、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探索,重点研究创新思维脑生理和心理协同的发生机制以及其系统机制对可能性世界的重构问题。全文共分为六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追踪创新思维研究的历史发展走向和主要观点。从创新思维的历史发展视角梳理国内外研究前史和当代界定,深入考察了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领域对创新思维研究的新成就,力图从历史发展的路径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机制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历史阶段详细的研究了创新思维的脑机制和心理机制问题,并对创新思维研究的心理学主要流派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当前需要对脑生理和心理的研究来推动创新思维研究的发展。此外还论述了开展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从创新思维的概念、特征和本质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从对创新思维相关和相混淆的概念的辨析中深刻论述了创新思维的开拓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可塑性的特征,提出了创新思维是建构与反思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和出新与超越的统一的实践智慧的核心本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基础。借鉴神经科学、物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按照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在分子层次、突触层次、细胞层次和网络层次四个水平对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呈现出一个关于创新思维的脑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图景。对不同层面的解释描绘了脑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复杂联系,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活动是一个既存在局部精细加工,又存在各个组织之间紧密合作的复杂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思维在脑生理的研究上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探讨了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基础。基于普通心理学的视角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系统的对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主要提出了: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是处在不稳定—稳定的连续统一体之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对外源信息的创造性重构,情绪情感对创新思维提供的感性动力,意志对创新思维提供的持续动力作用。心理过程是一个富于变化、不断建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是创新思维的形成中最不稳定的状态,但它也为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创新思维的心理状态中的注意力、灵感、心境和激情相对于心理过程较为稳定,但相对于心理特征具有灵活、动态的特点,因此心理状态是创新思维的调控层次。创新思维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等,是心理活动最稳固的部分。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中表现出来的,反之也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提供了动力,并赋予其独特的个体特征。第五部分:从心灵哲学视域中探索创新思维发生机制中的心-脑关系,进而从协同学的角度阐释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发生机制,并论述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的发生机制的内涵。第六部分:对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的协同发生机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主要对脑生理和心理协同作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的重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努力方向。以上几个部分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有机整体。

程宇[3](2019)在《Unity3D教育游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入游戏化教育的概念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已被广大中小学逐步认可,在实践后发现课堂实践效果显着。目前,教育游戏正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专家、教育学者和任教教师的持续关注,由新媒体引发的教育变革(如互联网+教学、小程序打卡式学习、线上多媒体教学等)也初见端倪,但是要将教育游戏真正运用到课堂中,必须找到用传统教学难以实现但用教育游戏可以轻松实现教学效果的切入点。本文就以教育游戏与初中生物教学相结合为案例进行初步探讨。生物学有广泛的学科范围,大量的信息知识点,复杂的学科背景和许多跨学科的论点。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觉得乏味和无聊。这将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遭受诸如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学习疲倦等消极心理的影响。这时候,教育游戏的加入恰好解决了学生对生物学感到厌恶和无趣的问题。目前,现有的教育游戏非常普遍,但这些常见的教育游戏基本是针对素质教育和优质能力提升教育的培养而诞生的,与生物学学科题材相关的教育游戏市面上却寥寥无几,所以,开发初中生物学科相关的教育游戏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查阅了国内外教育游戏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教育游戏的相关概念和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基础。从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联系教育游戏的相关概念,结合其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价值,以及游戏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践,深入分析了教育游戏引入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异性。本文结合使用最近非常热门的游戏设计平台Unity3D技术,通过分析目前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根据当地学校的教学实际,结合当前的课程知识,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教材作为理论依据和基础,根据教材中第四章第三节关键知识点《人体血液流通的动力-心脏》这一知识点,使用3D建模工具和Unity技术,设计出一个肉眼可见的虚拟心脏模型,将该模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然后根据教材第四章第四节的重点难点知识《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作为例子,基于游戏设计的可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相关性和系统性原则,设计出了一款能有效应用于生物教学课堂的教育游戏并将该游戏作为巩固该章节主要知识点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该游戏包含两大关卡,第一关是肺循环,第二关是体循环,这两个知识点是该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掌握了这两个点就可以说掌握了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的关键点,但是这两个点很容易混淆在一起,本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区分这两个循环,并通过游戏的娱乐评分等教学激励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得到一个有效评分,教师可以通过该评分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充分掌握了该教学内容。在游戏的最后部分,还会通过动态图片演示的方式总结该次学习的关键知识点等主要内容。该教育游戏恰到好处的把游戏和学科知识点集合到了一起,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游戏不仅具有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还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如此同时用Unity引擎设计的教育游戏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重复修改使用,方便日后教育游戏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使用,减少日后教育游戏的开发成本。通过本次教育游戏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教育游戏完全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生物学教学课堂上,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文章的后半部分,经过利用对比分析法,对比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情况,利用该两个班在实验前测试,实验中测试,试验后测试得出的成绩统计分析后,再加上问卷调查法,访问了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后,得出相关结论为:教育游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教育游戏在充分结合课本知识点后,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效率和学习成绩,还能使教师更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黎慧娟,杨国超[4](2016)在《《网络环境下小学各学科分层教学实验研究》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要求各学科实验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设置不同的层次教学,利用分层教学法将认知水平相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根据不同认知水平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评价研究法,构建有学科特点的分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运用分层互动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教学指导,使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班级授课的课堂,而是能深入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细小环节,体现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精神。

郭芸[5](2016)在《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学习工具”。然而,伴随CAI课件的广泛使用,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传统CAI课件发展为CAI积件系统。对近十年的文献分析得知,CAI积件系统的研究已从纯理论和技术探讨层面转向教育应用,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进入瓶颈期。基于积件系统理论、对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发展现状的分析、积件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等多方考虑,本文选取高中生物学人教版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为内容展开积件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目的是丰富高中生物学积件资源,帮助普通高中师生简单快速地组合、创建出积件式课件,提高课件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初步实现积件系统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积件系统,阐述其研究现状和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提出高中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开发原则和开发技术路线。第三章,选取高中生物学内容,分析需要开发积件的内容。第四章,阐述积件系统开发的具体步骤,首先确定开发环境;其次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和“有丝分裂”两部分内容为例,详细阐述各类积件开发的过程和步骤;然后对积件的管理、积件库的建构提出了具体方法和要求;最后对积件组合平台Power Point展开技术调试,确保实现对各类积件的控制。第五章,将构建的积件系统用于教学实践,比较CAI积件系统与传统CAI课件的教学效果。第六章,根据教学效果及师生意见,对构建的积件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获得最终版积件系统。

李小菲[6](2016)在《基于VR技术的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与研究,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也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虚拟现实本身的独特,吸引了众多教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期探究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然而,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的结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的探究还需要持续努力。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课件相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解决设备不足的现状,真实的设备供学生学习摸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虚拟现实的不断发展,如何将虚拟现实与教学课件完善联结,转变传统教学体制,使教学质量不断增强也是现在的热门。因此,本研究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课件相结合来探讨、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课件的实现与设计,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教学课件,为教师授课带来便利,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为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教学课件打开突破口。然后,通过分析虚拟现实对教学课件的技术支持、理论支撑得出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课件的融合是可以实现的。最后,提供了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教学课件开发的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是值得教学领域的学者不断探索与研究的。

刘洪蒨[7](2015)在《小学生本真习作的个案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小学生习作的真实,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从现实情况看,小学生习作真实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界对小学生习作真实问题的研究大多借助于问卷调查和个人经验总结,习惯于从宏观的层面进行共性的抽象概括与分析,较少深入小学生习作的“现场文本”,对小学生习作真实问题进行个性的、内隐性的观照和探析。鉴于此,本人以“小学生本真习作的个案叙事研究”为题,扎根小学习作田野,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审视小学生习作的真实问题,提供小学生习作真实性的生活样态,旨在唤醒一线教师面向小学生习作真实性问题本身,为以后小学生习作真实性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事实资料,并为小学生习作归真提出建议。本文第一章,辨析本真及本真习作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综述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论文涉及的叙事研究方法进行概要说明。第二章,以小学生小D为个案,遵循叙事研究的范式,全息记录小D在习作过程中发生在家庭、学校的真实事件,撰写小D的三个习作故事,分别为观察日记一则、“我学会了……”习作故事、童话编写习作故事。第三章,对小D习作故事进行意义解构,包括对小D习作的意义诠释以及依此习作故事和意义诠释,对影响小学生本真习作的原因进行推测。第四章,根据以上的习作故事诠释和对影响小学生本真习作的原因分析,从教师、家庭、学生三方面提出促使小学生本真习作的建议,并对小学生本真习作方式提出建议。

黄娟[8](2015)在《高中生物教学案教学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教学案产生的背景、概念、设计原则、功能、主要内容、制作的步骤及使用过程,还进行了实践研究。教学案教学的研究以《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为案例,同时对贵港市达开高中的生物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教学案对生物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有效性以及对师生双方发展的影响。教学案将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相结合,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是在教案和学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国内的学者对教学案的研究多集中在物理、语文等学科,对生物学科教学的研究很少,也缺乏生物教学案例的研究。教学案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内容包括预习、练习和反思等部分。在教学案的使用方面,包括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反思等流程。由此可见,教学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植物细胞工程》为案例进行相关研究后,通过对研究结果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结论:无论是高二进行的新授课还是高三进行的复习课,教学案教学都可以起到较明显的促进效果。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且,教学案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提高教师处理教学各个方面的能力,利于教师的终生学习。教学案教学的实施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可以对教学、对师生双方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李卯[9](2014)在《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与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面对当下生命及其教育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生命教育引起了理论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大多是移植、借鉴甚至照搬西方生命及其教育理论,试图以此来解决我国的生命教育问题。西方生命及其教育理论由于其文化教育的差异性不一定适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教育土壤,难免存在南橘北积、水土不服的现象。另外,在一些标榜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往往缺乏科学的、本土的生命教育理论指导,大都停留于经验的、实践的具体操作层面,难以抵达生命及其教育的深层。因此,迫切需要一套适合本土文化土壤的生命教育理论来指导我国当下的生命教育实践。中国是否拥有自己的生命及其教育思想?通过深入发掘,我们发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及其教育思想。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思想就丰富而深刻,它从生命教育的原点和归宿,生命教育的真谛和规律,生命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生命教育目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过程、生命教育实践等方面阐发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宝贵的借鉴与指导价值。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生命及其教育的关系作了阐发。关于生命的本质,本文从生物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角度作了详尽阐述。关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本文一方面认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从起点上讲,教育源于人之生命的需要;从过程上讲,教育要尊重生命的自然本性;从归宿上讲,教育要以生命成长发展为目的。另一方面,教育是生命的重要实现方式,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对生命后天发展方向的引领;教育能为生命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教育能够激发生命发展的潜能等方面。接着,本文从本质观、目的观、内容观、过程观、方法策略等方面对《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中庸》关于生命教育本质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个系统连贯的方面以及“诚明”与“明诚”两个目的一致、相辅相成、内外统一的模式和路径上。“天命之谓性”从本原上回答了《中庸》生命教育的原点在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率性之谓道"体现了生命教育的规律,生命教育要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激活生命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展现生命本有的自有天性;“修道之谓教”则阐明了“自诚明”(内发型)、“自明诚”(外铄型)、“诚明合一”(内外结合型)三种相互作用的生命教育实践模式。在生命教育目的上,《中庸》用“成己”与“成物”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教育的个体目的在于发展、完善和提升个体生命,这是“成己”;教育的社会目的在于成就群体生命(化育万物),这是“成物”;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促进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和谐共生,在成就自我生命的同时成就他者生命,这是“成己”与“成物”的结合。《中庸》的生命教育目的既不是个人本位论,也不是社会本位论,而是主张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本文对《中庸》的生命教育内容思想进行了阐述。《中庸》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是“道”。在《中庸》看来,道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是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统一,与人之生命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文中进而从“德性”和“知识”的角度,对《中庸》“三达德”、“五达道”、“九经”等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中庸》“德知统一”的知识内容观。论文具体分析论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中庸》生命教育过程。文章认为,《中庸》论述了生命教育过程的本质、结构、特点等问题,就过程的本质而言,《中庸》生命教育过程的本质具有多元性、多重性、整合性等特征。即是由认知、情意、实践、群己等本质构成的过程整体;结构上,五个环节一贯生成、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过程的生命认知规律;《中庸》生命教育过程观具有内外交织、尊道互动、情知共振、知行共孕、个群统一等特点。文中最后从“尽性”、“内省”、“好学”、“力行”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庸》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尽性”即要充分发掘、发展、发挥生命,是一种开发生命的策略,包括“因其材而笃”、“循序渐进”等具体策略;“内省”与“慎独”策略即感悟生命的策略,主张重视生命的自我体验性,发掘生命的自觉性;“好学”是一种激发生命的策略,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力行”则是一种实践生命的策略。《中庸》字里行间凸现着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呈现的是一套完整的本土生命教育理论体系。本文经过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力图揭开《中庸》生命及其生命教育思想的神秘面纱,发现《中庸》生命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经过现代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为建构本土生命教育理论、指导当代生命教育实践服务。

朱健[10](2014)在《高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化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形态也在发生着转型,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教育领域从教师被动地教转化成了学生主动地学。自新课改以来,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已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优化教育,教育界越来越倾向于将美学与教育相结合,这其中就包括教师的语言艺术。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主要途径,是实现信息交流的最基本手段。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再现。无论课堂形式如何多样化、教学手段如何多样性,最终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本文所说的教学语言,是指生物学语言和课堂教学语言。前者是指描述生物体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语言,后者主要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所用的语言,与其它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相同点。本文旨在从教师教学语言方面入手,探究教学语言对生物教学质量的影响,从而优化教师教学语言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现行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基础,以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研究法分析了教学语言艺术化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论文理论部分从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三个概念着手,分析了国内外对教学语言研究的现状,突出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传统教学语言之间的区别,强调了并不是一味的抛弃传统语言,而是把握其精髓,在其基础上实施艺术性。以语言、心理和教育理论三大方面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论文实施部分,以扬州中学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前以调查问卷形式对两班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并对比了他们的成绩,成绩经SPSS软件分析,不存在显着差异;实施后,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数据,后测成绩采用SPSS软件分析,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实施教学语言艺术化确实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总结了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教师应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语言艺术化,并对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大范围实施作了展望。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从课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从课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2)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小结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概述
    2.1 创新思维的概念辨析
        2.1.1 创新与创造
        2.1.2 思维、精神、意识
        2.1.3 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2.1.4 思维与创新思维
    2.2 创新思维的特征
        2.2.1 开拓性
        2.2.2 阶段性
        2.2.3 综合性
        2.2.4 可塑性
    2.3 创新思维的本质
        2.3.1 创新思维是一种实践智慧
        2.3.2 创新思维是建构与反思的统一
        2.3.3 创新思维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3.4 创新思维是出新与超越的统一
第三章 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基础
    3.1 分子层面:创新思维的驱动机制
        3.1.1 神经递质—创新思维的信息传递分子使者
        3.1.2 基因—创新思维的信息遗传载体
    3.2 突触层面:创新思维的信息决策中心
        3.2.1 电突触信息传递活动
        3.2.2 化学突触信息传递活动
    3.3 细胞层面:创新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
        3.3.1 神经元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核心细胞
        3.3.2 胶质细胞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支持细胞
    3.4 网络层面:创新思维的全脑整合区
        3.4.1 皮层的形态学特征与创新思维
        3.4.2 神经回路与创新思维
        3.4.3 皮层的表征区域与创新思维
        3.4.4 皮层区域联合系统与创新思维
        3.4.5 大脑左右半球与创新思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自觉发生的基础
    4.1 心理过程:创新思维形成层次
        4.1.1 认知过程对外源信息的创造性重构
        4.1.2 情绪情感是创新思维的感性驱动力
        4.1.3 意志是创新思维的持续驱动力
    4.2 心理状态:创新思维的调控层次
        4.2.1 注意是调控创新思维的关键
        4.2.2 灵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4.2.3 积极的心境和激情是诱发创新思维发生的源泉
    4.3 心理特征:创新思维的动力层次
        4.3.1 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动能之源
        4.3.2 人格是创新思维的助燃之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理论来源与内涵
    5.1 从心灵哲学探索创新思维的心-脑复杂关系
        5.1.1 心理属性不存在论的激进观点
        5.1.2 心理属性的还原论观点
        5.1.3 心理属性的突现论观点
        5.1.4 解释主义的观点
    5.2 从协同学揭示创新思维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
        5.2.1 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原理
        5.2.2 脑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创新机制
    5.3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内涵
        5.3.1 创新思维的脑生理机制是创新思维的自然发生基础
        5.3.2 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是创新思维的自觉发生基础
        5.3.3 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共同的解释对象
        5.3.4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遵循自组织的演化规律
        5.3.5 脑生理和心理的协同作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评价与展望
    6.1 通向重构之路的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
        6.1.1 对自然世界的重构
        6.1.2 对人文世界的重构
        6.1.3 对自我思维世界的重构
    6.2 创新思维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的未来展望
        6.2.1 加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6.2.2 实施创新思维的本土化的研究
        6.2.3 深化创新思维的脑和心理的生命历程研究
        6.2.4 建构创新思维的脑和心理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6.2.5 强化哲学解释学维度的创新思维研究
        6.2.6 开展营养健康学与创新思维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Unity3D教育游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以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教育游戏和游戏化教育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教育游戏相关概念
        2.1.1 教育游戏概念
        2.1.2 教育游戏的教育性特征
        2.1.3 教育游戏的分类
    2.2 游戏化教学的相关理论
        2.2.1 游戏化教育的概念
        2.2.2 游戏化教育的现状
        2.2.3 游戏化教育的历史
        2.2.4 游戏化教育的三个阶段
        2.2.5 游戏化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2.3 生物学相关概念
    2.4 Unity3D技术概念介绍
        2.4.1 Unity3D相关概念
        2.4.2 Unity3D核心模块
    2.5 教育游戏应用于初中生物学科的理论基础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2 游戏化学习理论
        2.5.3 探究式学习理论
        2.5.4 寓教于乐理论
        2.5.5 沉浸式学习理论
3 教育游戏与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3.1 生物课程在初中教育中的定位
    3.2 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3.2.1 从教学方法上分析
        3.2.2 从教材上分析
        3.2.3 从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3.3 初中生物教学的学生情况分析
        3.3.1 生物学科地位低
        3.3.2 生物学知识灵活性差
        3.3.3 课程学习较孤立
        3.3.4 学科之间的相关与交互性不足
    3.4 初中生物教学教师情况分析
    3.5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总结分析
    3.6 Unity3D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3.6.1 Unity3D开发教育游戏的概况
        3.6.2 Unity3D技术在初中生物教育游戏开发中的优势
4 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4.1 Unity3D游戏引擎的介绍
        4.1.1 基本界面介绍
        4.1.2 脚本概述
    4.2 教育游戏设计思路和架构
        4.2.1 教育游戏设计的思路
        4.2.2 游戏总体架构设计
        4.2.3 游戏设计总体流程图和具体步骤
    4.3 游戏情景实现的关键技术
        4.3.1 游戏中的碰撞检测机制
        4.3.2 游戏实现中的协同程序
        4.3.3 游戏中场景跳转的实现
    4.4 教育游戏的测试
    4.5 教育游戏的发布
    4.6 教育游戏预期目标
5 教育游戏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5.1 教学案例设计
        5.1.1 教学内容
        5.1.2 教学目标
        5.1.3 教学重点难点
        5.1.4 教学过程
    5.2 教学案例实施
    5.3 教学实施的评价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差异分析
    5.4 实验班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5.4.1 学校教师访谈分析
        5.4.2 学生调查分析
    5.5 调查后问题解决效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4)《网络环境下小学各学科分层教学实验研究》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目的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三、研究假设
四、核心概念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分层教学理论
    3. 最近发展区理论
    4. 协作知识建构理论
二、相关研究成果
    1. 分层教育在国外的发展
    2. 分层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3. 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研究过程
    1. 研究概述阶段
    2. 理论探讨阶段
    3. 模式设计阶段
    4. 策略改进阶段
    5. 效果评价阶段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行动研究法
    3. 准实验研究法
    4. 评价研究法
三、技术路线
    1. 语文学科:基于内容的目标分层学习
    2. 数学学科:基于练习的网络动态分层
    3. 信息技术学科:基于协作的分层创作练习
    4. 英语学科:基于目标的任务分层学习
    5. 科学学科:基于问题的分层探究学习
    6. 音乐学科:基于创造的网络隐性分层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层互动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使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1. 分组策略
    2. 教学目标分层设计策略
    3. 分层指导策略
    4. 分层评价策略
三、开发分层专题学习网站,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分层教学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提高课堂效率
四、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机制,提高与规范教学研究的方法,使科研工作常规开展
    1. 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和智能图
    2. 立足校本培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3.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科研常规化
一、课题研究结论分析
    1.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5. 教学中可以做到面向全体
二、课题研究获奖和成绩
    1. 借助跨越式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科研成果
    2. 不断创新探究,全国、省、市、区多媒体软件大赛屡获佳绩
    3. 善于成果收集,定期参加全国成果征集大赛
    4. 科研显特色,连续两届参加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5. 成果辐射,连续两届参加穗港澳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
一、研究局限
    1. 未能做好学习资源的分层设计,网络资源不够丰富
    2. 未能更科学地搜集实验数据,做好数据分析
二、后续工作

(5)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信息技术背景下CAI课件的变革
    1.2 CAI积件系统
        1.2.1 CAI积件系统的概述
        1.2.2 CAI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开发的基本要素
    2.1 理论基础
    2.2 开发原则
    2.3 开发技术路线
        2.3.1 开发目标与方向
        2.3.2 开发路线
3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开发选题
    3.1 开发内容
    3.2 知识点划分
    3.3 积件知识点统计
4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具体开发
    4.1 开发环境
        4.1.1 计算机环境
        4.1.2 多媒体软件环境
        4.1.2.1 积件库开发软件环境
        4.1.2.2 积件组合平台开发软件环境
    4.2 积件库开发与建构
        4.2.1 积件开发
        4.2.1.1“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积件开发
        4.2.1.1.1 文本、表格、公式积件开发
        4.2.1.1.2 图像积件开发
        4.2.1.1.3 Flash微课件积件开发
        4.2.1.2“有丝分裂”积件开发
        4.2.1.2.1 图像、动画、Flash微课件积件开发
        4.2.1.2.2 文本、表格、图表积件开发
        4.2.1.2.3 PPT微课件积件开发
        4.2.1.2.4 音频、视频积件开发
        4.2.2 积件库建构
    4.3 积件组合平台调试
5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教育实践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育实践研究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过程
        5.2.3 研究结果
    5.3“有丝分裂”的教育实践研究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过程
        5.3.3 研究结果
    5.4 研究结论
6 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修改与完善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积件系统内容及获取方式
    附录2 积件库管理代码的部分编号
    附录3 教育实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前测问卷
    附录4 教育实验PPT效果评价问卷
    附录5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积件式课件、传统式课件展示
    附录6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后测问卷
    附录7 有丝分裂:积件式课件、传统式课件展示
    附录8 有丝分裂: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后测问卷
    附录9 教育实验研究数据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基于VR技术的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虚拟现实教学课件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课件的相关理论
    2.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2 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可行性分析
        2.2.1 理论支撑
        2.2.2 软硬件支持
    2.3 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课件开发的有效支持
        2.3.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述
        2.3.2 教学课件的概述
        2.3.3 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课件的支持
        2.3.4 虚拟现实技术需要的软件
    2.4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课件的理论基础
    2.5 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课件开发的有效支持
        2.5.1 建立虚拟场景,实现形象教学
        2.5.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5.3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2.6 制作课件所需要的程序技术
        2.6.1 三维建模技术
        2.6.2 碰撞检测技术
        2.6.3 贴图技术
第3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课件的设计
    3.1 开发教学课件所使用的软件
    3.2 虚拟环境中的基本交互方式
    3.3 课件的音效、灯光
    3.4 导入模型到Unity 3D中
    3.5 Unity 3D关键技术实现
    3.6 编程语言的选用
    3.7 虚拟教学课件的发布
第4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课件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4.1 教学课件的设计思路
    4.2 教学课件中虚拟场景的建模
        4.2.1 地形地貌的建立
        4.2.2 虚拟山体的实现
    4.3 教学课件中的交互
    4.4 教学课件的应用效果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小学生本真习作的个案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及有关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本真习作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说明
        1.3.1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选择
        1.3.2 研究方法选择的说明
    1.4 研究过程的计划和安排
        1.4.1 叙事研究进入现场前的准备
        1.4.2 叙事研究阶段的安排和说明
2 小学生D习作故事叙述
    2.1 “我学会了······”习作故事——家庭生活的矛盾与冲突
    2.2“观察日记”习作故事——习作教学课堂的紧张与压力
    2.3“编写童话”习作故事——小学生D的内心矛盾独白
3 小学生D习作故事的意义解构
    3.1 小学生D习作的意义诠释
        3.1.1 小学生D习作(一)的意义诠释
        3.1.2 小学生D习作(二)的意义诠释
        3.1.3 小学生D习作(三)的意义诠释
    3.2 影响小学生本真习作的原因推测
        3.2.1 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中的问题
        3.2.2 家庭的因素影响小学生本真习作
        3.2.3 小学生自身习作素材的缺乏
4 小学生本真习作的策略建议
    4.1 促进小学生本真习作的建议
        4.1.1 教师完善习作教学设计,指导小学生本真习作
        4.1.2 家长把控好家庭因素,促成小学生本真习作
        4.1.3 小学生完善自身,储备和丰富习作素材
    4.2 小学生回归本真习作的建议
        4.2.1 保有习作主体的童真意识
        4.2.2 还原习作内容的生活真实
        4.2.3 保持习作形式的生态品格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案叙事记录表(一)
附录B 个案叙事记录表(二)
附录C 个案叙事记录表(三)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8)高中生物教学案教学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与进展
        1.1.1 教学案研究的背景
        1.1.2 教学案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教学案的理论基础
    2.1 教学案的概念
    2.2 教学案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认知结构理论
        2.2.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2.5 多伊奇的目标结构理论
    2.3 教学案的功能
        2.3.1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3.3 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教学效果
        2.3.4 促进师生互动和反思
第三章 教学案的设计
    3.1 教学案的设计原则
        3.1.1 主体性
        3.1.2 基础性和针对性
        3.1.3 层次性和系统性
        3.1.4 时效性
        3.1.5 评价多样性
    3.2 教学案的主要内容
    3.3 教学案的编制
    3.4 教学案的常见问题
        3.4.1 缺乏统一规范的模版
        3.4.2 内容习题化
        3.4.3 教学案的使用脱离教材
        3.4.4 应用效果受教师经验水平影响较大
第四章 教学案的使用
    4.1 课前预习
    4.2 课堂教学
        4.2.1 进行探究性学习
        4.2.2 进行习题训练和解题方法指导
        4.2.3 进行知识扩展
    4.3 课后作业
    4.4 教学反馈与反思
        4.4.1 教师的教学反馈和反思
        4.4.2 学生的反馈和反思
第五章 教学案的教学实验和案例研究
    5.1 实验的准备
        5.1.1 实验对象的确定
        5.1.2 实验的模式
        5.1.3 实验的测量
    5.2 实验的实施
    5.3 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5.3.1 数据统计结果和分析
        5.3.2 师生问卷调查分析
        5.3.3 师生个案访谈分析
    5.4 实验结论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教学案教学的影响因素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件九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生命及其生命教育思想越来越被关注
        二、弘扬、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考虑
        三、现实教育中诸多非生命教育现象的存在所引发的思考
        四、建构本土生命教育理论并指导生命教育实践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 中庸
        (二) 生命
        (三) 生命教育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
        (二) 有关《中庸》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 关于《中庸》生命教育思想研究的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框架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基本框架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命及其教育概论
    第一节 生命的多维解读
        一、生物学之生命
        二、社会学之生命
        三、哲学之生命
        四、心理学之生命
        五、教育学之生命
    第二节 生命与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原点与归宿
        二、教育:生命的重要实现方式
第三章 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本质观
    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生命教育的基础
        一、“天”、“命”与“性”
        (一) 天
        (二) 命
        (三) 性
        二、“天命之谓性”阐发的生命思想
        (一) 生命的本源性
        (二) 生命的普遍性
        (三) 生命的目的性
        三、“天命之谓性”——《中庸》生命教育的立教本原与归宿
        (一) 生命教育的本原
        (二) 生命教育的归宿
    第二节 “率性之谓道”——生命教育的规律
        一、“道”
        (一)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二) “率性之谓道”之“道”的诠释
        二、“率性”:生命教育之“道”
        (一) 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 激活生命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三) 展现生命本有的自由天性
    第三节 “修道之谓教”——生命教育的实现
        一、“修道之谓教”的基本内涵
        (一) “修”与“教”
        (二) 《中庸》之“教”的诠释
        二、“修道之谓教”:生命发展的重要活动
        (一) 自诚明,谓之性
        (二) 自明诚,谓之教
        (三)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四章 成己与成物:《中庸》的生命教育目的观
    第一节 教育史上三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庸》的观点
        一、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四、三种教育目的观在《中庸》中的反映
    第二节 成己:教育的个体目的
        一、尽人之性
        二、明诚
        三、成仁
        四、成智
    第三节 成物:教育的社会目的
        一、尽物之性
        二、合群己
    第四节 成己与成物: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和谐共生的教育目的
        一、致中和
        二、位育
第五章 尊德性与道问学:《中庸》的生命教育内容观
    第一节 作为生命教育内容的“道”
        一、天道
        二、人道
        三、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第二节 德性与知识
        一、德性之知
        二、问学之知
    第三节 德性与知识的统一
第六章 学问思辨行:《中庸》的生命教育过程观
    第一节 生命教育过程的本质
        一、认知本质
        二、情意本质
        三、实践本质
        四、群己本质
        五、生命教育过程本质的整体观
    第二节 生命教育过程的结构
        一、博学之
        二、审问之
        三、慎思之
        四、明辨之
        五、笃行之
        六、一贯生成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生命教育过程的特点
        一、内外交织
        二、尊道互动
        三、情知共振
        四、知行共孕
        五、个群统一
第七章 尽性与内省:《中庸》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尽性——开发生命的策略
        一、尽性即充分发掘、发展、发挥生命
        二、尽性策略的具体表现
        (一) 因材施教的策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二) 循序渐进策略——符合生命的规律性
    第二节 内省——感悟生命的策略
        一、慎独策略——发掘生命的自觉性
        二、内省策略——重视生命的自我体验
    第三节 好学—激发生命的策略
        一、好学的内涵与价值
        二、好学策略:激发生命
    第四节 力行——实践生命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10)高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语言
    1.2 教学语言
    1.3 教学语言艺术
        1.3.1 口头语言艺术
        1.3.2 书面语言艺术
        1.3.3 体态语言艺术
    1.4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5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6 高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化应该具备的特点
        1.6.1 科学性
        1.6.2 生命性
        1.6.3 形象性
        1.6.4 趣味性
        1.6.5 情感性和教育性
    1.7 与传统语言的区别
        1.7.1 传统语言
        1.7.2 两者主要区别
    1.8 生物学科语言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语言方面依据
    2.2 心理学方面依据
    2.3 教育理论方面依据
        2.3.1 认知构建主义理论
        2.3.2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传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实施教学语言艺术化过程及结果分析
    3.1 教学语言艺术化实施前调查问卷分析
        3.1.1 对问卷中客观题的分析
        3.1.2 对问卷中主观题的分析
        3.1.3 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
    3.2 教学语言艺术化实施的主要环节
        3.2.1 课前引言
        3.2.2 课堂讲述
        3.2.3 课后总结语
    3.3 教学案列
    3.4 实施语言艺术化教学成果分析
    3.5 实施后调查问卷分析
4 实施教学语言艺术化遇到的几点问题
5 教学语言艺术的优化和提高
6 实施教学语言艺术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附 图表
    附Ⅰ 调查报告样卷
    附Ⅱ 两班成绩统计图表
致谢

四、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从课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教学交互式课件的制作技术及其应用[D]. 杨光. 西南大学, 2021
  • [2]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心理协同发生机制探析[D]. 李鸽. 吉林大学, 2020(01)
  • [3]Unity3D教育游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程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网络环境下小学各学科分层教学实验研究》研究报告[J]. 黎慧娟,杨国超.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6(S1)
  • [5]高中生物学CAI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郭芸.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基于VR技术的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李小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05)
  • [7]小学生本真习作的个案叙事研究[D]. 刘洪蒨. 宁波大学, 2015(04)
  • [8]高中生物教学案教学的设计与应用[D]. 黄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9]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 李卯.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10]高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化初探[D]. 朱健. 扬州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摘自课件《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