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一、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克特,张萍,陈荣祥,李林,顾丁[1](2022)在《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探究了外源性植物激素生长素3-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嘌呤(6-BA)和赤霉素(GA3)对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片酚酸质量分数的影响.以5年生以上盐肤木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IAA,6-BA和GA3及其相同浓度的混合液对盐肤木叶片进行处理,每隔5 d采集并测定1次盐肤木叶片的酚酸质量分数,以乙醇溶液为对照.结果表明:IAA,6-BA,GA3单种激素对盐肤木叶片酚酸质量分数有明显的提高,3种激素单独喷施后,多酚最高增长率分别出现在第15,10,15 d,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6.54%,48.48%,70.58%;混合激素IAA+GA3,IAA+6-BA,6-BA+GA3,IAA+6-BA+GA3喷施后,多酚最高增长率分别出现在第10,10,10和15 d,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2.27%,52.73%,33.07%和74.37%.这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IAA,6-BA,GA3单种激素提高盐肤木叶片多酚质量分数的最适宜浓度分别为50,30,30 mg/L,与单独喷施相比,这3种激素混合喷施对提高盐肤木叶片多酚质量分数的效果更好;抗氧化分析也表明3种激素混合喷施组抗氧化性高于对照组;超高效液相色谱表明外源性植物激素主要通过增加根皮苷与没食子酸质量分数提高盐肤木叶片的抗氧化性.

胡克特[2](2021)在《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多酚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探究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片多酚积累的影响,以期寻求一条替代从五倍子中获取酚类化合物的途径,从而使没食子酸、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次生代谢产物的获取摆脱对倍蚜和五倍子的依赖,进而促进我国酚类化合物相关的产业发展,并且为植物酚类代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探究其抗氧化活性,以期发掘盐肤木叶多酚的更多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通过液质联用对盐肤木叶片及五倍子内源性激素进行检测,并比较两样本植物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同时优化盐肤木叶多酚的提取条件。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外源性植物激素,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对盐肤木叶进行喷施,并对植物激素喷施后的盐肤木叶的多酚含量进行检测,与同时期对照组相比,以提高盐肤木叶多酚含量为目标,筛选出最佳的外源性激素组合和剂量,并对筛选出外源性植物激素喷施效果最佳组与对照组进行抗氧化比较,随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成分测定,分析何种次生代谢产物的提高了盐肤木叶的抗氧化性。最后,使用无参转录组学分析外源性植物激素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分子机制。结果:1盐肤木叶及五倍子的内源性植物激素比较通过液质联用对五倍子及盐肤木叶片进行检测发现五倍子与盐肤木叶片中的IAA、TZR、GA4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其中五倍子中的IAA、TZR含量分别为12.87±11.51 ng/g,13.66±7.01 ng/g,显着高于同时期盐肤木叶中的1.72±0.29ng/g,0.35±0.05 ng/g,而五倍子中的GA4显着低于叶片,其中五倍子的GA4仅为0.48±0.6 ng/g,显着低于盐肤木叶中的102.31±31.26 ng/g。2盐肤木叶多酚提取优化结果显示,用摩尔比为1:3的氯化胆碱和1,3-丁二醇制备的低共熔溶剂,当提取条件为含水量48%,超声温度41℃,超声时间37 min,多酚得率可达88.97mg/g。3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片次生代谢物影响及抗氧化活性分析通过检测一年中盐肤木叶多酚变化情况,发现盐肤木在6月-7月多酚变化较为迅速,7月到8月含量达到峰值为114.5±0.78 mg/g,故选择6月对盐肤木叶进行外源性激素喷施,刺激叶片生长。对盐肤木老、中、嫩叶片多酚及其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其含量分别为62.42±18.07 mg/g,63.71±15.99 mg/g,54.78±10.23 mg/g,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根皮苷有显着差异,嫩叶片中此3种药用成分含量较为突出。对1年期和3年期盐肤木进行研究发现,1年期盐肤木较3年期盐肤木,没食子乙酯较高,根皮苷含量较低。IAA、6-BA、GA3单种激素对盐肤木叶片多酚含量有明显提高的浓度分别为50、30、30 mg/L。IAA、6-BA、GA3 3种激素单独喷施后,多酚最高积累量分别出现在第15、10、15d,与对照比较,分别增加了46.54%,48.48%,70.58%;混合激素IAA+GA3、IAA+6-BA、6-BA+GA3、IAA+6-BA+GA3喷施后,相比对照组的多酚最高积累量分别出现在第10、10、10和15 d,与对照组比,分别增加了42.27%、52.73%、33.07%和74.37%。激素刺激组DPPH,ABTS的IC50分别为49.70 mg/L和2.15 mg/L对照组的IC50分别为79.90 mg/L,4.77 mg/L,DPPH,ABTS自由基清除,及铁离子还原3次抗氧化试验均显示激素刺激组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着抗氧化差异,并且试验组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发现试验组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根皮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4试验组与对照组转录组学分析试验组(G)与对照组(H)共有52359个Unigene被GO数据库进行功能分类,其中细胞组分有20个功能分类;分子功能有10个功能分类;生物过程有26个功能分类。共有4130个DEG使用KEGG数据库注释到128个通路,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最多,有15个,其次是氨基酸和脂质代谢均有14个、其他次生生物合成12个通路等;比较G组与H组盐肤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2545个,其中上调基因共有个7379(试验组中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下调基因共有5166个(试验组中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与抗氧化成分可能相关的次生代谢途径分析表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苯丙烷、酪氨酸和色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在两组材料中有显着的表达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液质联用技术找出了盐肤木叶与五倍子具有显着差异的激素,并且通过多酚提取响应面试验,得到了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盐肤木叶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因素。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发现混合激素组没食子酸,根皮苷,没食子儿茶素等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适当的外源性植物激素有助于提高盐肤木叶片的次生代谢物含量进而提高其抗氧化活性。这可能使“喷施外源性植物激素提高盐肤木叶片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并直接从叶片中提取没食子酸等,从而使酚类的获取摆脱对倍蚜和虫瘿的依赖”的设想得以实现。这有利于促进我国酚类化合物相关的产业发展,同时,还将为植物酚类代谢及提高抗氧化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最后,我们初步探究了外源性植物激素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机制,外源性混合植物激素可能调节苯丙烷合成完成调节次生代谢产物合成。

刘厚伯[3](2021)在《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并优化应用白及悬浮细胞高效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培养体系。2.筛选调控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分析并验证基因间的互作机制。3.探索白及ARF基因家族对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方法:1.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含量为主要监测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各关键因素的参数进行优化,在培养40天之后计算悬浮细胞的诱导率。随后挑选出疏松、嫩黄色的悬浮细胞,接种于同种增殖培养基上。在第2次继代和第4次继代时称重,计算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在继代培养60 d后进行高效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培养,接种于15种优化增殖培养基上。在高效培养30天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对羟基苯甲醇(HBA)、Dactylorhin A、Militarine和Coelonin进行含量测定。2.采用方法1中的悬浮细胞材料,利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关键节点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3.根据方法2中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功能聚类、LncRNA、SSR等分析,并根据KEGG通路挑选出影响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主要代谢通路。4.根据方法3中的结果,对白及悬浮培养细胞的每两个发育时期进行比较,结合含量变化,对其中8个时间点(3Dpi、18 Dpi、27 Dpi、30 Dpi、33 Dpi、36 Dpi、39 Dpi、42 Dpi)的相关差异基因进行了分析。利用R语言筛选出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材料的基因表达量变化,并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相互关系进行分析。5.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及悬浮细胞ARF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序列分析,并对其与拟南芥和铁皮石斛的ARF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利用R语言对白及ARF基因家族及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高效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白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以白及种子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获得白及悬浮培养细胞诱导培养的优化培养基为 MS+1.0 mg/L 6-BA+2.0 mg/L 2,4-D+0.5 mg/LNAA+30 g/L 蔗糖。继代培养的优化培养基为 1/2MS+1.0 mg/L 6-BA+3.0 mg/L 2,4-D+0.5 mg/L NAA+30 g/L蔗糖。随后,添加不同的前体和有机物,结果显示1/2 MS+1.0 mg/L 6-BA+3.0 mg/L 2,4-D+30 g/L蔗糖+50 mg/L苯丙氨酸培养基中培养出的悬浮培养细胞的HBA及Coelonin含量比其它方案组高(p<0.05);MS+1.0 mg/L 6-BA+3.0 mg/L 2,4-D+30 g/L蔗糖+20 mg/L苯丙氨酸中培养出的悬浮培养细胞的Dactylorhin A及Militarine含量比其它方案组高(p<0.05)。2.全长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Illumina技术和PacBio SMRT技术对白及悬浮培养细胞的全转录本进行了测序,构建了白及全长转录组数据库,对得到的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总共得到了 100,276个高质量的全长转录本,平均长度为2,530 bp,N50为3,302 bp。约52%的转录本获得了功能注释,其中52,018个unigenes映射到GO的不同功能条目;53,316个unigenes获得KOG注释,并分为26个功能分类;80,020个unigenes获得了 KEGG注释,映射到363条信号通路。并预测到15,133个1ncRNA,68,996条unigenes包含SSR位点。对其中30对SSR位点引物进行扩增,获得了稳定的条带。3.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关键节点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白及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发现含有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是高效培养第3天(3 Dpi)和第42天(42 Dpi)的比较组,包含7,00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894个,下调基因3,112个。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发现苯丙素的生物合成、蔗糖和淀粉代谢、糖异生和糖酵解的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在每两个时间点比较中均有显着差异表达。表明这4个代谢途径在每两个时间点中的差异积累与其关键基因差异表达有关,可能是白及悬浮培养细胞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积累含量形成的首要原因。4.调控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目的基因筛选与表达量关联分析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及含量分析发现,从33 Dpi开始,HBA和Dactylorhin A的含量开始下降,而Militarine和Coelonin的含量呈指数上升,推测HBA和Dactylorhin A可能促进Militarine和Coelonin的含量积累。差异表达基因与积累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代谢相关基因可能是造成不同时间点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共筛选出14个参与Coelonin合成的候选基因,18个参与HBA合成的候选基因,23个参与Dactylorhin A合成的候选基因及41个参与Militarine合成的候选基因。随后选择其中10个unigenes进行qPCR验证,结果显示,这10个unigenes在不同时间点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5.白及悬浮培养细胞ARF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BsARFs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磷酸化位点、保守结构域、保守基序以及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并分析BsARFs在不同时间点下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白及中共鉴定得到28个ARF基因,其编码蛋白的长度在230-860 aa之间,蛋白分子量约为25.81655-95.78813 kDa,等电点在5.17-10.05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均定位于细胞核。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27个成员均含有B3和ARF结构域,部分蛋白含有Aux/IAA结构域,共有20个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显示,28个BsARFs与37个AtARFs和22个DcARFs蛋白一起可分为三个大组,5个亚家族。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白及中ARF基因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相关基因PAL、P450、BGLU关系密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发现,白及悬浮细胞中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显示出较强协同性的有:ARF17和P450、PAL1、PAL2、PAL3基因,ARF1与PAL2、PAL3基因,ARF22、ARF26 和 BGLU4。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起白及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液体培养体系,并构建了白及全长转录组数据库,从中筛选得到白及悬浮培养细胞中与4种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与Coelonin合成相关的有14个,与HBA合成相关的有18个,与Dactyl orhin A合成相关的有23个,与Militarine合成相关的有41个。最后对整个培养时期的白及悬浮细胞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得到28个白及ARF基因,并推测白及中ARF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次生代谢。

张汉琪[4](2021)在《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腐植酸(Humic Acid,HA)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有机弱酸混合物。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与溶解性大小,腐植酸可分为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类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质,腐植酸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增产增效作用显着,尤其以腐植酸盐与黄腐酸应用最为广泛。柠檬是药食同源水果的代表之一,含有挥发油及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同时柠檬种植也是瑞丽地区的经济支柱性产业。本论文以瑞丽地区种植柠檬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腐植酸钠和黄腐酸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腐植酸类物质的作用机制与柠檬的品质提升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碱提法从四川德阳的褐煤提取了腐植酸纳与黄腐酸,并对其中的水分、灰分、总腐植酸、游离腐植酸、水溶性腐植酸、黄腐酸含量以及p H值进行测定。(2)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11个采收期经过不同处理方法(叶喷或浇灌)的柠檬叶中的挥发油,含量对比分析表明:叶喷或浇灌处理时,5g/L的黄腐酸和5g/L腐植酸钠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含量均有提升效果,且黄腐酸优于腐植酸钠;浇灌处理时,施用黄腐酸的较优浓度为5g/L,腐植酸钠为1g/L;施用方式上,总体上叶喷效果优于浇灌,但叶喷的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3)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6个采收期经过不同处理方法(叶喷或浇灌)的柠檬叶中的总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含量对比分析发现:黄腐酸和腐植酸钠对柠檬叶中黄酮含量均有提升作用,但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浇灌处理时,5g/L的黄腐酸的提升效果优于5g/L的腐植酸钠;叶喷处理时,5g/L的腐植酸钠的效果优于5g/L的黄腐酸;浇灌时,黄腐酸的较优浓度为5g/L,腐植酸钠为5g/L;施用方式上,总体上叶喷效果优于浇灌,但叶喷的提升效果呈现季节差异。(4)运用转录组测序方法,结合代谢组分析结果,对腐植酸与黄腐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5g/L黄腐酸浇灌处理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765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211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淀粉和蔗糖代谢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10g/L腐植酸钠浇灌处理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71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35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吞噬体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腐植酸钠叶喷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有307个,其中经KEGG数据库注释了106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等。结合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分析推断: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当中萜类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可能与腐植酸类物质对他们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与中间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有关,如牻牛儿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香豆酰-CoA连接酶等。

戚莹雪[5](2020)在《干旱胁迫对丹参根部丹参酮类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适度干旱胁迫对丹参根部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从转录和代谢水平揭示脱落酸介导丹参植株响应适度干旱胁迫调控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变化规律,明确脱落酸对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为生产中制定合理水分管理措施、创新优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控水试验,设置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组,控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田间持水量的75%(75%θf)、65%(65%θf)、55%(55%θf)、45%(45%θf);利用高效液相、质谱成像、液质联用等技术分析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丹参植株根部丹参酮类成分及内源激素含量;分别用10%PEG、200μM脱落酸(ABA)、脱落酸合成抑制剂氟啶酮处理丹参毛状根,比较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四种丹参酮类成分含量,明确脱落酸在干旱介导下对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利用二代转录组测序结合q RT-PCR技术分析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丹参植株根中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具有响应干旱胁迫调控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关键基因,揭示干旱胁迫对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结果:(1)丹参植株根部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四种丹参酮类成分和脱落酸含量随干旱胁迫加重逐渐升高,在土壤含水量为45%θf时,四种丹参酮类成分与ABA含量均最高。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依次为21.95 mg/g、52.47 mg/g、13.96 mg/g和161.26 mg/g,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89倍、2.68倍、2.39倍和2.04倍;ABA含量达到了10.81 ng/g,与对照相比提高了8.38倍。(2)丹参毛状根经脱落酸、PEG处理后,四种丹参酮类成分均比对照显着提高,但以脱落酸合成抑制剂氟啶酮处理,四种丹参酮类成分显着降低。(3)干旱胁迫处理后丹参根部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有1个蛋白激酶与干旱胁迫下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密切相关,该基因与拟南芥Sn RK2.8同源性较高,命名为SmSnRK2.8,该基因被干旱胁迫和脱落酸诱导显着上调表达。结论:干旱胁迫促进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依赖于脱落酸,SmSnRK2.8与介导干旱调控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关键合成酶基因表达密切相关,提示干旱和脱落酸是调控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

赵文佳[6](2020)在《青钱柳红色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筛选及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花青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青素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目前已被分离和鉴定的有700多种。研究表明,花青素作为活性次生代谢物,不仅在植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且在人体内还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功能活性。因其呈色性能好、健康、安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行业。目前,花青素主要从植物的根、茎、花和果实等原料中提取,虽然植物原材料种类多、来源广,但易受气候、环境和病虫害等的影响,且原材料成分复杂,所提色素纯化难度大、成本高。植物细胞培养具有周期短、可控性强、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目标物易于提取和纯化等优点,有望成为花青素生产的重要方式。目前已有葡萄、甘薯、马铃薯等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色素方面的研究,但因稳定性和成本方面的原因尚未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诱导和筛选出了一株独特、新颖的青钱柳红色愈伤系,研究了其形态、生长和代谢方面的特性,并建立了红色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以期用于花青素的生产,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诱导和筛选出了一种独特、新颖的青钱柳红色愈伤系:采用L9(34)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激素水平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添加了1.0 mg/L KT、0.5 mg/L2,4-D和0.3 mg/L NAA的MS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通过诱导和筛选,共获得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系,培育出了一株新颖的青钱柳红色愈伤系。该红色愈伤组织颜色鲜红、质地疏松、具有金属光泽,且生长迅速,遗传性状稳定。(2)鉴定了青钱柳红色愈伤系中的主要次生代谢物:采用UPLC-MS/MS和HPLC技术对青钱柳红色愈伤组织中的次生代谢物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其中主要有四种多酚类物质((+)-儿茶素、原花青素B1、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三种三萜类物质(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同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青钱柳愈伤组织多酚和三萜类物质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3)比较了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青钱柳愈伤系在生长、形态和代谢上的主要差异:两种典型的青钱柳愈伤系生长曲线均呈“S”型,但红色愈伤组织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生物量均略低于淡黄绿色愈伤组织;两种愈伤系的性状都很稳定,且生长迅速,其中红色愈伤组织颜色鲜红、质地疏松、具有金属光泽,淡黄绿色愈伤组织呈淡黄绿色、颗粒状、疏松易碎;在两种愈伤系中均能检测到不同含量的(+)-儿茶素、原花青素B1、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但仅在红色愈伤组织中检测到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4)采用比较转录组测序分析方法,解析了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青钱柳愈伤系的次生代谢差异机理:采用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平台对青钱柳红色和淡黄绿色愈伤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105,041个高质量Unigene序列,将组装得到Unigenes通过Blast X与NR、Pfam、String、Swissprot、GO、COG和KEGG公共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有62.21%的Unigene在公共数据库中得到注释;通过红色和淡黄绿色愈伤组织中花青素和三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出了2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RT-q PCR验证,其中包括5个花青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CHS、CHI、F3’5’H、3GT和3Gal T)、8个三萜合成代谢基因(HMGS、HMGR、MVD、DXS、FPS、SS、SE和β-AS)和8个转录因子(MYB44、MYB7、MYB1、MYC2、b HLH122、WD40、ERF003和ERF105);同时根据上述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解析了红色和淡黄绿色愈伤系之间次生代谢差异的机理。(5)建立了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花青素的技术体系:以形状优良的青钱柳红色愈伤组织为材料,建立了红色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花青素技术体系,并对接种量、装液量、摇床转速、光照,激素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主要培养条件为10%接种量、40%装液量、105 rpm/min摇床转速、连续光照,优化的激素组合为0.3 mg/L TDZ、0.3 mg/L 2,4-D、0.1 mg/L NAA和1.0 mg/L IBA;优化条件下,细胞培养至第7天时,花青素总含量和总产量达到峰值,分别为1342.36μg/g和20.81 mg/L;培养至第8天时,生物量达到峰值,为15.75 g/L(干重)。综上所述,本文所筛选和培育出的青钱柳红色愈伤系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在形态和代谢上与常见的淡黄绿愈伤系有着显着的差异,转录因子、多酚和三萜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上的显着差异使得其总花青素、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均显着高于淡黄绿色愈伤系,以该红色愈伤系所建立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较为稳定,细胞生长旺盛,花青素含量高,在花青素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陈海敏[7](2020)在《丹参伴生微生物组及其优势种调控丹参酮合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丹参是一种重要的根茎类药材,其主要药用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的合成受到伴生微生物的调控。但是关于丹参种子和根系伴生微生物组的结构、装配规律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对伴生微生物组的优势种调控丹参次生代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论文拟通过扩增子和宏基因组测序等分析技术,解析丹参种子核心微生物组,研究根系微生物组的结构、装配规律和种群动态,并比较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组的结构差异与功能特征,同时利用无菌组培苗共培养体系研究部分优势种调控丹参酮合成的机制,为揭示微生物在丹参药材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丹参种子核心微生物组的优势属主要包括泛菌属(Pantoe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核心微生物组富集与萜类代谢相关的功能,是丹参次生代谢调控的基因储备库。2.丹参种子内生真菌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D603具有产IAA、溶磷和产铁载体等活性,可以定殖于丹参根部细胞间隙或表面,促进其生长和根系发育,并通过刺激DXS、HMGR、GGPPS、CPS、KSL和CYP76AH1等关键基因的上调表达,促进丹参酮的合成,提高丹参药用成分的含量。3.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同种紫花丹参,根际共同富集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9个细菌属,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小光壳属(Leptosphaerulina)、球囊霉属(Glomus)等5个真菌属。随着丹参的物候期的变化,根际微生物组中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的相对丰度急剧下降,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变化不大,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abacteria)和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的丰度也都显着提高,每个生长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优势类群。丹参种际和根际共有优势细菌属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新鞘氨醇杆菌属(Novsphingo-bium)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而共有优势真菌属有茎点霉属(Phom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和镰孢霉属(Fusarium)。4.紫花丹参根际富集节担菌属(Wallemi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而白花丹参根际富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和沃德霉属(Wardomyces)。紫花丹参根部内生组织主要富集Ohtaekwangia属、球囊霉属(Glomus)、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和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而白花丹参则富集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鞘脂菌属(Sphingobium)、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和油壶菌属(Olpidium)。两种丹参根际微生物组中富集与宿主根系分泌物分解相关的ABC转运蛋白,碳代谢、氨基酸合成与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相关的鞭毛组装、细菌趋化性、双组分系统等功能特征。5.丹参根际微生物组优势种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DF11可以定殖于丹参根部组织细胞间隙,通过调控丹参酮合成通路中的HMGR、DXS、DXR、GGPPS、CPS和CYP76AH1等关键基因的上调表达,促进丹参酮的生物合成,从而提高丹参根部的丹参酮含量。6.丹参根际真菌可培养优势种支顶孢霉(Acremonium sp.)DF2、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DF20、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DF23和歧皱青霉(Penicillium steckii)DF33等根际可培养优势种都能产IAA,都可以定殖于丹参根部细胞间隙,并通过调控DXS、DXR、HMGR、GGPPS、CPS、KSL、CYP76AH1等关键基因的上调表达,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在菌株定殖后第1周或第2周达到响应高峰,各菌株对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合成的促进效果比较显着。本研究通过对丹参种子和根系微生物组的结构解析,初步阐明了丹参伴生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装配规律和种群动态,揭示了紫花和白花丹参根系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异同点。还从丹参种子和根际伴生微生物组中发现了几株能促进丹参酮合成的优势种,它们都可以定殖于丹参根部,并通过刺激关键基因的上调表达促进丹参酮的合成与积累,从而提高丹参药材的品质。研究结果为阐明丹参伴生微生物在调控次生代谢和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丹参优质栽培和道地性成因提供了理论指导。

李金蓉[8](2019)在《提高狼爪瓦松愈伤组织中有效物质积累及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狼爪瓦松(Orostachs Carttilaginowus)为景天科瓦松属植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目前,狼爪瓦松野生资源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人工栽培技术不完善,使原材料来源受到限制,阻碍着其资源利用和开发。因此,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是获取原材料的另一途径。本研究以狼爪瓦松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选用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SA)两种诱导子,筛选并优化了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添加方式;同时,通过研究MeJA和SA介导的黄酮类物质合成途径一氧化氮(NO)合成及其相关酶活性,以期通过调控NO信号水平来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为今后狼爪瓦松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了促进愈伤组织中活性物质的积累,选用SA和MeJA两种诱导子处理,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培养25 d后加入诱导子的浓度为100μmol时有利于活性物质的积累。当SA时处理48 h有利于总多糖和总黄酮的积累,SA处理36 h有利于总酚的积累;MeJA处理48 h时总多糖,总酚和总黄酮的积累均达最佳。反应器内添加诱导子培养效果对比结果表明,两种诱导子均明显提高愈伤组织中活性物质的积累,经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活性物质积累略高于MeJA处理。为探明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的合成中H202和NO及其相关酶的变化,测定了一氧化氮合酶(NOS)、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五种黄酮类物质含量,添加过氧化氢酶(CAT)分析H202介导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使用硝酸还原酶(NR)的抑制剂钨酸盐(TUN),硝酸还原酶(NR)的补偿型抑制剂谷氨酰胺(Gln),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PBITU,NO外源供体硝普化钠(SNP)及NO淬灭剂c-PTIO。试验结果表明,NO为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的合成1屮关键信号分子,NR在NOS的参与下介导黄酮类物质合成起重要作用,且NO进发时间先于黄酮类物质,推测NO位于黄酮上游,NO达峰值时间则迟于H2O2,推测NO为其下游分子。因此,添加MeJA和SA处理愈伤组织,能够有效提高其活性物质积累,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杨雨迎[9](2018)在《三七悬浮细胞培养技术及皂苷积累规律》文中提出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等疾病,是一种市场需求量极高的药用植物。但三七因受自然环境、生态气候、可耕作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广泛栽培受到严重限制。采用组织培养技术,除了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还能集中生产植物中有效的次生代谢产物,以此缓解三七市场短缺及野生资源保护问题。本研究以云南文山一年生三七苗为外植体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其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继代、细胞悬浮培养、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等研究,优化出适和的培养条件,从而建立起高效的悬浮培养体系,为后续放大培养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珍惜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培养阶段,通过研究不同外植体、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对三七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利用三七叶和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接种于培养基MS+2.0 mg·L-1 2,4-D+0.5 mg·L-1 6-BA条件下进行的继代培养效果最好。2.悬浮培养体系建立阶段,以疏松易碎、生长旺盛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从基本培养基类型、激素种类和浓度、初始接种量、转速、碳源浓度、pH等方面优化生长条件,并绘制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在MS+2.0 mg·L-12,4-D+0.5 mg·L-16-BA+1.0 mg·L-1 NAA+1.0 mg·L-1 KT+30 g·L-1 蔗糖,pH 5.8,初始接种量 60g·L-1,摇床转速110 rpm的条件下,细胞长势最佳,细胞生长呈“S”形曲线,在接种后第20d生物量达到最大。3.次生代谢产物积累阶段,主要分析了总氮量、NO3-/NH4、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对三七总皂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量为60 mmol·L-1,30 mmol·L-1 KNCO3+15 mmol·L-1 NH4NO3,即NO3-/NH4+=3:1时,总皂苷含量达到最大;低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对三七总皂苷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其浓度为50μmol·L-1时,总皂苷含量最大;水杨酸对三七总皂苷的积累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其浓度为100 μmol·L-1时,总皂苷含量最大。

尤红[10](2017)在《野生丹参微生物资源及其对毛状根的诱导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效提升丹参活性成分的含量是目前丹参种植的目标之一,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具有促进作用。本论文研究了野生丹参植株中的微生物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的诱导效应,以为生产中提高丹参品质提供新思路。首先,系统分析了多地区多生境的野生丹参微生物资源并重点研究了它们对丹参次生代谢的影响。结果:1)分离了7个不同地区的丹参微生物,共1022株,鉴定了240株,它们属于63种细菌及7种真菌;多数细菌归属于Pseudomonas、Bacillus、Acinetobacter、arthrobacter、Rhizobium和Sphingobium等属,真菌归属于Aspergillus、Purpureocillium、Aspergillus、Mucor、Hypocrea和Trichoderma等属。2)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对丹参毛状根药用活性成分的影响,发现一些细菌促进丹酚酸的合成;多数试验真菌显着促进丹参酮的合成。显着促进丹酚酸合成的细菌包括Pantoea dispersa 14DSR23、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CaHYR1、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 CaHYR26、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piscium SCR22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eofaciens LNHR13,诱导后丹酚酸B(SAB)的含量为对照组的1.21-2.28倍,诱导后迷迭香酸(RA)的含量为对照组的1.38-2.50倍;显着促进丹参酮合成的真菌有Aspergillus japonicus L74、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R75、Aspergillus insuetus R77、Mucor irregularis R78、Hypocrea nigricans S79、Aspergillus japonicus S80、Trichoderma atroviride S81,此外还有部分细菌Pseudomonas sp.DS3G2、HYR1、Pseudomonas vancouverensis DS6,诱导后的总丹参酮含量为对照组1.62-10.14倍。促进总酚酸合成效果最好的菌株是细菌LNHR13,促进总丹参酮合成效果最好的是真菌L74,同时显着促进两类成分合成的是细菌DS3G2、HYR1和DS6。其次,分析了菌株LNHR13促进丹酚酸合成的主要活性成分。1)菌株LNHR13发酵液的水溶性成分以及多糖成分对毛状根的鲜重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同时显着促进丹参素钠、RA和SAB三类丹酚酸及总丹酚酸的合成。2)基于GC-MS,从LNHR13的水溶性成分中鉴定出植物生长激素(IAA)、水杨酸(SA)和玉米素(t-ZOG),进一步分析发现促进丹酚酸积累的菌株均含有丰富的植物激素,其中含量最高的为IAA(559.182-71543.05ng/m L),含量次高的为SA(28.86-379.21ng/mL)和t-ZOG(33.619-88.027ng/m L)。采用外源IAA和SA验证发现,IAA和SA均可促进丹参毛状根的生长,SA显着促进丹酚酸的合成。3)验证LNHR13中的胞外多糖对丹参毛状根的诱导作用,发现该胞外多糖显着促进丹酚酸的合成,其最佳浓度为20mg/L和40mg/L,诱导时间为9d。最后,研究了活体菌株LNHR13对丹参毛状根的诱导效应。活菌均抑制毛状根的生长和丹酚酸的合成,但促进丹参酮的生物合成,0.01%的菌体接种时显着促进四种丹参酮的积累。综上,本论文从野生丹参中获得了多种微生物资源,一些细菌显着促进丹参毛状根丹酚酸的合成;一些真菌显着促进丹参酮的合成。对丹酚酸促进作用最强的细菌LNHR13,其主要活性成分是植物激素和胞外多糖。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微生物与植物互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植物材料及其处理
        1.2.2 多酚提取
        1.2.3 多酚测定
        1.2.4 抗氧化性对比
        1.2.4.1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
        1.2.4.2 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
        1.2.4.3 铁还原能力
        1.2.5 对A组和B组进行多酚及类黄酮测定
        1.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绘制
    2.2 喷施不同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片多酚的影响
    2.3 抗氧化分析比较
        2.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3.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2.3.3 铁离子还原能力
    2.4 A,B组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质量分数测定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多酚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盐肤木叶及五倍子的内源性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盐肤木叶多酚提取工艺的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外源性植物激素处理前后的盐肤木叶的转录组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激素在虫瘿次生代谢物积累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白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前言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全长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前言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相关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前言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白及细胞转录组的ARF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NA-seq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1.1.1 植物初生代谢
        1.1.2 植物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联系
        1.1.3 黄酮类物质的功能和植物代谢研究进展
        1.1.4 萜类物质的功能和植物代谢研究进展
        1.1.5 生物碱类物质的功能和生物代谢研究进展
    1.2 自身与环境因素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植物自身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3 腐植酸对植物次生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腐植酸对植物的根系生长与营养吸收的影响
        1.3.2 腐植酸对环境胁迫下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1.3.3 腐植酸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调控对植物的影响
        1.3.4 腐植酸对土壤与肥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腐植酸的提取及分析与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腐植酸的制备与分析
        2.2.1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2 原料与药品的准备
        2.2.3 腐植酸钠与黄腐酸的制备
        2.2.4 水分的测定
        2.2.5 灰分的测定
        2.2.6 总腐植酸的测定
        2.2.7 游离腐植酸的测定
        2.2.8 水溶性腐植酸的测定
        2.2.9 分析结果
    2.3 试验设计与试验布置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布置
第三章 腐植酸对柠檬叶中挥发油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柠檬叶中挥发油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两种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腐植酸类物质浓度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腐植酸类物质施用方式对柠檬叶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腐植酸对柠檬叶中总黄酮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柠檬叶样品的前处理
        4.2.3 芦丁标准液的配制以建立芦丁标准曲线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4.3.2 方法学考察
        4.3.3 不同处理组中柠檬叶中总黄酮含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次生代谢的影响机制探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柠檬叶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数据分析
    5.3 转录组结果与分析
        5.3.1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5.3.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统计分析
        5.3.3 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5.3.4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统计分析
        5.3.5 基因结构分析
        5.3.6 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5.3.7 转录组测序相关性分析
        5.3.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5.3.9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5.3.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析
    5.4 代谢组分析
        5.4.1 柠檬叶中差异代谢物分析
        5.4.2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5.5 联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干旱胁迫对丹参根部丹参酮类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1 丹参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1.2 转录因子对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调控
    2 植物激素对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影响
        2.1 茉莉酸
        2.2 水杨酸
        2.3 脱落酸
    3 水分对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1 水分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水分对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4.1 转录组测序技术
        4.2 RNA-Seq在药用植物研究中进展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根重测定
        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2.3 过氧化酶(POD)活力测定
        2.4 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测定
        2.5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6 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2.7 总蛋白含量测定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形态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根重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叶片SOD、POD、CAT活力的影响
        3.4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叶片MDA、PRO、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根部丹参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丹参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2.2 质谱成像
    3 实验结果
        3.1 干旱胁迫的丹参植株丹参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丹参植株根部丹参酮类成分的横向分布
    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体内植物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提取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ABA对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ABA处理对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PEG、ABA及ABA合成抑制剂对丹参毛状根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下丹参植株根部转录组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提取方法
        2.2 转录组测序及文库构建
        2.3 将测序序列比对到丹参基因组
        2.4 基因定量
        2.5 差异基因筛选
        2.6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及分析
        2.7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8 Sn RK2 基因家族分析
        2.9 q RT-PCR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测序结果
        3.2 基因定量
        3.3 基因注释
        3.4 差异基因
        3.5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6 Sn RK2 基因家族分析
        3.7 转录组测序定量结果验证
        3.8 筛选基因的q RT-PCR
    4 讨论与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6)青钱柳红色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筛选及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花青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花青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2 花青素类化合物的功能活性及应用
    1.3 花青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4 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及其生产花青素研究进展
    1.5 青钱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5.1 青钱柳简介
        1.5.2 青钱柳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开发利用
        1.5.3 青钱柳细胞和组织培养生产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论文创新之处
        1.7.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青钱柳红色愈伤组织的诱导、筛选和培养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激素的优化
        2.2.3 青钱柳愈伤组织的筛选培育
        2.2.4 愈伤组织生物量的测定
        2.2.5 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的绘制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钱柳愈伤组织的诱导
        2.3.2 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激素水平的优化
        2.3.3 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愈伤系的筛选和培育
        2.3.4 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愈伤系的生长特性
    2.4 讨论
    2.5 小结
3 青钱柳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愈伤系的次生代谢差异
    3.1 试验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青钱柳愈伤组织主要次生代谢的提取和鉴定方法
        3.2.2 青钱柳愈伤组织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与测定
        3.2.3 青钱柳愈伤组织中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与测定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色愈伤组织中主要次生代谢的鉴定
        3.3.2 青钱柳愈伤组织多酚类物质HPLC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3.3.3 青钱柳愈伤组织三萜类物质HPLC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3.3.4 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愈伤系主要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4 青钱柳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愈伤系的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转录组样品的采集
        4.2.2 青钱柳愈伤组织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2.3 c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4.2.4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评估与质控
        4.2.5 转录组测序数据拼接
        4.2.6 Unigene功能注释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青钱柳愈伤组织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4.3.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4.3.3 转录组数据组装拼接分析
        4.3.4 Unigenes比对各大数据库注释结果分析
        4.3.5 Unigenes的 NR注释
        4.3.6 Unigenes的 GO注释
        4.3.7 Unigenes的 KOG注释
        4.3.8 Unigenes的 KEGG注释
    4.4 讨论
    4.5 小结
5 青钱柳红色和淡黄绿色两种典型愈伤系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1 主要分析软件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Unigenes表达量分析方法
        5.2.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
        5.2.4 RT-qPCR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Unigenes的差异表达总体分析
        5.3.2 多酚类物质代谢途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3.3 三萜类物质代谢途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3.4 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 PCR验证
    5.4 讨论
    5.5 小结
6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花青素技术体系的建立
    6.1 试验试剂与仪器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培养方法
        6.2.3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装液量的优化试验设计
        6.2.4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接种量的优化试验设计
        6.2.5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温度的优化试验设计
        6.2.6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摇床转速的优化试验设计
        6.2.7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光照的优化试验设计
        6.2.8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培养基种类的优化试验设计
        6.2.9 悬浮培养激素水平优化试验设计
        6.2.10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规律
        6.2.11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装液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6.3.2 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6.3.3 培养温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6.3.4 摇床转速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6.3.5 光照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6.3.6 培养基种类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6.3.7 培养基激素水平的优化
        6.3.8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规律
        6.3.9 青钱柳红色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花青素含量与产量的变化规律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丹参伴生微生物组及其优势种调控丹参酮合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
    1.3 植物伴生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1.4 药用植物伴生微生物组与次生代谢
    1.5 伴生微生物与植物细胞培养
    1.6 丹参伴生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1.7 伴生微生物作为诱导子调控丹参次生代谢
    1.8 植物伴生微生物组的研究方法与展望
        1.8.1 多组学研究方法
        1.8.2 悉生生物学方法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0 研究内容
    1.1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丹参种子核心微生物组的结构与功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设计与方法
        2.3.1 实验设置
        2.3.2 植物DNA提取和SSR基因型分析
        2.3.3 扩增子测序与分析
        2.3.4 核心微生物组解析
        2.3.5 核心微生物组的功能预测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来源种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2 扩增子测序数据的综合分析
        2.4.3 丹参种子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分析
        2.4.4 丹参种子核心微生物组的解析
        2.4.5 丹参种子核心微生物组的功能预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种子内生真菌草茎点霉D603促进根部丹参酮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1 菌株形态与分子鉴定
        3.3.2 丹参无菌苗缩微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3.3.3 菌株体外活性测定与分析
        3.3.4 菌株在丹参根部定殖情况的观察
        3.3.5 丹参根部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的HPLC分析
        3.3.6 q RT-PCR验证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D603的形态和系统发育分析
        3.4.2 菌株D603的体外生物学活性
        3.4.3 菌株D603在丹参根部的定殖
        3.4.4 菌株D603对丹参根部丹参酮和酚酸类成分合成的影响
        3.4.5 菌株D603对丹参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丹参根际微生物组的结构和种群动态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4.3.1 实验设置与取样
        4.3.2 总DNA的提取
        4.3.3 扩增子测序
        4.3.4 生物信息分析和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土壤对丹参根际微生物组装配的影响
        4.4.2 不同生育期丹参根际微生物组的种群动态分析
    4.5 讨论
        4.5.1 丹参根际能从土壤富集特异微生物类群
        4.5.2 根际富集种属与丹参生育期的各生长阶段密切相关
    4.6 小结
第五章 紫花和白花丹参根系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设计与方法
        5.3.1 实验设置与取样
        5.3.2 总DNA提取
        5.3.3 扩增子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
        5.3.4 宏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部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测定
        5.4.2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组的分类特征
        5.4.3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组的共有优势类群
        5.4.4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组的差异类群分析
        5.4.5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土壤和内生真菌群落的生态功能群结构分析.
        5.4.6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功能特征
    5.5 讨论
        5.5.1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和内生组织的共有优势微生物类群
        5.5.2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和内生组织的差异微生物类群
        5.5.3 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微生物组富集的功能特征
    5.6 小结
第六章 根际优势菌极细枝孢霉DF11对丹参酮合成的调控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设计与方法
        6.3.1 菌株形态与分子鉴定
        6.3.2 菌株在丹参根部定殖情况的观察
        6.3.3 丹参根部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的HPLC分析
        6.3.4 q RT-PCR分析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DF11的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
        6.4.2 DF11在丹参根部的定殖
        6.4.3 DF11定殖对丹参根部丹参酮和丹酚酸合成的影响
        6.4.4 DF11对丹参酮合成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丹参根际伴生微生物组优势种对丹参酮合成的调控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仪器
    7.3 实验设计与方法
        7.3.1 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7.3.2 菌株在丹参根部定殖情况的观察
        7.3.3 激素水平测定与分析
        7.3.4 丹参根部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的HPLC分析
        7.3.5 q RT-PCR分析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4.1 根际真菌优势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7.4.2 根际真菌优势种对丹参根系发育的影响及其定殖情况
        7.4.3 根际真菌优势种的产激素能力及其对宿主根部SA水平的影响
        7.4.4 根际真菌优势种对丹参酮和丹酚酸合成的影响
        7.4.5 根际真菌优势种对丹参酮合成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调控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提高狼爪瓦松愈伤组织中有效物质积累及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MeJA和SA浓度对狼爪瓦松愈伤组织生物量及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
        1.2.2 MeJA和SA时间对狼爪瓦松愈伤组织生物量及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
        1.2.3 MeJA和SA处理对愈伤组织中有效物质积累影响的比较
        1.2.4 H_2O_2介导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的研究
        1.2.4.1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H_2O_2含量的变化
        1.2.4.2 CAT对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H_2O_2含量的影响
        1.2.4.3 CAT对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的研究
        1.2.5 NO介导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的研究
        1.2.5.1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O含量的变化
        1.2.5.2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OS活性的变化
        1.2.5.3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R活性的变化
        1.2.5.4 NR和NOS抑制剂处理对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O含量的影响
        1.2.5.5 NR抑制剂处理对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R活性的影响
        1.2.5.6 一氧化氮淬灭剂(c-PTIO)处理对MeJA和SA诱导黄酮合成的影响
        1.2.5.7 NO介导MeJA和SA诱导黄酮合成的验证
    1.3 测定方法
        1.3.1 生物量测定
        1.3.2 总多糖测定
        1.3.3 总酚测定
        1.3.4 总黄酮测定
        1.3.5 黄酮类物质含量测定
        1.3.6 NO含量测定
        1.3.7 NOS活性测定
        1.3.8 NR活性测定
        1.3.9 H_2O_2含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eJA和SA浓度对狼爪瓦松愈伤组织生物量及有效物质积累影响
        2.1.1 MeJA处理浓度的影响
        2.1.2 SA处理浓度的影响
    2.2 MeJA和SA时间对狼爪瓦松愈伤组织生物量及有效物质积累影响
        2.2.1 MeJA处理时间的影响
        2.2.2 SA处理时间的影响
    2.3 MeJA和SA处理对愈伤组织中有效物质的积累影响的比较
    2.4 MeJA和SA处理后愈伤组织中黄酮含量变化
    2.5 H_2O_2介导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的研究
        2.5.1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H_2O_2含量的变化
        2.5.2 CAT对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H_2O_2含量的影响
        2.5.3 CAT对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的研究
    2.6 NO介导MeJA和SA诱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的研究
        2.6.1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O含量的变化
        2.6.2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OS活性的变化
        2.6.3 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R活性的变化
        2.6.4 NR和NOS抑制剂处理对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O含量的变化
        2.6.5 NR抑制剂处理对MeJA和SA处理的愈伤组织中NR活性的影响
        2.6.6 c-PTIO处理对MeJA和SA诱导黄酮合成的影响
        2.6.7 NO介导MeJA和SA诱导黄酮合成的验证
3 讨论
    3.1 诱导子对植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NO信号分子的探索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七悬浮细胞培养技术及皂苷积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七简介
        1.1.1 三七的形态特征
        1.1.2 三七的生长特性
        1.1.3 三七的资源分布
        1.1.4 三七的发展前景
    1.2 愈伤组织
        1.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1.2.2 愈伤组织的分类
        1.2.3 愈伤组织的调控
        1.2.4 愈伤组织的褐变
    1.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概论
        1.3.1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方法
        1.3.2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优点
        1.3.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因素
    1.4 三七皂苷与其药理研究
        1.4.1 三七皂苷的分类
        1.4.2 三七皂苷的积累规律
        1.4.3 三七皂苷的药理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3.1 MS培养基的配制
        2.3.2 B_5培养基的配制
        2.3.3 N_6培养基的配制
        2.3.4 激素的配制
        2.3.5 诱导子的配制
    2.4 三七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2.4.1 外植体消毒
        2.4.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4.3 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2.4.4 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4.5 愈伤组织生长量的测定
    2.5 三七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2.5.1 三七愈伤组织的挑选
        2.5.2 培养基类型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5.3 激素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5.4 初始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5.5 转速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5.6 蔗糖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5.7 pH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2.5.8 悬浮细胞生长量的测定
        2.5.9 悬浮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2.6 培养条件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积累的影响
        2.6.1 总氮量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2.6.2 NO_3~-/NH_4~+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2.6.3 茉莉酸甲酯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2.6.4 水杨酸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2.7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2.7.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7.2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
        2.7.3 三七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培养条件对三七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影响
        3.1.1 三七器官诱导率的比较
        3.1.2 培养基对三七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1.3 激素组合对三七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2 培养条件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2.1 三七愈伤组织的挑选结果
        3.2.2 培养基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2.3 激素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2.4 初始接种量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2.5 转速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2.6 蔗糖浓度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2.7 pH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3.2.8 悬浮细胞生长曲线的建立
    3.3 培养条件对三七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积累的影响
        3.3.1 总氮量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3.3.2 NO_3~-/NH_4~+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3.3.3 茉莉酸甲酯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3.3.4 水杨酸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野生丹参微生物资源及其对毛状根的诱导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丹参概述
        1.1 丹参药效成分
        1.1.1 丹参酮
        1.1.2 丹酚酸
    2. 丹参组织培养
        2.1 丹参离体微繁殖
        2.2 丹参悬浮细胞培养
        2.3 丹参毛状根培养
    3. 丹参次生代谢研究
        3.1 丹参次生代谢物及其合成途径
        3.1.1 丹参酮的合成途径
        3.1.2 丹酚酸的合成途径
        3.2 丹参毛状根次生代谢的诱导
        3.2.1 丹参毛状根诱导子
        3.2.1.1 非生物诱导子
        3.2.1.2 生物诱导子
        3.2.2 诱导子的应用方式
        3.2.2.1 诱导子的浓度效应
        3.2.2.2 诱导子的作用时间效应
        3.2.2.3 诱导子的组合方式效应
        3.3 诱导子信号转导途径与植物激素
        3.3.1 水杨酸信号途径
        3.3.2 茉莉酸信号途径
        3.3.3 乙烯在信号途径
        3.3.4 脱落酸信号途径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多地区丹参微生物资源状况及其对毛状根的诱导效应
    1. 实验材料
        1.1 丹参植株
        1.2 丹参毛状根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2.3 诱导子的制备及诱导
        2.4 丹参毛状根药效成分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丹参微生物的资源状况及其多样性
        3.2 微生物对丹参生物量以及药效成分合成的影响
        3.2.1 微生物对丹参毛状根生物量的影响
        3.2.2 微生物对药效成分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微生物对丹参毛状根诱导活性物质探索及诱导方式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菌株LNHR13成分分离
        2.2 微生物中植物激素的测定
        2.3 植物激素对毛状根的诱导效应
        2.4 胞外多糖对毛状根的诱导效应
        2.5 活体菌株对毛状根的最适作用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物中对丹参毛状根起诱导作用的活性物质探索
        3.1.1 初步探索微生物中对丹参毛状根起诱导作用的活性物质
        3.1.2 微生物中的植物激素对丹参毛状根的诱导效应
        3.1.3 微生物中胞外多糖对丹参毛状根诱导效应
        3.2 活体菌株对毛状根的最适作用方式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二 重要溶液配制
致谢

四、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胡克特,张萍,陈荣祥,李林,顾丁.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 [2]外源性植物激素对盐肤木叶多酚含量的影响[D]. 胡克特.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3]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分析[D]. 刘厚伯.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4]腐植酸类物质对柠檬叶中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汉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干旱胁迫对丹参根部丹参酮类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D]. 戚莹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青钱柳红色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筛选及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花青素[D]. 赵文佳.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7]丹参伴生微生物组及其优势种调控丹参酮合成的机制研究[D]. 陈海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提高狼爪瓦松愈伤组织中有效物质积累及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D]. 李金蓉. 延边大学, 2019(01)
  • [9]三七悬浮细胞培养技术及皂苷积累规律[D]. 杨雨迎.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1)
  • [10]野生丹参微生物资源及其对毛状根的诱导效应[D]. 尤红.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