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发展趋势——复合图书馆

图书馆发展趋势——复合图书馆

一、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复合图书馆(论文文献综述)

焦丽叶[1](2021)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快速革新发展,对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作为文献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图书馆也积极引进各类先进技术,优化服务模式,向智能与智慧化转型。智慧图书馆是在各类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配合下,构建起来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贴近读者需求提供多种服务的图书馆新形态。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即智慧图书馆在进行各类智慧服务时所提供的主要内容和运用的主要方式。本文在阐述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以现有的各类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参考,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做出阐释;对其泛在性、互联性和共享性特征,以及其便捷高效、个性互动、节能环保优势做出阐述;并在介绍新技术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目前图书馆应用的新技术,分智能型、知识型、需求型、人文型四个类型详细阐述不同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框架结构,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各类服务模式的对比研究中,探索未来智慧图书馆及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得出目前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的问题。提出未来应朝着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的发展趋势。提高融合应用和协调配合能力,创新服务方式,迎合趋势,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进程。

刘长迪[2](2020)在《日本复合设施图书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兼容性发展的启示》文中指出兼容性作为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创新图书馆空间价值。面向日本复合设施图书馆的研究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兼容性发展具有启发意义。通过文献调研法对日本公共图书馆的复合化现状进行梳理以及特征解析。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兼容性的发展,需要探索适合公共图书馆的兼容对象、包容多种"声音"以及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协作。

黄一[3](2020)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老化与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发展,部分建成较久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故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行为是其延续寿命和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整合手段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仍未臻圆满,故本文通过对文献与案例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新旧部分整合的各类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改扩建设计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与改扩建动因进行分析,对应文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背景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框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改扩建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的实质内容与本质动力,并提出了这些动因作用到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结果。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模式与改扩建原则的提出。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在改扩建中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三大类共十种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模式;在通过对各类案例主要注重方面与成功点,进行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的提炼。通过对模式与原则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类方式与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则对新旧馆舍内外融汇整合的模式与具体整合设计策略的重点研究。对内部流线与外部体量的整合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刘宇[4](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谭宇鹏[5](2020)在《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推动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便捷性影响着千家万户。当然,数字化的春风亦传播到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大大拓宽,同时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高教理念也使得学生们逐渐将学习模式由被动式、灌输式转化为主动式、协作式,无论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学习模式的转变都极大地强化了信息交互在数字化时代的地位。本文即立足于网络技术百花齐放的时代,以当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行为模式与需求的变化为切入点,以馆内多种媒介产生的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探索出满足读者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可以帮助图书馆这类的高校学术殿堂可以进一步焕发活力,进而为每一位到馆读者提供最为优质的信息服务。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研法、观测法、访谈法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读者的行为模式特征与需求变化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网络上整理的数据了解到,目前我国开馆在用的高校图书馆大多是早期建设好的老馆,“以书为本”的传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这即明确了本文的思路将以交互为核心,处理好满足交互模式需求下的空间特征、空间群关系、数字化空间的优化设计。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出的结论,大致可将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内演变而来的新型交互模式归纳为三类,即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人与人的新型交互模式。在这三类支线的引导下探索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特征,并从整体空间组织、整体空间形态与整体空间品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开拓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以满足读者需求,优化空间形态以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并提升空间品质以给予读者精神层面的享受,升华高校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整体体验。接下来将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空间特征为基础,以馆舍内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来继续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在“以人文本”的原则下从数字化背景影响下,人息交互、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寻找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创造同时满足读者行为与精神需求的图书馆空间,使读者对于空间环境的归属感与领域感,极大的提升入馆学习与工作效率。最后借用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建项目进行假题真做,试图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前文探究的设计策略。

熊元[6](2019)在《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步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理念持续革新,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发生重要改变。高等教育从传统结构化教学模式向提倡协同合作的自发性学习模式转变。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节点,面对信息资源从印刷品向电子设备迁移的变化趋势,须尽快从功能单一的传统信息中心向复合型学习中心、服务中心转变。本文从非正式学习行为理论出发,以非正式学习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高校图书馆中融入非正式学习空间。论文第一部分通过理论研究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进行界定,并对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行为模式出发论述空间类型与特征。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案例调研,发现和总结图书馆内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现状问题,并分析影响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因素,提出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适应性、整合性、多样化与人性化四项原则。论文第三部分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四项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即:空间延展的改扩建策略、功能配置的多类复合策略、空间分布的公共可达策略与环境设施的行为引导策略。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系统性探讨,为当代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转型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参考。本文正文共53000字,图表共118例

叶晴[7](2019)在《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把握变革并理清变革的动力因素才能展望未来趋势,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与转型提供指导。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数字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发生了哪些变革?第二,推动数字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动力因素包括哪些?第三,未来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空间将会呈现哪些新趋势?历史地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多态变迁。基于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回顾了西方与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世纪后期,西方出现了最早的大学图书馆,采用“读经台式”藏书,至十七世纪转变为“墙壁式”藏书。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图书馆走向近代化。美国最早实行开架制的管理方式,使得书库与阅览室的界限逐渐消失。国内大学图书馆的近代化主要是因为西方近代图书馆理念的引入,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而不是由封建藏书楼自然发展形成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建设了一批近代大学图书馆,但仍采用闭架管理模式。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大学图书馆才广泛应用开架制,并开始采用模数式的设计原则。二十世纪末至今,国内外的大学图书馆共同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分析网上搜索与实地搜集的资料,发现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主要发生了四项空间变革。首先是空间功能的拓展,在藏书、阅览与学习的传统空间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出娱乐、文化等新型空间功能。其次是空间理念的升级。在传统阅览室,读者获取书本且被动接受知识,读者之间无互动。而在信息共享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读者获取信息,主动获取知识。在创客空间,读者获取工具,主动利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共享空间与创客空间还体现了读者之间沟通互动、合作共享的新理念。再次是学习空间的多样化发展,为了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数字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出现了个人学习空间、小组学习空间、大型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多媒体学习空间等多类型的学习空间。最后是空间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舒适性、艺术性与隐私性。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过程中有多种动力因素发挥作用。图书馆理念是空间变革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理念推动用户需求成为空间变革的直接动力,“第三空间”理念推动图书馆空间功能的拓展。新兴技术是空间变革的支撑动力,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理念的升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开放获取运动共同推动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诞生,3D打印技术、VR技术与创客运动共同推动了创客空间理念的广泛应用。用户需求是空间变革的直接动力,包括学习需求与使用需求。其中学习需求直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多样化,例如读者对协作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需求分别促进了小组学习空间与学术咖啡馆在高校图书馆的兴起。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空间时对舒适性、美观性及隐私性的需求,直接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未来的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将呈现多方面的变化。首先,藏阅空间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储存图书馆的出现有利于主馆藏书空间的进一步压缩,阅览空间将以人为主、以书为辅、更加人性化。其次,学习空间将继续以共享空间为核心,并针对教师、研究生、国际学生等群体建设特定学习空间。最后,未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中的新空间将更加注重创造与体验,例如创客空间、多媒体制作空间、数据处理空间等创造型空间以及VR空间、游戏空间等体验型空间。

黄直[8](2019)在《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知识信息的储存库和传播体,拥有厚重历史的图书馆直至今日仍然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之中拥有一席之地。一直以来关于图书馆设计的讨论从未停歇,如何塑造满足公众需求、适应城市发展的图书馆空间是建筑界的永恒话题。本文将原型与进化的思想引入图书馆空间研究的语境之中,为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历史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原型,以及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复合化构成关系,本文旨在发掘图书馆这一类型建筑所隐含的空间构成方式,及其随着时代、地域、环境等的变化所展现出的空间原型的进化,希望有助于建筑师们利用空间原型的操作来实现对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把控。具体说来,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国内外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框架,让读者从宏观角度对本文的主旨、框架、写作方法有大致的认识;第二章阐述论文中的关键概念、简述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设计理论,从“空间原型”的概念、“进化”的概念、图书馆的发展及衍生,相关理论支撑等四个方面建立对图书馆空间的宏观认知;第三章按照历史线索对图书馆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图解的方式解析图书馆的空间操作手法并归纳图书馆中存在的十种空间原型,即古典时期的穿插原型和包含原型、文艺复兴前后时期的并置原型和切削原型、近代时期的串联原型和环绕原型以及现代时期的邻接原型、聚焦原型、堆叠原型和嵌合原型;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以当代优秀图书馆作为对象深入研究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并按照结构创新、功能应用、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空间意境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图书馆空间原型在进化的历程中展现出的复合化关系;第五章借助对优秀、前卫的图书馆作品的剖析,阐释图书馆“解体”与重塑的理念并展望未来图书馆形态标志化、空间城市化、环境共生化三种设计趋向,同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的试设计。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弥补当代建筑学界关于图书馆空间原型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并对未来图书馆的项目实践起到借鉴和提升的作用。

温恩羲[9](2019)在《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高校校园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量也不断上升。教学模式的改变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与协作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强调新型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图书馆应用媒体技术的影响,信息时代图书管理模式比传统图书馆更加注重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读者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也对建筑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这对高校图书馆新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的研究目标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现状,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新的服务职能与历史使命,以信息交流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需要的现实可行的设计方法。本文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来进行研究,结合西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实地调研,针对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特征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转变。明确其核心的设计内容并结合信息交流理论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目标:实现人与图书资源、人与人之间完备的信息交流过程。由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之一,大学图书馆需要从建筑空间设计的通用方法提取的精华,还需兼顾图书馆自身的功能职责和时代定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应从图书管理模式、读者行为构成、信息交流模式三个方面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总结提炼出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实践项目来对相关设计策略进行应用,从而验证和完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夏斌[10](2018)在《复合图书馆的供应链管理与资源计划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化发展下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型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在运营管理上其复杂性和难度都很高,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复合图书馆的资源计划管理则能解决这一问题。供应链思想如何移植到复合图书馆管理中,资源计划管理又会涉及哪些方面,将复合图书馆供应链思想与资源计划管理的理论内容与复合图书馆的运营实际相结合又会是怎样,这些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复合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复合图书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1.1 数字图书馆
        2.1.2 复合图书馆
        2.1.3 智慧图书馆
        2.1.4 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2 理论基础
        2.2.1 图书馆服务
        2.2.2 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三章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及优势
    3.1 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
    3.2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3.2.1 泛在式的
        3.2.2 互联式的
        3.2.3 共享式的
    3.3 智慧图书馆的优势
        3.3.1 便捷高效
        3.3.2 个性互动
        3.3.3 节能环保
第四章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类型及特点分析
    4.1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1 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2 人脸识别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3 区块链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 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1 知识挖掘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2.2 关联性学习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 新技术条件下的需求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1 用户行为分析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3.2 用户交互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 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文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1 情境感知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4.2 移动阅读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第五章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5.1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
        5.1.1 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
        5.1.2 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
        5.1.3 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
    5.2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5.2.1 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
        5.2.2 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
        5.2.3 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日本复合设施图书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兼容性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日本复合设施图书馆发展现状
3 日本复合图书馆特点
    3.1 复合对象多样化中有所偏重
    3.2 包容多种“声音”
    3.3 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参与管理
4 我国公共图书馆兼容性发展
    4.1 探索适合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复合对象
    4.2 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
    4.3 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协作

(3)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4.2 课题的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研究情况对比分析
        1.5.2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5.3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1.7 课题的研究框架
    1.8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1 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3 中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总结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与职能的变化
        2.2.1 馆舍面积不足
        2.2.2 结构设备老化
        2.2.3 建筑立面陈旧
        2.2.4 原有空间使用不便
        2.2.5 书籍借阅模式革新
    2.3 社会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促进
        2.3.1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3.3 绿色生态技术的引入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案例及模式研究
    3.1 独立改扩建式
        3.1.1 自身改造式
        3.1.2 原地新建式
        3.1.3 易地新建式
        3.1.4 其他建筑改造式
        3.1.5 独立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2 水平改扩建式
        3.2.1 单侧改扩建式
        3.2.2 两侧改扩建式
        3.2.3 环绕改扩建式
        3.2.4 内庭改扩建式
        3.2.5 单元改扩建式
        3.2.6 水平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3 垂直改扩建式
        3.3.1 向上改扩建式
        3.3.2 向下改扩建式
        3.3.3 垂直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4 高校图书馆既有馆舍的价值研究
        3.4.1 既有馆舍的价值分类
        3.4.2 既有馆舍物质层面价值
        3.4.3 既有馆舍精神层面价值
        3.4.4 既有馆舍的价值判断与不同结果
    3.5 小节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与新旧整合方式研究
    4.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
        4.1.1 协调共生原则
        4.1.2 高效创新原则
        4.1.3 多样复合原则
        4.1.4 持续发展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内部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1 高校图书馆内部流线分析
        4.2.2 串连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3 鱼骨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4 环绕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5 辐射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6 流线整合方式与改扩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4.3 高校图书馆外部新旧体量整合方式
        4.3.1 新建筑主导式
        4.3.2 旧建筑主导式
        4.3.3 新旧一体式
    4.4 高校图书馆新旧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4.4.1 新旧衔接空间的作用
        4.4.2 新旧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
        4.4.3 新旧衔接空间对内部流线整合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设计策略研究
        5.1.1 总平面设计策略
        5.1.2 功能设计策略
        5.1.3 流线设计策略
        5.1.4 造型设计策略
    5.2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5.2.1 空间整合化的程度提高
        5.2.2 信息智能化的程度提高
        5.2.3 开放共享化的程度提高
        5.2.4 绿色低碳化的程度提高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地区分布统计(共75个)
    附录Ⅱ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外案例共47个)
    附录Ⅲ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内案例共28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1.2 文献综述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3.1 调研背景
        3.1.1 调研对象选取
        3.1.2 调研方法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3.3 调研问卷分析
    3.4 现状问题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4.2.4 使用需求研究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5.1.1 历史背景
        5.1.2 发展条件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5.2.1 研究对象选取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5.4.1 学科知识服务
        5.4.2 技术服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1.1.2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课题界定
        1.2.1 “数字时代”带来的冲击
        1.2.2 当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浮现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6 研究的框架
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与新型交互模式的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历程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2.2 高校图书馆内读者行为及体验调研
        2.2.1 调研的方法
        2.2.2 馆内读者行为与体验调研分析
        2.2.3 现状调研综合分析
    2.3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再定位
        2.3.1 多样化学习中心
        2.3.2 数字化信息中心
        2.3.3 复合化交流中心
    2.4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内的转型变革
        2.4.1 传统信息媒介的拓展
        2.4.2 用户行为模式的变化
        2.4.3 功能空间需求的演变
        2.4.4 馆舍服务模式的升级
    2.5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型交互模式
        2.5.1 人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2 信息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2.5.3 人与人的交互新模式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
    3.1 新型交互模式产生背后的理论基础
        3.1.1 非正式学习概念
        3.1.2 环境行为学概述
        3.1.3 第三空间理论
    3.2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组织优化
        3.2.1 藏阅空间的优化
        3.2.2 交流空间的打造
        3.2.3 共享空间的完善
        3.2.4 室外空间的设计
    3.3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形态优化
        3.3.1 空间整体开放性更强
        3.3.2 空间相互交融性更佳
        3.3.3 空间匀质化程度加深
        3.3.4 空间媒介性视效显着
    3.4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品质优化
        3.4.1 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
        3.4.2 空间人文环境品质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交互模式引导下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1 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4.1.1 空间体系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4.1.2 传统功能空间与数字化功能空间相辅共存
        4.1.3 解放高校图书馆内传统管理模式
        4.1.4 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4.2 数字信息交互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2.1 多重维度空间分解
        4.2.2 优化重整功能空间群
        4.2.3 秩序重建
    4.3 人息交互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3.1 界限消解
        4.3.2 路径连续
        4.3.3 虚拟建构
    4.4 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4.4.1 功能交互
        4.4.2 行为引导
        4.4.3 中庭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设计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空间优化改造设计为例
    5.1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现状
        5.1.1 基础概况
        5.1.2 功能现状
        5.1.3 现存不足
    5.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探索
        5.2.1 改造立意构思
        5.2.2 功能空间构成优化
        5.2.3 秩序营造
        5.2.4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空间建构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方案平面图纸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1.1.2 高校校园空间资源不足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阐述及相关理论
    2.1 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2.1.1 非正式学习概念分析
        2.1.2 非正式学习相关理论
        2.1.3 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分类
    2.2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
        2.2.1 非正式学习空间概念分析
        2.2.2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
        2.2.3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分类
        2.2.4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特征
    2.3 类似空间概念对比
        2.3.1 阅览空间
        2.3.2 学习共享空间
        2.3.3 交往空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现状调研
    3.1 案例调研
        3.1.1 东南大学四牌楼图书馆
        3.1.2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
        3.1.3 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图书馆
    3.2 问卷调查
        3.2.1 调研问卷设计
        3.2.2 调研对象分析
        3.2.3 非正式学习行为分析
        3.2.4 图书馆使用习惯分析
        3.2.5 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状况分析
        3.2.6 非正式学习空间改造预期分析
    3.3 现状问题总结
        3.3.1 功能服务单一
        3.3.2 空间配置不合理
        3.3.3 空间界定生硬
        3.3.4 空间组合不匹配
        3.3.5 人性化设计不足
        3.3.6 硬件支持不足
    3.4 影响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因素
        3.4.1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构成
        3.4.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组织
        3.4.3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环境设施
    3.5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原则
        3.5.1 适应性原则
        3.5.2 整合性原则
        3.5.3 多样化原则
        3.5.4 人性化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
    4.1 空间延展的改扩建策略
        4.1.1 改建——置换局部功能
        4.1.2 扩建——延伸原有功能
        4.1.3 扩建——拆除冗余功能
        4.1.4 扩建——增设学习中心
    4.2 功能配置的多类复合策略
        4.2.1 复合藏书功能
        4.2.2 复合餐饮功能
        4.2.3 复合其他功能
        4.2.4 复合非正式功能
    4.3 空间分布的公共可达策略
        4.3.1 结合中庭空间设计
        4.3.2 结合交通空间设计
        4.3.3 结合灰空间设计
    4.4 环境设施的行为引导策略
        4.4.1 优化空间光环境
        4.4.2 优化空间色彩环境
        4.4.3 提供多元的学习家具
        4.4.4 配备充分的辅助设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成果
    5.2 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记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现状述评
        1.4.1 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研究进展
        1.4.2 高校图书馆空间未来趋势的研究进展
        1.4.3 现有研究结论与不足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2.1 西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1.1 高校图书馆的兴起
        2.1.2 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2.1.3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2.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2.1 西方图书馆理念的引入
        2.2.2 近代图书馆的形成
        2.2.3 现代图书馆的建设
3 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3.1 空间功能拓展
        3.1.1 藏阅功能
        3.1.2 娱乐功能
        3.1.3 文化功能
    3.2 空间理念升级
        3.2.1 共享空间
        3.2.2 创客空间
    3.3 学习空间多样化
        3.3.1 个人学习空间
        3.3.2 小组学习空间
        3.3.3 大型学习空间
        3.3.4 多用途学习空间
        3.3.5 非正式学习空间
        3.3.6 多媒体学习空间
    3.4 空间设计人性化
        3.4.1 舒适性
        3.4.2 艺术性
        3.4.3 隐私性
4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动力探析
    4.1 图书馆理念
        4.1.1 以人为本
        4.1.2 第三空间
    4.2 新兴技术
        4.2.1 信息共享空间
        4.2.2 创客空间
    4.3 用户需求
        4.3.1 学习需求
        4.3.2 使用需求
5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未来趋势
    5.1 以人为本的藏阅空间
        5.1.1 藏书空间
        5.1.2 阅览空间
    5.2 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
        5.2.1 共享空间的发展
        5.2.2 学习需求的细化
    5.3 注重创造与体验的新空间
        5.3.1 创造型空间
        5.3.2 体验型空间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及图书馆发展历程
    2.1 “空间原型”的概念
        2.1.1 空间原型的起源
        2.1.2 空间原型理论的分支和发展
    2.2 “进化”的概念
        2.2.1 建筑的进化
        2.2.2 原型的进化
    2.3 图书馆的发展与衍生
        2.3.1 古典时期
        2.3.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2.3.3 我国古代时期
        2.3.4 近代时期
        2.3.5 现代时期
        2.3.6 多媒体信息化时期
    2.4 相关理论支撑
        2.4.1 立体几何学
        2.4.2 类型学理论
        2.4.3 知觉现象学
        2.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时间线索下的图书馆空间原型解析
    3.1 古典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1.1 穿插原型
        3.1.2 包含原型
    3.2 文艺复兴前后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2.1 并置原型
        3.2.2 切削原型
    3.3 近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3.1 串联原型
        3.3.2 环绕原型
    3.4 现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3.4.1 邻接原型
        3.4.2 聚焦原型
        3.4.3 堆叠原型
        3.4.4 嵌合原型
    3.5 本章小结
4 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
    4.1 结构创新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1.1 结构构件创新化
        4.1.2 结构系统一体化
    4.2 功能应用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2.1 城市功能植入化
        4.2.2 功能混合均质化
    4.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3.1 地域环境融入化
        4.3.2 传统文化继承化
    4.4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4.1 自然环境共生化
        4.4.2 地形地貌契合化
    4.5 空间意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4.5.1 神圣性空间营造
        4.5.2 探索性空间营造
    4.6 本章小结
5 未来图书馆的进化趋势展望
    5.1 图书馆的“解体”与重塑
    5.2 未来图书馆的设计趋向
        5.2.1 建筑形态标志化趋向
        5.2.2 建筑空间城市化趋向
        5.2.3 建筑环境共生化趋向
    5.3 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试设计
        5.3.1 区位概述
        5.3.2 概念生成
        5.3.3 技术图纸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目录
附录B 表格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1.1.2 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条件
        1.1.3 信息时代下的学习交流方式
        1.1.4 当代图书馆的设计思潮与发展趋势
        1.1.5 高校图书馆的新定位与新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高校图书馆及其读者空间的发展与沿革
    2.1 图书馆历史发展概述
        2.1.1 借、阅、藏空间分离的传统图书馆
        2.1.2 藏、阅空间合一的规模化图书馆
        2.1.3 信息集成、多元复合化图书馆
        2.1.4 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历程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定位与发展
        2.2.1 信息与媒体中心
        2.2.2 展示与交往中心
        2.2.3 功能复合化发展
        2.2.4 空间共享化发展
    2.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发展特点
        2.3.1 读者行为的确定性与偶然性
        2.3.2 服务功能的多元性与复合性
        2.3.3 空间界面的灵活性与模糊性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背景
        3.1.1 对读者空间的基本研究
        3.1.2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3.1.3 调研方法的基本探索
    3.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实地调研
        3.2.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
        3.2.2 四川美术学院逸夫图书馆
        3.2.3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
    3.3 调研分析与总结
        3.3.1 多元复合功能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2 读者行为模式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3 信息交流环境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与读者空间特征研究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信息交流理论
        4.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4.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4.2.1 读者与书本资料
        4.2.2 读者与数字媒介
        4.2.3 读者与读者之间
    4.3 读者空间行为构成模式研究
        4.3.1 高校教学模式与读者行为
        4.3.2 空间功能定位与读者行为
        4.3.3 读者基本行为与拓展行为
    4.4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特征和形式转变
        4.4.1 信息储存空间
        4.4.2 信息服务空间
        4.4.3 信息阅览空间
        4.4.4 信息交往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基于综合信息媒介的多元化原则
        5.1.2 基于完备服务职能的人性化原则
        5.1.3 基于空间复合模式的整体性原则
        5.1.4 基于空间共享交流的开放性原则
        5.1.5 基于校园人文精神的情景性原则
    5.2 构建便捷的检索、借书等信息服务空间
        5.2.1 整合门厅空间的咨询出纳功能
        5.2.2 开发廊道空间的检索查阅功能
    5.3 创造多样的藏书、读书等信息阅览空间
        5.3.1 创造界面连续的信息藏阅空间
        5.3.2 架构休闲阅览的活动平台空间
        5.3.3 丰富家具设施的空间领域层级
        5.3.4 塑造视野连通的中庭式阅读区
    5.4 营造互动的研讨、展示等信息交往空间
        5.4.1 结合门厅设置开放式信息展示空间
        5.4.2 围绕交通打造过渡式休闲交往空间
        5.4.3 根据领域提供独立式小组研讨空间
    5.5 提高读者空间的环境识别度和体验感
        5.5.1 丰富空间肌理的色彩质感
        5.5.2 完善厅堂廊道的信息标识
        5.5.3 细化围合界面的比例尺度
        5.5.4 创造校园文化的空间意境
    5.6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项目概况
    6.2 设计条件
    6.3 设计策略
        6.3.1 开创整体化信息服务路径
        6.3.2 构建多元化信息阅览功能
        6.3.3 塑造人性化信息交往环境
    6.4 综合评述
7 结语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B.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C. 调查问卷回收示例
    D. 行为注记统计示例
    E.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复合图书馆的供应链管理与资源计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复合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2 复合图书馆的供应链思想
    2.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2 复合图书馆与供应链的链接
    2.3 复合图书馆的供应链分析
3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图书馆资源计划 (LRP)
    3.1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的含义
    3.2 图书馆资源计划 (LRP) 的概念提出
    3.3 复合图书馆的资源计划管理
4 复合图书馆供应链思想与资源计划的具体实践
    4.1 实践一:读者需求驱动图书采购
    4.2 实践二:基于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图书采购
    4.3 实践三:构建ERP图书采购系统
5 结语

四、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复合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D]. 焦丽叶. 山西大学, 2021(12)
  • [2]日本复合设施图书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兼容性发展的启示[J]. 刘长迪.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0(06)
  • [3]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D]. 黄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D]. 谭宇鹏.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D]. 熊元. 东南大学, 2019(01)
  • [7]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D]. 叶晴. 浙江大学, 2019(05)
  • [8]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D]. 黄直.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9]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D]. 温恩羲.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复合图书馆的供应链管理与资源计划管理研究[J]. 夏斌. 科技创新导报, 2018(20)

标签:;  ;  ;  

图书馆发展趋势——复合图书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