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硅酸盐水泥表面的吸附行为

表面活性剂在硅酸盐水泥表面的吸附行为

一、表面活性剂在卜特兰水泥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唱[1](2021)在《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成都轨道交通地铁19号线工程,利用多种化学促强法,在管片既有生产配合比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优化试验研究。在本研究中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原材料的优选;(2)外加剂的合理匹配(品种及掺量的匹配);(3)免蒸养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内容及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及对比各原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确定了各基础性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子、水)的品种及技术指标,并筛选出了两种早强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EC-AY、PEC-AB)及纳米水化硅酸钙晶核剂(n-C-S-H)、硫酸锂(LS)、硫氰酸钠(NS)、三乙醇胺(TEA)、硝酸铝(AN),作为本文所采用的化学外加剂。针对PEC-AY以及PEC-AB,开展了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PEC-AY、PEC-AB两种减水剂与管片混凝土的相容性相当。(2)通过早强剂单掺试验,得到了不同类型“减水剂—单一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在两种养护温度下,对水泥胶砂性能(流动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各外加剂以及外加剂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10℃、20℃养护温度下宜分别选用PEC-AB(1.0%)、n-C-S-H(6.0%)、NS(0.2%)、AN(0.3%)以及PEC-AY(1.0%)、LS(0.08%)、n-C-S-H(5.0%)、NS(0.3%)四组分外加剂体系进行早强剂复掺试验。(3)早强剂复掺试验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水泥胶砂早期抗压强度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减水剂—复合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中各早强剂组分的复掺比例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了适应于两种养护温度的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10℃:PEC-AB(1.0%)、n-C-S-H(6.0%)、NS(0.2%)、AN(0.35%);20℃:PEC-AY(1.0%)、n-C-S-H(5.5%)、LS(0.06%)、NS(0.30%)}。(4)在20℃养护条件下,利用等量取代法,适当增加粉煤灰掺量比例,通过研究不同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相关耐久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最优配合比时,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10 h脱模强度、28 d抗压强度、抗渗等级、电通量值分别为51 mm、21.4 MPa、63.7 MPa、P12、962 C,有关性能指标均满足管片混凝土的相应设计标准。

李浩[2](2021)在《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合成及酸压条件下岩体破裂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酸压是针对低渗-致密油藏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而酸压压情况下造成的裂缝起裂位置与发展、分布方式是影响压裂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现有模拟实验方法的局限性,不能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得出可靠结论。故论文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在三向围压、孔压、温度等地层条件下压裂裂缝扩展行为不明确的问题,采用制备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对全直径岩心三维包覆,进行全直径岩心尺度三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优选适应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储层酸液体系、研发新型耐酸-耐温型增稠剂、压裂数值模拟等,研究了酸压条件下压裂缝起裂位置、扩展规律、破裂行为及酸岩反应、降低端口净压力、增加储层渗流能力与酸液侵蚀面积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纳米二氧化硅、碳纳米管为反应原料;以三氟丙基三甲基硅氧烷为偶联剂,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制备出一种直径10 μm,长度4-12μm的椭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材料,进一步与超细硅酸盐水泥材料复合制备出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该材料可抵抗15MPa的孔隙压力,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通过物理吸附脱附(BET)、热重(TG-DTG)、等温量热、抗冻融破坏实验、电化学腐蚀实验、接触角测试以及介电常数-电阻率分析等表征方法测定了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直径10 μm,长度4~12 μm的椭球形材料可以对水泥水化产物孔隙进行填充,且促进水泥基材料中Ca(OH)2的水化,以提高其物理-化学性能,从而达到满足实验所需的要求。(2)为选出适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的酸液体系,针对该岩心进行酸液适配性试验,通过计算质量损失率以及力学性能测试得出最优酸液配比组合。利用BET、SEM、XRD、ICP-OES等表征分析方法进行机理表征。结果表明:适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的酸液压裂液最优酸液体系为质量分数2.5%的盐酸(30%AR)与质量分数6%的乙酸(AR)复合,并发现柠檬酸单独使用情况下易析出规则的文石晶体,对酸岩反应起到副作用。(3)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与DM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两种耐酸-耐温型增稠剂AMPS-AM-DMDAAC、DMC-AM-DMDAAC;优化实验条件得出AMPS-AM-DMDAAC最佳聚合条件为:温度45℃,单体质量分数27%,AMPS:AM:DMDAAC的质量比为1:3:1,引发剂V50用量0.6%、导向剂EDTA二钠0.15%、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30%AR)0.3%、尿素1%;常温下测得的表观黏度为135mPa·s。DMC-AM-DMDAAC最佳聚合条件为:温度为65℃,单体质量分数27%,DMC:AM:DMDAAC的质量比为1:3:1,引发剂过硫酸铵0.6%、导向剂EDTA二钠0.15%、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30%AR)0.3%、尿素1%;常温下测得的表观黏度为122mPa-s。耐酸实验表明:AMPS-AM-DMDAAC与20%HCl混合后,表观黏度为45 mPa-s,DMC-AM-DMDAAC与20%HCl混合后,表观黏度为31 mPa·s,证明其优良的耐酸性;耐温实验表明:在120℃时,AMPS-AM-DMDAAC表观黏度为99.7 mPa·s,DMC-AM-DMDAAC表观黏度为32.5 mPa·s,说明其具有优良的耐温性,但DMC-AM-DMDAAC热稳定性没有AMPS-AM-DMDAAC聚合物高。两种增稠剂均可制成晶体或溶液,可有效缓解酸压时酸液运移过程中的损失率,加深迁移距离,大大提高酸压效率。通过对比两种增稠剂性能,本研究最终采用AMPS-AM-DMDAAC增稠剂用于物理模拟实验。(4)通过利用高强度抗孔压材料对全直径岩心进行三维包覆,继而进行全直径岩心尺度三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分别设置普通水力压裂、酸压、含增稠剂酸压三组试验。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三组实验样品,清楚、直观地得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水力裂缝起裂与延伸的基本形态:单纯水力压裂只造成了一条主裂缝;酸压在酸液与岩心进行酸岩反应之后,裂缝端口净压力降低,得到一条主裂缝以及2~3条微裂缝;含有增稠剂的酸压实验组可以明显看出在生成一条主裂缝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不同平面的多条微裂缝,呈现出体积压裂模式。(5)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拟三种压裂过程并研究三维裂缝形态。模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起裂与发展、分布情况,通过模拟在三向围压存在压差时,在孔压作用下岩心破裂时不同的应力云分布图可知:单纯水力压裂只存在一处应力集中情况,即会产生一条主裂缝;酸化压裂存在2~3处应力集中情况,且集中区域波及面窄;含有增稠剂的酸压情况下,应力云图显示有一处较为明显的应力集中情况,伴随有多处微集中情况,集中区域波及面宽且呈现不规则平面分散状态,这一模拟结果也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相吻合。本文为研究酸压条件下裂缝起裂位置、扩展规律,通过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对全直径岩心进行三维包覆,利用先导实验优选出的酸液、耐温-耐酸型增稠剂,在预先注入优选酸液24 h后(模拟闷井情况),通过全直径岩心尺度三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利用数值模拟实验进一步印证物理模拟实验可靠性。最终实验结果显示:该模拟实验在制备材料成功应用的前提下,已达到全直径岩心在压裂实验过之后裂缝以1~2条主裂缝为主,多条微裂缝为辅的体积压裂模式,并成功观察到聚合物(增稠剂)在岩心内的径流方式及侵蚀面积,实验结果对指导现场压裂施工具有一定意义。

胡翔宇[3](2018)在《木质素基土壤稳化剂的机理研究和原子模拟》文中指出膨胀土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探索有效、经济、低污染、低能耗的土壤稳定剂是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木质素及其衍生产品是生物产品副产品,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在我国目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本文基于工业副产品木质素衍生物木质素磺酸钙的膨胀土稳定方法,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钙稳定土壤的宏观性能和微观机理,并利用分子动力学在原子尺度对其进行模拟计算。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土壤对木质素磺酸钙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木质素磺酸钙改性土壤主要是物理过程。木质素磺酸钙能够有效降低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填充内部介孔,在介观角度提高了土壤密实程度,降低其微观缺陷。木质素磺酸钙能降低土壤的塑限并提高土壤的液限和塑性指数;有效降低土壤的膨胀性,并且能够提升土壤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水稳定性能,其最佳掺量为4%左右。(2)木质素磺酸钙与土壤中的非膨胀性矿物如高岭土、石英等仅存在吸附作用。而对于蒙脱石,随着木钙掺量的增加其晶面间距会降低。在单矿物蒙脱石中掺加木质素磺酸钙会使得其ζ电位上升;在单矿物高岭石中掺加木质素磺酸钙会使得其ζ电位下降,类似于屏蔽效应。而在天然土壤中掺加木质素磺酸钙会使得土壤颗粒的ζ电位上升,类似于蒙脱石的规律。说明木质素磺酸钙中的亲水基团会优先吸附在黏土矿物的边缘破损带正电处,其次会吸附在颗粒表面产生屏蔽效应。(3)基于流变学的解释:木质素磺酸钙对于蒙脱土颗粒悬浮液在静置时具有有效的絮凝效果,该效果的最佳掺量在2%4%附近;而在剪切作用下会形成一种较强的结构并且该结构也拥有较强的抵抗剪切的能力,这种结构在2%掺量时最明显。而对于高岭土,木质素磺酸钙的掺入导致了高岭土颗粒间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在静置时呈现的絮凝效果,在剪切作用下会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4)SEM试验表明木质素磺酸钙的加入改变了蒙脱土矿物片层结构脆弱易破碎的性质,加强了片层结构的强度,同时增强了层间的联结能力,减少了颗粒内部的孔隙。对于压实的天然土随着木质素磺酸钙的掺入,压实土的微小的孔隙被填充,土壤团聚体变大。(5)Na-蒙脱石的层间距远大于Ca-蒙脱石和K-蒙脱石,拥有最强的膨胀性。Ca-蒙脱石的层间距最低,膨胀性最低。蒙脱石层间的K+离子和Na+离子在相同的水分子数量下相比Ca2+水化程度更高,层间距更大。蒙脱石层间的Na+的扩散能力最高,而Ca2+和K+的扩散能力相对较低,Ca2+的状态最为稳定。对于阳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蒙脱石层间的Na+和Ca2+与水分子的排布较为紧凑,有较大的水合能,K+的水合能较低。(6)木质素磺酸基在蒙脱石表面有强烈的吸附效果,吸附能是水分子的近20倍,原因是磺酸根基团(-SO3-)与蒙脱石表面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且木质素磺酸基的存在比较稳定,运动扩散能力较差。

高迪[4](2011)在《新型建筑材料—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混凝土工程的大型化、超大型化、工程环境的超复杂化以及混凝土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功能混凝土是21世纪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而纳米技术在混凝土领域的渗透,打破传统混凝土的局限,极大地扩展了混凝土的应用领域,给混凝土行业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目前在国际上鲜有研究,国内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NSF项目编号:0634279)为依托,在消化吸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试验为主、数值分析为辅的研究手段系统地探索了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基于电阻变化率的机敏特性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制备中,使用三种适合用于混凝土拌制与施工的纳米级碳纤维分散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比较采用不同分散方法制备的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和电阻特性。确定了采用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水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同时配合适量消泡剂对纳米级碳纤维进行分散的方法,可实现纳米级碳纤维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增强和功能化的目的。(2)通过单轴抗压试验、抗弯试验、劈裂试验和轴向不等辐循环抗压试验对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确定了不同类型纳米级碳纤维在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中的最优掺量。电镜扫描结果也表明将适量的分散良好的纳米级碳纤维掺入混凝土中可以增强其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提高混凝土的延性和抗弯性能。(3)从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特性和导电机理入手,通过试验揭示了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在抗压、抗弯、劈裂和循环荷载试验中电阻变化与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试件表现出良好的压敏特性,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具有自监测功能的智能混凝土材料。(4)使用超声波脉冲速度法探讨了普通混凝土和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中脉冲速度与电阻变化率和抗压强度之间关系。试验结果显示出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内部的超声波脉冲速度与其抗压强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在混凝土应变增大时其内部脉冲速度变化和电阻变化关系也有很好的规律性。因此可利用这些关系来预测混凝土强度,实现对其性质的无损探察。(5)使用基于循环软化模型的有限元程序对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级碳纤维的加入使得墙体物理力学性能得到提升,其平均延性和抗剪能力也相应增强,因而使用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可以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6)通过试验进一步研究了纳米级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和受弯曲控制的纳米级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桥柱试件的机敏特性。提出纳米级碳纤维钢筋混凝土与纳米级碳纤维素混凝土相似,在工作(受力)状态下荷载或变形与电阻变化率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将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用于结构中而使钢筋混凝土结构智能化的可行性。

彭雄义[5](2011)在《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一代减水剂的聚羧酸系减水剂(PC)具有掺量低、高分散性、保坍性好、分子结构可调控性强、生产中不使用甲醛等突出优点,是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然而, PC结构复杂多变,其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的关系仍不是非常清晰,此外,其在水泥体系中吸附构象的说法也较多。因此,对PC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性能,充分掌握其应用性能的规律,从而推动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本论文首先研究了PC的合成工艺和各单体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四个系列的PC,分别为(1)不同支链系列PC:其支链分别为单一短支链、长短支链结合、单一长支链;(2)不同磺酸根系列PC:其磺酸根含量逐渐增加;(3)不同羧酸根系列PC:其羧酸根含量逐渐增加;(4)不同分子量系列PC:其分子量逐渐增加,采用GPC、IR和NMR等方法对PC的分子量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研究了PC在溶液中的微结构,测试了它们对水泥的减水分散等应用性能,考察了其对水泥浆流变特性的影响。最后,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关系。采用芘探针、AFM、TEM、DLS研究了不同支链系列PC和不同分子量系列PC的微结构。通过芘探针荧光光谱法和AFM探测PC自组装膜的形貌,结果发现,PC在水溶液中为无规则的超枝化结构聚集体。此外,在中性溶液中,长支链的PC聚集程度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小,它们在石英玻璃表面自组装后的均方根粗糙度依次减小,分别为0.568nm、0.440nm、0.300nm;大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聚集程度更大,它们在石英玻璃表面自组装后的均方根粗糙度分别为0.630nm、0.521nm。在强碱性溶液中,短支链的PC聚集程度最大,长支链的PC次之,长短支链的PC最小,这是由于聚羧酸分子的阴离子基团电离后产生的静电排斥对其作用力不同导致的;但不同分子量系列PC的聚集程度大小与中性溶液的规律一致,即大分子量的PC聚集程度比小分子量的PC大。TEM和DLS研究结果发现,在中性溶液中,PC形成的团聚体体积大小不一,粒径分布不均匀,长支链的PC形成聚集体的粒径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小,它们在溶液中的平均粒径依次减小,分别为96.8nm、76.9nm、36.5nm;大分子量的PC形成聚集体的粒径比小分子量的PC大,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72.0nm、48.5nm。本文系统研究了四个系列PC在水泥体系中的应用性能,主要包括:水泥净浆流动度、流动度损失率、凝结时间、泌水率和减水率等。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支链系列PC,长短支链的PC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分散性能最优,长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差;长支链的PC产生的流动度损失率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小;短支链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凝结时间最长,长短支链的PC次之,长支链的PC最短,产生的终凝时间分别为205min、177min、154min;短支链的PC对水泥砂浆产生的泌水率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长支链的PC最小,其值分别为1.01%、0.81%、0.65%。对于不同磺酸根或羧酸根系列PC,随着磺酸根或羧酸根含量增加,它们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分散性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羧酸根与支链比例为3.6:1时,其分散性能达到最优;产生的流动度损失率逐渐增大;导致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磺酸根增加导致凝结时间的增加很小,羧酸根增加导致凝结时间的增加较为明显;导致砂浆的泌水率增加。对于不同分子量系列PC,随着分子量增加,它们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分散性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当重均相对分子量为62100时,其分散性能相对较优;产生的流动度损失率逐渐增大;导致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略有增加;导致砂浆的泌水率略有增加。采用五种经典的流变模型拟合水泥浆流变曲线,确立了Herschel-Bulkley模型为拟合流变曲线的最优流变模型。系统研究了掺四个系列PC水泥浆的流变性能,结果发现,长短支链的PC降低水泥浆表观黏度的能力最强,长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差。随着PC的磺酸根或羧酸根含量增加,其降低水泥浆体黏度的能力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当掺量和水灰比改变时,中等分子量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表观黏度均最小;当测试条件为高掺量时或高水灰比时,大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表观黏度小;当测试条件变化为低掺量时或低水灰比时,大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表观黏度大,该研究结果为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采用球形颗粒的静电排斥作用能公式和球形颗粒之间位阻势能公式计算了吸附PC水泥颗粒的斥力总位能,结果发现,短支链的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偏小且作用距离范围短;在颗粒距离小于10~13nm范围时,长短支链的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大于长支链的PC,结合水泥浆实验,认为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该范围内;此外,随着PC羧酸根或磺酸根含量的增加,其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均表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中等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或大分子量的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大。由此可见,四个系列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的变化规律与它们在水泥浆中的分散性能的变化规律是基本一致的。综合认为,斥力总位能的计算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四个系列PC的分子结构与它们在水泥浆中分散性能的关系。

成帅[6](2011)在《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历史性建筑是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形成,是历史的见证。随着建筑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得到认同,对其保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类建筑大多已百岁,自然衰退与人为的不当损害或忽视使部分建筑表现出明显的劣化迹象,因此对其进行维护与维修也逐渐成为减缓其劣化进程的要求。但目前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却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与不平衡。本文试图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近代历史性建筑的材料、要素与构建方法,常见的检测技术,探讨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劣化迹象与成因,进而针对具体劣化问题,归纳保护维修实践的案例,寻求常用的、合宜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借鉴国内外较先进的保护维修理念与技术,结合我国特点来兼收并蓄的分析采纳国际上常见的维修技术,并分析部分以往不恰当的维修方法及后果,为将来成功的维护与维修提供技术参考。论文中穿插结合作者参与的天津望海楼天主教堂与原浙江兴业银行的维修工程实践,作为重要的案例,同时针对建筑材料与建筑组成部分的特点,兼收国内外的部分保护修复案例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通过上述工作,对维护与维修技术相关的问题与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对具体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与提示。当然由于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包含范围广泛,设计领域诸多,庞大复杂,其难度非常大,故本文主要还是择取较广泛常见的建筑材料与要素的维护与维修技术来择要分析论述,希望为今后的保护实践有借鉴作用。

黄浩[7](2011)在《粉煤灰混凝土流变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工作性能良好是达到混凝土预定质量目标的先决条件,它不仅关系到施工的进度、劳动强度、施工质量,更重要的是还严重的影响着混凝土后期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流变参数是表征水泥基材料(水泥浆、砂浆和新拌混凝土)流动性能和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描述和控制水泥基材料流变特性,对指导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控制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确保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粉煤灰作为一种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行业已有了非常广‘泛的发展。在当下的工程实际中,粉煤灰混凝土随处可见。因此,本文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全面分析粉煤灰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建立一套分析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影响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探索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同宏观力学性能间的联系。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粉煤灰混凝土的流变性能,本文依次从水泥浆,水泥砂浆和新拌混凝土这三种体系进行分析,并在混凝土部分,对流变性能同材料体系宏观性能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在水泥浆体系部分,本文从粉煤灰对水泥水化以及粉煤灰自身颗粒堆积、颗粒形貌等方面分析了粉煤灰对水泥浆流变性能的影响,并且分析了聚羧酸系和萘系减水剂对粉煤灰水泥浆的影响。结果发现:磨细粉煤灰能够加速水泥早期水化,消耗更多自由水,降低浆体保塑能力,对流变性能起负作用。磨细粉煤灰良好的颗粒级配会填充水泥颗粒内部缺陷,释放更多自由水,有益分散水泥颗粒,对流变性能起正作用。磨细粉煤灰的颗粒圆度值越高,滚珠效应越好,流变性能越好。掺加粉煤灰对含有减水剂的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能有着优化作用,但是粉煤灰级配的改变对含减水剂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能的作用则要因减水剂类型而异。萘系减水剂会因级配改善而提升,聚羧酸系减水剂则没有变化。在水泥砂浆部分,本文发现磨细粉煤灰和减水剂对水泥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基本保持了同净浆体系的一致性。在新拌混凝土部分,本文建立了一种定性分析混凝土颗粒级配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成功表征了试验中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颗粒级配,发现粉煤灰颗粒级配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同净浆和砂浆的基本一致。减水剂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也与净浆和砂浆一致。通过对比研究水泥浆、砂浆和新拌混凝土中流变参数与体系水灰比的关系,得出一个可以表征二者间关系的数学拟合式:f=Ae-Bn,其中f为屈服应力,n为水灰比,A,B为系数。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水灰比和不同减水剂掺量下混凝土强度与流变参数间的关系,也得出一个可以表征二者间关系的数学拟合式:R=Aln(f)+B,其中R为抗压强度,f为屈服应力,A,B为系数。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情况下流变参数与坍落度间的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基础上,总结得出一个表征二者间关系的数学拟合式:S=300-A(f+B)/ρsg,其中S为坍落度,f为屈服应力,ρsg为混凝土相对密度,A,B为系数。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粉煤灰及减水剂对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流变参数同水泥混凝土宏观性能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传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坍落度测试同流变参数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影响的科学方法,为今后研究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同宏观耐久性能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张洪雁[8](2009)在《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及其性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羧酸系超塑化剂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等特点,是当今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20876035)及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的支持,对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总结国内外聚羧酸系超塑化剂合成及其相关性能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合成及减水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针对我国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目前的发展现状、原料来源等问题,选取了丙烯酸、聚乙二醇和对甲苯磺酸为基础原料,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结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掺量、催化剂用量等因素进行聚合反应,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羧酸系超塑化剂合成的影响,确定了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工艺参数。实验采用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分别与丙烯酸在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研究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酯化大单体的分析我们发现,当聚乙二醇的聚合度较低时,水泥净浆的初始流动度相对较小,流动保持性较好;当聚合度较高时,由于侧链过长而影响了减水剂的聚合作用,虽然分散性较好,但是分散保持性能则远低于较短的侧链,因此以中等长度n=23时为最佳,其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均表现良好。对合成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进行的性能测试实验表明,该减水剂适用于各种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掺量很低的情况下能大幅度提高水泥净浆和混凝土的流动性,具有很好的流动性保持性能,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强度,后期强度也有所增加。其综合性能远好于萘系减水剂及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王涛[9](2008)在《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CA砂浆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无碴轨道具有结构整体性与稳定性好以及修量少的优点,是铁路高速化的发展方向。板式轨道是一种先进的无碴轨道结构形式,它由混凝土道床、CA砂浆层、轨道板等部分组成,其中CA砂浆是用于轨道板与混凝土道床之间的结构层,主要起支承轨道板、缓冲高速列车荷载的作用。CA砂浆(cement asphalt mortar,简称CA砂浆)是由水泥、沥青乳液等多种材料组成的一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作为全面支承轨道板的垫层结构,要求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必要的弹性,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板式轨道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与经济性。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无碴轨道技术已成为当前急需重点研究与快速开发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CA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和耐候性能的系统试验、足尺工程试验以及CA材料设计制备理论研究,揭示了CA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为促进该类材料的发展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有:研究并揭示了水泥水化硬化与沥青乳液破乳胶结相互作用的机理,阐释了CA砂浆胶结硬化与结构形成全过程,将其分为悬浮分散、水泥水化与沥青乳液破乳胶结、沥青连续网络结构形成、硬化体结构发展四个阶段,建立了以沥青为连续相、水泥等无机材料为分散相的CA砂浆空间网络结构模型,为设计、制备CA砂浆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CA砂浆的理想结构模型,结合砂浆硬化体结构的组成,提出了计算CA砂浆中无机材料表层沥青膜厚的理论公式,并建立了沥青膜厚度和材料性能的相关性,提出了制备CA砂浆的最佳沥青用量控制与修正方法,对高性能CA砂浆材料的制备具有指导意义。针对CA砂浆材料组成复杂、各组成之间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其原材料的相适性与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沥青乳液、水泥、砂、外加剂之间的相适性,探明了原料组成与沥青乳液/水泥、水灰比等关键制备参数对CA砂浆工作性与强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CA砂浆原料选择准则,确定了制备高性能CA砂浆的关键技术参数,提出了配合比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了CA砂浆的粘弹性力学行为,探明了其组成与配比对其粘弹性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其应力应变方程。依据时温叠加原理,运用Arrhenius方程和sigmoidal函数等数学方法对CA砂浆在不同加载频率下的性能进行拟合,推导出参考温度下的全曲线,用此拟合曲线可对CA砂浆在高频和低频作用下的使用性能进行预测。研究了CA砂浆在低温与常温条件下的疲劳性能,并建立了18℃与-20℃条件下的疲劳方程,对其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结合CA砂浆的使役条件,系统研究了CA砂浆的体积稳定性、抗冻性、抗化学介质侵蚀性能和耐候性,综合分析了各种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掌握了CA砂浆体积依时变形与冻融破坏规律,提出了体积增稳与抗冻性改善措施,探明了CA砂浆抗化学介质侵蚀与耐候性规律,建立了残留物沥青老化性能与CA砂浆老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制备高耐久与耐候性CA砂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论文在系统研究了CA砂浆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了CA砂浆的制备、灌注工艺及参数等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并成功进行了足尺寸轨道板灌注应用。灌浆效果表明,该材料完全满足现有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结构建设要求。

徐威[10](2007)在《粘贴CFRP片材用耐高温无机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碳纤维增强塑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以下简称C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使用的有机树脂胶耐温上限不足80℃,致使CFRP加固结构的抗火性能较差,成为阻碍该项技术推广的障碍之一。本文从国内外相关文献中了解到一种新型无机粘结材料——地聚物(Geopolymer),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并被初步证实可用于CFRP加固。本文针对地聚物及其用于CFRP加固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有:(1)为保证粘结界面安全可靠,CFRP加固混凝土技术要求胶粘剂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要优于混凝土基材。为便于研究开展,本文在先期试验中以地聚物的抗压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两种硅铝质材料和三种碱激发剂的两两结合试配,研究碱激发剂种类和掺量、硅铝质材料种类以及龄期等因素对地聚物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配比,为地聚物基无机胶的配制提供依据。(2)利用SEM扫描电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手段,研究地聚物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揭示地聚合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地聚合反应完全不同与水泥水化反应,其终产物主要是非晶质物相,微观形貌呈粒状、棱锥状、团块状。(3)通过测试地聚物经高温后的剩余抗压强度和外观破坏特征,研究地聚物的耐火性,并与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的水泥石对比,试验证实地聚物的耐火性能优于水泥石,其耐火上限在600℃~800℃之间,但高温下体积稳定性较差。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发现,地聚物在600℃~800℃的温度区间内,开始发生固相反应,生成镁黄长石(Ca2MgSi2O7),物相组成由非晶相转变为晶相。(4)用自制卡具进行地聚物基无机胶粘贴CFRP布的双剪试验,以面内剪切强度和界面破坏特征作为评价无机胶粘结性能的依据。研究发现,由于地聚物基无机胶作为一种粗分散体系的本质特性,使得胶液对CFRP布的浸润性不足,导致粘结界面的剥离破坏模式不合理,是地聚物基无机胶用于粘贴CFRP布的最大缺陷。通过比较,选择矿渣粉和水玻璃配胶,进行无机胶对CFRP布浸润性的改进试验研究,具体配比为:水玻璃模数M=1.0,用量为矿渣粉质量的12%,水用量为矿渣粉质量的0.35或0.42。(5)将CFRP布在地聚物基无机胶中浸泡并杵捣一段时间,可有效提高胶液对CFRP布的浸透能力。经这样的工艺处理后,再进行双剪试验,界面下混凝土剥离面积可达粘贴面积的70%以上,面内剪切强度达1.41MPa,已达到有机胶的水平。针对这一方法不便于施工的缺陷,本文还提出改进措施,即将CFRP布经地聚物基无机胶浸泡并固化成板后再用于加固,可获得较优的施工性,且在板材平整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可获得较高的面内剪切强度和较为合理的剥离破坏模式。这一处理方法使得地聚物基无机胶大规模应用于工程加固成为可能。

二、表面活性剂在卜特兰水泥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活性剂在卜特兰水泥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地铁发展概况
    1.2 免蒸管片混凝土技术的提出
        1.2.1 蒸汽养护对管片混凝土的影响
        1.2.2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技术特点
    1.3 免蒸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早强剂促强法
        1.3.2 超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促强法
        1.3.3 复合水泥体系促强法
    1.4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本文准备解决的问题
        1.4.1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
        1.4.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原材料性能对比及其品种的选择
    2.1 水泥
        2.1.1 水泥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2.2 集料
        2.2.1 细集料
        2.2.2 粗集料
    2.3 矿物掺合料
        2.3.1 矿物掺合料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2.4 减水剂
        2.4.1 水泥与减水剂的相互作用
        2.4.2 减水剂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2.5 早强剂
        2.5.1 纳米早强剂
        2.5.2 硫酸锂
        2.5.3 硫氰酸钠
        2.5.4 三乙醇胺
        2.5.5 硝酸铝
    2.6 混凝土用水
    2.7 本章小结
3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3.1 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
        3.1.1 混凝土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
    3.2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3.2.2 养护温度及养护方式
        3.2.3 早强剂单掺试验研究
        3.2.4 早强剂复掺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4.1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盾构管片混凝土和易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4.1.2 养护方式
        4.1.3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4.1.4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4.2.2 养护方式
        4.2.3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2.4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4.2.5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最优配合比
    4.3 经济性分析
        4.3.1 蒸汽养护成本估算
        4.3.2 胶凝材料及外加剂成本估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合成及酸压条件下岩体破裂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力压裂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概况
        1.2.1 水力压裂提高采收率机理
        1.2.2 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物理模拟和酸压及增稠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强度抗孔压材料研究现状
        1.3.2 酸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增稠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物理压裂模拟实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5 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6 目前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预期目标
2 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2.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2.1.2 制备方法
    2.2 实验部分
        2.2.1 核磁共振氢谱
        2.2.2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4 X射线衍射
        2.2.5 热重-等温量热
        2.2.6 水化热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2.8 N_2吸脱附
        2.2.9 防冻融破坏
        2.2.10 电化学腐蚀
        2.2.11 接触角测试
        2.2.12 介电常数-电阻率
        2.2.13 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核磁共振氢谱
        2.3.2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4 X射线衍射
        2.3.5 热重-等温量热
        2.3.6 水化热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8 N_2吸脱附
        2.3.9 防冻融破坏实验结果
        2.3.10 电化学腐蚀实验
        2.3.11 接触角
        2.3.12 介电常数-电阻率
        2.3.13 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酸压模拟用酸液优化复配
    3.1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3.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部分
        3.2.1 质量损失率计算
        3.2.2 力学性能
        3.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3.2.4 X射线衍射
        3.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6 N_2吸脱附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量损失率计算
        3.3.2 力学性能
        3.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3.3.4 X射线衍射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3.6 N_2吸脱附
    3.4 本章小结
4 酸压模拟用增稠剂合成与性能评价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4.1.1 主要实验化学试剂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2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4.2.1 聚合反应原理
        4.2.2 三元共聚物合成实验步骤
        4.2.3 三元聚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4.3 实验部分
        4.3.1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4.3.2 核磁共振氢谱
        4.3.3 相对分子量
        4.3.4 产物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测试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3.6 热重-等温量热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
        4.4.2 核磁共振氢谱
        4.4.3 相对分子量测定
        4.4.4 产物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
        4.4.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4.6 热重-等温量热
        4.4.7 耐酸性能
        4.4.8 耐温性能
        4.4.9 耐盐性能
        4.4.10 损失模量、存储模量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酸压物理模拟及现场实验验证
    5.1 实验概况
    5.2 样品制备
        5.2.1 立方体试块制备
        5.2.2 实验流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压裂后外观损伤情况
        5.3.2 物理模拟实验压裂曲线
        5.3.3 酸蚀裂缝的特征(与水力裂缝相比)
        5.3.4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5.3.5 N_2吸脱附
        5.3.6 断裂表面蚀刻情况
    5.4 酸压现场应用试验
        5.4.1 试验区基本概况
        5.4.2 选井选层原则
        5.4.3 施工所需材料
        5.4.4 试验效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酸压数值模拟研究
    6.1 动态演化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6.1.1 水力压裂数学模型的发展
        6.1.2 拟三维模型和平面三维模型
        6.1.3 全三维模型
        6.1.4 岩石力学基本原理
        6.1.5 断裂与损伤力学
    6.2 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有限元离散化
        6.2.1 应力平衡方程
        6.2.2 连续性方程的建立
        6.2.3 边界条件
        6.2.4 ABAQUS有限元离散化方法及应力-渗流耦合方程
    6.3 裂缝起裂和扩展准则
        6.3.1 裂缝起裂准则
        6.3.2 裂缝扩展准则
        6.3.3 裂缝扩展及网格划分
        6.3.4 压裂计算流程
        6.3.5 酸蚀断口形貌的数值模拟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与设想
    7.4 适用性及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木质素基土壤稳化剂的机理研究和原子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膨胀土的危害性
        1.1.2 膨胀土的解决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学土壤稳定剂研究
        1.2.2 木质素作为土壤稳定剂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原材料与试剂
        2.1.1 原材料
        2.1.2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木质素磺酸钙改性土壤的制备
        2.2.2 红外吸收光谱(IR)测试
        2.2.3 紫外吸收光谱(UV)测试
        2.2.4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2.5 计算机断层扫描测试(X-CT)
        2.2.6 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2.2.7 比表面积与微孔介孔测试方法
        2.2.8 电声法Zeta电位分析试验
第三章 木质素磺酸钙改性土壤性能
    3.1 基本性能
        3.1.1 物相分析
        3.1.2 吸附能力
        3.1.3 阿太堡界限
    3.2 干密度与抗压强度
        3.2.1 样品制备
        3.2.2 干密度
        3.2.3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 膨胀试验
        3.3.1 试验目的和方法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孔结构分析
        3.4.1 大孔结构分析
        3.4.2 介孔结构分析
    3.5 水稳定性能
        3.5.1 水稳定性分析
        3.5.3 内部孔结构分析
    3.6 木质素磺酸钙的复掺物理性能
        3.6.1 试样的制备
        3.6.2 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磺酸钙稳定机理研究
    4.1 土壤中矿物组成
        4.1.1 土颗粒与水相互作用
        4.1.2 黏土颗粒间作用力
    4.2 蒙脱土与高岭土的物理化学性能
        4.2.1 物相分析
        4.2.2 蒙脱石矿物的小角XRD试验
        4.2.3 成键分析
        4.2.4 热分析实验
        4.2.5 孔结构分析
    4.3 土壤颗粒双电层分析
        4.3.1 带电黏土颗粒的双电层
        4.3.2 试验目的与方法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流变学分析
        4.4.1 流变学概述
        4.4.2 流变学微观解释
        4.4.3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法
        4.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微观形貌分析
        4.5.1 蒙脱土矿物微观形貌
        4.5.2 天然土微观形貌
    4.6 微观机理解释
        4.6.1 阳离子土壤稳定剂改性机理
        4.6.2 木质素磺酸钙改性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蒙脱石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1 分子模拟概述
        5.1.1 系综
        5.1.2 巨正则系综Monte Carlo方法(GCMC)
    5.2 模拟细节
        5.2.1 建立模型
        5.2.2 计算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水分子填充形式
        5.3.2 膨胀形式
        5.3.3 层间结构
        5.3.4 木质素磺酸钙对蒙脱石模型相互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新型建筑材料—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智能混凝土的定义及发展
        1.2.1 损伤自诊断混凝土
        1.2.2 自调节智能混凝土
        1.2.3 自修复智能混凝土
    1.3 纳米材料简介
        1.3.1 纳米材料的发展
        1.3.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3.3 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
        1.3.4 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和物理化学性能
        1.3.4.1 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
        1.3.4.2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1.4 纳米材料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1.4.1 混凝土和纳米科技的定义
        1.4.1.1 混凝土—复杂纳米结构材料
        1.4.1.2 纳米技术混凝土的定义
        1.4.2 纳米矿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1.4.3 纳米金属粉末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4.4 纳米金属氧化物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4.5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4.6 碳纳米管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5 研究背景
        1.5.1 纤维混凝土和碳纤维混凝土
        1.5.2 纤维在混凝土中作用的机理
        1.5.3 纤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1.1 碳纤维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6.1.2 纳米碳管(CNT)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6.1.3 纳米级碳纤维(CNF)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6.2 国内研究进展
        1.6.2.1 纳米复合材料及纳米矿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1.6.2.2 碳纤维混凝土的应用研究
        1.6.2.3 纳米碳管—水泥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1.6.2.4 石墨和纳米碳黑在水泥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1.6.3 研究现状分析
    1.7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主要内容
        1.7.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制备研究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1.1 混凝土材料
        2.1.1.2 混凝土外加剂
        2.1.1.3 纳米级碳纤维(CNF)
        2.1.1.4 电极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2.1 力学测量
        2.1.2.2 电学测量
        2.1.3 试验仪器设备汇总表
    2.2 电极的制作
        2.2.1 铜丝导电胶表面环绕电极
        2.2.2 内置铜网电极
    2.3 纳米级碳纤维的分散
        2.3.1 物理分散方法
        2.3.2 化学分散方法
        2.3.2.1 表面活性剂(SDS)
        2.3.2.2 高效减水剂
        2.3.3 纳米级碳纤维分散方法讨论
    2.4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制作
        2.4.1 普通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CNFC)
        2.4.2 纳米级碳纤维自密实混凝土(CNFSCC)
        2.4.3 纳米级碳纤维自密实钢筋混凝土(CNFRSCC)
    2.5 小结
第三章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3.1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单轴抗压试验和往复不等幅荷载抗压试验
        3.1.1 试验介绍
        3.1.2 试验结果
        3.1.3 试验结果分析
    3.2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劈裂试验
        3.2.1 试验介绍
        3.2.2 试验结果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四点抗弯试验
        3.3.1 试验介绍
        3.3.2 试验结果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3.5 小结
第四章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材料电学性能试验
    4.1 引言
    4.2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特性和导电机理
        4.2.1 电阻和极化现象
        4.2.1.1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
        4.2.1.2 极化现象
        4.2.2 导电机理
        4.2.2.1 有效介质理论和电场发射理论
        4.2.2.2 渗流理论
        4.2.2.3 量子力学隧道效应理论
    4.3 单轴抗压试验中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变化特性
        4.3.1 试验结果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四点抗弯试验中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变化特性
        4.4.1 试验结果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劈裂试验中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变化特性
        4.5.1 试验结果
        4.5.2 试验结果分析
    4.6 往复不等幅荷载抗压试验中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电阻变化特性
        4.6.1 试验结果
        4.6.2 试验结果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超声脉冲法试验
    5.1 试验简介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试件超声脉冲速度与龄期和抗压强度关系
        5.2.2 受压情况下试件超声脉冲速度与应力应变的关系
        5.2.3 受压情况下试件超声脉冲速度与电阻变化率的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模拟研究
    6.1 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试验和基于CSMM的有限元模拟
    6.2 纳米级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基于CSMM的模拟分析
        6.2.1 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6.2.2 CNFRC-FSW-4和CNFRC-FSW-6的模拟分析
        6.2.2.1 模拟试件CNFRC-FSW-4
        6.2.2.2 模拟试件CNFRC-FSW-6
    6.3 小结
第七章 纳米级碳纤维钢筋混凝土结构机敏试验
    7.1 纳米级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梁试件机敏试验
        7.1.1 试验介绍
        7.1.2 试验结果
        7.1.3 试验结果分析
    7.2 模拟地震荷载下纳米级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桥柱试件机敏试验
        7.2.1 试验介绍
        7.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概述
        1.1.1 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
        1.1.2 混凝土减水剂的分类
    1.2 聚羧酸系减水剂研究概述
        1.2.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现状
        1.2.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进展
        1.2.3 聚羧酸系减水剂存在的问题
    1.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3.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结构与吸附研究进展
        1.3.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吸附与分散研究进展
        1.3.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结构与分散研究进展
        1.3.4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4 聚羧酸分子的微结构研究进展
        1.4.1 水溶性高分子的微结构研究进展
        1.4.2 聚羧酸分子的构象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反应装置
    2.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提纯与表征测试
        2.2.1 核磁共振(NMR)测试
        2.2.2 红外吸收光谱(IR)测试
        2.2.3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2.2.4 双键含量的测定
        2.2.5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提纯
    2.3 水化产物的表征测试
    2.4 聚羧酸系减水剂与水泥颗粒相互作用的测试
        2.4.1 水泥颗粒表面Zeta 电位测试
        2.4.2 吸附性能测试
        2.4.3 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2.5 水泥净浆、砂浆的性能测试
        2.5.1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
        2.5.2 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测试
        2.5.3 新拌砂浆的性能测试
        2.5.4 硬化砂浆抗压强度的测试
        2.5.5 水泥水化温升曲线测定
        2.5.6 水泥浆流变学的测定
    2.6 聚羧酸分子构象研究的测试
        2.6.1 荧光光谱测试
        2.6.2 聚羧酸分子粒径的测定
        2.6.3 透射电镜(TEM)测试
        2.6.4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表征
    3.0 引言
    3.1 聚羧酸系减水剂合成的研究
        3.1.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工艺流程研究
        3.1.2 聚羧酸系减水剂合成工艺参数的研究
    3.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2.1 不同支链和不同磺酸根系列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2.2 不同羧酸根系列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2.3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结构表征
        3.3.1 凝胶色谱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核磁共振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微结构研究
    4.0 引言
    4.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提纯研究
    4.2 聚羧酸分子在溶液中的微结构研究
        4.2.1 芘探针研究聚羧酸分子在溶液中的微结构变化
        4.2.2 聚羧酸分子在溶液中微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4.2.3 不同支链系列的微结构研究
        4.2.4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微结构研究
    4.3 聚羧酸分子在石英玻璃片上自组装的形貌研究
        4.3.1 不同支链系列在石英玻璃片上自组装的形貌分析
        4.3.2 不同分子量系列在石英玻璃片上自组装的形貌分析
    4.4 聚羧酸分子的形态研究
        4.4.1 不同支链系列的形态研究
        4.4.2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形态研究
    4.5 聚羧酸分子的粒径研究
        4.5.1 不同支链系列的粒径研究
        4.5.2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粒径研究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5.0 引言
    5.1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5.1.1 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5.1.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损失率的影响
    5.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1 支链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2 磺酸根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3 羧酸根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4 分子量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3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1 支链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2 磺酸根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3 羧酸根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4 分子量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4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4.1 支链和磺酸根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4.2 羧酸根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4.3 分子量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5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
        5.5.1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5.5.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6.0 引言
    6.1 颗粒悬浮液流变性的力学本质
    6.2 水泥浆浆体流变模型的确立
        6.2.1 水泥浆浆体流变曲线Power-law 模型拟合
        6.2.2 水泥浆浆体变曲线Bingham 模型拟合
        6.2.3 水泥浆浆体变曲线Herschel-Bulkley 模型拟合
        6.2.4 水泥浆浆体变曲线Casson 模型拟合
        6.2.5 水泥浆浆体流变曲线Sisko 模型拟合
        6.2.6 水泥浆浆体流变模型的确立
    6.3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1 支链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2 磺酸根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3 羧酸根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4 分子量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4 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水泥浆的触变性研究
        6.4.1 掺量对水泥浆触变性的影响
        6.4.2 水灰比对水泥浆触变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颗粒分散稳定机理的研究
    7.0 引言
    7.1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7.1.1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等温线研究
        7.1.2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模型的拟合
        7.1.3 温度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7.1.4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7.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颗粒Zeta 电位的影响
        7.2.1 不同系列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颗粒Zeta 电位的影响
        7.2.2 Zeta 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7.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1 不同支链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2 不同磺酸根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3 不同羧酸根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4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概念释义
        1.1.2 研究对象与框架
        1.1.3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相关理论
    2.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1.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
        2.1.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2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与原则
        2.2.1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
        2.2.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原则
    2.3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的材料与技术选择
        2.3.1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材料选择
        2.3.2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选择
第三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维护与维修技术
    3.1 近代历史性屋顶的意义
    3.2 近代历史性屋顶形式、要素与覆面材料
        3.2.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类型
        3.2.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主要要素与细部
        3.2.3 近代历史性建筑坡屋顶的覆面材料
    3.3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与劣化迹象
        3.3.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
        3.3.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劣化迹象与成因
    3.4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维护、维修与替换
        3.4.1 屋顶维护、维修与替换的方式选择
        3.4.2 屋顶的历史研究
        3.4.3 历史性屋顶维护措施
        3.4.4 历史性屋顶的维修与替换
第四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砖砌外墙维护与维修技术
    4.1 建筑用砖的历史
    4.2 近代建筑砖砌体的特征认识
        4.2.1 砖的类型
        4.2.2 砖的形状、尺寸与色彩
        4.2.3 砖砌体的砌筑方式
        4.2.4 灰缝砂浆和外形
    4.3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劣化问题的识别
        4.3.1 砖砌外墙的检查
        4.3.2 砖砌外墙的劣化迹象
        4.3.3 砖砌外墙的检测技术
        4.3.4 砖砌外墙的结构问题
        4.3.5 砖砌外墙的劣化成因
    4.4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4.4.1 砖砌外墙的结构缺陷处理与加固措施
        4.4.2 砖砌外墙的维修措施
        4.4.3 砖砌外墙的清洗技术
第五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5.1 外墙石材的分类与性质
        5.1.1 天然饰面石材分类
        5.1.2 砌筑石材
    5.2 外墙石材的类型及相关问题
        5.2.1 实心石质墙
        5.2.2 饰面厚石板
        5.2.3 饰面薄石板
    5.3 外墙石材劣化病害与检测技术
        5.3.1 石材劣化病害
        5.3.2 石材检测技术
    5.4 近代历史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
        5.4.1 维修工作的说明
        5.4.2 外墙石材的维修措施
        5.4.3 外墙石砌体重嵌灰缝
        5.4.4 石材墙面的清洗技术
        5.4.5 外墙石材的加固保护
第六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木构件与铁件维护与维修技术
    6.1 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1.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1.2 木构件检查与检测
        6.1.3 木构件的替换与维修技术
    6.2 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2.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2.2 历史性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粉煤灰混凝土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煤灰混凝土
    1.2 流变学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发展应用
    1.3 用于表征水泥基材料流变性能的流变模型
    1.4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1.4.1 静电斥力理论——DLOV理论
        1.4.2 空间位阻理论——HVO理论
        1.4.3 减水剂其他理论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减水剂
        2.1.4 细集料
        2.1.5 粗集料
        2.1.6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净浆和砂浆浆体流变性能测试
        2.2.2 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测定
        2.2.3 减水剂在水泥和粉煤灰颗粒上的吸附量测定
        2.2.4 水泥等胶凝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测定
        2.2.5 胶凝材料早期水化过程监测
        2.2.6 颗粒形貌观察
第三章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研究
    3.1 概述
    3.2 粉煤灰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3.2.1 普通粉煤灰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3.2.2 磨细粉煤灰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3.2.3 磨细粉煤灰颗粒级配对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3.2.4 磨细粉煤灰颗粒形貌对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3.2.5 磨细粉煤灰堆积效应和颗粒形貌效应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综合影响
    3.3 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3.3.1 高效减水剂对胶凝材料颗粒zeta电位的影响
        3.3.2 水泥和磨细粉煤灰颗粒对高效减水剂的吸附特性
        3.3.3 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变性能时间效应的影响
    3.4 磨细粉煤灰和减水剂作用下的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能
        3.4.1 磨细粉煤灰对减水剂吸附效应的影响
        3.4.2 减水剂对含磨细粉煤灰的胶凝材料颗粒zeta电位影响
        3.4.3 磨细粉煤灰对减水剂吸附能力和改变zeta电位能力的综合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砂浆流变性能的研究
    4.1 水灰比对水泥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2 磨细粉煤灰颗粒级配对水泥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3 减水剂对水泥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研究
    5.1 水灰比对混凝土流变性能及强度的影响
        5.1.1 水灰比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
        5.1.2 水灰比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
    5.2 磨细粉煤灰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流变性能及强度的影响
        5.2.1 混凝土体系颗粒级配的表征
        5.2.2 磨细粉煤灰颗粒级配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
        5.2.3 磨细粉煤灰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
    5.3 减水剂对混凝土流变性能及强度的影响
        5.3.1 减水剂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
        5.3.2 减水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3 屈服应力同混凝土强度间的关系
    5.4 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同坍落度间的联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及其性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效减水剂的定义、种类特征及其作用机理
        1.1.1 有关高效减水剂
        1.1.2 高效减水剂的种类及特征
        1.1.3 高效减水剂的作用原理
        1.1.4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减水机理
    1.2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原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合成的理论基础
        2.1.1 酯化反应和醚化反应
        2.1.2 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
    2.2 聚合方法
        2.2.1 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法
        2.2.2 聚合后功能化法
        2.2.3 原位聚合与接枝
    2.3 实验用主要原材料和实验设备
        2.3.1 主要原材料
        2.3.2 主要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单酯的制备
        2.4.2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
    2.5 实验检测方法
第3章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
    3.1 合成方法的选定
    3.2 酯化大单体合成实验的影响因素
        3.2.1 酸醇比
        3.2.2 催化剂和阻聚剂的影响
        3.2.3 酯化反应温度的影响
        3.2.4 酯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3.2.5 聚乙二醇聚合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3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
        3.3.1 方案设计
        3.3.2 合成工艺参数的确定
    3.4 红外光谱分析
第4章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性能实验
    4.1 基本性能测试
        4.1.1 固体物含量测定
        4.1.2 减水率测定
        4.1.3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定
        4.1.4 与水泥的适应性实验
    4.2 减水剂性能对比实验
        4.2.1 减水效果比较
        4.2.2 坍落度测定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CA砂浆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速铁路与轨道结构
        1.1.1 高速铁路
        1.1.2 铁路高速化对轨道结构的要求
        1.1.3 轨道结构类型
    1.2 板式无碴轨道用 CA砂浆及其研究进展
        1.2.1 CA砂浆的定义、组成及作用
        1.2.2 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CA砂浆的胶结硬化过程及其理想结构设计
    2.1 水泥与沥青乳液的相互作用机理
        2.1.1 沥青乳液的破乳成膜机理
        2.1.2 水泥水化与沥青乳液破乳的匹配设计
    2.2 CA砂浆的胶结硬化过程
        2.2.1 CA砂浆的胶结硬化
        2.2.2 CA砂浆胶结硬化过程的研究方法与验证
    2.3 CA砂浆模型构建与理想结构设计
        2.3.1 理想结构模型构建
        2.3.2 CA砂浆理想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砂浆原材料的相适性与配比优化设计
    3.1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3.1.1 原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原材料的相适性
        3.2.1 水泥沥青乳液的相适性
        3.2.2 外加剂的适应性
        3.2.3 砂的适应性
    3.3 CA砂浆的流变性能
        3.3.1 CA浆体的瞬态流变行为
        3.3.2 CA浆体的稳态流变行为
        3.3.3 CA砂浆流动性与均质性
    3.4 CA砂浆组成对工作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沥青乳液
        3.4.2 水泥
        3.4.3 砂
        3.4.4 膨胀组分
        3.4.5 粉煤灰
        3.4.6 复合外加剂
        3.4.7 纤维
        3.4.8 沥青无机材料比(A/N)
        3.4.9 绝对水灰比
    3.5 CA砂浆材料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3.5.1 CA砂浆的设计方法特点
        3.5.2 高性能CA砂浆的设计准则
        3.5.3 高性能CA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A砂浆的粘弹性材料力学性能
    4.1 粘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特征
    4.2 CA砂浆的时温等效
        4.2.1 移位因子的确定
        4.2.2 全曲线的构建
    4.3 CA砂浆的力学性能
        4.3.1 抗压强度影响因素
        4.3.2 应力—应变性能
        4.3.3 应力缓冲性
        4.3.4 不同加载速率
    4.4 CA砂浆的温度稳定性
        4.4.1 强度对温度的稳定性
        4.4.2 体积对温度的稳定性
        4.4.3 沥青膜厚对强度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4.5 CA砂浆的疲劳性能
        4.5.1 荷载条件
        4.5.2 环境条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A砂浆的耐久与耐候性能研究
    5.1 体积稳定性
        5.1.1 体积变形机理
        5.1.2 体积变形特性
    5.2 抗冻性
        5.2.1 冻融破坏机理
        5.2.2 抗冻性能
    5.3 耐化学介质侵蚀研究
        5.3.1 耐化学侵蚀评价方法
        5.3.2 耐酸性能
        5.3.3 耐碱性能
        5.3.4 耐盐性能
        5.3.5 耐油性能
    5.4 耐老化性能研究
        5.4.1 老化机理
        5.4.2 评价方法
        5.4.3 残留物沥青的老化性能
        5.4.4 CA砂浆的老化性能
        5.4.5 残留物沥青老化与 CA砂浆老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CA砂浆质量控制技术与实际工程应用
    6.1 CA砂浆灌注工序
        6.1.1 轨道板的安装
        6.1.2 CA砂浆模板的安装
        6.1.3 CA砂浆的搅拌与灌注
        6.1.4 CA砂浆的养护
    6.2 CA砂浆质量控制
        6.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6.2.2 施工质量控制
    6.3 CA砂浆中试简介与应用效果
第7章 结论
    1、阐释了CA砂浆的胶结硬化机理与结构形成规律
    2、建立了CA砂浆硬化体结构理想模型
    3、提出了CA砂浆原材料的相适性评价方法及优选原则
    4、掌握了CA砂浆的粘弹性力学行为
    5、系统研究了CA砂浆的耐久和耐候性
    6、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专利申请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粘贴CFRP片材用耐高温无机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地聚物材料简介
        1.2.1 地聚物材料反应机理
        1.2.2 地聚物材料结构
        1.2.3 地聚物材料的性能特点
        1.2.4 地聚物材料的应用领域
        1.2.5 地聚物材料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聚物的制备研究
    2.1 试验原料
        2.1.1 矿渣
        2.1.2 粉煤灰
        2.1.3 水玻璃
        2.1.4 氢氧化钠
        2.1.5 纯碱
        2.1.6 水泥
    2.2 试验设备
    2.3 地聚物优化配比试验
        2.3.1 地聚物基准配比的理论依据
        2.3.2 试验流程
        2.3.3 地聚物试验配比
        2.3.4 碱激发剂种类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2.3.5 碱激发剂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2.3.6 粉煤灰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2.4 地聚物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变化规律
    2.5 微观结构分析
        2.5.1 SEM扫描电镜分析
        2.5.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聚物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3.1 地聚物耐火性试验
        3.1.1 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3.1.2 外观破坏特征
    3.2 高温后微观结构分析
        3.2.1 SEM扫描电镜分析
        3.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面内剪切试验的地聚物基无机胶的方案优选
    4.1 CFRP-混凝土界面力学特性
    4.2 界面剪切强度试验方案
    4.3 地聚物基无机胶用于粘贴CFRP布的试验研究
        4.3.1 试验流程
        4.3.2 三种方案无机胶粘结性能对比与优选
        4.3.3 方案A无机胶粘结性能的改进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聚物基无机胶对CFRP布浸润性的改进试验研究
    5.1 浸润与铺展
    5.2 表面活性剂对地聚物基无机胶浸润性的改性试验
        5.2.1 表面活性剂
        5.2.2 几种表面活性剂对浸润性和粘结强度的影响
    5.3 几种物理方法对浸润性的改进试验
        5.3.1 浸泡与杵捣
        5.3.2 施压
        5.3.3 分散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表面活性剂在卜特兰水泥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D]. 刘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高强度抗孔压新材料合成及酸压条件下岩体破裂行为研究[D]. 李浩.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3]木质素基土壤稳化剂的机理研究和原子模拟[D]. 胡翔宇. 东南大学, 2018(05)
  • [4]新型建筑材料—纳米级碳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D]. 高迪. 中南大学, 2011(12)
  • [5]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D]. 彭雄义.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D]. 成帅. 天津大学, 2011(05)
  • [7]粉煤灰混凝土流变性能研究[D]. 黄浩.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8]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合成及其性构关系研究[D]. 张洪雁. 湖北工业大学, 2009(S2)
  • [9]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CA砂浆的研究与应用[D]. 王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2)
  • [10]粘贴CFRP片材用耐高温无机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徐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表面活性剂在硅酸盐水泥表面的吸附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