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一、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γ干扰素、白介素10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煌[1](2021)在《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 BMCs)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 RNA表达及其培养上清液中的水平在斑秃疾病中的变化,为斑秃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2例斑秃患者(重型组12例、轻型组20例、活动期组15例、稳定期组17例)为研究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 RT-PCR)方法检测32例斑秃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PBMCs中IL-17A、IL-25、IL-35(EBI3、p35)、IL-10 m RNA表达。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IL-25、IL-35、IL-10含量。结果:1.斑秃患者PBMCs中IL-17A、IL-25、IL-10、IL-35基因表达水平:(1)IL-17A、IL-25、IL-10、IL-35(EBI3、p35)m RNA相对表达量:在斑秃重型组、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15;Z=14.495;Z=10.955;Z=(13.096、11.765),P均<0.05]。其中IL-17A、IL-10在斑秃重型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轻型组,IL-10在斑秃轻型组还高于正常对照组,IL-25在斑秃重型、轻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IL-35(EBI3)在斑秃重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轻型组,IL-35(p35)在斑秃轻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重型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5、IL-35(EBI3)m RNA相对表达量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898;Z=10.939,P均<0.05),IL-17A、IL-10、IL-35(p35)m RNA相对表达量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L-25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IL-35(EBI3)在斑秃活动期组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秩相关性分析:IL-17A、IL-10、IL-35(EBI3、p35)m RNA相对表达量与SALT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0;r=-0.447;r=(-0.420、-0.426),P均<0.05],IL-25 m RNA相对表达量与SALT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IL-17、IL-25、IL-10、IL-35与疾病的活动均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2.斑秃患者PBMCs培养的上清液中IL-17、IL-25、IL-10、IL-35水平:(1)IL-25在斑秃重型组、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51,P<0.05),IL-17、IL-10、IL-35在斑秃重型组、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L-25在斑秃重型组和轻型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7、IL-25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94;Z=9.446,P均<0.05),IL-10、IL-35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L-17在斑秃稳定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活动期组,IL-25在斑秃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秩相关性分析:IL-17水平与疾病活动(r=0.479,P<0.05)呈正相关,与SALT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上清液中IL-25、IL-10、IL-35水平与SALT评分、疾病活动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3.IL-17A、IL-25、IL-10、IL-35在斑秃患者中的相关性:斑秃患者PBMCs中IL-17A与IL-25、IL-10、IL-35(EBI3、p35)m 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474;r=0.449;r=(0.567、0.562),P均<0.01],IL-10与IL-25m 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501,P<0.01)。斑秃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7A、IL-25、IL-35水平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结论:1.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5、IL-10、IL-35)参与斑秃的发病,与斑秃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细胞因子间存在相互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斑秃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IL-17和IL-25在斑秃患者PBMCs中的上清液高水平表达协同一致,与斑秃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促进斑秃的炎症发生。

张凯辉[2](2021)在《基于PD-1/PD-L1调控Th17/Treg平衡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证银屑病临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免疫学病理机制是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临床和实验研究也都显示,银屑病患者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状态的失衡。本文从PD-1/PD-L1调控Th17和Treg细胞平衡状态的角度进行切入,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两个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围绕中医防治银屑病的研究和银屑病免疫学病理机制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研究报告包括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第一观察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第二观察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Th细胞分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第三观察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上PD-1/PD-L1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观察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中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上PD-1/PD-L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可能通过PD-1/PD-L1通路调节Th17/Treg的平衡在银屑病血热证发生发展中起作用。方法:临床入组寻常型银屑病25例,随机分为地槐消银组15例,复方青黛组10例,正常人对照组1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地槐消银颗粒和复方青黛胶囊,并以白凡士林缓解皮肤干燥,于入组前和治疗第8周末,临床通过观察PASI评分、瘙痒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三方面总结地槐消银颗粒的临床疗效;实验部分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Treg、Th17细胞比例的差异;以Real time-PCR法检测Th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RORγt基因表达的差异;以Real time PCR法检测PBMC中IL-17、IL-22、IL-23、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及Treg细胞PD-1、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临床部分:1.疗前,地槐消银组患者和复方青黛组患者PAS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地槐消银组患者和复方青黛组患者与疗前相比PAS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疗前疗后PASI评分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瘙痒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与疗前相比瘙痒评分均下降(p<0.01;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疗前疗后瘙痒评分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疗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DLQ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与疗前相比DLQI评分均升高(p<0.05;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疗前疗后DLQI评分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比较,地槐消银组总有效率为93.3%,复方青黛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部分: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与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与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血清中Treg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reg细胞占比升高(p<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5)。地槐消银组治疗后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入组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RORγt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外周血中RORyt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外周血中RORyt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Foxp3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17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22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2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2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8.入组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23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3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3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9.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10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0.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PBMC中Th17细胞PD-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54,p=0.00<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Th17细胞PD-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5.80,p=0.00<0.01),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0.05)。1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PBMC中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占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t=6.50,p=0.00<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占比升高(t=9.91,p=0.00<0.01),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升高(t=2.22,p=0.04<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186,p>0.05)。12.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Th17细胞PD-L1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2.47,p=0.03<0.05)。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h17细胞PD-L1表达水平下降(t=3.51,p=0.00<0.01),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22,p=0.83>0.05)。13.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Treg细胞PD-L1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2.38,p=0.02<0.05)。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h17细胞PD-L1表达水平升高(t=-2.29,p=0.02<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83,p=0.41>0.05)。14.相关性分析: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与PASI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303,p<0.01),银屑病患者T1h17/Treg 比值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226,p<0.05);与DLQI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293,p<0.01)。Th17与RORyt呈显着正相关(r=0.614,p<0.01),Th17与IL-17呈显着正相关(r=0.498,p<0.01),与IL-22呈显着正相关(r=0.624,p<0.01),与IL-23呈显着正相关(r=0.467,p<0.01)。Treg 与 Foxp3 呈显着正相关(r=0.355,p<0.01),Treg 与 IL-10呈显着正相关(r=0.473,p<0.01)。Th17与Th17细胞的PD-1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61,p=0.00<0.01)。Th17细胞的PD-1与Treg细胞的PD-L1表达呈正关性(r=0.32,p=0.04<0.05)。结论:1.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复方青黛胶囊疗效相当。2.地槐消银颗粒和复方青黛胶囊均能降低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的比值。3.地槐消银颗粒和复方青黛胶囊均能降低外周血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4.地槐消银颗粒有可能通过调控Th17/Treg的PD-1/PD-L1通路来发挥临床疗效。

张佩[3](2021)在《基于HupB特异性RNA表达及其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HupB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的特异性RN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1.基于GEO数据库分析HupB蛋白诱导PBMC的特异性miRNA:在GEO数据库中检索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PBMC之间的差异表达miRNA,通过Targetscan、miRDB、miRwalk、DAVID、STRING、Cytoscape等生信工具分析预测可能与HupB有关的miRNA。2.结核分枝杆菌蛋白HupB对肺结核患者miRNA的影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长航医院和校医院中筛选出肺结核患者,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健康人样本共101例用于实验,HupB蛋白与入组样本的PBMC共培养24h,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miRNA的表达量水平。3.结核分枝杆菌蛋白HupB对肺结核患者IL-6 mRNA的影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襄阳结核病防治所、长航医院和校医院中筛选出肺结核患者,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健康人样本共76例用于实验,HupB蛋白与入组样本的PBMC共培养4h,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 IL-6 mRNA的表达量水平。结果:1.基于GEO数据库分析得到HupB蛋白诱导PBMC的特异性miRNA分别为miR-144-3p、miR-133a-3p、miR-365a-3p。2.HupB蛋白诱导入组样本PBMC miRNA的表达结果显示,miR-144-3p在PTB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PTB(P<0.05)和HC(P<0.01),有显着性差异,以肺结核为实验组,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与健康者作为对照组,ROC曲线分析AUC值为0.6484。miR-133a-3p在PTB中的表达量高于nPTB(P<0.05)和HC(P>0.05)。miR-365a-3p在PTB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PTB(P<0.05)。3.HupB蛋白诱导入组样本PBMC IL-6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IL-6mRNA在PTB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PTB(P<0.01)和HC(P<0.05),有显着性差异,以肺结核为实验组,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与健康者作为对照组,ROC曲线分析AUC值为0.6652。。结论:1.HupB蛋白刺激肺结核患者PBMC后,miR-144-3p的表达量高于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和健康人,有显着性差异,对结核病的辅助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HupB蛋白刺激肺结核患者PBMC后,IL-6 mRNA的表达量高于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和健康人,有显着性差异,表明基于HupB检测IL-6 mRNA的表达对辅助诊断结核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卢华[4](2020)在《特异性转录因子过表达诱导终末效应性T细胞逆分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多种T细胞分化早期特异性转录因子过表达,诱导终末分化的效应性T细胞去分化,探讨效应性T细胞直接重编程为记忆性T细胞的可行性。研究背景:T细胞治疗回输的基因工程化T细胞因体内增殖和存活能力低下,严重限制了过继性T细胞治疗的长期抗肿瘤效果。有研究发现,T细胞的治疗效果和增殖潜能取决于T细胞的分化状态。处于分化早期的T细胞具有更长的寿命,更强的增殖潜能和重构完整T细胞亚群的能力,因此更适用于过继性免疫治疗。但是,T细胞经过体外刺激扩增最终获得的是数量庞大的效应性T细胞。目前,通过抑制早期T细胞进行性分化和“终末T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早期T细胞”两步重编程的策略都难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分化早期T细胞。因此,尝试通过T细胞分化早期特异性转录因子过表达诱导效应性T细胞逆分化(直接重编程),能够为获得充足的分化早期T细胞提供全新策略,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体外转录试剂盒(T7启动子RNA聚合酶)合成能够在T细胞内高效翻译表达的加帽加尾mRNA,并利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mRNA进行RNA表达验证和T细胞电穿孔条件优化。然后,利用α-CD3/CD28和高浓度的IL-2体外刺激活化T淋巴细胞,同时导入八个T细胞分化早期特异性转录因子mRNA(LEF1、KLF7、ID3、EOMES、BCL6、TCF7、FOXP1和FOXO1)。紧接着,我们通过RNA测序、T细胞分化特征性表型标志检测和细胞功能实验(如细胞因子ELISA、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评估诱导效应性T细胞去分化的效果。研究结果:电穿孔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mRNA电转染条件为1μg mRNA 200V 2ms 1pulse。在该条件下,T细胞的转染效率大于90%。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对照组与共转染组的基因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表达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效应功能等方面。众多与T细胞早期分化相关的基因出现明显上调(如BCL2、PIM1、E2F1、E2F2等),而与效应性T细胞效应功能相关的基因则显着下降(如GZMB、PRF1、GNLY、PDCD1等)。更重要的是,转录因子过表达的效应性T细胞表现出与分化早期T细胞(初始T细胞和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高度相似的基因表达模式。另外,特异性转录因子mRNA同时导入分化成熟的效应性T细胞后,T细胞分化标志性分子出现向早期表型转变的趋势,CCR7表达比例上升,而CD45RO表达比例下降。同时我们还发现,效应性T细胞过表达特征性转录因子后获得了增强的抗凋亡能力,但T细胞效应功能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有所降低(γ-干扰素和α-肿瘤坏死因子)。研究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初步认为过表达T细胞分化早期特征性转录因子能够诱导效应性T细胞产生向分化早期转变的趋势。

王新[5](2020)在《HERV-E clone 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CD4+T细胞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s)是外源性逆转录病毒入侵的后代,占人类基因组8%,HERV-E clone 4-1是HERV-E家族的一员。研究表明,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的mRNA表达增加,并且其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相关。而且,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5’LTR的甲基化程度较低,这可能与其高表达密切相关。本研究拟研究HERV-E clone 4-1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表达及临床意义,并解释其高表达的机制,进一步探究HERV-E clone 4-1在SLE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首先,我们收集了SLE患者的外周血并提取了CD4+T细胞,并通过q RT-PCR检测证实HERV-E clone 4-1 mRNA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表达上调,且发现其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而且,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HERV-E clone 4-1 mRNA的表达可作为监测SLE治疗效果和诊断SLE的生物学标志物。随后,我们证实SLE患者CD4+T细胞中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1)活性升高,并通过与HERV-E clone 4-1 5’LTR结合促进HERV-E clone 4-1转录。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也能够通过与HERV-E clone 4-1 5’LTR结合促进HERV-E clone 4-1转录,雌激素可通过激活ER-α信号通路上调HERV-E clone 4-1 mRNA的表达。SLE患者CD4+T细胞中NFAT1和ER-α诱导的HERV-E clone 4-1 mRNA的上调依赖于HERV-E clone 4-15’LTR的DNA低甲基化。最后,我们发现在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3’LTR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甲基Cp G结合域蛋白2(Methyl-Cp G binding domain protein 2,MBD2)的表达,引起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表达增加,从而参与SLE的发病。HERV-E clone 4-1 3’LTR也可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干扰素调节因子9(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9,IRF9)的表达,激活I型干扰素途径参与SLE疾病进程。综上,我们的研究表明HERV-E clone 4-1 mRNA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SLE治疗效果和诊断SLE的生物学标志物。SLE患者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mRNA的上调是由于NFAT1、E2/ER-α和5’LTR的DNA低甲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3’LTR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MBD2和IRF9的表达,引起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IL-17表达增加及激活I型干扰素途径参与SLE疾病进程。

戈旺[6](2019)在《白细胞介素16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及高脂喂养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deficient,ApoE-/-)小鼠AS模型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重组IL-16干预小鼠AS模型后斑块的变化,探讨IL-16对A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AS患者血清和斑块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6的表达情况:(1)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三科收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对照组为同一时间段来自该医院查体中心的年龄相仿的29例体检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两组外周血IL-16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6的mRNA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3)从该院病理科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总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后斑块标本,切片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染色,观察分析IL-16在斑块内的表达情况。AS模型小鼠IL-16的表达情况及IL-16干预对AS小鼠斑块的影响:(1)20只Apo E-/-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一组以高脂饮食(0.25%胆固醇和15%可可油)喂养4周,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另一组普通饮食喂养4周,4周后两组小鼠均处死,取小鼠主动脉根部制备连续石蜡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对比分析主动脉根部IL-16的表达水平。(2)另取20只ApoE-/-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于高脂喂养四周后每周一次注射重组IL-16,对照组采用相同模式注射等量GST蛋白,继续喂养四周。处死小鼠后取小鼠主动脉根部制备连续石蜡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分析斑块大小变化,CD3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重组IL-16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AS患者外周血IL-16血清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6的mRNA水平发现,AS患者IL-16 mRN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人AS斑块中IL-16表达明显。(4)高脂喂养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模型AS斑块高表达IL-16。(5)AS小鼠腹腔注射IL-16后主动脉斑块面积缩小且稳定性增加。结论1.IL-16在AS患者外周血、AS斑块组织及AS小鼠动脉斑块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在普通喂养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几乎不表达,说明IL-16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聚集增多。2.腹腔注射重组IL-16的AS小鼠和未进行IL-16干预的AS小鼠对比发现,前者主动脉斑块面积缩小且稳定性增加,提示IL-16可能对AS具有保护作用。3.IL-16可以降低AS斑块局部的CD3+T细胞含量,提示IL-16可能通过减少T细胞浸润的机制,降低斑块局部炎症水平,增加斑块稳定性。

卢美静[7](2019)在《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免疫因子活性及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定衰老模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活性变化,脾脏组织补体C3(C3)、补体C4(C4)、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干扰素-Y(IFN-γ)、肿瘤坏死因子-a(TNF-a)活性的变化,脾脏组织干扰素-Y基因(IFN-γmRNA)、白介素-10基因(IL-10mRNA)的基因表达影响,以及衰老模型大鼠脾脏指数的变化情况。欲从免疫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灵龟八法开穴灸对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为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延缓衰老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43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12只,预用造模模型大鼠31只。预用造模模型大鼠采用腹腔内注射D-半乳糖500mg.kg-1,每日1次,共60天,制备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筛选后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B组)、灵龟八法治疗组(C组),每组12只。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不予治疗,灵龟八法治疗组衰老大鼠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治疗4周。实验结束后,大鼠腹主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衰老大鼠血清IgM、IgA、IgG的活性变化。采血后立即处死大鼠,在冰台上取脾脏组织,称重计算脾脏指数。称重后,用手动匀浆器制备脾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衰老大鼠脾脏组织C3、C4、IL-10、IL-6、IFN-γ、TNF-a的活性变化;用RT-PCR检测脾脏组织IFN-γmRNA、IL-10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灵龟八法治疗组的脾脏指数,血清IgM、IgA、IgG含量,脾脏组织C3、C4、IL-10含量,IL-10mRNA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灵龟八法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灵龟八法治疗组脾脏组织IL-6、TNF-a、IFN-γ含量,IFN-γmRNA表达量均显着少于模型组(P<0.05);灵龟八法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有效地增加了衰老模型大鼠的脾脏指数,增加了衰老模型大鼠的血清IgM、IgA、IgG,脾脏组织C3、C4、IL-10的含量、增加了IL-10mRNA的基因表达量。说明灵龟八法开穴灸促进了免疫器官脾脏的发育,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有效调节了机体的防御功能,灵龟八法开穴灸对D-半乳糖引起的亚急性炎症反应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实现了延缓衰老的目的。(2)灵龟八法开穴灸减少了脾脏组织中IL--6、IFN-γ、TNF-a的含量、减少了IFN-γmRNA的基因表达量。说明灵龟八法有效调节了衰老模型大鼠的炎症因子,抑制了免疫炎性反应又调节了免疫平衡,减轻了由D半乳糖制作衰老模型所致的炎症反应,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罗梅[8](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陈珍[9](2019)在《ITP患者外周血IL-37的水平变化及其与T亚群、NK细胞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过度破坏和(或)血小板生成减少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性疾病[1]。近年研究表明在ITP疾病致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占有重要位置,其中T细胞介导对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失耐受和NK数量缺乏、功能不足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相关学者研究指出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ITP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2.3]。IL-37是一种新型炎性抑制因子,在人类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而在健康人的组织中表达较低,提示IL-37在非炎症或轻度炎症中不起作用,其在严重的炎症时增加表达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4.5]。随着对其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IL-37在多种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最新研究在体外证明IL-37可影响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NK功能。但现阶段临床有关ITP患者外周血IL-37表达及水平变化与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关系的研究尚未涉及,本文研究观察了ITP患者外周血IL-37的水平变化,并探讨了其与NK细胞及T亚群的相关性。目的:1.检测ITP患者外周血中IL-37的含量;2.检测ITP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的IL-37、IL-18、IL-17mRNA表达量;3.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IL-18Rα的表达量;4.检测ITP患者外周血NK细胞上Tim-3的表达量;5.探讨IL-37、IL-18、IL-18Rα参与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诊组ITP患者45例、完全缓解组ITP患者32例及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组外周血血清中IL-37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3组外周单个核细胞内IL-37、IL-10、IL-17 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IL-18Rα+CD4+T细胞比例,初诊组及对照组Tim-3+NK细胞比例。结果:初诊组ITP患者血清IL-37含量高于对照组IT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1.9±248.6vs11.9±10.9;p<0.001);初诊组ITP患者血清IL-37含量高于缓解组IT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1.9±248.6vs30.4±20.4;p<0.001);缓解组ITP患者血清IL-37含量高于对照组IT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4±20.4vs11.9±10.9;p<0.001)。初诊组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37mRNA、IL-18mRNA、IL-17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缓解组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37mRNA、IL-18mRNA、IL-17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ITP患者IL-18Rα+CD4+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5±1.7vs1.96±0.79 p<0.001);初诊组ITP患者IL-18Rα+CD4+T细胞比例高于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5±1.7vs2.47±0.98 p<0.001);缓解组ITP患者IL-18Rα+CD4+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0.98vs1.96±0.79p>0.05)。初诊组ITP患者Tim-3+NK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6±0.96 vs6.33±0.85;p<0.001)。结论:1.初诊组ITP患者的血清IL-37含量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2.ITP患者发病时外周血中IL-37、IL-18、IL-17表达升高,初诊组外周血中IL-37、IL-18、IL-17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3.患者中,IL-18Rα+CD4+T细胞比例升高,Tim-3+NK细胞比例降低;4.在ITP中,血清IL-37水平和IL-18Rα+CD4+T细胞比例均与血小板数量相关,且血清IL-37与CD4+T细胞数、NK细胞数负相关;5.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37mRNA表达量和IL-17mRNA、IL-18mRNA呈正相关;6.在ITP中IL-37及其受体可能影响CD4+T细胞和NK细胞功能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IL-37可以成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靶标。

罗杰[10](2018)在《细胞因子及长链非编码RNA在结核菌不同感染状态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根据有无MTB检出及临床症状可将TB分为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及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B infection,LTBI)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染病程。TB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每年因TB而死亡的人数居传染病之首。TB疫情如此严重与ATB快速诊断手段的欠缺、ATB与LTBI两种感染状态不易区分密切相关。目前TB的实验室诊断包括抗酸染色、细菌培养、PCR检测及γ干扰素释放实验等方法,但这些实验并不能简便、快速、准确的诊断ATB及区分ATB与LTBI。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ATB、LTBI及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人群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及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以鉴定TB相关的宿主生物标志物,从而达到检测细胞因子含量或lncRNA表达水平就可辅助诊断ATB并同时区分MTB不同感染状态(ATB与LTBI)的目的。方法1.血浆细胞因子谱作为TB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27人,其中149人作为发现队列,78人作为验证队列。发现队列共招募ATB患者50人,LTBI感染者49人,HC受试者50人。我们利用基于液体阵列的多重免疫测定技术检测三组人群血浆中38种细胞因子浓度,通过组间差异比较及雷达图、热图分析筛选出可用于诊断ATB、LTBI及鉴别诊断ATB与LTBI的生物标志物谱,使用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两两比较评估单个细胞因子及多个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验证队列包含独立的ATB组28人,LTBI组24人,HC组26人,利用ELISA技术对可同时区分ATB、LTBI及HC的单个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水平进行检测,对其在TB的诊断效能进行再验证。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差异表达lncRNA作为潜在TB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我们首先通过转录组高通量测序(transcriptome sequencing,RNA-seq)技术检测了MTB弱毒株H37Ra、强毒株H37Rv刺激人THP-1巨噬细胞1到48小时后lncRNA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工具评估测序质量合格后,根据表达丰度、表达倍数变化、组间表达水平趋势筛选出相比对照细胞在结核菌刺激下差异表达的lncRNA,接着利用qRT-PCR技术验证lncRNA的表达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情况。挑选qRT-PCR与测序结果一致的巨噬细胞来源lncRNA,同时纳入经文献调研并筛选后淋巴细胞来源的lncRNA,将两者合并。通过招募ATB组35人、LTBI组32人及HC组35人,分离PBMC(由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组成)并提取RNA,利用QRCR技术检测合并后lncRNA在ATB、LTBI及HC三组间的表达差异情况,探寻lncRNA诊断ATB、鉴别诊断ATB与LTBI的潜在价值。结果1.在发现队列中,雷达图及热图显示ATB、LTBI和HC三组间存在明显不同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进一步,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共发现8种在三组间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其中这8种(Eotaxin、MIP-1α、MDC、IP-10、MCP-1、IL-1α、IL-10、TNF-α)均有用于ATB诊断的潜在价值,5种(IP-10、MCP-1、IL-1α、IL-10、TNF-α)可作为LTBI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谱,3种(Eotaxin、MDC、MCP-1)可用于ATB及LTBI的鉴别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8种可用于ATB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的AUC可达到1.0;而可用于LTBI诊断的5种生物标志物谱从HC中区分LTBI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及81.25%;对于目前实验室检测手段无法区分的ATB及LTBI,我们的研究所发现的3种生物标志物谱的联合检测区分两者的AUC为0.9350,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7.76%及91.84%。此外,MCP-1是本研究发现的唯一一个在ATB、LTBI及HC三组中任意两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的生物标志物。通过观察单个细胞因子诊断TB的AUC数值及细胞因子间的AUC配对比较结果,我们还发现MCP-1在诊断ATB及鉴别诊断ATB与LTBI时的AUC最大,分别为0.9832和0.9075,并且均高于其他7个指标(p<0.01)。在而后的验证队列的数据中,我们发现血浆MCP-1浓度对ATB的诊断及ATB与LTBI的鉴别诊断的AUC分别为0.9718和0.8936,与发现队列的数据基本一致。2.RNA-seq测序(mRNA+lncRNA)总体质量评估合格,由于lncRNA测序数据的存在,比单纯mRNA测序有更多序列分布于内含子区域及基因间区域。测序结果表明相比未处理对照细胞,MTB菌株(弱毒株H37Ra、强毒株H37Rv)刺激THP-1巨噬细胞48小时内共有296个lncRNAs存在差异表达情况。根据筛选标准:Ra、Rv、C组三组中lncRNA测序TMM值均在1以上;同一时相点间任意两组的lncRNA倍数变化均>1.5、p<0.05;同一时相点Ra组相比C组与Rv组相比C组的lncRNA差异表达高低方向一致;同一时相点C组到Ra组再到Rv组间的lncRNA表达呈现递增或者递减的关系,共计从296个lncRNAs筛选出17个lncRNAs。剔除q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表达不一致的7个lncRNAs,剩余的10个巨噬细胞来源lncRNAs加上根据文献纳入的5个淋巴细胞来源lncRNAs,共计15个lncRNAs用于TB患者PBMC层面生标的筛选。QRCR分析上述15个lncRNAs在PBM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4个lncRNAs,即lnc-FAM110B-10、lnc-GUCY2C-1、NEAT1、MALAT1,在ATB与HC、ATB与LTBI间差异表达显着(p<0.05)。单个lncRNA诊断ATB的最大AUC为0.73、鉴别诊断ATB与LTBI的最大AUC为0.75,而4个lncRNAs联合后可以显着提高诊断效能,从HC中区分ATB的AUC达到0.87,区分ATB与LTBI的AUC达到0.88。结论ATB的快速诊断及ATB与LTBI的鉴别诊断是目前实验室TB检测方法的难点,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浆中差异表达的8种细胞因子谱及PBMC中差异表达的4种lncRNA谱可以用来区分ATB与HC、ATB与LTBI,指标联合后ROC曲线的AUC均在0.87以上,提示我们所发现的外周血中血浆层面及PBMC层面的生物标志物谱具有良好的诊断ATB、鉴别TB不同感染病程的应用价值。

二、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γ干扰素、白介素10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γ干扰素、白介素10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皮肤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PD-1/PD-L1调控Th17/Treg平衡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证银屑病临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的免疫学病理机制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临床研究 地槐消银颗粒治疗银屑病血热证临床疗效观察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临床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方法
    5.结果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治疗前后及正常人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reg、Th17细胞的比例
    第二节 地槐消银组、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及正常人组PBMC中Th17细胞的转录因子RORyt和Treg细胞的转录因子Foxp3基因表达水平
    第三节 地槐消银组、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及正常人组PBMC中细胞因子IL-17、IL-22、IL-23、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
    第四节 地槐消银组、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及正常人组Th17及Treg细胞PD-1、PD-L1的表达水平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全文小结
    问题及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HupB特异性RNA表达及其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绪论
    1.1 结核病现状
    1.2 诊断技术
        1.2.1 细菌学诊断
        1.2.2 免疫学诊断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2.4 影像学检查
    1.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1.3.1 T淋巴细胞
        1.3.2 B淋巴细胞
        1.3.3 NK细胞
        1.3.4 巨噬细胞
    1.4 HupB蛋白的研究进展
    1.5 RNA诊断价值
        1.5.1 mRNA诊断价值
        1.5.2 miRNA诊断价值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HupB蛋白诱导PBMC的特异性miRNA
    2.1 材料与方法
        2.1.1 GEO数据库数据下载
        2.1.2 肺结核PBMC中差异表达miRNA筛选
        2.1.3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
        2.1.4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功能注释
        2.1.5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分析
        2.1.6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与IL-6 蛋白互作
    2.2 数据分析结果
        2.2.1 肺结核PBMC中差异表达miRNA
        2.2.2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分析
        2.2.3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分析
        2.2.4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与IL-6蛋白互作
    2.3 讨论
3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HupB对肺结核患者miRNA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试剂与耗材
        3.1.3 样本入选标准
        3.1.4 样本信息登记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样本的收集
        3.2.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3.2.3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HupB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3.2.4 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验
        3.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6 cDNA的合成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验结果
        3.3.2 HupB刺激肺结核样本PBMC前后miRNA的相对表达量
        3.3.3 不同时间HupB刺激肺结核样本PBMCmiRNA相对表达量
        3.3.4 HupB刺激入组样本PBMC后miRNA相对表达量
        3.3.5 HupB刺激入组样本PBMC后miR-144-3p相对表达量
        3.3.6 miR-144-3p诊断肺结核的ROC曲线分析
    3.4 讨论
4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HupB对肺结核患者IL-6 mRNA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试剂与耗材
        4.1.3 样本入选标准
        4.1.4 样本信息登记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样本的收集
        4.2.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4.2.3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HupB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4.2.4 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验
        4.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6 cDNA的合成
        4.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验结果
        4.3.2 HupB刺激肺结核样本PBMC前后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
        4.3.3 不同时间HupB刺激肺结核样本PBMC IL-6 mRNA相对表达量
        4.3.4 HupB刺激入组样本PBMC后IL-6 mRNA相对表达量
        4.3.5 IL-6 mRNA诊断肺结核的ROC曲线分析
    4.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特异性转录因子过表达诱导终末效应性T细胞逆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针对肿瘤的过继性T细胞治疗
    1.2 T细胞分化状态影响过继性T细胞的长期疗效
    1.3 维持T细胞早期分化状态的策略
        1.3.1 抑制T细胞分化进程
        1.3.2 直接重编程效应性T细胞
        1.3.3 T细胞分化转录调控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案
第二章 体外转录及T细胞电穿孔优化和检测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和菌株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主要仪器
        2.1.4 实验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构建体外转录质粒
        2.2.1.1 构建T7 启动子载体
        2.2.1.2 构建含目的基因的T7 启动子质粒
        2.2.2 体外转录合成mRNA
        2.2.2.1 提取含目的基因的T7 启动子质粒及其线性化
        2.2.2.2 体外合成mRNA及纯化回收
        2.2.3 EGFP mRNA电转染活化的T细胞及电穿孔条件优化
        2.2.3.1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体外刺激活化
        2.2.3.2 EGFP mRNA电转染活化的T细胞及其检测
        2.2.4 转录因子共转染活化的T细胞及其检测
        2.2.4.1 特异性转录因子共转染活化的T细胞
        2.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4.3 Western Blot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体外转录质粒测序
        2.3.2 线性化质粒凝胶电泳
        2.3.3 RNA凝胶电泳
        2.3.4 EGFP mRNA验证与电穿孔条件优化
        2.3.5 qPCR检测
        2.3.6 转录组分析
        2.3.7 Western Blot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录因子过表达后T细胞的转录组学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实验主要试剂
        3.1.3 实验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基因表达热图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火山图
        3.3.4 表达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3.5 表达差异基因基因集富集分析
        3.3.6 T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3.7 T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录因子过表达后T细胞表型与功能变化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实验主要试剂
        4.1.3 实验主要仪器
        4.1.4 实验引物
    4.2 实验方法
        4.2.1 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表型标志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细胞表型标志
        4.2.3 细胞凋亡检测
        4.2.4 细胞因子ELISA检测
        4.2.5 细胞周期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流式分析
        4.3.2 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qPCR分析
        4.3.3 T细胞抗凋亡预实验
        4.3.4 T细胞抗凋亡实验
        4.3.5 细胞因子ELISA分析
        4.3.6 细胞周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HERV-E clone 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实验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采集与伦理
        2.2.2 CD4~+T细胞的分离
        2.2.3 CD4~+T 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2.2.4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q RT-PCR)
        2.2.5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析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DR)
        2.2.7 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
        2.2.8 DNA提取及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
        2.2.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2.2.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HERV-E clone4-1 mRNA在 SLE患者CD4~+T 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
    3.1 引言
    3.2 结果
        3.2.1 HERV-E clone4-1 mRNA在 SLE患者CD4~+T 细胞中表达上调
        3.2.2 HERV-E clone4-1 mRNA与 SLE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
        3.2.3 HERV-E clone4-1 mRNA可作为评估SLE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标志物
        3.2.4 HERV-E clone4-1 mRNA可作为诊断SLE的生物学标志物
    3.3 讨论
第四部分 HERV-E clone4-1 mRNA在 SLE患者CD4~+T 细胞中高表达的机制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HERV-E clone4-1 mRNA高表达与SLE患者CD4~+T 细胞中NFAT1活性升高密切相关
        4.2.2 雌激素可通过ER-α上调SLE患者CD4~+T 细胞中HERV-E clone4-1mRNA的表达
        4.2.3 HERV-E clone 4-1 5’LTR的 DNA低甲基化参与了NFAT1和ER-α诱导的 HERV-E clone 4-1 mRNA的上调
    4.3 讨论
第五部分 HERV-E clone4-1对SLE疾病进程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HERV-E clone4-1的gag和 env蛋白可能在SLE进程中的作用尚待研究
        5.2.2 HERV-E clone4-1 3’LTR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MBD2 和IRF-9 的表达
        5.2.3 HERV-E clone 4-1 3’LTR通过mi R-302d/MBD2 诱导SLE CD4~+T细胞DNA低甲基化和IL-17 表达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已发表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白细胞介素16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AS患者血清和斑块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6的表达情况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病例的选择与样本采集
        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6
        2.3 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6的mRNA水平
        2.4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16 的表达情况
        3 数据分析
    结果
        1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16 的含量对比
        2 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6的mRNA水平
        3 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16 的表达
第二部分 AS模型小鼠IL-16 的表达情况及IL-16 干预对AS小鼠斑块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斑块中IL-16 的表达
        2.2 诱导纯化白细胞介素16
        2.3 AS模型构建及处理
    结果
        1 小鼠斑块中IL-16 的表达水平
        2 重组IL-16 的表达
        3 腹腔注射IL-16对AS小鼠斑块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免疫因子活性及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衰老
    1.1 衰老的概念
    1.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1.3 传统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灵龟八法的相关研究
    2.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2.2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
    2.3 灵龟八法的推算方法
    2.4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2.4.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2.4.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
        3.2.2 动物饲养条件
        3.2.3 衰老大鼠模型的建立
        3.2.4 处理方法
        3.2.5 大鼠穴位定位
        3.2.6 标本采集
        3.2.7 观察指标的测定
        3.2.8 资料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4.2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4.3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血清IgM、IgA、IgG活性影响
    4.4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C3、C4 的活性影响
    4.5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白介素-10、白介素-6含量的影响
    4.6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IFN-Y、TNF-a活性的影响
    4.7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干扰素-Y(IFN-γ mRNA)基因的影响
    4.8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 IL-10(IL-10mRNA)基因的影响
5 讨论
    5.1 关于衰老模型的研究
        5.1.1 衰老模型制备的方法
        5.1.2 亚急性衰老模型的认识与研究
    5.2 本实验选穴依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讨论
        5.3.1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5.3.2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血清IgM、IgA、IgG活性的影响
        5.3.3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C3、C4 活性的影响
        5.3.4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脾脏组织IL-6 活性的影响
        5.3.5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TNF-a活性的影响
        5.3.6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对脾脏组织IFN-γ、IFN-γmRNA表达的影响
        5.3.7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对脾脏组织IL-10、IL-10mRNA表达的影响
6.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9)ITP患者外周血IL-37的水平变化及其与T亚群、NK细胞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外周血血清IL-37含量
    2.2 血清IL-37含量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外周血PMMCs细胞因子IL-37、IL-17、IL-18 mRNA相对表达水平
    2.4 ITP患者IL-37mRNA表达量与IL-17、IL-18 mRNA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
    2.5 外周血中IL-18Rα~+CD4~+T细胞比例
    2.6 外周血中Tim-3~+NK细胞比例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细胞因子及长链非编码RNA在结核菌不同感染状态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者中的血浆细胞因子谱
    2.1 材料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ncRNA作为结核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结核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γ干扰素、白介素10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 刘辉煌.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PD-1/PD-L1调控Th17/Treg平衡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证银屑病临床机制研究[D]. 张凯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HupB特异性RNA表达及其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 张佩.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特异性转录因子过表达诱导终末效应性T细胞逆分化的研究[D]. 卢华.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2)
  • [5]HERV-E clone 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白细胞介素16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戈旺. 青岛大学, 2019(03)
  • [7]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免疫因子活性及表达的影响[D]. 卢美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9]ITP患者外周血IL-37的水平变化及其与T亚群、NK细胞的相关性研究[D]. 陈珍.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细胞因子及长链非编码RNA在结核菌不同感染状态中的诊断价值[D]. 罗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